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疝环充填式(精选9篇)
改良疝环充填式 篇1
腹膜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病之一, 其中腹膜沟同侧斜疝与直疝同时并发的复合疝病例也较普遍, 有学者称为“马鞍疝”。目前手术是治疗腹膜沟疝的唯一有效方法[1]。手术方式经过了多年的演变, 多种多样。目前手术方式可分为两种:即传统的疝修补术和无张力疝修补术,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已成为疝外科领域的金标准[2]。无张力修补术又有多种方式, 如李金斯坦手术、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腹膜前无张力修补术、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等。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月—2016年1月该院治疗同侧腹膜沟复合疝160例, 就两种术式治疗腹股沟合并疝的并发症及手术时间、费用等情况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160例均为男性, 年龄40~86岁, 排除严重心脑血管、严重咳嗽以及手术禁忌患者, 依据两种疝修补术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至两组。观察组80例患者采用改良疝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 年龄45~86岁, 平均 (60.2±3.5) 岁, 治疗组80例患者采用传统疝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 年龄44~84岁, 平均 (60.1±3.4) 岁, 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均在手术中证实同侧腹膜沟直疝与斜疝并发的复合疝,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材料
采用聚丙烯网塞补片。
1.2.2 麻醉
两组均采用局部神经阻滞麻醉, 使用国药准字H20045249盐酸利多卡因20 m L:200 mg加40 m L0.9%生理盐水稀释, 采用皮下局部多次分层阻滞浸润麻醉的方法。
1.3 手术方法
观察组为改良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 选择腹膜沟斜切口长约6 cm, 神经与精索的保护均与传统的手术方法相同。术中证实为同侧斜疝与直疝同时存在的复合疝, 打开疝囊并游离, 游离腹壁下血管发现腹壁下血管两侧的腹横筋膜均薄弱或缺损, 直疝三角处缺损明显, 未能触及明显的内环感, 原则是完整、高位游离疝囊, 而不做切除或结扎, 但对大、中疝囊将其横断, 近端保留长度与改良锥形网塞的高度一致, 远端止血后敞开旷置, 将斜疝囊托至腹壁下动脉内侧, 使斜疝与直疝疝囊合并成一个较大的直疝疝囊, 于腹股沟管后壁远端即直疝三角区远端行联合肌腱或腹直肌外缘与髂耻束、腹膜沟韧带、耻骨肌筋膜加强缝合一到两针, 形成一强有力的新“腹横筋膜”, 加强了后壁、缩小了直疝三角区“腹横筋膜”缺损范围, 形成一新的直疝三角区缺损区即“新的内环口”, 把修剪成斜形的锥状网塞锥尖朝向腹膜置入新的“内环口”, 行网塞内叶瓣周围与新内环口周围的新的“腹横筋膜”固定, 再将补片铺在已游离的精索后方, 加强腹膜沟管后壁, 精索自补片缺口通过。补片的内侧达腹直肌外缘下, 外侧达腹膜沟韧带, 下达耻骨结节后下肌筋膜并分别固定, 缝合腹外斜肌腱膜, 重建外环口, 关闭切口。
治疗组为常规的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 麻醉、手术切口、游离精索及疝囊同观察组, 术中证实为同侧斜疝与直疝同时存在的复合疝, 分别处理斜疝、直疝疝囊, 把网塞植入内环口并固定于腹横筋膜上, 再将补片铺在已游离的精索后方, 加强腹膜沟管后壁, 精索自补片缺口通过。补片的内侧达腹直肌外缘下, 外侧达腹膜沟韧带, 下达耻骨结节后下肌筋膜并分别固定, 缝合腹外斜肌腱膜, 重建外环口, 关闭切口。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术后并发症包括复发、术后疼痛、术后异物感、阴囊水肿等。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手术顺利。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35~65 min, 平均 (48±5) min。术后1 d下床活动;住院时间2~5 d, 平均 (3±0.5) d;术后出现阴囊水肿2例, 于手术后1月消失;慢性疼痛3例, 均未使用止痛药, 经物理治疗疼痛消失;尿潴留1例;局部异物感1例;无感染病例;无复发;无死亡病例。住院费用共计5 000~6 000元, 平均 (5 400±120) 元。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35~60 min, 平均 (47±5) min。住院时间2~5 d, 平均 (3±0.4) d;术后出现阴囊水肿4例, 于手术后1月消失;慢性疼痛6例, 均未使用止痛药, 经物理治疗疼痛消失;局部异物感4例;尿潴留2例;无感染病例;复发病例3例;无死亡病例。住院费用共计5 000~6 000元, 平均 (5 400±115) 元。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613, P=0.01<0.05) , 见表1;两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6、0、0,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腹膜沟疝是普外科多发病、常见病, 多由于先天性解剖异常及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所致, 手术是彻底治愈的唯一方法[3]。腹膜沟疝按其解剖类型分为斜疝、直疝、股疝, 可以单发, 也可以同时发生, 包括单侧或双侧。其中同侧斜疝与直疝同时发生的腹股沟复合疝即传统意义上的斜疝和直疝同时位于同一侧, 腹壁下动脉的内外侧均有疝囊突出, 形似“马鞍”称为“马鞍疝”, 据国内外统计“马鞍疝”的发病率为4%~4.6%[4]。目前治疗腹膜沟疝的主要方法为各种各样的无张力修补术, 去完整地修补耻骨肌孔。腹腔镜下腹膜沟疝修补被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持肯定意见, 如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但它存在一些缺点, 如较开放手术更困难、学习曲线更长、需要在全麻下进行、手术时间长 (均在60 min以上) 、费用高 (均在7 000元以上) 等;它只能算作是一种手术方法, 而非微创手术[5,6]。目前研究并没有发现腹膜前无张力修补和腹腔镜下无张力修补术在手术复发率与开放式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间有差异[7]。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的特点是锥状设计, 网塞妥善固定并使外瓣在腹膜前间隙内张开, 可针对性修补内环口处缺损, 通过改变其方向, 分解此处腹压, 达到修补和减少复发的目的[8]。该组病例主要开展的是改良疝环充填式修补复合疝的治疗方法, 通过临床资料的比较, 可见观察组的术后疝复发等总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别。观察组病例中网塞均在术中根据重建“内环口”的缺损情况修剪成斜椎状体, 更能适合局部缺损的修补要求, 见图1。
