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心理学习调试心得体会

2024-08-06

心理健康与心理学习调试心得体会(精选13篇)

心理健康与心理学习调试心得体会 篇1

学习《心理健康与心理学习调试》及《创新驱

动与知识产权》心得体会

在这次单位组织的公需课程学习中,我选择了《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调适》及《创新驱动与知识产权》,这两本教材单看名字已经激起了我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参加工作20余年,深知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人的成长除了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更要有健康健全的心理。只有心理强大了人才能够做到无所畏惧,工作学习中才能做到专心致志、有所建树。

这本书集科学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系统介绍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的专业知识,就专业技术人员如何了解和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和生活,积极预防心理疾病提供了一系列理论、策略和方法。它对当前我国公职人员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书中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公职人员的心理问题。通过本次学习和培训,使我更加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与公积金用户平等相处,建立新

1型的关系,做公积金用户的朋友;调整心态,适应现实。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价值观念,坦诚开放,正视自己,承认自身的不足与缺陷。接纳他人,以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教师保持健康的身心。人的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工作中度过,那么健康的心理,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我们在工作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是压力,科学有效地调适自己的心理,让自己更加轻松、投入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了。

通过学习《创新驱动与知识产权》,我学到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以实现科学发展、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以科技创新为中心所做出的全面战略部署。而知识产权战略是国家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做出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制度安排。

知识产权是指对智力劳动成果依法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它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一样,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知识产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权(商业商标、服务商标和制造

商标)。工业产权是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工商业本身而且还包括农业、采掘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另一类是著作权,亦称版权,主要包括作者对文学、艺术、音乐、摄影、电影、电视、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专有权,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邻接权。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主要是国内立法(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也有国际条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一个人只有处于全面健康状态,才能维持身心平衡的协调稳定,消除各种精神压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幸福、快乐工作和生活。

两本书看完意犹未尽,给人心灵的启示颇多,也为我的工作与生活做了一次全新的营养补给。快乐生活、快乐工作其实一直住在我们心里,不曾远离。

二〇xx年十二月四日

心理健康与心理学习调试心得体会 篇2

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在2012年1月2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 500万人, 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 其中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80万人, 是本世纪初的6倍多。同时, 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对就业产生影响, 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当前形势下, 如何找到工作, 避免一毕业就失业, 已经成为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本文就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如何积极面对并进行适当、有益调试进行分析和研究。

1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正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由于个性等内在因素及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其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不稳定期, 因而易于出现心理问题, 甚至导致心理疾患。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1 因担忧而焦虑

进入就业前期, 毕业班学生往往逐渐表现出担忧的情绪, 原因是对就业前景不明确, 对职业倾向不确定, 对就业过程不了解。进入就业阶段, 这种表现则更为明显。他们忽然发现自己对社会一无所知, 面对巨大的就业市场不知所措, 在不同职业、岗位徘徊, 举棋不定。特别是一些特殊群体, 如女生、性格内向的学生、户口在外地的学生、经济困难的学生等则更为明显。担忧逐渐演变为焦虑, 惶惶不可终日, 寝食难安, 注意力难以集中, 甚至无法正常完成最后阶段的学习。

1.2 因自卑而抑郁

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 持悲观的态度。一部分人归因于自我, 消极地评价自我, 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学生, 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 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 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 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多次失败的经历加重了他们的沮丧感和不平衡感;一部分人则归因于外界, 看到社会的阴暗面和不良因素, 对就业管理政策、户籍限制等意见大、牢骚多, 埋怨社会、家庭, 嫉妒他人。自卑的心理导致就业受挫, 而受挫的经历又加重自卑的心理, 最终导致抑郁的情绪状态, 出现情绪低落、对以往喜爱的事物失去兴趣、不愿与人交流、失眠、木讷等表现。严重者会消极厌世, 甚至走向极端。

1.3 因自负而偏执

部分大学生仍抱有“骄子心理”, 自负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评价高出实际水平, 对就业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就业时想一步到位找到满意的职位和工作;择业时不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 对就业的岗位及待遇等挑剔, 好高骛远, 自我欣赏;受挫时不能及时调整就业目标, 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做改变。有些学生在求职择业时钻牛角尖, 心理偏执, 不能适应环境的要求, 心理缺乏“弹性”, 从而导致“失败-固执-再失败”的恶性循环, 严重者可能导致一定的精神障碍。

1.4 因依赖而退缩

当代大学生自幼成长于自由、舒适、处处被呵护的环境中。有些学生缺乏基本的自理、自立能力的锻炼, 养成了强烈的依赖心理, 一味地依赖学校或听从家长的安排。面对就业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不知所措, 而当其发现必须自己去面对时, 会不自觉产生退缩的心理和行为, 宁愿继续躲在父母家庭的羽翼下, 也不愿面对现实。因而会有人选择不就业, 过起长期“啃老”的生活, 在心理上退回到了“童年”状态。

2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问题, 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2.1 社会因素

据统计, 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后, 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有很大幅度的增长。2001年毕业的大学生仅115万名, 至2009年已达到610万名, 短短的8年期间就增长了5.3倍。可以说, 数目惊人, 形势相当严峻。同时,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 社会的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和实用化, 大学生心理受到冲击。他们在择业时越来越多地考虑目前的、现实的利益, 缺乏职业的社会意识、长远意识;加上社会上还出现了很多追求享受, 腐化堕落等不良现象, 这都影响着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

2.2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因素。父母期望、父母职业、父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交能力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心理。父母对子女管教过分严格, 子女性格往往怯懦、敏感、缺乏自信。父母过于溺爱, 过度满足、过分保护, 孩子依赖性强, 遇事退缩, 害怕受挫, 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更有家庭因婚姻或其他问题对孩子的行为放任, 缺少温暖和关爱, 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尊重他人, 缺乏合作精神等行为习惯。这些心理将不可避免地体现在择业、求职、面试过程中, 为就业带来不良影响。

2.3 学校因素

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 学校普遍强调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淡化了学生参与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的意识, 影响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由于当前高校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 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已有很大的改观, 但仍未能从源头上进行有效的预防。高校内缺乏专业的就业心理辅导机构及就业心理辅导教材, 且就业心理辅导员素质参差不齐, 因而对就业心理辅导难以系统化, 专业化。

2.4 自身因素

大学生仍处于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 是从家庭、学校走向社会, 从家人陪伴到独自面对社会的过渡时期, 因而心理状况不稳定。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及与就业有关的能力、兴趣、性格特征、自我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专业倾向类型等交互作用, 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行为。同时, 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比较浅, 经验不足, 理智性差, 不善于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 理想和现实脱节, 更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 从而造成他们焦虑、烦恼、自卑、痛苦、嫉妒、失望、逆反等不良心理。

3 积极探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试方法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顺应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的需要。笔者认为, 在现今条件下预防和改善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途径。

3.1 外部环境调试

社会和学校应担负起为大学生营造良好就业环境的责任。

3.1.1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

以预防为主, 就业心理辅导应从入学阶段就开始, 坚持不断地加强此项工作, 让学生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服务。设立专业的辅导机构及辅导人员, 提高咨询人员的专业素质, 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 积累其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也可利用报纸、网络、广播等多种媒体, 知识讲座、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 开展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团体性教育的基础上心理辅导还应注重个体化、个性化。针对个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 能及时发现并追踪, 开展个体心理咨询, 对其进行系统地指导。通过以上方式使就业心理辅导立体化、高效化[2]。

