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前心理状态

2024-08-18

赛前心理状态(精选12篇)

赛前心理状态 篇1

赛前状态好坏是决定学生能否正常发挥原有水平, 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大家知道, 身体素质、运动技术和心理素质三个因素对比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其中身体素质是学生技术水平和质量的物质基础, 技术是基本条件, 而心理素质则是两者发挥作用的内部动力。因此, 心理素质在比赛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认真分析赛前各种心理状态, 有针对地加强心理训练和指导就显得极为重要。很多事实也证明了这点, 比如朱建华在1983年赫尔辛基世界田径锦标赛上, 由于出现了一次意外事故引起混乱, 他只得了第三名。在第23届奥运会上, 由于意外情况的发生引起朱建华心情紧张, 影响了他的正常发挥, 又比如在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中, 美国队由于情绪不稳, 又缺乏精神准备, 在与秘鲁队交锋时, 受到秘鲁拉拉队的干扰, 造成队员与队员之间的紧张, 打乱了她们之间的密切配合, 最终美国队败下阵来。同样平衡木运动员担心自己会掉下来, 只要这个念头一产生, 果真会掉下来……可见这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比赛的成绩。本人就赛前状态, 产生的机制, 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如何克服赛前不良状态等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赛前状态

人体参加比赛或者训练前某些器官和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的变化称为赛前状态, 它可以产生在比赛前数天, 数小时或数分钟。

从心理学的研究来看, 赛前状态反映的大小与比赛性质除了和运动员的功能状态有关外, 还和心理状态有这重大的关系的。例如, 一名运动员看见比赛的规模越大, 越关键, 离比赛的时间越近, 赛前反应就越明显, 当然, 除了运动员情绪紧张, 训练水平低, 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

二、赛前状态产生的机制

赛前产生的机制可以由条件反射机制来解释, 比赛和训练过程中, 比赛场地, 器材, 观众广播声, 以及对手的表现等信息部段作用于运动员, 并与比赛或训练中的肌肉活时的心理变化相结合久之, 这些信息, 就变成了条件反射刺激出现, 赛前的心理变化就表现出来, 比如比赛时, 场外观众的起哄、比赛场上的气氛、比赛激烈的程度、比赛规模的大小等都会加深赛前运动员心理因素朝不良的方向发展。

三、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1. 准备状态。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 可解释为不同心理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准备状态, 其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适度提高, 自主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惰性有所克服, 进入工作状态时间的适当缩短, 从而有利发挥机体工作能力和提高运动成绩。

2. 比赛热症。

其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 表现为过渡紧张, 常有寝食不安, 四肢无力, 全身发颤, 喉咙发堵等不良反应, 因而使运动员工作能力和运动成绩下降。

3. 比赛冷淡。

其特点是由于赛前兴奋性过高, 进而引起超越抑制, 表现为对比赛冷淡, 浑身无力, 因而能发挥机体工作能力。

四、克服赛前不良状态的基本途径

赛前状态是自然条件的反射。因而可塑性大, 为了提高运动能力, 必须对比赛热症和比赛冷淡进行调整, 使之达到准备状态。

1. 要求运动员不断提高心理素质。

正确认识比赛的意义, 端正比赛态度, 因为心理素质的加强对赛前所造成的低神经 (精神的紧张) 心理的压抑, 就能减轻。

2. 经常参加比赛, 积累比赛经验。

多回想过去成功的比赛, 再现当时的情景, 回味当时自信、愉快的体验, 会使运动员从中受到鼓舞, 得到力量, 变得自信、从容。所以运动员在比赛前多想过去那些令人自豪的、愉快的、取得冠军的比赛, 就能克服赛前的紧张和焦虑。例如, 第一个在世界剑坛上获得亚军的亚洲人———栾菊杰。在1978年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中, 栾菊杰虽然在比赛中被对方击伤, 但她不气不馁, 很快调整心理压力, 想起她在第一次参加世界青年锦标赛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及时调整战术, 最终获得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的冠军。

3. 赛前做好准备活动。

例如运动员的兴奋性不高, 可做些强度比较大的雨比赛内容比较相近的练习, 也可安排一些轻松的和比较容易转移注意力的练习, 同时, 按摩也可以调整兴奋性, 又比如强度较大的叩击能提高兴奋性, 强度较小的揉摩能降低兴奋性。

4. 赛前遵守作息时间, 也很重要。作息制度应尽量与比赛条件一致。

五、小结

以上的分析表明, 赛前状态的好差都和心理素质有关, 随着各国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运动员之间在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 一场运动比赛的最后胜负, 往往不单纯决定于技术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差距, 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同样, 在一场激烈的比赛中, 两个势均力敌的运动队胜负的因素不是技术和身体素质上的差距, 而是心理素质。运动实践表明, 心理因素已成为现代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重要内因, 赛前的心理状态的调整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环节了。

赛前心理状态 篇2

心理训练在赛前训练中的应用

当今竞技体育迅猛发展,比赛场上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重大比赛中,优异运动成绩的`取得对运动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仅靠体力和技术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科学化训练已成为现代运动训练的必由之路.在科学化训练的完整体系中,心理训练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赛前心理训练至关重要.

作 者:丁旭东  作者单位:萧山区瓜沥镇第一初级中学,浙江・杭州,311241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G44 关键词:赛前心理训练   心理条件   心理障碍   应用  

赛前心理状态 篇3

通过对双鸭山市体校调查表明:对于双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这些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无论在比赛还是在训练中都有一些欠缺。从情绪紧张来分析,造成情绪紧张的原因是因为担心比赛失利和把比赛看得很重所引起的。而造成失眠的原因是自我专项把握性不强和对于比赛的信心缺乏。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是失眠和烦躁、易怒、烦闷、尿急造成的。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运动员在赛前情绪紧张和担心比赛失利占有88.4%和86.3%的比重,注意力不集中和赛前兴奋、失眠以及心情难以平复高达80%以上,而在信心和饮食方面也不太好,其他情况也不是很理想,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都有些偏高。

2原因分析

2.1盲目自信状态

主要表现在对即将进行比赛对手的基本情况估计不足,过高估计本人,盲目自信,认为能轻易取胜,持消极态度,准备活动不认真,体力调整也不佳,比赛时感到不是估计那样,思维迟钝,技战术不能正常运用。

2.2情绪不稳定,易得易失

处于这种状态的运动员兴奋性较低,神经类型较弱,大脑皮层兴奋过程下降,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心理过程表现得非常缓慢,全身软弱无力意志消沉,萎靡不振,反映迟钝,甚至想逃避比赛。

2.3赛前焦虑

处于这种情况的运动员思想比较错乱,想得事情较多,心急如火,担心比赛失利,心情难以平复,情绪低落,神经的兴奋性下降,心理十分紧张,赛前还比较容易处于失眠状态。

2.4过度兴奋和临赛淡漠

比赛是对自己平时训练水平的检验过程,过度兴奋和临赛淡漠是赛前缺乏心理控制的表现。过度兴奋的情绪往往造成比赛的紧张,想赢怕输,比赛中动作僵硬,技术动作变形,又急于自我表现,比赛后又表现心绪焦虑,甚至在比赛前就已经将自己的最佳状态打破,造成赛前身心疲劳,赛中体力不足等等。而临赛淡漠表现为在心理上认为比赛对自己无关轻重,比赛中敷衍了事,技术水平不能完全发挥,比赛后对自己失误又认识不够,不能及时总结。

2.5畏难轻敌思想

一场激烈的比赛中,如果对手实力雄厚,技术水平高超,战略战术全面,相比之下自身处于劣势状态,运动员本身在对方强大压力的威胁下,表现为胆小怯阵,看不到自己的力量,对比赛失去信心,即使在比赛中有机会战胜对手,往往也是畏首畏尾,贻误战机。如果对手实力稍逊于己,技术水平较低又缺乏战术配合时,运动员又容易表现出高估自己实力,以为胜利在握而产生麻痹思想,进攻时轻易错过机会,防守时掉以轻心,一直打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2.6赛前过分紧张

处于这种状态下的运动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过高,呼吸急促,心跳过快,四肢颤抖,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自己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上场后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容易受外界干扰,而且急躁,往往在自己上场时候还没做好准备活动,结果造成技术错误,或不协调的技术动作。过分紧张主要是运动员在赛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比赛的动机不正确,急切地参加比赛而过分的担心成败,这个过程易引起大脑皮层抑制减弱,兴奋性过高,导致大脑对运动中枢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的调节减弱,使运动员失去对自己力量的正确调整,在运动员第一局失败的情况下,不知所措,心灰意冷,在后面的比赛中不能协调地完成技术动作,在调查中这种运动员高达88.4%。

3赛前心理状态调节的方法

3.1转移注意力

赛前多看看书,找朋友聊聊天,打打牌做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把注意力转移的其他方面,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进行调节。

3.2呼吸调节法

这是运动员在临场比赛中一种很有效的办法,在摔跤比赛上场之前,运动员心情慌乱时,都会做几个深呼吸,调整自己的心态,增加运动员上场比赛的积极性。

3.3静坐养神

在比赛场上人多噪杂,一些例外会引起运动员情绪波动。所以在临上场比赛时,不要东张西望,不要受外界干扰,闭目养神,回忆自己成功的经验,体验自己以前胜利的喜悦,使心理保持平衡。

3.4暗示调节法

使用语言思想或表达对情绪施加影响的方法。教练员有时给队员一个自信的表情和眼神,运动员就能很快的把紧张、焦虑的情绪调整到稳定状态。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3.5表情调节法

放松自己的面部表情,俗话说:“情动于中而行于外”。情绪能够积极地调动人的生理变化,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在赛前调节自己的面部表情,也可以给运动员增加比赛的信心。

3.6音乐调节法

在赛前半个小时,运动员的神经系统很复杂,大脑皮层非常敏感,所以听听有特殊节奏的音乐,缓和一下自己紧张的情绪,激发自己的斗志,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比赛做好心理准备。

3.7鼓励调节法

赛前心理状态 篇4

一、不同训练水平的学生参赛前的心理状态

在比赛中具有良好的竞技状态是获取胜利的重要筹码。摔跤一级运动员在比赛前能保持头脑清醒、肌肉放松、技术发挥正常、没有思想包袱、情绪稳定、具有力争取胜的决心和准备。摔跤二级运动员中具有上述心理表现的占33%, 对上述几种心理状态表示一般或不具备的占67%。同样, 在新生中, 只有10%的人在比赛中能具有上述心理表现。

