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剖宫产术

2024-10-06

改良剖宫产术(精选9篇)

改良剖宫产术 篇1

我院于2006年开展改良新式剖宫产术(以下简称改良术式),在原新式剖宫产术(以下简称原术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保留以撕拉、钝性分离为主,子宫切口按周基杰等[1]报道的剖宫产术处理,切口位于子宫下段上部与中部交界处,不下推膀胱的操作方法,对胎盘、子宫切口、腹膜、皮肤切口的处理进行改良。经过临床实践与分析,改良术式具有术中出血少、腹膜粘连少、手术时间短、疼痛轻、恢复快等显著优点,值得推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2009年我院剖宫产术病例588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296例作为对照组,施行原术式;另一组292例作为观察组,施行改良术式。两组病例均无腹部手术史,在年龄、孕产次、手术指征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平均年龄27.8岁(21~43岁);孕产史:孕1产0~孕4产1,孕周37~42周,均无前置胎盘、胎盘低置、胎盘早剥、双胎。观察组292例中,37例于术后2~3年施二次剖宫产术。对照组296例中,40例在术后2~3年施剖宫产术。

1.2 手术方法

两组手术方法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腹部切口为Pfannenstiel、Joel-Cohen切口。观察组在术中胎儿娩出后,等待胎盘完全自娩出宫腔外,不擦拭宫腔,术者手不入宫腔;子宫肌层大针距缝5~7针,浆肌层大针距缝5~6针;壁腹膜游离;皮肤、皮下切口间断褥式缝合3针。对照组术中胎盘大部分剥离即处理,纱布擦拭宫腔,子宫肌壁层传统式缝合两层,每层缝10针左右。壁腹膜大针距缝合5~6针,皮下脂肪丝线间断缝合,皮肤埋缝。

1.3 术中出血估计

(1)容积法:负压瓶积血,子宫壁切开后,破膜吸尽羊水弃之,手术结束时记录负压瓶中血量。(2)称重法:术中所用纱布等一次性浸血敷料,称量使用前后的重量差除以1.05。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术中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出血量最少195 ml,最多572 ml,平均242 ml;对照组出血量最少226 ml,最多756 ml,平均333 ml。两组术中出血量、切皮至取胎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比较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P<0.05

2.2 两组病例腹腔粘连情况比较

两组病例中,观察组37例施行再次剖宫产术,对照组40例施行再次剖宫产术。两组粘连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粘连程度、粘连部位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术后疼痛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10~12 h才出现轻微痛;对照组术后3~4 h即出现中等程度疼痛。两组疼痛服用镇痛药、总手术时间、新生儿评分、切口愈合情况见表3。

3 讨论

原术式具有娩胎头较易、防止副损伤、促进组织愈合、切皮到娩出胎儿速度较快等优点。改良术式在原术式的基础上更重视术中出血情况。剖宫产的出血量明显多于阴道分娩,剖宫产本身就是产后出血的原因[2],故术中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出血。剖宫产手术出血部位有两处:手术切口和子宫内膜胎盘剥离处。改良术式中胎盘胎膜娩出后,不擦拭宫腔,术者手不进入宫腔的方法有以下优点:(1)胎盘剥离后,子宫收缩,子宫内壁的胎盘剥离面血窦立即闭合、止血、血小板黏着、聚集。另外由于产妇血液的高凝状态,使该处迅速形成松软的止血栓,若此时以纱布擦拭宫腔,恰恰将刚刚形成的软血栓破坏,再次出血,机体重新止血、凝血,这无疑造成了血液二次流失。(2)胎儿娩出后,若将子宫切口出血及时控制,鼠齿钳夹持,对胎盘、出血的处理就如正常分娩一样,等待胎盘自然完整娩出后,无异常情况即可缝合子宫。若此时出现子宫收缩乏力、出血等情况,可及时有效地处理出血。(3)不擦拭宫腔,减少了宫腔感染及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机会。剖宫产术中过度擦拭宫腔会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种植机会[3]。

与对照组比较,*P<0.01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P<0.01

改良术式子宫肌壁层采取大针距缝合,亦减少出血。因子宫肌层血运非常丰富,缝针所到之处触即出血,故缝针少,出血亦少,加强了切口处血液营养供应,促进切口愈合。剖宫产术后腹膜粘连多认为与腹膜纤维蛋白沉积和纤维蛋白溶解能力之间不平衡有关[4]。改良术式不缝腹膜避免了原术式牵拉、缝针等操作对组织细胞的破坏,减少了腹膜组织缺血坏死及炎症反应,腹膜自由爬行恢复后无粘连。另外,不缝腹膜,术后腹膜无张力,减轻了切口疼痛[5,6],胃肠功能恢复快、排气快。改良术式手术操作简单,组织暴露时间短,降低了感染机会。

综上所述,改良新式剖宫产术的胎盘自娩(排除前置胎盘、低置胎盘、胎盘早剥、双胎等情况),不擦拭宫腔、大针距缝合子宫肌壁层,不缝腹膜,皮肤皮下脂肪间断褥式缝合等操作方法,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粘连减少、疼痛轻、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基杰,周俊卿.新概念剖宫产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

[2]南京市围产期保健协作组.1999年南京市剖宫产术产后出血情况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12):731-733.

[3]成玉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5):166.

[4]陈珩,林佩瑶,廖艳梅.改良新式剖宫产术预防盆腔粘连的效果观察[J].右江医学,2008,36(5):578-579.

[5]刘桂秀.新式剖宫产术132例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08,38(1):19-20.

[6]黄秀艳.新式剖宫产术486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5):149,151.

