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农业(通用8篇)
林农业 篇1
摘要:当前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研究合作农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制度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农业现代化进程下对推进合作农场的解读,选取江苏省太仓东林农场为例,分析合作农场生态循环农业制度的基础要素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探讨合作农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制度创新机制。结果表明,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土地规模化的经营主体(合作农场),呈现出集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农民就业保障与农村的社会管理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模式,形成了集种植业(稻田和果园)、养殖业(猪场和羊场)、生态旅游业“三位一体”的优化组合。阐明了推进合作农场的制度创新机制主要体现为,规制性、规范性与文化—认知性三种制度共同约束;三位一体的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创新与运行。提出了多途径提高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的产业绩效,多维度加强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的组织发育等建议,为我国粮食主产区提供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合作农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创新机制
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为合作农场型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即:充分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资金、技术、信息和专业化分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投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成为“四化同步”背景下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点。在当前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背景下,“合作农场”的出现体现了当前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三农”转型的现实需求,是农村土地经营方式转型的一项组织和制度创新。在土地集体所有、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基本框架下,土地经营模式正逐步向集体所有,农户自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资本下乡)以及集体经营(合作农场)等多种模式并存转变。而当前诸多关于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研究,多聚焦于前三种类型: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类型的研究,缺乏对“合作农场”所做的专门研究,当前对该模式的实证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合作农场型的农业现代化,将土地规模化经营主体,由过去的联户、大户或企业转变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更有利于与国家的城镇化、信息化战略相耦合,有助于有效整合国家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资源,提升农业生产手段和产出水平,并且在文化理念、服务体系、科技支撑和农民素养等方面更加完善,最终将促进农村社会向城镇化转型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江苏太仓东林农场,将种植业(稻田和果园)、养殖业(猪场和羊场)、生态旅游业进行“三位一体”的优化组合。以科技化引领实现品牌农业,以生态化种植实现循环农业,以机械化生产实现高效农业,创优品牌生态循环,探索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运作模式。这样的模式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值得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以江苏省太仓东林农场为例,旨在跳出“就农业论农业”、“就土地论土地”[7]的传统思维,从土地规模经营主体创新的视角,分析政府如何引导以及村两委如何发挥政经合一的管理主体作用,探讨合作农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制度创新机制,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下对推进合作农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推进合作农场的背景解读
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之后,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四化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及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1]。“三化同步”和“四化同步”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农业现代化滞后[1,2]。已有研究[3]指出,在同等GDP水平下中国工业化程度高于发达国家,城镇化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实证研究也有相同结论,如中部地区、东部江苏省。江苏省1990-2011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得出,城镇化与工业化上升趋势明显,但农业现代化水平有所下降。
根据已有研究,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制约因素可归纳为资本要素、土地要素、以及科技要素。“绿色革命”以来,欧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正是通过机械和科技手段,完成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信息化”将有助于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新型劳动力培育,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但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与其它产业相比还是很低的。实证分析指出,土地分散经营制度是阻碍农业科技进步最主要障碍之一[3]。如何结合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来共同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经营制度和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成为新的落脚点。
土地规模流转后,现代农业发展也走向了企业化、市场化和商品化[4],带动着利益的调整、分配与价值的增值,出现了大户经营、联户经营、委托经营、合作经营、公司经营等经营主体创新格局。土地股份合作社是目前合作经营的新兴主体,集股份制与合作制为一体,具有产权激励效应、规模经济效应[5]。在江浙一带城镇化、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地区,出现了以村为单位成立合作农场进行土地统一经营的集体经营这一创新形式。合作农场的入股要素,除了土地外,还可以是其他要素,如劳动、资金等。与联户经营、委托经营、公司经营等形式不同,合作农场不仅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重要的实现形式,还能从制度设计上规避把土地发包给种植大户或企业所产生的土地短期寻租、侵害农民利益[6]等问题。早在上世纪30年代,江浙两省的耕种合作就提出了“合作农场”一说,是以当时的土地个体所有制为基础。90年代初,苏南地区再度出现农场制,包括村办的集体农场即“合作农场”。
2 三位一体的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制度
我国粮食主产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特别需要处理好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循环农业与循环经济两大方面的关系。循环农业的原则,有学者基于既有研究提出了“4R+3U+2E→1RUE”的现代循环农业原则与目标体系,强调对于村域循环农业,关键是建立村庄为基础的生态整合机制与产业共生机制,在农业产业间相互交换废弃物,使废弃物得以资源化利用,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8]。有学者专门针对东部地区的苏北平原农业区提出建议,以大宗农产品生产、传统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绿色食品为重点产业链延伸型循环农业模式[9]。
东林合作农场是东林村在2010年5月姚湾村民小组完成拆迁的基础上建立的太仓首批合作农场之一,经营土地面积达120 hm2。通过组建合作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得以整体规划,利用原有的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承包土地,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合作农场提供了初始资金(当前投入总计800万元),另外还有国家政策性财政补贴,如中低田改造、高标农田建设、小农水项目及农机项目补贴(补贴60%)。当前,合作农场建成仓库550 m2、农机库800 m2,购置中拖3台,高速插秧机5台,其他配套农机具30余台套。目前村集体年收入1728万元,其中合作农场收入占比20%。
2.1 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制度基础要素
在东林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中,规制性、规范性与文化—认知性三种制度基础要素共同发挥作用。首先,规制性要素特别强调明确、外在的各种规制过程。从制度建立的视角,地方政府出台的规制性政策文件对合作农场的制度和组织属性作出明确界定。2010年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发展合作农场的意见》的通知。当前人力资源的短缺,是合作农场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之一。应农民加入合作农场后转型为“职业农民”的需求,地方政府于2012年印发《关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的通知,自上而下建立起一套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和人才成长机制。实行持证职业农民制。强制性的规制性要素是合作农场制度创新的核心成分,为合作农场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基础。政府还在引导、财政和信贷扶持、税收减免、经营范围与建设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性规制。
合作农场成立之后,内部建立起一套运行规章制度,涵盖合作社章程、农场协议、种植管理合同、农场员工规章制度(种植员、放水员、仓库保管员等)。但对合作农场的雇员来说,职位规则的激励作用尚不明显。种植农场的雇员,有2/3对于前一年的农作物单产、小麦和水稻的标的产量、奖金计算方式等一概不知情。然而,这种形式的好处是不用担心下雨影响生产等。因此,标准制定不合理也不会说。偿付规则的制裁中,包括由雇员自己填写打分表的形式,涉及偷拿集体财产、偷卖集体粮食等处以加倍罚款,2-3次以上将解雇。
其次,规范性基础要素,强调的是社会生活中的制度,还存在说明性、评价性和义务性的维度,包括了价值观和规范。东林合作农场制度的主要创建者是东林村村两委,来自村集体层面的其他规则和价值观构成了合作农场的规范性基础要素,主要有《东林村村民自治章程》和《东林佳苑小区管理“十不规范”》。《自治章程》为村委会管理本村属于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财务这一职责提供了规范性基础,赋权村委会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村成立由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的理财小组,对村财务活动进行监督。早期的规范性制度理论家帕森斯就将共同规范与价值观视为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基于村集体的共同规范和价值观为稳定合作农场的发展提供不可或缺制度基础要素。
第三,制度的文化—认知性要素构成了关于社会实在的性质的共同理解,以及建构意义的认知框架。合作农场的社员大多生活在同一个行政村的村域共同体之中,东林合作农场的管理层与村两委属“一套班子”:场长即理事长,由村主任担任;副理事长也是村两委成员;其他成员则是按照技术分类的小组长(仅有日常生产管理的权责)。关于农场发展及利益分配的重大决策主要是由以村书记和村长为代表的村两委共同决策。在村民自治的情景中建立起来的行政权威,构成了管理者与农场雇员之间互动的支持。在东林村,身兼私人企业老板的村书记与曾任蔬菜合作社社长的村主任,不仅具备科层制权威,同时也拥有魅力型权威。合作农场每月召开一次党员代表议事会,文化—认知性要素为合作农场提供了一定的信任基础。
2.2 三位一体的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建立
合作农场成立以后,村两委与上级相关农业部门开始密切的业务往来,通过与外界的沟通交流,拓宽了农场产业化生产的思路。村两委领导去河南考察后,提出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项目(获得六项专利)。与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公司及地方农委等合作,实现定性、定量生产有机富硒的水稻、小麦,单位产值约10.5万元/hm2,效益6.0万元/hm2。由富硒有机大米项目,因一个科技项目落户而产生了“一头猪、一亩地”和“富硒水果园”的生态种养殖项目,应用发酵床养猪及猪粪干湿分离新技术建设万头生猪生态养殖基地。用米厂的青糠、谷糠、小麦喂养生态猪、有机硒猪,并实行母猪生产智能化管理、数字化生产、肉猪生产的百分之百发酵床、自动给料系统。并与政府部门合作建成土壤氮磷拦截工程。当前生态养猪场占地3.5 hm2、总投资1 350万元,设计年产肉猪10 000头,其中5 000头为生态优质猪肉,产值3 500万,效益600-800万,争取三年内实现每亩平均效益10 000元。创建有机水果生产基地,占地4.0 hm2,投入250万元,建有设施大棚、保鲜仓库,引进水果新品种12种,年产水果90 t、产值70万元。
继有机水稻项目、生态养猪和富硒水果园等生态种养殖项目之后,村两委带领下的合作农场正在积极创建东林生态旅游基地。利用3%的农业设施用地指标(政策规定)开展建设,打造集果园采摘、农场体验、生态农家乐、营销门店购物等于一体的生态游线路,打造集生态生产、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多功能的现代农业模式。整合外部的信息和技术支持,借助各类涉农项目,东林合作农场生态循环农业正走向“机械化”、“生态化”和“科技化”的新“三化”之路,打造“种植业(稻田和果园)+养殖业(猪场和羊场)+生态旅游业”三位一体的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图1)。
合作农场收益的60%归村集体,40%用于支付农场员工工资和奖金。在农场层面,实行“大承包、小包干”的经营方式和“成本核算、绩效挂钩”的利益分配机制,包括支付管理费及管理人工费的标准、奖励方式、支付方式,亩均管理费、月基本工资等。由村两委制定承包管理标的(年际有波动,一般以农户经营方式的平均亩产为基准),如2011年的标的为水稻7 500 kg/hm2,小麦4 125 kg/hm2,定奖赔各20%(按正常年份产量)。与种植农场不同,生态养猪场很难制定承包管理标的。当前村两委也开始着手入股分成的分配机制。当前的养殖业激励主要来自规模生产,通过循环农业规避个体养殖所面临的猪场环境压力,且能更好地分担市场风险。当前合作农场实现的利润,在按章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和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后,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每人200元(基本可以解决一人一年的口粮所需),共60万元。同时,合作农场蔬菜基地生产的蔬菜以低于市场价20%供应村便利店,村民可凭粮食银行卡定量购买。
3 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制度创新机制
3.1 规制性、规范性与文化—认知性共同约束机制
规制性、规范性与文化—认知性三种制度的基础要素共同发挥作用,建立起集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村民就业保障与社会管理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合作农场型现代农业模式。地方政府出台的规制性文件,是合作农场制度创新的核心成分,为合作农场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基础。它不仅有利于解决土地流转、设施用地、风险保障等家庭农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有助于通过政府规制有效控制龙头企业经营中的“非粮化、非农化”现象。基于村集体的共同规范和价值观为稳定合作农场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制度要素。在村民自治的情景中建立起来的行政权威,构成了合作农场中管理者与农场雇员之间互动的支持性制度要素。以村集体为单位的合作农场,发挥着生产发展、就业保障与社会管理等多重功能。地方政府和村两委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地方政府作为合作农场发育的积极推动者,在组建引导、宣传动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召开现场会、推进会、动员大会、大讨论等,出台扶持政策、营造舆论氛围,规范土地有序流转、统一村干部的思想。2010年太仓市出台《关于发展合作农场的意见》,明确了发展合作农场的方法和形式、基本原则,组建的基本条件和程序及主要政策措施等。在土地、人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方面,政府出台了具体措施;其次,村两委作为合作农场运行的管理主体,在决策、操作、监督制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将治理组织和经济组织有机结合起来的制度设计,合作农场的管理层与村两委属同一班子,运行规则主要是村两委决策。在东林合作农场,村庄层面对土地、人力、资金、技术、信息及社会资本等各类内外部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顺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3.2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的模式创新与运行机制
