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中切除(共10篇)
剖宫产术中切除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在实施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实施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可行性, 并且观察临床效果。方法 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实施剖宫产术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40例产妇为观察组, 同期选择40例剖宫产手术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感染率。结果 观察产妇临床手术时间为 (58.3±9.8) min, 明显长于对照组的 (38.1±8.3) min (P<0.05) ;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手术后出血量、手术后出血率、手术后感染率、手术后的住院时间、分娩后42天子宫复旧率等方面, 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无明显差异 (P>0.05) 。结论 在对患者实施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实施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 能有效降低患者再次实施手术的痛苦, 缩短治疗疗程, 减少治疗费用, 最终确保治疗安全性、有效性。
关键词:剖宫产,子宫肌瘤切除术,临床效果
针对医院产科并发症的诸多类型进行分析发现,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属于较为普遍的一种合并症, 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剖宫产的逐渐增加, 一定程度上使得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情况也越来越多[1]。患者子宫的任何位置均会出现子宫肌瘤,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也产生无法估计的影响, 但是在对患者实施剖宫产手术的过程中是否可以实施子宫肌瘤切除术当前仍然存在争论。为了分析对产妇实施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实施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价值, 本文对我院收治的产妇进行分组研究,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实施剖宫产术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40例产妇为观察组;选择同期40例剖宫产手术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为27~41岁, 平均年龄 (28.9±1.8) 岁;初产妇29例, 经产妇11例;孕周为38~42周, 平均孕周为 (38.6±1.3) 周;患者的肌瘤类型为, 浆膜下肌瘤的患者9例, 黏膜下肌瘤的患者9例, 肌壁间肌瘤的患者15例, 混合型的患者7例。对照组:年龄为28~42岁, 平均年龄为 (28.3±1.8) 岁;初产妇31例, 经产妇9例;孕周为37~41周, 平均孕周为 (38.9±1.2) 周。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基础资料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 临床单纯实施剖宫产手术治疗。在准备实施手术前对患者于临床展开持续性硬膜外麻醉, 麻醉成功后常规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手术治疗, 在婴儿娩出断脐后选择一线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 同时子宫基底部注射缩宫素20 U促进子宫复旧, 观察胎盘成功娩出之后实施子宫切口缝合。完成手术后, 对产妇继续行一线抗生素静脉滴注预防感染治疗, 治疗时间为2 d;选择缩宫素对患者实施静脉滴注, 10 U/d, 治疗时间为3 d, 按照常规对患者实施宫底按摩[2]。
观察组产妇, 临床选择剖宫产术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在准备实施手术之前, 对患者于临床展开持续性硬膜外麻醉, 于患者的子宫下段作横切口, 对患者实施剖宫产手术治疗。在婴儿娩出断脐后选择一线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 同时子宫基底部注射缩宫素20 U促进子宫复旧, 在胎盘成功娩出之后, 选择缩宫素 (20 U) 对患者进行治疗[5]。如果患者的肌瘤类型属于黏膜下肌瘤, 则对患者完成肌瘤切除术之后, 再给患者实施子宫切口缝合处理;如果患者属于浆膜下肌瘤或属于肌壁间肌瘤, 对患者成功完成子宫切口缝合之后, 再对患者实施肌瘤切除术治疗;对于肌壁间肌瘤患者, 如果其直径超过6 cm, 在准备对患者实施肌瘤切除之前, 于患者肌瘤周围选择缩宫素 (10 U) 联合生理盐水 (10 m L) 行肌瘤周围子宫肌层注射, 之后在产妇子宫下段切口下方两侧阔韧带无血管区的位置, 完成小洞的制作, 把止血带从阔韧带的小洞穿过之后, 需要有效实施环绕拉紧之后通过血管钳钳夹止血带, 暂时阻断子宫体的大部分血流减少术中出血, 将肌瘤有效切除, 再对瘤腔进行缝合。用1号可吸收线由深至浅分2~3层连续缝合处理。完成手术后继续一线广谱抗生素对患者实施静脉滴注预防感染, 时间为2 d, 选择缩宫素对患者实施静脉滴注, 时间为3 d, 按照常规对患者实施宫底按摩[5]。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产妇的临床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手术后出血量、手术后出血率、手术后感染率、手术后的住院时间以及分娩后42天子宫复旧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的手术指标比较
在手术时间方面, 对照组明显少于观察组 (P<0.05) ;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手术后出血量以及手术后住院时间方面, 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产妇术后出血以及术后感染等情况比较
术后出血概率、术后感染概率以及分娩后42 d子宫复旧几方面, 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无明显差异 (P>0.05, 表2)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属于一种育龄期妇女常见良性肿瘤, 常见于在女性生殖器官中,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这与内分泌失调和生育行为密切相关[6]。本次研究发现, 对患者实施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开展子宫肌瘤切除术, 可以获得显著的预后效果。但是此种方法不适于所有产妇, 对于合并出现其他产科并发症患者、合并出现全身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怀疑出现肌瘤恶变的患者不适合采用此种方式。在对患者实施手术过程中, 需要将患者的临床手术时间进行有效缩短, 观察胎儿、胎盘成功娩出之后, 在合理应用缩宫素的基础上加用止血带进行干预, 将子宫出血量有效减少, 并在手术前及手术后, 合理选择抗生素对产妇进行干预, 避免出现感染现象。
综上所述, 针对产妇在实施剖宫产手术的过程中, 配合实施子宫肌瘤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同样可以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可充分保证产妇的生命安全, 显著提高产妇的临床治疗满意度及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肖黎明, 周京伊, 李心蕾, 等.180例剖宫产并子宫肌瘤切除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业, 2013, 22 (8) :77-78.
