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论论文

2024-09-17

传统舞蹈论论文(共11篇)

传统舞蹈论论文 篇1

传统舞蹈文化是中华民族祖先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非物质的、活的文物。人类文化多元化体现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特点上,而风格迥异,特点鲜明的舞蹈类型又是其文化特点中较有价值的一部分。传统舞蹈广泛传承和发展该何去何从?本文将从地域性民俗舞蹈文化传承出发,进而讨论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带来的商业、文化价值。

地域特点影响着人文情怀,进而产生了具有独特地域性的文化类型,所以人类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文化认知,舞蹈亦是如此。风格各异的舞蹈由于地域环境、生态特点的不同产生了多种类型,就算有相似的生态环境,也有可能创造出不同类型的舞蹈文化形式,这与当地的人文环境有很大联系。而说到人类文化呈现出来的丰富多元状态,不断演变、又受到人文因素影响,也就形成了有研究意义的、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地域性文化特点。

一方面传统舞蹈文化是悠久历史国家艺术缩影,由此传承和发展舞蹈文化自然成为各国舞蹈艺术家关注的焦点,怎么样才能把国家民族的传统艺术更好的发展和传递下去,这个问题则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许多国家政府包括联合国在内,都出台了保护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政策法规,其中不乏许多舞蹈艺术家倾尽自己所有去弘扬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但还是有一些客观原因如(观念陈旧、资金短缺、人才不济、设备落后)等困扰让部分艺术家们不能继续下去。

如何能利用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商业价值和其文化价值的作用关系,保护好区域性民间舞蹈文化更好的传承,又相辅相成的将地域性经济带动,这是一项双赢相行的任务和方向。以云南为例,云南在过去数年间已经崛起成为旅游大省,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云南的民族文化特色正是其宣传发扬的推动力之一。文化底蕴带动经济利益发展,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传播,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方面。但是其中也出现了十分严峻的问题,在利益和经济效益的推动力下,人们狂热的加强云南民间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舞蹈艺术更是其热衷的文化发展形势,也许使得一些本不是当地传统艺术登上舞台。舞蹈艺术是最直观易懂的艺术表现形式,参与度广,也比较容易与观众引起共鸣效应,受到文化属性影响,与当地商业化旅游融合比较凸显。现如今好多表演都掺进、糅合进舞蹈艺术,虽促进舞蹈专业发展,迎来了舞蹈艺术的春天,但一味“创新”、一味不顾“传统原汁原味”,一味“迎合观众口味”导致的文化底蕴丧失、文化特征肤浅和媚俗化,可能是许多真正意义上的舞蹈艺术家及其担心的。

那怎么将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同经济效益开发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发展呢,我认为应当在相关的学术界制定相关的底线,任何传统舞蹈艺术类型的发展都应自觉维护、自觉遵守其规则。

1.媚俗的、肤浅的非艺术形式将不允许其打着创新型传统舞蹈的旗帜扩散传播,要保证纯正的、优良的、健康的传统舞蹈类型发展传承。

2.作为舞蹈从业者应加强对专业理论、实践的学习,更应遵守自己的底线,将纯正的民族民间舞蹈类型结合当今时代合理的创新,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尊重传统艺术,只有这样才能将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和传递开来,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或东拼西凑任意添加。

3.商业化正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商业化是推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是解决资金短缺、人才不济、设备落后等问题的良药。但是过度的商业化则蒙蔽了相关业界人士的“双眼”,人们将无所不用其极的打着创新文化的旗帜去玷污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化。

综上所诉,我们既要保护传统舞蹈文化这项伟大工程,还要突破常规,发展舞蹈的“新视角”。同时推动商业化发展最大化。先保证传统文化不被错用、滥用,再考虑带来后期经济效益。这必然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尊重民族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以国际国内多角度、多地区多民族的统一、专业学术的多层次认同下发展创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推动与发展。文化与经济两者间既是矛盾的,不能“狂热”,不能“偏执”,但同时是一把双刃剑,它们需要遵循客观规律,需要相辅相成,才能在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社会中走得更远。应将传承发展作为科学战略发展的主要方向,作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为人类造福。愿传统舞蹈艺术在当今精神建设文明社会中勇敢前行。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国戏剧出版社.

传统舞蹈论论文 篇2

摘要:一名舞者想要将所表演的舞蹈完美呈现,必须具备舞蹈表演能力,舞蹈是以身体的动作来完成的,其能够表现时空的穿越,也能够表现事务的发展,用身体作为讲述的语言。肢体和心灵成为其表现的两大本体,融合了身心的交融,表演力不仅包括基本的观察能力、动作的模仿能力、身体动觉能力等,还包括二度创作中所需要的对艺术的想象力,对音乐的感受力等。一个好的舞蹈演员必然具备好的舞蹈表演能力,只有好的表演能力才能够让舞蹈充满生命力,满足观看人员的欣赏需要。

关键字:舞蹈;表演能力;作用

前言:各行各业都都在谈“能力”,而“能力”对于舞蹈而言,则是在舞蹈中完成一系列的动作的心理状态,动作包括腾跳、翻转,而我们所说的舞蹈表演的能力则被囊括在心理学的范畴内进行衡量。舞蹈表演能力不同于普通行业所说的能力,它需要表演者成功完成一项表演所必须具备的生理、心理条件。舞蹈对表演者要求的身体表现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需要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不断的揣摩、练习,在揣摩、练习的过程中也在增加舞者的表演能力。本文基于舞蹈表演能力的重要意义谈及舞蹈表演能力在舞蹈表演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培养舞蹈表演能力,希望可以给舞者以借鉴,增强自身的舞蹈表演能力,更好将舞蹈的魅力表现出来。

一、舞蹈表演能力的重要作用

表演能力是人们成功的完成一项表演艺术所必须具备的生理、心理条件。不用怀疑,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力表演完成一项舞蹈,甚至并非所有舞者都能够站在舞台空间为人们进行表演,它需要舞者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具有多元化的、综合的舞台表现艺术。舞者自身需要具有很好的肌肉控制能力、还要有协调的身体协调能力以及肢体动作的表现能力,这些都是作为一名舞者的前提条件。因此,如何训练一名舞者掌握这些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每个人都会扭动腰肢、蹦蹦跳跳几个动作,但是并不是完成这些动作就可以说是会跳舞,更不是简单学习几个动作就可以成功的表演一段舞蹈的内涵和立意。优秀的舞者都需要通过训练对自身的舞蹈表演能力进行增加,通过舞蹈基础课程,使身体各方面素质得以提高。只有提高舞者的表演能力,才能够适应舞蹈技巧的复杂多变,才能够表现舞种的各种风格,才能够丰富舞蹈的词汇。同时,一名舞者还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文学修养。否则连舞蹈

所想要表达的内容都无法理解,则更不可能很好的表现舞蹈了。一名舞者承担着塑造不同时代、不同人物性格的重任,只有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才能够明白舞蹈编导的编排含义和整体构思。

二、舞蹈演员舞蹈表演能力的现状

1、专业能力参差不齐

一个团体里面,每个舞蹈演员的表演能力各有不同,有的舞蹈演员表演能力很好,能够很好的掌控整个舞台,而有的舞蹈演员表演能力则很差,甚至可能会对整个舞蹈造成很大的影响。一些演员受过专业的、系统的训练,整个身体柔软度很好,肌肉表现能力也很强,无论技巧性还是身体能力都有一定的表演基础。而另一些舞者则仅是经过形体方面的简单训练,技巧单一,表演能力不足。

2、演出占据大多学习时间

大家所了解到的情况是文艺团体大多以参加表演活动为主要学习、活动内容,而对于文化素质课则开展甚少,对于专业训练分配的时间也很少,舞蹈演员大部分的时间都分配给了舞蹈排练和演出活动上,没有一点一滴的积累,舞蹈演员必然在专业训练和学习上有所欠缺。使得“必修课”成了“选修课”,“选修课”成了“必修课”本末倒置的现象严重。

3、缺乏专业心理辅导

舞蹈教师大多的意见是多参加舞蹈演出,积累经验,自然就可以增强心理素质。这只是增强心理素质的一个方面,而对于大部分专业的舞蹈演员来说,都会进行专业化的心理辅导,以及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候如何救援,现在舞蹈团体缺乏这样的一个专业学习和训练,使得很多舞蹈演员在面临较大舞台时候过于紧张,无法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导致很多好的舞蹈艺术无法得以展现。

三、舞蹈表演能力的培养

之前已经对舞蹈表演能力的重要作用和舞蹈表演能力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问题应当提出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只有改进现状,提高舞者的舞蹈表演能力才能够将更多更好的舞蹈作品通过优秀的舞者得以展现。

1、增加舞蹈中的“小品训练”

舞蹈也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表现一件事物,只是它的表现形式不同于文学、语言的表现形式,舞蹈运用的是身体的肢体语言进行的讲述。而小品虽然有一定的语言的成分,但是其对表演者的面部表情、动作的要求很高,只有语言与表情、动作相结合,才能够表现小品的 立意和编排。舞蹈可以借鉴小品的这种表现手法,增加舞者的表情表现力,从而锻炼对感情、表情的认识,把握所要表达的事物的发展状态、情感的辗转起伏、人物的性格变化,从而将编排舞蹈动作将之表现的淋漓尽致。

2、加强舞蹈中的音乐欣赏

舞蹈与音乐密不可分,舞蹈离不开音乐,通过音乐的配合,舞蹈更具有张扬性,更具有表现力,舞蹈伴随音乐而生,在音乐中成长,在音乐中发扬广大。因此一名好的舞者需要对音乐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任何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现出来”,而如果舞者根本不懂音乐,难以想象会将舞蹈表现的更好。舞蹈团队应当对舞者对音乐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加音乐欣赏课程,并在播放音乐过程中,让舞者自己想象舞蹈的画面,不仅对于舞者表现舞蹈有帮助,对于舞者以后编排舞蹈也大有脾益。

3、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虽然舞蹈需要实践表演的积累,但是如果没有专业知识做好铺垫,很难将舞蹈的深刻思想表达完整。因此舞蹈团队应当对舞者进行文化知识的培训、专业知识的学习。领队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后,舞者才能够对此引起重视,进而将所学习的文化知识与舞蹈结合,将专业文化融入到舞蹈创作中,创造出更好的舞台效果。

