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家属满意度(精选9篇)
患儿家属满意度 篇1
目前,我国大多数临床护理人员在临床日常工作中把对患儿的护理作为工作的中心,而不重视对患儿家属的护理,加重了家属的焦虑程度。而家属的身心健康是为患儿提供支持的前提[1]。当家属获得有效的支持时,能促进其应对的能力和效果,从而能使患儿得到更好的照顾,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我科运用人文关怀的理论给予患儿家属支持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6月—2007年12月我科住院患儿的家属90例,其父母均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能够读写并知情同意,被调查的患儿家属父亲50例,母亲40例,年龄20岁~25岁20例,25岁~30岁49例,30岁~35岁21例,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儿及家属在年龄、性别、居住地和文化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支持护理 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护理模式。观察组运用人文关怀相关理论和沟通技巧与患儿及家属相互交流、相互关怀,了解家属的心里感觉及需要支持的信息。有资料显示[2],患儿家属需求未得到重视和满足的项目有:①帮助我了解照料我孩子的医务人员的姓名和角色;②与我谈论与我有关的感受,我的担忧和我关心的问题;③在决定孩子的医疗护理方案时,让我参与讨论。根据家属的需求有所侧重的向家属介绍主管医生和护士名字,耐心倾听家属的叙述,加强家属的心理护理,缓解家长心理压力,在给孩子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医务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供信息,让其父母感受到自己的子女是在接受最好的治疗和护理,并明白方案的可行性,从而增强治疗的信心,提高应对能力,减轻焦虑,创造一个和谐的人文关怀氛围。
1.2.2 评价标准及方法 采用自制的0分~10分心里感觉表对两组家属进行心理主观测试,并主要在知道照料我孩子的医务人员的姓名,与我谈论与我有关的感受;我的担忧和我关心的问题,知道孩子的病情、治疗和护理方面进行比较。评价标准:每份问卷>80分为优,71分~80分为良,≤70分为差。采用我院自编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共有7个项目,每个项目分5个等级,分数从5分~1分,分别代表非常满意、较满意、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在出院前进行问卷调查。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两组家属心里感觉比较(见表1)
2.2 两组家属满意度比较(见表2)
3 讨论
3.1 给予家属支持护理的重要性
有研究显示[3],患儿家属的消极应对不仅影响其本人的身心健康,且加重患儿的心理负担,影响患儿的治疗和康复效果。护士给予家属良好的支持护理,有效的心理沟通,会直接影响患儿及家属对护士的感知,营造亲切友好的氛围,融洽护患关系,缓解患儿及家属的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能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完成患儿的治疗和康复。并能真正体现儿科病房护理工作的内涵,使其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不断延伸扩大,也促使儿科护士不仅要具有临床疾病护理知识和技能,也要不断加强学习,扩大知识领域,如沟通技巧、人文学科、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等,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建设和谐的社会。因此,认为给予家属支持护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治疗的依从性。
3.2 给予家属支持护理可提高护理满意度
护士更新传统的护理业务,在完成护理工作的同时,运用人文关怀的理念,照顾家属的感受,给予支持护理,不仅增强了家长及患儿治病的信心,给予他们以良好的主观心理感受,消除了后顾之忧,提高了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有关研究显示[4],人文关怀教育可以促进护士人文素质的提高,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只有具备完善人格,甘于奉献,做一个具有爱心,善良周到的人,才能学会关心人和理解人,并将信念转化为自觉行为,并适用于临床,扩展到家属的支持护理。本研究显示,给予家属支持护理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有利于护理事业的发展,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霍世英.急重症患儿家属焦虑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3,18(6):59-60.
[2]万学英,刘化侠,徐迎春,等.护士对患儿家属支持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168.
[3]刘苓,汪昌玉,宋道岚,等.儿科住院患儿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92.
[4]王瑞芬,闭晓君.在护理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6):451-453.
