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电影论文

2024-08-26

精神分析学电影论文(共8篇)

精神分析学电影论文 篇1

黑白中的斑斓梦

——以精神分析学浅析电影《绿野仙踪》

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学说在心理研究史上一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数艺术作品也是以精神分析学说为基础来进行创作,这些作品往往有着更隐性的含义。1939年版《绿野仙踪》作为一部以“梦”为主要情节的电影,用精神分析学角度剖析,无疑能使人更深入的了解其中的奥秘。整部影片有三个主要矛盾贯穿始终,当矛盾一一解决,主人公便完成了奇异的冒险之旅,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力量。

梦与现实的矛盾

弗洛伊德提出“梦的主角是潜意识”,叔叔婶婶对主人公桃乐丝的吵闹选择了忽视,同时心爱的小狗将被人伤害,桃乐丝在现实生活中是有着创伤记忆的。而做梦之前她正在离家出走的路上,恐慌而紧张,于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投射进梦中,进行了二次加工,最终成为一个“伪装”成童话的梦境。

我们能轻易看出,桃乐丝现实中的记忆在梦中环环相扣:其一,桃乐丝日常生活里的人在梦中扮演了与之对应的角色,如三个经常帮助她的男性朋友在梦中依然亲切而友好,帮助桃乐丝;欺负小狗的邻居夫人理所应当的变成了罪大恶极的坏人,故意打破美好的生活;其二,桃乐丝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创伤,虽然在梦里进行了“伪装”,本质依然是相同的,最终达成的愿望也一致,她梦前一直呼喊寻找的婶婶在梦境里也没有投射,依然在梦里找寻;梦中邻居坏夫人作恶多端,战胜坏女还是显性目标。

成人之路上的找寻

梦中桃乐丝沿着无尽的黄砖路,首先遇到了好伙伴稻草人、铁皮人、狮子人,他们分别代表着桃乐丝缺乏的三种品质:智慧、爱心与勇气,故事的隐性目标就是使桃乐丝真正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大人,当桃乐丝领悟到这三种品质,她便长大成人了。弗洛伊德提出,“满足梦者本身愿望的方法之一是将精神或欲望伪装、转换,以“合理合法”的形式传递给梦者”,所以桃乐丝以为自己是在为朋友寻找头脑、心与胆量,其实是帮助自己长大,得到了三种优秀的品质。

当桃乐丝走到黄砖路的尽头,到达了奥兹国。奥兹国是一个井然有序的地方,有着统一的色调,森严的警备,整齐的队列与神秘的“大人物”,已然形成了一个小社会。这是桃乐丝在现实里从未涉足过的规范化世界,也是成人的世界,桃乐丝的叔叔婶婶、三个朋友以及欺负小狗的夫人都已经在规范化的社会中,有着成人自律感。桃乐丝并不适应这样的节奏,但她坚持找寻头脑、心脏与胆量,在奥兹国里吃了苦头,打倒坏女巫也困难重重,因此她理解了叔叔婶婶的生活辛苦,想回家的愿望也强烈到无以复加。

自我反省矛盾

桃乐丝在踏上寻找奥兹国之路前,得到了红宝石鞋。有学者认为,红宝石鞋象征着女性的月经初潮,因此《绿野仙踪》的核心是讲述了少女的成长之路。红色一直是一个特殊的颜色:童话《小红帽》中的小红帽穿着红色的披肩和帽子,格林童话《小美人鱼》中小美人鱼也拥有着一头红发,以及安徒生童话《红舞鞋》等童话故事中都有红色元素,而这些故事无一例外,均讲述了少女的成长之路。

弗洛伊德认为梦中是有着象征符号的,而这大多数象征都是关于性的象征,桃乐丝正是十几岁的年纪,红宝石鞋跟随着桃乐丝,直到桃乐丝意识到自己离家出走的荒唐,意识到叔叔婶婶对她的疼爱,产生了必须要“回家”的想法,红宝石鞋才生效,等于在经历了月经初潮的年纪,标志着桃乐丝正式踏进了成人世界的大门。

而如何利用好成人之后的力量,也给桃乐丝出了难题。奥兹国的魔法师给了桃乐丝智慧、爱心与勇气,却无法用热气球带她回家。弗洛伊德提出在处理梦中的象征符号时,要利用“释梦者的有关象征知识以弥补联想之不足”,因此桃乐丝穿着红宝石鞋却并没有将之与回家相联系,她经过仙女的点播,依靠自己真正领悟到“没有任何地方像家一般”,利用好红宝石鞋,才能真正的回家。

桃乐丝的自我心理矛盾得到了解决,领悟到了自己真正的所需所求,这个心理演变过程是外界无法代替她完成的。当她终于回到了温暖的家,影片并无交代红宝石鞋,意味着桃乐丝真正完成了自我的反省,更不会轻率地离家出走,有无红宝石鞋的帮助已经不重要了。

精神分析学电影论文 篇2

一、罪源:俄狄浦斯情结

影片《告白》是中岛哲也创作于2010年的作品。本片根据日本凑佳苗的同名推理小说改编, 以不露声色的残酷与血腥、直指人心的大段内心独白与凌厉独行的影像风格而著称, 讲述了一个女教师为了无辜被杀的爱女而对两名凶手展开了疯狂的复仇计划。森口悠子是日本一所普通中学的任级教师, 他与当地极有名望的教师樱宫老师相爱, 并且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但樱宫却因在国外的放荡生活而感染艾滋病, 于是森口决定由她一人独自抚养女儿爱美。然而, 爱美并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的成长, 年幼的她被妈妈的学生杀害。痛失爱女的森口决心用最残忍的方式让凶手明白什么是生命。凶手是两个都未成年的孩子:下村直树和渡边修哉。渡边修哉, 从小被母亲抛弃, 父亲也极少关心他, 他为了引起母亲的注意, 专心研究各种小发明, 成了天才少年发明家。 但耀眼的光坏转瞬即逝, 他依旧没有得到母亲的关注, 一次偶然, 让他错误的以为, 只有杀人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他, 才能得到母亲的关心。母亲就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希望。两个少年离经叛道的行为剥夺了一个幼小生命成长的权力, 他们也将为自己的残忍付出惨痛的代价。

