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读书笔记

2024-10-04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读书笔记(精选10篇)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读书笔记 篇1

关于《精神分析引论》的读书笔记

精神分析引论这本书是应20世纪初的时代要求出现的。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矛盾戳能够冲,自然科学开始了一系列革命,这些都要求从微观上、从新的角度研究人的“内心世界”。弗洛伊德主义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它的理论基础是精神分析引论,因而,从系统地阐述这一理论的《精神分析引论》中可以窥见其开创性。然而,他其中的一些理论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反对和批判。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其精神分析学说作为精神疾病治疗的一种理论和技术,因强调精神疾病的心理原因而不是嚣质原因、强调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引论》全书分为过失心理学、梦和神经病通论三编。在前两部分,他假定听者没有任何精神分析学的知识,因而从入门讲起。第三部分,弗洛伊德认为听众已经通过研究,扩大了阅读的范围,于是放手讨论比较复杂的问题,即神经病的精神分析和治疗。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原因如下:

首先,它开辟了无意识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打破了理性主义的传统——意识心理学的传统;肯定了非理性因素(无意识)在行为中的作用。这对文艺创作、对创新型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它吧认得需要、冬季和人格,白字心理学研究的首位,主张从内而外、从深层向表层研究人的行为,从而开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新的研究领域。这相对于长期以来占据人们头脑的、机械论的外因论和简单化的线性决定论,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最后,它突出了心理治疗的价值,创立了一套治疗神经症的方法和理论,提出了“精神创伤”是引起神经症等精神病的主要原因,对促成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社会迷失的转换,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科学思想史上,弗洛伊德提出的新思想、新问题,他研究的新领域以及他的学说给医学、社会学、历史学、名族学、宗教学、伦理学、法学、教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都提供了新的研究侧面,他的《精神分析引论》无疑是一部对世界历史有影响的著作。

弗洛伊德的传记作者欧内斯特·琼斯认为它是研究精神分析的一本好书,“精神分析的学者,无论他如何高明,都可以从此书中学到许多东西”,同时又是一本引人入门的“引论”。第一编第一讲中,弗洛伊德就指出,精神分析不同于别的医药方法,它是治疗神经错乱的一种方法,主要靠谈话。对自我的分析和研究是精神分析的入门。他提出了精神分析的两个基本命题:第一,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意识的心理过程是整个心灵的分离部分,他由此否定了传统的观点:“心理的即意识的”;第二,性的冲动,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并且性的冲动对人类最高的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接着的第二讲开始他从过失这一常常被当作微不足道的心理现象入手开始演讲。过失的起因是由于机体的或心理的原因而引起的注意的扰乱。其实,过失如舌误、笔误等是有意义的,在它的背后隐藏着某种“意向”或“倾向”。过失是由两种倾向同时引起的的结果。一种是干涉的倾向,另一种是被干涉的倾向。如在把“开会”说成“散会”这个舌误中,“要开会”是被干涉的倾向,“散会”是干涉的倾向。干涉的倾向是由于某种原因被藏在心底不愿说出的,不易被认出的倾向。对干涉的倾向的压制是造成舌误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当然,并非所有过失都有意义,但对过失的意义的研究可以使人们深入到对潜意识的心理活动的认识。第二编开始论述梦的问题。弗洛伊德认为,与过失一样,梦也是健康人所具有的、被忽视的心理现象。梦是欲望的满足。梦也是有意义的,有显义和隐义两种。记得的、可以说出来的梦是梦的显义,被伪装了的、由释梦的工作所揭示出来的是梦的隐义。梦具有检查作用、象征作用,记得的梦并不是真的,只是一个化了装的代替物,我们顺着这个代替物所引起的观念,就可以知道梦者原来的思想,将隐藏在梦内的潜意识内容带入意识中。梦的隐义常常是被压抑的,他通过种种伪装才能在梦中表现出来。儿童的梦未经化装,其显义和隐义一致。第三编讨论神经病,弗洛伊德指出,神经病的症候背后都有意向,症候是有意义的,与病人的内心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他讨论了神经病症候的意义;讨论了心理历程中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问题;讨论了精神分析学对性的认识;讨论了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的关系。

弗洛伊德指出人的梦境有两种:(1)显意或显梦,指梦的表面现象,即一般所说的梦境,它是隐意的化妆,类似于假面具。(2)隐意或隐梦,指梦的背后隐藏的意念,即梦的真实意思,类似于假面具所掩盖的愿望。做梦好比制造谜语,显意是谜面,隐意是谜底。弗洛伊德认为,释梦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有:(1)要把梦的内容分析各个部分,并以各个部分作为主义目标,不管它是合理的或荒谬的、明了的或含糊的。(2)要了解梦者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以及日常琐事,以便了解梦的各个成分的来源和内涵,并寻求其代替观念背后的隐患。(3)要利用自由联想,揭露显梦的伪装。(4)利用象征知识,解释显梦的元素与隐意之间的关系。

弗洛伊德梦论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提出了梦的心理分析的假说,分析了梦的象征性及其活动方式,指出了梦对了解神经症病因的意义,虽不是完美的,但却是有见地的。这一点,可以与巴甫洛夫对梦的生理机制的分析相媲美。然而,他的战争心理学、反马克思主义和妇女心理学却是有违社会主义观念的,遭到了无数人的批判,以下列举一二。

一是批判弗洛伊德的战争心理学弗洛伊德认为“谁有较强大的武力,谁就得到统治权-利用兽性暴力,或暴力与科学结合来统治”“暴力是可能用团结攻破的”是不值得肯定的。他的战争心理学是以公理对暴力而不以暴力对暴力。可他不知道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战争并不是全盘否定的,有正义的战争,有非正义的战争,要拥护正义的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弗洛伊德自称为和平主义者,似乎是反对一切战争,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反动派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弗洛伊德以杀死的本能解释战争而以一般的人类的爱消灭战争,是为帝国主义开脱罪责的唯心史观的战争论。二是批判弗洛伊德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只从一方面而言就可以看出其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错误性。弗洛伊德说过“马克思主义学说有几个命题在我看来,似觉费解,例如社会形势的进化是一种自然史的历程或社会阶层依照一种辩证法的历程而彼此转变。这些话有什么意义,我不敢说能了解,听起来不像唯物主义,而类似于晦涩难懂的黑格尔哲学,因为马克思曾有一个时期受过这种哲学的影响。”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污蔑。其实,弗洛伊德所不了解的马克思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三是批判弗洛伊德的妇女心理学关于弗洛伊德的妇女心理学可以说是一无是处。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男子不因他自认在生理上的优势就凌驾于女子之上。但这对弗洛伊德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认为人类有一半在生物学、解剖学、心理学上比不过另一半。男性自大的偏见束缚了他,是他的著作中带有对妇女的根深蒂固的歧视。

总之《精神分析引论》这本书从不同方面阐明了精神分析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深入浅出,比较容易理解,我从中学到了不少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参考译者序和自身理解,我也认识到他的学说也有不少局限和错误之处,例如他的泛性论和死本能都有失偏颇,他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战争心理学、妇女心理学等都不符合现实,作为读者我们不能盲从和全盘接受。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进一步阅读和理解他的著作。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读书笔记 篇2

