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知识产权评估问题

2024-08-16

农业知识产权评估问题(共7篇)

农业知识产权评估问题 篇1

一、引言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及现代科技的进步, 以创业企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异军突起。这些小型科技企业除知识产权外没有其他具有商业价值的财产, 而其产品的开发与研究等需要大量的长期资金投入, 由此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逐渐兴起, 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也随之而诞生。1995年我国颁布的《担保法》中明确规定知识产权可以作为一种担保形式, 这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目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并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程度,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存在困难。因此分析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中的难点问题并探索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对于完善我国评估理论体系、促成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等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中的难点问题分析

由于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特殊性致使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实务中面临着诸多难点问题, 现就主要难点问题分析如下:

其一, 知识产权在质押日的权属、状态及有效性难以确认。知识产权的无形性及法定性决定了其在质押日的有效性难以确认。要确定知识产权的权属及有效性, 首先在于确定出质人是否持有证明其为合法权利人的专利证书、商标注册证书或者著作权登记证等。但众所周知专利证书只记载授予专利权时的状态, 对于随后发生的权属变化、许可他人使用及有效性变化均没有反映:如该项权利是否已经办过质押登记, 是否有第三方主张权利, 或者是否已经被法院采取了财产保全等强制措施等。且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 它可以被多个主体占有或使用, 具有多种权利表现形式, 不同的形式对应不同的价值, 因此必须明确被质押知识产权的状态。另外由于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和时间性, 该知识产权是否在法律规定的期限以及是否在法律规定的地域都很难确定, 必须经过严格审查。

其二, 评估价值类型确定时的难点问题。按《国际评估准则》和我国资产评估业普遍采用的分类方法可将资产评估的价值类型分为: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国际评估准则》中规定:市场价值是资源买方与自愿买方在评估基准日进行正常的市场营销后, 所达成的公平交易中某项资产应当进行交易的价值的估计数额。当事人双方应当各自谨慎行事, 不受任何强制压迫。我国资产评估理论界一般认为:资产评估中的市场价值是指资产在评估基准日公开市场上最佳使用状态下最有可能实现的交换价值的估计值。资产评估的市场价值通常适用于产权变动类资产业务的需要, 如:资产出售、转让等。在资产交易的市场上通常由多个买方和买方, 他们都希望资产交易价格是公平合理的且市场价值应该是能够反映市场价格趋势的资产的估计值, 而不是具体的交易价格。

非市场价值是指资产在各种非公开交易市场条件下最有可能实现的价值。《国际评估准则》中将不符合市场价值定义条件的资产价值类型都定义为非市场价值。非市场价值不强调资产的最佳使用状态, 而是强调资产在特定条件下所能发挥的效用或可能带来的效益。在特定条件下, 被评估资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得到最佳使用而发生资产交易后该资产仍按原用途继续适用, 资产处于一种非最佳状态但对特定的交易双方来说是公平合理的。非市场价值不以公开市场数据为基础, 也无需得到公开市场的认可。

知识产权质押是由特定的买方贷款企业特定的买方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质押融资这一特定市场条件下进行的, 针对同一产品市场上没有众多的买者和买者, 且交易过程中企业处于不利地位, 强调资产在质押融资条件下所能发挥的效用或可能带来的收益, 而不是最佳状态, 其更符合非市场价值的特征。当企业不能如期偿还债务, 银行处置被质押知识产权时面对的又是一个公开的市场, 市场上由众多的买者和买者, 双方地位平等且都希望价格公平合理, 其更符合市场价值的特征。由此可见, 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价值类型的确定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其三, 评估方法应用中的难点问题根据《国际评估准则》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有: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 应根据评估对象的具体类型、特点和市场条件合理选择评估方法。但就我国目前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实践来看主要使用收益法, 因此本文主要就收益法在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在运用的难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收益法是指通过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的估测, 并将未来各期收益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为现值, 以此来判断被评估资产价值的方法。其主要决定因素为:超额收益、折现率以及收益期限。现分别就以上三个要素确定是的难点问题分析如下:

(1) 确定超额收益时的难点。知识产权所创造的收益是指不包括知识产权所依附任何有形资产的正常收益在内的超额收益, 因为在实际中被评估知识产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与其他有形资产结合在一起使用, 因此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将由于使用被评估知识产权而增加的收益分离出来。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直接估算法、差额法、分成率法及要素贡献法。

直接估算法是通过未使用无形资产与使用无形资产的前后收益情况对比分析确定无形资产带来的收益额。而作为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有其特殊性, 当债务到期前由贷款企业继续使用而贷款期届满时有可能产生企业无力偿债银行将其处置的情况。若采用直接估算法, 则收入增加额或成本节约额很难确定。因为被质押知识产权对贷款企业的有用性并不一定意味着对其他企业的有用性, 其使用该知识产权所带来的收入增加额或成本解决额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企业, 且作为无形资产经济寿命很短, 此种方法计算出的超额收益与该知识产权在未来期间真正产生的超额收益有较大出入。很有可能在短期内由于其完全替代品的出现致使被质押知识产权的超额收益额大幅度降低, 甚至为零。况且对于某些企业而言, 商标权很难区分其使用前和使用后, 且其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密切相关。差额法同样如此, 且差额法计算出的超额收益往往是由无形资产共同带来的, 要计算单项知识产权的价值还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分解。分成率法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贷款企业的分成率不一定适用于其他企业, 且知识产权、商标权、著作权各自有其特点, 其超额收益的确定方法也不尽相同。而我国目前尚未统一、规范的确定超额收益的方法, 致使评估实务中超额收益的确定很难。

(2) 确定折现率时的难点。无形资产评估折现率的本质是指该无形资产的投资报酬率, 其一般包括无风险报酬率和风险报酬率。评估时应根据被评估知识产权的功能、市场条件等因素确定折现率。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中折现率确定的影响因素很多。首先作为无形资产的知识产权经济寿命短, 和被评估知识产权类似或更先进的替代品的出现会给被评估知识产权的使用在时间和空间上造成威胁, 从而使其预期收益额和预期收益年限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另外, 知识产权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和一些专门的技术人员配合来完成且需要一定的财务支持, 企业资本成本的高低及人员流动将会对被评估知识产权的保值增值产生影响, 因此还必须考虑财务风险和人员流动风险。评估机构对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时还要考虑其他诸多因素:国家行业政策变动风险, 汇率风险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折现率的确定较为复杂。

确定收益期限时的难点。被质押知识产权的收益期限, 是指知识产权发挥作用并具有超额获利能力的时间。作为无形资产, 其受科技进步、人们偏好及经济形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前所述当类似或更先进的知识产权出现时, 被评估知识产权的经济寿命将会受到影响, 国家法律法规会对其法律寿命产生影响。另外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也会对收益期限产生影响, 如:在经营过程中, 贷款企业不能提供足额的资金和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维护会严重影响其收益期限。尤其作为商标权当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恶化时期收益期限会大大缩短甚至贬值为零。在综合考虑以上那些因素时, 各个因素所占的比重又有多大, 这都很难确定。

三、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评估难点问题解决对策

针对以上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中的难点问题, 我们必须分别采取各自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 为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具体业务的开展扫清障碍。

其一, 完善法律, 严格审查, 明确评估标的。由于知识产权在质押日的权属、状态及有效性难以确定, 因此评估人员必须进行严格审查、查询被评估知识产权的内容、国家有关规定、专业人员评价情况、法律文书, 并核实有关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权威性。