这部影片围绕一个杀人案件展开, 每一个人都在以自己的视角进行一场毫无保留的告白。渡边修哉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 然而在这场悲剧中他只是个导演, 他杀死的对象只是道具, 他的目的不是让爱美死, 也不是报复老师, 而是希望引起关注, 他犯罪的动机在根本上与他童年的经历密不可分。渡边修哉的母亲是机电学者, 渡边非常崇拜她的母亲, 甚至认为母亲太过超凡而不应嫁给平凡的父亲。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一个“俄狄浦斯”阶段, 在这个阶段, 他迷恋自己的母亲, 甚至在潜意识里有" 杀父娶母”的愿望, 戴锦华老师在《电影批评中》指出:“如果男孩不能最终战胜这种愿望, 其人格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便遭到某种阻断——弗洛伊德称之为' 固置', 形成某种心理症, 某种病态, 乃至心理疾病。”渡边在这个阶段的心理特征似乎更为明显, 他心中对母亲强烈的崇拜和迷恋就是最好的证明, 即便母亲经常动手打他, 他仍然认为是自己的错误让母亲生气, 是自己的出生断送了母亲灿烂的未来。于是他将怨恨集中在父亲身上, 认为父亲不应该跟母亲结合, 鄙视、厌恶自己的爸爸。在正常情况下, 当男孩的“俄狄浦斯”情节达到巅峰时, 来自父亲的“阉割威胁”会使孩子意识到父亲的权威和威胁, 迫使他将对母亲的认同转化为对父亲的认同。遗憾的的是, 渡边的父亲在他的童年里并没有表现出对他足够的关注, 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新妻子和他们的孩子身上, 也就促使渡边陷入“俄狄浦斯”情结中不能自拔, 进入“固置” 阶段, 并最终形成了变态、畸形的心理。影片中, 渡边对童年回忆是通过一面反光镜展现的, 镜中的人和景都是变了形的, 正如渡边扭曲的心理。

“俄狄浦斯”的力量一直贮藏在渡边的心中, 但他却再也看不到母亲的身影, 不能得到母亲的爱抚, 唯一能替代母亲抚慰他的是母亲离开前对他说的话“你是我的孩子, 你身上流着妈妈的血, 继承了妈妈的才能。” 和一堆机电理论的书。于是, 刻苦钻研机电原理, 成为像妈妈一样的科学家是他唯一能再次获得母亲关爱的途径。可渡边的想法毕竟只是一厢情愿, 他建立了自己的发明网站, 站在了全国大赛的领奖台上, 依然没有引起母亲的丝毫注意。强烈的“恋母情结”必然迫使他做出更为极端的事情, 他要像杀人的露娜希一样, 利用他的聪明才智去杀人, 然后占领所有媒体版面, 以此获得母亲的关注。罪恶之行就此开始......“父之名”、“父之法” 的缺失, 让渡边在“俄狄浦斯”的缠绕下, 迷失了自我, 成为罪恶的源头。

二、凋零的“水仙花”:镜像理论

在欧洲语言中, “自恋”一词来自古希腊传说中一位美少年的名字, 意为“水仙花”。传说中美少年纳喀索斯一日来到水边, 他发现水中自己的倒影是如此美丽, 以至于目不转睛地久久凝视着自己的影子, 直到憔悴而死变为水仙花, 永远伫立在湖边顾影自怜, “水仙”也就成了“自恋”的代名词。“自恋”在拉康的理论中, 是由“镜像”启动的, 所谓镜像, 是指婴儿在6——18个月之间, 被抱到镜前, 从不能识别自己, 到惊喜的认出自己, 再到逐渐迷恋于镜中的自己的过程。

在《告白》中另外一个协助渡边杀死爱美的凶手是下村直树, 直树不同于渡边, 他没有特长, 成绩平平, 性格懦弱。但这样的他在母亲眼里却是个再完美不过的孩子, 母亲不合事实的赞扬, 让直树认为那才是真正的自己。母亲就是他的“镜子”他迷恋于镜中的自己不能自拔。婴儿和“镜中”言听计从的自己共同构成了关于某种理想的想象, 妈妈眼中的直树就是个理想化的想象。 然而, 当直树走出家庭, 同学眼中的他太不完美, 甚至不及普通人, 他的理想形象被否定, 于是他开始厌弃自己的现实存在, 产生深深的自卑。渡边无意的赞扬让他重拾“完美”的自己, 他愿意跟渡边一起杀人证明自己的能力。杀害爱美的过程中, 他发现渡边并不是真的认同他, 而是利用他, 于是他竟将还有呼吸的爱美扔进泳池, 为的是打击渡边作真正的凶手。直树为了追逐“镜” 中的自己, 不惜牺牲他人的生命, 当他得知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毒, 幻想与“凝视”的理想形象被完全摧毁, 他再也不能承受, 精神崩溃。

影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北原美月, 她沉默寡言, 是渡边唯一的朋友, 最后惨死于渡边手中。美月之所以成为渡边的朋友, 是因为她理解渡边, 她也有杀人的愿望, 只不过这个人是她自己。她崇拜杀死全家人的露娜希, 视露娜希为偶像, 在某种程度上, 露娜希就是“镜”中的美月, 是美月的镜像呈现, 美月对露娜希的认同就是“凝视”。在拉康看来, “凝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观看, 它是一种“逃逸象征秩序的方式”。 当美月“凝视”露娜希的时候, 她携带并投射了自己的欲望, 用“镜像”理论来解释, 这种行为称作“视觉驱动”, 即欲望包含在观看行为之中, 是一种欲望的投射。美月将露娜希的名字写在手腕, 搜集跟她一样的药品, 她将自己想象成露娜希, 并在对她的崇拜中获得欲望的满足。 在某种意义上渡边选择美月成为朋友也带有一定的“认同”, 虽然, 这种“认同”还没有上升为“崇拜”。他在美月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美月太了解渡边, 深深的了解让内心封闭的渡边产生了恐惧, 在某种意义上, 美月就是" 善" 的渡边。当美月无心的提到他的妈妈时, 他内心的防线被击溃, 他选择通过毁灭象征内心真正自己的美月。他杀死“美月”也就意味着他把真正的“自己” 杀死了, 从此, 他唯一的“常态”和“良知”销声匿迹, 取而代之的是一具邪恶的躯体, 一个以不惜牺牲所有人的生命来一心追求妈妈关注与关怀的杀人狂。

三、梦魇:释梦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 除了“潜意识说”、 “俄狄浦斯”情结, 关于人的心理结构层次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 就是对“梦”的阐释, 他认为:“梦就是愿望的实现”, 他还认为:“人的潜意识犹如一片茫茫黑海, 而意识只是这黑海上漂浮着的灯标”, 释梦就是进入人类潜意识的入口, 他所谓的释梦, “是将梦作为某种欲掩盖其真相和真意的表象系统来分析, 以发现掩藏于其下的愿望与童年的或创伤性的记忆内容和意义。 这种理论移植于电影, 就是电影即梦, 荧幕即镜。《告白》 就类型而言是一部惊悚片, 它不同于来自超自然力量的威胁, 它更多的来自于人内心深处的黑暗力量。正如戴锦华在《电影批评》中所写:“惊悚片是最为直接而密切的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联系在一起的电影类型, 甚至可以说, 惊悚片始终是某种电影化了的, 或曰电影版的精神分析故事。”电影将人格变异化, 病症化以梦境的方式表现出来, 表达人的阴暗心理的深层来源和人的无意识。

