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心理护理

2024-06-26

家属心理护理(共12篇)

家属心理护理 篇1

经验交流

(中国人民解放军69010部队门诊部, 新疆乌鲁木齐830017)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 急诊护理工作者在对急诊患者进行抢救护理的同时, 满足患者家属的心理需要是能否对患者顺利抢救的关键所在, 必须引起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本文就如何做好急诊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总结体会如下。

1 急诊患者家属的不同心理反应

1.1 期望值过高的心理

1.1.1 当患者被送入急诊科进行抢救治疗时, 患者家属往

往对于医院的期望值非常高, 希望患者马上转危为安, 立即得到手术或者治疗, 当医护人员告知要做某些检查时, 往往得不到家属的合作, 影响了患者的抢救治疗。

1.1.2 当患者出现心力衰竭休克等时, 由于穿刺困难, 护

理人员一时不能达到一针见血, 家属很快就会表现出不满情绪, 甚至愤怒、谩骂护理人员。此时, 不仅影响护理人员的操作, 更会影响到患者的抢救。

1.1.3 当患者病情危重, 经抢救不能转危为安, 医生告知

患者家属病情, 此时家属就会向医务人员求情一定要想办法救治患者, 反之发生肢体冲突, 造成医务人员的心身伤害。

1.2 过度悲伤患者家属得知自己亲人的病情处于治疗

无望或者出现残疾、毁容等时, 此时他们的心情处于极度悲痛中, 由于震惊而无法克制自己的感情, 在患者面前痛哭流涕, 影响患者的情绪, 加重了病情。甚至使本身就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家属病情加重。

1.3 自责的思想严重由于家属对患者照顾不周, 如小

孩意外烫伤、摔伤等引起的意外伤害, 往往家属会归咎于自身原因, 捶胸顿足, 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2 针对不同家属的心理反应, 做好心理护理

急诊患者家属, 面对亲人突然出现的意外做出的反应通常因自身的文化程度、社会修养、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表现各异。

2.1 某些家属文化程度较高, 通情达理, 由于对病情的了

解较少, 出现期望值过高。我们护理人员本着保护患者的目的, 对家属我们首先要告知患者的病情、主治医生的治疗方案;向家属解释清楚做此项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如果不做这些检查, 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给家属以充分的思想准备, 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得到家属的配合。

2.2 针对护理人员本身操作上无法达到患者要求或者预

料到会与家属发生冲突时, 首先在患者到达抢救室之后, 医护人员便将家属劝出抢救室, 平复家属心态, 从而配合医护人员的抢救治疗, 减少其分心及过度紧张情绪, 全神贯注地抢救患者。

2.3 有些家属, 一旦谈及患者疾病的严重性, 感情不能克

制, 在患者面前痛哭流涕。对他们要耐心开导, 给予理解和安慰;对本身有基础病的家属, 更要开导他们, 让他们明白, 只有自己身体好了, 才能照顾患者, 并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 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劝他们不要在患者面前流露刺激性语言和动作, 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 要鼓励患者, 接受各项治疗护理, 争取早日康复。

2.4 对于认为自己照顾不周而自责的家属, 护士应重视

对家属的护理工作, 让他们认清事情已经发生, 现在应该积极面对而不是消极悲观, 减轻其心理上的负担, 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

2.5 对于经济状况较差或者由于突然出现的意外没有及

时准备现金的家属, 我们采取先抢救治疗, 后补交费用的原则, 减少家属因费用而产生的心理负担, 让他们得以积极应对患者的各种需求。

总之, 对于急诊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 我们应该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使之平复心态, 面对现实, 和医护人员一起积极抢救患者, 争分夺秒, 让危重患者转危为安, 让伤残率降到最低, 尽快与科室配合, 让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

家属心理护理 篇2

2010年10月24日发生在东莞市寮步镇的一残疾人家属由于照料残障儿压力过太,对生活感到绝望,结果活生生溺死自己13岁脑瘫双胞胎儿子的事件,这个事件不仅仅是震惊了整个东莞的个别事件,在近几年全国各地类似的事情也层出不穷。在我的身边也有许多残疾人,其中一个就是22岁的患有抑郁症的姑娘小刘,小刘十三岁时被检查出来有抑郁症,生活中离异家庭中,一直是父亲照顾着小刘,小刘的父亲现在已65岁,这位父亲虽然没有极端到残害自己及孩子的生命,但他也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每天睁眼闭眼想到的都是如何拯救自己的女儿,想的都是自己还能照顾女儿多久,如果有一天他倒下了,他的女儿又该何去何从。这位父亲每天除了照顾女儿,就是坐在家里发呆,用他的话说就是“看不到前面的路在何方”。他每天睁眼闭眼想到的都是如何拯救自己的女儿,想的都是自己还能照顾女儿多久,如果有一天他倒下了,他的女儿又该何去何从。可见,残障人士家属在照料过程中也是个“受害者”,他们面临的困难是多样的,其心理压力也是巨大的,除了关注残疾人心理健康之外,残疾人家属的心理健康也迫切的需要我们关注。

一、给予残疾人家属尊重与理解,让他们从社会中得到心理支持。残疾人所面临的困难无形中给家属带来沉重负担和压抑,在日常生活中,考虑到残疾人心理的敏感性,即使家属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无奈,他们也会压在心里,不轻易表达。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意识与潜意识部分的相互作用,是对人的行为意义的解释。所以当我们给予家属尊重和理解,让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支持,从而让他们更积极的与残疾人相处,使其感到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爱,让他们明白到他们不是低人一等的,是被理解的,是被尊重的。

二、鼓励家属与残疾人多沟通,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家庭是残疾人最重要的心理支持、生活支持。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指出人有“社交需求”,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而家庭是我们最直接、最有利的力量来源。

残疾人家属在照顾残疾人起居生活时,因为残疾人的身体与心理方面的特殊性,很多家属在跟残疾人沟通时也是小心翼翼,即使发脾气也尽量不跟残疾人发生冲突,另一方面,残疾人由于自身身体或心理的特殊性产生消极心理,认为自己是需要被保护、迁就的弱者或者是通过自残或异常的情绪宣泄来表达自己对自己的不满,从而使家属一直处于压抑、负性情绪下,使其心理受到影响,可能影响残疾人与家属的关系。所以我们应鼓励家属与残疾人多沟通,使他们形成换位思考的习惯,相互理解,建立和谐家庭。

家属心理护理 篇3

关键词肝癌咯血出血介入治疗心理护理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1日~12月20日介入治疗患者20例,其中肝癌10例,肺结核咯血9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1例;年龄48~79岁,中位年龄63.5岁,其中中老年居多。所有患者经临床影像学诊断,治疗方法在局麻下按常规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在X线电视监视下,推入造影剂,确认导管到达了目的地,行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

