瘢痕组织(精选7篇)
瘢痕组织 篇1
瘢痕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必然的产物和最终的结果, 任何创伤的愈合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瘢痕形成[1]。颈部瘢痕比较暴露加之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及自尊, 故许多家长迫切想通过手术治疗, 尽量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恢复身心健康。2005年—2006年我科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治疗烧伤后颈部瘢痕13例, 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18例, 男12例, 女6例;年龄8岁~14岁;选用扩张器容积100 mL~300 mL, 共22个, 瘢痕范围最大10 cm×8 cm, 最小3 cm×5 cm, 分部以颈前部、颈侧部为主。扩张时间为45 d~55 d。
1.2 手术方式
1.2.1 术前设计
术前按扩张器形态, 在扩张区用亚甲蓝标出埋植范围, 切口线选在供、受区交界处正常皮肤侧, 以不超出需修复的瘢痕长度为限。
1.2.2 术式
1.2.2.1 一期手术
根据二期手术的需要, 选择埋植腔隙剥离的层次, 分颈阔肌浅层剥离和颈阔肌深层剥离;植入扩张囊;小儿一般采用外置注射壶, 以减轻疼痛, 观察注射壶感染情况, 内置注射壶应注意穿刺点的消毒护理。
1.2.2.2 二期手术
从原切口进入, 取出扩张器, 牵拉扩张后皮肤向受区滑行, 而后逐渐切开两侧切口, 直到所形成的皮瓣能完全覆盖修复区。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2.1.1.1 患儿心理护理
术前应向患儿家长及年龄稍大的患儿介绍手术的方法、原理及术后的配合与治疗、住院时间的长短以及注水时的疼痛等问题, 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消除对扩张器手术的不理解及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焦虑、恐惧。
2.1.1.2 照料者的心理护理[2]
由于照料者任务繁重, 久之易产生心理疲劳、不满、埋怨等负面情绪, 护士应针对性地对陪护人员行心理治疗, 尽量让患儿减少依赖性, 指导照料者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等方式, 使照料者亦身心健康。
2.1.2 术前准备
2.1.2.1 皮肤准备
大部分病人瘢痕组织高低不平, 皱褶处污垢残留, 术前应用书乙醇棉球将皮肤皱褶处反复清洗消毒, 并用无菌纱布覆盖, 发现有感染小病灶及潜在感染时应延期手术。
2.1.2.2 扩张器的准备
协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扩张器, 根据第四军医大整形科的经验, 每1 cm×1 cm的缺损需要6 mL~8 mL容量[3], 选择好后向扩张囊内注入20 mL等渗盐水, 检查有无破损并排出气体, 用肥皂水洗干净后再用盐水冲洗干净, 用纱布包裹好后行高压灭菌备用, 一般多备1个。
2.1.2.3 严格执行医嘱
协助做好三大常规及心、肺、肝、肾功能检查, 通知并督促家长为患儿禁食水, 夜间勿受凉。
2.2 术后护理
2.2.1 常规护理
患儿术毕回病房, 麻醉未清醒者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 但要注意维持术区位置不可过度活动, 限制探视;观察术后术区出血情况;气道受压时病人呼吸急促、口唇青紫、烦躁, 颈动脉窦受压时心率最快、血压升高;术后6 h~8 h可根据情况抬高床头;指导饮食, 注意勿过热, 宜清淡流质, 以防出血。患儿多因疼痛不肯下咽, 可以用小匙喂或用吸管吸吮, 3 d~5 d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及普食, 同时做好口腔护理。
2.2.2 注意观察生命体征
部分患儿由于年龄太小, 有不适不能正确表达, 尤其是注射扩张液后易使颈动脉窦及气管受压, 故应严密观察呼吸, 以免引起窒息。
2.2.3 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
颈部的血管丰富, 术后易出血, 术中要放置引流管以防止血肿形成, 应注意观察引流管的位置、引流量及固定情况, 防止受压、扭曲、堵塞, 保持负压引流通畅。术后3 d~4 d据情况拔除, 如引流液过多时, 提示有出血可能, 应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我科采取自制简易负压引流器, 用一具20 mL的注射器抽出活塞, 再用一具5 mL注射器活塞放于20 mL注射器的外壳活塞柄之间, 用胶布缠绕, 既方便观察又便于倾倒。小儿易采用外敷料覆盖, 防止引流管被小儿撕脱。
2.2.4 颈部制动
由于该组病人均为儿童, 颈部制动难度大, 故应经常巡视病房并与其家长沟通, 与患儿多交流, 以取得配合, 颈部制动一般5 d~7 d。
2.2.5 扩张器注水的观察与护理
术后5 d~7 d开始注水, 注射前后给予心理辅导及鼓励, 对极不配合的患儿必要时可以使用镇静药物。注射后应密切观察扩张皮肤血运情况, 有无伤口裂口、扩张器有无外露等情况。同时倾听患儿及家长的主诉, 避免剧烈活动, 一般注射过程有疼痛感, 可在1 h左右消失, 如疼痛持续2 h以上, 观察皮瓣血液循环, 如皮瓣张力过高、颜色苍白、冰凉、充盈时间延长者要及时抽出囊内适量液体减压, 并酌情给予止痛剂。每次注水采用5号或5■号小针头穿刺, 以减轻损伤, 防止扩张器渗漏。
2.2.6 预防感染
小儿皮肤娇嫩, 抵抗力弱, 颈部伤口距口腔较近易污染且不易包扎, 尤其小儿进食后观察敷料被污染, 需及时更换。由于张口受限, 吞咽困难, 故应鼓励患儿进食, 取得营养支持, 术后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输入。医护人员在各种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包括操作者自身手的消毒。根据医嘱全身应用抗生素, 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2.2.7 二期手术后的护理
皮肤经反复扩张, 达到预计量, 可行二期手术。术后应按皮瓣转移术后常规护理、观察及处置。
2.2.8 出院指导
患儿拆线后局部无红肿、渗液、疼痛等表现予以出院, 出院后应保持局部清洁, 避免过度活动, 并行抗瘢痕及抗挛缩治疗:①外用上海东月医疗保健用品有限公司所生产的疤痕贴;②抗挛缩颈部固定;③局部加压包扎;④半个月后开始颈部功能锻炼。
3 结果
18例患儿手术均成功, 其中2例患儿出现血肿, 经处理后恢复, 术后2年随访, 外观及功能均满意, 无一例瘢痕挛缩及复发。
4 讨论