总结:综上,一名好的舞者想要通过肢体语言完美的呈现舞蹈的语言,需要具有一定的舞蹈表演能力,并且只有不断加强舞蹈表演能力才能够将舞蹈表现的更好,文艺团队和舞者自身都应当对舞蹈表演能力引起重视,从而在追求舞蹈艺术之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浅谈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的融合 篇3

关键词:传统舞蹈;现代舞蹈;融合;新舞蹈

中图分类号:J7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60-01

一、传统舞蹈的演变历史

中国传统舞蹈大致分为两大类: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里又分为当代古典舞、汉唐古典舞和敦煌古典舞;而民族民间里则分为各个民族、各个地区所特有的舞蹈。虽然其种类繁多,不过作为中国的传统舞蹈,它们的审美特征都有着一些共性。

近现代中国舞蹈是古代中国舞蹈的一种延续,从唐代舞蹈的辉煌到宋、元后的逐渐没落,再到明、清时戏曲的兴盛。中国传统舞蹈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直到近代,西方帝国用炮火打开了中国长期紧闭的大门,清王朝的覆灭,爱国人士的觉醒,使得中国的一切都开始动荡,中国传统舞蹈也不例外,就在这个历史的时刻,中国的舞蹈人开始探求中国舞蹈新的发展,就在这个历史的时刻,中国传统舞蹈走上了与戏曲相互融合的道路,这又为中国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命力与契机。

二、现代舞的起源与发展

现代舞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演变到如今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现代舞分别起源于美国和德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国际性的舞种之一,有着“20世纪舞蹈最高成就”的荣誉。它的创始人是有着“现代舞之母”之称的伊莎多拉·邓肯,现代舞与芭蕾舞相比有着更加开放的舞蹈体系。

现代舞自它诞生以来,以其流派分流及时间发展阶段,分为美国流派的自由舞、早期现代舞、古典现代舞、后现代舞、后后现代舞;德国流派的表现派现代舞、舞蹈剧场等。由于现代舞的不断发展,舞台舞蹈在后期还形成了当代舞,此处提及的当代舞不是中国如今的当代舞。这是一个在20世纪形成的舞蹈风格,它有机融合了古典巴蕾的条件、能力、技术、流畅,与现代舞蹈的观念、时代、个性、原创的优势。由于现代舞广泛深远的影响力,1960年在日本兴起了“舞踏”这样的带有日本本土特色的当代舞。当然在中国,现代舞也使得中国舞蹈进一步开阔的视野。

三、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的融合过程

新舞蹈艺术运动是真正代表20世纪中国舞蹈发展新方向的一场舞蹈变革,它是由著名舞蹈家、理论家、教育家吴晓邦先生所倡导的。这场运动是向德国表现派现代舞学习的结果,也是中国有良知、有救国抱负的舞蹈人将外来舞蹈文化与本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吴晓邦先生曾多次留学日本,在日本他爱上了舞蹈,后又在日本系统的学习了德国现代舞蹈艺术,回国后开始在国内传授现代舞的训练方法,系统的教授现代舞的技术和理论。

19世纪末,在维新变法的影响下,中国废除了科举制度,现代教育开始出现。音乐、舞蹈作为美育方式在新的教育体制中有着重要地位。当时这类学校被称为“学堂”,在现代音乐史上,这次运动被称为“学堂乐歌”,但其实音乐在其中并不是唯一主角。舞蹈在当时也被列入了教育体系中,并出现了一系列舞蹈教材,在这些教材里,介绍了包括巴蕾、现代舞、外国代表舞、中国传统舞等舞蹈,为当时舞蹈的推广起了促进作用。20世纪以后,西方有许多舞蹈团体来华演出,使得中国的观众开了眼界,甚至有的外国舞蹈家还在中国办了私人舞蹈学校,来教授中国学生正规系统的舞蹈训练,西方现代舞舞蹈形式和风格的传入,对年青人有较深的影响,也为现代舞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奠定了基础。

四、传统舞蹈的创新性发展方向

对于传统舞蹈而言,中国和西方各自有自己舞蹈文化形态,而在现代舞上,则是重叠的。西方的现代舞传入中国,也产生了中国自己的现代舞。现代舞已经不能成为一个以地域或具体形态来进行界定的舞蹈类型。并且更严格意义上的西方现代舞应该是针对古典艺术的现代艺术,具有特定的历史时期限定。中国自身的文化发展在现代艺术这段时期几乎是空白,是在这之后才从西方接触和引进的。

事实正是如此,在中国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交织的文化语境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具有相当价值的样式。它以群体性文化抑制了对传统文化的忘却与抛弃并缓解了向西方文化的滑落,又在开放和创新的激励下保持了自我良好发展的潜力。于是我们看到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是在一种在多元取向中介于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传承。它没有出现极端割裂历史传统的情况,在形式上或内容上维系着与传统之间的联系。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与完全不受限制的现代舞蹈创作的重要区别就在于:艺术的心灵同样飞翔,但这是一颗眷恋大地的心。

时至今日,中国己经是一个相当开放的国家了,世界也早就开始了一体化。当代中国舞蹈顺应时代的发展,与世界各国舞蹈都进行了交流活动,这也为当今中国舞蹈的更高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就像老一辈舞蹈艺术家创造了近现代中国舞蹈历史的辉煌一样,现在正是我们为中国舞蹈书写新的历史篇章的时刻。

五、小结

当代中国文化曾经历经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进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伴随着这一进程,也经历着复杂的演变,并且以舞台创作的审美流变呈现出非常明显的表征。新世纪之初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和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一样,都试图通过回顾和总结几十年的经验教训,在多元复杂的文化语境中真正重建自身的文化体系,舞台创作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当代中国传统舞蹈创作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要认识到其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属性。传统和现代必定成为缠绕中国舞蹈创作的终极命题。反复的争论,实际上就是一个填补文化空洞,重建文化自信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蔡媞媞.中国古典舞与地方戏曲之间关系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2]余艳丽.论芭蕾舞与现代舞的整体关联性[J].文教资料,2008(07).

[3]余粟力.现代舞技术训练授课方式的探索与思考[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7(04).

[4]马盛德.当前我国传统民间舞蹈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艺术评论,2010(01).

[5]张晓梅.试论传统民间舞蹈的继承与发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4).

传统舞蹈论论文 篇4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劳动人民经历几千的发展而产生的物质财务与精神财富,将其融入到高校的舞蹈教学当中拥有十分中重要的作用。艺术类高校的舞蹈教学是我国优秀舞蹈人才的培训基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人的重要产地。高校的舞蹈教学开设专业的舞蹈课程以及优秀的舞蹈教师的培养,传授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就目前而言国内的大多少高校的舞蹈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以求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的舞蹈艺术人才,在这一过程当中自然离不开对文化的培养,只有具备高超的文化内涵,才可以成为舞蹈艺术家。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教学当中更是十分重要的。

(一)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深化学生对舞蹈的认识

舞蹈的艺术精神随着时代的不同它所包含的意义也不尽相同,丰富的舞蹈艺术精神推动着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为舞蹈事业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高校舞蹈教学当中融入适当的文化元素,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知对舞蹈艺术有自己的感观与见解,从更深层次去了解舞蹈的精髓,从而对舞蹈有了更深的认识。高校已经开展了众多的民族舞蹈课程,这些课程并不是通过教师教学,学生学会模仿为主要目标的,而是通过对民族舞蹈的教学,让学生认识了解中国的民俗风情与传统的文化,只有对民族的精神与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的表演和学习民族舞蹈。若不讲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的舞蹈教学当中,就不能了解舞蹈精神不能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不能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二)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来弘扬舞蹈的文化魅力

舞蹈艺术的魅力虽在是其具有浓厚的文化精神。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甚至是不同的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虽然我们语言不同、信仰不同、理念不同但是肢体语言的表达在一定意义上是共通的,舞蹈作为一门富有艺术气息的肢体动作,其将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融入到其中,实现的文化的交流,世界也随之变小。舞蹈可以说一门综合性极高的应用科学,通过不断的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舞者的表演技巧,但是训练并不能将舞蹈的文化魅力表象出来。在高校的舞蹈教学中实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样一来可以很好的将舞蹈技巧与文化相结合,通过舞蹈表演,让全世界都够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这样中国文化就可以走出国门,迎接全世界,与世界建立精神上的桥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教学当中,可以激发学生对舞蹈的热情,丰富学生的精神文明。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一)文化元素的引入

舞蹈教学活动当中最为基础的是舞蹈技巧的训练。学生只有在丰富熟练的舞蹈技巧的支撑之下,才能够表演出丰富多彩、风格多变的舞蹈。在舞蹈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除了要加强学生基础技能培养,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训练的过程当中对作品的内在感情的认识,结合自身的个性提出独特丰富的舞蹈。舞蹈艺术现在已经广泛的被世人所接触,要提高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只有通过将传统的文化融入的舞蹈教学当中,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舞蹈的认识,才能舞出优秀的舞蹈,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拥有了多种手段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舞蹈教学当中,例如:多为学生播放中国传统的舞蹈艺术,让学生多受到文化的熏陶,让学生从视觉上了解舞蹈艺术,从而得到启发,将其运用到实际的舞蹈表演当中。将文化元素引入到舞蹈教学当中,能够舞蹈更富有活力,也让学生对舞蹈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

教师一直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舞蹈教学中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化,就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舞蹈表演水平,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舞蹈教师传授个学生的不仅仅是舞蹈技巧,更是一种对舞蹈的认知与理解能力,让学生可以将感情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来,可以说教师的风格与内涵会伴随着学生日后的舞蹈生涯。因此,教师更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将这份文化内涵渗透到学生的内心当中,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发挥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力。

三、结语

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的高校的舞蹈教学当中,有效的解决了目前高校舞蹈教学中内容空洞、缺乏思想内涵的有效手段,也满足了培养优秀的中国舞蹈人才的需要,促进了我国传统舞蹈的发展,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民族精神,为高校舞蹈教学提供丰富的思想内容,使得我国舞蹈艺术处于大好的前景之中。

摘要:舞蹈的存在可为是历史悠久,舞蹈既是一门艺术也一种文化今生。舞者通过高超的表演技巧,可以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也可以将丰富的文化与精神通过舞蹈传达给观众,通过内在思想与感情折射出来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高校舞蹈教学里融入中国传统的文化,在培养学生对舞蹈技术的同时,也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化深入的探讨了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只有将这两者相互结合,形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才能丰富舞蹈教学的内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弘扬

参考文献

[1]郝琳.高校舞蹈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探讨[J].学园,2016,03:111-112.

