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教育

2024-08-20

3+2教育(通用12篇)

3+2教育 篇1

近年来, 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办学形式不断丰富, 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采取多样化的办学形式, 如中职教育、高职教育、“3+2”五年一贯制、五年直通制、对口升学等。与此同时,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1 推进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必要性

1.1 中、高职教育衔接, 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逐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正式提出: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 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991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在90年代要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 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 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 到“十五”末期要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 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结构合理、形式多样, 灵活开放、自主发展, 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到2020年, 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鲁昕部长在2011年度职成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 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2 中、高职教育衔接, 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

当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人才需求趋向高层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中职毕业生继续深造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指引下, 我国护理教育发展迅速, 社会对护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既可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学历层次、专业能力不断提高的要求, 又可以改变人们普遍认为中职教育是终结性教育的观点。这种衔接有利于突出护理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是社会的期望, 也是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必然。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将会使中职生拥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这在给中职教育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能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后备力量”, 促进中职教育的提升, 带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进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2 我国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培养目标不适应

护理专业中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初级技术人才,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适应就业需要的技能和能力[1]。学校注重对学生临床护理操作技术的传授、训练, 以及未来就业能力的培养, 存在轻基础重专业, 轻理论重实践, 轻理解重操作现象。只要求学生怎样做, 而学生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 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和更高层次技术传授的基本要求。

2.2 中职课程设置不利于与高职衔接

中职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实践课为主, 对文化课进行了适当删减, 特别是减少了与专业联系不密切的课程。文化课和医学基础课的开设完全围绕专业而进行, 没有注重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2.3 课程内容重复

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 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缺少有效的沟通, 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浪费, 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4 技能训练重复

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 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和内涵上的差异, 然而实际情况是, 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 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 存在重复训练现象。

2.5 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

我省中职学校招收的是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 但由于录取分数低, 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进入中职学习后, 文化课课时少, 学校偏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因此, 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 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 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 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反映出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在思想和原则上的错位。

从以上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 中、高职课程体系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因素, 已成为中、高职衔接的障碍。加强中、高职教育衔接, 迫在眉睫。

3 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探讨

只有重视并针对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统筹设计中、高职课程体系, 才能确保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思路一致、全面、自然, 从而使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其功能, 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3.1 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虽然中、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两个不同层次, 但其培养目标都应有技能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另外, 中职、高职教育对人才的职业能力水平要求不同, 中职培养的是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技能人才, 指向技能型, 偏重动手能力的培养;高职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 在继续强化动手能力的同时, 强化对分析、创造能力的培养, 指向技能型和创新型。因此, 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通过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 使中职教育除了完成本身的就业目标外, 还应作为高职教育的准备阶段, 为学生继续学习提供知识储备。高职教育在保持与中职教育连续性的基础上, 要体现自身的职业性和高层次性, 使高职教学在知识、技能与素质3个主要方面都比中职上一个台阶[2]。努力推行“双证制”, 在执业资格证要求上采取层次递进的形式, 即中职教育要求的护理执业资格证书定位于初级, 高职教育定位于中、高级, 将执业资格要求的延续晋升作为课程衔接的引导依据。

3.2 课程的衔接

课程的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落脚点, 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主要在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

(1) 公共基础课程:在公共基础课程设计上, 为适应中职学生就业和升学需求, 护理专业在中职课程设置上可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又有较强的职业能力。中职阶段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等, 课程内容选择和课时确定可以采用模块化, 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 即根据中职学生入学时的文化基础差异以及有无升入高职的愿望进行划分。原则上按照教育部新颁布的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实施, 既要考虑提升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 又要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阶段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就业指导、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语文、体育等, 注重底蕴培养。同时在高职阶段应加强人文精神培养, 加大礼仪沟通、伦理法规、护理心理、护理管理、社会学等人文课程比例, 以利于护士自身素质和人文修养的提高。

(2) 专业基础课程:合理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设置是解决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关键。中职阶段的课程设置考虑的是“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 着重于医学基础知识和人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训练完成职业任务的基本操作技能, 为后续中职专业课和高职阶段打基础[3]。因此, 对于中职阶段未达到水平的课程, 要在高职阶段增补, 如免疫学、病理生理学等;对于中职阶段未开设的课程, 在高职阶段增开, 如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与科研等。

(3) 专业课程:对于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专业课程, 可采用职业分析的方法, 以问题或职业活动为中心, 构建综合化的活动课程模块, 突出职业特色和职业针对性。例如, 在中职阶段应以中职培养目标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要求, 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特别重视基础素质教育, 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打好基础[3]。高职阶段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以高职培养目标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要求, 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 体现操作技能方面的延伸和提升, 并尽可能在人文素质、创新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下功夫, 为学生成就人生事业打好基础。淡化原来的学科体系, 构建以综合性课程为主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对课程的优化整合, 减少课程重复设置造成的教学资源浪费。整合后的护理专业课程, 在专业能力方面侧重护理岗位技术领域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注重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3.3 教育模式的衔接

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 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技能性、应用性的职业教育特色。在办学理念上, 都应重视职业能力培养, 加强“双证制”、产教结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等, 使衔接顺畅。

3.4 学制的衔接

适当调整学制, 把中职原来的“2+1”变为“1.5+1+0.5”, 前期1.5年内在校学习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之后1年在医院顶岗实习, 最后一学期准备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职升高职考试, 从而促进中、高职衔接,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总之, 要体现中、高职护理专业特色, 顺利完成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 必须对现行的课程设置及其体系结构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打破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自为政的教育形式, 制定中、高职一体化的培养目标, 整体设计课程体系, 明确中、高职各阶段培养任务, 科学统筹, 分段实施, 充分发挥中职和高职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教育资源优势, 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武林, 单松龄.对中、高职教育专业衔接的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12) :13-14.

[2]袁和平.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 (S3) :25-26.

[3]刘瑞海, 谷道宗.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立交桥构建的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1, 20 (5) :16-19.

3+2教育 篇2

(第4—6章)

责任教师刘琬

《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本学科,是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专科学生和其他师范类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本课程的30%。为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和作业,针对形成性考核册中的案例题提供思路,帮助大家理解教材的相关章节内容。

下文中,黑色的是问题与答案,橙色和蓝色是说明和解释。

一、论述题

1.联系您本人所在地义务教育的普及现状,试分析我国当前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的新动向。本题考核知识点:第五章教育制度第三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三、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动向

(二)改革动向

2、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本题要点:

《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确立了义务教育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通过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努力消除辍学现象等措施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通过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等措施提高义务教育质量。通过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等措施缩小区域差距,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本题需注意:本题需要结合你本人所在地义务教育普及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2.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以往课程改革有何不同?

本题考核知识点:第六章 课程 新课改的理念与指向

本题要点: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新课程体系改革具体有哪些内容。

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

6、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总之,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

我们要知道新课程“新”在哪里?

(一)观念创新

新的课程功能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

1、课程的功能观:从“大课程”的观念来构建新的课程。教的过程、学的过程和评价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4、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5、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二)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创新

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3、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三)评价创新:

1、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3、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4、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

二、案例分析

案例:

从2001年秋季开始,江西省的小学生们告别沿袭了一贯的百分制,实行新型的成绩考核评价机制——“等级+特长+评语”。

目前,山东潍坊市小学已经取消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代之以“评语+特长+等级”的新的评价标准,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教师荼的唯一标准。

问题:你怎样看待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请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谈该项改革。

本题考核知识点:第六章课程第四节课程评价

本题思路(供参考):

我对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持肯定态度。

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是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废除百分制,使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用“等级+特长+评语”,因材而评价,面向全体学生,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这种教育评价改革正是新课程实施的体现,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对推动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非常有利。

本题需注意:本题需要结合个人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实际,结合学生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实际特点,《教育学》课程作业评讲(3)

(第7—8章)

责任教师刘琬

《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本学科,是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专科学生和其他师范类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本课程的30%。为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和作业,针对形成性考核册中的案例题提供思路,帮助大家理解教材的相关章节内容。

下文中,黑色的是问题与答案,橙色和蓝色是说明和解释。

一、论述题

1.你是如何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你的教学体验中,如何恰当使用这种方式来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我发展。

本题考核知识点:第七章教学第四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分析(供参考):

首先我们应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各自的含义。

(1)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做主的学习方式,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即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求知的愉悦,并发展其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例如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能学会的、通过伙伴合作学习能解决的内容我不讲。如今的美术教材改过去的老面孔,趣味性很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较多,充分体现人文性。教学时,我尽可能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与学生一起学习,而不是教师一味地讲。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在教学中,我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者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是一种以生生互动为主要取向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形式。美术课堂教学中交往活动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教师和单个学生的交流。

(3)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

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能探索性学习。作为教师应当鼓励、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吃虫草》一课时,我找同学读课文《吃虫的植物》,请大家记忆课文中的内容,组织学生提出问题:听了课文介绍,你有什么问题吗?还想了解吃虫草的哪些知识?等等,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解答问题,再请同学们将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吃虫草的资料在小组内展示、交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探究,知道吃虫草的特点,了解自然界的美妙,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科学的情感。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进行自主、探究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上面的我分别从“自主”、“合作”、“探究”三个角度举例说明了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我发展,仅供同学们参考。

2.新的教学理念,每一种都有其特点和适用领域,请你进一步思考一下,在你的教学工作中这些教学理念经常运用到吗?哪些是你忽视的?

