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总结

2024-10-2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总结(精选12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总结 篇1

思政部心理教研室自20XX年9月申请开展全程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以来,20XX级学生已运行了2个学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我从教学运行、教学成果、创新与特色、教学管理、教学服务及保障等方面做一下总结:

一、教学运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必修课程。课程以全程式教育贯穿学生一、二年级四个学期,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大一上下学期分别为12学时,大二上下学期分别为4学时。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以下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自我认知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二、教学成果

20XX年,心理教研室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科研成果,从发表论文,编写教材,结题课题,都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紧密相关,其中结题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结题课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研究》,结题课题《对大学生考试作弊不良行为的调研分析与预防机制研究》,发表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编写教材《对话心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吉林大学出版社。

20XX年姜萍老师被评为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王春霞获得20XX优秀教学质量大赛二等奖。

三、创新和突破

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与探索,本课程形成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和课程教学组织方式,我们把它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六”的创新性模式,即围绕“一个中心”:即大学生发展、进步与成才;发挥“两个作用”:即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与学生的自主自助作用;坚持“三个特性”:即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实现“四个延伸”:将课堂教学与课外作业相结合向学生自主学习延伸;心理测验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向学生心理自我建设延伸,个体心理咨询向团体心理咨询延伸,课程教学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向健康教育理念建构延伸;做到“五个结合”:理智启迪与情感培养相结合,理论传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教师教学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心理游戏与情景体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咨询活动相结合;突出“六个重点”:即心理健康标准与培养、学习与创造心理、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恋爱与性心理、挫折及危机应对、心理成长与情绪健康。

(一)内容上创新

本年度在本科教学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有所创新,课程内容体系先进新颖,针对性和实效性强,选择与大学生成长、成材密切相关的内容。

第一讲 心理健康 助我成长

一、健康从心开始

二、心理困惑有几多

三、走向和谐与成长

第二讲 认识自我 发展自我

一、我是这样的人

二、接受不完美的自我

三、做最好的自己

第三讲 多姿情绪 理性掌控

一、掲开情绪的面纱

二、情绪是本难念的经

三、我的情绪我做主

第四讲 健全人格 成功基石

一、独具魅力的你

二、气质伴我成长

三、性格决定命运

四、塑造你的人格魅力

第五讲 优化学习开阔视野

一、学习是一生的事

二、走好大学学习路

三、张弛有道话学习

第六讲 和谐关系 成功阶梯

一、与友谊同行

二、我们都是一家人

三、编织友谊的金丝带

第七讲 爱情花开 悉心呵护

一、我们的爱情

二、学会爱自己

三、在爱中成长

四、性——青春成长的神秘话题

第八讲 珍爱生命 化解危机

一、生命诚可贵

二、平心静气谈死亡

三、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第九讲 应对挫折 磨砺意志

一、成长的伴侣

二、挫折应对面面观

三、阳光总在风雨后

第十讲 透视疾患 健康发展

一、心理黑白灰

二、健康心理的绊脚石

三、为自己的生活导航

第十一讲 生涯规划 成就未来

一、规划人生之路

二、努力,从现在开始

三、我是职场新鲜人

(二)推广了实践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把心理的实践与体验融入课程教学,课程内容体系先进新颖,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坚持每一个专题都安排有一次心理活动、心理测验、问题讨论等互动环节,如“一位母亲与家长会”课堂讨论;“自画像”、“20个我是谁”、“组员心声”放松训练;心理游戏、观看大学生辩论赛录像;“信任之旅”、“戴高帽子”;“姑娘与水手”价值观讨论、案例分析;适应能力心理测验等。实践教学调查显示:这些心理测验、心理活动、心理游戏、案例分析、播放相关录像资料的做法,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并在具体的活动中深刻地领会到其中的内涵和意义,体验自己的真实情感,获得实际经验,能起到深化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作用,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节的能力,增强本课程的实效性。

四、教学管理

1.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课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2.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展课堂互动活动,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

3.课程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

4.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利用相关的图书资料、影视资料、心理测评工具等丰富教学手段,也可以调动社会资源,聘请有关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等各类活动补充教学形式。

5.本门课程考核的方式采取平时考核和期末开卷考试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50分,包括出勤、课堂表现、撰写论文;期末试卷占50分,总计100分。

五、教学服务及保障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了解与掌握更多的关于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知识,学会掌握应用心理调节的方法;

2.大学生通过全程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与心理健康教师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使大学生有效地获得心理健康教师的帮助;

3.根据新课改方案中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改变传统单一考试评价模式,分学期、分阶段的进行全程式辅导和考核;结合学生平时的课堂作业、讨论、辩论、上课表现、团体训练、社会调研等,综合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化学生参与和实践考核环节

通过考试评价方式调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变学生被动式受教为主动地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因素;将评价引入课程全过程,特别是将考试评价纳入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阶段采取相对应的讲授内容及考核方式,帮助大学生掌握压力管理、情绪管理、团体合作、交流沟通等等的技巧,体验运用这些技巧解决问题的实践效果。

六、展望

1.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心理素质的人,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时代。在高等教育领域,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各高校基本都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正式课程纳入到正规课堂教学中。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80后、90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近年来,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在逐年增长,由原来的20-30%左右增长到30-40%左右,心理障碍的比例由原来的15%左右增长到25%左右,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且有上升的趋势。大学生自杀或致伤、致死他人,给学生家庭带来极大的心灵伤害,在高校和社会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研究可以预防精神疾病、自杀的发生,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化,使高校教育的针对性、目标性明显增强。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是塑造大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先决条件

性格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首要必备条件。一个人的性格具体地标志着一个人的品德和世界观,即人的性格特征和人的思想品质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健康的性格就谈不上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也就是说,培养健康的性格和优良的思想品德是同一教育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必要的手段。