影片《告白》立足于人性, 一场凶杀案的每一个经历者出发, 揭示了一种群体与个人的互动关系, 人格的缺失、群体性的无意识行为, 这种关系和行为畸形而残忍。 也表达了导演对于当下道德的试探性的考问和对当前日本教育制度的责问。《告白》中的每一个人似乎都在经历一场噩梦, 年轻的女教师痛失年幼的女儿, 让她更为心痛的是杀人者不必承担法律责任, 只因有少年法的保护。为了为无辜的女儿复仇, 她布置了一个残酷的复仇计划;渡边杀害了老师的女儿, 他与这个孩子无冤无仇, 却在嬉笑间选定了一个无辜的生命, 为此, 他遭到了森口的报复, 利用他对母亲的迷恋击溃他的心理防线, 他在森口制造的噩梦中几近崩溃;直树原本就胆小懦弱, 凶手的身份被揭穿后, 他也同样经历着梦魇, 本来就脆弱的内心更加不堪一击, 绝望中的他亲手杀死了深爱自己的母亲;美月是其中特别的, 她似乎是在做着一个美梦, 梦中, 她与青睐的渡边成为了朋友, 她自认为找到了可以倾吐真心的知己, 将自己的内心完全暴露在渡边面前, 也顺理成章的走入了渡边的内心世界, 但是, 她却触碰到了渡边最敏感的地界, 惨死于渡边的刀下。她的美梦最终还是醒了, 在残忍、冷酷的现实中醒来。

影片深刻地揭示了每一个人物的心理, 挖掘人物最深层的阴暗面。原本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 却将杀人视作游戏, 轻视他人的生命;原本慈爱温柔的老师, 却费尽心机使用软暴力报复学生, 一切都是潜意识在作祟, 深层的精神动力是一切罪恶的源头。

影片节奏紧凑, 情节曲折、扣人心弦, 观众在导演营造的梦中, 将自己投摄在剧中人的身上, 我们跟随森口体会失去至亲的仇恨, 帮她一起筹划报复行动, 跟随渡边体验对于母爱的渴望, 跟随直树感受身处绝境的绝望, 剧中的人物在演绎着他们的悲伤与恐惧, 观众也感同身受, 与之不同的是观众始终扮演着全知全能的角色, 有着一双无处不在, 无所不知的眼睛。影院中感受到的一切都是“在场”的幻觉, 影像始终只是观众“想象的能指”。

在一个特殊的时代, 人的精神压抑与诉求达到极限, 在这种背景下, 人的心理成长也随之扭曲和变形, 但这又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命运, 是电影通过影像系统呈现这些隐性的梦的思想。荧幕上多姿多彩的影像无非是导演外化的梦的体现, 隐藏于“梦”背后的东西才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解答的, 即使是一个追寻无解的过程。弗洛伊德曾经郑重声明过:“一个人永远无法确定地说他已经将整个梦完全地解释出来了。”所以我们也无需牵强于导演与读解者, 在电影的精神世界中畅游才是一个奇妙和快乐的旅程。

参考文献

[1]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03) .

[2]陈辉, 告白的几个主题的读解[J].电影文学, 2011 (07) :20.

[3]赵立.浅论中岛哲也电影追求及其电影告白[J].青年文学家, 2011 (12) .

精神分析学说与电影文化载体 篇3

[关键词] 特殊文化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说 希区柯克

说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大家第一印象是晦涩难懂。其实,精神分析学说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悬念片大师希区柯克用运动的声画影像为我们揭开了精神分析学说的神秘面纱,使我们从另外一个更加形象逼真的方面理解了它,这正是电影的魅力。为此,在探讨精神分析文化影像系统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希区柯克,正是他对这种特殊文化的解读,才有了电影艺术理论的不断发展。

在探讨这些之前,我们先看看何谓“特殊文化影像系统”。

一、特殊文化影像系统

给影像系统进行分类有很多种,只是标准不同而已。之所以会分出特殊文化影像系统,是基于人们的一般现实逻辑层面而定的。所谓“一般现实逻辑”,“即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中,一定的民族或社会阶层中所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相对稳定的审美价值判断标准。”

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就可以将影像系统分为象征影像系统、真实影像系统、抽象影像系统及特殊文化影像系统等。

特殊文化影像系统的特点是,“叙事机制的营造依据不是源自干一般现实逻辑,而是源自于某种特殊的文化学说。”,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麦茨的符号学说等等。因此,按照这个定义,解读精神分析学说的希区柯克电影就是典型的特殊文化影像系统。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他在《精神分析引论》《Agenera,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1910》中讲到了其精神分析学说的几大方面,即“过失”、“梦”和“神经病”。

弗洛伊德认为日常生活中的“过失”,包括舌误、读误、听误、遗忘(忘记名字、外文字、决心、印象)、误认等是非常有意义的。梦的解析是其学说的主要部分,他认为梦“就是欲望的满足,它代表着被压抑的欲望和冲动的一种虚假的满足,主要特征是愿望的满足和幻觉的经验”。神经病主要是对精神病患者和疯癲病人的心理研究。

希区柯克将这一理论进行了形象化的描绘,让读者和观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体验精神分析学说的魅力。

三、希区柯克的电影解读

著名女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曾在她的著作《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中指出,女性因为缺乏阳物而象征着一种阉割威胁,观众通过女性影像所获得的视觉快感在潜意识中是包含危险性的,这就形成了主体的阉割焦虑心理。

她继续指出男性在无意识中逃避这一阉割焦虑心理的两条通道,即是窥淫一虐待癖和恋物癖。希区柯克的电影主要体现的就是第一种,他通过发生在某种事件迫使女人起变化,要求一种意志与力量、胜利与失败的斗争。

现在我们具体看看希区柯克的电影。

希区柯克是举世公认的“悬念大师”,生于伦敦。1925年开始独立执导电影。1939年应邀去好莱坞,次年拍摄了《蝴蝶梦》。获该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金像奖,从此定居美国直到逝世。为了表彰他对电影艺术做出的突出贡献,1979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他终身成就奖。198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他为爵士。希区柯克是一位对人类精神世界高度关怀的艺术家,他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300多部电视系列剧,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虽然他的影片并不全都是恐怖电影,其中也没有我们现在所崇尚的各种特技和特效,但是他的影片极具悬念,发人深思,直到现在,人们对它依然持肯定的态度。无论从被认错身份的人到窥私癖者再到性格孤僻的杀人犯,希区柯克执导的影片最终的目标是展现出人性最深层的恐怖和最异常的思想。

我以其较为著名的几部影片为例,分析这些抽象的思想。

(一)《爱德华大夫》虚妄症患者的梦境

彼得森大夫(英格利·褒曼饰)是医院里的女教授,接待一个新来的爱德华大夫(格利高里·派克饰)。爱德华大夫有严重的恐惧症,害怕白色划痕,后来他因受刺激而记起自己并不是真正的爱德华大夫,而是约翰·贝兰特。爱德华大夫已死,于是警方怀疑约翰杀掉了他并想取而代之。后来通过彼得森大夫与一个老教授的治疗,使约翰终于记起爱德华之死因,最终通过彼得森大夫的协助,终将凶手莫奇森大夫绳之以法。

约翰·贝兰特,或称“爱德华大夫”是个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他因为童年时不小心将自己的弟弟推到铁尖上以致其死亡而饱受心灵的内疚。因此,在他目睹了爱德华大夫坠崖而死时,他便将责任揽在自己怀里。于是,他成为一个虚妄症患者,一直生活在别人的梦境里,他搞不懂自己在社会中该扮演什么角色。