关键词:弗洛伊德,拉康,无意识,心理结构

西格蒙德 · 弗洛伊德(1856-1939)和雅克 · 拉康(1901- 1981)是世界公认的精神分析学大师。前者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后者是前者的继承人和发展者。因此,二人的理论必然有相通之处。但二者的理论更多的是差别,更多的是各自的独特之处。本文尝试从二者理论的差别入手,对二者的理论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一、理论渊源

弗洛伊德的理论借鉴了变态心理学、唯意志主义哲学及能量守恒定律。18、19世纪的精神病医生习惯从生理机制障碍解释精神病。随着医生们临床经验的积累,心理机制障碍进入了研究者的视线,变态心理学由此产生。维也纳的医生布鲁尔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对弗洛伊德的影响比较大。另外,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时正值书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哲学广泛流传,唯意志主义挑战欧洲的理性主义,倡导哲学回归人的内心世界,极大地影响了弗洛伊德。 之后,弗洛伊德在研究心理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能量守恒定律引入自己的理论,把人的整个机体分成肉体的生理形式和精神的心理形式,且认为他们是可以互相转化,从而提出同性本能不可分割的核心概念“力比多”。

拉康的理论除了借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之外,对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及海德格尔和黑格尔的哲学观給予了极高的关注。同时,他吸收了索绪尔的解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以及列维 · 施特劳斯的人类学思想,独创了结构精神分析学。 有学者认为,他的著作,在精神分析学、语言学和人类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2。

二、二者对无意识的理解

众所周知,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无意识、下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其中无意识是最下层的,是主体本能的欲望,往往不被道德和法律容许。一个正常的人往往都会压抑自己的无意识。下意识充当“检察官”的职能,监管无意识。 而意识则是最高层次的,臣服于现实,统一人的本能和社会。 因此,对于弗洛伊德而言,无意识是主体的精神活动过程, 是一种被压抑的生物力量和机能。

拉康认为,无意识不应当只是主体的精神活动,它需要通过语言才能存在。它是一种社会化、文化化的东西。拉康是从无意识与语言的关系着手考查无意识,他甚至认为,在语言产生之前,没有无意识的存在。只有人们懂得了语言与交往,才有了无意识。“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无意识是大他者的话语”是拉康的两句名言。在他看来,以梦呓、 口误、失误动作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无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话语,具有语言的结构。拉康无意识理论的提出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赞誉,把弗洛伊德的生物学理论转向了语言主体观, 引导人们走向了更加复杂的精神世界,保证了人在同世界的解除中获得更大的自由。

三、二者对心理结构的划分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个机构是建立在他的无意识理论上的。其中,“本我”对应无意识,即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是一种不受约束和限制的力量。“自我”对应“下意识”,代表着“理智”,代表着不盲目。“超我”对应的是意识,是三个层次中最文明的部分。它一方面对自我进行监督和指导,另一方面对自我进行谴责和惩罚。只有当这三个部分互相协调时,人的心理才是健全的。

拉康把心理结构分为“真实界”、“想象界”和“象征界” 三个部分。“真实界”的英文是the real, 属于人的本能欲望,是主体自己支配不了的。它与言语无关,难以表达,在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也察觉不到,类似于“本我”。拉康认为, 因为很难发现,所以不应在科学研究的范畴之内。这一点就与弗洛伊德存在很大的差别。弗洛伊德对不可知的本我給予了极高的重视。如果“真实界”一旦用言语表达出来,就进入到“想象界”。想象界带有很强的个体主观性,不受现实原则支配,遵循的是视觉或者虚幻的逻辑,与社会文化环境联系,带有一定的“误认”性质。它与语言相联系,在研究精神分析的过程中可以被揭示。象征界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是实在世界的体现, 是通过经验来揭示的。它是一种秩序, 是支配个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它同超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同语言相联系的,通过语言同整个文化相联系起来,也就是说,通过象征界,人们接触到文化环境。

四、二者对幼儿阶段心理结构的阐释

两位大师对幼儿阶段的心理结构都进行过详细的阐释, 但显然角度不同,提出的理论也迥然不同。弗洛伊德从性欲的角度出发,把性欲分为嘴巴、肛门、男性生殖器崇拜和生殖四个阶段,并对应了人的不同成长阶段。第一个阶段与幼儿的哺乳期相对应,幼儿吮吸母亲乳房是人类性生活的开始阶段。第二个阶段与幼儿排泄大小便相联系,他认为,在这个阶段,儿童体会到了一种轻松感觉,并开始注意到自己的生殖器官。第三个阶段在弗洛伊德整个理论中非常重要。相对于这个阶段,他提出了男童在三岁左右开始希望独占母亲的爱,而嫉恨父亲的“俄狄甫斯情结”,相对应的女童恋父嫉母的感情则被称之为“伊赖克缀情结”。最后一个阶段是性欲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性欲的释放或压抑会造成不同的后果,即常态的发展和性、心理变态。

同时,弗洛伊德也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概念,即“力比多”。他认为,这是一种性本能,与饥饿一样,是一种力量本能。它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其它许多欲望的源泉,同时也是动力。

拉康在分析幼儿阶段心理结构的时候,提出了非常著名的“镜像理论”。他认为,婴儿在6-18个月时对身体和情感的认识还非常混乱,然后在镜子中突然发现了一个与自己一模一样的形象,就获得了一个“实体自身”的概念,于是在语言没有形成时就获得了一个主体概念,同时对自己长大后会成为的形象也有了初步的想象。镜像阶段过后,儿童才向俄狄浦斯阶段发展。对于俄狄浦斯情结,拉康没有绝对否定,而是从语言运用和符号象征方面改造和重建了弗洛伊德的“力比多”,提出了“阳具中心论”。他认为阳具是人欲望的源泉和动力,是一种纯象征物。

五、二者文艺思想的对比

弗洛伊德文艺思想的核心观点是,文艺本身是人类内心被压抑的无意识的表现,是这种无意识无法得到满足时的释放,这种被压抑的无意识也包括性冲动本身。文艺作品的作者们将自己内心被压抑的、无法得到满足的愿望用语言、绘画、雕塑等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达到一种被满足的快感。而梦境也是人们被压抑的欲望的满足,因此,文艺创作在某种程度上作者的一种白日梦,是人的一种幻想。艺术家利用艺术作品宣泄自己的幻想和白日梦,读者则利用艺术作品在一种毫无罪恶的感觉中欣赏自己的白日梦。弗洛伊德认为,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此。总体而言,在弗洛伊德看来,文艺就是人的动物本能的衍生物。

拉康虽然对文学也颇为感兴趣,但他的理论中直接论述文艺的理论不多。我们可以从他的《关于< 被窃的信> 的研讨会》和《欲望和对< 哈姆雷特> 中的欲望的阐释》中略窥他的文艺思想。拉康认为,人的无意识是与语言文化相关的, 因此,语言和话语修辞的作用在文学作品中是至关重要的, 人们关注文艺作品的同时,需要关注社会语言和文化现象。 同时,他提出了“他者”这个概念,他认为,只有有了“他者”, 主体才有了认识自我的机会。也就是说,文艺研究应注重“相异性”,这就消解了文艺研究中的中心论和解构主义,为文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小结: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读书笔记 篇3

