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2024-10-0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共8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小编寄语:健康包括心理的健康和身体的健康,但是心理的健康经常被我们忽视。要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素质,需要将两个健康结合起来,需要我们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需要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大学生,首先应该具备这种优良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

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认为,心理健康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的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妥善处理同学、师生间关系,积极融入集体,热爱并勤奋学习,更好的适应新环境。

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大学中仍需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职欲望。学习是大学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拼命地汲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大赛,这样及开发思维的多向性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值得重视的是英语方面,现代社会中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也可以说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之一,这样看来口语更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加入学生会、分团委等,如此既丰富了大学生活又锻炼了自己能力。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自己成为一个闪光点。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然而,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训练,使自己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使我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上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使大家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心得体会,对大家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大学生健康问题是我们大学生目前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也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合理疏导,因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佼佼者往往背负着更多的心理压力,所以小编整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同学们多多参考并有所启发和点拨。

大学生健康问题是我们大学生目前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大学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经过了几个礼拜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于大学生健康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健康问题。下面就是本人学习之后的心得体会: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相比生理而言,心里健康就尤为重要了,故只谈心理方面的问题。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二,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第三,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四,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受益匪浅,对我以后的生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2

一高职生学习心理的变化趋势与特点

高职生群体正处在人生重要的学习阶段, 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 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 追求宏大的成长目标, 成为高职生发展的主流。但由于高职生生活经历、人格个性、求学目标等的差异, 其学习心理、学习动机也有所不同, 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了解分析高职学生学习动力变化的趋势与特点, 将有助于采取相应的对策, 因势利导, 促进其形成健康的学习心态, 发展其健全的人格。

2008年秋季学期, 我对任教的教学班进行了一次“高职生学习状况综合素质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学生对课程的关注程度大部分取决于他们对课程是否感兴趣, 有兴趣的高职生, 就会多关注, 会努力去学。对课程不感兴趣或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单调的高职生, 就会逃课。由此可见, 高职生的学习动力受到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的深刻影响, 高职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高职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 是激发其课堂学习与持续学习热情并将学习导向正确目标的内在心理因素。

二 影响高职生学习心理的主客观因素

1. 影响高职生学习心理的客观原因

第一, 社会发展因素。由于整个社会缺乏一种公平竞争的大环境, 使就业竞争夹带了一些社会关系的竞争, 社会选择中包含了某些利益关系的选择, 从而挫伤了高职生学习的积极性, 助长了厌学风、关系风的蔓延。另外, 由于就业应聘对技能的较高要求, 促使学生采取“选择学习”的对策, 产生了对现实有用的知识与能力就努力学习, 而对基础知识的学科学习采取“60分万岁”的态度, 处于一种应付的心理状态。

第二, 学校教育因素。由于高职院校教育体制改革还不能完全跟上社会发展, 其专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师资素质水平、质量评价标准等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些都影响到高职生的学习投入。

第三, 学习环境因素。由于高等教育已成为人们提高与完善自己能力的重要渠道, 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因而赋予了教育许多不恰当的希望:学校希望学生都是高素质、高智商的锻造材料, 稍加锻造就能成才, 家长希望自己的儿女出人头地、“成龙成凤”。这些希望与认识对高职生形成了无形的压力, 使之形成急功近利的学习心态, 影响其学习动力正确和持久地发展。

2. 影响高职生学习心理的主观因素

第一, 学习焦虑心态的影响。由于就业压力与学习难度及考试压力, 使高职生形成了不适当的学习过度焦虑和心理压力。为了减轻焦虑, 他们或采取强迫学习方式, 用超时间、超强度的学习方法强迫自己学习, 或采取回避和退缩等消极方式对待学习问题, 常常在内疚中过早放弃努力, 由此进一步增加焦虑, 导致恶性循环, 影响学习的持久动力, 影响身心健康。

第二, 过度学习身心疲劳。由于高职生在学习上时间安排不当, 加之课业选修过多, 使高职生学习时间过长或过密, 生理、心理得不到应有的调整与恢复, 从而产生一种生理与心理的疲劳现象。表现为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情绪烦躁、忧郁、易怒、打瞌睡, 致使学习记忆错误增多, 学习兴趣减弱, 学习效率降低, 严重的会造成心理失衡, 学习行为畸变, 产生内心自我否定意识, 导致学习动力弱化, 学习成绩下降。

第三, 学习偏离社会目标。在社会上一些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一些高职生在学习上缺乏社会责任感, 学习目的是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在对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偏重于个人, 更多关注个人利益获取, 较少思考高职生将来对社会发展的责任, 出现个人事业心强而社会责任感弱的现象, 造成高职生学习目标偏离社会, 学习动机狭隘。

三 开展高职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 加强学习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

理念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固有信念, 学习理念是关于学习的理性认识、理性信念。在学习化社会中, 新知识学习必定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潮流, 我们要对高职生进行终身学习的教育, 要培养高职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和持久的学习兴趣, 确立创造性学习理念, 转变接受性学习方法, 确立自主性学习理念, 确立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成才意识, 建立实践学习、最优化学习、理解学习、高效高质学习等科学的学习价值观。

2. 激励学习动机的心理健康教育

激发高职生高尚的学习动机。不同的动机可以产生不同的心理动力, 如果仅仅是为个人成名、成家而学习, 为“光宗耀祖”而学习, 那么他虽然可以暂时忍受学习上的清苦, 但当其在前进道路上受到挫折, 个人理想不能实现时, 便会彻底灰心失望, 弱化或丧失学习动力。只有那些具备献身事业, 献身社会、祖国和全人类的高尚动机的人, 才能产生强大与经久的学习动力。所以, 高职生要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和了解国情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 把社会的需要内化为个体学习需要的目标, 激发自己正确的成就动机。