本题考核知识点:第七章教学第六节中国的教学新理念

分析(供参考):

教材中介绍了七种教学理念,分别是有效教学、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性教学、生成性教学、生命化教学,这些教学理念每一种都有其特点和适用领域,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你是如何运用的。

二、案例分析

案例2: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初二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

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

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脑筋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时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

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问题:请用相关的德育教育原则对该班主任的做法进行评价。

本题考核知识点:第八章德育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德育实施的基本原则 分析(供参考):

(1)该班主任用无记名方式评选了3名“坏学生”,其用意是想以其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引以为戒,想用此对学生进行教育,但这种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致使消极因素增长。

(2)有效贯彻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教育者应注意消除对学生的“刻板”印象,客观公正而又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学生。第二,德育工作不仅要知学生的长短,更重要的是消除所短,扬其所长。第三,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形成自我教育能力。

(3)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中因势利导,长善救失,运用名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

3+2教育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3+2”教学模式;学前教育;专业课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3+2”学制模式是指对自愿参加这种学制的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制的教育,使学生达到大专学历水平。通常情况下,这种学制的前三年,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后两年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学生毕业之后所享受的待遇与普通三年制高职毕业生是一样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学前教育专业“3+2”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为顺应时代发展,满足社会需求,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对学前教育专业“3+2”教学模式做出相应的设计与实施计划。

一、当前中职学校“3+2”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问题

1.课程设置衔接不当,“3+2”学年制连贯性较差

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虽然不属于学科教育范畴,但其教学内容与学前教育职业有许多相同之处。“3+2”学制模式只是将中职教学和高职教学衔接起来,同时缩短了一年学时,然而这种模式只是单纯地把学生的学历进行链接,其中涉及的课程内容连贯性不大。由于对“3+2”学制模式中课程衔接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做的不到位,使两者之间缺少连续性与整体性,导致学生在接受中职教育之后,在进行高职课程学习时没有一个系统的学习体系,从而降低学习效率。

2.课程设置的内容重复率较大

根据目前的形式来看,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的教育系统,对于学前教育“3+2”课程设置都没有一个健全、完善、系统的要求,正因如此,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都依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设置课程目标与具体的课程内容,从而使两者之间有很多重复之处。据统计显示,在中职学校“3+2”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中,中职教学内容与高职教学内容的重复率接近30%。

3.課程内容不够深刻,体现不出文化涵养

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与专业相关各项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广泛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及各种涉及到的科学领域,做到既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有极为宽广的知识面,紧紧跟随时代的发展脚步,积极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现如今的职业学校“3+2”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对学生文化知识的熏陶还不够深刻,体现不出学生的思想文化内涵,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也存在教学内容相对笼统,没用侧重点的问题。

二、中职学校“3+2”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计划方案

1.设置准确的课程目标

通常情况下,从中职学校“3+2”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都会选择成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因此要合理安排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课程目标。中职教育的目标设定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进行设定,基于这些学生都是刚刚从初中毕业,目标的设定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形成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专业知识为辅的教学模式。然而在最后两年的高职教育中要将课程目标的重点放在职业技能培训上,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地职业技能基础。

2.设置全面的课程原则

课程设置的原则主要有三点:第一,课程设置要顺应学前教育的发展脚步,与此同时,还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程设置上,既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基础,又要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第二,使文化课程与职业技术课程共同展开,在中职教育中构建“技能训练+文化基础”的课程体系。第三,课程设置要考虑学生以后的发展需求,即虽然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都会选择从事幼儿教师这一行业,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有继续学习的愿望。课程设置要根据这些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设置明确的课程指导思想

课程的设置要有清晰的学前教育理论基础,要根据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课程的设置要紧密贴合学前教育的就业方向,全面分析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根据有效的信息资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化主体专业培训。课程设置要考虑到学前教育的职业标准,这些标准不外乎是一些幼儿教师资格证等,想要考取这些证件需要进行严格的考试。

三、中职学校“3+2”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具体实施

1.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要任务设置专业课程

在设置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以就业为目标,使学生自身的素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可以设置以职业理论基础为主的必修课,设置以职业技能为主导的相关专业必修课,设置以考证为目标的选修课。这样一来,课程设置既有层次性,又可以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不同的技能知识。

2.认真构建两年的高职教育教材

科学有效地编排高职教材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可以简单直观地了解知识要点,而且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教材的构建应以课程目标与培养相关专业素养为主,编写内容应与课程体系相呼应。认真听取相关行业专家、讲师的意见与建议。在编写教材时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学前教育领域中较为新颖的题材与内容,从而达到丰富教材的目的。

3.对整体课程进行探讨,提高教学课程质量

对于课程设置来说,如何科学合理的设置是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高职课程是在中职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的课程,正因如此,课程的设置要具有五年制教学的宏观统筹性,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基础,需要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中职教育学校和高职教育学校需要针对课程整体性与连贯性做出深刻的探讨与研究,前三年的中职教育要以文化知识教育为教学中心,后两年的高职教学课程要以专业技能为主。前者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后者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做到有主次之分的教学课程设置,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3+2”学制作为衔接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一种合理而高效的教育模式,与普通的学制模式相比,不仅在教育资源、教学周期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而且还可以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素养。但在实际情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相关单位需针对这些问题作出相应的改革计划与措施,从而促进“3+2”教学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金栓.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现状及策略[J].南都学坛,2015,35(6):120-121.

[2]张星瀛.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有效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J].职业技术,2011(9):111-111.

[3]吴春玲.中职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以丽水中等专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D].宁波大学,2014.

[4]王玉辉,葛秀兵.深化教学改革实施“三式”教学模式——构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教学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z1):131-131.

3+2教育 篇4

关键词:广西,建筑设备类高职院校,“2+3”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

五年制高职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新模式, 是以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为起点, 以培养专科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分段负责、共同实施五年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职业教育形式。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 满足了职业教育多样化的需要, 可有效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脱节问题。经过几年来的试点和发展, 已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目前,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已达820万, 一部分学生今后通过“2+3”或“3+2”五年一贯制完成中职、高职教育, 不但可以解决部分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的问题, 也可满足学生继续学习、深造的需要。虽然“2+3”五年制高职教育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但招生就业前景光明。各中、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构建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公共课、专业课、实践性课程如何设计和实施, 怎样实现五年制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 是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的新课题。笔者拟就广西建筑设备类高职院校“2+3”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2+3”五年制生源的特征

“2+3”五年制建筑设备专业高职学生生源具有以下特点:初中毕业, 由于成绩不理想或其他原因进入中职学校, 年龄偏小, 文化基础薄弱, 对于所学建筑设备专业以及今后要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和规划, 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 学生在知识结构与心理素质上与三年制高职生和四年制本科生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才能逐渐建立起职业意识。对于初中毕业选读“2+3”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学生而言, 优势是统筹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 避免或减少了某些课程的重复, 缩短了达到同等学力 (专科) 的修业年限, 有利于专业技能培养的连贯性, 可塑性强。

“2+3”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建筑设备专业“2+3”五年制职业教育, 由于前2年内的中等职业教育和后3年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分别在不同学校进行, 要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贯通和有机衔接问题, 应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 有效解决两学制的衔接,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职与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 做好课程与技能培养的衔接, 重点突出人才类型的“技能性、专业性、多样性”三大特征。教学内容组织设计应重应用、重技术、重技能、重现场。强化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及职业技能的培养, 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拓展课程的内容体系。公共基础课具有基础性和应用性两个功能, 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 一方面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做好基础理论和技术常识的准备, 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和创新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专业课具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 培养学生掌握职业岗位 (群) 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拓展课程强化学习建筑相关知识, 有利于拓展视野。专业课教学内容应及时跟踪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 满足学生将来转岗、跨岗的需要。同时, 应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满足学生将来个人发展的需要。教学大纲、计划等具有统一性、连贯性, 相互认可, 又自成体系, 分别进行, 以确保五年制教学的实施。

(一) 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连贯性问题

目前, 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各自为政, 缺乏依存性。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 中职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始终贯彻“轻理论、重实践”, 与高等职业教育缺乏衔接, 从而出现了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相对独立, 缺乏一贯性、依存性的局面。因此, 建筑设备类高职院校“2+3”形式的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从学生入校时就应该确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科学创新精神, 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 具有较强实践能力, 能从事建筑设备施工、运行管理、工程设计等工作, 具有建筑设备工程师基本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等工程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只有培养目标统一了, 中、高职的教学过程实施才能沿着相同的方向进行。

