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区农业

2024-10-21

垦区农业(共9篇)

垦区农业 篇1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垦区农业有了巨大发展。随着我国垦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 垦区农业经营风险的种类与表现形式将日益复杂, 我们必须对垦区农业风险作一个系统的研究, 并打造出系统的风险防范体系。

一、农业风险的内涵及特征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 关于农业风险已有相当多的文献资料, 其中有很多是研究农民的风险认知和其与生俱来的“风险厌恶”的。涉及农业风险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绿色革命”技术、降雨量的变动、农村信贷、农业补助金、多样化种植、灌溉、农作物保险、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和农村贫困、干旱的影响和风险管理。农业风险作为风险的一种类型, 是指在农业生产或经营过程中灾害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农业风险除具备风险的一般特性外, 还有其自身特点。1.自然性。农业生产的过程就是人与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 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的。2.突发性。自然状态的变异性往往造成人们始料不及的结果, 市场的千变万化常常令人难以捉摸, 而生产经营者对信息掌握的不充分, 更助长了风险发生的突发性与随机性。3.不对称性。在通常情况下, 高风险是与高收益相对称的。然而, 农业并非如此。作为弱质产业, 农业风险带来的后果往往是难以弥补的, 市场本身并没有提供相应的补偿机制。4.不确定性。农业受自然力的控制, 自然界又是变化多端的, 远远超出了目前人类社会的预测和控制能力。中国的农业经历了多灾多难的历史。中国的农业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农业依然是高风险产业。就中国的国情而言, 所谓农业风险, 就是指在农业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 因资源条件、自然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以及农业内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中国农业竞争力带来的危害。农业风险的来源有许多, 主要来自地理环境、气候和生物系统本身的内在不确定性。在发展中国家, 农业生产一直都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 农业风险的来源、风险与技术采用、风险管理等问题值得在政策设计、项目规划时认真考虑。

二、垦区农业面临的风险

当前, 垦区农业风险主要来源于如下三个方面:

(一) 资源风险

此处的“资源”, 特指农业自然资源, 它是人类从自然条件中摄取前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自然组成成分, 主要有土地、土壤、水、森林、草地、湿地、海域、原生动植物、微生物等。资源风险是指农业资源的有限性与社会索取资源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给农产品的安全供给带来的危害。农业是一个资源密集型的产业, 各种资源的存在和有效供给是农业安全的前提。垦区农业资源的现状不容乐观, 且资源风险还有进一步加剧的危险。垦区农业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受水土流失、荒漠化的侵蚀, 质量严重退化。垦区农业土地的贫瘠化问题不可小看。耕地风险反映在现实生活中, 就是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的安全问题。垦区农业水资源短缺。近年来, 垦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垦区农业生态恶化。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 出现了消耗大量非再生资源又产生大量废弃物、农药残毒等生态环境问题, 造成农业生态的日益恶化, 威胁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国生态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 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化、盐渍化耕地。

(二) 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指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害。由于自然因素的不可控性、不可抗拒性、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及其变化的频繁性, 可能造成农业生产在地区、季节、年度之间的巨大反差, 给农业造成不可估量的风险。垦区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产业, 外部自然环境条件的好坏及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可预测性, 直接影响到垦区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收益。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也是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国家。由于垦区农业基础薄弱,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 各种自然灾害经常给垦区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为抗御自然灾害, 长期以来垦区农业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 建设了一批防御自然灾害的工程, 为粮食等农作物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 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从总体上看, 垦区农业目前还属于“靠天吃饭”的产业。每年都有大量的农田受到旱灾、涝灾、洪灾、风灾、雹灾、火灾、病虫害、鼠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另外还有大量农作物种植面积和草原, 遭受了病虫害、鼠害等灾害的影响。

(三)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农产品供求失衡导致的价格波动和价值实现的困难。近年来, 垦区农业市场风险增加, 已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已经制约了垦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突出问题。市场风险的存在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需求弹性小;二是市场调节的滞后性;三是农业生产及农产品供给的季节性强;四是遭遇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当前垦区农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 集中在一起就是农产品竞争力低。农产品竞争力是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并能够持续获取利润的能力。这可以从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农产品价格、市场营销和满足消费需求程度等多方面表现出来, 并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农产品市场价格、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的组织程度等。垦区农业落后的农业装备水平和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 造成了大部分粮食的生产成本节节攀高, 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垦区农业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议

我国的农业基础薄弱, 仍然属于高风险产业和脆弱行业, 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亟待加强。建立和完善垦区农业风险防范体系对于防范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风险, 保证垦区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一) 合理利用保护垦区农业资源和环境, 加强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

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是实施垦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垦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以合理利用保护垦区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 建立具有保护环境和较高经济生产功能的垦区农业体系。防范垦区农业风险, 要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要坚持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节约并举的方针, 把节约放在首位, 提高垦区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按照地域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进行垦区农业林牧资源的合理配置, 发展方向各有侧重。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两个中心, 从资源状况和经济目标出发, 在较大范围内, 结合垦区农业的气候、水利、农田、山地等自然资源的实际情况, 着力搞好垦区农业区域性开发规划, 建立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同时结合经济林、草山、草坡建设进行。在不断提高垦区农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 根据垦区农业生产地域特点和垦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实际, 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垦区农业风险防范机制, 提高降低各类灾害对资源环境破坏的能力。

(二) 建立综合性灾害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防范垦区农业风险, 就要建立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体系。综合性灾害风险管理是指人们对可能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风险进行识别、估计和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综合手段, 通过整合后的组织和社会协作, 对灾害进行全过程管理, 提升政府和社会的灾害管理与防灾减灾能力, 以有效地预防、回应、减轻各种自然灾害, 从而保障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实现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和循环, 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灾害管理模式。在灾害管理过程中实施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 包括建立能动环境、确认主要的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确认风险管理的能力和资源、制定有效方法以降低风险、设计和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也是有效防范垦区农业风险的重要手段。农业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为了降低和分散农业自然风险而建立的一种特殊经济补偿制度。规避农业自然灾害风险需要国家、社会、集体和农户家庭的合力作用, 并通过一系列机制和体制来保障, 由此可以实现农业风险转移的社会化, 以保障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也为受灾地区农村尽快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提供制度保证。我国农业救灾应从单一的依靠政府财政救助的“一线式”模式向“网状式”保障模式转变。一是建立以政府补贴为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二是建立农业自然灾害合作保险制度;三是建立政府和社会共同联办的农作物保险集团。

(三) 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 推进垦区农业市场化进程

防范垦区农业风险, 要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政府应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 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降低现代农业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的市场机制是指以市场为依托, 以风险利益为纽带, 以保险作为主要手段建立风险损失基金, 所形成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市场风险转移和分摊机制的典型手段是通过保险形式。风险单位作为投保人事先以少量的、可以确定的风险费用的支付, 来换取对未来不确定的、巨大经济损失补偿的保证。市场风险转移和分散机制必须正视市场机制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灾害管理和补偿问题。现代农业本身的高投入、高技术、高产业化和高市场化率的特点, 又需要全面推进垦区农业市场化进程。通过推进垦区农业市场化进程, 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 把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以转移和分担等多种方式化解出去。

摘要:防范农业风险, 保证农业安全, 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大历史性课题。本文阐述了农业风险的内涵及特征, 分析了垦区农业面临的风险及其形成原因, 提出了建立垦区农业风险防范体系, 对建立垦区农业风险进行综合防范管理以促进垦区农业的持续、和谐发展。

关键词:垦区农业,农业风险,风险管理,防范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善毅.我国现代农业的风险管理[J].皖西学院学报, 2003, (2) 47-49.