生态循环农业的生产机制的再生产,是三位一体的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创新的制度诱因。对于合作农场的成员,由于农业生产(特别是养殖业)的特殊性(生产的周期性、以及面临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难以制定生产的管理标的。长远来看,土地规模化集中经营的面积将会受到规制性和文化—认知性制度要素的双重制约,不仅在政策上面临稳定粮食生产与发展高效农业的双重目标,在土地集中流转方面也会因边界不重合而受到村庄治理边界的限制。
从土地规模经营主体创新的视角,总的来看,土地流转实行“三权分离”的目的就是保障承包经营权带给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原承包农户以更多的财产收益,而经营权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有效配置。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主体,东林合作农场模式,一方面构建了“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农民参股”的承包地规模经营,强调了集体产权的合作优势;同时,它整合了承包土地和宅基地的统筹收益与置换,强调了农民作为承包主体的财产权和合作参与,进而突出土地合作化经营的规模优势和组织优势有效整合。最为关键的是,不单是土地资源,合作农场有效地在行政村层面进行各类资源要素的整合,包括人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为最大化土地规模经营效益创造最佳条件。
4 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4.1 多途径提高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产业绩效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过程表明,农业必须按照产业的特性(即以市场为导向)来发展[10]。但完全依靠市场化不可能顺利实现农业现代化,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于提高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至为关键。基于太仓东林合作农场的案例,政府部门应采取多元方式积极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合作农场;加大财政、信贷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在土地整治、农业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扶持合作农场的发展;依法减免合作农场税收,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支持合作农场参与粮食和农资经营,包括开展自用农业生产资料的购销业务,向本组织成员农户代购和代加工自用粮食;保障合作农场建设用地,如规模化畜禽养殖所需用地、农业机械存放场库用地,按照农用地进行管理。加工企业所需的建设用地,由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统筹安排用地计划。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发挥政府在外部的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对合作农场的发育尤为关键。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中,加大发展现代农业相关的指标权重,缩小GDP的考核权重,激励地方政府在追求产业绩效的同时,避免农业产业的非农化、农业种植的非粮化趋向。
4.2 多维度加强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组织发育
具体体现在人力、技术和信息等要素方面。人力资源短缺是制约合作农场型生态循环农业发育的重要因素,在太仓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当地政府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培训。另外,通过建立收益权与决策权相结合的治理机制,吸引年轻人才回流到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设中。还可以允许非社员参加理事会,外聘专家和政府官员参与经营管理决策等。股权设置方面,可参照北美新一代合作社的经验,建立外部的股份交易市场,允许非成员持股,但没有投票权。技术方面,需要出台具体的政策支持,围绕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信息农业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并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信息要素方面,建议通过网络支持,减少信息不对称,与其他合作社或合作农场的项目联结。除了积极引进农业专家和项目,需要搭建农业与市场的网络信息平台,建立农业信息源和数据库,为应对现代农业所面临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林农业 篇2
可行性研究报告
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二○○九年八月
-1- 项目名称 : 河南省光山县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项目法人 : 河南省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咨询单位法人代表主管副院长总工程师项目负责人
资质证书
: 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
院
长 :
高级工程师 :
教授级高工 :
高级工程师
: 国家发改委
甲
级 工咨甲12020080011 国家林业局
甲B级 林资证字甲B022
-2-
编制人员名单
执笔 : 徐瑜林
高级工程师
制表 制图
参加人员
赵黎明
: 赵黎明
: 黄
强
: 徐瑜林 赵黎明
翟中堂 姚
峰 王跃锋 张瑞明
康安成 孙红召
-3-
高级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工
程
师
黄
强 刘继平刘小珂 张雅慧黄新平张宏文黄运明 郭利华
目 录
第1章 总论...........................................................................................1 1.1 项目提要......................................................................................8 1.2编制依据.......................................................................................9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9 1.4研究结论.......................................................................................9 第2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11 2.1 项目背景.....................................................................................11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12 第3章 市场调查分析与需求预测.....................................................16 3.1 产品及用途................................................................................16 3.2 产品供需现状............................................................................16 3.3 市场需求预测............................................................................18 第4章 项目建设条件.........................................................................20 4.1 自然地理条件............................................................................20 4.2 社会经济条件............................................................................22 4.3 森林资源概况............................................................................22 4.4油茶产业现状.............................................................................22 4.5 项目法人基本情况....................................................................23 4.6 外部协作....................................................................................24 第5章 项目建设方案.........................................................................25 5.1 指导思想....................................................................................25 5.2 建设目标....................................................................................25
-4- 5.3 建设内容和规模........................................................................25 5.4 建设期限....................................................................................25 5.5 项目选址原则............................................................................25 5.6 技术措施....................................................................................26 第6章 风险分析.................................................................................29 6.1 风险因素识别............................................................................29 6.2 风险评估....................................................................................30 6.3 风险防范对策............................................................................33 第7章 环境保护.................................................................................36 7.1 基地环境影响分析....................................................................36 7.2 基地环境保护措施....................................................................37 第8章 项目组织与经营管理.............................................................38 8.1 项目管理与监督机构................................................................38 8.2 管理培训与技术培训................................................................39 8.3 研究开发与咨询........................................................................39 8.4 管理制度....................................................................................40 第9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42 9.1 投资估算依据............................................................................42 9.2 投资估算范围............................................................................42 9.3 投资估算....................................................................................42 9.4 资金筹措与安排................................................................42 第10章 项目效益与评价...................................................................44 10.1 经济效益..................................................................................44 10.2 生态效益..................................................................................45
-5- 10.3 社会效益..................................................................................45 10.4 项目综合评价..........................................................................46 第11章 保障措施...............................................................................48 11.1 政策支持保障..........................................................................48 11.2 资金筹措与投入保障..............................................................48 11.3 施工组织保障..........................................................................48 11.4 接穗供应保障..........................................................................49 11.5 科技支撑与信息服务保障......................................................49 附件:
1.项目建设单位法人营业执照 2.项目建设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 3.林权证 4.合作协议书
附表:
1.河南省光山县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主要量化指标表
2.河南省光山县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投资明细表 3.河南省光山县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资金来源表 4.河南省光山县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折旧摊销估算表
5.河南省光山县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总成本费估算表
6.河南省光山县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生产经营估
-6- 算表
7.河南省光山县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损益表 8.河南省光山县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财务现金流量表
附图:
1.河南省光山县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小班规划示意图 2.河南省光山县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小班规划图
-7-
第1章 总论
1.1 项目提要
1.1.1 项目名称:河南省光山县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1.1.2 建设单位:河南省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 1.1.3 法人代表:陈天同
1.1.4 技术依托单位: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光山县林业局 1.1.5 项目性质:低改 1.1.6 建设目标
以现代林业思想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依托,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高科技、高质量、高产量、高效益为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设133.33hm2油茶低改示范林;通过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广油茶新品种和经营技术,促进油茶产业发展。
1.1.7 建设地点:河南省光山县凉亭乡三八林场
1.1.8 建设内容及规模:油茶低产改造示范林133.33hm2。1.1.9 建设期限及进度:项目建设期为1年。1.1.10 项目投资
