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发展

2024-09-17

有利发展(精选12篇)

有利发展 篇1

一、湖南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基础: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

当前, 我省正面临着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以此为契机, 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要任务, 以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根本目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 选择产业进退和取舍领域, 已经形成了一批带动能力好、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针对湖南工业结构层次相对较低, 传统产业据点比重较大, 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及高新技术产业还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 经贸等部门正着重抓好重大技改项目和重点新产品的开发, 以先进设备替代落后设备, 以先进产业提升传统产业, 培育工业规模企业, 培植发展机电、化工等六大产业集群, 淘汰限制一批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政府充分运用产业政策, 整合产业资源, 进一步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集中, 培育产业集群。尤其是培育和壮大了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制造等支柱产业, 大力扶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改造提升食品加工、石油化工、建筑材料、造纸工业等传统产业, 并在政策上对特色产业项目给予了更多的支持, 使我省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二、产业园区为湖南发展循环经济创造的有利条件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 产业园区已经成为湖南对外开放的窗口、改革开放的实验区, 成为湖南工业及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重要支撑, 在湖南发展开放型经济、推进湖南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产业园区是湖南新兴产业的集聚区和高新技术的孵化区。

产业园区充分发挥“洼地效应”带来了产业集聚, 有力地促进了全省产业的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在产业的规模上, 引进了上档次、上规模的大企业, 如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LG飞利浦曙光、三一重工、劲霸光阳摩托、长丰猎豹等知名企业。在产业引进的类型上, 各产业园区利用其后发优势, 瞄准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 孵化培养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企业的产品。目前, 该区以三一重工、山河智能为主体的工程机械制造业, 形成了混凝土输送、隧道岩石、挖掘机、起重提升机等产品群;以长丰猎豹、北汽福田、三一重工等企业为龙头的汽车整车制造业, 形成了大客车、货车、吉普车等系列产品群;以LG飞利浦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已发展到20多家。长沙高新区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高科技食品加工等五大产业群;株洲高新区形成了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和能源环保等三大产业群。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园区, 如浏阳生物医药工业园、望城台商投资区、邵阳民营经济开发实验区等园区, 虽然建成时间不长, 但发展方向明确, 发展势头强劲。

(2) 产业园区是湖南发展循环经济的带动区。

全省产业园区大多依托老城区建设, 坚持产业兴区与城市建设并举, 积极发展工业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 在当地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如长沙星沙、株洲高新、湘潭高新、衡阳高新、怀化河西、常德德山、永州凤凰园、岳阳城陵矶、郴州经济开发区等都己成为城市最具现代化的产业新区;邵东、嘉禾、平江、石门、泪罗、耒阳等一批县办产业园不仅成为当地工业发展的核心, 其规模都超过了老县城。产业园区的迅速崛起, 为加速推进我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引导非农人口就近转移发挥了重要的主体作用和示范辐射效应。产业园区良好的产业结构, 为湖南发展循环经济拓宽了新的路子, 竖立了典范。

三、“中部崛起”和创建“两型社会”的良好机遇

中部地区是我国内陆最具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的区域, 是全国“东、中、西”互动的区域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枢纽, 这构成了中部地区独特的、不容忽视的重要性。中部不崛起, 将严重影响全国发展的大局, 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没有中部的崛起, 西部大开发难以成功。西部大开发一方面需要承接东部的产业和生产要素, 而东部产业和生产要素向西部的转移必须经过中部的传递;另一方面西部发展必须要与周边地区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没有中部的崛起, 东部沿海地区的进一步发展会受到制约。经过20多年的率先改革开放和政策倾斜, 东部沿海经济率先发展起来了, 当地居民率先富裕起来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也开始出现新的问题, 如土地、水其他资源等能源越来越紧张, 由于中部紧靠东部, 显然是中部而非西部应成为其向外转移的首选地。而且, 中部非西部更容易与东部形成产业分工协作关系。

2007年12月, 长株潭正式获批为我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实验区, 湖南省经济结构要面临转型, 即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湖南建设“两型社会”获批, 将成为“两型社会”的重要示范基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湖南要抓住“中部崛起”和创建“两型社会”这个机遇, 结合本地区的资源和环境的客观实际, 探索出一条适合湖南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逍路, 全面推进循环经济。首先, 湖南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引进大量的国内外企业加盟, 使这些企业在湖南扎根、开花、生果, 这些企业的加盟, 不仅给湖南的经济注入新鲜活力, 也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生产经验和大量的资金, 同时增加了就业机会。其次, 湖南抓住“中部崛起”契机, 大力发展湖南经济, 提升现有的产业水平, 促进湖南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为加快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 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带来良好的机遇。第三, 湖南充分有效地开发矿产资源, 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这些发展都为湖南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发展循环经济较低的社会成本

生态城市 (城镇) 是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模式, 湖南要在区域层次实施循环经济, 则城镇生态化是今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城市 (城镇) ”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最佳形式;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 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 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 (生态城市系统模型) 的创造力、生产力, 并促使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永续发展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复合系统。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2006年湖南城镇化水平达到37%, 但比全国仍然低6个百分点。相对来说,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发展这一新型经济, 原来的工业基础固然重要, 但很多的资源、设备用不上, 因此, 在工业基础较差的情况下发展循环经济反而有优势:一方面, 原有的工业体系不需改造, 就有设备、设施不需处理, 避免了浪费, 节省了成本;另一方面, 可以将大部分资金、人力、物力用来发展循环经济, 不必担心因发展循环经济而影响其他投入, 不必为处理太多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矛盾而过多费神。对湖南而言, 工业规模小、城镇化水平低, 在发展循环经济时, 可以将这种劣势转化为优势, 利用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发挥其后发优势, 同时更便于新型产业的聚集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建立, 这对探索用循环经济理念创建生态城镇是有利的, 这样我们比那些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进行工业园区改造、城镇基础设施的重新布局改造成本要低的多。

结论:因此, 湖南应利用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 坚持科学发展观, 正确、合理地行使国家的扶持政策;坚持通过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 优化产业结构, 创建产业园区, 发展循环经济, 对于湖南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注]本文系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湖南发展循环经济战略问题研究》 (编号08C028) 课题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光明日报, 2001-11-20.