思政部心理教研室

20XX年12月2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总结 篇2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内涵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概念

活动教学主要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 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 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 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根据活动教学的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征, 可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概念界定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 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心理健康知识为载体, 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 以学生主动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自我调适的策略, 通过活动教学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评价、控制自我, 积极调节个人的心理状况, 促进心理健康, 增强适应时代、社会发展和变化能力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

我们要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开展课堂活动教学, 需要准确把握课堂活动教学和课外活动之间的区别。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 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指导, 用以补充课堂教学, 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 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 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 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比较以上两种概念, 我们认为, 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是课堂活动教学。课堂活动教学是在继承传统课堂教学优势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自主性活动, 发挥课堂教学最大教育功能的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意义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个课程从大学生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人格健全、压力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角度出发, 遵循“预防为主、矫治为辅、发展第一”的基本原则, 沿着“心理学基本知识———心理问题调适———心理素质优化”的基本思路, 力图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发展三大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模式将活动有效纳入教育教学视野, “以活动促发展”作为基本指导思想, 是以学生主体活动为基础展开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 其秉承“教学即活动, 活动即教学”的理念, 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情景再现、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全面、多样的课堂活动模式, 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发展三大功能, 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依据

2011年,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试行) 》指出:“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 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 正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教育学相关理论为依据实现的一种教育模式。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来说, 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丰富的情感等都是影响活动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大学生处在社会化发展的末期, 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且处于“转折”时期, 是自我意识和自我矛盾表现最突出的阶段。在“矛盾———统一———新矛盾———新统一”转化发展过程中, 他们更多地要求通过更为主动的自我体验来进行自我意识转化。因此, 课堂教学就需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以活动为载体, 通过参与、合作、感知、体验、分享等方式提供自我体验的途径。另外, 随着知识越来越丰富, 大学生的抽象思维也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在课堂活动教学中思考和解决问题时, 能够辩证地对待周围的一切, 所获得的抽象概念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同时, 大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已经基本成熟, 充满青春活力, 其情感体验日益丰富, 因此他们更愿意参与到活动中, 通过课堂活动来增加情感体验。因此,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 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遵照相应的教育理论, 构建更具可操作性的课堂活动教学模式。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的三个阶段

相对来说, 活动教学更重视过程, 而活动过程组织者是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教学中, 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 尊重学生意愿,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学实施阶段包括“创新教材使用, 开展理论教学”“改善课堂活动, 开展小组教学”“提高实践能力, 开展实操教学”三个阶段。

(一) 创新教材使用, 开展理论教学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 所有活动都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理论知识, 而心理健康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对象, 是大学阶段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 他们往往缺乏心理学理论基础。因此, 教育工作者要做到“活化教材”, 将理论知识融入课堂活动, 通过组织活动, 引发学生参与到理论知识学习中。

(二) 改善课堂活动, 开展小组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公共课,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课堂大、人数多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教师面临着怎样将知识传递给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因此, 教师要改善课堂活动, 开展小组讨论等小组教学活动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习中先进带动后进的效应, 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教育漏洞。作为教育工作者, 要注重“大合唱”“小组唱”相互配合的活动方式, 大力开展小组活动和配对活动, 以提高个体参与率, 不断改善课堂气氛, 保证各种活动有效进行。

(三) 提高实践能力, 开展实操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广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帮助和服务的一门课程。教师除了要传递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知识, 还要强调一种观念———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取决于个人, 也就是传达大学生自助的观念, 即个人可以通过改变认识、体验情感、实践行动来实现自助。因此, 在课堂活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操活动, 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思索、感悟, 使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改变自己, 最终实现心理健康的目的。

总之, 活动教学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活动, 有完整的教学过程。为了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作用, 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教师需要把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 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活动来促进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德立, 梁宝勇.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J].心理科学, 2006, (6)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总结 篇3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积极心理品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历史和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在上世纪90年代,已见有高校开设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颁布后,全国大部分的高校陆续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笔者随机调查十个省市的20所高校,尽管形式不一,但都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以怀化学院为例,2004年开始开设公共任选课《心理健康教育》,到2006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选课确定下来,每一名学生入学之后都必须要选修此课程。目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在其中,课程教学已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课程教学比起心理咨询的受众面要广得多,效率更高,它比讲座更稳定、更系统等。比起相对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课程教学有着自身的优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的困境

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笔者通过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与其他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交流,对学习该课程的学生进行访谈,以及结合与此课程相关的教学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以解决心理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造成课程教学目标的偏离。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般划分为三级: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1]。由于受到心理学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影响,加上大众观念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忽视最重要的一级教学目标的教学,即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转变为以关注学生问题行为为主,注重对问题行为的预防和改正的教学。

2.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一般采用大班制教学,学生人数比较多,因此教师大多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教师提问——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理论论证,忽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离,往往造成学生对教师所讲的不感兴趣,必然影响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无法引起学生共鸣。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课程的目标不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它更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产生真实深入地体验。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直接经验,教师常常采用的教学案例大多来自其参考书中他高校的例子,比如选用来自“清华”“北大”等这些学校的学生案例,这些脱离学生实际的案例很难引起学生共鸣。

4.外界客观条件的限制,影响教学质量。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部分高校已经普及,但是由于一些外界客观的条件限制,使得课程的教学质量受到影响。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将政策向重点学科、专业学科倾斜,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在调查的20所高校中,有17所高校是以公共选修课形式开设的,只有1所为公共必修课,还有两所为讲座,没有开设正式的课程。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对此课程大多抱着不重视态度,当成“副科”来对待,学生不听课、缺课的现象常常发生。而且在所有开设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校中,往往采用大班上课,每个班学生人数过多,不利于针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教学,也会影响到教学质量。此外,教学器具、辅助资料缺乏,师资队伍不稳定,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师都是兼职任课,或者跨专业任课,没有形成稳定的教学团队,很少开展教研活动,缺乏专业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这些也会影响到教学质量。

