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2024-07-0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2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做人做事创“品” 心康体健迎“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2013年8月23日“有幸”参加了3013年江苏省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班,“走运”聆听了江苏省委教育纪工委蒋书记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报告。受益匪浅,体会颇多。

一、重新认识了“健康”、“心理健康”

蒋书记在报告开始前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是健康?”培训班的老师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我也思量着健康的标准:应该是一种积极且持续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表现为身心无恙、品行端正,情绪稳定,意志坚强,人际和谐„„但是听了蒋书记转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还是让我自惭形秽。这也让我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仅停留在关心学生的“身”“心”方面,还应该在大学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去引导、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当然在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显然是一门庞大复杂的系统学问,不可能紧靠辅导员一人之力就能解决,它需要学生本人、学生家庭、任课老师、辅导员老师„„各方的合力才有可能解决。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之一,在倍感荣幸之余也有些许压力,担心自己能力有限,误人子弟,虽然这份担心有点夸张,但是作为辅导员老师还是应该力求尽善尽美,严格要求自己,在辅导学生前扪心问一下,自己凭什么去辅导学生,这样才会更加有责任使命。让学生接受高质量的辅导同时,自己也快快的成长起来。当然短时间内成长的快,也就意味着成长伴随的“痛苦”来的也越加猛烈,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应该做好吃苦的准备,多学习,多锻炼,争取让自己有能力、有方法去为学生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与学生共同成长和进步。

我在做兼职辅导员老师前,在学生工作岗位历经班长、协会主席、学工处助理,加起来已经4年多了,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积极肯干、身心健康的人,却一直没能有机会系统的学习过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遗憾之余多了一份庆幸,庆幸的是接下来我将担任学院心理自助中心的指导老师,对于这份熟悉但并不擅长的工作,相信我还有很长的学习之路要走,因此肩负重任,所以更需加倍努力,在这里也悄悄许下一个愿望,争取在未来的时间里通过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能够更加专业的去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方面的困难之余也多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回到报告来,其实听了蒋书记的报告,我还是体会颇多,辅导员老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之一,想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老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育人技能外,更需要的是辅导员老师本身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辅导员老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刚刚入学的新生同学们眼中,辅导员老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权威者--甚至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因此辅导员老师的言谈风度、待人接物„„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所以,辅导员老师更需要有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这也是不久的将来和新生同学们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包括我在内,期许每一位辅导员老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身的人格,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更好的去“辅导”学生。假如有一天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在一起有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的感觉,而不是一种紧张、如坐针毡的感觉,我想这应该是一名合格的辅导员老师了。

二、诱发学生心理波动的原因

正如报告中蒋书记所说,我们的学生目前正处于一个“高压”社会,来自竞争、评奖、评优、升学、就业,甚至是家庭、恋爱„„各方面的压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面会遇到各种不可测的变数,引发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上升,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是啊,我也是亲身经历过的人,身边也有一些这样、那样的同学让我意识到这一点,在大学校园里面正是这些不可测的变数是诱发学生心理波动的主要原因,在报告现场淮海工学院的辅导员老师分享的两个案例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审视我们目前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我个人也是存在着些许不足,还是刚才说的那句话,让自己快快成长起来,吃点苦、受点累不要紧,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误人子弟”。所以辅导员老师们,我们应该更加努力了。

三、辅导员要有“品”:谦虚、随和、公平„„

不管是处理好辅导员老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还是处理好学校事务、学生之间的关系来说,都必须谦虚、随和、公平又不失严格„„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其他问题时,要有平等、共同学习的意识,遇事多一些商量、多一些沟通,或者和学生经常性的多一些交流思想、交换意见。辅导员老师更需要心胸宽广一些,要有一种容人、容事的胸怀,甚至要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学生的批评,宽以待人,多一些理解、关怀和友爱之心。这样在给学生做好示范的同时也会使做人做事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育人同时自己也要学会减压

辅导员老师在大学校园里面似乎是一个超级忙碌的角色,正如一位老师举得一个例子:“千根线下面只有一根针。”学生党建工作,学校的组织部要给辅导员安排工作;学生团建、校园活动,学校的校团委要给辅导员安排工作;学生资助、学生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学校的学生处要给辅导员安排工作;甚至学生在课堂上迟到、早退、旷课,学校的任课老师也会找辅导员老师;每年的新生入学就更是忙上加忙了。辅导员的工作苦、累、压力大。尽管如此,我们周围还是有很多辅导员老师爱着这份职业,因为辅导员老师这个职业赋予了我们太多的赞美,但同时也给辅导员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正是如此有时会感觉有些许的的压力,因此辅导员老师在育人的同时也要学会自己减压的方式,心情郁闷的时候,打个球,出身汗,吃点零食,看个电影。找个知心的领导也好、朋友也好、家人也好聊聊天,心情自然会好了。正如报告中蒋书记所说郁闷的时候谁都会遇到,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郁闷和抑郁症的最大区别就是,郁闷找个合适的方式让自己的心情变好,抑郁症就是郁闷的持续了,当然说这些并不是说我或者辅导员容易出现郁闷,同时也是号召大家生活中多一些观察、多一些细致,很多同学、朋友诱发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往往是缺乏早期的关注、关心和正确的疏导。