改良剖宫产术 篇2

【关键词】改良B-Lynch缝线术;防治;剖宫产子宫出血;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037-01

产后出血是分晚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我国近年来麻醉技术和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剖宫产率不断升高,剖宫产可有效解决难产、妊娠合并症等情况[1],但其会导致术中、术后出血,调查显示术后出血量中位数明显高于阴道分娩。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产后出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65例有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孕妇,作为本组试验的观察组。回顾性分析早期住院条件相似的64例孕妇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对照组61例患者中,孕妇的年龄在21—3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92±1.03)岁。观察组中,孕妇的年龄在23—3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15±1.05)岁。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新生儿体重等临床基本资料上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不影响我院本次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腰麻联合连续硬膜外麻醉,并行横切口剖宫产手术,术中均给予产妇缩宫素。在此基础上,术中给予观察组患者改良B-Lynch缝线术。托出腹壁切口,使用1号吸收线,在切口下缘的子宫内侧进针,穿过宫腔,直到切口上缘,在子宫内侧4 cm处出针,将缝线拉到宫底,并在右侧宫角处垂直绕相后壁。将缝线固定在子宫上,避免缝线滑脱。在前壁向对应的位置进针,直到宫腔内,并横向拉到左侧,在左侧宫体的后壁出针。最后缝合子宫切口,闭合子宫,在确保没有渗出血后,可将子宫放回腹腔。

1.3 观察指标[2]

在对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进行测量时,主要采用收集法和称重法。具体的方法:剖宫产的过程中,待吸净羊水后,将负压瓶中的羊水倒掉,在利用吸引器的情况下,收集术中、术后出血量,手术完成后,记录负压器中的血量。并称量术中止血所用的敷料,将所称重量按血液比重1.05hg 换算为 1mL。对术后2h、24h阴道出血进测量,主要在产妇的臀下垫聚血器,并对阴道血量进行清洗,做好详细记录。采用称重法测量术后24 h月经垫的血量,将各个部分相加,所得的结果为产后24 h总出血量。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5.0完成本组试验患者临床数据的统计分析,选择卡方(X2)检验以率(n/%)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选用(t)检验( ±s),以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产后出血率对比

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0.76 5,与对照组(75.00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产妇出血发生情况的数据分析见表 1 。

2.2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2 h、术后24 h出血量对比

通过对两组患者术中、术后2 h、术后24 h出血量进行测量,显示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2 h、术后24 h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数据分析见表 2 。

3 讨论

研究显示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几率较高,通常在胎儿分娩后24 h,出血量超过550 ml,其主要的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出现凝血功能障碍[3]。通过对近年来剖宫产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显示剖宫产率较高,且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尤其无指正剖宫产术的不断增多,当前剖宫产术并发症对产后出血的影响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4]。有学者认为防治产后出血的关键是宫缩剂的应用,临床中多数采用缩宫素,其防治产后出血的效果因个体差异而存在着差别。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改良B-Lynch缝线术得到了临床的应用,主要在子宫前后壁缝线,并加压子宫关闭血窦,大大减少子宫出血,可有效避免子宫切除[5]。在本组试验中,观察组产妇剖宫产手术中接受改良B-Lynch缝线术,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较低,且出血量较少。综上所述,改良式 B- Lynch 缝线术操作与其他保守性手术相比更简单,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魏亚平. 改良B-Lynch缝线术防治剖宫产子宫出血21例分析[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1(06):1050-1052.

[2]罗美娣,苏秀芬,徐彩临. 改良B-Lynch缝线术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应用[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3,15(03):89-90.

[3]曲彩霞,张晓静. 改良B-Lynch外科缝线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子宫出血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科学,2011,22(05):46-62.

[4]骆亚平,李国选,户瑞丽. 改良B-Lynch缝线术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4(09):559-560.

改良剖宫产术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0月因剖宫产术中大出血行改良背带式缝合术8例, 年龄22~35岁, 孕周38+2~41+5周, 其中初产妇5例, 经产妇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 剖宫产指征为巨大儿、滞产、臀位、胎儿窘迫等。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500~4400g, 术中表现为胎盘娩出后即发生出血多, 继而子宫不收缩, 呈“软袋”状改变。术中出血量800~1500ml。

1.2 方法

采用按摩子宫、药物 (缩宫素、米索前列醇、钙剂、立止血等) 治疗, 观察5~10min无效, 立即实施子宫改良背带式缝合术。将子宫轻柔搬出腹腔, 用两手挤压宫体, 观察出血情况, 加压后如出血减少, 表明实行该术效果好[3], 可行改良背带式缝合术。用Ⅰ号可吸收线自子宫下段切口右侧中外1/3的切口下缘2~3cm处进针, 经宫腔自切口上缘上2~3cm处出针, 缝线拉至宫底距右宫角约3~4cm处在宫底浆膜层下穿过 (浆膜层下行程2~4cm) , 然后垂直绕至后壁右骶韧带的上方, 于前壁相同部位进针至宫腔, 水平出针至后壁左侧骶韧带上方, 缝线拉至宫底距左宫角约3~4cm处穿过宫底浆膜层 (浆膜层下行程2~4cm) , 然后缝线绕至前壁, 于子宫切口上缘约2~3cm距左侧中外1/3处进针, 通过宫腔在切口的下缘与右侧进针同一水平出针, 缓慢渐进性拉紧可吸收线两端于子宫前壁打结, 使子宫呈纵向压缩而缩小。观察宫腔出血量减少或停止后, 常规缝合子宫切口。子宫变硬, 颜色由暗红变为红润, 放回腹腔, 常规关腹。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有效:阴道出血量<50ml/h, 子宫收缩变硬, 出血停止或减少, 生命体征平稳;无效:阴道出血量>50ml/h, 子宫质软不收缩, 出血不能控制, 生命体征恶化。