其二, 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体系, 明确评估价值类型。评估目的决定评估价值类型。质押评估由于其特殊性评估价值类型难以确定, 而评估价值类型对评估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体系, 明确评价价值类型。应由国家有关部门或行业组织如: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深入研究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特殊性, 明确其价值类型, 形成行业内统一规范, 为具体评估业务的开展提供依据, 从而进一步完善评估结果。

其三,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合理选用评估方法并选取参数评估人员在评估时应根据被质押知识产权的具体类型、特点及市场条件合理选择评估方法。当被评估知识产权存在活跃市场, 能够找到类似参照物时, 可选用市场法作为评估方法, 否则采用成本法或收益法。在采用收益法评估时, 遵循一般方法的前提下应注意: (1) 确定超额收益时, 合理估计与被质押知识产权相关产品的未来超额收益。假定知识产权质押品转让个一般受让人, 然后根据市场预测估计利用该知识产权开发产品的超额收益, 同时考虑市场竞争因素和技术进步因素等。 (2) 确定折现率时, 认真研究该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 充分考虑技术替代性风险;注意关注国家对于该技术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收益期限的影响风险;关注贷款企业的财务风险和人员流动风险, 并合理确定其权重。 (3) 确定收益期限时, 同样关注行业内技术进步因素对其技术寿命的影响, 国家法律法规对其法律寿命的影响, 企业财务状况和信用状况对其经济寿命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陈小静:《基于合作的知识产权担保融资运作方式分析》,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年第10期。

[2]王磊、赵丽梅:《我国无形资产质押现状分析》, 《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6年第6期。

质押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问题探讨 篇2

在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三种观点, 即古典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新古典均衡价值论。在此基础上, 有关知识产权资产价值的决定理论也产生了两大分支, 即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

在资产评估中运用不同的价值理论, 会得出不同的资产价值决定基础, 也会相应地得出不同的资产评估结果属性。就知识产权来说, 与劳动价值论相对应的是资产评估结果的价值属性, 而与效用价值论相对应的则是资产评估结果的价格属性。笔者认为, 就知识产权评估价值而言, 劳动价值论是基础, 决定其内在价值;而效用价值论则是来源, 效用价值是内在价值的表现形式即知识产权评估值。因而, 知识产权评估值从性质上来讲属于价格范畴, 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价格, 而是模拟价格。

质押知识产权的特点是其代表一种获利能力或可盈利条件。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中, 不论是金融机构还是借款企业, 其共同的期望是贷款能够正常持续偿还、质押的知识产权不发生转移;借款企业用正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即“第一还款来源”如期甚至提前偿还贷款;金融机构和借款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获得自身的发展。因此, 笔者认为质押知识产权评估价值来源于知识产权的使用价值即知识产权的获利能力给企业带来的贡献, 其评估值则是对其获利能力的资本化。

二、质押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特殊性

1.与抵押资产价值评估和其他质押有形动产价值评估相比, 质押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最突出的特点是评估客体的非物质性。按我国当前法律规定, 评估客体应是知识产权中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和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等, 是法律赋予知识产权所有者的专有权之一。

2.与在知识产权转让交易、对外投资、企业整体或部分产权发生变动等情况下对知识产权所进行的评估相比, 质押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是在“或有产权”变动的假设前提下进行的。只有当贷款人不能按照贷款协议规定偿还到期银行债务时, 作为债权人的银行才享有这一权利;相反, 贷款人如期偿还贷款时则质押权消灭, 知识产权归原产权人所有。债权人即金融机构享有处置质押知识产权的权利是以借款人不能在贷款期内足额偿还银行贷款及利息为前提的。

3.质押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是对贷款人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的评估。能够在规定期限内按时偿还贷款是贷款人和银行的共同期望。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这一目的, 在对质押知识产权进行评估时, 就要对贷款人 (企业) 的资信状况、经营状况、发展前景等综合因素进行分析。

4.与一般目的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相比, 质押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风险较大、评估较难。质押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可以为金融机构确定贷款额提供参考依据, 这决定了评估过程应把质押知识产权能否保证金融机构的利益作为考虑的关键, 应更关注质押资产的变现价值和变现期间等因素对质押知识产权价值水平的影响。这无疑将增大评估的风险和难度。

5.面临银行方面的诉讼风险, 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较大。诉讼风险是指在质押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活动中由于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评估结果失真, 造成评估结果使用者的利益受到严重影响, 从而给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带来法律责任的客观可能性 (或不确定性) 。

我们从以上对质押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诉讼风险的界定可以看出, 诉讼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评估结果失真, 即被评估资产的评估值不合理, 从而可能给其使用者带来损失。当评估报告使用者的损失超过其所能承受的范围时, 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将可能面临诉讼风险。

三、质押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诉讼风险成因

这里我们假定评估结果的使用者只有银行和借款企业, 那么评估机构 (人员) 所面临的诉讼风险可能来自两个方面, 即银行和借款企业。

(一) 质押知识产权处置在评估报告有效期内的质押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诉讼风险成因

此时诉讼风险的来源如图1所示, 下面本文从借款企业偿还贷款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

1. 借款企业使用第一还款来源如期偿还贷款。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 不会发生处置质押知识产权的问题, 实际评估值与变现值的差额不存在, 银行不会面临风险。因此, 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也不会面临来自银行方面的评估风险。从借款企业角度来看, 其可能承受的损失可采用如下公式计算:

理论上, 借款企业可能就其承受的损失要求评估机构或评估人员承担责任, 从而引发评估风险。但现实中借款企业承受的损失能够在银行对借款企业的信用评价增级、企业再贷款更加容易、企业声誉提高等诸多方面得到弥补。因此, 在借款企业承受的损失可以弥补的情况下, 价值评估诉讼风险可以忽略。

2. 借款企业使用第二还款来源偿还贷款。

(1)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首先假设:A=合理评估值-变现值;B=实际评估值-变现值;B-A=实际评估值-合理评估值=银行可能承受的损失。

A在评估行业公认的合理范围之内, 银行不能以该差值向评估机构 (人员) 施加压力。B如果超过了评估行业公认的合理范围, 且超出银行可承受的损失范围, 银行可以要求评估机构 (人员) 承担相应的责任, 从而产生诉讼风险。在这种情况下, 引发诉讼风险的银行所承受的损失等于质押知识产权的实际评估值与合理评估值的差额。

(2) 从借款企业角度来看。对于知识产权质押业务来说, 由于知识产权的评估一般是对其获利能力的评估, 如果变现值大于或等于评估值, 则可以认为企业有还款的能力, 这与企业用第二还款来源偿还贷款的前提相反, 因此这种假设不存在。当借款企业使用第二还款来源偿还贷款时, 借款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更期望实际评估值高于合理评估值, 以便能偿还更多的贷款。所以, 此时借款企业不会引发评估风险。

(二) 质押知识产权处置在评估报告有效期外的质押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诉讼风险成因

此时诉讼风险的来源如图2所示, 与第 (一) 种情况相同, 我们还是从借款企业偿还贷款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

1. 借款企业使用第一还款来源如期偿还贷款。

借款企业能够使用第一还款来源如期偿还贷款是银行和借款企业都希望看到的结果, 与质押知识产权处置在评估报告有效期内的情况相似, 此时无论是银行还是借款企业都不会引发质押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风险。