二、不同运动年限的学生参赛前的心理状态

通过调查, 笔者认为心理因素跟比赛是紧密联系的, 只有技术上的优势而心理状态薄弱是很难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的。在比赛中, 运动员出现心率过速、呼吸困难的情况是很多见的。通过调查:训练1-2年的学生有65%的人在比赛中“经常”有这种情况, 有30%的人“有时”有这种情况, 有5%的人“偶尔”有这种情况, 没有“从不”这种情况。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运动员在比赛时都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如果在整场比赛中一味地出现心率加快、动作不协调、肌肉僵硬等一系列情况, 那么说明运动员在比赛前没有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 从而导致比赛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在同样紧张的情况下, 从调查中发现, 学生训练年限4年的比训练1-2年的心理素质要好得多。

三、不同比赛经验的学生参赛前的心理状态

心理战术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扬长避短和遏制对手所采取的计策与行动。因为在对抗性的摔跤比赛中竞赛者双方始终贯穿着发挥与反发挥、限制与反限制的激烈斗争, 而运动员争取胜利的意图, 是通过合理的战术行动和战术心理来实现的, 心理战术是比赛的“灵魂”, 因为它支配着技术的应用, 影响着技术的发挥。

四、对策

1. 运动员比赛前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状态

运动员获得最好的成绩往往伴随相吻合的心理状态。经调查分析, 如下心理基本代表了良好而适宜的赛前心理状态:

(1) 自信

临战前运动员要有夺取胜利的强烈愿望。运动员精神状况优劣常与其对所从事项目的关心、投入与否密切相关。在做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坚信自己的身体、技术、战术能力, 把自己比做最具“冠军相”的人物, 对获胜充满信心, 视自己是这方面的高手, 感到自己在驾驭着局势, 自然无所畏惧了。

(2) 镇静

运动员多次经历竞赛, 能体会到在创造最好成绩时都伴有心理上的安然和镇静。资料统计表明, 心理镇静感与精神集中之间的关系非常明显, 着急焦躁的心理状态则与精神不能集中明显相关。临战前运动员应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情绪, 保持适度的兴奋状态。要有冷静而清醒的思维能力, 善于克服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排除各种不良干扰。运动员心理压力过大, 会妨碍搏击动作的完成。倘若无法有效地控制情绪, 在搏击的紧要关头, 常会因心情过于紧张而使技术大失水准, 越焦虑则越失败, 战术发挥也越会失常。如果能充分认识潜在的困难, 准确判断形势, 做到轻装上阵, 那么就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战胜对手。

(3) 放松

一个能轻松自然地等待表现的运动员自然是具有必胜信念的。比赛前他或许也会产生精神紧张, 可一旦出现在赛场上, 他就能控制住情绪, 并以最佳状态进行比赛。此种等待时的状态常可谓之“赢家的状态”。当运动员有这样的感觉时, 他就能感到自己身体能量供应充足, 体力充沛, 肌肉放松。统计资料表明, 肌肉放松的程度与运动成绩密切相关。

(4) 注意力集中

上场前想些什么, 对运动员能否发挥水平有直接联系。运动员上场前应分析自己体能状况、技术特长, 找出对手薄弱环节, 规划好相应的战术措施, 思考如何更好地在实战中发挥水平。同时, 运动员应策划困难条件下的应变方略, 决不担心失败可能引发的后果。

2. 教练员指导运动员训练和比赛前必须掌握的调节方法

(1) 模拟训练法

在赛前的训练中制造比赛气氛, 场地、灯光、器材、观众等尽量与正式比赛条件相同, 使运动员在训练中, 通过适应比赛时的客观条件刺激, 达到减少赛前过分紧张心理状态的效果, 此为环境模拟训练。模拟训练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目的是为运动员参赛做好适应性准备, 模拟训练法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提高运动员对比赛应激情境的适应性, 在脑海中建立正确动力结构, 以便使技战术在意外情况下, 正常发挥这种状态, 有抑制运动员在赛前出现的恐惧心理状态的作用。模拟训练法可分为实景模拟和语言图像模拟两大类, 实景模拟是设置竞赛的情境对运动员进行训练, 它包括模拟对手可能采用的技术、战术等。语言图像模拟法是利用语言和图像进行模拟训练, 如描述未来比赛的情形, 模拟观众大声呼喊、喝彩等, 给运动员在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压力和干扰, 从而产生赛前的焦虑状态, 通过这种训练, 锻炼运动员心理稳定发挥。还有一种战术模拟训练, 即在训练中由教练或其他运动员模仿不同对手的不同特点来帮助运动员训练, 使运动员在比赛中碰到对手时心中有数, 心理上处于稳定状态, 减少无准备造成的心理紧张。

(2) 表象训练

表象训练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心理技能训练, 被视为心理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 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 运动员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景, 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 它的步骤是: (1) 入静放松, 赛前可以通过读书、听音乐、听故事、听笑话、猜谜语、做游戏、歌唱、舞蹈或到环境优美的地方散心等方法, 回避各种可能造成紧张的不利信息, 使中枢神经得到休息, 有利比赛中精神饱满, 情绪稳定。 (2) 内心描述, 它有助于强化运动技术的学习, 加快动作的熟练和改进速度, 加深和巩固动作的效果。如:跆拳道运动中的腿法组合练习, 左侧抢踢、右侧后旋, 这个动作要连贯, 自由运用有一定难度, 采用表象训练法则效果很好。先将动作要领顺序、腿法如何配合步法等在脑海中仔细回想三到五遍, 然后进行实际动作的分解和连贯训练, 这种对动作的表象体验, 加深对实战全过程的动作定型, 使运动员进入到最佳的竞技状态, 使想象的时间长度尽量与实战的时间接近, 并随之加入环境因素。这种状态使运动员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 增加实战取胜的欲望, 有利于消除消级的心理状态。

(3) 自我控制训练法

赛前心理状态 篇5

高校田径队跳高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与调控

在田径竞赛中,跳高运动成绩受心理的影响尤为重要,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试跳前高度的`自我调控能力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本文通过对业余高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进行分析和探讨,总结心理训练及自我调控手段方法,为高校跳高运动训练提供借鉴.

作 者:周忠林 路宗霞  作者单位:周忠林(海南医学院体育部,海南,海口,571101)

路宗霞(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82 关键词:跳高   心理训练   自我调控  

赛前心理状态 篇6

跆拳道是一种同场格斗类运动项目,比赛的强度大,速度快,对抗紧张激烈。因此,除了具备出众的体能和技战术水平,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优秀跆拳道运动员必备的重要素质。因为,跆拳道比赛不仅是体能和技战术的竞争,更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比赛更是如此。肖存翕(2010)针对一对一格斗对抗性项群的研究认为,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在该项群的竞技能力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必要条件[1]。薛新轩(2004)研究指出,跆拳道比赛是个人直接对抗性项目,在比赛中情绪的好坏对运动员的思维敏捷性、注意力集中程度、感知觉的清晰准确性和反应都有一定的影响[2]。高昂的斗志、振奋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等可以引起积极的增力情绪,使运动员思维敏捷,注意集中,感知觉清晰、准确,反应迅速;相反,过分的激动、冷淡、焦虑、恐惧、盲目自信等消极的减力情绪,会使运动员思维迟钝僵化,注意涣散,感知觉模糊,反应迟缓。另一方面情绪被唤醒的水平也影响着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比赛的发挥。情绪唤醒水平,既影响运动员的生理动员程度,也影响运动员的心理动员能量。

另外,积极的情绪状态会增强免疫功能,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则减弱免疫系统的功能。何锐(2007)对跆拳道运动员的特质焦虑研究发现,在心理应激状态下,高特质焦虑组免疫球蛋白IgM 高于低特质焦虑组,而高状态焦虑组免疫球蛋白IgA 含量明显低于低焦虑组,高焦虑组的运动员免疫抑制表现更为明显[3]。

印春力(2003)对跆拳道运动员竞赛焦虑与临场技术发挥之间的关系研究后发现:1)女子运动员认知状态焦虑得分高于男子运动员,男子运动员躯体焦虑高于女子运动员,但其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2)不同运动水平的运动员之间竞赛焦虑得分有显著差异;3)认知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与运动员比赛中有效击的次百分比呈线性相关,躯体状态焦虑与比赛中有效击打次数百分比呈近似于倒U 型曲线[4]。

李志敢等人(2000)研究了跆拳道比赛各局心理特征以及运动能力变化,结果发现跆拳道运动员在比赛中第二局的心理状态最好,而运动能力也达到最高水平,分析认为赛前心理状态是影响运动员迅速进入比赛状态的重要因素[5]。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吴春菊(2008)研究认为,心境可以有效地监控跆拳道运动员的心理疲劳,当运动员出现心理疲劳时,消极情绪增加,在运动训练中经常表现为烦躁易怒[6]。由于跆拳道比赛的高度对抗性,意志品质就成为运动员取胜的关键要素。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容易使运动员出现赛前淡漠状态,缺乏自信和求胜的欲望,甚至出现逃避比赛的现象。梁洪生(2008)认为,坚强的意志品质是跆拳道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是运动员发挥竞技水平的重要必要条件[7]。

研究对优秀女子跆拳道运动员赛期情绪、运动动机、意志品质和心境进行综合研究,以全面分析运动员赛前心理特征及其关系,为教练员指导训练和运动员竞赛心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34 名参加2011年全国跆拳道冠军赛的女子跆拳道运动员为测试对象,被试为每个级别全国排名前8 名的选手。国际运动健将和运动健将19 名,一级和二级运动员10 名,三级及无级别运动员5 名。训练年限10年以上的10 名,6~9年的15 名,6年以下的9 名。平均年龄20.37岁(SD=2.55),平均训练年限8.46年(SD=4.18)。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研究以“跆拳道”、“心理”为关键词在中知网等相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了关于跆拳道项目技战术特点和心理特点的相关文献,为本研究的设计和测试指标的选取提供有效理论指导。

1.2.2 心理测验法

根据跆拳道运动竞赛的心理特征,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经验,本研究选取了运动动机、赛前情绪状态、意志品质和心境状态作为评价运动员赛前心理的指标。测试采取赛前1 天进入运动队进行现场测试,统一回收。共发放问卷40 份,回收36 份,有效问卷34 份,有效率88.89%。

