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状态及护理

2024-06-09

心理状态及护理(共12篇)

心理状态及护理 篇1

产后抑郁症是指在产褥期发生的抑郁症, 是一种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综合征, 通常发生在分娩后数日或数周, 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 有的还会危及到婴儿、家庭和社会。因此如何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的一个新课题。现将其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及病因

1.1 一般资料

我院妇产科2008年7月~2009年6月的260例产妇中, 有30例出现产后抑郁症状。年龄19~41岁, 平均年龄 (27±5) 岁。其中初产妇16例, 经产妇14例, 阴道侧切13例, 剖宫产8例, 顺产9例。生女孩5例, 生育畸形儿3例, 死胎史3例, 经济不佳5例, 产后母亲角色适应不良14例。3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食欲差、心烦、疲倦、想哭、担心等不适, 5例因产下女婴后, 感觉自卑、情绪低落。经过护理和心理疏导, 30例均治愈出院。

1.2 病因

(1) 生理因素分娩前后孕妇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 妊娠期体内雌孕激素显著提高, 皮质内激素、甲状腺激素可有不同程度提高, 分娩后这些激素迅速下降, 导致脑内和内分泌组织儿茶酚胺减少, 从而影响高级脑细胞活动而诱发抑郁;分娩引起的疼痛和不适及产妇本人健康状况原因对产妇产生抑郁情绪也有很大的影响; (2) 心理因素产妇担心婴儿的健康、注重新生儿的性别担心父母亲及爱人不喜欢女孩子、婴儿的喂养和照顾所产生的压力、产妇担心不能胜任母亲角色所形成的压力, 患者常有苦闷、焦虑或对于婴儿的需要无反应。有的还会有自杀或伤害婴儿的行为出现。 (3) 性格因素性格内向者遇到问题容易发生精神抑郁, 性格外向者心理容易产生不平衡。这些都易发生抑郁症。

2 护理

2.1 产时护理

产妇在进入产程后, 由于疼痛的加剧, 体力消耗, 多数患者的恐惧感加重。根据不同的情况, 给患者以关心, 作好产妇的生活护理, 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待产环境。鼓励患者调整心态, 消除恐惧心理, 并及时告诉产程的进展和需要, 给产妇心理上、情感上的支持以增强产妇对生产的信心。

2.2 产后护理

由于分娩阵痛, 体力和精力消耗致产妇疲劳, 需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尽量给产妇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减少不必要的探视, 治疗和护理时间要尽量集中。指导产妇进行母乳喂养, 宣教新生儿护理知识及有关新生儿生理现象知识, 如新生儿黄疸, 假月经, 溢奶等现象。保证孕妇营养和能量供给, 鼓励产妇与孩子进行接触, 协助对婴儿的护理和照顾。教会产妇护理婴儿的一般技能, 帮助产妇尽早进入母亲角色。产后会阴切口、剖宫产后的伤口疼痛、子宫收缩痛、内分泌的变化、产妇角色的改变都是引起产后抑郁的重要原因。做好产后身体的护理, 鼓励产妇积极有效地锻炼身体, 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看一些产褥期保健知识及育儿方面的书籍。

2.3 心理护理

产后抑郁是一种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综合征, 常不需要药物的治疗。运用沟通技巧, 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语言和谈论敏感的话题, 如:产妇的身材恢复, 婴儿的性别及经济问题等, 都应该尽量避免。让家人关心患者, 倾听产妇的倾诉, 母婴同室, 使产妇不感到孤独, 增强患者自信。理解和认识产妇产后的心理状态和需要, 经常陪伴患者, 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对因产下女婴、缺陷儿、死婴的患者在出现情绪变化时不要一味的安抚, 应为其提供宣泄心中苦闷的环境, 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 使产妇正确认识社会并提高处理生活难题的信心。

2.4 提高业务水平

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临床护士、助产士的素质, 开展人性化的护理。对待病人亲切, 温和, 友善, 使产妇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 积极配合医务人员顺利完成分娩, 减少产后并发症给产妇带来的心理负担。

3 讨论

产后抑郁、焦虑的产生主要原因是分娩前后体内各激素之间的比例发生改变, 内分泌功能的不平衡, 孕晚期各种认知障碍和负性情绪以及家庭社会支持的减少、生活事件的冲击、心理上对分娩的紧张恐惧、产妇的个性等[1]。由于生育前患者对生育和即将施行的生育手术缺乏认识, 对生育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生育后对身体、生活的恢复能力自信心不足, 害怕生育对身体的创伤与疼痛, 担心生育过程是否能顺利进行及产后疾病、对产后能否失去现有的和将来的工作机会和晋升机会忧虑较多而出现情绪低沉、悲观、疲劳感、内疚感、焦虑烦躁等, 还可以出现罪恶感, 怀疑自己患有种种疾病, 最严重者出现自杀倾向。由于一般人对生理疾病较重视, 而对心理疾病则较疏忽, 因此产后抑郁症的患者虽然非常多, 但仍未引起广泛的注意, 当患者出现相关症状时, 常常被认定是无理取闹, 不知适时给予情感支持, 最终导致病情的恶化, 从而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 还影响婴儿、婚姻、家庭和社会。因此, 护士应密切观察产妇的心理变化, 准确评估她们的心理状态, 并针对不同的问题实施护理。对孕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宣教,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教育产妇学会照顾自己和婴儿, 顺利进行角色转换[2]。一旦产妇出现上面所述的各种表现时, 应嘱患者及早去医院求医, 以免延误治疗。

总之, 产后抑郁症患者只要早期发现, 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能够控制病情的发展, 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陈起燕, 张荣莲, 李艳华, 等.孕晚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00, 15 (4) :201-202.