[2]赵海燕.现代农业背景下农业风险问题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8, (8) 102-104.

垦区农业 篇2

雒淑珍赵继荣

摘要: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通过概述甘肃凉州地区发展现代农

业的必要性,可以为各地今后建设现代农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现代农业;内涵;特征,必要性

1现代农业的内涵

什么是现代农业?传统农业以小生产为特征,规模小、商品率低、科技含量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农经济”。现代农业是一个与传统农业相对的概念,同时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是继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是规模化的商品农业, 是资源集约利用的专业化商品生产[1]。具体就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能力和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不断地引进生产要素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水平为基础的、产供销相结合的、贸工农一体化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新型农业。加拿大把现代农业定义为“农业及农产食物产业”,美国定义为“食物和纤维体系”,日本定义为“农业、食物关联产业”。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是否是现代农业,不仅要看它是否已跨越了传统农业的发展阶段,还要看它是否进入当今世界最发达农业的行列,达到现代农业的标准。而应该同当时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只有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接近或超过当时先进国家的水平, 才算实现或基本实现现代化。现代农业的特征

现代农业最基本的特征是以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培育与构建起产权明晰、经营有方的现代农业企业主体,农业经营者由“自然人”转变成“企业法[2]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 使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的农业产业化。

其主要类型以下四种,一是围绕将某一特色农产品发展为一大产业而培育建立起来的股份制企业性质的专业合作社。如温岭市箬横西瓜合作社,合作社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取得企业法人资格;二是按照公司法规范组建的农业经营公司。公司均以市场化经营为导向,以合同等为纽带,或直接联结

农户,或联结农业合作社,或联结或直接经营产业基地,把不同类型的合作社与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农业的大生产、大流通,从而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如由浙江省青年星火带头人林学青领衔创办于2002年7月的温岭市新曙光农业有限公司;三是通过村合作经济组织取得成片土地经营期权而得以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私营农场企业。如地处温岭沿海的台州罗氏果业有限公司。四是一批以种苗与销售等产业经营环节联结农户,农户不参股而凭籍市场化利益机制形成生产关系的初级专业合作社,也具备一定范围和水平的产业化经营。如成立于2004年的德清县江亮肉鸭专业合作社,以配合饲料企业与嘉兴文虎酱鸭厂为依托,以本地广大肉鸭养殖户为基础,实行产、供、销一条龙合作。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我国湖南省长沙县借鉴国内外先进农业发展理念,创新性地选择现代农庄为载体,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这种全新的业态的核心是在土地流转形成适度规模后,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定位,由农庄投资人对连片土地实行企业化运作,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与规模化水平,逐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5]。长沙县在全国创造性地实施区域发展分类指导战略,将该县北部10个乡镇,确定为重点发展农业的乡镇,建立“长沙县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形成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两大基地、四大精品园、六大产业优势区、百个现代农业项目”现代农业产业基本格局。依据长沙县山、水、田、土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按照城郊生态区、绿色原生态区、红色旅游区、融城核心区四个功能分区,科学规划、精心规划包装了100个现代农业项目(其中现代农庄99个),分别设计科技博览、农园体验、特色种植、农贸物流、游园游憩、自然体验、精致养生、红色旅游、文化创意等不同风格与体验的农庄,县政府出台支持现代农庄发展的产业政策,吸纳城市资本和社会资本投人现代农庄建设。

3在甘肃凉州区建设现代农业展示区的必要性。

3.1建设现代展示区是探索河西绿洲农业发展路径的重要平台

凉州区建设的现代农业展示区,幅员面积279 km2,有35个村(居)委、335个村(居)民小组、2.25万农户、7.68万人、9.48万亩耕地、12.4万亩林地。展示区既有典型的绿洲农业,又有较好的农业生产设施、较强的产业发[3]

展基础、优良的生态生活环境、优越的区位条件。在甘肃范围内比较,在此探索绿洲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进行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试验示范,具有其它地方无可比拟的优势条件。

3.2 建设现代农业展示区,可以加快探索发展河西绿洲规模农业的路径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效益的关键,也是建设河西绿洲特色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展示区目前基础条件较好,通过整合各方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扶持培育农村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能够在展示区尽快形成规模较大、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带,能够加快探索有利于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的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

3.3 建设现代农业展示区,是加快探索河西绿洲科技农业的路径

通过现代农业展示区建设,集中相关部门的力量集成投入农业科技,可以加快河西绿洲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探索河西绿洲地区科技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通过推广适应农业生产特点的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和农业产出能力;通过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开展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程度;通过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劳动强度;通过培养新型农民,造就一批观念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职业农民,使其成为河西绿洲地区现代农业建设的骨干力量。

3.4 建设现代农业展示区,是加快探索河西绿洲生态农业多功能的路径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展示区最大的优势。展示区可利用这一优势,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走生产、经济、生态、社会各项功能兼顾的复合型模式,着重优化农业的生产功能,提升农业的经济功能,拓展农业的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发挥农业生产、示范和生态旅游的综合效益,构建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绿洲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

3.5 建设现代农业展示区,是加快探索推进河西绿洲地区统筹城乡新农村建设的路径

随着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如今的凉州区多种优势汇集叠加,进入了厚积薄发、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正处于“加快”“、率先”“、统筹”

发展的紧要关头。结合农场实际,依托展示区的各种有利条件,探索完善河西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集中力量开展劳务经济发展示范、规模农业发展示范、科技农业发展示范、农业多功能开发示范、新农村建设整镇整片示范、统筹城乡发展试验示范,展示区必将成为甘肃河西绿洲农业发展的眩目亮点。

综上所述,从美、加拿大、日本和巴西[6]等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的经验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发现, 研究者就现代农业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思路、国家立法扶持、国际化市场体系建立、组织规模化生产、生产要素集约化投入、工业化装备武装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民教育与培训等主要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这些成果为我们进行有关西部地区传统农业改造和现代农业建设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 国外研究多是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特定条件下创立的, 这对欠发达的西部尤其是甘肃河西绿洲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进行指导的针对性存在明显不足之处, 这就有必要在我国长期面临“三农”发展问题制约背景下将欠发达区域的现代农业建设问题纳入明确的分析框架, 进行富有特色的理论研究和实现创新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 曹林奎等.中国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05,(7)18-23

[2] 李泉,聂华林.西部地区传统农业改造与现代农业建设的特殊性研究[J].农业开发研究2008,(1)3-6

[3] 孙昌禹,吴新海.农垦科研单位开展现代农业建设分析—以唐山滨海临港地区为例[J].河北农业科学, 2008, 12(10): 110-112, 122

[4] 蒋和平,崔凯.建设现代农业的模式分析及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 2008, 26(6): 102-106

[5] 阮文彪.安徽地方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战略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 ,14(1): 55-61

垦区农业 篇3

加大协调力度,提高设施水平

为了高标准建设园区,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一方面尽可能的压缩非生产性开支,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改造方面的投入。经多方争取,累计投入3.4亿元,在示范区条田标准化的基础上,对部分年久失修的水利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对引泄支、子渠系进行清淤整修,并逐步对田间桥、涵、闸进行更新改造,使农场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了更高的标准。

开展国家标准良田项目建设。对田间机耕路、田间引子渠、田间泄子渠、引支渠、泄支渠等田间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开展高标准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共计硬化引干渠8公里,引支渠17公里,引子渠250公里;整修泄支渠18公里,泄子渠260公里,新建斗门256座,闸门14座,桥20座;更新改造示范区17条农田防护林带,切实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新修作业区区间水泥路10公里,进一步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