还好,有一个美丽的彼得森大夫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帮助约翰克服了心理上的困难。片中用一个非现实化的场景来刻画梦境,用一系列的虚幻的物象来揭示约翰的心理世界和案情的蛛丝马迹。终将约翰从梦境中唤醒。解救了他。

(二)《精神病患者》人格分裂与双重性格

故事描述一名盗取公款的女郎珍妮特·李在逃亡期间投宿于汽车旅馆,却在浴室中遭到精神分裂的狂人诺曼,贝茨杀死,她的妹妹和男友加入警方的调查,在逐步侦查下终于揭露狂人的真相。最经典的场景就是“浴室杀人案”了,在这段里,希区柯克用到“视点置换原理”,让观众在“杀手”、“珍妮特”和“旁观者”几重身份中换来换去,使观众晃如身临其境,很具有视觉冲击力。

狂人诺曼,贝茨是个人格分裂的人物,他一直在扮演他的母亲和自己,具有双重人格。因为,从小他便受到自己母亲的束缚,母亲的言行深深地改变着他的人生观,以至于母亲死去多年后,他仍保留其尸体并扮演母亲。在诺曼,贝茨的心理世界中,母亲和自己同时存在,而且母亲的意志占主导地位。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贝茨会对珍妮特下毒手了。

希区柯克在谈到此片时,说到应该体现出精神病患者的虚弱感。他认为,虚弱感是神经病和精神病行为的源头,即便诺曼·贝茨掌握着其他人的生杀大权,但他的虚弱感必须体现出来。像在故事的结尾,诺曼·贝茨还在以母亲的角色猜度着警察们的想法。

影片较为深刻地刻画出人格分裂者的心理世界,对畸形人格和扭曲灵魂的描写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是希区柯克对精神分析学说的精辟解读。

(三)《后窗》窥淫癖和窥私癖

影片《后窗》讲的是摄影记者杰弗瑞由于一次意外摔断一条腿,经常周游的他如今也不

得不在轮椅上过一段无聊的日子了。时值纽约的盛夏,周围的邻居们日夜都敞开窗户,闲来无事的杰弗瑞总是喜欢透过窗户观察周围的邻居们。对面窗口的推销商拓普夫妇又一次发生了争执,当晚杰弗瑞发现那个拓普先生三次冒雨拿着大皮箱走出家门。第二天,杰弗瑞发现拓普先生正在包裹刀和锯条,而拓普太太却从她卧病很久的床上消失了,小狗在楼下花坛不停地刨着什么,一切都令杰弗瑞不安。杰弗瑞的女秘书莉莎来了,又注意到拓普先生正在准备一个大箱子,还从太太的手包里拿出首饰、戒指,两个人由此得出他杀人分尸的结论。杰弗瑞找来当警察的老友调查此事,但结果是拓普太太到外地疗养,老友对杰弗瑞等人的紧张不无嘲讽。莉莎在拓普先生家寻找证据时被堵在屋子里,杰弗瑞及时报警才使她免遭毒手,她向杰弗瑞示意自己已经找到证据,推销商才知道自己正在被人监视。拓普先生很快找到杰弗瑞,行动不便的杰弗瑞只能在黑暗中用闪光灯保护自己,拖延时间。两人扭打的时候,老友带着莉莎和警察赶到,但杰弗瑞还是从楼上摔了下去。最终,杰弗瑞和莉莎还未找到确凿的证据及拓普太太的尸体,但此时两人却坠入爱河。

杰弗瑞在剧中已成为一个十足的偷窥癖者。他在修养期间,就靠窥视中打发无聊的时间。像他偷窥到一位体态迷人的舞蹈女演员每天身穿胸罩短裤、迈着优美的舞步干家务;一位独居的作曲家经常坐在钢琴前创作,干家务时也不例外;一对无子女的夫妇热得躺在三楼阳台上消暑,每天把小狗放下去玩耍;二楼推销商拓普先生的妻子久病卧床,不时可以看见两人口角;一楼的单身女子似乎总也找不到伴侣,被杰弗瑞称为“寂寞芳心”;一对新婚夫妇搬进公寓后忙不迭地亲热,随即放下窗帘,此后就难得亮相……这一系列的偷窥内容极大的满足了观众的窥淫快感。例如,看到的一些“少儿不宜”的内容以及女性的身体都能从感官上给人以刺激。杰弗瑞不仅偷窥,还借助望远镜和摄影机等设备仔细观察,而且发恐吓信息给拓普,这样明暗之间的对比让观众更加获得视觉冲击力。

因此,我们说窥淫癖和窥私癖的介入,更加揭示了平常人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中的性本能和欲望。《后窗》是对这一理论的精妙诠释。

(四)《蝴蝶梦》偶像的幻灭

影片《蝴蝶梦》(Rebecca)开始是一段回忆的画外音,配合幽暗的画面,营造出散发着恐怖气氛的效果。男女主人公彼此相爱,庄园里严厉的管家丹弗斯夫人却明显流露出对新女主人的厌恶和对前女主人丽贝卡的崇拜,丽贝卡虽然死了,却又仿佛无处不在,影响着庄园里的一切,到处都是带有丽贝卡名字缩写的物品。新的女主人尝试着熟悉新环境,却一次次碰壁,所有这些痛苦经历以乎都在给她一个暗示:她的丈夫将永远——而且只爱丽贝卡。她的猜疑、丈夫的沉默,在这对新婚夫妇之间划下了越来越深的裂痕。但是过去发生的事并没有这么简单,逝去的丽贝卡仿佛隐藏着很多的秘密,而远远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圣洁、美丽。终于,为了挽回新婚妻子的心,丈夫承认是他杀死了丽贝卡,并把丽贝卡沉尸大海。就在这时,丽贝卡的尸体被人发现,她的死困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经过调查,最终还是真相大白丽贝卡是自杀死的,却把一切布置得象是被梅西亲手杀死的样子来报复他。最后,丹弗斯夫人在绝望中点起大火,与曼德利庄园一起化为灰烬……

应该说这部《蝴蝶梦》既是希区柯克中早期电影最典型、最杰出的代表,也是为希区柯克带来更光明前途的里程碑式作品。片中希区柯克出色地营造了阴暗压抑的曼德利庄园景象,古堡废墟一般荒寂的建筑、开阔大厅里的一条狗、幽灵般出没面无表情的管家婆丹弗斯夫人,都成了世界电影史上永恒的记忆。

《蝴蝶梦》英文译法《Rebecca》,Rebecca(丽贝卡)既是片名,也是始终未出现的前女主人公的名字。女管家丹弗斯夫人是丽贝卡的忠实追随者,她以这个前女主人为偶像,在丽贝卡死去后还依然崇拜她的亡灵。为了尊敬自己的偶像,丹弗斯夫人强烈地抵制着自己的新女主人,不惜以得罪男主人为代价。在她眼中,新女主人公是让自己的偶像从男主人公记忆中消失的罪魁祸首。但是当一切计划都已失败为告终,特别是得知自己的偶像是自杀而死时,她的理智崩溃了。

偶像的幻灭导致女管家丹弗斯夫人无法接受,以至于她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丹弗斯夫人在绝望中点起大火,与曼德利庄园一起化为灰烬。其实,丹弗斯夫人也是一种病态的体现,心智健全的人断然不会这样,这让我想到《简·爱》中那个将庄园焚之一炬的疯女人。

结语

精神分析学电影论文 篇4

社会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及其后现代转向

社会心理学的孕育、产生和发展过程,得益于许多学科或知识领域的推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首先与现代精神分析学及作为其重要知识来源之一的精神病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不解之缘.精神分析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重大进展都会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产生不同的影响.精神分析学在20世纪下半叶发生的后现代转向,也或早或晚地涉入到社会心理学有关领域的发展中.其中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出现.后现代精神分析学既从心理学理论层面又从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提供了孕育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动因.