3.1.2 积极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 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并确定实施方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 促使他们不断地了解自己, 完善自己, 并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 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使就业更趋于理性、成熟[3]。

3.1.3 有针对性地进行择业技巧指导

开展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使学生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如自荐材料的准备、面试的技巧等。开展多种形势的活动, 如模拟面试等, 使学生掌握具体的且最为实用的面试技巧。提高学生求职应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沟通能力等, 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

3.1.4 以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有专家认为, 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 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因此, 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既包括学校的建筑设施, 仪器设备的设置等硬环境, 也包括教学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问题活动、公益活动等软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能使大学生心灵得到净化, 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 还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

3.2 自身调试

大学生要学会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3.2.1 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

如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可行的方式, 大胆尝试和磨炼自己, 全方位地提高自身能力。

3.2.2 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

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支持系统, 如父母、朋友、老师以及心理医生等, 当自己出现不良情绪时, 能够无条件地收到支持和鼓励, 陪伴自己共渡难关。

3.2.3 转变认知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应尽快转变错误认知, 接受现实, 调整目标, 鼓励自己进行新的尝试[4]。

3.2.4 转化情绪

情绪不良或不易控制时, 可以暂时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 如参加有兴趣的活动、结交新的朋友、学习一种技能、假日郊游等, 使减轻或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3.2.5 适度宣泄

择业时遇到挫折而产生焦虑和紧张时, 可以以适当的方式进行适度的宣泄, 如哭泣、倾诉、唱歌、运动等。

3.2.6 自我放松

可以通过聆听轻音乐、自我暗示、瑜珈练习等方式放松自己。

参考文献

[1]谭晓辉.论大学生就业形式变化与就业政策的制定[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5 (6) :109-112.

[2]罗颖, 宋羽田.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对策[J].科教探索, 2008 (10) :35.

[3]黄建烽.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体系的构建[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2 (4) :23-25.

心理健康与心理学习调试心得体会 篇3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高中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比较复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高中生自身成长的原因。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成长发育期,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调节的适应能力不是很强;其次,家庭的原因。一方面,有一些家长以功利的价值取向塑造子女,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少数家长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以极不认真的态度草率处理婚姻、工作和人际关系,从而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再次,社会的负面影响。社会所存在的阴暗面不仅会严重毒害学生的心灵,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疑虑、困惑和无奈等心理障碍;最后,部分教师没有正确地理解和认识学生的心理问题,甚至把心理问题德育化。事实上,教师应全面分析学生的行为表现,不能因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而认为他们思想变坏、不思进取、品德低下,更不能因此而对学生冷眼相看。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无论高中生出现哪种心理健康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他们优良品德的培养和形成,且直接影响高中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甚至还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试途径

1.加强自我调控,增强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对周围环境和事物有清醒、客观的认识,能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乐于接受新事物,能承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不幸。例如高中学习的知识密度大、知识难度加深,课程进度快,要想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学生就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在生活和交往方面,为了学会独立处理事情,必须重新认识自己、调适自己,给自己定位。随着高中生心理和生理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独立性、自主性逐渐提高,心理闭锁性特征会更加明显,这就需要家长、教师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出发点,师生共同确立活动目标,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如情境体验、角色扮演、谈话交流、行为训练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和感悟,帮助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学生学会自助为归宿,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3.加强学法指导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增加心理教育内容,就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健康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不仅扩大了心理教育的空间,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各学科的教学质量。因此,心理教师不应将自己封闭在咨询室里,而要积极地与广大学科教师、领导交流教学心得,以利于他们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心理健康与心理学习调试心得体会 篇4

心 得 体 会

xx小学

xxx 在这次xx小学组织的专业技术职员公需课程的视频学习,主题为《专业技术职员心理健康与调适》,专家梁宁建主讲。我从教21年了,深知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人的成长除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更要有健康健全的心理。只有心理强大了人才能够做到无所畏惧,工作学习中才能做到专心致志、有所建树。

讲座集科学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系统内容为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的专业知识,就专业技术职员如何了解和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进工作和生活,积极预防心理疾病提供了一系列理论、策略和方法。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师不仅要在学业上能为人师表,更应在人格和行动上成为示范。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具有基础与核心的作用。

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教师要学会在竞争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身心素质;通过自身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否则,教师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必然会引起一些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就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在引 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我认为,教师要将《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调适》的知识运用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每天在学校与教师的有效接触时间长达六、七个小时。在学校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地创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学生喜欢教师,喜欢学校,善于学习。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

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容易冲突、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教师情绪不稳、常烦躁,学生也会受影响,如学生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学习效率不高,效果不佳,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疾病。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教学积极,就会想方设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也会同样积极,积极的学,积极的思考。因为教师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均有直接的、积极的影响。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

如教师心理不健康,就难以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会使师生间产生矛盾与冲突。现在,有的教师常常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教师苦口婆心,竭尽 全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可学生要么我行我素,把教师的话当耳边风,要么阳奉阴违,使教师难以下台,这里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教师心理素质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过: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如果遇到一位好的教师,学生由于家境等造成的不健康心理可以得到改变。教师和学生对立的状态绝不利于学生学习,而是否产生师生对立关系,及对立关系能否妥善解决,学生能否得到正确引导和转化,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心理状况。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生的性格正在形成过程中,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人,是成人,是参照,是榜样。教师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若体罚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处事不公、乱用权利,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当然,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我们的教育教学与应试教育思想的碰撞,产生了不少问题,问题的出现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解决,如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选择怎样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学习评价难以操作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如果能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最终一定会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学生总有一些不良的现象,如逃学、早退、迟到、作业不按时完成、上课搞小动作、做鬼脸等现象,无时不展现在你面前。此时,你的心情又如何呢?是气愤、激怒、伤心,非想揍他一顿,还是用乐观的心态来教育他,我想,教育学生需要耐 心和宽容,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学生,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去对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静心去寻找自己错误的原因,真正体验到自己的错误给别人带来的伤害有多深,我想这样的耐心和宽容教育学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心理健康与心理学习调试心得体会 篇5

一、概念

心理健康(p2)人格(p32)人格障碍(p38)

职业倦怠(p121)心理障碍(p145)危机管理(p171)

自我悦纳(p224)社会适应(p232)职业锚(p271)

自我意识(p334)

二、简答题

1)心理健康维护的意义(p16~19)

2)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p40-48)

3)专业技术人员的压力来源有哪些?(p97)

4)职业倦怠有哪些危害?(p131)

5)心理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p149)

6)危机的特征有哪些?(p171)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危机有哪五种?(p182)

7)自我悦纳的意义是什么?(p224)

8)职业适应包括哪几方面?(p251)

9)说出五种以上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p281)

10)专业技术人员如何提高人际交往技巧?(p289)

三、论述、分析题

1)谈谈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的要素有哪些?(p19-30)

2)如何塑造专业技术人员健全的人格?(p51-53)

