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伦斯的成长历程

2024-07-02

弗洛伦斯的成长历程(精选6篇)

弗洛伦斯的成长历程 篇1

《恩惠》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于2008年推出的一部力作,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农场主雅各布和四个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女性、白人男性“契约工人”威拉德和斯卡利以及自由黑人铁匠之间的故事。笔者认为这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小说展示了女性受到男权、父权制和蓄奴制的毒害之后如何走出这种控制获得成长的过程,反映了以弗洛伦斯为代表的黑人女性的觉醒和成长。

1、经历创伤

1.1弗洛伦斯的创伤——童年期被母抛弃

童年时弗洛伦斯被母抛弃的经历成为她人生中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母亲当年恳求雅各布带走自己,自己被抛弃的场景时时出现在她的梦里,小说中有这样的描述:

“求你了,先生。别要我。要她吧。要我女儿吧。”(托妮·莫里森,2013:27)

上述弗洛伦斯被母亲抛弃的痛苦经历时常在梦里出现,正是弗洛伊德所理解的创伤的一种,即对童年早期经历的事件的回忆。其后来在寡妇家的经历和在铁匠家里看见那个小男孩时也想起当年被抛弃的自己,这种场景的回忆是弗洛伊德对创伤的一种理解,即后期经历事件触发的对早年事件的回忆。

1.2“悲哀”的创伤——海难失家,被救失身

“悲哀”,原是一船长的女儿,在海难中父亲丧生,她侥幸存活。这场海难改变了她自由的身份,直接导致了其沦为奴隶的命运,忘记姓名暗示着女性失去了话语权,失去名字意味着失去了自我。第二次致命的创伤就是她失去纯洁。被锯木工救下之后,她惨遭到其两个儿子的强暴,并导致了第一次怀孕。两次的创伤,也给其带来了身体和精神上的严重伤害,正是在双重的创伤之下她成为奴隶,成为商品,成为父权制、男权和奴隶制的牺牲品。

2、收获顿悟

2.1弗洛伦斯的顿悟——被铁匠抛弃

铁匠的到来打破了弗洛伦斯的平静生活,她疯狂地爱上了铁匠,但在爱情中她丧失了自我。在小男孩儿和弗洛伦斯之间,铁匠选择了小男孩,抛弃了弗洛伦斯。“我要你走。不。现在就走。因为你是个奴隶。拥有你自己吧,女人,离开我们。……你向后退着,说,离我远点儿。(托妮·莫里森,2013:155-156)”在这一刻,她才明白在铁匠的心目中,她的爱是低下的,她对他而言,什么也不是。此刻,她顿悟了,她不要再做个奴隶,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为独立的自我。

2.2“悲哀”的顿悟——第二个孩子的降生

由于“悲哀”坚持认为是莉娜把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扔到河里的,所以在远离农场的河岸边上偷偷生下了她的第二个孩子。这次分娩,如小说中所说,“尽管一生中总是被男人——船长、锯木工的两个儿子、老爷,如今则是威尔和斯卡利——拯救,但她自信她这次独自完成了一件事,一件重要的事”,在此刻她得到了顿悟,她甚至想好了自己的名字,“我的名字叫完整”(托妮·莫里森,2013:148),她开始料理日常杂务,开始安排宝宝的一切。

3、获得成长

3.1弗洛伦斯的成长

在被铁匠抛弃之后,弗洛伦斯一下子变得坚强起来,“我一整夜都在走。一个人。没有老爷的靴子,很艰难。”,最终安全回到农场。至此,她真正地获得了成长,她的脚不再是“莉娜说我的脚没有用处,面对生活永远都太娇嫩,而无法拥有一双生活所需要的、比皮革还要结实的脚板”(托妮·莫里森,2013:2)。“不过,失去你之后,我的路清晰了”,这是弗洛伦斯发出的自我宣言,是其发出的自我独立的最强音。

弗洛伦斯获得个人成长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她开始进入太太丽贝卡禁止进入的那间屋子,并在墙壁和地板上记录自己要说的话。她放弃出逃,决定照顾保护莉娜,勇敢承担责任。此时,她在代表女性向男性说话,在努力地争夺女性的话语权。至此,她完成了身心上的质的蜕变和成长。

3.2“悲哀”的成长

“悲哀”的成长体现在第二个婴儿出生之后。小说中有专门记述“悲哀”变化的,“只有“悲哀”的变化在他们看来是一种进步……她信任,但她更需要信任她自己”(托妮·莫里森,2013:160),她开始摆脱对别人的依赖,这个过程也是“悲哀”在逐步地构建自我、实现个人独立的过程。丽贝卡贴广告要把“悲哀”给卖掉之时,她改名字,并计划着逃跑。由此可见,“悲哀”从婴儿出生后,尤其重视自己作为母亲的身份,也正是母亲的身份让逐步找到自我,努力摆脱蓄奴制和男权制的奴役,这也是其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结语:

正如小说结尾弗洛伦斯的妈妈(悯哈妹)的话,即“接受支配他人的权利是一件难事;强行夺取支配他人的权利是一件错事;把自我的支配权交给他人是一件邪恶的事”(托妮·莫里森,2013:184)。小说中的弗洛伦斯和“悲哀”两个女孩摆脱了套在其身上的厚重枷锁,她们不再把人生的支配权交给别人,获得了人生的华丽蜕变和成长,她们不再是男人和奴隶主的附属品,开始以独立的女性姿态开启属于自己的人生,并且勇敢地发出自己的独立宣言。

摘要:小说《恩惠》主要以弗洛伦斯的口吻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以弗洛伦斯和“悲哀”为代表的黑人女孩经历各种成长的剧痛蜕变为成熟独立的女性的过程。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这些女性人物的成长经历,呼吁女性掌握自己的命运,勇敢地建构女性的话语和身份。

关键词:《恩惠》,女性人物,成长,独立

参考文献

[1]托妮·莫里森著,胡允桓译[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3.

