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子宫瘢痕处妊娠

2024-07-25

剖宫产子宫瘢痕处妊娠(精选10篇)

剖宫产子宫瘢痕处妊娠 篇1

瘢痕处妊娠 (CSP) 在剖宫产术后属于较常见的一类并发症, 明显比宫颈妊娠发生率要高, 及早确诊且予以合理方式治疗可以有效避免引发严重并发症。本文选取60例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患者, 实施适宜治疗措施, 效果明显,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患者, 年龄29岁~41岁, 平均年龄 (35.1±2.5) 岁;前次剖宫产时间到此次瘢痕处妊娠时间相隔3年~10年, 平均 (5.8±2.6) 年。

1.2 方法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取合理治疗方法, 注意应用保守治疗措施, 临床往往选取的药物有甲氨蝶呤 (MTX) 、米非司酮、天花粉等, 具有杀伤滋养细胞作用, 最常选用药物为甲氨蝶呤, 一般为全身性应用或局部进行注射。甲氨蝶呤对于异位妊娠症状具有广泛作用, 治疗效果良好, 根据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β-HCG) 水平及包块大小确定是否采取药物治疗, 常规应用剂量20 mg, 通过肌内注射, 1次/d, 持续应用5 d。而有的患者则采取米非司酮、中药等联合治疗方法, 动态观察患者β-HCG水平、包块大小确定是否应追加治疗。

子宫动脉栓塞 (UAE) 治疗:此方法是一种介入治疗措施, 通过股动脉进行插管, 选取新鲜明胶海绵颗粒进入子宫动脉, 术前使得血小板发生快速聚集, 形成血栓。由末梢端栓塞一直引至主干处, 动脉管腔均完全闭塞, 不会导致毛细血管网遭受损坏, 栓塞后14 d~21 d血栓开始被吸收, 3个月后可完全吸收。栓塞手术过程中血管灌进MTX, 导致子宫血管出现闭塞现象, 出血量减少, 并可杀伤滋养细胞, 增加治疗效果。

手术治疗:临床治疗观察中需按照患者具体症状、包块大小、B-HCG水平、生育要求等进行适宜手术治疗, 主要手法方式包括刮宫术、宫腔镜下孕囊去除术、腹腔镜手术、经腹瘢痕部位妊娠物切除或子宫切除术。

2 结果

治疗53例占88.3%存在妊娠早期阴道不规则性流血现象, 11例占18.3%出现下腹部隐痛情况;28例患者术前误诊宫内早孕和 (或) 伴先兆流产, 16例稽留流产, 4例宫颈妊娠, 4例误诊为侵蚀性葡萄胎;8例术前B超诊断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 52例人工流产或刮宫手术时大出血后应用B超完成确诊。60例患者中52例通过MTX配合米非司酮等药物实施保守治疗, 4例采取UAE配合药物完成治疗, 4例实施子宫全切术治疗, 均治疗成功。

3 讨论

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因孕卵、滋养细胞种植到子宫瘢痕微小裂隙位置且于此出现生长发育现象。若此情况发生则往往导致大出血、子宫破裂等较为严重并发症, 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应及时予以诊断治疗[1]。按照患者实际情况予以不同治疗措施, 若患者未发生出血、腹痛症状, 或出血量少、孕周小通常选用保守治疗方法。出血量较多、孕周较大、存在子宫破裂现象等急危状况时, 需积极采取开腹治疗, 如子宫全切、次全切、楔形切除术等。若患者瘢痕处妊娠无明显腹痛和阴道出血等临床症状时, 具有误诊成流产或宫内早孕而实施刮宫术治疗。因为子宫瘢痕处肌层收缩力下降, 刮宫后极易发生大出血现象或有子宫穿孔危险[2], 所以存在剖宫产史患者, 出现阴道出血、腹痛症状时需考虑是否为瘢痕处妊娠, 且予以超声检查, 进行准确诊断, 防止发生误诊、误治现象。

根据统计显示, 及早实施阴道超声检查诊断CSP且采取药物保守治疗, 可以得到较高治疗成功率, 主要诊断标准为:未发生宫腔妊娠;未存在宫颈管妊娠;妊娠囊生长于子宫下段前壁位置;妊娠囊与膀胱间子宫肌层具有一定程度的缺陷。伴随对此疾病机制进一步认识, 及早予以诊断治疗重要的临床价值, 不仅可以保留患者生殖能力, 且能够减少患者所受到的创伤。早期妊娠且存在子宫瘢痕妊娠时可实施药物治疗, 术前检测患者β-HCG水平, 肌肉注射20 mg甲氨蝶呤, 1次/d, 持续应用2 d~5 d;且可予以米非司酮进行辅助治疗, 25 mg每隔12 h服用1次, 持续治疗2 d~5 d。临床可在宫颈处注射天花粉, 辅助服用米非司酮, β-HCG水平降低同时, 可采用甲氨蝶呤治疗。药物治疗需注意观察患者阴道流血现象, 1周接受1次超声诊断, 2周检测1次β-HCG水平, 直到β-HCG水平保持正常。临床早期应用药物治疗方法外, 科依据患者孕周、胚囊直径、β-HCG水平、出血量等情况予以刮宫术、子宫动脉栓塞术、局部病灶切除子宫修补术或宫腹腔镜等措施, 晚期子宫瘢痕妊娠由于大量出血往往选择子宫切除术治疗[3]。

治疗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处妊娠最主要的目的为消除病灶, 保全子宫。在本组患者中, 52例通过甲氨蝶呤配合米非司酮等药物实施保守治疗, 4例采取UAE配合药物完成治疗, 2例予以子宫全切术治疗, 均治疗成功。所以患者通过诊断后, 疑似子宫瘢痕处妊娠不可随意应用刮宫术, 可注射甲氨蝶呤, 有效阻滞滋养细胞发生分裂增殖, 在β-HCG水平明显下降后, 可予以相应吸宫术等。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也需予以药物进行辅助治疗。由此可见, 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处妊娠处理过程中, 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需尽可能降低患者子宫切除术概率, 应全面了解患者情况, 及时采取正确有效方法进行治疗, 确保患者及时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 (CSP) 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患者, 分析其临床资料, 选用合理治疗措施, 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60例患者均经剖宫产术后人工流产, 52例采取保守疗法, 4例采取子宫动脉栓塞 (UAE) 联合药物治疗, 4例予以子宫全切术治疗。结论 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应用常规超声检查可以进行确诊, 了解其临床征象特点能够增加诊断率, 予以合理治疗方法, 增加有效性、简便性, 便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剖宫产,瘢痕处妊娠,临床特点

参考文献

[1]王玉婷, 郭广林, 郭红艳.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临床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 26 (3) :285-186.

[2]王雪, 贺国丽, 王圣坦, 等.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29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6) :1044-1045.

[3]赵海燕.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治疗结局[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20) :3075-3077.

