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农产品自由贸易区

2024-07-02

中韩农产品自由贸易区(共7篇)

中韩农产品自由贸易区 篇1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基本趋势, 截至2005年底, WTO的149个成员都分别隶属于不同程度的区域化组织。目前, 欧盟 (EU) 和北美自由贸易区 (NAFTA) 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自由贸易集团, 区域内贸易已经占到全球贸易的1/3, 对集团外的经济体产生了很强的贸易转移效应。面对如此强势的自贸区的发展, 有必要在东北亚建立能与之相抗衡的区域经济体, 我国及韩国具有建立FTA的潜力。

1992年8月中韩建交以来, 双方经济贸易发展迅速。2007年贸易总额达到1405亿美元, 我国已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韩国对我国的出口总额达到了793亿美元, 我国成为韩国最大的出口对象国。中韩两国的经济贸易紧密联系、地理位置相邻及文化背景相似, 具有建立FTA的潜力。目前, 中韩之间的自贸谈判进入产官学联合研究阶段, FTA的建立指日可待。然而, 构建中韩FTA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关于农产品谈判问题, 韩国和智利FTA在推进的过程中, 农产品曾是谈判的一个焦点与难点。虽然我国对韩国双边贸易存在大量逆差, 但农产品都保有顺差, 由于韩国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阻碍极大, 对农产品问题的谈判对中韩FTA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韩两国在WTO规则的要求下, 农产品关税及进口配额都非常之低,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非关税措施, 而中韩农产品贸易中以绿色壁垒政策最为突出。绿色壁垒是贸易壁垒中非关税中的一种, 是一国或地区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 通过制定一系列复杂苛刻的环保制度和标准, 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及服务设置障碍, 限制进口, 以实现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的新型非关税壁垒。绿色壁垒是新贸易保护主义与环境保护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主要通过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等来实施。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绿色技术标准; (2) 绿色环境标志; (3)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4) 绿色包装制度; (5) 成本内在化要求与绿色补贴限制; (6) 推行环保技术标准; (7) 其他一些表现形式:如征收环境关税等。

二、我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一些发达国家除了给农业部门以高度保护, 一般还将资源从非农部门转移到农业部门, 而我国则相反, 农业不但得不到非农业的大支持, 而且还承担着支持非农业发展的任务。相比之下, 韩国对农业的保护水平是比较高的,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随着韩国工业化的实现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 仍然没有放松对农业的投入, 到2002年的农业预算比重仍维持在7.1%。现阶段韩国还有名目繁多的农业生产经营补贴, 农民收入中66%来自于政府的支付, 这种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力度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

1.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韩国绿色壁垒影响的情况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产品进入韩国市场的大门虽然敞开了, 但门槛不降反升, 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过去许多进口国对我国的出口产品采取的是抽检办法, 现在却变成了批批检, 而且检测标准和手段也大大提高。如韩国对我国进口蔬菜的检测, 仅农药残留一项, 最高时检测指标有200多项, 他们根据国内市场及贸易保护的需要, 随时增减检测的技术指标, 从而使我国的出口农产品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1996年日韩俄禁止进口我国鸡肉, 遭遇绿色壁垒原因是不符合国际卫生检疫标准;2005年韩国禁止从我国进口鲈鱼, 遭遇绿色壁垒原因是因为没有注册备案、鱼药残量超标, 令我国遭受严重损失。

2.加入WTO后, 农产品贸易并未得到改善

从表1中可以看到, 对韩国农产品贸易总额虽然是在连年上升, 占我国对韩国贸易的比重却是在逐年下降。同时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每年都有所上升, 但对韩国农产品贸易的比例始终是在10%左右, 对韩国农产品出口存在一定障碍, 出现农产品出口韩国无增长现象。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http://www.agri.gov.cn;商务部网站, http://www.mofcom.gov.cn

