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知识库

2024-10-04

农业知识库(共12篇)

农业知识库 篇1

0 引言

目前,信息知识已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也相应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之一,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而农业知识检索[1]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受到了较多的关注。虽然国外知识检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农业知识检索系统的可用性评价研究相对匮乏, 缺乏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2]。

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研究起步较晚,与国际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农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信息的规范化程度不高、信息传输渠道不畅,农业公共信息平台的技术支撑能力没有充分发挥[3]。国家有关部门已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如国务院的“金农工程”、信息部和广播总局的“村村通”、中央组织部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科技部的“星火科技12396”和商务部的“信福工程”等均可为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并指导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信息支撑”作用。

然而,当前农业数字资源的组织依旧停留在信息层面上。由信息组织机制直接引发的信息检索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基于关键词匹配的信息检索技术无法达到对知识的检索与利用[4]。尽管一些数字资源检索系统引入了主题词典或概念词典, 但其描述知识的能力非常有限。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众多的数字资源系统依然是异构、多源和分布的, 数量巨大的数字资源与人们有效接收能力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日益突出。为此, 创新农业知识检索理论方法与技术,从信息检索走向知识检索势在必行[5],并且知识检索能适应用户的现实信息需求及其发展变化。

1 系统设计概述

农业知识库知识检索系统由基于数据中心下的知识库及知识库群、信息交互平台、数字门户3部分组成。其中,以知识库为核心,主要包括农业知识条目的采集与加工规范、组织与表示、存储结构、知识库和知识库群构建。

农业知识库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6]:显性知识是指一个巨大的知识库或知识库群,存放的经过知识重组和表达后可供农户直接使用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农技人员、种养大户、普通农户和专家等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诀窍和农谚等隐性知识。农业信息化知识服务就是将存在知识库中有关农业的显性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隐性知识转移给农户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采用3个层次的知识转移方法来满足农业知识库知识检索系统的要求。第1层次是知识录入层:通过农技人员、种养大户、普通农户等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诀窍、农谚以及网络垂直搜索提炼与挖掘的资源、自主开发的“网络爬虫”[7]技术爬取的农业知识、人工整理纸质资料等隐性知识,形成原始资料数据库,并录入农业知识库,实现农业隐性知识的转移。第2层次是知识审核层: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 将这些隐性知识通过获取、分析、处理和重构组织及提炼分类等方式转化为农业科学知识,即显性知识。 转化过程中应注意剔除错误知识、纠正知识, 然后反馈给信息管理专家,由信息管理专家经过科学解释、标准编码和合理分类等信息化技术知识处理操作转化为可管理的农业实用科学知识, 存储到知识服务系统中,形成知识库和知识库群,实现农业知识的显性化。第3层次是知识检索层:座席人员、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和农户等可通过计算机、信息机、触摸屏等终端浏览、查询知识服务系统或通过报刊、报告、短信、电子邮件和电话等得到知识数据工程,指导农户进行更为高效、科学的农事活动,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

2 系统分析

2.1 农业知识库检索系统整体需求

知识库检索系统用例,如图1所示。

用例:知识检索;参与者:撰写专家、审核专家、系统管理员;操作流:撰写专家登陆专家系统后在WEB页面录入临时知识并修改临时库中还没有进入审核流程的知识,而且该知识必须由该撰写专家撰写的。

系统管理员登陆管理系统后,如果有初审权限,可以对所有知识进行初审。初审内容为:对无价值的知识直接删除,对没有注明产业类型的知识要根据知识内容给它指定产业类型,对错别字进行修正。审核专家登陆审核系统后,可以审核已经通过了管理员初审的、属于该专家审核范围内的知识。复审内容为:确认知识的准确性,并可根据需要对知识进行编辑(修改内容,添加内容,删除内容),对有重大错误的知识也可以直接删除。系统管理员登陆管理系统后,如果有终审权限,可以对所有知识进行终审。终审内容:确认知识无误,把知识录入知识库。

呼叫中心座席员登陆座席系统后,可以通过web页使用搜索引擎进行知识检索,并且用来接收用户的查找关键字,然后系统调用相应的功能模块从数据库中找到满足用户需求的相应信息,同时在前台页面进行回显。

2.2 农业知识检索系统流程

所谓系统流程,就是用户在使用系统时的工作过程。对于多类型用户的管理系统来说,每一类型用户的工作流程都不是相同的。本系统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

2.3 农业知识检索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农业信息化的知识检索系统中的知识录入是知识库的咽喉,关系到知识的“入”。是否所有的农业专业知识都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知识库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相似甚至雷同的知识只能使知识库臃肿,达不到丰富知识库的目的,所以录入系统需要设计一个查重分析器,判断问题的相似度,从而减少知识库冗余;当检索或者查重时,系统需要对问句或者知识条目进行关键词提取,特别是农业关键词、方言关键词的提取,从而能最大程度地理解问句的语义,这就离不开针对农业的专业分词器。农业信息化知识检索系统使用目前主流的开源搜索引擎框架lucene。自定义分词器即农业专业分词器,将分词器与lucene开源框架对接,并使用lucene的索引器对知识库记录建立倒排索引[6],为以后实现高效的检索提供必要条件。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

2.3.1 词典在硬盘中的表示

词典常驻于内存中,这样可以避免每次分词都要加载词典,提高分词效率。分词器将词典从磁盘中加载到内存,词典增删改之后又将内存中的词典保存到磁盘,这个过程中需要实现内存和磁盘的数据同步。同时,方言词与关键词的对应关系备份在知识库中,并在数据库中建立对应关系。数据库表中的数据与词典必须对应,所以需要建立一个函数,对词典的数据和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同步操作。词典的Hash函数表示为:设一个词条word去掉首字后还有n个字,而使用I[i][n]来表示第n个字的GB码的高位和低位。词典在磁盘中部分表现形式如图4所示。

其中,每行第1个字为中文常用字6 763个,每行首字之后的数字表示以该字为首字的词汇数量,“F”和“T”表示是否为农业专业词汇;符号“#”表示分隔;其余汉字表示词汇除首字的剩余字符串。如“底”表示的词汇为“到底”;“181215”为“哈”字的Hash值。Hash值后面的数字“1”表示常用词汇,“2”表示农业专用词汇,“3”表示农业方言专用词汇。

2.3.2 词典的结构

系统设计词典结构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空间复杂度;二是查找的时间复杂度;三是方言词翻译的时间复杂度。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系统设计的词典结构如下如图5所示。

以图5中“棉”字为首字的词汇为例:33表示以“棉”字为首字的所有词汇有125个;“F”表示“棉”字能不能单独成词;“子籽”、“絮”、“绒品”表示以“棉”字为首字的词汇,它能分别组成词语“棉籽”、“棉絮”、“棉绒品”等词;3标识词汇的性质为农业方言词(如果该词汇为农业关键词,则该值为2;如果该词为常用词,该值为1);(215209)(208245)等分别表示“籽”、“絮”等的Hash值。“棉籽”用指针指向“棉花”,表示棉籽只是方言词,它的关键词是“棉花”,这样由一对多关系中的多的一方指向单一的一方,以方便对应关系的管理;如果该词并不存在关键词,则指向空对象。

2.3.3 词典的构建

构建流程如图6所示。构建步骤如下:

1)初始化,建立词典对象AgcDictionary,索引对象AgcFirstWord,读取下载的词典;

2)读取词典一行,取首字,得到首字GB码;

3)判断内存中的AgcFirstWord对象中是否存在该字,如果存在,则转至5);

4)将该字加入AgcFirstWord对象中,并新建AgcHashtable对象与之关联;

5)计算除首字其余字符串的Hash值,并保存在AgcHashtable的key中,将该字符串保存在Value中;

6)判断词汇属性,常用词汇的词汇属性为1,农业专业词汇的词汇属性为2,方言词汇词汇属性为3,并将其保存至AgcHashtable的Value中;

7)词汇属性如果为3,该词汇为方言词汇,则新建AgcMykeyword类,保存其对应的农业专业词汇;

8)将内存数据保存到磁盘,形成词典。

这种方法构建的词典,提高了分词系统2~3倍的存储空间利用率。

2.3.4 词汇的查找

查找算法是分词算法中最常用的算法,使用频率最高,是Hash算法相比其他算法最有优势的地方。在本算法中,首先根据查询字符串可以得到首字的GB码,将此GB码作为索引值直接可以定位到词条行,然后通过计算词条的Hash值进行Hash查找,查找完后,进行近义词的查找。

输入:要查找的字符串;输出:该词条存在,返回词条属性,否者返回false。

1)取得输入字符串的首字,计算其GB码,得到数组下标。

2)根据数组下标,得到以该字为首字的所有词汇的AgcHashTable。

3)计算剩余字符的Hash值,如在该AgcHashTable中直接定位到该字符串,则表明该字符串成词,返回该词的词汇属性,并转步骤4);否则,该字符串不成词, 返回false。

4)如果该词是方言词汇,根据该词找到对应的专业词汇,并返回。

2.3.5 词汇的添加

本分词器主要应用于农业。实际中,农业专业词汇非常生僻,而在常用词典中农业词汇的收集量相当匮乏。因此,在知识库构建时,知识条目的字段设计了专业关键词和湖南各地的相对应的方言关键词。只要将这些词构建到词库中,知识库所有的关键词和方言词都能被准确地切分;且随着知识库的成长,分词词典将越来越完善。

针对湖南各地的方言词汇,在词典添加过程中,需要建立起方言词和农业关键词的对应关系,从而高效地完成将方言词翻译成农业关键词(专业术语)。词汇的添加一般发生在知识库保存数据时,其过程如下:输入,农业方言词及对应的农业专业关键词;输出,添加成功或者失败。

1)取得农业方言词及对应的农业专业关键词。

2)运用词汇查找(2.3.4描述的算法),如果词库中已经存在,更改其词汇属性;否则,计算词汇Hash值,并保存词汇、Hash值及词汇属性。

3)建立农业方言词和农业专业关键词的对应关系,将方言词的词汇属性置为3;新建AgcMykeyword类存放其对应的农业关键词,形成方言词与农业关键词的对应关系。

3 系统功能实现

3.1 系统实现时序图

3.1.1 知识录入

3.1.1.1 知识来源

知识库知识的来源主要有3个途径:一是聘请有经验的权威专家撰写知识块;二是利用网络爬虫从网络上收集部分知识;三是从农民提问和专家解答的知识沉淀中提取知识。无论来自于哪个途径,都必须经过专门的审核专家审核后才能进入正式知识库。

3.1.1.2 知识录入时序图

知识录入时序图如图7所示。

3.1.2 知识审核

3.1.2.1 知识审核功能

由于相似甚至雷同的知识只能使知识库臃肿,而达不到丰富知识库的目的。为了减少知识库冗余,知识审核模块用于把已经录入到临时知识库的知识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自动录入到正式知识库,主要审核的步骤是先由系统管理员初审临时知识库的知识,然后由专家组复审临时知识库里的知识,最后由系统管理员终审临时知识库里的知识并使之进入正式知识库。

