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满意度(通用7篇)
患儿满意度 篇1
轮状病毒腹泻在小儿中发病率极高,其对患儿造成的不适感极为突出,因此对此类患儿护理的过程中,此方面是护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此类患儿家长的满意度也是护理的重点评估方面。本文中我们就针对性护理对轮状病毒腹泻患儿舒适度及患儿家长满意度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40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将4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20例患儿中,男童12例,女童8例,年龄0.6~6.8岁,平均年龄(2.6±0.6)岁,腹泻次数:≤10次者12例,>10次者8例;患儿家长文化程度:初中者7例,中专者8例,高中及以上者5例。观察组20例患儿中,男童11例,女童9例,年龄0.6~6.9岁,平均年龄(2.7±0.5)岁,腹泻次数:≤10次者12例,>10次者8例;患儿家长文化程度:初中者8例,中专者7例,高中及以上者5例。两组患儿的临床基本资料与患儿家长文化程度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显示,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以常规轮状病毒腹泻护理方案对各项护理措施依次进行实施,首先轮状病毒腹泻发生、治疗及护理方面的知识对家长进行告知,然后对患儿的基础生活、皮肤等多方面进行护理。观察组则以针对性护理进行各项护理措施的制定及实施,首先对每例患儿进行细致的护理干预需求评估,主要为通过与患儿家长及医师进行沟通,了解患儿护理及治疗的需求,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评估,对护理细节进行针对性的制定及实施,另外,对于护理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然后与患儿家长评估,再次进行改进及护理。然后将两组患儿护理前和护理后的舒适度及患儿家长满意度进行比较。
1.3 评价标准:
①舒适度采用FPS-2R评分法对患儿进行评估,分值分值为从0~5分,表示从舒适度最高到最差,其中0分为最高,1~2分为一般,3分及以上为较低[1]。②患儿家长满意度则以问卷形式评估,问卷主要为评估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包括非常、基本及不满意三项。非常和基本满意之和为总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数据检验软件为SAS5.0,计量和计数两类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处理方法为t检验和χ2检验,P<0.05表示比较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前和护理后的舒适度比较:
护理前对照组患儿舒适度评分0分、1~2分、3分及以上者分别为0、12、8例,分别占0.00%、60.00%及40.00%,观察组患儿0分、1~2分、3分及以上者分别为0、11、9例,分别占0.00%、55.00%及45.00%。
护理后对照组患儿舒适度评分0分、1~2分、3分及以上者分别为4、12、4例,分别占20.00%、60.00%及20.00%,观察组患儿0分、1~2分、3分及以上者分别为10、9、1例,分别占50.00%、45.00%及5.00%。
护理前两组患儿的舒适度0分者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而护理后观察组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护理非常、基本及不满意者分别为14例、3例及3例,总满意者17例,占85.00%;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非常、基本及不满意者分别为19例、1例及0例,总满意者20例,占100.00%。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患儿家长,P<0.05。
3 讨论
轮状病毒腹泻在小儿中极为常见,其临床危害广受肯定,因此关于轮状病毒腹泻治疗及护理方面研究均不少见,而护理的重点方面较多,其中患儿舒适度即是重点的护理方面,而这方面也是与患儿家长满意度密切相关的方面,因此上述两方面均是评估护理模式的重要参考依据[2,3,4,5]。针对性护理是在各类患者中包括小儿患者中应用均较多的护理模式,其对于患儿的影响面较广,但是对于本类护理模式对患儿舒适度方面的影响研究仍十分不足,因此本文中我们就针对性护理对轮状病毒腹泻患儿舒适度及患儿家长满意度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与常规轮状病毒腹泻的患儿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本护理模式更为有效地改善了患儿的舒适度,因此患儿家长对本护理模式的满意度也相对更高。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针对性护理对轮状病毒腹泻患儿舒适度及患儿家长满意度均有积极的改善作用,更为适用于轮状病毒腹泻患儿。
摘要:目的 观察针对性护理对轮状病毒腹泻患儿舒适度及患儿家长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40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将4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轮状病毒腹泻护理,观察组则以针对性护理进行干预,然后将两组患儿护理前和护理后的舒适度及患儿家长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儿的舒适度比较,P>0.05,而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舒适度及患儿家长满意度均好于对照组,P均<0.05,护理后两组患儿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针对性护理对轮状病毒腹泻患儿舒适度及患儿家长满意度均有积极的改善作用,更为适用于轮状病毒腹泻患儿。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轮状病毒腹泻患儿,舒适度,患儿家长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汤令群,何美容,梁未博.个性化护理模式对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6):785-786.
