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剖宫产

2024-10-28

改良式剖宫产(共9篇)

改良式剖宫产 篇1

我院从2001年开始临床应用改良式剖宫产术, 该术式符合解剖生理特点, 简化手术步骤, 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现对改良式剖宫产术在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改良式剖宫产术506例 (改良组) , 年龄20岁~38岁, 平均年龄29岁;初产妇450例, 经产妇56例;剖宫产指征:头盆不称266例, 胎儿窘迫176例, 羊水过少35例, 子痫前期10例, 其余为臀位、双胎、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停滞、高龄初产、瘢痕子宫等共19例。子宫下段剖宫产术60例 (下段组) , 年龄22岁~43岁。2组孕产妇年龄、孕产次、孕周无明显差异, 剖宫产指征相近。2组病例均采用连续性硬膜外麻醉。

1.2 手术方法

1.2.1 改良式剖宫产

(1) 切口选择耻骨联合上缘Pfannesteil皱襞, 长约10 cm~15 cm; (2) 非弧形切开皮肤全层, 仅切透真皮层, 正中切开皮下脂肪, 深达筋膜层并切开筋膜2 cm~3 cm; (3) 用圆头直剪将筋膜与腹直肌分离并横行撕开筋膜与皮肤等长; (4) 用血管钳分离两侧腹直肌间的粘着部位3 cm~4 cm, 术者与助手同时各用双手食、中指重叠向外撕拉腹直肌至切口够大; (5) 分离腹膜脂肪并横向撕开腹膜; (6) 在膀胱腹膜返折处切开脏层腹膜, 并切开子宫肌层3 cm~4 cm, 向两侧撕开脏层腹膜返折及子宫肌层 (必要时行T形切口) ; (7) 吸尽羊水;胎儿娩出后子宫肌层注射缩宫素20~40 U, 以干纱布拭净宫腔, 对宫口未开的产妇, 可用宫颈扩张器 (Hegar) 扩张宫颈口; (8) 子宫切口用1号可吸收肠线连续全层锁边缝合, 不缝合脏层腹膜及壁层腹膜[1]; (9) 1号合成肠线连续缝合腹膜及前鞘, 皮下脂肪及皮肤用普通丝线一起褥式缝合3~5针。

注意事项:

(1) a) 避免腹壁及子宫切口相对过小;b) 子宫切口位置要选择得当;c) 胎头高浮及深定应谨慎处理;d) 提高医生技术水平避免医源性娩头困难;e) 臀位或横位可产钳术助产分娩。

(2) 胎盘娩出方法选择:胎儿娩出后立即宫体注射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等待胎盘自然娩出, 避免用力牵拉脐带抓取胎盘致脐带扯断溅血及胎盘胎膜残留。如有粘连、残留可用卵圆钳夹出或大刮匙刮取, 后用纱布垫拭净。

(3) 术中出血:a) 子宫切口出血下段横切口避免过小过低、胎头过大使切口撕裂;及时处理产程, 避免产程长压迫组织水肿变脆而出血;b) 宫缩乏力, 胎头娩出即宫体注射缩宫素、按摩子宫;前置胎盘或胎盘早剥可先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 子宫动脉总支、髂内动脉结扎亦无效者切除子宫。

(4) 术中操作精细、熟悉解剖, 避免损伤膀胱、输尿管。

1.2.2 子宫下段剖宫产

按照第三版《妇产科学》常规操作方法[2]。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表2。

3 结论

(1) 采用Joel-Cohen切口 (位于双侧髂前上棘连线下大约3 cm) , 非弧形切开皮肤, 术后瘢痕易被腹壁皱褶遮盖, 瘢痕细, 不影响外表美观, 产妇易于接受, 且术野大易于操作。 (2) 皮下脂肪、前鞘及腹直肌采取向两侧撕拉的方法, 及用圆头直剪将筋膜裁开, 能使其中的血管、神经完整地保留下来, 减少术中出血量, 也减少了开腹时间, 利于术后恢复;同时可避免胎头高浮托头困难。 (3) 牵拉腹直肌时, 手指垂直位, 可以避免损伤腹壁下动脉造成的出血。横向撕开腹膜, 可以避免伤及膀胱。 (4) 在膀胱腹膜返折中上1/3处同时撕开脏层腹膜及子宫肌层, 除可以减少对膀胱的损伤外, 也可以减少对子宫肌纤维、子宫血管的损伤, 减少出血, 也可避免胎头高浮取头困难的问题。此种方法还可以使肌层切口上下缘厚度一致, 避免不全层缝合, 且缝合后易于愈合。 (5) 子宫切口钝性分离, 不易损伤胎儿, 出血少, 并且不易同时破膜, 可避免羊水栓塞。 (6) 用1号可吸收肠线连续锁边缝合全层子宫肌层, 不会遗漏子宫血管, 也可减少因出血缝合过密造成子宫肌层缺血组织坏死, 有利于子宫肌层的愈合。 (7) 总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下段组;术后病率明显低于下段组;对腹膜干扰时间短, 胃肠刺激、术后排气时间短, 产妇能及早离床活动[3]; (8) 术后产妇恢复快, 乳汁分泌良好, 有利于母乳喂养。

本文比较了改良式剖宫产与子宫下段剖宫产, 认为改良式剖宫产更符合人体的解剖及生理特性, 不但进一步缩短了手术时间, 而且降低了手术难度, 具有对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粘连轻、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因此改良式剖宫产术明显优于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 探讨新式剖宫产改良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我院行剖宫产566例产妇分为子宫下段剖宫产法60例, 及改良式剖宫产506例。对两种手术方式在切口、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子宫下段剖宫产法 (下段组) 手术时间为 (45.17±7.18) min, 改良式剖宫产 (改良组) 手术时间为 (30.14±5.73) min;出血量:下段组约为 (225.61±30.81) mL, 改良组约为 (343.50±45.83) mL;术后排气时间:下段组 (17.8±3.6) h, 改良组 (46.5±9.1) h,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新式剖宫产改良法符合人体的解剖及生理特点, 具有手术时间短、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粘连轻、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关键词:子宫下段剖宫产,改良法,手术时间,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马彦彦.新式宫剖产术[M].第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48-55.

[2]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882-887.

[3]吴月华.新式剖宫产和改良式剖宫产术的手术效果比较[J].中国中医药咨询, 2010, 2 (3) :141.