[2]冯之浚.循环经济是个大战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 (5) :22-24.

[3]季尾森.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决策咨询, 2004, (7) :18-21.

[4]赵家荣.加快循环经济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宏观经济管理, 2004, (8) :67-68.

[5]解振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求是, 2003, (13) :67-69.

有利发展 篇2

当前,中国的教育机制开始向“自主学习”方向发展,较高的的自主程度无疑考验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今天我们讨论的正是“求博”和“求专”这两种学习方式何者更有利于个人的持续发展。

首先,让我们来看相关定义。求博,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有规划有主次地吸收多个领域知识的过程。求专则是指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并不断深入吸收知识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今天我们比较是“求博”和“求专”这两个不同过程何者更有利于个人发展,而非“博才”和“专才”的比较。个人发展就是人通过一定的学习,提高自我认识以及驾驭、变革、创造事物的能力,开拓精神境界的动态过程。今天我们判断何者更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标准在于何者能使个人更好地融入社会,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明确了相关概念,下面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从知识的涉猎角度来看,求博能够使我们尽可能地获得更加多元的知识。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分工的细化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掌握的知识变少了,恰恰相反的要求人才有更宽厚的知识基础以达到整合的要求。青歌赛选手不知《清明上河图》为何物,显然不符合社会对一个合格艺术家的要求。求博使我们获得的也许并不是各自能达到就业目的的能力,而是辅助我们形成更强竞争力的整体能力。

第二,从创新能力的培养来看,求博能使我们在掌握多个领域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说文解字》有语:博,大通也。求博使我们获得的绝不仅仅是分散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知识间的联系,从而获得1+1>2的效果。据统计,在近万个独立学科中,交叉学科所占比例高达46.8%。此类学术的创新,求其本源正是求博带来的。试问没有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分别研究,如何有今日教育心理学的学术发展?

第三,从精神境界的塑造来看,求博倡导的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它使我们获得更加开阔的眼界。求博的态度要求我们博采各家之长,不囿于一家之见。仅是如何看待日本这一问题,从历史上我们学到的是国耻难忘;从地理课里我敬佩其人在如此贫瘠的土地上创造出的如斯奇迹;而从时下的时事热点我学会的则是一种人道主义关怀。可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论截然不同。相较于求专的“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求博恰恰就是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过程。

管家制度有利于家族企业长远发展 篇3

但INSEAD教授兰德尔·卡洛克( Randel Carlock )认为,这个老套的字眼在当今世界仍然适用,特别是对家族企业。“我们认为管家制是最佳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之一,因为管家制度着重长远目标而非追求短期盈利。”

家族企业管理涉及家族传统、情感联系以及精神追求等诸多因素。卡洛克认为,表现卓越的家族企业通常采用管家制度,它重视的不是下一个季度业绩而是长期绩效。家族成员或创业型家族团队有着明确和共同的目标,这是企业增长和确保团队持久归属感的关键因素。

家族价值观是家族企业的一个巨大竞争优势。一家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承受着不同股东的期望。相比之下,家族企业面对的只有家族成员,家族成员的内聚力较强,只要他们拥有一致的价值观和视野,企业对战略目标的实施已经成功了一半。价值观和愿景是家族企业独特的竞争力。

那么,如何培养后辈对财富的责任感?卡洛克说,家族成员必须随时准备承担家族企业重任。“他们必须了解家族业务,了解驱动企业增长的价值观。”

家族企业的管理慢慢从一人掌控演变到家族成员共同参与的团队领导。家族企业管理者已不用过多担心策略制定、人才培养以及治理监管等重要课题,对他们来说,这已与家庭生活融为一体。

“顶尖家族企业的表现通常强于上市公司竞争对手,这是因为他们运用逻辑和分析来规划和管理企业,用自主和激情来领导企业。”卡洛克认为,如果家族企业能引进董事会,建立明确的家族章程,把家族承诺和企业战略潜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好比珠联璧合,势必为家族企业创造持久的活力和创造力。

电信重组有利于行业发展 篇4

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电信业重组, 但重组的具体时间表尚未敲定。重组是趋势, 有利于行业发展, 并可以让消费者从中得到更大的实惠。一方面, 通信行业的发展和其他行业一样, 有它内在的发展规律。行业重组是适应通讯技术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 电信企业的重组, 是为了优化市场竞争格局, 延伸产业价值链。按照目前的重组思路, 重组后, 电信运营商都会做全业务运营, 而全业务运营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 可以直接发3G牌照, 或者企业之间重新排列组合, 由此推进全业务经营下的服务多元化, 优化竞争格局, 营造公平、有效、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本刊记者苏云峰)

青年员工发展 全才更有利于竞争 篇5

2010年国家领导人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讲话—范

文网

四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人才工作全过程,教育和引导各类人才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组织和引导各类人才在社会实践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提高干事创业的本领,鼓励各类人才坚持求真务实、尊重客观规律,恪守科学精神、大胆探索创造,倾心本职岗位、注重工作实效,淡泊个人名利、无私奉献才能,建设一支饱含爱国热情、勇于追求真理、具有务实作风、善于团结协作、积极改革创新、争创一流业绩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五要坚持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做好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工作,坚持人才自主培养开发和引进海外人才相结合,加强人才和人才开发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海外智力。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要把培养造就青年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制度,采取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等特殊措施,使大批青年人才持续不断涌现出来。要不拘一格、广纳群贤,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锻炼人才、使用人才、成就人才。要教育和引导青年人才自觉把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紧密结合起来,牢固树立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真诚奉献的人生理想,在投身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和引导,在全社会形成爱护青年、关心青年和鼓励青年成才、支持青年干事业的良好氛围。