3. 开发学习潜能的心理健康教育

为高职生提供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引导高职生增强学习的广泛兴趣和自信心, 开发高职生的学习潜能。要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 营造活泼热烈的学习氛围, 注重高职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 建立心理上互相支持的学习集体, 积极开设高职生学习指导课、举办系列学习讲座、组织学习经验交流报告会等活动, 引发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和关注, 自觉完善学习心理品质, 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方式, 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 从而更好地掌握记忆、观察、思维规律, 学会学习。

4. 培养积极调控学习行为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是充满矛盾和困难的智力活动。具有学习矛盾心理的高职生, 其学习的自主意识和调节意识不明确, 对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和优缺点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通过对高职生进行调控性心理辅助教育, 可以使之对自己的期望与要求较客观与恰当, 主动地调节学习矛盾, 缓解学习压力, 制定较为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进度、目标, 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 劳逸结合, 有张有弛, 创设学习的最佳心理境界。

总之, 在“素质决定命运, 性格成就未来”的21世纪, 开展高职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 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和任务。

参考文献

[1]秦玉.大学生学习心理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5 (1)

学习心理健康辅导的体会 篇3

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到了许多专业的心理知识,以前很多的疑问得到了解决,我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此次学习,我发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良行为就是心理障碍的表现。教师方面:过度的工作压力带来的苦恼、烦闷、焦虑、沮丧、抑郁等;学生方面:自我中心、自私自利、没有同情心、心理脆弱、自制力差等等。

据有关方面统计: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占48%,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占12%,小学生9.5%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对心理健康问题很感兴趣,当我拿到书本认真阅读时,才真正了解了一个人不但要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教师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更要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家庭、学校、社会所来自的种种压力。当我在网上听到讲座时,心潮起伏,被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所震动。为此,我将用心地研究与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把理论与实际工作融合在一起,用我所学专长去开拓师生心理健康的一片新天地。

一、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和伟大的,他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影响极大。教师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就会健康;反之,师生心理都不健康了,还谈什么和谐呢?我认为,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课堂上,教师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学生就会轻松愉快,积极向上。课堂下,教师要以平和乐观的心态对待人和事,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人在为人处事、工作学习上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关键是遇到不顺心的事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冷静思考,做出合理的对策。生活中,教师还要正确地为自己定位,了解自己,辩证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调节心理方法及缓解心理压力。遇事换位思考或用合理的方法去发泄,这样能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保持心理平衡。与同事、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付出,甘于奉献。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健康的工作与学习。因此,教师要完善心理素质和品格,促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家校关系。创设愉悦的氛围,营造健全的心理人格。

二、认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现在的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宠爱和娇惯,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很多。做任何事都要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能够去帮助有困难的人,无同情心,遇到事情无主意,受点挫折没有承受力等等。笔者认为,应多让学生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经历失败与胜利,感受到人与人的真诚与爱心,体会到自私的狭隘,贪图享受的无耻,感受到与别人分享快乐和幸福,同时,设身处地为人所苦,为人所乐,让她们有同情心,无恻隐之心。再者,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能敞开心扉与你交谈,什么话都想与你说,增加信任度。当你犯错误时他就会理解你。教师要多听学生的呼声,理解她们的欢乐与苦恼,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培养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三、認识学校环境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校园环境幽雅、舒适、宽敞、明亮,就会给师生带来好的心情。如果室外设计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就会唤起师生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师生的求知欲,培养探索精神和生活情趣。如果室内创设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就会有领导关心教师,教师关心学生,学生理解教师,形成平等相待,共同成长,共同分享快乐和幸福。

学校各种板报、校报的设计,要人为地突出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感情倾诉,情感交融,消除三者之间的代沟,用真心换真情,用榜样激励奋进。如果说学校是绿色的,师生就是健康向上的;如果说学校是阳光的,师生就是和谐温暖的。

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心得体会 篇4

一、我认为,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二、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三、通过学习。

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四、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

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二】

健康的定义我们应该要知道,它不仅仅是说身体上没有受伤或者疾病,还时候心理状态上没有任何的问题。所以我们关注一个的健康状态,不仅仅要了解他懂得身体情况,还要了解他的心情和情绪等等,心理健康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要重视起来,忽视了这个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危害同样是非常大的,我们在新闻上能够看到心理问题造成的事故也同样不少,这都是证明。