[2]钟夏莲.健康教育应用于预防产后抑郁症的护理体会[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3, 10 (12) :59.

心理状态及护理 篇2

(l)心理问题:表现为心境和情绪方面产生一定的波动,其思维保持逻辑性,人格保持完整性。心理问题指近期内发生的、反应强度不甚剧烈的和内容尚未淡化的心理紊乱状态。

(2)心理障碍:表现为心理波动较大,可出现思维逻辑错误或间长期的精神折磨而出现人格缺陷,指初始反对剧烈、持续时间久、内容充分淡化和自身难以克服的一种沉重心理负担。

(3)心理疾病边缘:似见为注意力涣散、好幻想、意志力减弱、自我评价过于偏离常忐、社交和人格方面改变等。常有不典型的异常心理现象,是心理紊乱的最严重状态。

2、造成心理紊乱的原因

心理状态及护理 篇3

【关键词】 临产妇;心理状态;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8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32-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对象为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临产妇320人,均为足月妊娠,单胎头位,无妊娠合并症,年龄20-30岁,文化程度不等,入院时无剖宫产强烈要求。

1.2 方法和措施

1.2.1 观察分析临产妇的心理状态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带给产妇的不尽是喜悦,临产是孕产妇的一个特殊时期,临产妇虽不是病人,但在这一特殊时期,她们有着特殊的心理活动[1]。因文化程度、心理素质、身体状况等不同,心理状态也存在很大差异。

1.2.2 愉悦心理 孕前积极接受优生优育指导,孕期积极参加围产期保健检查,对生产有一定思想准备,有即为人母的幸福和自豪。亦有学者研究,心理素质和身体状况良好,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孕妇,大多产生愉悦心理。这部分临产妇大都能够主动与医生、护士配合,母婴安全系数较高。

1.2.3 期待心理 临产标志着分娩的开始,即将做母亲的产妇,迫切得知婴儿性别,婴儿有无畸形,这种心理状态是战胜心理困难的要因。这部分临产妇情绪较不稳定,思想比较敏感。

1.2.4 焦虑和恐惧 分娩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变数,存在着不测和不适,由于网络知识的普及,孕妇对分娩知识的片面了解,加之孕妇大多为第一胎,没有分娩体验,或从别人那里得到消极暗示,认为分娩是一痛苦的过程,对疼痛产生恐惧,担心分娩过程不顺,担心婴儿有畸形,或性别是否令家人满意,这些顾虑使产妇精神紧张,出现焦虑反映[1]。

1.2.5 孤独心里 孕妇住院临产后要进入待产室,由于产房消毒隔离制度的要求,一般不许留家属陪伴,中断了亲人的安慰、鼓励,产妇感觉失去了精神支柱,产生孤独、无助感。[2]。

1.3 心理护理措施 根据临产妇的心理状态,在护理工作中采取个性化、人性化服务。

1.3.1 开展分娩导乐服务 孕妇临产后进入待产室,助产人员热情接待,耐心指导,一对一全程服务,使临产妇尽快适应环境,精神上得到支持,消除孤独感。发生阵痛时给予安慰,使产妇了解阵痛是分娩过程中正常的生理反应,宫缩开始后,指导产妇做腹部按摩,亦可双手握拳,抵住腰骶部,或做深呼吸,据文献报道,腹式深呼吸能稳定情绪,减轻痛苦。宫缩间歇时,全身放松,指导产妇自行控制,通过固定程序,使其全身发生调节反射性松弛反映[3]。每次检查后,向产妇解释检查结果,临产后不过早干预,以免导致产妇思想紧张。第一产程:鼓励产妇进食水,除特殊情况必须卧床外,可自由活动,以利于产程进展。助产人员向产妇讲解早吸吮与母乳喂养知识,使产妇在分娩后尽快进入母亲角色。第二产程:应注意时刻与产妇沟通,每次宫缩前指导产妇正确屏气用力,宫缩间歇时休息。对其做出的努力与配合及时给与鼓励和表扬。助产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胎儿娩出后,若性别不理想,或有畸形,先不要告知产妇,以免其情绪波动,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出血增多。第三第、四产程:助产人员协助做母婴皮肤接触、早吸吮,再次讲解母乳是婴儿最佳营养食品,鼓励母乳喂养。

1.3.2 采取音乐疗法 在待产室、产房,适当开放音乐,采取音乐治疗陪伴分娩,让产妇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以分散注意力,保持愉悦的心情,接受自己的宝宝,进入母亲角色。

1.3.3 自我效能应用 采用榜样作用,对临产妇的心理情绪有积极影响[4]。安排临产妇与已顺产的产妇相互交流的时间空间,尽可能的减轻其顾虑,调动自身潜能,同时在宫缩阵痛难忍时,及时给予支持、鼓励,不失时机的给予分娩指导,促进产程进展。应用自我效能的产妇,产程短,产后出血少。

2 结 果

本组入选对象320人,产后大出血1例,产程延长2例,剖宫产13例,其中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6例,胎儿宫内窘迫7例,总产程平均(10±1.2)小时,产时及产后2小时内出血为(150±50)毫升。

3 体 会

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工作在临床越来越重要,临产妇是一特殊群体,心理变化复杂,易产生焦虑、恐惧、孤独的不良情绪,而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又是影响分娩的重要因素之一[5]。所以做好该群体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在分娩过程中,产妇得到恰当的个性化的心理护理,能够帮助其增加自然分娩的信心,缩短产程,减轻疼痛,减少出血,确保母婴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静.临产妇的心理分析与护理[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1996,4(5):61.