1)运动动机量表

运动动机量表(张力为,2001)共6 个题目,包括追求成功动机和回避失败动机2 个维度。追求成功指能够从本专项的训练竞赛中体验到乐趣,回避失败指希望退出本专项的训练竞赛。经检验,本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а 为0.72,同时效度检验表明该量表各维度得分与总分与自信有可靠的正相关。量表采用Likert5 点计分。

2)赛前情绪量表

赛前情绪量表(张力为,2001)由16 个题目构成,分为自信、个体失败焦虑、社会期待焦虑和躯体焦虑4个维度。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x2/df=2.42,AGFI=0.90,CFI=0.92,NNFI=0.91。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量表采用Likert6 点计分。

3)优秀运动员意志品质评价量表(殷小川,2001)

该量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主动性5 个分量表,共38 个条目。各分量表а 在0.53~0.72之间,平均为0.6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x2/df=2.44,GFI=0.78,AGFI=0.75,CFI=0.56,NNFI=0.53。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结构效度。

4)心境状态量表

心境状态量表(祝蓓里,1995)包括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和与自我有关的情绪7 个维度,共40 个条目。经过检验,量表的信度在0.62~0.82 之间,平均r=0.71,量表采用Likert5 点计分。

1.2.3 专家访谈法

在随队测试期间,访谈了12 名教练员,掌握了跆拳道项目竞赛的心理特点以及优秀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并通过问卷调查验证了所选取的心理测试指标的有效性。对各心理指标的评价从1 到10 进行评分,数字越大表示该指标越重要。

表1 心理指标教练员评价结果

1.2.4 现场观察法

研究者于2011年11月全国跆拳道冠军赛(苏州)期间跟随赛事组委会对女子项目总共8 个级别的所有比赛进行现场观摩并录像,并配合课题组技战术研究人员对运动员的竞赛表现进行深入剖析,总结运动员的竞赛心理状态特点。

2 研究结果

2.1 女子跆拳道运动员赛前心理指标的总体状态

2.2 女子跆拳道运动员意志品质、心境状态和运动动机的关系

2.2.1 运动员意志品质与运动动机的关系

吴伊静(2010)和吕晓昌(2011)研究发现,运动员的意志品质与运动动机具有密切相关[8-9]。为了检验女子跆拳道运动员意志品质和运动动机的关系,研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检验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员意志品质总分、果断性、坚韧性和主动性维度与追求成功的动机具有显著性正相关(P <0.05),运动员意志品质的自觉性维度与回避失败动机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 <0.05),其余维度之间未发现显著性相关(P >0.05)。

表2 女子跆拳道运动员赛前心理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n=34)

表3 运动员意志品质和运动动机的相关检验

2.2.2 运动员运动动机与心境状态的关系

为了检验女子跆拳道运动员运动动机和心境状态的关系,研究对收集到的运动动机和心境状态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追求成功的动机与运动员心境的精力维度具有显著性正相关(P <0.05),回避失败的动机与心境的疲劳和慌乱维度呈显著性正相关(P <0.05),其余维度之间未发现显著性相关(P >0.05)。

表4 运动员运动动机和心境状态的相关检验

2.2.3 运动员意志品质与赛前情绪的关系

研究对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和赛前情绪进行相关检验,结果表明,意志品质的自觉性维度与赛前情绪的自信维度具有显著正相关(P <0.05);意志品质的自制力、主动性维度与赛前情绪的个体失败焦虑维度呈显著性负相关(P <0.05);意志品质的坚韧性维度与赛前情绪的社会期待焦虑维度呈显著性负相关(P <0.05);意志品质总分与赛前情绪的自信、个体失败焦虑和社会期待焦虑维度均具有显著性相关(P <0.05);而意志品质各维度得分和总分与赛前情绪的躯体焦虑维度间的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 >0.05)。

表5 运动员意志品质和赛前情绪的相关检验

2.2.4 运动员心境状态与赛前情绪的关系

研究对运动员心境状态和赛前情绪进行相关分析,统计检验结果显示,运动员心境状态的紧张、疲劳和慌乱维度与赛前情绪的自信和个体失败焦虑维度之间具有显著性相关(P <0.05);运动员心境状态的疲劳维度与赛前情绪的社会期待焦虑维度之间的相关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 <0.05);运动员心境状态的慌乱和与自我有关的情绪维度与赛前情绪的躯体焦虑维度之间具有显著性相关(P <0.05)。

表6 运动员心境状态和赛前情绪的相关检验

2.2.5 运动员运动动机与赛前情绪的关系

为了检验运动员运动动机与赛前情绪的关系,研究对运动动机和赛前情绪的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统计结果表明,运动员追求成功的动机与运动员的自信心呈显著性正相关,与运动员的社会期待焦虑呈显著性负相关;运动员回避失败的动机与运动员的个体失败焦虑和社会期待焦虑之间表现出了显著性正相关(P <0.05)。

表7 运动员运动动机和赛前情绪的相关检验

2.3 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赛前心理的差异

2.3.1 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运动心境状态的比较

表8 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心境状态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为了检验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赛前心境状态的差异,研究对运动员赛前心境状态测试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在心境的紧张和精力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其余维度未见显著性差异(P >0.05)。进一步的多重检验表明,国际运动健将和运动健将在精力维度上显著高于三级及无级别运动员(P <0.05),在紧张维度上则显著低于三级及无级别运动员(P <0.05)。其余级别之间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 >0.05)。

2.3.2 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比较

为了检验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差异,研究对运动员意志品质测试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在意志品质的自觉性、自制力维度和意志品质总分上的差异达到了非常显著性水平(P <0.01),在坚韧性和主动性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在果断性维度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 >0.05)。进一步的多重检验表明,国际运动健将和运动健将在意志品质的自觉性、自制力维度、坚韧性、主动性和意志品质总分上均显著高于其他级别运动员(P <0.05),一级和二级运动员在意志品质的自觉性、自制力维度和意志品质总分上显著高于三级及以下级别运动员(P <0.05)。其余级别之间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 >0.05)。

表9 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2.3.3 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运动动机的比较

研究对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的运动动机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以检验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在运动动机上的差异。统计结果显示,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在追求成功的动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而在回避失败的动机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进一步的多重检验表明,国际运动健将和运动健将在追求成功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余级别运动员(P <0.05)。一级和二级运动员与三级及以下级别运动员之间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 >0.05)。

表10 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运动动机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2.3.4 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赛前情绪的比较

研究对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的赛前情绪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以检验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在赛前情绪各维度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在自信心和社会期待焦虑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而在躯体焦虑和个体失败焦虑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进一步的多重检验表明,国际运动健将和运动健将在自信心和社会期待焦虑上均显著高于其他级别运动员(P <0.05),一级和二级运动员在自信心维度上显著高于三级及以下级别运动员(P <0.05),在社会期待焦虑维度上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 >0.05)。

表11 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赛前情绪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3.1 女子跆拳道运动员意志品质、心境状态、赛前情绪和运动动机的关系

3.1.1 运动员意志品质、心境状态和运动动机的关系

相关检验结果表明,运动员意志品质总分、果断性、坚韧性和主动性维度与追求成功的动机具有显著性正相关,运动员意志品质的自觉性维度与回避失败动机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具有高追求成功动机的运动员具有明确而有挑战性的目标,在实现目标过程中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品质,在比赛中能够综合各种有效信息,迅速做出决断而不会犹豫不决,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能够体现出坚忍不拔的品质,并能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之策略,迅速排除障碍,确保个体活动与目标实现方向一致。而高回避失败动机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则由于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而回避失败,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则采取回避策略,而不是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由于跆拳道项目快速对抗的竞技特点,要求运动员在瞬息万变的比赛中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因此,顽强的意志品质是该项目优秀运动员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另外,统计结果表明,追求成功的动机与运动员心境的精力维度具有显著性正相关,回避失败的动机与心境的疲劳和慌乱维度呈显著性正相关。这表明追求成功动机占优势的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生理和心理能量,而回避失败动机占优势的运动员则表现出更低水平的身心能量,在遇到应激刺激时往往由于身心能量缺乏而导致个体的低自我效能感,使运动员表现出慌乱、焦虑等消极情绪体验。

3.1.2 运动员意志品质、心境状态和赛前情绪的关系

统计检验结果显示意志品质的自觉性维度与赛前情绪的自信维度具有显著正相关(P <0.05);意志品质的自制力、主动性维度与赛前情绪的个体失败焦虑维度呈显著性负相关(P <0.05);意志品质的坚韧性维度与赛前情绪的社会期待焦虑维度呈显著性负相关(P <0.05);意志品质总分与赛前情绪的自信、个体失败焦虑和社会期待焦虑维度均具有显著性相关。

这表明具有顽强意志品质的运动员对于比赛中的困难有充分的准备和积极的心理定向,因此表现出较高的自信心水平,对于失败能客观对待而不是惧怕失败;另一方面,高意志品质的运动员对于来自于周围重要他人和社会的期待持有积极客观的认知,不会被外界干扰因素所影响,表现出较低的社会期待焦虑水平。张力为(2001)研究指出,引发运动员赛前消极情绪的诱因主要包括害怕失败、社会期待导致的压力和个体生理唤醒水平过高等因素。而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在这些诱因与消极情绪之间只起到一定调节作用,因而表现出缺乏显著的预测效应[10]。

本研究发现,运动员心境状态的紧张、疲劳和慌乱维度与赛前情绪的自信和个体失败焦虑维度之间具有显著性相关;运动员心境状态的疲劳维度与赛前情绪的社会期待焦虑维度之间的相关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运动员心境状态的慌乱和与自我有关的情绪维度与赛前情绪的躯体焦虑维度之间具有显著性相关。这表明运动员心境状态会直接影响到运动员赛前情绪的性质和强度。心境的积极维度与赛前情绪的自信心具有积极相关,心境的消极维度与赛前情绪的焦虑情绪具有积极相关。左从现(2002)研究认为,心境状态与竞赛焦虑之间存在着极为显著的相关关系,是预测运动员比赛焦虑强度的重要预测因子[11]。王双喜(2009)对女子柔道运动员的研究发现,慌乱,精力和自尊心等心境因素可以影响优秀女子柔道运动员的赛前状态焦虑,并且具有显著的预测能力[12]。

