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疗法

2024-10-10

精神分析疗法(共9篇)

精神分析疗法 篇1

心理分析疗法,又叫精神分析疗法、分析性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中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基本理论核心是: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潜意识深藏于意识之后,是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驱力。弗洛伊德把它形容成浮在海里而沉入海水中的冰山的主体部分,虽然我们意识不到潜意识的内容,但我们大多数的动机是潜意识的。潜意识的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各方面的行为,人的重要行为表现是源于人们自己意识不到的动机和内心冲突。

精神分析学说以潜意识的理论为基点,所要探讨的“是一个人为什么是他那个样子”的真正原因,它设法将潜意识的东西进入意识中来(如采用自由联想法),然后通过自我认识,以摆脱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

精神分析的目的和价值在于它能够挖掘出深藏在潜意识中的各种关系(尤其是童年的精神创伤和痛苦经历),使之被召回到意识中来。

弗洛伊德的弟子后来把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原则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决定论原则

2)情感过程的自主性原则

3)心理过程的动力性原则

4)心理压抑的作用原则

5)精神冲突的存在原则

6)儿童心理的意义

7)儿童心理的性欲

精神分析疗法 篇2

三大咨询治疗流派的人性观

人性观就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和观点, 即人的先天之性。精神分析学派, 人本主义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以其对人性的独特看法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建立了各自的治疗理念和体系;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都承认人有先天之性, 但却走向两个极端, 而行为主义学派不承认人的先天之性的存在, 持中立态度。

精神分析学派是现代心理治疗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它形成了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第一个正式的治疗流派———精神分析疗法。它的创始人西格孟德·弗洛伊德 (SigmindFreud) 认为, 人生具有两大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人的行为是受本能驱动的, 是非理性的, 由无意识决定;所以, 社会必须对人的那些不受约束的本能冲动进行控制与压抑;人生的目标就是死亡, 而生活只不过是人朝向死亡过程中迂回曲折的道路而已[2]。由此看来, 精神分析疗法不信任人性, 认为人性的个人性和社会性是独立的, 相冲突的;其人性观带有明显的“性恶论”的色彩。

与其相对立的另一个极端是以人为中心疗法, 该疗法的创始人是卡尔·罗杰斯 (Carl R·Rogers) 。罗杰斯对人性持积极的观点, 他认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 “实现趋向”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 它是人身上最基本的、统御人的生命活动的驱动力量, 个体对待生活中的事件是根据这些事件是否符合“实现趋向”来决定它们对个体是否有意义的, 且有机体自身有能力作这种判断。另外, 罗杰斯提出:“人性基本可以信赖”, 人性是积极的、前进的、有建设性的, 人性的个人性和社会性是统一的、一致的, 应该信任人性。当个体的本性得到充分体现的时候, 他将成为一个“充分发挥机能的人”。由此可见,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人性观是相信人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实现需要的性善论。

和前两种疗法的观点不同, 行为主义疗法不承认人有先天之性。该疗法认为人出生时心神一片空白, 可描述为“空白心板”, 具有同等向善向恶的潜能;个体的行为经验完全是由后天的环境塑造的;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倾向于成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产物, 环境对我们的行为施加强烈的影响。所以人的善恶并非先天的, 而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我们可以说行为主义疗法的人性观是典型的中性主义。

三大流派的理论构建及对治疗关系的强调

1. 理论建构

(1) 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建构

精神分析学派从其人性观出发来构建其理论框架, 主要的理论包括:意识———无意识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成为精神分析疗法的理论基础。在意识———无意识理论中, 弗洛伊德指出, 人的大部分心理活动都是无意识的, 而无意识的内容往往包含着大量与人的本能欲望、非道德的冲动相联系的观念和经验, 因而受到压抑, 不被允许自由进入意识, 神经症症状行为的原因, 大都要追究到无意识精神活动之中;在人格理论中, 弗洛伊德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总是处于不断的矛盾冲突之中, 本我按照“快乐的原则”行事, 它包含个体的一切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 自我所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使本我的愿望以更合理的形式得到满足;当自我失去对本我和超我的控制时, 人就会产生各种焦虑, 如果焦虑不能适时消除, 就会产生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病;而在人格发展理论中, 弗洛伊德重视早期经验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 因而以后的人格问题均根源于幼年时期受到压抑的心理冲突。

由此, 精神分析理论把无意识的心理冲突看作是神经症 (心理异常) 的根本原因, 神经症病人只知道自己疾病的症状, 而对症状背后的意义或症状的起因一无所知, 当把症状的起因从无意识的层面提到意识的层面上来, 病人了解了疾病的缘由, 症状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所以自然就会消失;因此, 精神分析疗法的焦点不在消除外显的症状上, 而把“将无意识的东西转成意识的东西”确立为其治疗目标, 包括重建人格, 协助当事人记取早年时期的经验, 认清内心有哪些心理冲突受到压抑, 能睿智地觉察内心世界等等。

(2) 人本主义的理论建构

人本主义则从其“人性基本可以信赖”, “人具有自我实现趋向”的性善观出发, 提出现象场和自我理论, 构成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理论基础。罗杰斯认为, 个体的主观经验世界就是现象场, 每个人的现象场是独一无二的, 只有个人自己才能真正地、完善地了解自己的经验世界, 旁人 (包括咨询师) 永远不可能像当事人自己那样好地了解当事人, 因此, 在治疗过程中推崇当事人的主导作用。而自我理论指出, 当个体在自我实现基本动力的驱动之下, 通过“机体估价过程”的自动作用, 可以达到理想的发展, 但在自我形成过程中, 由于个体处在要求感到自己有价值, 值得关爱的自我关注动机的支配下, 价值条件提供了判断经验的准绳[3], 而不再是单纯地处于机体评估过程的指导之下;这时, 儿童的自我与经验发生了异化。那么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出现了不一致和冲突, 且个体的防御手段无效, 即不能成功地歪曲或否认经验和体验时, 个体就会出现“神经症”的适应问题, 所以心理适应问题的根就在于个体自我中那些无效的、与其本性相异化的自我概念;由此, 心理治疗的目标就在于提供一种充满安全感气氛的环境, 以引导当事人自我探索, 使其认清阻碍成长的因素, 并能经验到过去遭自己否认和扭曲的自我, 使当事人更趋于开放, 更信任自己[4]。简单来说, 就是恢复人的本性, 帮助人按其本性的要求去生活, 使其更丰富, 帮助人更好地实现自我。罗杰斯曾提出两条衡量心理治疗之建设性变化的标准, 一是自我中的“价值条件”减少, 二是无条件的自我关注增加[5]。这些都体现了其对于人性的积极看法。