[2]周国丽.个性化护理对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53例效果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5(6):561-563.
[3]杨海燕.综合护理干预对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疗效的影响[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3):101-102.
[4]李鸿梅,蒋娟.个性化护理对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的效果分析[J].心理医生,2016,22(4):201-202.
[5]井立侠.针对性护理在改善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生活质量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4):226-227.
患儿满意度 篇2
影响儿科满意度的因素包括患儿家长及医护人员两方面原因。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阳”,一旦生病,家长非常着急,一到医院便要求立即治疗,还要药到病除及一针见血。鉴于小儿疾病的特殊性,有的疗程需较长时间,给静脉穿刺带来困难,而家长却因对疾病知识的缺乏和过高的要求,极易将矛盾转移到医护人员身上。医护人员因工作繁忙,缺乏与患者沟通,未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一些患儿过于哭闹或不配合,有些护士在工作中产生不耐烦情绪,或有的家长出现过激行为,使护士自尊心受到伤害,失去工作热情等等,这些都是导致护患矛盾的原因。
综上所述,做好护患沟通是提高患儿及家属对医务人员信任度及满意度的关键。针对儿科工作的特殊性,现将其沟通方法总结如下。
1 沟通的基础
广泛收集资料,制订护理计划。由于家属的年龄、文化、语言不同,往往需要重复多次进行不同层次人员的健康教育,只有全面掌握疾病基础知识、社会学、心理学、营养学知识及合适的健康教育技巧,才能解答患儿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并根据患儿家属不同年龄、文化、职业、家庭、疾病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消除患儿及家属的陌生感和不信任感。
2 预防性沟通
在护理过程中,主动发现可能出现的纠纷,并把这类家属作为沟通的重点对象,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沟通。心理学家证实,处理预见性事件比处理突发事件所面临的压力小,而双方的信任度会增加。如面对一些爱子心切的家长,穿刺前要向家长讲明静脉穿刺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包括患儿的配合、血管、护士的心理素质,以取得家长配合。一旦穿刺失败应主动道歉,与家长一道安抚哭闹患儿,征求家长意见,必要时更换护士再次穿刺。
3 集体沟通
在某一疾病的多发季节,利用工休座谈会的形式将家长召集起来进行集体宣教、沟通,如夏季腹泻、秋冬季易患轮状病毒肠炎,对相关的病因、治疗、预防、护理措施及家长如何护理患儿等做宣教和指导。
4 书面沟通
将患儿疾病的病因、预防、治疗、锻炼、卫生指导以入院宣教单的形式发给家属,并将其内容再复述一次,以加深记忆和理解,并让当时不在场的家属阅读,使其知道并配合治疗及护理。
5 统一沟通
对危重或疑难病例,护士解释有困难的,由主任、主管医生、主管护士统一与家属沟通,使其内容一致,并让家属能完全理解并配合。
6 注意事项
沟通时应耐心倾听,不要中途打断话题,对家属的提问要详细耐心地给予解答,不懂的应请医生解释;在治疗中应尽量讲与该治疗相关的内容和注意事项,便于家属记忆;避免用刺激性语言,防止引起家属反感;避免过多使用医学术语;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要医护一致,避免意见不统一使家属产生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1]。
1年来通过上述沟通的探索与实践,证明了护士作为医疗活动中的主要成员,是医患沟通的桥梁。护士通过换位思考,提供优质的服务,融洽了护患关系,避免了与患儿家属间潜在的冲突,既维护了患者利益,又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患儿满意度 篇3
关键词:优质护理,护理质量,家属满意度
儿科是比较特殊的科室, 自然儿科护士的工作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独生子女这个特殊群体让家长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父母的紧张度过度夸大导致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承受较大的压力。由于患儿年龄小、认知能力差、陪护多、临时处置多、护理操作琐碎等特点, 护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困难性[1,2]。我院儿科自2012年10月推行优质护理以来, 护理质量得到提升, 患者家属满意度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儿科病房2012年1月-2012年9月收治的6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32例, 女28例, 年龄0.5~8岁, 平均年龄4.2岁;选择我院儿科病房2012年10月-2013年8月收治的6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36例, 女24例, 年龄0.1~9岁, 平均年龄4.6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和病情比较无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优质护理措施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方法如下。