剖宫产子宫瘢痕处妊娠 篇2

【关键词】 剖宫产;瘢痕;妊娠;临床特点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剖宫产手术的使用频率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此导致异位妊娠也有逐步增多,成为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中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就是异位妊娠的一种【1】。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是指受精卵着床于剖宫产手术后的子宫下段切口的瘢痕部位形成的一种罕见异位妊娠。由于剖宫产手术后子宫常留下瘢痕,当再次妊娠时受精卵着床于子宫瘢痕处,子宫瘢痕处容易肌层出现薄弱,并且周围的血液供应也比较丰富,随着胚胎的生长发育,瘢痕处很容易发生破裂,如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或处理方式不恰当,结果非常凶险,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母婴的生命安全【2】。因此,及早发现瘢痕处的异位妊娠后需及时治疗,采取保守性治疗成功的几率较高。所谓保守性治疗是指在保留患者的输卵管和子宫等生殖器官的前提下通过病灶清除,局部用药或采取其他理化手段杀死胚胎,从而减少对病变受累器官的损害,能够为患者再次妊娠提供了机会【3】。一旦保守治疗失败,应采取切除子宫治疗。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10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的剖宫产手术后瘢痕处妊娠患者30例,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提高临床对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诊断、治疗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0月至2010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剖宫产手术后瘢痕处妊娠患者30例,年龄26-38岁,平均年龄32.5±2.0岁,孕次在2-4次之间,孕周为37-41周。有25例患者为1次剖宫产史,有5例患者为2次及以上剖宫产史。前次剖宫产时间距离此次妊娠的时间间隔为1年至6年,平均3年。其中1年至2年的妊娠的患者有8例,2年至3年妊娠的患者有10例,3年-4年妊娠的患者有5例,4年至5年妊娠的患者有4例,5年至6年妊娠的患者有3例。前次妊娠时剖宫产的临床指征为:妊娠高血压10例,头盆不称11例,巨大儿7例,骨盆狭窄1例,产妇要求剖宫产1例。按剖宫产手术切口方式,采用腹壁纵切口的患者4例,采用腹壁横切口的患者有26例,剖宫产手术后的切口均愈合均较好。患者发病时间为停经后6-8周,阴道有少量流血,无腹痛。子宫颈部大小正常,宫颈外口未扩张,宫颈峡部增大明显。患者通过检查,尿人绒毛促性腺激素为阳性,超声检查显示子宫颈大小正常,宫腔内无妊娠囊,子宫颈峡部前壁出现包块。

1.2 诊断标准 按以下标准对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进行诊断:患者有停经史或阴道出血的病史;血和尿检HCG均呈现阳性; B超诊断可见宫腔、宫颈管内没有妊娠组织,妊娠囊位于疤痕处子宫峡部的前壁,肌层较薄,缺少正常的子宫肌层组织。必要时可采用MRI检查确定胚胎着床的准确位置。

1.3 鉴别诊断

1.3.1 宫颈妊娠 宫颈妊娠特点为阴道无痛性出血,出血常较多。子宫颈显著膨大,宫颈外口扩张边缘很薄,内口紧闭。

1.3.2 子宫肌壁间妊娠 患者持续性腹痛,子宫有不规则块状物伴压痛。超声检查可见受精卵在子宫肌壁层著床,被子宫肌层包围。

1.4 治疗方法 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HCG水平选取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必要时再采取刮宫手术后子宫切除手术。药物治疗可选用甲氨蝶呤配合口服米非司酮,根据患者的临床状况,每天肌内注射2Omg,连续使用3天。动态监测血HCG、B超,待血HCG明显下降,孕囊周围的血供稀少后在超声监视下再进行清宫。对于孕囊种植较深或血HCG较高的患者出现大出血时,可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当患者出现大出血时,可采用缩宫药物止血,仍出血不止的患者可采用纱条进行填塞。可采取手术治疗单纯病灶清除加子宫修补术,保留子宫,不轻易切子宫。对于中晚期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的患者采用切除子宫进行手术治疗。

2 结果

30例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的患者中有20例患者采用甲氨蝶呤杀胚治疗后治愈,其中有1例患者出现了肝功能损害,停药后逐步缓解。7例患者经清宫治疗,3例患者切除子宫。30例患者经治疗后均治愈。具体情况见下表。

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例)

3 讨论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是妇产科的一种危险性较高的疾病。目前主要原因为各种手术操作所导致的内膜损伤所引起的,目前仍是妇产科临床的难题之一,对于其分娩方式的选择和治疗的方式一直备受争议【4】。一般而言,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降低剖宫产手术率,临床上剖宫产并不是绝对安全的对于剖宫产手术瘢痕妊娠的手术风险将加大。由于瘢痕处妊娠的孕囊完全处于肌层内,并被瘢痕处的纤维组织所包围,不与宫腔相通。通常瘢痕处妊娠会往往被误诊为早孕、先兆流产、不全流产等,导致施行了清宫术或药物流产、人工流产等。由于手术切口部位肌纤维不能有效的收缩,一旦出血不止,将难以控制。如不及时抢救甚至会危及生命【5】。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的妊娠危险和危害性大,临床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的妊娠的治疗需要进行早期的诊断,通过B超、阴道B超等可以做出准确的诊断,从而有利于及早采取相关措施进行保守治疗终止妊娠,从而有利于保全子宫,让患者保留生育的能力。在疾病的治疗时,应慎重对待人工流产或清宫手术,一旦发现出现先兆流产不全流产等症状时,应慎重妥善处理。可进行全面必要的检查,确诊有无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情况,再选择治疗方式,从而提高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石华亮,庞倩芸,卢再呜, 剖宫产瘢痕妊娠的MRI特点及MRI对其诊治指导价值[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1(22):51-54。

[2]程爱平,78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1,14(6):129-130。

[3]易迎春,剖宫产术后疤痕部位妊娠的临床研究[J]健康必读杂志,2011,7(7):88。

[4] 王君,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特点及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1,5(6):90-91。

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处妊娠的处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处妊娠患者22例, 年龄26岁~42岁, 平均年龄 (31.6±2.5) 岁;孕周46 d~118 d, 平均 (65.3±2.4) d;患者前次剖宫产与本次妊娠相距时间为13个月~5年, 平均 (4.6±1.2) 年。其中1次剖宫产史16例, 2次剖宫产史6例;22例患者均存在停经史, 前次剖宫产术式为子宫下段剖宫产且术后恢复良好。

1.2 方法

22例患者经常规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为CSP, 按照患者不同情况给予不同治疗:其中7例患者利用米非司酮与甲氨蝶呤展开保守治疗:给予患者甲氨蝶呤50 mg/m2肌肉注射, 每2 d注射1次, 同时给予米非司酮50 mg口服治疗, 每日2次, 连续治疗5 d。在给药后对患者进行B超检查、肝肾功能检查、血常规检查, 并对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β-HCG) 进行检测。若保守治疗失败可在超声监护下行吸宫术。对于出血量大、疼痛严重患者给予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为子宫次全切除术、宫腔镜下胚物切除与开腹子宫楔形切除术。