[2]张冬玉.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分娩期行剖宫产同期手术55例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 2013, 11 (26) :126-127.
[3]程丽梅, 谷霞.欣母沛在剖宫产行子宫肌瘤切除术中的止血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医学, 2013, 39 (3) :197-198.
[4]宫慧玲.妊娠晚期合并子宫肌瘤2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35) :250-251.
[5]徐明翠.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行剖宫产术中切除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30 (30) :45.
[6]靳凤琴.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行剖宫产术后切除69例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 28 (7) :983-984.
剖宫产术中出头困难的处理 篇2
在临床工作中,总结多年工作经验,考虑剖宫产术中出头困难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麻醉效果差,肌肉不松弛,二是腹部横切口的选择,三是胎儿过大,四是胎头高浮或者胎头深嵌盆腔,五是腹膜外剖宫产术,六是手术者与助手配合不协调。
各种不同因素造成出头困难的处理:
麻醉效果差:任何手术的顺利进行与良好的麻醉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剖宫产术。如果麻醉效果差,肌肉松弛差时,首先应请麻醉师调整麻醉,应选择腹壁纵切口,且要足够大。手术者与助手协调配合,利于胎头娩出。
腹壁横切口的选择:近年来,由于剖宫产腹壁横切口的选择,增加了出头困难的发生,尤其是横切口的二次剖宫产术,组织弹性差,加上有粘连,更增加了出头困难的发生。如果麻醉效果差,胎頭高浮,腹壁皮下脂肪多,估计巨大儿,最好选择腹壁纵切口。如已选择了腹壁横切口应延长切口,剪开部分前鞘和肌肉,用拉钩上拉腹壁上切口,充分暴露术野,利于胎头娩出。
胎儿过大:近几年,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孕妇营养良好,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临床上,我们根据产妇的宫高、腹围和B超提示胎头双顶径、股骨长估计胎儿大小。如果术前估计巨大儿,腹壁宜取纵切口,腹膜内剖宫产术,利于胎头的娩出,如无特殊情况应避免腹膜外剖宫产术,避免出头困难的发生。
胎头高浮或深嵌盆腔:临床工作中,除产科指征外,还会遇到未进入产程强烈要求剖宫产的孕妇或强烈要求试产且试产失败改行剖宫产的孕妇,这是发生胎头高浮或深嵌盆腔的原因。剖宫产时,如胎头高浮,应推压宫底,使胎头下降,协助胎头娩出,或行单叶产钳或双叶产钳牵引娩出胎头。如胎头深嵌盆腔者,手术者一手先上推胎肩然后娩出胎头,如仍有困难可请台下的助手消毒外阴后戴无菌手套经阴道将胎头向上推顶以帮助手术者捞取胎头。
子宫切口的选择:如子宫下段形成良好,一般取子宫下段横切口,横切口高度应以胎头枕骨结节或耳郭水平为宜(头位时),或于子宫下段腹膜切缘下2cm处切开子宫肌层,取头困难时应迅速沿子宫切口两侧向上弧形剪开利于胎头娩出,如仍有困难迫不得已可做“T”形切口娩出胎头,但“T”形切口不利于切口的愈合。如子宫下段形成不良,可行下段纵切口或部分下段部分宫体纵切口。
腹膜外剖宫产术:采用此种手术方式,一要子宫下段形成良好,二要手术者及助手协调配合,三要充公估计胎儿的体重。
剖宫产术中切除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年中我院共实施剖宫产术4351例, 术中行子宫肌瘤或卵巢肿瘤切除207例, 占剖宫产术的4.8%。207例患者年龄21~42岁, 平均31岁;初产妇115例 (55.6%) , 经产妇92例 (44.4%) ;孕周35+2~42+3周, 平均38.6周。
1.2 剖宫产原因
社会因素126例 (60.9%) , 其中术前已发现妇科肿瘤要求手术71例 (56.3%) ;因胎儿宫内窘迫、相对性头盆不称、产程延长或停滞47例 (22.7%) ;妊娠合并症34例 (16.4%) , 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前置胎盘和胎位异常。
1.3 肿瘤诊断情况
术前发现妇科肿瘤184例 (88.9%) 。其中子宫肌瘤149例 (81.0%) , 彩超提示69例为多发肌瘤, 直径为1~8cm;卵巢肿瘤32例 (17.4%) , 双侧3例, 彩超提示畸胎瘤15例, 囊性肿块17例;子宫肌瘤合并卵巢肿瘤3例 (1.6%) 。术中诊断与术前诊断大致相符, 只是多发肌瘤为77例, 增加了8例;双侧卵巢肿瘤6例, 增加3例;子宫肌瘤合并卵巢肿瘤5例, 增加了2例。术中发现的23例 (11.1%) 中, 子宫肌瘤10例 (43.5%) , 其中单发7例;卵巢肿瘤13例 (56.5%) , 均为单侧。
1.4 术中失血情况
162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 失血量未超过500ml者有149例 (92.0%) ;出血在500~1000ml间有12例 (7.4%) ;有1例 (0.6%) 多发性肌瘤剔除中, 因瘤体直径为8 c m, 肌瘤剔除后, 子宫收缩不良, 失血超过1500ml, 而行子宫次全切术。45例单纯卵巢肿瘤剔除术中, 无失血情况发生。