3.1.2.2 知识审核时序图

知识审核时序图见图8所示。

3.1.3 知识检索

3.1.3.1 知识检索功能

用户提出问题,向系统发送请求,查询器发送数据给分词器,并由分词器进行分词。首先,分词器查阅农业专业词库,分析词汇是否为专业词汇;然后,分词器查阅近义词库,分析词汇是否为近义词;最后,分词词库对农民问题进行分词。 综合以上3个词库进行分词,形成分词结果集并返回分词结果。检索器根据分词结果发出请求,查询种类器,确认问题所属类别,并返回类别;然后,检索器根据类别查询相应的索引库,索引器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排序和返回结果集。

3.1.3.2 知识检索时序图

知识检索时序图如图9所示。

3.2 系统实现效果图

系统实现效果图如图10和图11所示。

4 前台搜索结果与性能分析

农业信息化知识检索系统是基于web的,在知识检索操作方式上类似于百度、谷歌等通用搜索引擎。为此,在前台搜索方面把农业专业词汇和方言专业词汇搜索分别与国内比较大型的农业垂直搜索引擎网站做了对比测试(本测试主要从搜索速率和查准率上做了对比分析),如表1、表2所示。

通过表1和表2对比分析发现,本知识检索系统已经有了一定的信息检索能力,由于测试用的数据库数据量较少,加之程序的优化做得还不是很到位,因此在返回结果数量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已基本上只实现了知识检索的基本功能要求。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农联网和湖南农业信息网在农业专业词汇和方言词汇查准率方面效率不高,甚至偏低;而基于农业信息化知识检索系统平均搜索用时较之要少,且在查准率方面比两大知名网站较高,证实了中文农业分词算法在速率和查准率方面的优势。

5 结语

系统刚进入试运行阶段,其知识库数据较少,因而词典的专业词汇和方言词汇比较匮乏,分词器的词库在未来一段时间中需要不断完善。查重机制非常复杂,本文只是做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对查重算法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提高系统查重的精度。

实验和使用结果表明,该系统的是可行的,为农业推广及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因而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马文峰,杜小勇.知识检索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9(2):157-158.

[2]张新兴.国外知识检索研究进展[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4):26-30.

[3]朱大成,于丰年.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8.

[4]金芳.浅谈信息检索与信息检索技术[J].晋图学刊,2001(3):22-25.

[5]程慧平,陈永超.国内知识检索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1):126-129.

[6]C.Stevenson.Taking the pith out of reality:a reflexive meth-odology for psychiatric nursing research[J].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8(2):103-110.

[7]ETH Zurich.A Survey of Design Pattern Based Web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object technology,2009,8(2):61-67.

农业知识库 篇2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是乡镇公务员工作中应知应会的内容,是乡镇公务员考试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新农村保险事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新农村工作45问等内容。

1.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第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第二,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第三,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在经济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农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在文化上,坚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用四句话来概括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总目

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要立足发展搞建设,搞好建设促进发展,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基础上推动新农村建设。

(2)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在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的前提下,推进新农村建设。

(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农村生产、生活中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入手,确保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为目标,推进新农村建设。

(4)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5)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进新农村建设。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的10条基本方针是什么?

(1)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2)长期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3)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4)实施科教兴农;

(5)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6)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

(7)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8)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农村人口素质;(9)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0)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采取哪些措施?

(1)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改善村容村貌,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4)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树立健康文明风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5)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体制,完善农村治理结构,扩大农村基层民主。

7.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能得到哪些实惠和好处?

(1)可以享受到完全取消农业“三税”的实惠。从200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将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和农业税,使农业“三税”划上了历史的句号。(2)可以更多地享受到国家财政的直接补贴。国家强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增加农田水利、农业科技、扶贫开发和农业投入,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农村流通体系,加强饮水安全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可以在教育、医疗、保障和文化服务上得到直接好处。2006年起,国家先在西部地区实行两年内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要求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加快“两免一补”实施步伐。同时,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中央和地方财政将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

疗互助共济制度,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农村医疗求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逐步做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从哪些方面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1)要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坚持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征用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农民的生计安置办法,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收益权。

(2)要把正确对待农民工作为关系全局和长远的大事。坚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强化管理、完善服务,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加强农民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清理取消各种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加强就业培训和职业安全卫生保护,探索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为农民工提供子女上学等公共服务,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3)促进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等服务平等化。让每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学,让每个患病的农民都能得到医疗,切实保护农民的生存权和受教育权。

(4)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与加强财政对“三农”投入、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建立新型的农村公共事业投入机制,务必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5)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惠及“三农”。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增加投入,加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让农民平等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

(6)切实保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

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9.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含哪些内容?

(1)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

(2)明确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3)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做到五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还要做到“五要五不”: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工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10.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什么要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农业基本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

件。农业基本建设包括防洪、治涝、灌溉、供水、蓄水等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农村公路、农村电网、农村信息网络、农产品加工仓储和市场设施;水土保持、培肥地力、水污染治理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建设。

加强农业基本建设的作用是:

(1)农业基本建设是农业赖以发展的基础。(2)水利建设是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3)农业基本建设是农业抗御灾害的有力措施(4)改善生态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11.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对农村设施的保障制度有哪些?

(1)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2)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3)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4)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5)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6)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12.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有哪些内容? 长效机制之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长效机制之二: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

长效机制之三: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13.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实施的“两免一补”是指什么?

两免:是指农民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杂费和课本费。

一补:是指农民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对贫困家庭子女提供寄宿生活费补助。

14.党对农村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济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15.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什么?基本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16.农业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

为了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维护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7.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与原则是什么?

新阶段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是:推进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实现技术跨越,加速农业由主要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新阶段农业科技工作应遵循的原则:既要加大力度,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企业、农民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的新型农民科技创新体系;既要提高学术水平,更要注重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既要适应世界

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又要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加速先

进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大面积推广;既要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又要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与经验,缩小我国农业科技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既要统一规划、避免重复,调高科技要素的利用效率,又要充分调动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8.农业科技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是什么? 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解决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科技问题,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健全完善与我国农业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使我国农业科技跃居世界先进行列,促进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农业科技发展要通过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强政策措施的保障,实现科技跨越。

19.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努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土地和各种资源,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应,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开发的需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建设共同富余的文明的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20.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措施是什么?(1)发展水利实业。

(2)发展农用生产资料工业。(3)发展为农业服务的各项实业。

农业转型与知识农民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农业转型;知识农民;农村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1-0103-04

一、农业转型的呼唤

目前,发达国家已完成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国家正在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阀。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国家和地区陷入了“农业发展的陷阱”,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对此有识之士进行了深刻反思。1982年世界银行发表了一篇以农业与发展为主题的报告,时隔26年之后,2008年《世界发展报告——以农业促发展》(以下简称报告)再次探讨了农业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该报告主要阐述了三个问题:农业是如何促进发展的?以农业促进发展的有效措施有哪些?如何设定和最有效地贯彻以农业促进发展的议程。

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B·佐伊克在该报告前言中指出,农业是实现到2015年将全球赤贫和饥饿人口减少一半这一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发展工具。在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穷人生活在农村,他们基本以农业生产为主。该报告指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部分地区,要战胜贫困、提升粮食安全,必须优先发展农业。在亚洲农村,仍有超过6亿的极端贫困人口,消除普遍存在的贫困就必须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

西蒙·库茨涅茨认为,农业的贡献很多,如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等。德怀特·波斯金等人认为,农业是重要的经济部门,穷人离开土地就无法生存。世界银行的报告认为,发展离不开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保障;农业是农村贫困人口的饭碗,是扶贫减贫的重要途径。同时,经过科学治理,农业还可以提供多样化的生态功能。

发展中国家可以分为三类:传统农业国、转型中国家、城市化国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按照农业→转型→城市化→发达国家(或高收入国家)的路径演变的,但所付出的时间和成本不同。在发展中国家的内部普遍存在着异质性,大规模的商业工厂与小自耕农并存。小自耕农中既有生存型农民,又有交换型农民。在一个国家内部,也可能出现传统农业、转型中农业和城市化农业并存的局面。

农业要更有效地支持可持续发展和实现脱贫,就必须考虑其所处社会政治环境、治理环境以及宏观经济的基础。加强治理,需要着重注意下述问题:转变国家、私人部门和民间社会角色,加强制度建设,进行农业公共部门改革,建立有效的农业管理机构;促进区域整合,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制度和标准以降低贸易交易成本;共同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基因资源保护、粮食安全和动植物流行疾病等全球问题,提供国际公共物品等。

这样,《报告》就为我们认识现代农业提供了一个国际视角的分析框架,可以更深刻地认识我国的农业转型,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政策思路。我们应当积极学习、借鉴国际社会关于农业的发展理念、实践经验和教训,为我所用。

我国曾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国,几十年来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转型”,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农业“转型”的初始条件很差,1952年我国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国,当时的农民属于典型的“生存型农民”。二是我国农业起步期(1952—1978),实行改造传统农业与集体化。这一时期城市与农村人口人为地形成“双轨制”,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我国农业改革期(1978—1990),农村发生很大变化。农民从“绝对贫困型”向“温饱型”转变,但剩余劳动力积累有增无减。四是我国农业快速发展期(1990—2005),在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农业出现了可喜的发展势头。五是今后十几年,我国将从“转型中国家”向“城市化国家”转变,但东西中部地区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先后经历了一系列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从“农业国家”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变。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农业人口,达到50%以上。这标志着我国已开始向城市化国家过度。[2]

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也是农业制度变迁、技术变迁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3]我国农业转型的基本方向是向现代农业转变,其实质就是使农民和农业更加具有现代性。首先,农业生产组织不断地变革,使之适应地区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变化,不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区域和国际竞争力。其次,现代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和强化。在信息化条件下,不断地扩散和广泛的应用信息与通讯技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再次,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提高附加值;实现农村家庭收入的增长;实现从自给自足的农业模式向高效开放的现代农业模式转变。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中,长期以来我国陷入了“物的陷阱”,即过于依赖体制与技术的转型,忽略了农民的转型,即农民的现代化程度远远没有跟上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这是我国农业转型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国内外对有关问题的讨论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在人的现代化研究方面取得不少成果:D·勒纳(1958)出版了《传统社会的消逝》一书,强调人要适应现代化的变迁。A·英格尔斯和D·史密斯(1966)在美国《社会测量》杂志上发表了《综合现代性量表、个人现代性的一个比较心理学度量》一文,明确提出了个人现代化的概念。苏兹曼(1973)出版了《人格现代化》,V·卡瓦里斯(1970)出版了《后现代人》等,一些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相继发表了一些论文。一些国家的学者还从理论、知识等方面研究了人如何发展,如彼得·圣吉(2001)的《第五项修炼》、约瑟夫·A·雷林(2002)的《实践性学习》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近些年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世界文化报告》等对人的知识、现代化问题也进行了研究。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英格尔斯提出了现代人应具备的12种品质和特征。[4]毫无疑问,他的观点很有价值,但又不完全适合我国的情况。