作 者:沈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刊 名: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JIANG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1) 分类号:C91-09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   后现代转向  

看电影学管理 篇5

标签:看电影学管理 团队领导力 销售高手 销售队伍管理 大客户关系 教育 分类:管理与培训

前面有谈过《看电影学销售》,那么,作为管理者,培训是不上也有很大的兴趣呢?其实不然,所以,也谈谈《看电影学管理》。

今天我们来一个“五看与五学”

1.看《卡特教练》学“打造团队领导力” 2.看《利欲两心》学“打造销售高手的教练” 3.看《优势合作》学“把握挑战中的销售队伍管理” 4.看《兵临城下》学“打造卓越的团队中层管理者” 5.看《甜心先生》学“大客户关系销售”

PS:看电影类的学习其实是有一系列产品的,如:看电影学服务营销、看电影学品牌、看电影学接班人、看电影学企业用人„„

一看《Coach Carter》(又名:《铁血教练》或《卡特教练》)学“打造团队领导力” 简介如下:

看这部电影需要思考的10个问题:

1.如何树立成员的自尊? 2.如何快速建立威信? 3.如何治理棘手成员? 4.如何处理集体错误? 5.如何阻止下滑的认输心态? 6.如何激励成员的意志? 7.如何调动所有成员的斗志? 8.如何动员成员的集体态度? 9.如何找到提高业绩水平的关键点? 10.如何实现业绩的稳步提升? 应用指导:

1.应用在企业中层管理者的技能提高上

2.用途是直接针对企业的基层,尤其是高度需要凝聚力的团队,“共同迎接一个目标的团队”的成员们,通过这个电影,可以获得持久性的启发,并对个人行为产生深入影响。

管理团队中最希望具备的工具是什么?

1.有足够的权威,从而容易得到尊重,容易实现自己的工作布置和规划布局。2.有足够的资源,从而容易通过对资源的分配来使自己的工作容易展开。3.有足够的信息,从而容易充分掌握团队成员各自的心理动机,以及各自的实力,有利于进行有效的、正确的工作计划。

4.有强大的合法权力,一旦遇到严重的挑战,可以依靠最后的底线,合法权力来巩固自己必须具备的,以及经常需要使用的合法权力,从而保证对团队命令的有效执行。

你最深的恐惧是什么 ?

我们最深的恐惧是不可限量的能力。让我们害怕的不是我们的黑暗,而是我们的光亮。

这段回答实际上取自美国以精神激励著名的作家威廉姆森女士在《从爱回归》的著作中的精彩段落。影响了无数普通的美国人,是美国有精神追求的人的一本最基础必读物。

影片在情节发展到最关键的冲突时刻让最有争议的球员说出了这段话,引发了随后美国新闻媒体对这个电影的高度评价。也从而奠定了真实的卡特在美国社会的影响力。这段仅仅40秒钟的话是这个影片的灵魂。

二看《Two for the money》(又名:《利欲两心》或《豪赌师徒》)学“打造销售高手的教练”

简介如下:

看这部电影需要思考的10个问题:

1.如何确定一个销售人员的潜力? 2.制定销售水平进阶的关键步骤是? 3.衡量销售水平的主要内容是?

4.销售人员对要销售的产品的本质的理解是? 5.销售人员对潜在客户群的理解是? 6.销售人员可以得到的教练支持有? 7.销售人员能力提高的测量方法是? 8.销售教练技术的核心是?

9.对销售人员透彻了解客户最有帮助的是? 10.真正对销售人员有激励作用的主要内容是? 应用指导:

1.寒喧的要点,赞扬对方,随时给予评价 2.明确目的,强调原则,首先要知道能做什么 3.解释清楚生意的核心,明确对方是否有能力胜任 4.销售进阶的三个水平

a)

第一次的声音:缺乏激情,形式上的不激动

b)

第二次的声音:有一定的激情,缺乏对产品本质的理解,还是不透彻,进一步的提升需要对产品本质的深入理解

c)

第三次的声音:给出发展空间,承认可以开始,但是还有空间发展 5.客户需求的本质

a)

让销售人员直接从另外的角度认识客户,他们的心理,他们的动机,他们的问题

b)

自我发言的冲击性,介绍自我获得认同,点击要点,强烈的冲突观点,(对赌博的透彻看法,本质的思考)观点是,感觉自己的存在,人的终极诉求,从而揭示了赌博人的深刻动机 c)

调动销售人员思考

PS:在销售意义上有两个重要看点:1.是打造销售高手的过程。2.是销售高手成长的过程。

这是一部值得营销人员、销售人员反复看20遍的影片,如果你能看到导演的演说版,那就是超值了,对销售的理解会直接上升一个层次,你得到的也许不仅是销售的进阶,还是一次好莱坞影片观赏的进阶,尤其是看电影学销售方法的进阶。

本文关键字:看电影学管理 卡特教练 利欲两心 优势合作 兵临城下 甜心先生 大客户销售团队领导力 销售高手 销售队伍管理 团队中层管理者 大客户关系销售 看电影学服务营销 看电影学品牌 看电影学接班人 看电影学企业用人

三看《In Good Company》(又名:《优势合作》或《大公司小老板》)学“把握挑战中的销售队伍管理”

简介如下:

应用指导:

1.最值得联想观看的影片? 据说这部电影是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门后,想到的第一个他们应该认真研讨,认真学习,透彻理解的一部电影。

2.展现了企业收购后丰富的管理行为、管理意图,以及实施管理的细节手段。3.巧妙结合了销售团队的特色,体现了客户采购的深层道理,他们对利益的理解,及大客户关系建立的步骤和心态。

4.电影中有太多显示美国销售高手的技巧,技能,以及一些深刻的发自商业社会本质的精神内含。

5.值得中国企业认真品味和琢磨了,无论你的产品是否需要打入美国市场。

这是一部紧跟时代的电影,居然也反应了目前流行在美国和中国的企业中的360度评估的情节,让我们感觉电影就是真实世界的反应。请随时牢记,看着电影的同时也可以跳出电影来反思销售以及销售过程,以及客户的心理状态,客户的接受过程。

本次看电影学管理培训主讲人孙路弘先生精心剪辑出十三个培训片段,详细剖析“挑战中的销售团队管理”经常遇到的问题,问题背后的原因,销售管理者的对策及实用技巧

四看《Enemy at the Gates》(又名:《兵临城下》或《决战中的较量》)学“打造卓越的团队中层管理者”

简介如下:

应用指导:

1.“尽人之智”、“尽人之力”、“尽己之力”就是企业从高层管理到基层管理的三个核心竞争层面,也是电影《兵临城下》揭示的道理。

2.电影中不断体现康米萨对士兵的布置,关键业务能力的挖掘,以及不同的激励措施。

3.激烈竞争的中国市场,也需要塑造英雄,三个层次需要各自不同的英雄。目前中国企业家尤其需要的是中间层的英雄,打造一个得力的中层英雄,是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深刻思考。

PS:“尽人之智”、“尽人之力”、“尽己之力”就是企业从高层管理到基层管理三个核心竞争层面,这也是电影《兵临城下》揭示的道理。

本次看电影学管理培训主讲人孙路弘先生精心剪辑出十六个培训片段,通过剖析政委康米萨对士兵的布置,关键业务能力的挖掘,以及不同的激励措施,详细讲解如何“打造卓越团队的中层管理者”?