2. 借款企业使用第二还款来源偿还贷款。

(1)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假设:C=合理评估值-变现值;D=实际评估值-变现值;D-C=实际评估值-合理评估值=银行可能承受的损失。

C在评估行业公认的合理范围之内, 且评估机构或评估人员能够对其做出合理、令人信服的解释。此时, 银行也不能以该差值要求评估机构或人员承担责任。

D不在评估行业公认的合理范围之内, 评估机构或评估人员也不能够对其做出合理、令人信服的解释, 且超出银行可承受的损失范围。此时, 银行可以要求评估机构或评估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 则诉讼风险可能产生。在这种情况下, 引发诉讼风险的银行所承受的损失也等于质押知识产权的实际评估值与合理评估值的差额, 与质押知识产权处置在评估报告有效期内的情况相同。

(2) 从借款企业角度来看。当借款企业不能如期偿还贷款, 必须使用第二还款来源偿还贷款时, 借款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更期望实际评估值高于合理评估值, 以便能偿还更多的贷款, 减少其所承担的债务。所以, 此时借款企业不会引发评估风险。

综上所述, 评估结果是否合理、能否保障银行的信贷安全是评估机构能否降低来自银行方面的诉讼风险的关键。

摘要:本文在分析知识产权价值的基础上, 着重对质押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特殊性、价值评估诉讼风险的成因进行了详细说明。

关键词:价值评估,诉讼风险,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姜楠.关于无形资产评估价值决定理论的重新认识.湖北财税, 2002;12

[2].刘桂良, 招平.抵押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创新.系统工程, 2004;9

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问题初探 篇3

一、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

纵观农业知识产权已有相关的研究, 可以发现, 关于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 学术界主要有广义说和狭义说两种。广义说主要是认为只要涉及农业或者农村的知识产权都属于农业知识产权的内容, 其中代表性的观点如认为:农业知识产权是指发生在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 主要包括民事主体对人们脑力劳动创造的涉农智力成果、特定标记和其他非物质信息等依法享有的专门权利[1];农业知识产权是涉及农业经济和农村文化的知识产权, 如农产品商标、农副产品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食品或药品专利、农民剪纸或版画或戏曲等民间文学艺术[2], 等等。狭义说则认为农业知识产权中的“农业”一词不应当被理解为“涉农”, 农业知识产权应当仅仅指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其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农业知识产权是指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 涉及到农业科技活动的许多方面, 包括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科学论文、高技术产品商标、农业商业秘密等[3];农业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在农业科技领域就其智力创造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主要包括植物新品种权、农业技术专利权、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商标权 (包括原产地域产品标志或地理标志) 、商业秘密权 (包括动植物育种方法、产品配方、生产工艺、技术资料、数据、管理技巧、价格信息等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 、农业著作权 (含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发现权、发明权、科技成果权及其他来自智力活动的权利[4], 等等。

从学术理论的角度来看, 无论是狭义说还是广义说, 实际上均无本质上的错误, 两种学说只不过是对于“农业”一词的认识视角不同而已。但是, 从制定和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角度来看, 对于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的理解, 还是应当采取广义说。这主要是因为制定和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应对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性措施之一, 其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战略问题, 而农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农业科技领域, 还必然包括农村文化等其他社会经济领域, 所以农业知识产权应当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 要能够容纳所有与农业或农村有关的知识产权, 即农业知识产权在一定程度上应当等同于涉农知识产权。另外, 从广义说和狭义说的彼此涵盖的范围来看, 广义说包含了狭义说的主要内容。采用广义说不仅不会遗漏农业科技领域的知识产权问题中, 而且还可以有效涵盖民间文学艺术等农业知识产权领域所特有的、不应被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价值目标选择

在明确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的前提基础上, 要讨论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问题还必须首先明确该战略的基本价值目标。

(一) 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应遵循和坚持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价值目标

制定和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背景之一就是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2008年颁布并实施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明确要求“制定并实施地区和行业知识产权战略”, 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所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必须要尽快制定农业知识产权战略, 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将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因此, 在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必须遵循和坚持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价值目标。从《纲要》的内容来看, 我国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价值目标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激励创新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最直接的价值目标。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知识产权制度毫无疑问是开发和利用各种知识资源的基本制度, 世界各国无不重视知识产权对创新的激励作用, 我国也不例外。其次, 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过去二十余年的时间, 我国一直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设, 至今, 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已经达到国际较高保护水平, 在此背景下, 如何利用和管理知识产权成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进一步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这也是我们实现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的基本要求。所以, 《纲要》的具体内容将围绕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综上, 我国制定并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首先将激励农业科技创新以及提升涉农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基本的价值目标。

(二) 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应将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作为基本价值目标之一

作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一部分, 农业知识产权战略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一个专项知识产权战略, 而作为专项知识产权战略, 除要遵循和坚持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价值目标外, 也还应当形成并坚持与自身特殊性相关的基本价值目标。农业知识产权战略是有关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 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涉及农业或农村问题, 而农业或农村问题又是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即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社会发展较为不发达, 国家正在多渠道采取措施以期解决好农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问题。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应当在价值目标中将其自身的特殊性予以体现, 所以将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确立为其基本的价值目标之一是必要的。而这也符合知识产权的公共政策属性的要求。我国近年来颁布了一系列与三农问题解决有关的政策, 将这些政策的内容适当融入农业知识产权战略之中, 是确保农业知识产权战略能够有效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工作。

三、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点内容思考

(一) 农村中的知识产权文化的缔造

按照学界的一般理解, 知识产权文化是由知识产权观念的意识形态, 以及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组织结构、价值意识、心理结构和学术思想等构成的有机整体。良好知识产权文化是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基本保障。但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 加之农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相对落后, 我国农村中的知识产权文化尚未形成。故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必须重视农村中的知识产权文化的缔造。具体来看, 农村中的知识产权文化的缔造可以采取下列措施[5]:各级政府应当重视农村知识产权工作, 可以针对我国现阶段广大农民知识产权意识仍较薄弱的特点, 多途径举办各类型知识产权知识的培训和宣讲活动;可以积极开展促进农村干部、农业科技骨干人员的知识产权认知、理解和应用能力提升的专项培训;可以充分利用好当地媒体, 多形式多途径宣传知识产权法律知识, 介绍知识产权成功经验, 等等。

(二) 农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鉴于我国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中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也相对缺乏的现实, 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应当将农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确立为重点内容之一。各级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各类型行业组织和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参与到涉农知识产权工作中去, 充分发挥农村中的行业组织或者一些公共服务机构的中介作用, 帮助农民进行农业知识产权管理。对此, 可以参考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运营经验, 在政府的适当领导和管理下, 成立农业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 由专业的机构来管理和运用农业知识产权, 为农业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提供一站式的专业服务, 为农业知识产权的充分应用提供便捷可行的途径。

(三) 农业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项目

从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就可以发现, 其所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多, 既有同工业领域的知识产权相同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内容, 又同时有一些特有的知识产权形式, 如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地理标记权、动植物新品种权等。在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 应当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明确农业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项目。纵观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文化的特点,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 农业知识产权工作应当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因此, 农村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项目应当体现为对于当地农业知识产权特色资源的利用, 既农业知识产权工作开展中, 各地应当根据本地区的资源优势, 明确当地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可以依靠的知识产权形式, 并加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举例来讲, 对于拥有地理标记的地方, 可以重点开展与地理标记相关的农业品牌建设工程, 以农业品牌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对于民间艺术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 则可以整合优势资源, 规模化或产业化创造相应的民间艺术作品或产品, 促进民间艺术的商业化开发和利用。

(四) 农业知识产权优惠政策问题

在我国近年来的知识产权工作中, 对知识产权申请和利用予以奖助是一项较为普遍的政策, 而且实践的效果也相对较好。故农业知识产权战略中也应明确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知识产权创造和利用的优惠政策, 如可以对农业相关的专利技术的申请适当地降低申请费用;对于农业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利用给予更多信贷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促进农业知识产权资本化使用;针对农业领域的标记权给予特殊的保护, 培育和奖励具有长期竞争力的农业品牌, 等等。

参考文献

[1]宋秉斌.试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1) 358.