改良式剖宫产 篇2

受多种因素影响,剖宫产术率在近年显著上升,是重要的应对异常妊娠的手段,在处理胎儿和产妇危急情况时,具较高安全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在新式剖宫产术的基础上,对操作方式进行改进,可获得理想预后。本次研究选取相关病例,随机分组,就传统剖宫产术与改良新式剖宫产术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共选择剖宫产患者100例,年龄21~42岁,平均(25.9±2.7)岁,平均孕周(40.4±1.2)周,平均胎次(1.4±0.6)次。剖宫产指征包括前置胎盘、头盆不称、臀位、胎儿窘迫、妊高症、羊水过少、胎儿窘迫等。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沟通障碍、意识障碍及机体其它系统严重疾患者,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组间一般情况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剖宫产术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进行。观察组:本组采用改良新式剖宫产,具体操作步骤为:切口于耻骨联合上两横指处选择,为pfannensties皱线上,距离其0.5~0.8cm,沿皮纹对皮肤横形呈微弧形切开,长约11~13cm;自正中将皮下脂肪层切开,深约3cm,钝性向两侧分离脂肪,较皮肤切口稍长。切开腹直肌前鞘,分别提拉切口上、下缘前鞘,对腹直肌与前鞘行钝性分离操作,手术医师及助手在两侧腹直肌间置入双手食、中指,腹直肌用力均匀牵拉至两侧。腹膜外脂肪钝性沿膀胱上缘分离,提起腹膜,取一小口,腹膜横行撕拉,达胎头,子宫下段暴露。膀胱子宫返折腹膜不打开,在勉强可提起子宫下浆膜层处对切口位置进行选择,子宫下段横行切开,约3cm,羊水吸净,子宫切口钝性延长,约10cm,将胎儿娩出。取缩宫素20IU于宫壁注射,胎盘在自然剥离后取出,宫腔残留组织用纱布擦净。子宫不提出腹腔,子宫切口肌层单层应用L号微桥线连续缝合,间断缝合浆膜层3针。对腹膜连续缝合,腹直肌对合,前鞘连续用微桥线缝合,单层对皮下脂肪与皮肤间断缝合3~5针,密切观察,5d拆线,做好并发症防控。对照组:应用腹壁纵切口,行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1.3 指标观察 对两组手术操作时间、胎儿娩出所需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χ-±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結果

除术中出血量观察组略低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外,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临床产科存在较大的医疗风险,需以最小的损伤,最快的救治速度,取得理想的治疗预后,故剖宫产属解决危险问题的关键措施[1]。受产科多项指征及相关社会因素影响,剖宫产率近年有所上升,阴道助产率相对下降。有研究表明,剖宫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妇并发症发生比率,但选择性剖宫产使新生儿并发症在一定层面上减少,故对剖宫产术式进行选择,具较为重要的意义。新式剖宫产术目前在大多数医院应用,通过撕拉腹膜及皮下脂肪,单层缝合子宫肌层,脏、壁层腹膜不缝合,对筋膜层连续缝合,全层宽针距缝合皮下脂肪层、皮肤仅3针,具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2]。相关研究报道,此项手术操作时间短、有较低粘连率,术后机体可较快恢复,相较传统剖宫产,降低了并发症风险,并使再次剖宫产实施难度减轻[3-4]。

本次观察组应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即在新式剖宫产基础上,加以改进,具体表现在:①沿皮纹方向在耻骨联合上两横指处做横行切口,稍弧形,具美观、疤痕小的特点;②逐层分离腹直肌和脂肪层,具出血少、操作简单,可将术野充分暴露,损伤减小的优点;③腹直肌和腹直肌前鞘分离时,对肌膜加以保护,除减少组织损伤外,还使出血量减少,避免粘连;④选择子宫切口时,有较强适用性,为胎头取出提供了良好条件;⑤取缩宫素在娩出胎儿后于宫壁大剂量注射,可使胎盘剥离速度加快,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⑥娩出胎盘后,可不必将子宫提出腹腔,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刺激情况发生;⑦壁腹膜和子宫浆膜层均缝合,手术难度未增加,且使愈合后粘连减少;⑧依据切口大小,应用3~5针丝钱对腹壁切口进行缝合,使皮缘错位几率降低,为愈合提供了良好条件。相较传统剖宫产,改良剖宫产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量,促使肠功能更快恢复,明显减少了住院时间,特别是对胎儿窘迫者,有较高应用价值[5-6]。本次研究结果与上述观点一致。

综上,应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可显著提高手术操作安全性和效率,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钱碧慧,鲁励,贺静,等.改良腹式横切口与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效果比较[J].当代医学,2010,16(7):4-5.

[2] Mikki N, Abu-RmeiLeh N M, Wick L, et al. Caesarean delivery rates,determinants and indications in Makassed Hospital, Jerusalern 1993 and 2002[J]. East Mediterr Health J,2009,15(4):868.

[3]汤海霞.横切口剖宫产腹直肌前鞘横、纵切开在胎头高浮娩头困难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30):3821.

[4]陈晓园,陈浮,王曙光.传统剖宫产与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剖宫产289例临床分析[J].热带医药杂志,2010,10(1):66.

[5] Chongsuvivarwong V, Bachtiar H, Chowdhury ME, et al. Maternal and fetal mortality and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cesarean section deliveries in teaching hospitals in Asis[J]. J Obster GynaecoL Res,2010,36(1):45-51.

改良式剖宫产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从2001~2008年在我院行剖宫产的人数为7562例, 其中社会因素占17%, 相对头盆不称占38%, 过期妊娠占2%, 妊娠期高血压病占?%, 羊水过少占6%, 胎位异常占2%, 胎儿宫内窘迫占3%, 胎儿生长受限占1%, 巨大儿占5%, 子宫瘢痕占4%, 宫颈瘢痕占1%, 珍贵儿占1%, 妊娠合并性病的占1%, 妊娠合并内科疾病的占3%, 高龄及低龄产妇占2%, 试产失败占10%。

1.2 方法

采用腰麻, 或硬膜外麻醉, 开腹至胎盘娩出同新式剖宫产术, 手取胎盘后将宫体提出腹腔, 干纱布擦宫腔, 该纱布不再用, 如胎膜早破或羊水粪染者, 以碘伏消毒宫腔, 而后术者以生理盐水洗手, 以1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子宫肌全层, 同根线褥式包埋浆膜层, 清理子宫直肠窝, 查双侧附件, 将宫体还纳腹腔, 清理腹腔积血, 用甲硝唑冲洗腹腔, 吸净, 以盐水纱布蘸擦腹腔残留液体, 以1号可吸收线纵行连续宽针距缝合腹膜, 间断缝合腹直肌两针, 以1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前鞘, 盐水纱布轻擦皮下脂肪, 1号可吸收线皮内缝合皮肤, 留一线头于切口边缘, 无菌敷贴覆盖。

2 临床应用研究

选择2001年后在我院实行的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后, 再次行妇科疾病手术或再次剖宫产手术病例167例为观察组, 新式剖宫产术后, 再次手术的121例为对照组, 盆腔粘连情况比较, 见表1。