(3) 行为主义的理论建构

行为主义从其“行为是由后天环境塑造的结果”出发, 以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 构建了行为疗法。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个体通过S-R形式学习到了一组刺激事件相关或相随的关系, 操作行为主义强调行为是环境结果的函数, 个体通过操作掌握了区别学习,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个人对环境事件的评估[6]。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点就是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不过是各说明一种学习形式而已;所以行为疗法的核心就是学习。行为疗法认为, 不管是功能性的还是非功能性的, 正常的或是变态的行为, 都是由学习获得的, 而且也能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增加或消除。异常心理就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不适应行为, 既然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消除, 并可习得新的适应行为。所以行为疗法的治疗目标是:创造新的条件供来访者重新学习, 消除适应不良的行为并学到更多有用的行为, 确认影响行为的因素, 并找出克服问题行为的方法。

2. 对治疗关系的强调

在精神分析疗法中, 治疗关系主要是指移情性的治疗关系。弗洛伊德认为移情实际上是病人过去 (多为幼年期) 对父母或他人的情感经历的重演, 只不过是用分析者替代了儿时的情感对象, 移情神经症是原来神经症的翻版, 治好了移情神经症就等于治好了原来的神经症;从而强调了咨询者作为当事人的一个投射的靶子或某个虚拟客体的作用。然而精神分析疗法只是把治疗关系看作是治疗过程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认为它只是为分析治疗提供依据并指示了方向。该疗法更注重治疗者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 强调治疗者对患者心理基本原因的探讨, 是治疗者对疾病原因的解释而不是患者的自悟;与此同时, 该流派也发展起相应的治疗技术, 如释梦、自由联想、抗拒的分析以及移情分析等, 所有技术的设计都是为了使治疗者通过长时间的分析, 协助当事人了解存在于无意识里的冲突。所以我们说, 精神分析疗法注重治疗关系, 但并不把它摆在首要的位置。

而在以人为中心疗法中, 治疗关系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该流派十分看重治疗关系的作用, 认为它是治疗取得效果的充分必要条件。心理治疗的重点就在于营造一种良好的关系氛围, 在这种氛围中, 当事人会降低自己对威胁性经验的防卫, 使之可以在意识中符号化, 从而能够自由地探索内在的感受。由于以人为中心疗法相信人性本善, 当事人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 所以在治疗中, 治疗者主要是通过同感、真诚、积极关注等手段来创造安全、温暖的氛围, 而很少采用类似于精神分析疗法的专门技术, 所以该疗法十分看重良好治疗关系的建立而忽视具体治疗技术的应用。

相对而言, 行为疗法并不把治疗关系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们认为, 虽然共感、理解、宽容及接纳等要素是必须的, 但不是产生行为改变的充分条件, 治疗关系虽然重要但不是重点, 它只扮演基础的角色;行为疗法更看重治疗者的作用, 认为治疗者有如教师或训练者, 可以协助当事人学习更多有效的行为, 起着积极指导的作用, 但同时也认为, 治疗者和当事人维持一种良好的工作关系, 是引导行为改变的基石。相应地, 行为疗法发展起来具体的、可操作的技术, 如系统脱敏疗法、放松训练法、示范法、代币管制法、自我管理法等等。

由此看来, 治疗关系在以人为中心疗法中居于首要位置, 是治疗取得效果的充分必要条件;精神分析疗法把治疗关系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认为它是治疗取得效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了;在行为疗法中, 治疗关系处于基础的地位。

3. 受到的责难

(1) 精神分析法受到的责难

精神分析疗法在其人性观的基础上, 重视潜意识、本能对行为的决定作用, 并建立相应的治疗技术, 为心理治疗的发展作很大的贡献, 但同时也受到许多批评:

一是该疗法具有过强的生物决定论色彩;单纯强调人的生物本性的作用, 人成了他的生物欲求的奴隶, 从而忽略了环境、社会力量的作用。

二是并不是所有的病因都需要从潜意识中去找, 都要和早年经历联系起来。

三是通过自由联想, 移情分析, 梦的解析等技术来探索潜意识的内容, 常令人感到无从把握。

四是该疗法的疗程太长, 花费太大, 且疗效并不十分肯定。

(2) 以人为中心疗法受到的责难

以人为中心疗法推崇当事人本身的能力, 重视治疗关系的作用, 在心理治疗中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但其本身不可避免也存在明显的局限。

一是该疗法把人的情绪感受摆在第一位, 而理性的力量却退居次要地位, 有重情轻理之嫌。

二是个人主义的取向, 过于看重个体本身机能的完全发挥, 而缺乏对他人的责任和清楚明确的目标和目的。

三是咨询者显得过于消极被动, 易陷入受来访者操纵的困境。

四是忽视具体策略和技术的应用, 排斥任何诊断和评估。

(3) 行为主义疗法受到的责难

行为主义疗法的人性观坚持人的行为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不适应的行为是后天学习得到的。治疗的着眼点在于外在的行为, 所以行为疗法以明快简洁的风格著称, 但也正是基于此, 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

一是该疗法涉及到治疗者对人的操纵和控制, 这损害了人的基本权利。

二是行为疗法忽视对目前行为历史原因的探讨, 只关注外在的症状的消除, 会发生“症状替代”的现象。

三是行为疗法过于强调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夸大了采用外在行为控制的效果。

四是行为疗法只关注表面的行为, 而不注意处理来访者的感受。

结论

通过以上从人性观角度对三大心理治疗流派的阐述, 我们可以看到, 人性观的不同造成了咨询的理论基础, 治疗的目标, 治疗关系的强调等方面的差异, 但每一种人性观都是不完整的, 都有其本身的缺陷, 因此也就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了解到这些, 在以后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中就不能单纯地坚持一种疗法, 而反对其他疗法, 恰当的做法应该是综合使用, 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 避免其短处。

当前, 在心理治疗和咨询中存在一种发展趋势, 就是折中取向的心理疗法, 它兼采各家理论和方法体系中的某些成分, 集合成一个综合性的体系, 如拉扎勒斯的功能治疗;有人预测在今后一段时期, 折中的、整合的理论取向将成为咨询和治疗理论的主导方向。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2]刘鲁蓉.人性观与心理治疗[J].成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0 (5) .

