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瘢痕

2025-01-27

剖宫产瘢痕(共10篇)

剖宫产瘢痕 篇1

剖宫产能够降低产妇的疼痛, 使分娩时间缩短, 降低各种分娩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对产妇及胎儿造成的影响, 从而受到许多人的青睐[1]。近年来, 我国的剖宫产率呈现居高不下的趋势, 主要的原因为社会因素, 人们盲目推崇剖宫产术, 从而引起过度治疗, 对产妇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及非瘢痕子宫剖宫产的产妇作为观察对象, 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情况及术后情况, 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45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行剖宫产的产妇设为观察组, 同期内收治的非瘢痕子宫妊娠剖宫产的45 例产妇设为对照组。对照组:年龄25~41岁, 平均年龄 (32.41±2.57) 岁;孕周38~41周, 平均孕周 (39.81±1.02) 周。观察组:年龄24~42岁, 平均年龄 (33.74±2.15) 岁;孕周38~42周, 平均孕周 (40.14±1.15) 周。观察组产妇本次妊娠与前一次妊娠的时间间隔为2~9年, 平均间隔时间为 (4.31±1.14) 年。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所有观察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将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 研究与分析的方面如下: (1) 产妇选择剖宫产的原因:包括社会因素、胎儿窘迫、妊娠期高血压、产程进展异常、脐带绕颈等。 (2) 产妇的子宫情况:包括先兆子宫破裂的发生例数、发生率以及子宫破裂的发生例数和发生率。 (3) 术中及术后临床观察指标的情况:术中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 术后观察指标包括产后出血量及恶露持续时间。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所有数据的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计量资料用表示, 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剖宫产的原因比较两组行剖宫产的主要因素均为社会因素, 观察组占73.3%, 对照组占46.7%,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除此之外, 胎儿窘迫、妊娠期高血压、产程进展异常、脐带绕颈等也是常见的因素, 对照组由于妊娠期高血压、产程进展异常及脐带绕颈进行剖宫产的比例高于观察组 (P<0.05) 。见表1。

2.2 两组产妇的子宫情况比较两组产妇出现先兆子宫破裂的情况为:观察组出现5例, 发生率为11.1% (5/45) , 对照组出现1例, 发生率为2.2% (1/45) , 两组比较,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观察组中, 有3例产妇出现子宫破裂, 子宫破裂的发生率为6.7% (3/45) , 对照组无子宫破裂者,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产妇术中及术后临床观察指标的比较由表2可见, 观察组产妇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术后的临床观察指标中, 两组的产后平均出血量以及恶露持续的平均时间相比,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剖宫产能够降低产妇的疼痛, 使难产等因素导致的产妇及胎儿死亡的发生率降低, 是临床常用的一项辅助生产技术[3]。近年来, 该手术的技术不断提高, 手术指征也不断增宽[4]。但是, 剖宫产引起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然较高, 轻者可出现腹痛、腹胀等不良反应, 严重者可出现感染、大出血、脏器损伤、子宫粘连、瘢痕子宫、胎盘前置等严重并发症[5]。

瘢痕子宫的形成原因主要为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前次剖宫产引起, 临床上, 由于前次剖宫产导致瘢痕子宫的发生率居多[6]。目前, 我国对于剖宫产手术指征的控制力度不够严格, 从而引起剖宫产的发生率持续上升。而且, 在剖宫产的手术指征中, 瘢痕子宫并不是绝对的指征, 但是, 临床实践表明, 许多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产妇都不愿意进行阴道试产, 而是直接选择剖宫产手术分娩, 主要原因为产妇、产妇家属及医务人员对妊娠结局的担忧[7]。医务人员对于阴道试产的信心不足, 担忧在进行阴道试产的过程中, 瘢痕子宫无法承受宫腔压力, 从而导致子宫破裂。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行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较多, 包括盆腔粘连、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先兆子宫破裂等, 对产妇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本文表明,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的原因主要为社会因素, 产妇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产后出血量、先兆子宫破裂以及子宫破裂等情况均明显较对照组严重。

综上所述, 对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 采用剖宫产分娩具有较高的风险, 临床实践中, 应该严格评估产妇是否符合剖宫产的手术指征, 慎重选择分娩方式, 尽可能将剖宫产率降低。

参考文献

[1]金敏丽.140例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4, 21 (10) :1614-1616.

[2]唐蔚, 何力, 罗晓柳.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6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20 (18) :120-122.

[3]罗小年, 唐秋华.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及经阴道分娩安全性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 2014, 18 (12) :1585-1586.

[4]孙彦飞, 方浴娟, 张薏女.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二次剖宫产与非疤痕子宫剖宫产的对比研究〔J〕.中国性科学, 2015, 14 (6) :93.

[5]罗运平, 涂运珍, 赵丽.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176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院, 2015, 15 (7) :76, 78.

[6]方捐.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与非疤痕子宫剖宫产的临床对比〔J〕.现代养生, 2015, 28 (16) :271.

[7]程占莲, 张政梅, 薛爱琴, 等.两种剖宫产术在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中的对比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 34 (28) :5516-5518, 5562.

剖宫产瘢痕妊娠32例临床分析 篇2

关键词剖宫产瘢痕妊娠氨甲蝶呤(MTX)米非司酮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046

早期诊断剖宫产瘢痕妊娠(CSP)受精卵着床于既往剖宫产瘢痕处的异位妊娠,较为罕见,国外报道CSP占异位妊娠的61%,国内报道CSP占异位妊娠的44%,可导致胎盘植入、子宫破裂甚至产妇死亡。是剖宫产术后远期潜在的、严重的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剖宫产瘢痕妊娠呈上升的趋势。早期直接行人工流产因并发胎盘植入[1],常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子宫破裂、严重大出血等,因此剖宫产瘢痕妊娠严重影响育龄期妇女的健康,早期发现,及时正确诊断和治疗是保留生育功能的关键。2009年1月~2011年2月收治CSP患者32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该病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方法。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2月收治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32例,年龄25~37岁,平均301岁,32例前次剖宫产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前次剖宫产至本次瘢痕妊娠的时间08~8年,平均32年,18例在剖宫产术后有1~3次人工流产史,32例患者均有停经史,停经6~10周,有停经后的阴道点滴出血13例(406%),下腹痛5例(15%)无明显异常反应14例(437%),2例外院治疗失败,失血性休克转入我院。

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情况:32例均为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其中18例在子宫疤痕处见孕囊,另14例子宫瘢痕处见混合性低回声或囊状结构,孕囊及包块大小08~6cm,1例患者在外院诊断早孕行人流术未见绒毛,阴道大量出血5小时,失血性休克入院,彩超检查,子宫前壁瘢痕处可见5cm×6cm孕囊,可见胎心管搏动。

