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语篇的多模态分析

2024-10-04

电影语篇的多模态分析(精选4篇)

电影语篇的多模态分析 篇1

0 引言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 “话语分析不仅以文本形式体现, 而且以图画、动画、声音、图表、颜色、编排等多模态同时出现” (成文, 田海龙2006) 。因此, 胡壮麟教授指出, 在人类进入社会学符号的多模态化的新世纪, 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 (胡壮麟2007) 。

电影是一种利用多种符号资源构建意义、传递信息的多模态语篇———利用多种符号资源构建意义, 比文学作品更直观、生动、易懂。国内诸位学者多数把着眼点放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应用, 很少涉及到把多模态话语活动与电影语篇结合起来。因此, 本文以电影语篇《暮光之城:暮色》为对象, 来分析多模态话语这一新兴的话语分析方法在电影语篇中是如何发挥其作用的。

本文首先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进行介绍, 其次对电影语篇及电影《暮光之城:暮色》进行简单的介绍, 再以多模态理论为基础对《暮光之城:暮色》中的多模态现象进行分析, 从崭新的角度分析电影, 并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进而产生新的认识。

1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是强调运用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多种感官, 通过语言、画面图像、声音以及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进行交际的现象 (张德禄2009) 。可以说多模态话语是人类各种感知通通在交际过程中综合使用的结果, 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 多模态话语分析不应只局限在语言学研究中, 应扩展到其他领域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而研究对象也应从语言本身转向图像、声音、动作等其他媒介。

那么, 应如何识别多模态呢?据朱永生教授的观点其识别标准如下:第一标准是看涉及的模态种类有多少。“单模态话语”是指只用一种模态交际的话语。“多模态话语”则是指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的话语交际方式, 这种交际方式也被称作“双模太话语”。第二条标准是看涉及了多少符号系统。有些交际话语虽然只涉及一种话语模态, 但包含了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符号系统 (朱永生2007) 。如电影海报虽然只是涉及视觉模态, 但是既有文字又有图画, 因此也属于多模态话语。

这种崭新的话语分析理论要求着眼于宏观的大环境来分析语篇, 理解语篇所传达的意义。因此, 不能传统地局限于对言语的剖析, 而要将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分析音乐、图像、动作等辅助因素对于语言这一主要因素的强化与补充, 以及多种因素之间的协调配合、互相联系。而后在一种平衡中达到话语的目的。电影融合了声音、图像、音乐、色彩、技术等多种模态, 使人们得到前所未有的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上的的享受与冲击, 因此电影作为多模态话语的普遍性可见一斑。

2 电影语篇介绍

关于电影语篇的概念经典理论家让·米特里认为:电影影像既“是实物通过折光和透镜的作用映在胶片上的自体复现”, 又“是一个被结构的现实, 一个形式”, 在影像的叙述层上, 电影成为语言, 而在影像的诗意层次上, 电影成为视觉性语言艺术。总而言之, 电影是一门负载社会文化诸多含义的艺术, 是一种符号的体现, 一个以运动的画面来承载信息并最终要达成交流的系统。

电影作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 背负着某种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以动态的画面为基本的表达方式, 兼容其他的表达手段, 共同完成与观众的交流,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 电影不能算是我们日常交流所用的语言, 但是它却很好地向观众传递着某种思想, 很好地完成了与观众的交流。作为一种大众艺术, 电影必须充分了解大众文化的心态和心理需求, 以便更好和观众形成互动, 达到传播文化及先进思想的目的。

3 对电影语篇《暮光之城:暮色》的多模态分析

3.1 电影《暮光之城:暮色》简介

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成名作《暮光之城》系列小说描写的是高中生贝拉与吸血鬼帅哥爱德华之间的浪漫的爱情故事。该系列小说分为《暮色》、《新月》、《月食》、《破晓》、《午夜阳光》五个部分。根据这一系列小说改编的电影分为《暮色》、《新月》、《月食》、《破晓 (上) 》、《破晓 (下) 》, 由罗伯特·帕丁森与克里斯汀·斯图尔特饰演。影片一经上映, 就在全球掀起了新一轮的魔幻热潮, 男女主角以及其他配角都一跃成为了超级偶像。当然, 接下来的几部风头更加强筋, 大获成功, 把西方盛行的“吸血鬼”文化推向了高潮。

3.2 影片中运动画面的分析

电影是一种以运动画面为主的视觉艺术。可以根据运动画面的相对位置, 或不同运动画面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向观众传达不同的信息, 以此来确认想要传达的起点和终点。这也是多模态信息传递的一个显著方面。在图像与字母处理上Kress和Leeuwen认为图像和文字说明是相互联系的, 但并不完全依赖于文字说明, 因为它本身即有组织又有结构 (Kress&Leeuwen, 2006) 。