最后想说的是,高校的最大功能就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辅导员老师更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风趣的谈吐、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品德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育。希望每一名辅导员老师都能够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将来桃李满天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2

教育家洛克说:“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随着社会的发展, 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注意的热点。在当前形势下, 如何培养出心理素质良好的新时代人才是学校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也是学生今后全面发展和有效接受完整教育的良好基础。作为学生主要生活环境之一的学校及引领学生成长的教师, 应该首当其冲去为他们做些什么, 怎么去做, 值得我们去探讨。

我在教育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如下体会。

一、敞开心扉, 真诚沟通

心理活动课形式上以学生活动为主, 体现的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轨迹。在活动中,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真诚地与老师沟通, 说出自己的心理话。

1. 倾情投入

心理活动课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全面扎实的教育能力, 要求教师掌握辅导的基本技巧, 如倾听、共鸣等。当教师进入活动中时, 就要卸掉自己的心理防护, 坦诚地面对自我和学生。在活动中, 我坚持这一原则, 努力调节好自己的心境。面带笑容, 倾情参与活动中, 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真挚感情。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形象思维丰富, 感性认识充分, 教师的思想、情绪的轻微变化都能给他们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 教师倾情投入是整个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2. 倾诉真情

有些学生看见我就会说:“我最喜欢的课是心理活动课, 在这节课上, 我们可以各抒己见, 大胆地说出我们的心理话……”心理活动课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内心交流的良好场所, 在活动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心、诉真情, 体会情感交流带来的满足感。例如, 在我辅导《自信不倒翁》一活动中,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优点。有一位学生就站起来告诉大家:“我身上有一个缺点, 那就是我的个头比较矮, 皮肤比较黑……”他不怕同学们笑话, 正确地对待自身的不足, 敢于向大家表露心迹, 充分说明了活动中融洽的气氛让他能敢于和别人真诚沟通、乐于和别人真诚沟通。再如, 我们班曾有这样一位女同学, 很长时间以来, 我发现她的胆量很小, 上课从不敢主动发言, 特别对考试很紧张, 答题时显得谨小慎微。

前不久, 我在她给我写的信中发现她对自己的父亲“积怨”很深, 认为父亲对自己极为“凶狠”, 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父亲亲生的, 其措辞令我很是震惊。课后我立刻找到这位同学, 同她谈话, 对她进行心理疏导。此后, 我又赶紧与她的父亲取得了联系, 向这位父亲通报了孩子近期的表现, 以及孩子的心理负担, 并同他探讨了教育孩子的方式问题。交谈中, 孩子的父亲主动认识到, 自己在教育方法上可能过于简单粗暴, 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过于苛刻了, 以至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 表示要和老师一道教育好孩子。第二天, 孩子主动找到了我, 告诉我, 爸爸昨天晚上和她谈了很久。她也认识到, 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自己能够成才, 只是方法不够好, 并表示今后要多理解爸爸、妈妈。在此后一段时间的观察中, 我发现孩子开朗、活泼了许多。

二、通过角色扮演, 感受真实生活

角色扮演, 就是由学生扮演各种角色, 如扮演班长、班主任、教师、服务员、主持人等角色。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 来调节、变换自己的角色, 适应不同社会环境, 学会社交技巧。在角色扮演中, 学生通过扮演某一特定的角色, 模仿现时生活情景, 宣泄和释放压抑的情感, 达到排除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目的, 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内化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三、学科渗透, 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 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 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事实上, 各科教学本身都含有心理教育的内容, 因此, 只要老师平时把心理教育的内容能渗透进去, 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 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 从而把心理教学与其它各科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思品课, 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 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 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使之敢于表现自我, 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 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 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四、创设育人情境, 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园, 学生在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因此, 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印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 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 在活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 性情暴躁, 逆反心理强, 教室里有纸屑箱, 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 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踩和踢, 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为改变这个坏毛病, 学校开展了“丢下的是垃圾, 拣起的是品质”活动, 并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环保型的果皮箱, 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 花坛内竖起木板, 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 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 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 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 创设各种情境, 通过心理暗示, 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总之,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 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 虽然,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 但事实证明了, 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 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 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 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 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方法与手段。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 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3