儿童心理及生理对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的耐受均不如成人, 更加之有些家长心情迫切, 所以术前应详细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类型。评估手术的风险及难度, 儿童皮肤及皮下组织均薄, 对缺血敏感, 往往不能耐受注水时的不适, 同时对医护人员有恐惧心理, 难以配合, 在换药及注水时易挣扎、哭闹, 是导致切口裂开、皮瓣缺血或感染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故一般选择学龄后儿童, 同时注射壶外置, 以减轻注水时疼痛。术前与患儿沟通, 降低患儿对医护人员的心理防备及抵触, 使患儿认识到手术的重要性并较好地配合医务人员,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年龄过小不能配合者必要时可使用镇静剂。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如下。①血肿:术中彻底止血, 常规放置负压引流2 d或3 d, 术后较早注水。②扩张器渗漏:术中选择优质和容量合适的扩张器, 术中检查, 防止锐器与扩张器接触。③感染:根据小儿头皮娇嫩、抵抗力弱的特点, 注意和治疗扩张区和周围皮肤感染病灶, 术中及注水时严格无菌操作。④皮肤坏死、扩张器外露:注水时避免操作过急, 盲目追求扩张速度;加强对患儿的看护, 注意扩张区保暖;密切观察扩张区皮肤, 如果发现扩张区皮肤苍白, 充血反应差, 应及时回抽部分囊内液体并通知医生。
对患儿术前的认真准备, 术后的严密观察, 以及在住院期间的认真开导与宣教, 各种严格的无菌操作, 对保证患儿顺利出院尤为重要。小儿全身麻醉清醒期护理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扩张器及颈部位置改变, 压迫气管, 引起呼吸道梗阻。故一般术后患儿应在麻醉观察室留置观察至完全清醒, 再送回病房。做好患儿照料者的心理护理, 减轻他们长时间待在医院的心理压力, 使照料者身心健康, 对患儿的康复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黎鳌.整形与烧伤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
[2]张俐, 管鹏.现代护理心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1.
[3]贺连香, 刘永芳.烧伤、整形、美容分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
瘢痕组织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96例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使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治疗头面颈部瘢痕患者临床资料。采取随机方法分为两组,研究组48例,对照组48例。年龄12~66岁,平均年龄(36.6±3.1)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组间对比。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48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措施,优质护理干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2.1预防感染和出血患者随时保持伤口周围清洁,防止患者感染,采取进食姿势需平卧,医护人员也要观察患者引流管出血情况及血压变化,并做好记录。
1.2.2健康教育进行健康护理教育,主要以疾病知识普及为主,介绍内容包括治疗的原理,治疗的安全性,在治疗过程如何与医护人员配合事项等。
1.2.3病房环境可以在护理中选择一些旋律较为舒缓的乐曲,在播放前也可询问患者,选择患者喜欢的曲目,每天播放15~30min,每周更换音乐曲目;对于较为年轻的患者可以选择数字视频播放器等较为先进的电子设备,播放一些短片或视频,让患者得到精神放松。
1.2.4心理指导护理人员的积极心理疏导是必要的,可以采取鼓励、激励、交谈、交流与行动关切等方式,减轻患者急躁、焦虑、孤独、悲观、绝望等消极心理,提高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和治疗信心,消除不良心境,促进身体早目康复。
1.2.5睡眠指导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利于患者遵医行为的提升,并对于患者病情的改进起到重要作用。在护理中,为患者制定科学的作息习惯,在日间可以减少患者的睡眠时间,通过一些活动和简单游戏帮助患者在日间进行必要的体能活动,以提高夜晚入睡进程。
1.3调查方法
组织资深人士,设计满意度问卷调查,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跟踪评价,并做好记录。对两组患者进行SAS评分,组织患者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测。
1.4统计学方法
以常规的统计学方法软件分析、对比各组数值,如百分比计数、x2检验、t检验和P值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对满意度比较
研究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选择“好”和“一般”的例数为46例,满意度为95.8%。(见表1)
2.2睡眠情况
研究患者睡眠质量好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SAS评分比较
SAS评分研究组患者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能有效地平稳病情,达到长期的控制目的[3]。在常规护理中,融入一些优质护理服务,有助于降低患者治疗中的焦虑几率,并对于平稳患者的心情,提升治疗效果有所帮助。医护人员初步评估患者病情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新入住患者,护理人员可以让其对病房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患者在熟悉的环境中可以稳定情绪,有助于配合治疗。护理中,要增加巡视次数和体征监控,要保证患者是在最佳状态的时候接受治疗,减少患者出现并发症。大部分患者都未从事医学相关工作,他们对于治疗是未知的,这也会增加患者的恐惧感,产生抑郁、焦虑等问题较为常见,影响患者诊治。可以在护理中增加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内容,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降低患者的抵触情绪,营造和谐的医治环境。本研究依据以人文本的宗旨,以护理伦理新观念为基础,实施改进后的优质护理措施,有效降低患者在治疗时产生恐惧与焦虑的心理问题。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治疗头面颈部瘢痕运用优质护理服务措施,临床康复效果更为显著,不仅能够改善病人的心理问题也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此护理方法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雷永红,鲁开化,艾玉峰,等.皮肤扩张术临床应用的经验[J].中华医药美学美容杂志,2003,9(6):378-379.