[2]赵艳.关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2) 196.

[3]施晓琳.加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探讨.安徽农业科学, 2007 (1) 218.

[4]王晓勇.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中州学刊, 2007 (3) 103.

农业知识产权评估问题 篇4

一、农业知识产权现状

1. 农业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1997年3月20日,国务院正式以第213号令发布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自1999年4月23日正式实施以来,农业部先后制定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1999年6月16日,2007年9月19日修订)、《农业部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审理规定》(2001年2月6日)、《农业植物新品种权侵权案件处理规定》(2002年12月30日)和《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2012年4月15日)等部门规章。国家林业局制定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1999年8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植物新品种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年2月5日)和《关于审理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2007年1月12日)。至此,保护植物新品种的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并成为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支撑方面,农业部于2007年8月颁发了《农业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研制管理办法》,规定了DUS*测试指南的申报、研制、审定、发布、修订等程序和要求[1,2]。

2007年12月25日,农业部依据《农业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并于2008年2月1日起实施。在此基础上,农业部配套制定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品质鉴定规范》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现场核查规范》等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初步建立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制度,实现了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依法登记保护。

为了合理协调遗传资源提供者与利用之间的关系,2008年新修订的《专利法》规定,依赖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在申请专利时需要说明该遗传资源的直接来源和原始来源。同时规定,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取或者利用遗传资源,并依赖该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另外,在《种畜禽管理条例》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中也对畜禽遗传资源的获取、农民权利等作了相应的规定,初步形成了我国遗传资源来源披露和惠益分享的制度框架[3]。

2. 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我国农业专利申请量年均增加26.37%以上**,截至2011年底我国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和有效量分别为178 757件、50 452件和32 985件。其中,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国内占78.48%,农业有效发明专利国内占72.66%,显著高于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占50.1%的平均水平。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虫基因专利,累计培育出100多个抗虫棉新品种,推广面积约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70%。

植物新品种权的年申请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截至2011年底,农业植物新品种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9016件和3713件,同比2010年增加了13.62%和6.46%,其中国内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占93.84%和98.14%,涌现出了郑单958、郑麦9023、徐稻3号等一批丰产性好,广受农民欢迎,具有自主品种权的大品种。

截至2011年底,在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工商总局登记注册的农产品地理标志3362件,其中国内农产品地理标志3208件,同比2010年增加了718件,增速达32.85%。国内农产品地理标志占总量的98.65%,为发挥地域风土文化,创建农产品品牌,增加农业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3. 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运用不断深化

通过参加农作物授权品种展示交易会等品种权交流活动,运用品种权电子交易平台等转化渠道,极大促进了品种权交易和授权品种的推广应用,授权品种成为保障我国粮食产量自2003年以来九连增的主要力量。在主要大田作物中,推广面积排名前十的授权品种的推广面积比例不断扩大,已经占到玉米的37.41%、冬小麦的37.32%、杂交稻的12.45%、大豆的25.81%、常规棉的38.41%。郑单958、郑麦9023、徐稻3号、杨两优6号、中黄13、鲁棉研21号、科棉3号等一批丰产性好的国内授权品种深受农民欢迎。

4. 农业知识保护力度快速提高

农业部从2002年开始,先后在全国22个省市开展农业品种权行政执法试点,探索品种权行政执法模式。近年来,结合国务院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农业部共查处了100多件侵犯品种权案件,涉案种子达200多万公斤,案值达3000余万元,维护了品种权人和广大农民利益。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地理标志农产品标志监督管理工作,先后对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福建、广西、浙江等省(自治区)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了抽样监测,维护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市场秩序。组织全国种业行业50余家有影响的企事业单位成立了中国种业知识产权联盟,发布了《中国种业联盟自律维权公约》,正式启动了“种业知识产权联盟侵权监督举报平台”。使广大农村公众知识产权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的环境得到优化。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制度功效日益凸现。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在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特别是在知识产权的数量、质量和产业化发展方面,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1. 国内农业知识产权质量有待提升

就品种权而言,首先我国的有效品种权总量少。据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ew Varieties of Plants,UPOV)的统计,2010年末我国有效品种权为2845件,只占UPOV各成员的年末有效品种权总数的3.2%,仅相当于美国的15.3%,日本的35.9%,荷兰的55.6%。其次,品种创新含量较低,表现为:创新度低的商业修饰型品种多,原创性的主控品种少;“急功近利型”的短线品种多,防御型、战略型的原创品种少。就农业专利而言,国内农业发明专利的申请授权率为48.92%,明显低于国外的57.88%。到2011年底,国内维持有效的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的比例(有效维持率)为64.33%,也低于国外的67.92%。国内授权的农业发明专利平均预期寿命为9.6年,显著低于国外的15.4年,与日本(16.1年)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4]。

2. 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严重不足

企业应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近年来,国内企业品种权和专利申请量增加较快,但仍然低于教学科研单位。在所有的国内授权品种中,教学科研单位占63.56%。2011年国内授权的发明专利中,教学科研单位占51.41%,而国内企业仅为18.56%。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种业企业品种权申请量为3016件,授权量为1170件,仅相当于科研院所的一半。按照8700家种业企业基数计算,平均每家企业只有1/3件申请,1/8件品种权*。

3. 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水平急需加强

目前,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产业化仍然处于低效运转的状态。由于农业科研周期长、自主开发风险大、投资成本过高等原因,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假冒侵权、盗取亲本等现象猖獗,使得权利人不能取得合理的市场回报。我国农业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只能依赖于科研机构转让的知识产权。但是,在转让过程中,企业通常不愿意或不按照要求支付科研机构及育种专家转让费,严重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科技创新后劲,使得科企之间知识产权的转化实施合作不畅。

4. 跨国农业公司加紧知识产权战略部署

我国巨大的农业产业规模和农产品市场潜力正成为主要跨国公司竞争的焦点。以种业为例,目前,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等跨国种业公司已占据我国玉米种子市场的7%、甜菜种子市场的95%和向日葵种子市场的60%,许多高端蔬菜品种基本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在转基因育种等新兴技术领域,孟山都、先正达、杜邦先锋等大型跨国公司更是独占鳌头。例如,在我国,农化、农业生物技术等有效专利拥有量最多的企业全部集中在拜耳、巴斯夫等跨国公司,国内企业差距悬殊。另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全球通过PCT途径*申请的转基因技术专利总数为91 572件,包括美国申请57597件(占62.9%),日本申请7862件(占9%),我国申请1829件(占2%),其中跨国种业集团占2/3[5]。

三、举措和建议

针对上述挑战,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现阶段急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 完善公共投资农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与机制建设