[2]周栎.莫里森作品中的女性成长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弗洛伦斯的成长历程 篇2

“青蛙弗洛个成长故事系列”绘本系列之《找到一个好朋友》:

弗洛格邂逅了一只孤独伤感的泰迪熊,觉得小熊很可怜,就把小熊带回了家,并无微不至地照顾小熊,他给小熊 喂 饭、讲故事,陪小熊玩游戏,教小熊说话,他温暖的爱让小熊获得了许多的快乐,并且学会了说话。当小熊离开后,弗洛格伤心不已,思念着小熊,友情的呼唤也终于让小熊重新回到了弗洛格身边,两个好朋友开心极了。呵呵,拥有一个真正的好朋友,那可是一辈子的快乐呢!

英国《图书馆学刊》对这本书的评价是“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里面充满了友情、快乐和爱!”2―4岁是人际交往的关键期,阅读这个故事,无疑能使孩子学会珍惜友情,促进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成长的历程 篇3

金秋九月,是收获的季节。在每年的这个收获之季,都会开始新的征程。金黄色的叶片漫舞纷飞,成熟的硕果挺立枝头,曾经懵懂无知的少年即将步入理想中丰收的九月。度过了高一那段新鲜快乐的时光,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继续成长,继续朝着那扇绮丽绚烂的理想之门迈进。不抛弃,不放弃。

漫长的求学生涯,从小学开始就像一条绵长的路铺展在面前。走完这一程,接着是下一程。在每一个小小的阶段,都会收获很多成功的欢乐,这些小小的欢乐激励着你们一步步走来。当然也会有付出时的辛苦疲惫,也会有偶尔失落时的泪水,然而当你们回转身,却发现这些辛苦和泪水在心底深处已经变成了最美丽的回忆。

昨天,你们可能还是一群年少青涩的孩子,随着岁月的轮回流转,有一天,你们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意识到自我的成长,意识到成长背后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在这个时候,你们会明白很多原来感到迷惑的问题,比如莎士比亚那句著名的台词“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那么你的答案是什么?当你们学着去思考这些的问题,学会从一些角度分析问题时,你们就可以说自己有所得,有所收获。而收获对于求知者来说,是最重要的。不管这份收获有多么微薄。成长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说出自己的答案。要记住,一定是自己的答案!当你战战兢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时,不管别人如何看待,你都可以在心里为自己鼓掌。

一直很欣赏苏轼的豁达胸襟。即使老年不得志时,他也依然充满了生活的热情,依然保有年轻人的那份率性。尤其是《定风波》里的那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知被多少人多少次地吟唱过。而那份洒脱和执著的生活态度又为多少人竞相效仿过。他的这份豁达,是因为经历了太多,在纷繁的人事纷争中,有一种淡定强韧的生活态度来支撑他走过宦海沉浮,使他依然能够看清生活的方向,能够保持快乐生活的勇气。这样一种态度也是成长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

高二的你们,已经褪去了些许稚嫩的痕迹,开始以自己的眼光打探这个世界,来向这个万花筒般的世界证明自己。那就拿出自信,勇敢地面对吧。

远方的路还很长,而你们早已不再畏惧,不再轻易说放弃。

弗洛伦斯的成长历程 篇4

与20世纪早期的试验派小说家如詹姆斯·乔伊斯和弗吉尼亚·沃尔夫不同的是,劳伦斯并不特别关注写作技巧,他小说的创新之处在于探索主人公的心理发展轨迹。最初劳伦斯是准备写一篇名为《姐妹》的轻松小说,但随着他不断修改和改写,这部小说被分成了两部均在劳伦斯作品中有分量的《虹》和《恋爱中的女人》。劳伦斯是最早超越以贫富差别、阶级对立的传统视角批判工业社会的作家之一。他的批判方式是独特的,即以“性爱”作为批判性主题的切入点。也因为对以性心理为中心的自然本性和性爱之美的极力张扬和“淫秽”描写,劳伦斯的《虹》(1915)屡次遭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也被禁出版长达三十年。

劳伦斯肯定人类性爱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性爱是人的自然力量,性本能不应受压抑,性给人的生活带来活力,给人际关系带来和谐。劳伦斯生活的维多利亚社会毫无生气,虚伪透顶,一味地偏重理智,强调意志,冷漠的基督教充满了性禁锢和负罪感,完全否定肉体的自然欲望。劳伦斯深刻地意识到情爱的重要性以及清规戒律压制本性的严峻后果。因此,他试图唤醒人们对自我和人性的追求,发觉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本能和直觉。他崇尚和歌颂自然的美、原始的美、肉体的美,但性爱在劳伦斯作品中的功能远不止于此。事实上劳伦斯并不主张牺牲知识和理智寻求单纯的感官快乐。劳伦斯是别有“用心”的,他认为通过性爱之路而走向人的本性的复归,是抵抗工业化的非人性化和扭转机械文明中西方现代人命运的一大法宝。他主张把两性的男男女女从工业化囚禁的城市工厂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回归伊甸园似的大自然,在性爱中恢复人性,在性爱中享受人生。