待诊患儿家属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篇2
【关键词】待诊患儿家屬;心理分析
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医患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医患关系不和谐甚至激化等现象。而来儿科就诊的患儿全部有家属陪伴,家属的情绪、行为直接影响着患儿的情绪、病情及医、护、患关系。因此,了解患儿家属的心理特点及对其进行必要的护理,使其能很好地配合医护工作,有助于疗效的提高及医、护、患关系的融洽。本文对138例待诊患儿家属进行心理调查,结合临床实践分析如下:
1待诊患儿家属心理特性及护理
1.1 被重视、被接纳、优先照顾的心理 患儿就诊后由于对周围环境及医护人员不熟悉,待诊患儿家属生怕对患儿不重视,急切期盼医护人员关注、照顾自己的孩子,尽快地给予诊治,尽早解除孩子的病痛。分诊护士作为到医院后患儿及其家属第一个接触到的医护人员要仪表端庄,面带微笑,态度和蔼,让患儿及其家属感到亲切、安全、可信赖。
1.2 焦虑、恐惧、紧张心理 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旦生病,家长格外紧张,这一特点在患儿刚就诊时表现尤为突出。此时,医护人员如果稍有漫不经心,家属立即就会产生反感、抱怨情绪。因此,分诊护士要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要迅速接待患儿,以同情、理解的口吻办理挂号、就诊手续,简单询问病情,进行初步诊断,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就诊。如发热的患儿先测体温,可缩短就诊时间,高烧的患儿也可及时救治。简单介绍就诊环境,以获取患儿及其家属的配合和信赖,缓解恐惧、紧张心理。
1.3 获取帮助的心理 患儿就诊后可能需要做一些辅助检查,如抽血、留取大小便做化验、X线等,患儿家属可能不知道相关流程、不认识地方,也可能需要给患儿喝水或者需要卫生纸等等。因此,分诊护士要尽可能提供帮助,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向患儿家属讲解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这样,使待诊患儿及其家属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就会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患儿家属满意度 篇3
影响儿科满意度的因素包括患儿家长及医护人员两方面原因。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阳”,一旦生病,家长非常着急,一到医院便要求立即治疗,还要药到病除及一针见血。鉴于小儿疾病的特殊性,有的疗程需较长时间,给静脉穿刺带来困难,而家长却因对疾病知识的缺乏和过高的要求,极易将矛盾转移到医护人员身上。医护人员因工作繁忙,缺乏与患者沟通,未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一些患儿过于哭闹或不配合,有些护士在工作中产生不耐烦情绪,或有的家长出现过激行为,使护士自尊心受到伤害,失去工作热情等等,这些都是导致护患矛盾的原因。
综上所述,做好护患沟通是提高患儿及家属对医务人员信任度及满意度的关键。针对儿科工作的特殊性,现将其沟通方法总结如下。
1 沟通的基础
广泛收集资料,制订护理计划。由于家属的年龄、文化、语言不同,往往需要重复多次进行不同层次人员的健康教育,只有全面掌握疾病基础知识、社会学、心理学、营养学知识及合适的健康教育技巧,才能解答患儿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并根据患儿家属不同年龄、文化、职业、家庭、疾病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消除患儿及家属的陌生感和不信任感。
2 预防性沟通
在护理过程中,主动发现可能出现的纠纷,并把这类家属作为沟通的重点对象,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沟通。心理学家证实,处理预见性事件比处理突发事件所面临的压力小,而双方的信任度会增加。如面对一些爱子心切的家长,穿刺前要向家长讲明静脉穿刺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包括患儿的配合、血管、护士的心理素质,以取得家长配合。一旦穿刺失败应主动道歉,与家长一道安抚哭闹患儿,征求家长意见,必要时更换护士再次穿刺。
3 集体沟通
在某一疾病的多发季节,利用工休座谈会的形式将家长召集起来进行集体宣教、沟通,如夏季腹泻、秋冬季易患轮状病毒肠炎,对相关的病因、治疗、预防、护理措施及家长如何护理患儿等做宣教和指导。
4 书面沟通
将患儿疾病的病因、预防、治疗、锻炼、卫生指导以入院宣教单的形式发给家属,并将其内容再复述一次,以加深记忆和理解,并让当时不在场的家属阅读,使其知道并配合治疗及护理。
5 统一沟通
对危重或疑难病例,护士解释有困难的,由主任、主管医生、主管护士统一与家属沟通,使其内容一致,并让家属能完全理解并配合。
6 注意事项
沟通时应耐心倾听,不要中途打断话题,对家属的提问要详细耐心地给予解答,不懂的应请医生解释;在治疗中应尽量讲与该治疗相关的内容和注意事项,便于家属记忆;避免用刺激性语言,防止引起家属反感;避免过多使用医学术语;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要医护一致,避免意见不统一使家属产生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1]。
1年来通过上述沟通的探索与实践,证明了护士作为医疗活动中的主要成员,是医患沟通的桥梁。护士通过换位思考,提供优质的服务,融洽了护患关系,避免了与患儿家属间潜在的冲突,既维护了患者利益,又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患儿家属满意度 篇4