注:P<0.05

新式剖宫产不缝合膀胱子宫返折腹膜及腹壁腹膜, 因之导致的并发症, 已日益成为手术者的焦点。 表1可见: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与新式剖宫产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以1999年月12月至2000年12月新式剖宫产术732例为对照组, 2001年1月至2002年1月, 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823例为观察组, 子宫内膜异位情况。见表2。

注:P< 0.05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新式剖宫产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是由于剖宫产术中将子宫内膜直接种植于切口处的腹膜, 腹直肌, 皮下所致。最典型的症状是继发性痛经, 进行性加重。患者常在剖宫产数年后出现周期性瘢痕处疼痛, 在瘢痕深处扪及剧痛包块, 随时间延长, 包块逐渐增大, 疼痛加剧。而表2可见, 改良式新式剖宫产组与新式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盆腔粘连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粘连的形式与腹膜纤维蛋白沉积和纤维蛋白溶解能力之间的不平衡有关。腹膜对热, 电, 激光缺氧及挤压等刺激十分敏感而发生炎性反应。渗出物中丰富的纤维蛋白在腹腔内形成纤维蛋白粘附。如果不经纤维蛋白溶解而机化, 成为含有胶原弹性纤维和血管的纤维状条索, 导致粘连形成。此外, 手术过程中腹膜的剥离, 缝合等多种操作所引起的机械性和热损伤均能导致组织缺血, 从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的活性, 使纤维蛋白溶解能力降低, 亦能引起粘连的形成。而腹膜由间皮细胞和结缔组织构成, 腹膜愈合是指损伤的腹膜由再生的间皮细胞完全修复。因此腹膜破裂后间皮细胞可以迅速再生, 而形成一层新的腹膜。缝合腹膜后, 由于组织缺血坏死及异物炎性反应增多, 间皮细胞转化和再生能力下降, 局部纤维降解作用活性受到抑制, 纤维沉淀。因此不但不能减少粘连, 而且可以加重粘连。该理论是新式剖宫产术不缝合腹膜的理论基础[1]。

手术中粘连能否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式剖宫产虽无缝合腹膜造成的异物反应及缺血、缺氧, 但腹膜间皮细胞修复速度是有限的, 裸露的组织粗糙面于腹膜爬行愈合前就可能粘连, 大网膜趋于保护创面, 腹膜下的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 血管周围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转化, 再生。导致腹壁与产后的子宫前壁及大网膜形成粘连, 再加上术后产妇回房过程中难以保持术毕时大网膜的位置, 间皮细胞很难在数小时内大面积爬行愈合完毕, 所以形成粘连[1]。而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虽连续缝合膀胱子宫反折腹膜及腹膜, 但因可吸收线易吸收, 异物反应小的特点, 又是以宽针距缝合不易引起缺血坏死, 同时又固定了腹膜的正常位置, 使创面距离小, 腹膜切口边缘上皮迅速再生, 短时间内愈合创面, 不易粘连。另一方面新式剖宫产术后并发子宫内膜异位症最主要的原因是内膜的种植。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术中术者手取胎盘胎膜后以生理盐水洗手;干纱布擦宫腔后不再用;甲硝唑冲洗腹腔;盐水纱布轻擦皮下等均有效地阻断了子宫内膜在各组织中的种植, 从而预防了该病的发生。改良式新式剖宫产优于新式剖宫产及其他传统剖宫产术。我院经过八年的临床观察, 实践了它的先进性,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桂倪, 高素清, 周凤珍.新式剖宫产术与盆腔粘连的探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4, 20 (10) :629-630.

改良式阴式子宫切除术护理研究 篇4

【关键词】改良式阴式子宫切除术;护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38-01

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观念的推行,改良式阴式子宫,子宫切除手术受到广大患者的关注和选择。手术适应的范围逐渐扩大,从脱垂子宫病变的手术到非脱垂子宫病变的手术治疗,在医院广泛应用[1]。我院2012年8月至2014年12月,共做阴式子宫切除手术100例,通过对阴式子宫切除手术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相关护理的有关研究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共有200例,年龄在25~60岁,其中包括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宫颈CIN(II-III级)均有需要手术的患者。其中阴式120例,腹式80例,在两组患者护理进行比较中,改良式阴式子宫切除手术的护理和腹式切除患者护理有很多不同。

2护理方法

2.1术前护理方法

全身情况准备:手术之前要对病人的全身情况有全面且充分的了解,对病人的病史进行询问,详细的进行体检以及进行必要的试验检查。改良式阴式子宫切除手术对病人的心、肺、肝脏、肾等重要器官的情况跟腹式切除手术一样没有特殊要求。

局部皮肤准备:跟腹式手术一样手术前要特别注意阴部的备皮,要用棉球蘸温热的肥皂水擦外阴部。用湿热的毛巾敷于阴部,阴毛必须梯净,因手术操作经会阴部,以防止病原因经阴道污染手术,同时注意不要使病人受凉,最好术前一到两个小时备皮,减少感染的机会[2]。

消化道的准备:改良式阴式子宫切除手术对病人的肠道准备要求比较严格,不同于腹式子宫切除手术,手术前3d进少量渣饮食。并且服用肠道抗菌药物。手术前一日清洁灌肠,需用等渗盐水,不可随添加开水温水,以防大量的低渗溶液进入肠道,吸收后溶血量聚然增加,加重心脏负担为其补充热量,有时需要静脉推注50%葡糖糖。

阴道准备:改良式阴式子宫切除手术之前3天用0.5%碘伏液擦洗阴道,3次/d,操作时注意动作轻柔。手术之前做好充分、严格的阴道准备。能有效预防术后伤口感染,保障手术成功。这方面跟腹式切除子宫手术准备情况一样。

心理准备:改良式阴式子宫切除手术,心理护理跟一般子宫切除手术心理护理一样:患者会对事物比较敏感,感到紧张恐惧,白天会坐立不安,晚上不能正常入睡。有些病人误解子宫切除手术会导致“男性化”丧失性欲,担心手术会危及生命等心理问题。改良式阴式手术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就是担心会不会损伤阴道和会阴,对手术之后性生活有无影响,因涉及到患者的隐私所以患者经常难以启齿。表现出焦虑感,欲說又止。这种微创手术的好处就是手术方法及预后,不会损伤阴道,且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较短,对腹腔组织刺激小,手术后不会粘连肠道,不会提前衰老。在护理的过程中责任护士应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针对不同的心理分别作出指导,使患者能正确面对手术,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2.2手术中护理