我国学者李鹏程(1980)在《四个现代化与人》一文中论述了人与四个现代化的关系以及人在现代化中的中心地位。叶南客(1991)出版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人》,北京大学黄楠森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开展马克思主义人学基本理论研究,对人的发展规律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一些专家学者也发表不少高水平的论著,如许崇正(1990)的《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袁贵仁(1993)的《人的素质论》;冯景源(1994)的《现代人的困惑》;景怀斌等(1995)的《人的文化素质与现代化》;韩庆祥(1993)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李德洙(1994)编的《都市化与民族现代化》;靳辉明等(1997)的《人道主义与人的现代化》;郝宗珍等(2004)的《人的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赵文禄等(2009)的《知识经济与人的现代化》等。尤其是中国人学会1998年以来多次召开研讨会讨论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随着“三农问题”的凸现,我国对农民转型、农民现代化等问题的探讨也日渐增多。郝宗珍等(1997)提出了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民,实现农民的现代化问题,并对农民现代化的含义、特征、意义、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此后又论述了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状况、影响因素、提高途径。[5]沙莲香(2001)对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农民观念等进行了分析。[6]陈庆立(2002)对农民素质的内涵、现状、形成进行了分析,并对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性问题、措施进行了探讨。李学勇(2005)收集了2003年度我国农民身体、教育、科技素质状况以及相关方面提升我国农民素质的政策和行动等方面的数据,提出了政策建议。[7]这些成果中都包含着农民的知识结构问题。

李薇(2003)提出了知识人的概念、培养方法和途径等。[8]我国一些学者还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初步探讨了知识农民培养的问题。蔡宝珠(2003)论述了知识农民的含义、特征和培养途径。沈雪达(2006)研究了培养知识农民的路径。付企平(2008)探讨了知识农民与创业创新的关系,认为他们是创业创新的第一资源,等等,但上述成果缺乏深入系统的分析。

知识农民至少应具备下列特征:一是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守法纪,讲究诚信。二是有一定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注重知识更新,善于学习,善于汲取生产和生活中的经验教训。三是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有良好的社会关系,能努力去抓发展机遇,不轻易放弃发展机会。四是适应知识农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并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和致富能力。适应多种职业的转换,能在城乡多种岗位上工作。五是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身体健康,性格良好,自信心强,意志顽强。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乐于接受新事物、新经验。六是主体性得到相应发挥,个人价值得以实现,幸福指数较高。以上可概括为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和价值实现五个方面。

三、传统农民向知识农民演变的模型

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社会生产力对经济、社会和人的进步的推动作用是无比巨大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已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转型,成了“知识农民”,有的种粮种菜大户、养猪大户、养花大户,已经能够通过网络与专家学者讨论技术和市场问题,他们的产品也早已走出国门,还有许多农民企业家,创立了一个又一个知识型企业。虽然目前在农村这种人还不是很多,但是随着知识农业的发展,“知识农民”一定会不断涌现,并呈几何速度增长,也许再有20年或30年,他们就成了一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这正是我国农村和农民的希望所在。加强新农村建设,其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大批知识农民,早日实现农民的现代化。知识农民与整个社会进步是一个双向建构过程,是一种整体上的进化或转化。传统农民向知识农民演变的模型见图1。

在上述模型中,农业的分化是指,现代农业除了少数地方还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以外,大多数已是现代农业,并逐步向知识农业转变(如各种化肥农药的使用,新的喷灌技术、农业深加工技术、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等等。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土地的减少,相当多的农民通过升学打工等途径进入城市,导致了新的社区的形成。这种新的社区居住的人,已是在城市中工作、生活过多年的人,他们或过年过节或退休后返回农村老家居住,都会带来新的文化和信息,以及新的理念和生活习惯,改变着农村传统文化和习惯。

这里尤为重要的是,农村一些青壮年劳力一般都受过中学教育,他们流入城市后必须学习必要的生存知识和发展知识,一方面企业要对他们培训,掌握必要的、不同于农业生产的岗位技术或管理知识,即使是当司机、厨师,其知识含量也远远不同于在农村种地。同时,城市社会、城市文化对这部分人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改变着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观念。其中相当多的人通过培养或自学适应了知识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多的能力和本领,成了知识农民。他们中有的回乡创业,有的在城市就业,改变了身份和命运。知识农民的演变模型见图2。

因此,培养知识农民必须从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岗位培训,城乡公共教育文化产品供给、城市文化社区建设、农村文化社区建设上下功夫。这是彻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没有这方面的保障,就会严重影响传统农民向知识农民的转变,必然会影响农村现代化的进程。知识农民的行为需求模型见图3。

从知识农民的需求行为模型可以看出,知识农民的行为趋势:他们是不断进取的、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因此,他们是城乡发展的主体,对他们不仅不能歧视和排斥,而且还要从法律上、政策上、投入上大力支持其成才和发展,这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保障和前提。

笔者曾分析过日本、韩国、巴西等统筹城乡发展的典型事例,表面上看,仿佛是政府包揽了农村发展的一切,其实不然,没有高素质的农民和先进的农村基层组织,再好的政策、措施也难以落实。例如,我国有的农村就出现过政府给贫困农民发的种羊被宰杀吃了,发的种子被当作口粮煮吃了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地域辽阔,农村人口众多,政府不可能包办农民的一切。归根到底,加快农民转型,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

四、加快农业转型,培养知识农民的路径选择

面对“知识农业”的到来,许多国家不失时机地建设“新农村”,发展知识农业。一些国家通过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提高了农民素质,减少了贫困,缩小了一些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国外农村在法律制度和政策建设、投资、服务、科技推广、保护农业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形成了系统的新农村建设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这些经验很值得研究,同时也要避免“美国农业发展陷阱”“印度农村发展陷阱”。

农业转型是解决“新老三农”问题、推动农民现代化的根本出路。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到了新的阶段,规模经营不是主要困难,主要问题是农民和农业现代化问题。迄今,我国老少边穷地区的许多农村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耕作模式,人多地少的局面将长期难以改变,许多地方的地形地貌决定了不可能进行规模种植,因此必须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

(一)走新型农业转型的道路

一是改善外部环境和条件。要坚持城乡、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要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农业政策,改革财税体制,调整城乡再分配格局;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构建平等的全方位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二是实施城市反哺农业战略。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部署,建立农业长效投入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减轻农村负担。要学习以色列的经验,推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事业健康发展,为农村提供更多的教育和科技服务,发展知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要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防止农民因失地而失业,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转变成市民的速度。要有具体规划、制度设计和保障。同时,要解决好“新老三农”问题,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的组织程度、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加快其现代化进程,[9]消除贫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

三是抢抓机遇。要适当开放农产品市场,减少政府对农业市场的保护;吸引外资对农业投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如优良的种子、化肥、农药等),提高农业生产率;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搞好特种农产品生产。同时,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各省市自治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组建若干农业集团,与国外合作开发农业资源,联合生产,建立“国际粮食基地”,增加农村劳务输出,增加外汇收入,走出一条外向型、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四是搞好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发展战略,建立100个左右的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基地,根据现代农业的要求,建立起适合全球化需要的农业发展管理模式。其次,着力稳定农业生产、强化农业基础、促进农业转型、增强农业活力。再次,完善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政策体系,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护好“大农”和小农利益[10]。

五是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农业转型的新模式。近些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根据市场需求,大胆实践,创造出许多农业转型的经验,形成了多种农业转型的模式:如政府推动转型、政策扶持转型、依靠农业科技转型、围绕农业资源转型、调整农业产品结构转型、依托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转型、依托农业项目拉动转型、农村企业家带动转型、组织合作转型、种粮大户牵头转型,等等。对一些好的经验和模式应进一步总结,因地制宜地推广。

六是搞好农村扶贫开发。贫困是农业转型的严重障碍。除了要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有关扶贫政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搞好科技兴农,发展特色经济以外,还可以采取“目标到户、责任到人”的办法,持续派出驻村工作组,进行全面扶贫,把扶贫资源配置到村到户到人,提高农民的自主发展能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培养知识农民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已经形成,可是传统农民向知识农民的转变却十分缓慢。在一些地区的农村,虽然也有一些农艺师、畜牧师等,但是数量少,水平低,难以适应知识农业的发展。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原因,广大农村还有大量的低素质农民,其中有不少文盲、半文盲,尤为严重的是这其中多数为妇女,这对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十分不利。

另外,一些农民的思想观念、科技意识、市场观念、民主观念、法制观念、时效观念还很落后,许多人的心理素质、能力素质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广大农民素质,实现由传统农民向知识农民的转变。

从河北省乡村实验的典型——定州农村的情况看,也可以发现农民的变化。20世纪30年代晏阳初等人的方法是:消除文盲,治愚治贫,这对当时的农民是必要的,但是,对今天的农民再采取这种办法就不行了。因为传统农业正在转变为知识农业,传统农民正向知识农民转变。它要求知识农民不仅要完成基本的文化知识教育,还要求接受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能适应多种岗位的转换。培养知识农民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学习国外培养农民的成功经验。发达国家对农民的培养进行了许多尝试,其主要经验是:农村义务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农村科技教育与推广。几十年来,“以色列模式”“日本模式”“丹麦模式”“荷兰模式”“韩国模式”也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素质。

第二,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要结合农民的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让农民了解市场经济知识,适应市场竞争。同时,还要抓好科技知识教育,拓宽信息渠道,方便农民利用网络进行经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1]

第三,提高农民的政治思想觉悟。(1)用科学理论武装农民。正确进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教育。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科学知识,坚决彻底地批判唯心主义、有神论、封建迷信和一切歪理邪说,引导广大农民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科技观;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懂科技、会管理、守法纪。当然,对农民进行理论教育,要从他们的情况出发,采取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注重实际效果。(2)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倡导和弘扬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富了不忘国家、不忘社会、自觉履行义务;激励农民爱家乡、爱集体,为发展集体经济、改变家乡面貌做贡献。(3)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发扬中国农民老实忠厚、朴实善良、勇敢正直、勤俭节约、敬老爱幼、扶贫济困等优良传统和美德;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等方面的教育;完善村规民约,开展“遵纪守法户”“文明户”“星级户”等活动,逐渐形成良风美俗。(4)引导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加大依法治乡、治村力度,动员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运用和掌握法律武器,同各种违法犯罪现象开展斗争,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农村。这样,经过不断努力,就会实现农业和农民转型的目标,加快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罗伯特·B·佐利克.2008世界发展报告·前言[EB/OL].http://www.un.org/chinese/esa/economic/review08/wdr.Shtml.

