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下段剖宫产

2024-09-30

子宫下段剖宫产(精选9篇)

子宫下段剖宫产 篇1

随着现今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 人们对于疾病治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在对疾病治疗过程中, 治疗方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并且随着剖宫产率的相应提高, 出现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现象的患者也相应增多[1]。本文就此问题对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发病原因、诊断、治疗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7年~2011年期间患子宫瘢痕妊娠的患者22例, 年龄段在25~43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3±2.1) 岁。患者的孕次为2~7次, 平均3.5次。22例患者均有1次剖宫产术史, 且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患者剖宫产手术距离本次的妊娠间隔时间为3~14年, 平均为6.5年。且患者均有停经史, 停经时间为36~90d。其中有17例患者停经后出现无痛性不规则阴道出血现象, 且出血时间为2~46d。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后发现, 有17例患者被诊断为宫内早孕, 其中13例进行人工流产手术, 另4例进行药物流产后使用清宫术, 其中有4例患者在进行刮宫术时出现大量出血并伴有一定的失血性休克现象。另有5例患者在进行超声检查后诊断为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妊娠。且患者在入院时进行尿妊娠检验, 其检验结果为阳性。

1.2 方法

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以及疾病的程度, 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对其中9例患者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手术治疗, 栓塞后对患者进行清宫术, 且患者术后的出血现象较小。4例患者出现阴道大出血现象并且伴有一定的休克现象, 在对患者进行栓塞手术后, 患者的出血现象得到了有效且迅速的控制。其中有5例患者在进行栓塞治疗的过程中行MTX各25mg分别注入患者的双侧子宫动脉进行化疗, 然后进行清宫术;7例患者进行腹腔镜监视下进行清宫术。在治疗后有7例患者成功的保留了其生育能力。

对5例患者进行单纯的MTX保守治疗, 其中3例患者在用药前均已经明确的诊断为子宫瘢痕妊娠, 治疗时在超声引导下在患者的妊娠囊内进行MTX的注射治疗, 其中2例患者治疗成功, 1例患者在给药后出现阴道出血增多现象, 遂对患者进行开腹局部病灶切除术。对5例患者进行腹腔镜下的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手术治疗以及对患者进行子宫修补手术。对其中2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进行子宫病灶局部注射MTX50mg;另2例疑诊为葡萄胎的患者, 在清宫后其病理显示少许绒毛以及滋养叶细胞, 在进行75mgMTX的肌内注射后, 对患者进行腹腔镜下的子宫瘢痕妊娠病灶的切除术以及相应的子宫修补术和绝育术。另1例患者合并右侧卵巢巧克力囊肿, 对患者进行右卵巢巧囊剔除术以及70mg的MTX局部注射。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后, 手术均成功。

对3例患者进行超声检测下的清宫术,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均诊断为子宫瘢痕妊娠, 患者阴道出血为1~5d。患者的病史较短, 及时的早期有所诊断, 对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之下的清宫手术。手术过程中, 患者出血不多, 且手术较为顺利, 均治疗成功。

1.3 数据处理

将所得的数据全部输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资料采用例数 (n) 、百分数 (%) 表示, 而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以及其疾病的程度, 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 且均成功。详细数据为采取动脉栓塞+清宫术9例, MTX保守治疗5例, 超声检测下的清宫术3例, 腹腔镜下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子宫修补5例, 手术治疗成功均为100%。

3 讨论

随着现今剖宫产率不断的提高, 对于有剖宫产史的患者, 当其再次妊娠时, 均有可能出现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妊娠。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妊娠作为一种剖宫产的远期的并发症, 其严重的威胁到了患者的身心健康, 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

而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妊娠的发病原因目前并不明确, 但是可以得知, 其主要原因为患者的子宫内膜有一定程度的损伤或者患者的子宫内膜血管生长缺陷。而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特点是这是一种少见的剖宫产远期并发症, 是一种较为危险的特殊的异位妊娠[2]。而患者妊娠时, 阴道的超声检查影像学的诊断标准为: (1) 患者子宫腔内没有妊娠囊; (2) 患者的妊娠囊的生长部位在子宫峡部前部; (3) 患者的子宫颈内有妊娠囊; (4) 患者的膀胱与妊娠囊之间的肌层薄[3]。对患者进行检查, 及早的对疾病进行诊断, 并且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以及护理, 对于患者的疾病治疗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而在对患者进行疾病治疗的过程中, 其手术治疗目的为将胚胎杀死, 排出孕囊, 将病灶清除, 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出血情况进行控制, 尽可能的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而且, 由表一中的数据可以得知, 超声检查是对子宫瘢痕妊娠患者进行早期诊断的简便且可靠的方法, 且瘢痕子宫患者再次妊娠时早期有必要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4]。而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 对患者进行子宫动脉栓塞能够起到迅速止血的作用, 在对患者进行栓塞后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配合患者的手术治疗十分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 较为安全有效。而在对患者进行腹腔镜下局部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子宫修补手术治疗对于患者有一定的手术治疗成果, 且对患者的创伤小[5], 有一定的临床及积极意义, 值得推广。

剖宫产后的子宫瘢痕妊娠在临床上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异位妊娠现象, 会引起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生命情况有危险, 影响患者的生育能力。在对患者进行诊断以及治疗时, 应给予一定的关注, 并且根据患者的情况, 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 从而达到较好的手术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卓琼, 周平, 高峰, 等.腔内彩超诊断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早期瘢痕妊娠的临床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8, 24 (1) :65-67.