手术中除了常规的护理以外,注意手术中截石位,病人腿部的固定,因双腿固定时间较长,膝关节以下应垫棉垫,避免受到挤压,引起腓总神经的损伤,术中提醒助手不要按压病人的双腿,以避免术后双腿麻痹,疼痛。

2.3手术后护理

2.3.1一般护理

阴式子宫切除手术多采用硬膜外麻醉,手术结束后返回病房后患者去枕头采取平卧体位,测量P、R、Bp每半小时一次,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状况,以及保持呼吸通畅,每隔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以避免发生压疮,伤口疼痛者遵照医嘱应服用止痛药。手术后6小时可让患者肠蠕动,有利于肛门排气,如无腹胀、呕吐等不适可改为清淡流质饮食。待到患者肛门排气之后,可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多维生素饮食,为预防患者发生便秘,需在饮食中适当的增加新鲜水果、蔬菜等。手术后12小时患者改为半卧位,适度在床上做下肢活动,有利于分泌物引流及避免发生静脉血栓。术后两天内适当下床活动,以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2.3.2手术伤口护理

手术后密切观察阴道分泌物的情况,注意保持患者外阴干燥、清洁,防止伤口发生逆行感染。

2.3.3其他护理

手术后导尿,按留置导尿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尿液的颜色,因手术对膀胱有刺激性,挤压时间较长,一般留置导尿48h,患者应该多饮水防止尿道感染,特殊情况留置72个小时,并夹尿管定时放尿2次,锻炼膀胱功能,防止拔管后尿潴留。

阴式子宫切除手术进行之后应该积极的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以及便秘,避免咳嗽,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运动。2周内不宜久坐、久站及负重,手术后3~4周应去医院复查,在此期间开始进行盆底肌肉锻炼,2月内避免同房,3月内注意预防感冒、咳嗽及重体力劳动。其间如出现会阴、下腹部疼痛,阴道出血需及时来医院就诊。

3讨论

改良式阴式子宫切除手术是一种创伤小、伤口疼痛轻、恢复快、费用少的一种手术方式,与传统腹式手术相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护理工作中应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简历良好的呼唤关系,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通过积极、细致、优质的护理工作可以促进患者尽快的康复,把金兵带来的痛苦减少到最小。患者在住院治疗的同时,对生理卫生、心理卫生、自我保健等各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为提高今后的生活打下基础[3]。

通过对200例患者阴式子宫护理实践总结术前护理比较重要,文中对术前护理介绍也较多,要有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护理,才能使手术顺利进行,术后并发症大大减少,很多患者手术后1d就通气,精神好,下床活动。

参考文献

[1]欧阳卫平,孙娟.45例阴式子宫切除术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0):3170

[2]刘靖,江景.经阴道子宫全切术60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08,29(5):573

改良式剖宫产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迁安市首钢矿山医院收治的68例前置胎盘患者, 均符合前置胎盘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4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4~39岁, 平均年龄 (28.9±7.3) 岁;经产妇21例, 初产妇13例;胎盘前置发生在头位23例, 胎盘前置发生在臀位11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3~38岁, 平均年龄 (27.7±7.1) 岁;经产妇22例, 初产妇12例;胎盘前置发生在头位24例, 胎盘前置发生在臀位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改良式剖宫产术治疗, 在患者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下方约3cm处做长度为13cm左右的直线横切口, 于正中部位将脂肪层切开约3cm的切口, 然后向两侧用手将其撕开。将筋膜切开约2cm, 向两侧方向用剪刀剪开。从正中部位用血管钳分离腹直肌, 手术室护理人员配合主治医生在分离的腹直肌间用垂直重叠的示指和中指向两侧慢慢地均匀用力拉开。顺着上下方向撕开腹膜, 暴露子宫下段。在子宫体和下段交接下方约2cm处将子宫浆膜层切开2~3cm, 向两侧方向用示指呈弧形将子宫浆膜层撕开11cm左右, 然后稍微沿下缘剥离并推开。首先横着将肌层切开2~3cm, 然后向两侧方向利用示指钝性撕开6~7cm, 接着将示指作为引导, 向两侧外上方方向利用组织剪呈弧形剪开11cm左右的切口。如患者胎盘前置的位置刚好位于切口附近, 医生在进行手术操作时要保持动作轻柔, 防止胎盘过早发生剥离, 增加术中的出血量[3]。待到胎儿完全娩出, 主治医生即刻用双手将胎盘剥离, 选择可吸收线采取连续锁扣的方式将子宫肌层缝合, 利用大网膜进行覆盖, 将筋膜进行连续缝合。选择4号丝线将皮肤和皮下组织进行间断全层缝合3针, 上方从皮肤内部出针, 不将皮肤穿透, 采用Allis钳对合钳夹皮缘4cm左右。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4]、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活动与排气时间、术后24h切口疼痛、住院时间、拆线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主要评价新生儿出生后5min和10min皮肤颜色、心率、弹足底或插鼻反应、肌张力、呼吸等体征指标。皮肤颜色:苍白或者发绀记0分;四肢发绀, 身体红记1分;全身红记2分。心率:无心率记0分;心率在100次/min以下记1分;心率在100次/min以上记2分。弹足底或插鼻反应:无反应记0分;有皱眉等动作记1分;喷嚏或哭记2分。肌张力:松弛记0分;四肢略屈曲记1分;四肢活动记2分。呼吸:无呼吸记0分;呼吸缓慢, 无规则记1分;呼吸正常, 出现声响较大的哭闹记2分。根据新生儿具体情况进行评分, 0~3分为重度窒息, 4~7分为轻度窒息, 8~10分为正常。疼痛评价标准:活动时疼痛为轻度疼痛;触碰时疼痛为中度疼痛;休息时疼痛为重度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开始手术到分娩结束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2.3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

2.4 两组患者术后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首次下次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拆线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后24h切口疼痛轻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

3 讨论

前置胎盘为妊娠女性在妊娠晚期发生的一类严重并发症, 可导致妊娠晚期大量出血, 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及无诱因阴道出血[5]。有研究显示, 在导致子宫出血的原因中, 子宫收缩是最重要的原因, 胎盘在宫颈部位或子宫下段发生附着而无法自由伸展, 从而发生移位分离, 最终导致出血[6]。通常第一次出血量不大, 由于子宫下段不断伸展而发生反复出血, 另外随着时间的增加, 出血量也会相应增加。临床上对于前置胎盘的分类主要有边缘性前置胎盘、部分性前置胎盘及完全型前置胎盘3种, 前置胎盘的不同分类决定着阴道出血量、出血次数及出血时间[7]。对于完全型和边缘性前置胎盘患者, 破膜是为了减轻胎盘受到胎先露的压迫, 破膜后胎先露下降明显, 直接将胎盘压住, 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采用剖宫产进行治疗有助于尽快结束分娩, 有效控制患者出血, 保障母婴安全。临床上将剖宫产手术作为治疗前置胎盘和避免产前出血的重要手段。