[3]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4]Gerald Corey著, 李茂兴译.咨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M].杨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8.

[5]江光荣.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干预[J].心理学动态, 2001 (3) .

精神分析疗法对精神病治疗的应用 篇3

【关键词】精神分析疗法;精神病;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60-02

精神病患者在临床上最为显著的症状便是幻觉和妄想,其中幻觉包括幻听和幻视,而最为常见的妄想主要包括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因此,大多数人对于精神病患者的看法便是疯狂,但对于精神病医生来说,精神患者出现的幻觉和妄想属于感知障碍,也就是说患者在精神上出了问题。心理治疗学主要应该在于着手患者的幻觉与妄想,而现代精神病学却是通过药物来对患者的幻觉和妄想进行控制,进而来改变精神病患者的行为,但其诊断的标准并不为患者认可。因此,本文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精神病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精神分析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精神病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52.32±11.20)岁;病程6.0-24.0个月,平均病程(12.32±4.65)月。对照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25-81岁,平均年龄(53.65±12.32)岁;病程7.0-26.0个月,平均病程(13.62±5.33)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精神障碍。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药物包括氯丙嗪、奋乃静、氟奋乃静、氟哌啶醇、氯氮平以及舒必利等,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给予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精神分析疗法进行治疗,具体的治疗过程包括共情、自由联想、诠释、面质、移情与反移情、释梦以及修通。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方差( )表示;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

研究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优良率为86.6%,对照组为36.7%,研究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3.1 精神病治疗方法

精神病学在精神分析学创立以及精神药物发明后,便被分为两个角度来诠释,两个角度分别包括神经学和基因学的角度以及精神分析的角度。其中从神经学和基因学的角度来看,此种观点认为导致精神病患者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躯体出现病变以及遗传基因的表达方式,因此,持此种观点的学者不论病因而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症状相同的病例放在一起,然后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为其命名后确立诊断标准,然后对患者用药。但这种观点在不断出现各种新症状的今天,使得精神病在临床上的诊断与统计数据越来越丰富,但却没有增加对精神病症状的理解。除此之外,这个观点下的分类系统缺乏给心理学进行思考的空间,因此也就难以对精神病的成因进行解释。而另一个观点是从精神分析角度对精神病进行分析,但病情较重的患者却难以在传统精神分析的观点下进行治疗,因此在精神病学中精神分析对其的影响越来越弱。

目前临床上对神经病患者的治疗的主要方式是进行药物治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与脑科学、基因遗传学以及神经科学等学科存在紧密的联系。科学理论能打很大程度上推动精神病的研究,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证明精神药物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缓解效果。但在临床治疗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如爱、恨、生命以及伦理抉择。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优良率为86.6%,对照组为36.7%,研究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精神分析疗法能显著地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3.2 精神分析疗法

英国莱恩和库佩质疑精神病学基本立场和观念,他们认为精神病学错误地将精神病患者考虑成精神世界,并且不应该要求患者回到理性的世界,这是由于精神病患者其实存在基本伦理学立场,也就是说即便是病情严重的精神病患者也不应该被社会所排斥。他们的临床技术主要是基于足够好的环境这一理念,他们认为精神病患者患病的原因在于母亲没有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其足够好的环境,因此,对于治疗者来说,他们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让病人退行到其感到足够好的环境。并且在反精神病学派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对精神病患者病情进行分析的过程可以持续2-3h甚至更长的时间,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在患者感觉冷时为其盖毛毯,在患者感觉渴时可以喝茶,这种治疗方法就是将精神病患者放置于一个足够好的环境进行治疗。

总结

综上所述,精神病患者在临床上最为显著的症状便是幻觉和妄想,其中幻觉包括幻听和幻视,而最为常见的妄想主要包括关系及被害妄想。精神分析学者却认为精神病患者精神问题的所在之处不在于妄想和幻觉,而是在出现精神问题时努力想要回到正常世界中的过程。因此,采用精神分析法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该主要着手患者的幻觉与妄想。

参考文献:

[1]孙聪,霍大同.论精神分析疗法对精神病治疗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23(36):443-444.

[2]张晓.精神分析疗法对精神治疗的应用研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23(8):471-471.

精神分析疗法 篇4

物理疗法、按摩疗法和中草药疗法治疗运动损伤的效果分析

运动损伤在学校体育教学、训练、比赛及课外活动中时有发生,并不同程度地影响运动员生活和身心健康.针对运动损伤情况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法与康复手段,可使运动员恢复健康.

作 者:王立涛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肇东师范学校,黑龙江,肇东,151100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年,卷(期):“”(6)分类号:G4关键词:运动损伤 物理疗法 中药疗法 按摩疗法 健康

精神分析疗法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5月~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这150例患者的病情均经影像学检查得到确诊。我们将这1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75例患者。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25例。他们的年龄在25~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65±3.34岁。他们的病程在2个月~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08±0.59年。他们中有肾结石患者3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28例,膀胱结石患者17例。他们结石的直径在0.4~1.2cm之间,平均直径为0.75±0.13cm。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26例。他们的年龄在24~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30±3.52岁。他们的病程在2个月~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01±0.63年。他们中有肾结石患者31例,输尿管结石患者29例,膀胱结石患者15例。他们结石的直径在0.4~1.3cm之间,平均直径为0.70±0.15cm。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我院使用西医疗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进行西医治疗使用的药物和用法为:山莨菪碱,其用法为:取10mg山莨菪碱,将其加入到250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用此药液为患者静脉滴注,每天用药1次,应连续用药7天。黄体酮,其用法为:取20mg的黄体酮,用此药为患者肌肉注射,每天用药1次,应连续用药7天。

1.2.2我院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西医治疗的方法与对照组患者完全相同,其进行中医治疗使用方剂的药物组成和制用法为:金钱草、海金沙各30g,石韦20g,牛膝、通草、白茅根各15g,生甘草6g。将上述药物一起入锅加适量的清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天服1剂,分2次服下,应连续用药7天。

1.3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

1.4疗效评定标准

①显效:经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其体内的结石完全排出或缩小70%以上。②有效:经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的缓解,其体内的结石缩小30%~70%。③无效:经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在加重,其体内的结石缩小不足30%或在扩大。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处理