2结果

8例患者均手术抢救成功, 1~5min内有效止血, 术后无再发出血, 无失血性休克, 且保留了子宫。术后42d随访所有病例子宫复旧好, 恶露表现正常。产后月经恢复正常。

3讨论

目前产后出血仍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 其发生率为10.83%, 占孕产妇死亡总数的50%[4]。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占70%~80%。正常情况下胎盘娩出后宫腔容积缩小, 肌纤维收缩加强, 交织于子宫肌纤维间的血管被压迫止血, 同时开放的血窦关闭。当某些因素 (如精神因素、产力衰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多胎妊娠等) 使子宫不能收缩或收缩乏力时, 交织于子宫平滑肌间的血管不能受到有效挤压, 血窦开放, 导致子宫出血难以控制。因此胎盘娩出后子宫出血不止或呈“软袋状”或“生面团样”不收缩, 又有子宫收缩乏力因素时, 产科医师应高度警惕, 采取其他措施无效时当机立断, 迅速行子宫背带式缝合, 以免过多出血, 甚至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

改良子宫背带缝合术止血原理和优点: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即B-Lynch缝合术是英国Milton Keynes医院于1993年首次报道的一种新的控制产后出血的缝合方法, 较子宫动脉缝扎技术简单、安全, 易掌握, 尤其适用于剖宫产术中经常规处理无效的宫缩乏力性出血, 有可能避免子宫切除, 保留生育能力, 是近年来使用的一种处理产后出血的有效方法。其原理是缝线机械性纵向挤压子宫平滑肌, 有效挤压宫壁的弓状血管, 使子宫血流减少减慢, 出血减少或停止;子宫呈纵向压缩状, 交织在肌纤维间的子宫肌壁间的血管被挤压, 血窦关闭而血止[5]。宫腔亦被动封闭, 出血迅速停止, 术后10余天, 缝线逐渐被吸收或溶解, 子宫复旧良好, 不会引起宫腔粘连。该方法止血效果可靠、持久, 可避免切除子宫和席汉氏综合征等不良结局的发生, 术后不影响月经及生育, 尤其适用于在基层医院的推广应用。

改良子宫背带缝合术注意事项: (1) 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时, 在综合处理无效时尽早应用, 越早应用效果越好。 (2) 大圆针全层贯穿, 进出针一次完成, 子宫前后壁进出针水平相当, 约子宫切口上2cm, 纵向中外1/3交界处, 使子宫前后壁受力均匀、对称。 (3) 打结力度适中, 缝线拉紧后提起, 以缝线与肌壁间能容一小指为宜, 缝合后观察5~10min。子宫变硬, 色泽红润后关腹。 (4) 术中、术后配合缩宫素的应用, 以巩固疗效。

改良子宫背带缝合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易行、易于掌握, 手术时间短, 止血迅速可靠、恢复快、不良反应少, 并能保留子宫等优点。对于基层医院, 髂血管结扎不熟练, 动脉栓塞技术不能开展, 不失为最有效的实用方法。剖宫产术中若遇到宫缩乏力性出血, 经常规处理无效, 应用改良式子宫背带缝合时, 将跨越子宫前后壁的如同背带样缝线改为在子宫浆肌层褥式缝合, 避免了因子宫缩小后的缝线滑脱使肠管或腹腔脏器的嵌顿。改良后的子宫背带缝合未增加手术难度, 也未延长手术时间, 此术应用越早、止血效果越好, 可避免失血性休克、输血、DIC, 也可避免子宫切除等不良结局的发生, 既挽救了产妇的生命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生育功能, 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行之有效的止血方法。

关键词:背带式缝合术,剖宫产,产后出血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05.

[2]曾荔苹.产科急症子宫切除41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4, 20 (4) :255.

[3]应豪, 段涛.B-Lynch及其他保守缝合法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9, 25 (2) :102.

[4]戴钟英.孕产妇死亡与产后出血现状[J].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 19 (5) :257-258.

改良剖宫产术 篇4

术中观察情况:盆腔、腹腔粘连程度,术中出血,手术时间。1.5 统计学处理 盆腹腔粘连情况采用×2检验。术中出血及手术时间采用t检验。二 结果

观察组发生大网膜粘连8例,腹膜粘连4例,膀胱腹膜反折处粘连3例,粘连发生率19.2%,其中出现1例严重粘连,大网膜、腹膜及腹直肌粘连严重,需腹膜外侧入路行相关操作,对照组发生大网膜粘连14例,腹膜粘连11例,膀胱腹膜反折处粘连18例,粘连发生率40.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46 P<0. 05),两组术中出血观察组平均95ml,对照组平均112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观察组平均41min,对照组平均46min,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改良剖宫产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5年7月-2008年1月因妇产科疾病, 既往有剖宫产史再次手术者198例进行观察分析。把有改良新式剖宫产史者103例为观察组, 其中第2次剖宫手术78例, 异位妊娠9例, 卵巢肿瘤8例, 子宫肌瘤剥除8例;有新式剖宫产史者95例为对照组, 其中2次剖宫手术72例, 异位妊娠8例, 卵巢肿瘤7例, 子宫腺肌病及子宫肌瘤子宫全切除术5例, 子宫肌瘤剥除3例。2组病例前次剖宫产指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切口均如期愈合。