3.1.3 运动员运动动机与赛前情绪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发现,运动员追求成功的动机与运动员的自信心呈显著性正相关,与运动员的社会期待焦虑呈显著性负相关;运动员回避失败的动机与运动员的个体失败焦虑和社会期待焦虑之间表现出了显著性正相关。这说明追求成功动机占优势的运动员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具有较高信心,对实现目标具有积极心理定向,并能客观认知外界环境的压力,在比赛中更重视自身水平的发挥而不是比赛的结果。

刘微娜等人(2009)在总结前人研究后指出,良好的心境状态,有助于促进个体对活动的内部动机,提高个体的活动效率[13]。而回避失败动机占优势的运动员则在比赛中以回避失败维护自尊为首要任务,表现出对失败的明显焦虑情绪和对来自于社会环境的压力的恐惧,更看重竞赛的结果而非竞赛过程表现。曾庆国(2001)研究认为,运动员的自信心对未来行为具有积极影响并与运动成就的内部控制密切相关,高水平的自信心具有削弱消极情绪、发挥减压的作用[14]。

殷晓旺等人(2009)对健美操运动员的运动动机和赛前情绪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运动成就动机的社会取向与赛前情绪中的个体失败、社会期待因子之间存在极其显著性相关,自我取向与赛前情绪中的特质自信因子之间存在极其显著性相关,与躯体焦虑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15]。祝大鹏(2009)对体操运动员的运动动机和赛前情绪关系的研究表明,运动动机和赛前情绪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自我定向的运动动机与消极赛前情绪存在显著正相关,任务定向的运动动机与自信心存在显著正相关[16]

3.2 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赛前心理的差异分析

3.2.1 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运动心境状态的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在心境的紧张和精力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维度未见显著性差异。表明随着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高,在面对训练和竞赛任务时,运动员表现出更高的活力水平和积极情绪,较低的紧张情绪体验。

3.2.2 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比较

本研究发现,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在意志品质的自觉性、自制力维度和意志品质总分上的差异达到了非常显著性水平,在坚韧性和主动性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意志品质是优秀跆拳道运动员一项重要心理素质,也是跆拳道项目的专项心理特点之一,另一方面也说明顽强的意志品质是成为优秀跆拳道运动员的必要条件。

3.2.3 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运动动机的比较

本研究发现,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在追求成功的动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回避失败的动机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在竞技体育实践中,回避失败对于优秀运动员和普通运动员来说都是一个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因为要实现目标就不可避免的面临与对手进行面对面的竞争。不同的是,优秀运动员是通过积极克服困难发挥自身水平来实现有挑战性的目标,其追求成功的动机高于回避失败的动机;而一般运动员则是消极的通过回避失败来实现目标,而其目标往往是较低水平的目标而非挑战性的目标,并且回避失败的动机高于追求成功的动机。

3.2.4 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赛前情绪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在自信心和社会期待焦虑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躯体焦虑和个体失败焦虑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对所有运动员来说害怕失败是引起运动员赛前焦虑的主要因素之一,躯体焦虑也是运动员赛前体验较多的情绪。但以往的研究中躯体焦虑与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关系存在不一致的观点和研究结果,本研究的结果也支持了躯体焦虑和运动表现关系不一致的观点。

其次,高水平的运动员表现出了明显高于其他运动员的自信心水平和较低的社会期待焦虑水平。高水平运动员往往具有较丰富的比赛经验,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清晰的认识,对来自于社会、媒体和重要他人的期待有了客观的认知,这些积极的认知和思维对运动员的赛前情绪具有总要意义;同时,以往比赛的成绩也有助于运动自信心的建立和消极情绪的消除。李艳(2008)研究发现跆拳道运动员的运动认知特质焦虑与运动水平有密切关系,运动水平高的运动员焦虑水平显著低于运动水平低的运动员[17]。印春力(2003)研究也发现不同运动水平的运动员之间竞赛焦虑得分有显著差异[4]。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意志品质、心境状态、赛前情绪和运动动机是影响女子跆拳道运动员竞赛表现的重要心理素质。

4.1.2 女子跆拳道运动员意志品质、心境状态和运动动机之间具有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预测运动员运动动机的指标。

4.1.3 女子跆拳道运动员意志品质、心境状态和和赛前情绪之间具有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预测运动员赛前情绪的指标。

4.1.4 女子跆拳道运动员运动员追求成功的动机与运动员的自信心呈显著性正相关,与运动员的社会期待焦虑呈显著性负相关;运动员回避失败的动机与运动员的个体失败焦虑和社会期待焦虑之间具有显著性正相关。

4.1.5 不同运动等级的女子跆拳道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心境状态、赛前情绪和运动动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国际健将和健将级的运动员的表现要明显优于其他级别运动员。

4.2 建议

4.2.1 本研究仅选取了女子跆拳道运动员作为测试对象,使研究结果的应用范围受到局限,建议今后的研究将测试对象扩大到男子项目,以更好地探索跆拳道项目运动员赛前心理特征。

4.2.2 由于本研究仅选取了各级别全国前8 名的部分运动员,因此样本量偏小,另外测试指标也偏少,建议今后研究在扩大样本量的同时增加测试指标,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全面性。

4.2.3 由于条件限制,本研究只选取了赛前1 天作为测试时间点,建议今后研究可以设置不同测试时间点,增加测试次数,以便能够发现运动员赛前心理变化的规律,更好地为跆拳道专项心理训练提供理论支持。

[1]肖存翕.一对一格斗对抗性项群心理制胜因素的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0,32(4):37-39.

[2]薛新轩.对跆拳道运动员“感知觉”“反应和反应时”及心理特征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1):146-148.

[3]何锐,马兰军,宋敏勇.跆拳道运动员焦虑特质与急性心理应激后免疫球蛋白变化的相关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7(3):47-49.

[4]印春力,李靖.跆拳道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实战比赛临场技术发挥及其相关关系的分析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2):107-109.

[5]李志敢,罗兴华,陈润麟.跆拳道比赛各局心理特征、运动能力变化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0(4):114-117.

[6]吴春菊,吴家舵.对跆拳道运动员赛前集训期部分心理疲劳指标的监测与分析[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27(2):114-116.

[7]梁洪生,佟胜志.对跆拳道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6(2):128-130.

[8]吴伊静.吉林省射击运动员运动动机与意志品质的相关性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5):172-173.

[9]吕晓昌,林琳,孙研红,林宁.我国皮划艇运动员参赛动机与意志品质状况及其关系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44-50.

[10]张力为.赛前情绪的因素结构、自陈评定及注意特征[J].体育科学,2000,20(4):67-72.

[11]左从现.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赛前焦虑、心境状态的相关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2):7l-75.

[12]王双喜.优秀女子柔道运动员人格特征与赛前心境状态、焦虑之间的相关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5.

[13]刘微娜,季浏,WatsonⅡJack C.体育运动领域流畅状态的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2009,29(11):72-78.

[14]曾庆国.析跆拳道运动成就心理控制与自信心关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21(3):46-48.

[15]殷晓旺,席毅林,邱达明.健美操运动员参赛成就动机应对策略与赛前情绪的关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3):349-353.

[16]祝大鹏.体操运动员完美主义与饮食障碍、运动动机及赛前情绪的相关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142-146.

赛前心理状态 篇7

中学生篮球教练员一定要为每一位队员做好赛前心理状态的调整, 目的在于增强队员心理稳定性和取得好成绩的信念, 并积极通过各种措施来消除赛前心理障碍、理顺思路、调整情绪, 建立良好的心理定向, 形成最理想的赛前心理状态。

2. 篮球比赛队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定义

赛前心理状态这一概念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许多学者认为赛前心理状态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之前, 由于内外部各种刺激以及运动员对各种刺激的认知所引起的情绪体验 (丘宜均《实用运动心理学》1998年) 。赛前心理状态的时间也有不同的界定。本文所探讨的赛前心理状态时间是指球队针对比赛召开赛前准备会到比赛正式开始之前这段时间内队员的心理状态, 尤其是运动员进入比赛场地到比赛开始这一段时间内的心理状态。

3. 中学生篮球队员赛前心理状态的特点

《体育心理学》中把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分为四种类型:赛前过分激动状态, 赛前冷漠状态, 赛前盲目状态, 战斗准备状态。中学生篮球队员参加比赛的机会相对较少, 缺乏比赛经验, 心理品质、智力品质发育不完善, 体能、技能等运动能力相对薄弱, 而且中学生队员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因此, 在赛前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容易产生不良情绪, 中学生篮球队员不良赛前心理状态的主要表现为:恐惧心理;过度紧张或兴奋、松懈心理;盲目自信或气馁、沮丧浮躁心理。

4. 影响中学生篮球队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因素

4.1 比赛的任务。每次比赛有不同的任务, 当学校或教练对比赛任务制定过高时会使队员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 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比赛中去, 从而影响其原有水平的正常发挥。

4.2 比赛的动机。动机包括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指队员参加比赛的欲望, 体验满足, 实现价值和效能感的动机, 外部动机指获得某重奖励或利益, 比赛的价值。这两方面都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

4.3 运动员对于比赛的自我定位。

4.3.1 对自我技、战术的认识。队员盲目的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对即将到来的比赛的困难和复杂程度估计不足, 就会降低对待比赛态度, 对比赛漫不经心。反之队员低估自己实力也会使队员恐惧、沮丧。可见, 队员能否正确认识自我能力对于赛前心理状态十分重要。

4.3.2 赛前指定所要承担的比赛任务。中学生篮球队员个性强, 有些队员若不满足或不适应教练员在赛前为其制定的比赛任务和战术, 容易产生赛前冷漠、消极的心理状态。

4.3.3 队员预期安排的上场时间。中学生队员性格特点多样性, 情绪波动大。对于不同个性的队员所安排的上场时间也直接影响队员的赛前心理状态。

4.4 比赛对手的影响。中学生篮球队员比赛经验不足, 在对弱队比赛前容易产生轻敌思想, 对强队比赛则产生畏惧思想, 信心不足, 缺乏克服困难的积极性、主动性。

4.5 场地、环境对运动员的影响。中学生篮球队员比赛经验少, 训练时间少, 自我调节能力不足, 由于比赛的环境和气氛 (主、客场) , 赛前对比赛球的手感、篮筐高低、天气等条件的适应程度等, 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队员的心理状态。