小学生心理健康体会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一些有关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做出违法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为何有那么多的学生,会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为患社会,我想这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

教育家洛克说:“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注意的热点。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培养出心理素质良好的新时代人才是学校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也是学生今后全面发展和有效接受完整教育的良好基础。作为学生主要生活环境之一的学校及引领学生成长的教师,应该首当其冲去为他们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值得我们去探讨。

我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如下体会。

一、敞开心扉,真诚沟通

心理活动课形式上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现的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轨迹。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真诚地与老师沟通,说出自己的心理话。

1.倾情投入

心理活动课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全面扎实的教育能力,要求教师掌握辅导的基本技巧,如倾听、共鸣等。当教师进入活动中时,就要卸掉自己的心理防护,坦诚地面对自我和学生。在活动中,我坚持这一原则,努力调节好自己的心境。面带笑容,倾情参与活动中,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真挚感情。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形象思维丰富,感性认识充分,教师的思想、情绪的轻微变化都能给他们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教师倾情投入是整个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2.倾诉真情

有些学生看见我就会说:“我最喜欢的课是心理活动课,在这节课上,我们可以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我们的心理话……”心理活动课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内心交流的良好场所,在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心、诉真情,体会情感交流带来的满足感。例如,在我辅导《自信不倒翁》一活动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优点。有一位学生就站起来告诉大家:“我身上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我的个头比较矮,皮肤比较黑……”他不怕同学们笑话,正确地对待自身的不足,敢于向大家表露心迹,充分说明了活动中融洽的气氛让他能敢于和别人真诚沟通、乐于和别人真诚沟通。再如,我们班曾有这样一位女同学,很长时间以来,我发现她的胆量很小,上课从不敢主动发言,特别对考试很紧张,答题时显得谨小慎微。

前不久,我在她给我写的信中发现她对自己的父亲“积怨”很深,认为父亲对自己极为“凶狠”,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父亲亲生的,其措辞令我很是震惊。课后我立刻找到这位同学,同她谈话,对她进行心理疏导。此后,我又赶紧与她的父亲取得了联系,向这位父亲通报了孩子近期的表现,以及孩子的心理负担,并同他探讨了教育孩子的方式问题。交谈中,孩子的父亲主动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方法上可能过于简单粗暴,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过于苛刻了,以至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表示要和老师一道教育好孩子。第二天,孩子主动找到了我,告诉我,爸爸昨天晚上和她谈了很久。她也认识到,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自己能够成才,只是方法不够好,并表示今后要多理解爸爸、妈妈。在此后一段时间的观察中,我发现孩子开朗、活泼了许多。

二、通过角色扮演,感受真实生活

角色扮演,就是由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如扮演班长、班主任、教师、服务员、主持人等角色。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来调节、变换自己的角色,适应不同社会环境,学会社交技巧。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通过扮演某一特定的角色,模仿现时生活情景,宣泄和释放压抑的情感,达到排除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内化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三、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事实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含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因此,只要老师平时把心理教育的内容能渗透进去,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从而把心理教学与其它各科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四、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园,学生在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印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活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踩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开展了“丢下的是垃圾,拣起的是品质”活动,并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花坛内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总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事实证明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方法与手段。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4

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从浅到深,从模糊到清晰。最主要的认识是: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而且是能正确了解和接纳自我,能正确地感知现实并适应现实,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及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搞好学习和生活的基础,为此,我们要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首先要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正确认识自己,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的闪光点。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当今时代是充满竞争的时代,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新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通过学习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了解了许多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同时更好的认识了自己,懂得了心理健康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然而,不少大学生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危机或疾病,不会主动向心理咨询中心或是专家寻求解决方法。例如一些大学生经常口口声声说“郁闷”、“空虚”或是“寂寞”、“无奈”等,这就有可能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初期症状;而失恋、考试不及格、不会做家务、受到同学嘲讽等在平时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可能成为导致他们情绪崩溃的导火索。但这些小问题、细节平时都不易为他们所重视,他们意识不到这些细节容易引发的危机,也就不会主动寻求帮助,直至最后问题日积月累、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大学生应该更主动一些,关注自己的心理动态,主动向专家说出自己所想。事实上,每个人,在不同阶段、不同层面、在遇到不同的问题事件时都存在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当你感到心情郁闷、焦虑、信心兴趣下降等不适或异常表现时,果断大方地走进心理咨询室,要及时倾吐,或上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倾听专家的意见,千万不要憋在自己心中,自己钻牛角尖。去心理咨询,就像得了感冒看内科医生一样自然。同时一些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可以多参加集体活动,扩大交友圈子,多听朋友老师的建议。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5