这个学期我有一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这也是大学的必修课程之一,这也能够看出来大学对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视,见解说明其重要性。通过老师的讲课,我才知道原来我们身边的很多现象都是跟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可是我们现在很多的同学对这个都不重视,甚至是还没有这个概念,我也就是其中之一。以前在网络上看到别人说抑郁了什么的,我心理还是比较怀疑的,抑郁症和其危害性我都是知道的,也十分重视,但是我并不清楚哪些东西属于抑郁的现象,所以网上看到每个人都说自己抑郁了就会产生一种不相信的感觉,觉得哪有那么多,上课后我才了解到,原来抑郁的现象真的特别多,许多人一直没有关注罢了。比如有的人看待一个问题会用特别悲观的监督去看待,也有些人对某些事情的执念特别深一直沉溺进入不愿意忘却,这些都是有一些抑郁的轻微症状的,老师说很多人包括我们在坐的同学都是这样对一个事情看不开,就容易产生不好的心情,然后又不能及时得到疏解,久而久之就容易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一个学期的课程中,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的知识点的,也给我们讲了许多的疏解的方法,还通过许多案例让我们来分析怎么取开解他们,我影响中最深的是这对情侣恋爱的问题,就是一男一女恋爱,然后男的后面出轨了,因为女生是初恋,所以一直忘记不了想不开,后面还割腕了,虽然后面没有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但是让我有很大的感触,爱情本来是美好的事情,可是成为了这样的结局真的让人感伤,老师跟我们分析了其中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一方出轨了,但是还有一方面是那个女生性格比较内向,然后分手后也没有人陪她聊天什么的,不开心的事全都憋在心里,所以久而久之就导致自己郁闷、抑郁了,所以才发生后面的事情。这就告诉了我,我们在遇到心里想不开的事情的时候,可以去找别人倾诉或者通过其他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千万不要一直憋在心里,最后明明是别人的错误却伤害了自己。

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的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要注意,我们可以适当的运动,让自己的心情得到放松,或者去找玩的好的朋友聊天,说出自己的郁闷,再或者寻找专业心理医生的开导,千万不要闷在心里惩罚自己。

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三】

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它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让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也更有信心创造美好未来。

这门课程帮助我培养健全的人格。它教会我要勇敢的剖析自己,通过自我剖析我发现自己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偏差。在心理课上,通过老师的教导和书本的指导,我慢慢的开始正视自己。

这门课程帮助我规划人生,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人生的确需要规划,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一定要想好自己的一生准备做些什么样的事,按自己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向踏实的人生目标靠近。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永远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有些时候,理想也等同于我们的目标,但只是有了理想却没有认真规划,在实现的路上歧路多多,看着是大道,走的是岔道,计划往往赶不上改变,到头来感叹行路难,安慰自己已经追求了过程就不要太再意结果。

这是理想与现实出入太大不得不给自己的安慰。而如果你的确认真规划了你的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即定的目标,如果过程出现了偏差就及时改正,始终让自己的目标在现实的征途中存在。一旦紧咬目标,你会发现你有战无不胜的力量,而且会努力为自己的最终理想而奋斗不已。目标清晰与昏昏噩噩根本就是两种不同人生的选择,规划好你的人生,你会奋不顾身地为理想而努力,而你行动的动力,也是你每一个阶段不同的规划目标。所以一个好的人生规划太重要了,而这门课就很好的帮助了我。

人的灵魂是思想,而思想的基础是心理。这门课程帮助我塑造了一个自由高尚的灵魂,为我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指导,为我的未来照亮了道路。

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心得体会精选模板【四】

通过上了这么多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原则,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而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比较正确的认知、良好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与健康的个性心理。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一、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

我们都是从高中升到大学,面对新的环境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例如烦躁、压抑、苦闷等,当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千万不要独自一人承受,更不要钻牛角尖,要积极主动调试自己的心理,知道适应环境;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困苦;要学会改变学习方式,使学习轻松愉快,然后确定一个切乎实际的目标;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而求止,知而行之。要学会从心里去接受现实中的一切,既来之,则安之,使自己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人际关系的处理

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大学生更要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认识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恋爱中的矛盾问题

在现代大学生中恋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在恋爱中应遵循:以爱为基础,以高尚情趣为恋爱发展的动力,在恋爱中相互尊重各自的选择、自由与权利以及人格,同时信守责任,忠贞专一,以诚相待。要以理解为前提,以奉献为内容,以被爱为结果。大学生要避免恋爱的消极影响,学会运用爱的技巧要学会澄清爱情价值观,做出爱的决定,注重爱的交流,并履行爱的责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可以阅读相关的心理辅导书籍,有需要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定期进行体育锻炼,计划好自己的时间,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

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五】

我认为作为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群众;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员运用心理学的知识,透过询问等方法解决其心理困惑。心理咨询事实上是帮忙来访者实现心灵再度成长的过程。那些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的观念是不对的.总之,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带给心理援助的过程。

透过这学期对大学心理的学习,我对心理知识有了必须的了解,首先是对心理学的发展史有了必须了解,然后是学习了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并且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识,在团体活动中大家彼此敞开了自己的心扉,用心的参与到了群众的活动中,在此中再一次体现了群众的力量…

在心理咨询的活动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我们的心理咨询的模仿有时会让人感觉像节目表演,但是大家真诚的心却又不能不让感动,初次它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帮忙别人的喜悦。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到达育人效果。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必须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行的结合。

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结,构成了信念之后,进而需要在行动中表现自己。此时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把健康高尚的情感向外投射,为他们带给展现自己行为的机会和场所。这学期我还参加了我们学校的心理协会---沁心港湾,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在一齐共同努力,不仅仅学到了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为其他同学带给心理方面的服务。个性是今年的5.25活动更是深深的感动了我,老师与同学们的亲密交谈让同学们,还有我有懂得了很多很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5

通过上了这么多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原则,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而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比较正确的认知、良好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与健康的个性心理。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一、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

我们都是从高中升到大学,面对新的环境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例如烦躁、压抑、苦闷等,当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千万不要独自一人承受,更不要钻牛角尖,要积极主动调试自己的心理,知道适应环境;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困苦;要学会改变学习方式,使学习轻松愉快,然后确定一个切乎实际的目标;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而求止,知而行之。要学会从心里去接受现实中的一切,既来之,则安之,使自己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人际关系的处理