1.2 方法

新式剖宫产术采用文献[1];我院所采用的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手术方法, 取Joel-Cohen切口, 横弧形顺皮纹方向切开, 撕拉式入腹, 用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膀胱返折腹膜及腹膜, 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腹直肌1~3针, 可吸收线皮内连续缝合皮肤, 术后不拆线, 余同文献[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区别:观察组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膀胱返折腹膜、腹膜及肌层, 对照组则不缝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组腹腔粘连情况比较:观察组103例, 发生粘连7例, 发生率6.8%, 且粘连较轻, 易于分离;对照组发生腹腔粘连35例, 发生率36.8%, 粘连程度相对较重, 更有16例严重者腹壁与大网膜、膀胱、子宫切口粘连, 子宫前壁由条索状结构粘连于腹前壁, 给开腹造成困难。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56, P<0.05) 。见表1。

3 讨论

自1996年以色列Stark医生来我国介绍了The Misgar Lacdach Meihod剖宫产术, 即新式剖宫产术, 采用了Joel-Cohen切口, 对皮下脂肪采取撕拉方法, 使行走在其中的血管、神经借助本身的弹性完整地保留下来, 特别是保留切口两侧粗大的腹壁浅静脉, 减少了术中出血, 缩短了开腹到胎儿取出时间。与经典子宫下段剖宫产的主要不同点是: (1) 打开子宫下段腹膜后未下推膀胱; (2) 子宫浆肌层采用一层连续缝合; (3) 不缝合脏、壁层腹膜。由于手术时间短, 术后恢复快, 此种术式很快在全国得到推广, 但当时对不缝合壁层腹膜是否引起腹腔粘连存有一定的顾虑。

经过近10年的时间, 各地有关再次手术的不少报道提示不缝合壁层腹膜较缝合壁层腹膜粘连少, 而本研究提示新式剖宫产不缝合壁层腹膜腹腔粘连发生率高且引起的粘连严重, 即腹直肌与腹膜、大网膜、膀胱、子宫切口有各种不同情况的严重致密粘连。

腹腔粘连的形成与腹膜纤维蛋白沉积和纤维蛋白溶解能力之间的不平衡有关。腹膜受刺激后发生炎性渗出, 渗出物中丰富的纤维蛋白在腹腔内形成纤维蛋白黏附, 如果不经纤维蛋白溶解而发生机化, 成为含有胶原、弹性纤维和血管的纤维状条索, 导致粘连形成。手术中脱落的纤维、滑石粉、手术缝线也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异物反应。此外, 手术过程中腹膜的剥离、缝合等多种操作所引起的机械性和热损伤均能导致组织缺血, 从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的活性, 使纤维蛋白溶解能力降低, 亦能引起粘连的形成。

腹膜由间皮细胞和结缔组织构成, 腹膜愈合是指损伤的腹膜由再生的间皮细胞完全修复。再生的间皮细胞再生可有三种来源: (1) 切口边缘间皮细胞再生; (2) 腹膜下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转化为间皮细胞; (3) 血管周围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转化间皮细胞。腹膜损伤后, 整个损伤表面同时发生上皮化, 而不像皮肤切口从边缘逐渐发生上皮再生。因此腹膜破裂后, 间皮细胞可以迅速再生, 而形成一层新的腹膜。缝合腹膜后, 异物炎症反应增多, 间皮细胞转化和再生能力下降, 局部纤维降解作用活性受到抑制, 纤维沉积。该理论是新式剖宫产术不缝合腹膜的理论基础。但是手术中粘连能否发生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新式剖宫产虽无缝合腹膜造成的异物反应, 渗出的纤维蛋白减少, 有减少粘连的可能, 但腹膜间皮细胞修复速度是有限的, 裸露的粗糙面于腹膜愈合前就可能粘合, 大网膜前往趋于保护创面, 腹膜下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 血管周围的成纤维细胞转化, 新生血管的再生就导致腹壁与剖宫产后的子宫前壁、大网膜及膀胱形成粘连, 在加上术后搬动, 关腹前拉在一起对合而未缝合的游离的腹膜很快移位, 间皮细胞很难在数小时内大面积爬行愈合完毕, 最终形成粘连。

改良新式剖宫产术, 吸收了新式剖宫产与经典式子宫下段剖宫产两者的优点, Joel-Cohen切口, 皮内缝合, 切口美观;撕拉式入腹, 血管、神经损伤少, 手术时间短;最重要的是用可吸收线缝合膀胱子宫返折腹膜、腹膜及腹直肌, 异物反应小, 易吸收, 减少了术后粘连并发症的发生, 使患者以后再次手术的困难减少, 创伤减小, 副损伤等并发症减少, 降低了再次手术的风险, 值得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探讨、比较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新式剖宫产术腹腔粘连的情况。方法通过对2005年5月-2007年12月我院对既往有新式剖宫产史与改良新式剖宫产史的患者因妇产科疾病再次 (仅指第2次) 开腹手术的198例患者进行观察与回顾性分析, 比较其腹腔粘连情况。结果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式的患者粘连发生率低, 粘连轻;新式剖宫产术式患者粘连发生率高, 粘连重,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新式剖宫产术腹腔粘连发生率低, 粘连轻。

关键词:剖宫产术,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新式剖宫产术,Joel-Cohen切口,腹腔粘连