[2]邢海燕.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22) :3089-3091.

[3]郑文兰, 刘小纯, 宋玲, 等.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3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1, 33 (1) :49-51.

[4]高业武, 王萍.子宫下段瘢痕处妊娠误诊致大出血2例报道[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8, 17 (9) :718.

[5]丛杰, 韩冰, 李美佳, 等.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早期妊娠的超声图像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 14 (5) :354-356.

子宫下段剖宫产 篇2

【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子宫下段切口不同缝合方法的临床应用疗效,进一步指导临床。方法:回顾性分析剖宫产手术患者80例,根据剖宫产手术采取子宫下段切口不同的缝合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单层连续锁边缝合方式,而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双层缝合方式,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子宫切口愈合及盆腔粘连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子宫切口愈合及盆腔粘连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子宫下段切口应用单层连续锁边缝合具有疗效满意,切口愈合良好,且减少了术后盆腔粘连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剖宫产子宫下段切口;单层连续锁边缝合;传统双层缝合

【中图分类号】R719.8+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0-0084-02

The clinical comparison of cesarean section incision of lower uterine segment different suture method

HUANG XiaohuiGU XiulanZHANG YanlingDU Jing

CHEN Xinghai Hospital of Zhongshan City, Zhongshan 528415,China

Abstract:[WTHZ]Objective [WTBZ]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esarean section incision of lower uterine segment different suture method, further guide clinical. [WTHZ]Methods [WTBZ]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sarean section operation of the production sector, according to the cesarean section operation take suture method of incision of lower uterine segment different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take a single continuous locking stitch suture method double layer suture,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traditional way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atients, operation time, operation time, fetal childbirth two groups take different suture methods of bleeding, uterine incision healing and pelvic adhesions. [WTHZ]Results[WTBZ] The operation time, bleeding volume group to observe fetal childbirth time, intraoperativ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uterine incision healing and pelvic adhesion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WTHZ]Conclusion [WTBZ]Cesarean section incision of lower uterine segment using single continuous locking stitch suture with satisfactory effect, the incision healed well,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pelvic adhesion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orthy of clinical reference.

Keywords:cesarean section incision of lower uterine segment; different suture method; single continuous overhand suture;The traditional double suture

剖宫产术是采取子宫下段切口将胎儿及胎盘娩出的一种术式。我国剖宫产发生率为40%-70%[1],剖宮产术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术后的并发症也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其中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盆腔粘连是剖宫产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对产妇生理和心理均带来了巨大的影响[2]。其与多种因素相关[3],为进一步探究其原因,笔者回顾性分析剖宫产子宫下段切口采取不同缝合方法的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剖宫产手术患者8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剖宫产手术子宫下段切口采取不同的缝合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年龄在21~4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2±3.1)岁,孕周在37~42周,平均孕周为(38.5±2.8)周,初产妇28例,经产妇12例;对照组年龄在23~4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4±3.5)岁,孕周在38~42周,平均孕周为(39.2±2.5)周,初产妇25例,经产妇15例。所有患者均采取子宫下段切口,无剖宫产手术禁忌症,且无其他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产次等一般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1.2.1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取单层连续锁边缝合方式。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平卧于手术床上,常规消毒皮肤,在耻骨上联合上2~3横指处取10~12cm的横切口或纵切口,将腹壁各层依次切开,充分暴露子宫下段,剪开膀胱反折处的腹膜,然后向下推开膀胱,在子宫下段浆肌层中央处切2~3cm的横切口或纵切口,破膜后,将羊水吸干净,然后在助手的配合下左右钝性将子宫肌层撕开,长度大约为10~12cm,胎儿娩出后,立刻向子宫体注射20U的缩宫素,避免产后出血的发生。胎盘娩出,检查是否完整,再用纱布将子宫腔四周清理干净,然后进行子宫肌层缝合,采用1/0可吸收线从子宫切口的一端外侧0.5cm处进针,将子宫全肌层穿透,打结后用血管钳夹住尾端缝线,注意保留线头,在距离切口边缘1cm处由一侧向另一侧连续单层锁边缝合子宫肌层, 每缝合一针要保证创口对合整齐,有利于术后止血和切口愈合良好,缝合至对侧外端切口后,不需要进行打结,将该侧的子宫浆肌层提起后进针,折返缝合子宫浆膜层,在对侧缝合完毕的浆膜顶端后出针,与原保留的线头进行打结,子宫下段切口缝合完毕。观察是否存在异常出血,若无任何异常,逐层关闭腹腔,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及给予缩宫素促进子宫恢复,减少术后出血,术后提早进行下床活动,鼓励进行母乳喂养。