心理护理和护理干预的必要性

首先,当患者诊断为肝癌时,会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变化,有的出现自暴自弃,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有的怀着很强烈的求生欲望,使他们把生命完全寄托于治疗当中;另外癌症出来面临死亡带来巨大精神压力和恐惧外,还要忍受病痛的折磨以及治疗的痛苦。其次,由于突然大量咯血或出血,或是經过保守治疗无效,反复咯血或出血,患者除了受伤痛,心理上承受压力,而且心理压力常常会加重病情,使患者及家属感到恐惧、紧张、抑郁、绝望、失明,甚至出现轻生行为等。再次,新技术的使用,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一种猜疑或不信任。

不同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心理护理

任何要面对介入治疗的患者由于病情、家庭、生活环境、经济、社会关系、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患者的心里素质有所不同,承受力也不尽相同,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所以实施心理护理应特别注意个体差异,以求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病情的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占比例35%。很多患者尤其是肝癌患者,当被确诊后,产生各种的心理,有的认为是是不治之症,自暴自弃,放弃治疗。对此类患者要细心讲解介入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力,要对介入治疗有信心。有的患者求生欲望比较强,对各种的治疗都有一线希望,把希望寄托在医护人员手中,但又怕治疗上带来痛苦及可能出现某种并发症的心理变化。对此类患者应,首先要克服悲观的情绪,医护人员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另外,向患者介绍介入治疗疗效,虽然是一种新技术,通过临床试验,对于原发性肝癌或咯血、出血患者,介入治疗的疗效很好,通过一些成功案例让他们给现在的患者做一些言传身教的工作。病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简单过程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与注意事项,消除其思想顾虑,增强治疗的信心,以取得密切配合。有的患者因反复的出血或咯血,对治疗失去了信心,认为既是浪费钱又担心体质虚弱不能承担手术,让患者想放弃治疗,但是考虑到家属亲人们的心情而勉强配合。对于此类患者要耐心讲解介入知道是你目前病情的最佳方案。让患者多了解介入治疗的对该疾病治疗的一些信息,让患者积极面对,和患者一起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因家庭和生活环境引起的心理变化:占比例的30%。很多由于离婚或者家庭关系不和睦,得不到子女或配偶的关心和照顾,爱与归属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一些不相信亲情与友情,比较孤立,不爱与人交谈,性格比较怪异。对此类患者医护人员要多给予爱心和关爱,平时多巡视与问候,让他体会到医护人员的细心与体贴,同时也多跟家属交代,家人的关怀非常重要,不要对患者发脾气,多与病人心与心的交谈,让他病人明白时时刻刻都人在关爱他。人都是感性动物,只要你对他们细心他们会明白的。

因家庭经济困难,除了身体上的创伤,还有心灵上的创伤:占比例20%。因家庭困难,其心理反应会更加复杂、更为极端,但由于患病需要一笔医疗费,让患者深感愧疚,不愿意花钱,不配合甚至故意隐瞒自己的病情,延误治疗。对待此类患者要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更应该以热情诚恳的态度、亲切柔和的语言进行交流,消除陌生感,给予他们精神支持。同时告知参加新农合的患者,尽量使用目录范围之内的药物,住院费用在出院时实行当场报销,隐瞒病情的后果值住院时间更长费用更高,暗示患者金钱乃是身外之物,身体健康才是最为重要的;若家庭经济确实特别困难的,我们会联系工会,发动全员职工捐款进行治疗。请患者放心治疗。

因年龄和文化程度而出现不同的心理变化:占比例的10%。尤其是文化程度低的,或老年患者不太了解介入治疗而不愿接受。对此类患者不要有厌恶感、鄙视的情绪,尽量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跟患者交流,多倾听患者的想法意见做适当的处理。

因社会关系的变化:占比例的5%。此类主要针对一些中年男性的患者,由于生病,在家里的地位或者工作单位上的地位和人际关系发生转变了。原来是家里的顶梁柱,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或在单位是领导,一向都被人尊敬,待人也彬彬有礼,突然得不到大家的认可,也会影响以后的事业,得不到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容易产生抑郁、绝望、焦虑、孤独心理。对待此类患者要有一颗同情和鼓励的心,要对待自己亲人一样理解关心他们,告诉他们,不会因你的社会关系的转变而另眼相看,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患者角色的转变,树立起坚强的信心,不要自暴自弃,激发内心的责任感,战胜自己。告知患者比其病情严重的大有人在,向其介绍一些成功的个例,按时患者生命不仅仅谁属于自己,还属于父母等许多的亲人的。

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

对镇静有主见的家属:如实告知患者病情及诊治方案,可以通过家属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积极面对现实,保证顺利实施介入治疗方案。

对惊慌失措的家属:应用温和的语言进行劝慰,他们的情绪会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让患者及家属安下心来接受介入治疗,以保证患者尽早康复。

对焦虑哭泣的家属:首先让其了解病情,目前介入是最佳治疗方案,做好解释工作,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家人对患者的支持工作很重要。

心理护理干预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心理护理不但能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且还可使患者积极地配合医护进行介入治疗。做好心理护理,应先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和我患者交谈后摸清患者的情绪波动种类,才能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根据患者不同的心里变化,对症下药,做好主动、细致的思想工作,以解除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入精神紧张、心理恐惧、悲观失望、绝望等情绪,是介入治疗尽量可能达到满意的效果,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对住院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 篇4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儿科护理已由单纯的疾病护理发展为以小儿及其家庭为中心的身心集体护理[1]。患病及住院不仅给小儿的身体带来痛苦, 而且极易使其身心受到影响, 同时对小儿及其家庭也是一种较强的心理应激源。按心理应激理论, 患儿亲属在患儿住院期间将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2]。本文以住院患儿亲属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心理状况及相关因素, 并针对心理症状提出针对性干预措施, 达到以人为本的护理效果。

1. 患者家属的主要心理问题

患儿入院后对陌生的环境不适应, 情绪不稳定多数患儿哭闹厉害, 家长对此非常担忧, 情绪紧张激动, 患儿住院期间由于病情的变化家长的情绪也随着过度焦虑, 有些患儿需要做些带有创伤性的检查, 家长对此非常心疼担忧, 有些家长由于知识有限表现出无助心理, 相同疾病的患者家属之间亲和力极高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尤其是绝症或重症新人入院患者家属对老病人的经验信任程度超过医生[3]。有很多家长在家里对孩子非常宠爱, 入院后对患儿更加过分溺爱也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

2. 护理措施

家长的心里活动对患儿的治疗有很大的影响力, 而大多数家长由于对患儿的过度疼爱、关心、担忧都存在着一些情绪紧张焦虑, 需要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有效沟通缓解家长的一些怀疑、恐惧、焦虑等影响患儿康复的情绪, 并给予必要的护理措施。

