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共12篇)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篇1
一、治疗理论的区别
弗洛伊德提出人具有两种本能, 即性驱力和攻击驱力。两者驱力在其作用的过程中是有规则的融合, 并且两者发挥的能量不一定等同。但在人类行为中是不可能存在单独的驱力发挥作用的。
弗洛伊德把心理过程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无意识又被称为潜意识。他认为, 意识是直接感知到的意识部分;潜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 时刻把关无意识进入意识的一道门栏;无意识则是包含了人类最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欲望, 然而被社会的风俗习惯和道德所压制下去不得表现出来的心理部分。弗洛伊德认为, 无意识是精神分析重点研究的内容。
相应的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成三个功能, 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粗略地说, 本我即是内驱力的心理代理, 自我是处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并在现实中真实地体现出来, 超我则包括了我们高尚的心灵道德和理想抱负。
(一) 人本主义的理论
研究和理解一个整体的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普遍同意的一个原则。冯特所开创的科学心理学, 是以意识为元素的科学研究, 在他的影响之下诞生了符茨堡学派, 虽说已经初步出现整体研究的倾向, 但他们只是对于一些人类的特殊机能和行为的观察和实验收集, 从这些材料中来分析个人的整体。[2]而完整的个体研究没有被严格意义上的视作研究的对象。对此作出最早的研究的科学家是德国的第狄尔泰和施普兰格尔, 他们构想一种理解而非解释的方法, 作为了解完整的一个个体的手段。
罗洛·梅曾经提出过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及人本心理治疗之间两者的关系, 并认为治疗来访者就是要让他们体验到他们的真实存在感。
(二) 行为主义的理论
(1) 消退:要保持一个新的S-R的联系持久的存在, 就需要把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结合起来, 否则这样的条件反射会逐渐消退并消失。这种现象就叫做消退。
(2) 泛化:即某种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射一旦形成之后, 会诱发一些类似的刺激同样作相同的条件反射。新刺激与原刺激越相同, 条件反射的诱发可能性就会更大。这种现象被称作泛化。
(3) 分化:由泛化的刺激回到对精确的刺激物回应的过程, 称为分化。
华生是美国著名的心理科学家, 同时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 提出过两大观点:一是拒绝研究人类的意识内容;二是通过可观察的实验来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
二、心理治疗过程的区别
阻抗是求助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和自我变化时候的抵抗行为。其表现形式:从讲话的过程上分沉默、寡言、赘言;从讲话的内容上分理论交谈、情绪发泄、谈论琐碎的事和假性提问;从讲话的方式上分心理外归因形式、易健忘、顺从他人、控制话题、暴露。
咨询师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应对阻抗:
退行是一种自我防御的机制。退行是人们遇到焦虑问题时退回到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 这种环境要求较少, 压力较轻, 对个体而言相对安全。通常当家中出现第二个孩子, 大孩子很有可能会发生退行行为, 用早期的说话的方式来博取父母的关注。
反移情是指咨询师对来访者的一种无意识的移情反应, 是与移情类似的一种情感, 只不过反移情是咨询者对来访者的情感反应。因此可以理解为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移情。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 当事人会慢慢了解摸透咨询师的真实情况, 认清咨询师并不是当初想象的那样出色, 从而产生了失落和抵抗的心理。但是, 由于理解, 这种抗拒会逐渐减弱, 以至于咨询师可以很容易地去理解和处理这些发现, 这种变化叫做移情性神经症的修复。
在移情性神经症发展之后, 冲突会在大量的衍生物中出现, 随着咨询师的分析和解释, 当事人会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这种过程被称作修通。
(一) 人本主义治疗过程
(1) 对经验更开放。当事人能够自由地体验恐惧、痛苦等情绪, 更加能够倾听内心的声音, 而不是将体验摒于意识之外。
(2) 更富存在感的生活。对事情的看法思维更加灵活, 没有僵硬不变的思想框架, 信任经验, 将自己和经验合为一体。
(二) 行为主义治疗过程
行为主义的治疗过程就是要找出问题行为, 靶目标越是具体就越好。儿童的问题行为一般可以分成两种:一是行为的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如偷盗、说谎行为;二是行为本身不能算是错误, 但是行为的程度已经超出正常人理解的界限, 那这就是问题行为。儿童行为纠正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出问题行为, 并确定这种错误行为是性质上的错误还是程度上的错误。不同的问题行为选择的矫正疗法也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1]王中杰, 王淑敏.从人性观看三大心理治疗流派[J].教书育人, 2008 (18) :76-78.
[2]施艳.行为主义疗法在儿童行为矫正中的利用[J].青年文学家, 2011 (11) :167.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篇2
人,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存在。
作为现代心理学的两大流派,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都有比较独到的见解,但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精神分析是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等提出和建立的,在不断地完善后形成的理论:①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联成一体,称为生存本能。与生存本能形成两极性的是死亡本能,死亡本能表现为一种自杀的欲望。当它向外表现时,它就成为破坏、征服的动力,表现为侵略的倾向。但当向外界的侵略受到挫折时,它往往退回到自我,成为一种自杀的倾向,该倾向不限于杀人和自杀,还包括自我谴责、自我惩罚、敌手之间的嫉妒以及权威的反抗等。②精神结构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在正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中的。如果这种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即会产生精神病。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种运动是由许多具有类似观点的心理学者共同发起的,其中马斯洛、罗杰斯和梅是这一运动公认的领袖人物。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人的责任;人们自己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就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础,在特定的时刻,行为只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2、此时此刻:只有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刻,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
3、个体的现象学;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服自己所遇到的暂时的困境。
4、人的成长;让所有需要立刻得到满足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当人们眼前的全部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不会感到满意或幸福,而要得到满意或幸福则是永远地积极地寻求发展,这就是人的“自我完善”。
两种理论的差异。首先,对人性的看法上,精神分析学派则认为人性本恶,对人性充满了消极悲观的看法,认为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把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动物属性看成是不可调解的矛盾。人本主义认为人都有自我实现趋向,人本主义对人性充满了乐观的看法,认为所有的人都有健康人格的先天素质,人的本质依赖于生物和文化两方面,如果没有人的身体的存在,很明显就不会有人的本质的存在。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篇3
关键词:《双城记》;狄更斯;人道主义精神
《双城记》是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情节感人肺腑,是世界文学经典名著之一,这篇作品紧密的将伦敦和巴黎两个城市连接起来,深刻的描述了当时的贵族社会怎样残害百姓以及法国大革命的产生原由,文章的主题就是描述了为爱牺牲的精神。
一、狄更斯人道主义精神形成的原因分析
(1)生活经历对其人道主义精神的影响
狄更斯的家庭并不好,生于一个普通职员家庭,从小经济就非常拮据,在他十岁时,由于债务的影响,他不得不辍学回家,可以说,狄更斯的童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这些苦难给他后续的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狄更斯12岁开始,他就到律师事务所实习,后来又去报社成为了一名记者。为了解决温饱,他四处奔波,他的生活是非常艰辛和苦难的,他的这种艰辛也让他更加能够理解社会底层人民的困难,明白了权势贵族的冷酷无情。可以说,狄更斯苦难的童年是他作品创作的主要来源。
(2)法国大革命对其人道主义精神的影响