项目总投资320.35万元,其中:建安工程投资270万元,占84.3%;其它费用35.10万元,占10.96%;基本预备费15.25万元,占4.74%。
1.1.11 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320.3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5.43万元,占26.7%;地方配套资金42.71万元,占13.3 %。建设单位自筹192.21万元,占60%。
-8- 1.1.12 效益评价
项目建成后,基地可年产油茶鲜果126.00万㎏,以20年为一个生产经营期进行效益分析,项目税后财务净现值94.09 万元,内部收益率15.15 %,动态投资回收期13.2年,静态投资回收期7.1 年。项目的实施将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项目的实施,将为高产油茶品种及其栽培技术的推广提供良好的示范,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
1.2编制依据
(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9号文。
(2)《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2003年6月。(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LY5141-99《营造林工程建设项目文件组成及深度要求(试行)》。
(4)《经济林栽培》,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10月。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1)1.4研究结论
油茶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茶油作为健康绿色的食用油,其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均达到和超过世界知名的橄榄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符合河南省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
光山县自然条件优越,现有油茶林1333.33hm2,劳力资源充足,当地林农经营油茶历史悠久,栽培油茶的积极性较高,资源培育与资源利用紧密衔接,具备了发展油茶的各项条件,项目建设时机成熟。
项目建设单位是以开发种植高产优质无性系油茶为主业的公司。该公司与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河南省林业科学院、河南省林木种苗站
-9- 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并长期聘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油茶方面的专家作为项目的技术顾问,采用良种接穗高接换冠,建低产改造采穗圃2hm2,积累了丰富的油茶低产林改造经验,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地建成后,不仅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可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对于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综上所述,项目实施是必要的、可行的。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
号 1.1 2 2.1 3 3.1 4 4.1 4.2 4.3 5 5.1 5.2 5.3 5.4 5.5 5.6 指标名称 建设规模 低产林改造 产品产量测算 油茶鲜果产量 生长量指标 油茶鲜果 项目总投资 建安工程 其它费用 基本预备费 财务指标 年均收入 年均总成本 年均利润额 税后财务净现值 税后内部收益率 动态投资回收期
单
位 公顷 公顷 万㎏/年
Kg/ hm2·年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 年
数
量 133.33 133.33 126.00
141750 320.35 270.00 35.10 15.25
172.87 80.75 83.83 94.09 15.15 13.2
含建设期
达产期 备
注
达产期
-10- 5.7 静态投资回收期 年 7.1
第2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背景
抓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扶持名优经济林基地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关键。发展特色农林业是促进农村结构调整的好办法。当前,特色农林业发展的重点是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关联、风险共担的一体化经营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努力建设一批高标准的优质农林产品基地,把基地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按照与市场需求衔接、与企业配套的原则,发展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优势产业和产品,使农林业生产走上生态、绿色、效益、现代之路。茶油是一种具有极高营养、健康及经济价值的特色食品,油茶产业是我国特色农林业中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油茶产业对于发展山区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根据国家林业局“分类指导,分区突破”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即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商品林业。光山是全国油茶分布的北缘适生区,油茶林总面积1333.33hm2。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经营管理粗放、油茶品种低劣等原因,油茶林单产较低、效益低下,油茶产业化程度很低。为使油茶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品牌产业,在“山上办绿色银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和谐创业、兴县富民的目标,光山县提出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资源培育为基础,科技进步为支撑,大力推进油茶产业化经营模
-11- 式,力争到2015年全县新发展油茶面积6666.67hm2,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油茶林基地;同时,坚持种、育、加、贸、工、林一体化的原则,大力扶持油茶加工企业发展,研究利用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加强市场营销,形成油茶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提高油茶的经济效益。
河南省光山县自然环境优越,交通便利。项目建设单位—河南省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是林业产业化企业,主要经营范围包括林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等。2009年8月,根据《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申报指南》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办法林业项目实施细则(试行)》的具体要求,依据《农业综合开发林业建设“十一五”规划》涉及的重点建设领域和光山县的实际情况,公司决定申报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并委托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2.2.1 发展名优经济林基地,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产业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林业产业中的经济林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大力发展经济林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优选择。名优经济林产业在我省林业产业中具有很强的活力和发展潜力,是我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河南是全国油茶分布的北缘区,发展油茶产业,必将推进我省的名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满足我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光山县地处河南省南部山区,生态环境优越,适宜木本油料作物
-12- 生长,现有油茶林1333.33hm2,但由于品种退化,经营管理水平较粗放,产量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农民收入一直得不到提高。通过实施本项目,大力推广示范油茶优良新品种及高接换冠丰产技术,发展名优经济林基地,促进光山县林业的分类经营,可引导农民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营建高标准、高质量的低改示范林,努力提高林地产出,促进光山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光山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2.2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当前,我国林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整体效益不高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农业的发展方向必然是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林业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名优经济林基地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的综合表现和主目标之一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主要内容也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林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挖掘林业潜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省是农业大省,脱贫致富首先要从农民着手,尤其是山区农民。山区农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于林业,脱贫致富主要靠的是林业,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也要靠大力发展林业。我省自然条件适合油茶生长,是油茶的北缘适生区,拥有发展油茶产业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油茶林具有
-13- 培育周期短,收获期长,单位面积效益好的特点。与其它森林资源相比,经营成本较低,而且只要品种优良、科学经营、集约经营,可以在长时间内维持高产,其经济效益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发展油茶产业将是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
2.2.3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向小康迈进,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已由数量型、单一化向质量型、多样化方向转变,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符合人类追求健康长寿和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世界潮流,代表了食品产业的发展方向。油茶因其生长在空气新鲜的林地环境中,没有受到废气、污水污染,而且具有降血脂、低胆固醇等人体十分有益的特性,已越来越受到广大城乡居民的喜爱,但由于“货缺价扬”,使其成为“贵族食品”,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光山县目前油茶经营现状总体质量不高、品种老化、经营手段落后、单产低,严重制约了油茶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因此,实施高产油茶示范林基地建设项目,是推动油茶产业,丰富绿化食品,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需要。
2.2.4 适应科技推广与示范推广的需要
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建设是一项技术性强、科技含量高的工作,是林业科技进步对林业生产作出贡献的直接反映。亚林中心GLR长油1~18号油茶优良无性系品种是从293个无性系品种中选择出来的,是当地及大别山区的早实丰产、稳产、出籽率高、含油量高、抗性强,平均亩产达35-59kg以上的优良无性系。1996年,经江西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通过,江西省林业厅发布了推广18个优良无性
-14- 系的通知。1997年在《在林业部推广100项科技成果指南(1996-1997)》中,这18个油茶优良无性系品种被列为其中。河南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依托光山县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选用亚林中心GLR长油1~18号油茶优良无性系品种,采用集约经营措施,大面积建设低产改造油茶示范基地,使科研与生产单位密切结合,有力地促进油茶低改基地建设的健康发展。因此,本项目的实施不仅对光山县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起着科技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也适应我省油茶优良无性系品种推广的需要。
-15-
第3章 市场调查分析与需求预测
3.1 产品及用途
本项目产品是油茶鲜果。
油茶鲜果加工后产出茶油、茶枯和茶壳。
3.2 产品供需现状
3.2.1 国际食用油市场现状分析
食用油是人们生活必需的消费品,提供人体热能和必需脂肪酸。随着全球人口快速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全球食用油的消费量逐年增长,油料作物呈现供不应求之势,尤其是近年来生物柴油日益走俏市场,部分油料作物供应生产生物柴油,导致植物油的供应紧缺,使食用油的供应十分紧张。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已成为消费者关心的重要问题,人们对食用油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具有保健功能的橄榄油、茶油等食用油需要高速增长。
油茶主产我国南方,日本、越南、泰国等有少量栽培,美国东南部正在进行少量引种。由于国外油茶面积很少,整体产量很低,国际市场使用的茶油原材料主要来自于主产区—中国,中国的茶油产量占世界产量的90%以上。过去,日本和韩国等从中国进口茶油主要用于加工高级护肤化妆品,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则进口大量的茶籽和枯饼提取皂素,做生物农药和机床的抛光粉等。随着人们对茶油优质特性的不断认识,国际上已将茶油与号称“植物油皇后”的橄榄油相媲美,国际市场对茶油的需求日益扩大。中国加入世贸以后,更有利于茶油产品的出口,有眼光的油茶企业正在逐步开拓占领国际市
-16- 场。
3.2.2 国内食用油市场分析
目前世界上的食用油消费主要以植物油为主。按世界10种主要食用油的国家消费量排序依次是,第一位中国,第二位印度,第三位美国。这一顺序与人口排位相一致,人口是决定消费量的首要因素。我们是食用油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世界油料生产大国,菜籽、花生、棉籽、芝麻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大豆、葵花籽的生产也名列前茅。但是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和不断增加的食用油消费量,国内食用油生产远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每年不得不进口大量的大豆油、棕榈油、菜籽油等植物油。据统计,2004年全国食用油消费量达1750万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1%,人均年消费量13.5㎏,总消费量比2002年增长30%;2005年消费量达1850万吨,占世界消费量的22%,消费量比上一年增长5.7%,比2002年增长37%,人均年消费量达14.2kg。2007年全国食用油消费量达2250万吨,比10年增长了1倍多,人均年消费量17.3kg。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食用油消费量巨大,超过世界总消费量的五分之一。
我国油茶栽培面积366.67万hm2,年产茶油约20万吨,相当于我国食用油消费总量的1~1.8%,属于小油料种类,从总产量来而言,根本无法与大豆、花生、油菜、棉籽、芝麻等8种主要油料直接竞争,但由于茶油具有其他植物油所不具有的特性,在市场上一直处于货缺价扬的供应态势,被人们誉为“贵族食品”,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高消费人群和中老年等有特殊保健需要的人群。
3.2.3 省内食用油市场分析
河南省拥有人口近一亿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食用油的消
-17- 费规模偏低,据统计,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年均消费食用油约为17㎏,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06年美国人均食用植物油为34.2㎏,欧盟人均消费量高达37㎏,分别相当于我省人均占有量的2倍和2.18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河南本土的食用油消费总量必将扩大,食用油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油脂工业潜力巨大。
3.3 市场需求预测
食用油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油的消费缺口将不断扩大,即使通过改良栽植品种,提高油料作物产量,仍将存在着较大的消费缺口。同时,由于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各种食用油在市场都有销路。