3)谈谈如何培养愉快的情绪。(p75)

4)如何才能实现自我悦纳?(p228)

5)如何轻松适应工作,谋求职业发展?(p259)

6)如何与同事保持和谐的关系?(p286)

7)谈谈你的工作特点和职业压力,你是如何缓解压力的。

8)美国圣保罗市精神病学研究室主任威廉·弗列有个有趣的实验,在受试的200多名

男女中,有85%的女性和73%的男性,在痛苦的哭泣后,自我感觉都比哭之前好得多,而且健康情况也有改进。

a)常见的合理宣泄方式有哪些? P285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试之我见 篇6

经过了半学期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我认为,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人群,在心理上自然会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如何用合适的方式认识和调节心灵的产物是我们很值得思考的一个方面。

首先,我认为大学生确实应该了解“应用心理学”的一些概念与理论,因为它比较具有实用性,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所导致的问题时,之所以会产生诸如沮丧、愤怒、烦躁等消极情绪却很难摆脱,在我看来有不小的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目光还陷在这些问题与情绪当中,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就可以对出现的心理感受做一些系统的分析,得出一些体悟,这样做会使自己的境界提高,看问题所处的位置提升,从而让自己受到的消极感受大大削弱。

然后,在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运用一些简单实用的心理疏导方法来缓解和消除一些负面心理影响,也可以将之运用于与他人的交往当中,使其更加和谐。而在具体的心理应用方面,我觉得,大学生,或更广泛地说人,所要面对的各种心理感受的来源无外乎“自我”和“他人”。

对于“自我”,正所谓“我思故我在”,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通过对自我的种种感受,组成了一个非常奥妙的系统。各个心理学家对于人格的分析非常有道理,是我们的很科学的参考物,特别是埃里克森对于人生阶段的分析,我认为其对于人生各个时期的心理特点有很准确的定位。正如刚进入成人期的我,很真实地感到,这个时期确实是一个渴求亲密关系的时期,在繁重的学业和其他外在压力下,我不止一次地体会到了强烈的孤独感,也在体悟这些情感的同时进行成长。所以,我们需要“内视”,了解自己的气质和性格,多血或粘液?感觉或直觉?在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和评价后热爱、接纳自我,可以更加明确地进行自我提升和成长。而在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以后,就需要对各种内在的感受、情绪进行调控,明了当前的情绪,出现的原因和处理的方法,让自己得到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活,并在例如职业选择等问题上做出更多符合自身的决策。对于“他人”,我们应该采取“成人式”的交往方式,即不应随心所欲。我们首先应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交往,希望达到“双赢”。而后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分清三个层次:亲密层,角色层,工具层。不应让亲密层中的人受到冷落,也不应对其他层面的他人过分热情造成错误。我们不仅要理清自己关系中的远近亲疏,更要揣测他人对于自己的定位,尽量让互相的定位在同一层次。另外更需要用他人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让对方进行响应,得到一个理想的效果,既不要想控制他人,也要不卑不亢。我体会很深刻的一点是:微笑是非常有利的交往工具。很贴近的一个例子:老师在上这门课的时候始终保持微笑,因而我感到无论是听课抑或是交流都非常舒服、轻松。因而如何让自己始终微笑对人,也是交往中的一个重点。

心理健康与心理学习调试心得体会 篇7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心理键康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 高校学生干部的心理状况更应受到重视。大学中, 学生干部比普通同学多担当了学生工作、承受着更多方面的压力, 成为心理问题的易发人群。

那么高校学生干部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他们又将如何进行心理调试呢?笔者根据自身多年来作为学生干部的经历, 结合专业知识, 总结如下几点:

一、压力过大

压力过大是高校学生干部普遍面临的问题, 而且面对多重的压力。像其他普通学生一样, 学生干部也要面对学业压力、就业压力, 另外“他们还要面对老师学生交付给他们的各项工作, 以及校园中学生活动和学生组织的各种评比、学生会学生社团的评比、社会实践的评比等, 从某方面来说评比结果代表了他们的工作成绩, 面对这多重压力, 他们比普通同学的压力更大。”学生干部在重压下容易出现诸如精神高度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各种心理问题。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1、做好心理放松计划, 进行脱

敏—暗示—巩固等心理放松训练, 以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稳定情绪, 缓解心理压力。

2、有规律地生活, 正确对待学习、工作所带来的压力, 通过保持愉快的情绪淡化压力的负面作用。

二、厌学情绪

高校学生干部需要在工作上付出较多时间, 而有些学生干部处理不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把大量时间只用到工作上, 造成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由于学习成绩下降, 学生干部很可能产生学习上的挫败感, 对学习失去兴趣, 甚至出现厌学情绪。为了寻求另一种满足, 很多学生干部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工作上, 争取在工作上取得成绩, 以弥补学习上所产生的挫败感, 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学生干部厌学情绪的产生, 对其自身的发展非常不利, 必须寻求一种解决办法。

第一、改变自身认知方式, 纠正只重工作而舍弃学习的错误认知。

第二、向老师及同学诉说自己的困境, 实现时间的合理分配, 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

第三、了解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及时进行自我心理疏导, 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 完善自己的世界观及人生观。

三、报复心理

报复心理“即在交往中, 自认为受了委屈或者情感、人格被伤害时所产生的伺机反击的心理。有的大学生对别人在不经意间伤及自己的言行久久不能释怀, 甚至伺机报复, 双方本来可以化解的矛盾加剧, 造成人际关系的恶化。”个别学生干部心胸狭隘, 伺机寻找各种机会打击报复没有与自己处理好关系的同学;甚至利用与领导老师接触的机会, 故意煽风点火, 混淆视听。报复心理危害极大, 它瓦解斗志、破坏团结、损害身心健康, 甚至会酿成“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的悲剧。

这种心理问题出现时, 学生干部必须努力克服。一要加强自我控制。在现实生活中, 碰到不顺心的人和事、特别是自己的人格和利益受到侵害感到痛苦而产生报复心理时, 要认真考虑后果。二是要提高自我修养。在和同学们的交往中, 不要袒护自己的缺点, 该认错时就认错, 诚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四、人际交往障碍

有些学生干部反映自己在与普通同学的交往中, 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往障碍。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个别学生干部存在自满情绪、不能实现干部角色与学生角色的恰当转换、缺乏与一般同学的交流沟通等。交往障碍威胁学生干部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也不利于自身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学生干部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1、恰当转变角色, 摆正位置。学生干部既是学生又是干部, 明确不同情境下自身的位置, 适时转变角色。2、真诚、平等待人。同学之间固然存在差别, 但在交往中却都追求平等, 强者不愿被迎合, 弱者不愿被鄙视。3、换位思考与心理相容。站在他人位置看问题, 理解他人也就帮助了自己。

总之, 心理问题出现时, 及时的自我心理调试将帮助高校学生干部走出心理困境, 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工作, 实现身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毕奎奎:《浅谈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11期。

[2]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积极心理》,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年。