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是根本保证。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自觉用科学理论指导人才工作、用科学制度保障人才工作、用科学方法推进人才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各级党委要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善于用战略思维、开放视野、发展观点谋划和推动人才工作,落实人才培养使用重大政策,抓好重大人才工程,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深入研究人才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人才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做好人才服务各项工作,努力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坚持用事业聚才育才,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要鼓励创新、爱护创新,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要关心人才学习和生活,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要通过大力表彰和广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营造尊重科学、鼓励创新、甘于奉献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奋发努力的良好风尚。

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突出表现为科技、教育和人才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与已经发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即将发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相互支撑、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一定意义上讲,属于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温家宝强调,要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要善于发现人才,用人所长,不能求全责备,让各类人才和全体劳动者、建设者才尽其用、各得其所。要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人才,让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增长才干、建功立业。要创新人才发展体制,坚决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人才流动、人才使用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人才发展体制和机制。

温家宝指出,人才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为人才的成长服好务。一要大胆使用和吸引人才。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战略性后备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大胆引进和使用海外高水平拔尖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创业或以多种方式为国家发展服务。充分发挥国内人才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二要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化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三要更加关心和爱护人才。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鼓励创新、探索和超越,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倡导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宽容失败。关心和改善人才的生活条件,解决好他们在住房、医疗、就业、子女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全不是所有,全是多方面的意思,所谓全才是指在一方面突出,在多方面也有所了解的人,这是最理想的人才形式,现实中不是没有,如爱因斯坦等

社会岗位是有限的,专才难免会吊死在一棵树上,而全才能更快的适应社会变化,毕竟在学习也是需要时间的,而机会只属于随时准备好的人 社会分工似乎是一个理直气壮的理由,但是我们已经走出简单的机器化大生产的时代了。不了解大局,不懂如何分工合作的职工你回聘由吗?当以专才自居的我在打这篇文章的时候,电脑突然出了故障,我是不是就无能为力了呢?

我只是随意谈谈自己的看法,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嘛 会的多变,竞争的残酷使每个人都得有危机感,而多一门技术就多了一分资本,而且知识是相通的,各门技术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即使你现在只是使用一门技术,但广博的知识储备能使你更好地发挥、应用那门技术,让你具有更大的创造力。

社会需要创新。当今的创新往往产生于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之中。所以全才比专才更具创新优势。常言道:技多不压身。社会需要有知识平台广阔的人,我们需要适应社会,万事具备还是有利

社会需要创新,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创新能力强.

全才更能适应社会竞争,只有全才才能应付社会中方方面面的事啊,才能如鱼得水般在社会的大潮中畅游有全才的话就能轻松的应付难题,也能让自己懂得更多的东西,比如你现在想

换一个工作,你一上任不就比较轻松了,不要从头学起``

全才是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的全面人才。全才在社会竞争中具有优势:更具有知识的整合能力,更懂得创新,更能适应社会的变动。全才是多技能、多层次、多能力的人才,他们更能把握自己。一块木版能让自己过河,十块木板能搭起一座桥,千块万块木板能乘风破浪。”

全才相对于专才知识面宽且知识的融合度高,他们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里拥有某一项突出的技能,并成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在他所掌握的知识结构中,还有为核心竞争力进行支撑的各项专业知识和技能。

知识广博不意味着样样不精,相反,他却拥有达到样样精的条件;在某一方面要达到顶尖的专业水平,他却必须先保证自己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当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知识的力量越来越令人震撼!综合以上在反驳中蕴涵的正面观点,我方坚定认为当代社会,求博更有利于个人发展!现代社会变动性是一个最大的特点,对个人各方面能力要求逐步提高。请问对方辩友专才如何适应?所谓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我们多一个选择多一个机会,难道不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吗?社会分工绝对不是需要只能干这件事的人,而是要求可以干这件事,能干这件事的人,他有能力就行,难道还限制他有几种技能吗?那么求博不是比求专更适合社会的需要吗?

从生活来说,更好理解。一个在生活中懂得一些医术的人,比对此根本一窍不通的人生活是不是更保险一些?我们不需要人人做医生,但是稍微懂一些基本的医术,有小病痛可以自己及时解决,不是很好嘛?说什么个人发展,健康是基础,懂得一些医术不是更有利于健康,以有利于个人发展吗?当然,我只是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其他如饮食、穿着打扮、礼节等各方面常识性的东西,自然是多知道一些更好——更有利于生活和工作,也就是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就学习而言,现代社会的教育制度越来越提倡全面发展,从小学开始直到大学,各门学科同时教授,这就是在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大学体制本身的不足,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复合型人才,若你问文科生什么是“匀速运动”,或者让理工科学生谈谈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多半是得不到准确答案的。请你不要说他们不需要知道这些,很显然,这些“偏科专才”的人进入到社会大分工中,他们根本无法与其他行业的人去沟通,而知识不经交流,迟早是要枯竭的,那么又何谈个人的发展呢?你说现在我们为什么要学英语呢?没错,不少人批评过我们盲目而疯狂的学外语热,但事实上,我们的工作往往需要用到外语,难道我们只学好汉语就行了吗?在学好汉语的基础上,再多学一门或几门外语不是更有利于学习吗?将来不是更有利于工作吗?不是可以在生活结交一些异国的人士、文化,开阔眼界吗?更何况,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们学习外语,也是一种时代的需要。那么,就不能只专于汉语了,还得博学,多学。