1.2.2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双层缝合方式,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平卧于手术床上,常规消毒皮肤,在耻骨上联合上2~3横指处取10~12cm的横切口或纵切口,将腹壁各层依次切开,充分暴露子宫下段,剪开膀胱反折处的腹膜,然后向下推开膀胱,在子宫下段浆肌层中央处切2~3cm的横切口或纵切口,破膜后,将羊水吸干净,然后在助手的配合下左右钝性将子宫肌层撕开,长度大约为10~12cm,胎儿娩出后,立刻向子宫体注射20U的缩宫素,避免产后出血的发生。胎盘娩出,检查是否完整,再用纱布将子宫腔四周清理干净,然后进行子宫肌层缝合,与观察组不同之处在于采取两层进行缝合,第一层连续缝合切口子宫肌层,不穿透腹膜,第二层采用连续辱式缝合反折腹膜及其下方的部分肌层,进针处和出针处在第一层的针距间,然后进行打结,最后缝合子宫膀胱反折腹膜覆盖子宫切口创面,无任何异常后,逐层关闭腹腔,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和缩宫素治疗。

1.3子宫切口愈合及盆腔粘连判定标准子宫切口愈合判定标准[4]:切口愈合良好:腹壁切口无明显瘢痕组织,各组织分层良好,质地一致,无变硬现象;切口愈合不良:腹壁切口菲薄,有瘢痕组织生成,质地不均;破裂:子宫发生不完全破裂,仅存子宫浆肌层。盆腔粘连判定标准[5]:无粘连:腹壁切口处未与其他组织发生粘连;轻度粘连:腹壁切口与腹膜粘连,腹膜与子宫及部分网膜粘连;重度粘连:腹膜与子宫体广泛粘连或膀胱与子宫严重粘连,且肠管与子宫发生粘连。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情况及子宫切口愈合及盆腔粘连术后情况。

1.5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兩组手术情况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手术情况对比(x±s)

组别例数手术时间(min)胎儿娩出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

观察组4060.2±25.0*12.4±5.0*225±12.3*

对照组4089.7±22.416.8±9.2303±23.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2两组术后子宫切口愈合及盆腔粘连情况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切口愈合盆腔粘连

愈合良好愈合不良破裂无粘连 轻度粘连重度粘连

观察组4032*8*020*173*

对照组4023170111910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两组术后子宫切口愈合及盆腔粘连情况比较观察组子宫切口愈合及盆腔粘连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剖宫产手术是产科临床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目前已成为解决产科并发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及术后发生盆腔粘连并发症有所增加,影响并发症的因素在于手术切口的类型、子宫切口的缝合方式及产后术后恢复的情况等共同影响[6]。在各种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类型的缝合方式对术中情况及术后情况有不同的影响。剖宫产采取的手术缝合方法较多,传统多采取双层缝合方式,与单层连续锁边缝合方式相比,其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及胎儿娩出时间明显不及单层连续锁边缝合方法,因为传统缝合方法要进行双层缝合,从而造成手术时间及胎儿娩出时间延长,进而影响术后的愈合,导致术中出血量的增加。同时双层切口缝合也容易出现切口愈合不良,甚至出现子宫破裂的现象,造成这种原因是由于剖宫产子宫切口采取双层缝合后,第二层褥式缝合后将第一层缝合处包埋,导致子宫切口肌层组织发生重叠,影响了子宫切口处的血液供应,也将子宫切口与宫颈内口的距离缩短,容易引起细菌上行感染的发生[7]。双层缝合引起盆腔粘连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盆腔粘连的形成主要是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失衡有关[8],造成细胞增生从而导致粘连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子宫切口愈合及盆腔粘连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子宫切口用单层连续锁边缝合具有操作简单,减少手术时间及术后出血量,有利于切口的愈合,并降低术后盆腔粘连的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奚杰,李志华,陈敦金.不同缝合技术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1,20(8):644-646.

[2]赖壬娣,何雪琪.子宫切口不同缝合方法对切口愈合情况的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17):92.

[3]程志娟,梁葵香.剖宫产腹壁切口两种缝合方法的对比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22):49-51.

[4]魏华莉,孙恒,梁伟中.剖宫产腹壁切口不同缝合方法的对比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5(19):5811-5812.

[5]王红彬.剖宫产术子宫缝合方式对盆腔粘连与切口愈合的影响[J].实用医药杂志,2014,31(1):24.

[6]李桂英.剖宫产腹壁横切口三种缝合方法的对比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7):2142-2143.

[7]张林,张曦,朱祥胜.剖宫产子宫下段切口不同缝合方法的对比分析[J].安徽医学,2014,35(3):364-365.

[8]吴艳秋.不同缝合术对剖宫产子宫下段出血应用时机及疗效比较[J].求医问药,2013,11(4):41.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80例临床分析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80例做子宫下段剖宫产80例, 产妇年龄22~40岁, 平均36岁。其中初产妇68例, 经产妇12例;临产58例, 择期32例。头盆不称32例, 胎儿窘迫20例, 臀足位12例, 出口狭窄巨大儿3例, 高龄产妇10例、孕妇有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3例。

1.2 方法

持续硬膜外麻醉, 取仰卧位, 子宫下段做横切口, 切开腹壁长约12 cm, 打开腹壁及腹膜腔。检查子宫位置, 显露子宫下段、避免膀胱损伤。用拉钩暴露子宫下段, 提起并横向剪开疏松的反折腹膜, 用手指钝性分离膀胱与子宫下段间隙, 暴露子宫下段。下推膀胱要适度, 过深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容易出血, 反之可损伤膀胱。所谓适度指暴露的子宫下段宽3~4 cm。用拉钩将腹膜反折拉开, 准备切开子宫。撕开子宫肌层, 子宫下段中间切开一小口, 尽量留一薄层肌肉组织, 用手指或血管钳分开, 右手的拇指和左手的示指沿切开的切口向两侧撕开子宫肌层, 也可与助手共同撕开子宫肌层, 切口10~12 cm。切开子宫下段肌层, 取出胎儿及其附属物, 清理宫腔后, 立即缝合子宫切口。