[2]中国社科院报告.中国城市化水平超过50%[N].北京日报,2013-01-30.

[3]胡鞍钢.世界银行:《2008年世界发展报告:以农业促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7.

[4]【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2-34.

[5]郭晓君,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25-30.

[6]沙莲香.中国人素质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130-131.

[7]李学勇.加强科技进步与创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N].经济日报,2006-08-23.

[8]郭晓君,等.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40-41.

[9]郭晓君,等.人的现代化——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244-261.

[10]张晓山,等.全球化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农业知识库 篇4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减少, 政府主导的公共部门农业推广组织效率和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速度不断下降[1,2,3,4], 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私人部门在农业研究和农业技术扩散中所起作用越来越大[5], 成为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技术知识转移扩散的重要力量和渠道, 在此背景下研究探索影响我国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技术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综观国内外现有研究, 关于农业技术知识扩散问题的文献绝大多数集中于研究公共部门与农户之间进行的公益性农业技术知识转移扩散[6,7], 对于私人部门与农户之间进行的农业技术知识转移扩散的研究非常少;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研究知识转移的文献也很多, 但主要集中于研究单个企业组织内部和组织间 (企业、事业单位之间) 的知识转移, 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这一特殊社会经济环境下形成的中国特有的企业与多个自然人联盟模式中的知识转移现象研究非常少。本文试图从知识管理视角出发, 研究农业技术知识特性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效果产生的影响, 回答农业技术知识的复杂性、内隐性是否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效率产生影响;如何通过控制、改变知识自身特性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知识向农户转移。

2 理论背景与假说的提出

农业龙头企业是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和集团, 它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度加工、提供服务等综合功能,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着沟通农、商的桥梁作用。农户是以家庭为单位, 从事农产品的种植、饲养或加工等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村居民群体, 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不仅仅存在经济上的联系, 更有着技术上的关联, 通过培训和指导, 如定期组织开展集体技术培训、印发培训教程和资料、组织农户相互观摩技术交流、下乡手把手教学示范、提供技术咨询并及时解决生产上的突出问题, 等等, 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知识不断地向农户转移和扩散。

2.1 农业技术知识特性分析

农业技术知识是人类智力的结晶, 是从农业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中凝结的人类智力, 以及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出来的劳动技能和技巧。农业技术知识种类繁多, 根据生产阶段进行划分, 可以分为产前和产后农业技术, 包括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成果推广及农产品的加工、储存、运销技术等;根据农业行业种类进行划分, 可以划分为养殖、种植、渔业技术知识等。在农业生产中, 各项技术存在密切关系, 采用某一项技术措施的时候往往需要其他技术措施的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农业技术特性是指从农业龙头企业向农户转移的技术知识所具有的性质与特征, 包括知识的内隐性和复杂性[8], 等等。由于不同类型农业技术知识的复杂程度、专属程度、难易程度不同, 因此在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过程中发生转移的基本途径、方法和难易程度都各不相同,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实施。

农业技术知识的复杂性与知识的简单性相对应, 即农业技术知识的复杂程度具体指知识或活动包含相互依赖的特殊技能、例行事务与人员数目的多少, 以及技术知识是否涉及到多个不同的知识领域和较多的程序和步骤, 是否需要相关知识背景和较长时间学习才能掌握。

农业技术知识的内隐性与知识的明晰性相对应, 指知识不易通过文字符号、档案文件等形式加以存储和编码, 难以与他人沟通分享的程度。根据知识属性的不同, 可以将农业技术知识分为隐性农业技术知识和显性农业技术知识。显性知识是组织中存在的系统技术知识, 是有关客观的、理性的和技能性的知识, 以专利、发明创造、文件、规章制度、设计图、报告、数据、政策、程序、软件等形式存在, 具有可记载性和可查阅性两种特征, 是可以用语言和数字来表达的知识[9]。农业领域中的有形技术知识, 表现为各种物化技术知识, 如农业机械、设备、作物良种、化肥、农药、化学除草剂等;隐性知识是指工作诀窍、经验、视点、形象、价值体系等, 它通常处于主观的、认识的和经验的学习范围, 具有高度个人化和隐秘性两种特征, 通常难以理解、表达和交流, 在农业领域表现为存在于人脑中的农业生产技能、技巧、经验, 等等。

2.2 农业技术知识特性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

现有研究表明, 构成知识转移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识发送者、知识的属性、知识转移的渠道、知识的接受者[10]。知识本身的特征属性 (内隐性和复杂性) 会影响知识转移的绩效。Attewell指出组织间知识转移会遇到障碍, 知识相对于其他资产来说更加难以移动, 知识转移的障碍归于信息的粘性, 但信息的粘性部分由知识的内隐性决定, 当知识转移需要更多相关领域的知识来进行协作转移时, 知识的粘性会相应提高[11]。Grant认为如果大多数与生产相关的知识是隐性的, 那么知识在组织成员之间的转移是异常困难的[12]。Hipple认为隐性知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知识的内隐性程度越高、越难以表达, 知识越难以转移, 因此知识的内隐性特征是影响知识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13]。Simonin认为知识的模糊性是知识转移中降低转移程度的变量, 知识复杂性可以影响人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降低其可转移性[8]。Reed和Defilhppi认为知识的复杂程度越高, 就越会产生模糊性, 将使得知识转移的难度上升, 导致知识转移成本的增加[14]。Kogut和Zander指出, 知识的复杂性会影响知识接受者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损害知识的移动性, 使得知识转移变得无效率[15]。现有研究从不同角度指出知识自身的特性 (复杂性和内隐性) 对技术知识转移绩效会产生影响。基于以上推论分析, 我们认为农业技术知识的复杂性越高,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越差, 反之,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越好;农业技术知识的内隐性越强,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越差, 反之,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越好。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农业技术知识复杂性对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存在负向影响。

假设2:农业技术知识内隐性对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存在负向影响。

相关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3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3.1 问卷设计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分析农业技术知识特性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 被解释变量是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 解释变量包括农业技术知识的复杂性和农业技术知识的内隐性。在实证研究中, 概念及其测量是研究的基础, 对概念没有清晰的理解会导致对概念的错误测量;没有对概念的准确测量, 调查结果就没有任何意义。为了设计各个影响因素的测量量表, 本研究查阅分析了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文献, 认真分析文献中的测量量表, 借鉴前人的研究并结合农业特定产业的生产技术特点以及深度访谈的调查结果, 结合农民实际情况和问卷填写人的接受理解能力设计初步问卷。为方便问卷填写人思考和多人填写, 保证较高的问卷回收率, 以结构化问卷为主。在问卷初步设计完成后, 通过一系列的前测措施, 包括实验室小组讨论、一定规模的样本前测等, 进一步修正问卷, 保证其合理性与适用性。以下是对相关概念和变量的测量所作的界定:

农业技术知识的内隐性这一潜变量用以下题项进行测量: (1) 龙头企业转移来的技术知识难以用口头和书面文件表达清楚; (2) 龙头企业转移来的知识经验性、技巧性的内容很多; (3) 龙头企业转移来的技术知识需要通过“边干边学”才能理解; (4) 按规定流程进行培训, 通过与有经验的人交流可以很容易掌握该项技术。

农业技术知识的复杂性这一变量用以下题项进行测量: (1) 龙头企业转移来的技术知识涉及到多个不同的知识领域; (2) 龙头企业转移来的技术知识涉及较多的程序和步骤; (3) 龙头企业转移来的技术知识需要较长时间学习才能掌握。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这一变量用以下题项进行测量: (1) 通过农业龙头企业技术知识的学习, 农户的产品产量增加; (2) 通过农业龙头企业技术知识的学习, 农户的生产周期缩短; (3) 通过农业龙头企业技术知识的学习, 农户的产品质量提高。

上述题项均使用六级量表进行测量, 其中“1”表示非常不符合, “6”表示非常符合。

3.2 样本和数据收集

本课题组在暑假期间组织学院学生在广东的农村地区就当地农业企业及其合作农户的技术知识转移问题进行了大规模调查。本次调查总计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问卷190, 回收率为63.33%;其中有效问卷176份, 合格率为92.63%。

回收的数据显示:本次调查农户中, 女性51人, 占29%, 男性125人, 占71%;访谈对象年龄最小的20岁, 最大64岁, 平均年龄为42岁;受教育年限最少为3年, 最多为16年, 平均教育年限为9年, 即初中毕业;从事相关农业生产年限最少不到1年, 最多42年, 平均年限为8年左右;与相关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年限最少不到1年, 最长为13年, 平均合作年限为8.3年;调查的农业企业与农户之间主要的三种合作方式中, 疏松型联盟占28%, 紧密型联盟占35%, 一体化合作方式占37%。具体如表1所示。

在问卷发放和数据收集前, 课题组通过文献分析、深度访谈以及前测措施保证问卷内容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问卷回收之后, 运用Cronbach's Alpha系数对回收问卷进行了检验, 运算结果显示Cronbach's Alpha系数数值都在0.6以上, 表明问卷量表有较强的一致性和有效性[16]。

3.3 计量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本文构建以下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农业技术知识复杂性和內隐性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 并利用问卷采集的数据对回归模型的待估计参数进行估计和检验:

在上述模型中, F代表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 Complex表示复杂性, Tacitness表示內隐性, 这三个变量由前文所介绍的问卷量表测得;U代表模型中的随机误差项, 反映除了农业技术知识复杂性和內隐性之外可能影响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的所有随机因素的影响。

4 数据分析及结果

运用SPSS 16软件对回收问卷所获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解释如下。

农业技术知识复杂性和內隐性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的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R2为0.306;对模型进行整体显著性检验, F检验统计量的值为28.14, 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模型中的复杂性和內隐性联合起来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有显著影响。模型中农业技术知识內隐性的系数为-0.48, 在0.01的水平上显著, 反映农业技术知识內隐性每增加1单位,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平均降低0.48单位。农业技术知识复杂性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的回归系数为0.03, 但在0.10的显著性水平上仍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 说明在研究样本中农业技术知识复杂性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知识转移绩效没有显著影响。

针对前文建立的理论假说, 结合上述实证模型的计量分析结果,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实证模型 (1) 呈现出的经验证据未能支持假设1。

结论2:实证模型 (1) 的估计结果支持假设2。

注:1) 括号中的数值是对估计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的P值;2) *表示在0.10的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0.05的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0.01的水平上显著