[2]汪涌,姜会庆,胡心宝,等.颈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J].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4,15(1):35-37.
瘢痕组织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瘢痕性秃发或头皮缺损病人21例, 男15例, 女6例;年龄7岁~54岁;烧伤或烫伤后瘢痕性秃发19例, 电击伤后头皮缺损2例;共植入34个扩张器, 其中3例植入4个, 2例植入3个;扩张器选择以肾形和圆柱形为多, 容量为100 mL~300 mL。
1.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检查, 各项指标正常可进行手术。选择已灭菌的100 mL~300 mL圆形或肾形扩张器, 根据头部所需修复的部位及范围, 确定局部皮瓣供区的大小、扩张器所放的位置, 进行头部备皮。扩张术分2次进行。
1.2.1 Ⅰ期手术
①扩张器埋入:根据头皮瘢痕或缺损区的面积大小, 选择相应大小和形状的软组织扩张器, 按扩张器大小分离腔隙, 将其置入帽状腱膜深层, 注射壶置于皮下, 置引流管后在无张力的情况下缝合头皮全层, 从注射壶内均匀注入无菌生理盐水约为扩张器容量的10%~15%, 使扩张器有一定的容积, 起到压迫止血作用[3], 术后加压包扎头皮。②引流管根据引流量及颜色变化, 3 d~5 d拔除引流管。一般术后拆线前即开始注液, 3 d~5 d注液1次, 每次10 mL~30 mL, 4周~8周完成扩张。注水时如疼痛加剧或扩张区皮肤出现苍白、缺血等现象, 应立即停止注水或适当抽液减压。
1.2.2 Ⅱ期手术
取出皮肤扩张器, 将已扩张的皮肤设计成推进皮瓣、旋转皮瓣或移位皮瓣修复切除瘢痕后的秃发区, 先定点后调整皮瓣, 满意后间断缝合切口。
1.3 结果
本组21例病人中, Ⅰ期术后扩张器外露1例, Ⅱ期术后皮瓣尖端坏死1例。扩张后的头皮均一次性修复秃发区成功, 扩张区头皮弹性良好, 质地良好, 病人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为9.52%。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头面部瘢痕或缺损直接影响了病人的形象, 他们迫切希望通过手术修复缺陷, 然而由于思想负担较重, 对手术效果、术中疼痛及能否发生意外顾虑重重。医护人员根据病人的年龄、性格特点给病人耐心解释, 消除恐惧心理, 增强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此外, 让病人观看以往此类病人术前术后照片的对比, 给予病人同情、关怀与鼓励, 使其感到亲切和温暖, 增强信心, 积极配合, 以最佳的心态, 愉快的情绪接受治疗。音乐疗法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 对解除病人焦虑, 分散注意力, 减轻病人疼痛及增加病人安全感及舒适性都有明显的效果[4]。
2.1.2 术前准备
术前1 d根据修复区的面积, 选择扩张器的型号及容量, 注意检查扩张器灭菌日期、有无漏气;告知病人洗澡, 给予剃除扩张区域的毛发, 瘢痕凹陷处应用小剪刀剪去毛发, 并防止术区皮肤划伤, 执行术前医嘱, 告病人禁食、禁饮。
2.2 术后护理
2.2.1 Ⅰ期术后护理
病人术毕返回病房后, 麻醉未清醒者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防止窒息, 病室应安静、清洁, 室温保持25 ℃左右, 湿度50%~60%, 空气新鲜, 自然光线充足。控制探视, 室内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术后6 h予半卧位, 减轻头面部肿胀。严格控制头颈部活动, 少讲话, 防止出血及血肿形成。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数量, 注意观察全身及局部反应。根据疼痛程度给予止痛, 并保持术区敷料的清洁干燥包扎松紧合适。术后6 h可进温凉流质饮食, 饮食不可过热, 以免加重伤口渗血, 少量慢咽, 减轻疼痛。3 d~5 d后逐渐过渡至半流质饮食、普通饮食, 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为最佳。同时注意做好口腔护理。
2.2.2 扩张囊内注水的观察护理