2 结果

本组22例患者中4例保守治疗成功, 3例在保守治疗失败后行吸宫术后治疗成功;其余15例患者均手术治疗成功, 3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10例在宫腔镜辅助下切除胚胎组织, 之后给予甲氨蝶呤宫颈注射, 2例患者行开腹子宫楔形切除术。所有患者治疗中均未发生子宫穿孔及大出血等严重手术并发症及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在治疗完成后均治愈出院。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 21例患者对治疗结果满意, 治疗满意率为95.5%。

3 讨论

当剖宫产患者术后瘢痕未实现良好愈合、有裂隙残留时, 受精卵与滋养细胞可能会在这些子宫瘢痕裂隙中着床, 在逐渐发育下植入子宫肌层内, 即会造成CSP[3]。由于剖宫产子宫瘢痕中并不存在正常的内膜和肌层, 妊娠组织绒毛可将局部血管直接予以侵蚀, 在妊娠不断发展下可向子宫肌层中植入并将其穿透, 易导致腹腔大出血或造成子宫破裂, 病情十分凶险, 若治疗不及时可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4]。

CSP患者通常有出血状况, 在治疗时应根据常规妇科检查及B超等影像学检查方法予以尽早诊断, 在确诊之后应采取合理措施及时终止妊娠, 同时对出血予以控制, 对患者生育功能予以最大限度保留。如果CSP患者并无阴道出血、腹痛等明显临床特征, 在临床中很容易诊断为宫内早孕或流产以刮宫术进行治疗, 然而因为子宫瘢痕处肌层收缩力不足, 在刮宫术后患者很容易出现子宫穿孔或大出血。因此对于存在剖宫产史孕妇, 若其存在腹痛、阴道出血等症状时应对瘢痕妊娠予以充分考虑, 借助于影像学检查方法予以仔细检查, 准确诊断患者妊娠类型, 从而避免误诊与误治发生。当CSP确诊后, 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取合理的治疗方法, 常用治疗方法主要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若患者孕周较小、出血较少或不存在腹痛、出血等临床表现, 可采取保守治疗, 给予患者米非司酮及甲氨蝶呤对妊娠加以终止, 或可采取子宫动脉栓塞以取得相同的治疗效果。如果患者孕周较大、有大量出血或存在危急情况如子宫破裂等, 应积极展开手术治疗, 对病灶予以消除并有效控制出血。CSP常用手术治疗方法为子宫次全切、子宫全切及楔形切除术等, 在本次研究中22例患者在确诊后均根据实际情况对治疗方法予以确定, 其中4例行保守治疗, 3例保守治疗失败后行吸宫术, 3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10例行宫腔镜下胚物切除术, 2例行开腹子宫楔形切除术。22例患者经相应治疗后均治愈出院, 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及严重手术并发症, 经随访整体治疗满意率为95.5%, 临床疗效理想。

综上所述, 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处妊娠虽然发生率较低, 但病情十分凶险, 予以早期诊断并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及时终止妊娠十分重要。因此当有剖宫产史孕妇就诊时, 临床医师应对妊娠着床位置予以仔细观察, 借助于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患者妊娠类型予以准确判断, 当确诊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处妊娠时, 若患者基本情况稳定可给予保守治疗, 若属于高危患者则应积极展开手术治疗, 从而使之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邢海燕.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22) :3089-3090.

[2]吴跃芹.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六例临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24) :2743.

[3]吴艳霞.超声介入引导孕囊内注射甲氨蝶呤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 22 (19) :70.

剖宫产子宫瘢痕处妊娠 篇4

【摘要】 目的:分析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妊娠(CSP)的临床特点,总结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对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27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本组27例患者出血量为0~1200ml,平均420ml,其中早期确诊的9例患者出血量均少于50ml,药物治疗组出血量最少,为20~90 ml。所有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生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复查彩超发现妊娠处未见血流信号,β-HCG在出院前逐渐恢复正常。结论:临床应用超声联合MRI检查能进一步提高确诊CSP的确诊率,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和要求采取有效的药物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是提高CSP治愈率的关键。

【关键词】 子宫瘢痕妊娠;剖宫产;诊断;治疗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是指妊娠物种植于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物周围被子宫肌层及纤维瘢痕组织所包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宫腔异位妊娠[1]。随着近年来我国剖宫产率逐渐上升,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发病率也随之递增,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多样,给临床诊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2]。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7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进一步探讨有效的临床诊治方法。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27例CSP患者年龄25~37岁,平均年龄29.3岁,孕2~4次,剖宫产距发病时间7~39个月,平均21.3个月,剖宫产术式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24例阴道不规则流血者流血时间4~14d,平均8.2d。1.2  诊断

阴道超声检查发现17例为子宫下段切口瘢痕处见孕囊,其中11例有胚芽,6例可探及原始心管搏动。所有患者官腔内均无异常回声, 9例子宫下段切口瘢痕处见不均匀回声,血流信号较为丰富。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检查发现血β-HCG值均明显超出正常值范围。1.3 治疗

16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给予肌内注射氨甲喋呤,1次/2d,同时口服米菲司酮100mg,治疗6周后,待β-HCG下降后在超声监护下行刮宫术。7例患者行子宫动脉介入治疗,双侧子宫动脉注射氨甲喋呤100mg,使用海藻微粒及明胶海绵栓塞,栓塞后可见子宫动脉主干存在,病灶供血血管消失。另有4例患者因终止妊娠过程中出现大出血而行次全子宫切除术。2  结果

治疗后本组27例患者出血量为0~1200ml,平均420ml,其中早期确诊的9例患者出血量均少于50ml,药物治疗组出血量最少,为20~90 ml。所有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生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复查彩超发现妊娠处未见血流信号,β-HCG在出院前逐渐恢复正常。3  讨论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为妊娠胚囊种植于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处,是一种临床较为少见的异位妊娠。子宫瘢痕处肌层较薄,血管及结缔组织增生,当胎盘剥离时,可导致切口部位出现破裂,流产时容易出现大出血,且难以控制,增加了行全子宫切除术的危险,对妇女的生命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CSP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临床学者多认为与剖宫产及子宫切除等手术史有关,手术造成子宫内膜及肌层损伤、 修复不全、 血供明显减少,手术切口愈合不良,会导致瘢痕处出现细微缝隙,妊娠物易侵入该处内膜。同时,还可能与子宫内膜炎、子宫蜕膜层发育不 良有关。

由于该病早期无典型临床表现,且发病率不高,临床较为少见,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医院的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对该病没有正确的认识,仅通过常规的妇科检查判断病情,因此容易导致临床漏诊、误诊的发生。经阴道超声检查是诊断CSP的首选方法,但在早孕晚期妊娠胎盘与子宫切口处因血流丰富,易造成误诊。MRI具有更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因此在超声不能明确诊断时可联合MRI检查来确诊。