[2]黎宗建.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舞蹈教学的路径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164-165.

传统舞蹈论论文 篇5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交互性;互动舞蹈;传统舞蹈;中国舞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6.04.013

1.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舞蹈艺术

中国传统舞蹈,纵向上经过几千年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演变,横向上承续了中国各大民族文化的浸染与更迭,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东方艺术神韵和审美趣旨的舞蹈表演形式。当代中国传统舞蹈,也称“中国舞”,是根据遗留的史料和民间肢体语汇活态传承上进行整理、提炼、加工而来的,分为“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族民间舞”两大类别,形成了当代中国传统舞蹈的基本主体。

无论是宫廷乐舞、宗教祭祀类巫舞,还是民间跳丧、农乐等节庆仪式类舞蹈,中国传统舞蹈表演都蕴含着博大深远的东方审美基因,积淀了中华文化的底蕴。

传统舞蹈表演形式通常具有以下三大特性:

第一,不可复制性:每场舞蹈表演都有演员的二度创作和内在创新与调整,因此没有任何一场舞蹈表演是同一的;

第二,抒情性:不同于有语言和文字传达的艺术,传统舞蹈表演基于其基本语汇——人的肢体,通常具有-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特性;

第三,成本弊病性:传统舞蹈完全依赖于舞者的现场表演,养成周期长且无法依赖高科技手段以提高生产效率,即具有鲍莫尔所提出的成本弊病。

然而,在互联网+盛行、新媒体技术主导的科技时代下,小众化的传统舞蹈艺术的传承和传播举步维艰。新媒体“互动舞蹈”作为传统艺术的美学理念与高新技术的创新力量协同催化下的时代产物,拉近了舞蹈艺术与观众的审美距离,成为高雅艺术通俗化、传统艺术现代化的有效手段。

“互动舞蹈”的问世使得传统舞蹈表演的这三大特性在新媒体技术下得到了厘革。

2.新媒体技术下的舞蹈表演艺术

2.1“互动舞蹈”的特点

新媒体舞蹈的诞生,从依托影视媒介的二维影像舞蹈(Video Dance)逐步发展形成一种新的舞蹈形式——融合光电声效多感官体验的互动舞蹈(interactivedance)。活跃于舞台上的“互动舞蹈”,也称“交互舞蹈”,是当今“新媒体舞蹈”范畴内表演领域的前沿分支;通常是借助LED大屏、投影幕布等介质,运用特效制作、动作捕捉、虚拟现实、传感装置、体感探测、3D映射等技术手段,在人机互动配合中生发出的新形态舞蹈品种。“互动舞蹈”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中,寻找到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点,滋养出其独特的审美范式。

2.1.1交互性

交互性是“互动舞蹈”最鲜明的特点。由于肢体语言无声的符号属性,使得人们常常对舞蹈表演有单向输出的艺术定性。然而,数字化影像的渗入使得舞蹈可以充分与背景、故事、情境、观众对话交流,无论是演员与影像的贴合式交互,还是利用传感装置的实时交互,其丰富的互动功效都是对舞蹈语汇的解构、重组和再开发。

2.1.2虚拟化

舞蹈艺术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传统舞蹈的意境勾画多采用实景舞美道具,从最初背景幕布的手绘到近来仿真实景装置的搭建,舞蹈的舞美设计日趋逼真、震撼。新媒体互动舞蹈的舞美亮点便是将实景道具转化为虚拟舞台空间和表演世界,让演员和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2.1.3多元化

在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信息交流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传统艺术形式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也不得不面临多元化尝试与转型。新媒体与舞蹈的联姻是良好的方向,在保留舞蹈本体性的同时,恰当、适合地融入新兴科技、导入新意元素、融入新手段,创出新语汇,玩出新形式,舞出新慨念,演出新主张。

2.2“互动舞蹈”的发展现状

20世纪60年代,西方舞蹈艺术开始逐步追求身体的回归和自我意识的传达,单一的肢体语汇已经不足以满足情感宣泄和意境营造,于是人们开始借助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探索和挖掘数字化视觉信息与舞蹈表演之间的各种适配性,“互动舞蹈”由此孕育而生。在现代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西方先锋艺术家们纷纷投身于“互动舞蹈”的尝鲜和创编中,创意舞蹈作品雨后春笋般涌现。

中国新媒体舞蹈起步尚晚,LED大屏的广泛运用促进了国内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在数字化影像的支撑下,多年的央视春晚打造了叹为观止的视觉呈现,从多媒体舞美烘托的舞蹈《蝶恋花》到人屏互动舞蹈《除夕的传说》,再到全息幻影成像歌舞《蜀绣》,近两年国内“互动舞蹈”势如破竹,层见叠出,也为传统中国舞蹈的现代化复兴打开了一条通路。

2.3“互动舞蹈”的类别与设备技术应用

“互动舞蹈”按互动的实时性可分非实时互动舞蹈和实时互动舞蹈。非实时互动通常将事先录制好的与舞蹈内容相关的视频投放在LED大屏、投影幕布等介质上,舞者现场的动作与视频内容相呼应,形成影像舞蹈效果的“互动”。实时互动舞蹈通常利用传感装置实时捕捉舞者的肢体动作和位置,再将捕捉到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输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呈现在不同的介质上。由于两种互动各有利弊,作品在交互内容、演员表演方式和视觉呈现形态也大相径庭。

互动舞蹈应用不同设备技术,呈现不同的表演及视觉艺术效果。

(1)非实时交互舞蹈——LED屏幕的运用

LED因其发光亮度强、色彩丰富的优势,大量取代了舞台实体布景,常用作舞蹈交互背景。LED大屏在舞蹈中的最初作用是意境烘托,根据舞蹈的灯光设计、表演意境和音乐节奏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视觉素材作为浅层相关联的背景,在大屏上播放,如几何图形、绚烂光影、星空隧道等“背景素材”。近些年来,“互动舞蹈”中多采用事先设计制作好的与舞蹈语汇相关的动画影像来实现非实时的交互视觉体现。

nlc202309091047

(2)非实时交互舞蹈——投影幕布的运用

非实时交互舞蹈也常以投影幕布为播放介质。它的运用和革新对新媒体舞蹈的创演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由于部分幕布具有可透视性,舞蹈与影像互动浑然一体,舞蹈表演空间与影像虚拟空间相结合,给观众以幻境视效的强烈感官刺激。

利用投影作为介质的非实时“互动舞蹈”一般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二维投影,即幕布上的影像以二维平面效果呈现。此类舞蹈表演中,投影幕布担当着LED背景屏的作用,但较LED的优势是正投光源散射在幕布的同时,可以充当演员的面光,照亮演员的面部、肢体,而LED自身超高的亮度常会使舞蹈演员成为剪影。艺印象PR制作的《光耀未来》便是二维互动投影舞蹈的经典作品,几近透明的幕布悬挂于台口,舞者在其后表演,随着音乐响起,舞者手臂在空中轻轻划过留下弧线印迹,粒子特效的光影也随之出现在幕布上,宛如舞者手经之处带来的奇幻光线,影像下方燃起蓝幽幽的火焰,投影幕布的透视功效在此凸显,舞者在幕布后成像灯的光晕下,仿佛在火焰中跳跃、在光圈中翻转,整个作品人与幕,舞与景达到和谐交融。

第二类是立体投影,如果说二维投影是幕布上的扁平化呈现,那么立体投影就是空间里的三维映射。由于人眼所观察的事物都不是平面图像,而是有景深的立体三维,因此这类投影模拟人观看物体时视网膜成像的视觉差,利用正投、背投、地投(顶端投射)等方式,使大众从观演视角看到有三维空间感的画面。新媒体舞蹈诗《极境》中为了更逼真地营造南极冰山崩塌现场,便利用墙幕投影的技术,勾勒出一个逼真立体的舞蹈交互环境,试图带给人们至纯、至美、至乐、至真、至险之极境。立体三维投影的影像制作需要考虑到人眼透视角度的变形,所生成的立体图像必须毫无人造痕迹,以免视觉差破坏立体交互的真实感,因此这类互动舞蹈的可视性、真实性更强。

第三类是3D全息投影,作为非实时交互的投影最高技术运用,全息投影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三维影像的多媒体技术。全息投影通过全息幻象膜等透明介质作为光的反射媒介,在空中形成真假难辨的幻象,实现影像与舞者的高度结合,营造出一种亦幻亦真的意境。全息“互动舞蹈”是对舞台虚拟现实的再突破,在前期拍摄过程中,对舞者动作影像进行动作捕捉和采集处理,便能在舞台上实现虚实人物共舞。2015年,央视春晚中的全息互动歌舞《蜀绣》便使用45。斜拉膜的成像方式,呈现出三假一真四个一模一样的舞者,根据事先精确排演的动作、出场位置和时间点,让观众惊奇地迷失在全息幻影的世界中。全息“互动舞蹈”打破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阻隔,在现有舞台上又虚化出全新的“平行空间”,使人们在舞蹈交互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所带来的快感。

(3)实时互动舞蹈——传感装置的运用

实时类互动舞蹈不同于以上,它是运用光学、惯性等目标追踪装置,对舞者肢体进行实时动态感应,再将捕捉到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进行视觉系统识别和处理,根据不同动作信号源的反馈,同步投影预设的影像变化,实现舞者肢体与影像的实时传感交互,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舞蹈。无论是光学传感还是惯性传感装置的身体追踪技术都将“互动舞蹈”的交互性、及时性演绎到极致。

(4)其他设备的综合运用

交互舞蹈亦可与各类舞美装置、舞台特效、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舞蹈、投影、传感、特效、光、电、声、乐、水幕多元耦合的综合性舞台表演,钩织成一种新的极具张力和表现力的跨界艺术语言。法国Adrien M&Claire B舞蹈团的作品《Le mouvement de1,air》中运用全息、传感、威亚、机器人等技术营造出悬浮舞蹈的奇景。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的日益成熟,逐渐从体验、游戏领域转向表演范畴,VR全景舞蹈表演指日可待。