19世纪的英国,社会的高度工业化促使人们越来越多地依靠理智、意志、智力去争取更高的地位和财富,获得承认和成功。现代机械文明使人异化,压抑和歪曲人类本能的自然流露,工业文明衍生出机械化和缺乏生气的人,钢铁和煤炭吞噬了人类的肉体和灵魂;社会各阶层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破坏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男女关系。所有这一切最终导致灵与肉的分离割裂,形成了精神颓废、悲观绝望、冷漠无情、寂寞孤独、轻生厌世的西方现代病。劳伦斯希求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恢复人类日益沦丧的生命勃发力和逐渐缺失的生命意识,他着力描写的正是处于灵肉分离状态下男女关系之间的苦闷和无奈,揭示以性心理为中心的人的自然本性如何受到机械文明的摧残;资本主义工业化如何对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破坏。为了强调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劳伦斯重点对比了工业革命前后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在工业革命之前,人们过着和谐的生活,自然富有生命力,一切都充满希望。人们欣赏着自然的美丽,学会了爱和欣赏别人。但到了现代化的社会,美丽的城镇被机械化的工厂侵占,到处都弥漫着黑色的烟雾,人们所见皆是黑暗和肮脏的。

在《虹》中,劳伦斯从新兴的煤矿入手侧面揭示了社会与家庭、婚姻的关系。厄秀拉从舅舅小汤姆———一家煤矿的经理———毫无感情的叙述中,了解到了隐藏在机械文明背后的罪恶。矿工们常年工作在又深又热的矿井中,时刻面临死亡和肺病的威胁,但矿工们居然没有任何抱怨,而是习以为常,甚至亲人的不幸离去之类的悲剧,在饱经生活折磨的矿工以及家属看来反而是一种解脱。严酷的现实,极其恶劣的工作环境,扭曲着人的尊严和一切喜怒哀乐。对于他们来说,家庭和婚姻仅是生活中的小小的插曲而已。矿工们机械地生活着,工作着,生活中的情和欲对于他们已失去了意义,即便有,也只是有如机器运转般的简单发泄。这种骇人听闻的异化,正体现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血腥与残暴。

在小说的开头描述中,劳伦斯就清楚地表明了,与布兰文家族中男性被土地所束缚不同的是,女性一直在谋求着能离开农场去外面的世界生活。厄秀拉·布兰文,布兰文家族的孙女,就成为了第一个摆脱家庭束缚,独自创造自己生活的开创者。《虹》所描写的布兰文一家三代人中,从第二代女性安娜起,开始了对机械文明下两性关系的抵触和鄙弃。安娜不满足没有爱情、理想、信仰和情趣共同点的夫妻关系。她和汤姆的侄子威尔结婚后,夫妻间不断发生冲突。威尔是一个肤浅、庸碌的人,他的精神世界被工业化社会的超负荷压力所摧垮,成为了一具没有思想和灵魂的行尸走肉,他只对女人的肉体感兴趣,在他眼中,安娜仅仅是供他发泄情欲以及生儿育女的机器。安娜为摆脱这一角色的束缚而进行了抗争。尽管她最后还是屈从于威尔的男性意志,沦落为一个世俗的家庭妇女,但在她身上隐约体现了其情爱世界的挣扎与反抗。

《虹》中第三代女性厄秀拉是个具有叛逆精神的新女性:她蔑视宗教和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厌恶机械文明,要求男女平等。当她还是孩子时,厄秀拉就有自己的独立意愿并敢于同自己的父亲抗争。随着她慢慢长大,她反对母亲实用主义式的麻木,讨厌那种生儿育女的日子,反感于家庭那种乱糟糟的生活,一直都想出逃,去过“上帝之子”与“人的女儿”们那样平静的生活。但是当她逃出了家庭的束缚,走入社会后却发现更大的牢笼在等着她,最后她明白只有将自己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再去寻找自我时才会获得更多的自由。厄秀拉对于女性职责的痛恨不仅仅来自于她母亲的生活方式,也来自于自己家中令人窒息的家庭氛围。在她的家庭中,个人身份是模糊没有价值的。令人感到讽刺的是,正是一个男性的到来才使厄秀拉萌生了探寻自己个人身份,逃离令人窒息家庭生活的想法。同军人安东热恋、同居,主要是追求和谐的两性关系,实现精神与肉体的完美统一。但过了不久,她发现安东也是一位内心死如僵虫,灵魂衰朽不堪的“机器人”,于是两人终因思想、志向、情趣、爱好的不同而分手。此时,厄秀拉如同幻化成了月光女身戴安娜,是如此的冰冷坚硬,就如同月亮一般闪耀光辉。安东尼试着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厄秀拉,却发现两人的分开是不可避免的。她反对灵与肉的分离,反对将爱情本身视为目的。她的恋爱失败,是因为她不想再重蹈父母亲灵肉分离的婚姻的覆辙,她是一家三代中唯一一位对机械文明进行了思考、作出独立判断、不断探索追求的新女性。