2结果

从切皮到取出胎儿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 (8.5±1.2) min, 总手术时间平均 (37±13) min, 出血量 (320±20) ml, 无膀胱损伤, 新生儿体重 (3550±30) g。

3讨论

剖宫产可在短时间内娩出胎儿减少对胎儿的创伤;可防止宫颈撕裂;并可在直视下处理胎盘, 达到迅速止血的目的, 对母儿均较安全, 故而已成为目前处理胎盘的急救措施与适时分娩的主要手段。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是妊娠晚期或临产后经腹切开子宫膀胱腹膜反折, 切开子宫下段取出胎儿及其附属物的手术。腹膜内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与其他术式比较具有应用最广、方法最简单、速度最快、效果最佳和术后并发症最少等特点, 是一种理想手术方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术后切口愈合好, 再次分娩时子宫破裂率低。术时出血少, 便于止血。子宫切口因有下段腹膜覆盖, 术后与腹前壁、大网膜及肠管粘连罕见。术前即或有宫内感染, 术后腹腔感染的机会亦少[2]。术后并发症少, 亦很少发生肠麻痹及腹膜炎等。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操作简单、安全、省时。术后进食早、康复快 (术后6 h即可进食) 。引起组织、脏器损伤较少。术中能及时发现术前未能发现的子宫、附件肿物及子宫畸形。

足月妊娠尤其是临产的产妇, 子宫下段良好形成, 该处子宫壁薄, 出血少, 伤口愈合好。腹壁切口一般采用腹壁横切口, 但若麻醉条件不好, 或技术条件不具备也可选择纵切口。顺利娩出胎儿是剖宫产术最重要的步骤、最基本的目的, 亦是剖宫产术成功的关键, 对头位而言, 儿头过低或儿头高浮娩出儿头较困难。对浅定的儿头, 在患者右侧术者将右手沿胎头与子宫切口下缘之间伸入, 达胎头下方, 用手指将儿头轻轻推向上方, 用手指及手掌将儿头向子宫切口处撬起, 助手用手压宫底, 用力大小, 压宫底的方向要与术者密切配合。助手也可将子宫切口上缘向上牵拉, 以扩大子宫切口周径如产程较长, 儿头入盆深, 手取儿头困难, 可派一助手戴消毒手套自阴道上推儿头, 协助术者娩出胎儿[3]。儿头高浮, 在不影响麻醉平面的情况下可将床头摇高, 有利于儿头下降, 必要时选择产钳助产。一般选择剖宫产用产钳, 先将枕横位或左枕前位、右枕前位的儿头转为正枕前位, 将产钳叶置于胎儿双耳部, 扣合产钳, 向下方用力牵拉, 如为枕后位牵拉时要向上方用力。

剖宫产手术中应注意避免胎儿损伤。常见的损伤为:切开子宫时锐器损伤胎儿;娩出胎儿手法过于粗暴以致造成胎儿颅内出血、骨折。

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在临产剖宫产中的应用。方法 80例临产后需要剖宫产的孕妇, 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临床手术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从切皮到取出胎儿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 (8.5±1.2) min, 总手术时间平均 (37±13) min, 出血量 (320±20) ml, 无膀胱损伤, 新生儿体重 (3550±30) g。结论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切口出血少, 术后愈合好, 与盆腔粘连少, 再次妊娠时发生子宫破裂的机会少, 术后恢复快, 值得推广。

关键词:剖宫产,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方法

参考文献

[1]乐杰, 主编.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31.

[2]沈丽芳.腹膜外剖宫产术与进腹剖宫产术的比较.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5, 5 (6) :27-28.

子宫下段剖宫产 篇4

【关键词】 主动脉 临床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32-0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2岁,孕1产1,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为2013年1月31日,预产期为2013年11月7日。停经后1个月有轻微早孕反应,孕4月余自觉胎动,定期产前检查,2013年6月5日B超提示完全性前置胎盘,无不适,未做特殊处理。于2013年7月25日因引道流血多以“中央型前置胎盘”住院保胎治疗25天。于2013年8月26日因“阴道流血2天,色鲜红,有小血块,伴下腹部隐痛不适。”以“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植入、29+4周妊娠G2P1A0L1、LOA”收入产科。入院后查T36.0℃,P80次/分,R22次/分,Bp116/72mmHg,下腹部见以横行手术疤痕,胎心140次/分,先露头,宫缩不规律,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并给予安保保胎治疗。于2013年8月27日B超检查示:双顶径7.6cm,股骨长5.1cm,羊水深度8.0cm,胎盘位于宫体前、后壁,其下缘完全覆盖宫颈内口,胎盘后缘深入子宫肌层,最薄处0.17cm,单胎横位,完全性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继续口服安保保胎治疗。于2013年9月22日患者及家属要求2013年9月26日行手术,即日起给予地塞米松5mgBid肌肉注射,以促胎儿肺成熟,并行腹部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子宫体积增大,内可见一胎儿影。胎盘完全覆盖宫颈内口,于子宫后壁及侧壁下段肌层分界不清,与直肠及膀胱分界尚清,膀胱壁连续。积极术前准备并请多科室行疑难病例讨论,于2013年9月26日手术,先到介入科行腹主动脉下段置球囊,然后到手术室在全麻下行子宫体剖宫产术+前置胎盘B-Lynche缝合术+B- Lynche缝合术,术中见:子宫下段膨大,局部透见胎盘,血管丰富,膀胱后壁与子宫前壁下段粘连。新生儿娩出后一般情况可,术中出血2500ml,输红细胞6u,血浆200ml,补液3500ml。术后患者转入外科ICU治疗,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尿量,观察有无术后出血、休克等并发症,积极给予输注红细胞补液、抑酸、化痰、营养支持及对症支持治疗,于2013年9月28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转出外科ICU,于2013年10月5日病愈出院。