4.6 教练员的赛前指挥艺术对运动员的信任程度的影响。

4.7 体能与身体状况。心理状态与身体机能相联系, 只有在身体条件达到最佳水平时, 队员才能把心理状态调整到最高程度。

5. 调整赛前心理状态的方法

赛前心理状态的调整就要注重心理稳定性、自信心及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 特别是要进行控制和缓和比赛过程中紧张焦虑情绪的专门训练, 以保证队员能够正常或者超常发挥自己的实际水平。

5.1 合理制定比赛方案。我国运动心理专家丁雪琴对比赛方案的制定进行过专门的研究, 她认为合理的比赛方案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5.1.1 进行赛前动员, 激发队员良好的比赛动机、确定适宜目标。

5.1.2 全面分析比赛形式和将要面对的问题, 还要考虑到各种突发情况。让队员做好各方面的心理准备。

5.1.3 教练员制定比赛方案前要根据全队情况和每个队员的个人特点, 要通过教练员与队员的沟通。让教练了解运动员的心理, 运动员了解教练的意图。这样才能使全队成为一个团结协作的整体, 才能发挥每一个队员的优势, 让队员们建立信心, 在比赛中沉着冷静地贯彻比赛任务。

5.2 确定良好的比赛心理定向。心理定向指对同类刺激按固定方式予以反应的心理倾向。在赛前能否建立良好的心理定向直接决定运动员能否调整好赛前的心理的状态。

5.3 充分利用各种心理调节方法, 把队员的赛前心理状态引导到最佳的比赛状态。

5.3.1 放松训练。针对赛前过于紧张的队员进行放松训练, 不仅有助于紧张情绪的调节, 还可以降低因紧张而消耗的能量。具体方法有:肌肉放松法, 呼吸调节法, 快乐游戏法等。

5.3.2 表象训练。在赛前, 对于正确技、战术动作的表象, 可以起到增进队员自信心, 达到最佳竞技心理状态。如:通过回忆自己训练时的成功表象建立信心。

5.3.3 语言激励。队员可以运用自我暗示鼓励自己, 克服不良情绪。另外教练员的语言激励和队员相互之间的鼓舞, 也是非常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

6. 总结

跆拳道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研究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 1 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2011级跆拳道专项生50名。

1 . 2 研究方法

1. 2. 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跆拳道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有关书籍和资料。

1. 2. 2 访谈法

多次和跆拳道专项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比赛前的不同心理状态。并询问跆拳道教研室老师,征求其建议并进行总结。

1. 2. 3 问卷调查法

对北京体育大学2011级跆拳道专项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和分析。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50份,回收率100%。其中教育学院25份,竞技体育学院25份,被调查对象的训练年限均超过3年,均参加了6次北京体育大学跆拳道锦标赛。

1. 2. 4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讨论和分析

2 . 1 跆拳道专项生整体状况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对象中,盲目自信的占22%,淡漠的占14%,焦虑的占16%,过分激动占32%,而最佳状态只占16%。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被调查者中差的赛前心理状态要远远多于好的赛前心理状态。而在差的赛前心理状态中盲目自信和过分激动的占了大部分比例。

2 . 2 不同学院对比分析

从表2、表3中不同的比例问题可以看出,赛前心理状态在教育学院和竞技体育学院跆拳道专项生的问题关键点是不同的。教育学院学生的主要赛前心理状态出现在过分激动型而竞技体育学院学生的问题主要存在于盲目自信上。另外通过数据我们还可以得出在最佳状态的比例中竞技体育学院的学生要好于教育学院的学生。

通过上面的统计分析,严重说明我校跆拳道专项生在心理训练方面特别是赛前心理状态上存在缺陷。

2 . 3 赛前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

2.3.1 比赛动机

参赛运动员的比赛动机是否正确。这是影响赛前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它是赛前心理状态好坏的基础,只有培养出正确的比赛动机,赛前心理状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2. 3. 2 训练目标和任务

训练目标和任务的制定是否确切,是否符合运动员实际,是影响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它将对赛前心理状态起指引导向作用。

2. 3. 3 参赛的次数

运动员参加比赛次数的多少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参赛次数多,经验也就相对多,有助于提高运动员处理比赛问题的能力,对运动员调节赛前心理状态起着基础作用。

2.3.4 对手水平

对手水平是影响比赛成绩的决定因素之一,它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有着间接导向作用。对手水平过高会使自己处于过分紧张状态,而对手水平远远低于自己会导致运动员产生盲目自信的赛前心理状态。

2.3.5 运动员的个性品质

不同运动员拥有不同的心理品质,有些运动员天生心理素质好,那么在对待比赛中出现差的赛前心理状态的纪律就要小些,反之亦然。

3 结论与建议

3. 1 结论

(1)跆拳道赛前心理状态直接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战术的发挥程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比赛的胜负。

(2)我校跆拳道专项生赛前心理状态中过分激动型所占比例最大。

(3)不同的训练年限和竞技水平对赛前心理状态有一定影响,例如教育学院学生和竞技体育学院学生的赛前心理状态表现不同。

3. 2 建议

(1)运动员和教练员都要从理论上高度充分认识赛前心理状态的概念和具体分类,努力提高科学理论认识水平,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投入到心理训练中。

(2)跆拳道赛前心理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心理教育过程,应该从运动员刚开始接受跆拳道时就应该得到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重视。

摘要:跆拳道比赛具有激烈的竞争性和对抗性,比赛过程中双方斗智斗勇,除了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较量外,心理因素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赛前的心理状态。本论文首先简述了跆拳道运动员几种常见的赛前心理状态,然后针对赛前心理状态的表现及产生原因做了具体分析。

赛前心理状态 篇9

通过观看田径比赛及赛事录像、查阅文献、收集比赛资料、赛事评论等方法, 对学院参加吉林省大学生运动会的11名田径运动员进行研究。

二、研究分析

通过带领学院田径运动员队参加吉林省大学生运动会比赛及训练, 可以看到影响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一) 不良的赛前心理状态。

1.赛前过度兴奋状态。运动员比赛前过度兴奋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比赛前提前兴奋;一种则是赛前过度兴奋。运动员可能在赛前出现兴奋状态, 即在正式比赛的前几天就开始兴奋, 过早地进入了竞赛状态, 从而使得自己的身体提前进入比赛状态, 心理状态也达到了比赛时的最佳水平。而处于赛前过度兴奋的运动员则由于兴奋过度, 往往会出现心跳急剧加速、呼吸短促、情绪不稳定, 甚至伴有紧张、烦躁、不安等心理因素, 导致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出现思维紊乱、注意力不集中、动作失常, 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不出平时应有的水平, 甚至不如平时训练, 致使比赛的失败。

2.赛前淡漠状态。比赛失常的原因有很多种, 其中运动员赛前情绪低落对比赛提不起积极性。赛前处于情绪低落状态的运动员通常表现为心情沉重、注意力集中不到比赛中去, 对取得比赛胜利缺乏信心, 甚至有弃权的想法。

3.赛前盲目自信状态。运动员赛前盲目自信一般可以造成运动员对比赛对手的实力进行过高或者过低的估计, 使自己在比赛前盲目自信, 骄傲自满, 不认真对待训练, 不能客观地分析比赛的情况, 以致在比赛中注意力下降、态度懈怠, 出现困难时, 由于生理心理准备不足, 不能迅速地应对, 导致比赛的失败。

(二) 训练及比赛经验不足。

1.训练程度直接影响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平时训练水平越高, 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的信心就越足。如果运动员参加了全年 (包括冬训) 的系统训练, 身体机能、技战术等训练比较好, 训练效果也很好, 那其对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就信心十足, 心理状态稳定。训练水平高, 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必备条件。

2.运动员赛场经验不足。运动员赛场经验不足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比赛经验决定高职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否控制情绪, 克服困难, 发挥正常水平。缺乏经验, 不能准确地预料比赛中的种种情况, 盲目忧虑或乐观, 造成选手注意力分散, 不能合理调控心理而影响运动员成绩。所以, 经常参加比赛或模拟比赛是提高运动员临场比赛控制能力的关键。

三、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 赛前运动员的心理因素变化, 影响着运动员身体、技术、战术的发挥程度。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发挥训练水平的情况下取得优异成绩, 不仅要具备身体训练优势和技战术方面的优势, 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的优势。因此, 要想让运动员充满信心、轻松比赛和积极投入训练、克服赛前紧张和焦虑的心理, 就要及时科学、系统地对其进行心理训练, 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 树立自信心训练。

1.明确比赛最终的任务是什么。只有让运动员明确参加比赛的最终任务是什么, 才会加强比赛过程中的责任感, 做好赛前的充分热身准备, 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去, 不畏惧比赛。因此赛前要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录像等方式充分了解有关比赛的情况, 及时调整好自我平时训练计划和参加比赛的计划, 做到“知己知彼”, 分析对手与判断准确, 以便做到“以己之长, 攻彼之短”, 在比赛中处于主动的地位, 从而取得比赛胜利。

2.激发运动员比赛前有良好的比赛动机。动机是以促进为前提的动机也是运动员参加比赛活动的心理动力, 是在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的核心, 能够激发起运动员优秀的比赛动机, 是运动员赛前心理做好准备的尤为重要的内容。运动员参加比赛的动机的种类是多种多样和十分复杂的, 确立正确的比赛动机对运动员能够产生较为持久的促进作用, 加强活动集体荣誉感, 从而在比赛就能努力拼搏, 争取能够取得优秀的成绩, 发挥自我的潜能努力去争取胜利。因此根据运动员实际情况有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的比赛动机。

(二) 明确目标, 树立信心。良好的信心是能够完美发挥自身能力和技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信心是相信自己美好愿望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调节状态。树立良好的信心, 能使运动员心理活动的过程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从而激励自己勇敢、坚定而顽强地进行拚搏和奋斗;如果没有良好的信心, 就很难有坚定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品质和决心, 甚至会导致自我心理活动过程产生紊乱的情绪, 直接影响自我在比赛中技战术实力的发挥。在比赛中, 造成运动员丧失信心的原因是很多的, 如对比赛畏惧缺乏正确认识和自我的判断, 身体和技术水平不高同时缺乏比赛经验, 在比赛中没有自信心取得胜利, 或者对于以前的失利而产生的心理障碍, 形成或畏惧对手的心理等等。因此, 要加强运动员的意志品质教育、思想教育和心理训练培养一定胜利的信心。