关键词:犯罪心理;精神分析;潜意识;人格结构

在犯罪心理学领域,了解犯罪心理发生的机制,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犯罪危害是犯罪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探讨的许多话题:潜意识、人格结构、意向与心力争衡等在犯罪心理的研究领域都值得借鉴。而《洛丽塔》在笔者看来,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塑造还是情节的设置,都是体现佛洛依德精神分析法的最好的小说,因此本文拟以精神分析的主要理论为线索,结合小说《洛丽塔》的情节对这一问题做简要阐述。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人的早期经历往往诠释着一些隐匿的犯罪心理问题,这种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早期经历与其后来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弗洛伊德特别强调人的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人在记忆中保留着儿时最重要的经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如果人在儿童时期遭遇重大痛苦,由于人在儿童时期心理非常不成熟和极端脆弱,很容易因过度的刺激而受到创伤,并且这种心理上的创伤很可能是永久性的。《洛丽塔》的主角亨伯特,正是因为少年时候的一位“少女恋人”的早逝,形成了他的“恋少女癖”。虽然亨伯特先生是如此真诚地爱着洛丽塔,但他造成洛丽塔一生的悲剧,并且在小说最后他为洛丽塔杀掉了一个曾经伤害她的坏人,也因此葬送了自己的人生。可以说亨伯特一生的情感经历恰如其分地体现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创伤的结果之一是“失败的痛苦”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从而导致个体在以后的生涯中出现病态的反应模式。弗洛伊德在治疗癔症病人时,通过让病人自由联想和宣泄,让病人通过言语来表达释放那些创伤性经历中的恐怖体验,则症状可被减轻。《洛丽塔》的开篇就以亨伯特的独白形式展开,在那看似平淡的娓娓道来中,小说开始讲述亨伯特与洛丽塔相识、相爱、甚至互相折磨的情感历程。从他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正是由于少年时期恋人的突然离世在他心中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创伤,致使他从此以后都无法过上正常人的感情生活,尽管已经人到中年,但还是会不自觉地被像洛丽塔一样的十四五岁的少女所吸引,并且为了吸引洛丽塔的注意并赢得芳心,亨伯特不惜欺骗隐瞒,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当这些正常人无法理解甚至归结为“变态”的心路历程在亨伯特的笔端缓缓流淌,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他一直以来焦灼不安的心终于得以片刻的放松,也许死亡的结局对于亨伯特来说才是最好的。

心理创伤的结果之二是使个体出现心理发展的停滞,即个体的心理活动拒绝适应新的变化,拒绝发展,从而出现“执着”甚至“退缩”现象。这种创伤性刺激会使人的心理不再隨着经历去关注新的刺激、学习新的东西、发展新的能力,而是纠结于过去“失败”的事件上,不能摆脱或自拔,在心理上出现一处“心结”。有了这个心结,就好像在个体的心理发展基线上打了一个结,使他今后的人生无法穿越或发展受阻,也就是说日子一天天过去,他心中的某一页却永远也翻不过去。《洛丽塔》中亨伯特也曾想走出过去的阴影,尝试着与洛丽塔的母亲,一位年龄气质与他甚为般配的女性结婚,但在短暂的婚姻生活中,他始终抵挡不住少女的洛丽塔带给他诱惑。洛丽塔的母亲发现了亨伯特的秘密,大受刺激以至车祸身亡,这更加坚定了亨伯特占有和控制洛丽塔的决心。因为害怕洛丽塔会像自己从前的恋人一样突然离去,在这一“心结”的驱使下,他始终对洛丽塔严加控制,致使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很强叛逆心理的洛丽塔对亨伯特心生厌恶,并迷恋上另外一位“风度翩翩”的中年男子跟随他离开了亨伯特。眼见洛丽塔与自己愈加疏远,亨伯特陷入自我否定却又不能自拔的两难境地。

弗洛伊德又在其潜意识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三我”的人格结构理论,即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对应着潜意识,是由自然的、本能的和欲望的我组成,其核心内容是与人的生存繁衍密切相关的欲望,它遵循快乐的原则而追求快乐,释放紧张。自我对应于意识层面,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它遵循着现实原则,为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选择性地配合和控制本我。超我则是人格结构中最远离本我的部分,最具理性,遵循着道德的理性原则,从而审查本我,指导自我,追求完美。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本我、自我、超我应是统一、和谐、平衡的组织结构,当三者冲突时,人就会处于失调状态,就会出现心理疾患。《洛丽塔》中的亨伯特便是如此。当洛丽塔离开几年后终于重新回到亨伯特的视线中,她已嫁作他人妇,此时的亨伯特一方面受其本我的支配深深迷恋洛丽塔,又受制于外部环境不得不压抑自己内心的情感,以自我压制本我,在这种极力克制而又无法自拔的循环往复中,亨伯特最终走向崩溃,杀死洛丽塔昔日的“恋人”,也就是那个带洛丽塔离开自己的男子。最终亨伯特因故意杀人被叛死刑,而他在临刑前写下自己的故事,并因突发心肌梗塞死于狱中。至此,这个中年男人与少女的故事进入尾声。

可以说,亨伯特一生的情感经历恰如其分地诠释了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综上所述,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石,它认为人需要隐藏的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人在幼年时期容易因为本我与自我的冲突而遭受挫折,这种挫折及结果随着人格发展而变为潜意识,影响着人成年后的意识活动甚至是犯罪心理。

参考文献:

[1]李玫瑾,“犯罪心理研究—— 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2][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精神分析导论讲演》读书笔记 篇4

《精神分析导论讲演》一书,可视为弗洛伊德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的奠基石。盖其基本命题、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大抵源于此书。自然,精神分析理论此后不断修正、完善,却不曾抛离此书的诸多观念。《讲演》分三个部分,动作倒错、梦、神经症通论。

一门学科或一种理论,其存在价值便是它的独特性或者说不可替代性。弗洛伊德在绪论中这样讲道,“精神分析试图发现一块普通的基石,在此基础上,身心紊乱的障碍变得可被人理解。„„必须远离种种成见,无论是解剖学的、化学的或是生理学的类型,必须全部用纯粹心理学的观念来加以运作”。(第16页)以此独特的意义和观念为指导,弗氏认为,“精神分析有两种假设冒犯了全人类并招致人们的厌烦。其一是它触犯了理性的成见;其二是触怒了美育和道德的成见。”这种非理性颠覆了人们的理性崇拜,使人类得以在更深层面重新界定“人”这一概念,并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作为万物主宰的人头上的华丽光环。人不再是理性的强者,而是有着各种欲望和本能冲动的动物。这是精神分析学说两个基本命题的必然结论。弗氏说道,“精神分析所提出的第一个命题是:自身的心理过程是无意识的,整个心理活动只有部分和某些个别的行为才是意识的。„„第二个命题也是

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它主张一切本能冲动都可描述为性冲动,„„”这种“泛性论”必然令弗氏身陷反对乃至唾骂的重围,而他却将此奉为圭臬。他以为,人类的性冲动“都是神经和精神疾病的重要起因。更进一步说,我们认为这些同样的性冲动为人类精神的最高文化、艺术和社会成就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第16页)是为绪论。