茶油是世界最好的木本植物食用油之一,是人们喜爱的天然植物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从温保型转向健康型,而目前我们茶油产量相对很低,平均每年产量约20万吨,人均不到0.2kg,而意大利、西班牙橄榄油人均占有量高达20kg/年,我国要达到人均占有量1kg/年的标准,全国茶油产量需增加10倍,缺口达110万吨/年。茶油是来自大自然的产品,安全性高,经过精加工后,产品附加值高,是非常理想的食用保健油,符合人们的现代消费趋向,市场前景广阔。目前,我国每年都要进口100万吨棕榈油和橄榄油以满足市场需求。橄榄油以其“植物油皇后”的地位,身价是茶油的三倍,而部分营养成份还稍逊于国产茶油。在不少国家已基本实现食用油木本化的今天,这种供需状况显然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综上所述,茶油的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巨大,前景可观,因此,可
-18- 以大力发展油茶产业,不断提高油茶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以振兴地方经济,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19-
第4章 项目建设条件
4.1 自然地理条件
4.1.1 地理位置
光山县位于河南省东南端信阳市东南部,地处东径114°11′50″~115°10′45″和北纬31°37′06″~32°11′40″之间,北邻息县,东连潢川县,东南靠商城县,南接新县,西与罗山县隔河相望。县境东西宽60km,南北长55km,总土地面积1831km2。北临淮河水,南依大别山。
由于全县地处大别山山脉向黄淮平原过渡区,境内浅山、丘陵、平畈相间,垄岗纵横,整个地貌是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南有崇山,中有丘陵,北部岗畈相间。河、渠、堰相互交错,塘、湖、库星罗棋布。地形大体上可分为南部丘陵和中北部垄岗平畈两大部分。在县南部、大别山余脉向北延伸成牢山、斛栗岗、凤尾山、东岳寺、大尖山五大山系。海拔高度多在180m以上,比较大的山头有赛山、大尖山、龙王尖、鸡冠山、东岳寺、游龙寺、九架岭、云山、杏山、大山寨、牢山、王母观等,最高海拔433.9m,坡度多在15°~35°间。县中北部为垄岗平畈,平畈海拔40~60m,垄岗海拔60~100米。坡度和缓,形成十岗八大畈,全县丘陵面积占17.4%,垄岗面积占34.3%,平畈面积占3.6%。
4.1.2 气候、水文
光山县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属于湿润、半湿润区。春季温度回升快,多阴雨天气,但变幅较大;夏季炎热,降雨集中,多有夏涝和
-20- 伏旱发生;秋季降温迅速,雨量明显减少,个别年份阴雨雾罩;冬季寒冷期短,雨雪较少。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90小时,年平均气温15.4℃,一年之间,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5℃的天数为271天,大于或等于15℃的天数为179天,310℃的积温4398℃,无霜期为226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027.6mm,最多年份1481mm,最少年份570毫米,全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17天,全年相对湿度74%。
4.1.3 土壤
全县共有黄棕壤、水稻土、潮土三大土类,九个亚类,25个土属,92个土种。其中黄棕壤类39.2%,水稻土类占27.9%,潮土类占2.9%。PH值5.5~7.5,南部丘陵多为黄棕壤和粗骨性黄棕壤两个亚类,主要有板片岩、花岗岩和少量的火山喷出岩、石英岩和石灰岩;在80%以上的土地面积中,岩石易风化,成地快,土层深厚,地质疏松,营养元素丰富,对林木生长十分有利;中北部垄岗,78%的面积为黄胶土,其次是红粘土、麻岗土、白散土、黄老土等土属,这些土壤质地粘严重,活土层浅,透水透气性差,肥力低,易涝易旱,水稻土多分布于山冲、丘陵、谷地、沿河、平畈。
4.1.4 植被
全县植被属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带,植被区系以亚热带种类为主,同时兼有暖温带植被成分,植物种类繁多,具有南北植物草类共生的特点。全县有高等植物140科、1800余种。其中木本植物600余种。按植物资源的用途划分为用材树种约150种,油料植物200种,淀粉植物100余种,纤维及纺织植物12种,药用植物900多种,另有芳香观赏植物180多种。主要用材树种有杉木、马尾松、火炬松、湿地松、栎类、枫香、毛竹等;主要经济树种有板栗、银杏、油茶、-21- 油桐、茶树等。
4.2 社会经济条件
4.2.1 人口、劳力
全县辖17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工业园区,1个名胜管理区,345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183702.66hm2,总人口8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4万人,农村劳动力43.4万人,占农业人口63.5%。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主要从事农、林、牧、副、渔业,全年劳作,积累了丰富的农林生产经验。
4.2.2 交通运输、通讯
光山县交通运输十分便利,京
九、宁西铁路和大广、沪陕高速公路及国道106、312纵横交汇,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全县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9855门,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5.9部,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移动、联通通讯网络覆盖全县。
4.3 森林资源概况
据光山县“十一五”期间二类资源调查成果数据显示,全县土地总面积183702.66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57249.74万hm2。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33315.14万hm2(其中竹林149.64万hm2);疏林地
261.54万hm2;灌木林地2475.42万hm(其中经济林2470.81万hm2);未成林造林地490.46万hm2;无立木林地109.67万hm2;苗圃地847.63万hm2;宜林地19949.88万hm2。全县活立木蓄积1047625m3,森林覆盖率19.48%,林木绿化率20.90%。
4.4油茶产业现状
光山县油茶大多直播造林于70年代初期,现有油茶面积1333.33hm2。油茶林多年没有垦复,枯枝横陈,杂草丛生,管理粗放。
-22- 油茶主要品种类型有寒露子、霜降子,油茶林每亩平均50~60株,单位产量低,平均亩产油茶籽40kg左右,榨油方式多以传统液压式土榨为主,每亩产成品油3~5kg,出油率较低,且茶油品质不高。由于总量偏小,形成不了产业,零散经营形成不了产业管理,也产生不了规模效益。同时,榨油技术落后,设备简陋,造成出油率低,产品原料浪费大,成品油品质差。
光山县发展油茶自然条件优越,现有油茶低产林1333.33hm2,且面积相对集中连片,土壤处于南北过渡地带,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非常适应油茶的生长发育,进行油茶低产林改造潜力巨大。
4.5 项目法人基本情况
河南省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是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9年3月,注册资金285万元。公司座落在县城主干道弦山西路,光山——南向店交岔处,以油茶良种繁育、种植高产优质无性系油茶为主业。
公司技术力量雄厚,基础设施设备完善。现有职工(包括临时工)2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人,注册会计师2人,专业护林员5人,后勤1人,临时工10余人。公司与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该公司外聘3名高级技术人员参与公司的技术开发与基地经营管理工作,其中包括湖南省林科院油茶首席专家陈永忠博士。公司现有办公楼1栋,面积360m2,职工宿舍楼1栋,面积400m2,奥迪A6L1辆,福特福特斯1辆,江凌客货两用车1辆,还购臵了部分小型生产工具等设备。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光山县委、县政府打造“国家级油茶产业开发示范县”和“河南省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县”的双重目标,去冬今春以来,-23- 公司斥巨资与湖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共建3.33hm2全国油茶新品种区域性实验基地,“湘林”系列高冠换接采穗圃2.00hm2,从江西引进4年生“长林”系列油茶大树2200株,建立优良品种展示园3.33hm2,引进1年生“长林”系列油茶苗木5.5万株,建成33.33hm2优质高产示范园,成功培育“长林”系列优良无性系嫁接苗520万株。
4.6 外部协作
项目技术依托单位湖南省林业科学院,40多年来,一直将油茶作为科研重点,先后参加了“六五”、“七五”国家攻关项目;“九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和部、省级项目20余项,在油茶良种选育、丰产栽培、加工和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取得油茶科研成果15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个,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个,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8个,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选育出优良农家品种、优良家系和优良无性系等新品种90个。还主编出版油茶专著3部,其中《油茶优良种质资源》是我国一本油茶种质资源专著,制定了行业标准《油茶良种选育及苗木质量分级》,发表油茶学术论文100余篇,建设了中国油茶门户网站,国家林业局油茶研究开发中心已正式挂牌于该院。
通过多年的坚持不懈和科学实践,湖南省林业科学院锻炼和培养了一支基础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结构合理、具有良好团结协作精神的油茶科研和推广团队。首席专家陈永忠研究员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湖南“121”人才,是油茶科技领域的领军人才。该团队共11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博士3人,硕士8人。
-24-
第5章 项目建设方案
5.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以油茶产业化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科技兴林的方针,依托现有的资源优势和先进的科技成果,高标准建设高产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我省油茶低产林改造的推广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5.2 建设目标
以现代林业思想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依托,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高科技、高质量、高产量、高效益为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设133.33hm2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林,通过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广油茶新品种和经营技术,促进油茶产业发展。
5.3 建设内容和规模
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林133.33hm2。
5.4 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为1年。
5.5 项目选址原则
(1)地形、地貌:选择阳坡海拔300m以下的丘陵地,山地坡度小于25。,面积相对集中连片。
(2)气候:油茶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要求年平均气温17-21℃、降雨1000~2200mm。
-25-(3)土壤:选择土壤深厚、疏松、排水良好、PH值4.5~6.5之间的微酸性沙质壤土、轻粘壤土为宜。
(4)交通:交通便利,方便农用物资和产品的运输。
5.6 技术措施
5.6.1 油茶低改示范林
5.6.1.1 品种选择
示范林基地建设选用亚林中心“长林”系列18个油茶优良无性系品种作接穗。这些优良无性系接穗,高接换冠3年后即开始挂果,第6年即进入稳产期,亩产茶油可达到30~59kg以上。5.6.1.2 整地换冠
(1)林地清理:清除林地内的杂灌和杂草。
(2)换冠季节:以5~6月为好,最迟不能晚于6月底。(3)施基肥:施基肥应以有机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氮、磷、钾配合施用。第1年施有机基肥6600kg/hm2和复合肥825kg/hm2。(4)补接:换冠后2~3个月,对换冠林地进行一次全面的换冠成活检查,登记小班成活率和空缺株数,待9月初,利用优质采穗圃当年新抽夏梢进行补接。5.6.1.3 抚育管理
(1)幼林抚育:每年松土除草2次,第一次在5~6月进行,第二次在8~9月进行。
(2)成年油茶林抚育:垦复是成年油茶高产稳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垦复主要指冬挖夏锄,冬宜深挖,一般在20~25cm深,夏季宜浅锄,其深度在10~15cm。垦复时要注意荒山宜深,熟山宜浅;平坡深,陡坡浅大树老树深,幼树浅;树冠外深,树冠内浅。
-26- 垦复的方法根据地形和经营方式来确定,坡度在15。以下进行林粮间作或荒芜的成林,可用全垦,冬挖夏锄只要做到2年1深挖,1年1浅锄即可。
(3)施追肥:从第2年施追肥,一般结合垦复进行,在树冠投影外沿开环状沟施入钙镁磷肥和氯化钾,施肥量分别为1320kg/hm2和330kg/hm2。整个经营期间每年均施钙镁磷肥1320 kg/hm2和氯化钾330kg/hm2。5.6.1.4 修枝整形
修枝能培育和调整树体结构,控制徒长和过度的养分消耗。修枝的原则是:幼树轻剪、老树重剪,大年重剪、小年轻剪、方法要因树制宜,先修下部,后剪中、上部;先剪冠内,后剪冠外,做到修剪得均匀,上下不过分重叠,左右不拥挤。修剪时留桩不能过高。切口要求平滑,稍倾斜,用接蜡、或黄泥、石灰深封。对于徒长枝的修剪,要看树龄和生长状况,树冠已经形成的壮龄油茶,徒长枝应从基部剪去。对于交叉重叠枝,要剪去向冠内生长的,保留上面的。对于丛生枝,应进行疏删,保留1~2根健壮的枝条进行培育。时间在11月~翌年2月间为宜。从收摘果后春梢萌发前这段时间较好。5.6.1.5 病虫害防治
(1)油茶的主要病害有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和油茶煤污病,主要害虫有油茶毒娥、油茶尺蛾、茶梢蛾、金龟子、象甲、天牛、红蜘蛛等。
(2)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要保持林内卫生,清除林内滋生病虫害的根源,同时配备一些高效低残留药剂和喷洒器械。基地应制定病虫监测计划,明确责
-27- 任人,发现病虫害及时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将灾害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此外,还应严格执行产地植物检疫制度,防止引入感染病虫害苗木。5.6.1.6 林道
修建林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营造林生产管理和林产品的运输。应采取环山设臵,宽1.0m,每公顷修75~120m,坡降不大于10%。
-28-
第6章 风险分析
基地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自然、经济、社会等多种风险,这些风险对项目构成一定的威胁,甚至影响项目目标的实现。因此,在风险因素识别的基础上,评估风险程度,提出风险防范对策、有利于优化项目方案,实现项目目标。
6.1 风险因素识别
6.1.1 自然风险因素
(1)森林火灾。油茶虽是防火树种,但是在油茶生长初期,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森林火灾,可能蔓延到造林地给幼苗造成毁灭性破坏,直接影响项目目标的实现。
(2)森林病虫害。当地森林病虫害的传播为外来有害生物的侵入,会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轻则造成油茶减产甚至绝收,重则导致树木死亡,甚至大面积毁灭。
(3)其它自然灾害。近几年来,我省自然灾害发生较多。项目实施过程中,旱灾、水灾、冻害等自然灾害对项目造林,尤其是高冠换接幼林,将产生危害,甚至大面积毁灭。
6.1.2 财务风险因素
(1)配套资金筹集风险。项目投入总资金由中央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含建设单位自筹)组成。配套资金出现缺口,将影响项目的正常实施。
(2)物价风险。接穗、肥料、劳动力等单价上涨,将增加项目预计成本,使项目投资出现缺口,直接影响项目的进度和效益。
-29- 6.1.3 经营管理风险因素
(1)组织管理风险。项目组织管理是项目支撑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组织管理体系缺乏或混乱,预期目标将无法实现。组织管理包括项目管理机构、经营主体、经营形式、经营管理者等。(2)集约经营技术应用的风险。项目的成功建立在全面推广使用集约经营技术的基础上,如果沿用粗放的林业生产技术,将影响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
6.1.4 国家宏观政策风险因素
如果国家调整对林业的扶持政策,将对项目产生影响。
6.1.5 资源和市场风险因素
(1)用地风险。林地是项目实施的基础。没有足够数量和一定质量的林地供项目使用,则项目规模无法得到保障,将直接影响项目目标的实现。
(2)种质资源风险。如果优质无性系接穗无法充足供应,接穗质量低劣,则项目改造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将直接影响项目目标的实现。(3)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优质接穗及其它生产物资能否及时足额供应以及价格波动,将直接影响项目进度和达到预期目标。
6.2 风险评估
本项目面临的风险因素很多,但风险程度等级不同。进行风险评估时,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风险损失的大小,将风险程度等级分为一般风险、较大风险、严重风险、灾难性风险等四个等级:
一般风险指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不大,或者既使发生,造成的损失也较小,一般不影响项目的可行性。
较大风险指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或者发生后造成的损失较
-30- 大,但造成的损失程度是项目可以接受的。
严重风险是指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风险造成的损失大,使项目由可行变为不可行;或风险发生后造成的损失严重,但风险发生的概率很小,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项目仍然可以正常实施。
灾害性风险指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一旦发生将产生灾难性后果,项目无法承受。
6.2.1 自然风险评估