(三) 与强手过招。在平时训练或阶段性的成绩测试中, 根据运动员训练水平的高低, 不考虑成绩和名次, 只要求在最后冲刺阶段超越某一较强对手, 培养高昂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心理优势。

(四) 克服赛前紧张、焦虑心理状态的方法。

1.运动员呼吸调节法。利用运动呼吸调节的方式, 这是运动员比赛处理情绪波动的一种良好的心理调节方法, 通过加深呼吸使运动员情绪波动稳定下来。当运动员的情绪紧张激动时, 呼吸气短, 这时可以利用较为缓慢的呼气和吸气练习, 可以达到放松紧张情绪的目的。当情绪低沉时, 可以采用长吸气与有力的呼气练习, 增加高情绪高涨的状态。

2.想象成功再现。在平时训练中运动员都会有最好成绩的出现, 回忆过去训练难忘的印象和完美比赛经历, 想象当时赛前、赛中的情景, 回忆当时自信的状态和愉快乐观的心态, 会使运动员从中受到极大的鼓舞, 从内到外都增加了力量, 变得极其自信、从容不迫。所以运动员在比赛前多回忆过去那些令人自豪的、难忘的、取得冠军的比赛的场景的印象, 能大大克服赛前的紧张和焦虑。

(五) 对自身的评估。在比赛前可以采用某一项简单的技术动作作为热身练习, 让教练员评价这个动作。是否和平时训练时是一致的, 从而检验你的紧张情绪和比赛状态, 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变, 减轻并且消除紧张及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

(六) 专门性心理训练。心理训练可以有效地抵抗外界对自身的干扰。心理训练的方法包括自我暗示法、心理调整法、自我放松法、集中注意力提升法、模拟比赛训练法等等, 能消除运动员比赛前过度紧张心理情绪、全神贯注投入比赛、调整运动员的比赛状态和稳定情绪的作用。

四、结语

伴随不断提高的运动员训练技术水平, 运动员彼此之间的技战术水平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因素差距在逐渐缩小, 比赛的最后胜负, 往往不仅仅决定于运动员技战术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因素, 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过往的各种实践表明, 良好的心理因素已成为当代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优秀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提高运动成绩、争取比赛胜利的关键条件。因此在田径项目比赛和运动员训练中, 心理状态好坏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环节, 同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摘要:赛前心理状态对比赛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运动员取得较好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运动员水平接近的情况下, 心理因素的好坏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大多田径运动员身体、技战术训练都较理想, 训练成绩也很好, 但在比赛中不能很好地发挥出应有的训练水平, 其中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赛前心理状态不好。因此, 使运动员在赛前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是取得比赛胜利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赛前心理状态,田径运动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强.谈田径运动员比赛的心理训练[J].体育研究与教育, 1993

[2]郑日昌.心理测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赛前心理状态 篇10

一、研究方法和对象

研究对象:通过对大连市业余体校短跑组 (年龄14-17岁) 男10名, 女5名运动员调查研究。

研究方法:一是访谈法。通过日常训练中的接触进行观察、询问。在比赛期间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座谈;二是文献质料法。通过查阅各类体育期刊和体育著作等文献, 借鉴了其中一些对论文有指导性作用的研究和方法;三是逻辑分析法:对调查中出现的难点, 进行逻辑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比赛中, 良好的成绩的取得, 不仅取决于田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运动员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稳定的情绪, 清醒的头脑, 灵敏的感知觉, 准确地贯彻和执行教练员意图, 方能使自身的水平得以发挥。现代心理学认为, 良好的赛前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运动员身体和技术方面的不足。影响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 影响运动员临场情绪的主观因素

1. 运动员的个性特点。

一般而言, 神经系统兴奋性较强、神经敏感度较高的运动员, 在赛前和比赛中更容易产生极度紧张和惊慌情绪。这类运动员非常容易受比赛气氛的感染, 使神经的兴奋度过早和不适宜地提高。当比赛中其他运动员表现优异时, 也会使他们产生极度紧张的情绪, 甚至使他们对自己完全丧失信心。神经系统兴奋性较弱的运动员, 对比赛则常常表现出迟钝、涣散的状态, 他们虽不易产生极度紧张的情绪, 但也很难使自己在比赛中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2. 比赛动机。

一个运动员能否顺利进入比赛, 运动动机起着促进作用, 它直接影响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积极性。激发运动员参加比赛的动机是多样的, 具体表现为两类:一类是以好胜心为内驱力形成的动机, 如运动员赛前分析了自己与对手的实力, 认为双方实力相等, 比赛场上会进行激烈竞争, 强烈的好胜心成为他参加比赛的内部动力;另一类是以好奇心为内驱力形成的动机。动机有时对比赛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这类情况往往发生在不能正确处理比赛与需要的关系上。例如对“敌”我双方的实力认识不足, 因此对实现自我需要产生怀疑, 削弱了自信心, 造成了紧张焦虑的不良心理状态。动机的强度对比赛也有较大影响。

3. 缺乏自信, 信心不足。

相对而言, 那些缺乏自信而又非常渴望取得好成绩的运动员, 更容易产生极度紧张的情绪。缺乏自信心可能源于多种因素, 如年轻运动员首次参加大规模、高水平的比赛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运动员赛前状态不好或技术不稳定。

4. 身体反应。

有些运动员对自己身体的反应极为敏感。赛前睡眠略少, 食欲略差, 准备活动中出汗略多等, 均可能造成其恐慌、惧怕等紧张情绪, 而且比赛时出现任何不顺利的情况, 这种恐慌和紧张都会加剧。

(二) 影响运动员临场情绪的客观因素

1. 比赛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绝大多数运动员在参加一般性测验赛时通常都能较好地控制情绪, 很少出现过度紧张的状况;但当他们参加具有重要意义的比赛时, 往往会出现难以控制的紧张情绪, 而这种消极的紧张情绪正是其正常发挥水平的大敌。

2. 竞赛的激烈程度。

过高或过低的应激都不能使运动员处于最佳竞技状态, 从而制约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在竞赛中的充分发挥。由于辽宁省大学生田径运动员年龄、训练年限、训练水平大致相同。而且比赛组别较多, 因此比赛较为激烈。正确的估计会起到良好的动员作用, 有助于运动员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正确对待比赛中的各种困难。而错误的估计会出现信息加工失误, 使运动员倾向于把自己比赛的过程和结果往坏处想, 这种心理会造成注意力分散, 自制力、果断性下降, 产生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

3. 社会对比赛的期望。

评定运动员社会价值的主要因素是运动成绩, 而比赛是实现运动员社会价值的唯一途径。除了运动员的主观意识外, 社会对竞赛的期望是运动员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客观因素。在大学生田径比赛中, 这种社会对比赛的期望主要表现为运动员所在学校和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期望。

4. 比赛的环境。

一般情况下, 国内田径比赛参赛运动员人数不多, 观众也比较少, 气氛平静, 这种环境下运动员易于控制情绪, 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比赛。在世界级大赛中, 不但参赛运动员多, 观众队伍也非常庞大, 场面热烈, 加油呐喊声、喇叭声此起彼伏, 震耳欲聋。很少经历这种场面的运动员通常难以适应, 很难摆脱外界纷杂因素的干扰, 会因思想混乱导致大脑一片空白, 影响正常发挥。

5. 比赛的客观条件。

由于比赛受许多客观条件的影响, 如天气、场地、器材等。有些运动员在客观条件不理想时, 心理上就形成较大障碍, 情绪过度紧张, 往往在比赛开始前, 就已经输给那些水平相当但心理素质比其过硬的运动员了。

(三) 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状态典型表现及调控

1. 赛前过度兴奋状态的表现及调控。

赛前不良状态的原因是由于过高激活水平所造成的。运动员的比赛经验不足、自控能力和适应能力差或由于比赛动机过强、期望水平过高而刺激了大脑的兴奋性提高等都会导致这种不良状态的出现。因此, 在比赛前必须控制适宜的比赛动机和期望水平, 提高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和适应能力。应采取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安慰疗法、催眠练习等方法加以逐渐消除不良状况。

2. 赛前冷漠状态的表现及调控。

这种不良状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过低的激活水平造成的。一般来讲, 过度疲劳, 长期伤病不愈、比赛任务过重、困难过多而又缺少对策以及意志品质较差的运动员容易出现这种状况。应主要采取激励、动员、临场前尽量提前做准备活动等措施来提高其激活水平, 从而调动其积极参赛的热情。

3. 赛前盲目自信状态的表现及调整。

这种不良状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田径运动员的不良思想意识和作风引起的。对于这种不良心理状态的消除, 主要应加强对运动员思想作风的教育和培养, 另外, 还应认真做好赛前的心理准备, 使田径运动员全面了解赛前敌我双方的状况, 以清醒的头脑参加比赛, 从而获取比赛的成功。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过分紧张型

特征是情绪不稳定, 注意力失调, 不能控制自己的行动, 记忆力减退, 遗忘竞赛中应估计到的因素。多见于训练水平较低者。具体表现是情绪不稳定, 常常是一种情绪状态迅速被另一种情绪代替。赛前呈现这种心理的人较多, 占调查人数的58.57%。

(二) 淡漠型

特点是情绪低落, 软弱无力, 信心不足, 动作迟钝, 犹豫自卑, 感觉疲倦, 对当前竞赛的不利条件估计过多。这可能是过渡训练或赛前没有注意控制情绪所致。此外, 失眠、饮食不当及伤病影响也会引起此种状态。呈现这种状态的运动员占总人数的5.7%。

(三) 盲目自大型

对即将来临的比赛的困难复杂性估计不足, 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力量, 表现浮躁。不愿冷静思考, 盲目乐观。把准备活动看得无关紧要, 注意力下降、思维单调。对待困难态度消极, 一旦遇到失败或挫折, 情绪就会一落千丈, 束手无策, 造成比赛连锁失败。呈现这种状态的运动员占总人数的10%。

(四) 积极战斗型

这是一种理想的赛前状态, 它可以使田径运动员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水平。战斗准备状态的具体表现是:运动员身体机能良好、反映敏锐、情绪稳定、有充分的信心去争取比赛的胜利。赛前具备这种状态的运动员占总人数的25.73%。

四、心理调控措施

(一) 加强赛前适应性训练

运动员过分紧张的情绪来源于比赛特殊条件的刺激, 赛前进行模拟比赛训练, 让运动员反复体验类似比赛的情绪, 就能大大降低正式比赛的刺激强度。适应性训练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 想象训练。