【关键词】电话回访;患儿家长;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802-01为了落实以患者为中心,延伸院内健康教育,使患者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康复、减少复发的目的而实施的一项人性化护理措施。此举措提供了患者获得自我管理信息的途径,融洽了护患关系,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尊重,提高了满意度。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儿科正常出院患儿。死亡和转院患儿除外
1.2方法:建立规范的出院患者回访登记本,将患儿的一般資料(姓名、家长的联系电话、所患疾病、出院时间及带药情况等)、电话回访方式和内容均作详细记录。患者出院前由责任护士对其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认真填写患者回访登记本。一般患者出院 1周内电话回访1次,以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进行电话回访(可在上次回访时进行预约)。根据疾病种类,进行针对性指导,详细答复家长咨询的问题,向患儿家长一步讲解用药方法及相关疾病知识、生活护理,预防保健方法、复诊时间等,使患儿得到具体合理的临床指导。在电话回访中,采取灵活的谈话方式,尽量使取得的资料反映真实的情况。调查完毕,及时整理资料,建立回访档案,做好满意度统计,收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反馈到科主任、护士长,及时制订整改措施执行到临床工作中。
回访率98%(对死亡患者不予回访)。实行院科两级回访,反映问题36个,皆满意解答。
2结果
电话回访制度得到落实,患者满意度提高,患者二次住院率提高,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通过电话回访,护理范围从院内扩展到了院外,护理工作也从被动转为主动,打破了以往患者找医生的局面,有利于主动发现问题,共同分析、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同时也融洽了护患关系,赢得了患者的信任与尊重。为出院后的患者提供恢复期指导及健康指导,促进医院改进服务, 提高水平,为医院树立的良好社会形象, 巩固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拓宽服务领域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通过电话回访使患者在出院后,能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帮助,将医院的关爱和健康教育延伸到患者的家庭中,能在医院与患者、医院与社会之间架起了联系的桥梁,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服务理念,也为医院赢得了声誉,赢得了病源[1,4]。
3对策
通过回访了解到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努力提高医疗护理水平,温馨的服务让患者放心。对于患者与辅助检查科室医政服务科室(如住院处、 病案室)的矛盾。科室首先进行沟通调解,由于条件受限的,请行政职能科室协调解决,保证患者二次住院时不会出现类似矛盾。我们不怕患者提出意见,怕患者有意见不说,医护人员应本着真诚平等的心来对待所有 医护与患者的关系应该是融洽和谐的,充分关心尊重患者,有时患者虽然提出不很合理的要求,也应尽全力解决。患者或其家属有不良情绪时鼓励他们发泄出来,我们端正态度善听谏言,对于患者或其家属提出的宝贵建议我们表示感谢。
4 讨论
患儿出院后1周内对其进行病情回访很有必要,电话随访可以对一些慢性病如肾病、肾炎、过敏性紫癜患儿的服药情况进行了解,必要时给予指导,患者若出现身体不适指导其及时就诊;对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孩子,根据奖章提供的情况个与具体的指导,并提醒其再次入院康复治疗;对于一些新生儿、早产儿回家后面临新的环境,家长要单独护理孩子会遇到许多问题,回访人员将会从环境、呼吸、保暖、合理喂养、预防感染等方面给予指导。
电话随访的第二个内容是询问患儿家长在患儿住院期间有无不满。住院期间患儿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所以有后顾之忧,即使不满意也不敢当面提出,出院后他们无形中将这一情绪传给周围的人。及时进行回访,鼓励其勇敢地说出,并耐心听其发泄和倾诉,对他们的不满表示理解,认真查找问题的所在,帮助患者或家属化解不满,可以提高满意度。
电话随访的第三个内容是向患者或者家属征求建议。他从另外的角度虽为病人或陪人,但他们中不乏文化水平和社会见解高的人。他们往往能提出诸多合理而科学的建议,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如果我们能虚心请教,有好的建议及时反馈到医院,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对住院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 篇5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儿科护理已由单纯的疾病护理发展为以小儿及其家庭为中心的身心集体护理[1]。患病及住院不仅给小儿的身体带来痛苦, 而且极易使其身心受到影响, 同时对小儿及其家庭也是一种较强的心理应激源。按心理应激理论, 患儿亲属在患儿住院期间将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2]。本文以住院患儿亲属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心理状况及相关因素, 并针对心理症状提出针对性干预措施, 达到以人为本的护理效果。
1. 患者家属的主要心理问题
患儿入院后对陌生的环境不适应, 情绪不稳定多数患儿哭闹厉害, 家长对此非常担忧, 情绪紧张激动, 患儿住院期间由于病情的变化家长的情绪也随着过度焦虑, 有些患儿需要做些带有创伤性的检查, 家长对此非常心疼担忧, 有些家长由于知识有限表现出无助心理, 相同疾病的患者家属之间亲和力极高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尤其是绝症或重症新人入院患者家属对老病人的经验信任程度超过医生[3]。有很多家长在家里对孩子非常宠爱, 入院后对患儿更加过分溺爱也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