1.5 术后病理诊断
切除肌瘤162例, 均为平滑肌瘤, 其中玻璃样变26例 (16.0%) , 囊性变19例 (11.7%) , 红色样变7例 (4.3%) 。切除卵巢肿瘤50例, 其中成熟畸胎瘤21例 (42.0%) , 卵泡囊肿8例 (16.0%) , 巧克力囊肿7例 (14.0%) , 黄体囊肿、浆液性囊肿瘤各4例 (各8.0%) , 黏液性囊肿瘤、纤维瘤各2例 (各4.0%) , 多囊卵巢、甲状腺肿各1例 (各2.0%) 。
1.6 转归
术后经抗感染、加强子宫收缩及对症支持等治疗, 恢复良好, 均如期出院。产后42天门诊复查均健康。
2 讨论
本组资料中社会因素性剖宫产高达60.9%。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手术技术及麻醉水平的提高, 剖宫产术的安全性大大增加, 但产前教育及围生期保健仍相对不足。许多孕妇对分娩存在恐惧, 怕经阴道分娩失败后再行剖宫产术增加痛苦, 不愿试产, 还有一些选择日期及时辰等额外要求, 以及为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等, 使得社会因素性剖宫产率上升明显。另外, 孕妇妊娠后发现有妇科肿瘤, 希望剖宫产时一并解决问题, 这也是剖宫产率上升的一个原因, 在本组中占社会因素性剖宫产的56.3%。
本组的207例均是在剖宫产术中将子宫肌瘤及卵巢肿瘤剔除, 且预后均较好。从前面的术中出血情况看, 剖宫产术中剔除子宫肌瘤与单纯剖宫产相比, 出血量增加不多, 手术难度也未见明显增加。我们认为, 对妊娠合并妇科肿瘤患者, 剖宫产术中同时行肿瘤切除术, 是一个可行的手术方式。手术的成功, 可减轻产妇的思想负担, 避免了再次手术的危险, 且节约了经济开支, 如留下子宫肌瘤不处理, 可能会影响子宫缩复, 盆腔感染的机会也增加。但这对手术者操作的要求较高, 手术应尽快完成, 减少手术暴露的时间。
剖宫产术中出血原因分析160例 篇4
关键词剖宫产术中出血原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042
剖宫产是解决难产问题的有效方法,但同样会出现并发症,其中最严重的是术中出血,处理不当容易导致产妇死亡[1]。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4月收治剖宫产中发生出血患者160例,年龄20~35岁,平均201±23岁;其中初产妇106例,经产妇54例;孕龄32~43周,平均孕周393+1周;首次剖宫产99例,2次剖宫产61例。
手术指征:160例患者中,头盆不称58例,胎儿宫内窘迫38例,巨大难产儿32例,妊高症伴胎盘早剥6例,胎位不正18例,羊水过少6例,自愿选择剖宫产2例。
方法:①出血量测量及收集:以出血量≥500ml为大出血的判断标准。手术部位出血量测量以浸透10cm×10cm敷料不滴血为10ml计算。阴道出血量以浸透纸垫面积计算。②治疗:所有患者均经补充血容量、抗炎及对症治疗,保守治疗无效者中转手术治疗。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数据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出血原因及出血量:本组术中出血原因及例数为子宫收缩乏力83例(5188%),胎盘早剥6例(375%),前置胎盘6例(375%),胎盘粘连19例(1000%),切口裂伤26例(1625%),妊娠合并贫血20例(1250%)。出血量500~1000ml96例(6000%),1000~2000ml32例(2000%),>2000ml32例(2000%)。见表1。
抢救结果:子宫手术乏力患者,予以止血、按摩、缩宫素的护理操作,使用纱布填塞压迫止血等方法止血,70例保守止血成功,13例中转手术治疗,切除子宫治疗脱离危险;6例胎盘早剥患者及19例胎盘粘连患者经剥离胎盘、缝合、压迫止血、缩宫素、米索前列醇运用均止血成功;26例切口裂伤患者,予以输血、抗炎理疗及缝合后,均止血成功;合并贫血孕妇予以输血治疗,好转后转血液科治疗,痊愈。
讨论
术中出血原因分析:本组出血原因主要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影响机体自行止血、伤口裂伤损伤血管及妊娠合并贫血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引发[2]。①子宫收缩乏力:子宫收缩乏力为常见引发出血主要原因,本组比例5188%,进一步分析原因,多为头盆不称;产程过长;手术过早,宫口下段不成熟,肌层厚,手术容易出血切口出血增多或子宫手术不良引发出血。②胎盘因素[3]:本组31例为胎盘因素引发,胎盘早剥6例,前置胎盘6例,胎盘粘连19例。进一步询问病史,31例均有人流史或刮宫史,考虑原因为人流或刮宫,造成子宫黏膜损伤或感染,成为胎盘前置、粘连甚至植入诱因。分泌选择剖宫产,子宫下段肌层血运丰富、肌层薄弱、收缩能力低下,故易形成大出血。同时提示,人流及刮宫与剖宫产术中大出血关系密切。③切口裂伤:本组出现26例,多出血于子宫下段,引发原因为切口长度不足、胎儿过大、产程过长、子宫发育不良及手术操作损伤等因素。
