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运输安全问题

2024-06-10

农业运输安全问题(共12篇)

农业运输安全问题 篇1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飞速发展, 大数据技术已经深度融入农业领域, 大大提高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精细生产、农产品流通管理、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现代化水平及智能化程度。但由于我国的农业大数据技术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应用时间不长, 支撑大数据运行的基础技术设施、相关的信息管理措施还没有配套跟上, 导致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不均衡, 农业大数据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 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

1 农业大数据安全的重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安全问题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 我国的农业产业发展总体处于安全状态, 但大部分地区“单打独斗”式的小规模发展模式, 制约了行业规模的扩大, 影响了产业的发展速度, 降低了农业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农业大数据技术的全面引入, 积累了海量的农业数据资源信息, 为精准施药、农村信息服务、农业数据监测、动态农情监测、农业生产环境监测等提供了重要支撑。农业大数据技术已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农业大数据资源也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

由于农业大数据涉及面广, 包括农、林、牧、水产、土壤等诸多领域, 以及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食品等许多方面, 与人们平时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所以农业大数据除了具有广义大数据的共性特点外, 与工业、商业、公共服务等行业相比, 显得更加复杂, 关联性、整体性更强, 加上大数据本身的共享性、一体化特点, 当农业上的某个农副产品信息或某个地区、某个产业的数据资源安全出现问题时, 就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农业领域, 继而可能会影响整个社会稳定的大局。

2 农业大数据安全形势分析

(1) 从外部网络环境看, 目前的农业信息网络主要依托互联网平台。随着农业大数据逐渐融入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 在数据迁移到“云”中存储时容易失去对安全边界外的数据的控制, 会成倍增加数据保护的难度和安全风险系数。为保证网络安全, 相关部门虽然会引入防火墙、入侵检测、用户访问控制等技术, 但在高度开放的虚拟空间里, 重要而敏感的农业信息依然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网络漏洞植入后门程序, 对农业信息进行监控、收集, 窃取农业资源情报, 实施黑客攻击, 进行非法操作, 发布虚假信息, 从而破坏农业生产链的完整。

(2) 从内部防控技术看, 在农业分散经营的生产模式下, 农业信息也分散在各类不同的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中, 由于体制问题, 以及信息网络“各自为政”, 导致这些数据之间的共享互换和交流应用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大数据中数据来源和承载方式的多样性, 需要对来自不同系统、不同应用程序的数据进行关联, 从而加大了安全风险。目前, 农业大数据技术发展的顶层平台体系尚不健全, 技术研发缺少统一规划引导, 农业数据资源的集聚能力和管理能力不强。农业大数据的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特点, 使其安全有赖于信息加密、用户省份鉴别、存取控制策略等技术手段, 而目前相应技术手段还有待于强化和提高。

(3) 从日常管理措施看, 由于安全意识不够强, 对农业大数据在产业发展、决策、服务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导致从农业相关管理部门到企业主体直至农业个体户, 对农业数据的采集、应用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存在“重用轻管”的问题。在维护数据安全方面未设置严格的访问控制和隐私管理, 使得到保护的数据不足一半。一是保障手段不够“硬”。目前, 虽对数据的采集、共享等出台了相关制度, 但还没有出台针对性的法律, 不利于鼓励和推动农业大数据的挖掘, 以及保障数据资源的安全有效使用, 不能防范侵犯隐私和侵害利益行为的发生。二是专业人才不够用。近年来, 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等院校先后设立了大数据科学方面的专业及课程, 培养了一批大数据方面的应用管理人才, 但与人才需求量相比, 缺口还很大, 人才培养的工作仍需加强。

3 农业大数据安全防护策略

(1) 进一步规范行业行为。针对农业大数据技术的长远发展目标, 在分析农业大数据发展现状和未来愿景的基础上, 从平台建设、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 加快建成统一规范的农业大数据平台体系, 切实将农业领域不同层面、不同单位的农业数据资源统一归口管理。在技术水平点接口等方面, 制定科学的数据采集、数据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标准和适用范围。针对农业大数据发展和现代农业应用需求, 抓紧制定实施农业大数据技术和应用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依托农业专科院校、科研院所, 加强专业人才培训及引入, 切实为农业大数据规范化应用管理提供现代人力和智力支撑。

(2) 进一步健全安防手段。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等开放性信息网络系统, 以及现有的移动智能终端、物联网设备, 加强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创新, 进一步落实物力安全和逻辑安全等措施, 在确保数据采集凭条、数据共享平台、数据加工平台、数据分析应用平台等功能齐全、性能稳定的前提下, 从基础技术层面建设好农业大数据安全的“闸门”。同时, 加大农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等监测设备设施的投入力度, 全面引入网络预警技术, 加强农业大数据网络环境的动态监测, 全方位提升对恶意攻击、窃取、窜改农业大数据等行为的甄别、处置能力, 为农业大数据安全提供实时保护。

(3) 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一方面, 完善法律法规。相关法律制定部门应加强对农业大数据应用方面的调研, 紧跟形势变化,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扎实做好立法工作, 切实为确保农业大数据安全提供最权威的法律依据。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结合相应职能职责, 对农业大数据的信息采集、信息公开、存储管理、操作应用等行为进行规范, 确保农业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广泛适用。另一方面, 健全监管机制。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设立农业大数据监管机构, 建立农业数据管理运行、使用、保护机制, 加强对本地区、本领域农业数据特别是敏感、要害数据的统一监管, 加强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 着力提升用户的法制观念和道德素养。同时, 严厉打击危害农业大数据安全的不法行为。有效防控农业大数据安全风险, 引利趋避, 扬长避短, 把效率提高到最高、风险降到最小, 全力推动现代化农业健康稳步发展。

摘要:在讨论农业大数据安全重要性的基础上, 分析了农业领域大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应用等方面的安全形势, 结合实际和发展需要, 初步提出加强安全防护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农业,大数据,安全,防护

参考文献

[1]张浩然, 李中良, 周腾飞, 等.农业大数据综述[J].计算机科学, 2014, 41 (11) .

[2]宋长青, 某少敏, 周虎.农业大数据研究中心的建设、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与装备, 2015 (3) .

农业运输安全问题 篇2

浅析粮食安全背景下的我国农业保护问题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始终是世界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文章在阐述我国粮食的生产、消费、进出口贸易现状基础上,分析了WTO框架下我国农业保护政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在粮食安全背景下提出了加强我国农业保护的政策建议.

作 者:王晓媛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刊 名:中国集体经济 英文刊名:CHINA COLLECTIVE ECONOMY 年,卷(期): “”(22) 分类号: 关键词:粮食安全   WTO   农业保护  

农业运输安全问题 篇3

在“互联网+”热潮的推动下,阿里巴巴向农业领域的渗透进一步加速——2015年4月,阿里巴巴启动一个叫“满天星”的农产品溯源计划项目,希望借此推进农产品追根溯源的进程。这一步,是要通过其强大的电商体系和大数据分析能力,让农产品的“出身”彻底透明化。

如今,“扫一扫”的技术应用早已不新鲜。但是,通过扫码就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让食品违规无处遁形吗?

理论上,技术的实现不是什么难事,但关键在于能不能探索一种“互联网+”农业的有效运营管理模式。扫码识别农产品真伪,这对阿里巴巴也许只是个小小的开局。

最大的门槛是信任

电商的爆炸式发展,不可避免地使农产品在近些年越来越多地“触网”,使得农业在互联网渠道的增速远超其他成熟行业。

但是,农产品电商的体量又远未达到诸如服装、数码电子、化妆品等数千亿元的销售规模。一方面,很多农产品“触网”,大多以一味搬到网上销售为主要方式,而对农产品原产地品牌观念的形成不甚重视,很多地方的农特产尽管很好,却没能给消费者带来鲜明的品牌印象。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农产品背后的种植过程和品质一无所知,而对于“身份不明”的食品,要让消费者从心理上完全接受,有一个最大的门槛——就是信任。

如何才能让消费者相信农业的互联网是可靠、且可信的呢?

2014年,马云到处发表“成功学”演说的同时,还频繁“下乡”,曾先后到浙江、新疆、辽宁等一些农业特色地区探路,这也是驱使淘宝系在发力农产品电商之后,加速向农业原产地市场扎根布局的重要原因。同年6月,阿里巴巴发布了“码上淘”战略,实际上,就是搭建一个利用二维码技术来识别农产品身份的开放平台。

而今年4月,阿里巴巴就迫不及待地进行互联网农业的深耕试验了。

这块“实验田”选在了辽宁盘锦市大洼县。该县以生长期长达8个月的碱地柿子(即蕃茄),自然生长的野生蒲笋,生猛的可攀爬植物的稻田蟹为主要农业特色。作为第一家农产品试点县,阿里巴巴对该地10种地标性农产品进行信息追溯,也就是给每个农产品都上个“身份证”,最终在淘宝平台上完成销售。

的确,农产品电商要想真正有起色,绝对离不开溯源机制。对于消费者,只需通过手机淘宝扫二维码,就能立即看到农产品的“出身”以及各项检测指标,或许才能更容易建立起消费者信任度。

“互联网+”怎样带动农业升级?

原则上,扫码溯源模式使得每个农产品都能持有独一无二的码,以确保它的真实来源。

这一先进技术的背后,承载的是不同的溯源信息。以辽宁大洼县有名的稻田米为例,经过扫码后,诸如大米的产品特征、产地、种植人、生长周期、施肥量、采摘上市日期等所有信息一一呈现,显然利于消费者形成清晰的认知。

同时,防伪溯源也是对商家的规范和约束。阿里巴巴首席风险官邵晓锋称,若有复制个别二维码进行造假售假的行为,阿里巴巴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二维码做出“安全鉴定”,从而切断线上线下的违规销售行为。

而另一方面,如果消费者真的购买到质量有问题的农产品,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同样也可以追溯到源头,做出相应处理,防止质量问题的扩散。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关乎人们舌尖上的感受以及安全健康,这不仅是现代农业流通体制中不可缺失的重要一部分,而且从商业角度看也不乏长远价值。而马云就曾在公开场合宣称,健康是10年后最值得投资的事业。

事实上,尽管互联网本质上是一种渠道,但它的透明化使传统行业可以借助于此降低成本,用高效率来整合低效率,从而逼迫传统行业进行产业升级。倘若互联网深入到农产品原地产,将县域经济和社交体验相结合,那么农业的未来也一定会有不一样的精彩。

2014年,阿里巴巴就出台了一个惊天的投资计划:未来3-5年砸100亿元做“一村一淘宝”,其中的理由已不容言说。农村发展战略,是阿里巴巴在海外上市后确定的三大战略之一。

然而,互联网巨头们由开始的跨界做农业,到如今进一步扎根农村市场,最终到底能否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塑造传统农业,促进产业进步和升级,面临的挑战仍然巨大。

农业O2O,连接的是什么?