在影片49分钟处, 贝拉已经得知爱德华是吸血鬼, 而爱德华也毫无掩饰的承认了这一点, 两个人在一片幽静的树林互相确认了这个事实。虽然如此, 贝拉一点都不害怕, 还表达出她对爱德华的情感, 爱德华为了让贝拉看清楚自己的本面目并带她到山顶上, 云堤之外。影片画面切换到了山顶, 在阳光下爱德华的肌肤闪闪发光, 爱德华告诉贝拉这是杀人狂的皮肤。不管爱德华怎样告诉贝拉自己是个危险的食肉者, 贝拉还是义无反顾表达自己对爱德华的情感。随后画面切换到了一片宁静的草坪上, 上面布满花朵。两个人静静的躺在草坪上, 深情地凝视着对方, 这时一缕阳光照进来, 使爱德华闪闪发光, 画面十分唯美。这时候两个人已经确定对方就是彼此的终身伴侣, 而这对“狮子与羔羊”的爱情故事也拉开了序幕。在这个首次确立两个人情感的片段, 画面不断切换, 从树林到山顶再到草坪, 在整个过程中传达了贝拉对爱德华坚定不移的爱, 也表现出爱德华对贝拉无法抗拒的爱。这是利用运动画面———通过运动摄像拍摄到的画面来传达目的信息的非常好的例子, 也充分表现出了运动画面这一多模态话语在信息传达中的作用。

3.3 影片中言语的分析

虽然运动画面在电影中处于主导地位, 但言语作为最重要的交际方式在电影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也就是说在画面中起着辅助作用的语言, 要精炼准确的表达与画面相应的主题, 不能过分冗长而弱化了画面的运动性的一面。

在山顶上爱德华一直试图告诉贝拉自己是个危险的食肉者, 自己很可能伤害到她, 在爱德华不断显示自己超乎常人的力量与速度时, 画面随着爱德华的言语一起切换。在这里, 爱德华用最简短的言语向贝拉传递自己是危险人物这个信息。这是典型的运用语言和动作等多模态的方式来传达信息的例子———爱德华毫无掩饰的把自己展现在贝拉面前, 希望贝拉能够认识到自己是个危险的人物。

3.4影片中音乐的分析

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对电影中时空的确立和改变, 心理过程的变化以及背景信息的传达, 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影片中无论是背景音乐还是插曲无不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比如背景音乐交代当时的环境和氛围, 而插曲则可能表现主人公当时的心情。而影片中音乐节奏的变化则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情节的变化和主人公心情的转变。

影片79分钟处是卡伦一家和贝拉第一次游玩, 是在一个雷电交加、乌云密布的一天。当时的背景音乐是Muse的Supermassive Black Hole, 此背景音乐带有强烈的金属感, 节奏感很强。这很好地体现了卡伦一家打棒球时的速度感———他们的速度可以与闪电比拟。此外, 音乐起到了吸引观众的作用, 与神秘的画面一起把观众带入到了当时的情景。而在随后, 正当他们玩的正起劲时, 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三个反面人物出现了———维多利亚、詹姆斯、劳伦, 这三个人在接下来的几部影片当中会继续与两个主人公纠缠。此时背景音乐立刻切换成了低格调的、带有恐怖色彩的音乐, 这预示了整个影片情节的变化。

在影片的结尾处, 男女主人公伴随着Iron&Wine的Flightless在舞池里跳舞。这里, 不需要过多的语言, 仅凭背景音乐和两个主人公的眼神就能感受到他们彼此对对方的爱意。

3.5 影片中色彩的分析

通过不同色彩之间的比例和协调关系, 可以更好地表达电影的造型功能, 突出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具体表现为通过不同的色彩之间比例, 位置和面积的差异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 如冷与暖、明与暗、丰富与单调等。此外, 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来表达人物不同的情绪, 可增强影片的感染力。

在《暮色》中, 整体色彩偏暗, 以冷色调为主, 体现了影片整体的神秘色彩并更好地表现出原著哥特式小说的特点。但在结尾部分, 男女主角跳舞的那一段, 画面又采用了暖色调, 非常明亮。这里表现出了男女主人公此时心中的爱意与幸福。不同色彩的运用有助于表达影片不同基调和情节的变化。

4 结语

多模态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新兴的话语分析理论框架, 不仅把注意力集中在言语这种常见的交际方式上, 更注重强调非语言交际方式在话语交际中的作用。而本文则重点分析了在电影语篇中, 不同模态的交际手段的不同体现及它们各自的作用。通过这种多模态的分析, 可以得出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 具有社会符号的作用。能够通过多种交际模态共同的传达其自身的意义。本文也再次证实了多模态话语分析在电影语篇分析中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Kress, R.G., Leeuwen, V.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 2006.