三、建立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针对上述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从面向个别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向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方向转型;从专职教师的专门服务向全员参与的全过程、全方位服务方向转型[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上做出改变来适应这种新的要求。

1.落实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个层次的目标,协调心理发展与预防、干预目标之间的关系,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内容。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主的教学目标不忽视消极情绪和消极问题,但它更注重关注学生已有的积极心理,发掘学生自身的优势;主张调动学生的积极体验,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不单纯强调知识的获取,而是强调应对方式的转变,借助于兴趣、快乐与挑战等积极体验使学生获得成长的动力。这种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教育方式认为“喜悦、快乐、福乐、和平、爱、希望、负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心、慷慨、真理、忠贞和幸福等积极因素是人所固有的力量,当其得到培育和增长,消极方面的力量就能被消除或抑制”[3]。

2.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根据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构成,通过积极心理品质介绍——典型案例分析——课堂心理活动或体验——活动或体验后的交流和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应该着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真正站在他们的立场想问题。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灵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案例和课堂活动应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达到积极的心理案例和活动“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学生中,通过心理咨询、和学生进行交流等方式,收集来自本校大学生中关的典型案例用于教学。经过笔者教学实践,教学的效果确有明显提升。

3.将课程与校园文化活动衔接。一方面,根据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要求,统筹安排已有的校园心理健康文化活动,对学生提出参与的要求和指导,让课程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同时让校园心理健康文化活动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上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让校园文化活动进课堂。设计能提升心理品质的课堂活动和体验,确保能让所有学生参与活动。

参考文献:

[1]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2]王博,吴飞.积极心理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1,(1).

[3]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结 篇4

一、活动宣传

制作横幅标语“关注心理健康,幸福伴你成长”让“心灵沐浴阳光,让快乐充溢胸膛”挂在校园显著位置;在心理委员群中发布5·25心理活动周详细计划,让心理委员在班级中做简要宣传。20xx年5·25心理活动周从20xx年5月25日启动,历时两周,包括心理委员培训、心理电影赏析、心理拓展训练、辅导员培训、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最美笑脸征集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二、全校心理委员培训

以“朋辈心理辅导技巧”为主题的心理委员培训于20xx年5月25日进行,侯老师对全校心理委员进行系统培训,培训通过大量实际案例引入、现场模拟咨询等形式进行,通过此次培训心理委员能够学会如何在谈话中运用倾听、共情、自我表露等心理技术,提高了心理委员的朋辈辅导技能。

三、经典励志电影赏析

经典励志电影赏析活动于20xx年5月25日统一进行,本次活动赏析的电影是《叫我第一名》、《当幸福来敲门》。电影赏析活动由每个班级心理委员自行组织,观影结束后,要求心理委员在班级组织分享活动,班级所有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谈谈自己观影后的感受,心理委员对此次观影活动进行总结。

四、心理素质拓展活动

以“团结互助,共筑美好心房”为主题的心理拓展活动,本次拓展活动主要分为五个环节。从破冰游戏——松鼠和大树开启了此次拓展训练的序幕,破冰活动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活跃起来。在接下来进行的起队名、珠行千里、无敌风火轮游戏中,学生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团队竞技性游戏会有输赢,但是友谊无队别。此次拓展活动,激起了很多同学对心理学的兴趣和热情,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会了团结协作、合作共赢,也学会了如何分享自己内在的感受。

五、辅导员培训

开展以“呵护心灵,点亮心灯”为主题的辅导员培训活动。赵老师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经验,结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12类值得关注的现象进行讲解培训,不仅让辅导员们对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和心理咨询室情况进行了了解,更对我校辅导员有效预防处理心理危机事件、做好班级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六、心理健康教育班会

心理健康教育班会以“扬起心帆,筑梦远航”为主题,由各个班级心理委员自行组织开展,最终上交总结资料,各班级通过心理情景剧、小组讨论分享、集体游戏活动等形式多样的节目来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此次班会有助于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帮助同学们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七、最美笑脸征集活动

我校今年第一次组织最美笑脸征集活动,通过面向全校学生征集集体笑脸照片,最后将所有笑脸照片制成相片墙,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将爱和微笑传递给每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微笑的力量,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篇5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5月21日利用升旗仪式时间,举行“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国旗下讲话宣传启动仪式;5月21日各班利用班会时间开展一次“我爱我,我爱他人、我爱社会”主题班会;5月22日各班发放《“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周倡议书》并通过校园广播进行多次宣传。

二、心心相映电影展

为了更好普及宣传心理知识,分享经典心理影片,我校于5月24日选取了著名的心理电影《仙境之桥》播放,以海报方式向全校师生宣传活动,并组织学生观看;使得同学们对5.25的系列活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大型签名活动

5月23日利用课间操及课外活动时间,举行“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师生千人签名活动。活动旨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唤醒当代中小学生对自身的注意。将近两个小时的签名活动圆满成功,望着写满字迹的横幅,此次活动圆满结束。签名仅仅是形式,然而,正是通过这个简单的形式,使更多的同学了解、认识到了5.25这个属于学生自己的日子,使我们更深刻的意识到了保护、调节心灵健康的重要性。