在19世纪,法国大革命取得了胜利,法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统治舞台,当时,英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这就代表着是无法满足工人阶级的所有要求的。在当时社会,法国的局势是非常混乱不堪的,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与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对于这个矛盾,狄更斯也表现出了双重性。在一个方面,他不满资产阶级对于底层劳动人民的压迫,另外一个方面,狄更斯并不赞成当时的暴力革命。当时客观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让狄更斯产生了独特的人道主义思想。
三、狄更斯人道主义精神在《双城记》中的体现
(1)狄更斯强烈反对暴力革命
作为一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狄更斯能够敏锐地观察到社会的矛盾,他希望社会劳苦大众能够远离苦难,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通过阅读《双城记》,我们不难发现狄更斯是反对暴力革命的。在他的心底里,统治者可以开明的改革以此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因此,当法国大革命爆发时,我们能看到作者思维情绪地转变,这在小说《双城记》中也有体现。总之,虽然狄更斯对劳苦大众充满同情,希望社会底层的人民能够远离压迫,但是在其作品中,他还是反对暴力革命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2)狄更斯塑造的人物形象
在《雙城记》中,狄更斯对劳动人民的苦难怀有深切的同情,他满怀愤怒地揭露了封建权势的恶劣行径。狄更斯认为,造成人民贫困的原因不是因为农民的懒惰,而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狄更斯愤慨地说:“倘使有一村不被鲸吞的精光,那倒是怪事。”当然,在当时英国社会,不仅农民过着悲惨的生活,城市人民也是被压榨的群体。
1.梅尼特医生
梅尼特医生是一个典型的人道主义者,他的经历和思想反映了小说的主题。梅尼特富有同情心,所以当他知道厄弗里蒙地侯爵的恶行之后,他难以保持沉默。他勇敢地写信给国王告发,因此被投进监狱18年。他的正直和善行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的内涵。经历了长久的折磨,他疯了并且忘记了所有一切。对于贫苦大众,梅尼特医生表现出了高贵的同情心。不论是贵族还是革命者,梅尼特都一视同仁。他的高贵品行是人道主义的典型代表。
2.代尔纳
代尔纳是厄弗里蒙地家族的继承人,但是他却对家族的诸多恶行感到羞耻和厌恶。为了停止这场噩梦,他只身去了伦敦,放弃了贵族称号和财产,并自食其力。而且,他还是一个勇敢而又有责任心的人。为了拯救无辜的管家,他冒着生命危险返回巴黎。代尔纳对于自身阶级的背叛、对管家的义举、对妻子的爱都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最后,他获救了,并被送去了伦敦。这一美好的结局是作者对人道主义的肯定。
3.露西
在作品中,露西是人道主义的典型代表。她用爱和宽容来连接了两个仇恨的家庭,这一情节反映了爱战胜了仇恨。当她看到自己可怜的父亲,她感觉非常痛苦。她金色的头发唤起了父亲的回忆,她的爱和关怀使得父亲恢复正常。她还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为救丈夫,她不远千里赶去巴黎,不畏艰险。
4.卡顿
卡顿是律师行职员,他一直用自己的生命来挽救代尔纳,但是他却是一个酒鬼,对于人生,他悲观、失望,认为这个世界上自己是没有任何代价的,但是对于露西,他却是一往情深,虽然露西没有选择他,但是他还是在背后默默的关注他,为了露西的幸福,他愿意付出任何的代价,最终,他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在这个时代,卡顿依然保持自己善良、真诚的本性,在故事中的这一情节中,可以看出,虽然卡顿性格古怪,但是却拥有着珍贵、善良的品质,作者对于卡顿予以了高度的评价。
四、总结
总而言之,《双城记》这篇小说与其他历史小说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其主要的情节和人物都是由作者虚构而来,作者的创作立足于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之下,以马内特医生为主线,将复仇、爱情以及冤狱三个内容交叉描写,情节错综复杂。在这篇文章中,狄更斯采用了大量插叙、倒叙、铺垫、伏笔等描写方法,让小说的结构更加严密完整,表现出了非凡的艺术表达方式。这篇文章中蕴含着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参考文献:
[1]张晓洁,许爱华. 论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2]何秀群,陈霞,唐斌,丁晓兰,邓惠春,张霞. 《双城记》中的复仇主题[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S2)
[3]贺润东. 论《双城记》中德法奇夫人的角色的变化[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符合CCMD-Ⅲ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病程在2年之内, 2002年-2006年在我院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首发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85例。年龄15岁~50岁, 平均年龄34.79岁;文化程度:大学25例, 高中54例, 初中82例, 小学24例;职业:工人50例, 农民55例, 学生18例, 干部26例, 个体6例, 无业30例;婚姻状况:已婚75例, 未婚55例, 离异55例。
1.2 测查方法
评估工具采用宋维真修订的《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 (MMPI) 。测试按《明尼苏达多项个性测查表使用指导书》规定进行, 全部受试完成MMPI前200题, 采用邹义壮编制的计算机自动分析软件得出原始分和量表分 (T分) , 以T=60分为界, 与宋维真等所报告的中国常模相对照[1,2]。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相关分析。
2结果
以研究组各量表T分均数为判别指标与中国版通用式MMPI全国常模进行比较 (T=60分为界) , 研究组诈病分数 (F) 、精神衰弱 (Pt) 、精神分裂症 (Sc) 的3个量表T分高出常模组, 剖析图所示曲线在62.64~68.47之间, 超出常模界值;精神病态 (Pd) 、妄想狂 (Pa) 、轻躁狂 (Ma) 、社会内向 (Si) 临床量表接近界值60分, 剖析曲线在57.54~58.42之间。用研究组的基本量表原始分与中国常模组的基本量表原始分比较 (见表1) , 说谎分数 (L) 、校正分数 (K) 、抑郁 (D) 、男子 (女子) 气 (Mf) 量表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研究组的F、疑病 (Hs) 、癔病 (Hy) 、Pd、Pa、Pt、Sc、Ma、Si量表分明显高于中国常模组, 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阐明的精神疾病, 多起病于青壮年, 常有特殊的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多不典型, 起病形式不一, 可呈慢性、亚急性或急性。缓慢起病者占70%以上, 大多数患者 (73%) 很长时期的前驱症状是非特异性的或是阴性症状[3], 临床精神病诊断主要是依据病史、精神状态检查, 一般缺少客观的、确切的物理和实验室指标。因此对精神分裂症早期的诊断是非常困难的。MMPI在精神疾病领域的广泛使用和不断探讨, 对精神分裂症的测查探讨较多, 已阐明其两点模式为F, 68/86, 84/48, 87/78, 82/28, 89/98, 可认为精神分裂症典型的特征是8+F[4];1982年全国协作组的资料则几乎全部临床量表高于常人[5]。本研究显示两点模式为F, 78;研究组的基本量表原始分与中国常模组的基本量表原始分比较 (见表1) , L、K、D、Mf量表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F、Hs、Hy、Pd、Pa、Pt、Sc、Ma、Si量表分研究组明显高于中国常模组, 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 与以上结果相似。可见, MMPI-200题对首发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确切的诊断参考价值。出现研究组只有F、Pt、Sc的3个量表T分高出常模组界值, 可能与首发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程在2年之内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或采用MMPI-200题测查方法有关;其与MMPI-399题、MMPI-566题之参考价值异同有待进一步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MMPI (200题) 特点。方法选择185例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 病程在2年以下, 采用宋维真修订的《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 (MMPI) 》。测试按《明尼苏达多项个性测查表使用指导书》规定进行, 全部受试完成MMPI-200题, 采用邹义壮编制的计算机自动分析软件得出原始分和量表分 (T分) 。以T=60分为界, 与宋维真等所报告的中国常模相对照, 用统计学t检验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以研究组各量表T分均数为判别指标与中国版通用式MMPI全国常模进行比较, 研究组F、Pt、Sc的3个量表T分高出常模组, 所示曲线在62.64~68.47之间, 超出常模界值;Pd、Pa、Ma、Si接近界值, 剖析曲线在57.54~58.42之间。用研究组的基本量表原始分与中国常模组进行比较, L、K、D、Mf量表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研究组的F、Hs、Hy、Pd、Pa、Pt、Sc、Ma、Si量表分明显高于中国常模组, 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结论MMPI-200题对首发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确切的诊断参考价值。出现研究组只有F、Pt、Sc的3个量表T分高出常模组界值, 可能与首发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程在2年之内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或采用MMPI-200题测查方法有关;其与MMPI-399题、MMPI-566题之异同有待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MMPI,分析