诊断标准:⑴临床特征:既往有剖宫产史,本次有停经史,有或无腹痛及阴道流血,血HCG定量不同程度的提高。⑵超声检查:术前阴超检查是诊断CSP的重要手段,检查可见[2]:①宫腔及颈管内未探及孕囊;②妊娠囊及混合性包块位于子宫峡部前壁宫颈内口水平或既往剖宫产疤痕处;③妊娠包块与膀胱之间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变薄或连续性中断;④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在妊娠囊滋养层周边探及明显环状血流信号;⑤附件区未探及包块。

药物保守治疗:孕囊直径<4cm,应用氨甲蝶呤联合米非司酮全身给药,先用氨甲蝶呤按50mg/m2计计算,第4天加用米非司酮50mg,口服2次/日连用3天,于第4天和第7天检测血HCG定量及B超检测异位妊娠包块大小。氨甲蝶呤联合米非司酮全身给药后第4天和算第7天检测血HCG定量明显下降(指血HCG定量1周下降20%以上直到1000mIu/ml以下)及B超检测异位妊娠包块减小,B超监护下行宫腔镜下清宫术,均出血不多,术后HCG定量下降满意,若血HCG定量下降不满意反而上升,1周后重复给氨甲蝶呤,总量不超过200mg,2次化疗的意义在于降低绒毛活性,减少清宫时的出血量,在治疗期间B超严密观察包块变化及血HCG定量的变化,并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血HCG定量下降满意后,在B超监护下行宫腔镜下清宫术均出血不多,术后血HCG定量下降明显,门诊随访血HCG定量均能降至正常。其中2例患者均在基层医院误诊为早孕及葡萄胎,在当地医院行清宫术术中出血多转入我院,其中1例患者B超提示子宫前壁峡部剖宫产切口处可见5cm×6cm大小的包块,包块内可见卵黄囊,剖腹探查术中可见原剖宫产瘢痕处的切口的肌层已断开,包块的顶端只有1层浆膜层,分离浆膜层可见胚芽、羊水及绒毛,清除病灶,再将子宫切口缝合。另1例患者入院已在外在清宫时发生大出血,入院时仍有活动性阴道出血,血色素75g,B超提示子宫前壁峡部剖宫产切口处有混合性包块5cm×6cm大小,行手术将子宫切口病灶切除术后,宫颈管仍有活动性出血,故行子宫全切术。术后病理均可见绒毛组织,血HCG定量明显下降。

结果

超声发现30例,采用个体化治疗原则,均治愈。无一例发生大出血。外院转入2例,1例发生大出血行子宫切除术,另1例开腹行剖宫产瘢痕妊娠病灶切除+子宫修补术。有1例用氨甲蝶呤50mg两天后白细胞下降至1000以下,用升白细胞药物治疗后5天后转为正常。

讨论

CSP的原因及临床表现:剖宫产、手取胎盘、子宫肌瘤挖除及其他子宫手术均可造成子宫内膜缺损,形成切口瘢痕处的微小通道,底蜕膜生长不佳不利于孕卵的发生,孕卵即通过切口瘢痕处的微小通道植入子宫肌层,故CSP常在妊娠早期出现子宫穿孔、破裂、大出血。盲目刮宫易造成子宫肌层血管破裂引起大出血,所以早期诊断是成功治疗CSP的关键。

CSP的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发生子宫破裂以及致命的大出血,因此以往强调通过手术治疗,Fylstra等认为剖宫、局部病灶切除并修补为

CSP最好的治疗方法[3],理由就是手术不仅可以有效终止妊娠,同时还可以修补瘢痕缺陷。子宫切除术是在子宫破口大、植入范围广,无法修补情况下为挽救患者生命时应用。但子宫切除术毕竟是一个破坏性手术,并使患者丧失生育功能,应慎重使用。近年来随着超声检查的应用,是早期诊断成为可能,相当数量的病历在怀孕40~60天被发现,妊娠囊还很小,2~3cm还没有出血倾向,可以通过保守性手术或药物治疗治愈,如术前氨甲蝶呤+米非司酮联合给药抑制胚胎的活性,在B超监护下行宫腔镜下清宫,开腹病灶切除+子宫修补术,使患者成功治愈,即避免了患者不必要的医疗开支,又保留了子宫,这一切得益于超声下的早期发现剖宫产瘢痕妊娠,抓住了最好时机。当然有一例外院转入失血性休克,行子宫切除。

经验与教训:①超声科医生遇到剖宫产再次妊娠时时刻刻警惕剖宫产瘢痕妊娠的可能,剖宫产术后一定要交代避孕,一旦妊娠早期要行B超检查,早发现,早治疗。②早孕准备流产的患者术前必须行B超检查,尤其有剖宫产史的更应谨慎,避免清宫时的大出血。③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指证,剖宫产的切口缝合最好分两层缝合,切口对合整齐。

预防:剖宫产是处理高危妊娠和解决难产的方法之一,但目前孕妇因恐惧分娩时的宫缩痛,导致剖宫产急剧上升,CSP作为远期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预防CSP的关键是降低剖宫产率,一方面,需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加强子宫切口缝合技术、减少人工流产手术等宫腔操作,对减少CSP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大力宣传自然分娩,积极开展无痛分娩,降低剖宫产率,提高剖宫产切口的缝合技巧,使切口愈合良好,做好产后避孕指导亦是预防CSP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戴钟英.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部妊娠.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6):339—341.

2鲁海燕,张文华,等.经阴道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31例临床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12:917—921.

剖宫产瘢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患者118例, 依子宫及分娩情况分为试验组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 57例与对照组 (非瘢痕子宫初次妊娠产妇) 61例。试验组产妇年龄22~42 (28.58±3.15) 岁;孕周36~42 (39.02±0.77) 周;本次剖宫产时间距初次剖宫产1~10 (3.26±1.04) 年。对照组产妇年龄21~39 (28.72±3.40) 岁;孕周35~42 (38.85±0.80) 周。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产妇均以剖宫产分娩, 围产期临床常规护理。收集产妇围产期基本临床资料, 比较2组产妇的手术指标及术后情况, 分析其剖宫产原因。

1.3 观察指标

(1) 先兆子宫破裂情况; (2) 剖宫产耗时; (3) 产中出血量; (4) 产后出血量; (5) 产后恶露情况; (6) 新生儿Apgar评分; (7) 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基本情况

产妇先兆子宫破裂试验组7例 (12.28%) , 对照组2例 (3.2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5) 。试验组产妇较对照组产妇剖宫产耗时更长, 产中、产后出血量更大, 产后恶露时间更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新生儿Apgar对照组评分≥7分者60例, 试验组56例,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剖宫产原因