2.1 对紧张和焦虑的心理护理:患儿入院后, 热情主动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与交流, 让患儿及家属熟悉医院环境, 消除陌生环境所带来的不适与紧张;家属携儿就诊, 其最大的心理需求就是医务人员能“手到病除, 妙手回春”。让家属感到诊治患儿的医务人员是可以信赖的, 而护士是对患儿直接采取诊治措施的, 护士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家属的情绪, 这就要求每位护士举止端庄, 着装整洁, 语言亲切, 态度和蔼, 热情接待每位患儿, 按病情妥善安排患儿就诊、抢救治疗。为患儿进行各种检查与治疗护理时, 要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动作轻柔、敏捷, 操作准确, 技术精湛, 考虑周到, 让家属放心, 以增加其安全感。让患儿亲属享有知情权, 向其讲明患儿的病情、可能的病因、正在采的治疗方案及预后, 帮助他们接受现实, 认识疾病。对患儿亲属的反复提问要耐心倾听、解释, 减轻其心理负担, 正确面对现实。除尽量满足他们一般的生活需求外, 重要的是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即给予更多的关心、理解、尊重。对于濒死的患儿要给予更多的临终关怀。医护人员诚恳、真挚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对患儿及其亲属都是莫大的安慰。另外还要注意到焦虑是可以感染的, 通过人际间交流感染给他人。医护人员必须留心自己的焦虑程度, 在对别人提供帮助前, 要降低自己的焦虑水平。

2.2 克服恐惧感对患儿, 护士应多关心体贴, 避免呵斥, 责备患儿, 可通过与患儿一起做游戏如将故事, 玩玩具, 看图画等建立良好互相信任的护患关系, 帮助患儿克服对医院的恐惧感。护士着装干净整洁, 面带笑容和蔼可亲。对于家属对疾病预后产生恐惧感护士应对家长进行更多的健康教育, 跟家长耐心讲解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 解答家长的疑问。对预后会比较好的疾病, 对家长多些鼓励的语言, 使家长情绪平稳;对预后会比较差的, 用词委婉不可用过于直截了当的语言刺激家长情绪, 对于病情恶化的患儿应准将确信息传达给家长, 告知医护人员会尽最大努力, 让家长做好心理准备。

2.3 对家长不信任与怀疑的心理护理家属心理失调, 往往会把这种异常情绪发泄到护士身上, 甚至无理取闹, 而护士更要沉着、冷静、稳重, 否则就会与患儿家长争吵, 进而影响正常医疗程序。护士应该给予患儿及家长很好的第一印象, 要做到着装整齐, 干净美观, 仪表大方, 对患儿及家长语言贴切, 消除患儿及家长焦虑紧张等不安情绪, 建立好感, 赢得家长及患儿的信任及认可。

2.4 对家长感同身受的心理的护理, 当患儿患病时许多家长会有种感同身受的心理, 他们会想如果自己也患这种疾病应该如何处理, 基于这一心理可以向家长解释患儿的治疗方案及护理措施, 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赞同和支持将会对治康复有很大帮助。

2.5对于于患儿家长对医护人员过度依赖的心理护理, 基于此心理问题可以加以利用,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指导家长进行基本的日常护理, 比如告知家长患儿住院期间的饮食护理问题, 哪些食物不宜吃, 哪些食物适合吃等。还可以指导家长对如何喂养患儿, 保持患儿皮肤清爽, 如何鼓励患儿等,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推进护理工作进展。

2.6 对于家长对患儿过度溺爱和容忍的心理护理, 应该告诉家长患儿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不能让患儿在住院期间养成被溺爱等不良习惯, 影响日后心理健康, 患儿住院期间家长应该给予关心爱护但是不能发展成纵容。

3. 讨论

患儿亲属的各种心理反应直接影响着患儿。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障碍的症状就越少。如果患儿亲属心身健康, 积极应激, 给患儿很好的心理支持配合治疗对患儿恢复健康有益。而患儿亲属消极应激, 不仅影响其本人的心身健康, 而且加重患儿的心理负担, 从而影响医嘱的依从性影响治疗效果[11]。作为一名儿科的护士, 应更好地体现对患儿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 赢得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支持和理解。通过此项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支持和心理护理, 很大程度的缓解了家长的怀疑和焦虑情绪, 极大程度的消除了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疑问, 家长能够理解和支持治疗和护理计划并且能够有效的配合, 增强了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 同时对患儿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正确引导, 有利于病情康复治疗, 对儿科开展整体护理有很大的推进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清玲.儿科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的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6 (8) :6-8.

[2]绽雁翎.儿科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探析[J].实用护理, 2010, 6 (24) :6-6.

家属心理护理 篇5

3讨论

随着当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先天性并指的手术治疗技术亦非常成熟,无论是单纯性并指或是复杂性并指,通过手术均能达到治愈的目的,不仅患儿的预后非常良好,且基本上不会对今后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由于先天性并指患儿的手术费用不高,一般家庭均能承受,因此,先天性并指患儿一般不会给家庭成员带来经济方面的负担[4]。但是,作为一种遗传性疾病[5],先天性并指患儿往往会给家属带来精神方面的影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对先天性并指患儿家属SCL-90结果和国内常模进行比较,发现先天性并指患儿家属SCL-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且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和恐怖4个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尤以焦虑方面的差异最大。这说明了先天性并指患儿会给其家属带来较大的精神负担,导致一系列不良情绪的.发生,尤其是会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STAI量表作为心理学上用来测量焦虑的常用自评量表,不仅T-AI的克朗巴哈α系数能够达到0.73~0.86,且S-AI的Cronbach'sAlpha也能达到0.16~0.62。STAI不仅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更能够准确区分被测的焦虑是属于状态焦虑还是特质焦虑,且Spielberger针对不同性别、年龄段建立了不同的常模,在最大程度上抵消了性别和年龄差异造成的影响。本次调查显示:先天性并指患儿家属STAI问卷中S-AI部分得分均高于常模水平,T-AI部分得分仅有19~39岁年龄段先天性并指患儿家属得分高常模水平,这说明先天性并指患儿给家属造成是一种状态焦虑而非特质焦虑,即患儿对其家属造成的焦虑和患儿状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与患儿家属的性格类型等特质无关;在性别方面,虽然先天性并指患儿女性家属S-AI及T-AI得分均高于男性家属,但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了先天性并指患儿给其家属带来的焦虑与性别无关,患儿的父母、祖(外祖)父母对患儿均予以了较大关注,患儿对其造成的各种心理负担无性别和年龄方面的差异。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部门对出生缺陷的不断重视及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措施的不断加强,我国每年新生出生缺陷患儿的数量已基本得到了控制,但已有出生缺陷患儿造成的各种负担仍,尤其是对其家属造成的心理负担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结合政府部门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制定的相关措施,在积极好出生缺陷各级预防的同时,积极对出生缺陷患儿家属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治疗及干预,最终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降低疾病负担,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 师范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思考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 大学心理健康论文