扩张Ⅰ期术后7 d~10 d切口愈合拆线前即开始注水, 间隔3 d~5 d注水1次, 注水剂量一般为扩张囊容量的10%左右, 首次可酌加。操作时用手扪及注射阀门顶盖穿刺部位, 常规碘伏消毒穿刺部位及操作者左手示指及拇指, 用20 mL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20 mL, 选4.5号头皮针对准注射壶的中心垂直进针至金属片时, 缓缓推注。推注时注意阻力大小及局部皮肤血运情况, 如发现局部皮肤张力较大、苍白, 病人疼痛明显, 注射停止数分钟后仍不见好转时, 一定适当回抽减压, 直到病人能耐受。注水时,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一人一针管, 保持头皮清洁, 保护好扩张区的头皮, 防止扩张器破裂, 手术失败。对扩张器外露病例通知主管医生后, 耐心给病人解释, 说明破溃对Ⅱ期手术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2.2.3 Ⅱ期术后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皮下积血、感染。病人应取半卧位, 以利于切口的愈合和引流通畅。应严密观察皮瓣血运及引流管是否通畅, 准确记录。术后适当加压包扎是防止皮瓣瘀血坏死的重要措施。必要时术区可用红外线治疗仪照射, 以确保皮瓣血运良好。观察敷料有无渗液, 发现潮湿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立即更换, 防止感染。术后应给予高蛋白、高营养的饮食。
2.2.4 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
头皮血管丰富, 术后易出血, 术中放置引流管防止血肿形成。注意妥善固定, 防止扭曲、受压、堵塞, 保持引流通畅, 及时观察记录引流液量及性质。3 d~5 d后无特殊情况可拔除引流管。如引流液>50 mL, 颜色鲜红, 提示有出血可能, 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本组病人未出现出血情况, 引流液均<50 mL。
2.2.5 疼痛护理
对疼痛特别敏感病人, 术后给予舒尔芬1粒口服, 同时加强心理疏导, 讲故事、听音乐、看电视分散注意力。必要时静脉给予镇痛泵镇痛效果好。
2.2.6 出院指导
Ⅱ期手术拆线后, 如局部无红肿、渗液、疼痛等表现予以出院。出院1周不可洗头, 保持周围皮肤的清洁, 避免过度活动, 加强营养, 防止皮瓣拆线处裂开。如局部出现红、肿、痛等表现应及时到医院诊治。本组21例病人随访3个月, 皮瓣生长良好, 头发生长与邻近组织匹配, 秃发区完全修复。
3 讨论
皮肤扩张器扩张头皮治疗头面部瘢痕或缺损是一项安全、有效、操作并不复杂的手术, 但因手术需要两期完成, 时间长, 病人需多次来医院注水, 增加了心理负担, 因此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为手术顺利进行铺平了道路。本组病人经精心治疗和护理, 手术均获成功, 疗效满意。Ⅰ期术后护理应特别重视局部切口的观察护理, 扩张器注水后, 保护扩张器, 不能碰撞及锐利器材刺破。Ⅱ期术后应密切观察皮瓣血运, 引流管的通畅, 引流液的颜色及性质。皮瓣转移后如蒂部“猫耳”状不必勉强修理, 以避免出现血运障碍, 由于扩张皮瓣的后期收缩, 术后3个月~6个月“猫耳”可逐渐变小或消失[5], 多向病人解释, 避免增加心理负担。
摘要:[目的]总结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治疗瘢痕性秃发或头皮缺损病人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瘢痕性秃发或头皮缺损病人行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修复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Ⅰ期术后扩张器外露1例, Ⅱ期术后皮瓣尖端坏死1例;扩张后头皮均一次性修复秃发区成功, 扩张区头皮弹性良好, 质地良好, 病人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为9.52%。[结论]加强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治疗瘢痕性秃发或头皮缺损病人护理是皮瓣移植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扩张器,皮肤,软组织,瘢痕性秃发,头皮缺损
参考文献
[1]鲁开化, 郭树忠, 艾玉峰, 等.皮肤扩张术20年临床应用的回顾[J].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5, 16 (4) :209-210.
[2]鲁开化, 周庆红.皮肤扩张术在美容整形外科应用的现[J].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5, 16 (3) :129-130.
[3]陈敏亮, 柴家科, 宋慧锋, 等.扩张器在烧伤后期修复用[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5, 11 (1) :17.
[4]刘安敏, 贾涛, 刘晓敏, 等.音乐放松疗法对恶性肿瘤射频热疗病人心理状态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7) :60-61.