参考文献

改良剖宫产术 篇6

关键词: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剖宫产术,出血

目前,选择破宫产术进行分娩的孕妇正逐渐增加,但是在手术当中出血的现象也在相应增加[1]。当产妇在手术中出血时,应及时进行处理,以免发生大量出血,对产妇的生命造成威胁。本文分析了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共研究了28例患者,年龄最小的患者为23岁,年龄最大的患者为42岁,平均为28.5岁。20例为初产妇,其余8例为经产妇,孕周最短为31周,最长为40周。对28例患者行剖腹产术,体重最轻的新生儿为2kg,最重为4.8kg。手术指征主要有产程停滞、产程延长、胎盘前置、巨大胎儿以及重度子痫等。产妇出血之后应用药物治疗,按摩子宫以及局部缝扎等方法进行止血,但是均为获得明显疗效。

1.2 方法

采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对28例出血产妇进行治疗,手术方法如下。在右侧切口下方的3cm处,采用可吸收线(1号)对子宫进行穿刺,出针位置为切口上方4cm处,出针后在子宫前壁以及后壁处进行缝合以及固定,对浆肌层进行缝合,缝合3~4针即可。进入宫腔时,应确保前壁与后壁的位置相同,进针时保持水平方向,到达左侧后壁即可停止进针,并将缝线以垂直的方式在宫底中通过,并使缝线到达前壁,完成以上工作之后,即可以开始进行固定与缝合,缝合的针数不宜过多。如对子宫右侧进行缝合时,则进针的部位应为左侧切口下方或上方。在手术当中,确保在相同的水平面进行进针与出针,并穿透全层;在打结前以均匀适度的力度进行拉线,避免对子宫的血供造成影响,打结后应观察一段时间,当子宫色泽逐渐变红润,同时收缩变硬、流血渐止时,才可以进行关腹的操作。

2 结果

对28例患者实行手术后,均获得明显疗效。在术后的5~10min,出血量得以明显减少,0.5h之后生命体征已经趋于平稳化。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产妇的出血量在800~1500mL之间,经过治疗后,出血量得以明显减少。且经过统计分析之后,两组数据具备显著性差异,即P值<0.05。见表1和表2。

复查时间为产后的45d,在复查中发现,子宫复旧的状况良好,患者出现持续性恶露的时间在30~41d之间,平均为36.5d。经治疗后,有15例可以为新生儿提供母乳喂养,正常月经的恢复时间在40d~280d之间,平均为100d。在患者出院后的一年当中进行随访,并未发现存在并发症以及后遗症。

3 讨论

当前,年龄较大的初产妇正不断增加,当胎儿或产妇出现异常导致不能正常分娩时,剖腹产术则能够有效解决问题。但是采用剖腹产术进行分娩,则容易引起产后出血,这是因为手术之后容易导致宫缩乏力,当出现宫缩乏力时,出血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2]。由于剖宫产而引起的出血,具有短时间大出血的特征,如止血无效,只能将患者的子宫切除,以挽救其生命。但是将子宫切除之后,不仅对盆腔原有的解剖结构造成了破坏,而且还让育龄女性不再具有生育能力,对其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3]。因此,在剖宫产术当中如何尽快为产妇止血,并避免使其失去生育能力,便成为了产科的焦点问题。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即为B-Lynch缝线术的改良,该手术能够迅速控制剖宫产术当中所发生的出血。

在本组28例出血患者中应用该手术进行止血,均获得良好的疗效。传统的B-Lynch缝线术是由B-Lynch C等所创立的,自开始创立之时,已经有相关报道称,该手术成功将5例产后出现大出血的患者治愈[4]。B-Lynch缝线术治疗的机制为在宫体当中绕过线圈,以使线圈压迫子宫肌层,从而将血窦关闭,达到止血的目的;该手术方法也对子宫当中的平滑肌起到了纵向挤压作用,因此可以压迫弓状血管,从而有效减慢子宫壁上血流的速度,迫使剥离胎盘的区域形成血栓,达到止血的目的。改良后的B-Lynch缝线术依然保留了传统B-Lynch缝线术具有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些新的优势。改良后的术式不再绕过宫体进行缝线,而是在子宫的前壁以及子宫后壁进行固定与缝合,因此在子宫发生收缩之后,宫体上的缝线不会再出现滑落现象,腹腔以及盆腔器官因被线圈套住而形成梗阻,从而实现止血[5]。如发现产妇存在可能引发产后出血的部分高危因素,例如产程异常以及巨大儿等,在为产妇实行剖宫产术的过程中,以上因素容易致使宫缩乏力的出现,引发出血。当出现此类状况时,可以采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方法加以治疗,应用此类术式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有效止血,而且还能预防腹腔脏器出现医源性梗死的现象。

在为出血产妇行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时,应注意选择相对应的机制以及正确的时机。在进行手术时,应将宫体紧握在双手中;为了使子宫呈收缩状态,则应将适当的力作用于宫底之下,从而有效挤压子宫肌壁区域当中的血管以及关闭其血窦,并避免缝线出现反弹现象。如产妇的出血原因为宫缩乏力,则应对出血部位进行压迫,并应用止血剂以及缩宫剂进行治疗,及时采用缝扎的方法进行止血,如不能有效止血,则应在腹腔当中取出子宫,如采用双手加压的方法可以减少出血,那么就可以为产妇实行该手术。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要确保改良后的B-Lynch缝线术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则应注意以下事项。第一,为了巩固疗效,则可在手术当中以及手术之后应用缩宫素进行配合治疗。第二,进针的位置不能离宫颈边缘太近,并避免在膀胱进针或出针。第三,对于前置胎盘因素而引起的出血,则不宜采用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进行治疗,宜采用八字缝合法。

综上所述,改良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具有简单易行、费用低以及耗时短的优点,能够有效止血;同时,该手术又能够避免为了保全生命而切除子宫的不良状况,保留了患者的生育能力,因此该手术是治疗剖宫产术当中产妇发生出血的一种最有效以及最安全的方法,可以在临床当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雪琴,李玉芳,凌少云.背带式子宫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24(12):3417-348.