参考文献
[1]宋维真, 等.用明尼苏达多项个性测查表的结果分析[J].心理学报, 1985, 30 (4) :346
[2]宋维真, 等.心理测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251~265
[3]沈渔邨, 等.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01~402
[4]汪斌.心理障碍的检测诊疗技术[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352~353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篇5
这位女子的这些可谓是大胆而引人注目的行为当时却并没有引起他人应有的注意,更谈不上有谁会产生兴趣去进行分析。然而不久以后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这位女子的父亲死了,而她也跟着自杀了,并且留下遗嘱,希望能跟她的父亲合葬在一起。这件事对弗洛姆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他当时既未听说过恋母情结,也从未听说过与恋母情结性质相同的女儿与父亲之间的 固恋。然而,他急切地想知道发生的这一切的原因。多年以后他仍激动地回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怎么可能爱恋着她的父亲,以致她宁愿和她的父亲合葬在一起,也不愿意活着享受人生和绘画的快乐呢?”
一个12岁的孩子无力回答这样的问题。但这些神秘莫测的人类行为的奥秘却呼唤着他向精神分析走去。解释这些人类行为的动机的冲动在他的头脑中越加清晰。他在与精神分析从互不知道彼此的相反地方出发,终于在后,也即在他22岁时相遇。当他开始接触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后,他马上找到了困扰了他10年的有关那个问题的答案。精神分析的博大精深、对千奇百怪的人类行为的令人信服的解释让他激动不已。而精神分析对人类行为的表象背后的动机的深刻洞见以及对精神疾病的成功治疗更让他对精神分析具有了无穷的信心。他突然发现:自己的经历和兴趣与精神分析具有了一种缘分。也许他注定就要成为一个精神分析学家。
弗洛姆(Erick Fromm, 1890-1980)是生于德国的犹太人。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正规训练。1925年加入国际精神分析学会。1930年发表关于基督教义的演变及宗教的社会—心理功能的精神分析的长篇论文。1934年为逃避纳粹迫害移居美国纽约。在美国,他从事广泛的教学、理论研究和精神分析实践活动。先后在哥伦比亚、耶鲁等大学任教,担任过怀特精神医学研究所主任。1951年到墨西哥国立大学医学院精神分析学系任教授。1957年回美国,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和纽约大学任教授。1980年在瑞士因心脏病发作去世。
弗洛姆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20世纪着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这得益于他在学术上的兼收并蓄,他接受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思想,试图用人本主义来调和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受到巴考芬对母系氏族社会的研究和东方禅宗的影响;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有思想或工作上的联系。
一、论人的处境
弗洛姆以关于人的处境的学说为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人的处境:
(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意思是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本能的调节越不完善,所以人在本能上与其他动物相比,具有最大的不完善性;
(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意思是人试图超越动物的本能状态,这又使人陷入一系列的困境,像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人的潜能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矛盾;
(3)历史的矛盾性。意思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的历史时期能够解决前一个历史时期的一些矛盾。例如,他认为当代人类掌握的高技术手段与无力将它们全部用于人类和平和人民福利之间的矛盾在未来的社会历史时期是可以解决的。
弗洛姆认为,在以上三种处境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存在的矛盾,因为它根植于人本身,不可能被解决。特别是其中的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最具实质性,因为,人越是超越自然和本能,也就是越发展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与自然、他人和真实自我的关系就越疏远。他的全部理论都是以这一观点为基础的。
二、论人的需要
弗洛姆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就是人对存在的矛盾性的处境的反应。不同人满足需要的方式不同,有的是健康的,有的是不健康的。以下是几种基本需要及其不同的满足方式:
(一)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
人为了摆脱孤独感,就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如果能与他人建立健康的情感联系,这就是爱。否则,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不是现实本身去对待他人,就是把他人作为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或手段,这就是自恋。
(二)超越的需要------创造与毁灭
人与其他动物一样是被抛入世界的,同样又被抛出世界。人能意识到自己作为生物的被动的命运,但不甘心于此,于是产生了超越的需要。这种需要驱使人们去创造,或者创造的愿望无法实现,则转向破坏。
(三)寻根的需要------母爱与
人随着成长越来越脱离了自然和母亲,于是产生寻根的需要。个体可以通过依恋母亲及其象征,如家庭、氏族、民族、国家和教会等,建立自己新的生存根基,
如果过于依恋母亲及其象征,就会限制理性和个性的发展,陷入 的精神病态。
(四)同一感的需要------独立与顺从
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健全的个体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有的人只向民族、宗教、阶级和同伴等认同,寻求顺从性而丧失了独立性。
(五)定向和献身的需要------理性与非理性
人需要确定一个为之献身的目标才能使生命有意义。有的人确定的目标是符合实际的、有意义的,这就是理性的。有的人确定的目标是神的启示、自己的种族的优越性等,这就是非理性的。
三、社会性格论
弗洛姆认为,人的性格和潜意识是在以上这些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他提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人与物的关系,表现为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assimilation);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人要与他人发生联系,即社会化(socialization)。所谓性格就是把人的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化过程的相对稳定的形式。他所说的能量不是里比多,而是需要。
弗洛姆认为,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中可能有几种性格倾向。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倾向可以划分性格类型:
(一)同化过程中的倾向
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倾向是否具有创生性(productiveness),将人的性格分为非创生性倾向和创生性倾向。非创生性倾向包括四种类型:
(1)接受倾向。这种人乐于被动地接受所需要的物质或精神产品;
(2)剥削倾向。这种人用强取豪夺或狡诈欺骗从外界得到他需要的东西;
(3)囤积倾向。这种人通过囤积和节约来获得安全感,讲究秩序和清洁;
(4)市场倾向。这种人善于随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随机应变,把自身也看成商品。创生性倾向的人则关心人的潜能实现。
弗洛姆描述了创生性倾向的人在思维、工作和情感上的特点。在思维上,这种人具有理性,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并客观地看待世界和自己。在工作上,这种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潜能,而不是为了生存或强权所迫,也不是为了填补空虚无聊。在感情上,这种人对他人有爱的情感,意思是既保持自我的完整和独立,又与他人建立积极的联系,与他人结为一体。他认为爱包括关心、责任、尊重和理解四个基本要素,并提出健康的人应该体验到的一些情感,包括:淡泊、温柔、同情、兴趣、责任心和整合感。
(二)社会化过程中的倾向及其与同化过程中的倾向的联系
弗洛姆认为,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形成四种不健康的性格倾向:施虐、受虐、破坏和迎合,它们与同化过程中的四种非创生性倾向——剥削、接受、囤积和市场倾向是一一对应的。他认为,所谓健康的性格就是能够自发性(spontaneity)地爱和工作。自发性这一概念是1941年提出的,到1947年就变为创生性,因此二者的含义相近。
弗洛姆指出,现实的人的性格往往是各种倾向的混合,只是有一种倾向占主导地位。
(三)堕落综合症与成长综合症
弗洛姆在《人之心》(1984)中,从病理学角度对人的性格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提出堕落综合症和成长综合症这两种性格类型。前者是爱死或恋尸癖、自恋、共生---- 的固着的结合体。后者是爱生或恋生癖、人之爱、独立性的结合体。恋尸癖、自恋和共生---- 的固着三者的极端形式混合在一起,就称为堕落综合症。现实中大多数人的性格处在两种综合症之间,某种占主导地位。战争是群体堕落综合症的大规模发作的结果。