[2] 信爱.实施临产妇心理护理加速产程进展的效果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5(2):45.

[3] 夏明静,佟瑞霞.腹式深呼吸对分娩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0,36(5):327.

[4] 郑燕,康云淑,黄华英,郭天智.自我效能理论用于产时护理的观察[J].护理研究,2005,19(10):2016.

癌症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 篇4

1癌症患者心理状态分析

1.1 焦虑状态

由于癌症患者多数会出现剧烈疼痛, 对自己的病情心中无底, 盼望医生尽快给予处理, 及说明病情;决定手术患者更有一种急切的心理, 要求尽快解除疼痛, 使病情得到稳定。

1.2 疑虑心理

一部分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水平产生一种不信任的态度, 对医生的诊断持怀疑态度, 寻求有精湛医术的医生, 现代化医疗仪器, 渴望排除恶性达到确诊目的。

1.3 惧痛状态

疼痛是造成癌症患者恐惧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有时患者对疼痛的恐惧胜过死亡的威胁, 持续的疼痛不仅影响正常活动, 而且随时提醒患者面临死亡, 因而引起绝望情绪。

1.4 悲观厌世状态

经治疗病情进一步恶化, 心情明显的抑郁、悲哀与痛苦, 或沉默寡言, 或暗中伤心流泪, 或因疼痛产生轻生念头。

2心理护理

2.1 刚入院时心理护理

患者住院, 处于陌生、恐怖、焦虑与痛苦之中, 医护人员一言一行都会影响患者不同程度的情绪变化。所以, 在护理上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安慰、开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 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注意用良好的语言、修养、诚恳和蔼、耐心的态度和患者交谈, 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使他们在最佳的状态下接受治疗, 以提高疗效, 延长其寿命。

2.2 待诊阶段

患者 往往想知道自己的诊断却又怕知道诊断。当知道诊断后, 有些患者又不能面对现实, 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悲观失望, 对生活失去信心等。此时护士要采取疏导的方法, 使患者敢于面对现实。对接受癌症诊断的患者, 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帮助患者懂得癌症是可以医治的, 癌症并非绝症, 给患者以战胜疾病的希望。

2.3 确诊阶段

患者经受不住癌症诊断的打击, 其心理变化非常大, 患者常表现消极惊恐、易怒此时, 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帮助患者从情绪低谷中走出来, 要给予患者多方面的关心爱护和帮助, 给予精心护理, 鼓励患者抓紧时间治疗, 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认真负责的精神。同时可以邀请一些治疗好转的患者谈他们的治疗经过, 促使患者的不良心理转化, 使他们感受到有治愈的希望, 从而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

2.4 治疗阶段

此期患者经过确诊, 精神受到考验, 多数要求尽快得到治疗, 要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如化疗药物出现的副作用, 有的患者恐惧应用化疗药物, 此时要耐心的解释, 支持鼓励患者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减轻和预防副反应, 同时还要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 注意加强饮食疗法和体能锻炼, 才有健壮的体魄, 坚持到治疗结束, 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治疗阶段。

2.5 病情好转阶段

患者普遍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 此时要对患者不失时机的进行癌症是可以治愈的宣传教育, 常收到良好的效果, 同时还要帮助患者总结配合治疗护理经验教训, 坚定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巩固和强化良好的心理状态, 取得更满意的治疗效果。

2.6 病情发展阶段

心理状态及护理 篇5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的心理状态,分析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方法:选取近几年在我院实习的180例护理专业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这些研究对象期望的就业途径、影响其就业的因素、就业的意向、对就业指导的满意度、期望获得的就业指导及存在的心理压力。结果:经调查,护理专业毕业生更期望能在实习单位就业,认为社会关系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更倾向于在国有综合医院就业,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的评价一般,更期望得到专业操作方面的就业指导,大部分护理专业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有就业压力。结论: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关院校应对护理专业毕业生进行合适的心理辅导,为其制定就业指导方案,帮助其树立明确的就业目标,提高其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有效地解决其就业的问题。

心理状态及护理 篇6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46例的重症肝炎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个性化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早日康复的目的;方法:通过与46例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按恐惧忧郁型、悲观自卑消极型、易激动型、否认心理型进行分类,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46例患者都能接医嘱服药、消除了心理障碍,病情好转出院;结论:肝炎病人的心理状态复杂,只有在注重药物治疗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病人的心理护理,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肝炎病人;心理状态;分析;护理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6-2008年收治的46例肝病患者,其中男30例,年龄45~62岁;女16例,年龄42~59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实验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划分为恐惧忧郁型8例,悲观自卑消极型7例,易激动型8例,在注重药物治疗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提出相应护理措施,使患者情绪稳定,能积极配合治疗。

2 患者心理状态分析

2.1 焦虑恐惧心理:焦虑是由紧张、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觉交织而组成的一种复杂情绪反应[1]。据国内有关文献报道,焦虑和抑郁情绪严重地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恐惧绝望常使重肝病人表现出烦躁不安,精神紧张。由于本病住院时间和疗程较长,经济费用高,使许多家庭坠入困境,甚至举债,特别是自费患者思想压力大,加重了心理顾虑,导致病情加重。