1.2.1 安全护理的超前意识。
首先, 儿科护士长应具备超前的预见意识, 把预防工作做好。让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护士处理医嘱, 确保准确性;分发药物是放提示牌, 确保药物准确无误;对容易发生差错的环节, 要分类整理, 集中强调重要性。
1.2.2 强化职业素质。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技能、意识、工作效率等各方面进行培训;端正服务理念,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优质的人性化专业服务;关注及及时回复患儿及家长的诉求, 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发生变化, 并及时告知医生, 协助患儿家属解决相关问题[3]。
1.2.3 心理护理。
目前患儿多数是独生子女, 患儿家属对护理效果期望值较高, 所以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患儿, 多交流、多沟通, 语气缓和、态度和蔼赢得患儿的亲近及家长配合。
1.2.4 加强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
基础护理是整个护理专业的根本所在。我科护士护理前, 对手进行清洗消毒后仔细完成所有基础护理项目, 不让患儿家属动手。患儿晨晚间的护理是重点, 每天清晨帮患儿洗手洗脸, 对病房及时通风换气, 定时提供热水;对患儿的床单及时更换, 保持清洁, 并协助患儿调整舒适体位;在护理过程中, 微笑服务, 文明用语, 对家属提出的问题耐心解释;从而使患儿及家长满意[4]。根据患儿病情, 层级护理, 做好晨、晚问护理, 保证患儿皮肤的清洁, 防止褥疮发生, 诊疗时不但要做到细心, 还要做到虚心征求意见, 熟练完成各项技术操作[5]。
1.2.5 重视细节管理。
1.2.5. 1 健全细节管理机制。
护士长要全面掌握护理情况, 发现一个问题及时解决一个问题, 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对于患儿调床, 要及时更改病历夹及一览卡, 对一系列的卡也要及时更正, 以消除频繁转床带来的护理隐患, 防止事故发生。
1.2.5. 2 人性化地便民服务。
由于照顾患儿的亲属多、轮转快, 可能导致护士住院时的介绍和住院安全知识不清楚, 科室采用反复讲解、版面上墙、发放疾病健康教育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强化。
1.2.5. 3 加强护患细节沟通。
对于患儿病房要做好美化, 贴一些孩子喜欢的图片等, 让病房充满人情味、人性化, 体现家庭式温馨、舒适的环境;工作中要做到“七声”, 即患儿进科室有迎声、进行治疗有称呼声、操作失误有道歉声、与患儿合作有谢声、遇到患儿询问有应声、接到电话有问候声、患儿出院有送声[6];由于患儿之间时间长了, 会产生一定的感情, 所以调床时要做好病房内原有患儿的解释工作;输液时要表扬、鼓励患儿;对脱水等症状的患儿, 要及时向家属说明因病情可能会导致穿刺困难, 希望家属理解, 穿刺失败时要及时道歉[6]。难穿刺的患儿要安排高年资护士穿刺, 必要时使用留置针输液治疗。
1.3 检测方法与统计学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照组患儿的护理资料 (每月定期发放满意度调查表) ;对观察组患儿进行问卷调查, 发出调查60份, 收回有效问卷60份, 回收率100%。记录并比较两组护理质量及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采用SPA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与对照组比较, 各项指标均有所提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护理问题数也明显减少, 得到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详情见表1、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b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b P<0.05。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医院作为救死扶伤、使命重大的机构, 优质的护理服务质量更是患者的迫切需求。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患者为中心, 加强基础护理质量, 实行护理责任制, 加深护理专业的内涵, 使整体护理服务水平得以提升。本文结果显示, 我院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活动后各方面满意度较均有所提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医患纠纷明显减少。因此优质护理服务不仅是患儿安全的保障, 还有利于创造和谐的住院氛围, 树立医院良好形象, 增强医院实力, 更好地造福于患者, 值得临床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翠萍, 邵玉红.优质规范化护理服务在儿科病房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9 (9) :828.