四、心理健康漫画展览

5月25日各班出一期A3纸大小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的手抄报,并在宣传栏张贴。5月26日低年级学生开展一次A4“认识自己”个人画像介绍活动。中年级学生征集A4“我的家庭”画。我的家庭(家庭动态图可以考察作画者对家庭的态度,父母的婚姻关系,作画者的人格特征、亲子关系,孩子与同龄朋友之间的互动,甚至家庭成员的教育程度)。每班至少5幅作品。高年级、初中部学生开展征集A4“七彩生命”漫画作品,每班至少上交3幅作品。作品要通过绘画表达一定的心理主题,比如心路历程、学习成绩、误解与沟通、宽容、友情故事等等,要求内容积极向上,借助漫画的手法,诠释“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呵护心灵,珍爱生命的内涵;同时进行心理漫画展。

五、心理健康讲座

5月23日我校赵校长携德育处、校团委成员及部分班主任参加县寄校举办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讲座,5月25日我校邀请青海省教育学会学校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秀琴教授为全校教师进行了“专题辅导、互动”活动,我校多名老师与张教授进行互动,张教授从沟通的定义与重要性、沟通的困难、实现有效沟通与沟通的密码四个方面讲述了人际沟通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升了广大师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通过本次活动,广泛宣传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使我校广大师生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陶冶了情操;活动帮助学生们树立了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建立了自信,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了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素质,倡导了一种健康的生活理念,有效促进了心身健康,最大限度的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的健康生活状态,促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总结 篇6

一、班会主题: 心理健康教育

二、时间、地点:

时间:2012年 4月16日

地点:教学楼2503,市场营销101班

三、组织人:姜丹

四、参加活动人员:

辅导员张老师及市场营销101班全体同学

五、缺席人员:无

六、活动主要目的:

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刚进校的大学生,面临适应大学生活的巨大挑战,特别是心理方面出现诸多的不适应,有针对性的做好大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结合我校的要求和我系特点,我班开展了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七、班会流程:

1.全体同学鼓掌表示班会开始

2主持人介绍班会主要内容和开场白

3.介绍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并请同学讨论生活学习中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及注意事项

4.介绍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并展开其中第一印象进行互相描述及对人际交往认识错觉进行深入分析

5.呼应本次班会的“提高同学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班级凝聚力,构建和谐班级”的宗旨,就班级近期情况进行总结

6.辅导员总结班会情况,给予意见与建议。

八、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专门讨论了我们的“家庭”,这个“家”在很多时候总是充满的欢声笑语,总是让我们恋恋不忘;但有时候在这个“家”里也会发生一些不开心的事情,让我们烦恼。就把它当作一种学习的延续,就把它当作一种普通的人际互动,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处理好这些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都有我们的“过人之处”,所以就让我们带着一种向他/她学习的态度、一种宽容与大度的胸怀、一种换位思考的习惯来对待每一个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总结 篇7

近年来,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是引起了重视, 许多高校都纷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 其目的在于促进全体学生完善心理品质, 健康地成长成才。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需要出发, 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促进他们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目标不合理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在多数学校被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 但在教学上偏重心理危机的干预, 心理问题的预防, 注重心理问题症状剖析, 而缺少对学生积极心理的探索与培养。

(二) 教学内容单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以普通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为主, 穿插人格、情绪、人际关系的相关心理学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相对于高校学生而言, 理论过多, 实际应用不足, 多数理论不能联系实际。而且纯粹的课堂讲授枯燥单一, 学生在教学中体验不足, 教学效果不明显。

(三) 教学学时较短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数设置在第一学期, 课时一般为16课时至32课时, 学时短, 教学进度快, 无法贯穿学生整个在校时间, 而且课时安排上也多在下午晚上、周末等边角时间, 很容易造成学生、教师的疲劳和反感。

(四) 教学方法单调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学普遍采用课堂教学形式, 辅以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月等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又主要以讲授方式进行, 这些方式方法在面对当前高校学生的时候显得单一、枯燥, 辐射的范围也相对狭窄, 而且多数学校缺少相应的软、硬件设施, 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鸡肋”。

(五) 教学理论滞后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日常事务性工作繁多, 使得教师在教学研究上精力不足, 缺少专业的、前瞻性的教学理论研究, 多数是直接照搬国外的一些模式, 缺乏本土化的分析, 没有针对本区域、本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1+7多元教学法”

在当前高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下, 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学, 一直是南昌商学院探讨的课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我们结合学校实际、高校学生实际, 在教学上推行体验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 形成了“1+多元教学模式”, 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一) “1”大主要途径

“1+7多元教学模式”中“1”就是要以课堂讲授为主体。

(二) “7”大辅助手段

有机结合案例教学、心理影片、成长性作业、心理情景剧、户外心理拓展训练、团体心理辅导、网络辅导这7种辅助教学方法与手段, 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学。

1.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 提供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 采取小组讨论、分享、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形式, 让学生展开讨论。在案例的选择上应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主观体验, 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在讨论过程中应创造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接受心理学的理论, 特别是能从案例中学会反思自身的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心理影片赏析

电影是浓缩的艺术表现形式, 而心理影片面向大众, 从心理学的角度走进人物的内心, 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学理论揭示人物的心理过程。教师可以精选一些和青年学生相近、贴切的心理学影片, 如《叫我第一名》《国王的演讲》《心灵捕手》等, 作为教学辅助资料, 放映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并予以讲解。以电影中的人物为镜, 折射自我的内心世界, 通过影片的再现与分析, 引导学生心灵感悟, 帮助学生学习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意义。

3. 成长性作业

通过前期教学, 学生了解到自身人格、情绪、人际关系的特点, 而我们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认知的改变和行为的转变上。如果没有有效行为作为支撑, 新掌握的知识就只可能是昙花一现。在教学中我们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状况, 布置相应的成长性作业。如自我情绪管理模式调整、人际关系沟通技巧训练等;还可以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开展相应活动, 如读书会、青年志愿者服务等, 帮助学生把学到的心理学理论、感受到的心理学动力, 应用到自身的行为改变上。我们还重点在班级教学中开展帮扶、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 通过不一样的视角, 重新体验成长中的挫折, 帮助学生学会承担, 实现自我成长。