研究显示, 不同的剖宫产方式治疗前置胎盘的效果有较大差异。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随着妊娠达到晚期, 子宫下段逐渐发生伸展, 导致子宫动脉上下分支移动到下段中下1/3交界处。同时前置胎盘由于胎盘在子宫下段或宫颈部附着, 胎先露高浮, 子宫下段无法实现充分的扩张。在这种情况下切出一个下段低弧形切口, 胎头娩出时切口两侧角部会出现撕裂现象, 从而使子宫动脉上下分支受到损伤, 最终导致大出血[8]。改良式剖宫产术:将Stark医生实施的剖宫产术作为基础, 进一步改善了操作方法, 简化了开腹和关腹的步骤, 使皮肤和皮下组织缝合、腹膜缝合及结扎止血的时间明显缩短, 特别是缩短了开腹到完全娩出胎儿的时间, 该剖宫产术对紧急情况下的前置胎盘治疗效果显著[9]。改良式剖宫产术医生在直视下将筋膜剪开, 能够有效避免腹直肌受到创伤而出血, 解剖时依照局部组织特点, 结合剪、撕、切的方法在子宫下段较高部位做横弧形切口, 能够有效降低膀胱下推导致的剥离面出血, 避免由于刀切全长切口使得多条弓状动脉被切断, 也能够避免手撕开全长切口导致撕裂切口角部, 使子宫动脉上下分支受到损伤, 从而避免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大出血。待胎儿娩出后立即将胎盘徒手剥离, 能够使第三产程的时间缩短, 尽快关闭, 降低出血量[10]。手术不对腹膜进行缝合, 使得手术结束后腹膜没有张力, 能够使切口疼痛得到明显缓解, 缩短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加快手术操作进程, 能够明显缩短患者盆腔暴露在外的时间, 缩短术后排气时间, 加快胃肠蠕动, 防止手术结束后脏器发生粘连。采取撕拉法处理皮下脂肪切口, 能够使腹壁浅层血管得到完整保留, 降低手术结束后切口血液循环受到的影响。采取宽针距全层缝合方法对皮肤和皮下组织进行缝合, 能够下降缝线反应, 促进切口愈合, 缩短术后拆线时间和住院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开始手术到分娩结束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首次下次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拆线时间短于对照组, 术后24h切口疼痛轻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表明改良式剖宫产术应用于前置胎盘患者, 较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能够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 缩短住院时间, 促进术后恢复,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芳, 王曙霞.改良式剖宫产术在前置胎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5, 31 (7) :87-88.

[2]李毅.改良式剖宫产术在前置胎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1 (23) :75, 77.

[3]涂文菲, 陈丽珍.改良式剖宫产术在前置胎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4) :64-65.

[4]王秀英.米非司酮联合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治疗中央性前置胎盘的临床效果[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3, 21 (6) :394

[5]李桂兰.分析改良式剖宫产术应用在前置胎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5, 4 (85) :14-15.

[6]罗翠珍, 林珏瑛, 苏艳芳, 等.改良式髂总动脉球囊闭塞术在凶险型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手术中的临床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4, 36 (3) :348-350.

[7]吴晓娟, 严园, 周晓, 等.改良式宫颈环扎术治疗前置胎盘子宫下段出血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 2015, 44 (17) :2374-2375, 2378.

[8]贾继刚, 华克勤, 姜桦, 等.配合产钳使用的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的临床应用[J].四川医学, 2011, 32 (9) :1424-1427.

[9]姜淑丽, 张欢欢.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前置胎盘术中出血6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4, 30 (18) :57, 59.

改良式剖宫产 篇6

1 病例简介

例1, 女34岁, 已婚已育, 因停经23周, 无痛性阴道流血2d入院。入院诊断:G6P1孕23周前置胎盘, 瘢痕子宫。B超提示:中孕头位, 胎儿存活, 入院后予绝对卧床休息, 积极止血, 对症保胎处理, 于入院18d突然出现阴道流血增多, 伴大量血块, 500ml左右, 急查血常规, 血凝, 交叉配血, 备同型血400ml, 给予止血敏, 止血芳酸+5%葡萄糖溶液静滴等对症治疗, 无明显好转, 仍出血不止。血常规回示结果:HB 70g/L, 为保母婴平安, 在腰硬麻下立即行剖宫产手术, 术中见部分胎盘覆盖宫口, 手取胎盘胎膜, 娩出不完整, 予行清宫, 见子宫下段多处有活动性出血, 先后予缩宫素20U, 垂体后叶素6U注射子宫下段, 丝线缝扎出血点, 缩宫素40U加入液体中静滴促子宫收缩治疗, 但胎盘附着面仍有活动性出血, 多中方法止血无效后, 予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术后子宫收缩好, 无明显活动性出血, 术中出血1000ml左右, 连续缝合子宫切口, 清点纱布器械对数后, 常规关腹, 手术顺利, 术后予预防感染, 纠正贫血, 支持处理, 7d拆线, 切口愈合出院。

例2, 女, 28岁, 已婚未育, 因停经39+1周, 腹痛伴阴道流血1h多入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 心肺无异常。产科检查:宫高35cm, 腹围100cm, 胎位LOA, 胎心140次/min, 不规律宫缩, 宫口未扩张, 胎膜未破, 头先露, S=-2, 骨盆测量正常范围。B超提示:胎儿双顶径91mm, 股骨长75mm, 羊水指数161mm, 胎盘位于子宫左侧前壁, 胎盘与子宫肌层之间探及深约12mm液性暗区。入院诊断:G3P0孕39+1周, 部分型胎盘早剥。处理:完善相关检查, 积极术前准备, 立即行剖宫产终止妊娠, 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 术中见胎盘位于子宫下段, 胎盘边缘接近子宫颈内口, 胎盘胎膜娩出欠完整, 行清宫术, 见胎盘粘连处仍出血, 用4号丝线“8字”缝合4针未见止血, 仍不断渗血, 再次予缩宫素20U, 子宫体注射, 热盐水纱布压迫止血仍未止血, 予输同型红细胞及血浆的同时予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术后子宫收缩好, 无明显活动性出血, 连续缝合子宫切口, 清点纱布器械对数后, 常规关腹, 手术顺利, 术后予预防感染, 纠正贫血, 支持处理, 7d拆线, 切口愈合出院。