2.2 自卑消极悲观心理:具有自卑心理的病人一般少言寡语,说话小心谨慎,造成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上普遍缺乏对肝炎传播途径的了解,对肝炎病人表现出过度的无原则的“避而远之”。加之住院期间的隔离治疗,使病人产生孤独感和遗弃感,整日愁眉苦脸,不愿与人交谈,不积极配合治疗。

措施:

2.3 易怒心理:由于肝炎病毒无特效药物,病人久经治疗,化验结果长期不能转阴,加上工作,家庭及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在情绪易激动,动辄就对医务人员或家属发脾气,事后又后悔。加之重肝病情发展快,来势凶猛,自觉症状明显,使患者表现出恐惧不安的情绪,惟恐病情加重,而出现急于求成、药到病除的心理。若未达到自己预期效果,则表现出急躁易怒、烦躁不安、失眠等,将治疗效果归因于医护人员技术水平低,工作不负责任。此种情绪如不及时纠正,正确引导,可加重病情,使疾病更加恶化。

2.4 否认心理:多见于自觉症状较轻的患者中一些“老病号”,认为自己“并没有病,怎么会得上这种病。”患者对自己患有肝炎的现实给予否认。除表现不遵嘱服药和休息外,还自行购买广告推销药品,对疾病不予以重视,久而久之耽误治疗,使病情发展。

3 护理措施

3.1 加强护患间沟通与交流:医护人员要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耐心倾听,适时加以引导,有选择性、针对性的进行解释和疏导[2],解除心中思想顾虑,及时纠正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因素,减轻心理压力。

3.2 加强医护人员医德修养 

3.2.1 尊重病人,使其自尊心得到满足,现代护理新理念中整体护理的宗旨,体现在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而人文关怀是其核心所在[3]。护理人员护理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体现尊重人、关怀人的护理理念。尊重患者的人格,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树立起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依赖感和安全感,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3.2.2 对情绪极低的患者要严加看护,不要在心灵最脆弱时候冷落患者。同时注意“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使其感到温暖,减轻病人精神负担。

3.3 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

3.3.1 心理护理是在护理全过程中护理人员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掌握病人的心理状况,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以其言语和行为影响和改变病人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提高病人认识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进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疾病的康复或向健康的方向去发展[4]。重肝患者疗效不确定,患者担心病情、传染性、工作、生活、对家族的影响等,应对患者进行正确引导,积极暗示,使其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既来之则安之,处病不惊。

3.3.2 对悲观抑郁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表现出最大的同情心,帮助患者进行自我调节,消除心理障碍,保持稳定情绪。

3.3.3 争取家庭与社会的支持,良好的家属和社会支持能有效地缓冲患者的心理压力,帮助患者维持情感的完好状态,获得精神安慰。

3.4 重视患者用药心理,提高患者遵医行为

3.4.1 加强疾病知识和药物知识宣教,使患者认识疾病治疗和转归过程。

3.4.2 收集正规用药和积极配合治疗治愈病例讲解,必要时请治愈患者进行言专身教,避免患者盲目滥用药物,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3.4.3 在治疗护理的过程中,要使病人懂得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3.5 注意情绪调节: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遇事自我宽慰,避免情绪过激而诱发或加重病情。正确看待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情,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利于疾病的恢复。

4 结果分析

4.1 评价标准 

4.1.1 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障碍消除

4.1.2 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增加

4.1.3 患者住院天数缩短

4.2统计方法:采用 SPSS13.0 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对所得的计数采用X2检验。

5 讨论

分娩前待产妇心理状态及护理 篇7

1 产妇心理状态

分娩不仅有一种喜悦心理, 而且有一种恐惧、焦虑、紧张、怕痛的心理;产妇躺在床上担心分娩是否顺利, 孩子是否健康;产妇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帮助, 并且能够尽快完成分娩。这就要求助产士不仅要有完善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操作技能, 还必须有责任心和爱心, 做好心理护理是保证产妇顺利分娩的关键。

2 心理护理

2.1 营造良好氛围, 保持环境整洁。

根据产妇不同的心理特征实施恰当的心理护理。在工作中助产士首先应做到举止文明, 态度和蔼, 语言亲切, 仪表端庄、动作轻柔, 保护患者的隐私;其次要耐心倾听产妇的诉说, 及时解决她们提出的问题和需求, 仔细做好各项检查。这样产妇觉得助产士是可以信赖的。

2.2 严密观察产程的进展。

在进行操作过程中, 要手法准确、轻柔、熟练, 观察细致, 记录及时, 将检查结果告诉产妇, 使产妇感到其受尊重、受重视, 有利于增强她们的信心, 从而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如遇到特殊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针对情况及时处理, 有分寸地向产妇说明情况, 不要惊慌失措, 避免给产妇造成不必要的思想负担, 使她们顺利渡过难关。

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干预 篇8

1 临床资料

我科2011年1月—2011年6月收治老年患者112例, 采用观察法和调查法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及评价, 其中有抑郁、轻生倾向者16例, 占总人数的14.29%;有焦虑、恐惧者24例, 占总人数的21.43%;有孤独感、无价值感者52例, 占总人数的46.43%;消极、悲观者有88例, 占总人数的78.57%;偏执、疑心、依赖感者84例, 占总人数的75%。

2 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我科112例老年患者心理状态的调查评估, 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偏执、疑心、消极、悲观、孤独、无价值感、焦虑、恐惧、抑郁、自杀倾向, 老年患者这些心理问题的发生除与其身体疾病有关, 还与家庭、社会、自身的心理调适和护理干预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2.1 消极、悲观