随着历史的进程,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展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布兰文家族的第三代们也面临着这一历史时刻的考验。厄秀拉,作为第三代的代表,富有现代意识,在这强大的工业机械的力量面前,她仍能够保持自我。而对安东尼来说,他堕落成了一个傀儡,虚伪的信念侵蚀了他的思想。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他们两人的分开是可以预见的。厄秀拉的成长体现了她对自己母亲的反抗。同时,她也在与社会作斗争。她需要找寻到自己的道路。在圣经中,彩虹代表和平。它表示大洪水已结束,一切归于平静。在小说中,如洪水一般的力量和激情贯穿了厄休拉的一生,而她所见到的彩虹,是希望的象征。

在彩虹中,劳伦斯主要描写了布兰文家族三代人纪事并讨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布兰文这三代的经验中可以看出,很明显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夫妻之间,逐渐恶化,从而成为障碍,使他们自我实现和生活提升障碍。因此,彩虹是一个悲剧性的史诗,记录在这期间布兰文家族的生活,但劳伦斯仍然保持朝着未来生活的积极态度。在小说的结尾,虽然厄秀拉不能找到像她的祖先一样的生活,但她不会屈服。事实上,她认为,通过与安东尼的爱情她获得了重生。此外,彩虹在天空中出现代表的承诺和希望,说明厄休拉将在未来寻找她的新生活。因此,更准确来说,彩虹是一个乐观的悲剧。

摘要:劳伦斯的小说《虹》以家族历史的方式叙述自耕农布兰文一家三代人的爱情婚姻关系,体现了三代人对理想人生的追求。通过考察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罪恶,赞扬了男女灵与肉结合式的两性关系的美好。厄秀拉是劳伦斯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她为了摆脱原有的与社会隔绝的生活方式寻求反抗。探讨了厄秀拉的成长过程,她在追寻自我中实现了自我的独立和精神的成熟。

关键词:厄秀拉,成长,虹

参考文献

[1]Ann Fernihough.D.H.Lawrenc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Gamini Salgado.A Preface to D.H.Lawrence[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马志刚,齐元涛.虹[M].中译本.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

[4]伍厚恺.寻找彩虹的人:劳伦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沉默杀手的成长历程 篇5

微声枪械何以微声?

枪械发射时的声音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枪膛内的高温高压火药燃气突然从枪口冲入到周围空气中,造成向外传播的冲击波,称为膛口波,超音速枪弹在飞行过程中在每点的扰动波(点源)形成一个圆锥形包络面,称为弹道激波;此外,还有枪械自动机运动的撞击声等,但这些与前两种声音相比要小得多。

实现微声发射的措施基本上是针对前两种声源的:限制弹头在亚音速范围内飞行,以降低弹道激波,是降低发射噪声的方法之一,配用膛口消声器,使火药燃气经过摩擦、涡流和激波等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以显著减小膛口波,也是常用的消声手段。现代微声枪械往往同时采用这两种手段来达到较好的消声效果。

但是这些常规的消声方法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战术使用的缺点,比如加装了长长的消声器会增加武器的长度,使携行,尤其是偷袭和暗杀中特别需要隐藏携行的难度显著增加。

为此,苏联研制出结构特殊的封闭式微声枪弹,通过阻止发射后火药燃气的外泄,来消除膛口激波,使射击达到较好的“三微”效果。

封闭式微声枪/弹的早期雏形

1929年,苏联的米京兄弟提出一种采用封闭式微声原理的转轮微声手枪方案,获得了国家专利。米京兄弟的微声手枪枪管内膛口部有一个台阶面,配用枪弹的发射药和弹头之间装有比弹头口径稍大的活塞。发射时弹头与活塞一起沿枪管运动至台阶处,活塞与其后的火药燃气被台阶面挡住,弹头在惯性作用下继续前进直至出膛。膛口设有泄气阀装置,在发射下一发枪弹之前必须释放膛内残余的火药燃气,再用通条将活塞退到弹壳内,才能转动转轮发射下一发枪弹,从理论上讲,这种阻止火药燃气外泄的消声方法应该非常有效,但在当时实现起来技术难度很大,使用也不够灵活、方便。因此米京兄弟的方案只能作为一种原理设想,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卫国战争中期,苏联国内在追击炮上开始使用类似的封闭式微声原理,后来设计师古尔维奇将这一原理引入了枪械领域。1943年11月,古尔维奇设计的6.5mm和5.6mm微声枪弹进入红军军械科学试验靶场。该弹借用猎枪弹壳,弹壳口部装有黄铜制作的封口盖,弹头镶嵌于封口盖中心的通孔内,弹头尾部和无烟火药之间装有活塞和液体推动剂。发射后火药燃气推动活塞向前运动,压迫液体推动弹头向前离开弹壳进入枪管。由于水是没有压缩性的,因此枪管横截面积是活塞面积的几分之一,弹头速度就是活塞速度的几倍。当活塞运动到弹壳口部时,被弹壳封口盖挡住,将火药燃气密封在弹壳内,消除了枪械发射时的膛口冲击波;并且由于弹头速度低于声速(6.5mm枪弹初速为189~235m/s,5.6mm枪弹初速为201~222 m/s),基本可以消除弹道激波的作用,因此消声效果还算不错。