2 护理

2.1 产前护理

2.1.1 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宫缩及阴道流血情况,随时会有大出血、休克、DIC及胎死宫内的可能。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血压下降、脉搏细速提示可能合并腹腔内出血,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严密观察产科情况,如有无宫缩、宫口开大程度,胎心监护监测胎心情况,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及时处理;认真细致的病情观察,为患者及胎儿的安全提供保障,一旦有病情变化,立即准备手术,并做好抢救新生儿及患者的准备工作。

2.1.2 用药观察 使用安宝时心电监护监测心率,维持心率在100-140次/分,并维持患者处于无宫缩状态,用药期间嚴密观察宫缩情况及产程有无进展。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观察 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皮肤颜色的变化。持续导尿,保持尿管的通畅,观察尿量及颜色,注意观察有无尿储留的情况,因抗失血性休克时,血压不回升,脉搏细速,尿量减少,每小时低于30ml均提示血容量补充不足,须加快补液速度,但注意观察有无急性肺水肿的症状,如有须减慢输液速度。因此患者未建立深静脉所以无法通过监测中心静脉压来指导补液,这是病情观察的重点和难点。观察体温有无感染征兆。

2.2.2 产科观察 腹部刀口沙袋加压6小时,严密观察子宫收缩、宫底高度、阴道出血量、观察腹壁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正确估计出血量。观察有无涨奶,防止乳腺炎的发生。每日进行会阴护理2次,保持外阴清洁。

2.2.3 介入观察 右腹股沟刀口处弹力绷带固定,沙袋加压72小时,观察刀口处有无渗血的情况,嘱患者右下肢伸直避免打弯,但须在床上轻微的活动,避免血栓的形成。

2.2.4 心理护理 患者腹痛、不能平卧等舒适度的改变,担心能否保住子宫导致焦虑情绪,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护士态度亲切、耐心解释相关知识,让患者感受到安全及可依赖,以防不良刺激导致严重的产后出血。

3 讨论

随着剖宫产次数的增加,子宫切口瘢痕形成和内膜损伤加重,前置胎盘和胎盘植入的发生率相应增加。 有研究[4]表明,1次剖宫产后发生前置胎盘的几率是无剖宫产史的5.3倍, 有剖宫产史的孕妇发生胎盘植入的几率是无剖宫产史的35倍。而凶险性前置胎盘因其产后出血率高,出血凶险严重威胁孕产妇的生命安全,对此类患者术前足够重视,充分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积极快速有效抢救是护理重点。然而,积极做好妇女保健宣传教育工作,降低剖宫产率,从而减少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发生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东红,杨爱君,李秀萍,等. 剖宫产后妊娠合并前置胎盘并穿透性胎盘2例[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9):544.

[2]李雅岑,叶彩眉,梁峥,等.59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5):455-466.

子宫下段剖宫产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之间就诊于我科的子宫切口妊娠患者, 年龄23~35岁, 平均28.2岁, 剖宫产次数1~3次, 均系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后距本次妊娠年限最长3年, 最短6个月。

1.2 临床表现

6例患者均以停经后无痛性不规则阴道流血为主要症状, 停经时间为36~60d, 平均41.5d。其中5例有早孕反应, 1例伴有下腹部轻微不适。6例患者中有2例药物流产或清宫术出血多转至我院患者均未合并心、脑、肺等内外科疾病。

1.3 输助检查

6例患者中尿HCG测定均为阳性, 血HCG值1200~6000IU/L, 平均值2500IU/L。其中5例经阴道超声检查或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峡部或原子宫疤痕处可见孕囊回声, 1例超声检查见子宫前壁见不规则回声区, 向外突出, 团块内可见彩色血流, 提示子宫疤痕破裂, 内可见似心管搏动。

1.4 治疗方法

2 例患者因流产过程中出血多转至我院后行子宫动脉介入治疗, 出血明显减少后予以米非司酮口服联合甲氨蝶呤 (MTX) 治疗其余4例采取米非司酮口服联合MTX、中药 (生化汤) 治疗。6例患者均定期复查血HCG (3d/次) 及B超 (1次/周) , 待血HCG下降至正常或较低水平 (100IU/L左右) 时, 备血并做好开腹准备情况下行B超监测下清宫或宫腔镜检查治疗 (根据患者经济条件) 。

2 结果

5例 (包括2例已行子宫动脉介入治疗患者) 成功清除妊娠囊, 清宫过程中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 且未出现大出血现象;1例清宫过程中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患者不同意行子宫动脉介入治疗, 而直接行子宫次全切除, 切除之子宫送检, 病理结果提示: (子宫) 疤痕部位可见绒毛, 蜕膜, 有变性坏死, 并可见妊娠组织浸润肌层