(二) 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重复性设置问题

广西建筑设备类专业“2+3”形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来自不同的中等职业学校, 每个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等都有所不同, 即使相同课程在不同中职学校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样。而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时, 都是假定学生只有高中基础理论, 没有专业背景和技能。高职院校既没有与挂钩招生的中职学校统一课程标准, 也缺乏与中职学校在教材、大纲等方面进行有效衔接, 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过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在高职院校还会重复性开设, 使得授课内容重复, 不仅降低了中职学生深入学习高职课程的兴趣, 还成为少部分学生逃课的借口, 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就业时“眼高手低”的尴尬局面。因此, “2+3”五年制相关学校有必要建立统一的课程体系, 相互衔接, 使“2+3”形式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这样, 既缩短了高职教育的时间, 又强化了职业技能培养, 有利于实现中职与高职、学生与学校双赢的局面。

广西建筑设备类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定位

(一) 人才培养目标

建筑设备的设计、安装、施工、运行、维护与管理等是土木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安全、节能、环保、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 对建筑设备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 过去没有专业背景的建筑设备从业人员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为, 现代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会操作的简单层面, 而要参与到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的规划设计、安装施工、运行管理、维护检修等全过程中, 这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因此, 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 既要注重培养学生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更要强调职业教育的属性, 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认证为目标,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 并通过创新培养方式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备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够从事建筑给排水工程、建筑电气工程、通风与空调工程等的设计、施工、监理、安装、物业管理以及企业单位技术、经营与管理等工作, 是建筑设备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 职业定位

五年一贯制建筑设备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在各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或动力部门、设计院、建筑设备工程公司、市政工程公司、政府的城镇规划部门、房地产开发公司、城镇物业管理公司、燃气公司、设备开发公司、工程建设监理公司等从事建筑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维护、质量监督、安全管理等工作, 也可在相关的科研、教学等单位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职业面向的就业岗位主要有: (1) 设计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制冷与暖通空调系统、建筑给排水与消防系统设计或者在设备制造企业从事设计工作。 (2) 监理工程师:在质量检查部门 (质量监督局、检测站) 或房地产公司、安装工程公司、监理公司等对设备安装进行质检与监理工作。 (3) 造价预算员:从事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与消防等工程预决算以及相关专业的安装工程招投标预决算工作。 (4) 现场施工组织与管理员:在建筑安装工程公司 (包括建筑消防工程公司) 从事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消防及建筑电气工程等现场施工组织管理工作。 (5) 运行管理员:对高级商厦、宾馆饭店、办公大楼、机场大厅、邮政大楼、医院治疗室等民用建筑以及医药厂、卷烟厂、纺织厂、飞机汽车船舶制造厂、冷冻厂等工业建筑或者物业管理公司对建筑设备进行运行管理。 (6) 销售与管理人员:在制冷空调设备工程公司从事产品 (中央空调和小型中央空调设备) 的销售及管理。本专业毕业学生未来可取得的职业资格主要包括: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和注册监理工程师等。

(三) 知识与能力要求

学生通过建筑设备类五年制职业教育应具备一定的文字书写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及绘图知识, 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具有阅读及绘制建筑及设备工程图的知识, 具有建筑设备施工图识读和绘制能力;掌握建筑设备运行、管理和维护基本知识, 具有设备运行管理和维护能力;掌握建筑设备施工的基本知识, 具有现场施工管理的能力;掌握建筑设备工程造价基本知识, 具有造价管理的基本能力;掌握建筑设备工程设计基本知识, 具有建筑设备设计的能力;掌握工程建设法规基本知识, 并能应用于工程实际。

根据培养目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根据五年一贯制建筑设备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结合行业岗位特点、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知识结构分析以及企业需要, 学生应具有必需、够用的文化知识和一定的专业素养并掌握建筑设备的核心技能, 有与此相适应的建筑设备岗位职业资格所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其突出特点是强调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和技术的“高级应用性”。因此, 根据培养目标及岗位能力要求构建出由公共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三类课程形成的建筑设备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与训练能取得多证书, 最终实现五年一贯制建筑设备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五年一贯制高职课程有别于学科型课程, 其内容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 理论与实践并重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实践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专业, 其人才培养过程既要注重基础理论教学, 以应对多变的就业环境和技术创新的需要, 又要注重专业实践教学, 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增强职业竞争力。基础理论课应弱化学科的系统性和内容的严密性, 不过分强调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而应注重在专业课中的应用。专业理论课应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目的, 同时注意基础理论课程在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应用, 注意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衔接。课程内容既要体现专项能力的培养, 还要注重学生素质提高与智力开发, 既要重视当前, 又要注重今后发展;在确定教学内容时, 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也应防止另一种倾向的出现, 即忽视理论对实践的作用, 忽视理论在培养人才发展后劲方面的应有地位。

实践训练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因此, 首先应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 充分肯定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 并通过缜密设计、精心组织, 把各项实践教学活动落到实处。同时, 还应防止出现对实践教学认识的片面性和庸俗化。其次, 要防止把技能培养误认为是简单的技能操作, 防止培养出来的是技术单一的操作工、工匠式人才, 因为这不符合高等工程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 并不完全反映在教学时间分配上, 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时间安排应讲究实效、科学与可行, 要最优化地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

(二) 根据建筑设备行业特点和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 设置体现五年一贯制的课程体系

根据建筑设备专业特点和岗位能力需要, “2+3”形式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挂钩学校设置统一的课程体系, 精简学时, 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在重组、整合课程体系的过程中, 应突出主干课程建设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将原先在中职学校已经学过的课程或知识点内容摘出来, 高职可以免修或在深度广度上加强对该课程的学习, 减少重复性内容, 从而达到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的目的。同时, 改革实践环节,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在制定教学计划、设定课程时, 建立整体观念, 打破实践教学课各自为政的局面, 进行系统设计, 将实践教学划分为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技术实践、社会实践四部分, 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还要结合“因材施教”观念,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 系统设计实践性教学体系, 增加分析性、设计性和研究性的综合性实验训练。在专业实验方面, 增加实验项目的内容, 根据建筑设备行业与社会发展以及技术革新的需要及时更新实验内容, 使学生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创新思维。探索有效的产学结合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专业实训中心、校内实习工厂和校外产、学、研实习基地的优势, 为学生接触先进工艺、先进设备和现代化管理手段, 增强岗位适应性提供条件。

(三) 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内容体系

设置课程内容体系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内容。在构建课程体系时, 必须认真研究实现当前专业教育目标与未来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人才的需求将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岗位职责将由单一职能向综合职能发展。未来的劳动者仅有一项或几项技能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必须具备包括跨岗位和跨职业能力、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广西建筑设备类高职院校“2+3”形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顺应这种发展趋势, 在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时, 不仅要考虑职业针对性, 以满足社会现实要求, 而且还应考虑未来发展问题;既要增强课程的针对性, 又要考虑课程的衔接性;既要考虑知识面的“宽”, 也要注重某些关键能力的“专”, 即课程体系既具逻辑性又富有弹性。

建立健全“2+3”中、高职学校互通式学分制

建立“2+3”中、高职学校相互承认的学分制, 可以有效避免有些课程重复教学的现象发生。如通过制定广西建筑设备类专业学生在2年中职学校需要完成哪些课程学习、取得多少个学分才能进入高职学校学习, 在3年高职学校学习期间需要选修、必修哪些课程, 取得多少学分才能完成学业, 在中职学校已经取得学分的课程就可以免修, 在2年中职学校学习期间没有学习的课程可以通过3年的高职学习完成。这样, 对有些中、高职学习期间不是修读同一个专业的学生也是比较灵活的措施。只要对口招生学校协调好, 学分能够相互承认就可以实现。学生获得中、高职学校共同规定的学分后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

结语

“2+3”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形式, 可有效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脱节问题, 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满足了职业教育多样化的需要, 对学生职业意识形成、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具有明显的优势, 同时为学生个人的学历提高提供了一条捷径。如何科学地制定建筑设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职业教育过程整体设计,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健全互通式学分制等, 成为广西高职教育建筑设备专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刘辉.五年一贯制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时代教育, 2012 (5) :176.

[2]罗治安, 等.五年一贯制高职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中国康复, 2005 (4) :256.

[3]苏静, 等.五年一贯制生化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 2001 (4) :6-8.

[4]徐岳清.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1 (20) :51-52.

[5]谢明荣, 等.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 2002 (1) :124-125.

[6]堵有进.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 2012 (7) :231.