使其既能修补缺损又能减少直疝三角处缝合从而达到减小张力的目的、作用, 将修剪的锥状网塞的伞状锥尖朝向疝囊底部腹膜, 塞入缺损后的网塞基底在腹横筋膜水平, 网塞内叶瓣周围与新建“内环口”四周固定, 再将补片平铺于游离的精索后, 缝线将补片分别固定于腹膜间韧带、联合肌腱、耻骨缘的耻骨肌腱膜组织上, 补片缺口容纳精索通过后, 将两尾端缝合重建内环口。补片的置入, 完成了补充耻骨肌孔的完整修补。术中根据患者局部缺损大小及体型特征修剪网塞及补片的整体形状, 有利于分解腹腔压力, 减少网片张力, 既修补了内环口处又修补缩小的直疝三角。此方法较使用多个网塞联合修补方式减少了术后不适感及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较叠加修补减少了修补后的复发率[9]。此方法强调了腹横筋膜的修补, 更符合人体解剖和生理结构, 为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术中提高手术技巧, 仔细游离精索及腹壁下血管, 把疝囊合二为一, 把直疝三角远端缝合一到两针, 缩小了直疝三角远端缺损范围, 形成了一个相对较小的新“直疝三角区”, 为改良疝环充填式修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另外局麻下腹膜沟疝修补术已在多家医院广泛开展, 此方式有许多优点, 耐受性好, 除合并有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等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外均可采用, 与其他麻醉方式相比较, 费用低廉, 手术时间短, 恢复快, 大大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10]。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 局麻下改良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是治疗同侧腹股沟复合疝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特别在基层医院腹腔镜技术还不太成熟的情况下, 是外科医师和患者的可靠选择, 其具有费用低、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 治疗效果良好, 值得推广。但腹股沟疝的表现形式各异, 手术者应结合患者的个人危险因素及疝的解剖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提倡实行腹膜沟疝修补的“个体化”的治疗原则, 而不应由患者的要求、外科医生的喜好及规定的标准方式决定。
摘要:目的探讨局麻下改良疝环充填式无张力复合疝修补的应用。方法 方便选取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1月, 该院收治的同侧腹膜沟斜疝与直疝并发的复合疝的患者160例, 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80例, 观察组为局麻下行改良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 治疗组为常规的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 观察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 1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均在手术中证实为复合疝.观察组与治疗组患者慢性疼痛及复发等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发生并发症共7例, 治疗组发生并发症共19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613, P=0.01<0.05) ,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6、0、0, P>0.05) 。结论局麻下的改良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是治疗同侧腹膜沟复合疝患者较为理想的术式, 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关键词:局麻,复合疝,改良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2012年版) [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3, 18 (3) :285-287.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2012年版) [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3, 7 (1) :1-3.
[3]吴章, 吴玉泉, 刘伟, 等.局部麻醉下网塞充填式与平片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对比观察[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 8 (5) :444-446.
[4]Deysine M.Inguinal hernia rrhaghy:25-year results of technical improvements leading to reduced morbidity in 4029 patients[J].Hernia, 2006, 10 (3) :207-212.
[5]唐健雄.再谈腹股沟疝的规范化治疗[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6, 21 (2) :81-84.
[6]杜俊义, 李铁军, 王佾, 等.成人腹股沟疝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与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的疗效比较[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 8 (5) :54-56.
[7]Farooq O, Bashie-ur-Rehman.Recurrent inguinal hernia repair by open preperitoneal approach[J].J Coll Physician Surg Pak, 2005, 15 (5) :261-265.
[8]宋大鹏, 盛歆寐, 韩松, 等.网塞充填式腹股沟疝修补术50例[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 8 (1) :71.
[9]王轶伟, 孙桂森, 谷川.局麻下kugel改良手术治疗37例马鞍疝临床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1, 5 (2) :226-227.
[10]杨飖.局部麻醉下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160例[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 8 (5) :458-459.
改良疝环充填式 篇2
【关键词】疝;腹股沟;修复外科手术传统疝修补术后高复发率一直是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随着人们对疝术后复发病理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一种新的外科理念,即利用人工补片进行无张力疝修补的技术在临床上逐渐兴起。我院自2005年4月至2010年10月共施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684例,现报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684例病人.男625例,女59例,年龄26~90岁,平均64.2岁。单侧:斜疝499例(原发481例,复发18例),直疝139例(原发132例,复发7例);双侧:斜疝39例,直疝3例;手术时间:单侧:平均30 min,双侧,平均60min。
1.2 材料:采用美国巴德公司产品Mesh Plug补片。
1.3 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腹股沟斜切口,长度5~6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保护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游离精索切开提睾肌,找到疝囊,游离疝囊直至颈部(如疝囊过大则离断疝囊,远端不加处理,近端重建疝囊),将锥形填充物尖端缝于疝囊底部并塞入疝环内,填充物花边基部与疝环腹横筋膜缝合固定数针,嘱病人咳嗽增加腹压充填物及疝囊不再突出为度。将补片Mesh平置于精索后方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不缝合固定。逐层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皮肤。平均手术时间单侧:30 min,双侧:1 h。
2结果
684例病人中有12例失访,随访率98.22%.均随访半年以上。结果如下:①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24 h;②术后疼痛情况:轻度(不用止痛药)434例(63.3%),中度(需用非麻醉类止痛药)218例(32.00%);重度(需用麻醉类止痛药)32例(4.7%);无长期疼痛病例;③并发症:尿潴留51例;切口硬结9例:未出现伤口感染及缺血性睾丸炎;④住院时间:2~5 d;(5)恢复时间(指恢复到术前工作或生活的水平):2~3周;(6)复发:24例(0.35%)。
3讨论