(1)森林火灾风险。发生森林火灾要具备三个要素:火源(一定的温度)、可燃物、氧气(空气)。项目区主要设在无立木地带,造林树种油茶本身就是防火树种,因此,项目区发生森林火灾可能性比较小。
(2)森林病虫害风险。森林病虫害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结构不合理导致的森林自身抵抗能力下降,病虫害天敌数量减少,植物检疫滞后导致的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等。项目区基本没有其它林木生长,病虫害发生率不大;但接穗基本来自外县地区,如果植物检疫不过关,有可能造成外来有害生物的传播,但只要做好检疫工作,项目区发生森林病虫害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森林病虫害属一般风险。
(3)其他自然灾害风险。近几年来,我省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发生干旱、洪水、冻害、风害等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对不同的森林影响很大,轻则导致幼树生长发育不良,重则导致大面积幼树死亡。油茶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要求年平均气温17~21℃、降雨1000~2200mm。据资料统计,项目区平均气温17.1℃,年均降水量1768.9mm,气候条件均满足油茶林正常生长的要求,除特殊年份外,-31- 油茶生长不会受到冻害的影响。另外,据多年观察,项目区周边油茶生长极少受到干旱和风害的影响。因此,干旱、冻害对幼龄林和成熟林均属一般风险。
6.2.2 财务风险评估
(1)资金风险。项目配套资金由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因此,配套资金属一般风险。
(2)物价上涨风险。项目价格测算时已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即使物价有所上涨,项目也能内部消化,对项目造成影响有限。因此,物价上涨属一般风险。
6.2.3 经营管理风险评估
(1)组织管理风险。项目组织管理机构缺乏沟通协调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将导致项目失败。公司组织机构齐全,管理制度完善,并有专门的机构从事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为公司大胆决策、科学决策提供保障。因此,组织管理风险是一般风险。(2)林业技术推广风险。如果不能在项目中全面推广使用先进、实用的油茶集约经营技术,将无法实现项目目标。项目建设所依托的湖南省林业科学院长期从事油茶良种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在技术推广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技术推广属一般风险。
6.2.4 国家宏观政策风险评估
当前,国家非常重视林业建设,出台的林业政策朝着调动林农造林积极性方向调整,这将有利于基地建设,与此相反的政策调整出现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林业政策风险属一般风险。
6.2.5 资源和市场风险评估
(1)项目用地风险。低产林改造用地无法落实或用地数量不够,-32- 将直接影响项目目标的实现,对项目造成的危害极大。根据最新的森林资源调查成果,项目区现有的林地资源完全可以满足项目需求,用地风险将主要来自土地拥有者对项目的排斥和其他用地的竞争。鉴于本项目的优惠政策及公司建立的基地加农户的产业链模式,吸引力超过以往任何同类项目,因此用地风险属一般风险。
(2)种质资源风险。接穗质量低劣将直接影响林分质量和林地产出,使项目无法达到预期目标。项目建设单位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亚林中心有充足的接穗可以满足项目建设单位。因此种质资源风险属一般风险。
(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对项目造成的损失表现在市场供求关系,价格与预测可能出现较大偏差,市场出现一定风险。因此,鉴于项目建设周期较短,物资购臵量不大,市场风险属一般风险。
6.3 风险防范对策
通过上述风险分析,本项目面临的风险多属于低等级的一般风险,但这些风险对项目的威胁是不容忽视的。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提出如下风险防范对策:
6.3.1 自然风险防范对策
(1)森林火灾防范:①加强林区火源控制,防止人为森林火灾;②加强瞭望巡护,及时发现和控制森林火灾;③配备必要的扑火机具;④将项目区的森林防火纳入当地森林防火系统,逐步实现森林防火“四网两化”。
(2)森林病虫害防范:①加强植物检疫,防止当地病虫害的传播和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②加强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发现,处臵和控制疫情,防止疫情扩散;③加强对病虫害检疫、测报人员的
-33- 培训,配臵必要的检疫防治器械,提高病虫害综合防治能力。(3)干旱、冻害等其他自然灾害防范:①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掌握近期气象状况,做到早预知、早防范②夏、秋季节,注意掌握土壤水分状况,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换冠幼树干旱致死;冬季,采取覆盖措施,注意树干保温防冻。③对于成活率或保存率不高的林地,选择适宜时机,及时进行补接。
6.3.2 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1)资金风险防范:提供配套资金承诺函,确保配套资金及时到位。
(2)物价风险防范:①实行招标采购、降低采购费用,在项目物资购买方面降低风险;②招标选择施工队伍,实行劳务承包,在项目劳务成本方面降低风险;③项目基本预备费中解决部分成本增量。
6.3.3 经营管理风险防范对策
(1)组织管理风险防范:①建立项目培训中心,开展项目管理,监测、营林技术、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财务管理等培训;②根据项目特点,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如工程质量管理办法、资金使用规定、报帐程序、管理人员职责等。
(2)技术推广风险防范:①加强对项目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自身素质;②加大油茶低产林改造新技术的宣传力度,让林农了解、接受新技术。
6.3.4 国家宏观政策风险对策
(1)切实落实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如取消农林特产税,防止政策反复。
(2)为项目提供各项优惠政策,在造林地选择、林权转让、劳动
-34- 力组织等方面给予支持。
6.3.5 资源和市场风险防范对策
(1)用地风险对策:①项目批准后,尽快开展初步设计,落实符合项目要求的林地。②向林农宣传项目的意义和优惠条件,尤其是对林农自身的好处,使林农了解项目、接受项目、加入项目,为项目提供林地。
(2)种质资源风险对策:①优良种质供应单位是经政府部门批准的正规培育单位。②接穗应该有“两证一签”。③必要时,要聘请有关油茶专家对种苗进行鉴定。
(3)市场风险防范:①进行市场调查分析,特别注意项目建设期市场的预测,包括物资价格、供求情况等;②随时关注市场行情和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5-
第7章 环境保护
7.1 基地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来自项目活动,项目建设中的各类投入物等,因此,分析各影响因素的特点,将为采取各种保护措施提供基础。
7.1.1 项目活动影响
本项目作为一项营造林建设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可能对水土等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营造工程建设中的清山、整地等活动造成植被的破坏和破土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
7.1.2 投入物影响
由于项目施工过程中要进行较多的物质投入,如接穗、肥料、农药等,在此过程中往往产生各类废弃物,如接穗、肥料、农药等的固体包装物和废弃化学品。其对环境的影响分述如下:
(1)接穗: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发生在低产改造中,表现为接穗自身发病引入病虫害,由于项目执行严格的病虫害检疫制度,因此接穗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几乎不存在;
(2)农药:剧毒高效农药的使用必然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改变,可能引起环境污染和人畜中毒;
(3)肥料:施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不科学的施肥方法造成水体和土壤物化性能的改变,污染水质和降低土壤肥力等。(4)废弃物:主要包括接穗、农药、化肥等的固体包装物和废弃化学品等,会影响和污染环境。但只要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36- 对环境的影响可以降低到最小。
7.2 基地环境保护措施
7.2.1 水土保持措施
(1)林地清理时只清除杂灌、杂草。
(2)抚育垦复时,以中心株为圆心半径0.5m内松土,用干草覆盖表土,在周围筑0.2m高的土堆,以防水土流失。(3)施肥采用沟施方法,施肥后及时用土填好。
7.2.2 病虫害防治措施
(1)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法理”的原则;
(2)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严禁使用病虫害感染的种苗;(3)有害生物的防治以生物措施为主,其次才考虑使用农药,但即便使用农药,也应施用低毒、残留期短的农药,以防产生危害 ;(4)提倡施用有机肥和埋青作业,本项目充分利用枯饼作肥料,尽量少施用化肥,以减少对水体、土壤的负面影响。
7.2.3 废弃物处理措施
在苗木造成和抚育管理过程中及时清理现场。对换冠、洒农药、施化肥后产生的固体包装物和废弃化学品分别进行妥善处理。
-37-
第8章 项目组织与经营管理
8.1 项目管理与监督机构
8.1.1 机构设置
(1)成立项目领导小组
为加强项目管理,成立河南省光山县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分管林业的领导担任,成员包括林业局、财政局,河南省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湖南省林业科学院等相关单位的负责人组成,负责协调、监督和检查项目的实施。(2)建立基地建设办公室
基地建设办公室在河南省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内,人员由建设单位和技术依托单位人员组成,办公室下设生产技术部、行政财务部和销售部。
8.1.2 机构职责
(1)项目技术依托单位湖南林业科学院负责提供成熟的技术成果和科技信息,为建设单位组织技术培训,对项目建设的每道工序进行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检查,结合项目建设进行油茶丰产等方面的后续科学研究。
(2)河南省联兴油茶开发公司为本项目的建设单位,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和配套资金落实,以及项目造林作业设计,技术指导和资金筹措,组织好接穗、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供应,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8.1.3 人员配置
-38- 应遵循效率优先、技术优先、人员精干,一专多能的原则进行配臵。为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所有人员全部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生产的季节性用工采用招聘临时工的形式解决。项目定员10人,其中建设单位8人,技术依托单位2人。按照能分:管理人员5人,科研技术人员4人,其它人员1人。各部门人员配臵见表8-1。
项目人员配置一览表
表8-1
单位:人
其中
部门 合计 主任 副主任 生产技术部 行政财务部 销售部 2 2 1
4
人数
管理人员 1 1 1 1
科研技术人员
4其他人员
18.2 管理培训与技术培训
为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建设单位将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岗前培训、操作培训,并邀请相关培训机构和技术专家对项目建设参与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对关键岗位实现“上岗资格”管理。
8.3 研究开发与咨询
本项目的研究开发主要由依托单位湖南省林业科学院负责,同时
-39- 聘请森林资源培育、林业科研、环境保护、林业调查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咨询小组,为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咨询服务,提高基地建设效益。
8.4 管理制度
为提高基地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必须制定统一的计划管理、工程管理、资金管理、经营技术管理,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8.4.1 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是对项目建设进度、质量监测评价、资金使用等工作的全面监督与管理,实施单位要按照“统一计划,分步实施,各负其责”指导原则,根据国家对项目的批复和初步设计文件,确定本项目造林规模,换冠技术、物资采购、人员培训、资金使用及后期管理计划等,计划一经指定,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动。
8.4.2 工程管理
本项目管理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建设初选责任人负责制,严格执行国家林业局颁布的《关于造林质量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的规定》,建立造林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体制。工程建设项目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工程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8.4.3 资金管理
本项目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资金来源于中央投资和地方配套资金(包括建设单位自筹)两部分,各级资金必须足额到位、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在资金管理上要按照重点林业工程建设要求,设立项目资金专用账户,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单独记账,-40- 单独核算、单独报账、严格资金使用程序,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既要受同级财政、审计部门的检查、监督和审计,又要接受上级管理机构的不定期检查。
8.4.4 经营技术管理
(1)加强项目参与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项目建设单位应分层次全面加强项目参与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建设队伍的整体水平。(2)工程建设各项工序,要严格执行国家及行业技术规程(标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确保基地建设能够顺利地进行。
-41-
第9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9.1 投资估算依据
(1)原林业部颁发的《林业工程概算编制方法》。
(2)根据项目区用工单价综合确定营造林投资及油茶鲜果采收成本。
(3)工程建设其它费用中设计费按建安工程投资的3%计算,建设单位管理费按建安工程投资的2%,监理招标费按3%计算,科技推广费按3%计算,竣工验收费按2%计算。
9.2 投资估算范围
项目总投资包括建安工程投资、工程建设其它费用和基本预备费三部分。其中:建安工程投资包括营造林费用和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营造林投资包括接穗、肥料、农药、林地清理、高接换冠、抚育、林道、管护等费用。工程建设其它费用包括可研、调查设计费、建设单位管理费、监理招标费、科技推广费和竣工验收费。
9.3 投资估算
经计算,项目总投资320.35万元,其中:建安工程投资270万元(包括营造林投资267万元和基础设施建设3万元),占84.3%;工程建设其它费用35.10万元,占10.96%;基本预备费15.25万元,占4.74%。
9.4 资金筹措与安排
-42- 项目资金来源主要由中央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和建设单位自筹三部分组成。项目总投资320.3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5.43万元,占26.7%;地方配套资金42.71万元,占13.3%。建设单位自筹192.21万元,占60%。
本项目建设期一年,项目资金除竣工验收费5.4万元在项目建成三年后使用外,其余项目资金均在第一年使用。
-43-
第10章 项目效益与评价
10.1 经济效益
10.1.1 项目投入与产出
10.1.1.1 基本数据
(1)项目效益计算期:根据项目特征和油茶林生长过程,确定项目效益计算期(整个经营期)为20年,其中项目投资期1年,生产经营期19年。
(2)产品产量:根据高产油茶的特点和生产能力,确定本项目产品产量指标:油茶鲜果单位产量:第3年4725kg/hm2,第4年7087.5kg/hm2,第5年8505kg/hm2,第6~20年9450kg/hm2。(3)产品销售价格:根据产品特性和当地市场行情,综合确定项目产品(油茶鲜果)的销售价格:油茶鲜果单价:1.6元/kg。(4)投资单价:项目投资包括建安工程投资(营造林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工程建设其它经费用(前期工作费、设计费、建设单位管理费和工程监理费)。10.1.1.2 项目产量与产值
本项目的产品是油茶鲜果,在整个经营期内,油茶鲜果产量共2160.9万kg。其中第3年产量63万kg,第4年产量94.5万kg,第5年产量113.4万kg,第6~20年产量均为126万kg。
项目总产值3457.44万元。其中第3年产值100.8万元,第4年
-44- 产值151.2万元,第5年产值181.44万元,第6~20年产值均为201.6万元。
项目产品产量和产值分估算详见附表6。
10.1.2 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项目的建设规模、产品种类、技术方案等要求,对投资项目可能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计算,并进行项目经济效益分析。项目在整个计算效益期(20年)内油茶鲜果产量可达2160.9万kg,累计产值3457.44万元。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1)损益分析:在整个经营期(20年)内,项目产品销售收入3457.44万元,总成本费用1780.78万元.实现项目累计利润为1676.66万元,提取盈余公积金(按利润的10%)后,累计未分配利润为982.18万元。项目财务分析效益估算详见附表7。