例3, 女, 33岁, 因停经35周, 无痛性阴道流血半小时入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 心肺无异常。产科检查:宫高28cm, 腹围90cm, 胎位LOA, 胎心156次/min, 无宫缩, 宫口未扩张, 胎膜未破, 头先露, S=-2, 骨盆测量正常范围, B超无。入院诊断:G5P0孕35周, 前置胎盘。处理:完善相关检查, 积极术前准备, 定血型, 交叉配血, 立即行剖宫产终止妊娠, 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术中见部分胎盘胎盘覆盖子宫内口, 手取胎盘胎膜, 娩出欠完整, 予清宫术, 见子宫下段多处出血, 予4号丝线缝扎出血点, 先后予缩宫素20U, 子宫下段肌注, 垂体后叶素12U注射子宫下段, 缩宫素20U加入液体中静滴促进子宫收缩, 立止血1KU静推止血, 子宫收缩仍差, 立即输同型红细胞400ml的同时, 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术后子宫收缩好, 无明显活动性出血, 连续缝合子宫切口, 清点纱布器械对数后, 常规关腹, 手术顺利, 术后予预防感染, 纠正贫血, 支持处理, 7d拆线, 切口愈合出院。

3例均为剖宫产手术中出现子宫收缩乏力, 子宫下段收缩欠佳, 引起大出血用多种保守治疗方法止血无效后, 不能控制出血而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手术保留了其生育能力, 随访3~6个月, 未发现远期并发症。

2 讨论

剖宫产手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比阴道分娩更常见, 严重的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止血无效时, 切除子宫是挽救产妇生命的惟一方法, 而切除子宫使女性永久地丧失了生育能力, 近年来采用这种新型的外科手术产后出血的缝线方法, 安全易掌握, 尤其适用于剖宫产术中药物治疗无效的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 可避免切除子宫, 保留生育能力, 是近年来, 使用的一种处理产后出血的新式缝合法, 在我院开展的3例手术中, 均成功, 仅用一根可吸收线, 2~3min就完成操作, 并未增加手术难度, 也未延长手术时间, 在子宫前后壁褥式缝合加压子宫, 使出血停止, 保留子宫, 预后良好, 改良背带式子宫缝合术操作与其他保守性手术相比更简单, 而且安全易行, 无需特殊器械和手术技巧, 成功率高, 是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首选而且有效止血方法。

改良式剖宫产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2月~2009年3月共5例患者,年龄25~37岁,均孕足周,初产妇3例,经产妇2例;妊娠期高血压病1例,巨大儿2例;术中出血>800 ml。

1.2 临床表现

均表现为胎盘娩出后子宫收缩无力,宫腔大,胎盘剥离面渗血。5例均行缩宫素肌注和卡孕栓舌下含服,其中,2例已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仍有阵发性宫缩乏力伴出血,术中出血量800~1 400 ml,考虑子宫收缩差,双手挤压宫体见出血减少,表明适宜捆绑术,行子宫背带式缝合成功的可能性大。

1.3 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胎盘娩出后子宫收缩乏力,将子宫娩出腹腔,用1号可吸收缝合线从子宫切口距右侧端2~3 cm右下缘的下方3 cm进针,缝针穿过宫腔至切口相应上缘的3 cm处出针,可吸收缝线拉至宫底距右宫角3~4 cm处,在宫底浆膜层下穿过(浆膜层下行程2~4 cm),出针后在右后壁与前壁相同水平的部位进针至宫腔,水平出针至左后壁,同法在子宫底左宫角浆膜层下及子宫左侧切口的上下缘进出针,这样子宫表面可见2根缝线,似有肩章的背带,助手向下、向内挤压宫体的同时,将缝线拉紧打结,使子宫变成扁圆形后,常规缝合子宫切口。

1.4 出血量的计算

产科出血量的计算以临床常用的目测法+容量法。

2 结果

5例患者均手术抢救成功,1~5 min内有效止血,术后无再发出血,无失血性休克,且保留了子宫。术后42 d随访所有病例子宫复旧好,恶露表现正常。产后月经恢复无影响。

3 讨论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也叫B-Lynch缝线术,是针对产后宫缩乏力需急行开腹处理或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迅速控制子宫出血的方法[1]。我科将其应用于剖宫产术中因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大出血及有出血倾向的高危病例的治疗,取得了显著临床效果,临床体会如下:

3.1 出血原因

子宫收缩乏力出血占产后出血的70%~80%[2]。引起宫缩乏力的因素如下:全身因素(精神紧张、疲劳,过多使用镇静剂和麻醉剂等);局部因素(巨大儿、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子宫发育不良(多角子宫、子宫肌瘤等);胎盘因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残留等);多产、多次引流产,子宫肌纤维退行性变;未临产而行剖宫产手术及其相关因素。特别是对催产素不敏感者更应加强警惕性。

3.2 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机制及选择时机

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时,两手紧握宫体,从宫底向下适当用力,使子宫受压呈纵向收缩状态,将子宫肌壁间的血管和血窦被有效挤压、被动关闭,使缝线将子宫被动纵向收缩、不能反弹到原来状态而达到止血目的。对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出血,采用缩宫剂和止血剂的同时,局部压迫出血部位,按摩子宫,局部缝扎止血仍不能见效者,应立即将子宫取出腹腔,用两手加压若能减少出血,则行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3.3 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优点及注意事项

子宫背带式缝合时,缝线由子宫下段前壁绕过宫底直达子宫下段后壁,缝线游离于子宫表面;本法于子宫底近宫角3~4 cm处在宫底浆膜层下穿过,避免了缝线从子宫上滑脱及子宫收缩后形成线圈,使其他器官套入引起梗阻的可能,应而更安全。此方法不用特殊器械,缝线为可吸收线,不会造成肠管嵌顿和缝线残留,因未穿透宫腔,不会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基层没有血源的单位,减少了救治过程中大量失血及子宫切除的机率。

临床应用中的几条建议: (1) 术中、术后一定要配合缩宫素的应用,以巩固疗效。 (2) 术中缝合进针不要太靠宫颈边缘,以防损伤子宫动脉,引起血肿。注意进出针避开膀胱。前后壁进针基本水平,后壁多以两侧骶韧带“八”字附着点两端为进出针点。缝合后前后两条线将子宫体和子宫下段切口分成3等份。 (3) 打结力度适中,缝线拉紧后提起以缝线与肌壁间能容一小指为宜,缝合后观察5~10 min。 (4) 子宫颈部位出血,特别是前置胎盘,应做前后壁“8”字缝合止血,而不适宜用此法。 (5) 术中如有出血倾向,检查宫腔内无残留,均可行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3.4 与其他手术方法的比较

基层医院乃至大医院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行宫腔填纱条止血,效果肯定,但操作过程中费时较长,需准备宫腔填纱条,可能面临感染及再次出血;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髂内动脉缝扎术及子宫动脉栓塞术对宫缩乏力性出血有效,但要求较高的技术水平、手术时间长、损伤大;上述处理无效或合并DIC短时间内不能纠正,为抢救产妇生命,子宫切除术是最快、最有效的措施,但会使患者失去一个脏器[3];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简单易行,术前无需过多准备,耗时短,费用低[4],既起到明显止血作用,又能保留子宫和生育力,缝合后能立即估计止血效果是否满意,若失败仍可改用其他更彻底的手术方法,是治疗继发性宫缩乏力性出血最安全、最有效、最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时, 采用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效果、应用价值及注意事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剖宫产术中大出血行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5例均为在剖宫产术中出现子宫收缩乏力而引起大出血的患者, 经其他保守治疗方法不能控制出血而行背带式缝合, 手术保留了其生育能力, 术后无大出血。结论: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是治疗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提高了产科质量, 且简单、易掌握,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剖宫产术,宫缩乏力,产后出血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845.