转入正题,弗氏并未抛出种种绚丽的概念和耀眼的理论。所谓“动作倒错”,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误、笔误和遗忘等过失行为。他认为,“动作倒错不是随随便便发生的事,而是重要的心理活动;它们是两种不同意图同时引起或者互相干涉的结果;它们是有意义的。”(第35页)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动作倒错”的心理探研,弗氏逐渐在意识层面开掘也所谓“潜意识”的广阔天地。我以为这便是弗氏大费周章设此几讲的意图。正是因为“口误的结果本身也许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追寻自身目的的完全有效的心理行为,有目的和所指的陈述。„„是一种十分正常的行为,它仅仅只是代替了那些人们所期望和意图实现的行为而已”(第27页),所以探究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便势在必行。这是一片不为人知的荒原。“口误者通常表达出他没有意识到的意图,而这些我们能够从环境的证据中推导出来”。(第53页)日常生活中看似偶然的、毫无意义的现象,在弗洛伊德看来,却大有深意,其背后往往有着鲜为人知的意图。

既然如此,则人类的梦境是否亦可作如是分析?在“梦”这一部分开头,弗氏便讲了梦的特性与其成为精神分析对象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经过此初步探索,弗氏提出了释梦的前提假说:“梦不是一种躯体现象,而是一种心理现象。”(第83页)这个假说无疑是关于动作倒错的观念的延伸。如何证实呢?则要靠大量的分析事实。对于梦的分析(释梦)便成了一门技术。释梦者“可以从替代物出发,利用一系列的联想,最终可以得到被压抑的原有对象。„„对梦的成分因素的联想不仅取决于梦的成分因素,也取决于梦背后原有的潜意识”。(第94页)在讲动作倒错时,弗氏认为出现倒错的人有意图要干某事,只是他对此没有意识到,即是说在他的内心有不为他所知道的其他心理过程在进行。根据此观点,弗氏又提出关于梦的第二个假设,即梦并非无意义的,其背后有着做梦者也未必尽知的意义。释梦的技术便在此基础上得以实行。他说,“释梦的技术在于对这些成分要素进行自由联想,以便找出其他的替代结构的观念,再由这种替结构的观念使我们推导出那些隐藏在背后的原有的观念”。(第95页)何以要如此,在于梦有显意与隐意。显意便是所做的梦,隐意是其背后的意义。隐意是意识不到的,须经层层剖析、抽丝剥茧方能现形。弗氏如是说,“潜意识梦的观念的复杂心理结构的一个小的片段进入了显梦,成为梦的一个细节,一种暗喻,就像一种电报体的缩写码。释梦就是要将这些片

断或暗喻重新整合成一个整体,„„一个片断或者一处暗喻替代了构成梦的工作的一种形式的伪装”。(第102页)通过对显意的解析,可以让我们得到隐藏于梦境深处的隐意。所以,“与其说显意是隐意的伪装,不如说是隐意的代表,是隐意的蜕变和具体的意象。准确的说,它以话语的表述开始,但是它仍然是一种伪装。„„还将看到一系列的抽象思想可在显梦里造成替代的意象,同时还能够起到隐藏显梦的意图”。(第102页)梦的这种二重结构,与动作倒错如出一辙。接着,弗氏通过对儿童的梦进行研究,论述了梦的起源、梦的特征和梦的功能,提出如下结论:“梦因为有了愿望而引起,并且梦的内容就是愿望的迂回曲折地实现。„„梦并不简单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而且以幻觉体验的方式来表达愿望的实现。”(第109页)这里所谓的愿望,更多的指向邪恶的、为人不齿的欲望,至少是暂时无法为世俗容忍的、令人难堪的。然而作为一种本能的力量又是难以遏止的,于是须得伪装。这种伪装是通过梦的审查作用实现的。“梦的审查作用„„通过修饰、暗示和影射来伪装并替代真正的表达。”(第119页)这是其一,另一重要作用方式是移植和组织。“这种移植和组织是梦的伪装的一个重要的手法,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梦显得如此奇异而难以理解,即使是做梦者也不愿把自己的梦当做心理活动的产物。„„材料的省略、更改以及重新组织——这些就是梦的审查作用的活动

以及梦的伪装的手法。”(第120页)简单说,“梦的伪装是由于自我所认可的目的对于夜间睡眠时出现的邪恶的念头进行审查的结果”。(第126页)除了审查作用,象征作用也是伪装的一个重要因素。弄清这点,便可大致了解“梦的工作”。具体如下:

1、凝缩作用:为梦的工作所提供的材料形成一种思想,其中有一些是不令人愉快的和应当加以摒弃的,但是它却以正确的为人们所接受的方式来构建和表达„„神奇地使用了混合和合并的方法。(第148页)

2、移植作用:一个隐意元素不是由自己的一部分来代替,而是由其他无关的近似于暗示的事物来替代;其重点从一个重要的成分元素移植到另一个重要的成分元素,以致梦以一种异样的形态呈现出来。(第149页)如果由暗喻回到原本的东西的途径不能追溯时,梦的审查作用才算是达到目的。(第149—150页)

3、将思想转化为视觉形象:梦的工作这些特征被称为原始的,他们依赖于语言文字的原始表达方式。(第154页)

4、润饰作用。

知道了梦是如何工作的,便可以对梦进行例证分析。精神分析的首要工作便是释梦。释梦的目的何在?这便进入了第三部分“神经症通论”。弗氏认为,神经症是由于人的本

能欲望(主要是性本能)被过度压抑无从渲泄而致,而只要帮患者了解这种种本能欲望,以一种正常的态度正视它们,便有可能摆脱病症的摆布。而要弄清楚潜藏于人心深处的本能欲望,一种有效的途径便是对梦境作精神分析。除了这种精神病学上的意义,还有文化学上的意义。弗氏这样说道:“在这些防止由于剥夺而致病的过程中,有一种已获得了特殊的文化意义。由于有了这个过程,性冲动就能放弃从前的部分冲动的满足或生殖的满足的目的,而采取一种新的目的——这个新目的尽管在起源上与被放弃的目的想关联,但它已不再是性的而应被称为是社会的目的。根据认为社会目的高于本质上是自私的性目的的一般评价,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升华’。”(第292页)人类文明正是这种欲望冲动经过“升华”而不断发展的。而这个过程和艺术家的创作如出一辙。这也是精神分析理论所以在文艺心理学的研究中大放异彩的原因。弗氏对此早有认识,他说,“像任何其他得不到满足的人一样,他(艺术家)逃避现实,把他所有的兴趣以及里比多都转向其幻想生活的愿望构建„„他们的禀赋可能包含着一种弹性。„„他懂得如何加工他的白日梦,以使它们失去任何个人的色彩,从而可为他人共同欣赏。他也知道怎样润饰它们,使那些不道德的根源不容易被人看出来。再者,他拥有一种神秘的才能,能处理特殊的材料,直到忠实地表现出他的幻想;而且他还知道如何把强烈的快乐与表

现他的无意识幻想联系起来,从而暂时使抑制作用得到解除。”(第317页)弗氏便这样把作家与白日梦关联在一起。

注: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篇5

自14到17世纪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开始发展。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需求量日益增加从而诱导人们的一股寻金热。公元前6世纪初。在社会背景矛盾尖锐的希腊时代。梭伦改革按照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公民被划为四等级,以财产多少奠定了西方重商主义兴起/在地中海温暖湿润的独特气候加上群山分割的丘陵地型广泛的殖民,海外贸易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古希腊开拓进取的精神,最终通过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活动…………孕育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而这也是西方之后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