我们使用SPSS17.0软件包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讨论泌尿系统结石是临床上的常见病。此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引起的。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此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3]。进行西医治疗一直是临床上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主要方法。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西医治疗使用的药物为山莨菪碱和黄体酮。其中,山莨菪碱具有解痉止痛和松弛输尿管平滑肌的作用。黄体酮具有利尿和扩张尿道的作用。不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单独使用西医疗法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效果一般。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我院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了治疗。中医认为,泌尿系统结石是由于患者血瘀气滞、下焦湿热,使尿液运行不利引起的[4]。在本次研究使用的中药方剂中,海金沙具有疏通水道的功效。金钱草具有清热利尿的功效。牛膝具有消石利水的功效。通草具有清热利水的功效。白茅根和石韦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功效。生甘草具有调和诸药的功效。将上述药物合用,具有消石通水、清热利尿的功效[5]。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使用西医疗法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这说明,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效果确切。此疗法可作为临床上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优选方法。

参考文献

[1]姜杰,闫力,解东等.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老年泌尿系统结石4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33(9):2127-2128.

[2]吴继宏.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统结石4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32(8):1736-1737.

[3]李继生.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统结石临床体会[J].当代医学,,17(16):154-155.

[4]许礼伟.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统结石350例临床体会[J].西部中医药,2012,25(7):75-76.

电影精神分析理论 篇6

1、它的产生意味着电影理论从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转变。结构主义将电影的本文看作是一个相对自主的系统,不依赖于外界客体世界而存在。后结构主义从某种意义上重新将其看作是一个相对开放的领域。将整个世界和社会看作是一个语言的泛本文系统。从而实现了 语言本文的系统自足系统-世界泛本文系统的沟通。

把电影的叙事语言看成是世界与社会的符号的编码的结果。

2、它是电影符号学在70年代后的一个直接的发展。

3、电影第二符号学的理论实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双重模式。

一、从弗洛伊德到拉康

——精神分析学基本模式和结构化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恢复了周围人的意识本身存在的东西。把人的意识看成是二层的结构。理性的意识和深层的无意识。意识部分遵从现实原则;无意识部分遵循快乐原则。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理论:本我(相当于深层无意识,人的本能存在,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自我(文明社会中建立起来,控制和压抑不符合现实原则的本能冲动。不过终极目标是满足或者维护本我。)、超我(相对理想化的自我,站在人的特殊角度而言。体现伟宗教的、艺术的、道德的这一类理想化的自我,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人类独有的一个层次。有时候表现对本我的维护,可以有时候也会表现出对本我的损害。)。弗洛伊德释梦的理论:现实中受到压抑的本我需要表述出来,在水睡眠当中遵循现实原则的自我处于休眠的状态。梦!出于一种无意识的运动。它的工作方法是:移植、凝缩、装饰、具象化、潜在欲望的图像实现。还包括:想象、幻想、幻觉、白日梦。拉康:将结构主义的语言学和精神分析学结合。拉康把无意识语言化:拉康认为无意识是语言赋予欲望以结构的结果。梦,是无意识的符号。会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来组合成一定的句子、本文,也就是编码成句子、本文。语法规则(结构法则)正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梦的基本工作方式。这些法则和一般语言形成意义的法则是一样的。

拉康提出镜像阶段的理论:他认为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是没有主体的,六到十八个月大的时候处于一个镜像阶段。这个时候婴儿已经能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并且认识自己,同时会对自己进行一个认同,从而产生“我”的意念。这样一个人的主体得以建立。这样一个过程被称之为一次同化的过程。这个理论对于电影的意义:最重要关键词:看!看的是——影像,一个在反射平面上呈现的一个影像。于是:1、对人的视觉经验的强调。将主体确立引向观看(影像)的视觉层面。2、对“影像”的确定。反射呈现,却极其相似于真实,兼具可认识的、主观的、幻觉的。

二、关于观影主体的理论:

代表人物:麦茨,代表作《想象的能指》,书中首先提出了电影与梦之间的关系。

电影与梦:梦是一个无意识运行的产物。观看电影的主体和做梦主体在麦茨看来是一致的。电影与梦都对应着一个画面,他们的过程一致。他们是对人的本能无意识欲望的满足。麦茨认为:电影是从欲望中产生。电影的原则也就类似于梦的原则。根据拉康的理论有人作了补充:拉康理论中婴儿面对着镜像相当于电影中的主体面对着银幕。婴儿会对镜像做出从惊讶到认同的转变,观影主体在黑暗中也是如此,惊讶,然后对影像认同,从而确立主体。确立之后,主体会由被动转为能动。影片中角色的体验会在观影者的欲望满足中的得到转映与认同。在此基础上,麦茨继续提出来,电影的表述(语言)结构与人的无意识结构非常的类似。具有相同的机制,他们的符号都是影像,都是虚幻的。因此相似性,电影才(最)更加容易感染观众。电影就是一种看,也就是所谓的“单向的看”。现实中双向的看是不可以完全袒露无意识的,而在单向的看的过程中人的无意识可以完全的袒露出来。这是满足无意识的一种看,也称作为窥视。这是观众和电影的能指的关系—一种窥视的状态!呈现为一种电影窥淫癖的状态。麦茨对电影机构的一个具体的表述:麦茨所谓的电影机构指的是电影放到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的图景之中进行表述。麦茨认为由三部分的电影机器组成:

1、外部机器。电影作为一个工业存在形成的一个整个的生产体系。这个部分的全部意义在于保证它的产品被内部机器所接受。

2、内部机器。观众的审美心理,动机、目的,观众无意识运动的欲求。

3、第三机器。有关电影的批评和理论观念。

博德里对麦茨的第二符号学理论的补充:当观众注视着银幕的时候好象婴儿注视着镜子,但是开始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观看者有一个视觉功能的优势。观众能够迅速的产生一种影像的认同。

人看电影:为了寻求一个像梦的幻觉的能指

三、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

1、阿尔杜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站在结构主义立场重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l 是社会个体和生存的真实状况间的想象性关系的表现:不是世界本身

l 是社会中的物质力量,体现为群体和机构的实践:包括宗教、家庭、学校、工会、媒介、通俗文化……政府……

l 意识形态的具体运行表现为:所有的意识形态总是把个体询唤(质询、召唤)为主体。确保人们生活在相同的想象性关系中。把个体安置在社会框架之中。例如:等级社会中:有权的人和无权的人;民主社会中:公民;消费社会中:消费者。2、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