要知道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个人才能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了。只拥有一项技术的人才已经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了。我也请对方认真去看一下招聘市场,如果拥有同样技术的两个人,如果其中一人还拥有其他技能,你觉得老板会更愿意招聘谁?如果同样的薪水换来的是全才,我相信这样的人才会更拥有竞争力!再看看我们大学生,双学位的人在找工作中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和发展前途。闲暇时,大学生更愿意去学习本专业以外的东西,如英语电脑等等,她们会知道光拥有一项技能是不够的,真正的人才一定是学识渊博的,如果只有一项技能,在社会发展中就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会更快的被淘汰掉。

1、对全才的定义过于偏激,把全才理解为事事无所不通的

2、认为专才在某一专的领域内比全才更精所以更能适应社会竞争,忽视了社会竞争的特点和适应社会竞争的要求。

3、只看到社会的分工细化,没有看到细化带来的对整合更高的要求。

发展电动车是否有利于环保 篇6

新能源汽车战略中以电动车为主,但我国发电77%依靠燃煤

在油价高涨和环保概念风行之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甚至决定不再出台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而是以新能源汽车“十年大纲”——《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取而代之。

《规划》草案已经公布,该规划将中国新能源汽车概念明确定义为:以“电动”作为主要驱动力的汽车,包括即插式电动车、增程式电动车、纯电动车等。这说明,在电动车、天然气车、生物柴油车、甲醇乙醇车等多种新能源车中,未来十年中国的新能源车战略重心是放在电动车上的。

但是,在中国发展电动车,是以“低碳”之名行“高碳”之实。在中国,77%以上的用电属于火力发电,而相对清洁的水力发电、核能及风力发电只占到16%、2%和1%左右。通过火力发电,每燃烧一吨煤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出30%到70%,是名符其实的“高碳”产业。

城市推广电动车只是将污染向外转移,且加剧城市用电压力

按照《规划》,到2015年,全国将有20个城市成为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地区,鼓励电动车在城市的普及与使用。诚然,城市是中国大气污染的重灾区,且机动车排放是部分城市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但是在城市推广电动车,是城市管理者的一种自私的做法:它并不能从总量上减少碳排放,只是一种“转移排放”,将城市污染向外转移,以其它地区的环境成本补贴城市。

同时,在城市推广电动车,会加剧城市供电紧张。中国电力能源供应并不充裕,且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较为发达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几乎每年都会出现阶段性“电荒”。然而今年用电紧张现象更为严重,“电荒”于夏季用电高峰期之前提前出现,说明用电紧张很有可能突破季节性因素,成为常态。

按照《规划》草案,到2020年,以电动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届时这部分汽车的充蓄电将令城市供电紧缺现象更为严峻。

电动车仍存在造价高、续航里程短等技术瓶颈,不能取代燃油汽车

世界上第一辆电动车诞生于1834年,比燃油汽车问世早了近半个世纪,但至今电动车的电池造价高、续航里程短关键技术瓶颈仍然难以突破。

中商情报网的数据显示,一辆汽油车的成本主要由发动机和变速器构成;混合动力汽车则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增加电机和电池的费用;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则还需要加上充电器的费用,而且电量越大电池占的成本就越高,甚至超过其它主要配件的成本;纯电动汽车的成本则更高。福特汽车公司电气化总监也曾对媒体坦言,纯电动车行驶里程无法突破150公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很难有高性价比可言。

同时,作为一种完全不同能源结构的新型汽车,电动车需要一批新型的配套设施。但是电动车充电时普遍需要两个小时以上,这就要求电动车充电站占地面积要相当于停车场;而燃油车加油只需要几分钟,而且加油站占地面积小,可以布局在公路两旁,更方便车主使用。种种迹象表明,电动车是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汽柴油车。

公众对新能源车的高期望未必代表真实购买意愿

一项跨国调查显示,60%的中国受访者称,会考虑购买电动车,比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和法国的调查结果高出近5倍。但这并不意味电动车在中国拥有更为乐观的市场前景。

首先,电动车产业化在中国才刚刚起步,许多消费者并不具备电动车使用体验,只是基于对环保理念的认同,对电动车抱有向往。但是电动车在发达国家已经经历过一次“退出潮”,其消费者对电动车使用上的种种利弊有着清晰的认识,所以在表示购买意愿时更为理智、客观。2003年,通用和丰田正式宣布放弃电动车生产;推行电动车最卖力的美国加州,承认无法实现电动车的市场销售目标。媒体评论称,电动车是一种商业上的失败,因为它始终没有改变造价高、续航里程比传统汽车短的基本事实。

其次,近年来成品油价持续高涨,在通胀的大环境下,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让人们对可替代型能源车抱持较高的期待。但是消费者的购买选择是现实的,如果电动车在不能突破技术瓶颈以及改进其在使用体验上的种种不便,电动车在中国很有可能走其在美国加州的老路。

国际上电动车商业运营鲜有成功,“政策之手”未必利于市场化

电动车先于燃油车诞生,但是由于技术进展缓慢,20世纪60年代电动车市场保有量只占0.1%,几乎退出历史舞台;20世纪后期,由于发达国家石油短缺和环保呼声日高,电动车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但是成本高、续航里程短的百年痼疾并没有根本性突破,到世纪之交,仅占全球汽车保有量的万分之一;2003年春天,电动车出现一次全球性大退潮,证明了其在商业运营上的失败。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科技部门就曾确定在众多汽车新能源和环保技术中把电动车作为主攻方向,电动汽车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贯穿“八五”、“九五”,但是当时涉及到的电动车项目并没有实现商业化运营。国家的政策之手被认为能够有效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但是新能源汽车能不能真正实现产业化的关键则是能不能市场化。