(四)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与重存在的生存方式
弗洛姆在《占有还是存在》(1976)中将人的生存是分为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和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前者关注的是对物、人、精神的占有,后者关注的则是生命的存在本身,即以爱和工作的潜能的实现为生存的目的。弗洛姆的这一观点是从价值观的角度对性格类型所作的进一步分析。
弗洛姆在以上的性格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性格的概念。社会性格是一个社会中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它有如下基本特性:
一、它是群体心理,指一个国家、民族或阶级的心理;
二、它是一个群体在共同的处境下,在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基本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它是激发一个群体的行为的共同内驱力。
弗洛姆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说明经济基础如何决定意识形态这种上层建筑,而他提出的“社会性格”的概念可以弥补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不足。因为社会性格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经济基础在其中起着更大的作用,所以社会性格是联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重要中介之一。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篇6
关键词:审美特性;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近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研究进程不断加快,在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大潮下,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已然提到了文艺理论研究的总体进程中。诚然,对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研究,渐渐凸显出了审美特性和人文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两点完全替代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构建的全部,而是建立在对理论形态的考察和研究基础之上的。
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概述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具体的文艺考察活动中,展示出了不容取代的优越性,它是在人类生命产生之初,并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结合全方位的考察方法,对文艺活动做出的基于根本的考察,其结构体系丰富多彩。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进程,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治主义文艺体系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原则和指导,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跃景象。在中国特色社会治主义文艺体系的构建进程中,对人类文艺活动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科学性的总结,将人类的审美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水平;对由古至今的西方文艺理论进行了消化和吸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了拓展;对我国古代的文艺成果进行了研究,将属于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进行了架构。
2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审美特性彰显
长久以来,每每提到审美特性,自然将其与文学反映论挂钩,人们普遍受到物质决定意识这一理论的影响,意识方面有“文学价值在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这一观点,这明显不符合文学价值存在的规律。直到1984年,钱中文审美意识形态的提出,将审美的本性归为文学的根本,使得文学艺术的独立性被人所重视。时至今日,若将审美特性的凸显看作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某种单一特色,不免使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维度饱受质疑。此番摒弃意识形态和政治化的研究理论,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抛诸脑后,忽视了审美改善与优化以及意识形态与文艺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研究,以致在真相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可见,对审美意识形态的诸多争论,大体集中在对审美意识形态这一理论的表述方面和原形态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
那么,到底何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最终解释?意识形态会否成为文学的本质之所在?从诸多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理论和成果中,便可以找到“眉目”。支持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学者,并没有完全否定文学中存在的意识形态性质,只是说就文学形态的存在而言,它与哲学中存在的抽象形态是有较大差别的,但却有着其他文艺形态所不具有的审美特性,反而文学中的意识形态只是审美特性范畴中的小支。而审美意识形态的提出者和支持者,彼此之间再三申诉要对其进行整体感知和把握,切不可将其看成是偏正结构,但是,这对于习惯于汉语的受众来说,此种强制性方式与之并不合拍,审美特性和意识形态均属于文学形式的客观存在,为此,要实现二者的辨证。若将审美意识形态看作是文学的本质之所在,便意味着文学与非文学的彼此孤立,把文学归到了艺术范畴,而不仅仅是对艺术的单纯考量。但事实却是,支持者与反对者对审美意识形态的表述虽不尽相同,但却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语焉不详,而审美意识形态和审美性都属于艺术的特征范畴。
上述解构主义的存在,为今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用的发挥提供了不同的思路,主要是因为文学所具有的审美性不单单只是某种意识形态范畴,对其审美性的表述怎样都不为过,但文学却是开放性的,且是多层次、宽领域的。审美特性理论研究的发展及其成果的日渐完善,深深扎根于文学的单一性向多样性的过渡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进行了探究和实践。
3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人文精神彰显
当对文学反映论的争论过程正如火如荼地进展时,钱谷融则提出了新的观点和主张,他在《论“文学是人学”》中表示了文学的主体是人,理应以人为中心,但在当时环境下,却遭到了部分人的严厉批判,使其主张受到了压制;随后,这一话题被重新提起,并被业界人士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渐渐揭示了人与文学的相辅相成的双向关系:文学生成人与人生成文学,确立了人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一方面构成了审美特性,另一方面凸显出了人文主义精神。但是随后就有学者提出,文学即人学的这一命题过于偏狭,从文学的角度出发,文学与其自身融为一体,这是不科学的,文学的人道主义观强调的是人及其情感会制约文学的本身作用,从而造成了人的存在可通过文学表现出来的景象,这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不能提供出有效支持,虽然这一主张夸大了人本身,忽略了文学具有的特点,但却激发起学者对人和文学本身的进一步研究。
之后的研究理论和成果頗丰,但关于人文精神的研究,不得不提陆贵山的马克思主义文学人学观,它表述出了理论探索的时代感和人文关怀,并将恩格斯所认为的“美学的”与“历史的”艺术评判标准作为立足点,与马克思主义历来坚持的人学立场相结合,认为“人学观点”蕴含于“史学观点”中;他认为人学本质、审美本质和历史本质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并结合成为了“系统质”,将此作为文学现象的参照依据,不仅综合了纯粹的审美主义,又涵盖了脱离社会历史的人本主义论,摒弃了纯物质形态和单纯人文化形态,与庸俗的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划清了界限,从而将文学的属人特质提升到彰显文学的人文精神的高度。
无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审美特性争论中,还是在人文精神的争论中,均使其作用得到了发挥,促使思想资源和理论依据不断涌现,并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体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4 结语
综上所述,审美特性和人为精神两方面分别彰显和复归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作用。审美特性的进一步强调,是当下文艺活动中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实践;人文精神的弘扬,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可见,审美特性与人文精神彰显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作用,为构建中国特色文艺体系建设铺平了道路,并呈现出了未来美好的理论景观。
参考文献:
[1] 韩清玉.审美特性的凸显与人文精神的复归——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反思[J].2012(03).