社会、个人因素是2组产妇的主要剖宫产指征,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婴儿胎位异常指征、胎儿窘迫指征及产程进展异常指征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瘢痕子宫即瘢痕子宫, 是指子宫手术后或行剖宫产手术后的子宫。临床研究证实, 与正常子宫相比, 瘢痕子宫对女性的再次妊娠及分娩都会造成一定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子宫破裂、产后出血、分娩后感染、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率增加。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 剖宫产目前已经成为一种重要分娩方式在产科临床上广泛应用起来。在过去, 针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女性, 出于对产妇子宫瘢痕处破裂风险的考虑, 临床多给予剖宫产分娩。与经阴道分娩相比, 剖宫产虽能有效减轻产妇痛苦, 解决难产、胎儿窘迫等威胁母婴健康等问题, 但术中出血量大, 易形成术后血栓、新生儿呼吸系统功能异常等风险高于阴道分娩, 故临床给予产妇剖宫产需谨慎确定产妇是否具备剖宫产指征[6,7,8]。大量研究资料显示, 剖宫产史可作为产妇再次分娩行剖宫产的参考依据, 但并非是重要指征。许多瘢痕子宫女性选择二次剖宫产的主要原因多为不愿经历阴道试产, 本次研究中, 个人、社会因素是两组产妇剖宫产的重要原因, 与以往研究资料基本相符, 个人认为这主要与产妇及家人担心分娩痛苦、医疗系统风险承担力不足等因素有关。

此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产妇剖宫产耗时 (48.03±12.15) min, 产中出血量 (385.76±30.45) ml, 术后出血量 (227.13±54.38) ml;平均住院时间 (4.82±0.76) d, 产后恶露时间 (45.56±6.90) d, 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与非瘢痕子宫产妇相比, 初次剖宫产可能导致盆腔组织结构改变, 其所生成的疤痕周围肌肉和纤维的功能也相对较差, 故瘢痕子宫再次行剖宫产手术的术中、术后风险均相对较高。

综上所述, 与非瘢痕子宫剖宫产相比,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二次剖宫产不仅风险较高, 且剖宫产禁忌证与适应证也较多, 临床确定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分娩方式时需综合考虑多方因素, 谨慎选择最适宜的分娩方式, 针对具备阴道分娩指征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 医护人员可多与其和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 帮助产妇科学掌握剖宫产利弊, 从而能够理性的选择对母婴最优的分娩方式。

摘要: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与非瘢痕子宫剖宫产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医院收治的剖宫产妊娠女性118例, 依子宫及分娩情况分为试验组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 57例与对照组 (非瘢痕子宫初次妊娠产妇) 61例。全部患者入院后均以剖宫产分娩,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分娩期间的临床资料, 比较其手术指标及术后情况, 分析其剖宫产原因。结果 先兆子宫破裂试验组7例 (12.28%) , 对照组2例 (3.2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5) 。试验组产妇较对照组产妇剖宫产耗时更长, 产中、产后出血量更大, 产后恶露时间更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新生儿Apgar评分对照组≥7分者60例, 试验组56例,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社会、个人因素是2组产妇的主要剖宫产指征,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婴儿胎位异常指征、胎儿窘迫指征及产程进展异常指征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与非瘢痕子宫剖宫产相比, 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的风险较高, 故临床确定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分娩方式时需综合考虑多方因素, 谨慎选择最适宜的分娩方式, 以确保母婴安全。

关键词: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二次剖宫产,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孙彦飞, 方浴娟, 张薏女.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二次剖宫产与非疤痕子宫剖宫产的对比研究[J].中国性科学, 2015, 24 (6) :93-95.

[2]李宇, 王玉敏, 袁菲霞.疤痕子宫产妇二次剖宫产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与非疤痕子宫剖宫产的对照研究[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5, 6 (5) :38-39, 46.

[3]李艳莉.对比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二次剖宫产与非疤痕子宫剖宫产的安全性[J].中国农村卫生, 2015, 18:71.

[4]钱慧.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二次剖宫产与非疤痕子宫剖宫产的对比研究[J].河北医学, 2013, 19 (6) :823-826.

[5]王云霞, 余艳红, 钟梅, 等.剖宫产后再次妊娠时机的安全性探讨[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3, 22 (12) :975-979.

[6]杨桂香.剖宫产后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临床探讨[J].河北医学, 2013, 19 (11) :1639-1642.

[7]金燕.疤痕子宫再次妊娠二次剖宫产与非疤痕子宫剖宫产的比较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27) :148-149.

如何使剖宫产瘢痕长得更好 篇4

李小姐当初生小孩的时候,因为胎儿偏大,不得不在肚子上挨了一刀,可这都快一年了,肚子上还是可以见到一条又凸又硬的刀疤,这让爱美的李小姐感到非常的苦恼,如何才能将肚子上这个难看的瘢痕去掉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美容科胡葵葵主任医师给各位剖宫产后的新妈妈支了招。

在经过手术、外伤等对皮肤的损伤后,皮肤组织会启动修复机制以促进其愈合。但是如果对皮肤的损伤已经累及到了真皮层,那么皮肤就有可能会因过度修复和异常增生而留下瘢痕。

通常,刚开始的瘢痕都会有红、肿、痛、痒等反应,3~6个月之后,瘢痕慢慢变平,颜色也慢慢地变淡,最后,瘢痕就会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但是,也有一些人的瘢痕却久久都不见消褪,有些甚至反而更红更明显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剖宫产术后的瘢痕能不能长得好,主要跟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一个是张力,通俗一点地讲就是伤口上拉开的力量,这也跟产妇当时选择接受的缝合方式有关。一般来说,张力越大,皮肤就会启动修复制造出越多的瘢痕组织来试图将这个裂开的部分连接起来,最后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又红又凸又硬的瘢痕。此外,瘢痕长得好不好,还跟个人体质有关。对于瘢痕体质、营养不良、贫血、糖尿病等有不利于伤口愈合因素的人来说,她们的伤口会长得比普通人差些。那么,对于爱美的女性来说,剖腹产后如何才能让瘢痕长得更好呢?