千亿元政府补贴影响企业决策,或将造成产能浪费

20世纪以来,全球所有大厂商对于新能源车几乎都保持局部研发、小批量试探、全局观望状态。跨国车企都在审慎等待一个风险最小的介入时机。而工信部牵头的《规划》草案中显示,未来十年政府财政将有一千亿元人民币投向以“电动”作为主要驱动力的汽车领域。中国政府对新能源车的政策鼓励,令跨国车企闻风而动,纷纷发布各自的新能源车五年计划,并且高度重视中国市场在其新能源战略中的地位。

奥迪中国总经理冯德睿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在寻找新能源车解决方案上表现得更为迫切,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企业的选择。”但是,在电动车技术瓶颈尚未突破,商业模式尚需探索,配套设施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大力补贴电动车,更像是一种“押宝”式的做法,若市场化不能借政策东风形成,则很有可能造成电动车的产能浪费。

中国发电中近八成为火力发电,在中国推广电动车,是以“低碳”之名行“高碳”之实,并不利于环保。而且电动车仍存在造价高、续航里程短等技术瓶颈,在短期内,政府斥巨资补贴电动产业或将引发产能过剩。

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高效课堂 篇7

教学目标分析:

1. 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的有利条件;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认识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2. 学会收集和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特点, 分析区域发展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并探求其解决的措施;学会案例分析、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学习方法, 进一步培养表达能力。

3.品尝探究、讨论的乐趣和成功展示的喜悦;进一步培养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播放珠江三角洲地区快速发展的图片及歌曲《春天的故事》,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一个充满生机和神奇的地方,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能够得以如此快速的发展?

先让学生讨论发言, 然后教师小结导入:下面我们就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来探究“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希望各位同学积极参与到探究中来。

本环节活动评价:成功的课堂离不开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 组织好新课的导入, 可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 激发学习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探究活动1。引导学生阅读P100“珠江三角洲地区图”和P102 (知识窗———侨乡) , 从自然、社会经济方面讨论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指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分析有利的自然条件;从交通、人口、城市、政策等方面分析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课后探究: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中有没有不利条件, 比如能源供需如何?

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发展条件, 并能针对问题探究解决途径。

探究活动2。结合课本第103页“活动———是什么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问:同学们分别同意哪一个或多个观点?为什么?

教师扼要小结:各观点都有道理, 只是站的角度不同。其实, 珠江三角洲的迅速发展是众多有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然其中最关键的应是改革开放政策。

探究活动3。作为经济发达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和工业体系概况) 有何特点?

读课本图4-3———3“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演变”图, 完成下表, 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指导学生完成填表内容后, 师生共同小结:

探究活动4。结合课本“珠江三角洲城市分布”图和多媒体展示“1980年和1999年珠江三角洲各等级城市数量统计表”, 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特点及主要原因。

要求学生回忆城市化表现有哪几方面?促进城市化的原因很多, 但要找出最主要原因。在珠江三角洲区域内, 地形和气候差异不大, 所以河流成为城市选址的最重要因素。

2. 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

本环节活动评价:小组合作完成上面的教学过程, 培养了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和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列出发展条件这一框表, 给学生提供分析问题的框架, 是一种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探究活动5。分析一个地区在经济迅速发展, 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负面影响) ?

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哪些?

结合教材和多媒体展示的图片, 讨论这些突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探究活动6。针对珠江三角洲存在的突出问题, 探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 可仍以上述小组为单位, 针对问题寻找措施, 最后共同总结。

本环节活动评价:这部分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接受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统一的事实, 先让学生讨论应分别采取的对策, 具体的治理措施让学生各抒己见, 然后教师再选用一些相关的图文材料, 特别是“蓝天白云绿水”计划的一些相关图片, 给学生的感受很真实生动, 也让学生在感受环境教育的同时并无空洞说教之感。

探究活动7。本环节活动评价:引导学生总揽全节内容, 掌握分析“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步骤: (1)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条件。 (2) 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及影响因素。 (3)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对策措施。课后探究:以长三角为例, 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 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要求:写篇有关问题的小论文。本环节活动评价:在掌握了探究方法之后, 尝试自己探究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及潜力, 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后反思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精心导入, 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 让学生处于主体者的地位, 不再像以前一切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一直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了。教师应确立新的课程理念, 一切以学生为主体, 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 在合作交流中, 体会学习的快乐, 并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真正把“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并以探究性学习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强调教师在课堂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创设条件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去,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舞台的主角。本节教学精选数个探究性问题,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适时进行引导和组织学生讨论, 既有利于学生敞开思想, 积极参与学习, 又促进了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理解他人的健全人格的发展, 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

有利发展 篇8

贾康表示, 从财税角度来看, 目前房地产保有环节税制严重缺失。开征物业税有利于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 也有利于分税制财税体制从中央践行至地方。物业税在设计上应该考虑与市场机制结合以发挥长效机制作用, 促使地方政府行为进一步合理化。

针对市场上有人建议将土地出让金纳入物业税系统内的提法, 贾康指出, 土地出让金是“地租”, 物业税是税收, 两者应该互相配套并行不悖。对于尚在“空转”的物业税, 贾康透露, 目前仍处于研究、充实方案阶段, 何时正式“实转”有待确认。