探索建立农业公共知识产权管理、运用机制,完善农业公共投资知识产权的权属制度,实现农业公共科研投入、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的权责统一。建立以公共性知识产权获取为目标的农业科技投入导向机制,既可以立项委托研制,也可以待项目完成并按规定程序通过验收后给予一定的财政经费补助(即后补助收购),建立保障公共性目标实现的农业技术储备[6]。应在试点建立公共性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实施的招投标平台,强化政府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成果配置和转化运用的调控职能,保证公正、公平、透明地配置和使用公共性农业科研成果,充分发挥其支撑产业、带动企业的积极功效。

2. 推动建立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的农业科企合作新机制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完善公益性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机制,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支持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科研合作平台,实现设备资源、技术培训、信息交流、人才培养等科技资源共享,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龙头、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研合作新机制。

3. 逐步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研发体系

加强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假冒等挫伤自主创新积极性的违法行为,建立公平有序的企业竞争市场环境。完善落实国家鼓励企业创新的税收、金融和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加强政策性金融对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农业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风险投资基金和保险基金,建立健全面向农业企业的植物新品种权、地理标志和其他类型知识产权的质押融资制度,提高农业行业和农业科技投入的比较利益,防止农业科技资源流失其他产业。

参考文献

[1]宋敏,任静,刘丽军.中国种业知识产权调查报告[J].中国稻米,2011,17(6):19~20.

[2]宋敏,刘丽军.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战略发展创新型农业[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3):37~40.

[3]刘丽军,宋敏.生物遗传资源权属国际制度安排的冲突、协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资源科学,2011,33(9):1750~1756.

[4]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2012[EB/OL].http://www.ccipa.org/html/zxgk/zxdt/20120605/3625.html,2012-06-05.

[5]任静,刘丽军,宋敏.跨国公司在我国农业领域的技术锁定策略及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1):39~46.

农业知识产权评估问题 篇5

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实质是确定知识产权在质押状态下的价值多少以及判断其实现能力的问题。对于所质押的知识产权来说,其特点代表了一种获利能力或可赢利条件。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业务中,主要的相关利益者有金融机构(银行等)、借款企业和资产评估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顺利进行,关键在于贷款的如期偿还,而这是以企业未来稳定的现金流入为基础的。因此,笔者认为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本质是知识产权获利能力的实现值,即给企业带来的贡献,其评估值则是其获利能力实现值的资本化。

二、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特殊性分析

为了更好地认识知识产权质押的特点,本文将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与资产抵押、动产质押、其他权利质押以及一般交易性评估进行比较,得出知识产权评估在担保方式、资产形态、权利特点以及评估目的等方面的特殊性。

(一)与抵押评估相比,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期限较短、贷款额度比较灵活。知识产权资产受自身特性的影响,资产受益期限一般较短。以专利技术为例,专利技术具有时效性,一旦专利技术的有效期满,专利技术就成为全体公众都能使用的公共资源,从而可能不再具有超额获利能力。特别是在质押目的下,基于知识产权受资产自身特性、知识产权评估困难、质押期间价值波动大等因素的制约,质押评估期限一般较短,贷款额度比较灵活;而不动产抵押贷款评估由于被抵押资产具有“见得到,摸得着”的特点,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其价值相对稳定,所以抵押资产的受益期限一般较长,且贷款额度一般较高。

(二)与动产质押、其他权利质押相比,知识产权质押评估难度大、涉及因素多。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中由于受知识产权自身非物质性、唯一性、时间性、地域性等影响,在评估中应该更加关注其法律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风险因素等方面。比如法律方面,要重点关注知识产权的权属、有效性、稳定性等问题;对于多人共同享有知识产权的情况,应着重分析其变现能力,进而分析其对知识产权价值的影响。技术方面除了考虑被评估知识产权本身所处的技术水平外,还应分析其替代技术对质押知识产权在质押期间价值的实现以及变现能力的影响。各个方面因素的分析,增加了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难度。而动产质押、其他权利质押评估考虑因素较少,并且业务比较成熟,操作相对容易,如上市交易的股票的价值评估,可以采用现行市价法,即按照评估基准日的收盘价确定被评估股票的价值。

(三)与知识产权交易评估目的相比较,知识产权质押的评估结果验证较难。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中,如果借款企业能够如期偿还贷款,则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值无比较标准;如果借款企业不能如期偿还贷款,则需要等到被质押知识产权实际处置时才能比较。但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知识产权处置期限可能较长。而交易目的下的知识产权的评估值在交易完成时就能够马上得到验证。

(四)知识产权质押评估风险较大。由于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中知识产权资产具有可移性、变现性、风险性及地域性等特征,在具体操作中,除对传统业务知识产权价值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外,还应考虑额外的价值影响因素,加上质押条件下知识产权的占有是一种虚拟而非实际的占有,且在市场化方面又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值估算难度增加,得出不合理评估值的不确定性增大。评估值是否合理,是引发评估诉讼风险的关键。当评估报告使用者的损失超过其所能承受的范围时,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将面临诉讼风险甚至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

三、知识产权质押评估需注意的问题

(一)要准确判断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价值类型。目前评估理论界与实务界对质押知识产权评估价值类型的认识不一致,其中最突出的分岐在于市场价值与清算价值的选用。导致这一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在知识产权质押条件下,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不完善,银行不仅关注质押的知识产权未来最有可能实现的价值,还关注知识产权的变现能力。因此,“质押”评估时必须考虑知识产权在被质押环境下各种因素对评估值的影响。对质押环境的考虑,打破了市场价值的应用条件。而清算价值则是指知识产权处在企业清算或破产状态下的价值,这与“质押”状态时完全不同。

(二)对被质押知识产权要进行“全方位”分析。知识产权是人们对其创造性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其自身具有非物质性、法定性、专有性、地域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再加上我国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所以对知识产权评估应比一般交易目的下的知识产权评估更深入、更谨慎。比如专利技术,由于专利证书仅记载授予专利权时的状态,对于随后发生的权属变化、许可他人使用及有效性变化,均没有反映。因此,我们在评估时应该对专利的权属问题进行全面的资料搜集、分析,才可以最终确定其权属状态。

(三)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假设存在争议。在评估时,评估假设不同,使得被评估资产将被设定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之下,此时,资产的应用程度不同,其评估值也将存在差异。与质押知识产权评估的价值类型制约因素类似,其评估假设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可能存在继续使用假设、清偿假设、公开市场假设的分歧。由于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本质是知识产权的获利能力的实现值,即给企业带来的贡献,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质押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应是在持续假设的前提下,即被评估知识产权资产正处于使用状态并将被继续使用下去,其价值应是知识产权作为借款企业资产的一部分,所能带给企业的经济价值。

(四)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方法的选择受限。资产评估方法是分析和判断资产评估价值的手段和途径。对同一资产运用不同评估标准、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得出的评估结果可能是大相径庭的。目前资产评估中使用的三种基本方法分别是: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市场法是根据替代原则,采用比较和类比的思路及方法判断资产价值水平的评估技术规程。应用市场法需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要有一个公开活跃的市场;二是公开市场上要有可比的资产及其交易活动。其中参照物的可比性是采用市场法的关键,包括参照物与评估对象功能的相似、面临的市场条件的相似性、参照物成交时间与评估基准日间隔不能过长等。由于目前国内知识产权转让市场狭窄、发展不完善,且与不动产抵押相比,知识产权质押物的流动性相对较差;再加上知识产权独特性、唯一性等特点,市场法评估质押知识产权时“参照物”的选取较为困难。成本法的基本思路是重建或重置被评估资产,而我国企业的财务报表还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因此,使得特别依赖企业提供材料的成本法的评估结果难以令人信服,同时知识产权的成本较难计量也是成本法应用的瓶颈之一。收益法是运用预期收益和效用价值原理,利用投资回报和收益折现等技术手段,把评估对象的预期产出能力和获利能力作为评估标的来估测评估对象的价值。从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本质的角度,采用收益法评估质押知识产权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收益法中收益额、年限,特别是折现率的估算给方法的实施带来较大困难。