记得前年写过一篇《当班主任就像怀孕》的文章,一直也很欣慰能写出那样个性文章,毕竟,那份辛苦也该是伟大的,虽不敢说自己从事的神圣。但我总觉得,无论怎么样,当班主任就要付出辛苦,特别是那份时刻坚守的无奈是必须要面对——就是这样的职业,只能把眼光看的宽广才能让自己没有怨言。

当两位老班主任出现在台上的时候,我真的想了想自己,我,真的不能让自己更开心吗?按年龄,吴老师完全可以不再担任班主任了,赵老师自然也有其他选择的可能,但是,依然活跃在班主任队伍中,这本身就是一个让人值得敬佩的,虽然带的是好班级,可是今非昔比的时候,他们的苦楚也在变化。90后,让我们普遍感到一种头疼和失望的一代,是看不懂?还是为他们担心?我想,只要设身处地,只要换角度思考,只要肯放下身段,没有什么不好懂得的`,更多的还是在担心他们的未来,当然这里更有一份责任在。我是研究心理十多年的,我懂很多孩子的心理,但是我真的能像有的老师那样细心的去面对每一个细节吗?魏书生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和内心的淡然,一种长时间的精神鼓励是很必要的。郭建民的很多方法和思想我支持,我也一直是这么做的,其中最认同的就是抓思想比抓成绩重要,思想好了,成绩自然会上来。我在新生入学时候也是最后放学的,总要讲我对高中的认识和对未来人生的思考进行一番教导,经常在班级根据身边的事例进行引导思考和认知。我坚信,有思想和道德的人才能有出息。因此,我在每届班级墙上都写上“道德是做人的基准点,纪律是学习的生命线”,这是我的带班思想,也是让学生自觉的思想引导。可是,真的面对90后,就像郭建民也只能坚守两年半,就像赵老师面对那么多不可在众人面前说的学生的隐私问题,我在这届当班主任的过程中,也深深感到无奈的疲惫。真的,学生的家教缺失后的思想人格的问题,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而需要更宽松的条件来改变,可我们有吗?答案或许能多解,但我这里,只能说,要靠运气。那么,我们还是要再多细心些吧,毕竟,我们每天都要面对,何不让自己心安然后更快乐呢。世俗的东西,我,无能为力,只能尽力而为了。但是对学生,我坚信我能一直对得起良心。那就还是想想学生毕业后对我的感谢和念念不忘吧,哪怕一个班级只有十多个人一直不断地联系着,哪怕做个科任教师依然有四五个学生常找你喝酒聊天,这就是应该心存感激的幸福了。我想,老师的伟大,就该是这里吧。

王校长说的对,班主任工作是辛苦工作,是事无巨细的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要做到常做常新,要做到科学引领、方法有效,要有计划、有目标、有动力。我想,当我把身边人当榜样的时候,当我依然坚持良心和职责的时候,当我还是把眼光放在学生几年之后,我还是可以在三尺讲台间纵横,那也是一种自我精神安慰的激情吧。

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6

大二下学期,我们开了心理健康这门课程.原来的我一直认为心理有问题的人才会去看心理书或去看心理医生,现在才知道这是不正确的.我想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只是程度不同罢了,通过这几周心理课程的学习使我对心理学有了新的认识,的确,现在我们学生除了体质差,心理不健康的越来越多,包括我发现我身边也有存在心理问题严重的人,心理不健康比身体不健康更可怕!

“健康”作为人生快乐之本,其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对于每个人而言更是必须的,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等于身体健康加上心理健康再加上良好的适应能力,因此只有健康才能为自已创造未来。自从开通了这门课程以后,让我更加地了解自己,为我们在校大学生学习心理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倾吐心声、释放压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使其正确对待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挫折,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我觉得这都应该归功于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有个良好的心理.为此,我觉得认真学习好心理健康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网上我也有看到过很多心理咨询网站,让我惊讶的是求医者有很多,普遍都是一些消极对待生活的人,原来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需要向医生求救的人,也让我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幸运,没有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其实我想,可能这是因为他们消积的心理世界,与本身性格自闭,平时没人诉说,自己压抑而造成的吧.心理问题有很多,分为很多不同的种类,比如有什么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类的,像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最多的恐怕是人际关系问题,不健康的就业心理,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依赖心理等,学习了心理健康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7

据天津大学高希庚等人于1999年的资料统计:1997年和1998年, 天津市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评检测, 结果显示, 1997级24.839%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障碍或疾病;1998级大学生中这一比例上升到28.75%。