[2] 汪正龙.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多重内涵、当代发展及面临的挑战[J].江西社会科学,2009(07).
[3] 季水河.走向多重资源整合——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创新与资源整合[J].理论与创作,2011(05).
[4] 赵凯.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进程和理论成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人口学特征
共观察住院女性精神病病人504例, 有86例被确定为月经不能自理, 发生率为17.1%。年龄17岁~43岁 (27.3岁±6.7岁) ;受教育年限0年~19年 (10.3年±3.2年) ;工人26例, 农民15例, 干部21例, 学生12年, 无业12例;已婚53例, 离异9例, 未婚24例。
临床资料
1.2 临床诊断
精神分裂症70例, 精神发育迟滞7例, 躁狂发作6例,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3例[1]。
1.3 病程
不足1个月42例, 1个月~6个月21例, 7个月~12个月12例, 1年以上5例, 病程不足半年的共有63例。
1.4 出现月经不能自理时间
在入院第1周出现月经不能自理者42例, 在第2周出现者23例, 在第3周出现者12例, 在第4周出现者6例, 超过第4周出现者3例。
1.5 月经不能自理原因 (见表1)
1.6 伴有的其他生活不能自理
拒食9例, 大小便不能自理5例, 不主动洗漱7例, 不主动更换衣裤等3例。
2 讨论
2.1 发生率
本组住院女性精神病病人月经不能自理的发生率为17.1%, 即大约是每6名女性住院精神病病人中有1名出现月经不能自理。因此在精神科女病房月经自理情况应作为生活护理的重要内容。需要对女性病人的月经情况进行记录, 记录内容除包括月经自理情况外, 还可以记录是否有月经紊乱、停经等, 因抗精神病药物能够影响内分泌[2,3]。
2.2 月经护理观察记录单
通过对女性住院精神病病人月经自理情况的护理分析, 提出月经护理观察记录单见表2。
注:N表示月经次数;ST表示月经开始日期, 如5月7日开始的月经填7/5;T1表示第1天月经情况, 用+、++、+++、++++、+++++表示月经量, 若是月经不能自理用红笔填, 能够自理用黑笔填;RT表示经期;ET表示月经结束日期, 如6月8日结束的月经填8/6;PT表示月经周期天数。
2.3 人口学特征
本组月经不能自理的女性住院精神病病人平均年龄为27.3岁±6.7岁, 受教育年限为10.3年±3.2年, 婚姻状况和职业并无特殊。
2.4 临床特征
本组精神科女病房 (重性病房) 出现月经不能自理最多的是精神分裂症, 占81.4%, 其次是精神发育迟滞8.1%, 躁狂发作7.0%,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3.5%, 73.3%的月经不能自理病人病程不足半年。有近一半月经不能自理是出现在住院的第1周, 26.7%出现在第2周, 14.0%出现在第3周, 7.0%出现在第4周, 出现在第4周以上的仅有3.5%。可见病程短, 住院初期是月经护理的重点。出现月经不能自理可能还同时伴有其他的生活不能自理。本组发现10.5%有拒食, 5.8%有大小便不能自理, 8.1%不主动洗漱, 3.5%不主动更换衣裤等。因此在进行月经护理的同时还需关注其他生活自理情况。
2.5 原因分析
本组大部分的月经不能自理是由于精神病阳性症状所致, 如62.8%有行为紊乱/怪异, 17.4%有幻觉, 14.0%有妄想, 27.9%有兴奋激越。对此一般的护理解释、卫生教育可能不奏效, 主要还是要依靠有效的药物治疗, 尽快缓解病情。对这部分病人的护理比较被动, 需要求病人勤洗、勤换, 必要时还可以采取保护约束措施[4]。有31.4%是由于精神退缩、生活懒散所致, 8.1%是由于精神发育迟滞所致。对这部分病人护理的重点应是加大心理治疗及心理护理的力度, 如采取奖励加处罚措施, 给予羞耻和隐蔽意识等[5]。可以定期举行卫生知识教育, 在月经期对病人进行督促和指导, 帮助其做好月经卫生, 并培养其良好卫生习惯。本组还发现有9.3%的月经不能自理是由于药物过度镇静所致, 5.8%是由于药物锥体外系副反应所致, 应引起重视。这部分病人有月经卫生的意识, 但做好卫生的能力不够, 因此最好是消除药物因素, 其次才是给予护理帮助, 协助做好月经卫生。
(本文承蒙秦小荣和何忠岭指导, 特此致谢。)
摘要:[目的]对女性住院精神病病人的月经自理情况进行护理分析。[方法]制定月经不能自理标准, 对月经不能自理病人的有关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月经不能自理的发生率为17.1%, 精神分裂症占81.4%, 病程不足半年者达73.3%, 48.8%出现在入院的第1周, 导致的可能原因:62.8%为行为紊乱或怪异, 27.9%为兴奋激越, 17.4%为幻觉, 14.0%为妄想。[结论]应加强对重点精神病病人的月经护理。
关键词:精神病,月经,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CC-MD-3)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5-78.
[2]陈淑清.精神病护理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93-195.
[3]沈渔邨.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95-401.