经过建设,目前项目区水田已基本达到世界领先、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节水灌溉核心示范区的目标,可提高灌溉效率40%,节水达到30%以上。

加强生产管理,提高科技水平

按照创建示范区的相关要求,在努力改造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把生产管理的重点放在了提高栽培技术水平上。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三推两早一达标”水稻高产栽培模式,逐步实现生产过程标准化。“三推两早一达标”水稻高产栽培模式是农场在40多年水稻栽培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始终处于东北寒地稻作区领先水平。

坚持开展职工科技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种田水平。凭借农场管理规范的优势,坚持开展职工培训已经成为农场农业生产管理中的一个长效机制。全场2800多名农业承包职工,80%以上达到了水稻生产技术员的水平。仅2011年,农场就培训职工2600人次,发放各类科普资料4000余册。

坚持开展水稻科学实验,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2011年,农场继续承担了国家、省、市品种对比,肥料对比、插秧新技术等试验项目。目前,所有实验项目均通过相关专家验收,达到了设计目标。为了进一步优化品种,农场继续引进优质品种进行实验示范,目前已筛选5个品种作为来年的推广品种,在全场推广。

大力开展超级稻高产公关活动。2011年,根据全国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的工作要求,认真研究制定了《超级稻高产公关方案》、《超级稻高产公关栽培技术方案》,严格按要求进行栽培、管理,经实地测产,高产攻关田亩产873.4公斤,千亩核心展示田785.4公斤,万亩示范田746.9公斤,比上年产量分别提高6%、7%和5.5%;超额完成了项目任务指标。

指导职工严格执行水稻种植技术规程,确保生产技术达标到位。鼓励新购农用机具,提高技物结合的配套水平。全场新增大中型农机具105台套,全场农用机械总量达到2775台,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以上。

发挥“示范区”带动作用,提高技术输出水平

农场积极发挥水稻栽培技术规范、技术人员多且水平较高等优势,真正把对周边水稻场乡的带动作用放在重要位置,采取技术输出、人才输出、优良品种输出以及试验示范等措施,加强技术交流,多次接待来场参观学习的场外人员,切实发挥了“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2011年,农场共接待参观学习人员超过300人,每年对外供应优良品种20吨以上。

此外,在内部挖潜的同时,尝试开展外部扩张,加快实施农垦“走出去”战略步伐。由前郭农垦灌区管理局牵头,农场初步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达成开发水稻产业的协议。

经过不懈努力,2011年红光农场水稻公顷单产达21000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场农业总产值实现8000万元,全口径经济总收入实现1.4亿元,人均收入7200元,均有较大幅度提高。(省农垦局 供稿)

浅谈垦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篇4

1.1 通讯硬件条件

经过三代北大荒人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 黑龙江垦区已成为我国耕地面积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黑龙江农垦通信专网分布在黑龙江54个市县境内的9个农垦分局、104个农场, 拥有固定电话用户31万户、宽带用户2万户, 服务人口160万;还有覆盖区域广大的有线电视网络。

这些基础构成了建设垦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基础硬件条件。

1.2 政策条件

2006年,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简称25条) , 就我国农业信息化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与总体目标、农业信息化的推广与应用及国家对农业信息化的开发与管理做出了具体部署。

2007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将信息化作为农业“三化” (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强调, 并把“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单独作为一个条目进行全面部署和安排。

2 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意义及解决的问题

2.1 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意义

21世纪是社会高度信息化、经济高度知识化的时代, 实施农业信息化是垦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重大举措。历史表明, 农业生产上每一次重大突破, 都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能够整合现有的农业信息技术资源, 对于建立垦区现代农业新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垦区市场经济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 农业管理决策信息系统也不够完善, 农业技术、市场等信息服务还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可以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及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有利于科学决策, 实施经济调控,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进传统的农业技术服务方式, 提高管理部门的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有利于农民对农业政策、技术、市场信息的了解, 充分发挥农业政策的导向性、科学技术的推动性和市场信息的引导性, 避免农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农业结构调整, 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黑龙江垦区处于我国东北部, 信息发展相对南方发达城市来说困难大、速度慢, 信息不畅的问题尤为突出。垦区农民对信息的需求较其他地区而言, 更为迫切。农业企业需要信息, 农民需要信息, 农业呼唤信息化。建立农业信息平台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途径。

2.2 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解决的问题

2.2.1 解决农户信息收集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户需要的是及时、权威的农业信息, 是直观有效的农业技术, 是快捷方便的销售方式。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服务形式, 实现了多种媒介协同发挥作用, 从而保证了农业技术、市场、政策等信息及时有效传播, 能够满足广大农户对信息个性化的需求, 解决农户对农业信息了解途径单一的问题, 使农户可以足不出户地获取最全最新的全国涉农信息。通过农业电子商务服务, 为农业企业提供农产品供求和交易平台, 方便农户和农业企业农产品买卖信息传递。

2.2.2 解决农户外出就业信息问题

为闲置劳动力就业, 解决从找工作到工作上岗期间所有会用到的信息, 解决农户就业的需求, 解决农户就业渠道和农业企业招聘渠道问题, 向农户提供就业平台和相关信息, 方便农户就业。

2.2.3 解决农业企业与农户展示问题

解决优秀农产品展示及农户对品牌认识不足的问题, 对品牌农产品进行宣传, 让农户的高质量品牌产品有可展示的舞台, 使农户掌握农业名牌相关信息。为优秀涉农企业提供展示的平台, 提高企业知名度, 有利于其他相关企业对优秀涉农企业的了解, 为相关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招商信息, 让投资商了解哪些地方有投资前景, 为垦区农业招商引资提供平台。

3 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3.1 农业服务平台建设模式为“三网合一”的服务模式

目前, 在垦区推进“三网合一”的条件已经成熟。从农户需求的角度讲, 渴望致富的农户不但需要传统的网站、语音信息, 而且希望能看到更加直观、清晰的视频信息。从网络建设成本来讲, 随着光纤价格在竞争中不断下降, 运营商利用光纤建设接入网的成本甚至低于铜缆。而且国家各部委和各级政府对此都是大力支持的, 可以得到更大的优惠。电脑可以用来采集信息, 发布信息, 存储信息;可作为系统运行的主要硬件平台、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工具、人工坐席辅助设备等。电话网络可以用来传播信息, 电话可作为获取信息的终端, 可传播语音技术。电视传播信息覆盖面广, 图文并茂, 结合电视机顶盒还可主动获取信息。

3.2 农业信息网站系统建设

针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系统之间缺乏信息共享、重复建设等问题, 提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案。通过构建统一的开发、集成、交换、运行平台, 实现统一开发规范、统一集成规范、统一权限管理、统一门户应用、统一交换机制、统一运行环境, 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网站收集基本信息资源的集合:①农业生产环境信息;②农业政策法规信息;③农业气象信息;④电子商务系统;⑤智能专家系统;⑥地理信息系统;⑦农业市场信息;⑧农业生产资料技术信息。以数据库为核心, 将农业实用技术、市场信息和管理信息进行集成, 针对农村需求种类多、地域广、分散性强、个性化明显的特点, 充分发挥各种通信渠道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优势, 全面、高效、快捷地为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户提供交互式的信息服务。而且用户可根据需要, 查询、浏览、定制适合自己的信息。