1989年, 国家教委在全国范围内对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 在高校大学生中, 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占总数的20%以上, 其中, 在退学、休学的学生中, 因患心理疾病的就占40%—70%。

1999年, 北京市“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课题组对北京市23所大学的近6 00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评, 其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6.51%。

“八五”中华社科基金课题“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调查”课题组于1998年对我国15个省的47所高校近350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评, 其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8.58%。

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同期本科生的调查显示, 在1978—1987年10年间, 大学生中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人数占休学、退学总数的比例由24%左右上升至40%以上。

这些数字非常令人震惊, 其事实也令人忧思。从这些数字和事实中, 我们不难看出:其一, 总体而言,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 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比例颇高。其二, 社会转型时期个体产生新的心理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心理疾病呈上升势头。其三, 精神疾病成为终止大学生学业的主要原因。其四, 大学生中的心理疾病以神经症为常见。其五, 大学生中重性精神病患者已非偶然, 它是因病退学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危害极大, 特别值得我们思考和注意。

一、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 是

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也是将来学生走向社会, 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 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充分认识到, 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基础的, 一个心理健康的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 增强独立性。

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 告别了中学时代, 跨入了大学门槛, 从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 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 浪漫奇特, 美妙无比。上大学后, 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 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 尽快克服依赖性, 增强独立性, 积极主动地适应大学生活, 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 择业的竞争必然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 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 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 培养独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 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 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 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 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 为事业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4. 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

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 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应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 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 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 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 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素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 提高健康水平, 促进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 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 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消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差距, 使其顺利成才

1.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 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 扬长避短, 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对挫折要有正确的认识, 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 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 丰富人生经验。

2.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 心理压力较大, 为了长期保持良好的学习效率, 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 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 避免因用脑过度而引起的神经衰弱, 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3.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 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 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 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 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 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 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 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迟早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 例如, 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等都可能成为诱因。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 日积月累, 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 学会自我调节, 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 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4. 积极参加业余活动, 发展社会交往。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 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 发展业余爱好, 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 发挥潜能, 振奋精神, 缓解紧张, 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 有利于心理保健。

5. 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 获得心理咨询知识。

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 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可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 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 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 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 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 其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和指导, 针对求询者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 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面对现实, 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 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 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 通过心理咨询, 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 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 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 防止精神疾病, 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 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 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 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没有意志, 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 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 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树立远大理想, “以天下为己任”, 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 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 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 有了良好的心态, 不仅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 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 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 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三、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做到心理健康

1. 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 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 拼命地吸取新知识, 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以提高自身素质, 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愉快开朗的心境, 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 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 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喜不狂、忧不绝。

3. 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 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 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 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 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 要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总之, 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 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 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 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 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少年强, 则国强;少年弱, 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 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又一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迎接对未来社会的种种挑战, 为我们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而奉献自己的青春。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社会性的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工程,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把这项伟大工程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杨眉.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区别。教育目标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侧重于使学生正确区分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正确对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并掌握自我调节的常用方法和技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生命教育的目标侧重于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是从多角度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

教育内容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的关于心理卫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心理障碍、行为异常等多方面的指导和教育。生命教育的内涵是认识生命的本质,全面理解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活动。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意识的教育、生命态度的教育、生命情感的教育、生命价值的教育。教育途径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发挥心理咨询中心个别辅导服务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生命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在校园文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中以宣传和体验等方式进行生命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联系。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两者是互相包涵,相辅相成的,都是高校学生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与措施,都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科学的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生命教育使学生的人生观、生命价值观进一步得到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并不是相互排斥的,都要培养学生保持身心平衡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是生命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其智力发展与顺利成才的必要条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现实呼唤大学生生命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对感官刺激的盲目崇拜,使大学生对生活享受的关注大于了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他们对“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才更有意义”更是缺乏深刻的理解。他们不懂得珍惜生命,一旦遭遇挫折或失败,就失去了生命的承受力。

(二)大学生现状亟需加强生命教育。首先,我国青少年自杀事件一直呈上升趋势,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次,漠视生命,他杀和暴力现象普遍。近期发生的一系列大学生暴力杀人事件表明大学生缺乏对生命应有的尊重。第三,虚度生命,游戏人生。生命教育的忽视,使得一些大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缺乏正确的理解,在人生的追求中,片面追求感官的快乐,消极颓废,游戏人生。这些现象都亟需我们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缺陷与不足有待生命教育弥补。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中央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已经迅速发展起来。不容置疑,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本体方面存在的不足很明显,急需通过生命教育来弥补。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路径探索