1.首先是术后要保持伤口的清洁,避免感染。术后切勿急着做一些剧烈活动,避免身体过度地伸展或侧屈,睡觉时也要尽量采取侧卧微屈的体位,以减少腹壁的张力。对于有严重贫血的女性来说,同时还要积极纠正贫血。

2.当瘢痕开始增生时,会出现痛痒感,特别是在夏天大量出汗时,刺痒得常会让很多人都无法忍受,但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用手去抓它,也不要用水去烫洗,以免刺激后使结缔组织发生炎性反应而进一步加剧刺痒感。如果实在是痛痒得难以忍受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涂抹一些外用的药物,如肤轻松、地塞米松等。

3.当瘢痕结痂后,不要过早地去揭它,因为过早地去揭结痂时容易把还停留在修复阶段的表皮细胞也给带走了,甚至会撕脱真皮组织,刺激伤口而再次出现刺痒。另外,由于新生皮肤受到紫外线刺激后,也容易留下黑色素沉着,因此,也应尽量避免阳光的照射。

4.在饮食上要注意加强营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蛋、奶、瘦肉等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和人体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表皮代谢功能,同时要尽量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剖宫产瘢痕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150例二次妊娠并行剖宫产术的孕产妇, 按是否为瘢痕子宫分为两组, 各75例, 所有入选者前次剖宫产术为下腹部正中切口、子宫下段横切口, 且无手术禁忌, 均知情同意, 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其中, 观察组年龄25~39岁, 平均 (30.13±2.34) 岁, 距前次剖宫产时间1.8~5.7年, 平均 (3.25±0.88) 年, 孕周35~42周, 平均 (37.46±1.02) 周;对照组年龄24~38岁, 平均 (30.09±2.37) 岁, 距前次剖宫产时间1.7~5.9年, 平均 (3.22±0.86) 年, 孕周36~41周, 平均 (37.49±0.99) 周。排除有盆、腹腔其他手术史与合并系统严重疾病者,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临床可比。

1.2 方法

观察组为瘢痕子宫, 对照组为非瘢痕子宫。两组产妇均行剖宫产术, 予蛛网膜下腔麻醉联合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 。对照组常规取耻骨联合上方 (2~3 cm) 自然生理褶皱处横切口, 长10~12 cm, 并依次切开脂肪层与筋膜, 钝性分离腹直肌, 暴露腹膜后将其切开;进入腹腔后, 将子宫膀胱返折腹膜提起, 在腹膜返折下方 (1~2 cm) 取约12 cm弧形切口, 后向上至返折处游离, 轻轻将膀胱向下剥离5 cm左右, 向两侧游离, 显露子宫下段;在返折切开处下方 (2~3 cm) 取3 cm长横切口, 避开胎儿, 缓缓切开, 破膜并吸尽羊水, 以绷带剪扩大成12 cm左右弧形切口;伸手入宫腔, 将胎儿头枕部转朝上, 并向上提, 另一手在腹外推压, 胎儿头顺利娩出后, 取胎儿。观察组先切除瘢痕, 在腹部原切口处取一切口, 并在距原子宫切口≥2 cm处行子宫下段横切口, 其他步骤同对照组。胎儿娩出后, 缝合切口, 清除盆腔内积血、积液, 检查无出血, 清点纱布、器械等无误后, 关闭腹腔。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剖宫产手术情况, 子宫破裂、盆腹腔粘连、产后出血、感染及切口愈合不良等手术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8.0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 术中出血量和产后出血量明显增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子宫破裂、盆腹腔粘连、产后出血、感染及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国内外研究表明,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剖宫产率在20%~30%, 而近年来我国临床剖宫产率增长迅速, 平均可达40%, 部分机构甚至已超过80%[4], 这已远远突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上限 (15%) [5]。剖宫产率持续上升的因素有很多, 其主要原因为社会因素、瘢痕子宫及非医学指征的扩大等[6]。

临床资料显示, 瘢痕子宫一直是二次剖宫产的手术指征之一, 这可能与产妇及家属害怕出现不良妊娠结局有关, 且因医患关系紧张, 产科医师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过分强调瘢痕子宫阴道试产发生子宫破裂的可能性, 故大部分患者未试产即直接行剖宫产术。但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瘢痕子宫产妇再次妊娠进行阴道分娩的可行性大大提高[7], 有研究指出, 再次妊娠阴道分娩时子宫破裂的几率仅为0.32%~1.40%, 且其发生与分娩方式的选择并无明显相关性[8]。故瘢痕子宫并非剖宫产绝对指征, 对于前次剖宫产切口为子宫下段横切口、未出现切口撕裂与感染、子宫下段瘢痕厚度≥3 mm且无剖宫产指征的产妇应予阴道试产机会。

由于瘢痕子宫孕妇妊娠时胚胎更易在创伤瘢痕处着床, 故易发生子宫破裂、前置胎盘、产后出血等, 加大了剖宫产手术难度, 增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产后出血量, 从而提升手术的危险性。再次剖宫产亦会增加手术并发症, 主要表现在子宫瘢痕处变薄或功能层受破坏, 为获足够营养, 胎盘进一步植入基底层, 发生胎盘粘连, 以及盆腹腔组织结构的改变、出血、炎症及机械性损伤也会增加盆腹腔粘连的发生;子宫瘢痕处肌肉化程度和切口弹性差, 子宫收缩力受影响, 切口易撕裂, 加之粘连、子宫破裂的发生, 导致产后出血[9];原瘢痕处再次取切口, 进行手术操作, 影响切口愈合, 且产妇机体受损, 抵抗力下降, 病原体侵入产妇阴道和宫颈内, 易引发感染。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 术中出血量和产后出血量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多 (P<0.01) ;且子宫破裂、盆腹腔粘连、产后出血、感染及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因此, 临床工作者一方面需严格把握剖宫产手术指征, 尽量减少社会因素对剖宫产手术选择的影响, 对瘢痕子宫孕妇符合阴道试产情况者, 应予阴道试产[10];另一方面要通过科普宣传、产前检查及孕期保健等方式, 增加孕妇及家属对剖宫产利弊的了解, 积极预防和治疗妊娠合并症, 对异常胎位进行及时矫正, 尽可能降低不必要的剖宫产率。

综上所述, 瘢痕子宫孕产妇二次剖宫产并发症发生率较非瘢痕子宫剖宫产孕产妇明显更高, 应严格把握剖宫产指征, 根据产妇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

参考文献

[1]韩悦.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妊娠结局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5 (10) :1565-1567.

[2]叶小云, 周青, 池竟未, 等.入院待产时间对剖宫产分娩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34) :4090-4092.

[3]朱振萍, 向思阳, 王琳, 等.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浙江临床医学, 2013, 15 (1) :102-103.

[4]施华芳, 皮丕湘, 丁依玲, 等.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对瘢痕子宫合并前置胎盘植入的诊断及临床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37 (9) :939-943.

[5]王敏, 姚丽艳.剖宫产率现状分析[J].医学综述, 2011, 17 (24) :3732-3733.

[6]林晓华, 刘瑶, 范文勇.826例剖宫产手术指征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18) :2742-2743.

[7]陈敦金, 何玉甜.剖宫产后再次阴道分娩[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2, 28 (2) :103.

[8]申恒春.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93例分娩方式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3, 29 (3) :234-236.

[9]高丽欣, 刘群.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的并发症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23) :2709-2711.