(2)财务现金流量分析:经计算,整个经营期内累计净现金流量105.38万元,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5.15%,财务净现值(I=12%)94.09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7.1年,动态投资回收期13.2年,可见项目财务效益良好。详见附表8。
10.2 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增加项目区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加大林地产出,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扩大森林资源总量、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净化大气、提高森林减灾防灾的能力等多个方面。由于油茶皮光叶厚,四季常绿,不易着火,又具有防火功能。
10.3 社会效益
-45- 项目的实施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区域农民的收入,推动林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提高油茶生产的科技含量,为全省油茶低产林改造发挥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项目在整个经营期内可为农民增加劳务收入1615.00万元,相当于平均每年需要1.6万个劳动工日从事营造林抚育、栽植、管护、采收等林业生产,不仅缓解了项目区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能增加周边地区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通过项目实施,可大大提高当地林农的科技意识和营林技能,增加林地产出,既可满足市场需求,改善人民生活,又能出口创汇,促进当地油茶产业的大力发展。
10.4 项目综合评价
油茶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茶油作为我国特有的食用油,其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均达到和超过世界知名的橄榄油,其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项目通过油茶低产林改造,促进油茶产业的发展,符合河南省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
我国油茶栽培历史悠久,油茶优良品种丰富,丰产培育技术成熟。光山县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丰富,劳力资源充足,当地林农经营油茶历史悠久,栽培油茶的积极性较高,资源培育与资源利用紧密衔接,具备了发展油茶的各项条件,项目建设时机成熟。
项目建设单位河南省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以开发种植高产优质无性系油茶为主业的公司。该公司与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并长期聘请该院油茶方面的专家作为项目的技术顾问,已培育了2hm2低产林改造基地,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油茶林的经验,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6- 基地建成后,不仅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基地建设可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对于优化林业 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综上所述,项目实施是必要的,可行的。
-47-
第11章 保障措施
11.1 政策支持保障
本项目是2010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中产业化经营项目的组成部分,必须认真落实国家和河南省有关的各项优惠政策。要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全面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在项目准入,资金扶持、税费和资源利用政策等方面,给予各种所有制林业经营组织平等待遇,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促使国内外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在市场资源配臵中流向林业特色产业,使油茶产业发展成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政府应对推广优良新品种的经营组织给予补助性资金支持,同时把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工作向经营组织转移,支持经营组织加快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体系建设。
11.2 资金筹措与投入保障
本项目建设资金由中央财政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和建设单位自筹三部分组成,各部分资金必须及时足额到位,特别是地方各级财政应按照经批准的项目计划足额落实财政配套资金,并将财政配套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坚持基地建设多元经济并存。油茶低产林改造建设工程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规律配臵生产要素,多渠道、多方位寻求建设资金。
11.3 施工组织保障
-48- 油茶低产林改造建设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程。确定作业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必须实行招投标制,工程设计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施工单位应通过招标进行择优录用,并实行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引入工程管理机制,委托有资质的监理单位对项目建设进行全程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项目实施中的质量问题。
11.4 接穗供应保障
选用良种,是提高林地生长量,加速森林资源增长,达到项目预期目标的重要物质基础。油茶低产林改造基地建设应确保换冠的良种使用率达到100%。因此,必须加强与亚林中心、湖南林业科学院等单位的友好合作,确保油茶良种接穗供应不出问题。
11.5 科技支撑与信息服务保障
本项目建设始终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油茶是我国主要的木本油料树种,栽培历史悠久,经营管理经验十分丰富。近年来,我国在油茶优良品种、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技术推广方面成绩显著,已经研究了不少油茶技术,如“油茶低改技术组装配套推广应用”,“油茶优良无性系性状的研究”,“油茶高产技术开发”,“高品质油茶的有机栽培和推广技术”等。项目技术依托单位技术力量雄厚,科学人员学术水平高,在油茶优良品种,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技术推广方面成绩显著。这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与省内外优级种苗生产的科技交流与合作,通过获得的有利信息为为本项目服务;充分发挥计算机在信息管理中的优势,加强项目档案资料数据化管理,建立小班数据库,及时掌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使用,-49- 施工进度、技术应用,项目质量等信息,实现项目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动态化、自动化、科学化和高效化管理。
林农业 篇3
关键词:技能大赛,电子线路,课程改革
0引言
为了积极响应我国教育部对中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提升各大中职院校的办学质量,职业院校间每年举行的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技能大赛为中职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技能的一个公正平台,发挥了技能竞赛在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质量提升、内涵发展中的重要导向作用[1]。
1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技能大赛分析
1.1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技能大赛内容分析
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技能大赛的比赛时间为4个小时,比赛中主要包括七个大项目,其中电子产品装配和电路原理阐述与绘图占据了总分的50%,主要考查《电子线路》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比如在元器件盒中识别、检测、选取合适的元器件;而对于排故障、调功能及测量电路参数和画波形等项目的测试,以及基础知识测试中的焊接和电路图绘制项目,主要是对参赛者的动手技能进行考查,比如选择合适的测试仪器仪表,按照任务书上的要求测试出相关的参数,实践动手能力测试达到了总分的70%。由此可以看出: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竞赛不再单纯地考查竞赛选手的基础知识,而是更侧重于对参赛选手的实践技能与分析能力的考查。
2016年玉林市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技能大赛的比赛时间为4个小时,比赛中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如表2所示,主要包括元件筛选与测试、电路焊接与组装、电路调试和电路图绘制四个大项目,都是基于参赛选手掌握《电子线路》课程基础上,注重对参赛选手的实践操作和分析进行能力考查,要求参赛选手按照任务书上的要求进行操作和记录。
1.2 2015年和2016年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技能大赛内容对比分析
在2015年的比赛题目中,电子产品装配内容的测试只占20%,而在2016年的比赛题目中,这个环节的测试分数就达到了45分;对于电路调试环节的测试,2015年的比赛题目占到了40分,而2016年的比赛题目测试分数也是40分,所占比例相同;2016年的比赛题目减少了电路原理阐述部分内容,在电路绘制方面同样占到了总分的15%,变化不大。为此,中等职业院校《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项目技能大赛的命题更加趋向于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测试,比如装配环节的测试,不再局限于三极管等简单元器件的安装,而是添加了少量贴片元器件,提升焊接操作技能的考核难度[2]。
2《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电子线路》课程作为电子行业最基础的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深入学习《电子线路》课程,对《彩电原理及维修》等课程的理解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广西玉林农业学校《电子线路》课程安排在中职一年级,课程体系较完整和合理,但在电子装配技能大赛对选手的要求条件下,此门课程在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教师在进行《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时,往往讲授速度较慢,理论知识讲授过多,导致学生对《电子线路》课程的知识点难以理解,不能满足学生对电子装配技能水平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其次,理论讲授和实验课衔接不流畅,导致有些知识点存在漏讲,或者重复讲的现象,影响了教学效率和效果;再次,《电子线路》整体教学方式一般采用“课堂讲授知识点,第二节课再进行实验”的循环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存在时间差,即使是做实验,很多学生也仅仅是按照教师的讲义来“照葫芦画瓢”,缺乏创新性;最后,为了参加“电子装配技能大赛”,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选拔优秀学生的现象,不能让“做中学”普及到每一位学生。
2.2考核方式偏重理论
广西玉林农业学校的《电子线路》课程考核方式一般以试题考核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虽然平时成绩占50%,但是期末考试还是缺少对学生平时实践操作的验收考核,导致部分学生注重理论课的学习,而忽略了实践课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3《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基于电子装配技能大赛的分析与参赛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教学硬件和软件情况,对我校《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综合改进。
3.1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国家对中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求是“创新,创新,再创新。”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打破常规,突破创新”[3]。在我校《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中,不再按照原有教材安排的章节教学,而是根据电子装配技能大赛要求与实际应用,编制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电子线路》教材,提炼出适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项目教学法”(如表3),将电子产品装配案例和项目,以及相关仪器的使用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遵循“由易到难”的发展规律,彻底消除学生“不想学”的情绪。
通过深入分析参加竞赛的学生丢分点,发现有90%的参赛选手都是因为不会分析电路各部分作用而丢失分数;有87%的参赛选手虽然可以将电路各部分安装正确,却不懂得调试方法和调试规则。基于这些容易出现的“丢分点”,广西玉林农业学校电子141班的《电子线路》课程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方法,而是采用“项目教学法”(如表3)。例如:通过让同学们完成一个完整的“智力抢答器”项目来进行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进行分组,班级共有52人,分成6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和一名副组长;其次,教学过程中,不再将电路图和答案公布给学生,而是采用小组讨论方法,鼓励同学们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每位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再次,在进行小组讨论的同时,教师虽然不再处于“主导”地位,但是要时刻关注这个项目计划实施过程,适当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接下来,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对自己制作的“智力抢答器”进行阐述与说明,其他小组进行评价与更正;最后,创新评价方式,不再以单一的“结果评价”,而是以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技能大赛的标准对同学们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实践证明:将基于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技能大赛基础上的“项目教学法”应用到《电子线路》课堂教学中,可以提升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3.2改进教学考核方式
广西玉林农业学校《电子线路》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以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而期末考试主要是以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为此,将竞赛模式引入到《电子线路》课程考试评价过程,对促进教学,检验学生操作技能有着深远影响。首先,设计一份“考核任务书”,给予每位同学一套工具,一个操作台,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核任务书”的相关要求;其次,注重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操作规范性,例如仪器仪表的使用规范等;最后,建立考核题库,将技能考核内容标准化、公平化。
4结束语
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技能大赛给予了广大师生一个展现电子专业技能的平台,对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起到了鲜明的导向与促进作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通过深入分析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技能大赛题目特点,把握专业发展趋势,广西玉林农业学校《电子线路》课程结合学校软件和硬件设施的实际情况,引入“课堂分组—小组竞赛—校级竞赛—区级竞赛”教学机制,这不仅提升了学生们的综合知识能力和操作技能,增加了学生们的技能训练机会,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入了《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中,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校课程的教学创新进度,为我校建立国家改革示范中职院校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优秀技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其纯.电子线路(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Wing-Wah Law.Understanding China’s curriculum reform for the 21st century[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14,46(3):332-360.