[2]谢侠.优质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9) :158-159.
[3]周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儿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7:165-166.
[4]郭晓红.儿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 2013, 25 (14) :95-96.
[5]钟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儿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 2013, 6:183-184.
患儿满意度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120例哮喘患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60例。观察组男32例, 女28例, 年龄6~15岁, 平均年龄 (8.5±3.0) 岁, 病程1~7年, 平均病程 (4.0±1.2) 年;对照组男34例, 女26例, 年龄7~14岁, 平均年龄 (9.0±2.5) 岁, 病程1.5~7年, 平均病程 (4.5±1.5) 年。患儿纳入标准:①与2004年防治儿童哮喘疾病诊断标准相符合;②哮喘病史>1年;③无肝、心、肾疾病或者慢性疾病;④无认知障碍或者智力障碍。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行常规护理干预, 即详细询问患儿病情, 鼓励患儿配合疾病治疗等。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严格根据CNP表实施护理, CNP表的制定者为本科室护理专家、主管医师、本院营养师以及责任护师。责任护士根据当天护理路径具体内容对患儿疾病变化进行观察, 对患儿病情发展详细分析, 行相关护理操作, 依照每日护理路径展开护理评价, 对CNP表予以逐步完善。实施CNP表的内容有:患儿接待处置路径、健康教育路径、操作前后处置路径以及患儿出院处置路径。
1.3 观察指标
对比和分析两组患儿健康教育达标状况、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 以儿科生命质量问卷 (PAQLQ) 对患儿出院后2个月与入院前的生命质量进行评估与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为 (4.0±1.7) d, 短于对照组的 (9.8±2.4)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对疾病技能掌握、哮喘知识掌握情况、遵医嘱行为与临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我国哮喘患儿病死率与发病率在近些年呈逐渐上升趋势, 现阶段没有能够彻底治疗哮喘的方法, 但有效的护理和治疗可对哮喘进行有效控制。因为小儿生性好动,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具有比较差的依从性, 在这种情况下, 应该对住院患儿行有效的临床护理方式[2]。CNP是一种现代化护理管理模式, 其管理目标在于实现患儿早日康复, 降低患儿住院费用。米日古丽·祖农[3,4]等在治疗儿童哮喘中展开了儿童哮喘生命质量调查, 结果发现, 该量表的可信度比较高, 而且可以精准的将儿童病情变化反映出来, 能够用于对我国哮喘患儿生命质量进行评估。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为 (4.0±1.7) d短于对照组的 (9.8±2.4)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对疾病技能掌握、哮喘知识掌握情况、遵医嘱行为与临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CNP在哮喘患儿护理中应用, 将以患儿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充分体现出来, 有助于缩短患儿住院时间, 提升患儿护理满意度与生命质量,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与探讨临床护理路径 (CNP) 对儿童哮喘患儿护理满意度与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 120例哮喘患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60例。对照组患儿行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严格根据CNP表实施护理。对两组患儿健康教育达标情况、住院时间与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 (4.0±1.7) d, 短于对照组的 (9.8±2.4)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对疾病技能掌握、哮喘知识掌握情况、遵医嘱行为与临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CNP在哮喘患儿护理中应用, 将以患儿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充分体现出来, 有助于缩短患儿住院时间, 提升患儿护理满意度与生命质量,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哮喘,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邵建英.临床护理路径在哮喘患儿护理中的应用及对生命质量的影响研究.实用预防医学, 2011, 18 (4) :757-758.