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大学生更要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认识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恋爱中的矛盾问题

在现代大学生中恋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在恋爱中应遵循:以爱为基础,以高尚情趣为恋爱发展的动力,在恋爱中相互尊重各自的选择、自由与权利以及人格,同时信守责任,忠贞专一,以诚相待。要以理解为前提,以奉献为内容,以被爱为结果。大学生要避免恋爱的消极影响,学会运用爱的技巧要学会澄清爱情价值观,做出爱的决定,注重爱的交流,并履行爱的责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可以阅读相关的心理辅导书籍,有需要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定期进行体育锻炼,计划好自己的时间,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个人心得体会范本【二】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大学生,首先应该具备这种优良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

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认为,心理健康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的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妥善处理同学、师生间关系,积极融入集体,热爱并勤奋学习,更好的适应新环境。

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大学中仍需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职欲望。学习是大学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拼命地汲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大赛,这样及开发思维的多向性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值得重视的是英语方面,现代社会中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也可以说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之一,这样看来口语更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加入学生会、分团委等,如此既丰富了大学生活又锻炼了自己能力。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自己成为一个闪光点。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然而,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训练,使自己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使我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个人心得体会范本【三】

听了本次心理健康的专题系列讲座,使我更进一步理解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听评课懂得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活动,现今社会不仅要求我们具有健康的身体,而且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经过这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不仅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知识,以前很多的疑问都得到了解决,我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学习后的一些心得:

一、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通过一线的教学经历,深深的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周边的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二、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对待问题学生更应该尽心尽责,遇到问题学生怎么办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在宽松平等的班级氛围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团体辅导,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充分发挥班队活动课的集体心理辅导效应。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团体辅导的主题。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采用讲座法、认识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在动机,并在活动中得到领悟,通过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不仅让全体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也拉近了同学间、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

考虑学生一般心理规律的同时,也要对暴露出来的个别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在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中,我一方面通过心理辅导室兼职心理教师的个别咨询辅导,另一方面也进行了个别谈心与辅导。通过学校开通的心理咨询箱,打通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通道,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言,收获是巨大的,体会可能肤浅,切记心理健康的前提是身体健康!重视我们自己的心理,正视我们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帮助我们身边的人,希望我们都能保持开阔的心境,良好的心态!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个人心得体会范本【四】

在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它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让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也更有信心创造美好未来。

这门课程帮助我培养健全的人格。它教会我要勇敢的剖析自己,通过自我剖析我发现自己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偏差。在心理课上,通过老师的教导和书本的指导,我慢慢的开始正视自己。

这门课程帮助我规划人生,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人生的确需要规划,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一定要想好自己的一生准备做些什么样的事,按自己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向踏实的人生目标靠近。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永远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有些时候,理想也等同于我们的目标,但只是有了理想却没有认真规划,在实现的路上歧路多多,看着是大道,走的是岔道,计划往往赶不上改变,到头来感叹行路难,安慰自己已经追求了过程就不要太再意结果。这是理想与现实出入太大不得不给自己的安慰。

而如果你的确认真规划了你的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即定的目标,如果过程出现了偏差就及时改正,始终让自己的目标在现实的征途中存在。一旦紧咬目标,你会发现你有战无不胜的力量,而且会努力为自己的最终理想而奋斗不已。

目标清晰与昏昏噩噩根本就是两种不同人生的选择,规划好你的人生,你会奋不顾身地为理想而努力,而你行动的动力,也是你每一个阶段不同的规划目标。所以一个好的人生规划太重要了,而这门课就很好的帮助了我。

人的灵魂是思想,而思想的基础是心理。这门课程帮助我塑造了一个自由高尚的灵魂,为我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指导,为我的未来照亮了道路。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个人心得体会范本【五】

这学期课程还是紧密的进行。课堂总是欢声笑语,我们师生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可能是老师是主修心理学,对于我们这些青少年会比较了解。我对他脑子里的渊博知识感到钦佩。老师也显得很年轻,同时与这个时代并进,所以觉得老师和我们那么亲近是件很不错的事情,就像有一个伙伴,她比我们同龄人懂得多,同时可以为我们指点迷津。

首先,通过上心理课,我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如何正确利用自己的时间。使我的生物钟更加合理优化,使我把以前错误地运用时间的方式得以改正,使我现在的学习更加有计划。

之前,我是一个不善于调控自己情绪的人,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郁闷好长时间。通过上心理课,在不开心的时间便开始试着调控自己的情绪,尽量使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所谓挫折是前进的动力,总是把自己沉浸在过度的悲伤中,除了伤害自己又有什么用呢?不如去面对,不如开开心心地活着。其次,通过上心理课,我学到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无论是与亲人还是朋友交往,我们都要把握好交往的方法,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用一个宽容的心去待人,这样我们才能处理好与亲人朋友的关系,使我的身边少许多争吵,多许多的爱与温暖。

再次,通过上心理课,不仅增长知识,还得到新的感受。我学会很多知识和道理。我知道当彼此遇到误会,要换位思考,要宽容待人,要理解他人,也要把自己的一些事情坦白的说出来。

通过上心理课,我懂得了怎样尊敬父母,怎样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怎样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他人。我觉得人与人之间要及时沟通,与父母之间要敞开心扉,不要制造矛盾。平时父母管我,我心里感觉很厌烦,现在我什么事都为父母朋友和家人着想.让我终于感到人生的珍贵,感到要孝顺父母,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悟到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父母为我们操心,不让他们为我们担心,我们还要关心身边的人,让每个人得到关心。

心理课的老师很用心,教育方式也不同,教我们怎么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些事,怎样对待和父母的争吵。上课的老师很棒,很详细,很活泼,上课没多久,同学们就被老师感染了,也都活跃起来。经过上课,我的知识更丰富了,办法更多了,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会按老师教的方法合理去对待每一件事,打开心扉与别人沟通,不与别人产生隔阂。

心理健康课可贵,学会了与人共处,我会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平日生活中去,接受爱,报答令我受益匪浅,我感悟到人世间爱的爱。就让我们乘着爱的翅膀去腾飞!