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 篇6

1 病因及相关因素

1.1 病因

发生CSP的原因虽然尚未完全清楚, 但显然与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有关。剖宫产术后愈合不良的切口瘢痕, 可能存在一些微小裂隙。受精卵有可能通过这些微小通道而侵犯子宫肌层, 受精卵可以在裂隙或附近着床后发育长大。也可能由于瘢痕愈合不良的部位内陷, 局部内膜发育不良或缺如, 受精卵于此处着床后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绒毛直接侵入肌层甚至穿透肌层。以上情况都是以瘢痕愈合不良为基础。

1.2 发病相关因素

CSP发病相关因素有:①多次剖宫产史, 发生CSP是否与剖宫产的次数有关虽然尚不肯定, 但文献报道, 40%甚至72%CSP发生于有2次以上剖宫产后, 多次剖宫产导致切口瘢痕愈合不良;②CSP发生与臀位剖宫产有明显关系, 据文献报道, 有31% CSP发生于臀位择期剖宫产术后;③有学者认为, 剖宫产切口一层连续缝合影响子宫切口的愈合, 而易于导致CSP的发生。总之, 上述因素虽然尚未证实与CSP发生有直接影响, 但是可以认为凡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均值得重视。

2 临床表现与诊断

2.1 临床表现

有剖宫产史的生育年龄妇女, 一般有停经史, 发病一般在5~6孕周。早期症状不明显, 约1/3患者可无症状, 少数在常规作B超检查时发现为CSP, 大部分患者于停经后有少量阴道流血, 亦有少数患者一开始即有大量阴道流血, 部分阴道少量流血的患者尚伴有轻度~中度的下腹痛, 仅有下腹痛的患者较少。少数CSP患者可能持续到妊娠中期, 甚至妊娠晚期, 妊娠中期以后的CSP可能突发剧烈腹痛及大量出血, 预示子宫即将破裂或已经发生了子宫破裂。

2.2 诊断

患者有1次或1次以上的剖宫产史, 此外尚可有人工流产史, 本次早孕有阴道流血, 尿或血β-HCG阳性, 检查发现子宫下部增大膨胀。诊断主要靠辅助诊断方法:①HCG测定:CSP时尿或血β-HCG测定均可呈阳性, 偶尔尿HCG为阴性, 正常宫内孕时HCG分泌量一般较CSP为多, 因为子宫切口瘢痕妊娠血运较差。CSP时HCG测定量一般在100 U/L~10000 U/L间, 这一特征有助于CSP的诊断, HCG测定也可作为观察治疗的有效标志物。②超声检查:最常用的可靠的诊断方法为超声检查, 可用腹部或阴道超声检查, 腹部及阴道超声联合检查成像更全面清晰。阴道超声是对可疑病例首选的有效辅助检查方法。CSP的超声诊断标准:宫腔内及宫颈管内未见孕囊, 孕囊在子宫峡部前壁, 孕囊与膀胱之间缺乏子宫肌层或肌层有缺陷, 孕囊与膀胱之间的距离<5 mm, 最薄者仅1~2 mm厚度。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见孕囊周围有丰富高血流和低阻抗指数。③磁共振成像 (MRI) :MRI具有无损伤、多平面成像, 组织分辨率高, 能清晰显示孕囊在子宫峡部前壁着床, 无完整肌层及内膜覆盖。一般很少应用, 仅仅用于超声检查不能准确诊断时。④内镜诊断:宫腔镜与腹腔镜均可用于诊断, 但目前大多数用于治疗, 在CSP已确诊或高度怀疑CSP时, 可以选择应用宫腔镜或腹腔镜进行诊断与治疗。

2.3 鉴别诊断

由于CSP一般均有停经、阴道流血及下腹疼痛, 因此, 应与妊娠期有关疾病进行鉴别, 其中最需要鉴别的是宫颈妊娠。宫颈妊娠时, B超检查宫腔内虽无孕囊, 但孕囊附着处与膀胱之间有清楚的完整子宫肌壁, 宫颈妊娠的孕囊位于宫颈。此外, 宫颈妊娠阴道流血比CSP多。

3 处 理

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由于以往发病率低, 对其治疗缺乏统一规范的方法, 治疗上尚缺乏经验。近年来, 对CSP的认识逐渐加深, 诊断技术已较成熟, 能早期确诊CSP, 这对治疗帮助很大。CSP的处理在于早期诊断, 能较早地诊断, 才能保留患者生殖功能, 减少手术对患者带来的创伤, 取得较好的疗效。当确诊CSP后, 应根据发病时间、孕周、病灶大小与位置等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

3.1 药物治疗

治疗药物较多, 有甲氨蝶呤 (MTX) 、米非司酮、氯化钾及天花粉等, 有效可靠的药物是MTX。MTX治疗可分全身与局部。①全身治疗:MTX单次肌内注射, 剂量为50 mg/m2, 若效果不明显可于1周后再1次给药;MTX与四氢叶酸交替使用, MTX 1 mg/kg于1、3、5、7天各肌内注射1次, 四氢叶酸0.1 mg/kg于2、4、6、8天各肌内注射1次。②局部注射:在B超引导下可以局部孕囊注入MTX 20~50 mg/次。③联合方法:全身与局部注射联合应用。治疗时以HCG测定来进行监测。

3.2 子宫动脉栓塞

子宫动脉栓塞用于CSP发生大出血时, 止血效果好。在CSP治疗上目前除用于止血外, 对CSP治疗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子宫动脉栓塞联合MTX药物治疗是目前认为有效的方法。

3.3 刮宫术

试图用刮宫术刮除孕囊的方法会导致子宫穿破及大出血。因此, 当确认CSP后切不可盲目行刮宫术。当CSP被误诊为早孕或流产不全进行人工流产或清宫, 发生大出血时, 应立即终止刮宫, 用缩宫药物, 仍出血不止可用纱条填塞, 同时给予MTX。如有条件可行子宫动脉栓塞, 并同时用MTX等处理。

3.4 宫腔镜下孕囊去除术

适用于孕囊向宫腔方面生长者, 宫腔镜下去除孕囊后, 可直视下电凝植入部位的出血点, 防止去除孕囊后出血。

3.5 腹腔镜手术

适用于孕囊向膀胱和腹腔方向生长者, 腹腔镜下可切开CSP包块, 取出孕囊组织, 或局部切除, 电凝止血并行缝合。

3.6 经腹作瘢痕部位妊娠物切除或子宫切除术 (包括次全切或全切)

中期或晚期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破裂, 可根据具体情况作瘢痕切除术, 或情况紧急时行子宫切除术。

4 CSP的预后与预防

4.1 预后

CSP保守治疗后, 尚可再次妊娠。保守治疗后再次妊娠并得活婴者已有报道。值得注意的是, 处理上应在妊娠36周左右行选择性剖宫产, 以防子宫下段过分伸展而导致子宫破裂, 除子宫破裂外, 尚应注意的是胎盘粘连与植入。