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起源特别强调人的价值,人是万物的尺度,法律,道德,社会制度的兴废要以人的直观感受来判断,不应强加一律………正是古希腊哲学家对人性研究是人类的精神觉醒,而之后资本主义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无一不是让人冲破基督教神学运用自己的智力思考去认识去判断去理解。也因此法国的大革命,德国的天主教会改革英国的光荣革命。都是通过人民群众历史的创造,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自工业革命后,世界资本主义随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也为全球带来诸多弊端,让人不禁产生怀疑。也因此产生了无产阶级随着巴黎公社的失败,可见19世纪70年代经济基础并不符合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状况的不适应。而巴黎公社的失败从一定程度反应相比于资本主义,巴黎公社连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都不清楚,决策的优柔挂断决定失败的必然性。而与此巴黎公社却是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对资本主义进行了一次沉重打击,使得无产阶级反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丰富了马克思理论学说,正因此才为之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的良好实践基础。

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巨响,伟大联盟苏联的诞生,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剥夺的人生自主权限定人民权力任何指令的强制性。严重损害人民的利益严重的引发的政治经济危机。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接触了大中企业的国有化,对暂时无力开发的油田,森林政府以租让形式交给资本家打理遭到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厉谴责。苏联却因此绝地求生,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生产资料所有制…….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新型工业化模式。也为之后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工业条件。正因此,苏联成为一个可以与世界强国美国相抗衡的联盟。纵观苏联发展史短短30年可以赶超资本主义数百年历史。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一个时期的文化。而文化在一定程度又反应了一定程度政治经济状况。思想作为社会变革先导的先导,一定程度反应了社会发展的现实背景,及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16至17世纪的宗教改革正是在天主教会压迫人们,销售赎罪卷,控制思想,独裁统治,精神压迫……..最终在马丁.l路德的宗教改革宣言下,引起欧洲各国强烈共鸣,自此掀起轰轰烈烈的宗改。最终打破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积极开拓的寻金热,广泛殖民,海外贸易开拓精神引领下。资本主义由此迅速发展,而资本主义进一步在开拓中也由人权论变为人人平等,自由民主其的思想内涵。马丁.路德新教在一定程度推动着资本主义发展,而资本主义又催生着新教内涵的延展

而在此书中马克斯.韦德却认为资本主义萌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正好是马克思所论述的反面:并非资本主义催生了新教伦理,而是新教伦理催生了资本主义。新教徒一方面勤奋务实,雄心勃勃,热衷于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大肆铺张浪费而是用来存储,放贷投入生产,而这种高生产,低消费的经济生活方式才使得资本主义完成了原始积累/新的时代伦理要求中产阶级一方面展现出勤劳的一面,努力的为资本家工作,另一方面展现出虚荣的一面,大方的把辛苦传的钱消费掉。这样资本家才能轻松赚更多的钱。在这种动因下资本家主动铺张挥霍的生活方式。他们不但身体力行。而且通过他们所控制的财富和政权,为所欲为。韦德在强调入世禁欲主义就是我们的清修院在现实中修炼自己,为上帝增加荣誉。这入世基础上禁欲即要求教徒克制世俗诱惑带来的欲望。在这基础之上,入世禁欲主义形成,而这种观念对发展资本主义的工商业作用也逐渐显现信奉加尔文宗的教徒们,有一种突出的清教徒精神这种精神大致是积极劳动,注重节俭,积累财富回馈社会。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读书笔记 篇6

一、人身上存在歇斯底里本质、俄狄浦斯情节、潜意识和性问题。

二、衡定原则:机体内存在一个使脑内激发保持为常量的倾向。某事件引发我们过多的激愤时,我们以另一种方式消解愤怒而保持正常的激发水平。

三、医治病人方式:由催眠发展到自由联想、释梦、儿童记忆的结合。

四、意识(冰山说):意识——潜(前)意识——无意识

无意识羁压着原始的盲目冲动、生物的本能和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是最重要的。

潜意识压制无意识进入意识,意识受无意识趋力刺激之后才考虑外部世界的影响。

五、力必多理论:力必多是性欲所具有的心理能量,是人类寻求快感的潜力。婴儿已有性感觉,从生殖前期发展到生殖期,前阶段冲突会导致后阶段“停滞”,早期危机可能使机体退回该时期引起“倒退”,从而产生心理冷疾病。

六、三重状态:本我——自我——超我,自我需要满足本我、超我和外部环境。

七、本能:人有自卫本能和生殖本能,两者合称为生存本能(埃罗斯),其中主要是性爱本能。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共存于本我,死亡本能(桑纳托斯)指向内部时表现为自责、自杀、受虐狂等,指向外部时表现为憎恨、侵略、攻击、施虐狂等。

八、力必多积聚引起自我焦虑。为缓解焦虑,保护生存,自我发展出一套防御机制(压抑、否认、投射、移位、合理化、升华等),防卫不当或过度会产生人格分裂或心理障碍。病症是一种病人保护自己的防卫。

压抑:防止引起焦虑的观念进入意识领域,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太太忘记结婚戒指在什么地方,是对丈夫不満情绪的无意识的表露)。

否认:简单地不接受或不承认痛苦的现实以逃避焦虑,对事实视而不见。

合理化:更为复杂的一种否认,又称文饰作用。一个人本来出自一种非正当的动机从事某事,却找另一个动机来说明它的公正性。(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个小气的人可能会说,时势末定,我不过是小心行事而已)

投射:把自己不可接受的冲动转向这种冲动的变向目标,已所不欲,“偏施于人”。

移位(移情):把压抑的感情导向一个可接受的代替物。(对父

亲过于依恋的女子可能会选一个和父亲年纪差不多的男子做丈夫,病人会把早期对父母的感情转移到治疗师身上)。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读书笔记 篇7

理查德 • 拉索 (1949-) 是一位享负盛誉的美国当代作家。他用洞察的目光创作了一部部现实主义人间悲喜剧, 并凭借其第四部工业城镇小说《帝国瀑布》 (Empire Falls) 荣获2002 年普利策小说奖。《帝国瀑布》描写了缅因州一个衰落工业小镇上蓝领阶层的生活。小说以几个家庭的生活经历为主线, 从多层叙述视角捕捉了几代人相互交融的过去与现在、理想与现实。除了对工人阶级应对传统工业衰落、现代化进程冲击的彷徨不安, 中年危机所带来的不知是从, 两性关系, 道德问题的探讨之外, 小说还融入了对美国青少年成长问题甚至是校园枪击案的思考。本文将依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相关理论, 主要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以及本能理论对本文主要人物进行分析, 旨在揭示人物悲剧原因, 探讨如何摆脱精神危机、重塑个人身份, 并呼吁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视。

一、迈尔斯•罗比:道德的义务

西格蒙德 • 弗洛伊德 (1856-1939) 首创精神分析学。1923 年, 弗洛伊德在无意识的理论基础上, 发表了《自我与本我》, 提出“三部人格结构”说, 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 完全处于无意识状态之中, 蕴涵被意识压抑的本能, 遵循“唯乐原则”。自我是有意识的领域, 是人的无意识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现实之间的中介, 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 受“现实原则”支配。超我是人格中的最高层次, 是社会道德的内在化表现, 按照“至善原则”指导自我, 限制本我。