3+2教育 篇5

为了更好地搞好我校远程教育工作,使远程教育资源更好地进入课堂,服务教育教学,拓宽学生视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远程教育小组在三月份做了以下工作:

一、2011年3月1日制定出了学校远程教育工作计划及学期远程教育工作安排表,并对学校远程教育设施进行了检查、登记。对出现问题的信息接收电脑进行了维修,3月8日起正常接收远程教育资源。

二、2011年3月16日下午,学校领导传达了县远程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学校实际,对远程教育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提出了具体要求:1.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登记,如有损坏及时上报解决。保证远程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2.45岁以下教师学习制作课件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加强资源整合,让适合学校、适合学生的课件进入课堂教学。要求每位教师一学期至少要上两节信息课。3.对不会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及不会做课件的教师进行培训。对班主任及学校教师进行管理及教学方面的培训。4.远程教育小组根据学校安排,整改学期远程教育安排表。

总之,从学期初开始,要充分利用远教信息、网络教学等新技术,努力转变部分教师的远教观念,帮助学科教师提高信息技术能力,促进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和学科整合工作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好远教资源的重要作用。

戏说“3:2” 篇6

如果您是一位对数据颇感兴趣的球迷,那么一定会发现在本届欧洲杯上,3∶2的比分一共出现了三次。这些“3∶2”产生的过程可能不同,但带给我们的确是同样的惊喜以及无穷无尽的回味。

难以预期的“3∶2”

竞技体育的一大魅力便在于不可预测,这个世界上没有未卜先知的人,所以一场足球比赛的最终结果就连上帝也无法决定,当然假球除外。也正是如此,我们见证了完全由大学生组成的美国冰球队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苏联队,获得冬奥会的冠军,见证了神奇的“麦迪时刻”,也见证了不被看好的德国队在本届欧洲杯四分之一决赛上,以3∶2力擒风光一时无两的葡萄牙。

C罗们在小组赛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战斗力让多数人看好葡萄牙队,而对手德国队则在小组赛中暴露出太多的缺陷。但真理又一次掌握在了少数人手中,面对德国队大开大阖的高空轰炸,葡萄牙人无所适从。虽然努诺·戈麦斯和波斯蒂加两次将比分迫近,但C罗们终究还是以一场“预料之外”的2∶3告别了欧洲杯,而获胜后的德国人则乘胜追击再一次上演3∶2的好戏,他们在半决赛击败了血性的土耳其,第六次打进欧洲杯的决赛。

本届欧洲杯有两支球队三次打出了3∶2的比分,相比于德国战车连续打出3∶2后杀入决赛,“不死鸟”土耳其队遭遇到的3∶2有喜有悲,他们曾让捷克人尝到了功亏一篑的滋味,可他们自己也难逃此劫。

虽然屡次上演不可思议的逆转,但土耳其人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伤病和红黄牌使其在对阵德国队时只剩下了14名可以出场的队员,其中还包括第三门将。然而就是这样一支缺兵少将的球队,却在上半场打了德国队一个措手不及,虽然德国人的经验帮助自己及时扳平了比分,但土耳其人的表现绝对值得称道。比赛一直僵持到了第75分钟,接下来的一幕恐怕谁都没有想到,由于维也纳的大雨,几乎全世界的现场转播信号都突然中断。我们在解说员的描述中了解到了巴塞尔疯狂的十分钟,虽然德国人以惯有的意志取得了比赛的胜利,但土耳其人同样是比赛中的英雄,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足球比赛的神奇。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比赛,同样也是一场千载难逢的较量,纵使过了数十个春夏秋冬,相信依然会有不少球迷记得这场 “看不到硝烟的战争”。

地狱天堂的“3∶2”

纵观欧洲杯50年历史,总共204场决赛阶段的比赛中,3∶2的比分只出现了14次,平均大约每15场比赛出现一次。在落后两球情况下上演惊天逆转的3∶2更是只有三场,也就是平均每68场欧洲杯比赛才会出现一次。幸运的是,我们这代人有幸目睹了这三场惊心动魄的3∶2,因为它们就出现在最近的三届欧洲杯中。

在八年前的荷兰与比利时,欧洲杯甫一开始便奏响了绿茵场上的最强音,A组的两支劲旅葡萄牙队与英格兰队即是这首动听乐曲的作曲家。处于巅峰期的贝克汉姆用他的“黄金右脚”先后为斯科尔斯和麦克马纳曼送出绝妙助攻,但葡萄牙队的“黄金右脚”费戈没有让小贝取得最终的胜利。他先是用一脚石破天惊的远射拉近了两队之间的距离,随后又带领葡萄牙队上演了进攻风暴,最终以3∶2逆转了倒霉的英格兰队。

而在2004年的葡萄牙,捷克队面对拥有罗本的橙衣军团很快就以0∶2落后,但阿德沃卡特的昏招挽救了波希米亚人,他将有着神奇发挥的“小飞侠”罗本换下,以求将2∶1的比分保持到终场。然而在足球场上,很多时候保守与失败都是紧紧相随,失去进攻利器的荷兰队成全了倾城而出的捷克人。

宿命虽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但在足球场上却时有发生,四年前好运的捷克队在本届欧洲杯上也体验了一把从天堂跌落地狱的感觉。同样是2∶0,同样是在领先后转入防守,捷克人留给土耳其队的时间甚至更少,但结果却是同样的2∶3。如果说四年前的阿德沃卡特充当了比赛的胜负手,那么今朝的切赫或许就是在那一刻“灵魂附体”。

拥有魔力的“3∶2”

翻开史卷,我们不难发现,在欧洲杯已经出现过的14场3∶2比赛中一共涉及到了13支球队,其中德国与荷兰均遭遇了四次,法国和葡萄牙则有三次的经历。

虽然同样遭遇了四次3∶2,但荷兰队和德国队的情况却大相径庭。在荷兰人的四次经历中,他们的战绩两胜两负,而德国人则全部取得了胜利,看来作为欧洲杯历史上最成功的球队,德国人同样也是“3∶2”之王。有趣的是,只要德国队打出3∶2的比分,他们都能闯入当届杯赛最后的决赛。1980年在意大利,他们在小组赛以这个比分击败了老冤家荷兰,最终杀入决赛并夺冠;1992年的瑞典,他们同样打出了3∶2的比分,只不过这一次他们在决赛中输给了神奇的丹麦队。本届欧洲杯上德国人第四次打出3∶2的比分并又一次闯进了欧洲杯决赛,但同1992年的结果一样,冠军并不属于他们。

法国队历史上两次夺得欧洲杯冠军,虽然没有德国人那样辉煌,但他们的定律显然更加惊人——只要遭遇3∶2的比分,“高卢雄鸡”便会在当届比赛中举起德劳内杯。1984年欧洲杯,在本土作战的法国队在半决赛中以3∶2惊险地战胜了葡萄牙队并最终夺魁。而在2000年的荷兰与比利时,法国人虽然在小组赛中以2∶3不敌东道主荷兰,但笑到最后的还是他们——决赛中他们绝杀意大利队,看来“3∶2”还真是一个颇有魔力的比分。

“3∶2”英雄

作为现任欧洲足联主席,普拉蒂尼当年在欧洲杯上的表演也是技压群雄。他不但在一届比赛中独进九球并两次上演帽子戏法,更难能可贵的是,普拉蒂尼还是欧洲杯历史上在3∶2的比赛中进球最多的球员。在1984年本土举办的欧洲杯上,法国天王先是在小组赛以3∶2力克南斯拉夫队的比赛中独中三元,并在半决赛同样以3∶2击败葡萄牙队的比赛中又入一球,在高举德劳内杯的同时也创造了欧洲杯“3∶2”比赛中进四球的纪录。

除却普拉蒂尼,在欧洲杯历史上还有四名球员完成过两粒“3∶2”比赛进球,他们分别是捷克高佬扬·科勒(2004年,2008年),葡萄牙帅哥努诺·戈麦斯(2000年,2008年),土耳其人尼哈特(2008年)以及在1976年欧洲杯上的荷兰队球员海尔斯。

3+2教育 篇7

一、环艺专业中高职连读教育模式的目标与任务

工作目标:统筹管理, 相对独立, 资源共享, 层次互融。探索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即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 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材、招生考试制度、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评价模式、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有效衔接。工作任务:认真分析两校在管理、教师队伍和教育教学、教科研等方面的现状与特点, 通过结对共建, 打破校际壁垒、开放校园;打破学科壁垒, 激活课堂;打破教研壁垒, 优化科研, 努力发挥各自长处, 从而达到强弱互补、资源共享、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环艺专业中高职连读教育合作模式与内容