临床治疗CSP主要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不同的治疗方案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考虑实施。需保留生育功能者可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待血β-HCG值下降后,行刮宫术。药物治疗目前主要使用氨甲喋呤,氨甲喋呤用法有全身和局部两种,有学者认为当血β-HCG值<5000IU/L时应采用肌肉注射,当超过5000 IU/L时,全身与局部联合用药治疗效果更为理想,且安全性较高。刮宫过程中不必急于一次性完全清宫,可给予促宫缩药物,并阴道填塞纱条止血, 待血β-HCG值进一步下降后, 再行刮宫手术。对于无生育要求者可行子宫切除术,手术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术,特别适用于高血β-HCG值患者。

剖宫产子宫瘢痕处妊娠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我院妇产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患者年龄最小者23岁, 最大者38岁, 平均年龄 (31.2±5.2) 岁;停经时间最短43 d, 最长58 d, 平均 (50.5±2.3) d;其中, 1次剖宫产史患者94例, 2次以上剖宫产史患者6例。肌层粘连, 腹腔镜检查证实原子宫切口瘢痕表面轻微凸出, 瘢痕部位宫腔存在妊娠囊的Ⅰ型患者33例;腹腔镜检查证实包块外凸, 原子宫切口瘢痕表面血管怒张, 瘢痕部位宫腔存在妊娠囊的Ⅱ型患者47例;腹腔镜检查证实子宫浆膜层较薄, 包块明显凸出, 属于类滋养细胞疾病型或是包块型的Ⅲ型患者20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每组50例,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宫腔镜清宫术治疗, 麻醉后将宫腔镜置入手术部位, 注射5%甘露醇如妊娠物出现在子宫壁原切口部位, 则用吸头将其吸除, 如切口部位出现凹陷症状, 需通过宫腔镜进行检查, 残留组织部分通过环形电刀进行双极电凝分离。试验组患者按照其分型的不同实施针对性的腹腔镜手术治疗, 具体方法: (1) Ⅰ型患者接受腹腔镜下清宫术治疗, 术后适时给予双腔尿管压迫止血, 将20~50 m L生理盐水注入气囊, 手术2 d~5 d后将气囊内液体逐渐抽出, 并将宫腔内气囊尿管拔除。 (2) Ⅱ型患者接受清宫术联合腹腔镜双侧子宫动脉阻断治疗, 由于清宫术治疗出血量较大, 需实施双侧子宫动脉阻断术处理。将阔韧带后叶于子宫旁宫骶韧带上2 cm处打开, 输尿管和子宫动脉游离出后, 将子宫动脉出血部位用钛夹夹闭或是双极电凝止血。 (3) Ⅲ型患者接受子宫修补术、腹腔镜下瘢痕部位妊娠病灶切除术联合腹腔镜下双侧子宫动脉阻断治疗, 首先实施双侧子宫动脉阻断术治疗, 血流彻底阻断后, 将膀胱子宫反折腹膜打开;膀胱下推后, 原瘢痕处包块用超声刀切开, 妊娠组织吸净后, 将病灶部位完全切除, 然后将子宫肌层和子宫黏膜分层缝合, 而后实施清宫术处理。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β-HCG) 恢复正常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等指标, 以及临床治疗成功率。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血β-HCG恢复正常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等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临床治疗成功率为96%, 对照组临床治疗成功率为80%,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剖宫产手术应用率的逐渐提高, 由此所导致的瘢痕子宫妊娠问题也逐渐得到临床的关注。现阶段研究人员仍然没有完全掌握剖宫产瘢痕妊娠的发病机制, 但通常认为其与剖宫产手术切口愈合较差有关[1]。手术治疗、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均为临床常用的剖宫产瘢痕妊娠治疗方法[2]。Ⅰ型患者通常接受腹腔镜下直接清宫术治疗, 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 则需要实施双侧子宫动脉阻断术, 从而减轻盲目清宫术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害[3]。Ⅱ型患者通常接受双侧子宫动脉阻断术治疗, 而后实施清宫术处理, 从而减少患者的出血量。Ⅲ型患者一般接受子宫修补术、腹腔镜下瘢痕部位妊娠病灶切除术联合腹腔镜下双侧子宫动脉阻断治疗, 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4]。

参考文献

[1]张晓燕, 王红静, 贾喜彪, 等.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103例临床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 2010, 41 (4) :745-746.

[2]周晓, 严园.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10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9, 25 (3) :185-186.

[3]刘丽.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2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7) :92-93.

剖宫产子宫瘢痕处妊娠 篇6

1 临床资料

例1:患者, 31岁, 剖宫产术后4年, 人流1次。因“停经56d, 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11d, 加重2d”入院。患者14d前自测尿妊娠试验阳性, 自行口服药物流产, 服药后出现阴道出血, 但未见组织物排出, 近2d阴道出血明显增多。入院后行阴道彩超示:子宫前壁下段可见4.2cm×3.5cm不均回声光团, 浆膜层完整, 向外突起。查血β-HCG值1237MIU/mL, 诊断为“剖宫产子宫瘢痕处妊娠”。入院后给予米非司酮 (50mg口服2次/d×3) 及甲氨蝶呤 (20mg, 肌肉注射1次/d×5) 治疗。第3天, 阴道出血量较多, 立即给予米索、缩宫素、立止血应用后, 阴道出血减少。1周后复查β-HCG值285.48MIU/mL。病人出院后10d后门诊复查β-HCG值49MIU/mL。

例2:患者, 29岁, 剖宫产术后3年。因“停经43d, 左下腹痛2d, 加重半天”入院。入院后行阴道彩超示:盆腔积液, 子宫左侧可见1.2cm×0.8cm孕囊回声。查血β-HCG值6292MIU/mL, 诊断为“宫外孕破裂”。行剖腹探查时发现:子宫前壁峡部切口处左侧破裂, 即行胚胎取出术及子宫峡部瘢痕破裂修补术。术后病理检查示:绒毛组织。术后复查β-HCG值1304MIU/mL, 1周后复查β-HCG值31MIU/mL。

例3:患者, 26岁, 剖宫产术后1.5年, 人流2次。因“停经47d, 阴道少量出血3d”入院。门诊阴道彩超:子宫前壁下段切口处可见2.2cm×1.9cm孕囊样回声, 可见卵黄囊。查血β-HCG值118918MIU/m L, 诊断为“剖宫产子宫瘢痕处妊娠”。入院后给予米非司酮 (50mg口服2次/d×3) 及甲氨蝶呤 (50mg, 肌肉注射1次/d×2) 治疗。第3天, 阴道出血量增多, 未见绒毛排除, 当日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 (UAE) , 栓塞术后24h行刮宫术。术后复查血β-HCG值268 8MIU/mL, 复查彩超示:子宫前壁下段切口处可见散在稍强回声光点, 内未见明显血流, 宫颈管内口上方似可见1.3cm×0.9cm稍强回声光团。1周后再次复查46.22MIU/mL。