预防策略:针对以上常见引发术中大出血引发原因,制定预防措施:①主要做好产前检查,术前明确胎儿大小、胎儿体位,评估产妇的身体状况,必要时加强产妇营养,出现妊娠并发症后积极治疗,胎位异常予以积极矫正治疗;其次为孕产期保健,有计划怀孕的,孕前避免人流及刮宫,有阴道炎、宫颈病变等积极治疗,为妊娠做好准备。②预防宫缩乏力,缩短产程。产程过长产妇,积极应对,予以静脉输注葡萄糖等补充体能,并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适当运用缩宫素等缩短产程。助产过程中,注意操作技巧,动作轻柔,避免暴力。③合理选择剖宫产,无难产等最好杜绝剖宫产,经学者研究,剖宫产随可以减少痛苦,但术中、术后、远期并发症较多,故要严格按照适应证选择病例,可以有效降低术中大出血。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中出血原因不多,但变化较快,危险性大。术中医护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产程过长、子宫收缩乏力等突发状况,应积极应对,出血的话必须能够迅速应对,有效进行止血治疗,以免危及生命或导致子宫切除。
参考文献
1吴庆蓉,程浩.围术期环节质量控制在防治剖宫产大出血中的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2012,41(5):478—480.
2王伟.基层医院剖宫产大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6):86.
剖宫产术中切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80例作为研究结象,按照是否行肌瘤切除手术分成切除组和非切除组,各40例。切除组患者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5.65±4.21)岁。非切除组患者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25.43±4.2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非切除组仅进行单纯的剖宫产手术。切除组在剖宫产手术中行肌瘤切除手术,探查患者的子宫肌瘤情况,肌壁间肌瘤患者在其肌底注射10 U的宫缩素,将肌瘤切除后,用1号线进行缝合;浆膜下肌瘤患者用瘤蒂夹将子宫夹住后切除肌瘤;浆黏膜下肌瘤患者钳住其宫腔口后切除肌瘤,最后经阴道将肌瘤蒂切除。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进行观察并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切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长于非切除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bP>0.05
3 讨论
子宫肌瘤属于良性肿瘤,对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在剖宫产术后仍需再次手术,给患者的机体造成了一定的损伤,增加了产妇及产妇家庭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因此,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在剖宫产术中是否需要进行肌瘤切除手术成为了临床热议的焦点[1,2]。
浆膜下肌瘤是凸于子宫表面向子宫浆膜面生长的肌瘤;黏膜下肌瘤是凸于子宫腔向子宫黏膜方向生长的肌瘤;肌壁间肌瘤生长在子宫肌壁间,被肌层围绕。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发病率较高,相关的研究资料显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容易导致不良的妊娠结局,给产妇及新生儿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剖宫产术是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常用的分娩方式,但在手术过程中是否要切除子宫肌瘤尚存在较大的争议。
综上所述,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在剖宫产术中行肌瘤切除手术具有可行性。
摘要:目的 分析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行剖宫产术中肌瘤切除的效果。方法 80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按照是否行肌瘤切除手术分成切除组和非切除组,各40例。非切除组仅进行单纯的剖宫产手术,切除组在剖宫产手术中行肌瘤切除手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非切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1.47±10.15)min、(5.07±0.11)d,短于切除组的(82.31±10.19)min、(7.54±0.8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在剖宫产术中行肌瘤切除手术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妊娠,子宫肌瘤,剖宫产术
参考文献
[1]徐明翠.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行剖宫产术中切除的临床分析.中外医疗,2011,30(30):45.