3.依托新媒体的传统舞蹈艺术再造

新媒体技术在舞蹈演出中的初探由国外创意舞团率先兴起,他们作为新媒体舞蹈的创客先锋,大多选择现代舞、邑蕾或流行舞的语汇进行创意再造,外国舞蹈艺术潮流对中国民族文化生存的空间的挤压,更使得传统舞蹈艺术的传播和推广屡屡遇冷。大众对于国外舞蹈艺术高涨的热情,一方面诚然凸显了“趋洋、趋新”的评判失度,却也提示需要对中国传统舞蹈艺术“曲高和寡”际遇的思忖。此时,在新媒体技术包装下的一批传统中国舞将小众化的民族民间舞、深奥难懂的古典舞,以全新的面貌、多元的手段、震撼的观演视效果带人大众视野,实现科技对传统舞蹈的艺术再造。

3.1新媒体对传统舞蹈艺术的作品再造

首先,新媒体技术手段对传统舞蹈剧目起到辅助叙事转场、营造意境氛围、拓展空间层次的作用。北京电视台2015年元宵晚会的新媒体中国舞《青花瓷上的鱼》,便利用大屏投影出一块垂立着的器形圆润、釉色雅兰的青花瓷盘,舞者在屏前的舞动,宛若青花瓷缸中的鱼儿,新媒体对场景的构划使得舞蹈人物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其次,新媒体对传统舞蹈作品起到点缀衬托、情境交融的作用。央视春晚民族舞《雀之恋》是“互动舞蹈”的经典代表。精致的舞美包装、全方位立体式的大屏运用,为舞蹈营造出恍如隔世的深幽丛林之境,结尾处画面配合舞者肢体动作完成了孔雀开屏的点睛之笔,天衣无缝的人屏互动给观众带来言不尽意的惊叹。又如互动古典舞《水墨舞韵》,随着大屏画卷徐徐展开,一幅泼墨国画跃然屏上,大屏横分为二的设计给舞者留出纵向舞台剖面正面视觉却丝毫不受影响,一朵水墨莲从花苞始然绽放,舞者在此处伫足,仿佛踩在莲花花蕊中起舞,手中扇子挥舞时,背景水波仿佛因其漾起层层涟漪。屏幕上的视觉制作与舞者动作吻合而贴切,舞者如同行走在水墨画间,用肢体化作这幅巨作的每个笔触,达到人景交融的震撼视觉享受。

再者,新媒体技术打破传统舞蹈表演形式的限制,为古典、民族舞蹈语汇的现代化编演提供无限可能。舞剧《青衣》片段使用了互动投影,很多舞蹈的瞬时技巧动作被放大得纤毫毕现,观众能更清晰地领略到中国舞的难度与美感。同时,屏幕中虚拟人物的空中跳跃时间被无限延长或快速消失,给观众以超常规视觉经验的体验。互动舞蹈的技术发展给编创者天马行空的创作思维提供便利,也为虚拟现实中“时空速力”的重新建构提供可能。

nlc202309091047

3.2新媒体对传统舞蹈艺术的观演关系再造

面对传统舞蹈艺术日趋遇冷的态势,观众开发是疗救这一现状至关重要的方式。新媒体互动舞蹈通过对观众的审美心理、观演习惯的分析,借助科技手段和互动表演方式,培养观众新的审美趣味、创新的期待视野,再造全新的传统舞蹈艺术观演关系。

(1)新审美趣味的培养

数字化影像与多媒体装置的结合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官刺激,降低了舞蹈的接受难度,把高雅艺术通过现代化方式带人大众视野。新媒体互动舞蹈培养了观众新的审美趣味,让小众舞蹈艺术以全新的方式回归百姓。例如,新媒体互动古典舞《爱莲说》,通过红外雷达感应捕捉舞者的位置,实时反馈数据来设定和出现朵朵莲花,用交互技术将舞者的空间和影像的空间即时关联起来。

(2)创新期待视野的开拓

长期以来在传统舞蹈观演中所形成的斤欠赏习惯和审美偏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观众对于舞蹈创新的心理期待。互动舞蹈的应运而生,打破了观众常规的视觉经验,开拓了人们的创新期待视野。例如,新媒体古典舞《墨韵》一度颠覆了中国观众对古典水袖舞的理解,舞者在背投的幕布后用影子完成与画面互动的泼墨图,转而到幕前,与影像上通过动作捕捉三维建模而制作好的“假舞者”进行实时互动“对弈”,水袖出收之间完成了“虚实”舞者间的对话。

(3)全新观演关系的再造

传统舞蹈立足在“三面墙”构成的镜框式舞台上,在观演前便已向观众制造出视觉隔断,很难在舞蹈中让人们产生代入感。

“互动舞蹈”每一个动作都有可能产生技术与艺术的化学反应,它的出现调整了寻常观演节奏,让更多观众全神贯注于舞蹈本体。甚至模糊了舞台界域,在公共空间中用光影勾勒出表演区域,鼓励观众参与体验,让观众近距离、多角度、全方位、沉浸式地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

4.关于艺术合成下“互动舞蹈”流弊的思忖

谈及新媒体“互动舞蹈”,不少人依旧是“跳舞+大屏”的狭义理解。自从其广泛进入公众视野,

“互动舞蹈”难免脱离不了“合成艺术”的帽子。在商品化、经济化和多元化的淘洗下,新生代艺术的出现难免致使传统美学意识缺失、民族审美倾向偏移,大众文化心理失衡,鉴赏能力降低等弊病。

第一,在现代及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思潮的影响下,不少国内“互动舞蹈”单纯追求“眼球效应”,多是一些单一化、无逻辑的图案堆叠和技术效果的拼贴,影像效果奢华花哨,喧宾夺主;作品主体偏移,舞者不再是唯一主体,影像技术往往引发更多关注,鸠占鹊巢;内容层次浅薄、意象缺失;舞蹈语汇被弱化,碎片化的肢体动作使得舞蹈主旨模糊,脱离数字化背景后便毫无意义,逐渐沦为新媒体的道具…这给当下趋向于“娱乐化、消遣化、普泛化”发展的“互动舞蹈”敲响警钟。传统中国舞在进行新媒体改良创新的时候,不可趋于“平面化或无深度”的发展,为了赶潮流而用多媒体,为了高科技而拼装置,生硬地在一些本不需要新媒体陪衬的舞蹈作品中画蛇添足,打碎传统中国舞的内敛、中和、留白的美学意境。创作者们应时刻谨记“互动舞蹈”的“舞蹈”落脚,观照艺术本体,还原肢体原貌,发挥传统艺术“文以载道”的社会效用益。

第二,当前国内互动舞蹈作品良莠不齐,“趋杂、趋同、趋俗”现象严重。趋杂——为了迎合观众猎奇心理,更多编创者将重心从舞蹈编排移至影像设计,背景画面繁复冗杂,打乱观众审美秩序,使人眼花缭乱,不知道是该看舞蹈还是画面。趋同——科学技术的发展带给人们认知变革和创作思维的钝化,国内许多商家机械化复制并贩卖国外优质创意团队研发的互动舞蹈,丢失了自身创作的信仰和传统民族审美意识,在趋之若鹜的复制下,大多数仿照的作品元素陈旧单一、个性丧失,全是模板式互动设计的拆解再堆叠。趋俗——过快的社会技术发展让一些创作个体自我膨胀、随波盲从,粗制滥造、消遣娱众、庸劣媚俗的互动舞蹈屡见不鲜。而艺术家的自我定位,对艺术创作所应持有的敬畏心、对观众所肩负的责任感都已逐渐散佚。作为传统舞蹈的时代创新、当代传播的一条路径,新媒体应为传统舞蹈艺术起到辅助、优化、催化的效用,同时促进中国舞艺术本身的二度发展。“技术”不能与“艺术”抢镜,不可唯形式化、唯技术化、去本体化、去演员化。

第三,视觉开发和舞蹈编创的粘合度不高,影像设计和舞蹈编导的共生性不足。目前国内虽然已经有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几所院校开设新媒体舞蹈编创专业,但市场需求依然大于专业人才供应。新媒体艺术的专业人才亟待针对性、定向性的培养,设立新媒体舞蹈专业学科,在新媒体技术与舞蹈艺术的学科交叉中构建共生机制,实现双管齐下的跨界人才输出,为传统“中国舞”艺术的新媒体“互动舞蹈”市场培养创新人才后备军。

5.结语

传统舞蹈表演形式的传承和传播在如今文化多元化、技术高新化、审美大众化的社会推进中前行,新媒体技术与其的珠联璧合便显得格外恰到好处、相得益彰。科学技术的汲取和依托成为高雅艺术通俗化的有效手段,然而它的孵化、创新、繁衍却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新媒体互动舞蹈的角色定位下,中国舞表演本体的“剥离”、“提纯”、“复归”和“创新”是最需要关注的。

传统舞蹈艺术的新媒体前行之路应该让传统舞蹈语汇与先进技术语汇浑融成数位时代新的艺术语言,让传统美学思想与民族审美意识流淌在新的艺术作品中,秉持中华优质文化基因与千年文明积淀,承载舞蹈艺术价值和科技创新精神,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在科技化的浪潮中砥砺前行。

作者简介

于悠悠,女,硕士,专业方向为艺术管理与文化创意产业。现任北京舞蹈学院考级教育学院高级教师,金陵艺韵舞蹈团舞蹈编导,主要研究方向:舞蹈跨文化传播与交流、新媒体舞蹈表演、舞蹈观众拓展、非职业舞蹈教育。编创的作品主要有:民族民间舞《晨曦的玫瑰》、《傣家姑娘》、《苏州姑娘》,中国古典舞《汉唐雅韵》、《墨舞》,现当代舞《银河》、《呼吸》、《飞翔》、《尘网》,新媒体舞蹈作品《光耀未来》、《绽放》等。曾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传统舞蹈论论文 篇6

艺术离不开生活,所有艺术作品必然要对社会生活表现出道德判断和价值评价,因为在自觉和不自觉中, 艺术创作本能地要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经济,也反映社会政治、道德和法律现象。创作者的梦想和情感,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人生阅历和生活实践经验的提炼,以及社会对艺术创作行为的影响必然从艺术作品中折射出来, 体现为艺术作品中的人与物、故事的发展和场景的意境。这也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中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体现,是全面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无论是依据中外艺术史事实,还是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根据,无不表明艺术是全面的社会生活的反映。