3讨论

本病早期与早孕、早期流产、滋养叶细胞肿瘤及宫颈妊娠的临床表现相似, 所以人流前应先做超声检查, 以避免对切口妊娠的漏诊而盲目行吸宫术。子宫切口妊娠的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前壁峡部不均质包块, 有胚芽时可探及心管搏动, 宫腔内或子宫颈管内无妊娠囊, 如子宫切除病理检查报告通常提示肌层内妊娠, 多伴有胎盘的植人。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为处理高危妊娠的方法之一, 随着人们观点的变化及医疗行为中诸多社会因素的介入, 剖宫产率不断上升子宫切口妊娠也相应增多, 既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0.45‰[2]。究其原因, 可能与子宫疤痕处内膜修复不全、血供减少、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疤痕裂开有关[3], 且子宫切口妊娠多发生于剖官产术后6年内, 发生于前次剖宫产术后几个月者亦有文献报道。本文1例发生在剖宫产后8个月, 说明切口处伤口愈合不全, 可能有助于胎盘植入。此外, 再次妊娠的间隔时间亦是影响切口妊娠的一个因素所以临床上有剖宫术史患者自然流产或清宫术过程中遇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时, 应考虑到切口妊娠的可能性, 以便及时有效的处理。

子宫切口妊娠较罕见, 目前尚没有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治疗方式有以下几种:药物治疗 (米非司酮, MTX, 单用或二者联合应用) 、子宫动脉介人治疗、子宫局部病灶切除、子宫修补术及子宫全切术。Fylstra认为, 行子宫切开修补疤痕可能为最好的方法[4]而有剖宫产史要求终止妊娠的妇女以年轻患者为多, 切除子宫应慎重, 建议应首先以局部药物治疗为宜。米非司酮为妇产科常用的杀胚药物;MTX是影响细胞代谢的药物, 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输卵管妊娠和宫颈妊娠;且超声诊断技术及宫腔镜技术的发展, 提高了子宫切口妊娠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 对切口妊娠的治疗已由单纯全子宫切除术逐渐发展到保留生育功能的多种方法, 有效降低了盲目刮宫导致组织残留、子宫穿孔, 大出血的几率。本文中6例患者均较年轻, 治疗上以保守治疗为主, 必要时辅助手术。清宫术前予以米非司酮+MTX可以抑制滋养细胞增生, 使绒毛变性坏死, 有效降低血HCG水平, 减少术中或术后出血量, 提高手术安全性, 使得保守性治疗获得成功[5]。

通过对6例子宫切口妊娠的临床诊断治疗分析, 作者认为应严格控制剖宫产率、重视产后避孕指导为其主要预防措施, 对有剖宫产史妇女再次妊娠需流产者应到正规医院妇产科系统检查, 一旦确定为子宫切口妊娠, 应住院治疗, 切勿盲目采取终止妊娠措施。

参考文献

[1]蔡絮玲.宫腔镜诊断特殊部位子宫内妊娠及妊娠残留物19例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000, 6 (6) :62~64.

[2]Scow KW, IIuang, Lin Yll, et al.Cesarean scar pregnance:is-cn m management[J].IN-.ad UL.-e Gynernl, 2004, 23 (3) :247~253.

[3]万亚军, 覃娴, 肖松舒.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的临产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04, 11 (4) :284~285.

[4]李晓青, 廖湘玲.9例剖宫产术后切口妊娠终止处理方法探讨[J].医学临床研究, 2006, 23 (1) :72~74.

子宫下段剖宫产 篇6

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实施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术的产妇68例,年龄在21-39岁之间,分别是胎儿双顶径大于10 cm的产妇18例,持续性枕后位头盆不称的40例,要求节育和剖宫产的4例,妊娠高血压孕妇6例,经诊断明确,根据孕妇病情入院后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

2术后护理

2.1一般护理护士接产妇回房后,去枕平卧6 h,头偏向一侧,注意保暖,连接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固定尿管。观察静脉通路是否通畅,并妥善固定,同时告知产妇要间断活动输液的肢体,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2.2宫缩护理观察切口敷料有无渗出,腹部压盐袋6 h。用手轻轻按摩宫底,促进恶露排出。检查宫底如果子宫底在脐上一指,表示收缩良好,一般在术后第2天平脐。要是子宫收缩不好,高于脐上2~3横指,应该给予肌肉注射缩宫素20 U,每日1次即可,连用3 d。

2.3生命体征监测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心电监测,如脉搏在60~100次/min之间,属于正常。观察血压变化[1],如果收缩压低于90 mm Hg,舒张压低于60 mm Hg,或有面色苍白,提示宫缩乏力,或者血容量不足等情况,都应引起高度重视。血氧饱和度监测,正常在95%左右,如果低于90%应给予吸氧。

2.4体位在剖宫产手术后,舒适的体位是减少疼痛的关键,对术后恢复也有影响。横切口剖宫产多采用硬膜外麻醉,恢复快,活动张力小,采用舒体位,让家属协助按摩双下肢促进血液循环对肠蠕动恢复有良好作用[2]。

2.5心理护理术后产妇良好的心理沟通是防止并发症减少意外的重要部分,是手术恢复和成功的的关键,应主动与产妇交流,倾听她们的想法与感受,帮助产妇认同母亲角色。根据产妇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家庭状况及心理承受能力来与其实时沟通,并告知产妇一些产后基本常识,取得产妇和家属的积极配合.