当时的作战中,为获取军事情报,侦察兵们经常潜入敌人的指挥部内。这些孤胆英雄在出征时,宁愿携匕首也不愿带枪支,这不仅是基于携行方便的考虑(二战期间,对垒的两军之间通常布设雷区和铁蒺藜等障碍,因而侦察兵对武器的便携性能要求很高),更是因为在对付敌哨兵或发现自己行踪的单个目标时,若使用普通枪械会引起敌军的警觉——营地内的枪声会使敌人觉查到对方的侦察兵已经摸到鼻子下面了——还不如用匕首呢。可是,匕首必须是在近身肉搏时使用,这对侦察兵来说也是个缺憾。因此,这种便携式微声武器的设想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军方的浓厚兴趣。

随后,古尔维奇进一步完善方案,设计了7.62mm微声枪弹及配套使用的转轮手枪,但卫国战争很快就接近了尾声,这种专为侦察兵使用的微声武器在战后一段时期内失去了用武之地。加之这种采用液体推进的枪弹缺点也不少:结构复杂,加工困难,弹壳强度较差,抗冲击和摔打的能力严重不足,在发射时液体会挥发成为大量的膛口气雾,影响了下一发的瞄准,弹壳的直径较大,使转轮手枪的宽度尺寸较大,不利于隐藏携行。因此,古尔维奇的微声枪/弹渐渐被人们忽略、遗忘了。

1954年,苏联著名的轻武器设计师斯捷奇金应克格勃的要求,再次着手研究封闭式微声枪弹并设计出名为SPl(SP意为特种枪弹)的微声手枪弹。他的思路受米京兄弟影响较大。在结构上借用了9mm马卡洛夫手枪弹弹壳和1943年式7.62mm步枪弹弹头,在弹头和发射药之间装有活塞。配用该弹的手枪枪管分为两段,口径分别为9mm和7.62mm。发射时活塞与弹头在火药燃气压力的作用下一起沿枪管前进,行至台阶面时,活塞被挡住,弹头在惯性作用下继续前进,直至出膛。由于技术和工艺问题较多,该弹的研究工作并未走出工厂的试验车间,而仅限于原理可行性的探索。

仓促上阵的第一代封闭式微声枪/弹

经过几代人的探索,苏联中央精密机械科学技术研究所终于研制成功了基本可用的SP2特种弹。该弹借鉴了古尔维奇微声枪弹的设计思路,只是将液体的推动剂改为金属推杆,并将活塞与推杆做成一体。活塞—推杆装在发射药与弹头之间,发射后火药燃气推动弹壳内的活塞—推杆迅速前进,将推杆前面的弹头推出弹壳,直至活塞被弹壳肩部挡住而停止前进,弹头在惯性作用下继续沿枪管前进,离开枪口:而火药燃气仍封闭在弹壳内不向外部喷出,从而达到消除暴霹源的效果。该所特别优化了该弹的工艺性,解决了加工难题,使封闭式微声原理终于走向实用。

SP2特种弹借用了1943年式7.62mm步枪弹的弹头,全弹外观也与其相似。这种做法是出于遮掩暗杀武器、干扰对方侦察方向的目的:在发现暗杀事件之后,必然要对弹头进行分析以确定暗杀使用的武器,并以此为线索侦察案犯,如果在死者或伤者身上取出的弹头与步枪弹头一致,当然会得出案犯使用步枪作案的结论,进而造成侦察方向的错误。这一点非常契合暗杀使用的需求。

SP2枪弹主要存在火药燃气泄漏、威力小等问题,并且发射后的弹壳由于火药燃气压力的作用,其体积扩大而难以从弹膛内拔出。

为此,中央精密机械科学技术研究所继续研究。1966年;拉扎诺夫研制成功了SP3微声枪弹;

SP3微声枪弹沿用了SP2的弹壳和弹头,只是将推杆改为两段式、可伸缩结构,这样在弹壳长度相同的条件下,推杆对弹头的有效助推行程增加到了55mm。但是,可伸缩的推杆结构显然增加了制造难度,而且似乎不是很必要,因为枪弹

威力与单段活塞的SP2特种弹相比提高不大(SP2初速180m/s,SP3初速192m/s),而且火药燃气泄露的问题也未能得到妥善解决。但由于当时美苏的冷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双方都在竭尽全力扩大本国的影响,扼制对方的政治活动,其间政治暗杀等秘密而残酷的间谍战是双方常用的招术,因此作为急需的暗杀武器,SP2和SP3特种弹还是仓促上阵,交付克格勃和特种部队使用。1972年,图拉兵工厂为配用SP3特种弹专门研制的MSP特种小手枪被克格勃和苏军特种部队采纳。随后不久,同样发射SP3弹的NRS特种侦察匕首枪正式列装。

MSP特种小手枪为非自动式双管枪械,其本身并不具有微声功能,由于不带消声器,因而外型小巧,非常有利于隐蔽携行。两支枪管垂直排列,枪管内刻有4条右旋膛线,膛线导程235mm,与AK47突击步枪相近,因此该枪发射的步枪弹头上所产生的刮痕与使用AK47突击步枪发射的刮痕基本一致,伪装效果可以乱真。由于枪弹结构特殊,刚发射的弹壳内封闭的火药燃气使得弹壳温度极高,无法用手直接抓取退壳,因此采用钢制弹夹协助装、取枪弹。枪管和枪身前端铰接在一起,发射后扳动位于套筒座左侧的枪管开锁操作柄,枪管与枪身解脱。枪管后端上抬时,抽壳杠杆将发射后的弹壳推至枪管尾部以便手动退壳,直接用手将装在钢制弹夹上的两发弹同时塞入两个弹膛,再将枪管扣合回位后,扳动扳机护圈下方的待击杠杆完成待击动作。该枪没有击针,而是在枪弹的底火内装有击针,由外部击锤的圆形端面撞击底火。这是因为SP3弹壳内火药燃气压力远高于一般枪械,如果采用常规的前尖式击针撞击底火,容易将底火击穿,造成高压火药燃气从击破口喷向后方的情况。保险手柄位于套筒座左侧、扳机后方位置,保险手柄扳到下方时,扳机后方的滑块被锁住使扳机无法扣动。瞄准装置由片状准星和缺口式照门组成,理论射程25m,但有效射程只有15m。