[2]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 2007 (5) .

[3]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 2009 (1) .

[4]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 (1) .

[5]成文, 田海龙.多模态话语的社会实践性[J].语言学研究, 2006 (8) .

《灰姑娘》海报的多模态语篇分析 篇2

关键词:多模态,电影海报,《灰姑娘》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微电影、视频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广泛运用, 声音、图片、文字等组成的多模态语篇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常态。Kress&Van Leeuwen (1996) 以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 建立了多模态语篇分析的视觉语法理论, 这为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1 多模态话语分析

Halliday (1994:102) 的系统功能语法将语言看作社会符号, 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 即表示概念意义的概念功能、表示话语交流之间人与人关系以及人对话语态度的人际功能和表达语篇含义的语篇功能。 (胡壮麟等, 1989)

Kress&Van Leeuwen认为图像也是社会符号, 社会符号学理论同样适用于对图像的分析。他们把语法延伸到了视觉层面, 提出了视觉语法理论, 认为正如语言的语法规定了词如何组成小句、句子和语篇, 视觉语法也决定了所描绘的人物、地点和事物如何组成具有不同复杂程度的陈述。 (李战子, 2003) 。Kress和Van Leeuwen参照了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三大元功能, 认为三大元功能不仅仅只局限于语言, 而是人类交际的必须。提出了图像分析的理论框架, 即“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他们提出并证明了图像的多模态语篇意义, 把图像研究和语言研究结合起来, 让分析的理论运用更加广泛。

2《灰姑娘》电影海报的多模态分析

电影《灰姑娘》 (Cinderella) 于2015年3月13日上映, 是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剧情片, 改编自同名动画电影。影片讲述的是, 本有个幸福家庭的主人公瑞拉, 在母亲、父亲相继去世后, 受到继母和其女儿们对她百般折磨, 并担负家里的一切劳务, 逐渐灰头土脸, 被戏称为“灰姑娘”。而后灰姑娘得到魔法相助, 参加了盛大的舞会, 成为王子的意中人, 并最终幸福生活在一起的故事。这个童话故事, 在北美和欧洲有着数百个不同的版本, 以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灰姑娘》流传最为广泛。该电影自上映以来, 口碑好, 票房叫座, 以3.42亿累计票房连续两周卫冕内地 (票房) 冠军。古老的故事, 简单的情节, 如何实现票房的高收入呢?在这个整体的商业运作过程中, 海报表达的语篇意义又是发挥怎样的社会作用呢?

根据Jewitt, 多模态研究不仅要从微观上对非语言符号提供详细的描述, 更要从宏观上通过语篇分析系统阐释社会文化现象, 解决社会问题 (Jewitt 2009:26) 。本文将对热映电影《灰姑娘》的海报进行分析, 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 研究海报传递的信息和语篇功能, 并试图从多模态研究的角度找到电影海报突出的宣传重点,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票房吸引力。

2.1 再现意义

Kress&Van Leeuwen (1996) 区分了两种再现模式: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在叙事再现中, 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相互作用来体现的。在图片中, 使图中的元素形成斜线, 通常是强烈的对角线, 就形成矢量 (李战子, 2003) 。李战子认为, 叙事再现区分为过程和情景, 其中过程又可以分为行动过程、反应过程。

《灰姑娘》的海报只有一个参与者——灰姑娘瑞拉, 且占据主要位置、色彩鲜明, 凸显其在影片中主人公的地位;海报中没有和她构成关系的人物出现, 则暗示在大部分时间内主人公是较为孤单的;同时, 主人公较为淡定、略显惊慌的表情, 暗示其坚定而乐观的性格。从矢量分析角度来看, 灰姑娘两条手臂和穿着水晶鞋的脚都在画面中单独成线, 分别与自身躯干 (肩膀) 和地面的台阶构成强烈的对角线, 形成矢量, 是叙事的重点。双手呈现的是不对称摆动, 左臂摆出身体侧外, 右臂斜拉着裙摆, 脚与台阶形成夹角, 结合起来看, 图片整体表达的行动过程就是灰姑娘的动作——跑动。这个行动过程在影片中地位重要, 是电影的经典情节:当午夜钟声即将敲响, 魔法变化出的物品都将还原, 衣着华丽、脚踩水晶鞋的瑞拉不得不逃离舞会。电影海报呈现出的行动过程清晰地反映了这一场景中的人物动作, 很容易让对这个故事熟悉的人回忆起动画电影《灰姑娘》, 进而引起观众对于真人版电影的好奇。