林农业 篇4
生态农园硕果累累
玉龙山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位于河南省郏县西北域, 属半山区, 由两架山岭如两条巨龙构成生态业综合发展基地, 呈东西走向, 总面积2600亩。李郭总经理向记者介绍到, 目前公司栽植4大林果种类的经济林20万余株, 其中:速生杨2万多株, 用于汽车、飞机专用木材加工的速生楸达到3万多株, 新郑大枣、沾化密枣、冬枣等不同类型的枣树8万多株, 杏树、核桃树、桃树等杂果林木2万多株, 其它杂木5万多株。
木材林 (速生杨、速生楸) 是公司主要优质产品之一。其中种植速生杨树2万3千多棵, 已投入人民币50多万元, 现直径已达20 cm, 预计3年后每棵胸径可达60cm。按每棵收入人民币400元计算, 除去管理费用和其他损耗, 可直接收入人民币400万元左右, 而且此树种投入的管理又很少, 宜属投放型管理树种。速生楸1号由河南省林业厅研发, 生长周期为10至15年, 比之前所种植的速生楸木缩短了20年。速生秋木号称木王, 以其优良的品质征服了各种工业, 是世界上目前论重量卖的树种。其市场价每公斤5元, 论方计算每方人民币5000元, 虽然周期相对来说比较长, 但其经济价值要优于其它多种材林。公司现有速生木秋3万2千多株, 投入资金人民币90余万元, 预计按其市场价值5年后收入可达人民币1000多万元。
枣树是公司另一主要优质产品, 目前公司种植总计8万多棵, 已投资人民币80多万元, 按市场价每公斤人民币4元, 每棵挂果10公斤, 年收入就可达人民币300多万元。另在其他果树如杏、桃、核桃的投入在人民币50万元。
此外, 公司引进由中国林科院研究员李芳东博士和几位研究员共同引进开发的一个新型品种并创名为“杏李”, 此果结合了杏和李子的基因, 以其味美、营养丰富、含微量元素多而称绝, 市场上很难见到此品种。其市场价在15.8美元左右, 亩产1000—2000公斤, 该树种的经济价值很高, 公司已发展600多亩。
目前, 玉龙山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初步被中国林科院确定为全国品种最全、科技含量最高、树种最新、连片面积最大的杏李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同时, 公司被平顶山市政府农业产业领导小组确定为全市农业化优化龙头企业19强之第10位。公司被多次评为“河南省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市农业化优化龙头企业“、“市林业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 还是中国林科院研制的“窄关刺槐”试验示范点、平顶山农业局“微生物工程”试点, 并与河南省农业职业学院建立合作关系, 在多个方面展开合作。
自主创业奋勇领先
李郭总经理现年37岁, 是中共党员, 除担任平顶山市玉龙山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外, 他还是郏县安良镇东阳锅厂创办人。记者了解到, 李郭总经理是第三批大学生村官, 现任安良镇岩郭村党支部副书记。早在2008年2月, 就被县政协评为“二〇〇七年度优秀政协委员”;2010年4月, 被市中级人民法院聘请为“郏县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团成员”;2011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2012年12月, 被评为“郏县大学生村干部创业之星。
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 李总依然满怀激情。李郭出生在距郏县县城13公里的偏僻乡村——岩郭村, 同许多农家子弟一样, 李郭自小就有一种突破贫穷落后藩篱的理想, 并逐渐培养起了一种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品格。平顶山市工业学校毕业后, 他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考取了大专文凭, 按当时的情况, 他很容易迈进国家工作机关的门槛。但是, 他没有, 而是选择了自主创业。当时, 他外出多方考察, 认为铁锅产业不错, 就与几个朋友合伙创办了东阳锅厂。几年下来, 锅厂经营的红红火火, 李郭在全镇已小有名气, 学生李郭也变成了“小老板”。但致富后的李郭, “野心”更大了, 他说:“个人富不算富, 如何发挥当地自有资源优势和劳动资源的优势, 创出一条带领群众致富的路子是我一直的梦想。”2003年, 李郭和朋友一起抓住国家鼓励退耕还林的机遇, 承包了安良镇玉龙山2600亩的荒山, 并创建了平顶山市玉龙山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此间, 公司整修道路2500多米, 架电3800多米, 筹建房屋共12间;打深井二眼, 建起两个人工蓄水坝, 修建200立方米蓄水池一个, 修建水库一个, 蓄水量2万多立方米, 并投放了鱼苗;铺设地下水管道近2万米;共计投入人民币150多万元。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 公司还种植了苜蓿草, 在山间建立养鸡场并放养土鸡7000多只、家鹅1000多只, 建立鸵鸟园一个。由于山上草多, 昆虫多, 每天只需投放少量精饲料就可以满足鸡、鹅生长需要, 且无疫病发生。
规划发展带动后富
勤劳走上致富路, 汗水换来捷报传。现如今平顶山市玉龙山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被郏县工商局选为“四大兴农工程”联系点;2007年4月被平顶山市农业产业领导小组评为“平顶山市农业化龙头企业”, 5月被省农业厅评为“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09年3月成为河南省农业职业学院“产、教、研”基地;2012年5月成为河南省农业大学“产教研”基地。
为增强公司的辐射带富能力, 李郭和他的伙伴们采取办养殖培训班、送技术资料等吸引养殖户进场实习的形式, 为农村培养大批养殖技术人才, 带动500余户农户搞起了养殖, 年增加收入300余万元。为进一步增强带富能力, 已成为老板的李郭报名参加了全市第三批大学生村官的选聘, 获得成功, 并被任命为安良镇岩郭村党支部副书记。李郭上任后, 针对岩郭村资源匮乏, 但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吸纳群众80余人到玉龙山务工, 年创收入50余万元, 为人民架起了“金桥”。
事业的发展, 让李郭对未来更充满了信心, 他对公司的发展前景作了更科学的规划。未来的平顶山市玉龙山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要以以林业和畜禽业为基础, 优以光武帝刘秀在此留下的“擂鼓台”、“搬倒井”等古战场遗址及恢复为景点, 以古今文化和科技为支撑, 以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 通过林果蓄禽立体种养, 走发展生态高效林业和生态观光旅游业相结合的现代模式。大力开发旅游、度假、休闲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域及周边空间以假山、涌泉、雕塑为主, 林园、果园、道路空间以草皮、鹅卵石、幽径、长廊为点缀, 风情园林贯行其间。着重强调建筑设施风格典雅大气独特, 高低错落别致, 色彩自然, 溢放时尚生机和艺术气息。要把公司建设开发成综合规模性的、别具风格的集游玩、娱乐、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生态观光旅游基地。届时, 可解决剩余劳动力1000余人, 可带动周边五个行政村形成种、养、加一条龙的专业基地村, 把玉龙山打造成群众的致富基地。
毛竹低产林改笋用林技术 篇5
地处海拔610 m的永嘉县黄南乡肖岭村有块毛竹林, 面积0.23 hm2。这里山高、风大、杂草石块多, 荒芜多年。管理粗放, 只砍伐不培育, 土壤板结无力, 加之气候条件差, 以致竹径小、立竹稀。竹平均径级只有6 cm左右, 立竹量只有1 110株/hm2。每年笋产量 (大小年平均) 只有2 250 kg/hm2, 是块明显的低产竹林。
2003年开始按照分类经营的方式, 对低产毛竹林进行改造。按照主要的技术理论, 采取去石、深翻、深施巧施肥料, 加泥、套种、增加立竹密度等科学管理措施。经过3年时间, 不但建成了疏松肥沃的林地, 而且立竹量增加超过1倍, 笋产量增加超过7倍。立竹密度明显提高到3 750株/hm2, 胸径也提高到11 cm, 投入产出比为1.0∶2.6。探索了一套毛竹林丰产高效栽培的经营模式。
1 林地选择及整地
疏松深厚的林地土壤环境, 是竹笋高产的基础。该试验地原是3块竹山, 土地高低不平、土壤板结、竹蒲头多、石头多、柴草根头多、老鞭、烂鞭多, 要夺取竹笋高产, 必须从搞好林地基本建设、改变低产林地环境做起。一是平整山地, 去石。把3块高低不平的竹山进行土地平整, 使3块竹山连成一片。竹山土薄石多, 既影响竹鞭的伸展, 减少出笋面积, 又影响笋的株重, 竹笋产量难以提高。为此, 采取多处去石, 并在每一处石孔内施入肥料 (主要是牛栏肥) , 然后加土, 为竹鞭伸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扩大出笋面积。二是加泥。每年8月以后, 组织劳动力给竹林加泥。这块竹山每年加泥65 t以上。通过加泥诱鞭, 提高了笋产量, 使林地土层厚度达到50 cm以上。
2 调整毛竹林相, 合理疏笋养竹
增加立竹密度, 提高竹笋产量。据标准地实测, 该低产林中六年生以下的母竹只占33.81%, 光合效率低, 营养物质积累少, 竹材 (笋) 产量低。实施笋树二用林的2003年留养新竹215株, 平均留养新竹926.4株/hm2, 2004年留养新竹220株, 平均留养新竹970.5株/hm2。母竹从原来的1 110株/hm2提高到2 400株/hm2;平均眉围从19.15 cm提高到21.52 cm;留养母竹时间在谷雨至立夏 (过早留养母竹影响竹笋产量) 。叶面积指数从原来的2.0提高到3.2。调节土壤松紧度即“四深四浅”法, 促进发芽增加产量。泥土地宜深, 石砾地浅;缓坡地深, 陡坡地浅;土层深厚宜深, 瘠薄地浅;下坡山峪宜深, 上坡山岭脊浅[3]。