5 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从知识管理视角出发, 对农户与农业龙头企业间的技术知识转移现象进行研究, 探寻农业技术知识的复杂性、内隐性对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产生的影响, 通过大规模调查法获取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 农业技术知识内隐性对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存在负向影响。农业技术知识的内隐性越强, 越难以表达和言述,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越差;农业技术知识的内隐性越弱, 越容易表达和言述, 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越好。要提高农业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技术知识转移绩效, 农业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增强农业技术知识的明晰性, 降低知识的内隐性, 比如选择长于沟通、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温和耐心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加强与农户交流和沟通, 把相关技术知识向农户说清楚、讲明白, 增加农户对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吸收程度, 从而提高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技术知识转移绩效。

农业知识管理 篇5

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知识产权特征分析作物新品种保护:现状与对策加快农业品种技术创新 推进我国农业发展品种审定与新品种保护比较引发的思考新时期植物新品种保护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山东省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研究与探讨论杂交水稻品种权保护现状及品种权战略甘肃植物新品种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立足品种保护、维护“铁研”权益、促进技术创新

二、农业生物技术与地理标志保护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转基因作物(gmcrops)的商业化及其影响:国内外新进展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的研究实行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 发掘我国农产品贸易优势农产品地理标志与涉及农知识产权保护浅析地理标识在我国的应用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国模式与美国模式之比较分析农产品生态标识管理的理论分析

三、农业知识产权管理浅谈在我国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及必需处理好的几个问题论农业技术创新中知识产权保护对策我国农业知识产权质量障碍因素分析试论国际贸易发展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对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几点思考

四、农业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集成创新是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关于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科技推广

试论以农业技术创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企业进化本质看技术进步的影响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透析与对策选择——以山东六和集团为例

农业知识库 篇6

关键词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湖南省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2

笔者走访了湖南长沙、株洲、岳阳、吉首等13个县(市),每个市县分发问卷30份,其中岳阳市发放40份;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85份,有效回收率96%。

1 调查情况分析

1.1 湖南民众农业知识产权的了解度

这项指标涵盖的内容有:民众对农业知识产权的基本构成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日常生活中是否接触农业知识产权及接触程度等,问卷结果发现,385位受调查者均表示不太了解知识产权的内容,4%的人有较深入的了解,81%的人只了解一点点,更有16%直接回答不清楚。大多数受调查者即使了解,也只局限于专利法和商标法,占到总比例的70%和60%。对知识产权制度完全不了解的人同样多,占到了18%。69%的受调查者在其日常生活中未接触过农业知识产权[1]。关于知识产权了解途径,79%的人是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渠道了解,33%的人是通过别人传说的,22%人是主动学习到的。从以上结果来看,湖南地区民众对知识产权了解不多,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了解更少,其了解还停留在最一般水平,对国家相关知识产权制度更新的关注度不够。

1.2 湖南民众农业知识产权的认同度

从湖南农业知识产权认同度的调查结果来看,51%的民众表示,我国应该建立知识产权制度。84%的民众表示农产品必须有独立的商标,65%的民众在选购农产品就是以商标来认定和选购的。在商标选择倾向性上,22%选择著名商标,40%选择驰名商标,21%选择名优认证标志。由此可见,当前,湖南公眾对农业知识产权的认同度相当高,他们对农业知识产权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中的作用也表示非常认可。但他们在自己选购商品时还是能保持相当高的理性,如针对问题:购商品和服务时,是否只倾向于品牌,80%的人表示会,但在同类商品上,当品牌的商品价格高出非品牌商品很多时,选择品牌商品人数比例下降了近30%。

1.3 湖南民众农业知识产权的依赖度

调查表明,多数民众愿意购买具有知识产权的农产品,购买这2种商品的比例分别为60%和65%,这是由于他们对产品质量、信誉、先进技术的认同与信赖所至。在生产中,民众最关心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中,38%的人认为种子行业最需要保护[2]。此外,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机具以及农业生产流通环节也需要保护,分别占34%、14%和14%。由此可以说明,民众对湖南农业知识产权发展方向的认识是相当清晰的,在现代农业背景下,种业也即植物新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突显,这是当前湖南农民最为关注的问题。

2 湖南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专利产品市场选择弱化

湖南每年11月前后在长沙市红星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世贸农博会,从农博会所反映的实践情况来看,农业专利产品的市场认同度与农业商标相比相差甚远,一方面,每年农博会湖南参展的农产品专利不多;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农业专利产品表示不太认可。调查可见,消费者在农业专利产品和农业商标产品中进行比较选择时,18%的受调查者会选择农业专利产品,而更多的人不会选择,只有极少数人表示无所谓。选择农业商标商品的消费者比选择农业专利商品的消费者明显要多,近90%的受调查者表示愿意选择知名商标农产品。

2.2 农业商标中有标商品与无标识商品共存

市场交易中,商标能让消费者在复杂的商品市场中一眼相中,减少消费者对商品的搜寻环节,降低成本。依经验,商标标识商品无论是否知名,其引吸力大均较大。无标识商品由于存在一定的弊端,缺少生产者对于产品质量和信誉的承诺,因此很难于被消费者认可与选择,也很难于被大众所认同。但在调查走访中,湖南农博会上无标识农产品却刚好与这一规律相反。农博会湖南参展的农产品基本上都有自主的商标标识,从而在市场中体现出很强的竞争力。但农博会上依然存在一批无任何标签的农产品,同样也占领了一定的市场,广大消费者对于这些农产品同样也表示认同,这主要是初级和裸装农产品等,包括茶叶、蜂蜜、现榨芝麻油、农副产品及干货等。对于这部分初级农产品和裸装农产品,由于其对商标的依赖度差一些,其商标保护可以适度弱化。

2.3 农产品商标保护多元化

首先,各级政府部门授予的商标,如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等,在法律上讲,其并不具有太强的保护效力,最多只是对商品资质一种夸赞而已。这种称号上的商品若存在商标侵权行为,一方面从称号上得不到任何有效的权利救济,另一方面授权机关也保护不了这种商标,最后还得以司法为基准去解决问题。其次,各级地方政府所授予的称号其地域性特点非常显明,若商品想要扩大流通范围,从地区走向全国,从全国走向世界,那么在更加广阔的范围的认同度必定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影响我国统一的商标市场。

3 湖南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新

3.1 坚持知识产权的总体发展规划

首先要考虑国家综合利益如何实现最大化的基本原则,然后要考虑知识产权方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原则,最后还要考虑如何构建公正合理的知识产权国际秩序原则。要深入把握我国各个发展阶段的发展情况,要使知识产权保护在强度上合理、在范围上适度;制定知识产权与之配套的发展政策。此外,建立和健全地理标志的技术标准体系,扶持地理标志产品的发展;加大力度保护与扶持植物新品种的发展与培育,进一步协调育种者、生产者、经营者和农民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利益。

3.2 开拓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新思维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需求相背离,在激烈而又复杂的国际化竞争中,国家本身的现实总是被忽略,特别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当前仍然相当缺乏,这种制度的低下需求下与高度供给之间的不对等,影响制度运行的效率。尤其对于一个低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中国家,如果一味追风,一味地弃自身特点而不顾,全部按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的高标准要求进行制度设计,那么,知识产权制度设计的成本承担者与知识产权最终受益者之间就会发生严重的错位,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承担知识产权保护的高额的制度成本;另一方面,国内的知识产权,包括技术创造等,还处于被动模仿状态,因而农业知识产权领域中的这种错位的格局就会体现得更加显明。

参考文献

[1]丁超英,李棋,刘浚峰.关于湖南省水稻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构想[J].湖南农业科学,2008(1):55.

[2]刘勇.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及制度创新——基于湖南的实证分析[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6):20.

基于本体的农业知识建模研究 篇7

关键词:农业本体,知识建模,知识管理,农业信息化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量不断增加,如何合理描述、表达、组织和管理海量无序的知识资源,并有效进行知识共享和服务是知识管理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体(Ontology)作为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为知识和概念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组织方法。由于本体的支持,知识服务如搜索、积累和组织等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同时知识的发现、重用和共享变成现实。作为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农业领域知识是一种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力和生产效率的生产要素。因此,研究农业领域的本体知识建模,构建面向本体的农业知识库,完善农业知识服务体系,是推动农业信息化合理发展的必要措施。

为加强农民和农技人员对农作物病虫害认识,有效指导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农作物病虫害知识和信息的表示与共享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已有的农作物病虫害知识表示方法有:基于模糊推理的知识表示方法[1]、基于产生式规则表示知识[2]和基于案例推理的知识提取方法[3]等。这些传统方法构建的知识库不仅具有很强的领域特性,而且在知识获得、表达、共享和重用等方面都存在不足。随着本体论研究在农业信息管理领域的渗透,农业病虫害本体的研究不断深入,如水稻病虫草害本体[4]、蔬菜病虫害知识库[5]、柑橘病虫害本体[6]、玉米病虫害[7]等,但大多数相关研究都存在领域的局限性。本文借助本体理论的思想,运用本体方法组织知识,选择枸杞病害和虫害作为研究对象,构建结构良好的枸杞病虫害领域本体库,为枸杞病虫害知识服务提供支持。

1 本体与农业本体

本体论原是哲学领域中为研究存在而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现在被用于信息科学中,其概念和内涵也随之改变和不断完善。在信息科学领域中本体论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语言和模型来进行领域知识表示和组织,结合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管理、共享和服务的科学方法论。本体是通过领域专家的积极参与和通力协作而构建的领域概念、关系和公理体系的集合,以计算机能理解的语言和形式描述、表示和组织知识,促进知识重用、知识共享和知识服务[8]。农业本体是农业学科领域内概念、概念与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以机器能理解的形式化语言表示和组织农业知识和模型。农业本体给农业领域提供了统一的术语和概念,使得农业知识高效可靠地获取、共享和服务成为可能。随着本体论研究在农业领域的渗透,本体在农业知识库构建、知识共享服务及智能检索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 本体构建

2.1 本体模型

本体在结构上包含5个基本建模原语:概念、关系、函数、公理和实例。概念通常也被称为类,指任何事物,表示领域中具有相同属性的对象的名词集合,是知识领域内的标准与规范,为知识的共建共享提供了基础,概念以层次关系加以组织;关系描述概念相互之间的交互关系,如继承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公理采取特定逻辑形式的断言(包括规则在内),表示任何情况下都正确的描述;实例代表元素,也就是概念中的具体例子,是整个本体的基础对象。本体是知识概念化的显式规范说明,它将知识以一种明确的、形式化的方式表示出来。本体可以表示为一个五元组O=(V,C,R,A,X),其中,V表示论域中的术语集,C表示概念集,R表示概念间的层次关系,具有自反性、无环性、有向性和传递性,A表示概念和关系的属性值集合,X表示公理集,是对概念和关系属性值的约束。