《电影手册》——科莫里的文章《可见的机器》:电影是一个再现系统。

电影是主导意识形态的表达:表面上:复制现实生活,实际上是根据意识形态虚构生活。即便是复制,生活本身也是占优势的意识形态的表现。

科莫里认为:电影与主导意识形态存在共谋关系。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达的策略。主要还是针对西方国家,因为主要还是通过票房和市场来实现。把意识形态的设想贯穿电影本身的结构中去。3、电影的“缝合系统”理论:让·乌达尔(法),丹尼尔·达扬(美)表达着意识形态;同时表达中掩饰这一作用

决定于两个因素:电影的技术因素、电影的语言因素 集中体现在电影镜头的最基本组接方法上:

例如:正反拍:

1、A朝右看、2、B向左看、3、A的特写

精神分析疗法 篇7

关键词:脑外伤后精神抑郁症,改良逐瘀汤,治疗效果

相关研究报道称, 脑外伤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 包括认知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等, 以智能损害最为常见, 其次为行为或人格改变, 再次为抑郁综合征、神经症样综合征、遗忘综合征、精神病性症状、躁狂综合征、癔症样综合征等[1]。在临床治疗中, 单纯的西药抗炎、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激素、抗精神疾病药物无法达到治标又治本的效果, 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法得到显著缓解[2]。在本文中, 对脑外伤后精神抑郁症患者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疗法,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外伤后精神抑郁症患者76例, 根据平行、单盲、随机对照的设计原则分为对照组 (38例) 和观察组 (38例) , 其中对照组男20例, 女18例;年龄20~53岁, 平均年龄 (34.2±11.4) 岁;病程5~12个月, 平均病程 (6.1±1.2) 个月;打击伤13例, 车祸伤12例, 跌落伤8例, 其他5例。观察组男21例, 女17例;年龄21~55岁, 平均年龄 (33.9±11.6) 岁;病程5~11个月, 平均病程 (6.2±1.0) 个月;打击伤14例, 车祸伤13例, 跌落伤9例, 其他2例。排除存在精神病家族史的患者, 排除既往脑外伤史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观察知情同意, 并表示愿意配合。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西医常规治疗, 口服盐酸丙咪嗪片, 剂量为25~50mg, 2次/d;1周后将剂量调整至50~120mg/次, 2次/d。

观察组则联合中医治疗, 改良逐瘀汤中药成分包括:珍珠母20g、龙齿20g、红花10g、生地10g、桃仁10g、当归10g、赤芍10g、柴胡10g、茯苓10g、牛膝10g、川芎8g、法半夏8g、水蛭8g、甘草8g、郁金8g。每日1剂以水煎服, 取汁200ml, 分早晚2次温服。

1.3 评价指标

统计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以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并与观察组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显效:患者抑郁症相关症状完全消失或显著改善, 能够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有效:患者抑郁症相关症状有所缓解, 在受到一定刺激后可能复发;无效:患者抑郁症相关症状仍然存在, 甚至加重[3]。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将本文所得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 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 χ2用以检验计数资料, 组间差异经P值进行判定。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0.05) 。见表1、表2。

3 讨论

脑外伤会引发患者颅内出血气血淤滞, 如果淤滞没有得到及时清除, 将会对患者机体中正常的血液循环造成阻碍, 从而诱发神经系统的紊乱[4]。大部分脑外伤患者会出现抑郁、失眠、头痛等后遗症, 进一步增加患者的痛苦。在本文中, 对观察组的脑外伤后精神抑郁症患者采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 结果表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7.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 且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2%,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6% (P均<0.05) 。盐酸丙咪嗪片属于三环类药物, 目前在抗抑郁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单独使用容易对患者的皮肤、神经系统以及消化道造成不良影响, 反而会增加患者的痛苦[5]。在中医学中, 脑外伤属于“损伤内证”、“损伤昏厥”等范畴, 而其导致的精神障碍则属于“郁症”、“癔症”的范畴, 患者由于脉络破裂, 其血液会流出脉外, 从而形成淤血, 致使痰郁互结、清窍不利、蒙蔽清阳、脑神失养, 从而发展为精神障碍[6]。因此在治疗中应以豁痰开窍、活血化淤为主。本文中所用的逐瘀汤包含了红花、当归、川芎、桃仁、赤芍, 均为活血养血药物, 能够起到祛淤生新的作用;而白芍和柴胡能够柔肝体、行肝气, 具有解郁除烦、调畅气机的功效;郁金能够起到清热除烦、疏肝解郁的作用;川牛膝则能够通利血脉, 具有引淤血下行的功效;生地具有消渴除烦、滋阴生津的效果。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 逐瘀汤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机体中的微循环, 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 并对神经细胞内的钙超载产生阻滞作用, 冲入保护血管的内皮细胞, 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7]。

综上所述, 在脑外伤后精神抑郁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中西医结合疗法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 且更加安全可靠,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叶劲超, 黄穗翔, 谢跃藩, 等.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脑外伤后精神抑郁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3, 18 (8) :109.

[2]马燕娟, 丁玲, 王玉琦, 等.轻度脑外伤军人抑郁发作情况及与认知功能受损的关系〔J〕.西南国防医药, 2012, 55 (7) :700.

[3]王振伟, 崔骞, 冀志芹, 等.醒脑清神汤治疗脑外伤后抑郁型精神障碍120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3, 12 (9) :14-15.

[4]张彦恒, 王继伟, 张立敏, 等.艾司西酞普兰与氯米帕明治疗脑外伤后抑郁临床对照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7) :1210-1211.

[5]洪晔, 王麟.SNRI类抗抑郁药物对脑外伤后重度抑郁障碍的疗效观察〔C〕//第七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2012:823-829.

[6]王云, 张琳, 莫云, 等.奥氮平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伴抑郁症状的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5, 26 (10) :1193-1194.