剖宫产术中切除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收治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86例, 随机分为两组, 各43例。对照组年龄为20~39岁, 平均年龄为 (29.02±1.13) 岁;孕周为36~41周, 平均孕周为 (39.81±1.22) 周;其中初产妇29例, 经产妇14例;观察组年龄为22~38岁, 平均年龄为 (28.42±1.18) 岁;孕周为37~40周, 平均孕周为 (39.95±1.31) 周;其中初产妇30例, 经产妇13例。
1.2方法
在术前均给予两组连续硬膜外麻醉, 行子宫下段横切。两组均在前期进行剖宫产术, 在胎儿分娩出后给予10~20 U缩宫素, 去除胎盘。观察组再进行宫腔子宫壁检查, 根据患者子宫肌瘤的具体位置进行手术切除。如果患者子宫肌瘤处于子宫切口附近或粘膜下, 则首先进行肌瘤切除术, 然后再缝合子宫浆肌层。在子宫肌瘤切除尽后间断缝合瘤腔和子宫切口, 不留死腔。缝合后肌瘤剥除切口呈线形, 只暴露少量缝线。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恶露干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情况, 同时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n (%) ]表示, 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手术指标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恶露干净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术后并发症
观察组出现1例术后并发症, 发生率为2.33% (1/43) , 对照组出现2例术后并发症, 发生率为4.65% (2/43) ,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 P>0.05) 。
3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于剖宫产时是否需要同时进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存在争议。部分研究者[5]认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因为经过长时间的妊娠期, 而肌瘤的血管非常丰富, 肌核界限并不能够看清, 因此在此时如果给予患者子宫肌瘤切除术很可能会导致子宫大出血;并且胎儿在分娩后子宫出现收缩变形, 这样会导致肌瘤位置改变, 使得手术切除更加困难, 还会使得产后出血和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升高, 所以不认为在剖宫产术中进行子宫肌瘤切除具有可行性。也有部分研究者[6]认为, 在剖宫产时需要尽可能切除肌瘤, 这样不仅会有效减少患者压力, 还能够有效避免因为子宫肌瘤而导致的子宫复旧不良性产后出血, 并且也能够避免患者进行二次手术的痛苦, 减轻治疗费用。
而在该研究中, 在剖宫产同时进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观察组, 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单纯行剖宫产术的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恶露干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在程书梅[7]的研究中表明, 剖宫产同时进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恶露干净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 (162.6±9.2) mL、 (9.7±1.2) d、 (2.3±1.2) d和 (6.9±1.7) d, 均与单纯行剖宫产术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与该次研究结果相类似。其可能原因为在切除肌瘤时做到快速、准确, 并且在术中谨慎对待靠近子宫动静脉、输卵管和输尿管间质部的大肌瘤, 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8]。并且该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说明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只要术者精准、快速操作能够有效进行剖宫产的同时切除子宫肌瘤, 手术具有较高安全性和可行性。
综上所述, 对于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较为可行, 其不影响患者产后恢复, 也未增加术后并发症, 可有效避免二次手术, 减轻患者痛苦,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整群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该院收治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86例, 随机分为两组, 各43例。对照组单纯给予剖宫产术, 观察组剖宫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 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恶露干净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 (60.3±20.5) min, 长于对照组的 (37.1±20.2)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 (269.6±55.3) m L、术后排气时间为 (2.4±1.3) d、恶露干净时间为 (9.5±1.4) d、住院时间为 (6.7±1.5) d,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 (1/43) , 与对照组的4.65% (2/43) 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较为可行, 其不影响患者产后恢复, 也未增加术后并发症, 可有效避免二次手术, 减轻患者痛苦, 值得推广。
关键词:剖宫产术,子宫肌瘤切除术,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高翔, 周生敏, 王娟.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效果评价[J].西部医学, 2015, 27 (9) :1359-1361, 1364.
[2]张晗, 芮广海, 尹红宇.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单纯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比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6 (5) :681-682.
[3]王琼, 李新琳.剖宫产同时切除子宫肌瘤术联合应用药物的效果[J].中国实用医刊, 2014, 41 (10) :68-70.
[4]王永梅.剖宫产同期子宫肌瘤切除术与择期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比较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8) :870-871.