例4:患者, 35岁, 剖宫产术后8年, 人流3次。因在外院诊断为“宫内孕”行药物流产及清宫术, 术中因阴道出血量多停止手术。入院后阴道彩超示:子宫下段切口处可见5.3cm×4.7cm不均回声光团, 查血β-HCG值1572MIU/mL, 诊断为“剖宫产子宫瘢痕处妊娠”。入院后给予米非司酮 (50mg口服2次/d×3) 及甲氨蝶呤 (20mg, 肌肉注射1次/d×3) 治疗。3d后再次复查彩超示:子宫前壁下段及宫颈下段可见大小5.3cm×3.2cm回声不均质光团, 内有散在液性暗区, 可见丰富彩色血流信号, 与子宫后壁边界不清。复查血β-HCG值870MIU/mL。考虑药物保守治疗效果欠佳, 故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 (UAE) , 栓塞术后24h行刮宫术。术后再次复查血β-HCG值33.43MIU/mL。

例5:患者, 34岁, 剖宫产术后6年, 人流1次。因“停经56d, 要求终止妊娠”入院。入院后行阴道彩超示:子宫前壁切口处可见大小约为3.5cm×2.7cm×2.4cm孕囊, 胚芽可见, 长约0.4cm, 心管搏动可见。查血β-HCG值159138MIU/mL。诊断为“剖宫产子宫瘢痕处妊娠”。入院后给予米非司酮 (50mg口服2次/d×3) 及甲氨蝶呤 (20mg, 肌肉注射1次/d×5) 治疗。入院第2日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 (UAE) , 栓塞术后24h行刮宫术, 术中子宫收缩差, 给予缩宫素及欣母沛应用, 刮出物可见绒毛组织。术后第一日复查血β-HCG值38484MIU/mL, 第3日复查彩超示:子宫下段近宫颈处可见5.0cm×3.4cm稍强回声光团, 与子宫前壁切口处界限不清, 内见散在液性暗区, 距前壁浆膜层0.35cm。考虑: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并绒毛植入, 继续给予米非司酮 (50mg口服2次/d×3) 及甲氨蝶呤 (20mg, 肌肉注射1次/d×2) 治疗。1周后复查血β-HCG值11088MIU/mL, 给予米非司酮 (50mg口服2次/d×3) 。10d后复查血β-HCG值1427MIU/mL, 复查彩超示:子宫下段可见5.1cm×3.5cm稍强回声光团, 向宫腔突起, 可见呈点状彩色血流信号。患者期间阴道出血量少, 14d后复查血β-HCG值320.56MIU/mL。出院2周后血β-HCG值降至正常。

例6:患者, 27岁, 剖宫产术后2年。因停经50d, 在外诊断1为“宫内早孕”行人工流产术, 术中因出血量多停止手术。入院后行阴道彩超示:子宫切口处可见4.0cm×3.2cm稍强回声, 查血β-HCG值2989MIU/mL。诊断为“剖宫产子宫瘢痕处妊娠”。入院后给予米非司酮 (50mg口服2次/d×3) 及甲氨蝶呤 (20mg, 肌肉注射1次/d×5) 治疗。因阴道出血量较多, 入院后即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 (UAE) 。3d后复查血β-HCG值995.81MIU/mL。1周后复查彩超示:子宫前壁下段可见4.2cm×2.9cm回声不均质光团, 与子宫浆膜层紧贴, 包块外形欠规则, 其周边可见血流信号。复查血β-HCG值304.63MIU/mL。1周后门诊复查血β-HCG值4 4.2 6 MIU/mL。

2 讨论

2.1 发病机制

剖宫产子宫瘢痕处妊娠 (cesarean scars pregnancy, CSP) 是妊娠孕囊种植于前次剖宫产子宫瘢痕处, 是一种少见特殊类型的异位妊娠。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多数学者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 子宫蜕膜血管发生缺陷, 多胎产、多次刮宫、高龄、子官瘢痕增加危险性, 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成形术、官腔镜等可损伤子宫内膜; (2) 与人工流产、中期引产、剖官产及宫内节育器等干扰孕卵的正常着床有关; (3) 孕卵发育迟缓[1]。当再次妊娠时受精卵通过穿透剖宫产瘢痕处的微小裂隙并在此处着床, 由于底蜕膜发育不良或缺陷, 滋养细胞可直接侵入此处的子宫肌层, 并不断生长, 绒毛与子宫肌层粘连植入, 甚至穿透子宫肌层。由于此处肌纤维少、收缩能力差, 加之有瘢痕, 当胚胎与宫壁分离时, 开放的血窦不易关闭, 易发生致命性大出血[2]。对于CSP的发生是否与缝线种类和缝合技巧与方法有关, 目前尚无报道,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2.2 诊断

此病临床表现各异, 无特殊性, 可与宫内早孕、先兆流产、输卵管妊娠、宫颈妊娠相混淆。阴道彩超在其诊断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诊断敏感性达86.4%[3]。1997年, Godin等[4]对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的超声诊断提出如下诊断标准 (1) 无宫腔内妊娠证据; (2) 无宫颈管妊娠证据; (3) 妊娠囊或混合性包块位于子宫峡部前壁; (4) 妊娠囊与膀胱间的子宫肌层菲薄或有缺陷; (5) 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血流丰富, 呈低阻力型。但由于大多数临床医生及超声医生对此病认识不足, 仍易发生误诊。在本组6例病例中有3例诊断为宫内早孕, 1例诊断为输卵管妊娠, 故加强临床医生对本病的重视, 提高检出率, 是有效治疗此病前提条件。

2.3 治疗

以杀死胚胎, 促进胚胎排出, 减少出血, 保留病人生育功能为原则。本组病例中仅1例发生瘢痕破裂行局部病灶切除术及子宫修补术, 其余5例均行保守治疗成功。从上述病例治疗情况, 我们认识到以下几点: (1) 此病例一经确诊, 禁止盲目行刮宫术。对于有剖宫产史患者行人工流产手术时, 一旦有阴道大出血情况, 需立即停止手术, 予加强宫缩、止血、压迫宫颈等处理。 (2) 米非司酮和甲氨蝶呤联合用药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两药联合应用能更有效地抑制滋养层细胞增长, 促进绒毛变性坏死, 减少妊娠者子宫瘢痕处阴道大出血的发生。但其治疗期较长, 且在治疗期间需严密观察病人阴道出血、血β-HCG值下降情况。 (3) 子宫动脉栓塞术是目前治疗剖宫产子宫瘢痕处妊娠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1) 子宫动脉栓塞术能有效控制阴道大出血, 为应急止血方法[5]; (2) 可明显减少刮宫术中出血量, 降低手术风险。刘慧等报道GSP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加子宫动脉灌注甲氨蝶呤, 48h后在超声检测下行刮宫术, 取得良好效果[6]。 (4) 局部病灶切除术:其主要优点是能迅速、有效终止妊娠, 清除病灶。随着腔镜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也可腹腔镜下行局部病灶切除术, 曾有报道认为CSP最佳治疗方案是局部病灶切除[7]。宫腔镜在CSP的治疗中应用, 唐晖等报道应用B超引导下羊膜腔内注射MTX及妊娠部位局部注射MTX结合官腔镜下病灶切除术是目前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有效措施[8]。 (5) 子宫切除术:对于已发生破裂出血、阴道大出血难于控制或保守治疗无效, 病人无生育要求时采用的治疗方法, 过去子宫切除术是剖宫产子宫瘢痕处妊娠的主要治疗手段[9]。因此病患者较年轻, 现一般不采用子宫切除术, 随着子宫动脉栓塞术、宫腔镜、腹腔镜在临床中成熟应用, 使大多数患者保留了生育能力。综上所述, 目前CSP的治疗多采用联合治疗, 并以病人的实际情况而采用不同治疗方案, 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金力, 范光升, 郎景和.刮宫产术后瘢痕妊娠的早期诊断与治疗[J].生殖与避孕, 2005, 25 (4) :630~634.