4. 心理情景剧

心理情景剧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焦虑或者困惑用情景剧的方式表现出来, 教师则借此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心理情景剧通过角色扮演, 让学生将平时压抑的情绪释放、解脱出来, 亲身体验和感受心理的细微变化, 化解心理冲突, 从而达到宣泄、释压和领悟道理的目的。

5. 户外心理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是1995年开始进入中国的一种新型户外体验式心理教学模式, 对于团队建设, 人际关系、执行力等方面有着显著作用。针对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缺乏相互信任、害怕群体冲突、欠缺情感投入、逃避自我责任、无视团体结果这5个团体障碍, 利用学生的素质拓展基地, 组织学生参加户外素质拓展, 让学生通过全身心的投入, 挑战自我极限, 挖掘自身潜能, 在获得高峰体验的同时, 提高心理素质。

6. 团体心理辅导

我们结合心理健康教学内容, 在专门的团体辅导教室分小组设计团体辅导活动方案。通过学习和了解他人的想法, 让学生学习社交技巧, 与他人分享经验与观念, 从而获得团体的接纳与支持。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培养学生的合群性, 解决学生中共性的心理问题, 增强学生的体验, 让心理学的理论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

7. 网络辅导

我们在学校心理健康网站上, 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网络课程。学生可以查阅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 也可以在网上留言、聊天。教师则通过回复、释疑等方式, 进一步实现师生间的沟通和互动。

可以说, 南昌商学院通过应用“1+7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有效地预防了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教师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作用

(一) 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教师作为班级的核心人物, 既是同学们模仿的对象, 也是让之心存敬畏的严师, 所以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比口头空泛地说教更有力。在班级的重大活动中, 我都会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 和学生一起劳动、一起彩排, 扶起生病的学生, 随手捡起地上的纸片……通过这样的接触, 不仅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 也给了学生机会去感受老师无私的爱, 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 以亲和的力量团结学生

“亲其师, 信其道”永远是为师者所信奉的教条, 也是走进大学生内心的基石。在和大学生长期的接触中, 教师应该以主动的姿态去和大学生沟通, 不应该只在严重情况发生后再处分批评, 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在今年清明节假期, 我给大学生出了一个命题作文《老师, 我想对你说……》。在学生的文章中, 我看到家庭的分裂给他们心理上造成的伤害, 看到对老师的感恩和祝福, 看到对班级的喝彩和建议, 看到对同学之间矛盾的困惑……当发现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时, 我会及时给予开导;对于内向的孩子, 也会以书面形式表达我的观点和看法。

(三) 以多样的方式适应学生

现代媒体迅猛发展, 与学生打交道的方法和途径也不断扩展和延伸, 邮箱、微信、微博、QQ……层出不穷。我会利用年轻人追求时尚、赶潮流的心理特点, 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 把握和大学生交流的机会。

总而言之,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我们整个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而大学生心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决定了这是一项繁琐艰难的过程, 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投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 也只有通过平时细致入微的努力, 才可能使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总体水平跨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2]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李悠.论高校“双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0) .

[4]袁锐愕.外国教育史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5]孙朝霞.改革开放以来广东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历史述评[C].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2004.

[6]张新民.论高职发展中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34) .

[7]黄冈市人民政府.黄冈教育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OL].黄冈市人民政府网.

[8]刘春生, 牛征, 纪元.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及投资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 2002 (6) .

美术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8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心理素质 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0117-02

2004年马家爵锤杀四名大学生一案引起了全社会的震动,曾经让中国人愤慨和诅咒了好长一段时间。一名成绩优秀的大学生是如何做出这种极其残忍的事情。事后的详尽调查使人们了解到,马家爵在日常生活中就比较孤僻压抑,而这种性格并不是在一朝一夕形成的,是由于长期的心理抑郁、心理的不平衡得不到缓解造成的。今天,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一个健康的社会人,也应该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重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课程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早在五十多年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提出了心理素养培养的概念,而且提到美感、意志和创造等方面的知识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在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健康的心理品质离不开德育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任何一门课程都应该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放在首位,其次是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最后才是知识的传授。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首先要让学生懂得热爱自然和生活,在这方面,美术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笔者认为,美术教学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方面有着与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的作用。如何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艺术欣赏

“艺术欣赏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特殊的精神活动,通过艺术创造意识对自然现实的直接反映成间接折射,人类在一个不断发现美和不断创造美的精神活动过程中,认识自身,寻求自身的价值,并在肯定自身存在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其本质力量。”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是肯定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活动。艺术欣赏过程的完成,给人带来新的审美体验、审美愉悦、审美快感。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涵养人文精神。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芒,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认为许多美术欣赏活动忽视的一点,就是对艺术家们艺术创造过程和生平的介绍,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创作的现实过程,创作的坎坷,创作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了解到成功既非高不可攀,也非一蹴而就,这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保持稳定健康的心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教育他们如何正确对待失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让他们振作精神,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创作活动

当代心理科学的研究比较多地认为,心理素养应当是个整体概念,包括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和性格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等要素。在新课程造型表现的学习活动中,通过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要素,通过学习运用对比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原理进行造型活动,通过对活动中美术媒体、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能有效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同时,由于学生体会到了造型活动的乐趣,会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这种兴趣,是保证他们不断深入学习的动力,而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又会使他们的各种意志品质得到锻炼,从而能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意志品质,这又是美术教学在发展学生健康心理方面的一大优势。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以单纯传授知识、技能为目的,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他们的实际学习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活动中重视感知觉的训练,由提高学生的视觉灵敏度入手,让学生掌握有效的观察方法,当他们感觉到这一能力的提高后,会有效地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并能发展意志力,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同时这样的训练也会带动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其他能力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重视学生的活动过程。