如今,传统戏曲舞蹈已出现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适应、满足不了社会对文化生活需求的现象。那么,它必然在遵循永恒与变异性、相对与稳定性的原则下,面临着解构、传承、创新、发展的问题。这一过程的展开, 既一种实践活动,也是戏曲舞蹈表达现实存在价值的策略。

一、发展与解构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传统与人文精神积淀形成了不同的戏曲舞蹈表演形式;而实际上,透过其服饰、道具、肢体语言的表层形态,揭示的是文化群体深层的人文内涵、文化的价值。

杨朴教授在《整体文化现象中的现代二人转》一文中提到:“从东北远古的圣婚仪式到现代二人转,这条大河流过了五六千年的历史,文化形态也发生了从神圣走向世俗,从庄重走向戏谑的巨大变化。”

形式与内容的动态变化始终贯穿在二人转发展中。二人转从最初的地头、田间讨食性表演,逐渐过渡到了城市的庙堂里,流动性极强,随着观众、场地的不同, 进行不同的表演,这对表演者自身的适应力、技艺有着极高的要求,也使得二人转的演绎模式必须更加灵活、丰富与完善。传统的二人转表演形成了许多程式化的舞段,其注重的是戏剧情节呈现的完整性。这其中,作为构成二人转美学特征重要元素的舞蹈,对戏剧情节发展的推动、思想感情的表达、与观众的互动、对剧中人物性格的刻画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今,剧场、市场、观众和二人转演出群体自身, 共同促使了二人转表演综艺化倾向的出现,这种综艺化表演形式解构了二人转演出的传统歌舞形式和内容。二人转表演已经从传统的三场舞开始被解构为集笑话、小品、学唱流行歌、器乐、才艺展现、演唱二人转小曲、 小帽等为一体的表演形式。

京剧是一门有着极其规范的以虚拟、写意、程式化体系呈现的舞台艺术。京剧舞蹈是舞蹈艺术中的一种, 其“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构成京剧表演的精魂,其“数尺舞台,气象万千”的舞台表现为“一抬脚跨过几丛山,一挥手引来百万兵”的意境。此时, 诗意在西皮二黄中放声,在水袖圆场中起步。应该说, 独特的、传统的审美优势是传统京剧舞蹈艺术的鲜明特征。

任何文化都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所以其必须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舞台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必然需要与这个时代的技术发展相适应。现代科技增强了舞台感、丰富了京剧舞蹈的功能、张扬了表演艺术的魅力。让传统京剧舞蹈艺术从演员的技艺层面进入了人物甚至 是心理层面。与此同时,也重新解构了传统的京剧舞蹈表演,消解了剧种、服饰、舞蹈的个性,舞台表演呈现出的是片段化、综娱化。

二、传承与发展

(一)传承的必要性

当前,戏曲舞蹈其与生俱来的、蕴藏于传统之内的变革能力只是被过于坚硬的程式、过于保守的观念暂时束缚住了,并未彻底丧失生命力。传统戏曲舞蹈都有各自不同的传统文化因子,只有参悟到这类传统文化因子的韵意,才能把握蕴含在不同戏曲舞蹈中的文化属性、价值观念、审美标准、道德规范等核心理念。戏曲舞蹈若能传承了自己的文化内涵,就能保证它要表达的情感与个性不会消散,就能在保持本体传统文化特质的前提下发扬出现代性,进而昭示它存在的价值,获得比现在更佳的社会文化地位。戏曲舞蹈能够传递民族精神、文化精神、人文精神,能够在文化的复兴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传统戏曲舞蹈的传承工作意义重大。

(二)传承中的问题

文化传承首先要防止为传承而传承,简单地把传承仅仅理解为弥补和补救。传承本身要有感悟、选择、甄别、提取。传统文化是鲜活的、流动的,就是因为不同时代的人对传统文化有不同的感悟。传承是激活传统,在传统当中汲取资源,再创造并流传给下一代,把当代对传统的认识传达给后人,使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而发展的立足点是传承与创新。

首先,传统戏曲舞蹈程式理念长期固化且很难改变, 极大地限制了戏曲舞蹈的传承、创新和发展。而如何突破保守性、变革程式,是戏曲舞蹈传承与发展的首要问题。原来舞台上演员对剧情的表达主要是靠简单道具、动作、身段、眼神的表演,而现代人的生活场景该如何去表现? 传统舞蹈表演方式,用什么来替代、如何创新?

其次,早期的舞美效果基本上没有什么外在手段可依傍,使得表演者只能靠手眼身法步、唱做念打功夫, 这样不仅使表演艺术得到快速发展,还造就了一代代的优秀演员。如今,舞台导演、灯光、音响技术的发展使得演员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主体性、创造性。而传统戏曲舞蹈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不应该用舞美科技简单大量地堆砌现代化物质,不应该用现代题材、现代剧场来掩饰其现代意识的缺失。

传统戏曲舞蹈的传承发展路径,就是形式领先,推内容创造与内容领先,促形式创新的过程。而这一切都必须在培养后备人才的基础上展开,传统戏曲舞蹈是“角”的艺术,没有好演员就排不出好剧目。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为了练成精妙绝伦的水袖工夫,每天看帖、临帖、练剑、打拳,所以,京剧与其他戏曲舞蹈相比,程式性更加鲜明、规范,有严格的动作技巧要求,这些绝活没有多年苦练是无法驾驭的。

同时,传统戏曲舞蹈生成、传承、发展的诸多环境因素在本质上有着与生俱来的“草根”特征,如今自进入课堂起,其功能转换必然会脱离“民间艺术”从自然传衍的状态,而走上学院式、规范化训练的道路。而教学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审美意识会直接影响学生,由此造成一些作品存在雷同化、模式化的问题。而戏曲舞蹈艺术的创造发展,应该追求的是诗化、内在心灵化、内涵的深刻化和形式的多元化。

(三)传承与发展

传统戏曲舞蹈的发展既要传承传统也要具有时代性, 要能适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能与社会发展和大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相适应。

在“草根文化”兴起,处于转型期的当今社会,大众已经普遍涉足曾经是精英文化统治的领域。因为只有民族的、大众的文化才是永久的文化,大众的艺术精神深藏在一种集体无意识之中,如果戏曲舞蹈文化只是依附于传统,不做创新就很难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所以, 传统的戏曲舞蹈文化必须在转型中的社会里继续不断的社会化,使之与现代的社会政治、经济、主流文化相适应。因为任何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必然是社会生活体验。

要使传统戏曲舞蹈传承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就必须把握民族文化和戏曲舞蹈的文化历史和民族精神的特征、深入生活去获得创新的灵感,在继承传统上创新。因为有选择的继承、在创新意识引导下的继承才是艺术本质的传承。不是复制与克隆,而是传统艺术的创造精神的传承,是传统文化内在神韵的传承,这是本质的传承。

三、结语

传统民间舞蹈对舞蹈创作的影响 篇7

关键词:民间舞蹈,舞蹈创作,影响

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继承中, 经过不断的积累和提炼发展形成的, 流传于广大民众之中。民间舞蹈作为一个民族长期以来智慧的结晶, 不仅融合了当地的人文观念和思想意识, 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不仅是现代人的宝贵财富, 也是现代舞蹈创作的灵感之源。

一、传统民间舞蹈的特征

(一) 自娱性。民间舞蹈舞步简单易学, 动作精练, 便于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在每一个村落、每一个民族, 都以言传身授的方式代代相传, 大家聚集到一起载歌载舞, 不亦乐乎。如:北方的秧歌、南方的花灯等。

(二) 即兴性。民间舞蹈的动作和姿态没有严格要求, 因此规范性较弱, 具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只要在大体一致的基础上, 符合相同的韵律和节奏, 可以舞出不同的样式; 同时可以利用手边的工具作为舞蹈道具, 如:手绢、帽子、 扇子等。

(三) 连贯性。舞蹈形式以特定的故事为主线或依据, 刻画出最动人的情感, 演绎出最曼妙的舞姿。观舞之人能够透过舞蹈动作感受到所表达的情感, 或是对家乡的热爱、或是对情人的思念、抑或是对生活的赞美。

(四) 稳定性。由于地域的限制, 交通的不便, 传统的民间舞蹈只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流传, 很少能受到外界的干扰或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 传统民间舞蹈虽然也在发展变化, 但其风格特色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发展速度缓慢。

(五) 统一性。在我国的传统民间舞蹈中, 表演者同时也是观看者, 自娱和表演的完美结合和统一, 使其在观看的过程中可以自发上去载歌载舞, 不仅可以感受到舞蹈带来的快乐, 还可以与舞蹈融为一体。

二、民间舞蹈对舞蹈创作的影响

传统民间舞蹈的特性是舞蹈创作的灵魂之所在, 随着社会意识的改变及各国文化的融合, 传统舞蹈的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但是民间舞蹈依然是专业舞蹈创作的主要题材来源。无论是宫廷舞蹈, 还是舞会舞蹈, 抑或是古典舞蹈, 都和传统民间舞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取舍也在微妙间加以转化。另外, 中国的戏曲舞蹈也吸收了传统民间舞蹈中的有益成分, 加以融合并提炼, 形成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在继承并发扬的同时, 必然会出现一些局限或阻碍因素, 因此在提取传统民间舞蹈精华的同时, 要学会适当地取舍, 冲破传统的观念。

(一) 创作是民间舞蹈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舞蹈来源于生活, 却高于生活, 社会生活一直是舞蹈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但是舞蹈并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形态, 而是舞蹈家在生活的基础上加以探寻和演绎的具有创造性的劳动结晶, 是对生活的美化和优化, 而传统的民族舞蹈是生活最鲜明的佐证。研究每一个地区或时代的舞蹈都不会离开它的民族特性, 每一次的舞蹈创作都是民族舞蹈在空间上的并行、时间上的延续。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会对舞蹈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部分是形式上的改变, 或者情感意识的投入, 但传统民间舞蹈的根基或基础地位却无法动摇。