2.2 本体构建原则

本体是一种先进的信息资源知识组织方法,本体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没有统一的本体构建方法和规则,Gruber提出本体构建的5个原则,即本体的定义具备清晰性、完整性、一致性、最大单向可扩展性和最小编码相关性[9]。对于领域本体的构建,还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标准化建设原则、本体复用原则、协作原则和评建结合的原则。其中,标准化可以提高本体的共享性、防止和避免信息应用相互脱节;本体复用采用多层次继承方法,减少和避免本体的重复定义;协作原则要求众多领域专家、知识工程师和IT人员协作参本体构建;评建结合原则要求在本体构建过程中检验本体是否完整,是否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需要不断接受评估和提高。

2.3 本体构建方法和流程

随着本体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出现了多种本体构建方法,国内外比较有影响的本体构建方法有骨架法、IDEF5法、TOVE法、METHONTOLOGY法、XHEMI-CALS方法、SENSUS方法及七步法等[6,10]。本文借鉴本体构建相关方法,依据农业领域知识的特点,确定了农业领域本体构建的方法,其流程如图1所示,具体思路如下:(1)构建本体之前,进行需求分析,确定领域本体框架,明确领域本体的应用目标和范畴;(2)通过专业相关书籍、文献资料、权威网站信息等途径获取领域知识,结合农业领域专家建议,对领域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得到所需领域的概念和关系;(3)对领域知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结合需求分析,将领域中的主要概念和关系列举出来,在农业领域专家指导下,确定领域的核心概念和关系;(4)基于前面划分的概念层次结构,使用本体构建工具对类、属性和实例等本体元素进行编码及形式化定义,实施本体构建;(5)本体建立后,领域内概念的定义是否清楚,关系是否明确,需要运用推理工具自动判断和检验,并对有逻辑错误的地方进行修改,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6)本体创建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以便更好地适应实际使用。

3 枸杞病虫害本体构建实现

3.1 应用背景分析

枸杞病虫害本体是利用计算机语言规范枸杞病虫害的相关概念、概念间的关系,形成对枸杞病虫害知识组织结构的共同理解,为进一步建立枸杞病虫害语义Web,开展枸杞病虫害知识服务奠定基础。在枸杞病虫害本体的支持下,对枸杞病虫害知识的获取、搜索和使用等相关服务的效率大为改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重用和共享。

3.2 知识及获取

在学习了很多相关枸杞病虫害书籍和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枸杞病虫害领域专家建议,以宁夏地区常见的枸杞蚜虫、枸杞红瘿蚊、枸杞瘿螨等51种枸杞害虫和根腐病、炭疽病、白粉病等15种枸杞病害为研究对象,对枸杞病虫害领域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得出核心概念集合。

3.3 本体知识建模

由于枸杞病虫害领域复杂的领域间关系,在本体构建过程中以枸杞为核心,综合考虑与其相关的枸杞病害类型、枸杞虫害、虫害体征、症状、危害部位、发生发展规律、病原、防治方法等要素,通过描述其领域中的类(概念)、属性关系和实例(个体),构建完整的枸杞病虫害本体。

3.3.1 本体类结构及层次模型建立

构建本体类层次结构模型是构建领域本体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任务。首先将枸杞病虫害本体分为5个一级类,分别是枸杞病害(Disease)、枸杞虫害(Pets)、危害部位(Part)、危害症状(Symptom)和防治方法(Prevention)。然后依据枸杞病虫害的知识体系结构内容,对概念作进一步细分。在Protégé环境中,将下位概念逐一添加到一级子类中,形成如图2所示的本体类层次结构。

3.3.2 本体属性关系定义

定义本体属性是确定一个类内部以及类之间关系的过程,通过定义本体属性来建立概念间的关系是实现知识推理的基础。属性描述的是一个二元关系,Protégé中提供了3种类型的属性关系,即对象属性(Object properties)描述的是两个概念的实例间的关系,数据属性(Data properties)指某个类属于某一个数据类型,注释性属性(Annotation Properties)是对概念属性的注释。在Protégé中定义属性时除了包括属性名称、描述信息、数据类型的定义外,还要确定定义域、值域、顶级属性、子属性、逆属性等约束信息。

通过分析整理,枸杞病虫害领域本体中所定义的主要对象属性如表1所示。比如,对象属性cause,定义域为枸杞病害,值域为病因,表示枸杞叶片病害由某病因引起,而病因是枸杞疾病的根源,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causedby,这就是逆属性关系。类似的方法可以定义数据属性和注释性属性。使用Addsubproperty即可构建子属性,形成树状层次结构。

3.3.3 本体实例添加

本体属性关系确定之后,就要进一步为类添加实例。类是实例的抽象归类和表示,实例是类的具体表现,一个类可以赋予多个实例,形成实例集。每个实例继承类中的特性,用属性值描述实例的特征。如“枸杞虫害”类中包含了很多害虫的实例,对于其中的“蝽类”就包含了7种虫害。在Protégé中选择individuals选项可以在相应的类中添加实例,同时为实例添加相关的属性及属性值。例如在类“蛾类”中添加枸杞蛀果蛾、枸杞卷梢蛾、枸杞鞘蛾、枸杞绢蛾和枸杞黑绢蛾5个具体实例,在每个具体的实例中可以添加它的属性内容。

3.3.4 枸杞病虫害本体知识库

根据上述构建步骤,将枸杞病虫害作为研究对象,以诊断和防治为研究目标,抽取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属性及实例,构建了一个体系完善的枸杞病虫害本体库。构建好的枸杞病虫害本体的类结构如图3所示,共计37个本体类,基本涵盖了实际生产中主要的枸杞病虫害种类。本体中有7个数据属性和12个一级对象属性用于描述枸杞病虫害的基本信息,还包括51个害虫实例,15个病害的实例和其它本体类的实例。

4 结语

本体以科学知识组织的方式实现了知识间逻辑关系的形式化定义。本文在农业本体模型形式化定义、构建原则、构建流程和方法分析的基础上,以枸杞病虫害领域的相关知识为例,运用本体开发工具建立了枸杞病虫害知识本体,构建了枸杞病虫害知识库,为促进枸杞病虫害防治知识应用和共享奠定了基础,为下一步利用知识库进行本体检索和推理等提供了参考,同时为其它领域本体构建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唐惠丽,周炼清,叶基瑶,等.基于模糊推理的农业病虫害专家系统[J].浙江农业学报,2009,21(5):506-509.

[2]王霓虹,窦智勇.城市绿化林带病虫害专家系统知识库设计与实现[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9,37(8):36-37,40.

[3]刘鹤,李东明,陈桂芬.基于CBR的蔬菜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380-15381.

[4]戴才萍,黄义德,钱平,等.水稻病虫草害本体的构建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191-194.

[5]姜大庆,蔡银杰.基于本体的蔬菜病虫害知识库构建[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7):368-370.

[6]卜伟琼,方逵,张晓玲,等.基于本体的柑橘病虫害知识模型构建[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0):363-366.

[7]张伶子,段青玲,李道亮.玉米病虫害诊治本体构建技术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2,34(1):41-45.

[8]熊大红,方逵,戴小鹏,等.农业本体构建方法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1(11):48-52.

[9]STUDER R,BENJAMINS V R,FENSEL D.Knowledge engineering,principles and methods[J].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1998,25(2):161-197.

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问题初探 篇8

一、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

纵观农业知识产权已有相关的研究, 可以发现, 关于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 学术界主要有广义说和狭义说两种。广义说主要是认为只要涉及农业或者农村的知识产权都属于农业知识产权的内容, 其中代表性的观点如认为:农业知识产权是指发生在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 主要包括民事主体对人们脑力劳动创造的涉农智力成果、特定标记和其他非物质信息等依法享有的专门权利[1];农业知识产权是涉及农业经济和农村文化的知识产权, 如农产品商标、农副产品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食品或药品专利、农民剪纸或版画或戏曲等民间文学艺术[2], 等等。狭义说则认为农业知识产权中的“农业”一词不应当被理解为“涉农”, 农业知识产权应当仅仅指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其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农业知识产权是指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 涉及到农业科技活动的许多方面, 包括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科学论文、高技术产品商标、农业商业秘密等[3];农业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在农业科技领域就其智力创造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主要包括植物新品种权、农业技术专利权、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商标权 (包括原产地域产品标志或地理标志) 、商业秘密权 (包括动植物育种方法、产品配方、生产工艺、技术资料、数据、管理技巧、价格信息等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 、农业著作权 (含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发现权、发明权、科技成果权及其他来自智力活动的权利[4], 等等。

从学术理论的角度来看, 无论是狭义说还是广义说, 实际上均无本质上的错误, 两种学说只不过是对于“农业”一词的认识视角不同而已。但是, 从制定和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角度来看, 对于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的理解, 还是应当采取广义说。这主要是因为制定和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应对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性措施之一, 其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战略问题, 而农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农业科技领域, 还必然包括农村文化等其他社会经济领域, 所以农业知识产权应当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 要能够容纳所有与农业或农村有关的知识产权, 即农业知识产权在一定程度上应当等同于涉农知识产权。另外, 从广义说和狭义说的彼此涵盖的范围来看, 广义说包含了狭义说的主要内容。采用广义说不仅不会遗漏农业科技领域的知识产权问题中, 而且还可以有效涵盖民间文学艺术等农业知识产权领域所特有的、不应被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价值目标选择

在明确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的前提基础上, 要讨论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问题还必须首先明确该战略的基本价值目标。

(一) 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应遵循和坚持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价值目标

制定和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背景之一就是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2008年颁布并实施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明确要求“制定并实施地区和行业知识产权战略”, 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所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必须要尽快制定农业知识产权战略, 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将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因此, 在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必须遵循和坚持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价值目标。从《纲要》的内容来看, 我国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价值目标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激励创新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最直接的价值目标。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知识产权制度毫无疑问是开发和利用各种知识资源的基本制度, 世界各国无不重视知识产权对创新的激励作用, 我国也不例外。其次, 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过去二十余年的时间, 我国一直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设, 至今, 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已经达到国际较高保护水平, 在此背景下, 如何利用和管理知识产权成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进一步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这也是我们实现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的基本要求。所以, 《纲要》的具体内容将围绕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综上, 我国制定并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首先将激励农业科技创新以及提升涉农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基本的价值目标。

(二) 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应将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作为基本价值目标之一

作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一部分, 农业知识产权战略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一个专项知识产权战略, 而作为专项知识产权战略, 除要遵循和坚持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价值目标外, 也还应当形成并坚持与自身特殊性相关的基本价值目标。农业知识产权战略是有关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 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涉及农业或农村问题, 而农业或农村问题又是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即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社会发展较为不发达, 国家正在多渠道采取措施以期解决好农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问题。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应当在价值目标中将其自身的特殊性予以体现, 所以将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确立为其基本的价值目标之一是必要的。而这也符合知识产权的公共政策属性的要求。我国近年来颁布了一系列与三农问题解决有关的政策, 将这些政策的内容适当融入农业知识产权战略之中, 是确保农业知识产权战略能够有效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工作。