当矢量仅仅是由目光—即一个或多个图中的参与者的眼光的方向构成时, 该过程就叫做反应过程。海报中灰姑娘的双眼微张, 目光朝向自身的后侧, 目光所及的地方海报中并没有给出现实的体现, 而是落在了台阶外的虚拟场景中, 所以对于这个反应过程可以有两种理解:一, 眼光没有具体的指向, 是“不及物”的, 结合微张嘴唇、跑动的动作, 可以看出瑞拉惊慌的态度;二, 可以认为眼光所指的方向被海报制作者刻意隐藏, 其情节是需要观众观看影片后才能获取。在这个反应过程中, 主人公目光并没朝向画面外, 主要精力还是在关注自身和周边, 也暗含着自身所处的环境是她更关心的, 也是海报制作人希望观众关心的。这样的反应过程容易让熟悉故事的观众对灰姑娘身边场景, 即对“王子”和盛大的舞会感兴趣, 从而对观看影片有所期待。

视觉交际中的概念过程对应于功能语法中描写的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 概念再现则更为稳定, 时间因素减少, 更为概括, 如在类别、结构或意义方面。 (李战子, 2003)

海报中背景的灰暗与人物形象的色彩饱满形成鲜明对比, 突出概念再现的重点在于人物形象。漂亮的蓝色长裙, 晶莹剔透的水晶鞋, 亮黄色的头发, 与灰姑娘有着“归属”的关系。主人公衣着打扮色彩艳丽、细节清晰, 给人以真实的感觉, 成为海报中最吸引人眼球的部分, 也成为电影最大的特点:在画面制作上投入巨大, 画面美丽而且也值得期待。蓝色长裙和水晶鞋是影片中重要的道具, 是故事的重要线索, 海报制作者是希望通过对重要道具的细致刻画, 能够唤起观众心中的童话记忆, 激发走进影院重温儿时美梦的想法。

在关注图像的时候, 不可忽略图片中存在的文字对于整体语篇的帮助。在中国地区的宣传海报上“浪漫经典全新演绎、午夜钟声叩响真爱”这个语言配合图画, 并且在其上用文字展示了本影片的效果制作团队成功作品:沉睡魔咒、爱丽丝梦游仙境, 不仅让画面更加饱满, 而且综合突出电影的看点:剧情是经典的再现, 华丽的画面和美丽的场景是本片的卖点。海报整体宣传的目的, 主要希望把观众的注意力从对情节的期盼, 转到对影片场景、服装的期盼, 并且通过色彩的对比和文字的配合实现了这一点。

情景, 主要是人物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在图像中, 色彩饱满艳丽的灰姑娘身后的背景则是由灰、黑、深蓝为主色调构成, 整体画面灰暗, 只在主人公身后显得光亮些许, 既表明此时正是午夜, 也象征此刻的场景有淡淡地哀伤, 但也存在美好的期许。

2.2 互动意义

如果把图像作为媒介, 那么通过图像, 作者与观众可以互动, 同时, 海报中的图像与观看者之间产生的互动有着很多值得分析的地方, 并且提示观看者对图像所表征的事物 (包括人) 应该持有的态度。在实现互动意义时, Kress&Van Leeuwen (1996) 提出了应遵循三个原则:接触、社会距离和态度。

1) 接触

很多图像表现画框中的人直接看着观看者, 即他们与观看者“接触”, 从而与他们建立起 (想象中的) 关系。Kress&Van Leeuwen (1996) 把这种图像叫做“索取”类图像, 即图像中的人似乎在向观看者索取什么。而画框中的人看向画框内, 则是“提供”, 即为观众提供些什么。

海报中灰姑娘的目光没有投向观众, 对观众需要探究的对象没有提供, 没有与观众“接触”。但这却实现了海报作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 海报作者希望观众和他们一样好奇, 灰姑娘在追寻什么, 探寻什么。影片中, 灰姑娘跑掉了鞋子, 想去捡, 回头看见王子紧追不舍, 只好不顾而去。熟悉故事情节的观众随着灰姑娘目光向后延伸, 很容易引起对“王子”的好奇, 对舞会的好奇等等, 从而增加观影的兴趣。