★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

★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

★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

精神病人家属的心理变迁 篇6

1.否认心理精神病人的早期症状大多表现为孤僻、生活懒散、性格改变、工作或学习能力下降、失眠等等。当家中有人出现上述现象时,家庭的其他成员由于缺乏精神疾病的常识以及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常常否认病人这一系列的言行是精神病的早期症状,而简单或错误地认为是“个性问题”或“思想问题”。这样就想不到也不可能及时地去找医生咨询,只是想尽办法寻找原因,动员亲朋好友来做病人的“思想工作”,从而耽误了治疗精神病的时机。而治疗得及时与否关系到病人预后的好坏。

2.忌讳心理当病人的言行已表现出明显的异常时,家属才意识到他(她)患了精神病。但是,他们在焦虑、不安和恐慌之际,又生怕别人知道家中有人患了精神病有失面子,耽心病人的婚姻和前途受到影响。所以,常常忌讳带病人到专科医院诊治,或仅求治于综合性医院的内科或神经科,还要求医生出其它疾病的证明,同时替他们保密。更有甚者抱侥幸心理,希望病人能不治自愈。文化层次低的家属或烧香拜佛,或请巫婆神汉替病人“驱邪”,或请江湖郎中来家治疗;甚或给病人娶嫁冲喜。这样做的结果使病人的病情进一步恶化。

3.求治心理病人症状加重后,表现为冲动伤人、毁物、扰乱社会治安,闹得左邻右舍或单位鸡犬不宁。这时家属已不可能顾及面子,开始懊悔自己的无知延误了治疗;于是产生迫切请求治疗,以减轻内心责备的心理。可是有的家属把病人送进医院后又不听医生的劝告,不遵守医院的制度,频频来院探望,送吃送喝。如病人病情稍有好转就急于带其出院,出院后又不遵医嘱给病人按时、按量服药。有的家属看到病人已经恢复正常,认为没有必要长期服药而擅自减药、停药。这样做的结果就很容易使病人精神症状复发而难以治愈。

4.厌倦心理精神病不作系统、持久的治疗,就可能转为慢性精神病。病人会在反复发作、反复治疗中度过一生。俗话说“久病无孝子”,有的家属在病人几次住院后便失去信心,放弃希望。有的家属开始对病人产生厌倦心理,认为自己已尽到了责任,不再送病人住院治疗,也不督促他们长期服药。有的家属对病人的衣食住行不闻不问,甚者任其浪迹街头。有经济能力的家属宁肯花钱让病人长期住院,病情好转也不愿接其回家。还有个别家属要求医院对病人实施“安乐死”。

不可否认,大多数家属还是能及时送病人进医院诊治,配合医院长期治疗,尽到家属的责任和义务的。但上述四种心理过程在一部分精神病人家属中确实存在,究其原因是缺乏精神疾病的常识,对精神病持偏见、歧视态度,以及逃避责任和义务的综合反映。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讲,在这些心态的支配下,病人家属表现出来的行为对于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是极为不利的。

家属心理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07年3月~2009年11月收住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0例, 男38例, 女12例, 年龄8~76岁, 平均31±6.8岁。其中脑挫裂伤20例, 颅脑血肿16例, 颅脑骨折8例, 原发性脑干损伤6例。除有4例因出现脑疝和病情预后差, 家属要求自动出院外, 其余46例患者家属均克服各种困难, 积极配合治疗, 使患者平安度过急性期。患者家属60位, 男22位, 女38位。调查对象为患者配偶、父母、子女。均具有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

1.2 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家属的不同心理行为反应, 进行分析归纳, 采取相对应的心理疏导, 再通过观察和向家属询问心理压力的缓解程度。

2 结果

2.1 家属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恐惧感占67%、紧张感占70%、极度悲伤占58%、愤怒感占40%、抑郁感占34%。

2.2 心理护理后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 57例 (占95%) 家属表示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得到不同程度缓解。60位患者家属中无一例发生意外和护理投诉。

3 心理反应分析

3.1 恐惧、紧张

脑损伤患者多属意外, 事发突然、病情重, 家属缺乏思想准备, 尤其是年轻或家庭中起主导作用的患者, 家属往往不能面对现实[1]。因此家属产生强烈的恐惧和焦虑感。表现为高度紧张, 对患者病情的微小变化都极度敏感, 希望医生医术高明使患者立刻清醒。要求医护人员能时刻在患者旁边守护, 希望患者能快速好转。也有些家属表大声哭喊、怀疑等。

3.2 极度悲伤

面对病重的患者, 家属无法面对现实, 常表现为过度哭泣、悲伤、甚至给医生下跪, 特别是女性家属, 她们较男性心理承受力差, 易发生全身抽搐、甚至晕厥。

3.3 愤怒

急性期患者需要抢救, 多住在重症监护室, 病情不稳定, 医疗费用高, 而家属的期望却很高, 家属的焦虑、紧张感越来越重, 这种心理需要宣泄, 表现为向护理人员提出各种无理要求借此缓解内心的痛苦, 指责医务人员漠不关心病人、个别家属甚至出现过激行为[2], 辱骂、甚至殴打医护人员。极易产生纠纷和投诉。

3.4 抑郁

多发生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家属, 医生告知病重, 救治希望不大后, 家属无法承受, 常萌生自杀念头, 表现悲观厌世情绪。

4 心理护理

4.1 恐惧、紧张家属的护理

(1) 责任护士要热情接待患者及家属, 详细介绍主管医生、责任护士、住院环境及注意事项。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了解受伤过程及患者的生活习惯、患者及家属的性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知识及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 针对患者病情需要, 快速准确的实施各项紧急护理措施, 如吸氧、静脉通路的建立等。及时向患者家属提供有关病情信息, 耐心做好解释, 减少家属的恐惧不安情绪。在使用仪器和进行操作前前, 应对家属讲清使用目的及注意事项, 征得同意。 (4)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做好各项护理操作, 耐心倾听家属的诉说, 细心观察家属的情绪反应, 及时给予安慰, 对家属的要求尽量满足。

4.2 极度悲伤家属的护理

(1) 对于极度悲伤的家属, 应让其离开抢救现场, 护士给予心理安慰。提供休息场所, 必要时给予必要的支持治疗, 防止意外发生。 (2) 抢救同时, 及时向患者家属提供有关患者的信息, 让其及时了解患者的整个病情变化, 减少盲目恐慌, 坚强地面对现实, 沉着应对, 帮助患者安全度过危险期。

4.3 愤怒家属的护理

(1) 医护人员要以亲切、温和、诚恳的态度与语言和家属交谈。这是心理护理的基础, 也是相互沟通的桥梁[3]。对家属表示同情, 对其发生的过激行为表示理解。 (2) 由科室领导或经验丰富的护士出面劝阻, 稳定家属情绪。待情绪稳定后向其介绍疾病的发展、转轨。病情要及时告诉家属。介绍一些逐渐康复的病例, 以增强患者及家属的信心。 (3) 与护士争执时, 护士应及早避开, 避免发生正面冲突。