(1)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目标相统合。要明确相统合两者的目标,在顶层设计大学生健康教育,使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并行不悖,相互渗透,功能互补,充分发挥其各自优势,形成立体交叉、科学有效的教育合力,实现其教育的一体化。(2)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内容相互补。很多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或视为心理学课程教学,或等同于心理咨询,甚至当做心理疾病的治疗等,这其实就是一种偏差与误区。如前所述,生命教育之所以在高校兴起与开展,恰恰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缺失的补充和遭遇困境的突破与拓展,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与推进。当然生命教育也不能取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两方面的教育内容互补,才能形成更为完整深入、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健康素质教育。(3)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方法相互鉴。生命教育法与心理健康教育法,各有特长与优势,可以互鉴,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起到良好的互促效果。(4)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资源相兼容。第一,建立必要的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合、融合与渗透的教育管理机制,做到有机构设置、目标要求、规章制度、人员编制、设施配备、经费投入等,把两者教育纳入学校统一的教学教育体系中。第二,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这就需要在统一管理下,实现教育资料、信息、设备等资源的互通与共享,这样就会大大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价值与教育效果。第三,教育人员互兼。从事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要能够相互熟悉相关的学科知识、理论、信息以及方法等,做到相互能够兼任一定的教学教育任务,以其人员的相互兼任,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教育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9

下面就我自己的工作体会谈两点: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点原因分析物质生活逐渐丰裕,由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造成部分家长过于宠爱孩子,对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忽略了对品质方面的基本要求,走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学生比较自私,不知道回报父母和社会,在班级表现为不团结其他同学,以及没有荣誉感和责任感。

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占有欲较强,在班级集体活动中表现出过于自私,缺少与他人合作意识,不懂得互相帮助。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好“学生”,他们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已经习惯被老师和其他人关注,以个人为中心,往往更加孤立和孤僻。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家长过于关注分数,给孩子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甚至使用过分严厉的暴力手段,使孩子在长期的压抑之下产生了逆反心理。在家里表现乖巧听话,到了学校就任性放纵。长期下去,就形成了性格表里不一,行为过激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学校教育的缺失和不健全,传统的教育只注重了对学生的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其自身品德的培养。造成了学生进入社会以后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而做出许多过激的行为,甚至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危害,这也与我们早期的学校教育的狭隘和片面有关,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体会:

尊重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假设成自己的孩子,用心去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不要轻易地去伤害他们,消除我们内心对“差生”的偏见,所谓的“差生”只是我们需要去格外关注的对象。他们渴望帮助和鼓励,你对学生的尊重同时也能获得学生对你的极大尊重。

心理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各个层面,心理教育应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应该时刻把握学生各个时期的心理活动,洞察其思想变化,贴近学生才能让学生信任你,也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坚持上好每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和活动课,在和学生共同学习和游戏的过程中,抓住每一次机会和学生沟通和互动,在互动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动态心理变化,让其对你敞开心扉,说出心话。在心理教学活动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例如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等)行为和交际方面问题。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调节的一些方法,对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学会客观对待。比如遇到不顺心时有时可以放声大哭,或向父母和好朋友倾诉,如有委屈可以设法发泄出去,以减轻压力。或把每日的悲喜哀乐写进日记,向自己倾诉和排解。

教室是小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我们要力争使教室宽敞明亮、要布置的温馨和淡雅,要适合小学生的特点。可以在室内适当养殖各种花卉和植物,即净化了空气又愉悦了的身心。良好的环境可以带给我们一个良好的情绪,教师和学生的情绪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教师不可有“私心”,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和班级活动中对学生切不可感情用事,不可因某位学生学习成绩优良而刻意偏袒,这对其他学生是不公平的,应该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可爱之处。在日常教学和班级活动中,要多看到学生的优点,尤其是所谓的“后进生”,更需要鼓励和激励,教师的态度和人格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要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教师首先要有一颗诚实的心,你才能换来学生诚实的汇报,同时你也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找到学生心理难题的根源,也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开展心理教育最重要的原则是“理解”,成年人需要理解,孩子更需要理解。你只有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才能让他们从心底真正接纳你。从而使他们在真正需要关心、帮助时,能够接受你善意的意见和建议,把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大学生心理健康培训心得 篇10

在2013年5月10日到11日,我参加了全国高校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的教学与辅导,首先我非常感谢学校能给我这次参加培训的机会,经过短短两天的培训,各位老师的讲解让我感受颇深,通过这次讲座让我懂得了关于心理学精品课程的如何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方案,以及如何应对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因为我是一位去年刚刚入职的老师,我所从事的主要是负责学生的日常工作,因此,对本次培训有一下几点自身的体会。