小说主人公迈尔斯 • 罗比上大学时, 母亲生病卧床, 因此他违背母亲愿望, 回到小镇上为怀亭夫人经营烤肉店。二十多年后, 他发现生活似乎并不如当初期望的那样。妻子的不忠导致二人离异, 父女二人也不复往日亲密;父亲马克思依旧是个贪财酗酒的无赖, 总是想着从他这里拿钱;怀亭夫人的瘸腿女儿辛迪在得知他离异之后, 又燃起了对迈尔斯爱情的希望;少时的同学吉米警官, 对大学辍学回乡的迈尔斯永不停歇地炫耀和打击;以及最后揭晓的母亲与怀亭先生的婚外情, 怀亭夫人强忍下恨意, 改变了他走出小镇的命运……这一切使得迈尔斯不禁反省自己当年的选择, 一直做一个老好人的他为什么会陷入这般境地。

从弗洛伊德三段式人格来看, 迈尔斯人格中的超我在斗争后通常战胜了本我, 他习惯于压抑自己心底的欲望, 往往根据母亲教诲或者社会道德做出抉择。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最初是按照人们在儿童阶段在其精神生活中执行赏罚的人物形象, 特别是父母的形象而建造起来的。它反映着儿童从生长起来的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怀亭夫人因车祸造成腿部残疾的女儿辛迪在学校备受欺负, 迈尔斯的母亲有天终于忍不住对迈尔斯吐露, “看到那孩子那样被排斥, 她的心每天都被撕碎。我们在这世上有义务, 迈尔斯, 你明白, 是吧?我们有道德的义务!”迈尔斯无法反抗母亲的结论, 尽管内心不太想要跟辛迪走得太近, 但是看到辛迪被同学欺凌, 他会受到良心的拷问, 因而对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自我进行惩罚。

迈尔斯并非没有欲望, 他人格中的本我想要去读大学, 离开这个日渐衰落的帝国瀑布小镇;想要在毕业舞会上去邀请倾心许久的夏琳, 而不是按照母亲的期望, 带上会被同龄人嘲笑起哄的辛迪;在感到生活的束缚时, 他甚至产生过从教堂尖角上踏出一步迈向死亡的欲望。此外, 儿时目睹的母亲的外遇也给他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他对父亲有愧疚之感, 所以一再容忍他的无理要求。所以, 当他将一直压抑在心底的秘密跟父亲讲出, 才实现了跟父亲的真正和解。他发现了母亲当年的情人是怀亭夫人的丈夫, 终于意识到了怀亭夫人对他命运的控制, 达到了跟过去的和解。最后校园枪击案发生, 他带着受到心理创伤的女儿逃到之前犹豫不决是否搬去住的葡萄岛, 才彻底得到解脱。他正视了内心深处的欲望, 人格中的自我最终调解了本我和超我的矛盾。不久后传来怀亭夫人在洪水中去世的消息, 迈尔斯带着女儿返回帝国瀑, 开始了新的生活。

二、笛子:自我和本能的修复力量

笛子和约翰 • 沃思是各自都面临着一些青春期问题的高中生, 但由于人格发展过程中本能和外在环境的不同影响, 走向了截然相反的结局。

本能是由主体因某种“缺失”而引起的冲动或驱力, 而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这种“缺失”和重建主体心里的平衡。早期, 弗洛伊德主张人有两种本能:“性本能”和“自我本能”。但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争的恐怖、屠杀和破坏之后, 弗洛伊德于20 年代末对其本能理论作了修正:一是“生存本能”或者说“爱的本能”, 包括了弗洛伊德前期阐发的“精神能量”和“力比多” (一种性本能冲动) , 表现为爱和建设的能量;另一种是“死亡本能”, “是激发一个社会回复到无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的冲动, 体现为恨和破坏的能量, 像攻击、自虐、破坏都是死亡本能的具体体现” 。

笛子是迈尔斯的女儿, 母亲的不忠以及父母的离异让笛子感到被二人背叛。父亲虽然关心自己, 但是笛子真正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家庭, 她不加掩饰地宣泄对母亲的失望和对未来继父的厌恶, 美术课上要求画出自己的一个梦, 她画了一条逼真的蛇, 即使引起了老师反感她也不愿做出妥协, 从另一方面来看, 这也是笛子本我中的不稳定因素找到出口的途径。朋友田西西美术课上用美工刀割伤自己之后, 笛子把刀藏在了书包里, 似乎内心隐约觉得要防防御什么, 这是缺乏安全感的体现, 另外, 这次流血意外也让她感受到了这样“小武器”的威力, 她内心或许也潜藏了一丝破坏欲。

但是跟约翰不同的是, 在笛子的自我逐步克服超我和本我之中的矛盾时, 人格中的良知和道德、本能中的爱的力量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最后慢慢找回了自我。笛子内心是善良的, 她正义地反抗自欺约翰的萨克, 还将约翰介绍给父亲的烤肉店做兼职。小说接近尾声的时候, 约翰忍耐的情绪爆发, 造成了校园枪击案。笛子本来也是受害者, 但是在她恢复期间, 她依旧关心着其他朋友的情况, 并询问能否探望关押在精神病院的约翰。

三、约翰:本我失去控制带来的悲剧

然而约翰就没这么幸运了。约翰 • 沃思是帝国中学里最让人捉摸不透的学生, 他一个朋友也没有, 对任何外部刺激、别人的欺凌捉弄都没有反应。因为笛子的关心, 更招来了笛子前男友萨克的报复和羞辱。约翰的父母是波特兰的小毒贩, 因为嫌小孩子会在做生意时碍手碍脚, 常将小约翰塞进洗衣袋, 有时忘记了, 就让他挂一夜。饱受虐待之后, 父母双双弃他而去, 留他跟年迈的奶奶一起过贫困的生活。家庭留给他创伤使他阴郁不语, 在学校里也依旧没有一个友好关爱的环境改变他。

萨克发明了“波兰轮盘赌”的游戏, 给伙伴们看一支枪膛里没有子弹的手枪, 然后让对方对准自己的脑袋扣动扳机, 来测验理智。约翰出人意料地冷静让萨克感到害怕, 于是夜探了沃斯家的老房子, 先要寻找让约翰害怕的东西。后来约翰的秘密开始被揭晓, 与他相依为命的奶奶早在几个月前去世, 而他把她的尸身像块破布一样丢到垃圾场。当被生活逼到极限, 当极度膨胀的复仇的本我爆发时, 约翰走向了毁灭之路。在消失了几天之后, 约翰重新回到学校, 拿着爷爷留下的左轮手枪毫不犹豫地对着平日欺凌他的同学, 扣动了扳机。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能够起到抵抗刺激的防护作用, 并通过以下方式履行这一使命, “对刺激产生意识, 贮存有关刺激的经验 (在记忆中) , 防止过于强烈的刺激 (通过逃避) , 处理适度的刺激 (通过适应) , 最后学会使外部世界产生一些有利于自己的变化。”所以说约翰的沉默的逃避主义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但是童年和成长过程中的悲惨经历, 以及缺乏合适的引导和沟通, 约翰本我中的破坏欲, 或者说是“死亡本能”就要寻找发泄的途径。小说里, 贺瑞斯讲述了他在约翰老房子前见到的一幕, 约翰将狗拴在铁桩上, 用棍子抽打它, 待狗仿佛终于明白逃跑无望, 他又会扔掉棍子抚摸它受伤的身体, 哭着祈求它的原谅。贺瑞斯说那是他见过的最恐怖、最悲惨的事情。约翰渴望有生命对他的遭遇感同身受, 但是却以病态的方式转移了自己遭受的虐待。如何避免受虐者变为施虐者, 也是青少年问题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结语:

《帝国瀑布》生动且富有象征意味地为我们揭示了一个衰败小镇的社会变迁和不同阶层的生活。在信仰贫瘠的工业社会, 必须重新建立人与人、人与宗教、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或者重新建构必须协调本我、自我和超我, 当超我占据上风, 人们过度压抑天性, 而任由本我发展, 必然会致人毁灭。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以及社会的正确引导, 才能使自我健康发展, 成为本我和超我之间良好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纲要[M].刘福堂等, 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7.