三、农产品贸易影响两国FTA进程的因素分析

1.严格的检疫制度。采用严格的技术标准和动植物卫生管理措施。韩国《2002年HS进出口通关便览》显示, 韩国几乎把所有农产品都置于各种质量安全和检疫法规的保护之下, 其主要制度包括转基因加工食品标识制度, 水果、蔬菜、花卉病虫害检疫制度, 口蹄疫、疯牛病疫区产品紧急进口限制制度, 家禽肉检疫制度, 水产品安全检疫检验制度, 177种进口农产品原产地强制标识制度, 农药和有害物质成分标准规定等。其中, 我国的新鲜水果、猪和牛等蹄类肉产品无法对韩国正常出口。韩国对以上产品进口限制措施主要以检验、检疫和安全标准为主要手段, 并在进口检疫和检验上对我国产品采取歧视性政策, 如对我国农产品按6%的比率进行抽检, 而对来自美国等国家的同类产品的抽检率仅为3%。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初步统计, 2003年, 我国向韩国出口但被退运的农产品货值达到1619万美元, 比上年增加了75%, 占当年我国遭退运农产品总值 (8127万美元) 的20%。检验检疫标准过于严格且不够透明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2.韩国农民收入低。自由贸易提高了所有参与贸易的国家的总体福利水平, 但是贸易对国家内部的收入分配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一般情况下, 贸易收益的分配非常不均等。根据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特定要素模型, 贸易会使得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所有者受益;与进口产品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所有者受损;贸易对流动要素所有者的影响不确定。因此, 对资本要素的拥有者而言, 国际贸易使得他们受益, 而对拥有土地的农民而言, 贸易使得他们受损。虽然整体的国家福利有所改善, 但由于贸易收益在国内分配的不均, 导致农民收入水平低下, 韩国农民作为单个利益集团反对开放国内市场。

3.为维护农民利益而进行的农产品市场保护。瑟尔·奥尔森指出:代表团体利益的政治行为是一种利众行为, 也就是说, 这种行为将有利于团体中所有的成员, 而不仅仅有利于实施这一行为的个人。这种政治中的公共品特点意味着, 那些虽然在总体上损失巨大, 但是任何个人的损失都很小的政策不会遭到有效的反对。集体行动难题最容易在规模较小的群体中 (因而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能从有利的政策中获取一份较大的收益) 或在组织良好的集团中 (因而组织中的成员能够被动员去维护组织的利益) 解决。集体行动的困难解释了有些得不偿失的政策仍被采用。农民通常都是一个组织良好且具有强大政治影响力的群体, 他们一直能够从政府那里得到相当高的有效保护。1970年, 韩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总数为4846万人, 其中15~19岁约占8.5%, 50岁及以上人口占38.8%。根据“中国农村研究网"2005年3月的数据, 韩国的农业人口只有353万, 占全国总人口的7.5%, 其中60岁以上人口占57.7%, 而40岁以下的人口只有4.4万人。韩国农业比例低, 一部分政治家为拉农民选票, 而牺牲国内消费者的福利, 对农业实行保护。

4.解决农民失业问题, 保障体系的建立需要时间。自1994年乌拉圭回合迄今, 由于美国、泰国等大米不断以低价进口, 韩国农民目前的负债率, 从平均每人每年开放前的7000美元, 上升到现在的3万美元。而FTA的建立, 无疑会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针对农民、农业问题, 韩国政府需要时间来解决在FTA建立后发生的问题, 如何建立保障体系及如何才能避免国内农业遭受严重冲击等等, 都会延缓FTA的建立。

5.我国农产品对韩国农业可能产生的较大冲击。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的CGE模型推算结果表明, 在零关税贸易条件下, 我国对韩国的农产品出口将增加103亿美元, 韩国农业生产将由此减少11.6%~12.04%。尽管农业在韩国经济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但农业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仍然是韩国解决350多万农业人口基本生活问题的重要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 韩国的农业政策目标和重点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发生了较大改变, 但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并没有削弱, 反而在不断加强。可以预见, 在WTO/DDA多边谈判压力下, 韩国虽会进一步开放农业市场, 但仍将会努力保护本国的农业生产, 以降低进口农产品带来的影响。