3 深翻松土
笋用林开山必须深一些, 促使鞭根深钻才能达到鞭深笋大。在每年冬季和6月将竹山全面深翻40 cm以上, 深翻时挖去竹蒲头, 拣净石块。竹鞭须根伸展区土壤要挖松, 利于鞭伸展和吸收养料, 但不能掘掉鞭节须根, 深翻后泥土要整平、敲细, 为笋增产创造条件。调整毛竹林相即“四改四留”法, 提高生产力促进丰产稳产。砍掉霸王树, 改混交林为纯林或以毛竹为主占95%的混交林相。林相不齐、树种不优的应改, 林相整齐有珍贵树种的应留;林地下坡土壤肥厚应改, 林地上坡、土壤瘠薄应留;近山村旁路边应改, 边远高山应留。合理疏笋养竹即“四挖四留”法, 提高笋竹产量和质量。挖去前期冬笋, 留养中后期粗壮冬笋;挖去初末期弱小春笋, 留养盛期健壮适中春笋;挖去各种退笋, 留养小年笋;挖去弱小病虫笋, 留养健壮匀净笋。
4 深施巧施肥料
增施肥料是提高竹笋产量的关键。试验地根据竹笋生长的特点和季节, 采取深施、巧施肥料满足不同生长季节竹鞭对各种肥料的需要, 使竹笋产量不断提高。具体分4次, 特别是笋前施速效性化肥能诱使更多的鞭芽发育成笋, 使已萌动的竹笋健壮生长, 增加竹笋株重。第1次施肥在春节前后, 最迟不能超过3月中旬, 共施尿素125 kg;第2次施肥是在6月中旬, 此时施肥, 一方面以补充母竹出笋后养分的消耗, 另一方面可促使竹鞭生长, 提高鞭笋的产量, 延长挖掘鞭笋的时间, 同时又是新竹抽枝发叶、竹鞭生长季节, 需要多施磷、氮肥。结合竹山深翻, 采取每隔22.5 m条状开沟施入, 共施化肥 (尿素) 80 kg、过磷酸钙200 kg。第3次施肥在8—9月, 结合挖鞭笋每笋穴施下人粪尿1料勺, 共施人粪1 000 kg。第4次施肥在10—11月, 主要是穴施 (竹蒲头) , 施入牛栏肥20 t, 可达到改良竹山土壤化的性质的目的。
5 浇水抗旱
每年春笋出笋阶段和7—8月笋芽萌动季节, 天气干旱将严重影响当年和第2年竹笋的产量。2003年4月挖春笋时, 连续干旱40 d以上。由于劳力紧张未及时抗旱, 有超过1 100 kg笋烂在泥下, 造成经济损失。在天气干旱时, 用尿素375 kg/hm2加水15 t;在六年生以下的年轻母竹上方挖孔浇施, 可增产15%~20%。
6 林间管理
适时钩梢和疏竹, 笋用林母竹一般保留三度 (6年) 竹, 少数留四度 (8年) 竹, 对八年生以上老竹 (此竹不会再出笋) , 必须及时砍伐;新竹在当年的秋季全部钩梢, 防止雪压和风吹摇动, 扭伤螺丝笋, 影响出笋。笋用竹山全年土松称熟山。不宜牛羊上山, 践踏竹山, 因牛脚潭积水, 鞭易腐烂 (特别是下雪天) , 竹山四周要开沟排水, 在竹山朝北面种上松树、杉木挡风。管理上要因地因山因林制宜, 坚持按笋材两用林技术要求, 合理管理, 就能达到高产效果。
7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的发生将严重影响毛竹的生长, 降低竹林的产量和产品质量, 因此在低产林改造中, 一定要注意强化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4]。
参考文献
[1]叶晓东, 潘跃.文成县竹林道与毛竹低产林改造技术及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9) :232-233.
[2]徐志忠, 姜启骏.毛竹低产林改造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6 (12) :67.
[3]孙秀春.毛竹低产林改造技术[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 (6) :159.
创新模式黄家林 篇6
采访中刚一谈及物流第三方服务, 黄家林的滔滔不绝就让人惊讶。“实际上, 要想做物流第三方服务, 只有先搭建网络的第三方, 形成资源合作、资源联盟体, 同时建立专业的第三方物流管理解决方案, 通过解决方案, 一方面服务于大客户, 一方面服务于物流的合作伙伴, 只有这样, 真正的物流第三方才能形成。”黄家林认为, 物流第三方的最大价值正在于其对传统理念的突破。
尤恩思提供的物流第三方的服务打破了以往人们传统理念的认知。“物流第三方的核心并不是对市场资源的整合, 而是对市场需求的整合。”黄家林总结道。
事实上, 对市场需求的整合, 这样的理念在现阶段的物流行业中并不多见。然而, 凭借黄家林对传统物流业的敏锐洞察, 以及其对网络经济的深刻领悟, 尤恩思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目前, 尤恩思已经成功地构建起了包括B2B电子商务平台、贸易平台、网上支付平台、咨询服务平台以及移动技术平台在内的全方位的物流产业链。
同时, 尤恩思的服务产品以及解决方案都是标准化的。“只要标准化的产品才能得到客户的认同, 才能具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黄家林说。
尽管物流第三方的模式得到了行业的认同, 但是黄家林坦言, “没有信息技术, 我们的模式是不敢想象的”。按照黄家林的理解, 物流第三方的模式需要网络技术的鼎力支持, 因为只有这样, 尤恩思的“双网并行、联网互营”的核心技术解决方案, 才能为物流供需双方成功地打造一个集信息发布、搜索、交易、展示为一体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幽默林 篇7
以前,每天只做几道练习题就让我感到乏味。可新来的幽默林只用了一天时间,就让我深深喜欢上了数学。你可能要问:幽默林到底使了什么魔法让人突然爱上了数学?你听我讲讲他的故事吧!
记得第一天上课,幽默林就怪得很。他不说废话,也不作自我介绍,开门见山地给我们上课。他拿出4个大小不一的圆纸片,问:圆的周长怎样算?同学们的回答各种各样。他把4个圆和4根绳子分别交给4名同学,让他们量一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并把数据写在黑板上。然后,他让大家算出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这时大家发现,每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点。幽默林笑着说:“同学们,这个数其实是一个定值,我们把它叫作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通常取3.14。根据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知道圆的周长就是用圆周率乘以直径。”哇!真简单,大家豁然开朗。
等一节课快结束了,他巡视了一下班级,说:“孩子们,说说你们见到我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没想到陈梁答非所问:“老师,您的眼镜多少度?”
“一边四百多,一边五百多。我知道你问这个干吗,肯定是想我度数越大越好。这样,你上课做小动作、考试作弊我就不会发现了。”幽默林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眨巴几下眼睛,提高嗓门说,“哼,那是门儿都没有的事儿!我的眼睛可是雪亮雪亮的,你一违规,我马上把你逮出来!”他边说边伸手做了个抓的手势。“哈哈哈……”班上发出一阵哄笑。
幽默林,太有趣了,我喜欢你当我的老师!
(指导教师:林凤银)
抚顺元帅林 篇8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为了给张大帅寻找理想的墓地,帅府派出多位风水先生遍览辽沈地区名山大川,最终选中了此地,被称为“前照铁背山,后座金龙湾,东有凤凰泊,西有金沙滩”,是难得的风水宝地。林园的位置确定后,帅府成立“大元帅林园工程处”,全权负责林园建设事宜,由东三省官银号总办彭香亭担任总办。1929年5月工程正式动工,所需费用以帅府自筹为主,其他由各省酌力分摊,建设耗资共1400万奉大洋。
元帅林采用传统式中轴线延伸的建设方案,整个建筑坐北朝南,由方城、圆城和墓室三部分组成,总面积125400平方米。方城前门面对浑河而立,两侧整齐排列着一对对石刻的甬道延伸至中门。入中门则是殿堂,为安置灵牌、祭祖器物等而设置。出殿堂往北,地势逐渐走高,筑有120级青石台阶,台阶两旁屹立着一对方锥形华表和蹲立石雕双狮。石阶顶端平台上,有四尊文臣武将石像,刻工精细,形态逼真。再往北便是圆城正门,门前是汉白玉的石牌坊,圆城内是半球形的墓室。1954年修建大伙房水库,元帅林的部分区域被划为湮没区,方城的前门、中门祭祀的殿堂均被湮没在水中。所幸大坝合拢前,甬道旁的石刻被搬到山上,这些石刻都是当年修建林园时,张学良将军从北京隆恩寺购买的明清石刻,造型生动,形神兼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元帅林的主体建筑已经基本完工,工程因为战乱而停止。大帅府被日本人占领,张作霖的灵柩从帅府五间房被转移到了小东门外的珠林寺。张家多次与日本关东军进行交涉,要求归还张作霖灵柩。日本方面迫于当时的形势,同意了张家的要求。张家人决定将张作霖暂时安葬在锦县驿马坊,待驱逐日寇之日,再迁元帅林安葬。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乎人的意料,张学良将军从此再未踏上过故土,张大帅的灵柩也永久地安葬在了驿马坊,气势恢宏的元帅林永远成为了空穴一座。
【林农业】推荐阅读:
林农业论文07-21
农业人才农业科技08-15
农业公司农业技术10-11
设施农业中农业机械06-08
光伏农业大棚生态农业07-12
现代农业与农业教育07-31
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10-07
农业机械化农业发展10-19
现代农业生产农业技术07-23
农业机械管理农业发展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