渐进发展的第二代封闭式微声枪/弹

SP3特种微声枪弹主要缺点是威力小,其枪口动能还不到150焦耳,尚不足当时苏军装备的马卡洛夫手枪弹的一半(而马卡洛夫手枪的威力与世界同类武器相比也是比较低的)。在部队反馈的意见中,对该弹威力不足的反映非常集中。虽然较小的弹头口径及尖头的形状对提高穿透能力有所帮助,但杀伤作用与使用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中央精密机械科学技术研究所又对SP3特种弹进一步改进,研制出威力稍高一些的毒蛇系列枪弹,包括PZ及其后续改进型PZA和PZAM特种弹。

PZ特种弹又改成一段式的活塞—推杆结构,活塞底部有较大的凹坑。发射时,火药燃气作用于凹坑使其周壁扩张并与弹壳内壁贴紧,使燃气密闭效果更好。为保持足够的助推距离,它的弹壳不再拘泥于1943年式步枪弹弹壳的形状:增加了弹壳尺寸,弹壳长达63mm,弹壳口部的内表面有台阶以阻挡活塞的运动,此台阶也起到密闭火药燃气的作用:外表面没有斜肩,为平滑的柱形,增加了钢制弹壳的壁厚,这样有利于减小发射后火药燃气压力,减小弹壳的膨胀,以便于提高火药燃气的压力进而增强威力。弹头仍借用1943年式步枪弹弹头。PZ与PZA、PZAM之间的差别仅在于弹壳内的铝制活塞—推杆形状不同。

为适应尺寸加大的弹壳,图拉兵工厂设计出S4及其改进型S4M“风暴”手枪。S4M结构与MSP类似,同样为双管“撅把式”结构,手动装填,最大的区别是其能够实现自动待击。枪管内刻有6条右旋膛线(发射后,弹头上的膛线痕迹与步枪发射的弹头不同,这有可能会暴露枪弹的真实来历),枪管壁较厚:枪管后端上下端面分别设有凸起和卡铁,可与套筒座牢靠配合,枪管后端面左右贯穿的缺口是放入弹夹的空间,枪管的开锁杠杆位于套筒座左侧、扳机的后方位置。该枪的手动保险位于套筒座左侧的枪管后方位置,并兼作枪管选择器:中间一档为保险位置,上下两档分别对应选择上、下两支枪管发射。在枪弹装填、枪管复位之后,手动保险自动置于保险状态,发射时需要操作手动保险向上或向下并扣动扳机。瞄准装置为片状准星和方形缺口式照门组成,为防止枪顶部的“虚光”影响瞄准,在照门与准星之间刻有花纹。

性能飞跃的第三代封闭式微声枪/弹

SP3弹和毒蛇特种弹采用类似的活塞—推杆结构,发射后推杆突出弹壳之外的尺寸都比较大,使微声枪械实现自动装填的难度加大,因此配用的武器均为手动退壳、手动装填的手枪,再次装填费时费力。而在实际使用中,侦察人员和其他特工人员即使在较近的距离内也会出现两发弹刺杀不成功的情况(未击中目标或目标要害),必须继续迅速射击,而转换其他武器或手动重新装填枪弹都会贻误战机。

为此,中央精密机械科学技术研究所在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又研制出SP4特种弹和PSS半自动特种手枪,于1983年列装使用。

SP4特种弹口径仍为7.62mm,却一改过去沿用1943年式步枪弹弹头的策略,专门设计了圆柱形的钢制弹头,这种形状使弹头的弹道性能和穿甲能力均有所下降,但有利于提高近距离的停止作用,并且由于弹头质量(10g左右)较大,威力仍较为可观。为了保证弹头顺利挤进膛线以获得相应的旋转运动,在弹头前部装有铜制弹带。弹壳长为42mm,弹头完全包在弹壳里面,弹头端面齐平于弹壳端面。特制的活塞上有短小纤细的凸起嵌在弹头底部,取代了前几种微声枪

PSS微声手枪采用常规的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但具体结构与常规手枪相比较为特殊。枪机复进簧安装在套筒内枪管上方位置。枪管由可活动的弹膛和固定式的线膛组成,弹膛可以后坐8mm,并具有单独的弹膛复进簧。击发后,弹头刚探出弹壳就开始切入膛线,火药燃气在推动弹头与活塞向前运动的同时,也推动弹壳和弹膛以及套筒一起向后运动。弹膛后坐8mm之后,被挡住停止运动:而套筒由于惯性继续后坐,完成抽壳和抛壳动作,同时弹膛在弹膛复进簧的作用下前移回位。套筒后坐到位时,其前方内表面的凸起挂住弹膛,使弹膛成为枪机的附加质量,令自动机运动更为平稳并减小自动机撞击的声音。发射机构和手动保险装置借用了马卡洛夫手枪的结构:具有外露式击锤,既可单动也可双动击发,保险手柄位于套筒座左侧后上方,在保险状态下,扳机和击锤同时被锁住。使用弹匣供弹,容弹量6发。在25m距离内,弹头能够在击穿苏军标二级防护标准的防弹衣或苏军68式头盔之后,仍保持有足够的能量使人致命,在30m处能够击穿5mm厚的钢板。射击后的弹壳内封装有高压火药燃气,被自动抛出枪外。