(一) 学校管理。

1.交流两校的管理规章制度, 逐步实现两校管理制度的一体化。2.两校领导根据工作需要, 可参加对方的教学工作会议, 逐步实现两校管理观念的一体化。

(二) 专业建设及管理。

1.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两校连同对口合作企业共同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 根据企业岗位需求, 确定三二连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合理制定专业教学计划, 并定期组织研讨会, 对教学计划进行补充修订。2.教学模式。学生在中专就读时间为3年。学生在中专就读期间,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参与学生的职业教育, 提供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学校参观、专业导论、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参观实习、实训的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第一学年主要开设学习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 第二学年主要开设专业课程,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第三学年学生开设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训, 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 改为综合课程及实训, 实习时间改为1个月, 将在高职学习的部分专业核心课程提前第六学期。青职学院教师可参与第六学期的专业课程的授课, 教师课时费由中专支付。学生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就读时间为2年, 第一学年主要开设专业核心课程, 第二学年年为顶岗实习期。学生在中职期间获取 (中级) 职业技能证书。3.考试考核。一是考试管理, 学生考试部分科目实现“教考分离”。在中专就读期间, 第一学年合作专业每学期有1门课程, 第二学年每学期有2门课程是由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命题, 两校成立阅卷小组共同阅卷, 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在开发区职业中专完成3年学习后, 由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组织转段考试, 考试合格者方可进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继续学习。二是考核管理, 学生中级技能达级测试在第五学期末, 由开发区职业中专负责组织;高级技能达级测试在第八学期末, 由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负责组织。4.师资队伍培养。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可提供有效资源, 对中专的专业教师开展专业、职业教育理论及理念的培训。

三、保障措施

(一) 组织机构。

为更好地指导两校合作共建工作, 成立中高职合作理事会, 理事会下设3个专项工作小组:教学管理工作小组、学生管理工作小组、校企合作工作小组。

(二) 建立作例会合信息通报制度。

1.例会制度。 (1) 两校不定期召开共建联席会议, 共同研究和探讨学校管理、发展和教育教学等方面问题, 及时掌握相互之间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情况。 (2) 两校每学期初教务、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等部门召开一次期初计划交流会, 期末召开一次总结会, 并撰写书面总结报告, 及时上报总结经验, 确保共建工作扎实开展、取得成效。 (3) 两校专业教研室每学期组织期初、期中、期末三次研讨会, 就教学进度、考核办法、教学质量、学生管理、实训设备共享、校企合作等问题进行研讨。2.信息通告制度。两校分别安排专人及时将合作进展情况以信息的形式向青岛市教育局、开发区领导通报。3.联动机制。 (1) 教师培训联动。两校对口专业教师培训及班主任培训等, 可根据情况安排双方教师共同参加。 (2) 教研联动。两校安排精干力量参与中高职一体化课题研究工作, 形成具有高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4.共享机制。 (1) 师资共享。青岛商务学校聘请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担任兼职教师, 从事教学和实训。同时, 青岛商务学校提报教师培训计划,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帮助青岛商务学校教师进行培训, 提升业务水平。 (2) 校内实训设备共享。双方于每学期开学前协商制定实验室使用计划, 使用过程中, 实验室所有权方应安排专人协助管理。 (3) 校外实训基地共享。需使用对方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实训活动时, 提前一周向对方提报活动计划, 协商组织校外实训活动。 (4) 学生活动基地共享。由两校学生管理部门协调组织相关活动。 (5) 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两校在举行大型校企合作活动时, 邀请对方相关领导出席。 (6) 图书资源共享。两校图书馆面向双方师生免费开放, 师生可自愿办理对方图书借阅证, 按对方图书管理规定借阅图书。

综上所述, 中职和高职间合理化衔接亟需在体制机制上予以综合纠正, 在顶层管理上进行系统化设计。“五年制”教育对中高职环艺设计专业教学的启示这方面的研究上也将会不断深入和系统。

摘要: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和青岛商务学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研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3+2连读教育模式对专业建设、发展的启示。探讨中高职环艺设计专业实施3+2连读改革后的建设思路, 提倡加速环艺设计专业与各景观、室内、装饰行业企业的合作, 加大环艺设计专业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创新的培养力度, 以期推动中高职教育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2教育 篇8

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由此带来的网络职业的兴起以及电子商务行业对高技能行人才的巨大需求, 给电子商务专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近几年来, 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已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教育层次更低的中职生来说, 这一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为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职业教育, 提升就业能力, 广西从2011年开始推出“2 +3”五年制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模式, 即从参加中考的考生中录取新生, 学生前2年参与中等职业教育学习, 学习成绩合格后升入合作高校, 由合作高校实施后3年高等教育。

发展电子商务专业“2 + 3”五年制中高等职业教育, 由中、高职双方共同制定能满足当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标准和教学方案, 能定向提升中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为其将来快速融入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发展成为实践操作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职业素养与人文素质良好的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搭建成长的“立交桥”。

2 广西中高职衔接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我国中高职衔接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虽有一定发展, 但还是存在衔接渠道不畅, 积极性不高, 规模不大, 更多的是的培养目标的衔接、课程的衔接、内涵性衔接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等问题。多年来, 广西在中高职衔接上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目前主要有“3 + 2”和“2 + 3”五年一贯制、对口招生和单独招生等几种模式, 这些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暴露出一些问题。

2. 1 生源特点

与普高生相比, 从中职升学的学生身上有着鲜明的特点, 特别是在“2 + 3”模式下, 学生只接受两年的中职教育, 在学制上比普通高中以及普通中专都要少一年, 导致升学时年龄偏小, 心智尚未成熟, 许多人表现出自我约束能力差, 自信心不足, 管理难度大, 数学、外语、写作等文化基础薄弱, 理论学习兴趣不高, 动手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等特点。同时, 中职生多数家庭收入较低, 往往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更适合开展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教育。

2. 2 培养目标不一致, 课程设置不统一

多数中高职学校各自为政, 缺乏深入沟通交流, 导致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不一致, 使中职阶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一部分在高职阶段出现重复, 学生因此出现厌学情绪或逃课现象。一部分内容存在较大差异, 甚至出现严重脱节, 造成学生在中职所学的知识在高职完全用不上。

2. 3 混合编班弊端多

由于人数少, 不能单独组班, 高职院校往往把中职生与普高生混合编班。而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薄弱, 但大多有专业课和技能操作课的基础, 与普高生恰好相反。而多数高职院校往往是针对普高生的特点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 混合编班的弊端就是会让部分中职生感到文化课、理论课过于困难, 而专业基础课和技能操作基础课又过于简单, 会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 从而加重这些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3 电子商务专业 “2 + 3” 五年制中高职衔接的思路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成立于2000年。自成立以来, 电子商务专业都在探讨和创新电子商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2011年4月, 我校与阿里巴巴集团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与创新、师资培养、设施共建、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实习和就业等方面达成共识并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 联合举办电子商务“阿里巴巴特色班”, 订单培养适应产业发展和企业所需的实战型精英人才和高端创业团队。

2013年南宁职院与昭平职教中心达成共识, 联合开展电子商务专业“2 + 3”五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学生在昭平职教中心学习两年后, 参加我校的选拔考试, 通过后升入我校继续学习三年, 独立组班, 针对性教学, 完成学业后可取得南宁职院的毕业证书。这一模式有利于促进两校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改变过去两校电子商务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存在的脱节、断层或重复等弊端, 并且通过量身定制的培养方案, 以项目实战、创业实训为主, 让中职生发挥能动性, 在实战项目中增强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从而缓解中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压力。

4 电子商务专业 “2 + 3” 五年制中高职衔接的实施

为了共同做好“2 + 3”五年制中高职衔接合作办学项目, 让“2 + 3”项目真正能吸引一批优秀学生, 培养一批优秀人才、锻炼一批老师、摸索出一条成功的中高职五年一贯制的办学路子, 南宁职院和昭平职教中心进行多次研讨, 并共同制订了实施方案。

4. 1 共同制定培养目标

组织双方及合作企业专家共同组成专业人才培养联合开发团队, 通过市场分析、企业调研等多种途径, 了解企业、行业、市场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岗位需求情况, 对专业职业岗位群、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形成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一般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等, 设计课程模块, 形成专业培养方案。

4. 2 共同研讨专业课程设置

双方根据培养目标, 本着“合作设计、分段实施”的指导原则, 共同探讨, 深化课程改革, 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 探索专业核心课程联合授课等教学方式, 探讨共同改革建设和开发新课程。中职阶段的两年时间以基础课为主, 主要培养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兴趣和自主学习和遵守纪律的意识, 让学生熟悉电子商务及其发展趋势, 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技能。进入高职阶段再进行能力的提升, 使学生在中职学的知识到高职用得上、不重复。

4. 3 建立定期开展沟通交流机制, 促进师生交流

双方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便利, 建立QQ、微信等即时沟通机制, 遇事及时协商解决。每学期组织1 ~ 2次互访活动, 召开工作协调会, 总结合作办学成果, 协调解决合作办学过程遇到的问题, 对下学期的合作事宜做规划部署。双方应积极促进教师之间在教材编写、实训指导书制定、教学项目开发、论文发表、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并不定期安排老师和学生到对方校区参观考察、学习、参加培训以及安排讲座和授课等。