(二) 民间舞蹈对舞蹈创作灵感的渗透。现代舞蹈创作的形式多种多样, 但是任何新事物、新思想、新思潮, 某种反叛精神在一定范围内展现才能体现它的美好, 在一张一弛中寻找舞蹈创作的真谛, 即讲究适度原则, 一味地求新势必会适得其反。传统民间舞蹈如同是舞蹈艺术道路上的牵引, 适当、适时地调剂时尚的脉搏和舞蹈的创作轨迹。追求不曾出现的舞蹈样式能够吸引更多双好奇的眼睛, 但却好似没有灵魂的孤鸟, 无法以厚重的文化底蕴让其长久地保留下来, 成为舞蹈创作史上浓重的一笔。民间舞蹈作为创作的基点, 渗透在新式舞蹈创作中, 古现代的完美结合, 传统与时尚的碰撞, 定会开出绚丽的花朵, 沿着自己的途径世代相传。

(三) 民间舞蹈对舞蹈创作的局限性。传统的民间舞蹈是对民间生活的诠释和表现, 是对民间劳动状态和人们意识形态的演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间舞蹈传承至今虽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但我们在舞蹈事业上的发展却不可止步不前。每一次新鲜血液的融入、每一个新灵感的萌发、每一个独特巧妙的构思都是时代变化和社会演化出来的产物。任何事物都是变化的, 在变化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在舞蹈创作过程中一味专注于保持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和精髓, 不仅不能把舞蹈发扬光大, 还会失去吸引他人探寻舞蹈真谛的吸引力。

三、结语

传统民间舞蹈有其充满魅力和让人敬仰的地方, 但也有很多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面。对舞蹈创作来说, 接受新视点是必不可少的, 但却不能脱离中国传统舞蹈的轨道。舞蹈的创作不能只有空洞的形式, 而没有丰富的内涵与灵魂。传统民间舞蹈对创作的影响有其积极意义也有其阻碍之处, 只有善加利用才能使中国的舞蹈艺术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高娟.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民族民间舞[J].魅力中国, 2010 (8) .

传统舞蹈论论文 篇8

一、首先要知道舞蹈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形态

舞蹈的媒介是人体,是人体的律动。葛天氏“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吕氏春秋·古乐篇》),那粗粝、 野性、本色的舞姿是原始先民生命的冲动和狂欢;美丽、 精致、不乏神秘浪漫的巫舞《隶》、《雩》是人类跨向文明门槛的遗迹和足音。《韶》、《武》翩翩,《云门》 大卷,《飞燕》轻盈,《胡旋》流转,舞以宣情,舞以达欢, 舞蹈掀开了人类精彩的诗页。

《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 故磋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以这样说,没有激情便没有舞蹈,舞蹈是动态的诗,是生命节律的凝聚和流淌。

二、高级鉴赏从风格伊始

风格是形式与内容的联营造势,是方法与技巧的色墨渲染。

如果说西方的芭蕾向外伸展,开、绷、直的形式特征是欧洲文艺复兴精神的显现,那么中国传统舞蹈的曲、 圆、收的审美风格,也是中华民族群体性格、哲学思想的积沉。芭蕾优雅高贵,技艺精湛、高超,是美的展示: 展示美的形体,展示人的表演技巧,是对人的创造力的颂扬和礼赞;中国传统舞蹈却时刻关注着人的内心情感与体验,喜怒哀乐皆形于色,充分运用人体的线条、节奏以及动作画面,以神驭形,以舞传情,以情感人,通过丰富的表情、高度凝练概括的舞蹈语汇触动人的情思, 表达人的情绪。

少数民族,载歌载舞,有着丰厚的歌舞文化土壤。 或俏丽秀美,或热烈奔放,或柔美委婉,或健劲粗犷。 维吾尔族舞开朗、浪漫、乐观、活泼;蒙古族舞矫健、 威猛、自由、洒脱;苗、彝、侗、傣舞蹈欢悦、轻松。

三、鉴赏的能力在于发现方法与技巧

在不知方法时晓得方法才是高超方法,在不见技巧处寻到技巧才是绝妙技巧。

传统舞蹈不在技巧的演示,而重在情绪的渲染和传导。语意严谨,形式活泼,结构清晰明丽,强调身韵、神韵内外结合,形神兼备。它追求气息畅达,迂回曲折; 反向起法,意念先到;舒展优美,情舞交融。它的一招一式,它的拧倾圆曲,它的一动一静一颦一笑,莫不气涌韵随、洗练传神。古代舞蹈谚云:“一身之戏在于脸, 一脸之戏在于眼”,它特别注意眼神传情达意的独特魅力,正所谓“传神写照都在阿堵中”。艺术虚灵,但又意蕴丰富,这丰富的意蕴就是宇宙运动的节奏,而“舞” 是一切艺术意境的典型。动作的开合、敛放、轻重、缓急, 舞蹈的韵律造型,都是“神”和“意”的贯注积聚。

传统舞蹈艺术注重协调整个人体的表现力,重视手眼、躯干、步伐的配合和整体艺术效果,手势灵活,表情丰富,以情带舞,以舞传情,动而合度,形变神真, 发之于心,传之有神。这就使它具有强烈的曲线美感和勃勃生机,情丰意满,风韵独具。《牧马人》跳出了蒙古族男子的豪爽、剽悍;《鱼舞》舞出了鱼儿自在游弋的悠闲情态;《蛇舞》凸现出银蛇缠绵柔美的妩媚;《雀之灵》轻松地传达着“神鸟”孔雀自然天真的灵性;《鱼美人》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形象地表现出舞蹈的内在意蕴。

四、从历史的视角看见的是高远

无论历史走到哪里,对于今天就是放大镜。对于明天就是望远镜。

我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段——汉之繁荣、唐之鼎盛期,便是各民族及中外舞蹈文化交流、融合、 涵化的结果。

汉代设立乐府,搜集整理民族民间舞蹈,促进了舞蹈艺术的演进,《掌上舞》独步古今。

盛唐教坊“十部乐”乐舞中,西凉乐、龟兹乐、高丽乐、 疏勒乐等乐舞都来自新疆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波斯舞、 印度舞、日本舞也相继传入,掀起了舞蹈艺术蓬勃兴旺的又一高潮。

传统舞蹈论论文 篇9

新中国舞蹈的创立初期,戴爱莲先生提出了“人人舞”的理念,并且身体力行,将舞蹈创意、民众动员和国家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

近年来,社区舞蹈作为人们生活休闲的重要组成方式之一,受到专业舞蹈从业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这样一种以舞蹈肢体语言为载体的社会公共文化现象,如何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运用专业知识更好的服务百姓生活,提高社区舞蹈质量是需要我们去关注的。

一、社区舞蹈的概念及意义

1、社区舞蹈的概念

“社区”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他被认为是社区理论的创建者,社区普遍被认为是指具有共同文化的人们集体生活的一定区域,本文特指城市社区。社区舞蹈是城镇化建设出现的新词,但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不难看出,这种聚集娱乐的方式才是人民群众一直以来所喜闻乐见的。有学者认为这种聚集的娱乐方式最早来源于统治阶级用来宗教祭祀的一种形式和手段,是原始生活和古代社会最为经常的自娱活动之一。城市社区居民是主要的参与人群,以社区广场为表演场所,是人们生活的产物。

所以,社区舞蹈是在社区(这里的社区是指比如社区大院、广场空地、城镇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广义概念)当中开展的,以欢快的舞蹈表演内容及集体性为主的舞蹈表演形式,具有开放性、自娱性、表演性和广泛群众参与性的舞蹈样式。

2、开展社区舞蹈的意义

1)强身健体、愉悦身心

社区舞蹈作为一种以舞蹈为表现形式的活动,具有活动筋骨、增强心肺功能、缓解压力、塑造形体的作用。能够增强锻炼者的肌肉力量、强化骨骼密度、缓解紧张情绪、锻炼协调性。在舞蹈的过程中达到健身的目的。

2)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日常生活中,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单一,在一天的工作之余,参加社区舞蹈既是增加了艺术氛围及艺术修养,同时解决了日常娱乐,在舞蹈的过程中,放松心情,与舞伴沟通拓展人际关系,也潜移默化的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

3)有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在长期的练习中,人们的气质会得到良性转化,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并且在练习中,人们的情感得以宣泄,精神愉悦感增强,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生活当中,发现自我价值,助推社会精神文明风气的有效形成。

二、宜春市社区舞蹈的现状

2015年7-12月,笔者对宜春市区各社区舞蹈参与者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问卷共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其中,问卷对象均为社区舞蹈的参与者,综合了相关调查结果,分析了社区舞蹈的发展现状。

三、社区舞蹈的特征

1、演出场地的开放性

基于所收回的调查问卷,表演场地一般是社区大院、广场空地、城镇公园,甚至是某个单位的门口宽阔地方。这些演出地点都是公共场所,没有像室内剧场的界限的束缚。

2、人员参与的大众化

同样通过整理问卷,社区舞蹈都是不收取费用的,而且没有位置的排列,人们自发参与,不分年龄性别,任何人只要想参与只需要直接加入即可。

3、舞蹈动作内容简单

正是由于社区舞蹈人人都能随时参与的特点,社区舞蹈的内容及动作设计就非常简单易学,不需要经过专业的舞蹈培训,只需要跟着多跳几遍就能学会。而且因为人员的不确定性,不存在队形的变化,使得舞蹈的难度降低。

4、舞蹈音乐的传唱度

由于演出人员基本是未参加过专业训练的人们,所以在音乐选择上一般是选择节奏感强和大家耳熟能详传唱度高的歌曲,这样在大家学习新动作的时候能更加好的配合上音乐节奏,以及不需要额外的精力去感受原本就已经熟悉的伴奏音乐。

5、舞蹈目的的自娱性

根据回收的问卷,在舞蹈目的这一项里所填写的为强身健体、塑造形体、娱乐心情等,而非其他娱乐他人的选项。群众都是从社区舞蹈中去得到快乐,释放压力,建立自信。

四、基于调查宜春地区社区舞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组织性不强,随意性大

根据问卷统计,能够每天坚持去练习的仅占12%,一周能去3-6天的占到54%,一周去到3次及以下的占34%,由此可见练习的随意性比较大,人员流动频繁,所以不利于舞蹈队形的编排,以及因为人们练习的频率不一样,新的舞蹈动作的教授时间将会被拉长,同时造成每天练习的群众的新鲜感缺乏。