此外,学生获得一定的美术技能技法后,在创作活动中可以充分表达自我的情感,也可以在创作活动中得到情感的宣泄,能够缓解精神压力,调节自身情绪,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不良心理行为。

三、教师评价

教师的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美术课程评价是多元性的,也是最尊重学生的。对学生评价既要全面又要分级别,要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不同的学生,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要给学生积极的鼓励和引导,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被认可的,获得心理上的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善于认真欣赏学生的活动过程,认真欣赏学生的各种表现,认真欣赏学生的作品,对学生的努力过程、行为表现和认识观点等及时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善于用自己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这样才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美术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也不仅仅是提高审美情趣与水平的过程,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巨大的作用。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篇9

依据学部的德育工作的宗旨,认真贯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推动学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

1、提高学生认识,树立健康心理从小培养的信念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发展性的、预防性。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健康心理从小培养的信念,享受阳光的生活;提高其自我成长、社交能力、乐于求索的精神,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纠正人们把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神经病、心理治疗的偏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提高的积极性,促进其正面、健康、快乐的心理成长历程。

2、初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关注弱势群体

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建立校一级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规范、框架和措施;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统一培训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和本学科特点,初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尤其要关注弱势群体,建议从几个学生开始,注重纵向追踪、分析和指导,增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游戏、生活之中,在学习生活中发现、分析和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枯涩的培训趣味化,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优势,促进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

三、主要工作内容

(一)、心理咨询

1、个别咨询: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有关的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形式有面对面咨询、电话咨询及书信咨询等不同方式。

2、团体辅导: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的主要问题及新生、违纪生、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不同问题实行阶段性的教育辅导,开展教育性的活动。

(二)、心理健康教育

1、课程辅导形式:针对学部的实际,制定教学计划,详细安排教学内容。以活动课为主要形式,塑造美丽心灵为主题,全面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品质。

2、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形式:不定期的以塑造美丽心灵为主题讲座,营造学校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学生的心理档案

及时有效地做好资料收集工作,个案研究的搜集整理工作和个案跟踪研究工作。心理档案的建立和完善不仅可以让老师掌握所教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也可以及时发现个别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加以辅导,使其得到有效地帮助。

(四)、家校通行

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思想及行动,并与家长配合,共同解决学生的问题,也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做到家校通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总结 篇10

一、2009年工作总结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水平目前已经在省内高校中居于领先地位,为了贯彻学校“创新强校,特色名校,加快转型,跻身百强”发展战略,力争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国内高校一流水平,我们需要瞄准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前沿,按照专业化、规范化的要求,加紧建设和发展。为此,2009年我们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2010至2015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并按此开展了各项工作。

2009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宣传工作

宣传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信息报道。我们对宣传工作的要求是:知识宣传要广泛,多时段、多角度、多渠道,力争深入到每个学生;信息报道要及时,面向校内外、扩大的影响面,让更多人了解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09年全年编印《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报》三期,发到每个学生寝室、学校有关部门,并送省内外兄弟院校交流;为09级新生编印《心理辅导手册》,做到新生人手一册;编印四期《工作简报》,报送校领导和学校有关部门;积极为学校信息中心、校报、下沙高教园区心理健康报等报送信息,有多篇信息被教育厅、校情内刊采用;定期更换校宣传窗的心理健康展板;在校内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类讲座18场;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我校第十六届心理卫生宣传月活动。此外,我们新建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网站,新网站集知识宣传、信息报道、网上咨询、咨询预约、心理测量、工作管理于一体,比原网站功能更强、容量更大。

2、心理咨询与辅导

心理咨询与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为了方便学生求询,我们提供了多时间、多形式的服务方式,包括每周15个(下沙

13、教工路

2)半天的面谈咨询服务、网上咨询(每周周末2个晚上的QQ咨询和电子邮件咨询)服务。本,相对于以前,我校学生中出现的严重心理问题以及心理危机事件有所增加,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问题发现比较多。遇到这类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可能危及当事人自身和他人安全的案例,我们在第一时间与其所在学院取

得联系,并根据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了咨询、治疗、转介到专业医院等措施给予及时的帮助与解决。

此外,还开展了8个主题、25次团体辅导;指导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全年有三千多名学生在心理梦工场接受了素质拓展训练;

3、新生心理普查工作

每年的心理普查工作是本中心的重点和难点工作,工作量巨大,工作任务非常繁重,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心血。2009年,我们“中心”首次引进试用网络版心理测评与心理咨询系统,为有6400多名学生(以统计样本为准)进行了心理普查,完成了全部数据的分析处理、邀请面谈工作,针对普查中发现的问题举办了两场讲座。此外,还反馈筛查名单给各二级学院,将心理普查的结果写成了“2009级学生心理普查结果汇总分析”报告报送学校。

4、实验室建设工作

由省财政厅批准立项并核拨专项资金80万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室于2009年初开始建设。一年来,经过设备申购、参与招投标、购买各项设备、设备安装、调试等环节,现已基本完成,并开始投入使用。现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硬件条件又上了一个层次。

5、指导心协工作

这里主要涉及两块内容,一是指导大学生心理协会开展工作,二是推动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心协在本主要进行了组织机构改革和校“十佳活动”申报、评选。虽然因为甲流等原因,很多原计划的活动没能开展,但我们还是指导心协开展了如“525心理晚会”以及参加“下沙高教园区首届心理情景剧大赛”等大型活动。为参加“下沙高教园区首届心理情景剧大赛”,我们组织学生自己创作剧本,进行校内选拔,做了大量组织和准备工作。年底,协会还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学生干部换届选举。