4.4 抑郁家属的护理[4]

抑郁者常萌生自杀念头, 故对抑郁情绪者应了解有无厌世情绪, 密切观察与抑郁有关的心理症状, 防止自杀意外。一旦确认家属有抑郁情绪, 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 与家属保持密切接触, 随时观察其言语及行为, 耐心听其诉说, 让其压在心底的郁闷尽情宣泄。了解产生的原因,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给家属以心理支持, 必要时请心理医生治疗。介绍一些逐渐康复的病例, 以增强患者及家属的信心。强调目前治疗的重要性, 并说明中断治疗对患者病情造成的影响。对经济比较困难的, 帮助家属寻求社会多方支持, 以减轻其心理及经济压力。护士在日常工作中, 经常评估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 采取心理护理措施, 将其抑郁情绪尽量控制在最轻程度。

5 讨论

家属是患者最重要的看护和社会支持者, 其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患者的救治和转轨, 因此关注家属的心理问题是提高整体护理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应注意家属这一身心健康人群的心理反应, 针对家属的心理特点, 给予心理支持及心理疏导。不仅改善家属的健康状况而且对患者急性期的安全度过及改善医患关系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项玉兰.急诊死亡患者家属的情绪反应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 2007, 6 (6) :420~421.

[2]于红霞.车祸死亡患者家属的心理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10 (29) :68.

[3]张向荣.急诊重症监护患者家属的心理行为反应及健康教育[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14) :2217~2218.

家属心理护理 篇8

随着现代护理工作日趋复杂化, 患儿病情危急、家长期望等影响儿科护士工作不稳定因素, 如果要满足儿科临床工作的需求, 就要求儿科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娴熟的基本技能以及丰富的专科临床经验。同时, 医院应积极为儿科护士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最大限度地消除儿科护士不稳定工作因素, 让儿科护士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下面就来分析一下儿科护士的不稳定因素。

儿科护士, 从给小孩打打针、换换屎尿裤等工作非常繁琐。还有管理体制、教育模式以及护士自身素质, 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综合性医院儿科护士极低的劳动报酬、超负荷的工作使护士不能进行充分的休息、生活的无规律性、长期的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 极大地挫伤了儿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引发职业倦怠, 许多儿科护士千方百计找机会调走, 给儿科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严重阻碍儿科护理事业的发展。

儿科护士所面对的是一项高风险、高强度职业。儿科工作环境的哭闹声, 高难度的穿刺, 临床中各种急危重的抢救、监护, 复杂仪器的使用, 对医疗纠纷报道扩大化的负面影响。面对表达能力差、年幼无知、多动不合作的患儿及对医疗和护理服务期望值高、医学知识欠缺的家长, 使儿科护士在工作中身心处于极度紧张状态, 儿科护士的职业风险和责任越来越大。

有不少医院为了减少支出, 只招合同制护士、临时护士, 这些护士的缺乏系统培训, 待遇很低, 使护理队伍的素质很难发展。儿科护士专业技能不熟练, 儿科护理工作的转床、静脉治疗、标本采集及皮试容易出现护理风险, 缺乏与病人心与心的交流沟通;缺乏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 遇事容易情绪化, 对家长态度不当或过激, 造成家长不不满, 严重的还引发医疗纠纷。

二、对儿童护理管理的对策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护理过程其实就是护士对病人的管理过程,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护理的要求很高。为此医院要选用有沟通技巧、接诊热情的护士做责任组长, 负责新入院患儿的接诊、治疗与护理, 并注意健康宣教全面, 给家属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让家属了解病情与治疗, 除做好健康宣教外, 还要跟患儿玩耍, 以消除他们的恐惧感和陌生感, 减少护患矛盾, 以保证治疗护理工作的及时。

儿科患者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 对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高, 护士如果不能“一针见血”, 常常遭到家长的责怪和投诉。而且儿科患儿病情变化快, 观察护理较成人有一定难度。因此儿科护士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 所以在工作中, 护士长既要严格要求护士, 又要关心护士, 尊重护士, 督促其按要求完成各项护理工作, 勇于为护士承担责任和风险, 维护护士的自尊心, 关心体贴他们, 使他们安心在儿科工作。要努力创造医护合作的良好工作氛围。儿科由于患儿年龄小, 医护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护士却要全方位地护理患儿, 解答有关疑问、进行健康宣教、解决护理问题、做好护理记录。本着平等、尊重、团结的原则配合医生做好工作, 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加强病房管理, 灵活使用管理策略。以病人为中心, 在病房制定并推行“首问负责制”即一方面护士要主动开口问:您需要帮助吗?如果患儿家长有疑问, 护士要马上负责解决, 护士解决不了的医疗问题要马上传达给医生, 避免家属认为护士是在有意推委。为减轻患儿对医院的恐惧心理, 护士要根据儿科特点在病房创造家庭式的温馨环境, 并鼓励家长为患儿买玩具, 护患双方共同为患儿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严格控制儿科交叉感染。儿科护士要熟练掌握无菌操作原则以及消毒隔离制度, 病房定期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积极推广一次性物品, 它既方便护士操作又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 防止了交叉感染的发生。

正确对待护理纠纷。儿科护士要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要实记录护理文档, 严格查对制度, 严格执行告知制度, 执行纠纷预警制度, 对有纠纷倾向的患儿, 除向主任、护士长汇报外, 当班护士要做好交接班, 防止事态恶化。

三、对家属心理护理

患儿家属的主要心理是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 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 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不敢看, 甚至躲开;家长对医院的恐惧感表现为紧张和焦虑, 他们通常不停地询问病情, 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的床位, 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耽心遗漏病情变化, 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由于经济负担的原因表现为不安心治疗;对疾病的不了解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 对医务人员年龄、性别等外在条件表现为不信任, 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有时还会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怀疑, 要求转院等。

因此, 对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要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护理。护士应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家长进行说明, 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 可多用鼓励的语言安慰家长, 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尤其对慢性病要鼓励家长不要放弃希望;如为对患儿进行检查或治疗进行引起的恐惧, 应当主动在检查前向家长说明。通过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 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 以良好的护理服务来增强家长的信心。另外, 护士可详细地向家长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 对主管医生和护士进行介绍, 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尤其对家长在平常可以做到的护理措施进行讲解, 使家长对疾病有所了解, 向家长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 使家长对医疗方案放心。

多发伤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体会 篇9

1 心理分析

1.1 恐惧与焦虑

多发伤患者往往起病突然,疾病进展迅速,痛苦不堪,甚至危及生命,导致患者严重的焦虑及恐惧;同时,大部分家属面对如此危急情况,均会感到焦急、不安等,不停地向抢救室内张望,并不停向医师、护士询问患者病情。