瘢痕组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头面部烧伤后需要瘢痕修复的患者11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男性68例, 女性42例, 年龄14-57岁, 平均年龄35.8±5.7岁.烧伤原因有电击伤8例, 热液烫伤48例, 火焰烧伤54例.瘢痕部位有头部合并面部13例, 头皮43例, 其余均为面部.瘢痕面积为2.7厘米×5厘米至8.4厘米×15.7厘米.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烧伤原因等烧伤面积等方面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软化膏涂抹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共进行2期手术.根据患者的瘢痕部位、形状和面积选择合适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在Ⅰ期手术中, 在瘢痕旁边选择正常皮肤, 将扩张囊的范围标记出来, 切开修复区和扩张区的皮肤, 此时扩张囊的长轴要略长于切口[2].瘢痕位于颞部的将面部扩张器埋置于皮下脂肪层, 瘢痕位于额部的将面部扩张器埋置于额肌下, 瘢痕位于枕部和头顶的将面部扩张器埋置于帽状腱膜下.分离标记的扩张囊范围, 在扩张器边缘0.5厘米至1厘米处进行剥离.将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埋置入分理处的腔隙内, 止血后将负压引流管放置, 将切口缝合.在手术围术期使用止血药物和抗生素, 手术后24小时至48小时进行敷料的更换.手术拆线后进行氯化钠注射, 并实行无菌操作.在Ⅱ期手术中, 一旦扩张面积过了瘢痕面积的两倍, 先停止氯化钠注射, 两周之后将扩张器取出, 将瘢痕切除并进行皮瓣转移术.根据皮瓣的大小将瘢痕切除后, 使扩张后的皮瓣旋转滑向瘢痕区, 将患者的头面部皮肤缺损修复[3].
1.3 疗效评价
瘢痕明显改善或消失, 瘢痕部位包括瘙痒、疼痛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瘢痕部位与周围皮肤无色差为显效;疤痕面积明显减小、疤痕质地变软、疤痕部位症状缓解、疤痕与周围皮肤略有色差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的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有效率之和.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均取得成功, 总有效率达到了100% (55/55) , 其中显效50.91% (28/55) , 有效49.09% (27/55) , 无效0;对照组总有效率72.72% (40/55) , 其中显效30.91% (17/55) , 有效41.81% (23/55) , 无效27.27 (15/55)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烧伤后的瘢痕修复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而在头面部烧伤后的瘢痕修复中尚未得到广泛的推广.作为人体主要的暴露部位, 头面部的烧伤瘢痕会给患者到正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造成患者的心理负担, 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降低.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瘢痕修复方法, 有效避免了皮片移植术可能造成的皮肤色素沉着和皮片挛缩的现象, 不会造成明显的切口.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可以对瘢痕邻近部位的皮肤进行扩张, 从而促进邻接皮瓣的形成, 对患者头面部的瘢痕组织进行修复[4].与传统的瘢痕修复方法相比,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对瘢痕周围的正常皮肤加以利用, 使瘢痕部位皮肤在感觉、厚薄、肤色和质地上都与周围皮肤相近, 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也不会对供区皮肤进行损伤.为了缓解供区皮肤组织不足的问题, 该手术分两期进行, 手术方法为使皮瓣用旋转滑行的方式像瘢痕区推进.本次手术中出现6例并发症情况, 但经过处理后均得到了控制, 这也说明在头面部进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是可行的.
根据手术结果表明,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切口小、皮瓣成活率高的优点.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取得了更加良好的治疗效果, 患者对于手术的结果基本满意.因此,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头面部烧伤后瘢痕修复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对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头面部烧伤后瘢痕修复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头面部烧伤后需要瘢痕修复的患者共110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进行软化乳膏涂抹治疗, 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手术均取得成功,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头面部烧伤后瘢痕修复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头面部,瘢痕修复
参考文献
[1]王伯银.湿润烧伤膏治疗头面部烧伤18例[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2 (2) :179-181.
[2]秦醒华.湿润烧伤疗法治疗头面部烧伤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 2012, 22 (6) :28-29.
[3]吴赤蓬.头面部烧伤的危险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 2011;25 (4) :455-456.
瘢痕组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对象与分组追踪复诊我院妇产科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因剖宫产瘢痕子宫再次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320例,排除术中、产后出血等紧急情况及失访者52例,成功复诊26 8例。根据再次剖宫产术中子宫下段白色瘢痕组织的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切除组112例与保留组156例。切除组年龄22~40岁,平均(28.1±3.9)岁;城镇人口4 5例(4 0.2%),农村人口67例(59.8%);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18例(16.1%),高中及大专35例(31.3%),初中及以下59例(52.7%);剖宫产1次102例(91.1%),≥2次10例(8.9%);术前阴道炎29例(25.9%)。保留组年龄23~38岁,平均(28.5±3.6)岁;城镇人口66例(4 2.3%),农村人口9 0例(5 7.7%);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25例(16.0%),高中及大专49例(31.4%),初中及以下82例(52.6%);剖宫产1次142例(91.0%),≥2次14例(9.0%);术前阴道炎43例(27.6%)。
1.2手术处理方法切除组再次剖宫产术中切除子宫下段白色瘢痕组织后双层缝合子宫切口,保留组再次剖宫产术中子宫下段白色瘢痕组织切开后直接双层缝合。术后2~4年经阴道B超检查确诊为PCSD,或阴道B超检查正常而临床症状明显者,经患者同意后行宫腔镜检查确诊有无形成PCSD。
2 结果
268例经阴道B超检查及宫腔镜检查确诊PCSD 15例(5.6%),其中切除组2例(1.8%),保留组13例(8.3%)。
3 讨论
瘢痕组织内血管减少,子宫切口愈合能力差,因此剖宫产次数越多,子宫切口残存肌层越薄,发生切口憩室的可能性越大[2]。子宫切口愈合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纤维瘢痕修复、瘢痕成熟和瘢痕机化。术后2~3年子宫瘢痕机化的程度达最佳状态,部分略延长,此后子宫瘢痕肌肉逐渐退化,瘢痕组织失去原器官结构,失去弹性。
本文中切除组的PCSD发生率明显低于保留组,支持重复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瘢痕组织切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袁静等[3]通过宫腔镜及腹腔镜联合局部切除子宫瘢痕组织,重建子宫肌壁治疗PCSD亦证实了这一治疗方法。采用宫腔镜、腹腔镜或阴式手术治疗PCSD,实则皆是切除切口憩室处瘢痕组织,重建子宫肌壁[4]。再次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瘢痕组织切除后再缝合,方法简单、易操作,子宫切口相当于第1次剖宫产,对于减少PCSD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益处。但值得注意的是,再次剖宫产术易发生产后出血,若出现产后出血等紧急情况,不应再采用子宫切口瘢痕组织切除。
参考文献
[1]Bij de Vaate AJ,Br O¨lmann HA,van der Voet LF,et al.Ultrasound evaluation of the Cesarean scar:relation between a niche and postmenstrual spotting[J].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2011,37(1):93.