上心理课让我懂得一些道理,在生活中要宽容,学会和家人朋友换位思考,理解体谅他人。更知道怎样去理解父母,爱自己的父母。希望多开展这样的课程。

心理课给了我新的生活体验:我要常去替别人思考,要去理解他人;要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爱。

通过上心理课,我认为我们要想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我们还要做到以下几点,1、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6

本学期,刚接到一个新班,作为一名只教数学的科任老师,我觉得我是幸运的,因为这群孩子,在数学课上,思维敏捷,课堂气氛活跃,作业也能完成,反正他们的学习成绩不让我发愁。可是作为他们的班主任,却让我头疼不已,为什么呢?因为只要在课间、体育课、大课间活动,他们就会显得特活跃、特兴奋,我若一离开他们,他们就会追逐打闹,发生一些碰伤事件。;只要你一进班,就是一片报告声,你怎么、他怎么,真是一个头两个大。我无可奈何,我筋疲力尽.......《江苏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网络培训》就像及时雨,让我在学习中获得很多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使我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班级管理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 小学生在现今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生存,有不少的小学生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宣泄;加之又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其次,由于不少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的发生,都使这些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因为人的心理素质,不仅具有先天的生物传递作用,而且还具有文化传递的意义。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在学习中,我特别关注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八大途径及实施中注意的要点,介入学校主流教育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价值和意义。”“班级团队建设对于小学生的生命意义;确立班级团队建设的目标;掌握团队性班级发展阶段的相关知识;初步学会根据班级团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相应的促进措施。”“结合小学生及小学教育实际,基于大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基本原则,力图使学习者能够对班级中的“竞争与合作”、“非正式群体”、“班级乱了”和“群体中的特殊个体”等常见心理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观念出发,在班级管理中的应对原则和方式有基本认识和理解,能够体会到大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基本原则对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这些知识让我收获匪浅。

我边学习,边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管理中,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效果明显。这再次让我体会到: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上下工夫,更要在学生心理分析方面多研究,帮助小学生找出问题的原因,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加以关心辅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7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对河北联合大学3246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其中男生2061人, 女生1185人。采用冯廷勇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1], 共29个项目, 有五个维度: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环境因素。采用Likert点计分法, 1-5分别代表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各个维度和总分得分越高, 表明学习适应状况越好。该量表效度为0.85, 信度为0.87。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以及事后多重比较。

二、大学生学习适应统计结果

(一) 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由表1可知, 女生在教学模式、环境因素以及学习态度三个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学习能力得分上显著高于女生。

注:*p<0.05;**p<0.01。

(二) 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在是否为学生干部上的差异分析

由表2可知, 学生干部的学习能力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注:*p<0.05;**p<0.01。

三、大学生学习适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设置的影响

本研究针对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女生在教学模式、环境因素以及学习态度三个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学习能力得分上显著高于女生。由此可知, 针对不同性别的孩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是有必要的。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具有显著性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性别的孩子的各种个性因素导致了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学习适应能力的多个维度上皆存在显著性差异, 也可能由于孩子的不同性别, 家长则从小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所致。由Mussen指出的养育方式与儿童发展的双向原则以及Anderson等研究亲子关系时提出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由孩子引起的[2], 支持了两假设的真实性。由研究结果可知, 学生班干部的学习能力优于非学生班干部。此结果可能由于学生班干部一般由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 且班干部需要更多的时间用于服务班级的工作上, 因此班干部相对于非学生干部的学生学习时间要少些, 因此学生干部若想保持优异的成绩则须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亦或学习能力强的大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服务于班级, 因此更易得到老师的赏识, 因此更易成为学生干部。此外相关研究发现[3], 家庭环境因素会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因素、心理健康以及学习适应性的发展, 因此学校需要密切与家庭的关系, 从而形成家庭教育合力以促进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要求高校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 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对大学学习的适应与否直接决定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针对以上大学生的学习适应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通过让大学生意识到早做人生规划的好处, 介绍并帮助大学生尽早做好自己的人生职业规划, 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大学生学习有的放矢。也可以向大学生介绍时间管理相应的理念以及进行大学生时间管理团体拓展训练, 让大学生在课堂讲授以及活动体验中充分了解时间管理的精髓。在目标的指引下, 在有效的时间管理方式的帮助下, 相信大学生都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摘要:与中学相比, 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实质性的变化。习惯于接受高中“少而细”的知识结构, 难以适应接受大学“多而精”的知识, 在时间安排和思维方式也有不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在促进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旨在从大学生学习适应现状着手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

关键词:适应,学习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冯廷勇, 苏缇, 胡兴旺, 等.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心理学报, 2006, 38 (5) :762-769.