相比以往的电商模式,即一个订单产生之后,商品通过物流配送,快速抵到达消费者手中,交易过程似乎就结束了。但对于农产品,有了二维码之后,使得商家和消费者的关系远没有终结。

在阿里的推进计划中,“码”的作用不仅仅是防伪溯源的互联网入口,未来更重要的是将会成为一个连接商家与消费者的重要工具。

正如最近升任为阿里巴巴集团CEO的张勇说:“码不再只是简单的名片功能。任何一个码就是一个终端,它还将连接更多内容和服务,最终实现人和人,人和信息,人和实物的互联,通过码将消费者与商家呈现出不一样的关系。”

可以想象,通过这个小小的入口,搭建一个帮助商家完成线上线下互通的管理平台,并且能够做到实时追根溯源,有利于改善目前农产品电商的艰难处境。但对于中国的食品安全,要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未来则需要阿里通过这个接口和更多资源部门实现有效对接和数据打通,才更有现实意义。

进一步看,连接不能只解决“卖”的问题,“互联网+”农业更重要的是向产业各个环节渗透,才能帮助传统农业打开新的空间。

农业机械的安全问题及建议 篇4

随着广大农机用户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 近年来有关农机产品质量问题的投诉和司法鉴定案件的数量迅速上升, 每年都有20多起, 今年上半年由于机器的安全问题进行的司法鉴定就有两起。

在农业机械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 设计者和生产者通常只重视机器的功能和使用性能, 而机器的安全性问题往往被忽视。正是因为这些安全性问题导致了诸如铡草机铡手、插秧机伤腿、脱粒机伤人等众多事故的发生, 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应有的重大损失。

二、 典型事例

下面列举几个实例来说明忽视产品的安全性带来的严重后果。

1. 2009年10月, 通河县连某使用脱粒机进行脱粒作业, 在清理万向节传动轴上缠绕的稻草时被卷入, 身受多处重伤, 至今生活难以自理, 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造成事故的原因:①万向节传动轴无安全防护罩;②机器上没有安全警示标志及说明。

2.2009年5月, 萝北县尚某在驾驶机动插秧机进行插秧作业时, 不慎将脚从踏板上滑入水耙轮轮辐间, 致使小腿骨折,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万元。经鉴定认为造成事故的原因:①水耙轮外露, 没有安全防护装置;②机器上没有安全警示标志。

3.2009年5月, 庆安县邓某驾驶插秧机进行插秧作业时, 脚不慎被插秧机的驱动轮卷入, 致使脚趾骨折。造成事故的原因:①在转弯时驱动轮外露, 没有安全防护罩;②没有安全警示标志。③产品使用说明书中无安全注意事项。

4.2009年9月, 哈尔滨市杨树乡王某在使用机动铡草机作业时将手铡断,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5万元, 而且导致了手臂伤残, 失去劳动能力。经鉴定认为造成事故的原因:①喂入台防护罩长度不够。 (标准要求防护罩长度应不小于450 mm, 而王某使用的铡草机的防护罩长度仅为380 mm) ;②机器各部位没有安全警示标志。

5. 2010年3月, 木兰县葛某驾驶小四轮拖拉机在公路上行驶时, 拖拉机左侧转向节突然折断, 将一行人的左脚砸成重伤。经鉴定认为造成事故的原因:该转向节的材质是灰铸铁, 根本就达不到标准要求。

6.2010年4月, 肇源县李某给农用挂车车轮充气时, 左侧车轮挡圈、锁圈突然崩出, 崩在李某的右腿上, 致使李某右腿骨折。造成事故的原因:车轮的锁圈为废旧品, 无使用价值。

7.2010年10月, 桦川县山某在清理玉米收获机时右臂被拉断, 造成粉碎性骨折。

8.2010年10月, 双城市有一台玉米收获机由于防火措施不利被烧毁。

类似的事故不胜枚举, 血的事实告诉我们:产品的安全性不容轻视。这些事故不但给受害者的精神和身体造成严重伤害, 而且还给操作者和生产企业的财产造成重大的损失。

三、 农机产品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的原因

从以上的事例不难看出, 造成这些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设计者、生产者和使用者的安全意识淡薄, 对强制性安全技术标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有强制安全技术标准的存在。

具体表现在:

1. 企业安全质量意识淡薄, 未能在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中贯彻、执行有关的安全技术标准;

2. 外露旋转件未按GB10395系列标准和其他安全标准要求安装防护装置;

3. 对操作者有危险的部位未按GB10396的要求固定或粘贴永久性警示标志;

4. 产品使用说明书未能按标准要求规定安全使用要求;

5. 关键部件的材质、机械强度和机械性能不符合标准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符合强制性标准, 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 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也有明确的规定:产品质量应当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 有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 应当符合该标准。从法律的意义上讲, 强制性安全标准具有法律效力, 不执行安全标准属违法行为, 造成人身伤害后果的责任方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从产品质量判定方面来看, 不论机器的功能有多么强大、作业性能如何先进, 只要产品的安全性没有达到强制性标准要求, 毫无疑问该产品就是不合格产品。

四、 建议

针对农机产品存在的安全问题的原因, 我们建议:

1. 生产企业的决策层应从维护自身企业和产品的信誉、保障农机用户人身安全的角度提高安全质量意识, 在开发新产品的决策时充分考虑产品的安全质量问题, 严格执行GB10395系列强制性标准。

2.加强生产企业全员的安全质量意识教育, 让每个员工都认识到产品哪些部位容易存在安全隐患, 发生安全事故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的危害。严格执行强制性质量标准、保证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产品的设计者和生产者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地了解标准、有效地运用标准, 不仅可以使机器的结构得以优化, 而且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机器在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危险。

3.技术监督检验部门应定期对农机产品的安全性进行检查, 质量主管部门和工商部门对生产不符合安全要求产品的企业应限期整改, 整改验收合格后方可生产;对拒不执行安全标准的企业采取强制措施, 吊销营业执照。

4.各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相关的技术检测机构加强有关农机安全性强制标准的宣贯, 让生产企业充分认识安全标准并执行安全标准。

通过实际案例总结出以下几个零部件容易存在安全隐患, 应当引起设计者和生产者的高度重视:

(1) 柴油机飞轮, 脱粒机滚筒、粉碎机转子、玉米剥皮机剥皮辊等高速旋转部件。这类部件应当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并应进行动 (静) 平衡试验, 且应有旋转方向标志及额定转速限制, 防止发生爆裂事故。

(2) 机动车转向系统, 制动系统、离合装置及其零部件应确保工作可靠。

(3) 牵引装置 (牵引环、牵引卡、牵引销、牵引架、牵引梁等) 要有足够的强度。

(4) 车轮、支承轮的轮辋、轮辐、轮毂等要有足够的承载、承压强度, 防止车轮碎裂及轮胎爆裂。

(5) 水耙轮、链轮、齿轮、皮带轮, 万向节传动轴等容易引起挤压、缠绕的部位, 应当有安全防护装置和安全警示标志。

(6) 脱粒机和铡草机的出草口、夹持式脱粒机的夹持机构、清选机的风机口、玉米剥皮机等, 这类部位无法对实体进行防护, 因此应有永久性安全警示标志以提示操作者避免危险。

(7) 玉米收获机排气管必须设计安装可靠的防火装置。

应该看到, 最优秀的设计也可能存在潜在的危险, 在无法进行防护的危险部位可以用安全警示标志来警示危险的存在。

警示标志的使用应执行GB10396—2006《农林拖拉机和机械、草坪和园艺动力机械安全标志和危险图形总则》。

另外, 产品使用说明书作为重要的随机文件, 它对使用者在操作与维护机器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产品使用说明书需要认真编写, 安全注意事项应为其中的突出内容。产品使用说明书的编写应执行JB/T 9480—2001《农林拖拉机和机械、草坪和园艺动力机械 使用说明书编写规则》。

总之, 产品的安全质量直接关系到使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必须引起产品设计和生产者的高度重视, 将安全防护措施和安全警示标志合理地予以运用, 尽最大可能减少机器存在的危险因素, 不仅可以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也会给生产企业带来稳定和长远的经济效益。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几个农机事故案例的分析, 阐述了农业机械现存的安全质量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农业运输安全问题 篇5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作者:农业部

发布时间:2010-01-19

农办发〔2009〕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机化、畜牧、兽医、农垦、乡镇企业、渔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黑龙江省、广东省农垦总局,部机关各司局、直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规范农业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工作,及时准确掌握农业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和应急处置情况,切实加强对农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我部组织对《农业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办法》(农人发[2007]7号)进行了修订。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三日

农业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农业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工作,及时准确掌握农业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和应急处置情况,切实加强对农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结合农业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机化、渔业、种植业、畜牧业、兽医、农垦等系统从业人员,在工作时间、生产区域以及在其他生产环境下,由于生产设备、设施、劳动条件、人为或其他非不可抗拒原因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三条 农业部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部安委会”)负责指导农业系统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工作。

第四条 农业部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部安办”,设在办公厅,日常工作由农业部值班室承担)承担统筹协调农业系统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职责,并负责向部安委会报告。农业部办公厅承担部系统安全保卫事故报告职责,部内各业务主管司局分别承担本行业领域内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职责。部系统各单位承担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职责。

第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业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工作。

第三章 事故分类

第六条 农业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主要包括:农业机械事故、渔业船舶水上生产安全事故、农药使用安全事故、火灾(包括草原火灾)事故、实验室安全事故及直属垦区生产安全事故等。

第七条 根据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情况,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以上5000万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本条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四章 报告程序

第八条 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或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九条 没有所属单位的个体农业生产者,在生产作业时发生事故的,当事人或事故现场人员应当立即向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人员也可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十条 接到事故报告的地方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按规定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对于较大事故、重大事故或特别重大事故,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接报2小时内将事故情况报农业部有关单位。其中,农业机械事故报农业部农机监理总站,渔业船舶水上生产安全事故报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草原火灾安全事故报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直属垦区生产安全事故报农业部农垦局,其他有关生产安全事故报部内业务主管司局。

第十一条 非工作时间,发生农业生产安全较大事故、重大事故或者特别重大事故,也应按规定时间要求和程序逐级上报;如遇特殊和紧急情况时,可将事故报部安办。部安办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在30分钟内通知部内业务主管司局。

第十二条 农业部有关单位接到较大事故、重大事故或者特别重大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将事故情况报部内业务主管司局和部安办。

第十三条 农业部业务主管司局接到部属有关单位关于重大事故和特别重大事故报告后,要立即与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核实,将核实后的事故情况及时向主管部领导报告,并通过《农业部值班信息》向国务院报告,同时将有关事故情况抄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第十四条 农业部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各有关单位应在2小时内将事故情况报告部办公厅。京外直属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应按有关规定及时将事故情况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同时抄报归口管理司局和部安办。

第十五条 部安办接到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报告后,应及时报告部主管安全生产工作的部领导;需要进一步核实有关情况的,要及时协调业务主管司局尽快予以核实;已核实的事故情况,应督促业务主管司局和有关单位按照规定程序、时限和有关格式要求及时上报。

第十六条 事故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基本情况;

(二)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三)事故简要经过;

(四)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五)已经采取的措施;

(六)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第十七条 事故报告后出现的新情况,应当及时补报。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农业机械事故、火灾(包括草原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第十八条 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因特殊原因超过时限报告的,应作出明确说明。

第十九条 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应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五章 事故统计

第二十条 农业部农机监理总站、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分别负责农业机械、渔业船舶、草原火灾等领域的事故统计工作。农业其他方面的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作由部内业务主管司局负责。

第二十一条 事故统计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真实、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类统计。

第二十二条 事故统计单位要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农业部安全生产委员会的有关要求,定期汇总上报事故统计数据和统计报告。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农业部关于印发<农业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办法>的通知》(农人发[2007]7号)同时废止。

农业运输安全问题 篇6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客体;监管手段;保障措施;可追溯体系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4-0432-03

收稿日期:2014-11-09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编号:2013SJB6300087);江苏省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精品工程(编号:14SWC-40);江苏省青蓝工程;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编号:PPS201301)。

作者简介:傅 进(1982—),女,江苏镇江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研究。E-mail:51880406@qq.com。