[2]周明.临床护理路径对哮喘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 28 (30) :18-19.
[3]米日古丽·祖农, 布海力其木·依米尔.探讨全方位护理对哮喘患者肺功能和满意度的影响.中外医学研究, 2014 (26) :120-122.
患儿满意度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阑尾炎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3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12例,患儿年龄在6~13岁,平均为8.4岁,其中单纯性阑尾炎患儿8例,化脓性阑尾炎患儿11例,坏疽性阑尾炎患儿7例,阑尾脓肿4例;观察组男性患儿17例,女性患儿13例,患儿年龄在5~13岁,平均为8.6岁,其中单纯性阑尾炎患儿7例,化脓性阑尾炎患儿12例,坏疽性阑尾炎患儿6例,阑尾脓肿5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均无显著和差异,本研究内容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在治疗期间进行常规护理,让患儿做好术前准备、术后观察,同时进行饮食护理,术后对伤口及引流管进行护理[1]。观察组患儿则在治疗期间实施人性化护理,主要包括入院护理、心理护理和情志护理,患儿在进入医院接受诊治时即对患儿的资料进行详细记录,对患儿的年龄、性别、姓名、病区以及住院号和联系方式等都详细记录[2];在护理过程中主动关爱患儿,让患儿得到心理和生理的护理和引导,并且向家属详细介绍患儿的病情状况和治疗方案,增加对疾病的认知度,从而提升患儿接受治疗的勇气和信心[3];由于阑尾炎均伴有较为严重的疼痛病症,因此在诊治过程中尽可能转移患儿的注意力进行情志护理,可结合玩具、音乐进行护理;另外还可为患儿提供相应的病情治疗计划,规划患儿的疗程并且对用药量进行调整。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4]。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显效为患儿的病症在治疗后痊愈;有效为患儿在治疗后病症均有所缓解;无效则为患儿病症无任何改善,严重者甚至死亡,其治疗有效率为显效和有效的比率之和[5]。护理满意度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统计得到。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对比分别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的判断标准。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同时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2。
3 讨论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病症,起初急腹病症并不明显,疼痛部位不确切,体查诊断率不高。随着病情的加重,出现穿孔病症较为严重,对患儿的生命安全形成巨大威胁,在急性阑尾炎患儿的临床治疗中早期诊断非常必要,同时对于手术治疗的患儿实施针对性护理观察,从而保证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6]。
本研究表明:在阑尾炎患儿的手术治疗过程中结合人性化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目的:探究在阑尾炎患儿的手术治疗中人性化护理对其预后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阑尾炎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阑尾炎患儿的手术治疗过程中结合人性化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阑尾炎患儿,护理满意度,预后
参考文献
[1]刘宇.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09(11):202-203.
[2]彭霞,孙瑛,刘琴.人性化护理干预对阑尾炎手术患儿预后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4,12(21):1945-1946.
[3]赵卿,江春芳,姚海霞.阑尾炎手术患儿实施护理干预对预后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现代养生,2015,28(12):167.
[4]卜海珠,周少林.健康教育干预在老年急性阑尾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07):104-106.
[5]刘亚琼,李青玲,谈天.人性化护理在小儿术后疼痛护理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5,10(07):290.