2、内容过于老套,缺乏新意

所教授的内容均由领舞通过网络、碟片教学视频等途径进行自我学习,由于领舞的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不一,导致许多社区舞蹈团体出现一直反复跳同一个或几个舞蹈,群众产生厌倦心理或者因缺乏新鲜感而降低参与积极性。

3、缺乏专业辅导,舞蹈水平难以提高,积极性减弱

社区舞蹈一般都没有专业舞蹈从业人员参与,对于动作的规范性无法把握,舞蹈元素无法很好的融合,在公共社区中,专业舞蹈从业者走进普通人群,是舞蹈艺术核心价值体现的最大效能。只有参与者不断提高舞蹈审美性及舞蹈的表现能力,才是坚持锻炼的原动力。

五、宜春本土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舞蹈资源

宜春地区民间音乐、舞蹈内容极其丰富,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安采茶戏,地方传统舞蹈,如万载花灯戏、高安上湖灯彩、靖安茶花灯、靖安马灯舞、靖安南山花鼓、靖安香花和尚舞、碗灯舞、丰城岳家狮、袁河锣鼓戏、万载开口傩等;地方传统音乐,如宜春评话、高安道情、宜丰开扎、靖安打鼓铲山歌、万载得胜鼓、万载纸棚山歌、铜鼓客家山歌等,文化艺术底蕴丰厚。在新时代背景下,不仅要让地方传统得以完整保存下去,还要保持地方传统舞蹈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促进全民健身,丰富我市社区舞蹈的种类。让我市的社区舞蹈能扎根百姓心中,加强认同感及参与积极性。

六、本土文化资源运用的可行性

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在温迪·葛瑞斯伍德“文化菱形”的基础上加入了艺术管理(即传播)的要素。证明艺术需要由一些人、组织或网格来进行分配。如果说剧场舞蹈演出是舞蹈文化创意产业的塔尖的话,那么各级各类的舞蹈文化活动则是整个舞蹈文化创意产业的塔基。只有有坚固的塔基,这个行业的创造力才能得到发展。

与专业舞蹈从业者相比较,普通群众的身体条件较弱,有的体力不好,有的或许患有疾病,但社区舞蹈的特点就是广泛的参与性,并不是身材条件好、形象好的人才能跳舞,社区舞蹈更加面向全体群众。也是基于社区舞蹈的广泛参与性,就需要专业从业者根据地方传统舞蹈的特点,进行专门的针对性的编排。经过艺术编排的舞目既要保持地方传统舞蹈本身的特色和蕴含传统文化,同时还要易于接受。

以高安采茶戏的编排为例。

1)高安采茶戏1917年形成,主要流传于江西宜春地区,载歌载舞,地方色彩浓郁。在高安采茶戏当中有丑、旦、生等角色行当,早期的高安采茶戏为“单台戏”,是指由旦角或者丑角所表演的“独角戏”,后来逐渐发展为两旦一丑的“三脚班”。在高安采茶戏中常有“无丑不成戏”、“丑是戏中胆”的说法,可见丑角在高安采茶戏中的地位。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后高安采茶戏的不断优化改良,旦角的地位也不断提高。

2)保留舞蹈形态。舞蹈形态是区分不同舞蹈的重要依据,只有保证舞蹈形态的传承,将经典动作提炼,才能把握舞蹈精髓。丑角动作的主要特点在于“屈”,有高桩、中桩、矮桩之分;矮子步的基本步法有矮步、高步、矮步交叉步、滑步、摇蹉步、铲步、惊步等。同时还有老鼠沿梁、猴子端宝、猴子跳图、矮子下山、鸭子步、软脚瘟等等有特点的传统动作。在舞目中应该保留运用,合理根据舞目的需要进行选用。

3)角色区分。在采茶戏中,根据丑角与旦角的舞蹈姿态、舞蹈动作分别编排舞目。在高安采茶戏中也有非常多的男女对舞素材,保留男女对舞形式也有利于同性别在舞蹈感觉的把握的同时,还能调动男性参与社区舞蹈的积极性。

4)道具使用。高安采茶戏中常用舞蹈道具有扇子、手帕、水袖等,因为群众参与的大众化和开放性,根据道具使用的必要性来适当的选择道具,不要因为道具的使用导致动作难度过大,影响练习积极性。

5)传统音乐伴奏。高安采茶戏的曲牌多来自本地区的民间吹打,有时配上其他乐器,节奏欢快,旋律悦耳。音乐曲调有花旦调、老本调、小生调、小花调、争夫调、服药调、除棉花草调等。农民在丰收的喜悦、耕种的劳作当中,一人呼,众人和,且多为方言演唱,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选取传统音乐作为舞蹈伴奏,最适合高安采茶戏舞蹈动作的表现,甚至社区舞蹈参与者还能边歌边舞,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汁原味。

七、将本土传统音乐舞蹈文化融入社区舞蹈的意义

1、丰富舞蹈种类,提高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品质

社区舞蹈是集审美性、娱乐性、健身性、群众性、流行性于一体的休闲活动,人人都能参与,是真正的全民健身活动。许多社区舞蹈团体出现一直反复跳同一个或几个舞蹈,导致群众产生厌倦心理或者因缺乏新鲜感而降低参与积极性。所以,通过对地方传统舞蹈的整合、提取、创作、编排,丰富舞蹈种类,给社区舞蹈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参与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品质。

2、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本土舞蹈元素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

我市拥有多项传统音乐、传统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底蕴丰厚。社区舞蹈作为一种全民健身项目,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弘扬了文化艺术,将如丰城岳家狮、高安采茶戏、袁河锣鼓戏、万载得胜鼓、万载开口傩等传统舞蹈元素融入到社区舞蹈当中,不仅为社区舞蹈注入了新鲜血液,为社区舞蹈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让我市的社区舞蹈更具有特色。同时,这也是当地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的传承和发扬。

3、增强群众的自豪感、归属感

当地舞蹈对于当地民众来说具有较强的感染力,鲜明的风格特点,经过专业人员的编排将娱乐性和表演性融合,形成具有审美性的大众舞蹈作品,人们在舞蹈中能够感受到当地文化的魅力,增强自豪感和归属感。

摘要:随着经济的的繁荣,社区舞蹈作为一种全民健身的方式存在并发展着,如今的社区舞蹈处于相对平稳的变化发展时期,如何使得群众参与积极性持续增长的同时发挥文化传播、文化传承的作用是亟待舞蹈传承人及从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社区舞蹈种类,地方传统舞蹈

参考文献

[1]黄剑敏.赣西音乐文化的历史文化学考察——基于传承人口述史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2]文华,路阳.专业舞蹈元素在社区舞蹈表演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4.12.

[3]颜煌,张朝霞.专业与社区舞蹈优势资源互补机制研究——以“人人舞”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6.

传统舞蹈论论文 篇10

关键词:新媒体;创新;舞蹈;实践

1 新媒体舞蹈的发展现状

新媒体艺术主要通过“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等新媒体介质为基础与一些传统旧式的艺术结合,把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入更多的科技、生物、化学、物理、视觉和表演等多种元素,使艺术不断创造新兴之美。今天,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更高乃至更广阔的平台,在这样的艺术创作大环境下,传统舞蹈程式化的表演和简单灯光背景式的舞台空间已不能满足艺术创新的需求以及观众的审美高度。新媒体技术与传统舞蹈表现形式相结合是科技融入舞蹈的全新探索,目前国内外对新媒体舞蹈的研究多数注重理论成果的研究,并且成果结论仅从某一艺术类型出发进行分析,极少为从多个艺术类型出发进行深入研究。新媒体舞蹈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运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新媒体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进一步挖掘舞蹈肢体语汇的表达内容,拓展舞台表现空间,丰富舞台视觉效果,从而呈现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新媒体舞蹈较传统舞蹈而言,更注重舞台空间的气氛营造,包括空间环境,色彩环境,光环境,景观环境等,这些因素更适合当代艺术形态和现代社会形势的发展,并且新媒体领域广泛,触碰到的范围广泛,所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国内高校的舞台上,新媒体舞蹈还处在起步阶段,仍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探索。

2 新媒体技术在舞蹈创作中的实际应用

在21世纪艺术表演的舞台上,舞蹈创作者们借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打破原有舞台空间限制,使舞台空间扩大缩放、空间移动甚至达到抽象空间的效果。以空间容纳人、组织人,以空间的无形力量去影响人、感染人,利用新技术手段进行多媒体创作的作品中,可以丰富空间环境,色彩环境。新媒体舞蹈就是将动画制作与舞、音、画和谐的呈现,正如女子群舞作品《小城雨巷》中所表达的那样,仿佛人在画中走,画在人中流。源自于科技创新的新媒体舞蹈,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利用LED电子屏幕的、有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抽象构图的、有利用其他激光呈现舞蹈幻影的……科技不断进步,相信新媒体舞蹈的表现形式也会不断推陈出新。在新媒体舞蹈的众多种类中,我们选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新媒体舞蹈创作的尝试,将肢体动作与幻灯片与预设画面相结合。

案例一:“椰树”——原计划安排三名舞者进行模仿和演绎,但经成员的逐一模仿与尝试后,得出一个简单且效果良好的方案,只要两名身体柔韧性较好的舞者进行形象塑造,两人身体重合,双手模仿椰树的叶子,舞者的头则可以模仿椰树的果子。利用舞者的身体与舞者间的默契营造出“椰树”的画面效果。

案例二:“成长”——与“案例一”的造型画面相比较而言,这是一个带有形象的且流动着的动态故事情节。经过现场创作排练,我们总结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首先,是对舞者肢体表现的要求。其次,是成员间相互配合的默契度。最后,是人物与道具、音乐、灯光的整体把握。因此,我们多次修改排练方案,最后落定一个“多、快、好、省”的方案:第一,用一名身体柔韧性较强的舞者完成形象塑造,即呈现一个三层“蜡烛蛋糕”做背景。第二,两名舞者进行配合,其中舞者“A”利用与投影幕布的远近距离,用旋转的动作往前移动,同时舞者“B”配合“A”进行旋转移动,从而营造出一个从“少儿”逐渐成长为“青年”的动态效果。