通信作者:殷志扬,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E-mail:yinzy9902@sina.com.cn。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年提高,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农产品作为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食品原料的主要来源,而目前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也大多来源于食品供应链的前端——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环节,例如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和双汇的“瘦肉精”事件。因此,可以说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为了保障消费者的福利,也为了稳定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政府不得不采取很多相应的治理措施。一方面,为了建立健全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制环境,我国2004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2006年4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3年《食品安全法》重新修订并通过了人大的审批;另一方面,在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同时,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实行的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体系,即质量监督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为解决食品安全监管在分段管理中存在相互推诿的情况,《食品安全法》修订之后,国家对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部门已经开始了整合,其中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环节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和职责范围内的农药、肥料等其他农业投入品质量和使用的监督管理以及畜禽屠宰环节和生鲜乳收购环节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都属于农业行政部门的监管范围。但是,在实际监管过程中,负责监管农产品生产源头的农业部门常常抱怨在目前的监管体系下,不但執法效果不佳,而且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本研究在分析农业部门所负责的相应环节中执法效果不佳的根源之后,梳理出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破解之道。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难题

1.1 农产品监管部门的监管对象存在法律上的盲区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和《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中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对象主要是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地以及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户,而且并未记录未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户强制要求“在生产活动中应当建立完整的生产过程和受检情况”。其中,由于“一定规模”的农户的标准是由各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来认定的,因而各地农产品监管部门的对象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上位法缺乏的情况下,目前的监管对象并不涉及到未达到“一定规模”的散户。而我国的农产品生产的现状却是分散的农户大量存在,农产品质量监管执法人员面对的是一个数量庞大、地理上又较为分散的群体,这一状况的存在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对称的问题越发突出。不少地区的农户存在着诸如对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不清楚,对农药和化肥的最佳使用量、停药期及剧毒农药的种类不了解等现实情况[1-2]。另外,高质量农产品的生产需要农户具备一定的教育水平、生产经验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小规模农户往往只图眼前利益,只重视生产的农产品是否能卖出好价钱,对于投入要素的安全性却极少关注,对于高质量的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知识和防病治病的操作技能也不甚重视[3]。此外,由于国家在法律上明确的农业生产监管对象并不涉及到未达到“一定规模”的散户,所以,不少农户并未真正形成可追溯的安全意识,只有极少数的农户有详细的生产记录和用药记录,一般的农户可能会简单记录用药情况,绝大部分农户是没有记录的[1]。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于广大在生产规模上未达到地方标准的农户而言,外部强制力的缺乏在某种程度上未能影响农户的安全生产行为。但是如果实施了较为严格的监管,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行为是否会大为改变呢?实际上,将采用标准化生产方式生产出符合标准要求的安全优质农产品,与传统的粗放生产方式相比会使成本增加,其中使用高效低残留农(兽)药是引起生产成本增加的首要因素[4]。所以,政府一方面须要加大对农户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须要让农户的投入获得回报,让价格信息能够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让农户自觉自愿地提供优质的农产品供应,并能够让农户因此受益。

1.2 农产品在田间和进入市场后都有人监管,但在收储运环节是监管盲点

nlc202309051244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对生产中或者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农产品在田间和进入市场后都有人管,但中间收储运环节是监管盲点,给农产品安全违规、违法留下了空间。由于上位法的缺失,即我国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对农产品从收购到储运没有对应的监管条款,《食品安全法》有关于农产品运输许可权的条款,即申请运输许可执照,但没有对运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且只面向申请运输许可执照的企业,不包括实际承担农产品收储运的农户个体、农业合作社等。在实际执法过程中,由于收储运环节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本身执法难度很大,所以一直是监管的薄弱环节。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背后的原因

2.1 农产品本身的特殊性以及监管范围的广泛性,导致监管力量相对薄弱

农产品通常可以经过不同程度的加工并且在不同阶段都可以进入最终消费,农产品特别是食品类农产品不仅事关国计民生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状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对象数量十分庞大,监管范围较为廣泛。现阶段广大农村中大多数初级农产品还以单个农户为生产单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超标准使用有毒农药、化肥,滥用非法添加饲料、兽药和激素等现象。我国农产品管理对象的复杂性有别于大部分发达国家,农产品生产的进入门槛比较低,不像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产业化的水平已经相对较高。但是,我国目前在农产品生产环节并不涉及对小规模农户的监管。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主要针对农业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进行规定,对于广大的小规模农户生产的有效监管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2.2 监管手段的单一性,未能充分调动农产品生产者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在农业监管部门的执法过程中,目前各地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提高质量安全准入标准、加强立法和惩罚力度、强化抽检力度等[5-10]。显然这些措施主要是基于政府行政干预的思路,强调的是“堵”,实际上光靠“堵”无法真正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生产者众多,涉及储藏、运输、深加工和销售的诸多环节,如果生产者或者相关人员在某一个环节上进行与安全食品的提供相违背的行为都会给农产品的安全执法带来相当大的挑战。要想真正彻底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必须构建一种来自于产业内部的监督压力,让农产品生产者自己意识到“如果不按照安全生产的标准进行农产品供应,将会受到市场的严惩;反之,如果按照安全农产品的标准进行农产品的供应,将会从市场上收益”,从而真正实现农产品生产者自我监督的良性循环。

3 解决农产品质量监管难的对策

3.1 明确监管客体的责任,倒逼上游的农产品生产可追溯体系的建立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已经明确了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是食品的制造商,这里可能需要区别大型食品制造企业和中小型食品制造企业。对于大型食品制造企业鼓励推广关键控制体系(HACCP)的实施;对于中小型食品制造企业,特别是自产自销的农产品生产企业要强调自我建立食品的可追溯机制。监管人员在进行食品安全检查时,如果是在销售环节发现食品质量存在问题,首先对食品销售企业(或个人)进行处罚,食品销售企业(或个人)保留对上游食品制造企业追诉的权利,如果能够提供相应的证据表明是食品制造商的问题,食品制造商理应对食品销售商进行赔偿,如果这时候食品制造商说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在销售环节,食品制造商可以举证在生产环节生产的食品是符合相应标准的,则食品制造商的责任可以免除,将会追究食品运输环节相应企业的责任,以此类推。总之,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商业链来构建食品可追溯机制。这样迫使食品的最后一个环节上的相关企业负责人自觉自愿地做好食品的相关标记,当有一次被罚的经历之后,一方面将会不再从问题原材料的制造商那里进货,另一方面会主动要求销售单位主动了解农产品供应方的生产资质,更好地维护与上游质量较高的农产品供应方的客户关系,在商业经营的过程中主动保留相应的票据和销售协议等。此外,在农产品生产的监管方面,在目前国内小农依然尚存的农产品生产格局下,可以考虑建立合作社,以合作社的名义来销售农产品,如果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检测出问题便由合作社来进行农产品的可追溯。这方面已经有学者证实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中的作用机制的有效性[11]。

3.2 监管手段多元化,强化食品企业安全生产影响上游安全农产品的提供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过程中如果只是简单地用罚来代替管的话,只会造成投机行为的大量发生。而且大量的行政化干预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实际上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建议采用市场化的手段,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加强自身的食品安全建设力度。目前,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的保障水平,国家实际是抬高了食品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无形当中损害了一部分中低收入群体的社会福利。而进入到食品生产领域的企业由于存在投机心理,并不能真正保证所生产的食品一定是符合安全标准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妨降低食品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但须规范建立每个食品制造企业的诚信档案,例如将每个食品生产企业负责人的身份证号作为诚信档案的ID号。一方面让大量的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进入到市场中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采取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引入类似于机动车管理中的扣分制度。对于食品生产企业而言,在每一次的随机食品安全检查中如果发现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会被扣分,根据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来决定所扣分值的大小,当扣除的总分累计达到一定程度时会直接被吊销食品生产资格,并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进入食品生产领域,并且该生产企业负责人的诚信档案中会留下污点,这会直接影响到该负责人的信誉,在未来的银行贷款、食品生产准入方面会受到限制。食品企业安全生产的行为会进一步影响到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行为,从而保证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质量。

nlc202309051244

3.3 完善农产品安全监管的保障措施,构建全社会共同治理的新格局

农产品安全监管离不开强大的保障体系。在构建农产品安全监管的保障体系时,首先要有完善的农产品安全生产标准体系以及农产品安全检测指标体系。而这些标准体系和指标体系的构建光靠政府相关部门的研究人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里必须要发挥国内食品行业相关领域的专家智囊团作用,包括国内的大学、科研单位等大大小小的科研机构,都应该纳入到农产品安全监管的保障体系中来,让更多食品行业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服务于食品安全监管的第一线,让农产品安全监管人员的现场检测仪器设备以及检测指标体系都能够赶得上当前农产品生产的技术水平,让执法人员的现场检测数据能够作为执法检查的有力依据。其次,农产品安全检查不单单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国家应该设立相应法律鼓励消费者和行业协会加入到农产品安全监管的行列中来,同时对消費者以及企业内部员工的举报行为予以保护和奖励,特别是对内部员工的举报尤其要重点保护,因为和生产企业密切接触的内部员工最了解企业内部的生产流程是否规范、生产的最终产品是否含有非法添加物等违法行为,这方面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内部员工举报制度。

4 结语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既不能单独依靠广大分散的小农户的自觉行为,也不能完全依赖政府监管部门没日没夜地严防死守,而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必须依赖于相关制度设计的合法性和科学性,在越来越倡导文明执法的今天,让执法有法可依是重要保障;其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的彻底解决,最终还得发挥市场的力量来解决,让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引导农产品的生产者在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能够实现优质优价;再次,建立可追溯机制是破解安全农产品生产困境的关键,可以从技术上进行突破,但是技术上的突破一定需要制度的配合,否则也会存在技术上的盲区。

参考文献:

[1]冯忠泽,李庆江. 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7,28(4):22-26.

[2]郝 利,任爱胜,冯忠泽,等. 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户认知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08(6):30-35.

[3]邹传彪,王秀清. 小规模分散经营情况下的农产品质量信号问题[J]. 科技和产业,2004,4(8):6-11.

[4]郝 利,李庆江. 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成本收益的认知分析——基于18省农户的抽样调查[J]. 农业技术经济,2013(9):61-67.

[5]胡定寰. 超市对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的影响研究[R].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2008.

[6]Laurian J U.Food safety:setting and enforcing standards[J]. Choices:the Magazine of Food,Farm & Resource Issues,2003,18(1):9-13.

[7]Chambers R G. Revisiting minimum-quality standards[J]. Economics Letters,1992,40(2):197-201.

[8]Starbird S A. Moral hazard,inspection policy and food safety[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5,87(1):15-27.

[9]Pouliot S,Sumner D A. Traceability,liability,and incentives for food safety and quality[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8,90(1):15-27.

[10]周德翼,杨海娟. 食物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政府监管机制[J]. 中国农村经济,2002(6):29-35,52.

[11]任国元,葛永元.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作用机制分析——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2008(9):61-64.