《阅读疗法》及其背后凝聚的精神 篇8

关键词:《阅读疗法》 特点 精神力量

汉刘向言:“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说的是阅读书籍可以治疗疾病。这句话成了千古名言。然,阅读何以疗疾?阅读以何疗疾?阅读疗何人之疾?阅读疗人之何疾?是药三分毒,书犹药也,阅读亦具毒否?趋利避害,何以阅读,有益而无弊?……在王波的《阅读疗法》一书中,他将向我们系统而全面地阐述阅读疗法,以一种幽默的手法,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带领我们找寻所有的答案,解释更多的疑惑。

《阅读疗法》共计五章,外加四个附录。第一章“阅读疗法导论”,阐述了“阅读疗法”(readingtherapy)的概念、原理、类型;第二章“阅读疗法在国外”,以英国为主阐述了阅读疗法在国外的生长史;第三章“阅读疗法在中国”,以刘勰《文心雕龙》所谓“箴文”之兴“盛于三代”拉开序幕,分述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阅读疗法的“思想”“价值”“案例”,直至清代青城子所编《志异续编》中奇事:“白岩朱公患气痛症,发作时每每因吟诵杜诗数首而获缓解。”第四章“阅读疗法务实”具体阐述了“阅读医何人之疾、医人之何疾、阅读亦具毒否、何以阅读有益而无弊?”,最后因人而异开出了阅读疗法处方;第五章“阅读疗法的现状与前景”,阐述了阅读疗法的各个阶段以及在中国的特色,继而对阅读疗法的未来进行了展望。该书附录有四,是作者为“扩大读者对国外阅读疗法研究成果的了解”,收录了4篇精选、编译的外国作者的文章,中有“阅读疗法综述”,阅读完此,即可对阅读疗法有大体的认识。可见作者一番良苦用心。

阅读此书,给人印象颇深的有四:

首先,这是中国内地阅读疗法的开山之作,系统而全面。

该书是中国内地第一本关于阅读疗法的著作,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阅读疗法在国外的起源以及成果,淘出了散落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阅读疗法的发展简史。说它全面,可从辨析阅读疗法的定义而窥一斑:作者罗列了国外有代表性的定义25个之多, 继而从定义的辨析中消除了大家对阅读疗法的认识误区。读者只需阅此一书,可省收集资料万千的时间。说它系统,该书理论、实践浑然一体,尤其在介绍中国阅读疗法之时,以历史时代为经,以各个时代的阅读疗法的“思想”“价值”“案例”为纬,编织了一张中国阅读疗法发展史的大网,层次分明,秩序井然。填补了现有的阅读疗法没有中国阅读疗法史的空白,改变了一提阅读疗法言必称欧洲的状况。

其次,结合中国文化,对阅读疗法进行本土化再造,简明易懂。作者在跋中所说:“把阅读疗法本土化,从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把阅读疗法相关的素材抽取出来,用本土的材料来说明阅读疗法的各种问题。”[1]他做到了。

作者集百家之长,以中国文化为基准,下了符合汉语习惯的科学定义:阅读疗法就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2]避免了国外定义翻译过来的拗口难记,符合汉语特点,符合国人理解、记忆的特色。

再如阅读疗法的思想。作者分别叙说了中国各个阶段的阅读疗法的思想:先秦两汉的阅读疗法思想主要体现在诸子的某些言论中,比如孔子尝言:“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第96页)谈到隋唐的阅读思想,作者从当时的文学主张和文学理论中撷取:《二十四品》的核心概念是“境”和“象”,即若读者在阅读中真能进入象外、境外,达到自然适意、内心澄清、超凡脱俗的状态,理障、事障、情障等精神障碍也就不存在了,一些生理上的疾病也会因为被忘记而得到缓解。[3]窥一斑而见全豹,该书把阅读疗法进行了本土化再造,使读者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不会产生水土不服。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以具体案例论证,情趣盎然,引人入胜。

该书虽是图书馆学教材却无枯燥的教材味,它把很多原本深奥、玄虚的概念、理论联系具体案例,使其明白易懂且趣味盎然,使人产生一气读完的欲望。比如,在论述《阅读疗法》原理之心理学原理的共鸣说、净化说以及领悟说时,作者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为例:

同样是阅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有的读者只为老人桑提亚哥一生捕鱼和与鲨鱼搏斗的情节所吸引,为老人不屈的性格和海上人鱼相斗的惨烈场面唏嘘不已,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就把疾病引起的内心的紧张随着注意力的转移而导向外部,或者被作品中他人的紧张所替换,忘掉疾病所带来的特有的不快和痛苦。有的读者则为老人拼搏一生,最后用尽残年余力,只换得一副空荡荡的大马林鱼的骨架飘回故乡、寿终正寝的遭际感到震惊,他起初可能短暂地为人鱼搏斗中人最终取得胜利而高兴,但深长思之,又认为这种投入和所得反差极大的人生是悲剧性的,如果他能够以此为参照,反思自己的人生经历,有所释放,排除一些情感垃圾,心灵就得到了净化。还有一些读者的思考不局限于就事论事,他们会从老人的一生想到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也许经过反复阅读作品,会得到这样的认识:人是一种倔强的、永不服输、崇尚尊严的动物,人的一生尽管处处有屈辱,常常有不平,坎坷、困难在所难免,但人活一天就要奋斗一天,没有谁愿意轻易地向命运低头,只有斗争过、拼搏过,哪怕赢不来相应的财富和荣誉,这样的生命也是壮烈的、有价值的,也许这就是生活的意义、人生的真谛。这种通过对具体读物的阅读进而获得人生哲理的过程就是领悟……

不仅在具体篇章中理论联系实际,纵观本书的结构,亦是如此:前三章以理论为主,阐述阅读疗法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第四章讲述阅读疗法的务实,从阅读疗法的适应人口、注意事项、推荐书目入手,教授读者如何具体操作,以阅读疗疾。理论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成为生产力,阅读疗法也是如此。相信读者阅读完后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继而蠢蠢欲动,欲身体力行。

第四,读完此书,恍然阅读疗法并非高不可攀,而是深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从古到今,从外到内,处处可见阅读疗法的身影。中国而言,远可追溯到中国文学产生之时,那些原始社会中扛大木的工人发出的“杭育、杭育”的吆喝声:《淮南子·道应训》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在五千年的长河中,三国曹操读陈琳檄文而头痛顿愈,唐代韩愈以自己的诗疗自己的病,宋代欧阳修发出“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的感慨,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以默背诗词克服心中惶恐,从而手术大获成功……事实上,我们回顾下自己,每每读了名人故事后会有一种大彻大悟,产生要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屡屡看了幽默故事后心旷神怡;读了讽刺小说后会有一种深入思考……我们都曾经历过,却始终处于朦胧状态,阅读完此书后,恍然:这,都是阅读疗法的作用!