4. 4 实行教学质量监控

每学年南宁职院派专业教师到昭平职教中心听讲评课, 交流指导。实地了解中职阶段相关课程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质量实施监控, 针对具体的问题积极商讨修改或制订相应的教学考核办法、日常教学管理办法等, 确保培养方案的得到落实。

4. 5 协同做好招生和迎新工作

两校招生部门积极沟通协调, 商定招生方案, 并协同做好招生宣传; 每年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入学后, 可到南宁职院参观校园、实训室、宿舍、食堂, 体验课堂教学, 增加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4. 6 校企合作对接

两校在不违反第三方协议的情况下共享合作企业信息, 积极向合作企业推荐对方学校及优秀毕业生, 促进促成对方扩大校企合作。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网络交流不受空间限制的特点, 协同开展网店运营、网络客服、网络营销推广等项目合作, 充分发挥各自资源积极为区域经济服务。

5 结 论

3+2教育 篇9

目前,合成TMCD主要采用2,2,4,4 - 四甲基 - 1,3 - 环丁二酮( TMCB) 加氢的方法,加氢催化剂多为负载型催化剂。催化剂的载体为二氧化硅、氧化铝或硅铝混合物等,活性组分可以是镍、钌、钴、铯等中的1种或多种[3,4,5,6,7,8,9]。贵金属负载型催化剂虽活性很高,但成本亦较贵。铜基催化剂对于羰基加氢有很好的选择性,广泛用于酯类、酮类加氢反应中。

本工作以成本较低的铜、锌为活性组分,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出铜基催化剂Cu O - Zn O Al2O3,并将其应用于TMCB加氢合成TMCD的研究,在小型固定床加氢反应评价装置上考察了主要工艺条件对加氢反应结果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实验部分1

1.1试剂与仪器

TMCB,分析纯,东京化成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硝酸铜、硝酸锌、氢氧化钠、碳酸钠,均为分析纯,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生产。

小型固定床加氢反应评价装置,反应管直径20 mm,长460 mm,催化剂装填量10 m L,天津市鹏翔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2催化剂的制备

将一定量的硝酸铜、硝酸锌溶于去离子水中,混合并转移至恒压滴液漏斗中; 再配制一定浓度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移至另一恒压滴液漏斗中。在中和烧杯中配置浓度为2% ( 质量分数) 的氢氧化铝澄清溶液。将烧杯置于65 ℃ 水浴中,控制流速并流滴加恒压滴液漏斗中的2种溶液,采用恒速电动搅拌机搅拌,滴加过程中控制溶液p H值约为8。滴加完毕后静置老化12 h,过滤,洗涤,先于80 ℃ 烘干5 h,然后在480 ℃ 下焙烧4 h,成型,制得铜基催化剂Cu O -Zn O - Al2O3,其所含组分Cu O,Zn O,Al2O3的质量分数依次为40% ,35% ,25% 。

1.3实验方法

TMCB加氢反应在小型固定床加氢反应评价装置( 见图1) 上进行。将3. 5 g催化剂( 20 ~ 40目) 装填在反应管的中段,上、下均填充瓷球。 加热炉为三段立式加热。气体流量由质量流量控制器控制,TMCB进料速率由高压柱塞进料泵控制。催化剂装入反应器后,检查系统气密情况,使用H2于300 ℃ 还原1 h。还原后将催化剂床层温度调整至需求值,将储罐中的原料TMCB经泵送入预热器中,与H2混合预热后进入反应器中,在此与催化剂接触并发生加氢反应。从反应器出来的反应产物经冷却器后进入气液分离器, 分离出的H2放空,粗产品则收集。

1— 质量流量控制器; 2— 高压柱塞进料泵; 3— 预热器; 4— 反应器; 5— 冷却器; 6— 气液分离器; 7— 转子流量计

1.4产品分析及相关计算

采用安捷伦7890气相色谱仪对产品进行定量分析,配置极性 色谱柱RTX - WAX ( 长300 mm,内径0. 32 mm) 。定量方法采用面积归一法,FID检测器,检测温度300 ℃。

TMCB转化率( X) 及TMCD选择性( Y) 的计算公式如下:

2结果与讨论

2.1反应温度对加氢反应结果的影响

在反应压力为4. 0 MPa,H2/ TMCB ( 摩尔比, 下同) 为150,TMCB质量空速为4 h- 1的条件下, 考察了反应温度对加氢反应X值和Y值的影响。 结果见图2。

由图2可见,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X值逐渐增大,趋于100% ; Y值则先增大后减小。当反应温度高于180 ℃ 后,尽管X值会接近100% , 但TMCB会发生聚合等副反应,生成高沸点副产物,造成目的产物TMCD的选择性不断下降,这说明较高的温度不利于TMCD的生成。因此,反应温度以180 ℃ 为宜。

2.2反应压力对加氢反应结果的影响

在反应温度为180 ℃,H2/ TMCB为150,TMCB质量空速为4 h- 1的条件下,考察了反应压力对加氢反应X值和Y值的影响。结果见图3。

由图3可见,反应压力的增大可显著提高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但反应压力过高,会导致能耗增大,同时TMCB也会发生聚合等副反应, 进而导致反应整体选择性降低。因此,较适宜的反应压力为4. 0 MPa。

2.3H2/TMCB对加氢反应结果的影响

在反应温度为180 ℃,反应压力为4. 0 MPa, TMCB质量空速为4 h- 1的条件下,考察了H2/ TMCB对加氢反应X值和Y值的影响。结果见图4。

由图4可见,随着H2/ TMCB的增大,X值和Y值均提高,且当H2/ TMCB大于150后,X值和Y值均基本稳定。此加氢反应为放热反应,但过高的温度会影响催化剂的寿命[10]。高H2/ TMCB能够使反应热及时移出,避免催化剂中铜晶粒由于局部过热而引发烧结,但会导致装置能耗增大。因此,H2/ TMCB以150为宜。

2.4TMCB质量空速对加氢反应结果的影响

在反应温度为180 ℃,反应压力为4. 0 MPa, H2/ TMCB为150的条件下,考察了TMCB质量空速对加氢反应X值和Y值的影响。结果见图5。

由图5可见,TMCB质量空速较低时,由于原料在催化剂上的停留时间较长,金属中心所要处理的反应物分子相对减少,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活性,但同时亦导致目的产物的选择性稍低。随着TMCB质量空速的增大,原料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缩短,其和氢气及催化剂床层的接触时间减少,部分原料未完全反应,导致反应活性有所下降。 因此,TMCB质量空速以4 h- 1为宜。在此条件下, 加氢反应的X值达到96. 1% ,Y值为95. 5% 。

3结论

3+2教育 篇10

萘啶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以其丰富多彩的性质以及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日益成为科研关注的焦点, 表现出诱人的发展前景[1,2,3]。四氢萘啶的一个吡啶环氢化后的衍生物共有8个异构体 (如图1) , 其中研究较多的四氢-1, 5、1, 6、1, 8-萘啶衍生物都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4,5]。鉴于四氢萘啶类化合物的多样性和相似性, 它们在用作构建活性化合物库的骨架以及构效关系研究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5,6]。

目前合成1, 2, 3, 4-四氢-2, 6-萘啶的方法有: 以3-羟甲基吡啶-N-氧化物为原料, 经过氰基化、氯化、酯化、再氰基化得乙基-3- (氰甲基) 异烟酸酯, 再经关环, 氢化得到产物1, 2, 3, 4-四氢-2, 6-萘啶[7] 。该法的收率较低, 且反应原料不易得;由于使用毒性很大的氰化物, 其操作过程比较复杂。现从2-甲基吡嗪出发, 经缩合, 消除, 双键加成, 氨基保护, 环加成/消除及去保护等步骤得到1, 2, 3, 4-四氢-2, 6-萘啶 (合成路线如Scheme1) 。合成路线如下:

1 实验

1.1 仪器与试剂

AV500型核磁共振仪 (TMS为内标) , ZAB—2F型质谱仪, 2-甲基吡嗪, 购自Aldrich, 使用前未再纯化, 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所用溶剂均经常规干燥;薄层GF—254和柱层析 (200目—300目) 所用硅胶均为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