2. 护理措施
家长的心里活动对患儿的治疗有很大的影响力, 而大多数家长由于对患儿的过度疼爱、关心、担忧都存在着一些情绪紧张焦虑, 需要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有效沟通缓解家长的一些怀疑、恐惧、焦虑等影响患儿康复的情绪, 并给予必要的护理措施。
2.1 对紧张和焦虑的心理护理:患儿入院后, 热情主动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与交流, 让患儿及家属熟悉医院环境, 消除陌生环境所带来的不适与紧张;家属携儿就诊, 其最大的心理需求就是医务人员能“手到病除, 妙手回春”。让家属感到诊治患儿的医务人员是可以信赖的, 而护士是对患儿直接采取诊治措施的, 护士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家属的情绪, 这就要求每位护士举止端庄, 着装整洁, 语言亲切, 态度和蔼, 热情接待每位患儿, 按病情妥善安排患儿就诊、抢救治疗。为患儿进行各种检查与治疗护理时, 要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动作轻柔、敏捷, 操作准确, 技术精湛, 考虑周到, 让家属放心, 以增加其安全感。让患儿亲属享有知情权, 向其讲明患儿的病情、可能的病因、正在采的治疗方案及预后, 帮助他们接受现实, 认识疾病。对患儿亲属的反复提问要耐心倾听、解释, 减轻其心理负担, 正确面对现实。除尽量满足他们一般的生活需求外, 重要的是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即给予更多的关心、理解、尊重。对于濒死的患儿要给予更多的临终关怀。医护人员诚恳、真挚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对患儿及其亲属都是莫大的安慰。另外还要注意到焦虑是可以感染的, 通过人际间交流感染给他人。医护人员必须留心自己的焦虑程度, 在对别人提供帮助前, 要降低自己的焦虑水平。
2.2 克服恐惧感对患儿, 护士应多关心体贴, 避免呵斥, 责备患儿, 可通过与患儿一起做游戏如将故事, 玩玩具, 看图画等建立良好互相信任的护患关系, 帮助患儿克服对医院的恐惧感。护士着装干净整洁, 面带笑容和蔼可亲。对于家属对疾病预后产生恐惧感护士应对家长进行更多的健康教育, 跟家长耐心讲解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 解答家长的疑问。对预后会比较好的疾病, 对家长多些鼓励的语言, 使家长情绪平稳;对预后会比较差的, 用词委婉不可用过于直截了当的语言刺激家长情绪, 对于病情恶化的患儿应准将确信息传达给家长, 告知医护人员会尽最大努力, 让家长做好心理准备。
2.3 对家长不信任与怀疑的心理护理家属心理失调, 往往会把这种异常情绪发泄到护士身上, 甚至无理取闹, 而护士更要沉着、冷静、稳重, 否则就会与患儿家长争吵, 进而影响正常医疗程序。护士应该给予患儿及家长很好的第一印象, 要做到着装整齐, 干净美观, 仪表大方, 对患儿及家长语言贴切, 消除患儿及家长焦虑紧张等不安情绪, 建立好感, 赢得家长及患儿的信任及认可。
2.4 对家长感同身受的心理的护理, 当患儿患病时许多家长会有种感同身受的心理, 他们会想如果自己也患这种疾病应该如何处理, 基于这一心理可以向家长解释患儿的治疗方案及护理措施, 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赞同和支持将会对治康复有很大帮助。
2.5对于于患儿家长对医护人员过度依赖的心理护理, 基于此心理问题可以加以利用,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指导家长进行基本的日常护理, 比如告知家长患儿住院期间的饮食护理问题, 哪些食物不宜吃, 哪些食物适合吃等。还可以指导家长对如何喂养患儿, 保持患儿皮肤清爽, 如何鼓励患儿等,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推进护理工作进展。
2.6 对于家长对患儿过度溺爱和容忍的心理护理, 应该告诉家长患儿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不能让患儿在住院期间养成被溺爱等不良习惯, 影响日后心理健康, 患儿住院期间家长应该给予关心爱护但是不能发展成纵容。
3. 讨论
患儿亲属的各种心理反应直接影响着患儿。已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障碍的症状就越少。如果患儿亲属心身健康, 积极应激, 给患儿很好的心理支持配合治疗对患儿恢复健康有益。而患儿亲属消极应激, 不仅影响其本人的心身健康, 而且加重患儿的心理负担, 从而影响医嘱的依从性影响治疗效果[11]。作为一名儿科的护士, 应更好地体现对患儿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 赢得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支持和理解。通过此项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支持和心理护理, 很大程度的缓解了家长的怀疑和焦虑情绪, 极大程度的消除了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疑问, 家长能够理解和支持治疗和护理计划并且能够有效的配合, 增强了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 同时对患儿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正确引导, 有利于病情康复治疗, 对儿科开展整体护理有很大的推进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清玲.儿科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的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6 (8) :6-8.
[2]绽雁翎.儿科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探析[J].实用护理, 2010, 6 (24) :6-6.