[2]理查德·拉索.帝国瀑布[M].马爱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3]方成著.精神分析与后现代批评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探讨 篇8

关键词: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潜意识

弗洛伊德(1856~1939),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在治疗精神病人的实践中,弗洛伊德偶然发现梦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他写出了《梦的解释》一书,于1900年发表。这本书的发表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理论正式形成的标志。弗洛伊德认为,要了解精神病人的发病原因,就要分析其幼年生活史。故称这一理论为精神分析理论。弗提出,他的理论虽然是由研究精神病人得出的,但同样适用于正常人。

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不仅仅是对心理学,对世界文化、艺术、医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领域的研究都要追溯到“潜意识”的概念上。精神分析学派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二势力,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领域里影响最大的流派。《梦的解释》被称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弗洛伊德被称为20世纪对世界文化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和皮亚杰被并称为世界心理学史上的巨人。有人说,20世纪有3位杰出的犹太籍学者:爱因斯坦、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斯坦改变了人们的宇宙和时空观,马克思改变了人们的经济和社会观,弗洛伊德改变了人们认识自身和文化的观念。

弗洛伊德早期的理论提出人心理结构的三个层次是: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意识位于心理结构的表层,所占比例较小,是人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潜意识是潜藏于意识层面之下、位于心理深层的结构,所占比例较大,是人本能的欲望和冲动,是人真实的心理,具有不可知性。前意识位于二者之间(中层)。做一个形象的比喻:意识就像位于地面之上的一个小房间,结构比例小,里面很明亮,房子里有什么,一目了然。潜意识就像位于小房子下面、地面之下的一个很大、很黑的地牢,所占的结构比例很大,里面有什么,不知道。前意识就像警察一样,位于二者之间的地牢出口处,把着关,不准潜意识里的东西随便冲出来获得满足。人在睡梦中时,前意识的控制懈怠了,潜意识的东西经过伪装变换了一下形式出现在梦境中,这就是梦。梦境中出现的情境,即“显性梦境”,运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对显性梦境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显性梦境”所反映的潜意识中的真实心理,即“隐性梦境”。人类个体发育早期的经历:在母体内发育期(胎儿期)的经历、从母体内产出的经历、婴幼儿期的经历,成年后在我们的记忆里不能回忆出来,但在潜意识里存在,有时会出现在梦境中。一个7岁的儿童经常梦见自己在水里游泳,蛇缠住了脖子,并紧紧勒着,他痛苦地挣扎,哭醒后还呼呼地喘着粗气。原来这个儿童出生时被脐带缠住了脖子,险些窒息而死。“自我中心”是幼年期的心理特点之一,表现为对兄弟姐妹怀有嫉妒和敌意,幼年期之后潜意识里面依然存在,变换了一下形式出现在梦境里,于是梦见兄弟姐妹的死亡。幼年期(3~6岁)男孩存在“恋母情结”、女孩存在“恋父情结”。男孩嫉妒自己的父亲,视父亲为情敌,试图取代父亲占有母亲。女孩嫉妒自己的母亲,视母亲为情敌,试图取代母亲占有父亲。潜意识里的“恋母情结”“恋父情结”表现在梦境里,就梦见了父母死亡(常常是梦见和自己同性别一方父母死亡)。有时会出现“预示未来的梦”。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经历,夜里做了一个梦,梦醒之后也没太在意,对梦境的记忆也不是太清楚。过了一段时间发生了一件事,忽然想起好像做过这样一个梦。瑞士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解过一个预示死亡的梦。一位登山爱好者找荣格解梦,说梦见自己登到山顶时,脚渐渐离开山顶升上天空了。荣格感到这是一个预示死亡的梦,告诉那位登山爱好者别去登山了。但他没听从劝告,登山时一位队友失足砸在他身上,两人掉下悬崖身亡。“心灵感应的梦”。关系亲近的人在远方发生了一件事,恰在这时你做了同样一个梦。人的认知可以分为原始认知和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存在于意识中,原始认知存在于潜意识。人的创造性的观念“直觉”和“顿悟”来自潜意识中的原始认知,它们不是经过逻辑推理得来的,是在头脑中突然出现的一种观念。“预示未来”和“心灵感应”的观念有可能是来自潜意识中的原始认知。因为它是不可重复验证的,所以往往不被“主流心理学”所承认。自然界中的现象被人类认识的是少部分,大部分还没有被人类认识。如果试图用有限的认识作为框框和标准去套、去解释无限的自然,不符合框框的、不能被已有的有限的理论解释的,就否定它的存在。这种观点本身就是僵死的、不科学的。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读书笔记 篇9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包括两个主要内容:

(一)梦的解释;

(二)意识的三层复合结构。

《梦的解释》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它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形成,弗洛伊德研究人的潜意识心理,将它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大部分,在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起支配作用,与此相应的人格结构就是“本我(伊特)”、“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方法引入文学批评,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批判方法——精神分析评论方法。这是一种深层的批评方法,他力求通过对文学心理活动的分析和研究,找到作家、读者和人物的无意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对整个文学活动的心理现象作出解释和说明。

根据心理分析的说明,“潜意识”与“性爱”几乎是同义词,性心理分析的中心地位,同样在精神分析的文学评论中体现出来,成为一个基本的特点,当精神分析评论以性爱为研究的中心时,确实是接触到文学的一个重要侧面。但是,其出发点和观点却有很大的失误。下面试从三个方面探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一、创作动力的探索

认为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支配和决定有意识心理活动的动力,是决定性因素,这就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说。这种学说把性的本能看成是所有心理活动的动力,因此,被称为泛性主义心理学说。

在这个基础上,文学的心理分析评论方法也把无意识视为创作的唯一动力,认为一切创作的根本原因在于无意识的性冲动,弗氏称被压抑的性本能为“里比多”,艺术家借助于创作使里比多压抑转移到作品中去。在讨论梦的象征时,他将凡是在梦中出现的长的物体,如木棍、树干、雨伞、匕首等,视为男性生殖器的象征;而箱子、橱子、炉子、各种容器等,则视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明显地表露出他所具有的泛性论观点。对于任何文学的形象和内容,他们都当成性的象征进行分析和研究。一些弗洛伊德的后继者把美国西部电影中的常见的畜牧场看作是母亲的象征,马匹则是生殖器崇拜的象征。心理分析的极端是照搬精神医生对精神病患者的某些解释,一些心理分析批评家把某些作品中的骑马、开车、跳舞、酗酒、地窖等,都看成与性有关的某种象征,把这些描写看作是作家被压抑的潜意识的纪录或升华的表现。