除了上述问题以外,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中还存在诸如知识产权质押评估法规不健全、对不同地区知识产权市场的特点难以把握、资产评估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有待提高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应该加大在知识产权评估方面的研究,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做出贡献。

农业知识产权评估问题 篇6

农业科技企业是指在现代农业产业领域内能够持续进行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拥有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对提升特色农业产业水平和规模、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具有较强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企业。该类企业与一般企业的根本区别在于农业科技企业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能够向社会提供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或服务,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增值的特性。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资金短缺是其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而由于其自身规模小、抵押物不足等因素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在此背景下,各地积极探索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融资方式,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企业开始增多,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了动力,但是融资规模仍然不大。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信息,自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以来,全国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量连续5年保持高速增长,我国共办理商标权质权登记申请1 869件,帮助企业融资664. 6亿元,其中仅去年的商标权质押融资金额就达到了214. 6亿元,质押金额年均增长78. 8% ,涉及专利数量年均增长98. 71% ,全国实现2 073项质押贷款项目,涉及7 326件专利,质押金额合计385. 7亿人民币[1]。2012年我国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进一步扩大,专利、商标、版权全年分别实现质押融资金额141亿元、214. 6亿元、27. 51亿元。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从2008年开始到2012年呈现上升趋势,2013年有所回落,其中农业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质押数量占总体知识产权质押数量仍然较小。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2013年信贷政策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缓解农业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着力促进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这一意见对于农业科技企业融资问题起到了关键作用。从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情况来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从2008年开始持续上升,这说明知识产权质押在我国是具有非常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的; 但是2013年知识产 权质押件 数环比下 跌了69. 63% 。2012年农业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质押件数占总知识产权质押件数的2% ,而2013年这一比值是3% ,说明农业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呈现上升的态势。但是由于地域和产业结构转型等因素,制造业、IT行业等知识密集型行业更容易获得资金,这使得农业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融资的规模占整个知识产权融资规模的比重微乎其微,并且从2008年到2013年,相较于知识产权质押总体规模的增加并没有明显的波动。

近年来很多学者也对知识产权质押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姚王信等[2]通过因子分析法对知识产权融资能力进行了评价,认为公司业绩评价总指标与代表传统融资方式相关的生产能力、管理能力和市场化能力联系紧密,而与代表知识产权融资方式相关的知识产品经营、融资风险和知识产权能力的联系较弱; 肖尤丹等[3]对知识产权融资的信托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对信托融资的保障机制和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本模式进行了探讨; 凌辉贤[4]提出以质押贷款和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为主的融资模式; 彭飞荣等[5]对保险法进行初步设计并提出建立化解知识产权融资风险的保险制度,以此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发展; 袁汝兵等[6]根据北京10个远郊区县的40余家涉农企业调研结果,并依托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分析了企业加速技术创新的5种主要模式;秦亚丽[7]认为构建多样化融资方式、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市场是突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突破口; 李琳[8]认为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和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都是防范潜在风险的方式; 耿明英[9]对交通银行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展业通”的风险控制创新模式进行了分析; 张伯友[10]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的分布控制进行了讨论,通过将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和各类知识产权风险类别分梯次分解,由相应部门分阶段、分步骤地加以控制和化解,目的在于降低各个环节的风险。国外方面,Bezant M[11]基于Arthur Andersen对知识产权的研究来考虑经济金融的问题,并从借款人和贷款人双 方的角度 对知识产 权融资提 出建议;Nwauche ES[12]对非洲地区两种知识产权系统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进行了研究; Verma S K[13]通过与发达国家比较,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融资方面应当转换思维模式,认识到知识产权的价值; Samuel Dorit[14]从金融、融资模式、法律的角度分析了知识产权的价值。

无论是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现状还是从已有的文献研究来看,大多是关于非农领域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问题的研究,而针对农业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质押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针对农业科技企业的自身行业特点,探讨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途径及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农业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价值风险及融资困境分析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体财产权,其特点是专有性、时间性、地域性、法律确认性,因此相对于一般意义的不动产抵押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有其特殊性。农业科技企业知识产权包括商标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其价值大小和实现程度直接决定着质押融资的风险。对于高新技术的涉农企业,高新技术主要体现在产品和生产过程中,知识产权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企业来说是独有的,这就为评估该企业知识产权的价值带来了困难; 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更新发展是比较快的,这会使用于质押的现有技术加速折旧; 再次,对于知识产权这类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我国现阶段缺乏成熟的无形资产交易市场进行拍卖,这些都形成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客观困难。

2. 1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风险

衡量一家农业科技企业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看其自主知识产权经济价值的高低。农业科技企业的商标权、专利权评估价值是商业银行开展质押贷款业务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在向银行申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之前,首先要聘请专业资产评估机构对贷款期间知识产权价值进行评估,但是由于农业科技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和价值的潜在性,缺乏同类知识产权的比较,加之我国专利等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不健全,这无疑给企业知识产权经济价值的公正评估带来了潜在风险。

2. 2 知识产权的保值增值风险

农业科技企业具有以技术为主的要素结构特征,没有技术创新,其生存与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随着科技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不断加快,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新技术对旧技术的替代。由于农业科技企业本身就是依靠专利技术占有市场获取利润的高风险行业,一旦在质押贷款发放后,企业的核心技术被取代,专利技术必然会贬值,商业银行遭受风险的概率大大增加; 同时知识产权的价值体现在未来的现金流上,知识产权可否创造或实现应有的市场价值并产生稳定的现金流,决定了商业银行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的可靠性。

2. 3 知识产权的处置风险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正处于创建阶段,市场交易机制不健全,同时,知识产权的处置风险是和农业科技企业高度的资产专用性密切相关的。专利技术作为一种专门属性的财产运用于特定的生产过程,这就失去了进一步用于其他生产过程的可能。在农业科技企业中,以专利技术为主的知识产权作为一种专用性财产,只有运用于特定的生产用途它才有价值。当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银行无法定期从企业获得预期的现金流时,银行有权利对质押的知识产权进行处置,然而困难就在于资产的专用性会使知识产权的流动性减弱,并且市场缺乏完善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

2. 4 法律风险

知识产权的专有性较强,无论是在有效性审查、办理质押登记、风险资产变现等环节均有可能出现法律纠纷问题。国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还有待完善,商标权、专利权本身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权利人的权属与权益的不确定性会引起权属争议[15]。若企业没有对新技术采取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一旦发生技术流失,就不能获取有效的法律保障。

正是这些风险的存在,使得银行对知识产权融资业务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虽然一些银行探索性开展了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表面上看的是企业知识产权,实际上更多考虑的是企业综合的实力; 同时,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作为银行新涉足的业务领域,许多银行还没有形成规范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控制和经营管理体系。除此之外,政府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负责人,未能有效提供贷款贴息、风险补偿、担保基金等方面的支持,也导致企业获得银行的知识产权融资步履艰难。