在推动我校学生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方面,09年除进行了了第八、九期朋辈心理互助招生、面试、培训和考核工作外,“朋辈走进班级”活动也陆续开展起来了。“朋辈心理互助活动”被校社联评为“校十佳活动”。

6、研究交流工作

加强研究与培训、扩大交流,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水平、推动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环节。09年,我们组织了两场专题研讨会、两次赴外地工作调研;参与下沙高教会组织的赴外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调研;8人次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24人次。经过认真调研,我们“中心”提出了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此外,我们“中心”承担并完成了省教育厅交给的全省高校心理委员培训教材的编写任务。

除我们走出去学习外,09年我们还接待了上级领导、部门和省内外院校25批、400多人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指导工作或工作调研、参观学习。

7、服务教师工作

在做好服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09年我们增加了为教师服务的内容,先后为学校图书馆、财务处全体工作人员以及成教学院班主任、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为我校学工干部、辅导员开展素质拓展师资培训和团体辅导技能培训各一次,并向参与人员每人赠送一本团体辅导的专业书。

8、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09 年我“中心”专职教师承担了《心理学》、《成功心理训练》、《心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心理健康和咨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心理学》、《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上)》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兼职教师承担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个性心理学》等全校任选课。“心理梦工场”良好的设施与场地,为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实验(实践)场所。为了更好利用课堂教学渠道对全体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还积极向学校申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

9、图书资料管理工作

我“中心”设有教师和学生两个图书资料室,供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和我校学生之用。在原有图书资料的基础上,09年我们利用学校图书馆提供的经费和“中心”行政经费购买了多批心理健康书籍和报刊、杂志等,还申请建立起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并完善图书资料的管理工作。

10、社会服务工作

09年,我“中心”潘云军老师被省教育厅派往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参与为期一个多月的心理援助工作。其间,王晓刚老师作为心理援助队专家组成员也被

省教育厅派往青川指导、协助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总结 篇11

关键词: 教学手段 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

一、教学手段概念与内涵

教育界,各学者对教学手段的定义说法不一。刘克兰教授主编的《现代教学论》对教学手段分为狭义和广义理解:“狭义上的教学手段,一般指‘师生教学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而从广义来讲,可以理解为:所谓教学手段就是‘为了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用来进行教学活动,作用于对象的信息的、精神的、物质的形态和力量的总和。”[1]本文所说的教学手段着眼于其广义定义,一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开展的教学活动都为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实施。

二、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一)实践性优于理论性

高职学生在理论学习上是不占优势的,因此导致他们在传统应试教育中学业成绩一般,但是我们会发现实践能力多数同学是不差的。同时,教学活动中发现,实践灵活性与体验深刻性同时兼具。因此,高职院校学生更适合通过实践与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及对人生的感悟。

(二)课内学习效果的有限性

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来看,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并不能保证听课效果。传统教学手段对现如今高职学生来说是远远实现不了高效课堂目标的。他们通常被手机、睡觉等事情干扰。同时,意志力有待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很多学生做事情虎头蛇尾,甚至有头无尾。意志力欠缺成为他们的一大短板。

(三)课外活动的积极参与性

高职院校学生虽然课堂上的主动参与性较弱,但课外活动参与积极性较高。通过了解学生的课外活动体验,发现学生从中可以获得有助于身心成长的知识。课外活动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成长机会,通过活动,学生了解自己、发现自己,最终成长自己。所以,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可以扩展到教室之外的更广阔空间。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手段实施途径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主要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体验各类心理运作模式,萌生提高自我心理健康素质的愿望。因此,课堂教学效果优劣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及自我关注程度。为此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1.优化的知识讲授

知识讲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是一个必要的环节。因此,知识怎样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是这一环节的关键。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注重知识传授方法,从高职学生特点及能力素质出发,寻找学生能够理解或者可以接受的词汇及表达方式进行知识讲授,同时细心总结如何吸引并保持学生注意力的方法。例如,精心备课组织教学内容,认真制作PPT课件,搜集多种教学资料。

2.贴切的活动体验

为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效果,我院心理教师积极搜集并创新各种活动体验,最大限度利用教学条件,组织学生参与各项心理活动,通过活动互动,增加学生的课堂体验机会及反思成长。例如,中心教师在不同主题模块会设置不同活动体验,如人际交往的“抓手指”、“爱的抚摸”;环境适应的“随意走动换位”;自信心提升的“分钟拍手”等。

3.真实的案例讲述

案例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案例的讲述与探讨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模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会积极思考一些问题,进入情境,甚至进入角色,课堂体验及收获会更多。

(二)课外影响

受办学条件及学生学制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环境及学时安排都是不尽完美的。只利用课上时间,让学生关注和了解心理健康这一目标是能够实现的。但是,想让学生真正提高心理素质,得到成长,不是课上时间能够完成的,因此,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大阵地应该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日常意识,通过课外一些活动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及自我提高。为此,教学范围应延伸,教学手段应更加丰富。

1.组织“5.25”心理健康周活动

“5.25”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是“我爱我”的谐音,意为关爱自我的心理成长和健康,关爱他人、关爱社会。通过组织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大多数在校学生对心理健康有所了解,能够关注自我及他人的心理健康。同时,引导他们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活动体验,增加他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促进他们心理成长。

2.举办心理沙龙

召集有需要及有兴趣的学生,开展专题讨论与交流,对学生自我认知及情绪整理等心理健康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收获。

3.组织心理委员培训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定期对心理委员进行相关培训,通过发挥各院系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及时掌握并帮助教师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实发挥学生的朋辈辅导作用。

4.指导心理协会活动

心理协会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重要阵地,通过指导心理协会举办各类专题活动,增加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途径,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范围。例如,心理协会组织定期的常规活动,并有专题活动适时展开。

5.课程网站建设

网络新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顺势而为。如大力加强网站建设,定期上传一些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及其他素材,使学生从网络上获取一些心理知识;同时开通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QQ、腾讯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心理小知识,充分利用网络新平台。

参考文献:

[1]唐智松.刍议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整合[J].教育改革,1998,(3):16-18.