[2]张玉春,王丽红.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应用[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16(23):209-210.

[3]顾卫华,唐珊玲,倪春梅,等.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严重宫缩乏力性子宫出血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7(21):638-639.

[4]刘慧英.B-Lynch子宫缝线术与欣母沛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6(12):106-107.

改良宫腔填塞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行剖宫产术患者216例, 均有引起子宫收缩乏力倾向者如产程过长、产次过多、双胎、羊水过多、巨大儿等, 且术中胎盘娩出后, 擦拭宫腔, 发现子宫体软, 宫腔大, 考虑子宫收缩欠佳者, 不管有没有术中出血, 均采用改良宫腔填塞术。

止血方法:常规胎儿娩出后于子宫体部注射缩宫素注射液20U, 胎盘娩出后擦拭宫腔, 如果发现子宫体软, 宫腔大, 即考虑子宫收缩欠佳, 立即至宫底由内向外填塞2~4张手术常规纱垫 (规格4层纱布, 长40cm, 宽20cm) , 在我们填塞的同时, 同时采用其他预防产后出血的方法, 如静脉应用缩宫素, 口服米索前列醇片等。大多数情况下, 我们立即给以缝合子宫切口, 缝合子宫肌层余2~3cm时 (3~5分钟) , 此时子宫收缩具体, 取出纱垫即可。有时需较长时间填塞, 若此时所填纱垫浸透, 有鲜血渗出, 说明子宫收缩仍欠佳, 一般10~20分钟后无好转, 立即取出所填纱垫, 行Lynch缝合法进一步止血。

结果

术中出血量85~600ml, 平均出血量 (230.7±15.3) ml, 其中产后大出血3例 (1.39%) , 后经B-Lynch缝合止血成功。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子宫收缩乏力:子宫收缩乏力是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主要原因。子宫收缩乏力可由于产妇精神过度紧张恐惧, 过多使用镇静剂、麻醉剂, 异常头先露或其他阻塞性难产, 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 子宫肌壁肌纤维损伤, 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等。传统的宫缩填塞术主要采用按摩子宫和使用缩宫素, 而改良宫缩填塞术在剖宫产术中借助宫腔填塞在压迫止血同时使用传统方法。

宫腔填塞止血的原理:宫腔填塞纱布条主要是通过对子宫感受器产生刺激作用, 信号传输到大脑皮层, 从而激发子宫收缩, 同时纱布条也可通过对胎盘剥离面起到压迫的作用, 从而达到止血的效果。

改良宫腔填塞关键因素: (1) 填塞物选择:改良宫腔填塞的是剖宫产术中必用的纱垫, 消毒可靠, 而传统的宫腔填塞所用的纱条要求厚薄适宜, 长度合适, 通常是各医院自制经高压灭菌的, 保存时间及保存条件有严格要求, 因不常使用, 需反复消毒。 (2) 填塞时机:改良宫腔填塞是在我们用纱垫擦拭宫腔时, 如果发现子宫体软, 宫腔大, 即考虑子宫收缩欠佳, 不管有无宫腔出血立即给以填塞, 同样要求填塞充分, 不留死腔。但相比传统宫腔填塞要求松紧适度, 技术要求上不那么严格。在此时进行填塞, 宫腔有时已经出血, 可以立即起到压迫止血作用, 很多时候宫腔并未出血, 可以起到预防出血作用。在我们填塞的同时, 我们可以采用其他方法协同预防出血, 如静脉应用缩宫素, 口服米索前列醇片等, 为产后出血的抢救争取了时间, 避免大量出血引起DIC等难以避免的后果。如果效果不佳, 取出填塞后, 仍可继续B-Lynch缝合法进行抢救。传统宫腔填塞在各种抢救方法无效的情况下, 再进行填塞, 此时可能已经失血过多。 (3) 填塞持续时间:改良宫腔填塞在缝合完切口前已取出所填塞纱垫, 而不像传统宫腔填塞需持续24小时。因留置时间短, 而且所用纱垫消毒严格, 避免了术后感染及隐匿性出血的发生。 (4) 因在剖宫产术中直视下进行, 对产后出血量的判断较直观, 不会延误对产后出血的抢救, 同时还为其他产后出血处理方法争取时间。 (5) 此方法对因子宫收缩乏力所引起的产后出血效果较好, 而对于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植入等还是采用传统宫腔填塞, 长时间压迫止血效果更好[3]。

总之, 改良宫腔填塞术是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实用抢救措施, 该方法具有简单易行, 止血迅速等优点, 无需特殊设备, 为患者争取了抢救时机, 尤其适用于基层单位。

参考文献

[1] Magann EF, Evans S, Hutch M, et al.Postpartum hem orrhage after cesarean delivery an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J].South Med J, 2005, 98 (7) :681-685.

[2]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841.