4.2 预防

剖宫产瘢痕妊娠误诊2例 篇7

例1患者41岁, 剖宫产术后15年, 以“停经40天”为主诉到我中心就诊。妇科检查:外阴已婚未产式;阴道畅, 分泌物正常;宫颈光;子宫前位, 饱满, 无压痛;附件未见异常。尿妊娠试验 (+) ;超声检查提示:早期妊娠, 孕囊20mm×15mm×20mm。门诊诊断为“孕4产1, 早期妊娠”, 行药物流产。前3天每12小时服米非司酮片25mg, 第4天服用米索前列醇片600μg, 1小时后阴道流血并伴有血块。观察1小时出血量约为200ml, 测血压110/70mm Hg, 考虑出血量较多行清宫术。术中发现子宫下段前壁近宫颈内口处毛糙, 伴收缩乏力, 血液大量流出, 宫腔粗糙感收缩尚可。即停止清宫术, 宫颈注射缩宫素10U, 并填塞无菌纱布压迫止血。检查吸出物为血块及蜕膜组织约250ml, 未见明显妊娠囊及绒毛, 送病理检查。测血压108/60mm Hg, 血红蛋白99g/L, 急转上级医院。在上级医院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结果为“子宫峡部前壁近宫颈内口处混合性包块约4cm, 见环状血流”, 以剖宫产瘢痕妊娠 (CSP) 收入院。经甲氨蝶呤 (M T X) 宫颈局部注射杀胚治疗, 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水平下降90%, 超声检查病灶血流消失, 包块吸收后出院。病理检查结果示妊娠期蜕膜改变。门诊随访至血HCG恢复正常。

例2患者31岁, 剖宫产术后4年, 以“停经50天, 阴道流血2天”为主诉到我中心就诊。妇科检查:外阴已婚未产式;阴道畅, 少量血性分泌物;宫颈光;子宫前位, 增大如孕40+天, 无压痛;附件未见异常。尿妊娠试验 (+) , 超声检查提示“早期妊娠, 孕囊15mm×12mm×12mm”。门诊诊断:“孕3产1, 早期妊娠, 先兆流产”, 行人工流产术。术中扩宫时有较多血液流出, 子宫腔吸刮物不多, 下段前壁近宫颈内口处湿滑感, 且收缩乏力, 吸出血液约300ml, 即停止手术, 宫颈注射缩宫素10U, 填塞无菌纱布压迫止血。检查吸出物为血块及蜕膜组织, 未见明显妊娠囊及绒毛, 吸出物送病理检查。患者自觉乏力、头晕, 测血压98/58mm Hg, 血红蛋白101g/L, 转上级医院。在上级医院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为“剖宫产切口处混合性包块约3cm, 见环状血流”, 以“剖宫产瘢痕妊娠”收入院, 经甲氨蝶呤局部宫颈注射杀胚治疗后5周, 血HCG水平下降90%, 超声检查病灶血流及包块消失后出院。病理检查提示妊娠期蜕膜改变。

2 讨论

剖宫产瘢痕妊娠是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之一, 发生率为1/1800~1/2216次正常妊娠, 占异位妊娠的6.1%[1]。上次剖宫产至诊断为CSP的时间间隔长短不一。CSP在未发生子宫破裂及腹腔出血时的临床表现和早期宫内妊娠相似, 如有停经史、早孕反应、妊娠试验阳性、B超检查见宫内孕囊等。出现阴道流血又与宫内妊娠流产极为相似, 容易混淆。

我中心的2例误诊病例均在实行药物流产清宫术或人工流产术后才被诊断为CSP, 所幸处理及时而未对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 需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结合2例的接诊、处理情况, 同时针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服务特点, 总结如下: (1) 注意病史的询问, 特别是剖宫产史及本次妊娠情况的询问, 同时关注特殊情况, 加强鉴别诊断。其中例1在药物流产的第3天服用米索前列醇之前, 曾提及在首诊妇科检查后阴道有血块排出, 后自止;但医务人员未予重视。对有剖宫产史的患者要加强监测, 对可疑CSP者应再次行B超检查。 (2) 拟行人工流产术前做好妇科检查, 了解子宫大小是否与妊娠月份相符、宫颈有无膨大、附件区有无包块等。 (3) 加强超声检查人员对CSP的超声影像学的学习, 对有剖宫产史患者尤应注意孕囊位置及子宫瘢痕处的情况, 应该说超声检查对CSP的临床诊断起关键作用。参考邵华江等[2]提出的CSP超声诊断标准及结合Ash A[3]等报道的CSP超声检查内容而设定的超声诊断标准:宫腔及宫颈管内无妊娠囊, 妊娠囊或包块位于子宫峡部前壁宫颈内口水平或剖宫产瘢痕处, 妊娠囊或包块与膀胱后壁之间的子宫肌层菲薄或有缺陷,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在孕囊滋养层周边见低阻、高速的环状血流信号, 附件区未见包块。 (4) 加强对辖区人员的宣教, 提高高危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在宣教剖宫产术近期并发症的同时, 也要指出相关远期并发症的存在。提倡自然分娩, 认真做好节育避孕工作, 避免意外妊娠的发生是减少CSP误诊误治的关键。

一旦发生CSP并发大出血, 宫颈局部注射缩宫素、填塞无菌纱布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社区应急处理方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在监护生命体征的同时开通静脉通路, 防止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第一时间转送上级医院, 为抢救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参考文献

[1]佐满珍, 李海荣.子宫疤痕妊娠11例报告[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8, 16 (1) :46-48.

[2]邵华江, 马建婷, 徐丽萍, 等.剖宫产疤痕妊娠并发大出血处理方法探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0, 26 (5) :390-391.

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分析 篇8

剖宫产术后瘢痕愈合不良、瘢痕宽大, 破坏子宫壁, 使子宫肌层的连续性中断, 留下裂隙、或患者不止一次刮宫, 子宫内膜受到损伤, 孕卵在此处着床后发育长大, 它不一定侵入子宫下段肌层, 但可将裂隙撑大, 也可能因为瘢痕愈合不良的内陷、局部内膜发育不良或缺如, 孕卵在此处生长发育后, 绒毛侵入子宫肌层, 甚至穿透子宫壁。

2 临床特点

患者有剖宫产史, 发病时间与剖宫产术后年限无关, 剖宫产术后可有数次正常妊娠;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停经后阴道流血, 自然情况下淋漓出血或大出血, 或人工流产术中大量出血不止。在孕早期出现少量不规则阴道出血通常是瘢痕妊娠的首要症状, 该症状与先兆流产、宫外孕等相似, 因此, 若医生经验不丰富, 早期也未必能立即鉴别诊断出来;腹痛无或轻微;妇科检查示宫颈形态及宫颈长度正常, 子宫峡部膨大;阴道超声提示子宫增大, 孕囊种植于子宫下段瘢痕组织内, 胚囊与膀胱间肌层菲薄。