[2]Baumrind D.Affective Parenting the early adolescent transition[J].Advances in Family Research.vol, 2.Isdale NJ:Erlbaum, 199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成因,辅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67-04

目前,在我国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较快,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就一些城镇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心理教育工作不能不说存在着相当普遍的缺憾。笔者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电话采访等多种形式,对部分城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了认真的探索、梳理和整合,现就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和心理承受力方面存在问题研究情况粗谈总结如下。

一、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和重要性

目前制定的《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即进一步提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心理健康教育已开始被纳入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来,被看做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突破口。如何认识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把握当前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特点,目前已成为我国各级学校开展心理健康的立足点。

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精神病学家孟尼格尔(K.Menniger)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以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的同时具备。心理健康者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有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令人愉快的气质。”心理学家英格里斯(H.B.English)给心理健康所作出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而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社会学者玻肯(W.W.Bochm)的看法则是,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也曾给心理健康作了这样一个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由此可以看出,虽然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也会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出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结构。

未来学家预言,21世纪各国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智力和人才方面,人才资源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能源”。也有人曾说未来世纪的残疾人很有可能不再是机体上有缺陷的人,而是那些心理素质低下者……现在的小学生,正好是21世纪的主人。要想未来世纪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走在发展的前列,在现代社会中立足并有所作为,这就必须有健康的、适应时代特点的心理素质。所以,在小学开展健康咨询,维护和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关系到当今和未来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保护的大问题,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以,概括地说小学开展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工作,是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师实施的心理辅导,不但在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可以发挥其引导、示范、催化、矫正与疏导等多方面作用,又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战胜心理上的弱点的勇气,掌握有效地调控心理过程与状态的方法,自觉地改善自身的心理素质,还可以为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思想品质素质、文化素质等)的培养准备了基础条件。

二、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及程度

1、目前存在心理问题的小学生所占比例的认识

如何分析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为此有相关专家曾以小学教师为对象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调查,试图通过教师对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认识与评价,了解和折射出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及存在的一般心理问题,以便能够从整体上透视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

被调查的教师对当前小学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比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教师认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9.8%。这一结果提示我们,根据教师的日常观察及了解,近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存在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2、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及程度

从表1可以看出,小学生厌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占了近五分之一。

3、小学生在心理承受力方面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及程度

从表2可以看出,心理承受力差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典型问题。

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和心理承受力方面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对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出,有近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心理问题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习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缺乏自信、厌学和学习有困难。其次为心理承受力差,遇到困难绕着走,一点儿委屈挫折也受不了,很难独立面对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难题。面对我国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心理素质普遍下降的现象,如何认识、评价和面对这些心理问题,如何使小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存求心理健康,这既是现实的呼唤,也是社会和民族发展的客观要求,并已成为在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绕深思和忧虑。

小学时代是一个人从幼儿走向儿童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正处于各种心理机能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社会教育他们提出的各种要求往往与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相矛盾。在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小学生心灵发展水平得以提高,他也使心理冲突随之出现,这些心理冲突就成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习活动就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的活动形式,并对儿童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1、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观因素是:

(1)生理发育与心理健康发展速度不均衡。从正常情况,儿童生理发育速度要快于他们的心理发展速度。如7∽8岁,小学生大脑重量已达到1100克,接近成人的1400克,神经皮质细胞的髓鞘化程度也接近成人,但是,由于他们的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能力远远落后于成人。因此,心理发展水平同生理成熟速度的不协调,是其产生心理冲突的一个基本原因。

(2)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心理过程由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构成,小学生的认识、情感和意志发展也常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因为三种心理过程的基本成分的发展,不仅受其生理发育制约,而且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由于各种因素对不同心理过程影响不一致,心理过程就会产生不协调,如认识过程出现问题会导致情感不稳定,情感过程出现导致意志不健全,意志过程出现问题会导致认识不深入。

有一学生因考试不理想,怕面对老师的批评和父母的责骂,承受不了心理的负荷,离家出走。五年级语文老师公布单元检测成绩:“某某51分,某某51分。”如此重复两遍,自尊心极强的该生红着脸领到卷子后默默地回到座位。第二天班主任发现他没到学校,打电话到他家里询问,家长称已背着书包去了学校。据查找,家里放着的二千元现金跟着该生一起毫无音讯。

(3)个性结构发展不完整。个性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构成,前者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和世界观等成分,后者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形成受许多因素制约,其中个性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之间也相互作用和影响,如性格自卑会左右能力发展,能力差也会导致自卑性格的产生。个性结构发展的完整性也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自然基础和内在原因。

小时侯的我是一个丑小鸭,胆小害羞,自卑心理很强。小学一年级的陈老师、乘法口诀的背诵和黑乎乎的教室至今留在我的脑海里,是多么的刻骨铭心。我的小学生活是在农村学校度过的。陈老师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教师,在校住宿。也不知他是怎样教我们理解乘法口诀的,只记得每天下午放学后都有一大片学生留下来背诵,谁能先背出来,谁先回家。夕阳西下,黑乎乎的教室里几十颗砰砰乱跳害怕的心,东一句西一句没头没脑地背着,陈老师的眼睛里充满了嘲笑,手一挥:“继续吧,那么蠢,老背不出来。”夜色黑了,我带着哭腔,背得越来越大声,以为这样就能赶走黑暗、吓跑害怕、背出口诀。八岁的我背着沉重的书包,在夜幕降临之际。一个人孤零零地爬过大山岗穿越浓密的竹林,害怕得大声哭着往家跑,终于到家了,扑到奶奶的怀里哭得直发抖,奶奶陪着流眼泪。那时候的我就以为自己太笨了。觉得老师和同学们都瞧不起我,见了陈老师也不敢看一眼,绕道而走,更别说打招呼了,总觉得他的神情是对我厌恶甚至瞧不起。和同学们相比,也总觉得自己哪儿都不如别人好。自卑就像一条毒蛇时时困扰着我幼小的心灵,艰难地度过小学阶段,成绩平平。到了初中、高中的学习阶段,自卑的我开始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学习成绩也不错。工作中的我常用这件事来鞭策自己:千万不能像陈老师那样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态度对待学生,要有一颗爱心、用真挚的感情、和蔼可亲的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唤回学生的自尊、自信,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方法,尽量不留给学生绵绵不断的自卑和痛楚。