企业秘书心理障碍及调试措施 篇8

关键词:企业秘书;心理障碍;解决策略

秘书在组织的枢纽位置上发挥着中介纽带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角色,秘书具有特定的职能,这些只能对于企业的发展并不可少,也是秘书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途径。秘书的工作是一种独立与协同的统一,企业的正常运转需要秘书运用自身所学帮助团队解决问题,因此,秘书人员需要从自身的心理素质方面不断的提高自己来面对其特殊的角色和地位、繁复的工作以及社会对他们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

一、现代企业发展对秘书的心理素质提出高要求

秘书人员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面对企业管理中繁重的事物。秘书工作是一项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工作。在运用自身所学才能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同时,还需要亲力亲为去调解日常工作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矛盾,各种工作中的矛盾冲突问题来帮助企业更好的经营运转。遇到复杂的工作事项往往需要加班熬夜,生活作息不规律。在这种情况下,秘书人员往往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这对秘书人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秘书心理障碍的表现方面

秘书人员的心理障碍是指其在运用自身所学才能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消极低迷,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往往会影响其正确的决策执行能力,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产生失误。秘书人员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负

秘书的作用是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秘书部门在整个企业中属于核心部门,而秘书的工作范围往往也是围绕领导展开的。因此,这种特殊的职能地位往往会使秘书人员产生一种职位错觉,从而在正确的认识自身上产生一种自负心理。这种心理主要表现为:工作中自我优越感过强,不愿从小事做起,固执己见,一意孤行,不肯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工作中指手画脚,不愿亲力亲为,常常指责他人,将自己的身份摆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做事越权;取得成就时否定别人的作用,工作出现失误受批评后不愿摆正态度对待分析自身失误原因,反而将原因归于他人身上;不思进取,不愿学习新的知识来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

2、自卑、自傲

自卑、自傲都是对自身不正确的一种认知状态。自卑是对自己认识不够全面,不自信的一种表现状态;自傲则是对自己能力过于自信的一种状态。在实际的工作中,秘书人员表现自卑则会对工作没有信心,有能力去做的事反而因为自卑不敢放手去做,不能完美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遇到挫折和失败则会处于一种消极状态,止步不前;而表现自傲则会容易眼高手低,不屑去做本职工作中的小事情,喜欢使唤他人,不愿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把工作的失误归结于他人的原因。

3、忙于事物,无成就感

秘书的工作贯穿于整个企业,小到接听电话,打印材料,大到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决断,可以说各个部门都离不开秘书,哪里有需要哪里就出现秘书的身影。秘书的工作表面光鲜亮丽,整天围绕领导,实则往往是一些重复的枯燥无味的如每天组织企业会议,帮组领导给各个部门传达命令等机械性工作。相比于其他部门对于企业做出的直接成就贡献,秘书人员的贡献往往是“隐形的”,幕后默默奉献的人员,直接价值表现的很不明显。

三、心理障碍调试方法

1、自身性格缺陷调试方法

秘书人员的性格特征是影响其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衡量其抗压能力的标准之一。通过自身性格来调整秘书人员的心理障碍,首先要保持良好心态,这决定了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与环境的发展。秘书人员的良好的心态主要表现在平常心、敬业心和上进心三方面。保持平常心则需要正确认识秘书这一职业。秘书是一项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职业,需要亲自动手和运用自身所学的才能来服务企业,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在工作中,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认识到自己所处的职位对于企业的作用,安静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避免眼高手低。保持敬业心需要秘书人员首先热爱自己秘书这一份职业,对这分工作始终保持着热忱之心。作为秘书人员,需要有不怕吃苦,兢兢业业的精神,对于交代的工作需要认真用心完成;在工作中做到洁身自好,严守纪律,不越级不贪权,勤学好问,始终将企业利益放在首位。古语有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自身也需不断的发展,而秘书也更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秘书人员还需要保持一颗上进心。一个优秀的秘书人员需要不断的汲取新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才能,努力跟上时代的脚步,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全面的综合性优秀人才,这样才能给企业更好的解决问题。

2、工作压抑心理调试方法

不可否认,秘书的工作是辛苦乏味的。面对繁琐复杂的小事项,每天在工作中对任何人的笑脸相迎,重复机械性的常规事项,这些难免会让秘书人员产生无趣,焦躁,厌烦和压抑的感觉。心理上的障碍更易导致秘书人员工作上的失误,而工作上的失误则又会让人陷入烦躁苦恼中,因此,秘书人员很容易陷入这样一个恶性循环。要想走出这样一个恶性状态,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理想观念。给自己的工作任务划分成小段,一步一步稳妥完成。工作之余,学习新的知识,充分丰富自己的生活,不给坏情绪留下时间和空间。其次,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充分认识自己的服务职能,认识自己的任务是帮助领导服务于企业的,工作虽平凡但作用不可小觑。工作中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维护好自己的岗位职责。最后,从工作中寻找乐趣。将每一次的工作任务看成是一次小小挑战。工作完成时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告诉自己很棒,从中获得慢足感。长久以来,工作中的枯燥不满以及其他不良情绪也会随着工作经验积累起来的满足感而烟消云散。

参考文献:

[1]王春华.新任秘书如何调适自己的消极心理[J].秘书之友.2009(02)

[2]孙天波.秘书人员心理障碍的表现及对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01)

[3]陆瑜芳.秘书心理调适的方法和策略[J].秘书.2008(06)

[4]周乐秋,张帆.试析企业秘书的心理挫折及预防[J].新闻天地(论文版).2008(05)

心理健康与心理学习调试心得体会 篇9

通过学习,我对心理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下面谈几点体会:

我认为,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于是,在双方的协同努力下,创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令人乐而忘忧,如沐春风。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学习《心理调适与辅导》心得体会 篇10

今天通过观看《教师心理调适和辅导》这一模块中对学校心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教师心理调适与辅导、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学生心理调适与辅导、教师幸福的艺术这五个专题的学习,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借助专家的指点,将自己的教育工作尽可能完整、完善。

一、用理解、理智的目光看待学生。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无论是自我约束力还是目标追求,都处于比较低层的境界,我们不必要也不需要过分地苛求学生,允许他们犯错,更要让他们有改过的机会,当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知道,我错了

二、牢记成绩不是唯一,要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在生理、心理上有正确、正常的发展轨迹。

三、善于调整压力,我们不但要善于调整自己工作的压力,更要帮助学生舒缓学习压力。自己都整天苦着脸,在你影响下的学生,能活跃、愉快的成长吗?多笑笑,开怀自己,愉悦别人!