[5]晋阳秋, 彭丽娜.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 20 (20) :3110-3113.
[6]黄利兰, 邹清如, 蔡芬兰, 等.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 2013, 41 (5) :53-55.
[7]程书梅.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169例临床体会[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4, 5 (3) :57-58.
剖宫产术中脾损伤1例 篇7
患者, 23岁, 已婚, G3P0。因孕39+5周, 下腹隐痛伴阴道流液1小时, 于2011年1月17日入院待产。末次月经:2010年4月12日, 预产期:2011年1月19日。入院前1周有咳嗽、咳痰症状, 自行服药 (具体不详) 后症状有所缓解。入院时偶有咳嗽, 无咳痰。查体:咽部充血, 扁桃体无肿大, 心肺听诊正常, 腹部隆起如孕足月大小, 肝脾肋下未及。产科检查:宫高34 cm, 腹围102 cm, 胎头浮, 跨耻征可疑, 有不规则宫缩, 胎心142/min。宫口未开, 胎先露-3, 未见红, 已破膜, 羊水Ⅱ度粪染, 余无异常。门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BPD 9.0 cm, FL 6.7 cm, AFI 9.6 cm, 胎盘Ⅲ度。因胎膜早破、羊水粪染、胎头浮、跨耻征可疑, 遂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探查见子宫外形正常, 部分大网膜与宫底粘连, 下段形成可, 切开下段宫壁, 钳破胎膜见羊水Ⅱ度粪染, 量约500 ml。经助手右手按压宫底, 协助顺利, 取出一成熟活男婴, 肌张力差, 皮肤青紫, 清理呼吸道断脐后交麻醉师与助产士处理, 阿氏评分1分钟8分, 5分钟10分。胎盘、胎膜取出完整, 子宫收缩好, 缝合子宫, 检查双侧附件正常, 剖宫产术至此约25分钟, 检查切口无渗血后, 清理腹腔时见右侧腹腔无异常, 左侧则有少量新鲜血液, 排除子宫附件出血后, 仍见少量新鲜血液从左上腹流下, 立即请外科医生会诊, 探查后考虑脾损伤, 改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 取左上腹肋下缘切口约12 cm, 探查见大网膜与脾脏部分粘连, 脾下极近脾结肠韧带处一长约1.5 cm裂伤, 活动性出血。行脾修补术:切断部分脾结肠韧带, 游离8 cm×5 cm大小脾肾间隙后腹膜, 间断缝合悬吊包裹脾下极后, 与脾胃韧带缝合加压, 以大网膜及止血纱布填塞加压前述间隙, 止血成功。术中出血约1500 ml, 补液4000 ml, 输血600 ml, 尿液清, 量约1000 ml。术后予抗感染、止血、补液治疗, 于术后第6日及第15日各复查1次超声,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脾稍大、脾包膜完整, 无腹腔积液。产妇于术后16日出现发热、咳嗽, 考虑肺部感染转入呼吸内科治疗, 经抗感染治疗症状缓解, 治愈出院。
2 讨 论
临床上, 脾脏损伤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 两者发生机制不一样, 前者为外伤所致的破裂出血, 后者没有明显外伤而是其他多种原因所致。本例产妇无外伤史, 剖宫产术前及术中进腹腔均无异常发现, 胎儿娩出后发现了脾损伤, 损伤发生于剖宫产术中。结合该产妇病史:曾有2次药物流产史, 药物流产后均未抗感染治疗, 术后补充询问病史, 该妇女于婚后有阴道炎反复发作病史, 以上因素均可能导致盆腔炎症, 使内脏器官发生粘连, 大网膜与脾脏粘连则是表现之一, 由此形成此次脾损伤的解剖因素。本病例中, 术中虽未施暴力, 但由于按压宫底时可能导致与脾脏粘连的大网膜及肠系膜发生牵拉, 造成脾脏破裂出血, 故有外伤性脾破裂的可能。结合此病例, 我们认为:剖宫产术中, 常规挤压宫底及上腹部协助胎头娩出, 由于孕晚期脾功能旺盛、充血、间质水肿, 轻度外力亦可能造成脾损伤, 故剖宫产术前谈话签字时应将有可能导致上腹部脏器破裂出血包括其中, 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同时还应注意:术前常规抽血5 ml备紧急情况下交叉配血使用;剖宫产术中出血与上腹部出血不易明确鉴别, 关腹前仔细检查极其重要, 一旦确诊, 应立即行修补术或切除术, 以确保患者安全;术后须预防再出血、脾周脓肿的发生;术后需卧床休息2周以上, 故还应加强护理, 预防褥疮、肺部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Kim AW, Xu X, Hollinger EF, et al. Human heparanase-1 gene expression in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J].J Gastrointest Surg, 2002, 6 (2) :167-172.
[2] Maxhimer JB, Quiros RM, Stewart R, et al. Heparanase-1 ex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metastatic potential of breast cancer[J].Surgery, 2002, 132 (3) :326-333.
[3] Quiros RM, Rao G, Plate J, et al. Elevated serum heparanase-1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carcinoma are associated with poor survival[J].Cancer, 2006, 106 (3) :532-540.
[4] Tang W, Nakamura Y, Tsujimoto M, et al. Heparanase: a key enzyme in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gastric carcinoma[J].Mod Pathol, 2002, 15 (4) :593-598.
[5] 崔红梅, 王海琳.乙酰肝素酶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 2005, 32 (6) :371-373.
剖宫产术中产妇的体位安置 篇8
1 麻醉时的体位
剖宫产术的麻醉方式一般是持续硬脊膜外麻醉。麻醉时孕妇需取侧卧抱膝位行硬脊膜外穿刺置管, 此时应注意先让产妇取平卧位, 听胎心1次并记录, 同时给产妇鼻导管吸氧 (2 L/min~4 L/min) , 然后协助产妇取左侧侧卧抱膝。常规下麻醉师会让产妇右侧侧卧位, 方便其麻醉穿刺, 若此时胎儿在宫内有缺氧情况存在, 右侧卧位压迫孕妇子宫动脉, 加重胎儿宫内缺氧, 加上麻醉用药可能导致胎儿宫内窘迫死亡。
2 手术中的体位
麻醉穿刺成功后, 协助产妇取仰卧位, 手术台稍向左下倾斜, 抬高手术床头防止或纠正产妇血压下降和胎儿窘迫情况。如果此时产妇取仰卧位, 手术台平放, 产妇会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缺氧, 危及产妇生命安全。当胎儿从宫腔取出后, 摆平手术床, 产妇取仰卧位。胎儿取出后, 产妇缺血缺氧, 此时产妇取头高位, 加速血液流入腹腔, 导致产妇缺血缺氧加重, 危及产妇生命安全。
3 小结
剖宫产术中产妇体位摆放要点: 麻醉穿刺时协助产妇取左侧侧卧位;术中胎儿取出前, 产妇取平卧位, 抬高手术床床头, 并将手术台稍向左下倾斜;胎儿取出宫腔后, 摆平手术床, 产妇取仰卧位。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47-348.