[2]Bij de Vaate AJ,van der Voet LF,Naji O,et al.Prevalence potential risk factors for development and symptoms related to the presence of uterine niches following Cesarean section:systematic review[J].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2014,43(4):372.
[3]袁静,段华,郭银树,等.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诊断并联合腹腔镜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50(4):274.
瘢痕组织 篇6
1材料与方法
1.1主要实验材料
标本取自遵义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病理科2005-2011年石蜡包埋的标本, 分为正常皮肤组10例,病理性瘢痕组15例、瘢痕癌组25~30例,各组病变均经组织学检查确诊。正常皮肤组织取自临床手术切除的非肿瘤性病变而带有正常皮肤组织的标本;病理性瘢痕组患者临床有皮肤烧伤或机械性创伤等损伤史,部位在大腿、小腿及腹部等处,瘢痕形成的时间为数月至数年不等,所有病例术前均未行放射治疗;皮肤瘢痕癌组患者临床都有瘢痕形成史,组织学类型均为鳞状细胞癌,部位分布在大腿、小腿及上肢,从瘢痕形成到癌变的时间为数年到二十年不等。
1.2主要实验试剂
1.2.1免疫荧光双标记试剂兔抗人p21、鼠抗人Cyclin D1多克隆抗体、羊抗鼠FITC抗体、羊抗兔Cy3抗体,均购自北京中衫金桥公司。
1.2.2免疫组化试剂p21单克隆抗体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
1.2.3原位杂交试剂p21mRNA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
1.3实验方法及步骤
1.3.1组织切片制备所用组织均为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所用切片均为4μm厚连续切片,捞片于处理过的防脱片上,60℃烤干,4℃保存备用。
1.3.2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由于双标记的需要, 所用一抗和二抗均为两种。所用一抗有p21 (兔抗人)、Cyclin D1(鼠抗人)多克隆抗体,二抗有Cy3(羊抗兔、波长570 nm)、FITC(羊抗鼠、波长468 nm)。 双标记抗体搭配:一抗p21/ 二抗Cy3、一抗Cyclin D1/ 二抗FITC。实验操作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用抗淬灭的荧光封片剂封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并合成图像。
1.3.3免疫组织化学SP法用乳腺癌组织作阳性对照,以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切片常规脱蜡至水,微波抗原修复,操作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经DAB显色,苏木素复染,脱水干燥、透明,中性树胶封片。
1.3.4原位杂交技术用乳腺癌组织作阳性对照, 阴性对照为滴加没有探针的预杂交液。操作步骤按原位杂交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每张切片分别滴加20μl含p21 m RNA核苷酸探针杂交液,40℃杂交过夜,DAB显色。苏木素复染,脱水干燥、透明,中性树胶封片。
1.4结果判断
1.4.1免疫荧光双标记结果判定在倒置Leica荧光显微镜通过绿色、红色通道可观察到定位于细胞质或细胞膜的荧光信号为实验成功。其中绿色荧光信号代表FITC标记的荧光信号;红色荧光信号代表Cy3标记的荧光信号;两种荧光信号叠加呈现黄色。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并拍照,合成后获得三维立体结构图像。
1.4.2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阳性表达判断标准定位判定阳性信号为棕黄色颗粒状,位于细胞核或 / 及细胞质。阳性等级判断:采用半定量积分法, 根据每张切片的阳性细胞百分数和染色强度计分的乘积来判定[4],<2分为阴性,2~3分为弱阳性,3~6分为阳性,>6分为强阳性。≥6分为高表达,<6分为低表达,<2分为阴性。表达水平和表达强度判断:运用CCD成像系统,在400倍镜下,每张切片随机选取10个不同视野成像,应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分别检测阳性染色的表达水平(阳性面积代数和 / 分析区域面积)和表达强度(平均光密度),各取平均值,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5]。
1.5统计学处理
根据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后所得数据,运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各检测指标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结果用(±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 (LSD),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α=0.05为检验水准,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p21和CyclinD1蛋白免疫荧光双标记结果