患儿满意度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43例, 其中男25例, 女18例;7岁~14岁患儿32例, 7岁以下11例;单纯性阑尾炎12例, 化脓性阑尾炎13例, 坏疽性阑尾炎10例, 阑尾脓肿8例, 均经外科手术治疗。将其分为常规小儿护理的对照组21例, 以及人性化护理的观察组22例。两组病人各方面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小儿护理: (1) 做好手术前风险评估、术中麻醉护理以及术后病情观察。 (2) 饮食护理:病人入院后给予高蛋白、低盐、高热量饮食, 尽量避免摄入辛辣食品, 鼓励患儿多食蔬菜、水果等纤维丰富的食物;患儿术后暂禁食, 避免过早进食引起腹胀肠梗阻等。 (3) 伤口及引流管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密切观察是否有尿液污染切口敷料, 并随时更换敷料。留置引流者定时挤压, 每天观察记录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和量。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 (1) 入院护理:记录患儿详细信息, 分别给患儿写有姓名、性别、年龄、病区、住院号以及家属联系方式。 (2)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温和、亲切的主动关心患儿, 尽量满足患儿心理、生理需求。向患儿及其家属详细讲解病情及治疗方法, 增加患儿勇气和信心, 减轻患儿心理压力, 积极配合治疗。 (3) 情志护理:为减轻患儿疾病痛苦, 转移注意力, 根据患儿喜好, 进行情志调节, 如张贴鲜明的彩色壁纸, 播放儿童歌曲或轻柔的音乐, 给予卡通玩具等。 (4) 根据患儿病情程度制定治疗计划 (包括每天换药情况、用药量、时间及疗程) 。
1.2.3 疗效评定[3]
制定病人满意度调查表, 统计患儿及家属满意度情况, 并记录患儿护理后的临床疗效。
1.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SPSS15.0进行, 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χ2检验 (%) 和t检测,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例 (%)
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为10.26d±2.56d, 而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为13.57d±2.15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急性阑尾炎为儿童最为常见的急腹症, 小儿急性阑尾炎由于生理解剖特点, 诊断较成人困难, 特别是婴幼儿症状不典型, 由于小儿大多无主诉能力或讲述不清, 体格检查不合作, 故较年长儿不易诊断, 因此, 检查患儿时候必须耐心、细心、详细询问病史, 查体时争取家长支持取得患儿信任[4]。小儿全身防御功能差, 抵抗力低, 阑尾壁相对较薄, 有炎症时较易穿孔, 加之小儿大网膜发育不完善, 较短薄, 穿孔后炎症不易局限, 常导致弥漫性腹膜炎, 术后并发症较多, 因此, 小儿急性阑尾炎经常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 而患儿的术后护理对护理人员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本院实施的人性化护理干预对小儿阑尾炎手术患儿预后及护理满意度有重要影响。人性化护理干预把医院文化与护理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 以期提高人性化服务为主旨的护理文化建设水平。根据每个患儿病情程度以及个性特点制订相应治疗计划, 灵活调整护理干预措施。尽量在与家长配合下, 落实好人性化护理干预的各项措施。本研究对急性阑尾炎患儿术后采用综合护理,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90.91% (20/22) 、71.43% (15/21) , 显效率为9.09% (2/22) 、23.81% (5/21) ;两组家属满意度分别为86.36% (19/22) 、57.14% (12/21) , 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4.55% (1/22) 、28.57% (6/21) ,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更短, 两组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提示, 观察组治愈率更高, 住院时间短, 并发症发生率低, 能获得更高的满意度。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具体措施为: (1) 首先在小儿阑尾炎手术前, 做好手术术前评估, 制订术前访视制度, 要求每位巡回护士必须阅读患儿的病史, 了解患儿的健康史、身心状况、辅助检查、术前准备、营养状况和有无麻醉禁忌证情况。尤其注意观察、询问患儿呼吸道的感染症状以及术前是否严格执行禁饮、禁食情况[5]。 (2) 患儿用药的剂量、浓度, 术中液体量的补充是以千克体重为依据的, 术前要准确测量患儿的体重并做好记录。接着要确保术中安全的管理, 包括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术中出现低温、保持生命体征的稳定、预防压疮的发生、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手术室护理。 (3) 术后巡回护士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 在患儿未清醒前, 将患儿头偏向一侧, 以防止口腔分泌物流入气管引起窒息。并观察患儿呼吸幅度、频率, 嘴唇、甲床的颜色, 若出现呼吸抑制或停止, 马上协助医生抢救[6]。