1.2 实验步骤

1.2.1 2-乙烯基吡嗪 (2) 的合成

参考文献[8,9]的方法, 合成了化合物2, 产率:81%。

1.2.2 N- (2- (吡嗪-2-基) 乙基) 丙基-2-炔-1-胺 (3) 的合成

在1 000 mL的圆底烧瓶中, 加入化合物2 (24 g, 0.24 mol) 、炔丙胺 (65 g, 1.19 mol) 、1 mL醋酸和300 mL甲醇, 搅拌均匀后加热回流, 反应48 h。TLC跟踪反应完成, 冷却至室温, 加入10%氢氧化钠中和至pH>9, 二氯甲烷萃取 (3×100 mL) , 萃取液经无水硫酸镁干燥, 过滤, 减压旋干溶剂, 得到黄色液体35.3 g, 产率:92%。1H-NMR (CDCl3, 500 MHz) δppm:8.50 (s, 1H) , 8.49 (s, 1H) , 8.40 (s, 1H) , 3.40 (s, 2H) , 2.98 (t, 2H, J=7.0 Hz) , 2.87 (t, 2H, J=7.0 Hz) , 2.23 (s, 1H) ; 元素分析C9H11N3, 实测值 (计算值) , %:C 66.97 (67.06) , H 6.82 (6.88) , N 26.21 (26.07) 。

1.2.3 乙基-丙基-2-炔 (2- (吡嗪-2-基) 乙基l) 氨基甲酸酯 (4) 的合成

在1 000 mL的圆底烧瓶中, 将得到的化合物3 (35.3 g, 0.22 mol) 溶于300 mL甲苯中, 加入三乙胺 (38.9 g, 0.385 mol) 搅拌均匀后冷却至0℃, 再滴加氯甲酸乙酯 (26.1 g, 0.24 mol) , 约半小时滴完, 滴毕, 将温度升至室温反应1 h, 再加热回流反应1 h, 冷却, 减压蒸去甲苯, 加入水, 乙酸乙酯萃取, 有机相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后, 过滤, 旋干溶剂得黄色液体, 经柱层析 (PE/EA=1:1) 纯化, 得到49 g化合物4, 产率:96%。1H-NMR (CDCl3, 500 MHz) δppm:8.52 (s, 1H) , 8.51 (s , 1H) , 8.47 (s , 1H) , 4.13 (q, 2H, J =7.0 Hz) , 4.10 (s, 2H) , 3.80 (t, 2H, J=7.0 Hz) , 3.14 (m, 2H) , 2.22 (s, 1H) , 1.28 (t, 3H, J=7.0 Hz) ; 13C NMR (125 MHz, CDCl3) δppm: 154.6, 153.8, 143.7, 143.5, 142.3, 78.6, 74.0, 62.1, 52.0, 40.3, 31.1, 13.6; 元素分析C12H15N3O2, 实测值 (计算值) , %:C 61.66 (61.79) , H 6.59 (6.48) , N 17.89 (18.01) , O 13.86 (13.72) 。

1.2.4 乙基-3, 4-二氢-2, 6-萘啶-2 (1H) -羧酸酯 (5) 的合成

在1 000 mL的圆底烧瓶中, 加入化合物4 (24 g, 0.103 mol) 和600 mL三氟乙酸, 搅拌均匀后加热回流, 反应72 h, TLC跟踪反应完成, 冷至室温, 蒸馏回收大部分三氟乙酸, 残留物倒入水中, 缓慢加入固体碳酸钾至pH>9, 用二氯甲烷萃取, 有机相经无水硫酸镁干燥, 过滤, 旋干溶剂, 所得黄色液体经柱层析纯化得13.6 g化合物5, 产率:74%。1H-NMR (CDCl3, 500 MHz) δppm:8.39 (m, 2H) , 7.03 (s, 1H) , 4.62 (s, 2H) , 4.20 (q, 2H, J=7.0 Hz) , 3.73 (2H, brs) , 2.85 (2H, brs) , 1.28 (t, 3H, J=7.0 Hz) ; 13C NMR (125 MHz, CDCl3) δppm: 162.8, 150.4, 147.8, 146.0, 137.6, 125.4, 62.1, 50.8, 44.0, 26.5, 13.6; 元素分析C11H14N2O2, 实测值 (计算值) , %:C 63.98 (64.06) , H 6.93 (6.84) , N 13.42 (13.58) , O 15.67 (15.52) 。

1.2.5 1, 2, 3, 4-四氢-2, 6-萘啶盐酸盐 (6) 的合成

在1 000 mL的圆底烧瓶中, 加入化合物5 (13.6 g, 0.066 mol) 和300 mL浓盐酸, 加热回流反应20 h。TLC跟踪反应完成, 旋干溶剂, 加入丙酮, 有固体析出, 过滤, 得到12.4 g褐色固体化合物6, 产率:92%。 1H-NMR (CDCl3, 500 MHz) δppm:10.17 (2H, brs) , 8.84 (s, 1H) , 8.71 (d, 1H, J=6.0 Hz) , 7.86 (d, 1H, J=6.0 Hz) , 4.50 (s, 2H) , 3.40 (m, 2H) , 3.19 (t, 2H, J=6.0 Hz) ;13C NMR (125 MHz, CDCl3) δppm:150.4, 147.6, 145.7, 137.6, 125.5, 48.0, 44.2, 29.6;元素分析C8H12Cl2N2, 实测值 (计算值) , %:C 46.28 (46.40) , H 5.73 (5.84) , Cl 34.38 (34.24) , N 13.61 (13.53) ;ESI-MS m/z 134.9[M+H]+。

2 结论

从2-甲基吡嗪出发, 经缩合, 消除, 双键加成, 氨基保护, 环加成/消除及去保护等6步反应, 得到1, 2, 3, 4-四氢-2, 6-萘啶, 该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 原料价廉易得, 选择性好, 产率高等优点, 为该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Wang J, Breslin M J, Coleman P J, et al.Non-peptide alphabeta3antagonists Part 7:3-substituted tetrahydronaphthyridine derivatives.Bioorg Med Chem Lett, 2004;14 (4) :1049—1052

[2]张忠敏, 米志华, 张二巧, 等.1, 6-萘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河北化工, 2000;3:24—26

[3] Edmont D, Rocher R, Plisson C, et al.Synthesis and evaluation ofquinoline carboxyguanidines as antidiabetic agents.Bioorg Med ChemLett, 2000;10 (16) :1831—1834

[4] Charles A, Curran W, Cave S.Certain 1-carbothioamides of 1, 5-naphthyridine derivatives.US:4092418, 1978-5-30

[5] Zhou Ya, Beeler A B, Cho Sanghyun.Library synthesis using 5, 6, 7, 8-tetrahydro-1, 6-naphthyridines as scaffolds.J Comb Chem, 2008;10 (4) :534—540

[6] Zhou Ya, Porco J A, Snyder J K.Synthesis of 5, 6, 7, 8-tetrahydro-1, 6-naphthyridines and relatedheterocycles by cobalt-catalyzed[2+2+2]cyclizations.Org Lett, 2007;9 (3) :393—396

[7] Alhaique F, Riccieri F M, Santucci E.Studies on 2, 6-naphthyridine:hydrogenated derivatives and a new ring-closure reaction.GazzettaChimica Italiana, 1975;105 (9) :1001—1009

[8] Lahue B R, Lo Siemun, Wan Zhaokui, et al.Intramolecular inverse-electron-demand diels-alder reactions of imidazoles with 1, 2, 4-tria-zines:a new route to 1, 2, 3, 4-tetrahydro-1, 5-naphthyridines and re-lated Heterocycles.J Org Chem, 2004;69 (21) :7171—7182

3+2教育 篇11

1/3骨胶原,骨骼“强+韧”的秘密

那么,骨骼健康另外1/3的秘密是什么呢?我们看到,每个人的骨骼由无机物和有机物共同构成:无机物主要是钙盐,约占骨干重量 的 2/3,我们通常所说的缺钙,即钙盐的流失。而骨骼中1/3的有机物则决定了骨骼的柔韧度。在这有机物中90%是骨胶原,正是维持骨骼韧性和提供骨骼营养的重要物质,也是骨骼专家为人们所揭开的骨骼健康另1/3的秘密所在。

钙和骨胶原两种物质对骨骼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钙使骨骼坚硬,而骨胶原分布在人体肌腱、关节连接的软骨组织和结缔组织及皮肤真皮层中,具有高度抗张力的能力,是决定骨骼、软骨、肌腱、韧带以及皮肤角质、血管等组织柔韧度和弹性强度的重要成分。因此,骨胶原的主要作用是让骨骼富有弹性与韧性。 骨胶原所组成的纤维网还起到类似粘合的固定作用。钙、磷等维持骨骼强度和健康的物质,要靠它才能被牢固的“绑”在骨头上。?

每天骨胶原蛋白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大大下降,体内的骨胶原蛋白流失严重。因此,骨骼健康不仅要注意钙质的补充,也要同时补充韧骨精华——镁、锌、锰、铜,以促进骨胶原的合成,达到骨骼“强+韧”的全面健康。?