3 诊断

通过剖宫产病史, 妇科检查和血HCG、超声、磁共振等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可作出诊断。其中阴道彩超是该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而且也是瘢痕妊娠保守治疗效果监测的主要手段, 根据阴道超声提示宫腔内无妊娠囊;宫颈管内无妊娠囊;子宫峡部前壁瘢痕处可见孕囊生长发育;孕囊与膀胱壁间的子宫肌层有缺陷;彩超观察孕囊周围有血供、妊娠囊与膀胱的距离及组织连续性。磁共振检查清楚的显示子宫瘢痕与妊娠囊的关系, 并可提示子宫肌层不连续;妊娠囊可位于宫腔外;宫腔、宫颈管内空虚, 无妊娠组织;子宫前壁峡部、相当于子宫瘢痕处肌层缺失。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血HCG值与正常妊娠区别, 与相对应的孕周基本符合, 胚胎停育后表现为HCG值不能成倍的增长。

4 鉴别诊断

4.1 宫颈妊娠

宫颈膨大如球状, 宫体及峡部不大, 宫腔空, 宫颈管内可见孕囊或不均匀光团, 宫颈口关闭, 胎物不超过宫颈内口, 子宫峡部血流信号不丰富。

4.2子宫切口愈合不良

肿块位于子宫前壁切口处, 但周围血流信号不丰富, 无停经及早孕反应, 尿HCG及血HCG阴性。

4.3 难免流产

孕囊可位于子宫峡部, 但孕囊变形, 胎儿多已死亡, 无胎心搏动, 宫颈管及内口多已开放, 彩超提示周围血流信号不丰富。

5 治疗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成功治疗子宫瘢痕处妊娠的关键,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

5.2对于紧急大出血的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氨甲喋呤灌注化疗及明胶海绵颗粒栓塞, 术后第2~4天行人工流产 (吸-刮宫术) 。双侧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结合吸-刮宫术能快速终止妊娠, 有效预防大出血, 保留患者子宫, 可作为治疗此类疾病的常规保守治疗方法。

5.3手术治疗刮宫术, 刮宫为瘢痕妊娠的禁忌, 即使血HCG值很低, 也会导致大出血, 故刮宫术只适用于经药物治疗或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后出血减少、血HCG下降至小于100IU/L、妊娠物小于3cm、距浆膜大于或等于2mm、彩超示血流不丰富者。腹腔镜、经腹子宫切开妊娠物取出术及瘢痕修补术。此种手术效果确切、止血彻底、迅速, HCG转阴时间短, 保留了生育功能, 适合于子宫破裂出血, 或由于刮宫时导致无法控制的大出血时。子宫切除术, 对于行双侧子宫动脉氨甲喋呤灌注化疗及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行清宫的患者, 如出现阴道大量出血, 年龄较大, 无生育要求, 为抢救患者生命, 可行子宫全切除术。

6 预防

由于医疗条件的提高, 剖宫产术的妇女越来越多。子宫瘢痕处纤维结缔组织较多, 组织脆性大, 弹性差, 且相对较薄弱, 无论是早期人工流产、中期引产或晚期分娩, 均易出现瘢痕处组织破裂、穿孔, 甚至大出血危及孕产妇及新生儿的生命如有剖宫产史的高危孕妇, 在妊娠早期要进行阴道超声检查, 确定孕囊的着床部位, 如果是瘢痕妊娠, 应尽早终止妊娠。

剖宫产术后的妇女, 避孕2年后才可再次怀孕, 2年期间一定要做好避孕措施, 使其有足够的时间使瘢痕愈合, 防止意外妊娠着床于瘢痕处。对于第一胎是剖宫产想再次怀孕, 首先要确定是否为瘢痕妊娠, 必要时短期内复查阴道超声,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子宫瘢痕处妊娠, 保留生育能力, 必要时尽早终止妊娠。

摘要:由于各种原因, 我国剖宫产率居高不下, 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非意愿妊娠要求终止妊娠者中剖宫产的比例越来越高。宫颈妊娠是一种新型的异位妊娠, 该疾病往往不能早期诊断治疗, 而盲目清宫, 会导致大出血, 甚至切除子宫, 才能挽救患者生命。剖宫产率的迅速增加和居高不下却是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主要推手!现根据2006~2011年我院收治的剖宫产瘢痕妊娠23例的临床资料, 现对其病因、临产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论述。

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的诊断及治疗 篇9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 瘢痕妊娠 阴道超声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06-02

剖宫产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是指孕囊着床于前次剖宫产子宫瘢痕处,被子宫肌纤维及瘢痕纤维组织所完全包绕。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异位妊娠。[1]近年来CSP发生率显著升高。一方面是由于剖宫产率的升高,另一方面由于诊断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临床医生对该病的重视。因为CSP有引起子宫破裂和无法控制的阴道大出血的风险,因此早诊断,及时的处理与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2008年5月至2011年10月,本院共收治的CSP患者20例,就诊年龄平均22-35岁,孕龄平均为6-9周,孕次2-4次。20例患者剖宫产术式均为下段横切口,CSP发生于剖宫产手术0.5年-4年。

1.2 临床表现。18例均表现为阴道出血,其中出血量一次性≥600ml者4例,不规则阴道出血10例,阴道少量出血同时伴有下腹疼痛4例,无症状仅由超声检查发现者两例。所有患者都有停经史。对出血少者妇科检查通常无异常发现,查体宫颈形态及长度正常,子宫峡部膨大。

1.3 诊断。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检查手段。国外研究认为阴道超声是诊断CSP的金标准。超声诊断标准为:①孕囊位于膀胱和子宫前壁之间。②宫腔内无胚胎组织。③矢状面观察可见在孕囊与膀胱之间菲薄甚至于无子宫肌层。④切口妊娠血流灌注丰富。⑤用探头轻压未见孕囊从宫颈内口水平离开。[2]这20例患者均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CSP,超声提示子宫峡部手术切口处可见孕囊。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清楚显示孕囊与剖宫产切口瘢痕部位的关系,并可观察孕囊周围血流来源,为子宫瘢痕处妊娠提供客观可靠的诊断依据,使及时早期的诊断成为可能。

2 治疗方法

2.1 甲氨喋呤(MTX)全身治疗。适用于妊娠9周以内,胚胎顶臀长<10mm,无胎心搏动,血β-HCG<10000u/L的患者。[3]MTX可单剂(50mg/m2)肌肉注射,也可MTX100mg静脉滴注,连用5天为1疗程。本文中8例患者用此法治疗,其中3例患者经治疗后复查血β-HCG正常后出院,5例治疗后加刮宫术治疗。MTX全身治疗也可联合米非司酮用药治疗,米非司酮50mg,2次/d,共3d。药物保守治疗中,血β-HCG下降缓慢,有可能在治疗中发生大出血或破裂,也有再次发生发生CSP的可能。有文献记载还可用MTX进行子宫动脉灌注+栓塞介入治疗,本医院条件有限尚未开展。