3.1 无张力疝修补的理论基础CONDONE][1-2]通过解剖观察发现,70%人联合肌腱下缘距耻骨上枝0.5~2.0cm,15%超过2.0cm,而传统疝修补术为了加强腹壁、修复缺损,将联合肌腱强行缝合至腹股沟韧带或耻骨疏韧带上,其后果必然造成局部组织和缝线张力过高,可能引起缝线断裂、组织撕裂,最终导致腹壁再度缺损。除张力之外,组织退变也是病复发,特别是远期复发的重要原因。PEACOCK[3]研究证实,病修补术后远期复发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局部胶原合成减少以及分解加快所致,而与所采用的术式无关。这一事实说明采用自身组织进行的传统疝修补术即使近期成功,亦不能完全避免术后远期因组织退变而导致复发的可能。鉴于此,LICATENSTEIN[4]提出了"无张力疝修补"理论,即利用不吸收高分子人工材料永久性修复缺损,允许疝修补在不改变正常解剖结构和不造成缝线张力情况下实现。
3.2无张力疝修补具有以下优点
3.2.1适应证宽:由于此项技术采用了疝囊高位分离后回纳腹腔,然后进行充填和后壁修补的双重加固方式所以修补更加牢固,加之是更符合生理解剖结构的无张力修补,因此其适应证相对更宽,对于中度腹压增高及腹股沟后壁更为薄弱的病人亦可采用这种手术。
3.2.2操作简单:Mesh plug修补术不必过多解剖、游离组织,从而缩短手术时间。
3.2.3术后恢复快:传统病修补术后病人往往需卧床3d, 3个月后才能恢复正常活动及劳动。本组病人均在术后3~24 h下床活动,2~3周后恢复到术前工作或生活水平。
3.2.4并发症少:有报告统计[5]术后疼痛及局部张力牵拉感Mesh plug修补组比传统修补组明显减轻。RUTKOW[6]报道MeshPlug修补术感染率<0.1%,而同期传统疝修补组感染率为0.7%;本组未出现感染。国外文献报道[7]传统疝修补术睾丸萎缩率达1%~3%,本组无一例睾丸萎缩。
3.2.5住院时间短:由于病人恢复快,并发症少,所以住院时间亦相应缩短。
3.2.6复发率低:传统手术复发率为10%~15%,原因有术式本身的缺陷、术者适应证掌握不当、修补处存在张力、渗血和感染。而Mesh plug修补术是无张力修补、适应证宽、操作简单、剥离面小、渗血少,减少了术后感染机会。本组术后复发率仅为0.35%。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是一项更符合人体生理解剖结构和疝的病理生理特征的手术方法,有着传统手术所不具备的优点。
参考文献
[1]马颂章,李燕青.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J].临床外科杂志,2006,6(4):230
[2]CONDON R E. The anatomy of the inguinal region.[M]//Nyhus Lm, Harkins H H. Hemia. Philadelphia:JB Jippincott,2006
[3]PEAOCK E E. Internal reconstruction of pelvic floor for recurrent groin Hemia[J].Am surg,2008,200(4):321
[4]LICHTENSTEIN I L, SHULMAN A G, AMID P K, et al. The "tension"hemiorhaphy[J].Am J Surg,2007,157(2):188
[5]李力人,黄奕华.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与Bassini修补术的比较[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5,16(10):624
[6]RUTKOW I M,ROBBINS A W. Mesh plug hernia repair. a follow-up report. Surgery,2010,117(5):5597
改良疝环充填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共84侧腹股沟疝, 4例为双侧, 76例为单侧 (左侧33例、右侧41例) , 75侧为腹股沟斜疝, 3侧为腹股沟直疝。2例为腹发疝。男65例, 女15例, 年龄34~75岁, 平均67岁。22例有心肺功能不全 (冠心病及老年性肺气肿) , 23例伴前列腺肥大, 2例伴酒精性肝硬化, 有少量腹水。
1.2 手术方法
80例中76例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手术, 4例因硬膜外麻醉失败改行腰麻下手术。从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到游离精索、显露疝囊与传统的疝修补术相同, 疝囊较小者仅作高位分离, 不作切开和高位结扎, 疝囊过大可切开横断后高位分离, 闭锁近端疝囊但不作高位结扎, 将高位分离的疝囊充分回纳入腹腔, 然后将疝环充填物 (perfix plug) 从疝环口充分推入腹腔, 充填物叶瓣与内环周围的腹横筋膜间断缝合6~8针, 最后在精索后方把修补网片 (Bard mesh) 平整地覆盖在腹横筋膜表面, 网片预留的孔穴正好让精索通过, 精索前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和皮肤。
2 结果
80例患者近期内均无复发, 术后无难忍的创口疼痛和牵扯不适, 76例术后6~12 h即开始起床活动;2例术后发生短暂的尿潴溜;2例因腰麻后头痛, 术后1周才起床活动;1例术后切口少量渗血, 经压迫后血止;2例术后切口感染化脓, 经扩创引流和换药后痊愈;1例肝硬化腹水患者术后腹水增多, 经护肝利尿后症状控制。
3 讨论
3.1 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注意点
3.1.1 严格无菌操作和仔细止血, 谨防感染和血肿, 因为植入的填塞物虽然有优良的组织相容性, 但毕竟是一种异物, 本组2例术后感染, 1例换药1周愈合, 1例经2次清创换药6周始愈。但即使感染, 也不必将填塞物拆去。
3.1.2 疝囊只须作充分的高位分离, 小的疝囊分离后纳回腹腔即可, 巨大疝囊完全剥离有困难可予切断, 但应留下部分近端疝囊缝合关闭后纳入腹腔, 而不应行高位结扎, 否则充填物难以完全送入腹腔。
3.1.3 精索必须高位仔细游离至内环口, 清除其周围的脂肪和提睾肌, 务必使充填物叶瓣边缘缝合在内环周围的腹横筋膜上, 而不是缝在精索周围的提睾肌上, 修补网片的孔穴正好让精索松松地通过, 精索内容物太多, 卡得太紧, 日后会影响睾丸的血液循环, 局部还有不适感。
3.2 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优点
3.2.1 简化了疝修补术的步骤
以锥形充填物和网片进行腹股沟疝的修补不强调高位结扎疝囊, 无须对腹股沟的结构作精细的解剖和高张力性缝合修补, 手术要领易于掌握。
3.2.2 减轻患者的痛苦
无论是充填物堵塞疝环, 还是网片覆盖加强腹股沟管后壁, 全是无张力操作, 患者术后几小时就可起床活动, 不会发生术后严重疼痛和牵扯感。
3.2.3 降低复发率
无张力疝修补术所使用的网片和疝环填塞物能够刺激周围组织发生快速的成纤维细胞反应, 恢复并加强修补部位的组织强度, 较之以往以改变腹股沟管解剖结构为前提的各种张力性缝合修补术更合理、更可靠, 杜绝了疝复发的解剖学基础。Rutkow[2]等报告其复发率低于1%。
3.2.4 不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以聚丙烯为原料制成的Bard mesh和perfix plug与组织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 这是其他材料 (如聚酯, 聚四氟乙烯和膨张聚四氟乙烯补片) 所不具备的, 同时补片内的空隙均大于10μ, 中性粒白细胞能自由出入, 且又不适于隐藏直径为1μ大小的细菌, 所以具有较好的抗感染能力。本组1例69岁女性患双侧腹股沟疝, 左侧斜疝术后愈后良好, 右侧为巨大复发性直疝, 直径约16 cm, 已作过2次修补均复发, 经无张力修补术后3周发生感染化脓, 行扩创引流并换药3周治愈。其感染原因可能是与术前皮肤准备不够充分有关。但即便发生了感染, 也未将补片取出经局部处理后创口愈合疝未复发, 说明该修补材料确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摘要:目的总结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方法, 以提高腹股沟疝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 以美国Bard公司产品 (Bard mesh perbix plug) 修补腹股沟疝共80例。结果80例近期无复发, 3例术后切口感染, 经扩创换药而愈。结论本手术简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步骤, 减轻患者的痛苦, 降低术后复发率, 并不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扩大疝手术的适应证,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腹股沟疝,疝修补术,网片
参考文献
[1]马颂章, 李燕青.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外科杂志, 1998, 6:234.