1.2 抑郁

当患者预感到残疾或死亡之危险时,往往产生沮丧、绝望等消极情绪反应[2]。

1.3 怀疑与否定

严重多发伤患者就诊时病情危重、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当医师告知患者抢救无效时,有部分家属对医院的治疗表示强烈的否定和怀疑,均希望继续全力抢救患者生命;患者发病越突然、抢救时间越短、与家属关系越密切,这种情绪表达越激烈。

2 护理方法

2.1 热情、技术熟练、抢救及时

对患者及家属要热情,避免用冷漠的表情、生硬的语言使患者产生抗拒和不配合心理。多发性损伤患者多为急诊入院,入院时均有伤口出血、疼痛、躁动不安,甚至呈失血性或剖伤性休克状态,因此要讲清病情,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的特点及转归,鼓励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患者家属积极配合诊治,减少恐惧心理及抑郁症状。同时,用高尚的医德医风、精湛的技术、高度的责任心来救治患者,争分夺秒为患者赢取生机,从而赢得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赖,调动其积极配合治疗的心理。

2.2 患者及家属的宣教

先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解释到达急诊的原因,要进行怎样的治疗及检查,强调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主动向患者说明治疗及检查的目的,使其有思想准备,稳定其情绪。

2.3 做好心理护理

严重多发伤患者病情凶猛,患者毫无思想准备,预后不良甚至危及生命使患者容易产生紧张、恐惧、无助、悲伤、绝望、愤怒等不良心理反应,表现为沉默不语、身体颤抖、大喊等;加之患者及其家属往往不理解、不配合,为此做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护士应安慰、同情患者,可轻握患者的手、拍拍患者的肩膀,告知其医护人员会尽最大努力给予抢救;对病危患者实行绿色通道,以赢得救治时间;抢救时动作娴熟,医护配合密切,严肃、沉着、有序地进行抢救;护士要以认真积极的态度、热情的服务、高度的责任心、娴熟的技术、敏锐的观察能力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保证抢救顺利进行;积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解释、开导工作,以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让患者及家属正确对待病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另外,家属是患者最亲近的人,其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患者。亲人的到来,会使患者的心灵得到极大安慰,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在与患者无法建立良好沟通时,先向家属进行心理知识宣教,并要求其不要在患者面前表现出情绪波动,以免影响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3 体会

生命所系、性命相托,急诊室的工作繁重而至关重要,关乎患者的生死存亡。急诊科护士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以应对各种突发紧急事件;应冷静沉着,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能够果断地提出一些预见性的护理诊断,及时准确地采取护理措施,防患于未然,沉着冷静地应对突发的紧急情况[3]。在抢救过程中保持头脑清晰、思维敏捷、有条不紊,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及时进行程序化、规范化的急救护理[4],妥善处理各种问题。护士长平时要着重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加强急救技术培训。护士应具有对患者或家属进行心理护理的能力,以消除其烦躁、恐惧、紧张等心理负担,便于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

心理护理是一门精细的护理艺术,多发伤患者由于病情重、变化快,再加上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易引发患者的对抗现象。因此,在做好一般护理的同时,还要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通过认真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加强护士的言行技巧、沟通交流,减少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促进多发伤患者的积极抢救及治疗,从而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殷延陵.车祸多发伤急诊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1):162.

[2]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8.

[3]梁英莲.严重多发伤的急诊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杂志,2010,8(17):111-112.

家属心理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39名2011年8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地中海贫血患儿, 并选择39名同期患儿家属, 所选取的患儿中, 有22名男性, 17名女性, 平均年龄为12岁, 这些患儿都与地中海贫血诊断标准相符合。其中有5名患儿血红蛋白 (Hb) 68g/L~80g/L, 11名患儿Hb80g/L~90g/L, 23名患儿Hb90g/L~100g/L, 正常Hb参考值为110g/L.

1.2 护理方法

在患儿及其家属入院后, 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 患儿住院时间为心理护理干预时间。

1.2.1 患儿心理干预

由于患儿需要长期输血, 所以临床护士在与患儿沟通时, 一定要保持激励与鼓动的口气, 增强患儿治疗的信心与勇气。并耐心向患儿解释其存在疑问的地方, 对患儿的进步与合作提出及时性表扬。对于12~15岁的患儿, 由于他们正值少年期, 具有独立心理与成人感, 所以不愿被当作小孩子看待, 此时护士在对其输血时, 一定要考虑到他们的自尊心, 对其隐私部位予以适当遮掩, 一些患儿存在很多思想顾虑, 尤其是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 通常存在不良预后以及高昂的治疗费用, 此时护士要对其进行及时开导, 消除患儿顾虑, 确保他们能够安心治疗。去铁胺的长期应用通常会带给患儿非常大的痛苦, 使他们产生消极、焦虑、孤独以及行为退化情况, 对其护士一定要对给予患儿安慰与同情, 并对其作适当的鼓励与表扬, 让患儿理解此药的用途。

1.2.2 患儿家属心理干预

临床护士要用和蔼热情的态度, 精湛的护理技术以及沉稳的举止, 赢得患儿家属的认可与信任, 同时积极做好患儿家属心理护理, 并加强与患儿家属的及时性沟通, 通过所学心理学基本知识及相关医学知识, 详细、耐心的向患儿家属讲明地中海贫血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通常患儿家属都有急切治愈的心理, 而且对治疗存在非常高的期望值, 而且又没有疾病知识, 唯恐输血过程中会出现疾病传染, 为此, 医护人员一定要对其耐心解释与说明, 让患儿家属知道对患儿输入血液的合格性, 高量输血对组织氧合具有提高的作用, 对机体缺氧予以纠正, 能够促进患儿机体正常发育与生长, 降低肠道吸收铁离子的概率, 对骨髓内外造血产生抑制作用, 进一步抑制患儿脾肿大与内源性RBC增生[1]。保证患儿家属能够对地中海贫血形成正确认识, 尽可能消除家属的恐慌心理与思想顾虑, 树立治愈疾病的勇气与信心, 确保患儿家属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医生治疗。

1.3 观察指标

采用SAS (Zung自评焦虑量表) 来评定心理学指标, 测定患者入院第一天和进行两周心理干预后的焦虑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表示检测数据指标, t检验心理护理干预前后指标, 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对患儿及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理学指标。

入院时, 患儿及患儿家属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 在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后, 患儿及患儿家属心理焦虑状况明显得到缓解, 对比患儿及患儿家属心理干预前后心理焦虑程度, 差异比较明显,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

注:对比干预前后心理焦虑情况,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2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理前后, 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改善, 与护理前相比,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