在倒置Leica荧光显微镜观察,通过绿色通道可观察到瘢痕癌中FITC标记Cyclin D1的绿色荧光信号,通过红色通过可观察到瘢痕癌中Cy3标记的p21蛋白的红色荧光信号,两种荧光信号重叠部位呈黄色。病理性瘢痕上皮中荧光信号极弱,呈阴性表达,瘢痕癌组织中荧光信号较强,呈强性表达。见图1。
2.2p2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
由附表可见,p21蛋白及p21 m RNA在正常皮肤表皮和病理性皮肤瘢痕上皮中均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在瘢痕癌癌巢中呈强阳性表达(图2和3),其表达水平(阳性面积)、表达强度(平均光密度)在3组之间有差异(p21蛋白:FPA=75.216,FOD=30.487,P <0.01)(p21 m RNA:FPA=31.186,FOD=44.343,P < 0.01),两两比较,瘢痕癌组与皮肤瘢痕组和正常皮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但瘢痕组与正常皮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注:1)与正常皮肤组比较,P <0.01;2)与病理性瘢痕组比较,P <0.01
2.3相关性分析
瘢痕癌中,p21蛋白和p21m RNA(r =0.791,P = 0.000)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见图4。
3讨论
p21在瘢痕癌组织中,p21作为CKI家族成员之一,是目前已知具有最广泛激酶抑制活性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具有抑癌作用,其抑癌作用表现在能促进DNA的损伤修复,保证遗传信息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同时与PCNA结合抑制DNA复制,抑制肿瘤的发生。一旦p21表达降低或消失,则失去对CDK及其复合物蛋白激酶活性的正常调节, 影响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 根据这一论点,本组认为预期结果p21在瘢痕癌组织中可能呈低表达。事实相反,在瘢痕癌组织中p21蛋白及其m RNA呈强阳性表达,与瘢痕癌细胞增殖呈正向调控。这与预期结果不相吻合,理论上似乎不支持p21的高表达有着较强的抑癌功能。这一表达差异,对p21单一的抑癌功能提出了质疑。过去通常认为p21是一个抗癌蛋白,目前随着对p21的深入研究,人们认识到p21具有参与细胞活动的多种功能,在肿瘤细胞生物学中的地位令人瞩目,在很多方面,它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有研究提示,p21在不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不尽一致。在胃癌、白血病等恶性肿瘤中p21表现为缺失或表达下降,显示出对肿瘤细胞增殖的负向调控作用[2,6]。与此相反,p21在皮肤或口腔的鳞状细胞癌中为高表达,而且同一类型肿瘤其分化程度不一样, p21的表到也不一样,表达强度与肿瘤病理分级呈正相关[7,8]。本组在瘢痕癌(鳞状细胞癌)中p21也呈现高表达,其表达是否有组织特异性有待进一步探讨。上述表达差异,有认为可能与p21特殊的功能有关,低浓度的p21具有抑制Cyclin-CD复合物,负性调节CDK功能,而高浓度的p21则是CDK聚集因子,具有正性调节CDK功能[9]。后一种现象认为,肿瘤组织中p21高表达,可能因为肿瘤细胞已变成耐p21介导的抑制信号细胞,逃避了细胞终末分化和生长停滞。还有认为,p21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是机体对肿瘤的一种抵抗措施。即在肿瘤细胞生长过程中p21为了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通过提高自身的浓度,但未能完全发挥抑制功能,从而出现p21的高表达,且与被p21抑制调控的对象彼此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提示p21可能通过其他的机制引起肿瘤的发生,进一步探讨p21基因及蛋白结构的改变和功能,将有助于阐明p21在肿瘤中的作用。
近年研究发现,在细胞周期调控过程中,可能还有p21以外的其他抑制调控因子参与,有作者通过si RNA技术封闭KLF6(Kruppel- like factor 6)基因表达,结果导致Cyclin D1/ CDK4蛋白的结合能力增加,显示KLF6对肿瘤细胞增殖的负向调控作用。 KLF6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产物,能与Cyclin D1连接,并降低Cyclin D1/CDK4复合物的活性。提示KLF6具有对Cyclin D1/CDK4复合物活性的抑制调控能力。另有作者报道,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小分子RNA(mi RNA)水平降低时,CDK6及C-myc的表达升高,促进G1期进行和抑制细胞凋亡,诱导肿瘤细胞增殖[10]。说明口腔鳞状细胞癌中Cyclin/CDK复合物的活性可能还受到mi RNA的调控。同样在瘢痕癌中Cyclin D1-CDK6复合物活性的抑制调控是否会有CDK家族以外的其它抑制调控因子参与,有待进一步探讨。