《阅读疗法》对于中国大陆图书馆学界的影响是非常强大的,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在中国阅读疗法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然我们在看到它成就的时候更不该忽略的,是凝聚在其背后的精神。

精神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王国维借晏殊的词形容做学问的第一境界,说的是做学问首先必须要有勇于攀登高峰的精神,想尽一切办法去登高望远,“望尽天涯路”。在此书之前,阅读疗法在中国几乎是空白,偶有零星论文而已。王波在1994年偶然翻阅《世界图书》,目光被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沈固朝老师的《图书,也能治病》所吸引,学术的敏锐性告诉他:这将会是一个新的选题、一个正确的选题、一个有意义的选题。这开始了王波研究阅读疗法的旅程。

当时的王波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介绍翻译国外的阅读疗法,将国外的成果合法地引进中国,在广度和深度上超越别人,也会成为阅读疗法的先行者,而且,这样的道路比较平坦,不用花费太多的脑力;一是把阅读疗法本土化,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大浪淘沙,淘出中国的阅读疗法。这是一条冒险的道路。因为,当时的状况是一提阅读疗法,言必称欧洲,对于中国文献中到底有没有阅读疗法,没有太大的把握。选择走这条道路,就意味着选择艰难与困苦、选择风险与压力。但是王波毅然选择了后者,做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吃阅读疗法这只螃蟹的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精神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在吟出此句时是为了表现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王国维借此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衣带宽也不后悔。而在《阅读疗法》的背后,凝聚了王波对父亲的拳拳孝心,对学问的孜孜不倦,衣带渐宽、人憔悴,终究无怨无悔。

在王波的创作过程中,其父亲退休后出现了精神上的不振,继而又患上了严重的生理疾病。此时的王波,经历了一场撕心裂肺的懊悔和自责的洗礼,他深切感受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阅读疗法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果早点发现侵害在父亲身上的心理地震、心灵事故、精神风暴,带着父亲去看心理医生,或许会是另一个结局。懊悔自责之余,王波一方面以阅读疗法辅助治疗父亲的疾病,保持他身心愉快;另一方面把全部生活投入到阅读疗法研究中,与生命赛跑。娱乐、消遣对他而言都成了罪恶 ,唯有俯在案头废寝忘食,边牵挂父亲边研究,边流泪边写作。这样的生活是孤寂的、是沉重的,但是王波对父亲的爱,救父亲的意愿,和对学问的严谨执著,战胜了一切,哪怕衣带再宽人再憔悴也不后悔。

精神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读书疗疾的理念与案例固然很多,然星星点点,欲淘之,则需莫大的勇气和毅力,经得住寂寞,忍得住诱惑,坚韧不拔。王波在深入研究《古代阅读轮》,《历代读书诗》(曾祥芹主编),《中国读书大辞典》(徐雁、王余光主编),《文人书趣》(王三山主编)等等文献的基础上,“众里寻她千百度”,撷取了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的阅读疗法素材,抽取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代一线,以各时代的阅读疗法的“思想”“价值”“案例”去丰满,一张清晰活泼的中国阅读疗法发展史网横空出世了。

“寻找到正确的道路,执着地追求,经千锤百炼,必有所成,最终豁然开朗,求得‘真与‘是,从而将自己的发现汇流入真理之长河中去。”这就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蕴涵的治学问的第三种境界。王波孜孜不倦地探索,从汪洋大海中淘一粒金,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流下的汗水浇灌出了阅读疗法的鲜花,开创了中国大陆阅读疗法的新纪元。这就是学者的风范,专业的精神。

(本文是2013年浙江省教育厅课题《基于阅读疗法的大学生心理疏导机制构建研究——以嘉兴学院为例》[Y201330045]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1][2][3]王波:《阅读疗法》,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梦的精神分析 篇9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对愿望的满足,不过,这种愿望在梦中的表现,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有时则是以相反的形式出现的。

有一位心理学者,进行过一项心理变化研究的空腹实验。他让32名大学生绝食几天,试验过程中,有很多人梦见自己狼吞虎咽地吃着烙得很厚的食品和牛排。更称得上杰作的是,在研究这些受试者刚一睁开眼时的谈话内容时,发现与食物有关的话题与空腹致饿程度成正比,绝对压倒其它话题。许多受试者平时根本不感兴趣的烹调技术、食堂菜谱之类,这时也成了饶有兴味的话题,其中有的人甚至还表示实验结束后想当炊事员(32名受试者中有13名),或在农场劳动等等。很明显,他们的梦,直接反映着受试者当时的需要和欲望。

有些梦对愿望的反映要稍微曲折一些。有一次,弗洛伊德的一个朋友的夫人,做了一个来月经的梦,这样的梦她过去几乎没有做过,她向弗洛伊德讨教。弗洛伊德告诉她,夫人做这个梦意味着内心深处存在着“有月经就好了”的想法,如果反过来看的话,这个梦可以 解释为夫人目前的月经暂时停止了。这位夫人听后惊讶地告诉弗洛伊德,自己正处于妊娠期,她对弗洛伊德的解释异常钦佩。

应该说,象这样内心无意识的欲求,在梦中按其本来面目直接或不很曲折地表现出来的情况,其判断是比较容易的。当然,由于梦的本质和机制十分复杂,许多内容对于人类来说,还是未知世界,所以,难以解释的梦仍然不少,甚至占梦的大多数。但是,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还是可以解开不少神秘之梦的锁结。

释梦之一:小白狗被绞死

有位女性梦见一只小白狗被绞死,与弗洛伊德的助手费兰斯对此梦的分析的例子,现在已被许多书引用,而成为很有名的话题。当这位女性把梦中“荒诞”的经历告诉费兰斯以后,费兰斯经过分析后认为,这条小白狗实际上是这位太太所讨厌的义妹的形象。读者诸君恐怕难以相信,小白狗怎么会成为人的形象的代表呢?可是,若看看费兰斯下面的说明,对于他的结论你多半会心悦诚服的。