支气管哮喘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 篇6
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08年6月, 我科总住院人数1 257人次, 其中支气管哮喘患儿141人次, 其中38人次为第2次或以上住院, 平均住院天数为10.5 d。
2 家属的心理护理
2.1 患儿入院时家属的心理护理
支气管哮喘患儿入院时一般病情急、重, 有呼吸困难、口周发绀、吸气三凹征、大汗淋漓、不能平卧等症状, 常常使家属手足无措、心情烦躁, 面对陌生的人群和环境又会加重家属的烦躁心情。所以, 护士在接待新患儿时, 在对患儿症状处理的同时不可忽视对家属的心理护理。应了解家属想要什么, 及时通知医生与患儿见面以了解病情, 因在介绍完床位护士和医生后, 家属最需要的是医生处置。待医生处理后跟家属介绍环境、相关制度、安全防范等。在治疗时, 护士一定要操作娴熟、态度和蔼, 让家属有信任感。
2.2 患儿住院时家属的心理护理
支气管哮喘患儿住院天数一般在10 d左右, 静脉治疗和超声雾化吸入常需要按定时进行, 这给家属的休息带来不便, 加之治疗费用、病情变化、孩子哭吵不配合、探视规定人数、往返医院不方便、家属陪护疲劳等原因导致家属很焦虑。护士在这个阶段除了做好患儿疾病宣教、健康宣教等, 还要注意家属的心理变化, 关心家属, 鼓励家属说出心中的疑惑或宣泄不满, 进行积极心理疏导, 取得家属的信任和配合, 有利于患儿的治疗和护理。
2.3 患儿出院时家属的心理护理
对于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家属来说, 出院后照顾患儿的任务非常艰巨, 定时的门诊复诊、长期的吸入疗法、长期的抗过敏药物服用、孩子体质差易患病等成为困扰家属的问题。所以, 在出院宣教时护士要多给家属讲解照顾患儿的知识, 让家属在患儿出院时对今后的照顾工作有充分的认识和计划, 让家属知道患儿饮食、环境、药物治疗、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2.4 患儿出院后家属的心理护理
由于支气管哮喘疾病存在反复发作的特殊性, 在患儿出院后病房护士在定期电话或上门回访中要注重家属的心理护理。在这个阶段中家属时常会因为如何照顾孩子产生新的疑问, 或接触外界虚假广告后产生对在医院治疗的不信任, 对此, 护士要给予解释和心理支持, 并积极将支气管哮喘的专家介绍给家属, 以利于患儿治疗的科学正规。
3 体会
患儿家属心理分析与引导配合 篇7
1 临床资料
门诊、住院患儿300例, 其中危重患儿35例, 普通患儿265例, 急躁心理的患儿家属占71%, 经过护理人员的心理引导, 无护理纠纷发生。
2 心理特征
2.1 急躁心理
孩子患病后家属心急如焚, 病在孩子身上, 痛在父母心上, 他们恳求医生尽快治疗, 输液要求护士一针见血, 加之患儿病情不稳定, 哭闹不安, 家属心情急躁, 对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不信任, 态度生硬。
2.2 敏感、疑虑、担心心理
此类家属对患儿特别关注, 精神高度紧张, 孩子稍有举动, 就怀疑病情有变化, 反复多次地向医务人员询问病情, 担心医生对孩子不重视, 而反复诉说, 希望药到病除, 用药后若不能立即见效, 就怀疑用药是否正确, 怀疑医生医术, 诊断不明确, 护士用药不准确, 担心所用药物是否有副作用、各种检查治疗是否会对患儿造成伤害等。对医务人员的言语、态度很敏感, 易受暗示影响。
2.3 焦急、忧虑心理
父母看到患儿忍受疾病折磨时, 束手无策, 对医院的各项流程、制度不了解, 对医疗和护理知识知之甚少。特别是病危患儿的家属, 对其所患疾病认识不足, 同时患儿病情危重, 变化快, 住院时间长, 易产生焦急、忧虑情绪。
2.4 依赖、期待心理
患儿家属来到医院, 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医务人员身上, 就好像把孩子放入了“保险柜”, 认为只要到医院治疗, 孩子就一定会好。他们不管孩子所患疾病的轻或重, 希望医生医术高明、护士技术高超, 希望医生护士主动关心患儿, 一切事情都应该医务人员去做, 对自己却缺乏信心。医护人员稍有“怠慢”, 便认为服务态度不好而埋怨, 甚至大发脾气, 产生纠纷。
2.5 双趋冲突心理
有些家属一方面想给孩子治病, 另一方面又担心经济条件差, 无法承担, 既想治病, 又怕花钱。病情危重的患儿还担心预后不良, 或留有后遗症, 对患儿失去信心, 甚至产生放弃治疗的念头, 对医护人员的治疗和建议无动于衷, 不能积极配合。
3 心理护理
3.1 急躁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以温和、亲切的态度, 向家属介绍患儿的病情、治疗护理的方法和意义, 使其明白疾病的转归需要一定的过程, 取得他们的合作。护理操作要轻、稳、准, 因为“一针见血”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也是患儿家属判断护士技术好坏的标准。医护人员接近患儿要使用镇静沉着的语态, 有条不紊的动作, 平静如水的神情, 这对患儿家属的心理也能起到安慰作用。护士还应有一定的忍耐力和自我控制力, 面对家属无端的指责, 要善于应变, 灵活敏捷, 不断与其沟通或采取沉默, 与家长谈话最好以询问普通问题开始, 以缓解其的不安情绪[2], 不应予以顶撞, 避免矛盾激化。
3.2 敏感、疑虑、担心心理护理
对此类家属护士应以积极健康的心理, 乐观开朗的稳定情绪, 宽容豁达的博爱情怀, 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 为患儿及家属提供帮助, 做到有条不紊, 应付自如, 态度热情耐心, 语言表达准确无误, 取得家属的配合与信任, 使之放心治疗。
3.3 焦虑、忧虑心理护理
要注意观察对其有帮助的信息, 观察他们的思想情绪变化, 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交谈, 舍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特别对危重患儿家属更应耐心地为其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主管护士及疾病相关知识, 疾病的发展与转归, 鼓励他们与医务人员交谈, 使之更多地了解病情变化, 及时引导其参与患儿的治疗护理。
3.4 依赖、期待心理护理
医务人员应主动及时地向家属说明患儿所患疾病的详细情况, 包括疾病种类、病情变化、危重程度、转归情况以及我院的医疗条件、医疗水平, 使其心中有数, 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3.5 双趋冲突心理护理
对有双趋冲突心理的家属应帮助分析造成此种心理的原因, 尽可能地帮助解决经济上、思想上的困难, 在病情许可时取消陪侍, 帮助未参加保险和医保的患儿申请社会救助, 使其渡过难关。病情较重、留有后遗症的患儿, 帮助康复训练。
4 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独生子女社会结构逐渐形成, 人们法制意识、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 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自身素质和修养, 用愉快的情绪, 文雅得体的举止, 丰富的理论知识, 娴熟的操作技术, 通俗易懂的语言[3], 做好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 取得其积极配合, 才能使治疗达到预期的效果, 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 提高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 对患儿家属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 引导其配合、支持、理解治疗护理方案, 减少护患纠纷, 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 观察300例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 根据不同的心理特征、行为特点, 采取相应的引导沟通方法。结果 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降低了护理纠纷发生率。结论 通过分析引导使患儿家属对疾病的治疗、护理了有进一步的认识, 在医疗护理操作中得到理解和支持, 能融洽护患关系, 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 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 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患儿家属,心理特征,引导,配合
参考文献
[1]吕梅东, 吴丽.儿科护士对危重患儿家属的心理分析与沟通技巧[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2010, 5 (14) :260.