3.3 农业呼叫中心建设

呼叫中心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解决来自各种可能途径的服务对象的受理问题。采用先进的国际互联网技术、呼叫中心技术 (Call Center) 、移动通讯技术、多功能信息终端技术,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传输设备的技术优势, 将多种信息服务渠道及信息接收终端产品有机集成, 依托核心数据库, 实现农业信息服务的多样化、层次化, 信息服务渠道及信息接收终端产品多样化, 适合不同层次的群体、个体使用, 多方位满足涉农用户的需求, 平台具有网络传输、远程呼叫、在线应答、专家热线、定制发送、主动服务等多种功能, 保证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 结语

黑龙江垦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策略 篇5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关于现代农业概念,学术界曾提出了各种表述和设想。综合国内外建设现代农业的经验,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

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1]。

2 黑龙江垦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

黑龙江垦区地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南麓,分布在全省54个县(市),垦区下辖9个分局,104个农(牧)场,职工39.7万人。黑龙江垦区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社会形态比较完整的经济社会区域。首先,黑龙江垦区已经步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这就为在黑龙江省垦区在现阶段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其次,黑龙江垦区已经在黑龙江农业发展中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必然对全国发展现代农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垦区示范效应的发挥,推动了黑龙江省现有的以家庭承包制为主的分散经营适当集中,农业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现代农业理念的推广以及农民的素质和观念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黑龙江垦区的现代农业发展必将更具备可行性。再次,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支持建立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区,加快发展的思想明确,措施得力,有利于早日建成全国性的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区[2]。

3 黑龙江垦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策略

3.1 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

(1)垦区农业装备的现代化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投入,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

关注当代国际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最前沿技术,建立一个开放的系统,吸收一切外来之长,并结合实际,不断地为我所用,形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长足发展的动力源泉。针对现代农业的需求,黑龙江垦区坚持“洋为中用”的方针,集中科研院所研究现代农机装备,根据寒地作业的特点改装革新,并与国内外制造厂家联手寻找现代农机装备国产化的新途径。近年来,国内外几十家生产企业生产的新机具,长年在黑龙江垦区试验、示范,丰富了世界现代农业装备的研发。国外成型的农机产品预想进入中国市场,常常先投放黑龙江垦区进行试验、示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发展有机农业。例如,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在对资源的循环利用中从经济活动源头来解决如何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污染,消解当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日益突出的矛盾。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将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统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应用原则上看,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践,是对“资源-产品-污染-排泄”传统经济模式的摒弃。而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它是遇制农业污染,发展农业的一种机制创新;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机制创新;是构建和谐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垦区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2)垦区的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已经是国际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生产力———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随着国家“金农工程”的启动,我国各级农业信息化的步伐开始加快。

黑龙江垦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信息化给农产品销售带来的作用尚未较好发挥,农业信息网络虽然发展很快,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引导,信息服务体系尚未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所需配套条件和市场机制也尚未形成,农产品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还处于发展阶段,难以发挥重大的作用,加上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使得农业信息服务很难进军最基层,造成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影响整个信息化的实施。鉴于目前这种问题的存在,例如黑龙江垦区的农业服务网站建设可以参考我国其他地区的成功范例。上海市创建的“三电和一”,“电脑+电话+电视”是农业信息工作的一个好形式。它可以进行全面的资源整合,能够更好地通过这个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信息服务,因此这种形式值得推广。北京郊区农村构建“信息助农综合服务网络工程”它从面向北京“三农”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整合各类资源,推出了四大应用系统。分别冠以“富农信息化配送服务”,“助农远程教育服务”,“便农电子支付服务”和“乐农数字文化服务”,以此打造综合服务“三农”的理念,很受农民的欢迎。主张科技进步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并具有不断吸纳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新机制,使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网络齐全,形成多层次、覆盖整个农村的农科教网络体系[3]。

3.2 黑龙江垦区的市场体系

(1)垦区的物流市场黑龙江垦区物流市场存在的问题一是农产品流通渠道单一。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模式是按照“产地收购-产地市场集散-销地市场集散-城乡商贩零售”的路径进行现货交易,处于原始的市场交换的基础流通状态。订单农业、连锁经营等现代物流模式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整个物流链条上,由于农产品未经加工的鲜销产品占了绝大部分,而这样多环节的流通链条,无论是时间和流通效率上,还是现有的保鲜手段都无法适应农产品的鲜销形式,因此相当一部分新鲜产品由于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原因而损失巨大,当农产品集中上市时,物流不畅,加工能力不足,产销脱节严重,损耗情况更为突出。

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模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由于欧美农业生产者规模较大,经销农产品的大型超级市场发展又很快,因此批发市场的部分功能逐渐受产销一体化组织的冲击被削弱,出现了市场外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另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农产品物流模式,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生产者规模普遍较小,超级市场尤其是综合性的大型超级市场的发展落后于欧美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作用较为突出。黑龙江垦区的农村物流市场需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为认识和提升垦区农产品物流发展开拓一些思路。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发展新型流通业态,采取优惠财税措施,支持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市场服务,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积极发展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例如,超市农业作为一种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出现,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质量、品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垦区的金融市场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但仍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金融机构逐步收缩,信贷资金大量流失;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化趋势加强,边远落后地区面临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系统性风险严重,农村金融机构效益较差等。为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构建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4]。

在新农村建设中,黑龙江垦区农村金融改革既要增加对“三农”的金融服务供给,又要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建议是:健全以合作金融、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为基础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分散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改善农村金融的发展环境等。农业风险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特性,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始终。而农业风险管理是有目的地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管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以防止风险损失发生、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削弱损失的大小和影响程度,同时要创造条件,促使有利后果出现和扩大,以获取最大利益的过程。随着现代技术在农业中运用的不断深入,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突出,不仅包括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而且还包括政策风险等。这些风险的产生与生产条件、供应条件、销售条件及政策的变化性是紧密联系的,加上目前对农业风险认识不够充分及处理不够到位,致使其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

4 结语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对应,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摘要:通过分析国内外对现代农业的理论研究,借鉴各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教训,从黑龙江垦区的发展历程,特点和要求出发,对垦区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从生产手段和市场体系两方面提出黑龙江垦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框架体系和战略对策,在理论和实践上指导黑龙江垦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策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皓然.国外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其启示[J].社会科学家,2006(3):61-64.

[2]杨淑波.黑龙江垦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综述[J].农场经济管理,2006(6):15-17.

[3]孙政才.深入研究现代农业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J].农村工作通讯,2007(8):6-11.

垦区农业 篇6

十年磨一剑迪尔助转折

对于从小在农场长大的董克江来说,对农机一点都不陌生。他说:“从小我就是在父亲的履带拖拉机上长大的。那时候所接触的世界,认为拖拉机就是最高端的机械了。似乎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

1990年,22岁的董克江花了1.2万元买回人生第一台拖拉机——8.8 k W(12 hp)的国产小四轮拖拉机,由此开启了他的农机经营之路。

董克江回忆说:“当时的拖拉机,噪声大,耗油多,四处漏风,热天烤得难受,冷天冻得打颤,一天下来,浑身上下不是个土人也是个油人。但是,机械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是有目共睹的,这也坚定了我继续发展农机经营的想法。”

正所谓十年磨一剑,董克江事业的转折发生在2001年,那一年他将10年间积攒的15万元全部拿出,购买了一台约翰迪尔1075联合收获机,同时承包了耕地67 hm2,办起了家庭农场。

苦心人,天不负。那一年,在董克江的精心运营和管理下,不但种地赚到了钱,依托约翰迪尔1075收割机为周边农户提供收割作业也赚到了钱,当年的纯收入高达20多万元。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也一下子让董克江尝到了甜头,更加坚定了他继续做农机服务的决心。同时,初识约翰迪尔收割机,高效的作业和可靠的性能发挥,让董克江深深记住了这只幸福的“小鹿”。