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问答方式的思考 篇9

一、回忆提问

回忆提问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答案具体,二是答案只有一个. 这类提问只要求学生回忆具体的知识, 这些具体知识是他们在提问之前就已经碰到过的,或是上次课堂上刚刚讲过的, 或是相隔一段时间的课堂上讲过的. 这里并不要求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作出判断,而是就基本事实、 基本材料作回答. 回忆提问一般是安排在一系列问题的开始, 这是一个树立学生信心的阶段. 这类提问的句式可以是:“什么是××? ”“××计算公式是什么? ”“××定义是什么? ”……这类提问还可以把所问内容组织成试题的填空形式, 然后依次向学生发问. 回忆提问大多是根据课本中需要记忆的内容提出来的,如公式、定理、法则等. 回忆提问的问题设计,除了较一般的“什么是××”和“××是什么”以外,还可设置更有意义的问题情境. 如学生学过了等腰三角形, 新课伊始,复习巩固,温故知新. 教师并没有提问“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而是问:“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一边是4厘米,一边是6厘米,怎样求第三边? 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 一边是4厘米,一边是10厘米,怎样求第三边? ”该提问也是属于回忆提问,但是,教师不仅让学生回忆了等腰三角形的概念,还复习巩固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必然大于第三边”这一基本原理. 长期坚持运用回忆提问,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并在回忆提问基础上,由易到难,由浅到深,逐步达到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

二、理解提问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理解力较差,读书时还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知识的真谛. 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没有理解提问,就激不起学生的思考,书本知识、他人的经验就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 有时候, 学生能把教师讲的概念原理流利地背诵下来,但由于未能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生吞活剥,囫囵吞枣,用起来也只能是 “比葫芦画瓢 ”,照搬照抄. “不管三七二十一 ,3 × 7 = 15.”理解教材, 形成概念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理解提问也是课堂教学提问的重要方式,又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重要途径.

三、运用提问

运用提问是教师为了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要求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提问方式. 这类提问旨在要求学生用语言文字对所学知识进行精确的表述, 借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运用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程度也深浅不一,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既动脑又动口,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科学的解题思路,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并逐步形成一定的创造能力.

四、分析提问

分析提问是对具体事物及其各种关系进行分析的提问, 它能抓住事物的因果关系,考查学生能否通过分析、推理,抽象出概念或本质,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提问是对较复杂的问题的提问,对这些大问题,学生不可能一下子挖掘、概括出它的本质,这就需要把它分解为若干小问题, 逐步分析解决,各个击破,最后概括出结论. 分析提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教学内容组成部分间的有机联系、 各个细节的作用, 而且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综合提问

综合提问是较高层次 的提问. 一是教师 提的问题 质量高,二是学生回答问题的要求高. 提出的问题综合性强,学生回答这类问题需要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思考,能够很好地驾驭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如:教学“运算律在小数加减法中的运用”这一课时,教师不仅是问:“加法结合律、交换律是什么? ”还问:“减法性质你们知道吗? ”对这类问题的回答不是三言两语就说得清的, 这类问题大都是一些 “风险较大 ”的问题 ,如果教师首先使用一些对以前知识进行分析、对各种关系进行提示,而后建立起一种适宜的基础的问话,有相当多的学生就会愿意回答这类问题,久而久之,就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评价提问

评价提问大量运用在课结束总结的时候, 通常用 “学了××后你有什么感想,有什么体会”或“受到什么启发”等句式提问. 不过,这种课堂提问的回答,不是让学生回顾他们所学课程中陈述的事实和知识,思考所学过的材料内容,而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围绕所提问题用一段话讲清所要表达的意思. 学生回答这类提问不能只用一个词语或一两句话,也不可能在书中找到现成答案,因此,这种解答又往往延伸到自己本节课以外的知识点. 既培养了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有利发展 篇10

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改善了创业创新的市场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着力改善创业创新环境的新思路、新举措。去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 明确提出要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 这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 我们围绕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强化消费者权益维护, 不断改善市场准入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市场消费环境, 努力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市场准入环境极大改善。过去, 我国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乏力,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对微观市场主体的行政审批过多、行政干预过多。投资创业的市场准入门槛高、环节多、效率低、期限长、成本高, 制约着老百姓的投资创业热情。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从老百姓投资兴业的第一道门改起, 以改革工商登记为切入点, 减少行政审批, 降低准入门槛, 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2015年, 我们围绕重点难点问题, 统筹部署、上下联动、横向协同、攻坚克难, 全面实施了“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 推进名称登记制度改革, 放宽住所条件改革, 开展简易注销试点, 深化“先照后证”改革, 积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使我国营商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世界银行2015年和2016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 这两年中国营商环境排名均比上一年度提高6位, 2015年在全球189个经济体中排在第84位。

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机制, 市场竞争环境总体平稳。完善的市场经济是有活力、有秩序的。企业要创新、要健康发展, 都需要有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都需要有规则、有监管。否则, 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做到放而不乱、活而有序, 必须适应创新发展的大趋势, 在降低准入门槛的同时,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去年, 我们以企业信用监管为核心, 探索建立新型监管模式。一方面, 以完善信用体系建设为目标, 建立了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 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制度, 失信企业联合惩戒机制;另一方面, 通过运用大数据资源, 强化企业信用监管, 让信用创造财富, 使违规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同时, 加强竞争执法和重点领域市场监管执法工作, 严厉打击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 加强网络市场监管, 规范广告市场, 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 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创新消费者权益维护机制, 市场消费环境不断向好。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 市场本身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拥有的庞大市场潜力,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巨大优势。从国际经验看, 保护消费者权益, 形成良好的消费环境, 是许多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监管的重要方向和最终目的, 也是提升产业素质和产品竞争力的内在动力。近年来, 我国消费环境的改善与老百姓消费能力的提高还不匹配, 消费环境不佳已成为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国内消费者出境购物的热潮, 进一步凸显国内消费环境的不足。2015年, 我们以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执法检查为契机, 对一些问题突出和群众反应强烈的领域开展专项检查, 发挥“12315”品牌效应, 发挥消协组织的作用, 积极探索公益诉讼、体验式调查等新的消费维权方式, 特别是针对“3·15”晚会、“黄金周”、“双十一”等曝光问题, 强化消费维权力度, 促进消费环境改善, 为拉动消费增长创造条件。