剖宫产术中切除 篇9
【关键词】 剖宫产术;体位;平卧位;左倾仰卧位;左侧卧位;血压
腰、硬联合麻醉因起效迅速,用药量少,阻滞完善,减少了静脉辅助用药,降低了产妇和胎儿的麻醉危险而作为剖宫产最多用的麻醉方式。但是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手术,产妇循环变化剧烈,主要的并发症是低血压。而低血压的发生不仅与阻滞平面密切相关,而且手术体位因影响下肢静脉的回流成为导致低血压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探讨分析体位干预对产妇剖宫产术中血压的影响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进行剖宫产手术产妇90例,产妇年龄20-37岁,体重58-77kg,孕月37-42周,排除妊娠并发症及多胎妊娠的患者,入选病例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将病人随机分为三组:A组、B组、C组,每组30例,三组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病员入室后常规开放上肢静脉通道、给氧,麻醉前输复方氯化钠500-1000ml,以排除其他因素造成的血压改变。患者于麻醉后A组取90度左侧卧位;B组取左倾15-30度仰卧位;C组采取平卧位均保持10分钟后取手术体位消毒开始手术。监测麻醉后5、10、20、30分钟血压变化,并观察病情变化。
2 结 果
以入室后第1次监测的血压为基值,采用χ ±s方法記录波动值,并记录出现头晕、胸闷、恶心、呕吐、打哈欠、全身出冷汗、脉搏加快等不良症状之一的如下:
A组波动值5分钟时±8mmHg,不良症状0例;10分钟时±6mmHg,不良症状0例;20分钟时±5mmHg,不良症状0例;30分钟时±5mmHg,不良症状0例。
B组波动值5分钟时±12mmHg,不良症状2例;10分钟时±10mmHg,不良症状0例;20分钟时±7mmHg,不良症状0例;30分钟时±5mmHg,不良症状0例。
C组波动值5分钟时±25mmHg,不良症状7例;10分钟时±12mmHg,不良症状2例;20分钟时±8mmHg,不良症状0例;30分钟时±6mmHg,不良症状0例。
3 分 析
孕晚期产妇增大并右旋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和髂总静脉,而麻醉后腹壁肌肉及子宫附属韧带松弛,如果C组此时采取平卧位后子宫将失去支撑,充满羊水和胎儿的子宫压向腹后壁而使下腔静脉和髂总静脉受压更大,使下肢及盆腔内静脉回流受到更大的影响,从而引起血压的波动,进一步导致仰卧位低血压的发生。B组采取左倾仰卧位的目的是不仅使增大子宫左移减轻对下腔静脉和髂总静脉的压迫,而且可以使羊水因重力的关系流至左侧,最大程度的减轻对下腔静脉及髂总静脉的压迫,使回心血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心搏出量增加,血压上升。而A组左侧的幅度更大效果也更明显,对血压影响的持续时间也更长。
4 结 论
90度左侧卧位作为更有效的体位干预方法比较传统的左倾仰卧位更能明显降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的发生率,能更有效的维持术中血压的平稳,减轻低血压等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减少了产妇术中的不适,及母婴并发症的发生,更好的保障了母婴安全。
参考文献
[1] 于永群,黄洁莲.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2004,20(5):307-308.
[2] 王德智.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的诊断与防治.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5,11(1):2-3.
[3] 王伟,徐兰芳,许啸波,等.不同体位硬膜外阻滞对剖宫产病人血流动力学和阻滞性的影响.全科医学临床与教,2008,6(5):410-417.
剖宫产术中出血48例分析 篇10
关键词:剖宫产,大出血,宫缩乏力,产科
剖宫产手术作为在生产过程中解除母婴危险状况和处理难产的一种相对比较安全且伤害性较小的方法, 已经在各级医院普及。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高危妊娠认识的逐渐提高和深入, 近十几年以来, 剖宫产率逐渐升高。但是, 其手术并发症不容忽视, 术中出血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倘若处理不当, 则会严重影响产妇健康, 甚至危及产妇生命。现对本医院从2004年1月到2011年9月发生的48例剖宫产术中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原因及其处理对策。
1 临床资料
2004年1月至2011年9月, 本院行剖宫产2831例, 其中有48例由于以术中出血量超过1000mL, 诊断为术中出血, 其发生率为1.69%。产妇年龄22~35岁, 孕周35~41周, 初产妇39例, 经产妇9例。从未做过产前检查的17例。剖宫产的适应证为:胎儿窘迫, 产程迟滞, 骨盆狭窄或胎头与骨盆腔不对称, 胎位不正, 妊高征, 多胞胎, 前胎剖宫生产或子宫曾历过手术, 胎盘因素, 母体不适合阴道生产, 胎儿过大, 产程延长等。均采用腹膜内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新生儿体质量2500~4200g, Apgar评分7分46例, 无一例新生儿死亡。术后7d腹部切口拆线, 甲级愈合45例, 乙级愈合3例。
在我们观察的48例剖宫产术中出血的病例中, 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 共22例, 占45.8%, 其次为胎盘早剥9例, 前置胎盘7例, 子宫切口裂伤5例, 胎盘植入3例子及宫切口出血2例。在因宫缩乏力而导致术中出血的22例中, 进入第二产程后才行剖宫产术的为14例;在5例子宫切口裂伤的患者中, 进入第二产程后行剖宫产术的有3例。其他病例的出血发生时间均在第一产程。该48例剖宫产术中出血的患者经保守治疗成功的有41例, 7例行次全子宫切除术或者全子宫切除, 其中3例为前置胎盘出血, 2例为胎盘早剥导致出血, 2例为胎盘植入所致。除此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2 讨论