改良疝环充填式 篇4
方法: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5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为实验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治疗时间为(45.5±4.3)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6.5±2.1)d,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术后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由于前列腺增生而发生了尿潴留,随访结果显示患者均未复发。
结论:本次临床实验结果表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应用效果,且材料相容性较为理想,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性和有效性更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疝环充填式 无张力疝修补术 腹股沟斜疝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22-02
腹股沟斜疝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腹壁疝类型,老年人是该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疝修补术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腹股沟斜疝临床治疗方法,包括Halasted、Mc Vay和Bassini等几种类型。但这一治疗方法会损坏患者正常的生理解剖结构,且手术操作时间较长,因而其临床應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本次临床实验对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临床价值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实验的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5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为实验对象,男性45例,女性5例,患者年龄范围在50岁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4±5.3)岁。其中,合并肺功能障碍2例,心功能障碍1例,前列腺增生5例,高血压症3例,糖尿病9例。嵌顿性疝4例,可复性疝46例。患者腹壁和疝分型结果为:Ⅳ型6例,Ⅲ型35例,Ⅱ型9例。
1.2 方法。患者均行椎管联合阻滞麻醉或局部麻醉,手术使用美国Bard公司生产的聚丙烯网片和网塞,选择与传统疝修补术相同的手术入路,无需切开小疝囊,向疝囊颈处分离,经内环口直接翻入腹腔。若患者疝囊过大,且已经完全坠入阴囊部位,则需将疝囊横向切断,电凝止血远端疝囊后旷置,分离近端疝囊到疝囊颈部位,无需高位结扎,近端疝囊保留原有长度,以保证小疝囊缝合后与网塞大小相同,从内环口直接翻入腹腔,填充锥形网塞至疝环内部,将内环处的腹横筋膜和网塞外瓣缝合4至6针进行固定。在精索后方置入网片,从网片中央的圆孔部位穿过精索,使用3-0可吸收固定线将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腹横肌腱弓、腹内斜肌和网片周围缝合6至8针进行固定,腹外斜肌腱膜连续用2-0可吸收缝合线进行缝合,皮内和皮下组织使用3-0可吸收缝合线进行间断缝合。
2 结果
患者手术治疗时间在30min至60min之间,平均手术时间为(45.5±4.3)min,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5d至8d不等,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6.5±2.1)d,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异物排斥、手术切口感染、缺血或水肿性睾丸炎以及阴囊血肿等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仅1例患者术后由于前列腺增生而发生了尿潴留,其导尿管留置时间在2d至5d之间,平均留置导管时间为(3.4±1.5)d。术后对患者实施12个月的随访,随访结果显示患者均未复发。
3 讨论
腹股沟斜疝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老年多发症,属于腹壁疝的一种类型。该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在于,老年人的腹壁组织有所衰退,且常伴有便秘、前列腺增生、慢性支气管炎和肺心病等慢性腹内高压疾病。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通过由强度较高的聚丙烯单丝制成的网片和网塞,对缺损或是薄弱的局部人体组织进行修补的一种治疗方法,该方法无排异反应,且材料相容性较好,术后感染发生率较低。使用锥形填充物对疝环进行填塞后,腹部的压力会逐渐分散向周围,在精索后方置入网片后,能够同时覆盖海氏三角区和腹股沟管内环,利用成纤细胞的渗透性和组织的粘合性,加固了腹股沟后壁,进而有效避免了腹股沟疝的复发。而且,该手术方法具有复发率低、手术时间短、手术损伤小和操作简单易行等显著的优势,因而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证较多,尤其适合于腹股沟后壁较薄的患者。
为避免手术并发症问题,手术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手术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的生殖股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髂腹下神经;第二,使用单丝可吸收线缝合腹外斜肌腱膜,不能使用编制丝线,其主要原因在于,编制丝线内隐藏较多的细菌,易造成术后的切口感染问题;第三,网片置入时,精索应小于网片圆孔一指尖左右,避免卡压精索血管,造成缺血性睾丸炎和睾丸肿痛等术后并发症;第四,精索游离时,避免对精索血管造成损伤,导致术后出现阴囊水肿或缺血性睾丸炎等问题;第五,对于疝囊过大,尤其是已经坠入阴囊的患者,应横向切断疝囊,使用电凝止血远端疝囊,以避免阴囊血肿症状。