[2]高云荷.产后出血原因及高危因素分析[J].实用产科与妇科杂志, 2003, 19 (5) :258-259.

[3]丁惠群.子宫缝合术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处理中的作用[J].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 2005, 2 (6) :309-311.

改良式剖宫产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0月因剖宫产术中大出血行改良背带式缝合术8例, 年龄22~35岁, 孕周38+2~41+5周, 其中初产妇5例, 经产妇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 剖宫产指征为巨大儿、滞产、臀位、胎儿窘迫等。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500~4400g, 术中表现为胎盘娩出后即发生出血多, 继而子宫不收缩, 呈“软袋”状改变。术中出血量800~1500ml。

1.2 方法

采用按摩子宫、药物 (缩宫素、米索前列醇、钙剂、立止血等) 治疗, 观察5~10min无效, 立即实施子宫改良背带式缝合术。将子宫轻柔搬出腹腔, 用两手挤压宫体, 观察出血情况, 加压后如出血减少, 表明实行该术效果好[3], 可行改良背带式缝合术。用Ⅰ号可吸收线自子宫下段切口右侧中外1/3的切口下缘2~3cm处进针, 经宫腔自切口上缘上2~3cm处出针, 缝线拉至宫底距右宫角约3~4cm处在宫底浆膜层下穿过 (浆膜层下行程2~4cm) , 然后垂直绕至后壁右骶韧带的上方, 于前壁相同部位进针至宫腔, 水平出针至后壁左侧骶韧带上方, 缝线拉至宫底距左宫角约3~4cm处穿过宫底浆膜层 (浆膜层下行程2~4cm) , 然后缝线绕至前壁, 于子宫切口上缘约2~3cm距左侧中外1/3处进针, 通过宫腔在切口的下缘与右侧进针同一水平出针, 缓慢渐进性拉紧可吸收线两端于子宫前壁打结, 使子宫呈纵向压缩而缩小。观察宫腔出血量减少或停止后, 常规缝合子宫切口。子宫变硬, 颜色由暗红变为红润, 放回腹腔, 常规关腹。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有效:阴道出血量<50ml/h, 子宫收缩变硬, 出血停止或减少, 生命体征平稳;无效:阴道出血量>50ml/h, 子宫质软不收缩, 出血不能控制, 生命体征恶化。

2结果

8例患者均手术抢救成功, 1~5min内有效止血, 术后无再发出血, 无失血性休克, 且保留了子宫。术后42d随访所有病例子宫复旧好, 恶露表现正常。产后月经恢复正常。

3讨论

目前产后出血仍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 其发生率为10.83%, 占孕产妇死亡总数的50%[4]。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占70%~80%。正常情况下胎盘娩出后宫腔容积缩小, 肌纤维收缩加强, 交织于子宫肌纤维间的血管被压迫止血, 同时开放的血窦关闭。当某些因素 (如精神因素、产力衰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多胎妊娠等) 使子宫不能收缩或收缩乏力时, 交织于子宫平滑肌间的血管不能受到有效挤压, 血窦开放, 导致子宫出血难以控制。因此胎盘娩出后子宫出血不止或呈“软袋状”或“生面团样”不收缩, 又有子宫收缩乏力因素时, 产科医师应高度警惕, 采取其他措施无效时当机立断, 迅速行子宫背带式缝合, 以免过多出血, 甚至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

改良子宫背带缝合术止血原理和优点: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即B-Lynch缝合术是英国Milton Keynes医院于1993年首次报道的一种新的控制产后出血的缝合方法, 较子宫动脉缝扎技术简单、安全, 易掌握, 尤其适用于剖宫产术中经常规处理无效的宫缩乏力性出血, 有可能避免子宫切除, 保留生育能力, 是近年来使用的一种处理产后出血的有效方法。其原理是缝线机械性纵向挤压子宫平滑肌, 有效挤压宫壁的弓状血管, 使子宫血流减少减慢, 出血减少或停止;子宫呈纵向压缩状, 交织在肌纤维间的子宫肌壁间的血管被挤压, 血窦关闭而血止[5]。宫腔亦被动封闭, 出血迅速停止, 术后10余天, 缝线逐渐被吸收或溶解, 子宫复旧良好, 不会引起宫腔粘连。该方法止血效果可靠、持久, 可避免切除子宫和席汉氏综合征等不良结局的发生, 术后不影响月经及生育, 尤其适用于在基层医院的推广应用。

改良子宫背带缝合术注意事项: (1) 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时, 在综合处理无效时尽早应用, 越早应用效果越好。 (2) 大圆针全层贯穿, 进出针一次完成, 子宫前后壁进出针水平相当, 约子宫切口上2cm, 纵向中外1/3交界处, 使子宫前后壁受力均匀、对称。 (3) 打结力度适中, 缝线拉紧后提起, 以缝线与肌壁间能容一小指为宜, 缝合后观察5~10min。子宫变硬, 色泽红润后关腹。 (4) 术中、术后配合缩宫素的应用, 以巩固疗效。

改良子宫背带缝合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易行、易于掌握, 手术时间短, 止血迅速可靠、恢复快、不良反应少, 并能保留子宫等优点。对于基层医院, 髂血管结扎不熟练, 动脉栓塞技术不能开展, 不失为最有效的实用方法。剖宫产术中若遇到宫缩乏力性出血, 经常规处理无效, 应用改良式子宫背带缝合时, 将跨越子宫前后壁的如同背带样缝线改为在子宫浆肌层褥式缝合, 避免了因子宫缩小后的缝线滑脱使肠管或腹腔脏器的嵌顿。改良后的子宫背带缝合未增加手术难度, 也未延长手术时间, 此术应用越早、止血效果越好, 可避免失血性休克、输血、DIC, 也可避免子宫切除等不良结局的发生, 既挽救了产妇的生命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生育功能, 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行之有效的止血方法。

关键词:背带式缝合术,剖宫产,产后出血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05.