3 讨论

Engel所提出的心理-生物-社会医学模式[2], 对社会、心理性因素在预防与治疗疾病方面的重要价值予以明确, 从而肯定了医学中心理学干预的地位。采用Zung自制的SAS表, 能够帮助患者了解其情感、个性特征以及焦虑情况, 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学干预。相关文献报道称, 将不同的心理护理干预运用于治疗前, 能够强化患者认知能力, 具有消除患者负面情绪的作用, 被临床医学视为术前心理药物。在运用心理护理干预时, 需要护士要多与患儿进行情感交流, 对其个体差异予以详细掌握, 并观察患儿在对其心理干预后的情绪反应[3]。本研究充分表明在入院时, 患儿及其家属都处于情绪焦虑状态, 但是在对其进行合理心理护理干预后, 患儿及其家属形成了正确的疾病意识, 降低了在手术过程中的恐慌, 增强了疾病治愈的信心, 也不再猜忌医护人员。有效缓解了患儿及其家属精神焦虑情况。

合理的术前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儿焦虑水平。研究结果显示患儿过度戒备、紧张以及焦虑, 而且还会歪曲判断治疗地中海贫血的意义[4]。护士通过正确引导患儿, 对其进行适当安慰与鼓励, 详细为其讲解疾病知识, 帮助患儿对疾病形成一定认识与了解, 正确看待现代医疗技术, 帮助患儿了解疾病发生与发展历程, 尽可能让患儿掌握配合疾病护理与治疗的关键点, 保证患儿具有良好心理状态[5]。将有效信息提供给患者, 矫正患儿对地中海贫血治疗的错误认识, 对患儿在治疗前期望、焦虑程度进行调节, 增强患儿治愈疾病的信心与勇气。此外, 还要为患儿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 保证病房整齐与清洁, 因为病房中的呼吸机、心电监护以及输液泵警报灯都会导致患儿具有高度焦虑感与紧张感, 所以医护人员走路、谈话声音要轻, 减少环境对患儿所造成的刺激, 为患儿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治疗氛围。相关研究表明[6], 治疗前的心理准备能够有效减轻患者心理焦虑情况。所以, 对地中海贫血患儿与患儿家属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 能够有效预防与减轻由于应急反应而导致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规范化、系统化心理干预能够对地中海贫血患儿与患儿家属心理状况进行有效调控, 有利于患儿病情治疗,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与探讨护理干预对地中海贫血患儿及家属心理影响, 为广泛开展有效临床护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对地中海贫血进行有效治疗。方法 选取39名2011年8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地中海贫血患儿, 除了对这些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外, 对其进行规范化、系统化心理干预, 并对护理前后患儿和家属心理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对患儿进行心理干预后, 相比于心理干预前, 患儿和患儿家属焦虑程度明显下降, 护理前后对比差异比较明显,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规范化、系统化心理干预能够对地中海贫血患儿与患儿家属心理状况进行有效调控, 有利于患儿病情治疗,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儿童,地中海贫血,心理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王志慧.地中海贫血孕期预防、治疗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02) :147-148.

[2]吕福通, 谢丹尼, 陈美佳, 等.地中海贫血干预的跟踪随访工作探讨[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09 (05) :102-103.

[3]李长钢.地中海贫血临床诊治中存在的问题[J].临床儿科杂志, 2009 (08) :154-155.

[4]周玉芹, 陈霞.去铁胺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10 (20) :130-131.

[5]李彩虹, 蔡花中, 周永红.地中海贫血患儿的心理特征分级及心理干预[J].河北医药, 2006 (03) :165-166.

家属心理护理 篇11

摘要: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家属产生负性心理的原因及心理干预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2月~2014年5月我院诊断为肺结核的患者家属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200例,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2组,100例研究组(接受心理干预)和100例对照组(不接受心理干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心理护理前及心理护理后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心理护理前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心理护理后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认真分析肺结核患者家属产生负性心理的原因,并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能够明显减轻患者家属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

关键词:肺结核;家属;负性心理;原因;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54-02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疾病,以肺结核最常见,目前随着我国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大,流动人口的增多,使得结核病患病人数迅速增加,结核病又死灰复燃。WTO在2009年全球结核病报告中指出每年在全球约有1000万例新发结核病,全球约有20亿人正在遭受结核菌威胁,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结核,其中绝大多数人口来自亚洲、非洲等贫穷国家[1]。有学者指出家属在与肺结核患者交流、相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因此我们拟收集2013年12月~2014年5月我院诊断为肺结核的患者,探讨其家属产生负性心理的原因及心理干预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2013年12月~2014年5月我院诊断为肺结核的患者家属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200例,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2组,100例研究组(接受心理干预)和100例对照组(不接受心理干预)。研究组平均年龄(58.3±12.8)岁,男性55人,女性45人,文化程度为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对照组平均年龄(57.2±11.3)岁,男性60人,女性40人,文化程度为大学、高中、初中、小学。2组人员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入选标准 (1)年龄40~60周岁,入院后临床资料完整。(2)自愿参加试验,签订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纳入研究时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2)肝炎病毒携带者,严重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恶性肿瘤,消化道疾病者。

1.4 心理护理方法

1.4.1 培训 参与本次研究的护理人员,集中培训,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及护理技巧。

1.4.2 心理护理方法 (1)护理中首先要引导患者家属正确认识肺结核病。让患者及家庭成员掌握痰结核菌阴性的肺结核患者是不传染的,可以鼓励菌阴的患者融入家庭活动,参加社团活动。(2)对痰菌阳性的患者,应让患者及家属提高防护意识,让患者咳嗽时用手捂住口鼻,痰纸做好焚烧。(3)在肺结核患者隔离期间,家庭成员应该为肺结核患者创造一和谐、耐心的支持环境,良好的社会心理支持可以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肺结核的治疗效果。(4)此外护理人员还要鼓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克服患者自卑心理,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充分利用家庭成员的帮助。(5)可以在医院门口、科室走廊加强肺结核的宣传,为患者家属发放宣传手册,门诊设立咨询处,为服药治疗的患者做健康指导。(6)教育患者的家属、朋友不是所有的肺结核患者都具有传染性,探望患者时,不要有心理负担,戴口罩就可以切断传播途径,减轻人们对肺结核患者的恐惧心理,多方位的提高患者社会支持水平。

1.5 评价方法 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心理护理前及心理护理后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

1.6 统计分析方法 将资料录入 Econometrics Views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 描述,使用t检验。当P<0.05,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心理护理前及心理护理后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心理护理前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心理护理后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1。

3 讨 论

我国结核病病人数量居世界第2位,患结核病将对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肺结核患者除受到疾病自身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外,社会成员的歧视也会造成患者的心理压力,延缓患者的康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