[2]吴跃芹,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6例临床分析[J].CGP Chinese General Pratice, 2010, 8 (13) :2743~2745.

[3]郭景霞.剖宫产瘢痕妊娠诊治研究进展[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09, 28 (1) :44~47.

[4]Godin PA, Bassil S, Donnez J.An ectopic pregnancy developing in a previous cesarean scar[J].Feril Steril, 1997, 67:398~400.

[5]刘欣燕, 范光升, 金征宇, 等.子宫下段妊娠人工流产术中大出血临床分析-附4例报告[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3, 38 (4) :162.

[6]刘慧, 陈君, 赵珠.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瘢痕处妊娠体会[J].中国医刊, 2010, 5:69~70.

[7]Fylstra DL, Pound-Chang T, Miller MG, et al.Ectopic pregnandy within a cesarean delivery scar:a cage report[J].Am J Obstet Gynecol, 2002, 187 (2) :302~304.

[8]唐晖, 王莉莉, 彭丽芳.甲氨蝶呤联合宫腔镜治疗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15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 2009, 20 (7) :203~204.

剖宫产子宫瘢痕处妊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之间就诊于我科的子宫切口妊娠患者, 年龄23~35岁, 平均28.2岁, 剖宫产次数1~3次, 均系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后距本次妊娠年限最长3年, 最短6个月。

1.2 临床表现

6例患者均以停经后无痛性不规则阴道流血为主要症状, 停经时间为36~60d, 平均41.5d。其中5例有早孕反应, 1例伴有下腹部轻微不适。6例患者中有2例药物流产或清宫术出血多转至我院患者均未合并心、脑、肺等内外科疾病。

1.3 输助检查

6例患者中尿HCG测定均为阳性, 血HCG值1200~6000IU/L, 平均值2500IU/L。其中5例经阴道超声检查或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峡部或原子宫疤痕处可见孕囊回声, 1例超声检查见子宫前壁见不规则回声区, 向外突出, 团块内可见彩色血流, 提示子宫疤痕破裂, 内可见似心管搏动。

1.4 治疗方法

2 例患者因流产过程中出血多转至我院后行子宫动脉介入治疗, 出血明显减少后予以米非司酮口服联合甲氨蝶呤 (MTX) 治疗其余4例采取米非司酮口服联合MTX、中药 (生化汤) 治疗。6例患者均定期复查血HCG (3d/次) 及B超 (1次/周) , 待血HCG下降至正常或较低水平 (100IU/L左右) 时, 备血并做好开腹准备情况下行B超监测下清宫或宫腔镜检查治疗 (根据患者经济条件) 。

2 结果

5例 (包括2例已行子宫动脉介入治疗患者) 成功清除妊娠囊, 清宫过程中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 且未出现大出血现象;1例清宫过程中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患者不同意行子宫动脉介入治疗, 而直接行子宫次全切除, 切除之子宫送检, 病理结果提示: (子宫) 疤痕部位可见绒毛, 蜕膜, 有变性坏死, 并可见妊娠组织浸润肌层

3讨论

本病早期与早孕、早期流产、滋养叶细胞肿瘤及宫颈妊娠的临床表现相似, 所以人流前应先做超声检查, 以避免对切口妊娠的漏诊而盲目行吸宫术。子宫切口妊娠的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前壁峡部不均质包块, 有胚芽时可探及心管搏动, 宫腔内或子宫颈管内无妊娠囊, 如子宫切除病理检查报告通常提示肌层内妊娠, 多伴有胎盘的植人。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为处理高危妊娠的方法之一, 随着人们观点的变化及医疗行为中诸多社会因素的介入, 剖宫产率不断上升子宫切口妊娠也相应增多, 既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0.45‰[2]。究其原因, 可能与子宫疤痕处内膜修复不全、血供减少、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疤痕裂开有关[3], 且子宫切口妊娠多发生于剖官产术后6年内, 发生于前次剖宫产术后几个月者亦有文献报道。本文1例发生在剖宫产后8个月, 说明切口处伤口愈合不全, 可能有助于胎盘植入。此外, 再次妊娠的间隔时间亦是影响切口妊娠的一个因素所以临床上有剖宫术史患者自然流产或清宫术过程中遇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时, 应考虑到切口妊娠的可能性, 以便及时有效的处理。

子宫切口妊娠较罕见, 目前尚没有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治疗方式有以下几种:药物治疗 (米非司酮, MTX, 单用或二者联合应用) 、子宫动脉介人治疗、子宫局部病灶切除、子宫修补术及子宫全切术。Fylstra认为, 行子宫切开修补疤痕可能为最好的方法[4]而有剖宫产史要求终止妊娠的妇女以年轻患者为多, 切除子宫应慎重, 建议应首先以局部药物治疗为宜。米非司酮为妇产科常用的杀胚药物;MTX是影响细胞代谢的药物, 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输卵管妊娠和宫颈妊娠;且超声诊断技术及宫腔镜技术的发展, 提高了子宫切口妊娠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 对切口妊娠的治疗已由单纯全子宫切除术逐渐发展到保留生育功能的多种方法, 有效降低了盲目刮宫导致组织残留、子宫穿孔, 大出血的几率。本文中6例患者均较年轻, 治疗上以保守治疗为主, 必要时辅助手术。清宫术前予以米非司酮+MTX可以抑制滋养细胞增生, 使绒毛变性坏死, 有效降低血HCG水平, 减少术中或术后出血量, 提高手术安全性, 使得保守性治疗获得成功[5]。

通过对6例子宫切口妊娠的临床诊断治疗分析, 作者认为应严格控制剖宫产率、重视产后避孕指导为其主要预防措施, 对有剖宫产史妇女再次妊娠需流产者应到正规医院妇产科系统检查, 一旦确定为子宫切口妊娠, 应住院治疗, 切勿盲目采取终止妊娠措施。

参考文献

[1]蔡絮玲.宫腔镜诊断特殊部位子宫内妊娠及妊娠残留物19例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000, 6 (6) :62~64.

[2]Scow KW, IIuang, Lin Yll, et al.Cesarean scar pregnance:is-cn m management[J].IN-.ad UL.-e Gynernl, 2004, 23 (3) :247~253.