出现此类心理状况的比例为78.57%, 发生率最高, 说明这种现象较普遍。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对外界事物均不感兴趣, 对疾病的认知不够, 加上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甚至生活不能自理需人照顾, 认为能活一天算一天, 活不了多久了, 因此出现消极悲观的情绪。

2.2 偏执、疑心、依赖

75%的老年患者有这种心理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 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减退, 感官功能下降, 体力、记忆力、视力、听力等衰退, 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差。正是由于这些特点造成老年人对任何事物依赖性强, 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想靠别人来做。与此同时若所依赖的人不能如其所愿便对其不满、猜疑, 认为别人是不情愿帮助他, 儿女不孝顺, 看所有人所有事都不顺眼。

2.3 孤独感、无价值感

有的老年人从忙碌的工作岗位上退休后远离了社会大环境, 与同事往来减少, 不知如何度过突如其来的闲暇生活, 感觉空虚无聊。还有的老伴去世, 子女忙于工作不能时刻陪伴, 疾病缠身行动不便, 若长期住院不但不能帮上子女的忙, 还要给他们增添生活和经济负担, 这种情况易出现孤独感和无价值感。

2.4 紧张焦虑、恐惧不安

由于老年人往往同时患多种疾病, 身受着疾病的折磨, 而且对疾病的认识不足, 抱怨长期住院病总不见好, 加上有些疾病会使患者产生濒死感, 因此导致老年人处于焦虑状态, 精神紧张、恐惧不安。

2.5 抑郁、自杀倾向

经调查这部分患者虽只占14.29%但却不容忽视。此类老人病程长, 病情反复发作, 不堪长期忍受病痛折磨, 同时高昂的医疗费用和对亲人的拖累, 认为自己是儿女的负担而悲观绝望, 求治的主动性不高, 不配合或拒绝治疗, 产生抑郁情绪, 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3 护理干预

根据上述对老年人心理状态的分析, 可给予一些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3.1 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为老年患者安排合适的病房, 最好是单间, 这样家人照顾无拘无束, 不与其他患者住一起也避免了不良刺激与干扰, 保证充分休息。若条件不允许则应安排性格相投的患者合住。

3.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许多老年人往往抵触医院, 抵触医护人员, 多是护患之间缺乏信任造成的。护士面对老年人这种特殊的心理状况时应格外耐心、体贴、理解, 用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安慰患者, 这样才能逐渐建立信任。

3.3 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3.3.1 消极悲观的护理干预

为老年人创造良好、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 尊老敬老;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时尽量尊重老年人原来的生活习惯, 使老年人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 增加其生活下去的信心。

3.3.2 偏执、疑心、依赖感的护理干预

鼓励老年人坚持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 通过书报电视网络等不断获得新知识, 了解社会现状, 使老年人也跟得上时代的脚步, 这样老年人也会理解子女的难处, 不会过高期望和依赖子女对自己的照顾。而子女也要多了解父母的心理状况, 经常看望父母, 让父母得到天伦之乐的慰藉, 减轻父母对子女的猜疑和不满。

3.3.3 孤独感和无价值感的护理干预

要帮助这类老人尽快适应因退休而带来的角色转换, 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和家庭活动, 使其感到老有所为, 从心理上获得价值感。告知子女应多关心父母, 要注重精神赡养, 家属陪护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感情交流, 可使患者获得慰藉[4]。子女应支持丧偶的老年人求偶的需求, 消除孤独寂寞情绪。

3.3.4 焦虑恐惧患者的护理干预

向患者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 鼓励家属亲友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帮助, 传授放松技巧, 增强患者心理应对能力, 同时优化社会支持网络, 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 紧张的社会关系则损害身体健康[5]。

3.3.5 抑郁患者的护理干预

抑郁患者常会不自觉地对自身或事情保持负面看法, 护士应协助患者确认这些负面想法并加以取代和减少, 还可以帮助患者回顾自己的优点、成就来增加正面看法。要鼓励患者抒发自己的想法, 为患者创造和利用各种人际接触的机会, 降低自杀等不良行为倾向的发生。

4 讨论

现代医学提倡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 心理-社会层面逐渐被人们越来越看重, 这就促使临床护理行为不再只局限于执行医嘱, 护理躯体疾病, 而是要求我们注重患者的心理和情感变化。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极其复杂且心理问题普遍, 而这些心理状况亦影响着老年人的老化过程、健康状况及躯体疾病的预后和发展, 二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护理人员在护理干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 同时要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这样才能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传递给对方, 促进老年患者生理和心理健康, 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

[2]胡丽茎, 许惠虹, 王思琛.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常见心理及精神问题的护理对策[J].国际医药导报, 2007, 13 (2) :108-110.

[3]朱朝晖, 罗惠芳, 吴菁华, 等.老年患者患病情况及社区护理现状[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1) :67-68.