我们认为,这种方法对创作动力的探索有明显的局限性和荒谬性。无意识的动力并非都是性欲,因为在无意识领域中还包含着许多社会的历史的复杂心理内容,简单地把作家的创作动力归之于性的无意识冲动,必然会歪曲或抛弃许多复杂的心理和社会的因素,显得武断、牵强、抽象和狭隘。

二、创作目的的推测

弗洛伊德非常看重本能的作用,把性本能说成是支配人活动的决定因素,甚至认为在儿童期就已开始,如婴儿吮吸和吞咽等动作。弗洛伊德进而以他的学说解释文学艺术,认为艺术具有梦的象征意义,“艺术即作梦”,文艺是受到压抑的里比多升华的形式,作家都是“白日梦者”,以想象代替实际的满足。

精神分析方法认为,文学创作的目的,实质上就是一种本能冲动的发泄。作家通过虚构的艺术世界,实现自己的无意识冲动,使受到压抑的本能欲望得到“补偿”,也让读者欣赏和体验自己的无意识冲动。于是,精神分析方法把任何文学作品都看成性本能冲动的升华,把人的性欲本能的作用强调到了不应有的程度。总是事先确定一个性冲动和表现的目的,然后在作品中去寻找和求证性的象征和体现。在他们的眼里,任何作品与作家总有潜意识的性冲动和发泄,他们把作家的性爱和作品的艺术世界机械地生硬地联系起来,甚至把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和景物都看成是性爱表现的动机和目的。

这种泛性主义的文学评论不是导向庸俗化,就是导向机械和枯燥。它完全不顾文学创作的复杂丰富的内容,不考虑作家创作的社会历史和个性的目的,不是从文学的审美特性上研究文学作品,也根本不顾及作品与作家的特殊精神活动的特点,只是照搬或套用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得出一些牵强附会、生拉硬扯、令人难以接受和信服的结论。

三、人物形象的心理分析

运用精神分析方法的评论家们,往往不管人物形象的社会历史内容,也不考虑人物形象的个性差异,只是一味地寻找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的根源。于是,他们为读者认识和把握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提出了新的解释,像对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等,都作出了别出心裁的研究。

应该承认,这种方法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某些下意识的行动和隐蔽的心理活动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不难发现这种评论方法的明显局限。首先,人物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只是整个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一部分,它只有和人物的意识活动组合起来才有意义。另外,从大师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来看,下意识或无意识的活动往往不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原因,而是有意识心理活动的结果。而弗洛伊德派的琼斯在分析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的主人公时,无视作品人物实际的心理分析,集中暴露了精神分析方法的根本缺憾:从先验的结论出发,主观武断地用人物形象附会自己的观点,对此我们须冷静鉴别。

以上三个方面,着重于评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的局限性的一面,其实它的进步性的一面更为突出。弗洛伊德自己解释说精神分析方法对批评的意义有两点:一是解释艺术品的背后所隐藏的意义,二是解释艺术家作为人的气质。具体地讲,这种批评方法有以下几个进步性。

一,把心理学引进文学批评,追溯构成作品的背后原因的深层本质,纠正了以往的对作品的封闭研究,无疑拓展了批评思维的空间。

二,善于研究作家心理的深层内容,揣摩作品中蕴涵的作家个人的心理情绪,寻求作家个人经历在作品中的印记,挖掘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深层微妙意图。

三,弗洛伊德在创立精神分析理论过程中,在很多时候使用了文艺材料,所以事实上他是在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进行文学批评。心理批评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作家个人心理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既是分析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行为,也是与作家个人的心理联系到一起。

四,弗洛伊德在《梦的解释》中所做的种种尝试和探索,向人们展示了一片没有深入了解过的领域,拓宽了心理学研究的范围,为人们了解自己的心理,尤其是深层心理,指出了一条途径。这正是《梦的解释》能够超出心理学本身的范围,对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其他学科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精神分析方法一方面对我们有启发,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改造和发展。它远不是一个完善的科学的体系,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我们自己的心理学方法体系。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一、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

1、开创了无意识心理的研究

弗洛伊德不仅研究心理现象的表面价值,而且力图探求在心理现象背后所隐匿的精神作用,对人的内心认识更加深刻。弗洛伊德系统地揭露了人心深处、受意识表层封锁和压抑的无意识王国的内幕。

2、开拓了心理学学科的建设

精神分析开拓了性心理学、动力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性一直是个禁区,弗洛伊德不畏世俗、勇敢冲破性学研究的禁区、对性作了系统的研究。正是如此,他才声名狼藉,被人斥为泛性论者,但是毕竟把性现象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开辟了新领域。

人本身是个能量系统、动力系统,他决定着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的心理结构和伊底、自我、超我的人格模式,就是说,本能欲望是人的心理或人格发展变化的动力和动因。由此建立了动力心理学。

弗洛伊德以前人们往往只重视精神病人的外在因素而忽视内在因素,弗洛伊德中使病人的内心冲突和动机,把变态心理学转变为内在精神动力的探索。为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开拓了新道路。

3、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发端于治疗实践的精神分析到了后来逐渐扩展到历史、文学、艺术、美学、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和哲学等领域,成为一种解释个人、文化及社会历史现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治疗的新途径

精神分析突出了心理治疗的价值,创立了一套治疗神经症的方法和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创伤是引起神经疾病的主要原因,主张用精神分析方法来挖掘病人被压抑到潜意识内的心理矛盾以治疗病人,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治疗的新途径。

二、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

1、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正确态度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弗洛伊德从根本上是反对和责难的,他反对马克思把社会形式的发展看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观点,还责备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解释中,只重视经济因素的作用,忽视了心理因素的作用,因而他要用心理因素去补充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真正的社会科学。事实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

2、在方法论上的局限

在方法论上坚持还原论、等同论,坚持用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解释心理活动规律,主张先天的本能是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的内驱力。弗洛伊德用物理学定律和生物学范畴说明人的内在动力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实质上完全抹煞了人的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否定了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把人的高级心理活动简单地归结为低级的物理、生理的活动。这显然是一种典型的庸俗唯物论和形而上学还原论。

弗洛伊德在方法论上的另一个局限是把特殊的变态心理学与一般的常态心理学等同。弗洛伊德把在变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推而广之,企图用变态心理的规律去说明常态心理的发展,把变态心理普遍化,把整个人类的心理看成是畸形的,实质上是一种用特殊代替或否定一般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学说的生物学化倾向

整个学说具有生物学化倾向,提倡泛性论。把一种动物的原始本能,一种脱离社会条件的抽象人性,看成是决定人类精神生活和实践活动的巨大的内驱力,极端夸大人的生物性,贬低了的社会性。

4、整个理论主观色彩浓厚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读书笔记 篇10

在该书中,韦伯论述了两个重要问题: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本质;社会伦理与经济行为的关系。该书在肯定精神与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的前提下,阐述了新教伦理与潜藏在资本主义发展后面的某种心理驱动力(即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某些关系。

韦伯在该书中将国家定义为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这个定义对于西方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

★ 法医工作与伦理

★ 浅谈金融泡沫与投机资本

★ 入党动机之观察与分析

★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分析

★ 分析报告范文

★ 藏传佛教的传统伦理教育体系之探讨

★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与解读

★ 项目运营总结与分析报告

上一篇:“条令条例学习”剖析材料下一篇:2024政法干警“文化综合”备考策略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