运用语言和形象的表现来描绘出竞赛情景。要最大限度地想象自己在场上的行动及精神状态, 感觉到裁判、教练、观众、同伴的反应, 加深平时训练最佳竞技状态时的运动表象。

2. 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是指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的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 以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适应能力的心理训练方法。模拟训练可预防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 提高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

模拟训练的方法有:一是实景模拟训练。是在模拟比赛实际进程和设置比赛的情境与条件的状态下进行的训练。。具体的训练方法有:技、战术模拟训练, 抗干扰模拟训练, 气候环境模拟训练, 场地、观众、裁判模拟训练等;二是表象训练法。是运用技术和身体练习所产生的感知有意识地在大脑中重现过去最佳状态的运动表现。通过表象来增强运动员的信心, 加深对技、战术的理解和运用, 增强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信心。

(二) 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调节

情绪自我调节。自我调节的目的在于控制个人活动的过程。运动员了解自己是自我调节的基础, 如在比赛临近时自己的感受和心理有哪些变化, 情绪兴奋的性质和强度等等, 知道了这些征兆就可以检查自己的赛前状态。必须指出的是, 自我控制的能力不是运动员内在自发的和特有的, 它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获得, 这项专门训练必须有计划地列入到培养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去。

临赛前的情绪调节方法有:一是自我暗示法。自我暗示法是采用一定的“模式”来进行自我暗示, 也就是以自己的思想、语言暗示对自己心理施加影响, 对解除竞赛前紧张状态能起一定作用, 并能形成条件反射。在上场比赛前, 充分准备活动后, 想象即将完成的动作过程, 注意想象整套动作的表象要连贯, 不停顿, 感觉要好, 信心要足, 这样才能消除心理紧张的情绪, 放松肌肉, 调节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 才有可能在比赛中发挥正常水平;二是调整呼吸法。主要是通过呼吸的调整, 来消除紧张情绪和恐惧感。临赛前, 原地站立, 深吸一口气, 然后缓慢呼出, 随后自然呼吸, 使呼吸均匀而有节奏, 致使紧张的情绪逐渐转移到呼吸方面, 从而有利于情绪的稳定, 使运动员处于良好的竞技状态;三是心理诱导调节法。赛前把注意力转移到与比赛无关的刺激物上。如读书、看报和听音乐。用音乐调节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是有效的一种方法。通过这些转移训练达到消除运动员身心疲劳, 缓解运动员紧张的心情, 保持其获得优秀运动成绩的自信心。这种训练方法要根据运动员的情况而定, 有时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让运动员有预感时进行, 有时要在运动员毫无思想准备之时进行, 具体采用哪种方式要根据实际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 控制认知因素是关键因素

认知因素主要是指在头脑中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回忆、联想及想象等。要防止认知因素对情绪的干扰, 必须首先克服各种负性思维和消极想法, 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和自我安慰。

(四) 教练员在赛前对运动员的影响

在比赛中教练员担任着多重社会角色, 教练员要与运动员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切实调动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积极性、主动性, 以期达到预期的比赛效果。由于参赛运动员存在个体差异, 因此在实施心理训练过程中, 教练员要运用心理训练方法、训练手段时应针对差异区别对待。

五、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运动员参加每一次比赛, 一般心里都有所变化, 只是表现形式和程度有所差异。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 过多的批评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因此, 以正面的诱导和鼓励为主他们才容易接受。

2. 运动员赛前心理受性别, 训练年限, 运动成绩, 竞赛对手, 比赛规模的影响。一般情况是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成绩优比劣、训练年限长比短、竞赛对手强比弱、比赛规模小比大, 运动员所受影响轻。

(二) 建议

1. 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调整有助于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和发展, 使运动员稳定可靠的参加比赛, 他是提高运动成绩所必须的一个方面。

2. 要使运动员参加比赛的心理过程积极性化, 除了在赛前采用种种方法调整外, 还要在日常训练中有意识地安排困难因素, 从严从难要求, 以从根本上发展和培养运动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和优良的体育作风。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 才能正常发挥水平, 创造出优异的成绩。

摘要:随着竞技运动的发展, 心理训练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如何培养田径运动员赛前的心理状态以及在比赛中做到正确的调控, 已被列为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国内外一些重大比赛中经常可以看到, 在比赛双方身体、技术、战术训练水平实力相当的情况下, 心理因素往往对比赛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使运动员参加比赛的心理过程积极性化, 除了在赛前采用种种方法调整外, 还要在日常训练中有意识地安排困难因素, 从严从难要求, 以从根本上发展和培养运动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和优良的体育作风。

关键词:短跑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调控

参考文献

[1]郑伟.现代运动训练与竞技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 2004-08

[2]容仕霖.运动训练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03

[3]陈伟伟.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及调控方法[J].肇庆学院学报, 2006 (5)

[4]山灵团.论运动员赛前的心理准备[J].洛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9 (5)

[5]简荣章.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J].体育科学, 1987 (4)

赛前心理状态 篇11

关健词:运动员竞技状态赛前训练

0 引言

要想在比赛中最大限度地出好成绩,这就必须在赛前的训练中调整出一个最好的竞技状态,而这个竞技状态的出现必须有一份周密的训练计划才能实施。而形成最佳竞技状态的基础在于尽可能地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也就是提高其最大的工作潜力和承担最大极限负荷的能力。不仅如此,机体也必须能够在训练和比赛结束后尽快地恢复。恢复越快,越容易使运动员的机体潜力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众所周知,短跑是速度性项目,它不但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短跑技术,同时还要求运动员具有很好的速度,速度耐力和专项能力。

1 赛前竞技状态的调控

当今竞技体育训练的总趋势是由大负荷向大强度转化,出现了三个特点:一快,即训练节奏快;二多,即训练天数和训练次数多;三大,即训练强度大、密度大、专项训练的比重幅度大。高质量训练的比重约占总量的50%左右,由过去的大周期训练改为小周期训练。由于体校训练受寒暑假的影响,小周期的训练更适合体校的训练特点。因此,我们把赛前十周的训练定为竞技状态的调控周期,在这十周的训练中,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

目的:①使运动员身心处于良好状态,通过改变训练环境和换项训练实现。②变更训练手段,使其由平衡到不平衡,提高训练难度。

任务:①为下阶段的训练作准备,练就必要的素质以适应下阶段的要求。②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使前一循环训练和比赛积累的疲劳得到恢复。

这阶段以身体训练为主,要求多做跑的专项练习,如小步跑、高枱腿跑和后蹬跑。杠铃负重半蹲、半蹲跳、跨步跳以及柔韧性、协调性练习等。这些练习的强度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负荷量不宜过重。以适度为宜,关键要看效果。

第二阶段:(提高)

目的:提高支撑器官能力,改善心脏供氧状况。

任务:发展有氧与无氧的能力。

这个阶段的跑量逐步增加,循序渐进,有一定的强度要求。同时强调跑的技术要自然、放松、省力、重心要高。

第三阶段(强化)

目的:把握竞技状态出现的时机。

任务:提高训练质量和训练水平。

这个阶段要求强化训练,力求有所突破:

①训练量有所下降,一般維持在上阶段的四分之三左右,以求保证训练质量。

②这个阶段的训练对运动员来说是很关键的,训练中要根据她们的个人情况,严格执行训练内容的量、强度、密度。专项距离的训练,必须用百分之百的强度去完成。这种要求的训练,一周有一次就很可观了。绝对速度的训练每周大约安排二次左右,强度也要求百分之百地完成。在这阶段的训练中,有时也根据运动员本人的实际情况及比赛需要,隔24小时安排一次大强度的专项训练(这种训练能在科研人员的配合下,依据运动员本人的生理指标来确定间隔多少时间安排一次大强度的专项训练则更为实际)。用极限强度或超极限强度的训练,多数人做不到,但提高和培养竞技能力又必须这样做。实践证明:离这个要求越近的人,就越有可能取得好的成绩。这时谁的训练有突破,谁就有可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③强度训练要逐步增加。300M+200M+100M×1/2,每距离间歇约在3分钟(慢走100M),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与比赛的心理相接近,起到了心理训练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通过这样的训练手段来作为运动员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的评定依据。如果运动员在间歇跑的过程中,强度越跑越快,说明她的能力在增加。总而言之,这一阶段的训练量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才能以良好的竞技状态投入比赛。

④把握竞技状态出现的时机是这个阶段训练的关键。过早地出现竞技状态的高峰,离比赛日期甚远,容易贻误战机,竞技状态高峰出现过迟也会导致战机的贻误。这是训练画龙点睛的艺术,是一个较难处理得好的问题。我们往往经过这样情况,赛前训练状况不错,可惜到比赛时却未能表现出来。另一种是赛前看起来状况不理想或训练情况一般,但在比赛中发挥得很突出。从这两个相反的结果来看,说明赛前的训练是很复杂的。其中有运动员健康状况和心理、意志、决心、情绪等,也就是教练员对训练中各种信息有正确的判断分析处理,才可能得到好的效果。

⑤要使运动员身体于健康情况下,在比赛前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得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注意训练后的恢复措施及手段的应用,这是这阶段训练中重点重要的环节。由于大强度的训练,使体内很多能源物质损失,一时补充不上来而使能量供需处于不平衡状态,导致机体的免疫力下降。由于紧张的训练使肌体的疲劳和神经系统的疲劳堆积,很容易产生伤病,迫使训练中断,教练员来不得半点疏忽。由于条件所限,目前我们还没有更多、更好的生理指标可利用,还停在感性和经验的阶段上。

第四阶段(临赛调整)

目的:把竞技状态调整到最佳状态。

任务:使肌肉得到超量恢复。

这个阶段要求适当维持训练,使神经、心理得到充分放松、协调、平衡。①调整神经系统和各部位肌肉,使其得到较充分的放松、协调,使肌肉富有弹性,以便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训练水平。②使前段经过强化训练后积累的疲劳得到恢复。③这时的训练是养精蓄税的训练。是形成竞技状态的训练,各训练手段的采用,都要恰如其分,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任何一种过大或过小的训练负荷都有可能导致比赛的失利。