6.韩国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心。稻米是韩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在韩国粮食安全战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韩国对开放农业市场考虑最多的就是对进口大米的过度依赖会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正因为如此, 几十年来, 韩国的粮食自给率虽然很低, 但稻米却几乎实现了完全自给。以2003年为例, 粮食自给率虽为26.9%, 但稻米达到97.5%。因此, 大米进口一直是韩国最为关注的问题, 是农产品市场开放中最敏感品目。在1993年乌拉圭回合 (UR) 农业谈判中, 韩国虽接受了最低市场准入管理 (MMA) , 但在履行乌拉圭协议的十年中, 稻米贸易实际上是被置于政府的严格保护之下。预计今后若干年内, 韩国不会轻易放弃稻米自给政策。

7.从我国国内来看, 我国农产品的质量不到位, 许多农产品并不符合国际标准, 使得韩国在建立FTA开放农产品市场上有所顾虑。我国出口农产品生产仍然沿用传统生产方式, 标准不严, 农民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淡薄, 从而导致了许多农产品生产缺乏质量规范和安全约束。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有成本低、价格廉的比较优势, 但被规模小、技术差、产品质量低等劣势抵消了, 实际上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在逐渐下降。加入世贸组织后层出不穷的技术壁垒已经表明, 决定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不是价格, 而是质量。尽管韩国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有时到了苛刻的地步, 部分原因是我国有些农产品内在品质和安全标准没有保障。因此, 只有尽快实现农产品生产质量、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 抓好农产品的质量建设, 才有利于FTA的谈判进程。

四、对FTA建立提出的有关农产品方面的建议

(一) 针对我国国内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措施

1.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绿箱补贴”政策, 保护国内农业。

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原则上把补贴分为两类: (1) 绿箱补贴, 即没有或只有微小的贸易扭曲影响, 可免于削减义务; (2) 黄箱补贴, 即具有贸易扭曲性, 因而属于削减范围内的国内农业支持。应在世贸组织规则框架下, 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增强“绿箱”政策的投入, 以保护和发展我国尚不发达的农业生产力。

2.生态农业产业化。

既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又把绿色农产品的产加销连接为一个整体, 发挥整体功能, 提高经济效益, 是应对绿色壁垒的有效方法。生态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

3.加快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 建立质量监测体系。

我国在农业产品标准制定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001年农业部出台的无公害产品行业标准, 一共涉及62种化学污染。而联合国食物与农业组织迄今为止已颁布了相关限制标准2522项, 美国则多达4000多项。国内标准制定的落后, 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产品质量的提升, 加剧了遭遇绿色壁垒的概率。我国应研究国际农业标准, 相关国家的农业标准和技术法规的主要内容, 建立我国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并转化成出口推荐标准, 与国际接轨。

4.加强科技对农产品的支持, 进行创新, 及时对技术进行升级换代。

农业高科技日益成为发达国家农业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的支撑,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新品种, 进行生物病虫防治, 提高农产品质量。

5.加强对韩国绿色壁垒的动态研究。

时刻关注韩国绿色壁垒的动态, 及时收集、整理、掌握信息, 建立信息库, 以免造成经济损失。以欧盟对我国实施的绿色壁垒为例:2001年初, 欧盟指令增加对我国茶叶的检测项目由原来的6种残余农药检测增加到62种, 其中氰菊脂最大残留药量 (MRL) 值由10毫克/千克降到0.05毫克/千克, 喹硫磷 (MRL) 值由2mg/kg降到0.1mg/kg, 然而国内许多茶叶出口厂家却忽略了新标准的调整, 没有适时做出战略调整, 导致我国2002年对欧盟的茶叶出口减少了37%。