2.2 刮宫术。由于子宫峡部肌层薄弱,手术瘢痕部位结缔组织丰富,妊娠后蜕膜发育不良,绒毛组织易植入肌层,刮宫时易并发大出血。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指导下行刮宫术,也可作为MTX治疗的辅助治疗。术前一定要备血并做好一旦出血多随时开腹手术准备。本病例中有一例在刮宫后出现局部血肿,经压迫止血保守2周后失败改行开腹手术。尚需对刮宫术的适应证进一步研究。

2.3 开腹和微创手术。住院治疗已采取过适当的止血和杀胚措施的患者,仍发生大出血时,手术可彻底清除瘢痕妊娠组织,缝合裂口和修补子宫缺损,保留患者生育功能。本文4例出血多的患者,均用开腹手术治疗。缺点是创伤大,住院及恢复时间长。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出血少,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宫腔镜有助于识别孕囊及种植部位的血管分布,有利于准确剥离孕囊及止血,可保留生育功能,尚不知能否在出血多时施行。

3 讨论

CSP发病原因多认为与手术造成的子宫内膜损伤有关,如剖宫产、刮宫、子宫肌瘤核除等。预防CSP首先应降低剖宫产率。目前剖宫产率逐渐升高,所以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规范手术操作,提高缝合技巧使切口愈合良好也是减少CSP的必要手段。对怀疑CSP的患者应当超声动态观察,一旦确诊立即终止妊娠。超声的诊断率在本文20例中为100%。早发现早治疗与保留生育功能具有现实意义。终止方法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适用于保守者可用药物治疗,适用于手术者,可选用对应的手术方法。本文例数较少,有些报道过的治疗方法如子宫动脉栓塞、宫腔镜手术也尚未在本院实施过。对CSP的治疗尚待进一步积累经验寻找更适宜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张韶琼,金松.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临床诊治[J].2012,27(21):3254

[2]Vial Y,Petignat P,Holfeld P.Pregnancy in a cesarean scar[J].U Lrtacound Obset Gynecol,2000,16(6):592

剖宫产瘢痕缺损相关因素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本院妇产科治疗的102例剖宫产妊娠患者, 年龄26~47岁, 平均 (30.8±3.1) 岁;孕次2~5次;一次剖宫产有98例, 两次剖宫产有4例;剖宫产方式均为子宫下端横切口;患者均有停经史, 时间为31~87d, 平均54.2d。其中67例为瘢痕缺损者, 有35例为瘢痕完整者。

1.2 方法

对102例剖宫产妊娠患者进行详细询问, 内容包括孕次、产后哺乳时间、停经史及停经时间、24h失血量、肌层缝合层数及手术时间等。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瘢痕缺损组和完整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缺损组患者瘢痕距宫颈内口的距离短于完整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后位子宫多于完整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的剖宫产次数、年龄、子宫缝合、24h出血量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剖宫产瘢痕缺损相关因素分析

采用Logistic回归对102例患者进行分析, 其中后位子宫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OR=3.99, 95%CI (1.72, 9.38) , P<0.05];剖宫产瘢痕缺损的发生于剖宫产次数、子宫缝合层数及手术失血量之间没有相关性 (P>0.05) 。

3 讨论

剖宫产瘢痕妊娠是临床上一种较为罕见的异位妊娠, 目前, 临床上对于其发病机制研究尚不清楚, 剖宫产、刮宫等可造成子宫创伤的因素都可以导致子宫内膜及肌壁层之间连通, 这种连通是异常的[3], 绒毛可以通过子宫壁的缺损侵入肌层, 导致肌层内妊娠形成。有研究表明, 剖宫产瘢痕缺损形成有两种方式, 一种绒毛可以在剖宫产瘢痕凹陷处向肌层侵入;另一种绒毛可以在剖宫产瘢痕处种植, 并向宫腔内生长[4]。剖宫产瘢痕缺损患者在妊娠早期可以导致子宫穿孔、破裂或出血, 若不及时处理, 可能导致大出血。

目前, 临床上对于剖宫产瘢痕缺损的发生病因尚未完全了解清楚, 但研究表明, 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1) 剖宫产瘢痕处的子宫内膜发育出现缺陷, 导致绒毛进入瘢痕[5]; (2) 患者内分泌状况异常或组胺含量异常等可引起子宫内膜缺损, 进而导致剖宫产瘢痕; (3)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的发展, 多个胚胎移植可增加剖宫产瘢痕的发生[6]; (4) 由于剖宫产瘢痕处子宫肌层出现缺陷而导致的。

本研究中102例剖宫产妊娠患者, 其中67例为瘢痕缺损者, 35例为瘢痕完整者。缺损组患者瘢痕距宫颈内口的距离明显短于完整组患者, 且后位子宫明显多于完整组;两组患者的剖宫产次数、年龄、子宫缝合、24h出血量等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相关性结果显示, 后位子宫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OR=3.99, 95%CI (1.72, 9.38) , P<0.05) ;剖宫产瘢痕缺损的发生与剖宫产次数、子宫缝合层数及手术失血量之间没有相关性。

综上所述, 后位子宫是剖宫产瘢痕缺损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而剖宫产瘢痕缺损的发生与剖宫产次数、子宫缝合层数及手术失血量之间没有相关性。

摘要:目的 研究剖宫产瘢痕缺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本院妇产科治疗的102例剖宫产妊娠患者, 其中67例为瘢痕缺损者, 有35例为瘢痕完整者,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 并分析子宫瘢痕缺损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缺损组患者瘢痕距宫颈内口的距离短于完整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后位子宫多于完整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的剖宫产次数、年龄、子宫缝合、24h出血量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相关性结果显示, 后位子宫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OR=3.99, 95%CI (1.72, 9.38) , P<0.05〕;剖宫产瘢痕缺损的发生与剖宫产次数、子宫缝合层数及手术失血量之间没有相关性 (P>0.05) 。结论 后位子宫是剖宫产瘢痕缺损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而剖宫产瘢痕缺损的发生与剖宫产次数、子宫缝合层数及手术失血量之间没有相关性。

关键词:剖宫产术,瘢痕,子宫疾病

参考文献

[1] 邢海燕.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3) :3089-3091.

[2] 陈玉清, 常亚杰, 冯丽萍.子宫切口瘢痕妊娠治疗策略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18) :3383-3385.

[3] 王海云, 吴学浙, 邵敬於.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处妊娠51例临床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5, 13 (4) :237-239.

[4] 赵世能.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192例分娩方式探讨[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0, 11 (2) :146-147.

[5] Ryan GL, Quinn JJ, Syrop GH, et al.Plancenta accrete postpartum[J].Obstet Gyneco, 2002 (100) :1069-1072.

上一篇:自增运算符下一篇:湖南省岳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