3母婴接触

3.1早吸吮,早接触产妇回房后30 min就可以将婴儿抱到母亲身边,进行脸对母亲,胸贴胸,腹贴腹,接触30 min,婴儿可以与母亲充分接触。并指导母亲如何喂奶。因手术小,疼痛轻,母亲可采用舒适体位,可采用环抱式喂奶。

3.2母乳喂养宣教向母亲宣教母乳喂养的好处[3]:(1)对母亲的好处是可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增加乳汁分泌,减少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生。(2)对家庭是经济实惠,促进和睦。(3)对婴儿的好处就是母乳内含有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4)对社会的好处,就是能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智能发育和抵抗力。

4留置尿管

尿管固定在低于床旁的位置,应该从大腿下面穿过,然后固定在床旁,避免打折和尿液反流。尿管一般12 h~24 h后拔除,留置时间长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拔除尿管后嘱产妇多饮水,2 h后嘱患者自行排尿。每日用碘伏进行尿道口和会阴护理2次,减少泌尿系感染的概率。

5术后宣教

告知产妇拔除尿管后尽早下床活动,术后及早运动可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肠粘连和血栓形成,有利于恶露排出,促进子宫恢复。

6饮食指导

产妇在24 h排气后可以进食,刚开始进食以流质食物为主,多喝一些汤类食物,如鸡汤鱼汤,粥类食物里加一些水果和蔬菜,有利于肠蠕动,缓解便秘。告知产妇少喝容易产气的食物,如牛奶和豆制品,减少胃肠胀气。

7出院指导

(1)术后3个月内禁止房事,术后100 d内无阴道流血,经医生检查伤口愈合良好,可恢复性生活。(2)剖宫产后避孕2年。(3)合理的营养,保证足够的休息睡眠时间,注意个人卫生与外阴清洁,指导避孕方法。(4)强调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告知产妇医院的热线电话。

8结果

本组68例实施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产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取得了满意效果。

9体会

剖宫产手术虽然成功率高,但并发症也有时发生,通过对手术患者的成功护理,产后新生儿并发症减少,产妇身体恢复快。笔者体会到剖宫产术后护理是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连续的,包括身心两方面,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应变能力、娴熟的护理操作,对疾病的恢复很关键。

参考文献

[1]阙福妫.产程观察与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219.

[2]陈跃文,石如.硬膜外麻醉术后6小时体位调整[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4):7-8.

子宫下段剖宫产 篇7

讨论

剖宫产瘢痕处妊娠 (CSP) 是一种罕见的异位妊娠, 目前已被认为是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之一。因孕囊或胚胎着床于既往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处, 常误诊为宫内妊娠行人工流产术而引发大出血。由于CSP病例少见, 国内外偶有报道[1,2], 但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 此类并发症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有剖宫产史的妇女再次妊娠时胚胎着床于前次子宫切口处, 随着妊娠的进展, 绒毛与子宫肌层粘连、植入, 严重者可穿透子宫, 造成子宫破裂, 导致子宫切除。其发生原因可能是受精卵穿透剖宫产瘢痕处的微小裂隙着床而引起, 其发病率为0.45‰, 在有剖宫产史的异位妊娠中占6.17%。因缺乏对本病的足够认识, 本例患者未能及时诊断, 致使在钳刮术中出现大量出血而切除子宫。故其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随着阴道B型超声的广泛应用, 临床和超声医师的重视, CSP的早期诊断已成为可能。因此, 有剖宫产史者一旦再次妊娠后, B型超声检查报告中要明确孕囊着床位置、子宫切口愈合情况, 分辨孕囊或胎盘与切口的关系, 做到早诊断、早处理。

总之, CSP重在预防,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重视产后避孕指导。由于CSP临床罕见, 大多数临床医师及B型超声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 易起误诊、漏诊, 而造成严重后果, 引起不必要的医疗事故, 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因此, 必须对CSP有足够的重视, 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这是减少严重后果的关键。

关键词:剖宫产,瘢痕,异位妊娠

参考文献

[1]邵温群, 郑斐, 石一复.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5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3, 38 (6) :366-367.

子宫下段剖宫产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共收治了1080例孕妇, 其中进行剖宫产手术的400例, 自然分娩的680例。选择对400例剖宫产产妇进行观察, 有15例产妇发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15例23~39岁, 平均 (28.5 ±2.5) 岁, 初次生产者7人, 经产者8人, 其中5例为二次剖宫产;8例产妇选择择期剖宫产手术, 7例为急诊剖宫产手术;因社会因素选择剖宫产手术3例, 属疤痕子宫6例, 前置胎盘2例, 胎儿因缺氧、过大导致窘迫2例, 羊水早破2例。

1.2 诊断标准

在剖宫产手术后24 h至产后2个月内, 阴道内反复出血, 且每次出血量可达到500~1000 ml或>1000 ml。

1.3 方法

对剖宫产产妇进行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产妇年龄、收入、文化程度等资料, 并结合产妇出院后阴道出血情况以及剖宫产后出血时间、剖宫产出血原因进行归纳总结, 分析产妇发生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的影响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AS8.0统计软件, 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计量资料, 应用t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 患者发病情况分析