约翰迪尔幸福小鹿祝我成功

时间继续往前推进,董克江在初识约翰迪尔农机后,尝到了甜头,兜里也有了钱,于2007年,再度选择扩充农机装备大军。因为此前使用约翰迪尔农机留下的好印象,所以这次他选择购买了一台约翰迪尔9520拖拉机和配套的约翰迪尔大型联合整地机农机具。整机进口,当时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补了83万元,董克江自己掏了133万元,可以说当时花掉他几乎全部的积蓄。他告诉记者说,这台拖拉机代表着全球最高水平,是真正的“铁牛”,是以往任何国产农机都难以比拟的。出活儿快,全速工作,每天能够整地100 hm2。

“当年秋天,我就开着这台拖拉机开始在周边跨区作业,不起早,不贪黑,一个作业季下来,轻轻松松完成耕整地作业2 000hm2,回来一算账,总共赚了40万元。”董克江至今回忆起当年赚钱的过程时仍然难掩兴奋,就更别说对于约翰迪尔设备的喜爱之情了。

采访过程中有一个细节,董克江带我们去看正在作业的约翰迪尔9520拖拉机,到了现场后,因为拖拉机正在春播前的耕整地作业,有很多玉米秸秆遮在了9520拖拉机前机罩上。董克江马上过去用手一点点抹干净,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惜。2009年和2014年,董克江考虑到更多的耕整地需求,分别购买了2台约翰迪尔7830拖拉机。后来证明董克江的选择是正确的,7830虽然没有9520功率大,但是可靠性和性能方面依然非常出众。至此,董克江拥有了3台大功率拖拉机,一大两小,外出作业根据不同的地块,选择不同的拖拉机上阵,董克江的代耕效率更高了。因为为农户代耕作业口碑非常好,很多农户找到他问,能不能收获环节的作业也由他来干。于是,从2013年开始,董克江先后买了一台S660和一台S680,光这两台收获机就价值500万元。因为此前一直致力于耕整地作业服务,所有董克江并没有太多的收获作业经验,好在约翰迪尔S660和S680非常智能,操作简便,机手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很快上手。并且机器可靠性很高,完全不仅有售后方面的后顾之忧。全套的迪尔设备让董克江的农机服务团队实力超群,他甚至非常自信地认为:“国外农民能干的事情,我们也能干,而且干得更好。”

工厂管理经验也有用武之地

之后,董克江建立起了自己的农机服务小团队,把农机服务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如今,他已经拥有了30多人的团队,有专门负责驾驶作业的机手,有负责补给农资的运输司机,有负责联系活的师傅,也有会计、后勤等。在谈及管理农机服务团队时,董克江告诉记者,这和他早年间从事工业生产,有过管理经验密不可分。

他说:“工业生产到底是比农业先进,所以我总想着把工业生产上先进的理念和经验拿到农业生产上来。”

原来,在干农机之前,董克江是当地一家乳品厂的基层管理人员,干了好几年,不但熟谙工业生产的先进理念,更是积累了很多团队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正如董克江自己所说,“这些工厂积累的经验完全用在了以后的农机经营中”。

知识改变命运

董克江除了具有强大的管理团队能力,他的学习意识也非常强。从他拥有的农机设备就能看出来,他是北安第一位敢尝试购买全进口大功率拖拉机的人,也是北安最早用上约翰迪尔Auto Trac自动导航系统的人,而且一口气就把3台进口迪尔拖拉机全安上了自动导航系统。

采访过程中,他不止一次提到“知识改变命运”,他说:“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包括种地也一样,都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鲜事物。对我来说,那些先进的种植经验和先进的农业机械才是我最关心的。”

董克江的约翰迪尔拖拉机安装使用的自动导航系统全部是RTK信号导航,精准度在±2.5cm范围内,是约翰迪尔导航系统中精度最好的一种信号。董克江指着放在半坡上的基站告诉我们,“RTK信号导航是最精准的,只要购买一台约翰迪尔导航的基站,并且在拖拉机上安装上显示器、方向盘和信号接收器,就能实现精准导航,非常方便。”

据董克江介绍,他早就知道拖拉机精准导航和自动驾驶的技术,2014年约翰迪尔在黑龙江省开始推广演示导航系统,他毫不犹豫地购买了。现在主要用于起垄、播种等作业环节。

对于使用约翰迪尔导航系统带来的好处,董克江言简意赅地解释:“能走直线,非常直。好处就是更高效地利用土地,机手作业的时候也不用一直盯着对钎,大大降低了疲劳强度,延长驾驶员的作业时间,提高作业量。”

“而且,约翰迪尔Auto Trac导航系统自带计亩器功能,外出给人家作业的时候,干了多少活明明白白地显示出来,非常方便结算,雇主糊弄不了咱们机手。”

记住!赚钱永远是次要的

董克江带着记者参观他的机库大院,他现在拥有各种进口播种机、拖拉机、耕整地机具几十台,每年光靠农机作业带来的收入就在百万级。然而,他说他从来就没把赚钱放在首位。那么他在乎什么呢?

董克江笑着告诉我们:“兄弟跟着我有饭吃,能为乡里乡亲做点事,能够子承父业为国家农业出一份力。这三点就是我最大的追求,赚钱永远是次要的!”

2016年,董克江本来想着把团队的规模缩减到20人左右,但是真到裁员的时候,他思来想去,考虑大部分队员一旦被裁,就可能面临失业困境,所以最后他谁都舍不得裁。董克江没说,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社会责任感吧。

除了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董克江还是个仗义的好心肠。乡里乡亲平时有个大事小情,找到董克江,只要他能帮上忙,他从不推脱。他的仗义和善良,自然而然地为他带来了口碑。有了口碑,随之而来的是,乡亲们都愿意用他的拖拉机作业,他的活常常应接不暇。

提到理想,董克江害羞地笑起来,也很诚恳地说道:“我的理想就是种好地,我父辈就是当年北大荒第一代农垦人,到我们这一代,一定要接好班,把地种好。我的目标就是国外农民能干的,我们也可以干,而且要干得更好。”

采访后记

正是因为在这片拥有2.2万hm2耕地,养育了1.3万多人口,每年为国家提供100亿kg粮食的富庶之地——红星农场,有成百上千位像董克江这样植根于土地,善于学习的职业农民,才推动了红星农场现代化农业、规模化农业的发展。

放眼望去。全国范围内,像董克江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虽然不多,但却是扛起我国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化先进农业的中坚力量。只有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越来越多,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才会随之不断提升,劳动力才会不断得到解放。城镇化的道路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浅议黑龙江垦区农业信息化建设 篇7

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兴要素, 推进信息化建设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 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过程;农业信息化是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促进农业发展的历史过程。

农业宏观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组织体系建设、网络平台建设、农业信息采集与资源开发渠道建设、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农业信息发布渠道建设和乡村电子政务建设等;农业微观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场所的信息化建设 (大田、温室、畜禽棚舍等) 、农业生产的自动控制和科学管理以及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等。

农业信息化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是新时期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并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 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农业信息化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a.农业信息化能够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提高现代化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b.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黑龙江垦区是我国耕地面积最大的国有农场群, 是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示范区。垦区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垦区发展, 而且对地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

c.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垦区以往的农业生产多遵循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 可以促使农户的生产方式也逐步由传统型向信息农业型转变。

d.促进农业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借助信息技术将高新农业生产技术适时应用于农业生产, 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同时优化缩减农药化肥用量, 改善农产品品质, 提高经济效益。