[2]倪爱莲, 石磊洁, 等.临床儿科护理细节[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6.
门诊烧伤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篇8
关键词:烧伤,患儿及家属,健康教育
目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模式的转变, 小儿在所有烧伤患者中占据了最高的比例, 成为烧伤疾病中重点关注对象[1]。健康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向烧伤患儿及家属讲解正确的行为和观念的活动, 从而改变不良认识, 促进患儿的身心健康。本文将对门诊烧伤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病因健康教育
家庭环境是小儿烧伤的主要场所, 在烧伤原因中以热水、热菜汤烫伤最为多见, 占70.2%[2], 加之小儿皮肤较成人薄, 烧伤容易偏深。其烧伤的常见原因有: (1) 热液烫伤; (2) 火焰烧伤; (3) 化学烧伤; (4) 电烧伤。由于小儿对热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不能意识行为的危害性及后果, 好奇心强、举动不协调、回避反应迟钝、自救能力差, 造成烧伤。而父母监护不力是小儿烧伤的关键因素, 提示预防小儿烧伤关键在于加强父母意外伤害风险教育[1]。
2 健康教育方式及内容
2.1 提供情感支持
由于小儿烧伤多为突发意外事件, 家长往往惊恐、心急、自责或指责看护者;同时要求医院能提供最好的治疗及护理, 达到最好的疗效, 不能有任何意外发生。接诊护士应首先理解患儿家属的心情, 给患儿及家长以安慰, 从而使患儿及家属能尽快面对现实配合治疗;其次, 详细向患儿家属介绍患儿的病情及治疗方法, 让患儿家属了解患儿病情轻重程度及治疗效果, 充分解答家属的疑问, 增强患儿家属对医院的信赖感, 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实现遵医行为的目标。
2.2 治疗前后的健康教育
医务人员应充分发挥职能, 接诊后首先积极诊治, 待患儿病情稳定后, 向患儿家属宣传烧伤后的简要急救常识及正确急救办法, 如迅速脱离致伤源, 脱去被热水浸透的衣服, 尽量保持烧伤皮肤的完整, 如果衣服和皮肤粘在一起, 用凉水反复打湿使其慢慢分离脱下, 如果衣服不容易脱下, 可用剪刀剪开, 伤后“冷疗”, 用清凉水持续冲洗创面, 直至疼痛缓解。在教育过程中, 注意纠正家长不科学的急救方法, 急救时不要盲目自行外用药物, 更不能外用酱油、面酱、碱面等涂抹创面, 以免加深创面, 影响治疗。
烧伤门诊治疗主要为换药治疗。病程经历分为:体液渗出期 (休克期) 、感染期、创面修复期。实施暴露疗法或半暴露疗法的患儿, 保持创面清洁, 促进创面干燥, 避免用未经消毒的衣被盖在创面上。会阴部烧伤者, 大、小便后及时清洁肛周及会阴部, 防止污染创面。实施包扎疗法者, 严禁私自拆开敷料, 保持创面敷料的干燥, 及时到医院换药, 避免感染。指导家长如何观察因创面肿胀而引起的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和呼吸困难及处理方法。防止感染, 遵医嘱抗感染治疗;详细说明所用药物的作用, 用法及不良反应, 注意监测患儿的体温和行为, 发现异常随时到医院就诊。指导家长如何为患儿进食, 即少食多餐, 先流质、半流质, 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烧伤后4~5d, 待胃肠功能逐渐恢复, 逐渐过度到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普食。小儿对蛋白质和糖类食物消化较好, 对脂肪较差, 故不能多给脂肪类食物。将咨询电话留与家长, 以利患儿家长和医院之间就患儿的病情和状态进行沟通。同时, 护士为患儿家属建立交流平台, 鼓励烧伤患儿家属间交流各自的经验和感受, 更好的配合医院治疗, 促进创面愈合。
3 护理体会
在实施整体护理中, 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健康教育在治疗小儿烧伤患者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可以降低患儿及家属的焦虑状态, 养成健康行为, 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1]。我们在烧伤门诊通过开展健康教育, 使家长了解日常如何正确安全照护小儿, 提高其防护意识, 降低小儿烧伤发生率, 掌握烧伤发生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不仅让家长得到了教育, 同时还提高了护士的业务知识水平, 加强了护患沟通。
参考文献
[1]冯瑞, 郝岱峰, 李东杰, 等.小儿烧伤发生特点及防残康复治疗[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08, 29 (1) :68-69.