二、商事制度改革, 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通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 我国商事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有力地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创业创新热情和市场活力, 正在汇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蓬勃动力, 在改革发展全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激发了市场活力, 市场主体快速增长。企业是创业创新的主体, 是创造就业、创造财富的源泉, 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国际经验表明, 一个国家新设立公司的便捷程度、新设立公司的数量多少, 是经济活跃程度、繁荣程度的重要表现。2015年, 微观市场主体特别是新设企业较快增长, 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479.8万个, 其中, 企业443.9万户, 比2014年增长21.6%, 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2万户, 比2014年平均每天1万户明显提高, 远高于改革前的6900户。

促进了就业增长, 缓解了社会压力。培育一批生机勃勃的新企业, 对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增加百姓收入至关重要。这两年,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 但就业不减反增, 商事制度改革激发的创业就业起了关键作用。根据我们与国家统计局关于新设立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跟踪调查, 每个企业平均吸纳就业7.4人, 每个个体工商户用工2.9人。按此匡算, 2014年新设企业创造就业岗位超过1200万个, 2015年新设企业创造就业岗位超过1400万个。

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优化了产业结构。新企业、新产业、新经济的大量涌现, 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去年, 在新设立企业中, 服务业企业大增, 特别是信息、文化、教育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增长, “互联网+”为结构优化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截至2015年底, 第三产业实有企业1635.7万户, 占企业总数的74.8%, 所占比重比2014年提高1.5个百分点。特别是通过“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商务秘书公司、电商集群注册等改革举措, 促进了众创空间、创客工场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 充分显示出了改革创新的积极成效和巨大潜力。

促进了经济增长, 为经济持续繁荣提供了稳固基础。新企业数量大幅增长, 对稳定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时间周期看, 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快速拉动不同, 新企业的发展是一个慢变量, 是一个逐步壮大的过程, 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逐步提高的, 是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从产业结构看, 新企业的大量涌现, 特别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发展, 对冲一些传统产业的衰落, 缓解了经济下行的压力。从区域发展看, 新企业的大量涌现, 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数据分析表明, 一个省区的企业数量越多, 其GDP的规模越大;人均企业密度越高, 人均GDP的水平也越高。

三、创业创新的繁荣, 将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 越来越依靠创新的引领, 越来越依靠创新能力的提升。近年来,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多数发达国家积极把握世界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 制定了创新战略, 希望通过创新引领全球竞争格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经济发展面临动力转换节点, 发展动力迫切需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发展新理念, 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适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抓住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反映了我国依靠创业创新引领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

目前, 我国开始进入创业创新的繁荣时期, 依靠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着诸多新的特点。一是人力资本进入收获期, 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在减弱, 但“人才红利”在增强, 大学生创业、海归人才创业、企业精英创业、农民工创业风起云涌, 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活力。二是科技创新进入爆发期,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 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 降低了创业创新成本, 为每个人发挥创造力提供了无限空间和均等机会。三是改革红利进入释放期, 经济体制改革, 政府职能转变, 减少行政审批, 将进一步消除制约创业创新的制度障碍。

新的发展条件下, 创业创新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 国家的繁荣源于人民群众对创新过程的普遍参与。我国38年改革发展的历程表明, 每一次创业创新浪潮, 都是市场经济内在活力的迸发, 都是经济繁荣的开端, 都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 大力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职能转变, 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市场环境, 激发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潜力, 促进经济形成新的发展动能。

四、服务改革发展大局, 为创业创新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十三五”时期既是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时期, 也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战时期。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坚持问题导向, 把商事制度改革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把改善市场准入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和市场消费环境作为供需两端发力的重要着力点, 充分激发市场的活力和创造力, 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作出积极贡献。

一是要优化市场准入环境。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巩固和扩大“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成果, 积极探索“证照分离”, 着力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促进新设企业较快增长, 激发亿万群众的创业创新活力, 深入挖掘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提供有效微观基础。

二是要改善市场竞争环境。配合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等结构调整工作, 坚决打击假冒伪劣行为, 加快淘汰劣质企业, 建立“僵尸企业”退出机制, 促进优胜劣汰, 为优秀企业发展腾出市场空间。充分发挥竞争政策在维护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方面的重要作用, 促进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有效协调, 打破制约创业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 切实提高市场发展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

三是要完善企业监管和服务。围绕让企业交易更便捷、让市场交易更安全、让经济运行更高效的改革目标, 完善以企业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制度, 提高企业信用信息透明度, 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完善小微企业发展政策环境,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整合力度, 发挥小微企业名录功能, 用好用活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延长企业生命周期, 促进新设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有利发展 篇11

在螞蚁、蜂等社会性昆虫的群体内,经常存在20%至30%的个体几乎不参加劳动。这种情形显然会降低短期的生产效率,但即便人为使一个蚁群只剩劳动的蚂蚁或只剩“懒汉”,过不了多久,蚁群中的“人手”分配就又会回到原有比例,这种现象一直是一个谜。

北海道大学研究生院副教授长谷川英祐率领的研究小组对两个蚁群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并比较。两个蚁群一个中存在不劳动的成员,另一个中所有的成员都劳动。

研究人员发现,在不存在疲劳的情况下,两个蚁群的存在时间没有差别,但如果存在疲劳,则有一部分蚂蚁不劳动的群体反而能长期延续。这是由于,当原来劳动的蚂蚁疲劳休息时,原来不劳动的蚂蚁就会开始劳动,从而确保整个蚁群一直有充足的劳动力,蚁群也因此能够长期延续。

这显示,社会性昆虫群体内长期存在不劳动的个体,看似降低了效率,实际上对于群体的长期延续是不可或缺的。

长谷川英祐表示,不仅是社会性昆虫,包括人类在内,过度追求短期效率有时反而会使组织遭受重大损失。因此在组织运营时,基于长期延续的观点来考虑问题非常重要。

(曹吉珍荐自新华网)