2) 情态

情态是指某种图画表达手段 (色彩、再现的细节、深度、色调等) 使用的程度。 (K&L1996:256) 同在功能语法中一样, 情态可以分成高、中、低三类。在海报整体背景中, 以深蓝、灰、白为主色调, 整体画面较为暗淡, 呈现出接近于低感官的情态。而在主人公的身上则采用华丽的色彩, 金黄的长发、白皙的皮肤, 红色的嘴唇、蓝色的裙摆、晶莹的鞋子, 给观众比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主体画面呈现出一种高感官情态。在高低情态鲜明对比下, 灰姑娘形象突出, 而且在画面情态中, 高情态一般蕴含着写实的含义, 低情态常常用来表示虚幻、梦幻等。影片为童话故事, 而海报通过对比让人物形象呈现逼真的高感官情态, 暗含影片能将童话真实再现的效果。而这种真实的再现, 只能亲自观看来得到体验。

3) 社会距离

这可以翻译成像片中的“框架尺寸”。亲近的距离:只看得见脸或头;个人的近距离:头和肩部;个人的远距离:腰部以上。社会的近距离:整个人;社会的远距离:整个人, 并且周围有空间环绕;公共距离:至少四到五个人的躯千。 (李战子, 2003)

这张海报中, 主人公整体形象占据画面主要大幅位置, 且背景色调较暗、场景虚化, 呈现出的是一种社会近关系。这种关系也反映出海报的宣传重点, 就是让一个童话故事真实再现, 造成故事发生在生活中的错觉。同时海报采用的是平视的角度, 反应观众与主人公平等的关系。这种社会距离营造了一种真实的亲切感, 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也和电影反应的故事, 票房的卖点一致:唤起心中的公主 (童话) 梦, 再现华丽的童话世界。这样的社会距离, 让观众在观影之前就对瑞拉十分认同和期待, 也对观影后的评价有着更好的提升作用。

2.3 构图意义

Kress&Van Leeuwen (1996) 区分了构图意义的三种资源: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信息值是通过元素在构图中的位置实现的。显著性指的是元素吸引观看者注意力的不同程度, 可通过被放置在前景或背景、相对尺寸、色调值的对比 (或色彩) 、鲜明度的不同等来实现。取景指的是有无取景手段 (可通过造成分割线条、或实际分割框架的线条来实现) , 这些线条割断或连接图像中的元素, 表示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是属于还是不属于的。 (李战子, 2003)

通过图像来看, 这个电影海报的信息值有着显著的特点:一方面作为电影的信息值有很多, 包括片名、上映时间、主演、主创等等电影的主要元素。2D/IMAX表示放映模式, “白色情人节”是宣传手段, 为了让影片多一个观看理由, 靠拢近期的“节日”。另一方面作为故事情节的信息值偏少。海报主要突出在瑞拉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占据画面偏右下的主要位置, 暗含人物形象是“新的”、“真实的”的意义, 其他故事情节的信息则非常少。这样的信息值设置很适合这部电影, 故事本身为很多人了解, 通过鲜明的主人公形象就会让人对更多的人物和场景产生期待, 而其他信息可以方便观众了解电影的相关信息。

在取景方面, 整个海报不是杂乱排列的信息, 而是前景和背景结合起来, 而且通过台阶与背景实现颜色的渐进, 通过台阶的现实分割作为背景的衔接, 背景既可以解读为实际夜色天空的场景, 也可以解读为对主人公命运的昭示, 取景既有区别, 又衔接自然, 浑然一体, 画面整体美观。

在显著性方面, 需要提到的是画面和文字的显著性, 画面显著性体现在主人公的形象上, 而文字的显著性, 除去片名外, 就是制作团队在更加显著的位置, 表明这部影片的卖点主要集中在画面制作和演员表演上, 故事情节无疑被放在后面。“爱丽丝梦游仙境、沉睡魔咒”两部大受好评的影片给该片的票房以极大的鼓励, 更多观看过这两部片子的观众愿意继续观看该片。同时, 将“大反派”后妈的扮演者名字放在最前面, 也是因为该演员有着更加华丽的光环“奥斯卡影后”, 具备更强的票房号召力。

总体而言, 在构图意义中, 通过光影对比、主次排列、显隐结合, 凸显了影片画质华丽、团队强大, 场面细腻、众星云集的特点, 也让人对于其他的童话中的形象更加期待, 更愿意相信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3 结论

电影海报是文字、字体、图形、色彩构成的艺术效果, 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电影商业运作和宣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灰姑娘》海报的分析, 可以看出该海报合理运用图像、文字的意义潜势共同作用, 构成整体语篇意义, 鲜明地反映出影片画面华丽、场景逼真、阵容强大、故事经典的特点, 以及电影的制作团队、上映信息等内容。引导观众更关注影片的优势方面:画面、道具、场景等, 这样才使得海报与电影相互呼应, 让电影不断受到好评, 票房一路走高。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edition) [M].London:Edward Arnold, 1994.

[2]Jewitt C.Handbook of Multimodal Analysis[M].London:Rout-ledge, 2009.