韧骨精华,促进骨胶原合成的功臣

那么,什么才是韧骨精华,如何补充韧骨精华呢?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微量元素铜、锌、镁和锰对人体合成骨胶原具有关键作用,是骨骼更加强韧不可或缺的幕后功臣,被誉为“韧骨精华”。研究显示,通过补充镁、锌、锰、铜四种微量元素,能够使骨骼承受的压力提升 24%。 由于骨胶原无法直接补充,必须通过摄取以上四种微量元素来促进骨骼合成骨胶原,同时帮助钙质的吸收和稳定。因此,在充足补钙的同时,要定期摄取这四种微量元素,以有效促进骨胶原的形成。而充足的四种微量元素在体内“各司其职,相辅相成”,有助骨骼强韧,使骨骼更健康。

韧骨精华一号——铜

成人体内含铜量为 50~120毫克,其中一半铜分布在骨骼和肌肉中,骨骼中铜浓度约为 4.1微克 /克。铜是增强成骨细胞、 促进骨胶原生成的首要元素。铜缺乏可影响骨磷脂的合成,降低成骨细胞活性,致使新骨生成受到抑制。相反,破骨细胞的活性基本不受铜的影响,这样一来,骨形成小于骨吸收,骨量逐渐减少。长时间铜缺乏,会出现骨质疏松。

韧骨精华二号——锌

成人体内含锌1.4~2.3克,其中 30%存在于骨骼,骨锌含量为150~250微克/克。锌是帮助人体重建骨基质,维持胶原蛋白酶活性最不能缺乏的元素。锌是骨骼发育与重建所必需的物质之一,可以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及活性,并加速新骨细胞的钙化。研究发现, 中年人40岁以后骨锌含量有下降趋势。所以说,人到中年,补锌很重要。

韧骨精华三号——镁

成人体内含镁总量为20~38克,其中 60% ~65%存在于骨骼。镁是组成骨骼的重要成分,对维持正常骨骼的矿物质代谢起到关键作用。镁参与骨胶原合成 ;还可以与钙、磷等形成骨矿质,直接参与骨吸收和骨矿质的沉积过程。临床研究显示,镁缺乏是导致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补镁有助于改善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

韧骨精华四号——锰

成人体内含锰量为 10~20毫克,骨骼是含锰最多的部位, 骨细胞的分化、胶原蛋白及黏多糖的合成等都与锰有关。锰缺乏时,骨细胞分化及其重要结构成分的合成收到抑制,组织结构发生缺陷,骨骼呈现异常。锰元素是软骨生成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因子。若缺乏锰,会妨碍软骨生长,造成软骨结构和成分的改变,最终导致骨骼畸形。补充锰元素,能避免矿物晶体过大而造成脆性增加,降低骨折概率。

事实证明,微量元素铜、锌、镁、锰等摄入不足,会影响某些特殊酶及辅助因子的合成,使骨有机基质合成减少, 骨矿化降低,增加骨质疏松危险度。因此人们在补钙时,不仅要选择高品质、高浓度的钙源,更不能忽视镁、锌、锰、铜四种韧骨精华。只有这样,才能让补钙更有效,骨骼更强韧。

补钙全面升级,骨骼真正强韧

早在1992年就有学者指出,补充微量元素铜、锌、 镁、锰可有效防治骨质疏松。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学数据已经证实了传统补钙中存在的缺漏,骨胶原的作用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

除了硬度之外,骨骼的韧性同样重要,强韧的骨骼才是升级的健康骨骼。打个比方,兼具强度与韧度的骨骼就像铁片,可变化形状但不易断裂,极具抗压力;“硬骨头”就是陶瓷,虽然硬,但是脆弱不堪,一摔就碎。所以,光有“硬骨头”远远不够,骨骼的柔韧度也是衡量骨骼健康的重要标志,更强更韧的骨骼才是升级的健康骨骼。

这也意味着传统的补钙配方应该全面升级:在高浓度钙的基础上,维生素D3的含量也需相应提升,帮助钙更好地吸收和利用,使骨骼更强健。选择添加镁、锌、锰、铜四种韧骨精华的产品,促进骨胶原合成,让骨骼不仅强,更够韧。

“3+2”图式听力理解模式 篇12

作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术语, 图式 (Schema) 概念即认知结构的最早提出者是哲学家康德 (Kent) ,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人工智能专家梅尔哈特 (Rumelhart) 等将其概念发展成为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从图式理论的角度分析, 人们在学习新的外语语言知识的时候, 如果原来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固有图式在输入某种信息时被成功地再次激活, 人们对语言的理解过程就会加快。

根据图式理论的观点, 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图式会逐渐形成相互交错、互相补充的体系。随着人们经验的逐渐积累和视野的逐步开阔, 这些图式会不断地得以拓展、更新、修正, 帮助人们对输入头脑中的新的语言信息解码和加工, 重新构建起的全新的图式体系。

二、与听力理解相关的图式的分类

在听力教学中, 我们一般将图式分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三类。语言图式是指听者所掌握的语音、词汇及语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内容图式是指听者对所听材料的内容的知晓程度;形式图式是指听者在语篇、修辞、文体等方面的知识储备情况。

三、3+2听力理解模式

笔者认为在外语教师中尝试“3+2”听力理解模式应该能够对听力理解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3+2”听力理解模式的理念

“3+2”听力理解模式, 即“三激活, 二处置”模式, 意在引导一线外语教师在听力理解教学实践中, 依照图式理论的有关理论知识, 在听力理解开始之前, 有效地将与课堂内容密切相关的学习者原有的内容图式、形式图式、语言图式一一激活, 亦即所谓“三激活”。听音过程当中或听音中断穿插讲解之时有意识地帮助学习者对所听文本进行及时地信息解码和信息加工, 将瞬间出现并得以成功解码的短时记忆信息经过有效的信息处置转换成长时记忆, 从而实现有效的听力理解教学。

(1) 三激活

在听力理解教学实践中老师若能针对即将播放的听音材料, 就本班学生可能遇到的语言、内容和形式障碍一一做具体的分析, 则能够十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效率, 充分调动原有的图式和合理、高效地建构出新的新的语言、内容、形式图式, 从而通过实现“三激活”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习惯, 拓宽学生的视野。

(2) 二处置:解码与加工

1) 信息解码与信息加工之间的关系

听力理解是一种将各种各样的综合语言信息符号通过一系列特定而复杂程序的信息解码和信息加工提炼成意义的过程。

按照心理语言学家的解释, 有效的听力理解不应当是由讲话人向受众发出的单向的信息流动, 而应当是融入了大量的信息接收者积极思辨活动的主动理解过程。

2) 信息加工的模式

在《第二语言教与学》一书当中David Nunan将图式理论中关于阅读理解的模式理论引入到听力理解当中, 而将听力理解分成“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交互处理”三种模式, 受到了比较普遍的认同。

在“自下而上”模式中, 听力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对听力材料进行“声音解码”的过程。听音者以一种“线型模式”将最小的言语信息单位加以一一释义。

但是, 如果听力材料本身就是一个测试受试者排除干扰性信息能力的试题, 这种“自下而上”模式的听音策略就会派上用场。例如:

———Which of the boys in the football team is your cousin?

———The one in grey T-shirt with a number 8 on his back.

A.the one in green T-shirt with a number 8 on his back

B.the one in green T-shirt with a number 6 on his back

C.the one in grey T-shirt with a number 8 on his back

D.the one in grey T-shirt with a number 6 on his back

在此题当中出题人所要考察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green与grey和8与6的听音辩音, 二是对衣服颜色与运动员号码综合信息的简单加工整合, 回答此题时如果模糊容忍度过高, 则很有可能将green与grey或8与6听混淆, 而将题答错。因此, 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学生应将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在对原文语音信息进行解码的程序上。

2、“自上而下”信息加工模式

在“自上而下”模式中, 听音者要在尽力精确解码原文信息的同时积极拓展思路, 充分调动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资源对讲话人所发出的信息进行再建构。适当的背景联想、语篇分析等会大大加强听力理解的准确性和对整体听力材料的把握。

3、“3+2”听力理解模式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在现实教学中的把握

各类考试是学习者工具性学习动机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各类高等院校中已普遍采取听力理解的测试方式, 但中小学等教育机构在测试上还远未普遍地将听力理解能力作为所有外语能力测试的最主要项目之一。各式各类教育机构在对外语课程的课时安排上存在课时少、任务重的问题, 而有效地做到的三激活在缺少必要的时间的情况下很难得以充分实施。这也是此模式推行的局限性。

摘要:我国的大、中、小学生较普遍地存在着重视读写, 听说低能的现象。为此, 人们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深入探讨。将图式理论运用于听力教学的实践也起到的独特的效果。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了图式理论之下的“3+2”听力理解信息处置模式, 以期为广大外语教学手段研究者和教师提供一种独特的观测角度。

关键词:图示理论,英语教学,听力

参考文献

[1]David Nuna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Heinle&Heinle/Thomson

上一篇:瘢痕疙瘩术后下一篇:不对称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