责编:我不是雨果

哈尔滨市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探析 篇12

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国家将把农业和农村发展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相继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个中央一号文件等一系列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的政策和措施,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也极大地鼓励和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论断,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认识到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对农业税费予以减免,农民发展农业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哈尔滨市农业发展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期。

“十一五”期间国家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对农业的投资将会逐年加大,形成良性互动,工业反哺农业、主产区和主销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境外资金投入农业项目的比例逐步加大的局面,全社会投资农业的热情也会增加,这些都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撑。

2 市场容量扩大,农业发展空间继续加大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产品的消费量增大,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加入WTO后,随着关税大幅度降低,非关税措施逐步取消,国外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缔结地区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势头日趋活跃,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农业新技术革命不断向前推进,中国在世界农业市场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也为哈尔滨市农业和农产品走向世界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哈尔滨市从2011年开始打造“一圈两带”菜篮子工程,即郊区蔬菜产业基地圈,以及哈肇路、哈五路沿线百里蔬菜产业基地示范带。在“一圈两带”蔬菜产业带上,新建标准化蔬菜基地120个,新增蔬菜面积3.33万hm2,其中棚室蔬菜2.00万hm2,在为农民增收15亿元的同时可解决20万农村劳动力再就业。全市窖储面积将达到50 hm2,窖储量50万t,使哈尔滨市冬春淡季地产蔬菜自给率达到50%以上,保证市场供应的同时,降低市民买菜成本。

3 区位优势凸显,发展特色产业得天独厚

哈尔滨市坐落于中国东北部,黑龙江省南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哈尔滨境内的大小河流均属于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全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1 630 m3,水源充足。全市土壤类型较多,共有9个土类、21个亚类、25个土种。黑土是郊区及11县(市)的主要土壤,也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土壤类型,养分含量比较丰富,适于各种农作物生长。

哈尔滨市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1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哈大、滨绥、滨州、滨北、拉滨5条铁路连通国内外,松花江黄金水道直达俄罗斯,在对俄合作中交流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已成为全国开展对俄及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具有承接国外产业转移、吸引国内外资源集聚的战略地位。

哈尔滨市是我国东北部沿边开放的轴心,又有大连、海参崴两大海港相呼应。黑龙江省各地的山野菜、松茸蘑、豆粕、红小豆等山特、农产品,许多都是经哈尔滨市转运大连市出口到日本的。随着哈尔滨市域有机食品业的发展,这些运输通道将为出口提供便捷的服务。近年来,韩国、日本有机食品市场很旺,每年都以15%~20%的增幅增长;俄罗斯由于受欧洲有机食品热销的影响,富裕的居民也开始青睐有机食品,甚至连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远东地区也从欧洲、日本、韩国进口有机水果、果酱等。

4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区域特色的效益农业格局初见端倪

哈尔滨市拥有8个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在粮食生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全市注重发挥比较优势,进行农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种植业方面,加大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比,因地制宜发展粮食作物。2008年全市粮食作物的总播种面积达到1 828 234 hm2。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全市形成了乳制品加工、肉牛加工、生猪屠宰加工、肉鸡屠宰和蛋制品加工、玉米加工、水稻加工、大豆加工、食用菌生产和林木加工等八大主导产业链,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区域特色的农业格局初见端倪。如雀巢公司、蒙牛乳业、宾西牛业、汉德食品、大众食品集团、鸿福养殖、新胜禽蛋批发市场、正大实业、万向德农股份有限公司、五常阳光米业、延寿亮珠米业有限公司、阿城金都绿色食品厂、方正绿宝石优质米业有限公司、哈尔滨高科油脂有限责任公司、嘉峰食品有限公司、哈尔滨特绿特食用菌有限公司等。

5 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力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哈尔滨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多渠道、全方位的招商引资等方面已经有一些先进的模式和样板。通过典型引路、政策扶持、加大投入等有利措施进一步推进,以初步形成哈尔滨市农业产业化的良好格局。截至2008年,哈尔滨市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 035个,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01.53万hm2,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1.87亿元,十大主导产业基地带得到发展。

通过同国际农业规则接轨,哈尔滨市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专用农产品的比重不断增加,农产品比较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为更多的农产品走出国门创造了条件。2008年,哈尔滨市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定面积(含山产品和水产品面积)达200万hm2;有效使用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标志的企业达238家,产品2 107个;有机食品企业27家,产品121个。

6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靠科技,科技靠投入。只有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才能为农业依靠科技打下坚实基础[1,2]。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建设,哈尔滨市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气候监控系统不断完善,具备了一定的抗灾和防灾能力。通过农业现代园区的建设,吸引了多渠道投资,进一步加快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实施,科技对效益农业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3,4]。哈尔滨市充分发挥作为省会城市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相对集中的优势,加大投入,组织对农业重大课题和重要项目进行攻关,2008年哈尔滨市共谋划储备农业项目170项,争取国家、省投资的旱作农业、标准粮田、松浦镇渔港、市农科院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等项目8项,总投资11 855万元。农业科技与信息化建设取得新成效。选育及推广哈菜豆8号等4个新品种,推广农业科技项目56项,落实种植业和水产业丰收计划30项,获农业部、省、市科技奖5项。

摘要:分析推动哈尔滨市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以期为进一步发展哈尔滨市农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发展,有利因素,黑龙江哈尔滨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08.

[2]刘珺,李建军.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共产品属性及其发展对策[J].南方农村,2005(6):21-24.

[3]李长健,董芳芳,邵江婷.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探析[J].江苏农业经济,2008(6):28-30.

上一篇:剖宫产术患者下一篇: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