[3]Kress G, Van Leeuwen 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 1996.

[4]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电影语篇的多模态分析 篇3

一、研究背景

积极话语分析于1999年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马丁教授首次提出, 他认为批评话语分析过多地关注语篇中的权利因素和霸权进而进行解构与反抗, 然而在话语分析中仅是揭露批判的态度是不够的, 还应该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解决问题, 因此他倡导积极话语分析的分析视角。

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们发现仅仅语言已经不能够帮助人们深入全面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从而无法理解各种语篇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 因此多模态语篇应运而生。多模态交流已经成为社会交流的主流, 视觉符号以及其他传统习惯中被人们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声音、颜色等符号越来越多地突显出来, 甚至处于优势和中心地位。基于这样的现实因素, 从积极话语分析的视角对多模态语篇进行分析势在必行。

二、理论基础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 认为图像、音乐、颜色等如同语言一样也是社会符号, 它们同样参与语篇意义的生成, 因此可以用韩礼德分析语言的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分析图像。克瑞斯和勒文在其著作《阅读图像》中阐述到, 视觉符号系统中单个元素相互组合时也有章可循, 符号之间的“语法”关系不容忽视。克瑞斯和勒文主张图像具有社会符号性:“正如语法决定词如何组成小句、句子和语篇, 视觉语法将描写对象─人物、地点和事物如何组成具有不同复杂程度的视觉陈述。”因此, 克瑞斯和勒文提出了适合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视觉语法。

三、对《爸爸, 去哪儿》个案的积极话语分析

根据克瑞斯和勒文对图像的分类, 上图是典型的提供类图像。观看者看到的是一对父子的“讨价还价”, 图中的父子俩握在一起的手非常明显地显示出父亲在往里拉而儿子在往外拽, 这也表明了父亲在极力地劝说而儿子则是非常抗拒。图中的父子二人均未与观看者有过眼神接触, 因此, 他们并未向观看者索取, 而是在向观看者提供信息和内容, 这样的表现形式使得图像呈现的内容客观真实, 这正是真人秀节目的特点。

无论是语言还是图像, 都是蕴含着权力的, 都是在意识形态驱动下形成的。换句话说, 图像既不是对事实的完全重现, 也绝不只是形式的, 它们在语义上是非常重要的, 它们在制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与图像制作者所代表的社区利益紧密相连。作为一档具有教育意义的明星亲子真人秀电视节目, 在图像的距离和视角方面, 图像的制作者选取了与观看者权势地位关系平等的社会距离和水平视角, 这样的取景拉近了观看者与图像中明星原本很远的社会距离, 让观看者们产生一种明星不再遥不可及的心理, 增进了两者间的情感交流。

马丁曾提出社区的概念, 他认为社区存在着包括性和不包括性两种人际冲突。社区由该群体对事物的观点组建而成, 我们期待社区内的人们对我们的所感移情。移情指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话语实践, 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处境、情感上的理解。从图像中天天向外拽的手以及他摇头的动作可以看出这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态度表达。图像中左下角的白色文字是父亲说的话, 而图像中更为显眼的文字是幕后图像制作者后期编辑而成的。对于儿子摇头的动作, 字幕只用了非常小字号的字体打出了“摇头”二字, 而“很难被说服的天天”则使用了非常大号的字体并配以三种颜色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使这一部分更突出。在选词上, 图像制作者并没有采用“摇头抗拒的天天”这样的字眼, 而是选择了“很难被说服的天天”说明图像中的情况, 这样的表达显然弱化了已有的矛盾, 同时也为后续片段中终于被说服的天天埋下了伏笔。图像制作者的参与设计与布局, 观看者便会很自然地产生移情, 对孩子多些包容, 对家长多些体谅, 有了这样情感上的认同, 社区成员便会产生包容性的心理, 这无疑有利于和谐社区的创建。

四、结束语

本文对多模态语篇进行积极话语分析, 通过对《爸爸, 去哪儿》中的一个片段的语言和视觉图像、符号资源的个案分析阐述了不同符号资源在意义生产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从这一分析可以看出, 积极话语分析的目的语篇可以突破文本语篇进而更多元化, 同时, 积极话语分析的语料也可以不再只是针对那些冲突性强的政治语篇、新闻报道语篇、政治演讲等。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电视媒体作为第一大媒体, 通过各种手段给观众以视觉上的影响和情感道德上的介入和移情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作为语篇分析方法之一的积极话语分析已经越来越受到语言学习者们的青睐。近年来, 通过对政治语篇、新闻报道语篇、各类演讲语篇中评价资源的使用及其分布数据的研究, 积极话语分析在文本语篇中的研究与应用已然得到了重视和发展。本文试图突破积极话语分析目前只关注文本语篇的瓶颈, 力求对多模态语篇《爸爸, 去哪儿》进行分析。

关键词:积极话语分析,多模态语篇分析,多模态积极话语分析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 N.Language and Power[M].London:Longman, 1989.