[3]万亚军, 覃娴, 肖松舒.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的临产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04, 11 (4) :284~285.

[4]李晓青, 廖湘玲.9例剖宫产术后切口妊娠终止处理方法探讨[J].医学临床研究, 2006, 23 (1) :72~74.

剖宫产子宫瘢痕处妊娠 篇8

关键词: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治疗方法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CSP),是剖宫产术后的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近几年来剖宫产手术的广泛开展,使得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的部位相当于子宫峡部,严格意义上讲属于异位妊娠[1]。对于CSP如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不仅能够保住患者的生育能力,而且可有效防止大出血,挽救患者的生命,现在就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8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患者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资料论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患者18例,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30岁,其中此次妊娠距上次妊娠最早3个月,最晚10年,平均妊娠时间为5个月。

1.2 临床症状及临床检查

除具有早期妊娠的所有临床症状外,13例患者出现下腹部隐痛并伴有不规则流血,2例出现突然腹痛不止合并大量出血以及早期休克症状,3例患者为外院转诊。妇科检查见宫颈外观正常的13例,明显增大的2例,其中部分患者的宫颈部位可见色素沉着,宫颈未见开口,触诊压迫子宫,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检查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包块,除外异位妊娠。彩色超声可见在子宫剖宫产术后瘢痕处见不规则包块,内见血流信号,在子宫肌层浆膜层与包块之后正常肌层部分有缺如,回声紊乱。

1.3 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本组18例患者,其中13例患者行药物治疗,药物首选甲氨蝶呤(MTX)联合米非司酮[2],药物治疗的优点在于,无论是局部用药还是全身用药,均能够对瘢痕处的妊娠进行有效的控制,能够完全保留子宫,其中8例患者在用MTX治疗后获得成功,5例患者在服药后血流不止,诊断为不全流产,即行清宫术,获得了成功。 (2) 手术治疗:2例出现突然腹痛不止合并大量出血以及早期休克症状,经B超以及临床诊断为瘢痕妊娠并子宫破裂,立即即行全子宫切除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另外3例患者由乡镇卫生院转入我院,来院后,阴道流血不止,行经腹部子宫切开妊娠物取出术以及子宫瘢痕修补术,均获得成功。

2 结果

本组18例患者,13例进行药物治疗后,8例获得了成功,5例患者诊断为不全流产后经清宫术获得成功;2例患者因出现子宫破裂的先兆[3],且已经出现休克的征象,在有效的输血下,进行全子宫切除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3例患者由乡镇卫生院转入我院后,情况较重,患者要求保留子宫,即行妊娠物取出后子宫修补术,获得成功。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的普及,尤其是现在很多乡镇卫生院已经开始剖宫产手术,使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有效的避免大出血,子宫破裂甚至子宫切除等危险的发生。

3.1 CSP的病因

正常的情况下,孕囊是在宫腔内着床并生长发育。剖宫产术后,在缝合切口时,由于切口的缝合不当,如缝隙之间的距离过于宽大,未严格对齐切口,导致孕囊在此着床发育。或是由于术后抗炎治疗不当,导致切口感染,切口不能愈合,形成微小的缝隙,导致孕囊在此着床发育。

3.2 彩超诊断的特点

本组18例患者,其中16例进行彩超检查,正确率为100%,其典型的声像图为:孕囊位于子宫峡部瘢痕处,随着孕周的延长而膨大变形,瘢痕处的回声紊乱,孕囊与膀胱之间的肌层明显变薄或消失[4],而宫颈的形态尚正常。由此可见在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的诊断中,彩超的作用极为重要,在早期诊断中作用巨大。

3.3 药物治疗的选择

目前我院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所用的药物为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甲氨蝶呤是叶酸拮抗剂,一般作为首选药物,妊娠期间,滋养细胞对此药物高度敏感,主要的药理作用为通过影响细胞代谢抑制胚胎滋养细胞增生,用药后绒毛破坏,滋养细胞生成受阻,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米非司酮是一种合成类固醇,具有较强的抗孕酮特性,通过和孕酮竞争结合蜕膜的孕激素受体阻断孕酮活性,而使妊娠的绒毛组织及蜕膜组织变性坏死。

3.4 CSP的预后及预防

一般经过保守治疗以及子宫修补术,患者的子宫均能得到保留,患者仍有生育能力,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再次妊娠并健康生育。对于CSP的预防,首先应该减少剖宫产的手术率以及大力提倡自然生产,解除孕妇对自然生产的恐惧,并告知孕妇自然生产对胎儿的好处。由于CSP的生长部位特殊,故凡有剖宫产史的早期妊娠者就诊时应注意本次妊娠的着床部位,如果在瘢痕部位应再做彩超观察其血流情况及阻力指数并及时终止妊娠[5]。

总之,加强对CSP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预后,不仅为患者保留了生育功能,而且减少了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戴钟英.剖宫产术后子宫瘫痕部妊娠[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 23 (3) :339.

[2]赵光元, 艾浩.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40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 20 (5) :311.

[3]申玉红.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处妊娠12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31) :4398-4399.

[4]杜彦芳.周英杰.张琳.等.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部位妊娠的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 2011, 33 (6) :885-887.

剖宫产子宫瘢痕处妊娠 篇9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70-01

1 病例

患者,女,28岁,孕4产1,剖宫产一次,人流2次,此次为第4次妊娠,既往月经规律,3—5天/28—30天,末次月经2012-10-2,患者自述于2012年11月4日因月经未正常来潮,自测尿妊娠试验为(+),就诊于我院,11月13日B超检查:子宫大小64x56x47mm,形态正常,包膜光滑,肌层光点回声均匀,宫腔内探及节育器高强度回声,位置正常,节育器下方宫腔体部可见一大小约17x8mm拉长椭圆型孕囊,囊腔内可见卵黄囊,左右侧卵巢及附件区未见异常。超声意见:宫内节育器存在,宫内早孕。患者要求终止妊娠,于11月19日在我院行人工流产术,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回家观察,随后开始出现阴道少量咖啡色出血,小腹隐痛,患者未在意,一周后阴道出血突然增多伴血块,再次B超复查子宫前壁下段见不均质增强回声区,大小约32x34mm,考虑宫内组织残留?子宫肌瘤?建议观察随访,随后患者出血减少,腹痛不明显而未诊治,12月2日患者突感下腹坠痛伴阴道出血较多,急诊就诊于新疆医科大第一附属医院,再次复查B超提示:子宫内膜回声不均匀,子宫前壁下段肌層不均质回声区,大小约35x28x35mm,考虑切口妊娠?急诊以阴道流血原因待查,切口妊娠收住,入院后行腹腔镜监护下切口妊娠电切术,宫腔镜下见剖宫产切口部位大量陈旧妊娠组织,卵园钳将大部分组织钳出,环形电极将切口部位的粘连妊娠组织大部切除,瘢痕处组织与膀胱壁严重粘连,切除组织送病检,病理诊断:(宫内物)凝血块中见少许增生状态子宫内膜及绒毛组织。