费兰斯的说明是这样的:这位女性对烹调很擅长,并且有时还亲手勒死鸽子、小鸟等来烹饪。但她绝不认为这是件愉快的事情,所以很想辞去这项工作。在分析梦的过程中,这位女性说出了这些情况,于是我问她是否有特别讨厌的人时,她说出了义妹的名字,并激奋地说起了义妹对她丈夫“就象训练好了的鸽子一样”,使她十分厌恶。我告诉她,你在梦中勒死小白狗的方法同勒死鸽子的方法实际是一样的,而鸽子、白狗其实都已拟人

化了,它很可能就是你义妹的形象。通过进一步询问,果然得知,这位太太在做此梦之前曾与义妹大吵了一场,还把义妹从她房间里赶了出来,对义妹骂道:“滚出去,但愿别让狗咬着我的手!”分析到这里,女士承认,她确实有过“义妹死了可好”的想法,而她的义妹身材矮小,皮肤细白,就像小白狗一样。

梦中出现的象征

虽说人的有些欲望能像上面那样的梦中明显表现出来,但也有些欲望会不露形迹地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特别是像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在欲将义妹勒死这种反社会、反道德的欲望存在的情况下,这种倾向更明显。实际上我们就是睡着了,良心也不是完全麻痹的,而是在适当地起着作用。

弗洛伊德把这种机制叫做“梦的检阅”。它和过去军方检查报纸、书刊,把当时认为不妥的部分删掉重写基本上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所以不能让无意识界的芥蒂在有意识界随便露头,是因为有意识和无意识的镜头里都闪烁着检查官的目光,起着禁止可疑东西通过的作用。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尽管是在梦中,无意识欲望中一些丑恶的东西也都在换装、变形,变成能混过检查官眼睛的那种程度再表露出来。勒死义妹是不能容忍的,但是勒死小白狗还能说得过去。于是,在分析梦时,就需要我们千方百计地找到事物的本质,为此需要懂得梦的“象征”。如:性行为→骑马、吃香蕉等;男性性器→竹竿、手杖、蛇等(呈棒状的东西)。女性性器→花瓶,房子等(呈容器状的东西)。弗洛伊德把这些关联密切、可以置代的东西称之为“象征”。前面举例中的义妹→小白狗之间的密切关联,也是一个象征,但这毕竟只是当事人明白的象征,与男性性器→竹竿这样的能被广泛用于断定性质的东西是不同的。我们掌握了“象征”的多变性,解释梦就比较容易了。

一位年轻女性做了这样的梦:“一个男子想骑一匹性情剽悍的马,但是没有如愿。失败了三次,到第四次终于骑上了马鞍出发了。”乍一看,这个梦没什么离奇之处,可是你若知道“象征理论”,这个梦就很不得了。如果把这个梦分析出来,就是:“某个男人强迫一个讨厌他的女性进行性交,失败了三次,但第四次终于达到了目的。”实际上,这位女性有了三次拒绝男朋友求爱的经历,这次也要坚持拒绝到底。梦中的“象征”把表示的性交成功,恰恰是她对自己行为能否成功的担忧。

可见,判断梦很重要的是要知道平时被压抑在心底的欲望,以及各种“象征”的意义。有了这两条,不少梦能够合理地阐释。

释梦之二:“这个女人就是罪犯” 某年轻主妇,梦见自己在阴暗潮湿的监狱里,被怀疑为可恶的杀人犯

。被杀的还不知是谁,是男是女也不知道,但是侦查的警察一口肯定“就是你杀的”!

在这间牢房里,有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婆。奇怪的是,老太婆的头上绑着一个装有浓硫酸的瓶子,并且摇晃着脑袋对警察说:“这个女人就是罪犯。”就在这时,浓硫酸飞溅出来,年轻主妇的脸、手都被烧伤了,但是警察还是不停地对她追问,并说“被害者因浓硫酸受害”,对老太婆却一点也不怀疑。于是,年轻主妇在被浓硫酸痛苦地折磨的同时,大声叫喊自己“冤枉”,在痛苦的叫喊和折磨中,她睁开了眼睛,醒了。心理学家听了这些话,直观地确立了某种假说:这个老太婆很可能就是和她关系紧张的小姑。于是,从多方面进行试探,结果她这样说:“虽然不能清楚地断定梦中的老太婆是我的小姑,但穿的衣服却很象。” 其实,这个梦不管怎么说,都可以把它的根源解释为主妇与小姑之间在心里结成的疙瘩。从监狱这个梦的舞台来看,也可以知道,家庭生活对年轻主妇来说很不自由。梦中的老太婆拿着浓硫酸,不用说是做梦人感觉到小姑内心对她隐含的敌意,至少也是本人感到被小姑欺侮的证据。如果把警察看成是她丈夫的象征,那么这可以解释为:本应站在公正立场、公平裁判的丈夫,客观上却站在小姑一边,偏袒小姑,同小姑一起来攻击她。这是一个恶梦。她正在痛苦的时候,醒了过来,这又喻示着她还没有找到解决她和小姑矛盾的妥当方法。年轻主妇承认,她并不是没有想过采用某种手段(如反抗、争吵甚至杀害等)来解决矛盾,但都感到不好。因此,她的内心一直很压抑,这种心情在梦中就表现为受折磨。这充分说明,这位主妇的性格比较内向,并且常常认为事情的起因总有自己的过失。所以,即使在梦中也找不到出路,相反继续让自己的欲望在折磨自己。释梦之三:在收容所里

某中年妇女做了一个梦,梦中的地点不明确,但好像是设有铁丝网的美军收容所。在闷得要死的房间里,一群人蜂拥而上,给她穿衣服,甚至给她穿毛皮衣服,热得她汗流浃背。过了好久,她才逃脱了他们的围攻,瞅准机会越过铁丝网,那些人也紧追不放。她想在大街上搭别人的车逃跑,但是人家不让她搭车。这时追赶的人逼近了,所以只好又往别处逃。不一会儿,突然周围变得很静,面前呈现一个大湖,不由得心旷神怡。正在欣赏景色之际,感到背后有人,一看原来是个手拿警棍的高个子外国人站在背后,她忽地一下子失去了知觉。心理学家在分析她的这个“怪梦”时,得知她的丈夫比她大十八岁,并因中风而卧床不起,而孩子们都耐心地勤恳地侍候他。心理学家说出

上一篇:语文老师经典发言稿下一篇:消费者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