小儿在疾病生理痛苦及面临手术心理恐惧下, 患儿和家属都存在一定的焦虑感, 心理护理干预应做好沟通疏导工作。针对儿童期基本都存在自尊心, 鼓励和表扬可以提高他们的合作程度, 因此, 准备一些小玩具、卡通贴画、小饰物、糖果等, 适当时给予物质奖励, 以满足患儿的自尊需求。针对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 进行不同层次的语言开导, 对精神紧张、恐惧的患儿要爱抚和呵护, 对大龄的患儿多给予鼓励, 对每位患儿和家长做好解释手术、预后的情况, 减轻患儿和家属的焦虑程度。饮食护理方面:要求患儿术后暂禁食, 避免过早进食引起腹胀、肠梗阻等。并向患儿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以取得配合, 避免家属因为不忍患儿饥饿而私自喂食引起不良后果。术后2d如恢复肛门排气可进食流质, 并逐渐过渡到半流质及普食[7]。避免进食牛奶甜食等易引起腹胀的食物, 详细向家属说明术后饮食的注意事项。开展情志护理干预:患儿病室的墙壁上贴满鲜艳卡通图画, 颜色鲜明吸引患儿的注意, 分散其术后恐惧的注意力;播放患儿喜欢的儿歌和音乐, 适当音量的音乐能够有效转移患儿的注意力, 消除不利因素, 从而为患儿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在墙壁上悬挂着患儿喜欢的各式各样玩具, 包括毛绒公仔、汽车和坦克, 使患儿在玩耍的过程中忘记了疾病的困扰, 保持愉悦的心情促进伤口恢复。护理过程中, 尤其注意预防伤口愈合不良。腹部手术后, 尤其是纵切口手术后, 病人由于咳嗽、翻身常造成腹压增加, 可引起切口疼痛加剧, 甚至造成缝线裂开或组织撕裂, 使伤口裂开或部分裂开形成腹壁疝, 尤其是肥胖病人更加明显[8]。使用腹带可有效地防止上述问题的发生。对哭闹、躁动的患儿术后即使用适合型号的腹带, 间断使用。为发生脂肪液化者更换敷料, 每日1次, 挤出切口内积液, 采取间隔拆线, 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综上所述, 阑尾炎手术患儿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能获得更佳的预后, 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节省住院时间及费用, 人性化服务也能被广大家属更好的接受。
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对小儿阑尾炎手术预后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43例在本院接受阑尾炎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 将其分为常规小儿护理的对照组21例, 以及人性化护理的观察组22例,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预后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90.91% (20/22) 、71.43% (15/21) , 显效率为9.09% (2/22) 、23.81% (5/21) ;两组家属满意度分别为86.36% (19/22) 、57.14% (12/21) , 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4.55% (1/22) 、28.57% (6/21) ,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更短, 两组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能使阑尾炎手术患儿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并发症, 提高患儿及家属满意度。
关键词:阑尾炎,手术,预后,人性化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张芳, 张琳琪, 陈昭兰, 等.非药物护理措施对学龄期儿童急性阑尾炎术后疼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7) :202-203.
[2]李美花.小儿急性阑尾炎术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30) :426-427.
[3]赵贤峰, 马新生, 张风华, 等.小儿急性阑尾炎误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9) :164-165.
[4]赵桂.预见性护理对60例小儿阑尾切除术后腹胀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3 (4) :193-194.
[5]杨惠.嚼口香糖对学龄前患儿阑尾切除术后肠蠕动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6) :275-278.