2 小结

2.1 最佳竞技状态不可能很快达到,而是需要经过艰苦的较长时间的训练和必要的比赛才能实现。

2.2 最佳的训练效果,莫过于通过较大的训练负荷来实现,在进行强化训练时,又需力求有所突破。这种训练,突破与否,直接关系到训练水平的提高或降低。

赛前心理状态 篇12

长跑不仅是田径运动比赛中比赛时间和距离比较长的耐力性竞赛项目, 而且是动作比较单一, 枯燥乏味的运动项目, 要求大脑皮层能承受较长时间的、反复单一的均衡刺激, 在比赛中要求运动员有吃苦耐劳的毅力和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状态。身体素质是保证运动质量的物质基础, 运动技术是基本条件, 而心理素质能使两者能够发挥内部动力, 挖掘最大的潜能。因此, 中长跑运动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合理的运动技术, 较强的心肺功能, 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可见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就需要在赛前把生理和心理调到最佳状态。那么, 影响大学生长跑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因素都有哪些呢?本研究针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促使大学生运动员形成良好赛前心理状态的建议。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全国高校大学生长跑运动员60人, 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均为二级以上水平, 平均年龄20.4±1.03岁。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参阅运动心理学、田径教材, 及各类相关论文和文献资料。

2.2.2、访谈法:咨询全国部分高校专家、教授, 探究影响大学生长跑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因素。

2.2.3、问卷调查法: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要求, 进行问卷设计, 并遵循设计的基本原则, 拟定了影响大学生长跑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 最后确定为正式问卷, 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95, 经征询专家, 该问卷的内容效度可靠, 可用于大学生长跑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测量。结果表明问卷信度很高, 符合要求。在网上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 采用最大频数组的组中值作为该因子的权重, 并根据各因素子项的权重系数值, 权重系数t≥0.1的因素定义为极重要因素, 权重系数0.05≤t<0.1因素定义为重要因素;把t<0.05的因素划分为一般因素。 (见表1)

3、结果与分析

3.1、运动员因子

3.1.1、竞技能力 (t=0.147)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有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 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竞技能力是运动员赛前心理稳定的前提, 也是取得好成绩的保证。问卷统计结果显示 (表2) , 大部分参赛运动员都认为竞技能力极重要, 竞技实力与心理状态成正比, 实力越强, 赛前心理状态越好。

3.1.2、耐力水平 (t=0.115)

长跑需要耐力、力量、速度、技术, 属于有氧代谢范畴, 因此运动员的耐力水平直接影响着比赛, 同时也影响着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耐力水平高的运动员绝对有信心完成整个比赛, 对整个比赛不会产生畏惧, 更不用担心比赛过程中会因为体力的下降而影响竞技能力, 将会以一种平和自信的心态去完成整个比赛。

3.1.3、运动焦虑 (t=0.105)

运动焦虑是指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 对当前的和预计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情景产生的担忧倾向。它有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 积极的方面, 焦虑情绪促进了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 最大激发潜能, 使运动员在大赛中得以超常发挥的一个心理生理基础。其次, 也有消极的方面, 过度的焦虑会造成交感神经系统的失调, 让人意识范围变狭窄, 影响运动的精确度和机体的协调程度, 就会影响成绩的发挥。因此, 教练员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 刺激运动焦虑水平适当增高, 使之处在一个适中的水平上, 以利于体能的充分释放和达到最佳的竞技水平。

3.1.4、自信程度 (t=0.102)

自信是促使长跑运动员竞技实力正常发挥或超水平发挥的极重要的因素。自信程度高的运动员在进入比赛后, 不论是体力控制还是战术运用都能做到“收放自如”并能保持稳定状态而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通过训练认清自己、认清比赛的本质, 不断的总结每次训练比赛的得失、收获, 才会不断地在思想上和技术及能力上成长和脱变, 从而从量变达到质变, 从根本上丰富比赛经验, 让自己不断成熟。只有认清了自己的能力和所做事情的本质, 才能更有把握把事情做成功。

3.1.5、比赛动机 (t=0.053)

比赛动机是推动运动员进行比赛中的内在动力, 比赛动机过强会引起运动员情绪的混乱, 使其运动能力下降, 直接影响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积极性。激发运动员良好的比赛动机, 是运动员赛前心理准备的重要内容之一。过分考虑个人的得失及比赛结果容易造成害怕失败、紧张不安或淡漠消极的情绪反应, 直接影响动作技术水平的发挥和导致战术安排方面的失败, 使比赛成绩下降。

3.1.6、运动疲劳 (t=0.049)

动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而产生的身体不适应性。对运动员来说, 参加训练或比赛是常有的事。当训练和比赛负荷超过于机体承受的能力, 而产生的暂时的生理机能减退现象, 是运动员为了提高运动成绩而进行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所引起的机体机能的变化。这就是经常所说的运动性疲劳。产生疲劳是训练的正常反应。疲劳大体分肌肉疲劳、内脏疲劳、神经疲劳。疲劳的程度一般可以通过运动者的自我感觉和某些外部表现来判断。

由于赛前训练调整计划安排不当, 或由于运动员参赛过多而无法进行系统的恢复性训练, 或由于运动员不积极配合, 或自身缺乏经验, 以及运动员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都会导致运动员身体状态得不到很好的恢复, 在这种情况下, 大脑皮层兴奋性下降, 抑制过程加强, 参赛时不能进入状态, 达不到适当的激活水平。

3.2、训练情况因子

3.2.1、心理训练 (t=0.112)

长跑比赛中要取得优异的成绩不仅需要速度、力量、耐力和合理的技术, 更需要运动员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赛前心理训练是保证运动员心理状态稳定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取得出色的成绩的经历要以固定的信息储存在记忆中, 树立必胜的信心, 要正视自己的实力水平, 对于比赛中出现实力强于自己的选手要有充分的估计, 临赛时就不会担心和过于紧张。只有经过充分的赛前心理训练才能临战不惧,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从而保证竞技实力的发挥和战术的合理运用, 才能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3.2.2、战术安排 (t=0.106)

战术安排要具有灵活性。赛前要根据其它选手的报名成绩, 对运动员的实力水平做出合理估计后, 安排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的战术, 使运动员充满自信, 不仅能在比赛过程中保持自己的节奏, 而且能够针对其强劲对手的实力对自己的战术做出灵活变动。

3.2.3、训练程度 (t=0.103)

教练员运用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 借用高科技监测手段使运动员在尽可能短的训练周期内, 掌握动作的技术和提高竞技能力, 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增强运动员的参赛信心, 使其赛前心理状态趋于稳定。从表三分析得知, 训练程度要针对不同的个体, 并不是所有的运动员训练程度越好, 成绩也越好。当运动员成绩处于平台期时, 应根据运动员的特点调整训练方法, 降低运动员的焦虑状态, 重新树立参赛信心, 保持稳定的情绪, 训练程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影响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

3.3、外界因子

3.3.1、场地 (t=0.050)

大学生长跑比赛一般是在塑料跑道进行, 那么对比赛场地的适应是相当重要的。运动员适应场地, 一上跑道就会显得兴奋, 动作轻松, 充满信心, 反之, 则会使运动员产生不良的情绪状态, 影响比赛成绩。场地与运动员的成绩密切相关。

3.3.2、观众情绪 (t=0.032)

调查表明, 运动员的比赛状态与比赛的外界观众情绪及其它因素有关, 也就是说运动员在比赛中产生紧张、焦虑导致动作僵硬的另一主要原因与周围环境中的教练员、队友及观众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常常也会出现对运动员心理状态产生异常影响, 这必然会影响处于比赛之中的运动员成绩。所以, 运动员赛前要根据教练员的指导, 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不受外界观众情绪及其它因素的影响。

3.3.3、环境与气候 (t=0.020)

环境与气候也是影响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一个因素。良好的环境与气候会使运动员的心情显得舒畅, 对于比赛充满信心, 把比赛当成是一种享受。无形之中缓解了运动员的比赛压力, 使之能以一种轻松的状态参加比赛。

3.4、结论与建议

3.4.1、结论

3.4.1. 1、影响大学生长跑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各种因素直接关系到比赛成绩的好坏。

3.4.1.2、影响大学生长跑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极重要因素有竞技实力、耐力水平、心理训练、战术安排、运动焦虑、训练程度、自信程度;重要因素有比赛动机、场地器材、身体疲劳;一般因素有观众情绪、环境与气候。

3.4.1.3、对竞技实力和耐力水平是长跑运动员形成良好心理状态的基础, 是影响长跑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极重要因素, 没有竞技实力和耐力水平就不可能形成赛前良好的心理状态。

3.4.1. 4、长跑运动员赛前良好心理状态的形成, 是科学、合理、有效, 综合、利用各种因素的结果。

3.4.1.5、保持长跑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稳定是获得比赛成功的基础, 是长跑运动员必须具备的内在实力, 只有通过训练, 克服各种因素的影响才能逐步形成。

3.4.2、建议

3.4.2.1、要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对对竞技实力, 只有具备雄厚的竞技实力和体能实力后, 再结合心理训练和战术安排才能逐步获得赛前良好的心理状态。

3.4.2.2、心理训练必须结合比赛情景, 使运动员在心理上处在比赛氛围中, 把完成训练当比赛, 使运动员对自己的运动成绩做到心中有数, 主动发现在完成训练任务时每个关键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 熟悉完成比赛距离的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正规比赛时, 仅仅看成是一次平常训练, 从而保证心理状态的稳定, 有利于发挥出运动水平, 取得优异成绩。

3.4.1.3、明确比赛任务, 树立必胜的自信心, 确立合理的比赛目标, 这样有利于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增强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保证比赛顺利的完成。

摘要:以全国高校大学生长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研究影响大学生长跑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各种因素, 为大学生长跑运动员形成良好的赛前心理状态, 取得最佳的比赛成绩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长跑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因素

参考文献

[1] (德) 迪特.海克弗特, (美) 查理斯.D.斯皮尔约格体育运动中的情绪及控制[M].北京北京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理专业委员会, 1989, 276-227

[2]黄希斌.浅析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准备训练[J]福州师专学报, 1998, 1

[3]王强, 彭铃群.影响田径运动员竞赛心理变化的因素及心理训练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

[4]刘淑慧.自强.自信.自控--讨论瓦伦达心态与运动员在赛前心理准备[J].体育科学, 2001, 21 (6) , 74-76

[5]权德庆.《体育统计》[M].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

[6]高键, 王选艳, 胡静萍.对我国优秀冰雪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能力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1, 37 (6) , 32-33

[7]邓树勋, 洪泰国, 曹志发.《运动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上一篇:分区控制策略下一篇:主体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