农业运输安全问题 篇7

一、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总体发展情况

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发展情况主要看三大标志, 一是主要农产品供给情况, 二是农民收入情况, 三是农村民生事业发展情况。

(一) 农产品供给情况

从农产品供给角度来说, 2003年以后十来年间, 特别近几年, 连续大丰收。2012年粮食总量达到了11171亿斤, 即5.9亿吨, 按我国人口2012年13.5亿计算, 人均占有粮食430公斤, 全世界2012年人口总量是70 ~71亿, 2012年全世界粮食总量35亿吨, 人均占有量330公斤。中国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人均水平100公斤。有些媒体报道, 中国以全世界9%的耕地, 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 成就很大。2013年畜类 (猪、牛、羊肉等肉类) 总产值8384万吨, 人均60公斤, 而全世界的人均占有量为40~45公斤, 我国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人均占有量15公斤;2012年水产品总量为5906万吨, 人均43公斤, 全世界人均占有量为20~25公斤, 我国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占有量10公斤。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 仍然有较大差距。美国约有3.1亿人口, 常年粮食总量为3.5~4亿吨, 人均粮食1200公斤, 我国的人均占有量只占美国的1/3;美国畜类人均占有量80~120公斤, 是我国1倍以上。

(二) 农民收入情况

2010、2011、2012近三年, 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扣除物价因素后, 连续超过城市居民。2012年, 农民收入增长率为10.7%, 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为9.6%, 比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高1.1%;2011年, 农民收入增长率为11.4%, 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为8.4%, 比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高3%。2010年, 农民收入增长10.8%, 城市居民增长7.8%, 比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高3.1%。城乡收入差距由2009年的1:3.33缩小至2012年的1:3.1。农民收入连续3年增幅超过城市居民, 但3年超越的增长幅度越来越小。以上数据说明两个问题:一方面, 城乡收入差距在缩小, 另一方面, 农民收入仍较低。且从更长的时间段来说, 农民收入长年增长缓慢。

(三) 农村民生事业发展情况

农村的民生事业发展健康、可持续, 成效显著。农村的民生事业用十个字概括, 即“水、电、路、气 (能源、沼气) 、房、教、科、文、卫、保”。前五个字反映的是农村民生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标准, 后五个字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标准。近年来, 这十个方面的发展, 显著地领先于国民经济其他事业的发展。例如, 2006年始, 九年义务教育免除学生书本费, 对学生进行补贴, 还原了真正的“义务”原则;2003年以后, 对农村地区实施合作医疗救治制度, 由老百姓自行解决医疗问题逐步过渡到政府解决。2003年开始从农村地区试点至2012年基本覆盖了全部农村地区、全体农民。农民缴纳一定的费用, 可以获得政府的医疗救助。即农民每年缴纳40元,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缴纳200元作为医疗缴费共计240元, 2013年缴费费用调高至300元, 农民的缴纳标准不变, 剩余由政府相应提高。农民报销医疗费用可达到农民纯收入的6~8倍, 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927元, 即农民住院后可获得4~5万元的报销款。2010年开始, 政府普遍实施农村养老制度安排。60岁以上农村老人, 每个月可以获得国家55元的养老补贴, 一年可以获得660元补贴, 由传统的家庭养老——社会养老——政府养老过渡。还致力于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的建设, 解决了3亿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二、农村农业经济形势发展对国民经济 与全球农业发展意义重大

农村农业经济形势发展不仅对农村农业本身发展意义重大, 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全球农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对国民经济的意义

农村农业经济形势的发展对于“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意义重大。1978年至今, 我国GDP增长率为9.8%, 2008年以前从未担心过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问题, 但2008年以后, 认为中国经济要重新回到两位数增长率的机会不多。2012年至今, GDP增长呈持续下滑状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于GDP是促高或促低的问题, 也就是说, 粮食与农产品的发展对于GDP的增长不做正贡献即做负贡献。2012年下半年, 早稻、夏粮均持续增长 (10年来我国粮食只增不减) , 对国民经济GDP增长的促进是正面的。粮食、包括禽肉、牛、羊肉, 蔬菜、水果供给充裕, 价格才不会大幅度涨或跌, CPI表现为在可控制范围之内。2011年为5.4%, 2012年为2.6%, 2013年为3.5%。农产品占CPI的1/3, 2013年上半年GDP下降, 对农业影响很大, 体现在禽类产品价格一直走低。因此, 农村农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从长远来看, 调结构、防风险意义重大。农业是经济的基础, 是重中之重。

(二) 对全球农业的意义

中国农业发展形势好能确保全球粮食安全, 对全球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12年中国粮食总量5.9亿吨, 全世界粮食总量23.5亿吨, 中国的粮食正好是1/4, 中国粮食总量稳定, 全球粮食贸易才会稳定, 才不会产生所谓的“中国粮食威胁论”。中国解决了自己的粮食问题, 对于平抑世界粮食贸易中的粮食价格也有重要意义。因为中国粮食贸易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举足轻重, 如果大买家需求量大, 价格就会走高。

三、中国农村农业的发展需要以现代农 业为支撑

中国农村农业未来发展的问题需要以现代农业为支撑。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之前, 先对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的概念进行区别。现代农业是一种产业形态, 对应的是现代城市与现代工业。而农业现代化指的是一个过程,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过渡过程。

(一) 发展现代农业与国家自然资源禀赋 密切相关

人类目前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社会, 农业在全球的表现与科技、工业和其他领域一样, 经历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史, 已经进入高度发达时期, 现代农业发展本身也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尽管说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 但从“现代”这两个字的要求来说, 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 也不能说过去与现在的概念是一致的。过去的现代农业可能可以定义为“机械化与化学化”的结合, 但今天以同样的指标来衡量发达国家的农业, 显然内涵是不够的。发达国家现代农业能发展到今天, 现代农业在各个国家的表现也是迥然不同的。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禀赋条件不同, 现代农业在各个国家的发展已经体现出完全不同的目标模式。这种目标模式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表现模式多种多样, 但从最基本的内涵来概括, 主要有以下三大模式。

1.以美国为代表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较高的 现代农业模式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地多人少, 侧重用机械代替劳动力。以美国为例,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头号农业强国。全球农产品市场中可贸易量的1/3粮食、1/3棉花、1/3大豆都由美国供给。美国农业是显著的资源密集型农业, 美国总人口约为3.1亿人, 耕地面积为24亿亩 (中国耕地为18亿亩) 。美国劳动力相对不足, 因此, 特别强调以机械代替劳动, 特别强调劳动生产效率, 即一个劳动力、一个家庭农场每年创造多少农产品, 这是其现代农业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2.以日、韩为代表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土地产出 率的现代农业模式

日本、韩国地少人多, 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土地产出率。日本、韩国虽然科技较为发达, 但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 构成了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另一个模版。农村劳动力、资本资源、技术资源相对丰裕, 但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相对不足, 因此, 特别强调土地的产出效率与土地的配置效率。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强调的是农产品的生产总量, 而日本、韩国则强调的是一块地产出的农产品数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强调的是劳动生产效率, 日本、韩国强调的是土地生产效率。日本、韩国平均耕种规模为2~3公顷, 美国家庭农场的平均规模是200公顷, 处在二者之间的是欧洲国家, 主要在30~50公顷之间。

3.以欧洲国家为代表的农业机械化与发展生物 技术并重的现代农业模式

欧洲国家为代表的农业模式, 既注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也注重发展生物技术。既强调美国、加拿大式的劳动生产效率, 又强调日韩式的资源投入效率, 劳动技术投入效率, 是一种中间模式。除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之外, 取决于这三种模式最核心的因素是:资源的禀赋。

(二) 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从资源角度尤其是农业资源角度来说, 我国无法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巴西、阿根廷等国相比。例如, 巴西以土地面积为标准, 将家庭分为大农、中农、小农、微农, 家庭土地面积10公顷为微农, 政府将对其进行扶植。俄罗斯的耕地总量为世界第三, 生命资源、水资源、天然气等资源丰富, 且人口较少。人口多、人均农业资源量少是中国农业资源的主要特征。

1.目标要求多重化

中国现代农业的目标要求是多重化的, 既要保证粮食的自身供给, 保证增加收入, 同时还要保证环境不受污染。美国、日本、韩国等的目标是单一的。如, 美国只要保持粮食、棉花、大豆几个重要产品的全球竞争力即可, 而日、韩保持大米100%能够自给, 其他农产品依靠进口可解决问题。荷兰全世界花卉生产能力最好, 只要保持花卉在全球的竞争力, 其他可以通过欧洲内部协调可以解决问题。而中国无法与这些国家相同。一是13.5亿人靠农业提供农产品解决吃饭问题, 二是数以亿计的农民需要通过农业来提高收入, 三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做出正面贡献的同时, 要讲究持续发展。

2.产业类型多样化

中国的现代农业从产业角度来看, 不能与发达国家和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相比。产业类型需要多样化, 需要农、林、牧、渔产业以及更多样化的农产品。农业、林业、蓄牧业、渔业对我们这么大的国家, 13.5亿这么多人口来说, 哪种产业都不能少。而多样化的产品靠贫瘠的农业资源来生产, 压力很大。

3. 发展模式多元化

正因为中国的产品要求, 产业要求与目标要求如此之大, 在中国的资源环境状态之下, 决定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模式显著地区别于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美国是大规模农业, 日本是精耕细作农业或者称为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 中国由于各地有各自的要求, 资源从总量上来说是稀缺的, 而中国的地形、地貌、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东部、南部、西部和北部四个方向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均农业资源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差距很大, 但与日本、韩国相比, 回旋的余地要大得多。决定了中国的农业发展是独一无二的, 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表现在中国东北地区与中国的东南地区是完全不一样的。主要体现为:东北规模化农业、江浙集约化农业、城市都市化农业等。

第一, 东北地区为代表的规模化农业。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的现代农业模式与美国模式没有本质区别, 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较高, 东北农民的农地较大, 买玉柴拖拉机器500 ~600马力, 一次性投入200万元, 一天24小时不间断作业, 一次可完成耕地、播种、平地3000亩。

第二, 江浙地区为代表的集约化农业。与此对应的广东、浙江、上海这些城市郊区的农业, 包括沿海城市, 注重土地产出率与农业资本投入。如广东养鱼采取的是集约化养鱼办法;从以色列、德国、荷兰引进过来的玻璃温室, 一亩地投资几百万元十分普遍。当然, 玻璃温室只能用来培育名贵的花, 集池养鱼养的是名贵的鱼以保证效益。

第三, 城市都市化农业。北京、上海、广州郊区的农民则与东北地区的农民不一样, 不仅仅注重农产品的生产数量。他们除了提供普通的农产品之外, 还特别强调农产品本身的生态观光效益。如, 上海近年一直保持150万亩水稻田, 并不要求水稻田提供水稻产品, 而是要求这个水稻田做为上海最大的湿地, 产生出生态环境效益。

四、现代农业最重要的是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事关重大, 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农业在中国从产业的角度来说, 最需要关注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联合国190多个成员国, 除了个别国家与地区, 如香港、澳门地区, 新加坡,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可能微不足道, 香港有一小部分渔民, 新加坡农业带有观光休闲的性质。但提供的产值甚小。除此以外, 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 无论是强国还是弱国, 只要这个国家有农业, 农业发展的核心目标无一例外都是强调农产品供给, 特别是粮食安全问题。致力于解决本国国民的温饱, 就决定了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保证粮食安全问题。

(一) 从需求角度分析

吃饭问题至关重要, 但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解决吃饭问题更困难。中国人口太多, 人均农业资源太少, 人均资源远为短缺。我国耕地资源是全世界人均量的40%, 1.365亩 (全世界人均3亩) , 水资源我国人均2000立方米, 全世界人均8000立方米;如果与美国、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相比, 相差更大。资源短缺的基础上, 尽管供给角度农产品生产连年增收, 但是需求发展更快。