在人成长的历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支持人类生活幸福的基石,如果一个教师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会因此失去自尊,必然会丧失自主的勇气与动力,在选择面前、在困难面前他(她)会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4)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困惑和不安。学生生理发育期之后,少男少女的“第二性征”出现,暴风骤雨般的生理剧变,带来一系列心理的困惑与不安。使一些学生陷入苦恼和迷茫之中。近年来,学生生理发育普遍提前,一些小学高年级学生进入青春期,开始经历一些与青春期发育有关的重要事件。比如男生的“遗精”和女生的“月经初潮”,他们往往因缺乏思想准备而表现出紧张、慌乱、不知所措的情绪,心理冲突比较明显。这个时期开始对异性的疏远到渴望与异性接近,开始有了性的朦胧的冲动等,都可能使他们的心理长期处于进紧张状态而得不到缓解。另外,由于性成熟带来的性紧张和性压力,也是某些学生烦燥不安情绪产生和持续的重要原因。

2、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对这个问题,目前无论是家庭方面还是学校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片面的认识或不妥的作法,致使二者的配合还不够融洽、不够和谐。

(1)养教失调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孩子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自已责无旁贷。只要能满足了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只要给 孩子交了费,把孩子送进了学堂,就是履行了自己的全部教育义务。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他们要么只注意对孩子物质生活的照顾,而忽视孩子的学业品德,把教育的任务全部推给学校;要么是对孩子的事情不热心,只顾 忙自己的事。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爱理不理,不和孩子谈论问题,对孩子的学习不督不促,更谈不上帮助。甚至 在孩子要求帮助时,也总是随意推脱。只有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酿成大错时,才没头没脑地加以训斥,而 平时只要看孩子表面没事,就撒手不管。

(2)教不得法

教不得法有四种表现类型:一是过分溺爱。这种类型的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宝贝心肝,宠孩子为小皇帝,小太阳、小霸王,明知孩子犯了错误,也不批评教育 。二是过高期望。

这种类型的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不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客观地顾及孩子智力的差异,基础 的好坏,而单纯以考试分数来确定孩子的优劣。对孩子的要求是每次考试都得100分,而不能低于95分。事实上,有时学生的成绩80分就可能在班里是头名,但这还要受到家长的责骂甚至殴打。三是过度激励。这种类型的 家长把许愿作为对孩子的最佳激励措施,作为实现愿望的筹码。许多本该孩子自己干的事情,经家长一许愿,便成了等价交换,每事必先讲条件而后做。做道题,写页字都要伸手要钱,考试得60分也要缠着买东西,结果 把孩子引上误区,造成孩子任性和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四是过多干涉。这种类型的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年龄心理 特征,处处以成人标准要求他们。在对待孩子学习上,不是耐心引导,而是动辄呵斥打骂,使孩子精神经常处 于紧张状态,自尊心深受伤害,结果窒息了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甚至产生严重后果。一些性格敦厚而内向的孩子因极大的心理压力而忧郁寡欢,惶惶不可终日,造成生理机能失调,引起多种 疾病发生。更有甚者,一些孩子因家长那凶暴的形象和粗俗的语言使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从而自卑自弃,或犟拗抗争,或破罐破摔。

四、家校共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辅导策略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学校、家庭和社会有着共同的利益和愿望。社会主义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根本的一致性。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学校教育仍然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才能提高教育质量,才能起到有效的主导作用。学生入学后,家庭也还是他们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庭成员仍然对他们健康心理的建立和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不仅不能放松,而且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积极协作,相互支持,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从而使好的学生更加进步,差的学生得到帮助 。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不配合,那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就会被削弱,甚至被抵消。可以说,没有家庭教育配合的学校教育,或者没有学校教育配合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健康人才来。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在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学校都应做出自己的努力。

1、家庭教育中需要采取的措施

作为家庭方面,应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注意养教结合,爱严结合,言传身教结合。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 ,相互了解,沟通情况,做到与学校教育相对同步。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不提与学校相矛盾的要求,不当着学生面非议学校,埋怨、责怪老师。同时,教育孩子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关心同学。

(1)多与孩子心理沟通。父母应耐心倾听孩子讲的话,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尊重孩子的一些权利(如玩、交友、隐私等),不以成人功利标准衡量和约束管制孩子,让孩子在有适当压力的环境中学习、成长。让孩子理解父母的疼爱之情,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感激和敬仰之情,这样孩子就能自觉自愿与父母相配合、协调,采取适宜行动来学习、做事。心理出现问题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不能与父母进行良好的心理沟通。