苏联封闭式微声枪械不断完善的动力源于冷战时期间谍战需求的牵引。当时,这种武器的装备数量虽然极少,但使用部门和研制单位对性能的追求却不计成本——一支贴身的微声小手枪或微声匕首枪虽小,不仅关乎行动人员的生死,更关乎军事、政治活动的成败。时至今日,冷战虽已结束,但偷袭和暗杀活动仍未谢幕,反而在隐蔽战线斗争中的意义和作用更加重要,同时,在现代战争中,情报对战争进程的决定作用也更加明显。侦察和特工人员肩负的使命和面临的危险较之冷战时期有增无减,微声手枪仍有用武之地。

俄罗斯的PSS微声手枪和NRS-2匕首枪依旧在编使用,它们的使命远未结束。

一个台湾女孩的成长历程 篇6

我从来没有在一个城市连续居住超过5年,打心眼里,我希望自己就这样一直流浪下去,让各色风景在眼前不停地流转。今天,这个无眠的夜晚,往日的记忆悄然而至,我沉浸其中,仿佛又变成了许多年前的那个小孩子。

孩提时的回忆像个万花筒,用力摇一摇,就幻化出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景象。

那时候,爸爸妈妈刚开始自己创业,异常辛苦。每天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一回到家,就开始在各个角落寻找他们的两个子女。往往在客厅捡着一个已经呼呼大睡的哥哥,打开浴室的门,赫然发现小小的我在浴缸里,洗澡洗得睡着了。至于晚饭,我们常常天才地自己解决了,打开冰箱,不论生的熟的,只要哥哥确定能吃,我们便统统塞进嘴巴吞下去。那年哥哥8岁,我才5岁。

但是,我和哥哥一直是很幸福的,虽然从小到大老是吵嘴,没完没了。老妈都受不了了,常常大吼一声:别吵了!我们相视一笑,换一个话题,接着来。这是我跟哥哥表达感情的方式。现在哥哥每年都不忘给他不听话的妹妹买一双新款NIKE,说,流浪的孩子需要好鞋子啊。真懂我。

2岁我就被爸爸妈妈送进了幼稚园,7岁毕业那年理所当然地成为毕业生代表,因为我可是全幼稚园最资深的成员啊!我是我们幼稚园的老油条,呵呵。

上了小学,我爸爸每天结束工作之后都会检查我的作业,给我上每日必修的辅导课,上完了也差不多12点了。像我这样天天晚上12点睡觉的小孩子也真是少见啊。没有办法,我只能听话地配合爸爸,他小时候的志愿就是当老师。也许从那时起我就习惯享受夜晚的宁静,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

我9岁读三年级那一年,家里发生了一场战争,主战双方当然就是我爸跟我妈了。

其实小孩子家哪会明白大人们的名堂,只记得当时家里气氛怪怪的,我和哥哥经常看不到爸爸妈妈,后来我们两人还被送到一个伯父家住了一年。伯父家的书房里有一整面墙的书,这些书陪伴我度过了那孤独的一年。至今我还怀念着那些阳光灿烂的宁静午后,空气中弥漫着的淡淡花香。

终于有一天,伯父把我从书中世界里拉出来。我看到客厅里哥哥正和一个陌生人兴高采烈地交谈着。伯父说,快叫爸爸呀。我小小的心里充满了疑惑:那是我爸爸?真的吗?就看见"我爸爸"满脸笑容,"过来,过来啊,我是爸爸,你不认识啦?"那个固执地站在墙角的小孩突然开始号啕大哭。

那一年,我知道了原来课本上说的中国大陆离我这么近,原来我爸爸妈妈就是在那里工作啊。1988年台湾半开放对大陆投资,有些勇敢的台湾人就决定渡过海峡,去寻找一片新的天空。我爸爸选择的是福建省,因为那是我妈妈的故乡。小小的我知道了,像我爸爸妈妈这样的人,在大陆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台商。当年家里爆发的战争就是为去不去大陆投资而争吵。妈妈舍不得我们两个小孩,但是爸爸说,男人要有自己的事业。在大陆投资,为家乡尽点微薄之力也是应该的。妈妈听了,擦干眼泪,帮哥哥和我最后一次掖了掖被子(这个我还记得,最后的幸福啊,呵呵),然后开始默默地收拾行李。

就这样,我爸爸妈妈离开生活了30多年的台湾。这里,有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有他们的一对小儿女;这里,每一个角落都散落着他们的美好回忆,但是他们毅然离开了,去了应该熟悉但那时却陌生甚至有些害怕的海峡对岸,开始新一轮的奋斗。

小学的生活还在继续,我仍然是老师眼中的乖宝宝,是班上同学的大姐大,仍然常带领同学去据说闹鬼的废弃屋子探险。小学的回忆像一首欢快的歌曲,一段不知道什么时候开了头、然后就一直循环播放的愉快旋律。一个小弹珠,一张色彩斑斓的糖果包装纸,一个小贝壳,就能带来巨大单纯的快乐。

小学时代最好的朋友叫熊佳乐,我们是不打不相识---一言不和,我恶狠狠地扑上前去,冲着她的鼻子就是一拳,她顿时哇哇大哭,鼻血从掩在脸上的指缝里流出,当然一切是在没人注意的角落进行的。最终她的哭声还是引起了老师的注意,我被老师骂到了臭头(狠狠批评一通)。幸亏我爸爸妈妈不在家,好险好险啊。

天知道当年我怎么有那个勇气去招惹全校最高的女生,但是我们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现在想起她,还仿佛看见她俯视着我说:当年下手真狠啊!