目前肺结核患者中以来自农村或边缘山区、流动人口多见。此类患者家庭收入较低,初次就诊后,因医疗费用的昂贵或其他原因,导致他们就医的依从性差,复诊率低,还有研究[2]指出此类肺结核患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一旦此类人群感染疾病后,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而且此类患者多为外来务工打工人员,缺乏家庭、朋友情感上的社会关爱和帮助。加上邻居对患者有冷落、歧视现象[3]。更加造成肺结核患者有冷落、歧视感,不能享受到父母、伙伴与社团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造成肺结核患者社会支持水平低下[4],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本次研究中我们让患者家属认识到肺结核的發病原因、传染途径及预防措施。改变他们存在的错误认识,主动接近肺结核患者[5]。消除他们认为肺结核患者会通过触摸、握手、讲话传播的错误观念。从而使得肺结核患者逐步融入社会,放弃自暴自弃的心理,改变自我封闭的人格,提高家庭的支持感。护士也要鼓励患者家属勇敢接纳患者,帮助患者战胜疾病。

综上所述,护士应重视家庭、社会因素对患者的影响,通过认真分析肺结核患者家属产生负性心理的原因,并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能够明显减轻患者家属焦虑、抑郁等负性心里。

参考文献

[1] 黄丽,罗健.肿瘤心理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5.

[2] 刘明,高睿,王金侠.肺结核患者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141-143.

[3] 黄晓芳,方盼.心理干预对肺结核心理状况的影响[J].当代护士杂志,2012,9(8): 114.

[4] 徐靖,梅卓君,毛吉.强化家庭护理干预对社会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6) : 1499.

家属心理护理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1月至2008年2月在我院ICU住院的患者家属中, 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60例ICU患者家属, 其中男39例 (65%) , 女21例 (35%) , 年龄19~64岁 (40.27±9.23) 岁;38例 (63.33%) 为患者的配偶, 16例 (26.67%) 为患者的子女, 6例 (10%) 为患者的父母。

1.2 研究方法

应用观察法, 在患者入院1周内,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患者家属的神色, 言语及行为变化, 然后依据观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判断家属的心理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经评估总结, 将家属的心理反应情况归纳, 见表1。

2 护理干预

护士首先要有真挚的同情心, 和蔼可亲的态度, 亲切美好的语言。理解家属对亲人生病带来的痛苦, 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 通过细致观察, 专心倾听家属的陈述, 仔细分析家属的不同心理问题和产生的原因, 有的放矢地进行护理。

2.1 对家属焦虑的心理护理

刚入院的患者, 护士向家属详细介绍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定, 包括探视时间, 探视时的要求, 介绍主管医生和护士, 积极介绍病情, 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般治疗方案, 护理措施, 尤其对家属可以配合的护理和治疗进行耐心详细的讲解, 如饮食护理, 需要什么样的饮食, 具体做法, 那些食物对患者的疾病有益, 那些要避免, 探视时可以进来为患者作些什么, 比如按摩, 交谈等, 使家属对疾病做到心中有数, 并对自己能为患者做的事情有信心。对于病情变化护士应耐心解释其原因及所采取的积极的措施, 使家属对治疗方案放心。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焦虑, 应对家属目前的困难表示理解, 但是要强调现在所有治疗方案的必要性, 说明中断治疗可能对患者造成的不利影响, 鼓励家属克服困难, 同时与主管医生沟通在用药方面从价格较低并有适应症的药物开始用, 减少不必要的检查, 尽量降低患者的费用。还有从生活上予以关心, 使家属有信心坚持。

2.2 对家属恐惧和悲观的心理护理

护士应针对患者疾病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 使家属对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 对预后良好者鼓励家属看到好转和治愈的希望, 对预后差的应安慰家属, 给予心理支持, 能正确面对疾病, 尤其是慢性病应指出现代科技进步, 不要放弃治疗的希望, 而对病情发展较快的, 要用肯定的语气告诉家属“医院会尽最大努力来救治患者的”。患者有检查和治疗时, 应向家属说明, 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家属“护士将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所受的痛苦”, 在做治疗时提高操作成功率, 减少家属的恐惧感。

2.3 对家属无助的心理护理

亲人因重病住进ICU, 家属多数对疾病知识知之甚少, 就会感到很无助。这时能给他们帮助, 能为他们解答疑惑的就只有医护人员了。所以当护士给家属介绍主管医生和护士时, 可以真诚的告诉他们当他们有疑惑时随时找主管医生和护士。护士也要耐心的向家属说明病情及治疗, 排除他们焦虑不安的心理, 让他们感受到不是自己在孤军奋战, 而有所依。

2.4 对家属不信任的心理护理

患者病情危重, 住进ICU后可能好几天也没有好转, 家属在外面又看不见护士的治疗护理, 所以家属难免会产生不信任的心态。护士应重视家属的这一心态, 因为他直接影响到家属对治疗的配合以及医患关系。首先I C U医护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 过硬的技术以及优质的服务态度, 它是家属对I C U医护人员信任的前提和保障。应将患者的病情及其转归向家属说明, 每天探视时告知家属这一天来患者的各种情况, 包括病情, 进食, 皮肤, 大小便情况以及患者的心理状态, 家属有自己送餐来时, 护士一定要安排好时间给患者进食, 吃完之后最好将餐具洗净, 有用自备药时, 最好将用后的空瓶留着给家属过目, 这样让家属心里有数, 减少对护士的不信任。

2 结果

通过对60例ICU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 经过2周后与患者入院时家属的心理状态及医疗配合行为比较, 5 5例患者心态变得较前积极, 能很好的配合医护工作, 5例不明显, 有效率达91.7%。

3 讨论

家庭是ICU患者最基本的资助者, 特别是患者的配偶起关键作用。因此, 保持家属稳定积极的心理状态, 可以使患者心理上得到良好的支持, 主动配合医护工作, 促进其早日康复。而家属遭受突然而强烈的心理压力, 会严重损害家庭的社会功能, 使家庭失去平衡状态, 从而影响患者疾病的康复[3]。Reider的研究显示, 患者因病情危重而住院时, 其家属的焦虑程度明显增加[4]。而美国护理学家Nyamathi认为患者家属的负性心理情绪, 如焦虑、忧虑、悲哀等, 严重影响其处理问题的技巧[5]。可见, 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是相当重要的。通过对家属的心理护理, 消除了家属对医疗护理存在的疑问, 充分发挥家属的正性作用, 积极配合护士, 更好的为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使患者能以良好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 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并改善医患关系, 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总之,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已经成为我们护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卢岩, 朱延力.急危重病人家属需求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7) :538~540.

[2]王文茹, 高睿, 李小妹.急危重病人家庭应对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2 (12) :923~924.

[3]Wilson JH.The family education:a professional resourse for families[J].Jounal of Psychosocial Nursing, 1999, 37 (6) :22~28.

[4]Reider JA.Anxiety during critical illness of a family menber[J].DCCN, 1992, 13 (5) :272~279.

上一篇:语文情感教学管理下一篇:语文教学中的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