综上所述,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应用效果,材料相容性较为理想,手术操作简单,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郑卫强.填充式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0)
[2] 夏焱,姜波健,张彪,郑元超,王大铮.不同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5(03)
改良疝环充填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2例, 其中男51例、女11例, 平均年龄57.6岁, 腹股沟斜疝54例, 其中1例为双侧, 直疝5例, 股疝3例, 发病病程1个月~20年。
1.2 应用材料
意大利赫美公司提供的赫美系列补片及南通华利康公司提供的华利普聚丙稀网塞及补片。该两款补片质地柔和、伸展性好, 便于我们对网塞作包埋式处理。
1.3 手术方法
全组均采用硬麻外麻醉, 选择切口与其他腹股沟疝同, 注意勿损伤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 不切开提睾肌, 直接钝性分离精索至内环口、耻骨结节以外2cm, 在精索前内侧找到疝囊, 将疝囊高位游离止疝囊颈, 见到腹膜外脂肪, 如为小疝囊可不作切开, 如疝囊巨大可横断, 近端建成一小疝囊, 将网塞充填疝囊使其内翻腹腔, 网塞底部外瓣与内环周围腹横筋膜缝合固定数针, 如内环过大, 可将内环周围腹横筋膜缝合数针以缩小内环, 以不影响精索血供为限, 再将分离精索时提睾肌两断面于精索后方间断缝合加强后壁, 靠近内环处连同该处腹横筋膜一并缝合, 使其对网塞有向下加压作用, 然后在精索后方置入成型网片 (可适当修剪) , 为确保补片平整, 先缝合固定于耻骨结节处, 再将网片沿精索方向拉平, 补片周围于联合肌腱、腹股沟韧带缝合固定, 网孔处与内环周围腹横筋膜缝合数针固定, 余下步骤同其他疝手术。遇直疝, 找到疝囊后, 直接置入网塞使疝囊内翻腹腔, 网塞底部外瓣与疝环周围腹横筋膜缝合固定数针 (如疝环过小, 可适当修剪网塞) , 再间断缝合疝环处腹横筋膜, 使其完全包埋网塞, 本组5例均包埋成功, 且无张力, 其余步骤同上法。股疝, 找到疝囊填如网塞后, 内侧网片与耻骨上支骨膜固定封闭股环 (注意勿损伤、压迫股静脉) , 余下步骤同上。双侧疝可同时修补。
2 结果
全组病例均痊愈出院, 无死亡病例, 切口痛除1例双侧疝较剧, 持续2个月后愈外, 其余均较轻。无切口感染、无复发病例。2例合并睾丸水肿, 其中1例合并同侧精索静脉曲张。
无阴囊血肿。
3 讨论
3.1 术中注意事项
3.1.1 严格无菌操作、严密止血, 谨防感染、血肿, 注意保护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 处理内、外环部位时避免压迫精索, 固定补片务必先固定耻骨结节处, 巨大疝囊不必强行分离, 可中间离断, 近端疝囊缝合关闭, 使其内翻腹腔, 不应高位结扎, 否则网塞难以完全送入腹腔。术后常规抬高阴囊、沙袋压迫24h。
3.1.2 精索必须充分游离至内环、耻骨结节外2cm, 可切除部分内环周围提睾肌, 以充分显露内环处腹横筋膜, 方便网塞外瓣缝合在内环周围腹横筋膜上, 网孔处与内环周围腹横筋膜缝合数针固定。
3.2 手术优点
3.2.1 复发率低, 应用内环周围腹横筋膜修补内环、提睾肌修补后壁, 直疝应用埋入法置入网塞, 对网塞起到向下加压作用, 有效的预防了疝的复发。
3.2.2 简化了疝修补的步骤, 不必强求高位结扎, 无须对腹股沟管作精细的解剖, 减少了阴囊血肿等并发症, 技术要求不高, 适宜在基层开展。
摘要:目的 探讨聚丙稀网塞及补片在腹股沟疝修补术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 中的应用, 并总结经验。方法 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修补62例、63例次, 其中1例为双侧疝、5例直疝、3例股疝, 观察术后反应、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结论 本法操作简单、损伤轻、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关键词:无张力疝修补术,充填式疝修补术,腹股沟疝
参考文献
[1]张应天.规范腹外疝的手术治疗[J].腹部外科, 1999, 12 (6) :241-242.
[2]高之阳.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J].腹部外科, 1999, 12 (6) :234.
[3]骆衍新.无张力疝修补技术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学, 2008, 28 (4) :26.
改良疝环充填式 篇6
关键词:疝,腹股沟,手术,无张力修补
传统疝修补术后高复发率一直是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 随着人们对疝术后复发病理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一种新的外科理念, 即利用人工补片进行无张力疝修补的技术在临床上逐渐兴起。我院2005年4月—2010年10月共施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684例,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4例患者中男625例, 女59例, 年龄26岁~90岁, 平均年龄64.2岁。单侧:斜疝499例 (原发481例, 复发18例) , 直疝139例 (原发132例, 复发7例) ;双侧:斜疝39例, 直疝7例;手术时间:单侧平均30 min, 双侧平均60 min.
1.2 材料 采用美国巴德公司产品Mesh Plug补片。
1.3 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 腹股沟斜切口, 长度5 cm~6 cm,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 保护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 游离精索切开提睾肌, 找到疝囊。游离疝囊直至颈部 (如疝囊过大则离断疝囊, 远端不加处理, 近端重建疝囊) , 将锥形填充物尖端缝于疝囊底部并塞入疝环内, 填充物花边基部与疝环腹横筋膜缝合固定数针, 嘱患者咳嗽增加腹压充填物及疝囊不再突出为度。将补片Mesh平置于精索后方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 不缝合固定。逐层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皮肤。平均手术时间单侧30 min, 双侧1 h.