[4]王善澄.实用康复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300-301.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篇8
关键词:女性,晚发性精神分裂症,利培酮,阿立哌唑,齐拉西酮
本文就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女性晚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②首次发病年龄在40~50岁的女性患者;③排除严重的躯体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酒精或药物依赖,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④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总分≥60分。符合上述标准的共计98例。其中利培酮组30例, 阿立哌唑组35例, 齐拉西酮组33例, 各组PANSS总分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1.2方法
利培酮起始量0.5mg/d, 治疗剂量范围2~6mg/d;阿立哌唑起始量5mg/d, 治疗剂量范围10~30mg/d;齐拉西酮起始量20mg/d, 治疗剂量范围40~160mg/d, 以上药物均为每日分2次服用。不合用其他抗精神病药。失眠患者可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 一般不超过2周;如出现锥体外系反应可使用盐酸苯海索。
1.3采用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 (PA N SS) 评定疗效, 于治疗前及治疗2、4、8周末进行评定。按PANSS减分率 (≥75%为痊愈, 50%~74%为显著进步, 25%~49%为进步, <25%为无效) 确定每例的疗效, 临床总体印象量表 (CGI) 评定临床疗效, 以药物副反应量表 (TESS) 评定副反应。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3.0进行分析, 数据进行χ2检验, t检验。
2 结果
利培酮、阿立哌唑、齐拉西酮三组在治疗后第2、4、8周末与治疗前同组比较, PANSS评分出现非常显著差异 (P<0.01) , 相互组别之间比较差异不明显 (P>0.05) 。见表1。阿立哌唑组、齐拉西酮组、利培酮组分别比较比较, 显效率及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TESS评分显示利培酮组分别与阿立哌唑组、齐拉西酮组在治疗第2、4周末存在明显差异 (χ2=3.29、χ2=3.56, P<0.05) , 在第8周末与阿立哌唑组、齐拉西酮组无明显差异 (P>0.05) 。而阿立哌唑组与齐拉西酮组在第2、4、8周末评分无明显差异 (P>0.05) 。见表2。
3 讨论
晚发性精神分裂症是指首次发病年龄在40岁以后, 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且缺乏一定的脑部器质性疾病的患者。阿立哌唑, 齐拉西酮、利培酮均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治疗晚发性精神分裂症均效果明显[1]。利培酮在黑质纹状体、下丘脑漏斗通路有很强的拮抗多巴胺能作用, 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锥体外系反应、高催乳素血症。而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对多巴胺、5羟色胺、肾上腺素受体的亲和性都很强, 对黑质纹状体作用小[2], 因而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概率低, 在治疗过程中改善阳性、阴性症状或认知功能方面的治疗作用比较强, 不会因催乳素水平升高而导致内分泌不良反应, 如月经紊乱、溢乳等[3]。在治疗女性晚发性精神分裂症中患者体质逐渐衰弱, 雌激素水平的变化以及合并较多躯体病, 阿立哌唑、齐拉西酮能充分发挥其自身药理特性, 迅速控制精神症状, 且不良反应少、较为安全, 在选取药物时值得临床医师注意。
参考文献
[1]翟书涛, 朱涌华, 刘建伯.晚发性精神分裂症317例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83, 16 (6) :325-325.
[2]孙爱凤, 吴范宏.阿立哌唑[J].中国新药杂志, 2003, 12 (7) :571.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患者均为2010年1月—2011年1月入住我院的年轻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均符合国际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 (ICD-10)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病程1个月~10年, 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1]总分>60分;停用其他抗精神疾病药物2周。入院常规检查基本正常, 排除重大躯体疾病及阳性家族史, 年龄在18岁~30岁范围, 平均年龄26岁。
1.2 方法
对56例年轻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齐拉西酮胶囊 (思贝格) 治疗, 初始剂量为40 mg, 之后每隔3 d~5 d, 依据患者病情酌情加量, 最高剂量为180 mg, 平均100~140 mg/d, 总治疗时间为8周。观察治疗期间不允许合用其他抗精神病类药物, 如果有明显锥体外系反应者加用苯海拉明, 情绪不稳失眠者可酌情使用右佐匹克隆或异丙嗪等。在治疗前首先采用PANSS量表、不良反应量表 (TESS) 各评定1次, 随后在治疗的第2, 4, 6周再各评定1次, 同时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等。
1.3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TESS量表, PANSS的总分减分率, 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患者的疗效, 从而评估齐拉西酮的疗效及安全性。基本痊愈的比率为PANSS的总减分率≥75%, 显著进步的比率为50%~74%, 进步的比率为30%~49%, 无效的比率为<3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第8周末疗效情况
16例基本痊愈, 20例显著进步, 11例好转, 9例无效, 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85%, 65.2%。在采用齐拉西酮治疗后, 患者的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均有明显改善, 见表1。
注:t、P为治疗2周与治疗前比较统计值, t1、P1为治疗4周与治疗前比较统计值, t2、P2为治疗8周与治疗前比较统计值。
2.2不良反应
以锥体外系反应、口干、厌食较为多见, 但症状较轻微, 经对症处理后缓解。其中锥体外系反应3例, 口干2例, 厌食1例, 窦性心动过速2例, Q-T间期延长3例。未发现其他方面的明显异常。
3 讨论
齐拉西酮属苯异噻唑哌嗪类衍生物, 通过阻断边缘系统多巴胺D2受体治疗幻觉妄想症状;通过阻断中脑-皮质通路突触前膜上的5-羟色胺2A受体, 引起多巴胺脱抑制性释放, 激动前额皮质D1受体, 改善被动、退缩、淡漠症状;同时强效激动5-HT1A受体, 中度阻断去甲肾上腺素 (NE) 回收, 从而改善情感症状, 提高记忆、判断、思维能力。本组56例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年轻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齐拉西酮治疗, 其疗效是可以肯定的。其中, 有效85%, 显效65.2%, 与有关报道的结论基本相符[2]。56例临床研究提示, 齐拉西酮对年轻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均有改善, 起效的速度阴性症状比阳性症状稍慢一些。56例临床研究结果还显示, 使用齐拉西酮胶囊治疗年轻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不增加肥胖、嗜睡、闭经、溢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 视觉异常也少见, 但有窦性心动过速, Q-T间期延长现象, 对患者的月经周期、血脂、血糖等未见明显影响, 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服药自觉性, 巩固了疗效, 有利地促进了社会功能的恢复。综上所述, 齐拉西酮治疗年轻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效果好, 副反应少, 安全性好, 特别适合学生、白领及从事服务行业的年轻女性使用, 但需要定期监测心电图。
参考文献
[1]何燕玲, 张明园.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及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1997, 7 (6) :353~354.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篇10