1. 绝对增加的人口带来了绝对需求

2012年我国人口总量13.54亿, 人口净增率千分之四点九, 净增人口669万人。人口压力大是历史的沉淀, 从未来的走势讲, 中国人口总量将在2025年、2030年达到拐点, 在经济速度发展快的前提下, 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变化, 比较乐观的估计是人口总量达到15亿, 为历史最高点。人口持续增长带来的绝对需求不可逆转。

2. 食物结构优化带来了成长性需求

在工业化、城镇化没有结束、人均收入未达到一个顶点之前, 食物结构将随着收入水平提升不断发生变化, 得到优化, 食物结构发展方向是:吃饱——吃好——吃安全。目前, 城镇居民处于“吃好”阶段, 而边远地区的居民远未达到“吃好”的阶段。“吃饱”、“吃好”“、吃安全”是完全对应的不同的食物总量要求。鸡肉的饲料报酬最高, 而牛、羊肉的饲料报酬最低, 尤其是羊, 需要放养, 因此, 其价格只涨不跌。吃安全, 要求蔬菜、粮食、肉要生态安全, 种植业产品不要上农药、施化肥, 蓄牧业产品要自然生长。这就导致原来农产品产量降低、成本提高。

3.农村劳动力进城后产生的转变性需求

我国有2.6亿农民工, 农民工过去在农村是种粮食、养猪, 属于农产品的生产者, 而进城后成为农产品的消费者, 由农产品的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后, 食物消费比其在农村平均每年增加75公斤, 不是饭量增加, 而是进城后要消费肉了, 75公斤粮食相当于25公斤肉, 意味着每个星期多每人多消费1斤肉, 2.6亿人的总量就很大。

4. 粮食、农产品能源化带来的间接需求

应对气候变化, 生物能源是最佳替代模式。对于粮食的间接需求增加了。美国是世界第一玉米的生产大国, 粮食总量常年保持3.5~4亿吨, 其中主要是玉米生产, 平均每年3亿吨玉米, 近年每年将玉米量的40%作为生活燃料, 巴西将糖作为生活燃料, 整个欧洲国家将油菜作为生物燃料。

因此, 从需求的角度说, 中国粮食总量与需求之间、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不平衡, 供需失衡成为当前与今后一段时间农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 从供给角度分析

从供给角度分析保证粮食安全的迫切性问题, 主要分为自给与进口两个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对于粮食供给的原则是“总量平衡, 丰年有余”, 21世纪后, 原则改为“总量基本平衡, 结构需大调整”。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了, 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51.9万亿人民币, 按6.3的汇率计算, 为8.3万亿美元, 按13.5亿人平均, 人均GDP达到6100美元, 6000美元的食物结构与20世纪初100美元的食物结构截然不同。结构变化将持续到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基本结束。笔者认为, 将有几十年的严峻局势需要面对。

1.稳定主要农产品自给压力增大

自给方面, 稳定主要农产品自给压力增大, 主要原因是资源总量不足。前文提及现代农业中产业类型要求多元化, 而18.26亿亩耕地已经满负载, 充分利用。种了粮食就不能种棉花, 种了油菜就不能种大豆。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 虽然存在相同问题, 但并不严重。如美国实行的是休耕政策。而中国所有的耕地同时要考虑用度的问题。除了结构平衡问题之外, 还有总量平衡、产销平衡与区域平衡等问题。

2.主要农产品进口依存度越来越高

自给解决不了的问题, 可以通过进出口来解决, 所以中国目前还没有出现物品短缺的现象。尤其是城市居民, 没有物品短缺的危机, 因为有巨大的进口支撑。与其说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 不如说中国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农产品进口大国。2012年, 中国是全世界进出口贸易量最大的国家, 3.8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量,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达到1757亿美元。虽然总数在整个进出口贸易总量中的占比微不足道, 但是农产品自身的出口远远小于进口的绝对数量, 出口了633亿美元, 进口1125亿美元, 逆差492亿美元。除了2004年出现贸易逆差之外, 中国农产品的相对于其他产品表现的顺差来说, 农产品历来都是逆差。这是从数量、数值方面做的比较。从产品种类的数量来说, 进品量最大的是大豆, 2012年进口5838万吨, 需求总量7500万吨, 80%依靠进口, 全世界大豆贸易量有85000万吨。棉花每年需求量为1100万吨, 2012年进口540万吨, 50%依靠进口;糖每年的需求量为1100万吨, 2012年进口375万吨, 1/3依靠进口。如果棉花、大豆按照自己的资源生产, 需要新增6亿亩耕地。中国的进口量越来越大, 原因一是因为需求增长;二是资源性产品或者说最重要的农产品在全球贸易中价格没有竞争力, 最突出的是棉花、大豆、糖料。如, 在2008年金融危机价格最低迷的时候, 美国、阿根廷、巴西是我们最主要进口国家, 大豆进口到口岸, 扣除税收以后, 大连港口3400-3800元/ 吨, 大豆在我国豆农家的成本价是4400-4800元/吨; 成本不是高在化肥、农药上, 而是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国外绝大部分采用机械, 而我国不用机械的原因是由于地形地貌的问题, 如, 广西是我国重要的产糖地区, 由于地形问题, 无法使用机器。同时, 农业机械多样性也不如其他国家, 高成本是中国农产品供给特征。

五、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 认为我国农产品供给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紧平衡状态对于买方来说是不利的。如何解决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安全问题?

(一) 加强资源保护

中国的农业资源捉襟见肘, 但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 资源的绝对减少不可避免, 减少的速度能否缓解, 减少的程度能否放慢?城市面积越来越大, 占用了耕地, 而且是好的耕地, 离城市越近的耕地质量越好。资源分布不均匀, 对于农业的约束较大。四川平原、江汉平原, 包括上海苏南地区每亩地的产量远远高于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降雨量很充沛, 但降下后没地面无土, 有山地和丘陵, “有水没土”, 土地都是1平方米 /块, 1亩地分布为27~28块, 贵州多数是喀斯特地形地貌。甘肃、宁夏地区则是“有地无雨”。因此,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耕地保护”的国策, 18亿亩耕地作为红线, 不可破坏, 同时坚持农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二) 强化科技支撑

科技发展的流程是研发——转化——应用——新产品。第一环节是研发,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 袁隆平是世界粮食安全之父, 他解决了数以亿人的吃饭问题。但是农业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 美国1亩地单产平均玉米700公斤, 中国1亩地单产玉米380公斤。畜牧业差距更大, 因为中国历来是以种子业优先的, 畜牧业是经济发达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一头奶牛在中国的产奶量4~5吨/年, 发达国家平均8~10吨, 我国一头母猪产仔量最多18头, 丹麦一头母猪平均产仔25~30头/年;肉牛生产同体重140公斤, 发达国家同体重300公斤, 因此, 科技支撑非常重要。技术研发出来以后需要转化, 中国科研机制、人才机制存在一些问题, 发表论文数量成为人才测评的主要标准, 而不是以转化的生产率为标准。第三是推广问题, 农业是弱势产业, 农民是弱势群体。平均工资最高的是金融业、证监业、保险业, 最低工资是农业工作者, 差异为4~5倍。第四, 农业人才的培养问题应该受到关注。

(三) 完善扶持政策

农业扶持政策主要价格政策与补贴政策。价格政策方面, 对农产品有最低收购价, 这个最低收购价未能反映成本、供求关系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要求。最低收购价在全球一体化与WTO的背景下, 不能一味地高。如果价格过高, 过分扶持, 造成竞争不平等, 会受到遏制。补贴亦然。但没有足够的价格政策与补贴, 农民没有生产粮食的动力, 一亩粮食年均收入500~600元, 等于打工一个星期的收入。如果补贴跟进, 价格提高, 农民的收入提高了, 生产积极性自然提高。如, 河南、吉林、江西、安徽主要生产粮食, 其他重点进行工业建设的地区, 应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 来保障这些粮食主产区的生产, 这样, 粮食主产区的政府才有抓粮食建设的积极性。

(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能过剩, 钢材、水泥、铝等均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我国一方面资源短缺, 一方面环境置换的代价太大。这与政府GDP考核机制密切相关, 大多从事以生产为主, 资源耗尽型的生产。多余的钢材、水泥可以用到农业中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发达国家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均给予扶持或者是高额补贴, 如水稻田的划块, 沟渠均是水泥砌出来的。现在我国的发达地区, 包括苏南地区在内, 农田水利建设除了大江大河以外, 也将钢材水泥运用于田间建设中。中国经济发展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需要扩大内需, 最大的内需是农村, 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消费钢材水泥最好的途径, 解决这个问题是一箭双雕。认识到这个问题还不够, 只有对政府GDP考核机制进行改革, 才能真正地化解过剩的生产能力, 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

参考文献

[1]张红宇.中国农民与农村经济发展,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

[2]张红宇, 白天山, 宋国兴, 佐常升.国民经济成长中的中国农业[M].新华出版社, 1995.

[3]张红宇.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建设[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4]张红宇.乡村调查:国内的发展与世界的变化[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我国生态农业下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篇8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原理和经济原理为指导, 根据社会的需要, 应用现代技术方法, (包括系统工程方法、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的应用) 组织生产, 调控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生态农业要因地制宜, 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 在以实现目标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 食品安全的定义是: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 从而导致消费者极其后代健康的隐患[2]。

近年来, 食品安全问题常出现在民众的视线范围, 媒体和舆论也把焦点聚集在了食品安全问题上。食品安全不只是一个地方所需要引起的重视, 更是应该被全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人民在生活质量上有着新的追求, 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了一大趋势[3]。食品安全与否与食品的源头大农业有着较大的关系, 生态农业下的食品安全应成为政府广泛关注的问题。

2 我国生态农业下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2.1 相关部门监管问题。

生态农业下食品安全中出现的问题常与相关部门的监管的力度和范围的广度有一定联系。国家和政府的监管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但执行的力度以及覆盖面有较多的差异。执法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参差不齐, 不一定能理解和贯彻相关规定中的每个条例具体的要求, 在传达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偏差, 执行的力度和广度难以达到预期要求。

2.2 相关法律法规问题。

国家虽已制定及执行生态和食品相关类法律条规, 但生态农业产出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然有空缺, 部分涉农企业和农业从业人员没有按法律要求来执行选料以及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的推广力度较小, 许多涉农企业没有组织学习相关法律, 这部分涉农企业的违法成本也较低, 所以导致在法律范围覆盖下依然有较多的农业食品企业依然无视法律的规定。

2.3 生态农业下食品市场问题。

越来越多的食品打上生态的标签进入了市场, 但其中不乏有不符合要求的食品也通过非法渠道标上了生态食品的标签。市场对生态食品的认证没有统一标准, 消费者时常面临信息不对称的状态, 导致消费者对生态食品的接受度和可信度受到影响, 因为受到这样的影响, 许多生态食品的销量也随之下降, 有的甚至滞销。市场察觉该信息也较缓慢或者是处理不当, 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条例来要。

3 我国生态农业下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生态农业在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中会起着重要作用, 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也要保证相关食品安全的条例得以实施。食品不可缺少, 食品安全也必须稳定, 不能确保食品安全对每个国家都有较大的影响。确保我国食品安全具有生活意义、经济意义、生态意义、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根据现在国内实情, 按照正确的对策来解决生态农业下食品安全问题是较为重要的。

3.1 重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数食品农产品的源头都与农业有较大的联系, 农业的生态与否直接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生态农业背景下, 应更加重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特别是农田基本建设。农田基本建设包括土地整理、水利设施建设、农田道路及通信设施建设等。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更能适应符合生态农业的宗旨,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食品的安全。先进的基础设施可以节约劳动成本, 让劳动力投入更多的时间去把关食品安全, 降低生产成本。良好规范的农业基础设施也能保护好生态环境, 解决源污染问题。