2 讨论

目前,瘢痕子宫形成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瘢痕是指皮肤或粘膜组织,软组织在各种创伤后,修复过程中纤维组织替代留下的改变。瘢痕子宫形成的原因常见的有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畸形矫正术(如双角子宫切除术,子宫纵隔切除术等)人工流产,子宫穿孔等,瘢痕子宫形成后,再次妊娠时胚胎异常种植在瘢痕处发生的妊娠。瘢痕妊娠的超声表现可归为三种类型:I瘢痕处孕囊型,胎囊完全位于剖宫产瘢痕处,II宫腔下段及瘢痕处孕囊型,胎囊少部分位于瘢痕处,大部分位于下段宫腔,III包块型,瘢痕处见不均质的囊实性或实性包块。上述病例由于误诊为宫内早孕,行不恰当的人流术后,瘢痕处妊娠物残留并出血所致。由于对瘢痕妊娠认识的不足,导致误诊为宫内妊娠胚胎残留?肌层肌瘤等,因此,子宫瘢痕妊娠超声检查应使用经腹或阴道超声探头,多切面扫查,仔细观察妊娠物着床位置,与剖宫产瘢痕的关系,妊娠物的回声大小形态,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瘢痕妊娠处的子宫肌层厚度以及宫腔宫颈的情况等。

3 总结

超声诊断要点:根据患者病史结合有剖宫产史,停经史,人流药流史,以及超声表现,子宫下段瘢痕处孕囊或囊实性包块综合分析。因此,遇到剖宫产再次妊娠,一定要仔细除外瘢痕妊娠,由于患者的就诊时间不同,超声表现不典型,以及对瘢痕妊娠认识不足,易导致误诊,漏诊,望大家引以为戒。

参考文献:

剖宫产子宫瘢痕处妊娠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治疗的60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患者, 所有患者均存在停经史, 停经时间为35~78 d, 平均是 (47.3±2.3) d, 利用HCG与早孕试纸进行检查, 检查结果是阳性, 且出现不规则的阴道流血。6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是21~43岁, 平均 (33.7±1.5) 岁, 孕次1~4次, 平均 (2.1±0.7) 次;观察组患者年龄是20~41岁, 平均 (32.8±2.3) 岁, 孕次1~4次, 平均 (1.9±0.5) 次, 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孕次, 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具备可比性。60例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 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保守治疗, 给予患者米非司酮片 (生产单位: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633) , 剂量为20毫克/次, 口服, 2次/天, 连续用药3 d, 并将甲氨蝶呤[3] (生产单位: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5628) 注入孕囊中, 通过B超选择最佳穿刺点, 选取患者阴道后穹隆进行穿刺, 将其直接注入孕囊与位于其下面的子宫肌层中, 剂量控制为1 mg/kg, 在用药7 d内再重复给药一次, 进行B超、血常规、HCG等复查, 若是患者的血HCG低于100 m IU/m L的话, 需立即停用甲氨蝶呤, 若治疗效果不明显, 可转换手术治疗;观察组进行手术治疗, 术前安排患者开展常规检查, 并给予止血药物, 缩宫素点滴, 同时做好抗感染治疗, 术前给予患者米非司酮片, 剂量为20毫克/次, 口服, 2次/天, 连续用药3 d, 通过彩超进行辅助检查后, 利用宫腔镜进行妊娠病灶电切术。

1.3 疗效判定标准:

在治疗3周后, 患者排出孕囊, 血HCG正常, 为有效;患者血HCG低于100 m IU/m L, 且持续稳定下降, 为好转;血HCG为变化, 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5.0软件分析本次探究的相关数据资料,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两组比较存在差异性, 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析来我院就诊的60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患者的相关资料,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存在差异性, 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指的是妊娠胚胎在前次剖宫产瘢痕位置着床, 属于少见的一种异位妊娠, 随着我国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也呈现逐年上升态势, 目前, 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大部分认为其与刮宫术后患者患有子宫内膜炎或是局部子宫内膜缺损等有关。人工流产刮宫会损伤患者子宫内膜, 导致内膜蜕膜化不完全[4], 影响绒毛植入与宫内着床的血供, 因此为了保证营养摄取的充足, 绒毛会伸入子宫切口瘢痕位置。剖宫产术后, 患者的子宫切口愈合不好, 其子宫瘢痕位置就会形成宽大的瘢痕组织, 造成空洞或是缝隙存在, 在再次妊娠过程中, 受精卵极容易在此着床, 导致底蜕膜缺损, 滋生细菌, 入侵子宫肌层[5], 大大增加子宫破裂、大出血的发生概率, 严重时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患者普遍处在生育阶段, 且存在停经史, 患者的血β-HCG上升明显等早孕表现, 且患者存在不规则阴道流血。在流产或是刮宫术后, 患者出现术中出血或是术后大出血等现象, 从而造成患者切除子宫的出现。因此在生育阶段的妇女一旦出现停经史、不规则阴道流血、刮宫史、剖宫产史等情况, 就需对患者的出血量、阴道外观、宫颈外观等进行观察, 若患者出血量较大, 且阴道外观、宫颈外观均正常, 宫颈口呈现外紧内松的现象, 子宫下端较为膨大[6], 医务人员需要怀疑此病, 需进行更为详细的检查, 以避免切除患者子宫。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的治疗主要是杀死胚胎、排出孕囊, 保证病灶清澈的彻底性, 同时对患者的出血进行有效控制, 保留患者子宫于生育功能。因为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会威胁到患者生命, 导致子宫破裂、大出血等情况的出现, 因此一旦确诊, 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终止患者妊娠, 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保留患者生育功能。

在本研究中, 笔者抽取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治疗的60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患者, 分为两组, 实施不同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是100%, 对照组是70%, 存在差异性, 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与晁春[7]等的探究结果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患者在诊治过程中遵循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 因此一旦确诊, 医务人员需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以尽可能的保留患者子宫, 避免子宫切除的发生, 为患者保留生育功能。

摘要:目的 对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临床诊治进行探讨。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治疗的60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患者, 分为两组, 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保守治疗, 观察组进行手术治疗,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是100%, 对照组是70%, 存在差异性, 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与生育功能, 因此在诊治过程中, 一旦确诊, 需及时进行有效治疗, 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尽量保留患者生育功能, 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剖宫产术,子宫瘢痕,妊娠,临床诊治

参考文献

[1]李鸣辉, 杨婧.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20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12 (6) :2322-2323.

[2]郑玉容, 陈美如.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处妊娠临床诊治探讨[J].当代医学, 2011, 18 (35) :115-116.

[3]张润晓.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的早期诊治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2, 24 (3) :129-130.

[4]黎丽嫦.60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3 (26) :189-190.

[5]李秀平.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50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学, 2013, 24 (12) :920-922.

[6]杨晓萍.不同方法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的疗效分析[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4, 21 (7) :206-207.

上一篇:快速安装下一篇:“三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