通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我们可以看到韦伯的思想轮廓是:价值合理性→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韦伯集中运用了一种社会学的因果分析方法阐述其中的观点:新教的价值合理性使新教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亲和力形成一种天然的关联, 新教伦理的合理性成分孕育了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的解释社会学的核心概念是理性化, 个人及其行动是韦伯理解社会学的基础, 主张从个人的主观意义出发去解释社会行动, 而理想类型是他的方法论基础。新教这种实质理性使人从内在的角度认同并遵从了它的伦理, 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与思想。新教伦理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性的基础, 表现为运用宗教世俗化、理性化的手段为资本主义这种合理行为扫除发展的精神障碍, 进而排除合理经济行为发展中的内部阻力。根据书中对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描述, 我们可以看到韦伯主要表达的是这样一种理论:
首先, 禁欲主义有一种明确的理性特征, 使个人克服自然状态, 摆脱非理性情绪的影响和不理智冲动的支配, 也摆脱对尘世和自然的依赖, 以理智束缚非理性欲望, 直到经济行为自动具有一种客观的、非人格化特性。不仅如此, 禁欲主义还要求个人的一切行动按照规定的动机行动, 使社会保持秩序。
其次, 天职观和命定说把经济活动定义为一种合理化的行动。根据韦伯的观点, 真正的资本主义经营依靠的是现代企业中资本的合理使用和对劳动的合理组织, 这种经济活动是一种目的合理性行动与价值合理性行动的复杂结合, 它在目的和结果上表现为价值合理的行动, 而采取的手段和进行的步骤上却是目的合理性, 尽管如此, 我们还是应该把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经济活动定义为价值合理性行动, 因为经济活动总是朝着某种绝对、永恒不变的目标努力, 即不断积累财富, 成为上帝的选民。因此人们对于新教及新教伦理有着一种天然的信任, 认为这种合理的行动必定能产生自己被上帝救赎的这种合理化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部分分别探讨这种合理性的基础:
1. 从宗教伦理上肯定了积累财富的合理性性与合法性。
韦伯认为合理性地积累财富是正确的, 因为从伦理上讲积累财富并不是为了享乐, 而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这是一种自我救赎的行为。同时, 韦伯认为“贪得无厌不等于资本主义, 更不等于资本主义精神, 相反至少可以等同于合理缓和这种不合理的冲动”。1而且韦伯并不主张平均分配, 他主张并且鼓励多劳多得, 贫穷则是对上帝荣耀的贬损。
2. 节制与盈利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的合理消费、节制、合理追求利润、合理规划时间和计算资金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积累奠定了基础。严格的禁欲主义, 使得新教徒们不断地创造财富却并不将它用作个人的消费, 而是将其作为资本投入财富的再生产中, 以合理化为核心的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就形成了, 同时现代企业家强调无限的工作使得资本主义精神渗入日常经济生活。
3. 形成独特的资本主义文化。
韦伯的新教伦理不仅分析了资本主义起源的动力机制, 而且形成了一种资本主义企业文化。新教伦理把创造财富的行为解释为一种神圣的天职, 一种为了证实上帝对自己的恩宠的行为, 由此内生出一种自我控制, 即严格的组织纪律, 勤奋的工作热情, 以及一种对事业的奉献精神。这既是资本主义的职业责任规范, 也是资本主义文化的社会伦理的最重要特征, 一定意义上讲也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基础, 因此在韦伯看来具有资本主义精神的企业家才是现代企业家。
4. 韦伯关于社会分工的论述部分地解释了社会结构的构建。
韦伯从伦理上证明了现代专业化劳动分工的重要性, 而他关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在社会地位的区别与划分方法直接构建了社会分层, 即新教徒处于更高的社会层级, 同时也比天主教徒更加的受到上帝恩宠, 并且运用宗教的手段使人们对这种分层深信不疑, 因此韦伯利用宗教世俗化、理性化的手段说明了现实社会分层是理性、合理的, 想要试图改变这种分层需要必须要不断地积累财富才能获得上帝的认可。
5. 新教为资本主义的社会道德、法律等的存在提供了论据。
新教伦理主张从道德准则和是否营利的角度出发判断职业的性质, 也直接取决于职业产出品对社会的重要性如何。显然, 当职业产出品对社会有很大的重要性而且营利很多, 这种职业必定是合理合法的, 从事这个职业的人也必定被上帝恩宠。反之, 违背上帝道德准则的职业及从业者必定为上帝抛弃, 如毒贩、卖淫等, 因此人们必须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手段抑制或者消灭这种职业, 因此法律、道德等就很有必要存在。
6. 资本主义是以合理的劳动组织为前提的。
韦伯认为合理的资本主义的特征是:第一, “自由劳动 (雇佣劳动) 的合理的资本主义组织”;第二, “经营活动与家庭的分离”;第三, “与此密切相关的合理薄记”, 其中“经营活动与家庭的分离”与“合理簿记”是资本主义组织产生的前提, 事实上所有与西方资本主义独特性质有关的东西, 如商业化、股票交易等均与资本主义劳动组织密切相关。
7. 新教中明确把以营利为目标的活动解释为一种个人伦理义
务感的天职思想, 正是这种思想为新型企业家的生活方式提供了道德基础和支持。人们不仅可以通过道德行为带来心灵的慰籍, 而且也成为人们追求至善的手段。只有通过勤勉工作获得财富, 尽量避免经济上的窘迫, 才能真正得到上帝的喜悦, 才能使自己的灵魂得救。
8. 新教倡导兄弟般的关系在系统间产生普遍信任, 在这种伦
理前提下, 新教就起到对现存秩序定型的作用, 尽量避免社会冲突。而且, 在书中引用的富兰克林的训诫中明确要求人们讲求信用, 以增加相互信任感, 减少经济活动的成本, 扩大资本主义经济的活动范围, 这既是一种经济上的考量也是资本主义文化的一种表现。
不可否认, 韦伯相当成功地从各方面梳理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复杂关系, 但是韦伯的论述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 过度重视积累, 忽视消费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韦伯对新教伦理重要性的解释是“理想化”的, 把盈利升华为自我定义的过程, 将消费定义为奢侈品的享受和浪费, 忽略了消费对生产、资本积累和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性;韦伯的论点中最薄弱的部分在于支持论点的例证主要来自新教各派的教义, 而不是来自行动者本身, 这种先验性使他的论证不足够充分, 纯粹理论逻辑式探讨的解释力到底有多大也是值得探讨的。
摘要: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始终以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伦理之间的关系为中心进行探讨, 因此, 资本主义合理化道路的伦理基础可以分别从宗教关系和社会分层、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三个层次进行解释。
关键词: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合理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著,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 黄晓京、彭强译,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年4月第一版, 导论16页
[1]马克斯.韦伯著,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 黄晓京、彭强译,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年4月第一版
[2]白云飞, 李娅婕,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评析[J], 学术探索, 2008年1期
[3]刘新华, 刘欣, 试比较马克思与韦伯关于资本主义本质的思想[J], 前沿, 2008年第3期
专业主义精神的衰退 篇11
某日,一位早已不做平媒(纸媒)的友人大发牢骚:“太屈辱了!平媒的堕落呀!十年前我一通电话可以叫王石、王健林这样的一桌,现在一个地产公司营销副总一通电话可以叫大报总编级的一桌。世道变了!”
上世纪90年代末,这位友人是一本著名杂志的编辑部主任。但他很快便涉足地产写作,并成为一位著名地产策划人。他如今的策略是,融通媒体、地产行业的资源和专业力量,建立一个全新的媒体增值平台、地产增值平台、城市增值平台。所以,不平归不平,这位友人并不介意传统媒体的式微。他认为,工具带来的内容变化是革命性的,既然传统媒体已经不受待见了,为何不潇洒地放手呢?
至少在当下,这是一种得到普遍认同的观点。“放手”消息也层出不穷,只是“潇洒”者不多。一大群被新技术吓破了胆的传统媒体人,丢盔弃甲,正想方设法跑赢身后这场大洪水。
纸媒人急于转场,急于向数字媒体移民,却又看不到什么出路。做社交媒体或者说做社会化媒体,无法面对几个大平台的竞争。有人单飞,做所谓自媒体,但更多人没有足够的号召力和生产力,怎么养活自己?付费阅读?做梦去吧,这个时代的读者享受着新旧两个世界的好处,什么都要第一时间看,但就是不愿意付钱。广告直接投放?却又没有足够的流量和公信力,怎么办?