三、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点内容思考

(一) 农村中的知识产权文化的缔造

按照学界的一般理解, 知识产权文化是由知识产权观念的意识形态, 以及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组织结构、价值意识、心理结构和学术思想等构成的有机整体。良好知识产权文化是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基本保障。但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 加之农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相对落后, 我国农村中的知识产权文化尚未形成。故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必须重视农村中的知识产权文化的缔造。具体来看, 农村中的知识产权文化的缔造可以采取下列措施[5]:各级政府应当重视农村知识产权工作, 可以针对我国现阶段广大农民知识产权意识仍较薄弱的特点, 多途径举办各类型知识产权知识的培训和宣讲活动;可以积极开展促进农村干部、农业科技骨干人员的知识产权认知、理解和应用能力提升的专项培训;可以充分利用好当地媒体, 多形式多途径宣传知识产权法律知识, 介绍知识产权成功经验, 等等。

(二) 农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鉴于我国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中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也相对缺乏的现实, 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应当将农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确立为重点内容之一。各级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各类型行业组织和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参与到涉农知识产权工作中去, 充分发挥农村中的行业组织或者一些公共服务机构的中介作用, 帮助农民进行农业知识产权管理。对此, 可以参考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运营经验, 在政府的适当领导和管理下, 成立农业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 由专业的机构来管理和运用农业知识产权, 为农业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提供一站式的专业服务, 为农业知识产权的充分应用提供便捷可行的途径。

(三) 农业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项目

从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就可以发现, 其所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多, 既有同工业领域的知识产权相同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内容, 又同时有一些特有的知识产权形式, 如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地理标记权、动植物新品种权等。在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 应当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明确农业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项目。纵观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文化的特点,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 农业知识产权工作应当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因此, 农村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项目应当体现为对于当地农业知识产权特色资源的利用, 既农业知识产权工作开展中, 各地应当根据本地区的资源优势, 明确当地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可以依靠的知识产权形式, 并加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举例来讲, 对于拥有地理标记的地方, 可以重点开展与地理标记相关的农业品牌建设工程, 以农业品牌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对于民间艺术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 则可以整合优势资源, 规模化或产业化创造相应的民间艺术作品或产品, 促进民间艺术的商业化开发和利用。

(四) 农业知识产权优惠政策问题

在我国近年来的知识产权工作中, 对知识产权申请和利用予以奖助是一项较为普遍的政策, 而且实践的效果也相对较好。故农业知识产权战略中也应明确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知识产权创造和利用的优惠政策, 如可以对农业相关的专利技术的申请适当地降低申请费用;对于农业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利用给予更多信贷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促进农业知识产权资本化使用;针对农业领域的标记权给予特殊的保护, 培育和奖励具有长期竞争力的农业品牌, 等等。

参考文献

[1]宋秉斌.试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1) 358.

[2]赵艳.关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2) 196.

[3]施晓琳.加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探讨.安徽农业科学, 2007 (1) 218.

[4]王晓勇.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中州学刊, 2007 (3) 103.

农业知识库 篇9

关键词:生物教学,农业生产知识教育,农村经济

生物学科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 而农村地区多数以农业为主, 依靠种植业、养殖业来发展经济。如何振兴当地农村经济, 贯彻教育与劳动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发挥生物教学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是每个生物教师应认真研究及解决的课题。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作为一名生物教师, 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些农业生产知识的教育, 从而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生产能力。

1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农业生产知识的教育

教师应将课本知识渗透到农作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等实用技术中去, 与当地经济发展相衔接, 使书本理论知识能够紧密联系当地实际。如讲“生物无性生殖”一节时, 可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给学生讲授苹果树、梨树、葡萄等经济作物的嫁接、扦插等技术。

在学习“种子的萌发”时, 给学生讲述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快速测定方法:TTC法和红墨水染色法。玉米是河南省的重要粮食作物, 要获得玉米大丰收, 需要精选良种。但是陈旧的优良种子丧失活力, 不易萌发或不能萌发, 不能用来播种。所以, 在播种前必须做种子发芽率的测定。种子发芽率是决定种子质量和实用价值, 确定播种量的主要依据。如果不进行发芽测定, 盲目地进行浸种、催芽或者直接播种, 就有可能出现出苗不齐、苗数不足、甚至完全不出苗等现象, 其结果不仅浪费粮食, 更耽误季节, 造成生产被动。认真做好种子的发芽率测定, 周密计算用种量, 有计划地进行生产, 不但可以避免出现上述情况, 还可以提高产量。

将这些知识在课堂上适时渗透, 不仅充实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而且这些贴近农业生产的实际知识, 趣味性也很浓。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又能让学生从生物学方面学习到一定的农业生产知识,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习农业生产知识的兴趣。

2 将生物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

应用俗语来引导学生学好种养知识, 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开花结果时, 可以引入“桃三杏四梨五年”, 通过这一俗语来说明这些果树是多年生植物, 生产周期长, 这样同学们很快就记住了这些果树的生产年限。在讲“遗传和变异”时, 可以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的俗语来形象说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实质。如“树怕剥皮, 人怕伤心”说明了树皮的输导作用;“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草绳”说明了条件反射的建立;“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说明了生物的遗传现象。

利用生物学知识可以明白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现象, 从而趋利避害, 为农业生产服务。如一次施肥过多, 会造成“烧苗”现象;盐碱地植物不易存活, 是因为土壤溶液浓度过高, 甚至超过根细胞液浓度, 根不易吸水甚至失水引起的。植物总是会表现出顶端优势, 即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 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不断向下运输积累于侧芽, 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导致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 棉花打顶可促进侧枝发育, 结更多的棉桃, 从而提高棉花的产量。

3 利用课外活动拓展农业生产知识的教育

大家都知道, 兴趣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丰富多彩的生物学课外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自己管理、认真观察、开动脑筋比较分析, 在实验中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普遍得到培养、锻炼与提高。如通过食用菌的培养可以增长菌类生物的知识;通过采集菜粉蝶不同时期的标本, 以及饲养家蚕、观察其形态发育过程的活动, 增长昆虫形态及发育的知识。通过采集动植物标本, 可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及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从而增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感情, 还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作风、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等。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的美化和绿化工作, 这样更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并巩固了他们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教师应利用活动课, 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田野、菜棚、猪场和鸡舍等进行实践学习, 将学到的课本知识应用到种植和养殖的实际操作中去, 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如课外实践中可以到附近的花木场参观, 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对花木进行除草、剪枝、施肥;同时也要求学生配合部分家长大力发展家庭木耳、香菇生产, 巩固所学的实用技术。通过以上活动, 既对学生进行了劳动锻炼, 又使他们掌握了一技之长。另外, 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建立一些长期合作的教学实践基地, 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活, 从实践中去感受科技的力量。比如可以到当地的农业生产基地去进行实地考察, 了解温室中蔬菜、水果和花卉的栽培方法, 以及无土栽培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总之, 教师应本着“知识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最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 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较多地了解生物学知识是如何应用于生产实际的。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好生物学知识, 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崇明县生物学教改课题组.三园实习教学模式探讨[J].生物学教学, 1995 (7) :7-9.

农业知识库 篇10

一、浙江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浙江取得了大批农业科技成果, 农业知识产权对农业经济效益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组织与农业技术体系, 建成一批设备较为完善的农业科研实验室, 培养了一支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素质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农业科研队伍。到2009年, 全省已有农业科研院所54个,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24 836人, 涵盖农、林、水产等行业, 形成了以省、市级科研院所和中央级专业研究单位等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农业科研体系。但是, 浙江省科技基础条件和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科技投入特别是企业研发投入仍然不足, 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和外向度比较低, 产学研协同攻关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1]。根据浙江省农业厅网站 (2009) 的资料显示, 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科研院所数量不多, 只有54所, 农业园区基地只有67个, 相对农村工业13 374这样大的终端单位, 是远远不够的。农业推广人员中, 正副高级农业科技人员相对很少, 大量的是初级技术人员和其他人员, 这个人员结构是不协调的, 对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有很大的影响。目前, 浙江农业知识产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政府有关部门对农业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

近几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许多政府部门领导市场经济观念明显增强, 但由于长期以来工业偏好思想的影响, 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对增强农业综合能力和农业经济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等重要领域的决策中未能充分考虑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 导致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对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调节和促进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2. 侵犯农业知识产权现象还比较严重。

由于知识产权观念不强, 许多经营者和管理者在知识产权活动中有意无意地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 引起知识产权的纠纷案件。资料显示, 浙江省法院受理一审涉外、涉港澳台的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数量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 2003年至2007年五年时间就翻了5番。

3. 对农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 在工商业领域, 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但在农业生产领域, 广大农民群众对知识产权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 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与公安司法保护部门的协调还有待加强。案件大部分来源于当事人的举报, 知识产权行政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主要处于被动执法状态, 通过司法程序审理的案件比例小, 部分知识产权纠纷长时间得不到解决, 这与浙江省每年发生亟待解决的大量知识产权侵权或纠纷案件的需求相差较远[2]。

二、浙江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浙江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下面, 我们来分析浙江农业知识产权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1. 政府在对农业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方面缺乏必要的工作体系, 与农业知识产权工作做得较好的省份相比相差较远。

浙江知识产权局担负全省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双重职能, 机构虽已升格, 但人员增编和事业经费增加等问题没有完全解决, 未能形成完善的统一规划、协调运作的行政管理体系, 高层次农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严重缺乏。

2. 政府对农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激励政策存在偏差。

有资料显示, 1985年至2005年8月底, 在浙江省的农业科研单位专利申请量为151件, 授权量35件, 专利所属单位为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省淡水所等。专利申请数量管理机制不健全, 许多专利都由个人掌握, 许多技术资料也掌握在个人手上, 一旦技术的掌握人调动, 或者技术资料私下扩散, 国家、单位、个人的利益就得不到有效地保护。另外, 缺乏具有经济头脑的人才, 专利的申请和利用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 致使科研成果大量流失。此外, 缺乏公平的中介机构, 也是造成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工作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3]。浙江注册农业或涉农商标的主要是农业企业和经济发达的市、县的有关农业团体组织, 落后地区商标意识还比较淡薄。尤其是农业商标, 重注册轻使用轻管理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致使很多农业商标难以快速成长为名牌, 更不用说成为驰名品牌。

三、推进浙江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建议

1. 加强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教育与培训

相对于工商业来说, 农业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的维权意识比较淡薄, 义务主体素质不高[4]。在传统的意识观念中, 很难将知识产权与农业挂钩。而农业知识产权的义务主体大多是农业生产者 (农民占多数) , 对知识产权的理解受自身素质和传统农业产业体制的制约,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就更为淡漠。因此, 必须加大《专利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商标法》等相关法规的宣传力度, 使农业科研单位尤其是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 提高权利、义务主体的权利意识和法制观念, 促使他们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并能内生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需求, 自觉地履行保护义务。