2 结果
684例患者均随访半年以上, 结果如下: (1)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 h~24 h; (2) 术后疼痛情况:轻度 (不用止痛药) 434例 (63.3%) , 中度 (需用非麻醉类止痛药) 218例 (32.00%) , 重度 (需用麻醉类止痛药) 32例 (4.7%) , 无长期疼痛病例; (3) 并发症:尿潴留51例;切口硬结9例, 未出现伤口感染及缺血性睾丸炎; (4) 住院时间:2 d~5 d; (5) 恢复时间 (指恢复到术前工作或生活的水平) :2周~3周; (6) 复发:24例 (3.5%) 。
3 讨论
3.1 无张力疝修补的理论基础
Condone[1,2]通过解剖观察发现, 70%的人联合肌腱下缘距耻骨上支0.5 cm~2.0 cm, 15%超过2.0 cm, 而传统疝修补术为了加强腹壁、修复缺损, 将联合肌腱强行缝合至腹股沟韧带或耻骨梳韧带上, 其后果必然造成局部组织和缝线张力过高, 可能引起缝线断裂、组织撕裂, 最终导致腹壁再度缺损。除张力之外, 组织蜕变也是疝复发, 特别是远期复发的重要原因。Peacock[3]研究证实, 疝修补术后远期复发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局部胶原合成减少以及分解加快所致, 而与所采用的术式无关。这一事实说明采用自身组织进行的传统疝修补术即使近期成功, 亦不能完全避免术后远期因组织蜕变而导致复发的可能。鉴于此, Licatenstein[4]提出了“无张力疝修补”理论, 即利用不吸收高分子人工材料永久性修复缺损, 允许疝修补在不改变正常解剖结构和不造成缝线张力情况下实现。
3.2 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优点
(1) 适应证宽:由于此项技术采用了疝囊高位分离后回纳腹腔, 然后进行充填和后壁修补的双重加固方式, 所以修补更加牢固, 加之是更符合生理解剖结构的无张力修补, 因此其适应证相对更宽, 对于中度腹压增高及腹股沟后壁更为薄弱的患者亦可采用此种手术。 (2) 操作简单:用Mesh Plug成型补片行修补术不必过多解剖、游离组织, 因而手术时间相对缩短。 (3) 术后恢复快:传统疝修补术后患者往往需卧床3 d, 3个月后才能恢复正常活动及劳动。本组患者均在术后3 h~24 h下床活动, 2周~3周后恢复到术前工作或生活水平。 (4) 并发症少:有报告统计[5]术后疼痛及局部张力牵拉感Mesh Plug修补组比传统修补组明显减轻。Rutkow[6]报道Mesh Plug修补术感染率<0.1%, 而同期传统疝修补组感染率为0.7%.本组病例未出现感染。国外文献报道[7]传统疝修补术睾丸萎缩率达1%~3%, 本组无1例睾丸萎缩。 (5) 住院时间短:由于患者恢复快, 并发症少, 所以住院时间亦相应缩短。 (6) 复发率低:传统手术复发率为10%~15%, 原因有术式本身的缺陷、术者适应证掌握不当、修补处存在张力、渗血和感染。而Mesh Plug修补术是无张力修补, 适应证宽, 操作简单, 剥离面小, 渗血少, 减少了术后感染机会。本组术后复发率仅为3.5%.
综上所述,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项更符合人体生理解剖结构和疝病理生理特征的手术方法, 具有传统手术无法比拟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马颂章, 李燕青.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J].临床外科杂志, 2006, 6 (4) :230.
[2]Condon RE.The anatomy of the inguinal region[M].Nyhus Lm, Harkins HH.emia.Philadelphia:JB Jippineott, 2006:234.
[3]Peaock EE.Internal reconstruction of pelvic floor for recurrent groin Hemia[J].Am Surg, 2008, 200 (4) :321.
[4]Lichtenstein IL, Shulman AG, Amid PK, et al.The"tension"hemiorhaphy[J].Am J Surg, 2007, 157 (2) :188.
[5]李力人, 黄奕华.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与Bassini修补术的比较[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5, 16 (10) :624.
[6]RutkowLM, Robbins AW.Mesh plughernia repair:a follow-up report[J].Surgery, 2010, 117 (5) :5597.
改良疝环充填式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5年11月至2007年11月来我院住院患者60例, 男性45例, 女性15例, 年龄18~72岁, 平均56.5岁。斜疝50例 (其中复发性斜疝6例) , 直疝10例。60例中双侧斜疝4例。本组患者多为老年患者, 有冠心病、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前列腺增生、高血压、慢性乙型肝炎、腹壁局部缺损等合并症42例, 约占70%。有的患者有多种合并症。
1.2 手术方法
局部浸润或区域阻滞麻醉, 患者切皮前30 min静脉滴注1次抗生素。切口均位于患侧腹股沟韧带中点上2~2.5 cm处, 向着耻骨结节与韧带平行的切口, 长约4~6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剪开腹外斜肌腱膜后不作广泛分离, 游离精索后寻找疝囊, 做疝囊高位游离至见到腹膜前脂肪为止。不做高位结扎, 一般不切开疝囊, 把高位游离的疝囊的经疝环口还纳腹腔。疝囊过大或寻找疝囊有困难者, 可切开疝囊再游离, 巨大疝囊可留3~5 cm切除剩余组织外翻缝合, 切实止血后再返回腹腔。置入疝环充填物, 充填物的外瓣必须完全进入疝环。如果疝环小, 充填后较紧, 可剪除2~3片内瓣, 动作要迅速, 因充填材料于2 min左右即于组织粘贴牢固。斜疝疝环于充填物外瓣固定3~8针, 直疝固定6~18针或连续缝合, 确认止血完全后, 在精索下置入成型补片, 连续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后, 关闭切口。
2结果
手术时间:30~60 min, 平均41 min。全部患者术后4~24 h内都可以下地室内活动, 切口疼痛轻微, 54例不用止痛药, 占 (90%) , 2例用麻醉类止痛药 (3.33%) , 4例用解热止痛药 (6.67%) 。切口疼痛持续时间2~3 d。全部切口一期愈合, 术后出院时间3~8 d, 平均5 d。并发症:尿潴留3例, 阴囊肿胀2例, 无切口感染。全部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为10月~2年, 无切口并发症, 无发生补片排斥的病例, 无复发病例。
3讨论
腹股沟疝是常见病, 多发病, 腹股沟疝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 除先天性因素外, 常与腹内压增高有关。 成人疝是不可能自愈的, 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1]。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术术后恢复较慢, 并发症较多, 复发率较高。据报道, 复发率为10%~15%。因此, 寻找一种更为合理的疝修补术就成为临床外科亟待解决的课题。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手术相比, 其优点在于:①手术适应证广泛, 适用于成人各种腹股沟疝和股疝。作为传统手术的禁忌证 (如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前列腺增生、肝硬化腹水以及心血管疾病等) , 亦可采用这种方法;②简化了手术步骤、感染发生率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不需对腹股沟各种解剖结构的识别和暴露, 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减少了伤口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 从而减少了细菌污染的机会, 同时, 由聚丙烯单丝编织的补片, 其网孔大于10 μm、中性粒细胞自由通过, 故具有较好的抗感染能力, 本组无一例切口感染;③疼痛轻、并发症少;④复发率低:锥形补片使内环口消失, 并且当腹压增高时, 可使腹腔压力迅速向四边扩散, 降低内口处的压力;成型补片放置于精索后方, 同时覆盖了腹股沟管内环及海氏三角区, 使腹股沟管后壁更为牢固, 从而降低了腹股沟疝的复发率。Rutkow等[2]认为, 补片对斜疝来说是预防直疝复发, 对直疝来说是预防斜疝复发, 从而可同时降低直疝和斜疝的复发率。本组病例随访10个月~2年, 无一例复发。
总之,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符合生理解剖, 具有手术操作简单, 创伤小、恢复快、近期疗效满意及复发率低的理想疝修补手术, 有广阔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探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疝环充填物及成型补片, 对60例腹股沟疝患者施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结果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 30例中全部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为10个月~2年。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损伤轻、恢复快、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 是一种先进的疝修补方法。
关键词: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疝环
参考文献
[1]马颂章.李基业.郑民华.成人腹股沟疝, 股疝和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 (2003年修订稿) .中华外科杂志, 2004, 42 (11) :834-835.