改良剖宫产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迁安市首钢矿山医院收治的68例前置胎盘患者, 均符合前置胎盘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4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4~39岁, 平均年龄 (28.9±7.3) 岁;经产妇21例, 初产妇13例;胎盘前置发生在头位23例, 胎盘前置发生在臀位11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3~38岁, 平均年龄 (27.7±7.1) 岁;经产妇22例, 初产妇12例;胎盘前置发生在头位24例, 胎盘前置发生在臀位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改良式剖宫产术治疗, 在患者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下方约3cm处做长度为13cm左右的直线横切口, 于正中部位将脂肪层切开约3cm的切口, 然后向两侧用手将其撕开。将筋膜切开约2cm, 向两侧方向用剪刀剪开。从正中部位用血管钳分离腹直肌, 手术室护理人员配合主治医生在分离的腹直肌间用垂直重叠的示指和中指向两侧慢慢地均匀用力拉开。顺着上下方向撕开腹膜, 暴露子宫下段。在子宫体和下段交接下方约2cm处将子宫浆膜层切开2~3cm, 向两侧方向用示指呈弧形将子宫浆膜层撕开11cm左右, 然后稍微沿下缘剥离并推开。首先横着将肌层切开2~3cm, 然后向两侧方向利用示指钝性撕开6~7cm, 接着将示指作为引导, 向两侧外上方方向利用组织剪呈弧形剪开11cm左右的切口。如患者胎盘前置的位置刚好位于切口附近, 医生在进行手术操作时要保持动作轻柔, 防止胎盘过早发生剥离, 增加术中的出血量[3]。待到胎儿完全娩出, 主治医生即刻用双手将胎盘剥离, 选择可吸收线采取连续锁扣的方式将子宫肌层缝合, 利用大网膜进行覆盖, 将筋膜进行连续缝合。选择4号丝线将皮肤和皮下组织进行间断全层缝合3针, 上方从皮肤内部出针, 不将皮肤穿透, 采用Allis钳对合钳夹皮缘4cm左右。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4]、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活动与排气时间、术后24h切口疼痛、住院时间、拆线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主要评价新生儿出生后5min和10min皮肤颜色、心率、弹足底或插鼻反应、肌张力、呼吸等体征指标。皮肤颜色:苍白或者发绀记0分;四肢发绀, 身体红记1分;全身红记2分。心率:无心率记0分;心率在100次/min以下记1分;心率在100次/min以上记2分。弹足底或插鼻反应:无反应记0分;有皱眉等动作记1分;喷嚏或哭记2分。肌张力:松弛记0分;四肢略屈曲记1分;四肢活动记2分。呼吸:无呼吸记0分;呼吸缓慢, 无规则记1分;呼吸正常, 出现声响较大的哭闹记2分。根据新生儿具体情况进行评分, 0~3分为重度窒息, 4~7分为轻度窒息, 8~10分为正常。疼痛评价标准:活动时疼痛为轻度疼痛;触碰时疼痛为中度疼痛;休息时疼痛为重度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开始手术到分娩结束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2.3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

2.4 两组患者术后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首次下次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拆线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后24h切口疼痛轻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

3 讨论

前置胎盘为妊娠女性在妊娠晚期发生的一类严重并发症, 可导致妊娠晚期大量出血, 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及无诱因阴道出血[5]。有研究显示, 在导致子宫出血的原因中, 子宫收缩是最重要的原因, 胎盘在宫颈部位或子宫下段发生附着而无法自由伸展, 从而发生移位分离, 最终导致出血[6]。通常第一次出血量不大, 由于子宫下段不断伸展而发生反复出血, 另外随着时间的增加, 出血量也会相应增加。临床上对于前置胎盘的分类主要有边缘性前置胎盘、部分性前置胎盘及完全型前置胎盘3种, 前置胎盘的不同分类决定着阴道出血量、出血次数及出血时间[7]。对于完全型和边缘性前置胎盘患者, 破膜是为了减轻胎盘受到胎先露的压迫, 破膜后胎先露下降明显, 直接将胎盘压住, 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采用剖宫产进行治疗有助于尽快结束分娩, 有效控制患者出血, 保障母婴安全。临床上将剖宫产手术作为治疗前置胎盘和避免产前出血的重要手段。

研究显示, 不同的剖宫产方式治疗前置胎盘的效果有较大差异。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随着妊娠达到晚期, 子宫下段逐渐发生伸展, 导致子宫动脉上下分支移动到下段中下1/3交界处。同时前置胎盘由于胎盘在子宫下段或宫颈部附着, 胎先露高浮, 子宫下段无法实现充分的扩张。在这种情况下切出一个下段低弧形切口, 胎头娩出时切口两侧角部会出现撕裂现象, 从而使子宫动脉上下分支受到损伤, 最终导致大出血[8]。改良式剖宫产术:将Stark医生实施的剖宫产术作为基础, 进一步改善了操作方法, 简化了开腹和关腹的步骤, 使皮肤和皮下组织缝合、腹膜缝合及结扎止血的时间明显缩短, 特别是缩短了开腹到完全娩出胎儿的时间, 该剖宫产术对紧急情况下的前置胎盘治疗效果显著[9]。改良式剖宫产术医生在直视下将筋膜剪开, 能够有效避免腹直肌受到创伤而出血, 解剖时依照局部组织特点, 结合剪、撕、切的方法在子宫下段较高部位做横弧形切口, 能够有效降低膀胱下推导致的剥离面出血, 避免由于刀切全长切口使得多条弓状动脉被切断, 也能够避免手撕开全长切口导致撕裂切口角部, 使子宫动脉上下分支受到损伤, 从而避免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大出血。待胎儿娩出后立即将胎盘徒手剥离, 能够使第三产程的时间缩短, 尽快关闭, 降低出血量[10]。手术不对腹膜进行缝合, 使得手术结束后腹膜没有张力, 能够使切口疼痛得到明显缓解, 缩短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加快手术操作进程, 能够明显缩短患者盆腔暴露在外的时间, 缩短术后排气时间, 加快胃肠蠕动, 防止手术结束后脏器发生粘连。采取撕拉法处理皮下脂肪切口, 能够使腹壁浅层血管得到完整保留, 降低手术结束后切口血液循环受到的影响。采取宽针距全层缝合方法对皮肤和皮下组织进行缝合, 能够下降缝线反应, 促进切口愈合, 缩短术后拆线时间和住院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开始手术到分娩结束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首次下次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拆线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后24h切口疼痛轻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表明改良式剖宫产术应用于前置胎盘患者, 较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能够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 缩短住院时间, 促进术后恢复,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芳, 王曙霞.改良式剖宫产术在前置胎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5, 31 (7) :87-88.