[2]Halliday, M.A.K.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94.

[3]Kress, G.and Van Leeuwen, 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 2006.

[4]Martin, J.R.Beyond Exchange: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In S.Huston and G.Thompson (eds.) 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5]Martin, J.R.and David Rose.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London:Continuum, 2003.

[6]Martin, J.R.and White, P.R.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7]Martin, J.R.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Solidarity and change[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8]黄会健, 冷占英, 顾秋月.话语分析的建设性转向[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7.

[9]刘成科.批评话语分析与积极话语分析:从解构走向建构[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电影语篇的多模态分析 篇4

在如今这样一个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中,各种信息存储和传播的途径也多元化。信息的交流除了最基本的语言形式,还有图像、声音、颜色、动漫及实物等。而传统的语篇分析仅限于对语言符号系统的研究,这种局限就要求产生一种全方位的分析方法,因此,多模态语篇分析应用而生, 可用于任何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模式的信息。然而,兰州三炮台作为中国茶文化之结晶的一种象征符号,极有必要以视觉语法角度为主来挖掘其深层底蕴内涵。

二、多模态语篇中的视觉语法

多模态语篇分析是符号学和语篇分析两个系统作用下的学理延展。模态指人类通过感官跟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或者为信息交流的渠道与媒介,如语言、图像、雕塑、音乐等。多模态也即通过多项感官互动。而Forceville将模态定义为“一种利用具体感知过程而具有阐释性的符号系统”。同时,他也将模态和五种感官相联系,得出下列类型: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嗅觉模态、触觉模态和味觉模态。而Kress用此模态将所有的符号纳入研究范围,以来探讨其意义生成和传播。视觉模态主要源自系统功能语言学,移植了Halliday的元功能理论,指出视觉符号所组成的构式具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及语篇意义,即为呈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式意义。

三、案例分析

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国是茶的故乡,茶也是中国的举国之饮,其发于神农,闻于鲁国公,兴于唐朝,始于宋代,糅合了佛、儒、道等思想,形成了独秀一方的中国差文化结晶。 而兰州的三炮台正是中国茶文化具有地方特色的精髓之一。 本文主要从呈现意义、互动意义及构式意义三方面来赏析兰州三炮台的内涵意义。

1.呈现意义。呈现意义是语篇视觉分析的基点,指视觉符号对客观实体及关系的反应和再现。此意义分为叙事呈现和概念呈现,前者为一种叙事性的呈现意义,而后者为概括性呈现意义。此部分主要以叙述呈现为主来分析兰州三炮台。

三炮台于明清时节传入西北,最初与穆斯林的饮茶习俗相结合,之后,随着传播,已成为大多数人一大喜好。其原料有春尖茶、红枣、桂圆、菊花、玫瑰花、冰糖、葡萄干以及枸杞,组成了一种八宝茶。其中春尖茶指在谷雨前采摘的茶叶,暗含美丽之意,桂圆又名龙眼,象征团圆,红枣表示红红火火及幸福,葡萄代表着青春永驻,而玫瑰正是爱情的标志,菊花意味着高洁、正直的品质,枸杞带有延年益寿的暗含,冰糖恰是甜蜜幸福的旗帜。因此,三炮台在原料方面的能指所对应的精神方面的所指即为祝福饮茶者红红火火、 团团圆圆、青春永驻、爱情甜蜜及延年益寿。

三炮台又名“盖碗茶”,所谓“盖碗”,当指其茶具, 即为茶盖、茶碗和茶船子三部分,寓意为“天盖之,茶盖; 地载之,茶船;人育之茶碗。”同时,茶融天、地、人于一体,天下茶人是一家。并且整套茶具都是青花瓷质料,这就更加说明茶及茶具就是中国的代表。

茶艺不仅包含茶具,烹茶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兰州三炮台的烹茶技术倒是挺讲究的,首先将桂圆干咬开口子, 再和其它所有原料一起放进盖碗里;其次浇上烧开的沸腾的 “牡丹花水“,盖上盖,泡五分钟,倒掉水,算是洗澡水, 而第二三泡菜是精华,才可饮。或许正是这三泡的讲究,才有了三炮台名称的来源。不过,三泡各有区别,一泡这一行为能指对应着去其糟粕这一精神所指,而二三泡正意味着取其精华。