五看《Jerry Maguire》(又名:《甜心先生》或《征服情海》)学“打造卓越的团队中层管理者”

简介如下:

看这部电影需要思考的10个问题:

1、如何避免重要的大客户在最后时刻选择低价供应商?

2、如何应对跳槽的大客户经理带走大量客户?

3、为什么大客户经理有时会有内心深处的内疚感?

4、如何识别有采购潜力的大客户?

5、真正大客户最在意的到底是什么??

6、“让我看到钱”的寓意是什么?

7、“你成就了我”的寓意是什么?

8、通常我们用什么来界定大客户关系?

9、如何理解影片中“款”的含义?

10、在大客户销售中如何理解贯穿影片始终的那篇感言? 应用指导:

1.对大客户来说,经纪人真正的价值就是为其创造各种可能的机会,以发挥其才能。

2.对于普通的买卖双方来说,销售人员对于客户的价值就是协助客户发展自己的生意,提供产品,或者提供服务。

3.只要是供应商,客户无非在意的就是两个要点:一是节省成本,二是创造更多的利润。因此,大客户经理就有许多可以介入真正帮助客户的突破口„„ 婚姻与大客户关系中的共同点是什么? A:都存在着本质上的人与人的理解 B:都可以在表面上过得去 C:都需要一定程度的忠诚

D:都是人际关系的事情,都需要用心 知识点启发:

1.关系牢靠程度取决于双方是否敢于沟通那些不便于当面说的话 2.尤其是出自爱护对方而指出的对方存在的问题,这个姿态本身就可以赢得牢固的信任关系

3.婚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样的

系统建立陌生人信任的六个实战技巧: 1.行为符合常识,符合逻辑,重视客观描述 2.说话承诺一致,经常兑现承诺,言行一致性表现 3.人际关系的关联性,营造共同的人际圈子 4.有可证明的背景,包括学历,履历,组织归属 5.有明确的理想,追求,人生目标 6.展示弱点,内心苦恼,失败的心理打击 大客户销售

精神病电影 篇6

2014-06-16 清华南都

这是10部与精神疾病、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有关的电影,可以用来学习心理学。

壁花少年 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

美国 / 2012 / 剧情

评语:青春常常冷冰冰,本片讲述了一个孤独又害羞的高中生查理的青春。他先后经历了阿姨的去世、最好朋友自杀、被同学排挤欺负等各种事情。幸运的是他拥有一个欣赏他的老师,并交到两个高年级的好友。片中涉及到创伤后应激障碍,人际交往困难等心理问题,害羞的少年看此片可以学习如何交新朋友。

大象 Elephant

美国 / 2003 / 剧情 犯罪

评语:从现象出发如何抵达真相?本片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根据校园枪击事件为蓝本而拍摄故事。前50分钟像纪录片一样讲述几个高中生一天的生活,平凡、琐碎,有人哭泣,有人斗嘴,有人被议论……后20分钟让你看到平静又残酷的杀人游戏。

充气娃娃之恋 Lars and the Real Girl

美国 / 2007 / 剧情 喜剧

评语:宅男拉斯是个单身汉。一个人住在哥嫂家旁的车库里。生活无聊又孤独。忽然某一天他网购回家一个名叫比安卡的充气娃娃,并深深的爱上了她。片名虽叫“充气娃娃之恋”,但没有色情只有幽默与温暖。展现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精神疾病患者能够起到积极的治愈作用。家庭与社区的爱、支持和接纳让一个具有童年创伤,封闭自我的人能够重新建立起与人的真实连接。片中心理咨询师采用了系统脱敏法帮助拉斯克服拥抱疼痛。

心理游戏 The Game

美国 / 1997 / 悬疑 惊悚

评语:表示如果没有最后五分钟,这个片子挺好的,就讲有钱人被某牛逼集团诈骗,被骗得一毛钱都没有,无家可归,还杀死弟弟,最后跳楼自杀。但是最后的happy ending,告诉你

这一切是假的,主角的童年阴影因为这一跳就被治愈了,大家一起庆祝他的48岁生日,他被全世界整的这么惨还迅速切换到感恩和爱情萌芽的状态那就有点牵强了,之前的非常多地方也变得讲不通,比如河里死里逃生,比如流浪西班牙。

火柴人 Matchstick Men

美国 / 2003 /剧情 喜剧 惊悚 犯罪

评语:罗伊是一个强迫症患者。他洁癖,不允许别人穿着鞋走进他家;他谨慎,每次出门都要三番五次检查煤气和电源开关;不喜欢户外,在户外会惊恐不安,但他同时也是一个行骗艺术家。非常具有创意的电影,结局出人意料。

机械师 The Machinist

西班牙 / 2004 / 剧情 悬疑 惊悚

评语:失眠症,多重人格。好人做了坏事逃跑后在负罪感的折磨下,长达一年的失眠,骨瘦如柴。贝尔演技牛逼,减肥功力更加牛逼。

心灵访客 Finding Forrester

美国 / 2000 / 剧情

评语:第欧根尼综合症又名肮脏混乱综合症。当一个少年遇见一个古怪老人,彼此成了对方的心灵旅伴。老作家帮助少年找到自己真正的未来之路,少年也帮助作家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从心开始 Reign Over Me

美国 / 2007 / 剧情

评语: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灵受到重创的人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出一条走出困境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是喊“快点加油”的人,也不需要专家努力的帮助,而是友情的陪伴与温暖的爱。

自闭历程 Temple Grandin

美国 / 2010 / 剧情 传记

评语:自闭症。本片根据自幼患有自闭症的美国动物科学家、畜牧学博士——天宝·葛兰汀(克莱尔·丹尼斯 Claire Danes饰)的个人自传改编而成,讲述天宝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

致命ID Identity

美国 / 2003 / 剧情 悬疑 惊悚

评语:人格由多种成分构成,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整体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解体会导致人格分裂。本片是展现多重人格的一部经典影片。

来源网络:meiya

精神分析学电影论文 篇7

自心理研究渐成显学、精神分析热传以来,从事电影创作的业界人士就从编剧、导演、表演等角度大量地借鉴其原理,汲取其养分。其间诸多经典影片,如《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穆赫兰道》《禁闭岛》,形成了表现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流派。