心理健康与心理学习调试心得体会 篇11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压力;双刃剑;科学调试

对现代高中生来说,压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几乎每个高中生都不能避免。他们承受着学业、人际交往、家长期望等各方面压力,而且随年级的不断升高,这种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压力已经成为影响高中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此发展关键时期,教育工作者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关注其心理压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压力是一把“双刃剑”,具有明显的正反两面性。适度的压力能使人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活跃思维能力,增强反应速度,对人是有益的,更够产生正面效应。当压力过大且得不到有效合理排解时,就可能使人的心理产生扭曲,思想行为产生偏差,并带来不良后果。因此,聚焦高中生心理压力的双面效应,科学运用好压力的正负两面性,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自我预防和调适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危机的应对能力。

一、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压力与双面效应

高中时代既是灿烂的花季,也是泥泞的雨季,高中生每天都面临着挑战和成功, 同时也面临着挫折和失败,周边的压力随时存在。更主要的是面对人生的一次大考——高考,高中生的心理压力普遍很大。据调查显示,高中阶段男生心理压力水平高于女生,理科班学生心理压力水平高于文科班学生,高三学生心理压力水平高于高一学生。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来自于生活、社会的压力。这些心理压力不仅会影响其生活与学习,更甚之会影响其一生。

心理压力是一种个人主观的感觉,即个人在面对困难时,一时无法消除困难的一种被压迫的感觉。适度的压力能使人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活跃思维能力,增强反应速度,对人是有益的,产生正面效应。如果完全没有压力,身心处于一种松散或不紧张状态,个人的潜力就无法发挥。然而,过大的压力便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产生负面效应,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恶化、产生放弃学业,甚至是轻生的念头,釀成悲剧。

由上可见,压力是一把双刃剑。高中生在压力面前,要有个度。适度压力不仅不会使他们感到学习压力的沉重感,而且在这种适度的压力中,他们会学得更轻松,更有趣。要适时地去调整心态,调整心理压力,让压力成为动力,像喷泉一样因压力而美丽,心怀梦想、健康快乐地绽放青春。

二、高中生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与原因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高中生的主要心理压力来源于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四个方面,学业负担、家庭生活、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是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来自社会高考制度的学业压力

学生心理压力大,渴求得到释放,因此几年来国家宣传的给学生减负减压的政策也正合人意,但却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得到实施,原因还是高考的“威胁”,致使应试教育之风盛行。由此可见,学业压力无疑是高中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压得他们“快喘不过气来”。

(二)来自学校考试的竞争压力

个案1:同学Q平时上课注意听讲,学习成绩中上等,且一直稳定,但是一遇到重要考试就非常紧张,考试前吃不好睡不实,经常生病,心律紊乱,考试时更加紧张,拿到试卷便思维迟钝,长时间进入不了状态。这是常见的“考试症状”,要有一颗平常心来面对考试,使压力转化成动力。

个案2:同学Z学习成绩很好,平时测验总是名列前茅,但她却十分担心别的同学超过她,整天争分夺秒地学习。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焦虎过度,渐渐地思想不集中,久而久之,一个学习成绩名列前矛的优秀学生发展到不能坚持正常学习。竞争是无可避免,但是过分的竞争和心灵的敏感不会成为学习的动力,反而适得其反。

(三)来自学生自身学习的压力

进入高中以后,学习负担加重,表现为科目增加,课程加深,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高。一些学生从一开始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以适应这一急转弯时期,感到压力很大,这需要同学们自己去调节。

高中生学习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要我学,一种是我要学。在积极的学习态度的主导下,学生一般能够克服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根据调来看,学生中由于初中时不注意自主自觉学习能力培养而导致高中学习慢人一拍的占了学习有压力的人占大部分;由于沿用初中时刻板、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而使学习不尽人意的学生也不在少数。转变学习方法,改变学习态度成为当务之急,迫在眉睫。

(四)来自家庭期望过高的压力

个案3:同学W在访谈中说到,我的家庭十分拮据,父母挣钱很艰难,但他们都极力支持我读书,并说只要我考得上大学,愿意倾家荡产、贷款也要供我读书。不管有多么繁忙,他们也不让我做家务,因为我的任务就是学习。在别人看来,我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孩子,可哪里知道,在这“幸福”里,我背负了多么沉重的心理压力,我怕考试,我怕自己成绩考差了,对不住全家人。

三、高中生心理压力的有效调试与科学运用

有压力不见得就是坏事。轻微的压力可以轻松消除,随时间淡化,或因个人感受不同而逐渐转化为一种推动力,增加进取心,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最好的学习状态,压力会变成动力。而无压力, 会变得懒散,难以有奋勇向前的劲头。但过大的压力会引起不安,暴躁等情绪变化,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适度的压力,不仅不会感到学习压力的沉重感,而且在这种适度的学习压力中,会学得更轻松, 更有趣。面对不可避免的心理压力,学会如何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运用有效的方法去缓解,显得尤为重要。这里重点是把握好心理压力的“度”。

(一)学校方面

从学校角度出发,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预防工作,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加强教师队伍心理知识的培训,深化教育改革,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论坛。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以便学习,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在教学中应该顾及到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育学生。

(二)学生方面

1.进行自我分析调试。学生自身要多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增强自我调适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学习遇到压力之后,应当对压力情境进行分析,了解压力的来源,既可采取对策,也可舒缓情绪方面的反应;还有对压力后果的分析,将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

2.科学安排时间和用脑。首先要制定一个学习计划。计划可大可小,大到整个学期,每个学科;小到每星期,每单元。便于科学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注意科学用脑,注重劳逸结合。另外,每学一个新的内容,都要及时掌握,及时巩固。一遍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就不会感到压力太大,无形中减轻了焦虑程度,考试也能应付自如。

3.克服考试紧张心理。考前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坚持有规律的生活,学会自我暗示,经常提醒自己“会考好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形成正确的应考心态。进入考场后,可以看看窗外的风景或闭目养神,转移大脑的兴奋灶,做几次深呼吸,使自己尽快平静下来。

4.采取排解压力措施。如听音乐,做运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上网聊天、打游戏,找他人倾诉等等。其中,听音乐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最受欢迎,也最有效。或者也可以发发呆,想想那些让自己感到快乐和骄傲的事情,适时地鼓励一下自己。

5.主动沟通交流。父母、老师和同学对每一个高中生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人, 永远是他们人生旅途的中心。倾诉自己的心理压力,让父母、老师了解自己的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或许能够寻求理解、关注,及时获得帮助。同学间有相似的境遇和共同话题,加强与同学间的交流,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互相傾诉烦恼,互相模仿,互相激励,促进人的进步。

(三)家庭方面

家长应多关注孩子的健康心理发育,给孩子一些自己的独立发展空间。家长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进行合理评价,采用科学的教养方式。还要多与孩子沟通情感,理解解孩子的各种处境和压力。

对现代高中生来说,压力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几乎每位学生都会觉得有压力,特别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读好书被公众认为是唯一出路,学生心理负担重,心理压力大,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群体。

压力是一把“双刃剑”,科学运用好这把“双刃剑”,调试掌握好压力的“度”,方能使其“游刃有余”。教育工作者应科学有效地运用好压力的双重作用,适时引导高中生,调整心态,调整压力,让压力成为前进的动力。在沉重的学业负担下,找到有效的应对方法,并为之付诸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像美丽的喷泉一样,在一定的压力下尽情绽放;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蔚蓝的天际,拥抱着彩虹尽情翱翔。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刘电芝,黄希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教育研究[J].2002(2).