改良疝环充填式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8例中男132例, 女6例, 年龄19岁~105岁, 平均年龄63.5岁, 其中≥60岁95例 (68.8%) 。传统手术方法治疗术后复发1次者20例 (14.5%) , 复发2次以上者3例 (2.2%) 。本组138例中同时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前列腺肥大、糖尿病、高血压等复杂疾病者50例 (36.2%) 。138例中斜疝111例 (80.4%) , 直疝25例 (18.1%) , “裤裆”疝2例 (1.5%) 。按Rutkow的分型:Ⅰ型8例 (5.8%) , Ⅱ型57例 (41.3%) , Ⅲ型44例 (31.9%) , Ⅳ型29例 (21%) 。
1.2 材料
我院采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聚丙烯网片, 根据内环缺损大小剪裁, 叠成近似锥形的网塞, 再用缝线固定成型, 再剪裁在精索后方置入相应大小的网片一块, 剩余网片可用环氧乙烷消毒以备再次使用。
1.3 麻醉
138例中采用硬脊膜外麻醉131例 (94.9%) , 7例高龄或伴有较重的心、脑、肺等合并症者选用局部麻醉 (5.07%) 。临床观察以硬膜外麻醉为好, 镇痛及肌松效果好, 便于疝囊回纳。
1.4 手术方法
(1) 同传统手术一样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 (2) 直接游离疝囊直至疝环被清楚地暴露出来, 如果疝囊过大可以在距离疝环4 cm~5 cm处横断, 近端严密缝合封闭, 远端妥善止血后留置。 (3) 自疝环口反转还纳疝囊回腹腔, 从疝环口放入锥形填充物 (bard perfix) , 疝环口较大时可用2个相缝合的填充物, 不应采用较大的锥形填充物, 避免术后患者有异物感。 (4) 将锥形填充物的外层叶瓣与内环周围的腹横筋膜固定4~6针。如腹横筋膜薄弱或缺损严重也可以选择同解剖层次的其他坚韧组织进行缝合固定。应注意在精索两侧的缝合要适当, 既不影响其血运又不至使间隙过大。 (5) 在精索深面稍微向上下游离, 然后在精索后方置入相应大小的聚丙烯网片 (V形补片) 使之平整地覆盖在腹横筋膜表面, 补片的圆头端与耻骨结节腱膜缝合, 补片四周与腹内斜肌、腹横肌腱弓、腹股沟韧带固定6~8针或用连续缝合。补片的下端要与耻骨结节上的腱膜样组织确切地固定, 这样既防止成型补片卷曲移位, 又可以有效地掩蔽髂耻骨肌孔[1], 防止其他部位疝的再发。在修补处避免有张力, 固定补片的时候使补片适当的松弛是允许的, 当患者站立和腹压增高时可使切口完全消除张力。要避免把补片缝扎到高度敏感和丰富神经分布的耻骨结节和耻骨的骨膜上, 而是固定在该处的腱膜组织上。注意保护生殖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髂腹下神经[2]。 (6) 严密止血后在精索浅面关闭腹外斜肌腱膜和切口各层。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本组138例手术安全, 无术后死亡。手术时间为25 m in~95 m in, 平均35.7 m in。125例 (90.5%) 患者在3 h~4 h后即可进食, 嵌顿疝推迟到肠通气。97例 (70.29%) 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为4 h~8 h, 复发疝下床活动时间为24 h后。术后需用镇痛药物7例 (5.1%) 。本组病例随访3个月~2年, 治愈137例 (99.2%) , 复发1例 (0.78%) 。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2.2 并发症
尿潴留12例 (8.7%) , 伤口异物感7例 (5.1%) , 5 d~10 d后消失。远端疝囊水肿积液6例 (4.35%) , 3 d~7 d后逐渐消退。血肿4例 (2.9%) , 1周~2周逐渐吸收。切口脂肪液化2例 (1.44%) 给予扩开引流。
3 讨论
无张力修补术自1993年美国外科医生R obbins和R utkow应用开展以来, 为国内外的外科医生迅速接受。PM H R广泛用于成人斜疝、直疝、股疝、复发疝修补, 适应证广。手术采用锥形充填物充填疝环, 并用成型补片置于精索后方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 修补符合腹股沟管生理, 术后不易复发。以Bassina为代表传统疝修补手术术后复发率10%~15%。我院应用PM H R以来复发率0.72% (1/138) , 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由于PM H R操作简便, 手术时间平均35.7 m in, 手术时间缩短降低麻醉监护费用, 对疝周围组织破坏小, 损伤轻, 并发症较少, 单丝编织的补片其网孔大于10μm, 中性白细胞能自由通过, 故具有一定的抗感染能力[3], 所以此手术更适用于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前列腺肥大、糖尿病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龄患者。缝合线无张力, 患者反应轻, 痛苦小, 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所需的时间短, 术后72 h如患者没有特殊情况可以出院, 但如负重、爬山、跑步等较剧烈的活动应在手术1个月后进行。
PM H R尽管材料费用的支出导致总的住院费用比常规方法稍高, 但增加不多而疗效好。PM H R的开展是疝修补术从高张力术式→低张力术式→无张力术式的一项革命性技术, 符合现代疝理论手术要求, 将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 在有条件的地区应推广应用。在临床工作中除加强规范化操作外还应加强随访观察, 不断探讨和改进, 对疝外科的病理生理、解剖以及手术等方面才有可能不断突破和创新, 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摘要:目的探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新技术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及规范手术操作。方法统计整理我院2004年10月-2008年6月138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及手术体会。结果治愈137例 (99.2%) , 复发1例 (0.78%) , 平均手术时间35.7min, 97例 (70.29%) 患者4h~8h可下床活动, 尿潴留12例 (8.7%) , 伤口异物感7例 (5.1%) , 远端疝囊水肿积液6例 (4.3%) , 血肿4例 (2.9%) , 切口脂肪液化2例 (1.4%) , 无1例切口感染。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创伤小, 修补符合腹股沟管的生理, 适应证广, 术后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关键词: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腹股沟疝