6.培养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 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

针对我国众多的小规模农产品出口企业, 我国应着手培育和建立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 以一个整体的组织形式积极参与农产品国际贸易, 提高企业在贸易摩擦中的应对能力, 通过“用一个声音说话”, 避免国内同行业企业的恶性竞争, 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同时, 通过行业协会收集国际市场的信息, 可以提高企业获得信息的效率、降低企业的信息采集成本, 从而赢得价格优势, 规避因信息不完全造成的潜在的贸易风险。

(二) 针对韩国方面应解决的问题

1.关于检验检疫问题。

希望韩国政府尽快调整进出口的检验检疫标准, 不要对我国的产品采取苛刻的标准。如韩国对我国农产品的残留检测多达100多项, 增加了我国的出口成本。

2.韩国需要转变意识, 要认识到农产品市场的开放是早晚的事情。

受全球自由贸易潮流的影响, 作为贸易大国的韩国, 不得不走市场开放之路, 韩国走“出口开放型”道路让经济发展迅速, 但若是不遵守WTO规则, 被排斥在WTO之外, 韩国的工业将蒙受巨大损失。韩国农史学会主席、国立庆北大学农学院教授李镐澈博士表示:加入WTO以后的韩国农业, 在国内方面, 为了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就要培养专业农业人员来代替小农, 并实施“结构调整政策”来扩大规模;在国际方面, 也要积极应对大米市场的开放。一方面, 韩国应该认识到本国农业比重的降低和结构调整是势在必行的, 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增加只是替代了其他国家的进口, 并不是对韩国农业的根本性冲击;另一方面, 我国也应该认识到韩国农业调整面临的国内压力和困难, 应该加强与韩国有关部门的协商, 将贸易争端引起的损失尽可能地减少, 加快两国FTA的发展进程。

最后, 针对上述分析, 提出两国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合作的模型:

摘要: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 东北亚地区有必要建立区域经济体以顺应潮流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的分析, 提出绿色壁垒的问题及其对中韩两国建立FTA带来的影响:农产品贸易问题会成为中韩FTA谈判过程中的一大障碍。本文最后分别就我国与韩国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与措施及其模型。

关键词:绿色壁垒,中韩FTA,障碍,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韩国产业资源部.2007年出口和进口趋势[R]2008.1.

[2]杨莲娜, 李先德.中国与欧盟农产品市场准入政策比较[J]国际贸易, 2007 (7) .

[3]保罗·R·克鲁格曼, 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4]朴键一, 朴光姬.中韩关系与东北亚经共同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5]商务部网站.反对开放大米市场, 韩国农民阻止美国大米卸货.2006.

[6]余方镇.绿色壁垒背景下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 2006 (6) .

[7]金赛美, 曹秋菊.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 2005 (5) .

[8]李镐澈.韩国农业在世界农业史上的意义与展望[J]中国农史, 2004 (4) .

中韩自由贸易区及其影响研究 篇2

关键词:自贸区,经济增长,倒逼机制

一、中韩自贸区建立背景及概况

中韩两国经贸合作自1992 年两国建交以来, 贸易持续增长, 合作领域也不断扩展到能源、信息技术、物流等不同行业。2014 年中韩双边贸易额已达到2, 354 亿美元, 是建交以来的近50 倍。其中, 韩国对中国出口1, 453.3 亿美元, 下降0.4%;自中国进口900.7 亿美元, 增长8.5%。韩方贸易顺差552.6 亿美元, 下降12.0%。中国已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截至2015 年, 中国在建自贸区20 个, 涉及32 个国家和地区。就贸易而言, 中国与韩国分别是世界第一大和第九大货物贸易国家, 但中国、美国、欧盟、日本作为全球前四大货物贸易国, 相互之间并没有自贸协定。因此, 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意义十分巨大。且其协定的覆盖范围广泛, 不仅包括了一般的自贸区协定所涉及的内容, 还包括原产地规则、贸易救济、植物与植物卫生检疫、技术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经济合作、一般条款等规则领域, 特别是包含了电子商务、竞争政策、环境等“21 世纪经贸议题”。