[4]联群, 宋绪梅.老年患者社会支持相关因素及护理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7, 3 (3) :96-97.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4例, 男49例, 女35例;年龄55~89岁;学历:本科3例, 大专5例, 高中36例, 小学40例。患者均经CT或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为脑卒中, 符合我国第五届脑血管疾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其中因脑缺血造成脑卒中80例, 脑出血造成脑卒中4例;所收集的病例均排除家族史及精神病史。

1.2 护理方法

对84例患者均采取心理康复护理措施, 使患者接受常规抗抑郁治疗。对于存在肢体功能障碍且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 给予具有灵活性、针对性的心理康复护理, 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 评估其心理状态, 对于情绪低落, 缺乏主动性[2], 有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的患者给予全方位监护。

1.2.1 急性期入院者的护理

将患者送至整洁、安全、温馨、舒适的病房进行治疗和护理, 以职业道德修养指引患者, 使患者从心理上对医院感到可信赖, 让患者放心和舒心入住院治疗[3], 促进患者早日恢复机能。护理人员要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 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4];态度和蔼地与患者交谈, 使其得到心理安慰和支持;协助患者纠正自身的错误信念和思维方法, 缓解其负性情感压力, 减少心理应激, 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消除悲观、顾虑、失望的心理, 增强信心并提高适应能力;照顾、尊重患者的感受, 不轻易改变患者的嗜好, 在心理上大力支持患者, 精神上鼓励患者, 做好言语上的安慰[5]。急躁不安的患者要给予积极的引导, 消除急躁情绪, 缓解其心理压抑, 减少诱发本病的危险因素[6]。灰心丧气或疑虑重重的患者, 找出原因并给予其真诚的安慰, 运用心理学知识, 启发、引导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1.2.2 恢复期护理

患者出院回到福利院后, 多与其交流, 让患者知晓不良的情绪会影响疾病的治疗;对自理能力下降、肢体瘫痪的患者, 帮助其放松紧张心理, 鼓励患者参与娱乐活动, 增添生活乐趣, 分散其注意力和不良情绪[7]。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 针对性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偏瘫初期患者处于否认病情的焦躁阶段, 有极为强烈的康复欲望, 护理时要给予心理上的疏导和安慰, 消除患者急躁的情绪, 使其正确对待自身病情并积极配合训练。对感到悲观、失望、情绪低落, 缺乏信心, 不愿进行训练的患者因势利导, 应改变患者悲观失望的不良情绪,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8]。

2 结果

本组研究中, 治疗护理前, 84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躁、忧虑、抑郁的心理, 甚至有悲观厌世的情绪。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及全方位的护理后, 患者的不良心理均得到有效改善, 无1例发生意外, 护理效果良好。

3 讨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因脑组织受损, 正常神经反射活动受到破坏, 易产生心理障碍[9]。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 做好相应的护理干预, 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悲观情绪需给予正确的心理护理, 这样可保持患者心境平和, 促进患者康复, 早日适应社会。

脑卒中虽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但进行积极的、系统的心理护理, 可完全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10];心理护理能挖掘和激发患者潜在的心理资源和心理康复的潜在能力, 及时纠正各种心理障碍, 以最有效的方式处理眼前的挫折, 使患者顺利度过精神危机, 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能力,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 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 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来积极影响患者, 做好心理护理, 可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 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特征, 进一步完善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08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84例脑卒中患者开展心理护理的经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及全方位的护理, 患者的不良心理均得到有效改善, 无1例发生意外。结论 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特征, 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来积极影响患者, 做好心理护理, 可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 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关键词:脑卒中,心理问题,护理

参考文献

[1]董永蓉.心理护理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功能康复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 2005, 19 (2) :313-314.

[2]李朝辉.中年脑卒中患者抑郁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25) :71-72.

[3]廖雅娟.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1) :91-92.

[4]王藕儿.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4) :667-668.

[5]田德琪.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心理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05, 21 (20) :2852-2853.

[6]张捧玉, 白炜炜, 王桂玲, 等.脑卒中后抑郁的早期干预对近期康复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 (1) :32-33.

[7]楚平华, 闫景新, 魏贵明.休闲娱乐康复对卒中后抑郁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6, 20 (9) :2381-2382.

[8]石炳华.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5, 8 (4) :370-371.

[9]邹立.卒中后抑郁早期药物干预对神经功能康复影响的临床对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20) :3508-3509.

急诊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 篇10

1 常见的心理状态

1.1 恐惧

这是危重患者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因发病突然、病情凶猛或突然遭受意外,瞬间超常的紧张刺激而产生过度恐惧的心理。在抢救过程中,从未见过的一些急救设备及操作方法,如吸氧、心电监测、气管切开、气管插管以及抢救仪器的报警声等,医务人员忙碌的身影,都会使患者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

1.2 紧张、焦虑

由于疾病来得突然,患者没有思想准备,如未完成的工作或学业等,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发展、转归、诊断、治疗等无法预知,表现出急躁情绪,使患者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

1.3 孤独

患者一旦进入抢救室,因病情和时间的限制,患者对陌生环境缺乏心理上的准备,医务人员忙于抢救,与患者沟通时间不多,患者有一种被冷落的感觉。

1.4 情绪激动

多见于打架斗殴、酒精中毒、服毒、割腕自杀等患者,他们多因受到外界的刺激而表现出情绪极度反常、心理失衡,失去应有的理智和控制力,不配合治疗。另一方面由于年轻护士经验不足、反复穿刺、患者多、候诊时间及交费时间长等容易使患者急躁易怒[3]。

1.5 失望

多见于慢性疾病久治效果不佳的患者,其对治疗丧失信心,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自杀,患者失去生活的勇气,拒绝配合治疗。

1.6 依赖

急诊患者因起病急,环境陌生,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及医务人员的全程照顾。

2 护理对策

2.1 重视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由原来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3],心理护理已经成为临床护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急诊患者除了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等生理特点外,还具有忧郁、恐惧、焦虑等心理特点。要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真正做到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动作轻、快、稳,运用护理沟通技巧进行解释和安慰患者和家属。急诊护士应具备丰富的心理护理知识及较强的心理护理意识。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接触时间短,其心理护理具有特殊性。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满足其合理要求。心理护理与救护同步进行,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消除疑虑,争取其良好的合作。