[2]曾荔苹.产科急症子宫切除41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4, 20 (4) :255.

[3]应豪, 段涛.B-Lynch及其他保守缝合法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9, 25 (2) :102.

[4]戴钟英.孕产妇死亡与产后出血现状[J].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 19 (5) :257-258.

改良式剖宫产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随机法选择该院2013 年8 月—2015 年8 月接收的40 例前置胎盘患者 (实验组) 。 年龄结构:最大40岁, 最小22 岁, 中位值 (28±1) 岁;孕周:最长40 周, 最短36 周, 中位值 (38±1) 周。 经产妇共12 例, 初产妇共28 例。 同时选取40 例前置胎盘患者 (对照组) 。 年龄结构:最大39 岁, 最小21 岁, 中位值 (27±2) 岁;孕周:最长39 周, 最短35 周, 中位值 (37±1) 周。 经产妇共13名, 初产妇共27 例。 通过深入分析两组入选患者的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值得对比。

1.2 方法

治疗时, 对照组予以传统手术治疗, 即按照常规剖宫产程序进行。

实验组予以改良式剖宫产术方案。 (1) 选择患者下腹以上约2 指位置作切口, 切口类型是横向切口, 长度在12 cm左右。 (2) 将患者腹直肌鞘充分暴露出来, 对其横向剪开以后, 选择钝性器具对患者的皮下脂肪进行有效分离。 在此环节, 如果有出血点出现, 术者要给予进行压迫止血, 待出血点成功止血后, 才能分离患者的腹直肌。 (3) 将患者腹腔打开以后, 于子宫下段对下段肌与反折腹膜等组织进行切开处理, 并且刺破患者羊膜, 再充分吸出羊水。 (4) 当手术顺利完成以后, 还需以微荞线对患者浆膜层与子宫肌层进行缝合, 缝合方案选择单层缝合。

1.3 观察标准

对比、观察两组入选患者手术时长、术后第1 天的排气率、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并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n,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入选患者手术时长 (27.59±0.49) min, 对照组 (46.55±0.62) min, (P<0.05, t=1.406 368032) 。

实验组入选患者术后第1 天的排气率25.00% (10/40) , 对照组10.00% (4/40) , (P<0.05, χ2=3.116 9) 。 实验组入选患者出血量 (224.67±51.66) m L, 对照组 (267.13±65.99) m L, (P<0.05, t=-3.204 314833) 。 此外, 实验组有2 例 (5.00%) 出现并发症, 对照组有11 例 (27.50%) , (P<0.05, χ2=7.439 7) , 两组对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临床发现, 前置胎盘诱因较多, 过度刮宫、多次妊娠、人工流产或者药物流产均可能会诱发前置胎盘, 所以其好发对象是多产妇以及经产妇[2]。 前置胎盘即产妇胎盘附着于机体宫颈内口处或者子宫下段, 通常在妊娠28 个星期以后出现, 是妊娠期妇女较多常见的合并症[3]。 对于前置胎盘患者, 临床上多以剖宫产术进行治疗, 然而传统手术方案操作难度相对偏大, 不仅手术时间偏长, 而且还会留下瘢痕, 因此并未得到临床认可, 改良式剖宫产术通过有效完善上述问题, 效果更佳突出[4]。 改良式剖宫产术操作便捷, 在对患者皮下脂肪进行分离时, 选择钝性器具进行, 不仅可以控制出血点, 还能防止两壁静脉受损, 省略钳扎止血程序后, 可缩短操作时长[5]。 不仅如此, 将患者下段切开以后, 通过提升床头, 可防止其羊水回流, 而选择子宫周围做切口, 还能提升子宫周围肌肉的张力, 便于术者进行缝合[6,7]。

该研究入选患者中, 实验组予以改良式剖宫产术方案, 对照组则予以传统手术治疗, 发现实验组有5.00%出现并发症, 对照组有27.50%;实验组手术时长 (27.59±0.49) min, 术后第1 天的排气率22.50% (9/40) , 出血量 (224.67 ±51.66) m L, 对照组分别是 (46.55 ±0.62) min、10.00% (4/40) 、 (267.13±65.99) m L, 对比有差距 (P<0.05) , 与罗翠珍[8]等人观点相似。 研究表明, 改良式剖宫产术应用在前置胎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突出, 不仅可以加快患者恢复, 还能够降低疼痛感, 已成为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以及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 为了进一步提升改良式剖宫产术应用在前置胎盘治疗中的价值, 还需更多临床医师参与至研究活动中, 通过优化各项操作程序, 提升其应用合理性, 从而为前置胎盘患者的治疗带来帮助。

摘要:目的 通过客观评价改良式剖宫产术应用在前置胎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寻找提升前置胎盘患者预后效果的临床方案。方法 以随机法选择该院2011年8月—2015年8月接收的40例前置胎盘患者 (实验组) , 予以改良式剖宫产术方案;同期选择40例前置胎盘患者 (对照组) , 予以传统手术治疗。在对所有入选患者手术指征、治疗结果深入观察的基础上, 客观对比各项临床数据。结果 上述患者中, 实验组入选患者手术时长 (27.59±0.49) min, 术后第1天的排气率22.50%, 出血量 (224.67±51.66) m L, 与对照组对比有优势 (P<0.05) 。结论 对于前置胎盘患者, 选择改良式剖宫产术不仅可以加快患者恢复, 还能够降低疼痛感, 效果突出。

关键词:改良式剖宫产术,前置胎盘,并发症,妇产科

参考文献

[1]李毅, 李娜, 杜雪梅, 等.子宫下段横形环状压迫缝合术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后出血12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 2014, 35 (6) :700-702.

[2]王亚勋, 赵松, 祝新平, 等.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缓解中晚期妊娠合并前置胎盘引产术出血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3, 22 (2) :113-116.

[3]殷昭军.子宫下段环形缝扎术在治疗剖宫产术中前置胎盘导致产后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33 (11) :3122-3124.

[4]林靓, 余艳红, 杨茵, 等.剖宫产术中宫腔填塞联合腹主动脉远端预置球囊阻断治疗植入型凶险型前置胎盘[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4, 14 (7) :608-611.

[5]范丽, 高霞, 马亚琳.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低位B-Lynch缝合术治疗难治性前置胎盘性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3, 9 (2) :177-179.

[6]曹丽琼, 陈海燕, 范莉君.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纱条宫腔填塞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的疗效分析[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4, 41 (4) :441-442.

[7]王秀英.米非司酮联合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治疗中央性前置胎盘的临床效果[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3, 21 (6) :394-396.

上一篇:税务管理信息系统下一篇:社会体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