饮茶也是茶艺的一部分。喝茶之前一定要在盖碗口刮几下,把料搅起来,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卤变清汤。然后斜斜盖,右手的大拇指、中指分别带起碗子,食指压住盖子,右手托起下面的托,倾斜碗子,才可喝里面的滋补茶。

2.构成意义。视觉交际中德各个元素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专属于一个意义系统,并且当相关联的视觉符号被感知和识读为一个意义整体时,此时构成意义便产生了。三炮台无论作为一种物品系列,还是一个符号系统,都与其子系统拥有着唇齿般的关系。首先,从其能指方面看,其代表一种由八种不同色彩的物品组成的吸引人的画面:春尖茶的墨绿, 枣的深红,菊花的透白,枸杞的亮红,桂圆的暗黄,葡萄的青绿,冰糖的银白及玫瑰花的艳红,并且八种缺一不可。貌似略显混乱,但各司其职,互相礼让,正如见开水后的他们,冰糖溶化于水中,消失了;菊花、玫瑰花及春尖茶大展宏图、大秀姿色;而桂圆、葡萄干、枸杞、红枣依然文雅淡定,保持原状,只图给这副佳作增添光彩,不管是否为主角,但只要实现价值,达到秀色可餐,因此,这副画面正象征着原料大家族的和谐,一种伟大而美丽的和谐,一种视觉盛宴。

而如此引人注目的画面,先给饮茶者以视觉惊艳,接着,扑面而来的就是浓烈的茶香中夹杂着清淡的花香,挑逗着你的嗅觉,诱惑的让你忍不住轻轻的抿一小口这汁清色碧,水汽袅袅的圣水。此时,你会品尝到苦涩茶香中带有浓郁的甘甜,同时附和着花味的清香,更少不了葡萄、枸杞、 桂圆和红枣的果香味,这种味觉感触的能指所对应的所指不就是各配料主配角分工明确、不嫉不争、各司其职,才赐予人类这一味觉盛宴,难道这也不是一种和谐吗?

随着苦中带甜,甜中带酸的茶水下肚,八种配料此时也正是各显神通:红枣补血养神,枸杞补益肝肾,冰糖和胃润肺,桂圆养血安神,葡萄干强骨利便,菊花清热解毒,玫瑰花理气解郁,而春尖茶舒筋消积食。八种药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日月相辉,才造就了这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才是此茶成为绿色健康的标志,难道你能否定这灵丹妙药所代表的健康能指后面隐藏着最终所指的合作之后的和谐吗?

当然,好茶离不开与其匹配的茶具青花瓷,既具有含蓄优雅,又端庄大方。再加上讲究的烹茶技艺,以及饮茶时的那“嗞嗞......”地刮碗子声,附和着随后的“吸溜……、咻咻 ……”的喝茶声,无不将三炮台渲染的既神秘又亲切,这种各个工序尽然有序的合作,才造就三炮台的大和谐,才是其赢得世代枭雄的美誉,因此,才有人敢言“宁丢千军马,碗子不能不刮”。

3.互动意义。呈现意义意味着视觉符号激活观看者与图像之间的某种关系,二者之间以此来实现互动,并影响观看者的态度,这种图像所表征的食物和图像观看者之间所完成的交际意义,则被称为互动意义。互动意义实现方式有三种:接触、社会距离、态度。

视觉符号往往是创造者特定意图的媒介。接触为互动过程的开始和信息的传递创造条件,从而使观看者针对某种意图实施特定行为。此行为有两种:索取和提供,借助凝视系统而实现。倘若参与者为人或有生命的物,直接接触产生提供行为,间接接触产生索取行为;倘若参与者为无生命的物,间接接触产生索取行为。

从生命特征判定,参与者为无生命的物——配料、茶具、“牡丹花”开水以及烹茶、饮茶技艺。这样就使得整个由实物构成的画面在凝视系统中以间接接触的方式存在,而这种间接接触就要求观赏者们通过欣赏色彩丰富的画面,通过品尝苦、甜、涩、酸相结合的美;通过滋补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通过领略独具特色的烹茶和饮茶技艺之后,去深思反省,从而挖掘深藏于浮浅于表象之内的内涵 ——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所演化出来的中国文化底蕴——放下世俗的竞争与搏斗,小憩片刻,享受闲适,与世无争, 礼谦待人;相辅相成,各司其职,以达和谐,从而安居乐业,安邦兴国。

四、结语

世界成为图像标志着现代之本,而任何意义不仅是书面的意义,诸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至抽象的模型、结构、主题意识都应纳入它的视线之内。多模态语篇分析正是为解析像图像这样的感官信息提供了理论框架。

上一篇:农业知识库下一篇:圈闭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