2.2 提高护理队伍的专业水平

首先要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知识层面,鼓励护士学习专业知识,加强对急诊科护士在急诊胆识、应急意识、护理沟通以及急救理论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正规和规范的专业培训。

2.3 主动热情服务

急诊患者由于求医心切,往往不知所措,心情焦虑不安,希望尽快能够得到救治。护士应热情主动上前迎接,细心询问病情,做好预检分诊的同时给予患者安慰,相信医生,配合治疗,妥善安置患者。在医生未到之前,监测生命体征,根据病情给予氧气吸入、心电图检查等处理,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急诊护士要尽可能陪伴患者,医护人员娴熟的医护技术操作和热情温暖的话语,不仅是赢得时间使患者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患者以无声的支持,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可亲,从而获得安全感。

2.4 消除不良情绪反应

2.4.1 恐惧的心理护理首先向患者介绍周围的环境、病情的发展、治疗过程及所需做的临床检查等,恰当的解释和说明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其次以和蔼、耐心的态度对待患者,使患者相信医护人员,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再次,各项处置操作要娴熟、稳重、准确。

2.4.2 焦虑的心理护理在救治过程中,护士要通过细心的观察,查明原因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在医疗保护制度允许的情况下,让患者了解病情和检查结果;主动与患者交流,保持患者的自尊心和隐私权,使患者感到受人尊敬,被人重视,有独立人格,让患者感到得到了妥善的治疗和护理,增强对医院的信任;对于特殊检查,事先要交待明白,使患者有良好的心理准备。

2.4.3对情绪不稳定和有过激行为的患者,要采取忍让和宽容的态度,用熟练的急救护理技术和良好的服务态度来感化患者,使其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和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消除患者失望心理。

3 讨论

急诊患者相对于一般患者来说,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医护人员的求助、依赖更为强烈和迫切,医护人员要设身处地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的感受,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服务于患者,更好地关爱患者,使患者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使患者处于一个最佳的心理状态,对提高急诊患者抢救的成功率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急诊患者,心理状态,护理

参考文献

[1]胡佩成.医护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 ??162,246.

[2]李丽婷,肖玲玲.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减少护患纠纷发生.护理管理杂志,2005,5(4):22.

心理状态及护理 篇11

关键词 心理特征 护理 急诊科 手术

急诊手术多数为意外伤和突发病,多为病情急重、发病时间短、患者术前无心理适应过程,多易出现不良反应,不能很好配合手术,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故在术前和术中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对126例急诊手术患者进行了心理分析,并总结了实施心理护理的体会,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治手术患者126例,年龄8~58岁。手术类型:阑尾切除术52例。剖腹产57例。胃穿孔5例。清创缝合9例。眼球摘除术3例。职业:学生、工人、农民、干部等。

术前心理问题:通过临床观察,了解到多数患者对手术都会产上焦虑、紧张、恐惧、不安、忧郁、消极、悲观等不良心理状态。特别是急诊患者,由于起病急,患者在短时间内不能接受自身疾病,内心惶恐不安,对自己的伤病极为敏感,常会产生过度紧张。患者在这种精神极度紧张的状态下进行手术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它可影响患者的健康状况。精神变化还可通过下丘脑及由它控制分泌的激素影响免疫功能,从而减低机体对病毒。细菌。过敏物质的抵抗力而致病,同时减低了机体对手术的耐受性,增加了手术后并发症的机会。因此,应该在术前仔细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症处理与对因治疗。患者术前究竟对什么感到焦急与恐惧,每一个患者都有不同的原因[1]。

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

对术中出现事故的恐惧:由于急诊患者发病急,因此常会担心病情难以控制,患者平时所听到的手术中出现事故的种种传说就会对患者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对手术成功与否产生怀疑,甚至有抵触情绪,担心自己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事故,严重者担心事故导致死亡,轻者害怕麻醉效果不好产生疼痛或后遗症。护士应该针对急诊手术患者的具体情况向患者介绍诊断和手术方案都是科学合理的,同时耐心仔细地向患者解释手术的方法和成功的经验,并且有意识地请已手术过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以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和悲观情绪,引导患者正确对待自身疾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接患者进手术室时,护士应主动、热情、大方,和蔼可亲,并且对患者讲解一些术中配合要点和术后注意事项,同时有意识向患者介绍手术医师、麻醉师的情况,给予患者精神支持,以增加其安全感[2]。

对机体伤残的恐惧: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患者的机体部分缺失,这对于患者,特别是青年患者的打击是巨大的。例如:患者,女,24岁,工人。因工伤致眼球穿通伤行眼球摘除术,开始患者不愿接受该手术,强烈要求医生治好他的眼睛。针对这种情况我向她解释,你的眼睛伤得很重,现在必须摘除,否则会影响全身情况导致不良后果,等伤好后可装假眼而不影响美观。此时,护士应理解患者的心情,对患者抱以极大的同情心,护士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要激发患者的意志,建立起信心,引导患者对手术充满希望,通过上述护理,患者情绪稳定,能较好的配合手术,术后恢复也较好[3]。

对分离的恐惧:有些患者因为手术必须与亲人、朋友、得心应手的工作和习以为常的环境分离,也会产生恐惧。如一产妇,因急性阑尾炎入院,她害怕与20天的儿子分离不愿手术。我就耐心的向他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如不做手术,阑尾会穿孔而导致腹膜炎这样就会更长时间见不到儿子,如及时手术很快就会见到儿子。通过与患者交谈,获得了患者的信赖,得到了患者的支持和合作,消除了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患者以最佳心态和愉快的心情接受手术[4]。