3.2 提高生态农产品品牌公信度。

我国现行市场上已出现部分生态食品品牌, 打出了“无公害”以及“绿色”食品的旗号。但由于部分商家只顾利益, 未按生态农产品的相关标准来执行生产, 导致不合格的生态食品时常出现在市场上, 成为了媒体新闻和舆论的焦点。消费者对生态食品品牌的公信度大幅度降低, 既而导致合格的生态食品也出现了滞销的现象。在农产品品牌危机中, 消费者不同的自我威胁对负面信息传播的影响有差异, 但总体上都是有较多的负面影响的。提高生态农产品品牌的公信度, 使生态食品加工的过程透明化合法化, 消费者的信任度才会是良性循环。

3.3 转变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 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类型较为固定, 在全面深化改革下, 我国的生态农业模式也应加强转变。各地应该因地制宜发展当地适合的生态农业模式, 例如推从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型, 该类型以生态效益为主, 兼顾经济效益。多地的村庄都可开展乡村观光旅游生态果园采摘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让农户在生态农业的大目标下, 兼顾生态食品种植以及观光旅游休闲项目的开发, 收入效益翻倍。生态化转型是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但也需要注意,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反生态”现象, 这种现象也会影响食品安全, 只有平衡好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4 结论总结

我国生态农业下食品安全相关问题是引起了国家以及社会较大的重视。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在逐步迎来第三次浪潮, 解决农业发展问题有关的科学出现突破进展以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能力、生产服务能力已经成为农业发展中的主旋律。农业食品也应当出现各方面的突破, 在产品质量以及公信力度上都应有较大的提高, 在全面深化改革下, 生态发展方式也应发生转换和突破。平衡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能为生态农业下的食品安全增加可存依据, 让市场透明化, 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等相关问题。

摘要:十六大以来, 我国一直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重要目标实行。生态农业也是当下一直所提倡的农业建设方向, 也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都有良好的影响。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问题联系密切, 本文从实际出发, 探讨生态农业下食品安全的现状和找出存在的问题对生态农业下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生态,农业,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岩春等.生态农业与绿色食品的关系及发展趋势[J].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4 (3) :30-34.

[2]郝俊冉等.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发展策略[J].粮油加工, 2009 (10) :23-26.

农业运输安全问题 篇9

一、我国粮食的生产、消费及贸易现状

(一) 我国粮食的生产与消费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靠政策、科技、投入, 成功地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 实现了农产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 从而基本结束了粮食供给的短缺状态。我国粮食安全整体水平仅次于加拿大、法国、美国与澳大利亚4个国家, 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1、我国粮食产量稳中有升。

进入20世纪90年代, 我国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在5亿吨左右。我国粮食总产量从1990年的4.462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5.016亿吨, 年增长比例从1991年的-2.44%上升到2007年的0.72%, 除2003年粮食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大减产外, 入世以来, 我国粮食产量呈现稳中有升的特点, 特别是2004年以来, 各种支农惠农政策的出现, 粮食播种面积的逐渐增加, 粮食总产量从2004年的4.695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5.016亿吨, 再次达到5亿吨以上。2007年相比2004年增加了0.321亿吨, 年平均增长1.71%。

2、粮食消费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1990-2007年我国粮食消费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从1990年的4.96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5.275亿吨, 增加了0.315亿吨, 年平均增长0.37%。1990-1992年我国粮食消费量呈现下降的趋势, 年平均下降4.6%。从1993年开始, 粮食消费恢复增长, 2006年首次突破5亿吨, 到2007年我国粮食总消费量达到5.275亿吨, 当年粮食产量为5.016亿吨, 缺口0.259亿吨。

(二) 我国粮食贸易现状

我国对于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性虽不大, 但我国在世界粮食贸易中却占据了重要地位。总体上我国粮食进出口总量呈下降的趋势, 粮食出口总量从1990年的583.0万吨减少到2008年的186.1万吨, 粮食进口总量则从1990年的1372.0万吨减少到2008年的154.0万吨。1990-1994年, 我国粮食出口呈稳定增长趋势, 粮食出口增加了604.5万吨, 年平均增长25.92%, 我国粮食进口则呈现下降趋势, 1990年比1994年减少了447.1万吨。由于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 1995-1999年, 我国粮食出口总量并不多, 1995年达到了最低点102.5万吨。2000年以来, 我国粮食贸易量逐渐增加, 但由于我国人口的增长和耕地的减少, 我国粮食贸易量的扩大也是十分有限的。其中, 由于连年的粮食减产, 库存量的下降, 2004年我国成为了粮食净进口国。2004-2006年我国粮食净进口量分别为2558.7万吨、2281.5万吨、2594.2万吨, 由于国际市场价格上涨, 2007年我国粮食出口增加, 进口减少, 净出口835.4万吨。面对由于大量出口给国内粮食供应带来的压力, 2007年12月17日, 国家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公布, 将从12月20日起取消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 共涉及84个税则。这是加强我国粮食出口控制, 保证国内粮食供给的重要举措。

综上所述, 我国粮食总产量虽稳中有升, 但低于消费量的增加, 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仍有缺口, 并有增加的趋势。由2000年的0.227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0.259亿吨, 2006年到2007年的增幅达到709%, 同时2007年我国又为粮食的净出口国。随着国际粮食市场价格的上升, 我国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作为大宗农产品, 粮食又在农产品中占首要的地位。因此,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 我国应加强农业保护, 提高我国粮食的安全度。

二、入世以来我国农业保护政策现状

在WTO《农业协议》框架下, 我国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 对农业实行市场准入和国内支持两种保护政策。

(一) 市场准入

1、关税进口限制。

1992年起, 我国多次单方面下调关税水平, 特别是在加入WTO后的短短几年内, 农产品进口关税税率水平已经显著下降, 农产品市场准入程度大大提高, 关税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作用大幅削弱。2000年, 我国农产品的平均关税水平 (26%) 还显著高于世界农产品市场平均关税水平;2002年, 我国农产品的平均关税水平已经降到了20%, 与1998年的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 (19%) 基本相同。而且, 这以后的2004年, 我国农产品关税水平进一步下降到了17%, 2005年下降到了15.6%。路透日内瓦2009年7月28日电, 我国将在多哈回合协议中同意削减农产品关税, 平均农产品关税税率将下降1/6至13%, 我国是发展我国家中对农产品市场保护程度最低的国家之一。

2、关税配额进口限制。

我国对小麦、玉米、大米、豆油、菜子油、棕榈油、食糖、棉花、羊毛及毛条等10种农产品的进口实行了关税配额管理。我国在粮、棉、油、糖、毛等大宗农产品领域所承诺的配额数量巨大, 并且占总配额的比重也很大。其比重不仅排在世界第一位, 而且绝大多数还远远高于排名第二所占的比重。特别是大米、食用油、棉花和羊毛, 我国所承诺的配额数量占到总配额量的2/3甚至90%以上。

(二) 国内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财政对农业支出的绝对量不断增加, 由图1可知, 1978-2007年,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由1978年的150.6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464.7亿元增长23倍。但财政支农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 1978年农业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比重的比例为13.43%, 2007年仅为6.96%。特别是入世后仅在7-8%左右, 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而且呈现一定的波动性。

1、转移支付增加。

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了农业税条例, 这意味着实施了2600年的农业税告别历史舞台, 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220亿元。我国财政已具备了取消农业税的财政条件。但是, 由于农业税是地方税, 取消农业税后地方政府收入减少。为此, 2002-2005年, 中央政府安排转移支付给地方政府共662亿元, 仅2006年中央政府转移支付了782亿元。

2、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增加。

从2004年起, 全面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2004-2007年全国用于直接补贴的资金分别为110亿元、132亿元、142亿元、186亿元, 年增长率分别为20%、7.58%和30.98%, 年平均为143亿元。

3、价格支持。

由于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只有4.307亿吨, 可以说是近10年来产量最低的一年, 所以2004年起我国非常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国家调整粮食收购保护价, 如早稻最低价为每斤0.70元, 晚稻最低价为每斤0.75元。而且国家对稻谷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 2008年我国粳稻最低收购价水平每市斤提高0.14元, 即1.64元/公斤。

4、直接投入力度加大。

直接投入主要包括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中央财政用于良种补贴从2002年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69.63亿元, 增加了68.63亿元, 增加幅度较大。而且中央财政用于良种补贴的范围和地区也逐年扩大, 2002年只用于高油大豆良种推广补贴, 良种推广示范面积1000万亩。2003年国家继续实施高油大豆良种推广补贴项目2000万亩, 同时实施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1000万亩。2004年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国家加大了两种推广补贴项目投入力度, 补贴作物范围扩大到大豆、小麦、玉米、水稻4大粮食作物。2005年国家继续实施良种推广补贴项目, 到2006年小麦良种推广补贴扩大1700万亩, 水稻补贴扩大990万亩。2007年进一步扩大良种推广补贴, 高油良种补贴由原来的1000万亩扩大到4000万亩, 从而支持粮食主产区农民种植优质专用粮食品种, 提高种粮效益。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从2004年开始实施, 中央投入的资金规模由2004年的7000万元到2007年的12亿元, 补贴资金连年翻番, 大大推动了我国农机化进程。

三、我国农业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 农产品关税设置不合理

我国对进口数量很大且缺乏优势的粮食等大宗商品, 设置的关税很低, 如大米、玉米、小麦、棉花、羊毛等主要农产品的配额内关税只有1%, 实施单一关税的大豆现行税率只有3%, 并且这些农产品配额量又很大, 因此, 关税配额的配额外关税在过渡期间内相当于虚设, 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而许多小商品进口数量较小且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 关税设置却很高, 如畜产品和水果的关税设置在10%左右。因而导致农产品关税的算术平均关税很高, 但加权平均税率很低。

(二) 国内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事业费占财政支农比重过高。

支援农村生产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占财政支农资金的50%以上, 最高值为2005年的73.15%。行政事业费的高比重决定了我国在财政总支出较低的情况下, 国家必须精简人员、节约行政开支来提高支农效率。因为财政供养人员的行政事业费支出最容易受到财政收支变化的影响和冲击, 成为财政运行风险的主要载体之一。事实也正是如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表明, 近年来, 每年的全国财政支农投资规模约在2000多亿元, 但有70%左右用于农业行政事业单位事业费, 而没有用于农业生产本身。

数据来源:2008年我国统计年鉴

2、农业科技支持过低。

入世以来, 我国每年用于农业科技投入3项费用支出一直很低, 最高年份只有0.81%, 且有递减的趋势, 2004年只占0.56%。而通过分析“绿箱”政策各项支持措施对农业GDP增长回报率来看, 农业科技的回报率最高, 其次分别为农村教育投入、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农户物质投入。通过分析“绿箱”政策各项支持措施对农户物质投入的边际替代率来看, 农业科技>农村教育>农业基础设施。由此可以看出, 增加对农业科技投入, 对减轻农民负担, 提高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我国粮食生产、粮食消费、粮食进出口贸易等进行分析, 我国应更加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这也是各国所要注重的首要问题。为保证粮食安全, 入世以来我国在WTO框架下加大了农业保护力度, 但发达国家农业保护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在关税水平较低的国情下, 更应加大国内支持的力度, 具体建议有:调整农产品关税结构, 完善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办法;在加大“绿箱”支持力度的同时, 充分利用对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农民收入见效快的“黄箱”保护政策;随着目前财力状况的不断改善, 对特定地区特定产品利用“蓝箱”政策。

摘要: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始终是世界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文章在阐述我国粮食的生产、消费、进出口贸易现状基础上, 分析了WTO框架下我国农业保护政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最后在粮食安全背景下提出了加强我国农业保护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安全,WTO,农业保护

参考文献

[1]、王志标.全球化视角下的我国粮食安全问题[J].现代经济探讨, 2008 (7) .