[2]李毅.改良式剖宫产术在前置胎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1 (23) :75, 77.

[3]涂文菲, 陈丽珍.改良式剖宫产术在前置胎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4) :64-65.

[4]王秀英.米非司酮联合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治疗中央性前置胎盘的临床效果[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3, 21 (6) :394

[5]李桂兰.分析改良式剖宫产术应用在前置胎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5, 4 (85) :14-15.

[6]罗翠珍, 林珏瑛, 苏艳芳, 等.改良式髂总动脉球囊闭塞术在凶险型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手术中的临床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4, 36 (3) :348-350.

[7]吴晓娟, 严园, 周晓, 等.改良式宫颈环扎术治疗前置胎盘子宫下段出血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 2015, 44 (17) :2374-2375, 2378.

[8]贾继刚, 华克勤, 姜桦, 等.配合产钳使用的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的临床应用[J].四川医学, 2011, 32 (9) :1424-1427.

[9]姜淑丽, 张欢欢.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前置胎盘术中出血6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4, 30 (18) :57, 59.

改良剖宫产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8月我院就诊的剖宫产术患者1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观察组患者年龄19岁~42岁,平均年龄(31.1±1.3)岁,初产妇42例、经产妇31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0岁~40岁,平均年龄(29.7±2.1)岁,初产妇46例,经产妇27例。术前均行B超检查为单胎妊娠,无妊娠并发症、胎儿畸形、脑积水等。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治疗。主要步骤包括:清洁皮肤,做好腰椎麻醉工作,并取患者髂前上棘连线处3 cm、Pfannestiel皱襞上2 cm做横切口,切口取12 cm为宜,横向正中切开皮下组织与筋膜4 cm,操作者在用左、右手示指、中指依照腹直肌前沿切口的上下缘,将腹直肌前鞘纵向撕裂,并于患者脐部腹膜处取一切口,撕开下缘、上缘,纵向撕开腹直肌前鞘。仔细检查子宫,并将子宫下段暴露,再用手术刀于患者子宫膀胱腹膜反折下2 cm位置准确无误地切取长度为2 cm的子宫肌层,钝性撕开10 cm即可破膜。将羊水吸出,确保胎儿安全娩出,并将胎盘娩出,同时使用1号可吸收肠线逐层缝合切口,缝合结束后,将无菌敷料覆盖于切口上端。

对照组:给予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基本步骤、用药情况等与观察组无较大区别,惟一不同之处在于该术为纵切口,需剪开膀胱腹膜反折,并下推膀胱,进行手术操作,再使用7号丝线逐层缝合切口,术后1周即可拆线。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患者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自由活动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等。新生儿Apgar评分依照新生儿的呼吸、皮肤颜色、肌肉张力、反射、心率等进行评分,满分10分,其中新生儿严重窒息评定为1~3分,轻微窒息评定为4~7分,无异常者评定为8~10分。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术中、术后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对比

从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等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来看,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优于传统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1例术后尿潴留,并发症发生率1.36%;对照组4例术后尿潴留,3例恶露不尽,后给予清宫术治疗,2例轻微腹痛,并发症发生率12.32%;两种术式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χ2=6.99,P<0.05)。

3 讨论

剖宫产术属于妇产科临床常见手术之一,多应用于因产程延迟、胎儿窘迫、缺氧、多胞胎、胎位不正、巨大儿等异常妊娠的终止,使其可顺利分娩,并达到挽救母婴生命的目的。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剖宫产率不应高于15%。临床用于终止妊娠的手术方案较多,可为纵向切口,也可为横向切口,不同切口对患者的影响不同[2]。相关资料表明[3],传统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需剪开膀胱腹膜反折,下推膀胱,暴露子宫下段,如操作不当会损伤静脉丛,处理不及时会引起大出血,威胁患者生命;切口缝合时也较易损伤膀胱,或出现子宫切口与膀胱粘连的情况,还需二次手术治疗;此外,因传统手术需下推膀胱,而子宫下段处位置本就较狭窄,缩复力不强,手术中胎头在此处不易取出,延长了手术时间,还不利于母婴健康。而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取横切口,不容易对患者神经造成严重影响;其操作时可直达子宫切口,无需使用拉钩即可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需剪开膀胱腹膜反折,对膀胱输尿管无影响,可弥补传统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不足,操作更方便、安全、快捷;此外,因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为高位切口,此处组织韧性、缩复力均较强,术后子宫更易收缩,出血量少。本文对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与传统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进行疗效对比,结果表明,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因横向切口更具优势,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且使用的可吸收肠线不用拆线,更美观,各方面情况均优于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论证了他人的研究结果。由此可见,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与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均可用于临床终止妊娠中,但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更受产妇欢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曾平.改良侧入式腹膜外剖宫产术与侧入式腹膜外剖宫产术的效果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1):4128-4129.

[2]黄鹏九,李璐瑶,高玲,等.再改良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5):3317-3318.

上一篇:多参数体征监测仪下一篇:卫星直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