首先是5月10日,分别是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蔺桂瑞教授和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赵丽琴教授,她们主要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精品课程建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的教学方法为主题,讲述了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成长,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学会和掌握心理调解的方法,提升心理素质,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以学生的学习收获和进步作为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以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为主旨。只有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通过互联网庞大的体系,将知识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便于知识的流通和交流。通过这次讲座,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蔺桂瑞教授所讲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和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创建体验情境、观察反思、分享交流、总结提升、迁移应用,以及赵丽琴教授讲授的讲授法、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心理训练、案例分析、视频赏析、情景剧表演等多种手段,最终达到教学目的。虽然我并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代课老师,但这些方法我认为是可以应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当中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以不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俗话说:“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前一段时间我听到一个学生告诉我:“大学不逃课等于没有上过大学。”虽然这种行为对于我们代课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我们在批评学生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自身是不是有什么做的不到位的地方。通过这节课的培训,我更加明确了自身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力争在今后的教学中善于举身边的例子,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自身的教学水平与现在社会的发展接轨。

脑血管病健康教育体会 篇11

【关键词】脑血管病;健康教育;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475-01

我科对2008年度121例住院脑血管疾病病人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取得较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121例中,男76例、女45例;年龄40-55岁18例,56-65岁38例,65岁以上65例。其中首次发病81例,复发40例。脑CT或MRT摄片示:缺血性98例,出血性21例,混合性2例。双侧肢体肌力5级、有麻木感38例;单侧肢体肌力4级41例;单侧肢体或双侧肢体肌力2—3级,同时伴有轻度语言、包含功能障碍23例;单侧或双侧肢体0—1级,同时伴有意识障碍,尿便失禁19例。本组病例平均住院31d。

2 教育方法

2.1 针对病人的教育

神志清醒的急性期病人,易产生紧张、恐惧等情绪。首先请疗效好、病情稳定的病人向之现身说法,以解除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然后采取个体沟通指导方式,向病人简明扼要介绍与疾病有关的卫生常识,同时指导病人尽早开始康复训练。因为,早期功能练习,在促进患肢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再行康复治疗。但要严格按训练计划进行,且忌急功近利引起病情波动。经过2周左右的有效治疗和精心护理,病情稳定者即可视为恢复期。此期重点教育病人,不要过分依赖药物治疗,而忽视功能练习和发病诱因的防治,杜绝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高血压,糖尿病是诱发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因此,对并存高血压、糖尿病者,指导其掌握血压者使血压维持在140-120/90-80mmHG(1mmHG=0.133kPa),糖尿病病人使尿糖稳定。

2.2 针对家属的教育

脑血管病急性期,有50%以上的病人生活不能自理,在恢复期,也有20%以上的病人需要一定时期照顾。因此,要提高病人生活质量,首先使家属树立长期照顾病人的观念,同时根据家属的接受能力和病人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指导。指导内容包括食物制作和喂食方法,鼻饲饮食配制和鼻饲方法,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翻身叩背方法,肢体的被动运动程序,病人表情语言的观察,简单护理用品制作等。指导方式:首先以座谈会的形式统一讲授,使家属了解部分卫生知识,然后分四步进行实际操作指导,第一周以护士操作演示为主,家属观看;第二周,家属配合护士操作;第三周,护士配合家属操作;第四周由家属独立完成,护士观察纠错。

3 效果评价

3.1 健康教育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2008年实施健康教育后与2007年(106例病人)未实施教育治疗效果比较;2008年(治愈数93/121,76.8 %)比2007年(治愈数71/106,67.0%)治愈率提高9.8%,死亡率(2008年死亡数3/121,2.48%;2007年死亡数4/106,3.77 %)降低1.29%。

3.2 對病人及家属的影响

通过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及家属初步掌握了脑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及一般自护技能,相关知识知晓率由未教育前的10%上升到教育后100%;98%的病人意识到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不良嗜好的危害性。90%以上的病人在住院期间戒烟。院外(长期卧床病人)褥疮率由2007年80%下降到20%。

以上结果说明,健康教育可促使病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提高疗效、预防并发症均有积极意义。

4 体会

健康教育目的是通过护士在病人整个住院过程中的一系列教育,使病人了解有关自己疾病知识,康复保健知识。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对脑血管病病人的健康教育不能单纯留于形式,更不能单一针对一种疾病进行教育,而要把病人的心理、社会、家庭、职业、经济能力和疾病史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有针对性的内容和易于接受的方式,才能保证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盛春卿,陈李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及照护。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7):40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12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 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 同时也使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随着社会更趋开放化和多样化, 大学生增多了许多接受各种思想文化的渠道和机会, 各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而教育者对现阶段的深层次理论研究不足, 无法对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给予及时、准确的回答, 在某些方面现有的回答也比较苍白, 说服力不强, 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对一些原则性问题产生模糊的认识。