[2]、宋新刚.中美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的比较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 2005 (11) .

[3]、刘薰词.取消农业税后的农业补贴政策安排[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008 (2) .

[4]、梁世夫.粮食安全背景下直接补贴政策的改进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 2005 (4) .

[5]、刘星.WTO视角下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战略选择[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

[6]、于永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提升农业竞争力[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农业运输安全问题 篇10

本文通过对德宏州三县两市 ( 芒市/瑞丽/盈江/梁河/陇川) 相关方面的工作调研, 试图分析德宏食品安全与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及德宏食品安全的现状、存在问题, 提出加强食品安全与发展特色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德宏州食品安全工作与农业绿色特色产业工作情况

( 一) 德宏食品安全生产经营现状

截至2015 年6 月30 日, 德宏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6582 个, 其中: 食品生产加工获证企业192 家, 食品加工小作坊396 家, 食品经营单位10623 户, 餐饮服务单位5371户。农资经营户1095 户, 规模养殖产906 个, 畜禽定点屠宰场71 个, 动物产地检验报检点53 个, 生鲜乳收购点5 个, 饲料生产加工获证企业10 户,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227 万亩, 畜禽198 万头, 全州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 ( 场) 707 个。除了大米和蔗糖等少数产业外, 德宏州的食品企业呈小和散的状态。

( 二) 德宏绿色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 德宏州以建设大基地、扶持大龙头、树立大品牌、开拓大市场为目标, 全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重点扶持发展兴特色优势产业。2012 年德宏的生物特色产业种植面就达212 万亩, 农民人均拥有2. 3 亩, 农民人均生物特色产业收入达1051 元, “后谷咖啡”、“迪思坚果”等一批知名品牌, 叫响了“德宏制造”的生态牌。“德宏制造”的绿色内涵得到更多充实。芒市是州府所在地, 其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比较有代表性。

1. 绿色农业特色产业基本情况

芒市围绕“特色农业稳市”的发展思路,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冬季订单农业。2014 年, 芒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0.18 万亩, 产量23. 4 万吨; 实施冬农开发面积32. 09 万亩, 产量14. 06 万吨, 茶园总面积15. 2 万亩, 产量1. 1 万吨。咖啡面积10. 24 万亩, 产量9627 吨; 石斛面积7002 亩, 产量2011吨; 核桃面积9. 36 万亩; 坚果面积9. 95 万亩。肉蛋奶总产3. 4 万吨, 产值6. 8 亿元。 渔业养殖面积2. 9 万亩, 产量9393 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 63 亿元, 同比增长5. 9% 。

2. 绿色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极具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 芒市属亚热带气候, 水热条件好, 光照充足, 雨量充沛, 土地肥沃。适宜种植优质稻、咖啡、甘蔗、茶叶等经济作物和旱地作物, 同时丰富的牧草资源也为芒市发展畜牧产业提供有力条件。二是市场优势, 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调整, 优质、特色的产业需求量日渐增加, 特别是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几年来, 芒市共有2 家企业3 个产品获得年生产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共有4 家企业10 个产品, 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 批准年生产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产量8700吨, 共有1 家企业1 个产品获得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颁发的有机产品认证, 批准产量300 吨。三是区位优势。芒市地处中华经济圈、南亚经济圈、东盟经济圈结合部, 区位独特, 是中国西部通向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 拥有昆明—仰光经济走廊和中缅海、陆、空联运通道枢纽的区位优势, 更是德宏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对特色业产业发展和特色农业产品运输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食品安全隐患较多、绿色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缓慢

德宏是集边疆民族农业山区为一体的较不发达地州, 不仅农业产业有特色, 饮食也有自成一体的风格, 但受科技技术, 生产观念, 传统习惯, 饮食文化及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地方特色产业辐射的食品安全隐患不少, 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不仅是民生需要也是德宏产业机构调整的需要。

( 一) 食品产业现状制约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开展

德宏地方特色食品基本上是小而散, 陇川县食品加工小作坊占到食品生产企业的74. 7% , 梁河县食品加工小作坊58 家, 盈江县多达175 家, 这其中有很多还是以家庭为单位, 集生活、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三合一”小作坊, 存在着生产条件简陋———卫生差、生产设备落后, 效率低、标准生产缺乏———规范少、业主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自律差等突出问题, 特别是“三无”加工作坊,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 滥用或超量使用增白剂、保鲜剂、添加剂、食用色素, 有的掺杂使假, 生产假酒、劣质面粉, 用地沟油加工食用油等, 离食品生产许可条件差距大, 即使通过整改也难以达到市场准入制度要求, 质量安全隐患日趋突出, 市场秩序混乱, 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难以发挥。不可否认资金短缺、融资难是小作坊面临较为普遍的问题, 也是严重制约其生产经营、规模扩张和转型升级的瓶颈。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处于“多, 小, 散, 乱, 差”的状态, 给食品安全监管造成较大的困难。

( 二) 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仍然突出

就德宏整体情况来说, 地方特色食品行业规模化, 产业化, 集约化程度不高, 管理水平低, 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多, 小, 散, 乱, 差。而食品从生产到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 都要经过生产、加工、流通诸多环节, 在每一个环节食品都有可能受到污染, 供应链越长, 经过的环节越多, 受到污染的可能性就越大。另外, 德宏州边境线长503. 8 公里, 其中陇川县口岸线就长达50. 899 公里, 而且边民互市活跃, 章风镇口岸边民互市交易点多而散, 进出口地方特色食品种类繁多, 很大一部分没有通过正规渠道, 没有经过检验检疫程序就流入流出, 给食品安全工作带来极大的隐患。同时多民族的饮食习惯增加了地方特色食品安全形势的复杂性, 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例如撒撇, 过手米线, 鸡枞等具有地方特色而且盛名在外的饮食习惯导致食品安全工作更加复杂。许多传统特色食品, 没有按照制作食品加工的卫生程序进行, 没有防蝇、防尘、防鼠、防霉设施, 不具备餐具清洗消毒条件, 容易被细菌污染。

( 三) 缺乏竞争力强的地方绿色农业特色产品优势品牌

德宏州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发展虽初具规模, 但总的来讲经营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像芒市全市只有一家国家级龙头企业, 2014 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总产值51. 9 亿元, 销售收入43. 4 亿元。总体上说德宏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德宏农产品品牌虽然不少, 但真正叫得响, 市场占有率高的特色产业品牌很少, 大多数产品停留在粗加工阶段, 精深加工产品不多, 产业链不长; 部分产品有特色, 无规模。如: 石斛、小粒咖啡、水牛奶等很有地方特色, 但规模不大, 总体上缺乏竞争力强的优势品牌。

三、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发展地方绿色农业特色产业

( 一) 着眼发展前景, 坚持食品安全的持久作战

食品安全监管, 特别是加强特色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必须牢固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对于还没有条件升级而仍停留在小作坊式生产的生产加工业, 应在定量、定性、定级的基础上, 边整治、边探索、边提高, 逐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水平。同时要明确监管的依据、方法、内容和监管部门、人员应承担的责任, 以及围绕提高行政效能而对监管工作进行量化的评价内容, 以此推动小作坊监管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 二) 发挥区域优势发展和培育绿色农业特色食品

1. 了解产业状况, 摸清企业底数

德宏具有地方特色的撒苤, 火烧干巴, 小锅米酒等在德宏乃至全省都小有名气, 但直到目前, 这种特色食品生产加工多数还是散户, 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 而且还存在环境卫生差、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执行标准不符合要求、人员素质差等情况。所以加强生产监管, 规范生产行为, 保护地方特色产品做大做强, 已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从调研情况来看, 可以从区域整治、集中生产、龙头带动、专业合作等多种模式中寻找突破口, 引导这些小企业小作坊联小做大、整合做强、规范发展, 促使其逐步达到市场准入条件。

德宏各级政府可以在了解产业状况, 摸清企业底数的基础上, 尝试“X + 散户”模式, 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检验、统一标识、统一包装, 形成部门监管、散户自治、企业自律的长效监管机制。可以以获证的大企业为依托, 引导小作坊实行连锁化经营, 带动更多的小作坊尽快达到市场准入条件。同时要积极扶持当地特色产业生产, 形成种植、加工、生产、销售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有效遏制假冒伪劣现象。

2. 加强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和培育

德宏自热条件好, 但农业基础设施差, 所以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以提高农业特色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向农民推广新、特、优品种, 同时要加强特色产品市场法规及机构的建设, 保证特色产品市场的有效运行。

德宏各县市可根据自身实际找准产业培育重点。像芒市就可以利用300 万头肉牛加工项目落户芒市的契机,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 充分利用3 亿元“红色信贷”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助推群众贷款发展肉牛养殖热情, 提高规模化养殖管理水平, 降低养殖成本, 增加养殖效益, 打造新的农业经济增长极。同时在巩固提升甘蔗、茶叶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 继续抓好冬农开发, 大力发展咖啡、坚果、辣木等特色产业, 确保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不断加大对农产品价格监测, 加快推进冷链物流项目建设, 规范农产品市场, 提高农产品产值。要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扶持政策和资金, 充分调动农民从事特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安全质量监控。

现代农业某种意义就是品牌农业, 地方特色食品也应该走品牌特色食品之路; 传统的重种植轻品牌、重眼前轻发展的观念必然会制约农业产业化和地方特色食品的发展进程, 而从源头上提高质量, 打造高品质、高质量内涵的品牌, 加快转型升级, 是特色农产品走向特色食品的成功选择。

3. 发挥区域优势, 发展特色食品

德宏有待开发的特色食品资源较多, 但独特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没能形成独有的特色食品链, 即使有也都是小打小闹形不成规模。像德宏特色食品加工规模都很小, 技术构成低,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其产品大部分属于农产品的初级加工, 发展压力大、监控风险大。德宏各级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特色食品的发展, 将特色食品加工作为优势产业重点培育, 引导向“专、精、特、新“的方向特色发展。民族佳肴享誉海内外, 具备发展现代食品工业的历史基础和自然条件。像遮放贡米、小锅米酒、火烧干巴等特色食品, 市场需求量日渐增长, 市场价格一路飙升。随着政府的政策引导扶持和人们崇尚绿色健康消费观念的深入, 观念转变带动了特色食品的销售, 德宏特色农产品产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契机。

( 三) 净化食品市场, 维护地方绿色农业特色食品权益

1. 完善食品标准构建安全体系

保障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改变德宏地方特色产品没有统一标准的现状刻不容缓, 特色食品不仅要做大做强, 保证食品质量总体稳定, 而且要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上传承发扬, 要走长远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制定各项特色产业规划中, 要逐步建立起符合食品安全体系要求的地方特色食品标准体系、市场信用体系和食品安全信息体系, 落实地方特色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2. 加大食品安全的治理力度

一方面加大源头治理, 协调食药监等部门加大整治力度, 把好准出入关, 确保食用特色食品生产经营者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另一方面加大整治打击力度, 突出对重点大宗食品, 重点区域及突出问题的整治; 再一方面加强监督抽检力度, 切实维护地方特色食品的权益。

一种食品从农田到餐桌, 要经过生产、加工、流通等诸多环节, 而每一个环节都有出问题的可能, 并且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必然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德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环境优美、气候怡人, 被誉为“天然养吧”、“绿色天堂”、“康体天堂”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是旅游观光、度假、康体休闲的理想王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州内外对绿色农业特色食品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 切实解决德宏小作坊小企业小规模生产与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矛盾, 扶持特色产业发展, 规范特色食品生产流通, 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 不仅是解决边疆各族群众的民生问题, 也是实现德宏农业特色产业的良性发展, 建设美丽德宏、和谐繁荣德宏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 .