15例患者出血量均达到500 ml以上, 平均出血量为750 ml;产后出血发生在分娩后2周内2例, 2周至3周共5例, 4周及以上共8例;经血红蛋白浓度检测, 产妇血红蛋白浓度均有所下降, 导致轻度贫血5例, 中度贫血7例, 重度贫血3例。

2.2 术后晚期出血原因分析

所有患者均进行住院治疗, 并进行血HCG、B超检查、对宫腔内刮出物进行标本检查, 得出检验结果为因子宫切口发生感染导致的切口愈合效果不好、疤痕子宫恢复不良、因细菌感染引发的子宫内膜炎、胎盘等未清干净、产褥感染。

2.3 术后晚期出血与发生出血时间的关系分析

见表1。

由表一可知, 剖宫产术后出血发生在2周以内的占40%, 发生在2周至3周的占33.3%, 发生在4周及以上的占26.7%, 故发生术后晚期出血的以2周以后的居多。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学的快速发展, 剖宫产手术成为当今有效解决高危妊娠手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但由于手术存在的多种不安因素, 会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是严重并发症的一种。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运用保守治疗常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病情严重时会危及产妇的生命健康, 故对于预防和有效治疗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是十分重要的。现代医学大多采取子宫下段横向切口进行剖宫产手术, 横向切口位置的高低影响伤口愈合是否良好, 位置过高, 对合不好, 位置过低, 组织供血差不易愈合, 易引起切口感染[1];合理使用抗生素可对术后切口感染起到预防性作用, 可使术后感染、术后并发症有效减低, 使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2]。应对孕产妇及其家属加强产前教育指导, 使孕产妇以及家属清楚了解剖宫产手术的优点和所产生的不良影响;鼓励孕妇多做产前训练, 进行自然分娩, 对产房内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助产水平;医务人员严格控制剖宫产手术的手术指征, 降低剖宫产率才是有效预防术后晚期大出血率的根本措施。综上所述, 降低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并发症率对于产妇的生命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正确进行切口缝合, 合理使用抗生素, 鼓励产妇选择自然分娩可使术后晚期出血有效减少。

参考文献

[1]杨剑秋, 盖铭英, 等.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的原因.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1, 17 (3) :125.

子宫下段剖宫产 篇9

关键词:剖腹产术,产褥病率

随着全国新农合政策的推广, 近几年来我院剖宫产人数不断增加。由于我院地处偏远少数民族地区, 卫生保健意识相对不强产科中发生前置胎盘、子宫破裂、先兆子宫破裂、产时大出血休克就诊发生率较高, 尤其是由于少数民族允许生育三胎, 分娩次数多导致疤痕子宫比例比较高, 手术中粘连严重给医务人员手术带来不少困难。我院至2003年起采用子宫下段高位横切口剖宫产手术, 手术时间短、损伤小, 手术出血少, 术后恢复快, 取得不错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0月间2279例有剖腹产指征产妇共81例, 年龄20~40岁, 平均25.6岁;妊周35~42周, 平均38.2周其中活跃期延长44例, 忽略性横位18例, 先兆子宫破裂7例, 前置胎盘12例。81例剖腹产按不同术式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40例, 实验组41例。手术人员固定, 能熟练掌握以下术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子宫下段剖腹产按常规术式, 实验组采取子宫下段高位横切口剖腹产, 即子宫切口选择在膀胱子宫腹膜返折上2~3cm或子宫下段中部略偏高。除切口位置以外余手术方法2组相同。

1.3 术后处理

胎儿娩出后, 子宫肌壁注射催产素10U, 另加10U催产素于5%葡萄糖液500m L中静脉滴注。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d。

1.4 观察指标

液量记录为准, 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 , 产褥病率指术后24h后的10日内每日测量4次体温, 有2次达到或超过38℃发生次。

1.5 统计学方法

方差分析, t检验或χ2检验。

2 结果 (表1, 表2)

(1) 实验组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 (10.44±1.25) min, 相对对照组为 (13.23±1.87) min,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 (335.45±25.31) m L, 其中2例因子宫收缩乏力, 出血多, 输血同时行子宫次全切术。实验组中, 术后出血量为 (202.63±31.05) m L,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2) 2组术后产褥病率发生数和排气时间比较:对照组产褥病率发生数对照实验组有显著差异性 (P<0.01) , 排气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3 讨论

本次实验组采取子宫下段高位横切口剖腹产, 即子宫切口选择在膀胱子宫腹膜返折上2~3cm或子宫下段中部略偏高。术中客观上避免了由于膀胱子宫腹膜返折粘连分离时的出血, 而且即使子宫切口延裂也不至于损伤子宫动脉动脉干, 修补时也不至于贯穿输卵管, , 对胎头高浮者、胎盘低置、胎头嵌顿需行内倒转取出胎儿者采取子宫下段高位横切口剖腹产胎头娩出更顺利。对疤痕子宫、术后粘连严重者既可以缩短手术时间也减少了出血量, 同时减少产褥病率的发生, 在基层医院是非常实用的, 值得推广。

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 出血量以纱布记量加抽吸至瓶内的血

表1 2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 (x-±s)

上一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下一篇:不锈钢纤维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