2. 制定重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激励机制

浙江省目前农业科技领域的激励机制, 主要是通过各级政府、各系统部门和农业科研单位设立的奖励制度体现。这种评价制度, 由于行政性与部门性分割而非体系化, 水平标准有很大的相对性, 特别是评价取向缺乏市场经济的内涵和效应。因此, 必须构建适合本省实际情况的科学的完善的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的价位评价体系, 建立公平合理、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要科学地界定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 依法规范科研人员在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中所应当享有的合法权益, 激励和保障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农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要合理调整与平衡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中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为农业技术发明与创新成果的及时转化和获得最大的转化效益提供依据和保障。

3. 建立健全农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首先, 在现行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下, 发明和技术成果要获得国家法律保护, 必须经过相应法定程序。而获得专利权必须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要求, 获得动植物新品种权也必须符合法定的技术条件。获得了知识产权后就有了国家法律保护下的排他独占权, 可独占一方市场, 从而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5]。农业科研单位要抓紧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根据农业知识产权本身的特点, 建立起适应其发展需要的管理制度, 将其纳入总体科研管理体系中。各级农业科研管理机构有必要积极引导、协调,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要对本地区的一定时期的重点科研项目和重大专项科研项目进行科学规划, 并对科研项目可能产生创新性技术进行分析和评估, 对符合专利条件的科研成果督促发明人及时申请专利。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计划和农业成果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中的知识产权内涵, 正确处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 以提升和加强农业科研单位科技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

其次, 把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研计划管理的全过程。一是在立项前对课题进行必要的知识产权状况分析和评估, 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 力争选准“起点高的课题”, 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二是在项目管理中把知识产权的产出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不仅把课题获奖成果和论文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而且考虑品种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产出量;三是在项目管理中根据知识产权状态及时调整项目的技术路线, 避免作“无效劳动”;四是对引进技术项目在立项前要进行知识产权法律状况综合分析。

最后, 要把知识产权管理纳入到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中。研究开发项目的主要承担人员, 在项目尚未完成或知识产权尚未申请保护前要求离职、辞职等, 可能泄漏项目所涉及的技术秘密的, 可在签订技术秘密保密协议后予以批准;职工因退休、离职、辞职等原因离开工作岗位前, 必须对其业务工作和知识产权进行移交和说明, 填写《工作移交清单及说明表》;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应注意被引进人员持有的知识产权状况, 防止被引进人员持有原单位的知识产权而发生侵权现象。

参考文献

[1]楼洪兴, 端木斌, 郑纪慈, 骆少嘉.浙江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6, (3) :73-78.

[2]朱玉春.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管理对策[Z].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2004.

[3]课题组.广西农业知识产权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8, (1) :13-17.

[4]万占有.中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3.

农业知识库 篇11

一、健全培训组织 明确职责分工

学校成立了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责成专门科室负责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做到人员到岗,责任到人,以确保农技员培训各环节落实到位。

二、深入调研 科学制定培训方案

培训前,承德市农广校多次深入项目示范县进行调研,掌握示范县主导产业发展的技术和人才需求,结合当地基层农技人员数量、专业水平和专业结构等实际情况,科学设置专业,优化教学模块,围绕现代农业新技术、现代农业推广服务、现代农业信息化服务和考察与交流4个模块进行。根据专业特点,将教学班分为种植专业和养殖专业。种植类开设蔬菜、食用菌、玉米、马铃薯4个专业;养殖类开设生猪、养牛、养鸡、养羊4个专业。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为了达到系统更新农技员知识结构的目的,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技人员意愿,广泛听取基层农技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力争使培训内容能够满足学员需求,适应学员特点,充分调动基层农技人员参训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落实培训环节 注重培训实效

1. 聘请名师 高端培训

按照因产施教,广角培训,突出急用、实用、管用的培训原则,在培训教师的选聘上,学校组建了以国家、省、市知名专家、教授为主体,市级专家为辅的师资队伍。3年来,根据培训专业内容和产业发展现状,先后从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中国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聘请知名教授讲解现代农业推广的基本技巧、推广模式和特征、目前农业推广的现状及国外的先进经验,农业推广人员技能培养的方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提质增效,物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内容,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洗脑”,同时,各专业课模块依据区域特点,主推品种,科学设置培训内容,采取案例式教学。通过高水平师资的精彩讲授,师生充分互动,零距离交流,开拓了培训人员的视野,破解了多项农技人员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掌握了相应专业的关键技术。

2. 开展典型发言 互相交流经验

培训期间组织不同示范县学员,交流各区域农业推广的典型做法和成熟技术。学员们畅谈学习体会,交流学习心得。农技人员以所在区域产业发展的成功做法,为其他学员提供新思路,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借鉴,理清了发展当地农业产业的工作思路。学习交流中,农技人员纷纷表示,学到了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动情地把培训称为“事业上的加油站”。

3. 学用结合 认真组织参观考察

结合学员的专业特点,学校专门安排外出考察活动,先后组织种植专业农技员深入当地设施蔬菜园区、地栽菇生产园区、工厂化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食用菌文化博物馆、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进行参观学习。组织养殖专业学员到大型肉鸡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养殖示范村进行参观学习,拓宽农技推广人员的视野,进一步提高了培训效果。

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变化,新品种推出日新月异,这就决定了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培训工作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因此,要建立培训的长效机制,形成与新技术和新品种更新协调发展的培训模式,以此不断提高推广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使其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引领者。同时还要建立培训后的跟踪和回访制度,巩固培训效果,及时解决推广中遇到的新问题。

河北省承德市农广校

农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 篇12

一、农业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

( 一) 农业知识产权的涵义

农业知识产权顾名思义是指人们在农业科技领域就其智力创造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目前农业知识产权的领域主要包括四类: 第一是植物新品种, 包括植物新品种保护与育种方法创新、植物新品种保护与农作物种子管理。第二是农业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研究, 具体表现为农产品及其加工的商品、生产工艺、地理标志与农产品品牌, 地理标志保护。第三是农业著作权, 这既包括有关农业的普通著作权, 还包括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第四是遗传资源、传统知识研究, 农村遗传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 二) 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

知识产权保护是科技创新的动力, 科技的发展是农业的生命线。为了提高农业科技创新, 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不断加强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便是必要的选择。首先, 加强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其次, 加强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有利于调动农业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 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农业科技研究。最后, 加强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有利于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农业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农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与农业有关的知识产权制度正在不断地完善进步, 《商标法》、《著作权法》、《专利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相继出台, 极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科技研究和生产发展。但是我国还没有形成适应全球化的新经济环境的以植物新品种、农业技术发明创造专利权、农业新品种商标权以及农业商业秘密保护等为重点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当前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中仍存在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1)

( 一) 农业科研工作者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不足

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农业方面的相关科研人员和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知识产权这一块了解的相对较少, 对这方面的保护意思也是十分的欠缺。甚至很多人认为农业的研究成果免费提供给社会大众是合情合理的。因为这些方面的原因我国忽视了对农业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并且导致了我国很多农业方面的技术研究成果被外国盗取, 这样大大打击了农业科研人员的研究积极性使得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同时, 我国在农业知识产权相关方面也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的保护, 这就导致了农业知识产权的模糊地段。我国现行法律中, 农业科研人员通过合法创造的知识产权技术所带来的物质利益也得不到有效保护, 同时科研投入的成本相对较高而获得的物质利益却相对较低。 (2)

( 二) 农业知识产权管理薄弱, 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

第一, 我国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的管理意识相对薄弱, 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目前我国没有设立专门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部门,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的部门虽然较多, 但是各个部门的交叉与冲突没有得到很好地协调。第二, 对农业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成果奖励机制不够, 科技工作者的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的积极性不高。在非市场化成果鉴定的环境下, 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验收鉴定以学术论文为主要标准, 形成了一种重论文轻专利发明的机制。正是受到这种机制的驱动, 大量的农业科研与实际的农业生产并没有联系起来, 就更难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知识产权成果。

( 三) 农业技术创新及其成果知识产权化的协同机制不健全

“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创新目标, 多主体、多元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习近平强调在带领中国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依托创新行为, 无论是制度创新、文化创新, 还是科技创新, 都必须全面贯彻“协同创新”这个理念。“三农”问题是贯串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基本问题, 所以在农业领域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一种致力于相互取长补短的智慧行为。一方面要鼓励科技工作者努力进行科技研究, 进行专利发明, 另一方面更要强调对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

三、农业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农业技术创新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 增强人们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

当前, 公众对农业知识产权的认识是相当浅薄的, 甚至很多的人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和遗传资源的保护是完全不了解的。因此, 加强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的前提条件, 就是要提高人们对农业知识产权的认识以及保护意识。首先, 相关的涉农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科研单位应该带头组织学习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尤其是与农业有关的农业知识产权知识。其次, 应利用大众传媒宣传相关农业知识产权知识, 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到保护农业知识产权的重要战略意义。最后, 要真正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农业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的保护过程中来, 一方面鼓励人们进行科技创新, 另一方面学会知识产权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 二) 完善奖惩机制, 调动广大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目前我国在农业知识产权方面并没有相关配套的奖惩机制因此农业科研人员在创新和保护人的工作热情较低。笔者认为, 我们应该变化目前对于相关科研人员的考核和晋升机制。建立起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等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同时要不断探索有利于创新人才发挥作用的多种方式, 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激励机制。也只有这样才能给予保护知识产权更好的保护, 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 从而给予广大的农业科研人员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 增加其对科研工作的热情。

( 三)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协同创新条件下的成果共享与转移机制

农业技术政府和科研人员想结合进行协同创新应该是他的最高形式。具体指的是参与主体是政府, 相关农业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校研究机构, 在政府的指导之下, 在相关企业, 金融机构等资金主体支持之下, 进行相关农业知识产权的协同开发。对农业技术创新的理解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 前提层面当然是要重视技术创造, 与之更重要的便是关注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我们不仅要努力创造, 更要尽力保护与运用。笔者认为, 我们应当在协同创新的背景下, 进一步利用整合创新资源, 建立知识产权战略联盟, 发展全面合作, 科技资源共享。通过这样的深度合作, 妥善处理创新成果的享有与创新技术的内外部转移问题, 形成科学、合理的创新成果共享与创新技术的内外部转移机制。

四、结语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为了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提高农业竞争力。因此, 笔者愿望能够通过加强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让知识产权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助推器, 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 从而带动新农村的建设, 保障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加快法治“三农”建设步伐, 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徐丽平.浅析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2) .

[2]李蒙娜.中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乡学院学报, 2015 (5) .

上一篇:计算格式下一篇:电影语篇的多模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