3 新媒体技术与传统舞蹈相结合的积极意义

新媒体技术与传统舞蹈艺术相结合是一种崭新的尝试,二者的融合可以更真实更抽象的表达舞蹈中所需的场景,更好的表现舞蹈主题,更恰当的营造气氛。通过多媒体技术使光、电、色、美、影视技术等高水平的舞美完美结合已是大趋势。多媒体舞蹈其震撼力,不单在其艺术创作的内涵,还充分体现在利用科技手段与舞者的想象创造力的结合。使呈现出来的作品更具张力,更好的表现舞蹈主题,充分利用与拓展舞台表演空间,增强剧情气氛,营造意境,提升舞蹈表现力与震撼力,更好地烘托舞蹈这一门高尚的艺术。项目完成后,新媒体舞蹈的表现形式将沿用至舞蹈课堂教学中,利用同学们活跃的思维和艺术的创造性,给新媒体与舞蹈的结合换一些新血,同时以新传媒的方式实践这种舞蹈形式。对于组织排练新媒体舞蹈的学生,通过组织排练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对舞蹈剧情进行大胆创新,让这种舞蹈形式更好的得到发扬,提高人们对舞蹈艺术的鉴赏力。

新媒体技术与传统舞蹈的结合更新了传统舞蹈教育模式,可以在高校中具有舞蹈专业或者新媒体艺术的课程中开设新媒体舞蹈这一课程,让这种艺术形式在学校里面更好的发挥它的本质,那就是创新。高校开设这个课程,对于学生们来说学到的东西更多,见识的知识更广,以传统的舞蹈为基底,掌握一些新媒体的技术运用且结合成新媒体舞蹈为发展前景,让学生学习多元化的技能,从而通过开设这个课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等。

将传统的舞蹈表现形式渗入现代科技的气息,渗入现代人的意识领域。新媒体舞蹈可凭借新兴媒体这个高技术的支撑,展开一个区别于传统舞蹈的虚拟之美的世界。无论是情感还是信息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并且在新媒体这技术融合下,还能更加充分的展示出剧情,调动观看者的情绪,更能使人有亲临虚拟情境的感受,体验艺术的魅力,更加丰富真实,更有亲和性及综合性。从单一到多维,传统舞蹈有了蓬勃的发展,使传统舞蹈有了新的生命力。这就是新媒体舞蹈。随着新媒体等高科技在传统舞蹈艺术中的应用,它必将为舞蹈创作带来无限想象和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倘若能运用到课堂中去,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舞蹈动作创新能力,新媒体舞蹈这种艺术形式的道路将越走越宽敞。

参考文献:

[1] 张朝霞.新媒体舞蹈概论[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2] 卡琳娜·伐纳(法).舞蹈创编法[M].郑慧慧,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浅析传统民族舞蹈流行化趋势 篇11

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使得很多传统文化也随之发展变化, 传统民族舞蹈也是如此, 很多传统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都随着社会环境和政治文化的变化在进行着多元化的变迁和发展, 在原有传统舞蹈特点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现代化舞蹈的元素。传统民族舞蹈的流行化主要是为了使传统的民族舞蹈更加大众化和娱乐化。作为传统舞蹈文化, 需要本民族人们长期的传承才能得以延续, 而我国作为多民族文化的国家, 很多传统的舞蹈已经逐渐的失去了传承, 有些甚至消亡了。那么传统民族舞蹈流行化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将传统舞蹈的特点和现代舞蹈的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 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普通大众了解并认识到传统舞蹈的魅力所在, 使得传统的民族舞蹈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延续。

二、传统民族舞蹈流行化概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 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都在发生着多元化的变迁, 民族舞蹈也在接纳和吸收着现代流行舞蹈的诸多文化特征。现代流行舞蹈具有向大众转播其文化的特征, 同时也传递给大众艺术的信息, 对民族舞蹈的流行化可以使得民族舞蹈从观念, 形态及行为方面和大众的距离更加接近, 实现民族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相互融合, 同时也实现民族舞蹈在流行现代舞蹈融合下的跨越和传承, 以民族舞蹈为蓝本, 加上流行舞蹈的元素, 形成一种全新的舞蹈形式, 实现多种舞蹈之间的互补和互证, 最终使得民族舞蹈与现代舞蹈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传统民族舞蹈流行化就是建立在文化互补基础上的一种扬弃。传统民族舞蹈尽管是人类文化传承下来的精华,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只有在变异中和现代舞蹈的元素结合起来才能继续的发扬和传承下去。总的来说, 传统民族舞蹈与现代流行舞蹈不同表现形态间的“同构”, 是建立在“文化自觉”意识上的一种协商、融合、扬弃与再生。这种传统民族舞蹈的流行化实际上是舞蹈的变异, 而变异却是舞蹈艺术发展的永恒规律, 但是传统舞蹈艺术中的本质是不变的。

三、传统民族舞蹈中流行元素的体现

(一) 现代舞动作元素在传统舞蹈动作中的融入

以蒙古安代舞为例, 有十几种固定曲牌, 演唱属于无伴奏型。歌唱是传统安代舞的主要特征, 表演形式具有较强的祭祀性质。安代舞节奏和动作融为一体, 开始时舒缓的, 跳到热闹高潮处舞者们朝气蓬勃, 姿态粗犷雄伟, 铿锵有力, 有起死回生般的复活魅力, 强有力的踏步, 跺脚及自发围成的圆圈使得舞蹈显得宏伟壮观, 气势磅礴。安代舞在现代舞台上, 加入了现代舞蹈的很多动作元素, 如向前冲跑, 翻转跳跃, 凌空吸腿、腾空蜷曲、左右旋转、甩绸蹲跺、双臂轮绸等高难动作, 使得整个舞蹈过程动作虽然简单重复, 但是节奏优美, 豪放抒情。这种舞蹈发自肺腑的期盼厄运离去, 驱走妖孽, 身体健康, 好运常伴, 现场气氛令人感动至深。唱词也融入了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内容, 新颖不落伍。

(二) 肢体语言的流行化在民族舞蹈中的体现

经过艺术加工的安代舞, 保留了其内容、动作和基本形式, 包括“甩巾踏步”“绕巾踏步”“摆巾踏步”等, 但是加入了很多肢体语言, 在保持安代舞原有风格特色的基础上, 借鉴和吸收了舞蹈的特点, 如芭蕾舞、古典舞及其他民族舞的长处, 同时丰富了安代舞的唱词, 增加了新的道具等。新型安代舞工作者们创作了大量以安代舞为基础的民族融合音乐, 男如雄鹰奔马满场转, 女如紫燕流莺轻歌曼舞, 人们手拉手, 在夜晚的篝火边, 繁星下, 跳的酣畅淋漓。因此安代舞需要在与时俱进的时代, 保持自己风格特点的前提下, 博采众长, 不断发展和完善壮大, 更好地为当代人服务。

(三) 流行音乐在民族舞蹈作品的引用

云南的传统民族舞蹈中, 民族音乐是民族舞蹈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体现本民族地域风格的主要特征。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民族舞蹈的流行化, 舞台表演中加入了很多流行音乐的元素, 使得云南民族舞蹈表演具有了非常市场时尚的气息。例如, 在“桃李杯舞蹈比赛”“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等舞蹈大赛中, 观众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流行音乐元素在传统民族舞蹈的配乐中的融合。云南民歌《景颇舂米歌》加入了现代摇滚乐器的伴奏, 其音乐节奏欢快热情, 动感十足, 将民歌旋律加了变奏, 紧打慢唱的音乐结构、丰满的和声语言以及色彩绚丽的配器手法, 还有独唱的巧妙运用, 使舞蹈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四) 流行服饰在民族舞蹈作品的加入

传统民族舞蹈总是以本民族的服饰为主要服装, 但是传统民族舞蹈的流行化过程中, 很多流行服饰的加入使得传统民族舞蹈更加的生动时尚。以云南民族舞蹈为例, 云南傣族舞蹈《邵多丽》是中, 演员的服饰在传统的傣族服装之上, 加入了现代服饰的元素, 如亮闪闪的坠饰, 流苏及华丽的蕾丝, 使得整个舞蹈场景更加的华丽大气, 既有傣族人民传统的服饰之美, 又有现代服饰的装饰之美, 给观众以华丽高贵的视觉之美。

四、流行元素融入对传统民族舞蹈的影响

之所以要将传统民族舞蹈流行化就是要将传统民族舞蹈有效的得以继承、发展及创新。民族舞蹈由于其厚重的历史感给人以很浓厚的文化感,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很多民族舞蹈已经越来越不受到大众的关注。为了使得民族舞蹈继续传承下去, 加入流行元素非常有利于民族舞蹈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 很多民族的文化及民间音乐艺术逐渐受到冷落, 将传统民族舞蹈大众化是民族舞蹈流行化的初衷。以蒙古族安代舞为例, 就面临这样的困境。安代舞的民族局限性导致其在现代化的社会进程中逐渐衰退。除了专业的舞蹈研究者以外, 作为普通的群众更愿意参与一些大众型的, 流行性的, 健身性的活动。安代舞虽然具有一定的健身性, 但是由于地域和民族性, 在局部地区发展较好, 但是对于全国人民来讲, 安代舞依然很陌生, 或者完全不被大众所熟悉和接纳。

五、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 大众文化的本质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很多人的视角逐渐转向了传统的民族文化。作为传统民族舞蹈, 需要人们有意识的去保护和传承, 将其优秀的特质延续下去, 留给子孙后代深厚的文化。但是在传统民族舞蹈和现代舞蹈结合的过程中, 应该避免两种文化的冲突所在, 在吸收新的新鲜血液时也要注重延续传统的血脉。舞蹈作为人类表达感情的一种渠道, 更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传承, 借鉴及交流, 才能保持其传统的文化艺术魅力。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 很多传统的民族舞蹈中加入了现代流行舞蹈的元素, 使得传统的民族舞蹈更加大众化和娱乐化。传统民族舞蹈流行化的优势在于使大众能够从各个层面了解那些之前不够大众化的民族舞蹈, 因此, 传统民族舞蹈流行化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民族艺术的消失, 而是传统民族文化的更好延续和传承。本文主要探讨了传统民族舞蹈加入流行元素, 旨在保持原有的特征, 又符合大众审美及娱乐的需求, 让传统民族舞蹈得以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传统民族舞蹈,流行元素,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冯爱云.中国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延续[J].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 .

[2]宝贵贞.传统民族舞蹈和现代舞蹈的结合探析[J].中央民族大学, 2013 (4) .

上一篇:环境权的概念下一篇:剖宫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