[5]强建国.培养读书品质促进自主学习.211世纪中学生作文 :综合版[J].2009((9).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及调试对策 篇12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城市融入,调试

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 年龄在16岁以上, 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全国总工会主持的《新生代农民工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的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60.9%。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 其心理健状况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讨论如何有效开发利用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新型人力资源, 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表现

1. 盲从心理

心理学上认为:在青年期后期, 即18岁到23岁, 是个体心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全国总工会有关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 新生代农民工的初次外出务工年龄更低, 基本上是一离开中学校门就开始外出务工。也就是说, 新生代农民工在进入城市之前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个体由于缺乏知识

或者其他原因 (如情况不熟悉) 必须从其他途径获得自己行为的引导时, 便会产生从众行为。面对城市多样化的价值标准, 选择的彷徨决定了“他们适应城市生活的最简单方式之一就是模仿”, 当实际结果与预期不一致时, 新生代农民工就会产生挫败感。

2. 自卑心理

新生代农民虽然受过较长时间学校文化的熏陶, 但其价值观的形成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从农村开始的, 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城市生活的背离。另外, 新生代农民工阶层在物质条件相对丰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 大多数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工厂, 其成长历程不会像其父辈那样经历重重磨难, 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权力诉求和人格尊严。当面对所从事工作的经济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环境相对较差却又无力改变的现状时, 新生代农民工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3. 孤独心理

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描述社会变迁中非物质文化变迁滞后于物质文化变迁的现象时, 提出了“文化惰距”理论。该理论认为, 文化对社会变迁具有重要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习俗、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因子具有一定的惰性, 与社会变迁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因此, 新的文化因素输入会遭到抵制, 最终延缓社会变迁。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新的因素输入城市, 必然会遭到来自城市居民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抵制。于是, 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抱着过客心理, 行为上注重短期效益。过客心态和排斥情绪加剧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对立与分离, 因此在同城市居民的交往中常常有消极预期和体验。另外, 很多农民工只身一人在外务工, 缺少家庭温暖的状况会让他们更加孤独。

4. 自我防御机制不成熟

依据“相对剥夺”理论:老一代农民工由于有迁出地情况的比较, 对在迁入地的不公平遭遇往往有较高的认可度;新生代农民工则不同, 他们对生活满意度的参照群体主要是迁入地居民。当他们较多的体会到与迁入地人群的地位差距时, 便会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和被歧视感。有些人最终选择通过犯罪行为显示自己的存在, 并借以获取生存资源。2011年2月24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了法治蓝皮书: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件约占全国城市刑事案件的1/3, 且犯罪率仍有不断攀升的趋势。

二、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原因

1. 自身———定位偏差, 心态消极 (1) 自我定位偏差, 被动接受现状

城乡差距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别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结果, 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个体主义贫困观”认为, 个体能力不足、素质不高、懒惰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新生代农民工会产生“我是农村人, 我天生就比城市人低一等, 我没有资格获得被人的尊重和认可”等消极思想, 虽然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不满, 但是却很少通过努力去改变现状, 积极行动少, 消极抱怨多。

(2) 心理承受力差, 抗挫能力不足

“标签理论”认为, 某人或某个群体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 这个人或群体的生活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他们可能不得不继续扮演越轨者的角色, 做出反社会行为。从第一代农民工开始, 城市民众极易将农民工与偷盗、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联系起来。再加上媒体的大肆渲染, 农民工的刻板印象一直延续至今。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 城里人对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持有偏见。长期的排斥和刁难迫使新生代农民工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态, 甚至恶化为不择手段获取财富的行为。

2. 企业———培训忽视, 引导缺失

(1) 培训力度不足, 员工忠诚度弱化

这里的技术不仅指狭义的从业技能, 还包括维权意识、职业生涯规划等能力。基于农民工流动性大、合同期短的特点, 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宗旨的企业, 常常忽略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全国总工会于2010年6月完成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显示, 新生代农民工未接受过企业任何培训的人数比重较高, 自外出务工以来, 没有参加过任何企业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占61.1%, 高于传统农民工 (59.1%) 2个百分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当保健因素得不到满足时, 员工会出现情绪低落、消极怠工等情绪, 长此以往, 新生代农民工对企业失去信心, 频繁地调换工作, 最终造成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

(2) 人文关怀缺失, 组织凝聚力下降

截止到目前, 我国还没有一个专门为农民工心理健康培训而设置组织机构, 各地对农民工的教育也大都服务于就业率, 侧重于技能培训。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均呈现出如下共同特征:管理重视制度建设忽视人文关怀, 重视正式组织的管理层面忽视非组织的沟通;单纯追求工作业绩, 忽视对员工思想动态的关注和情绪的疏导。《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认为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之间关系不融洽的最主要原因是“管理者不关心职工疾苦” (32.4%) , 而传统农民工认为是“收入及福利待遇差距过大” (23%) 。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更渴望得到来自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关怀和关注, 但大部分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人文关怀方面的工作的不到位, 迫使组织凝聚力下降, 组织给新生代农民工的归属感日趋薄弱。

3. 政府———制度改革滞后, 舆论规范失责

(1) 制度改革滞后———教育资源分配失衡

政府有关农民工相关制度改革的滞后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以户籍制度为依据的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已经让农村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和户籍制度捆绑在一起的公共服务进一步拉大了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的距离。其次,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滞后。纵观我国目前已经出台的有关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政策, 不难发现, 大部分政策均集中于农民工培训的措施和步骤, 旨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较少涉及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教育培训的保障措施。

(2) 舆论规范失责———增加城市融入阻力

在媒体大肆妖魔化的舆论导向下, 农民工闭塞、自私、贪心、爱占小便宜的刻板印象已经“深入人心”。加之占有资源多的城里人在交换关系中“给予”多于“收获”的地位, 城里人往往选择回避与农民工交往。身处不被认同的环境中, 新生代农民工为了照顾自己的自尊, 往往将交际圈限制在亲友、老乡的范围内, 同时与城市居民的关系日趋疏离。若政府不采取措施对媒体的言论进行适当规范,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道路将会更加崎岖。

三、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调试对策

1. 自身———积极应对挑战, 重塑正面形象

(1) 加强自我修养, 塑造积极心态

首先, 努力提升自身修养。新生代农民工应自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工作中要勤于动脑, 勤于向别人请教, 努力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品, 并力求有所创新。合理安排时间, 积极参加技能培训班、外语培训班, 全方位提升自己。其次, 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掌握疏导不良情绪的办法, 学会及时调节情绪, 保持良好心态。积极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 主动同周围的同事邻居沟通, 积极构建人脉圈, 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克服排斥心理, 树立主人翁意识

情绪ABC理论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 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所以, 城市居民的冷漠只是新生代农民工过客心理产生的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则是身份认同模糊。基于此, 新生代农民工要正确认识其对城市化进程的巨大贡献, 树立主人翁意识, 积极参与到城市生活中去。其次, 要强化自己同社区的联系, 主动参与社区娱乐活动、重大决策等。

2. 企业———构建技能培训体系, 建立心理引导机制

(1)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忠诚度

知识经济的特点是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 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知识老化现象日益突出。企业和市场对接最严密, 它最清楚市场的需要, 将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的任务交给企业完成, 是最好的选择。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 自我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企业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持续的培训和开发, 促使新生代农民工的态度、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成长, 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行为动机,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实现需求期望, 提升其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最终达到企业发展和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的双重目的。