电影精神分析学所探讨的话题,涵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所研究4项基本概念。其一,是对人格本质的论讨。弗洛伊德指出,人的心理活动包括3个层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二,是对无意识领域的探析。精神分析学者认为,“人类大部分的精神活动是无意识的,只有无意识的活动才是真正的精神活动”。其三,是对梦的运作的阐释。在精神分析巨著《作家与白日梦》中曾有过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那些幻想的动力就是尚未满足的愿望,每一个幻想都寓意着一项愿望的实现,是对现实境况中所不满的补偿与救赎。[1]”其四,是对性欲说的探讨。弗洛伊德将诱发人行为与精神活动的最根本诱因归结于“力比多”,也就是性驱力,其作为生的本义即生物人的本体性实在与社会人的本源性起点,隐藏于人所有行为、思考、精神活动的最深层。

2《拉片分析》实践的精神分析学案例

2.1 人格本质的伦理探讨与影像案例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完整的人物性格包含本我、自我和超我3层含义。

本我是最原生的人物性格,它不受约束接近自然,是最原始也是最贴近人物本身的性格。自我是对本我的管控和约束,类似于生活中的规章制度控制人的行为。超我是道德层面的律例,从伦理道德的范式中规劝并诱发反思。

人格本质成于潜意识的早期印象,并影响一生境遇并映射众生群像。日本经典影片《告白》中主人公在早期的生活环境中遭受非常人的待遇或欺压,导致其人格缺陷;最后一个形成阴冷嗜血、报复杀戮、疯狂食人的反人伦的人格本质,.另一个生成践踏生命、泯灭人性、残杀本性的、反人性的人格本质。影片中将主人公的本我和自我用两种截然相反的人格本质诠释,由压抑着的本我衍化出“恶”的一面,最终实现影片表现出的精华所在。初次接触影片《告白》,会被人物所表现的人格本质所影响,产生压抑感,但深入分析其内在的本我与自我,又会对其导演潜移默化的表现方式叹服。

2.2 无意识的概念探讨与影像案例

西方学者埃尔汉姆·迪尔曼(Ilham Dilman)曾论述称:“无意识包括的内容就像原始王国中的原始臣民,若在人心中存在着由遗传而来的心理构成,并且这一传承有类于动物的本能,那么它们便是无意识系统的核心所在。[1]”。

无意识的涌动,牵引人生向瀚海远航最终般若波罗驶抵彼岸。经典电影《阿甘正传》《叫我第一名》中主人公一个是先天智力缺陷,另一个是有“妥瑞斯症候群”,但在后天的生活中,一次次受身边人、身边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在无意识的情形下被埋下一个奋发向上、永不言弃的信念,并在潜意识中一直引导、激励主人公去寻找、探索积极向上的人生。潜意识的作用往往是超乎想象的,人在自己的意识驱动下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往往都要受到潜意识的干扰,而潜意识的能动作用,正是驱使影片中主人公不断进步的源动力。

2.3 梦的机理探讨与影像案例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认为:“梦是一条发掘无意识的康庄大道,梦是一个无意识的生产过程。在梦本文的生产过程中,从深层的‘隐义层’(即梦思)到‘显梦层’的转译要经历四个不同的运作方式:凝缩、移置、表象化和再度修饰。这便是所谓梦的运作。[3]”

如经典电影《梦旅人》和《盗梦空间》,影片中主人公一个是活在梦幻时空中的痴女,另一个是不断通过创造梦境来实现自我的沉沦者。两者都是活在相对的梦境中,前者通过精神病人的表现手法,将主人公的梦幻时空表现的淋漓尽致;后者则更加直接地通过创造梦境来表现梦的运作,影片中人物把梦作为生命的意志存在,人生意义裂变。而梦的运作从与电影结合开始就不断的创造出票房奇迹,从最初的探索影片《穆赫兰道》到小众电影《梦旅人》,再到《盗梦空间》《恐怖游轮》,运用梦的运作的电影,逐步在电影市场独揽一片天地。

2.4 性驱力的原理探讨与影像案例

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提出性本能的基本原理,认为性本能是支配人类精神生活的潜意识动力,梦、异常行为以及神经病症状是性本能和性本能抑制二者之间力学冲突的产物。而性是从幼儿时间就伴随人类成长的,这其中包括正常和畸形,典型的畸形性欲又包括同性情结和恋母情结[1]。

影片《黑天鹅》中主人公在梦境与现实中来回穿梭,但却分不清哪个是梦境哪个是现实。主人公由白天鹅的争夺开始,对其对手产生心理抗拒,而在对其抗拒的过程中,心生畸形的性欲。对于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人来说,“性”是潜藏在人们心底的秘密。对于影片中的女主人公来说也是一样的,但是在女主人公梦境中所表现的畸形性欲是让她无法正视自身的开端,也由此导致其悲剧。

3 电影精神分析学的拉片实验

1975年5月,在历经长期论战后,克里斯蒂安·麦茨(Christian Matz)等多位法国学者,以“电影精神分析学”为主题,在《通讯》这一综合性理论刊物中发表了一系列见解深刻、论述精辟的相关文章。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电影界的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就此诞生。该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电影理论学者也集中井喷,其中包括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经典《想象的能指》一书的作者麦茨。在其代表作中将“弗洛伊德与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原理和模式作为理论模型的基本依据,结合电影符号学相关论断,全面探讨了电影机制、主体观看过程和主体创作过程的心理学论题”[2]。

3.1“镜像理论”在电影中的延伸

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通俗的讲,就是指人们对于“自我”建立认识的过程。拉康的镜像阶段是从一个婴儿开始照镜子出发来进行引述,在此过程中将所有能混淆了想象与现实的场景都叫做镜像体验[3]。

在掌握镜像理论的基础上,我们不仅在影像剧本的文案工作创作中运用到此理论,在进行作品拍摄时也将该原理运用自如。结合相关知识,在创作《遗落芳菲》时,首先将女主角定位成模糊本我的形象,而在男主角旁敲侧击的引导下,女主角对本我产生怀疑。从女主角对本我产生怀疑开始,镜像原理就在文章中起到了作用。女主角在怀疑自己,怀疑他人的同时,开始逐步建立一个自我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潜移默化的,并不能被察觉。拉康将佛洛伊得原有的“本我”“自我”的概念重新加以阐释,并为人性深处本质的影像化表达提供了可借鉴的“镜像”机理。

3.2“镜像论”的影像实践

麦茨在《想象的能指》中根据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提出了电影的“镜像论”观点,以精神实质的体现为影像表达的主题,将影像本体发挥到了新的层面。在创作影像短片创作实践中,通过深入理解想象与能指的概念,借助影像将该概念加以形象化。我们利用真实与虚幻两个层面来构思整个短片中的精华部分,最终在真实与虚幻的衔接上产生争议。借助镜像的魔幻效果与意义的投影生成机制,一方面,在虚幻部分塑造的人物性格要挣脱了自我束缚,还原本我的本真;另一方面,在真实部分创作中回归到“社会化”后的集体无意识中,将本我与自我进行比照。通过镜像的人性写照,将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情结生成融会于实验短片的故事景象中。

参考文献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2]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M].王志敏,译.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06.