而在所谓的“新媒体”领域,也是一片狼藉。一个时期以来,那些被拍死在沙滩上的“新媒体”——且不论它们算不算得上“媒体”——比传统媒体多得多,甚至死得很难看。而一些活下来的所谓“新媒体”,其实还是靠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谋生,比如做各种线下服务等等。原以为披上“新媒体”的外衣,白骨精就变成了绝色美女,没想到这世道已经改变,靠画皮已经混不下去了。
不做新媒体是“等死”,做新媒体是“找死”,怎么办呢?这可愁坏了众多大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有一点是获得很多认可的,那就是:内容为王的时代已经结束,不能再搞原创内容了。新技术让所有人、所有机构都成为了内容生产者,门槛越来越低,成本越来越低,我们这些专业的内容生产者,已经没有什么核心价值了。
如今大家更看好什么呢?是所谓的垂直媒体,即首先构建用户关系,然后根据用户需求重组内容生产。也就是说,先有特定客户群,然后围绕这个客户群提供主题性、个性化的内容产品与活动产品,形成B toB、B to C等服务产业链。比如高端旅游业、银行与地产公司的客户会员组织。
这是什么样的内容服务呢?无非是聚合、加工、再传播,愿意花点钱的买版权、做众包,不愿花钱的,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又是什么样的活动服务呢?无非是将媒体的销售部门变成公关公司。定制传播、整合营销,这些曾经被媒体人不齿的、最最传统的东西,似乎一夜之间变成了最最先进的模式。
开头所说的那位友人,在这条路上已经摸索了很多年,手段也高明很多。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如今已经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从生存的角度讲,这是没错的;从生意的角度讲。也是靠谱的。对于媒体投资者来说,做一个聚合平台,上市圈钱才是最高成就,减少原创投入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如果我们面前只剩下一堆垂直媒体,这个社会将会怎样?如果我们抛弃了高品质报刊(包括电子新闻机构),只用微博作为新闻来源,这个世界还会正常运行吗?
一个只有“私器”而没有“公器”的社会是不可思议的。无论使用什么介质,这个世界仍然需要高品质的媒体,需要它们提供准确、平衡、高成本的报道和先进的思想观念。它应该是新闻伦理的守护者,是现代文明的传播者,是断裂社会的黏合剂。支撑这一切的,除了更完美的载体、更坚定的资本,还要有足够的专业主义精神。而专业主义精神的衰退,可能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最大危机。
大家现在想的,不是如何把内容做得更好,不是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而是对内容生产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对自身的存在产生了虚无感,于是忙着改弦易辙,并对自己过去奉为圭臬的专业主义嗤之以鼻。这就不仅仅是我们自身的危机,更是全社会的危机。
如今,我们几乎丧失了关注更广阔议题的能力,只会向社会传递自身的困惑与焦虑,既如此,这个社会也就不需要我们了,我们也就没有理由要求别人来尊重我们。“一个地产公司营销副总一通电话可以叫大报总编级的一桌”,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篇12
从我们国家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来看, 他不但让社会形态有了很大的改变, 同时也直接导致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相应变化, 对人们的思想和社会意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新时期的需要和要求, 也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用科学的方法对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任务作出探讨, 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是无法找到新的出路和方法的。这样受到阻碍的不仅仅是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也无法达成。
自从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党的十五大以后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国家的社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的重大变化。一方面我国的工作重心开始战略转移, 开始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向改变。一方面推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这一做法让外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冲出了外国的经济封锁, 同时也斩断了自身的束缚, 与世界的趋势相同步, 但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不会改变的。在我国加入WTO组织以后, 我们又步入了另一个阶段, 从最初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始延伸到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第三, 我国从改革开发这一进程中, 改变了我国的经济体制,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最后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 社会资源和利益的分配方式开始转变, 人们的工作和利益发生改变。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在摸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摆正了方向的体现, 紧接着就是向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扬帆起航, 开往现代化的彼岸。
1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体现, 是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共产党的创举, 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当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担负着极其重要和艰巨的历史使命。
1.1 以“三个代表”为核心, 加强建设一个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市场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 以适应改革开放带来的改变。
在思想上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支撑力量。
1.2 向广大人们群众传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 教育
人们以此为使命而奋斗, 让人们拥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也是为了我国当代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所作出的努力, 将他们打造成一个有文化、有理想、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1.3 人们的生提高了, 就会开始有精神方面的需要, 为了人们的
精神需要, 应该为他们提供健康、积极的精神文化产品, 以满足人们在物质之余对精神文化的需要。让他们拥有更加惬意的生活。
1.4 对那些错误、封建、、反动、落后的思想应该记忆清扫, 在人
们的思想方面应该加强文化教育, 地域全面细化的风险, 提高精神建设能动性。
2 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
2.1 我们在说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 其新思路和新方法要从学习入手, 要特别注意四个密切结合, 加强理论建设和引导的发挥。
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作出充分的了解, 结合目前的需要, 跟国际、国内的发展新变化相结合, 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路线相结合, 与干部群众的新思想和新需求相结合, 做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和宣传工作, 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以实践为依托, 做好调查工作, 去接触群众, 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 去寻找他们在这方面的需要, 从而解决一些生活生产中的问题。加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的宣传和教育, 切实加强全面而有力度的工作指导, 寓教于乐, 寓教于知、寓教于智、寓教于行。解决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新问题。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说服力、渗透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2.2 要明确一个概念, 构筑三个系统。
即精神文明的客观价值性概念和精神文明的内容框架系统、评价标准系统和组织运行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展好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 设计好活动载体。建设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 让精神建设的范围不断扩大, 保证在各行各业都拥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 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一个健康、积极的文明环境。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以及城市、企业、学校、家庭等等方面都提高文明程度, 让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学习、生产当中, 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作用。
2.3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强化群众观点。
精神文明建设其实是一项群众性工作, 目的在于向群众宣传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引导提高他们的精神层面的工作。人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对象。而人民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构建者和受益者;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也是人们生活的需要和渴求。我们的政党一直都是走群众路线, 所以精神文明建设也应该是走进群众, 去向群众宣传教育, 用群众来教育群众, 向群众学习。所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 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群众性。
2.4 要注重典型培养和引导工作。
典型指导推广工作不光是我们政党在思想、经济建设中所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 这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所以善用这一优良传统, 我们更加应该注重如何去发现这些典型, 以及这些典型的培养和塑造, 加强宣传, 扩大他们的影响力。
2.5 加强党的领导, 鼓励政府参与, 争取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积极配合。
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的合力、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浓厚的良好社会氛围。
2.6 抓好规划建设。
开展工作之前应该要有一个规划, 对目标的确立以及工作的大纲内容都应该先制定好, 这样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开展的时候, 才能够做到有条不紊, 有步骤有效果, 不能让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陷入盲目的状态。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是否能够达到目标, 是与各级领导干部的决定有关的, 他们除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倡导者, 还是领跑者, 他们对群众提出的要求, 自身应该先要达标, 这样才能上行下效。
3 结束语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推荐阅读:
精神分析05-14
精神分析疗法11-07
精神分析案例08-12
精神分析理论09-07
关系精神分析09-30
精神分析疗法10-10
精神分析学电影11-05
学习精神分析感悟11-08
精神分析理论与文本分析(西方文论)09-21
精神分析小组学习心得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