近些年以来, 而随着人流引产、辅助生殖技术的提高, 前置胎盘、胎盘粘连、多胎妊娠也越来越多, 剖宫产术中出血率亦呈明显上升趋势。如果剖宫产手术过程中大出血, 而处理不当, 就有可能会影响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 明确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原因, 尽快做出相应的合理、有效的治疗十分必要。
2.1 子宫收缩乏力
根据对本院7年多以来的观察和总结, 发现导致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诸多原因中, 子宫收缩乏力首当其冲。而有产程延长、胎盘早剥, 巨大儿等病史的患者更加容易发生子宫收缩乏力[1]。如果产前有反复多次出血, 则易引起局部的炎症, 致使组织粘连。加上子宫下段血管丰富, 但平滑肌相对较少, 收缩力差, 因此, 更加容易发生大出血。术中子宫切口也较易发生撕裂, 亦可导致大出血。因此, 对于考虑到可能发生宫缩乏力的患者, 要严密观察产程, 科学掌握剖宫产术的时机, 尽可能避免第二产程行剖宫产术。如果在术中发生因宫缩乏力而致的出血, 要及时予以按摩子宫, 合理应用宫缩剂, 并予含服米索前列醇, 注射麦角新碱等多项措施, 综合处理[2]。除此以外, 还需及时缝合子宫切口。若以上措施仍然不能有效止血, 还可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 以助止血。子宫动脉上行支在术中容易识别, 结扎该动脉操作简便, 操作时间短, 并发症少, 且疗效确切, 不失为急诊处理时可选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 值得推广。
2.2 胎盘因素
由于胎盘因素引起剖宫产术中出血最常见的为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
对于多数前置胎盘的患者而言, 对其进行抢救和处理的主要措施就是通过剖宫产术, 终止妊娠。因此手术者须在术前对患者病情和术中的难度做好充分的评估, 积极做好充分的抢救准备工作。术前须行详细的B超检查, 明确胎盘和羊膜囊的位置和情况, 以免在术中误伤胎盘, 人为的引起大出血[3]。在手术过程中, 手术须十分熟练, 胎盘剥离以后, 要迅速缝合出血处, 并予以凝血酶纱布压迫止血。宫腔内纱布填塞也是控制子宫收缩乏力和胎盘剥离后严重出血的有效手段[4]。
对于胎盘早剥的患者, 除了积极治疗其并发症以外, 还应早期注意胎盘剥离的征兆, 尽早干预, 以降低子宫卒中的发生率。因为一旦发生子宫卒中, 则引起宫缩乏力和术中出血的几率大大增加, 甚至还有可能发生DIC。这类患者如果出现剖宫产术中出血应及时补充血容量, 维持生命体征平稳, 加强宫缩。还可以视情况, 用宫腔纱布填塞, 若仍无效, 则须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或双侧髂内动脉止血。
2.3 子宫切口裂伤
防治子宫切口裂伤, 减少其发生率, 首先就要熟练的判断和掌握手术时机。手术时间过早, 子宫下段形成不佳;若手术时间太迟, 子宫下段肌壁已经水肿, 质地较脆, 容易被撕裂。另外, 须由有丰富操作经验的医生手术, 动作要轻柔, 采用科学合理的切口方式, 以减少切口裂伤和血管损伤。
2.4 机体因素
若分娩的患者有低蛋白血症, 重度贫血, 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病, 其他各种因素所致的凝血功能减低, 或者近期由于其他疾患服用了具有抗凝、抗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则发生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几率大大增加。另外, 患者妊娠的年龄, 体内的激素水平, 以及子宫本身的功能状态均可能与之相关。
综上所述, 剖宫产术中出血, 原因复杂, 病情危急, 若救治不能及时、准确、合理, 其危害十分严重。因此, 临床医生需要在术前全面评估患者病情, 对于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危急状况要预先估计, 并做好充分的准备, 积极预防。一旦发生大出血, 应果断的根据形成原因, 做出应急处理。同时应注重维持患者体液平衡和生命体征的平稳, 综合治疗, 才能将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葛俊丽, 曾蔚越.宫腔纱条填塞法治疗中央型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大出血70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电子版) , 2011 (2) .
[2]朱宁, 樊平, 窦娜, 等.624例剖宫产术后出血及相关因素分析[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11, 32 (5) :473~474.
[3]王小玲.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子宫下段止血105例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0, 19 (21) :120.
【剖宫产术中切除】推荐阅读:
剖宫产术中论文05-26
剖宫产术中的舒适护理05-11
肝癌切除术的术中护理07-08
周氏剖宫产05-21
改良剖宫产08-13
择期剖宫产08-28
剖宫产应用09-17
再次剖宫产09-20
剖宫产腹部09-29
社会因素剖宫产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