患儿家属满意度 篇9
关键词:高热惊厥,患儿,家属,健康教育
发热是小儿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 发热是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性反应[1,2]。小儿大脑皮质发育不完善, 以至于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脑引起强烈的兴奋与扩散, 导致神经细胞突然异常放电而发生惊厥。热性惊厥多见于3 岁以下小儿, 多在起病初突然高热, 一般体温在38.8 ℃~40.0 ℃时发生, 发作时呈全身性、对称性、强直性阵发痉挛, 可伴有双眼凝视、斜视、上翻;发作次数少和时间短, 持续数秒或数分钟, 一般不超过1 min~2 min, 24 h 内无复发, 意识恢复快, 无阳性神经系统体征, 脑脊液检查无任何异常改变, 热退后2周脑电图检查正常, 预后好。热性惊厥长期以来是儿科常见急性发热性疾病高热时的并发症, 其复发率高, 给热性惊厥患儿家长带来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反应, 影响家庭正常平静生活。在初次惊厥以后有25%~40%的患儿在以后的发热性疾病时出现惊厥的复发[3]。如果反复发作, 可不同程度地影响患儿的脑功能, 因此预防惊厥再发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急救
1.1 立即控制惊厥
惊厥时间过长, 可引起缺氧性脑损害。患儿均给予吸氧、退热、止惊等急救处理。首先用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 一般剂量0.15 mL/kg, 操作简单, 省时间, 较安全, 但作用持续时间短。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 一般剂量为6 mg/kg~10 mg/kg, 本药物作用慢兼有阻止产热作用, 作用时间较长, 为最基本的抗惊厥药物。用10%水合氯醛或苯巴比妥钠后给予地西泮静脉注射, 量为0.105 mg/kg~0.110 mg/kg, 作用快, 1 min~3 min可生效, 有时用药后数秒钟即可止惊。
1.2 控制高热
在控制惊厥的同时必须降低体温。①头部冷湿敷或枕冰袋, 毛巾浸透, 略拧干以不滴水为宜, 敷在患儿前额及大血管流经处, 10 min左右换1次, 但此操作费时且冷水容易浸湿衣被或滴入身体其他部位。我科现在采用退热贴降温, 方法简便且降温效果良好。将冰好的退热贴置于头部或颈两侧等大血管流经处, 此法安全, 可减少脑细胞耗氧。②温水或乙醇擦浴, 遵医嘱用温水或25%~30%乙醇擦浴降温。对婴幼儿降温效果好, 但需注意有时擦浴后, 只是皮肤表面温度下降, 肛温仍可很高, 因此应及时给予药物降温。③药物降温, 遵医嘱口服泰诺退热糖浆或布洛芬等药物, 但是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尽量不用退热药, 以物理降温为主。
1.3 降低颅内压
若惊厥发作连续30 min以上, 或间断反复发作, 在间歇期意识不能恢复时, 应降低颅内压, 静脉推注20%甘露醇及地塞米松。
1.4 病因治疗
高热惊厥多为上呼吸道感染所致, 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及抗生素。
1.5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取右侧卧位, 以防呕吐物呛入气管, 备好吸痰器, 及时吸出过多分泌物。抽搐发作时从臼齿处放入压舌板, 以免舌咬伤。
1.6 吸氧
保持鼻导管通畅, 减轻脑细胞缺氧。
1.7 加强护理
抽搐发作时做好安全护理以防坠床受伤, 保持静脉输液的通畅。
1.8 密切观察病情
注意体温、脉搏、呼吸、瞳孔的变化。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2.1.1 监测体温变化
发现患儿体温在38.5 ℃以上时, 积极采取降温措施, 如松解衣服和被盖, 行温水浴 (在行温水浴时, 时间宜短, 迅速擦干全身并穿好衣服, 以防再次着凉加重病情) , 冷毛巾湿敷前额部, 头枕冰袋, 冰袋放置于颈旁、腋下及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必要时也可使用药物降温, 如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等。退热期间往往出汗较多, 要及时给患儿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防止虚脱, 及时更换潮湿的衣被, 使患儿舒适。
2.1.2 惊厥发作时的处理
惊厥发作时应立即松解患儿颈部衣扣, 取侧卧位或仰卧头偏向一侧位。及时清除口咽部及鼻腔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4]。为防止抽搐时咬破舌头, 可用压舌板外缠绷带或纱布放置于上下齿之间。当牙关紧闭时, 不能强行敲开, 以免损伤牙齿。家长要看护好患儿, 注意安全, 防止坠床和碰伤。
2.1.3 避免刺激
注意保持环境安静, 光线柔和, 空气流通, 尽量少惊动患儿, 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刺激, 保证其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2.1.4 严密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面色、体温、呼吸、脉搏变化, 勤检查患儿口腔黏膜和皮肤黏膜有无病变, 如有异常, 应立即报告医生。
2.2 心理指导