3 农业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路径分析

由于农业科技企业自身的特性,使得银行在对其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时面临更大的风险,因此,探索农业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必须综合考虑质押物性质、行业特征、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以风险分担及管控机制建设为突破口,在政府有效引导下,强化商业银行、企业、担保、保险等多方参与者的密切合作,以形成银行支持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长效机制。概括来讲,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大体上可以采取两种模式。

3. 1 以专利权为主的单项出质担保融资模式

这种融资模式适合于只有单一知识产权并且没有足够固定资产用于抵押的较小规模企业。考虑到企业在获得评估机构提供价值评估和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时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这会无形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争取贷款的积极性,这时,可以由政府对农业科技企业进行适当的财政支持和补贴,以此加大企业将知识产权出质给担保机构的积极性,通过担保方式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这不仅对担保机构进行了一定的风险补偿,也减小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如图1所示。

3. 2 资产捆绑组合融资模式

这种方式适合于知识产权数量较多,或者有大量生产设备或固定厂房的规模较大型农业科技企业。针对农业科技企业拥有的资产类型及特性差异,其融资可以采取多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以专利权出质为主附带有形资产抵押、以知识产权质押并同企业主个人信用捆绑担保的模式。也就是说,企业既可以将专利权、商标权捆绑起来一同质押,也可以以知识产权质押为主,并辅之一些有形资产抵押或者担保企业主个人信用连带担保获得贷款。这类模式主要是利用“别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原理,在增强企业获得贷款机会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如图2所示。

3. 3 案例分析

西安新天地草业有限公司是2003年注册成立的民营股份制农业高科技企业,占地7. 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 000余平方米,有固定员工126名,其中管理人员18名,专家教授6名,本科、大专以上学历26名。公司主要从事秸秆饲草加工、经营,相关设备的制造、推广、销售,微生物制剂及专用包装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加工技术、养殖技术培训等业务。从基本面来看,该企业的优势在于人才储备和产品研发方面有很强的实力,机械创新、制造,微生物制剂研发生产,秸秆微生物饲草的开发等方面有了质的突破,公司自主研发的秸秆揉丝机械和秸秆微贮饲草大大提高了秸秆利用率并解决了畜牧业、养殖业缺草的问题,企业发展潜力巨大;弱势在于由于秸秆加工的季节性很强,资金占用大,因此季节性资金短缺一直以来困扰着企业。但是企业同样面临机会,随着2011年2月15日陕西银监局、省知识产权局、省中小企业促进局等7家单位联合起草制定的《陕西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在国内首开涵盖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三类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办法的先例,政策的支持为金融资本和知识产权之间的对接架起了桥梁。

在这个案例中,出质方是西安新天地,受质方是西安银行。在质押前先有评估机构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进行合理评估,银行将企业的核心资产作为整体进行考虑,政府在其中会对企业进行补贴,其运用的模式是资产捆绑组合融资模式。企业将自身多项知识产权捆绑质押,近期又分别使用其拥有的厂房土地抵押和两项发明专利质押申请流动资金贷款,这无疑比单一使用一种知识产权进行质押的风险要低得多。西安新天地草业有限公司的6项知识产权都可以获得贷款,该企业仅仅利用其中秸秆揉丝机专利 ( 专利号ZL200720126467. 6) 一项专利就获得西安银行临潼支行200万元的贷款,解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盘活了无形资产。

新天地草业集团如果想进一步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可以有两种方法: ( 1) 用其它6项知识产权进行质押进一步扩大其贷款份额。一般情况下,用于质押的知识产权数量越多,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的风险; 如果企业破产,多项知识产权在清算时的优势大于单个知识产权。 ( 2) 知识产权和固定资产捆绑一同获取商业银行贷款。一旦企业破产需要拍卖知识产权时,因为知识产权专用性较强,有可能价值被低估,这时如果有固定资产作为商业银行抵押物,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商业银行的损失,弥补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在质押过程中的缺陷。具体如图3所示。

4 推进农业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对策

针对我国知识产权融资活动正处于成长阶段的现实,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突出银企合作等关键性措施,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健康发展。

4. 1 强化政府引导,创建知识产权融资发展的良好环境

鉴于知识产权融资活动正处于成长阶段,政府要利用对当地农业科技企业信息熟悉的优势搭建银企交流平台,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推荐给商业银行,这样可以节约商业银行筛选优质企业的成本; 同时,政府应当运用财政收入大力开展知识产权担保贷款活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开展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等方式,联动评估机构、担保机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等相关组织的有效合作,为银行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4. 2 加强企业供应链建设,拓展企业融资途径

农业科技企业是农业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不论其处在产业链的上游、中游还是下游,供应链金融是其取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另一武器。根据预期收入理论,贷款并不能自动清偿,贷款清偿依赖于借款者同第三方交易时获得的收入,贷款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取决于借款者的预期收入[16]。对于农业科技企业而言,如果其在一定时期内有稳定的销售收入,也就有了贷款的偿还来源; 同时,由同一条产业链上的大企业为其提供融资担保将易于获得商业银行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因此,与传统的融资模式不同,供应链金融并不静态观察单个企业的风险,而是对整个产业链条进行风险控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还能节约银行的监管成本,有利于银行从整体上来控制风险。

4. 3 商业银行要尽快建立较为完善的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业务管理体系

在强化银企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全程监管体系,包括贷前对农业科技企业质量甄别及质押物价值评估、贷后企业对资金运用及贷款偿还能力状况跟踪监测等,确保贷款用在技术开发、扩大生产等方面,防止企业将银行贷款用于其他高风险投资方面。同时,针对企业无形资产多样性的特点,开发创新系列化的质押贷款品种,并通过建立合理的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机制和贷款定价机制,强化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控制。

4. 4 加强农业科技企业信用建设

企业的信用问题是阻碍银行放贷的原因,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存在,加强信用建设将为农业科技企业获取质押贷款增加筹码。为此,一方面,农业科技企业要不断完善自身信用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等多方面的信息资源,建立农业科技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以评级结果作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发放的一个考量标准,并运用奖惩机制促进银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摘要:农业科技企业融资难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解决农业科技企业融资难的一条重要途径。从知识产权质押风险的角度切入,针对农业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质押风险进行分析,并辅以案例说明,提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路径,并从各方参与者的角度对如何减小融资过程中的风险提出对策和建议。

农业知识产权评估问题 篇7

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而是泛指农业科技领域所涉及的知识产权,它包括以下三个主要的方面:首先,农业技术知识产权是与农业科学技术等领域智力成果相关的所有知识产权的统称;其次,农业技术知识产权具有其他领域知识产权的全部属性,即专用性、无形性、时间性、地域性和法定性;再次,由于农业科技对象的特殊性——以生物为研究对象,体现在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的内容上,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出现了品种权等特有的知识产权类别。

一、我国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的加强,我国农业技术知识产权制度的逐步完善并与国际接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条例: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199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1999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并成为该联盟组织的第39个成员国,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标志着我国种业管理更加规范和成熟,同时也必将进一步繁荣、发展、规范种子种苗市场,加快种子工程的实现,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除了与农业技术知识产权制度相关的法律条例逐步得到完善外,我国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践工作也不断加强:农业部汇同国家林业总局在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宣传和培训、执法检查、促进品种权实施等许多关键环节上都加大了工作力度,增强了广大农业科技人员保护品种权的意识,使《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自1999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到2006年3月的七年时间内,由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同负责植物新品种权申请的受理、审查和授予工作。目前已有62种主要农作物、78种林业植物被列入了植物品种保护名录,为育种者提供了保护空间和公平竞争的平台;在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报方面,截至2006年3月底,申请总量已达3207件,授权总量高达747件,其中在国外的申请量已达114件,从而使我国的农业植物新品种申请量位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成员国的第四位,也表明了我国的品种权保护工作正在得到国际认可;此外,授权品种的开发转让活动也很活跃,在促进农作物育种与我国种业发展和粮食增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知识产权法规体系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专利、商标、版权为支柱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主要有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法规条例,旨在通过加强法制化管理与规范,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育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