[2]德宏州食安委.2015年德宏州人大食品安全汇报材料.

[3]德宏州盈江县政府.2015年食品监管工作报告.

食品安全呼唤有机农业 篇11

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

目前,在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相对贫乏、人口众多的历史局限之下,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高产。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始作俑者,而且是我国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的元凶之一。在追求高产的常规思路指引之下,农民大量采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饲料添加剂,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农产品。而根据物质不灭定律(物质不灭定律是指物质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或者说,只会从一种存在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存在形式),这些化肥农药不仅会残留在耕地中,最终还会顺着能量链和食品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我国耕地化肥平均施用量是国际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1.93倍。

中科院院士朱兆良指出:我国农业中使用化肥的强度居世界之首。据农业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施用在农作物、果树、花卉等方面的化学有毒农药约占95%以上,我国农药使用中以甲胺磷、敌敌畏等高毒农药用量最大。有许多农户为降低成本,偷偷使用国家禁止、但价格低廉、高毒、高残留农药的违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耕地农药残留率达60%〜70%。农药对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影响尤其大,据我国学者调查:儿童和青少年最易受农药毒害,因为未成年人的神经系统和免疫功能不完善,更易受致癌农药的毒害。2005年新华社报道,每年我国消费者因食物残留农药和化学添加剂中毒的人数超过10万人。目前为止,我国仍是世界上第一大化肥的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杀虫剂的生产国和消费国。

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

所谓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不采取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生产技术的关键是依靠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来满足作物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同时必须利用生物防治措施。有机食品则是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并通过独立的有机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营养卫生知识的普及,人们不断更新食品质量需求观念,从而更加关注食品安全质量。有机食品逐渐在人们日常消费中占据越来越高的比例。生产有机食品的有机农业作为新的生产方式而成为世界环保农业发展的关注点,在近70年的发展过程中,从生产技术、认证体系、监管和跟踪体系、市场化运作和综合效益等方面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市场运作模式,为有机农业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07年,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大兴区建立了全国最大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该基地集有机农业观光采摘、有机畜禽养殖、农业废弃物处理、有机农业生物能源转换、有机农业体验和技术辐射为一体,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典型示范。

近年来,北京市延庆县以北京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态优势,积极倡导发展有机农业。目前,延庆县已经建成有机农业基地和有机转化基地10余个,遍及山前平原和盆地等不同地形区,成为首都重要的蔬菜、果品、牛奶等有机农产品的产地。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有机农产品基地的辐射带动下,附近更多的农户开始从事有机生产。依照现有发展趋势,至“十一五”末期,全县有望形成万亩有机菜田和万亩有机果园,有机青饲料和有机奶的生产能力也将极大提高。

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统计,目前全世界用于有机农业生产的总面积达到3040万公顷,其中,中国达到230万公顷,仅次于澳大利亚、阿根廷,排名世界第三。取代以往以增加资本投入和大量使用化学投入物增加粮食产量的做法,采用促进资源保护和再生的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是可持续提高农业生产、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一条可以实践的途径。

现代农业背景下农业风险问题研究 篇12

一、农业风险种类及其成因

农业风险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由于各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给农业生产经营者造成的收益和损失的不确定性。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系统不仅对自然气候有极强的依赖性, 对市场和社会环境也具有依赖性。一旦外部环境发生了不利的变化, 将给农业生产带来高度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制性。一般说来, 农业风险主要包括四种, 即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社会风险。

1.农业自然风险及其成因

农业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界的某些突发事件给农业生产经营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农业生产过程是动植物繁衍及其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相互转换的自然再生过程, 决定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产业。农业自然风险主要表现为气象灾害、病害和虫害三个方面, 具体包括水灾、旱灾、风灾、地裂、雹灾、崩塌、滑坡、泥石流、海啸、森林火灾、虫灾、病灾等。农业自然风险产生源于自然灾害的发生, 不具有人为的可控性, 有时会对农业生产者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2.农业市场风险及其成因

农业市场风险, 也称经济风险, 指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在实际运转过程中, 由于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变化或偶然性因素出现, 使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农产品供求失衡、农产品市场发育不完善、国家农业政策变化、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变动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不善、信息不对称、市场前景预测偏差等是农业市场风险的主要成因。市场风险发生后, 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的滞销, 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持续下跌, 给农业生产经营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农业技术风险及其成因

农业技术风险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由于采用新技术而引起农业生产者收入的不确定性和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无序性。在农业新技术使用过程中, 由于项目本身的难度与复杂性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影响, 农户在事先无法预料的情况下很可能发生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背离。农业技术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三点:一是农业技术外部性特性使新技术使用者不可能独占该项技术成果, “免费搭便车”者的不断增加会使农产品供给增加, 价格下降, 从而造成实际收益小于预期收益;二是农业技术大多以知识形态而存在, 要求农业技术的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 在农民文化水平低不能掌握技术要领的情况下会发生;三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及信用体系的缺失使技术行为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所致。随着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广泛应用, 农业技术风险也将随之呈上升趋势。

4.农业社会风险及其成因

农业社会风险是指社会环境的变化给农业生产经营者带来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背离的可能性, 主要表现为政策风险和体制风险。政策风险来自于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稳定性或某些失误, 体制风险主要来源于现行的行政和财政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所致。

二、现代农业背景下农业风险的特点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以及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专业化、社会化的农业生产形态。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 现代农业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建立在一整套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体系, 使农业生产技术由依靠经验转向主要依靠科学;二是现代农业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 使农业由主要依靠手工、畜力的农具操作转变为依靠机械动力、电力等的农业机械化操作;三是广泛采用现代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 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 农业工艺过程的科学化, 农工商经营的一体化以及农业的产业化等,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 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生重大变化。

在现代农业背景下的农业风险呈现出新的特点:

1.农业市场风险更加复杂, 超过农业自然风险而成为农业的最主要风险

传统农业发展阶段, 由于农业技术装备落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抵抗自然能力差, 农业自然风险在农业生产中居于主位。在现代农业发展阶段, 由于农业设施装备完善、农业产业体系健全、农民组织化程度高, 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 自然风险会逐步减弱, 但与此同时, 农业市场风险会逐步加大, 成为农民必须面对的最主要风险。因为现代农业是为市场而生产的农业, 农产品的商品率高, 在农业的所有环节都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农产品的价格基本由供求关系自发调节。农产品不仅面临着国内市场风险, 还面对来自国际市场诸如价格波动、政策调节、市场操纵等多方面的风险冲击, 市场的不确定性空间增大, 市场风险的累积效应将会明显增强。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被进一步放大甚至激化, 农业的市场风险因素日趋复杂, 市场风险对于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影响将越来越突出, 会超过自然风险成为农业的最主要风险。

2.农业技术风险会进一步扩大, 成为农业发展新的危险源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 而现代农业则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 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 新技术会大大拓宽传统农业的生产可能性边际, 进一步降低农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极大地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率。但必须清醒意识到,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 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必然导致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引起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数量及结构的变化, 并对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农民的素质等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而诱发出新的风险。表现为: (1) 追加投入的风险。新技术是以资金、物资和劳动力的追加投入为前提的, 在正常情况下, 农业产出可使因科技投入而追加的投入得到补偿。如果农业受灾歉收, 或者误用了假冒伪劣技术, 采用新技术的农民就要遭受更大的经济损失。 (2) 技术与环境的不适应性风险。每一项农业技术都对外界环境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在现代农业发展中, 人才条件、服务体系、管理体系及市场体系是其基本环境要素, 其中任何一项与投入到现代农业中的技术不相适应, 都会加大技术风险。 (3) 技术使用中的风险。现代农业中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技术的使用者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但目前中国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常因无法掌握技术要领而造成技术应用失败。可见, 在现代农业背景下, 技术是“双刃剑”, 在能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巨大动力的同时, 也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新的危险源。

3.各种风险因素相互交织, 农业风险的影响将更为广泛

对比传统农业而言, 现代农业是生产过程规模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循环市场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效率高优化、劳动者智能化的发达农业。可见,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一场全面的深刻的变革, 在这种变革过程中, 各种来自国内外、产业内外、体制内外等风险因素广泛聚集, 农业会面临着许多难以预期的风险, 除传统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外, 资源风险、决策风险、体制风险、信用风险等效应会不断显现, 农业经营面临的不确定性加大。特别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农业风险的扩散和传递更为迅速, 各种风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会对农业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

三、建立现代农业风险防范体系

综上分析, 为了确保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顺利转变, 必须建立一个结构完善、职责明确、功能健全、运行高效的多层次经营、多渠道支持和多层次分担的现代农业风险防范体系。这个体系应具备农业风险识别、预警、抵御、转移以及风险发生后的补偿等多方面的功能。

1.建立现代农业保险体系

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 建立现代农业保险体系, 这个体系应是以农业产业化为纽带、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鼓励和引导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通过“农业保险+订单农业+农产品期货市场”一体化风险管理工具的设计和有效实施, 将众多规模小、数量多、生产分散的农户与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紧密联系, 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 从而形成合力, 有效抗衡各种农业风险。

2.建立现代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

首先, 政府应制定相应法规, 规范农资市场秩序, 确立农业信息定期批露机制, 建立各层农产品批发市场, 降低农业的市场风险。其次, 要建立重大灾害救济制度。根据每年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 及时对农户进行救助。第三, 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第四, 政府应该继续增加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 改善农业设施装备, 以增强现代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第五, 要大力发展农村的初等教育和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等, 提高农业经营者的素质。

3. 建立现代农业巨灾风险保障基金

仿照发达国家的做法, 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巨灾风险基金, 维护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利益。巨灾风险基金的来源是多渠道的, 包括政府财政预算拨款、从保险供给主体的年度经营盈余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采用巨灾风险证券化的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等。对遭遇巨灾损失的农业保险公司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 增强抵抗巨灾风险的能力, 将是维系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4.建立农业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建立科学的农业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以定量指标或定性指标对现代农业风险的相关信息尽可能全面反映。通过对涉及到农业各方面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 从而对农业风险的可能性做出预测性分析, 一般采用指标数值区域划分法确定发出警报的条件及确定警报等级, 即将指标数值分为若干区间, 在某些区间内发出不同程度的警报, 而在安全区内则不发出警报。再定期通过各种通讯媒体向农业部门和农户发出报警信号, 可以增强农民决策的正确性, 减少因信息不足造成的损失。

[注]本文为大庆市科技局项目《农业生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SGG2006-019

摘要: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生产过程的特殊性, 农业风险贯穿于农业生产过程的始终。现代农业背景下农业风险会呈现出新特点, 必须建立一个具备农业风险识别、预警、抵御、转移以及风险发生后的补偿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农业风险防范体系。

关键词:农业市场风险,农业技术风险,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张峭, 徐磊.中国农业风险管理体系:一个框架性设计[J].农业展望, 2007, (7) :3-5.

上一篇:患儿满意度下一篇:城市化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