(二) 文化多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和网络的全面普及,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日渐明朗。在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 西方的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观念也得以广泛传播, 加上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滞后, 引发了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上的偏差, 淡化了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

(三) 缺乏稳定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有效的保障机制

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的主体构成, 有一些是未经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系统培训的人员, 人员结构层次参差不齐, 而且每个人的业务工作量大, 精力有限, 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其次是运行机制不稳定, 分工不明确, 保障机制不健全, 硬、软件建设滞后。各种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无法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没有形成有效的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激励与保障机制, 不能很好地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WHO) 给健康下了一个新的定义:“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或躯体正常, 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满状态。”由此可见, 身心平衡、情感理智和谐是一个健康人的必备条件。

(一)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 多关心社会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 而忽视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学校在评价一个学生时, 标准包括政治立场方面、思想观点方面、道德品质方面, 唯独没有心理健康方面。没有把心理健康和人文精神放在应有的地位, 学校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的预防性教育严重缺乏。

(二)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相对薄弱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来完成, 主要是由专业政工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组成的。多数辅导员是大学刚毕业就踏上这个岗位, 缺乏社会阅历、社会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面对很多社会问题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缺乏具体深入的分析, 因此无法对学生做出深层次的解释, 只好在实际工作中用制度和纪律来管理大学生。相关管理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匮乏, 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不深入、不具体, 方法和内容单一, 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矛盾, 没有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解决学生思想上、心态上存在的问题, 因此也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 保障体系不完善

很多高校在财力、物力、人力上还没有给心理健康教育以很大的支持。经费上的保障是具体工作能否真正落实的关键, 高校应保证每年拨一定的经费用于心理健康教育, 否则, 一切将虚于形式。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着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存在着严重的缺口, 或是出现经费经常不到位的情况, 还存在诸如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资格的认可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施的购置与经费来源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进修、职称评定问题等, 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意义

(一) 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者和权威者, 更应是协助者和统治者。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心理条件, 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合理扩展和延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 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 更应该是学生内在信息的接受者。思想属于心理现象的一个部分, 而且是高层次部分, 因此, 思想教育过程不仅是以学生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过程, 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认知能力培养及健康人格发展的过程。

(二) 拓宽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运用说服、榜样、评价、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 对于工作对象进行理论说服教育, 工作对象处于被动地位, 内心想法容易被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中, 教育者地位由主导、权威者变成协助都和治疗者, 尊重学生人格, 理解学生人格缺陷。这种角色的转换, 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从而容易改变自己的原来态度和行为方式,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三) 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适当扩充与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目标与内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内容, 如学生如何认识目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结合, 并坚持对自身不断超越的发展状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情况, 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从而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激励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 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发展

从实践角度,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 即使是倍受关注的高校也没有真正将此作为十分重要的课程, 其形式还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上。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将之纳入现代高等学校教育体系, 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特别是在专业人员匮乏的情况下, 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 而且符合我国现实情况。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措施与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依靠思想政治教育为自己导引方向, 并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拓展自身的操作途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和“方法”, 主动地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更坚实的后劲。

(一) 在教育内容和目标上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自己的侧重点, 但是作为学生, 他们遇到问题不仅有思想方面、品德方面、行为习惯及法律观念方面的问题而且还伴有心理方面的问题, 而且大学生所碰到的各种现实矛盾与问题, 许多是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相混杂, 仅靠单一的教育方式难以奏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遵循大学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 从心理的角度入手, 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在教育策略和方法手段上的有机结合

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恰当地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共享资源、互补互益、有机结合”, 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多采用和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真诚、接纳、倾听、尊重、同感等理念, 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 在教育引导学生中感受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方式, 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能力特点,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在方法上, 心理学关于个性心理特征的研究, 为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提供了大量的知识, 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直接所用。在整个思想教育中, 推广运用心理学中的心理引导、心理相容、心理共振等一系列心理原理和心理方法, 帮助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的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

(三) 在教育队伍上的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支队伍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配合与协调一致, 共同完成好育人任务。目前, 两支队伍在人员构成上有很大比例的重合与交叉,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主要由班主任、辅导员、专职政工干部、德育专业教师等来完成。要达到二者结合, 教育者除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还要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 学习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知识, 提高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 研究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去教书育人, 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 区别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与心理障碍问题, 并提供力所能及的针对性的帮助。

高等学校在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要积极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运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6) :158-161.

[2]瞿振元.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42.

[3]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4]朱占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初探[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0, (6) :87-90.

上一篇:服装产品创新的重要性下一篇:安1-1 ★企业和项目部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