精神分析学电影论文 篇8

关键词:《林兰香》 梦 燕梦卿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于上个世纪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在人类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块划时代的丰碑。精神分析学说不仅在心理学领域有着深刻的影响,对文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学也是精神分析的对象。本文试图用精神分析学说来分析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林兰香》中的主人公——燕梦卿。

小说题目《林兰香》实际上是三位女主人公名字的合称,“林”指林云屏,“兰”代指燕梦卿,“香”指任香儿。燕梦卿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她是副御史燕玉之女,先与耿朗定亲,可父亲突遭冤狱,燕梦卿上书皇帝代父受罚,于是耿朗另娶林云屏为妻。燕玉冤案得以昭雪后,梦卿坚持仍嫁耿朗,于是屈为侧室。燕梦卿可谓是遵守传统儒家道德的典型形象,她德貌双美,谨遵礼法,对父母侍奉备至,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体恤下人。可是她一片心意并不为丈夫理解,遭到疏远,最后郁郁而终。

燕梦卿和“梦”可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寄旅散人说:“梦卿之将嫁也,示之以梦;其将死也,又结之以梦,所谓以梦相始终者也。中间第三十一回,梦替死也,而梦卿之节义见此回。第二次梦,梦救生也,而梦卿之才智现。至于现形后之梦,梦助夫也,而梦卿生前之品现。第六十四回之梦,梦训子也,而梦卿死后之灵明现。第三十九回之梦,梦慰亲也,而梦卿生前死后之心思俱现。嗟乎,此其所以名梦卿也欤!”由此可见,梦卿的生前死后都由梦来贯串,通过梦境,由梦卿的婆婆、丈夫、儿子之口来表达她的品德、风格,对她一生作了完整的揭示。在这里,梦的解释有着重要的意义。

弗洛伊德认为“梦并不是无意义的,并不是荒谬的……它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而且确实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它在清醒时我们可以理解的精神动作的长链中占有它的位置,它是通过一种高度错综复杂的理智活动而被建造起来的。”梦与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梦实际上是对现实的反映。分析梦很困难,因为梦的对象不确定,而梦的内容又杂乱无章。小说中有两次提到燕梦卿的梦,一次是在出嫁前:“恍惚间走到一个去处,见乔木参天,林深叶密,地下细草纷纷,围绕着一弯流水。水内浮萍被风吹的忽东忽西。走了半天,走不出道路,抬头仰视,从枝间叶底微微透些蟾光,方始辨出南北。手内拿一支萱草,不知何处一声雷响,萍沉草化,林木皆空,变成一块田地。”她死时所梦与嫁前所梦大略相同,只是描写更加细致,并专门描写了兰花:“……河水暴涨,泛上岸来,那地上柔矛,随水亦长……把石边的兰花淹得东倒西歪……”

这两个梦实际上是燕梦卿在耿家命运的写照和其未来的预示。在不同的境遇下,燕梦卿对自己梦的解释是不同的。在出嫁前,梦卿并不知如何解释自己的梦,后来想到树间叶底突出的蟾光,就想到“……蟾光有妃主之象,莫不由掖庭选入后宫,以沐椒房之德乎?”这种想法与她的潜意识相联系。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中国古代女性从小受到封建礼教的压抑,要恪守三从四德,在言谈举止等细节中有着严格的规范。“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女子的最佳标准。可燕梦卿不同,她出身于官宦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追求时时影响着她,促使她去做一番事业。这种追求与她所处环境对女性的压制是相冲突的,因此她只能将自己的这种理想深深压制在内心深处,在特定的条件刺激下才会反映出来。当她的父亲燕玉遭到冤狱时,她毅然上书皇帝“乞将身没为官奴,以代父远窜之罪”,朝野内外为之震动。如果她没有接受儒家传统教育,没有受到古代众多节孝烈女事迹的影响,是不会想出这个方法并付诸实施的。透过她的咏梅诗,“闻说江南并雪开,萧闺何幸一枝来。却怜柔素与奴似,些子春光占帝台”,可以看到她没有因即将没入掖庭而担忧,反而有希望分沐帝台之春的想法,由此引发出她想母仪天下的凌云之志。在这种潜意识作用下,燕梦卿将自己的梦解释为如此。

而且临死前,燕梦卿经历了耿府中的各种事件后,已经不可能再如往日那么乐观,因此她对自己的梦有了新的、也更为实在的理解。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燕梦卿甘心为妾,可是她想不到的是,她的理想被不停的打击,最终破灭。既然嫁人,梦卿的理想由母仪天下变为“齐家”,要好好治理家庭,规劝丈夫,可是她没想到耿朗竟生怕自己的才德高于他,态度由一开始的敬重变为避忌。于是梦卿从开始的苦苦规劝,到怕引起丈夫反感而不敢多说一语,将家里的账目交还林云屏,不敢再过问家事,至此她的“齐家”理想就彻底失败了。耿朗远征寄回家信,竟对燕梦卿只字不提,她一恸而绝。此时对她的梦就可以作一完整的解释,茂密的林子是指林云屏,她是正妻,因而将兰花即燕梦卿遮蔽。石后萱草是宣爱娘,所谓萱草可以解忧,当兰花被水淹没时,因距离太远,无法施加帮助。水中浮萍是平彩云,以显示她无根,常受别人影响。柔矛是指任香儿,因为带有香气,又有媚色,所以也会掩兰之色。平田则隐含了田春畹的名字在里面。大水当是指耿朗,只有他才可将这几个女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她们命运的发展——林木如晦,不为水淹,萱草未被水淹,香矛顺水而涨,浮萍顺水漂流,只有兰花被水淹没,但是最后又都化为乌有。

燕梦卿通过思考梦境得到了这样的一个启示:“人生世上,寿夭穷通、终归乌有,又何必苦想争执哉!”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变形的满足。燕梦卿在经历生活中这种种不愉快后,对自己的处境、理想不可能没有一个深层的思考,也在思考怎样才能解决眼前的困境,这一切就通过梦曲折隐晦的表现了出来,并在梦中得到了答案。

燕梦卿一生的描写都与梦交织,她死后,灵魂先后入别人之梦,助夫、慰亲、训子。她的活动与生前性格是一致的,在别人的梦中得以不断的完整升华。通过弗洛伊德的理论恰好可以分析人物深层的精神意蕴,分析出这个人物悲剧的成因。燕梦卿正是因为自身理想与社会环境相矛盾,才华与社会期望相悖,才使她的志向不断被打击,直至理想完全破灭。她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也只有这种悲剧才会引发人的思考,揭示社会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思想与社会的矛盾,促使社会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随缘下士.林兰香[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2][奥地利]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

[3][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盛志梅.浅说《林兰香》之“梦”[J].明清小说研究,1997,(3):182-189.

[5]聂春艳.性别角色转换与文本深层内涵:解读《林兰香》[J].南开学报,1998,(5):69-75.

上一篇:员工代表开工演讲稿下一篇:生产供应链管理方法CP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