[6]Thomas P, Knott EM.Implications of Foley catheterization in children with perforated appendicitis[J].J Surg Res, 2013, 184 (1) :337-340.
[7]Deforest EK, Thompson GC.Advanced nursing directives:Integrating validated clinical scoring systems intonursing care in the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J].Nurs Res Pract, 2012, 11 (29) :2726-2730.
患儿满意度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ICU收治的50例患儿, 存在以下几种情况的排除在外: (1) ICU患儿家族中家属有糖尿病史或患儿自身患有糖尿病的; (2) 采血前1d内未进行过输血或给予大剂量激素。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25例。观察组中男13例, 女12例;年龄0.5~16个月, 平均年龄 (5.6±1.2) 个月。对照组中男15例, 女10例;年龄0.5~17个月, 平均年龄 (5.5±1.3) 个月。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儿采用的治疗方法相同,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采用规范化护理干预。ICU患儿方面, 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强饮食护理以及促醒护理, 患儿家长方面, 加强对他们的心理护理。内容为: (1) 常规护理方面, 将患儿隔离, 医护人员观察患儿病情并监测患儿的出入量, 同时控制好输液量并对患儿做好肠外营养护理和发热护理。 (2) 在常规的患儿肠外营养之外另外给患儿制定合理的饮食护理方案, 对患儿每天进餐次数, 每次进餐多少以及进餐类别都进行一一分配。对于有应激性高血糖的患儿, 给他们进行小剂量的胰岛素治疗, 同时加强对患儿的血糖监测。 (3) 护理人员通过与患儿家长沟通了解患儿的基本信息, 然后根据了解到的信息不断与家属交流。 (4) 心理护理方面, 医护人员应实行微笑服务, 可建议家属共同指导护理患儿, 主动向家长讲解患儿的病情变化, 耐心地回答家长的提问, 增加家属对护士的信任感。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ICU患儿的血糖恢复正常时间、患儿病死率、患儿在ICU的停留时间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记录下两组ICU患儿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和血糖恢复到正常的时间。护理满意度:对两组ICU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 内容主要包括医护人员对患儿的治疗护理、对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以及服务态度方面。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ICU患儿血糖恢复时间、在ICU停留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所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ICU患儿应激性高血糖、死亡人数比较
在ICU患儿的病死率上, 观察组的死亡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3 ICU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家长在对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心理护理和服务态度上的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3 讨论
ICU是集中治疗重症及多系统功能衰竭疾病的特殊治疗及抢救场所, 在ICU对病情急、危的患儿进行监护和救治, 负责给予患儿治疗抢救[2], 同时给患儿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 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本实验对重症ICU患儿实施规范化护理, 通过分析对ICU患儿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策略以及规范护士的行为, 使对患儿的护理工作更具有侧重性[3]。实验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对患儿促醒护理和心理护理以及对家长的心理干预, 而对患儿家长进行的心理干预可以增加对患儿的治疗和护理效果, 且通过护理干预缓解了家长因患儿得病产生的焦虑情绪, 使得医护患关系更加和谐[4]。通过饮食调节, 加快康复, 提高治疗效果, 规范化护理干预的实施同时提高了护理人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护患的沟通技巧。以上两组试验对比结果显示, 观察组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应激高血糖发生率低、恢复快, 患儿在ICU停留时间缩短, 可以有效地缓解ICU患儿家属的心理焦虑或抑郁, 家长的满意度较高, 使得家属对医护人员有充分的信任和配合。
综上所述, 规范化护理干预对ICU患儿的应激水平起到减少效果, 对病情好转有很好地促进作用, 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较高, 患儿病死率也被大大降低, 整体来说规范化护理干预对治疗以及抢救患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丽艳, 龚美红, 宋清艳.浅析护理干预对60例ICU患儿家属焦虑心理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33) :60-62.
[2]周艳霞.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ICU危重患者心理及生存状况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3) :192.
[3]李国蓉, 杨小铃.护理干预对ICU患者家属焦虑状况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32) :2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