2 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1 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特点

从世界各农业信息化发展来看, 农业信息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德国、日本等。美国是农业信息技术的领头羊, 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紧随其后;印度、韩国等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较快。

美国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得较早, 具体体现在:利用计算机和电子通讯技术来实现农业生产中的自动播种、自动施肥、自动灌溉、自动收获, 以及农场经营管理中的自动信息获取与处理、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等。

澳大利亚出产多种农作物和牲畜, 其养牛业信息化、畜产品安全信息化和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比较有特色。例如, 牛肉生产的跟踪技术、奶牛场的日常管理、牧场经营决策、畜只管理、奶业管理、库存管理等;在畜产品安全信息化方面, 建立了国家牲畜鉴别系统, 对每头牲畜从出生到屠宰过程实施全程跟踪;在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方面, 应用了很多农业经营软件, 例如, 利用Google Earth, 将各种有关土壤理化性状数据和土壤水分数据整合在一起, 给土地管理带来了新的地图标示方法。

在德国, 农场主的主要获取信息来源是互联网、农业期刊和农业推广服务机构。例如, 通过强化对农场主的培训, 提高农业经营信息化水平;在食品安全信息化方面, 通过建立可追溯系统, 提高危机处理机制的效率, 并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消费信心;在土地利用与管理信息化方面, 通过整合土地利用经济模型、生态模型、水资源利用模型, 开发基于多种决策模型的综合多功能信息化平台。

日本的宽带网络建设覆盖到了农村地区, 且接入费用低廉, 这为其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日本通过农业信息化改善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沟通城乡信息和农业监控信息。例如, 小型农业经营体之间借助于网络实现合作, 高产技术也通过农业信息化平台转让, 精准农业、最优有害生物管理、作物生长预测和最优施肥控制等都依靠农业信息化平台的支撑;乡村旅游、乡村农特产品销售等可以借助农业信息化平台来完成;在农业监控信息化方面, 通过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了对农田环境的全面监测, 使作物产量预测更加精准, 作物病虫害预防更加及时, 温室环境调节更加精准。

2.2 国内及黑龙江垦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状况

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晚于发达国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我国陆续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系统、专家与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减灾等方面, 并且取得了一批成果。近年来,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 各级农业部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形式多样、网络发达的农业信息体系, 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产增收做出了贡献。

目前, 全国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已初具规模, 构建了以省、市、县网络为骨干, 贯通乡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部分村户的信息网络体系;全国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均设立了信息工作职能机构和信息中心, 市、县级农业部门设置了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 乡镇成立了信息服务站, 加上遍布县、乡的农技、畜牧、农机、经管、水产等推广队伍的信息服务人员, 一个纵横交错的信息服务队伍已经初步形成。

通过整合电话网、电视网、电脑网优势而成的“三电合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纵向贯通全国, 并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面向“三农”、打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三电合一”、“电波入户”、“百万农民上网工程”和“信息进村入企”等丰富多彩又富有成效的信息服务模式;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信息技术在农业各领域得到一定应用。

黑龙江垦区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已达到了“行业有亮点、全局普遍提高”的预期效果。近几年农业信息化程度全面提高, 在农业生产及管理、政务、科研、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 七星农场率先在垦区组建了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寒地水稻高科技信息化园区、水稻智能芽种加工厂和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 重点开展了以“3S”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研究, 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信息获取、测土配方、科学指挥、自动导航、精准作业,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3 垦区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垦区地域辽阔、地区间差异很大, 并且, 现阶段垦区仍有部分农村信息化的网络设施和其它基础设施尚在建设当中, 信息化普及度还不够, 信息传播也仅仅是局限在某一个层面, 离真正实现信息到种植户手中、全面进入寻常百姓家庭还有一定距离。

a.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农村信息化工程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多部门多产业的系统工程, 黑龙江垦区的农业信息化建设, 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 但从总体发展进程来看, 忽略了农业产业方向不同、经济基础不同的差异等问题, 从战略上缺乏统筹规划和因地制宜, 所以导致随机性大、重点不明确等问题。

b.组织体系没有形成真正主体。虽然已初步建成信息服务组织体系, 建立起总局、管理局、农场、管理区、作业站五级信息服务网络, 但有的地区却是流于形式, 没有真正形成建设主体, 如有些科研院所、社团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并没能发挥其主体作用。没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稳定的农业信息化服务队伍。现有的信息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比较低, 特别是严重缺乏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c.农民接收网络信息的成本负担重。农民收入水平一般都不高, 而目前的网络和手机移动通信收费偏高, 缺乏适合农村特点的信息技术和低成本的信息终端, 缺乏适应农村低成本的信息设备。

d.缺乏与农业生产、科技服务的紧密结合。农村信息化必须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 才能发挥其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而许多信息化工作者不能深刻了解当地的农业生产状况, 没有把信息化与当地的农业尤其是特色农业紧密结合起来, 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

e.有效农业信息源不足。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准确的农产品供求、价格状况和未来的趋势预测以及农产品生产风险预警等方面的信息, 但目前多数农业网站信息落后, 实用性差, 更新缓慢。从农业网站的信息构成来看, 基本是综合性的信息多, 专业性的信息少, 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 不能很好地分析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状况, 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指导性不强, 例如农民真正关心的种什么, 产出品如何能卖个好价钱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信息缺乏。如何让信息化手段真正为农民所用,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f.信息资源缺乏整合力度。农业信息涉及面大, 信息资源分散, 亟需进行整合。但由于各级农业主管部门, 特别是涉农部门, 分属主管单位不同, 给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带来较大困难。存在较为严重的部门利益, 习惯于“小而全”的管理方式。

g.信息服务模式比较单一。目前, 虽然黑龙江垦区已有电脑、电视、电话等主要的信息服务模式, 但尚未建立起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体系。这种比较单一的服务模式, 不能完全适合农民的需要, 也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果和农村信息化的应用效果。

h.农村的信息化应用人才太少。农业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 而农村实际应用信息化的人才太少。由于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了解还很少, 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很弱, 致使农村的信息技术推广与应用难以深入展开。

4 垦区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建议

a.拓宽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渠道。发展农业信息化离不开资金保障, 在争取好国家资金扶持的基础上, 还要注意整合各类资源,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

b.加快培养和引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组建一支农业信息化专业队伍。制定长期发展规划, 并探索符合农场实际的农业信息化运行机制, 协调解决农场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c.根据垦区特点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农村信息化模式。在农村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利用模式上, 垦区应结合各地实际, 围绕有效组织、信息资源配置及整合、技术集成、共建共享几个方面分别采取不同模式;在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上, 应围绕投入、组织、技术、信息传播服务等采取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农民多方参与和多方联动的模式;把电子农务、电子政务和电子服务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实施农村信息化“三务合一”模式。

d.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坚持全局观念、统筹规划, 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在生产经营信息化方面, 要组织开发、集成、组装农业种、养、加的电子信息技术, 认真组织实施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 加快实现对生产过程、生产条件及经营管理的自动化控制。在农业政务管理信息化方面, 重点围绕农业、畜牧、农机等生产信息监测与调度系统、农业经济和市场信息监测与预警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农业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和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等开展建设, 并切实发挥实效。

e.加强农业信息网建设。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与农业生态技术集成, 以各种资源数据库为基础, 以农业专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工具为平台, 因地制宜地建立有关种植生产及产品销售的专家系统, 并把农业系统配置到市、乡、村, 直接面向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以及广大科技示范户。