[2]刘桐.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手段[J].教育管理,2014,(6):14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总结 篇12

关键词:案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许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在教学中积极使用案例教学,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性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尚存在许多现实问题需要不断探索与研究。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的内涵分析

课堂教学中,习惯上将以教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称为“知识讲授法”,而以案例分析为主的方法称为“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最早应用于医学教学,20世纪初,哈佛商学院在工商管理课教学中引进案例教学,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很大发展,至此案例教学开始被教育研究者重视,并在各科教学中普遍使用。案例教学,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案例是对现实事件的完整描述,包括心理问题产生的家庭(社会、学校)背景、原因分析、应对方案与调适方法等内容,学生可以在案例中找到与自己心理相似的情境和问题,从而受到启发,将书本上的心理健康知识迁移到自己或他人心理问题的调适上,从而实现心理教育教育课自助助人的教学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不等同于“举例教学”,它不是平常所说的“例子”,而是在大学生中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是大学生某一心理问题的典型化实例,它主要是将教学内容通过案例讨论的方式而展开,重视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也不等同于“心理咨询案例”,心理咨询案例侧重对心理问题的诊断、咨询目标的确立、治疗方案的实施、咨询效果的评估等,这样的案例让学生感觉缺乏真实的情境性,难以调动讨论的积极性,因此不适合用于教学。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应用的难点分析

随着案例教学在越来越多的课程中应用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开始更多的关注和使用这一教学方法,但是从目前实践教学效果上来看,案例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优势教学效果并未显现出来。这固然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正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有关,但也有着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影响着案例教学效果的发挥。

2.1 业界相对缺乏精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案例

精当的教学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案例,那么案例教学就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大多数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时,都是根据自己对案例教学的理解和认识,对教学案例文本的挑选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或报刊杂志转载而来,没有根据教学目标和主题进行深入加工而直接在课堂上呈现。这样背景下呈现出来的案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性质的系统性研究,难以实现同一主题下多个教学案例的有序整合。

2.2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应用条件不足

案例教学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有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课堂中的案例教学分为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评述这三个主要环节,教师处于指导和引领的角色,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案例教学的最优教学效果。目前,各大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通常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16学时1学分,以大班授课(人均在150人-280人之间)讲座为主要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难以组织案例教学,或者组织案例教学,因学生人数过多,不能充分参与互动,难以产生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而有限的体验和感悟也难以得到挖掘和提升,最后教师生硬抛出结论,却没有真正触动学生心灵深处,使得案例教学流于形式。

2.3 高校尚未形成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运行模式

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艺术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一个高超的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造诣,还要具备广博的文化修养和极强的课堂驾驭能力。(2)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正处于探索阶段,高校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兼任,因此对于案例教学的模式、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特点等缺乏系统的学习和认知,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理论构建和实践经验,只是在教学实践中模仿其他传统学科的案例教学模式,这些都在很大程度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3 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探索

3.1 控制教学班级规模,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的空间环境

控制教学班级规模是实现案例教学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合适的班级人数,对于教师而言,能够准确把握教学思路,将学生的讨论分析有效地引导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上,避免被学生牵着走,出现偏离主题、喧宾夺主的局面;对于学生而言,能够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讨论、分析、点评,从而将心理健康知识应用于自身及他人。以高校标准班级30人为例,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适宜安排1~2个班级合班授课;所选择的案例应与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学习经验为基础,避免选择对背景知识等需大量说明的案例;一堂课中适合安排1-2个案例,并配合使用多媒体课件,但对于结论性的语句,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原因主要在于心理健康教学中,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获得主要是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分享的过程中自我生成,这种生成有时比较片面,有时比较幼稚,有时又超出教师的思维空间,但是这些是非常宝贵的生成,如果把事先结论性的语言通过多媒体课件做好,有时并不符合学生的自我感悟,甚至是游离于学生的感悟之外,这样就失去了案例教学的初衷,其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2 加强案例库的开发与建设,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提供较为完整的操作支持和资源服务

开发案例库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库应该能够体现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的最新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水平,并且能够代表未来几年案例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所入库的案例应该实现资源共享、定期更新。基于上述阐述,高校应首先成立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研发团队,通过研发团队优势互补、联合攻关,编制与大学生心理特点相符、与教学内容有着内在实质性联系的优质教学案例,案例类型可分为文本案例、视频案例、多媒体案例等,从而使教师以较少的时间投入获得高质量的、可信赖的案例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可模仿、借鉴,形成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高质量教学案例,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水平。

3.3 教师应不断提升案例教学能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感染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教学,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对案例不感兴趣,或觉得教师对案例的驾驭能力不强,因而会在课堂上出现讲话、玩手机、耳机听音乐等现象。在实施案例教学时,首先,教师应具有丰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引领学生对心理问题深入分析,否则就会使案例脱离课堂教学,变成教师列举的“例子”,失去了案例教学的功能。其次,教师应情感丰沛,教学语言应丰富幽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有较高的期望,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心理素质方面、人格方面应比其他教师更好,他们希望教师精神饱满、耐心善良、理解宽容、知识渊博。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认为,“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只有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教学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历史不到20年,但是对于大学生完善人格、优化个性、提升心理素质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将案例教学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这是课程教学的一种创新与尝试,但目前存在很多现实问题,需要更多的学者给予关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1.

上一篇:用人艺术下一篇:四年级语文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