参考文献
[1]马颂章.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一些问题[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5, 21 (2) :67~68
[2]马颂章, 李燕青.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J].临床外科杂志, 2001, 6 (4) :234
改良疝环充填式 篇9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6例患者中, 男370例, 女16例;平均62岁;斜疝336例, 直疝40例, 股疝10例;主要合并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前列腺增生、习惯性便秘、肝硬化等。按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分型:Ⅰ型36例, Ⅱ型175例, Ⅲ型165例, Ⅳ型10例。
1.2 方法
1.2.1 修补材料
包括北京天助畅运公司的善释聚丙烯网塞和网片, 美国巴德公司的聚丙烯网塞和网片。
1.2.2 麻醉方法
连续硬膜外麻醉218例, 局麻68例。
1.2.3 手术方法
寻找疝囊, 对疝囊较小者仅作高位分离, 不作高位结扎。疝囊过大者横断疝囊但不作高位结扎, 将高位分离的疝囊充分回纳入腹腔, 置入网塞, 于内环口将网塞与周围腹横筋膜固定4针。按腹股沟游离面积修剪网片, 将网片平铺于精索深面, 精索自网片圆孔通过, 网片边缘与腹股沟韧带、耻骨结节腱膜、腹直肌外侧缘、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下缘用丝线间断固定, 注意补片不能修剪过多, 补片要保持平整, 缝合后张力不能过大, 精索通过网片圆孔处不能太大。仔细检查术野无出血, 依次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和皮肤。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30~60min, 平均38min;4~6h后可下床活动;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d;3例术后切口疼痛较明显, 一周至三月基本缓解, 术后切口疼痛较轻, 口服止痛药物可缓解;术后无1例发生切口感染, 也无明显异物感, 并发阴囊水肿3例、切口渗血1例, 经对症处理后痊愈。随访6~24月, 无复发病例。
3 讨论
传统的疝修补手术, 将腹内斜肌下缘或联合腱与腹股沟韧带强行缝合, 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 其破坏了原有的生理解剖结构, 手术创伤较大、张力高、术后疼痛明显、恢复慢、复发率高[1,2,3]。而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从生物力学和生理的角度解决问题, 更符合人体的生理。近年来无张力疝修补术已成为疝修补术的主流,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是用锥形网塞填充缺损, 再以网片加强腹股沟管后壁。
3.1 术前准备
患者多为老年患者, 合并疾病较多, 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前列腺增生、习惯性便秘、肝硬化等, 要注意围手术期的全身情况, 对于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改善心肌供血;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 防治并发症;慢性咳嗽的患者要积极治疗肺部疾病;便秘者要避免大便干燥;肝硬化需改善肝功能等。
3.2 手术
术中应注意以下情况: (1) 选择补片不要过小或修剪过多; (2) 网塞与周围腹横筋膜固定; (3) 放置修补腹股沟管后壁网片的位置必须正确, 内下端要超过耻骨结节1~2cm并与其腱膜固定, 与腹股沟韧带、腹直肌外侧缘用丝线间断固定, 缺损大者可选择2个网塞, 它们之间要固定; (4) 注意腹横筋膜的修补; (5) 保护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 避免受压缝扎; (6) 关于麻醉, 由于腹股沟疝修补术是腹壁手术, 随着手术操作的熟练, 北京昌平区医院普外科自2009年1~7月施行的无张力修补术大多采用局麻。
3.3 并发症
复发:中国自1997年开展无张力疝修补术, 大量文献资料证明无张力疝修补术是安全和有效的, 但仍有一定的复发率, 因此, 本组患者虽未出现复发, 但有必要熟悉复发的原因及相关知识, 如网片位置过高、卷曲、移位, 对腹股沟解剖不熟悉等。 (1) 切口感染:本组发生1例, 为1月后出现, 经引流换药治愈, 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减少感染的有效方法, 特别是术前0.5~2h, 有前瞻性双盲对比研究显示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可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术中坚持无菌原则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2) 切口疼痛:3例术后4h仍感局部明显疼痛, 可能是缝合固定网片时累及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所致, 或者将网片缝合于神经分布丰富的耻骨结节和耻骨骨膜, 也可能为患者痛阈较低。固定网片时注意避开神经, 以免挤压、缝扎神经。 (3) 阴囊水肿:出现3例, 经抽吸、阴囊垫高后消失, 巨大疝、复发疝、嵌顿疝术后因创面大、渗出多而发生, 术中仔细解剖、彻底止血可减少其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杰.实用疝外科手术技巧[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2]唐健雄, 陈革.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256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1, 21 (2)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