(2)寓学于乐。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已经缓慢萌芽、发展,但是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仍依据快乐原则行事。因此,父母应设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要把学的事情与玩的游戏巧妙结合起来,既顺应了孩子玩的天性,又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技能。许多父母把玩与学对立起来,看作两个不可调和的事项,要孩子玩就必然影响学;要孩子学就必然影响玩,不能两全。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父母以关心孩子前途命运为理由强制孩子学习、陪孩学习、请家教辅导孩子学习、不许看电视、不许玩、交友等等,这些作法都以忽视和泯灭孩子玩的天性为代价,最终导致孩子厌学、逃学、反叛等可悲结局。这些无视孩子心理发展现状和规律,一厢情愿拔苗助长的做法极大地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父母应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寓学于乐,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3)对孩子的行为予以选择性指导 。孩子活动易受外在情境、内在好奇心等因素影响,但是是非辨别能力较差,难分好坏。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能一味迁就,凡事都好,也不能把孩子看作一无是处,没有出息。行为、心理异常的孩子与父母的这两种极端态度有很大关系。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行为无论好坏都是习得的(本能行为除外)。儿童的好行为或坏行为在得到父母肯定、赞扬后都会巩固强化,在以后的活动中会再次出现。因此,父母应遵循心理学家总结出的学习规律,对孩子好的行为及时予以肯定、赞扬,这样孩子好行为得到强化而巩固下来;对孩子不对的行为应及时予以纠正,并指出正确行为,帮助孩子改正,使不好的行为在萌芽中就被消除。形成好的行为习惯与形成坏的行为习惯是同样不易的,要改正不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好的行为习惯就更困难了。因此父母不要无原则地看待孩子的行为,要帮助孩子提高对事情是非的鉴别能力,自觉扬善抑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鼓励孩子交友。现在的独生子女和封闭的家居环境,使交友问题更加重要。年龄相近的同伴在一起游戏,能使孩子在许多方面增长见识,孩子的兴趣、注意力、语言、思维、情感、意志、动作、人际沟通、自信心、自尊心等诸多方面获得发展。孩子的模仿能力使他(或她)更容易接受同伴的影响。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全面健康发

2、学校教育中需要采取的措施

作为学校方面,应端正办学思想,真正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为目标,提高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化水平。具体说来,应从下列方面入手。

(1)更新、拓宽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即变过去单一的学习、应试指导为素质的指导,包括各种素质的专门知识,诸如思想政治素质、体质体能素质、个性心理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审美塑美素质和特殊才能素质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素质教育的观念、方法、途径等。

(2)加强与家庭教育的双向协调。这种协调不仅包括学校 要从家庭中获取有关学生和家庭教育的价值观、内容、方法等方面的信息,而且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学校按教育目的和具体培养目标,对家庭教育进行有效的指导。

(3)重视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个体指导。在素质教育心理辅导中,要特别重视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个体指导,才能增强指导的有效性。这不仅是因为学生心理素质差异大,而且还因为家庭教育差异大。

(4)改善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工作方法。学校在与家庭教育的联系和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中,必须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尊重家长原则。就是要平等地对待家长,不论是优秀学生的家长,还是后进学生的家长,都一样看待,一样尊重。即使学生有缺点错误、家长有责任,但毕竟不是家长自身的问题。只有尊重家长,以平等合作的态度对待家长,同家长共同商量,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教育好学生。二是指导家长原则。应该承认,目前家长的整体文化水平是高了,整体家庭教育能力增强了,但也必须看到,作为个体的家长之间,还存在着参差不齐

的现象。有些家长的文化水平还比较低,有些家长没有受过教育的专门训练,缺乏教育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修养,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能力差。许多家长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和一般经验来教育孩子,缺乏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不了解孩子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难以做到科学育人。 他们有时摸索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但仍是零碎和片面的、偏于感性的,没有上升为科学的理论,教育效果不佳,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为此,学校在和家庭教育的联系过程中,必须坚持指导家长原则,帮助家长提高 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转变陈旧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的规律。要利用适当的形式如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向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介绍家庭教育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或同家长一起总结教育孩子的经验教训,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同时,在指导的过程中,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统一的学校要求同个体家庭教育的可能性可行性结合起来,把群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从而使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家庭教育的补充作用真正地发挥出来,有效地发挥出来,充分地发挥出来。

综上所述,是我们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状况,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与教育辅导策略的分析与思考。我们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教育内部的全面改革,城镇及至农村中小学会逐步建立健全教育、科研、服务一体的教学体制,抓好布局调整,做好管理文章,叫响质量口号;我们也相信,心理健康教育将会逐步将心理教育同学校其他教育同等起来,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将会迎来健康发展的又一个春天,这朵教坛中的新蕾,会在小学这片广阔的天地间遍地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1.

[2] 袁桂林.现代教育思想专题[M].东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1.

[3] 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2):1.

[4] 刘晓明 张宝来.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M].东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1.

[5]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1.

[6] 刘 毅.变态心理学[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7):1.

[7] 宋专茂.心理健康测量[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2.

[8] 赵 虎.《亲子关系及父母性格对子女个性形成影响的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2):62-64.

[9] 王 欣.《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5):344-345.

[10] 张智著.《浅析身心障碍与家庭教育方式》.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6):67-71.

[11] 吴增强.沈之菲.《学校心理辅导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86-400.

[12] 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409-423.

[13] 王耘筹.《小学生心理学》.

[14] 《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规划》.

[15] 《普通心理学》华师大出版社.

[16]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人民教育出版社.

[17] 许高厚《教育学教程》.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上一篇:2024年度干部基础理论知识考试试题要点下一篇:【必备】感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