f.加强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必须从农垦实际出发, 以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为重点。 (1) 积极推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射频识别系统、远程监控、4G网络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 (2) 积极开发应用作物生长、畜禽水产养殖、节水灌溉等农业智能系统; (3) 加强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 (4) 完善农产品批发信息网络和市场供求信息系统; (5) 加强农业应急信息系统建设, 提高对突发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理能力; (6) 建立农机监理服务信息平台, 提高农机服务水平。

g.加强普及培训。着重培养农民的现代信息意识, 大力提高农民的信息收集、信息应用和信息反馈的能力。

h.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要建立规范化、统一的农业信息技术标准, 统一接口, 以利互联。要通过国家级科技园区、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寒地水稻高科技信息化园区等农业数据中心,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建立门类齐全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和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系统;加强纵向调查与横向收集, 促进区域信息、国内信息与国际信息的有机结合;加强对农业系统现有信息采集渠道、采集点和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建立信息交换制度, 实现涉农信息共享。

i.降低信息化成本。通过技术手段和政策手段, 降低信息技术的使用成本, 让广大农民能够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

j.拓展农业电子商务应用。

k.结合农业特点制订农业电子商务规范;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示范体系;建立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疏通渠道, 开展全流程的农业电子商务。

5 结束语

当今的世界是信息的时代, 也是农业信息化的时代。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信息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 必须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投资力度, 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 建立一个真正高效、及时的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体系。从黑龙江垦区总体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来看, 黑龙江垦区做到了紧抓先进技术发展脉搏, 适时引进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解决了很多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从“九五”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十五”的专家系统的智能分析技术, 到“十一五”的“3S”等先进技术, 再到“十二五”的物联网、空间位置服务技术, 在垦区农业发展不同时期的技术需求背景下, 及时地被引入农业领域, 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兵, 杜同庆.农业信息化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研究[J].现代化农业, 2012 (5) :57-60.

[2]王大山, 肖金科, 邓蓉.试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农业信息化[J].现代化农业, 2014 (6) :46-49.

[3]施春亮, 曲长祥.黑龙江垦区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J].现代化农业, 2013 (8) :15-16.

[4]王淑琴, 张娜.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化农业, 2014 (5) :59-61.

[5]罗广超.黑龙江农垦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J].现代化农业, 2014 (12) :57-58.

[6]王大山, 孙伯川, 邓蓉.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实践探索[J].现代化农业, 2014 (9) :49-51.

垦区农业 篇8

物联网被世界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3次浪潮。它是以感知为前提, 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在这背后, 则是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芯片, 用这些传感器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 再通过局部的无线网络、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各种通信网络交互传递, 从而实现对世界的感知。近年来, 物联网技术随着其本身的不断完善, 以及与GPS、GIS、RS技术的相互融合, 应用领域不断扩展, 在垦区农业生产中也逐渐有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 可以打造“智慧的农业”, 在种植业生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实现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并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1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田生态环境监测

在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中, 人们获取农田信息主要是通过人工测量, 获取过程需要消耗大量人力, 农田生态环境监测效率低, 监测点少, 监测数据不准确、不全面。随着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的发展, 智能感知芯片、移动嵌入式系统等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逐步拓宽, 在监视农田生态环境中, 收集温度、湿度、风力、大气、降雨量以及有关土地的湿度、氮浓缩量和土壤pH值等信息, 从而实现科学监测、科学种植, 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

杨博等探讨了黑龙江省七星农场利用物联网传感技术监测农田生态环境,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以水稻、大豆和玉米为应用对象, 以农田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电导率、地下水位和农田气象等信息的感知为目标, 针对农田生态环境监测中多点测量和区域测量等问题, 构建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降雨、风速风向传感器等农田生态环境监测系统。

2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水稻芽种生产

近几年来, 黑龙江垦区逐渐实现水稻规模化生产, 需要水稻秧苗数量大增, 传统水稻浸种催芽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大规模水稻种植生产的需求。运用物联网技术能有效地解决水稻浸种催芽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调控准确性差、生产效率低等问题, 实现水稻浸种催芽生产过程中的动态监测、智能控制、自动化实施等。

杨博等针对水稻在浸种期、破胸期和催芽期对于水温和环境的需求, 研究应用多点温度监控系统, 实现浸种箱内部水温和种袋温度的准确监测。应用自保温的供水和循环系统, 实现芽种生产过程中的循环保温。应用精准水温配给系统, 满足芽种生产的3个阶段对于水温的不同需求。建立配套数据采集、传输和综合管理系统, 进行多个浸种箱的综合协调管理, 提高水、电等能源的利用水平和芽种生产效率。

3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农产品供应链是由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种植者、养殖者、加工者、物流服务经销商、消费者等各个环节构成的组织形式或网络结构。农产品生产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十分突出;同时, 生鲜农产品又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消费弹性小, 具有消费普遍性和分散性。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 农产品供应链具有资产专用性高、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市场力量不均衡、对物流的要求高等特点。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 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它执行供应链中从生产者到最终用户的物流计划与控制等职能。是对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中各参与者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 通过贸易伙伴间的密切合作, 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的价值和最好的服务, 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收益, 并通过一定的利益分配机制使供应链上所有贸易伙伴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禄琳等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体系结构。供应链包括从农产品产地到消费者餐桌的各个环节, 如生产环节、收购环节、加工环节、销售环节、消费环节, 其中收购环节又包括储藏环节、运输环节。农产品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贯穿在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中, 这种农产品供应链的新型管理模式主要研究了在农产品流通的过程中所携带的信息流, 通过传感器等物联网器件采集数据信息, 通过网络将相关数据信息传输至相关环节的信息平台。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中, 以RFID标签作为信息载体来传递信息。

4 物联网技术系统应用于黑龙江垦区种植业生产

农业物联网应用是将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构成监控网络, 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信息, 帮助农民及时发现问题, 并且准确地确定发生问题的位置, 这样农业将逐渐地从以人力为中心、依赖于孤立机械的生产模式转向以信息和软件为中心, 大量使用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控制的生产设备的生产模式, 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

杜雅刚等研究了种植业物联网技术在黑龙江垦区的应用实施方案, 该方案所涉及的种植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主要包括农田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农田作物生长监测技术、农田视频监控技术、水稻田间远程灌溉监控技术、农田作业机械管理技术、农作物病虫害远程诊断与防治技术、地块尺度精准施肥智能决策技术、大田生产专家远程指导技术、多源数据融合的农业灾害监测及预警技术、种植业生产应急指挥调度技术等。

该项技术对种植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了标准化管理及决策, 经过多年来的应用与完善, 充分证实了其对种植业生产水平的促进作用, 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项种植业生产物联网应用技术体系结构是:按照三层架构的规划, 依据信息化建设的标准流程, 结合“种植业标准化生产”的要求, 主要分为种植业物联网感知层、种植业物联网传输层、种植业物联网云服务平台及种植业物联网应用层。

5 结束语

垦区农业 篇9

关键词:物联网,农业遥感,融合应用,应用现状

0 引言

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通过系统集成与应用, 对具有快速时变特征的农田生态环境参数数据进行监测, 获取空间上密集、时间上连续的农田生态环境信息 (如温度、湿度、植被光合有效辐射、叶面积指数、土壤水分等) , 利用星基多源遥感反演参数与陆基无线传感器观测参数的时空耦合与数据同化方法, 通过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 实现农田生态环境信息的遥感监测。