p21的表达呈p53依赖性,有作者对胃癌细胞株进行体外实验发现,细胞株p53基因无突变者p21高表达,而有p53基因突变者p21低表达[11]。结合p21的这一特殊功能,认为p21在肿瘤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还应考虑p21与p53基因有无突变的关系,本组p21高表达,不排除瘢痕癌中癌细胞p53基因无突变有关的可能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p21的高表达,具有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 KRALJ等[11]用腺病毒载体导入外源性p21基因到4株肿瘤细胞株中,结果p21过表达引起其中两株细胞株凋亡的发生;KADOWAKI等[12]导入外源性p21基因到食管癌细胞,结果癌细胞快速发生了凋亡,说明p21的高表达具有促进细胞凋亡的功能。目前,由于p21在肿瘤细胞中的抗凋亡功能,使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变得备受争议。p21与瘢痕癌癌细胞凋亡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瘢痕组织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44例, 男29例, 女25例, 年龄3岁~42岁。其中有7例患者发生烧伤后便立即送院治疗, 烧伤的部位是双上肢、双下肢及颈部等。37例是烧伤后期的瘢痕整形患者, 其入院的时间为烧伤发生后的3个月~10年, 并伴有不同程度功能下降的现象。35例的瘢痕部位多为面颈、手、会阴部、踝部、腘部及肘部。对于瘢痕的类型而言, 25例为增生型, 12例为挛缩型, 7例为其它型。
1.2治疗方法
对上述44列的治疗方法选择上主要分为两种情形。
1.2.1对于烧伤为早期的病人主要的目的是预防后期的瘢痕及功能的恢复。对于病人为烧伤的较深、面积又较大的且有低血容量性休克, 先予抗休克治疗, 等待休克纠正后再予以手术。在早期对伤口采取的是暴露疗法, 用磺胺嘧啶银、0.5%碘伏以及复春散等进行创面干燥的保持。对于烧伤创面尤其是病人功能部位烧伤, 在进行早期的切痂时间选择是伤后的3~7天, 具体视病情发展而定。在切痂层上切至深肌膜浅面, 以保留病人健康的脂肪组织以及皮下大静脉的通畅。在术后的植皮区上采取加压包扎或缝合打包以固定皮片, 在对创伤区的包扎上尽量采取功能位式的包扎固定, 从而尽量抬高病人的患肢以实现保持皮片的成活, 实现有效地术后抗炎, 最终实现对症支持治疗。通常情况下, 在术后的7~10d, 进行首次的创面检查, 检测皮片是否成活, 当皮片成活之后并指导患者进行一般性的功能锻炼, 从而促进愈合功能。
1.2.2对于烧伤患者后期的瘢痕治疗。在方法上主要选择适用于瘢痕较小、瘢痕为扁平的方法, 具体可以选择:瘢痕切除缝合术、瘢痕切除松解皮片移植、皮瓣移植进行修复及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等。瘢痕切除缝合术也称直接切除缝合术, 主要是分次切除缝合与瘢痕内切除缝合。而瘢痕切除松解主要适用于患者创伤为面颈部、四肢以及手部等的瘢痕切除。对于重要的骨、关节、血管及神经等外露着的创伤可以采用的措施为皮瓣移植修复。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主要就是利用扩张器以扩张创伤附近正常的皮肤从而使其达到一定的程度, 等取出扩张器之后便切除瘢痕, 通过扩张后的皮肤推进或者旋转的样形式实现转移移植创面。
2结果
通过44列烧伤患者瘢痕整形治疗, 本文认为对患者功能部位的深度烧伤应早期进行切除痂皮可防止后期瘢痕挛缩及后期功能, 可尽可能减少后期整形的麻烦;烧伤创面愈合后, 3~6个月后即应进行烧伤瘢痕的整形治疗, 均达到较满意效果。
3讨论
烧伤创面愈合后瘢痕组织造成的畸形较某些创伤畸形或先天畸形尤为复杂, 而修复更为困难。烧伤后期整形治疗, 既有一般整形外科的共同点, 又有其特殊性, 要求高、方法多、选择性强。烧伤后期整形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修复外形与重建功能。功能重建与形态恢复是统一的, 而其程度都是相对的。有时一定的形态是一定功能得以行使的保证, 即功能的重建必须具有良好的形态;然而有时二者却难以兼得, 迫使改善外形服从于恢复功能, 实施治疗时宜依据具体情况正确处理。深度烧伤尤其大面积严重烧伤, 治愈后遗留畸形的部位多, 可用来修复的皮肤组织来源较少, 整形治疗困难大、时间长。修复的目的应该是尽可能地改善或恢复外形与功能。通常要先了解畸形部位、程度, 如有多部位、多种畸形需要修复时, 重要的功能部位, 应先予修复。整形外科手术方法多样化, 要针对病人具体情况和畸形特点以及技术力量等情况进行选择。一般来说, 应选择简便有效、代价又小的方法, 而且要注意新方法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原则上, 组织移位畸形, 采用复位术;组织过多畸形, 采取切除术;组织缺损畸形, 采用移植修补术。各种皮片、皮瓣移植,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其他组织移植和组织代用品的应用等, 应恰到好处, 做到求新务实。
参考文献
[1]蔡景龙, 张宗学.现代瘢痕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2]惠作宽, 龚贵来.手部烧伤切痂植皮治疗的体会[J].中华外科杂志, 1982, 20 (6) :367.
[3]蔡景龙, 张宗学.现代瘢痕治疗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4]宋凡, 戴玲.国内瘢痕治疗的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3, (6) :383-384.
[5]李荟元.瘢痕防治讲座 (二) [J].中国美容医学, 2002, (2) :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