二、我国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受我国特殊国情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农业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者缺乏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偏重学术研究和社会价值,忽视经济效益和知识产权的潜在经济价值;偏重对有形财产的保护和积累,忽视对专利技术、商标等无形财产的保护。在现实生活中,专利技术没有被及时申请,商标被抢注的事情时有发生,直接的后果是导致了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的严重流失,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例如,福建农业大学十多年来,先后研制成功了“菌草代木代粮栽培食用菌”、“香菇、木耳菌草发酵法栽培”等近20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然而,在这些高新技术中,只有3项申请了中国专利,外国专利只申请了1项,绝大多数菌草技术通过会议、论文等各种方式传遍了16个国家,目前,全球仅“花菇”一项的年产值就高达100亿美元,因为没有在世界范围内申请专利,其损失可谓十分惨重;再如,我国某地将良种梅山猪无偿赠送给法国作配种,使法国猪种改良缩短了20年。这些沉痛的教训,突出地反映了我国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2、自主知识产权量少质低,侵权现象严重。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与积累了丰富知识产权保护经验、拥有大量知识产权的发达国家之间所进行的知识产权竞争中,我国处于明显的劣势,尤其在农业技术知识产权领域,我国农业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质量低下,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成本高昂,农业自主知识产权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相对薄弱。从有关数据来看,截至2001年12月3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累计受理专利申请137万件。其中国外专利申请为23万多件,占专利申请总量的16.9%,从知识产权申请行业来看,我国农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更为落后。

此外,我国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侵权现象还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假冒侵权、未经许可擅自使用侵权、技术合同违约侵权等三种主要形式。假冒侵权主要是侵权方在市场上销售低质量假冒产品,从而影响技术产权持有人的声誉和市场;未经许可擅自使用侵权指未经农业技术产权人许可而擅自使用其专利、商标等的侵权行为;技术合同违约侵权指在技术转让及交易过程中,交易中的某一方违约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行为,如交易一方违反合同约定而将技术泄密等。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不利于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交易的顺利进行,影响了农业技术创新的正常发展。

3、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缺乏有效激励。

我国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缺乏激励,突出地表现为科技工作者通过专利申请、品种权申报等获得的经济收益不高,现有机制不能很好地激励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这主要受三方面的因素影响:首先是受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界定不清的影响。明晰的产权是交易顺利进行的基础,农业技术产权界定不清加大了技术交易成本,阻碍了农业技术产权交易的顺利进行。目前我国很多科技工作者的技术创新成果大多被界定为单位所有,研究开发人员不能依据所开发的技术而取得相应的收益,也不能擅自将技术转让,导致了“技术转让壁垒”的形成,阻碍了农业技术的转让;其次是农业技术产权收益功能弱化的影响。收益是技术产权的重要权能,直接影响产权功能的发挥。由于我国农业技术产权收益标准低,而且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对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激励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再次是受到现有技术创新奖励政策导向的影响。目前政府奖励是我国科技奖励特别是农业科技奖励的重要政策,现行奖励办法主要沿袭计划体制下单位申报、专家评审的方法,缺乏客观性、科学性和公开性,这种技术创新奖励政策导向,不利于其它鼓励机制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农业技术产权创新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

4、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缺乏有效的流通渠道。

我国农业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不完善,农业技术产权流动不畅通,直接导致了农业技术产权转让率的低下,平均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35%~4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率约为70%~80%。这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农业技术产权权能过度集中,导致了产权流动困难。农业技术产权流动的前提条件是技术产权的可分解性和可交易性,但由于我国多数农业技术产权界定不清,产权权能过度集中,个人缺乏进行技术转让的权力,很多科技成果只能束之高阁,而不能流动;其次是技术市场发育不完善,阻碍了农业技术产权流动。由于我国农业技术市场起步晚,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合理的产权估价机制,缺乏完善的交权交易中介组织,阻碍了农业技术产权交易的正常流动;再次是农业技术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制约了农业技术产权的合理流动。由于我国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起步晚,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比重偏低,政府对农业技术产权流动缺乏资助和补贴,致使很多农业技术产权因资金不足、风险过大而流失,影响了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

三、强化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1、强化对植物品种权的保护。

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涵盖面很广,其主要领域是植物新品种、农业技术发明创造的专利权、农业著作权、农业新品种商标权和农业商业秘密权的保护等,而最重要的是植物品种权的保护,这也是各国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内容。以植物品种权保护为重点,必须把握两个主要环节:首先是品种权的申请必须严格遵守和符合《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所规定的程序,申请的批准必须符合相应的授权条件,新品种是否具有特异性、稳定性、创新性和合适的命名;其次要做好品种权的保护工作,维护相关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赋予相关利益主体相应的市场跟踪、监督管理、防范和制止侵权等权利。

2、强化对产权保护意识的激励。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强化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才能切实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农业技术知识产权法规的教育宣传必须针对农业教学科研机构、农业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农技工作者来展开。同时要大力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管理队伍,积极鼓励组建各类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自律性组织和维权性组织;在强化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同时,也要调动广大科研工作者知识创新的积极性和知识产权保护的主动性,完善农业科技工作评价机制和各种奖励机制,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建立公平、高效的激励机制,改革农业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归属政策,明确科学技术的产权关系和其它各种权责关系,最大限度地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以实现农业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效益最大化。

3、加强对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力度。

要加大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体系,为产权保护创造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同时,在做好有法可依工作的基础上,要做到有法必依、执行必严和违法必究;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赋予的职责,建立和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维护和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工作者的各种合法权益。要特别注意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统一执法标准,杜绝地方保护主义,搞双重标准,切实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4、重视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的流动及国际合作。

农业技术知识产权工作的主体是产权中介服务机构,这些中介机构从事着品种权代理申请、商标权代理注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产权转让代理以及其它咨询服务等工作。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的转移推广,有利于知识产权的合理流动,从而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完善农业技术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的同时,要及时把握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和知识产权发展的新动向,及时制定、调整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积极推动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的国际合作,确保农业技术知识产权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在推动知识产权国际合作过程中,要注重对高新农业技术的引进、吸收、创新和推广应用;同时也要防止和限制国外企业滥用权力的行为,充分利用TRIPS协议对禁止知识产权领域滥用市场支配力的行为所做出的规定,以有效地保护国内知识产权,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摘要:本文在概述农业技术知识产权基本概念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以植物品种权保护为重点、强化产权保护意识和完善激励机制、在优化法律环境的基础上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服务体系并推动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等一系列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产权保护

参考文献

[1]杜菁、黄涛:“我国涉农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法律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6(13)。

[2]楼洪兴等:“农业科研知识产权战略的目标与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6(7)。

[3]朱玉春:“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6(2)。

[4]施晓琳:“加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1)。

[5]黄教珍:“对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J],《农业考古》2006(6)。

上一篇:安全鉴定下一篇: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