1 遥感监测地面支持数据获取技术

1.1 农田环境信息监测

利用综合因素区划布设的农田环境无线传感网络系统, 实时采集田间的环境信息, 并发送到远程数据处理中心, 实现对田间空气温湿度、风速风向、降雨量、太阳辐射、土壤剖面4个深度上的温湿度与电导率、地表光照度、光合有效辐射强度等环境信息的实时监测和空间定位。利用这些地面实时监测数据, 进行相关遥感预测、监测模型的反演, 保障大区域农事、农时决策的科学性。

1.2 作物生理生态信息监测

通过以果实膨大传感器、叶面温湿度传感器、作物径流传感器等植物生理传感器为主, 以空气温度传感器、空气湿度传感器、光照强度传感器和地温传感器等环境传感器为辅助的无线传感监测网络, 连续监测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生理参数和周围环境参数。利用无线数据传输技术把具有空间定位信息的按综合因素区划的固定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实时发送到数据中心。进而进行大区域遥感监测模型的反演, 实现大面积监测。同时依据专家系统进行辅助管理决策, 形成与遥感监测专题图对应的生产管理处方专题图, 指导农户进行相应的调控管理。

1.3 作物胁迫状态与品质诊断

采用流动性作物胁迫和品质非接触式无损监测设备, 通过测定作物氮素缺乏和水、肥以及病害胁迫时的冠层反射光谱, 提取敏感波段, 对作物的胁迫状态进行快速诊断和监控, 并对作物蛋白质品质进行定性、定量评价, 同时利用通讯接口及上位机软件, 把具有空间定位信息的测定数据进行实时回传至数据中心, 进行大面积遥感监测模型的反演。为早期无损诊断作物氮素养分和作物水分、肥、病害胁迫, 为管理决策和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1.4 作物冠层色素比值与叶面积监测

采用流动性作物冠层色素比值和叶面积非接触式无损监测设备, 采用日光光源, 通过干涉滤光片分光方法, 测定近红外、红光和蓝光波段处的3个特征波长的反射率, 与仪器内置的作物关键生育期农学模型进行结合, 得到具有空间位置信息的作物冠层色素及叶面积指数指标。同时利用通讯接口及上位机软件, 将数据实时发回数据中心, 为作物养分和长势状况快速无损诊断和变量施肥提供定量、科学的数据支撑。利用这些地面监测数据进行大区域遥感监测模型的反演, 实现大区域的作物养分和长势状况监测, 同时结合专家系统生成水肥调控的处方专题图, 指导大田生产。

2 星地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应用

2.1 水稻插秧进度遥感监测

我国北方高寒地区有其独特的生态特点, 即生育期相对较短。在寒地水稻生产中, 确保水稻安全成熟是保证产量和品质的关键。过早、过晚都会对水稻生产造成影响。为了准确掌握插秧进度, 以采取相应的促控措施, 需要进行插秧进度的遥感监测, 以保证水稻生产的平稳有序进行。利用多时相的遥感影像数据, 进行叠加分析, 并结合地面数据进行验证, 形成水稻插秧进度遥感监控图和对应的调控处方专题图, 指导农业生产。及时对落后的稻农采取措施, 有效避免贻误农时、造成损失。

2.2 作物长势遥感监测与调控

传统的农业耕作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目前气候多变环境下的农业生产管理工作了, 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大农业区域, 地广人稀, 人均耕种面积大。传统的管理方式有时发现问题较慢且不全面, 常常延误最佳管理时期。为解决这一难题, 我们引入无线传感监测网络技术, 利用星地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 提高了作物主要生育期长势遥感监测的准确度, 同时根据监测结果, 形成调控处方专题图, 对生长异常的区域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指导。

2.3 灾害遥感监测与应急响应

2.3.1 低温冷害预警与遥感监测

冷害问题一直是影响农业安全生产的难题, 在我国北方地区平均每3~5年, 就会受到低温冷害的袭击, 造成大面积减产。及时准确地预测冷害, 采取有针对性措施, 才能在大灾之年保证稳产、高产。针对这一需求, 我们利用无线传感监测网络提供的田间气象数据、土壤温湿度等数据, 结合遥感监测的作物种植分布与长势监测等数据, 深入分析冷冻害发生的气象条件和物候特征;应用作物冷冻害发生的预警临界条件与预警模式, 根据冷空气发生的时空规律和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的抗寒性差异, 在多源多时相遥感信息的支持下, 利用植被指数表征作物的活性强弱变化, 分析冷冻害对作物长势胁迫的一般规律;通过长势受损幅度遥感诊断信息, 构建冷冻害遥感分等监测模型, 提取冷冻害发生的空间分布范围与灾情等级信息, 实现作物冷冻害的实时有效监测。及时提供低温冷害预警分布图与灾后灾情动态监测数据, 指导科学的防灾、减灾工作, 有效地保证了稳产、丰产。

2.3.2 农业干旱灾情时序变化遥感监测

综合分析无线传感监测网络提供的气象信息、土壤含水量信息和历史孕灾环境, 应用主要农作物干旱预警方法与模式, 根据区域气候特点、作物缺水程度、缺水持续时间及作物对缺水的敏感程度等综合评价因素, 建立基于多源光学、雷达数据和田间观测数据支持下的作物干旱遥感监测模型, 提取作物干旱受灾范围和灾情等级时序变化信息, 为有效防灾、抗灾提供及时准确的技术支撑。

2.3.3 农作物病虫害灾情遥感监测

综合分析无线传感监测网络提供的气候变化信息、作物田间实测信息和历史同期孕灾环境等, 应用典型作物病虫害大范围爆发预警方法与模式, 在农作物病虫害标准波谱库的支持下, 通过典型作物病虫害光谱响应敏感波段, 与多源多时相遥感信息、地面病虫害胁迫样本信息和气象数据相结合, 构建大范围作物病虫害遥感识别和严重度反演分级模型, 进行病虫害发生范围遥感提取;根据光谱指数与病害病情指数模型, 量化分析作物病害程度并进行病情分级, 实现作物病虫害的实时有效监测, 在灾前、灾中及灾后等环节中提供科学决策信息, 降低灾害损失, 保障粮食安全。目前水稻稻瘟病、玉米粗缩病、大豆根腐病、小麦锈病等病害均可通过孕灾环境信息与遥感识别和严重度反演分级模型进行灾害预警和监测。

3 结束语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低成本高精度传感器生产技术的发展,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将会不断拓展, 尤其与遥感技术的融合应用将会有力推进数字农业的发展进程。技术的融合应用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测试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崔莉, 鞠海玲, 苗勇.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进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5, 42 (1) :163-174.

[2]高灵旺, 陈继光, 于新文, 等.农业病虫害预测预报专家系统平台的开发[J].农业工程学报, 2006, 22 (10) :154-158.

[3]蓝会立, 张认成, 毛思文.基于无线传感器的粮情检测系统设计[J].农机化研究, 2006 (9) :99-102.

[4]谭龙.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J].黑龙江环境通报, 2005, 29 (2) :31-32.

[5]WANG N, ZHANG N, WANG M.Wireless sensors in agriculture and food industry:recent developm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2006 (50) :1-14.

[6]蒙继华, 吴炳方, 李子强, 等.运行化的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系统[J].高技术通讯, 2007, 17 (1) :94-99.

[7]薛利红, 曹卫星, 罗卫红, 等.基于冠层反射光谱的水稻群体叶片氮素状况监测[J].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 (7) :807-812.

[8]薛利红, 曹卫星, 罗卫红, 等.基于冠层反射光谱的水稻产量预测模型[J].遥感学报, 2005, 9 (1) :100-105.

上一篇:SF6泄漏报警下一篇:学习方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