六年级的时候,熊佳乐因搬家而转学了。有一天,她来找我,叫我去她的新家玩。我很开心,好久没有见到她了。那天午后阳光灿烂,两个小女生快乐地手牵手在百货公司门前游荡,两个小脑袋紧贴着趴在橱窗前看一些小女生很喜欢却又买不起的小东西。我们甚至去了教堂。熊熊是虔诚的基督徒,看着她祈祷,我觉得很可笑,但是当她站起来一本正经地告诉我,她向上帝祈祷我们的友谊长存时,立刻有种莫名的感动漫过我的心海。

一切都很美好,但是当我站在她的新家门前,突然觉得今天的快乐已经够了,我对她说:"我想回家,不想进去了。"她很惊讶:"都到我们家门口了啊,进去玩嘛,我给你看我妈妈新给我买的芭比娃娃,很漂亮哦!""我不想进去,我想回家。""真的吗?不要啦,你到我家看看嘛!"那天我固执得像一头牛,就是不肯进去。

现在想想真是怪异啊,我怎么会这样呢?

最后她终于同意了,"好吧,我送你下去。你好奇怪哦。"我笑笑,"以后来你家机会多得是啊,我累了,想回家了。"于是电梯一到,她就送我下去了。

那之后好久我们都没有联系,我也并未在意。一天,我们班长,也是熊佳乐原来的邻居,无意间说起熊佳乐的妈妈去世了。我吓傻了,冲过去:"你别开玩笑了!上个月我还跟熊佳乐出去玩呢,她还叫我去她新家玩呢,我怎么都没听她说啊?我才不相信呢!"班长看着小疯子般的我,很不屑地说:"我妈妈说的啊,就是上个月。这么久了你都不知道,还是好朋友呢!"

后来我打电话给熊佳乐,她不肯接。我辗转打听终于得知,熊佳乐的妈妈确实去世了,因为等不及电梯急着下楼,在楼梯上一不小心失足摔了下来,不知怎么那么不巧就伤到了要害……

让我隐隐感到不安的是,熊佳乐妈妈去世跟我去她家的时间很接近。但是这种不安随着中学入学考试的日益逼近,也渐渐淡忘了。其实台湾的国中(初中)入学是不需要考试的,但是想进入我们地区最好的私立中学复旦中学则需要过五关斩六将,大家都挤破头地努力着。

最终熊佳乐和我一同进入复旦中学,穿上最让小六生(小学六年级生)羡慕的校服---黑裙子,白衬衣,还在白衬衣上打上蝴蝶结。我感到很骄傲,我没给爸爸妈妈丢脸。

我想熊佳乐也应该感到很快乐、很骄傲的。但她总是躲着我。曾经的不安又涌上心头,我真的害怕,害怕极了,这种害怕胜过了上名牌中学的快乐。我必须弄清楚。

终于有一天,她被我堵在校园的角落里,我问她:"熊熊,你为什么躲着我?为什么不接我电话?我们不是好朋友吗?"她看着我,我分明感到握着的那双小手冰凉冰凉的,并且在微微发抖。

她凝视了我一会,小声地说:"我曾经恨过你,很恨很恨你。那天我妈妈就是没有等到我们坐下去的那趟电梯,才走楼梯的……"

刹那间,天旋地转,我最不愿相信、最害怕的事情终于被证实了!

恍惚中她的声音远远地传来:"那时候我每天都在祷告,希望这不是真的,妈妈没有走,只是出差了,不久就会回来的。但是我现在已经想了很多,如果上帝要带走我的妈妈,那就跟任何人没有关系,包括你。上帝教导我不可以憎恨任何人。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去爱这个世界。我不恨你,但是也没有办法面对你……对不起,也许有一天我能主动跟你say hello……但是现在,让我走吧。"

我呆呆地站在原地,看着她离去的背影,心里空荡荡的……第一次,我发现生命是这么脆弱,死亡离我这么近,一个无心的决定会有根本不曾预料的后果。

我后悔。这是我心里最深的悔恨。

一个人的童年什么时候终结?恐怕没有多少人能明确地记得那个分水岭。而对我来说,那是一个无眠的深夜,在一个黑漆漆的小房间里,窗外车灯时明时暗,照亮和熄灭这个小小空间。我被巨大的悲伤包围着,默默地哭泣。

第一次流下无声的眼泪,第一次感到忧郁,对我来说这就是童年的终结……

在那个孤独的深夜,我告别了无忧无虑的小学时代,告别了上课时老是偷偷揪我辫子的后座男生的暗恋,告别了跳橡皮筋给我带来的单纯快乐,告别了在老师面前把头仰得高高的、努力作出一副好孩子模样的我。

上一篇: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下一篇:中韩农产品自由贸易区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