(2) 建立心理引导机制, 提升组织凝聚力

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动态, 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娱乐生活。部门主管可以根据平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了解, 权变地实施引导工作, 定期地访问排查。定期开展联谊活动, 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交流的平台, 提升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另外, 企业可正确利用非正式组织的功能, 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情感和成长的需要。比如:利用非正式组织成员互相信任的特点, 引导新生代农民工互相批评, 在无形中达到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能力的目的。提高企业的人文关怀, 实现人性化管理, 真正做到靠待遇留人、靠事业留人、靠感情留人。

3. 政府—加快制度建设, 规整媒体导向

(1)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扶持农村教育事业

首先, 要优先考虑新生代农民工落户城市问题。对全国城镇化率、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落户城镇规模进行总体预测和制定总体目标。力争全国的城镇化率超过50%, 全国每年至少解决400万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问题, 确保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在城市落户, 享有与当地市民平等的待遇。另外, 政策倾斜, 保证农村教育的投入比例, 确保教育部门在城乡间分配教育资源时, 尽量做到城乡教育齐头并进, 切实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2) 规范媒体舆论导向, 塑造积极时代形象

规范媒体舆论导向, 打造全新时代形象。政府应引导媒体塑造和宣传新生代农民工的时代形象, 让市民重新认识新生代农民工。并大力宣传新生代农民工为城市发展做出的贡献, 加强市民认同, 鼓励市民接纳。另外, 政府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 大力宣传新生代农民工的正面形象, 通过影视作品塑造优秀典范, 消除市民误解和偏见的同时, 也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树立学习的榜样, 助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进程。

参考文献

[1]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 2010 (06) :21.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 2010 (02) :01.

5大学生求职的心理问题与调试 篇13

第一节 大学生求职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分析

就业观是毕业生对就业的目的和意义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毕业生的就业观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范畴,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是毕业生人生价值观在就业活动中的深层反映。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特点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新形势下,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已逐步建立。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认识和态度,也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面而有所变化,他们对职业要求、生活理想、成就感等进行新的思索,在就业观上表现出新的特点。

1.自主性与主动性增强

大学生原有的被动性就业心态在市场经济开放性、竞争性特点影响下,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选择,自主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这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发展的必然。如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生在毕业前两三个月才逐渐关心毕业动向问题;20世纪90年代提前到最后一个学期开始关注毕业去向;而近几年的学生不仅在最后一学期甚至在刚入学就开始关心就业问题。这使他们一方面带着危机感和使命感进入大学学习,自我消化专业设置缺陷造成的就业不利因素;另一方面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在实践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2.择业观念日趋务实

从对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使大学生择业观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他们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增强了;在择业中开始把职业与自身的兴趣、是否能发挥自身的特长相结合,这无疑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3.多向性和不确定性

择业的多向性和不确定性,表现为“鱼”与“熊掌”;两者兼得的愿望、“这山还望那山高”的趋向,多向地进行求职与应聘。例如,有些毕业生同时与多个用人单位进行联系,今天认为这个单位待遇不错,明天又觉得那个单位更有利于自己发展,在多个单位之间难以取舍;还有一些毕业生脚踏两只船,三心二意,朝秦暮楚,心态浮躁。

毕业生择业的多向性和不稳定性,一方面对自身的就业不利,择业时左顾右盼,当断不断,必定错失良机;另一方面对用人单位和学校不利,毕业生在择业时反反复复,随意违约,既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也延误了其对人才的挑选,同时,少部分学生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也给学校的声誉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加大了就业推荐的难度。

二、大学生求职常见的心理问题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中一次重大选择。因此,给大学生带来很大思想、心理压力,使很多人背上沉重精神负担,也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这既不利于就业,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心理障碍是由心理压力与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应有心理平衡的结果。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多属于适应过程中的轻度心理障碍。其需要调适的心理表现主要是:

1、就业期望值过高

很多毕业生把择业范围限定在大城市的国家机关、科研院所、出版社、高校、高新技 1

术企业、效益好的国有企业等,无形中限制了择业范围。

择业者的择业目标应和本人具备的实力相当或接近,这样有利于增强其自信心,从而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优势地位。目标的适当,决定于知己知彼。择业目标扬长避短是成功择业的钥匙。这就要求毕业生避免择业定位的理想主义色彩,适当降低择业期望值,确保顺利就业。这种方法强调适时放弃刻意追求的不现实的定位,不错过其他较好的择业机会。尤其是对某些 “脚踩几只船,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者较为适应。

2、从众心理

择业者处在择业大众中,期望水平会受到其他择业者期望水平的影响。学成从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是每一名大学毕业生的美好愿望。但是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盲目从众,追逐热门,而不考虑自身条件及职业特点和社会整体需求,而是在同学中盲目攀比,结果既影响择业又压抑了自己的优势。

3、依赖心理

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之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岂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及工作能力差的不良印象。当今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在择业之初,树立自信心,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4、焦虑心理

面临就业,很多大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一般来说,轻度的焦虑是正常现象。适度的焦虑会使人产生压力,消除自身的惰性,增强自我的进取心,产生求胜得心理和行动。但是,如果被过度焦虑甚至沮丧的情绪长期困扰就会产生压抑、抑郁的心理,而自己又不能及时化解这些情绪时,人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影响,并影响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拓宽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面,但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择业心理压力便越重。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的严格录用程序(如笔试、面试)感到胆战心惊;有的因为性别、学历层次等不敢大胆求职;有的因为自己学习成绩不佳烦恼;有的因为自己能力低而紧张;有的担心不知道自己能否被用人单位选中等。此外,部分大学生再就业过程中,往往希望一蹴而就,尽快落实就业单位顺利就业;或幻想无需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能得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但在实际中往往事与愿违,正是因为害怕失败,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会出现焦虑和烦躁不安甚至恐惧的心理。就业过程中的焦虑,会给求职代理啊不必要的困难,甚至造成择业的失败。

5、虚幻企盼心理

虚幻企盼心理更多表现为幻想心理,是由心理冲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在择业中,有些大学生渴望竞争,希望能找到理想的单位、职业,但由于害怕面对屡受挫折后严酷的竞争结果,而采取的一种逃避态度。他们往往幻想不参与竞争,就能如愿以偿找到理想工作单位。更有甚者,陷入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深渊,幻想用人单位能主动找上门来,哪个单位录用自己是其荣幸、“慧眼识金”等。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很容易脱离现实,幻想代替现实,不思进取,整日处于幻想状态中,恍恍惚惚,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很难找到理想职业,也很难如愿以偿。

6、自卑心理

自卑抱怨心理是由于受到暂时性挫折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障碍。大学生在择业前,往往踌躇满志,跃跃欲试,很想一显身手,大展宏图。而一旦受到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大大减弱,自尊心受损伤,对自己全盘否定,感到一种空前的失败和愧疚。从此自己看不起自己,自惭形秽。在择业中,往住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敢面对竞争。这在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学生身上表现较为明显。自卑不仅使其悲观失望,不思进攻,错失良机,而且也有碍自身才能的正常发挥。