患儿发生热性惊厥时, 家长往往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护士首先应安慰患儿家长, 向家长解释病情及预后。告诉患儿家长只要治疗及时, 护理得当, 患儿会很快痊愈, 且预后良好。消除患儿家长紧张和焦虑情绪, 取得患儿家长的配合 使患儿尽快恢复健康。
2.3 饮食指导
较小的患儿及时哺乳母乳, 较大的患儿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鼓励患儿多喝水、鲜果汁、西瓜汁等。高热时忌食高热量的食物, 且宜少量多餐, 但惊厥发作时宜禁食。
2.4 用药指导
以病因治疗、对症治疗、支持治疗为主。常用药物有抗病毒、抗生素、退热、止痉等药物, 必要时静脉补充水分和电解质[5]。
3 家长的紧急处理
小儿惊厥发作多在体温骤升之时, 时间过长, 可引起缺氧性脑损伤。当发现小儿有惊厥先兆症状时, 家长要保持镇定, 在指压人中、合谷的同时, 要让小儿平卧, 解开衣领及裤带, 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呛入气管。为防舌咬伤, 可用手绢或毛巾拧成麻花塞入患儿牙齿中间。在紧急处理的同时, 要及时联系送医院救治。
高热患儿不应该依赖于单一的药物降温, 应配合物理降温在短时间内达到降温目的。婴幼儿要宽衣解包散热。温水擦浴是简便易行常用的降温措施, 操作简单, 温水无刺激, 不过敏, 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小儿。擦水温度为32 ℃~34 ℃, 忌擦后颈及前胸腹部, 足部注意保暖, 擦时在手心、腋窝和大腿根部要多停留, 这些部位血管丰富, 便于散热。当体温超过39 ℃应行头部降温, 可用冰袋、冷水袋、冷毛巾置于头部, 物理降温后30 min测量体温, 使体温降至38 ℃以下。但温度不易下降过快, 以免小儿发生虚脱。
多数发热小儿表现精神不振、面色潮红、呼吸加快、额头发热, 但有少数小儿发热时精神好, 不易察觉。发现症状后及时测量体温, 对有高热惊厥史的小儿, 家里要常备退热及镇静药。当体温超过38 ℃时就应使用退热及镇静药, 并动态监测体温。用药后让小儿多饮水, 随时观察降温效果, 体温不降者及时就医。在退热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 及时擦干汗液, 更换衣被, 防止受凉。
4 出院指导
4.1 预防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容易发生高热惊厥。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者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 多进行户外活动;及时增减衣服, 以逐渐适应气温的变化, 避免过冷或过热。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 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或人多的地方, 必要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尽量减少呼吸道感染病人与小儿的接触, 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给小儿适当应用增强免疫力的药物。
4.2 营养护理
要合理喂养小儿, 加强营养, 改善机体健康状态, 积极防治各种慢性病, 如佝偻病、营养不良、贫血和各种传染病等。按时预防接种, 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4.3 发热护理
小儿如出现面色潮红、手脚发凉、精神差 (孩子不如平时活泼) 或出现寒战、怕冷等情况时, 应及时测体温, 尽早处理。如有发热应及时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
4.4 药物准备
对有高热惊厥病史的患儿, 家中应常备一些退热药物, 如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托恩口服液等;还应备一些镇静止痉药, 如地西泮、异丙嗪等。
4.5 惊厥发作时的紧急处理
在家中如果突然出现惊厥, 同样要求采取松解患儿衣领, 取侧卧位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分泌物, 将口鼻暴露在外, 伸直颈部, 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可用匙柄、筷子等外缠干净的布条, 放置于上下齿之间;并给予指压人中穴、合谷穴2 min~3 min, 注意不要太用力, 避免损伤皮肤, 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必要时应及时送往医院就诊。
5 小结
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到预防高热惊厥再发生的重要性, 掌握预防高热惊厥再发的相应措施;同时, 应让家长认识预防高热惊厥再发生的重要性, 指导家长观察体温上升期和下降期的表现以及应分别采取的措施。宣教呼吸道感染及其防治措施, 使家长掌握预防高热惊厥再发生的相应措施以预防高热惊厥的再次发生, 并能及时采取相应知识和措施预防, 从而使高热惊厥的再发率降低。
参考文献
[1]赵耕源, 黄绎香.医学心理学概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156.
[2]栗占捧.对陪侍人员健康教育的做法及体会[J].南方护理学报, 2004, 11 (1) :54.
[3]沈晓明.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
[4]白虎娥, 王爱卿.小儿惊厥的特点及护理[J].家庭护士, 2007, 5 (6B)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