对疾病预后的恐惧:由于外伤造成预后效果不好的患者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患者,女,26岁,因车祸而致面部损伤。患者担心手术后脸会留下瘢痕有碍于今后的美观而害怕手术。对这类患者,关心她。尊重她。理解她的处境,要她敢于面对现实,设法消除伤害患者的各种因素,如歧视、害怕丈夫变心等,并积极的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同时帮助患者想一些补救措施,如术后有瘢痕可行整形术等,最后,患者自愿手术。

对缺少知识与信息的恐惧:这通常是最为严重的恐惧,患者不仅表现为对手术,对疾病不了解,甚至还会不相信医生、护士,因而很难在手术过程中做好配合。为此就需要护士通过术前指导给与患者足够的信息,以及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对有关手术的知识了解得越多,手术后的行为调节也越容易[5]。

除此之外还有如经济问题,家庭责任问题,就业问题等,使患者增加对手术的顾虑与恐惧。凡此种种恐惧,虽轻重不一,但都会严重干扰患者的生活规律,唯有及时解决,才能有效的解除恐惧,取得心理平衡。因此,护士应根据不同病因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作好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这就要求护士自身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对患者要有爱心,同时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随时处理患者的各种突发情绪,使患者在术前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稳定,从而为患者术后的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讨 论

不孕症妇女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生殖中心2015年5月-2016年6月收治的不孕不育症患者128例,均无严重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年龄22~46岁,平均(27.68±4.32)岁,其婚龄(9.56±5.17)年。排除标准: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家族基因遗传疾病携带者,以及长期分居或无性生活史。

1.2 方法

对我院接收的不孕不育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然后制作调查问卷,确定调查问卷目的,调查问卷题目以及调查问卷开展形式。调查问卷题目包括不孕不育症患者姓名(采用保护隐私的代码姓名),年龄,职业,居住地,受教育程度,月经周期,夫妻生活频率,夫妻和睦情况,与丈夫父母和睦情况,自身是否有罪恶感,是否感到孤独,是否有挫败感。

1.3 统计学处理

对我院生殖中心2010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不孕不育症患者调查问卷数据采用SPSS 22.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以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处理结果以三线表格呈现。

2 结果

2.1 不孕症妇女的基本情况比较

我院生殖中心2015年5月-2016年6月收治的不孕不育患者128例中原发与继发比为(98/30)例;年龄22~46岁,平均(27.68±4.32)岁,其婚龄(9.56±5.17)年;职业分布情况,干、农、工、自由类比例为(10:36:28:54)例;文化教育情况,小学:中学:大专及以上为(14:70:44)例;夫妻关系影响有无情况,有比无为(36:92)例;与婆媳关系紧张情况,一般与和睦比为(50:78)例;性生活影响情况,有与无比为(38:90)例;对待不孕症的态度情况,感到痛苦和有压力:不甘认可:感到无压力比为(38:19:7)例。

2.2 不孕症妇女评分情况

中小教育经历组不孕症患者与高等教育经历组的焦虑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孕症妇女表现出无压力和有压力两种态度的抑郁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孕症妇女与公婆关系和谐和睦和一般或紧张两种关系的抑郁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不孕症指处于育龄期的男女婚后2年,经历正常的性生活,且未采取避孕措施的情况下,而未受孕;不育症指虽可受孕但由于种种原因发生流产、死胎等,未能获得存活婴儿[1]。不孕不育症患者往往承受比其他起病更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往往来自周围环境,直系家属,夫妇双方争吵,婆媳不和,邻里传谣等。年龄越大,压力越大,其心理问题越突出[2,3,4]。由于不孕症发病率的增加,各医学生殖中心医护人员的工作重,护理模式多为“以医嘱为中心”的流水线功能制护理,很少有护士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5,6,7]。故本文对我院生殖中心2015年5月-2016年6月收治的128例不孕不育症患者进行心理分析,结果显示:不孕不育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针对不孕不育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变得迫切。我院生殖中心针对这些患者展开针对性护理,首先对不孕不育症患者进行优生优育相关知识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优生优育的相关知识的理解,规避遗传疾病以及缺陷患儿的出生,积极配合医生进行不孕不育症的治疗。其次针对夫妻双方以及婆媳矛盾进行开导,正确引导夫妻以及婆媳正视不孕不育症问题,认真对待和解决双方矛盾。其次是对不孕不育症患者心理罪恶感护理,医护工作者要全面分析患者罪恶感产生源头,鼓励患者多接近自然,阅读书籍和听轻音乐,放松心情,提高怀有宝宝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不孕不育症患者心理健康与否,关系到整个治疗不育不孕症的方案,以及治疗后怀孕成功与否。必须认真对待。同时医护人员应注重对患者的心理关怀及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发现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促进患者自主调节。对于有条件的医学生殖中心还可以建设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为患者开展心理咨询及诊疗活动。

参考文献

[1]田一梅,郭静娟,丁树荣,等.针对发病相关因素进行健康教育在女性不孕不育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7):141-142.

[2]苑杰,贾娜娜,庞静娟,等.不孕不育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5):48-51.

[3]陈力,李爱斌,牛婷.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问题及相关心理干预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性科学,2016(6):149-152.

[4]文清云.实施护理干预对不孕不育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3(7):136-137.

[5]孙丹萍.健康教育实施前后不孕不育症患者生殖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调查[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5,13(5):486-487.

[6]张波.心理护理干预对不孕不育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5,2(11):160.

上一篇:运动员管理下一篇:地方师范院校数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