7、怯懦心理

怯懦胆怯心理在毕业生面试中表现尤为明显。面试前,一些人如临大敌、紧张不安、手忙脚乱,大有“丑媳妇见公婆”之态;面试中,面红耳赤、语无伦次、支支吾吾、答非所问、手足无措,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腹稿”一急之下,都抛到九霄云外,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深怕说错一句话,一个问题答不好,影响自己的“第一印象”,以致缩手缩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为克服上述弱点,毕业生必须平时积极参加学生班集体和社团活动,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产生这些心理障碍,有其主客观原因。

(一)客观原因主要有:

1.从社会环境看,我国经济体制正处在改革时期,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机构减员、中小企业发展不足,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因此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

2.从家庭期望看,多数家庭对子女所寄的期望较大。作为父母,多数希望子女毕业后能到层次高的单位,观点有待转变。

3.从同龄人关系及相互影响看,比起未上大学的青年来说,大学生更具有虚荣心,他们认为只有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才能证明上过大学的比没上大学的强。与大学同学相比,他们认为谁找到好工作,谁就强,谁找不到好工作,谁就无能。

这些客观因素交互作用构成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使学生感到压力重重,无所适从。

(二)主观原因主要是:

从个人角度看,现实与就业期望落差较大时,部分学生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不能及时排解忧虑,正确面对挫折和困境。

第二节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拿破仑曾经说过:“一个人能够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他的心态,成功人士与失败者的差别在于成功人士有积极的心态。”因此说,良好的求职心理是打开就业成功之门的关键。

一、大学生应具备的择业心态

1、正视现实

正视现实是大学生择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正视现实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正视社会、正视自身。

一是正视社会。现实是客观存在的。积极的心态是正视社会,适应现实;消极的心态是脱离现实,逃避社会。现实是客观的,既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也有不利于自己的一面。我国目前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使人人满意。供需形势也不平衡,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基层和第一线急需人才。

二是正视自身。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如思想表现、专业学习状况、各种能力、身心素质等。对自身个性心理特征的充分、客观的认识,在择业时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例如,气质方面。心理学家一般将气质分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气质类型的不同,适宜从事的职业范围亦不同。了解自己的气质特点,便可以对气质表现加以控制和调节。

2、敢于竞争

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充分体现了竞争机制,使大学生能够根据国家赋予自己的权利,结合自己的专业、爱好、性格、特长、愿望等挑选工作岗位,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展示自己、推荐自己,取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大学生应该珍惜这个机遇,敢于竞争,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

要有竞争意识。大学生要适应就业制度的改革,就要有竞争意识。作为高层次文化青年的大学生,更应该有青年人的朝气和锐气,要敢想、敢说、敢干,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能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羞怯自抑。

竞争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专业、性格、气质、爱好等,扬长避短,发挥特长。才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竞争要靠真才实学。不能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更不能互相拆台或互相嫉妒。竞争应是在互相学习、互相勉励、共同进步中进行。

竞争要准备经受挫折。求职择业的竞争,失败在所难免。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尤其是做好遭受挫折的思想准备,才会成为竞争中的强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本来就是一场竞争。对竞争渴盼已久的大学生,应摒弃侥幸和幻想,面对机遇,正视现实,扬起理想的风帆,在竞争的激流中奋力拼搏,驶向成功的彼岸。

3、不怕挫折

挫折是指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干扰和障碍,致使动机不能实现时的情绪状态。

遇到挫折,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是主观努力不够还是客观要求太高?是客观条件苛刻,还是主观条件不具备?认真分析,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调节心理。

遇到挫折,要保持健康的心理。有人说,挫折是试金石。心理健康的人,勇于向挫折挑战,百折不挠。心理不健康的人,知难而退,甚至精神崩溃、行为失常。择业时,应该保持健康稳定的心理,采取积极的态度。遇到挫折,不要消极退缩。

一个人战胜挫折的能力绝不是一时的努力所能奏效的。它还有赖于大学生平日不断增强自身修养,学会科学地认识分析事物,特别是主动经受一些磨难,增加一些挫折经历。

4、放眼未来

尽管社会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多数大学生可以通过“双向选择”获得较满意的职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大学生的志愿难以实现:也许专业较为对口,但地域偏僻或工作在基层;也许地域优越但专业不对口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大学生应该有充分的估计,要从长计议,正视现实,适应现实,放眼未来。

要看到不管怎样,职业是自己生活的新起点,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使自己生长、发展、充实、满足,从而实现人生的目的,实现服务于社会的目标。

要认识到基层是锻炼人的最好地方。众所周知,我国的现状是大城市、大机关、科研单位、高校人满为患,容易人浮于事。基层却是人才匮乏,有的还相当奇缺。基层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学生要想成才,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立足基层,才能大有作为。

要看到边远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正在缩小,边远地区采取了很多吸引人才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措施。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大学生,应该怀着一腔热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奉献青春。

要看到我国人事制度正在进行较大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事制度也正在适应新要求,越来越开放,人才流动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多。首次择业成功或未能如愿,还可以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的择业机会。越来越开放的人事流动制度,将会为毕业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

二、自我调适方法

自我调适是指个体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促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获得积极改变的过程。他主要是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冲突时,能够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达到如愿择业的目的。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对策,是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

1、提高大学生自我调适的自觉性

人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程,也是个人对环境不断适应的历程。

如果个人能够主动自觉地改变自己或环境,使个人与环境相协调,就可以渡过难关顺利进入下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相反,如果个人不能调适自己以符合环境的要求或不能克服环境的某些限制,就会无法通过难关。

2、学习运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进行自我调适,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这是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因为只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才能找到自我调适的立足点。

认识和评价自我的方法很多,主要有:

(1)自我静思。自我静思也叫自我反省,就是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首先能冷静地、理智地思考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找到自我的确切位置。

(2)社会比较。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离不开社会。(以人为镜)

(3)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对人的行为用数字或图线加以确定的方法。

自我调适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自我转化法。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使自己没有时间和可能沉浸在不良情绪中,求得心理平衡。

(2)适度宣泄法。向朋友、老师倾诉,一吐为快,或参加运动,宣泄情绪。(哭吧)

(3)自我慰藉法。

(4)升华法。以更加符合社会规范的动机或行为来代替原有的低层次的动机和行为。

(5)理性情绪法。人有理性与非理性两种信念。利用艾利斯的理情疗法,即用理性认识代替以偏概全、糟糕透顶等非理性认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在双向选择中,确定职业定位,寻找工作机会。

3、寻找社会支持

首先,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和更多的择业机会,尽快完善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这是对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进行社会调适的最有力的措施。

其次,学校要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

另外,家长和亲友要主动关心大学业择业心理状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缓解心理压力,促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度过求职择业阶段。

思考与讨论:

1.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应该做好怎样的心理准备?

2.就业过程中,自我调适的方法有哪些?

应用与实践:

1.小佳是个腼腆的女孩,每次去应聘,都是输在面试上。见识面试官,如履薄冰,手脚不知往哪儿放,头不敢抬,眼睛也不看人,低着头在那儿等过关,本来平时都能回答的问题,面试的时候脑子一片空白,还出现过答非所问的现象。常常面试回来后懊恼不已,自惭形秽。越是这样,就越是严重影响下次面试的心态,产生自卑心理,形成恶性循环,慢慢失去了信心。

上一篇:2021年班主任辞职报告投稿范文下一篇: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