此外, 中韩自由贸易区协定实现了双方利益的大体平衡, 将对中国和韩国都带来巨大的利益。例如, 在货物贸易领域, 经过最长20 年过渡期后, 中国零关税的产品将达到税目的91%, 进口额的85%。韩国零关税的产品将达到税目的92%, 进口额的91%。目前, 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占到其全部出口的26%, 对韩国来说, 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如此庞大的出口市场意味着巨大的利益。而对中国来说, 韩国是中国第三大国别出口市场, 中国和韩国达成自贸区协定, 对中国未来的出口也是非常重要的推动。

中韩自贸区作为中国迄今为止涉及贸易额最大、内容最丰富、综合水平最高的自贸区, 它的建立将推动中韩贸易和投资, 并能适应全球区域经济发展, 对于东亚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具有推动作用。

二、中韩自贸区建立对我国的影响

(一) 中韩自贸区建立对我国周边地区的影响。中韩自贸协定会产生地区合作效应, 催促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等经济体加速或升级与中国大陆的经济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 最终建成中日韩自贸区, 带动整个东亚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推动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的亚太自贸区 (FTAAP) 的最终建立。作为FTAAP倡议提出后中国在该地区达成的首个自贸区协定, 中韩自贸协定承载着创立FTAAP“试验田”的期望。与此同时, 地区合作的政治效应也是明显的, 比如开城工业园区的大部分产品获得“产自韩国”的原产资格, 这将加速东北亚经济融合, 促进朝鲜半岛、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韩国此前已经与欧盟、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签署了自贸协议, 并且支持中国亚太自由区倡议, 且正在协商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 (TPP) , 但在韩国与其他国家签署的所有自贸协定中, 中韩自贸协定的关税优惠对象数量最多。据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预测, 自贸区协定生效5 年内, 韩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有望最高提升1.25%。因此, 韩国有学者认为, 中韩自贸协定的率先完成, 会成为美国推动TPP的抗衡力量, 有助于淡化美国在本地区对中国潜在遏制的影响。同时, 韩国也可以起到一个中间国家的桥梁作用, 在中美之间发挥沟通作用, 进一步加快亚太经济的整合。

(二) 中韩自贸区的建成对两国产业经济的影响。中韩自贸区建立后, 投资环境的改善使得韩方为增强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将会进一步增加对华投资, 同时也会促进中国扩大对韩国的投资规模。此外, 韩美自贸区和韩欧自贸区为中国企业和产品进入两个市场提供条件, 美欧也可借助中韩自贸区进入中国市场, 韩国在此可充分发挥“自贸区桥梁”的作用, 从而实现吸引外资和扩大就业的最大效果。而韩国对华投资的增加也会发挥同样积极的作用, 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增加, 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同时, 中韩两国在很多产业方面都具有相似性。根据相关规定, 中韩自贸区协定中90%以上的税目产品经过20 年过渡期之后将会降为零。因此, 中韩建立自贸区将会进一步带动韩国高端产品等对华出口, 中国则可积极扩大对韩出口农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等, 发挥双方的互补性, 对中韩的经济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 这个自由贸易协定最特别的地方就是两个国家通过关税削减为零, 使两个市场融合在一起, 并逐渐扩大市场规模。这不仅有助于两国的产业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进行分工, 形成价值链, 更能使双方有效地进行竞争, 并让两国的产业在双方市场上赢取份额, 既在中韩市场获得了规模经济, 又在中韩市场之外获得好处。同时, 中韩两国政府在自贸协定文本中加入了“两国金融企业进军对方国家或开放资本市场时, 双方都应努力提供互惠待遇”的内容。这意味着对方国家的金融企业进军本国市场时, 两国政府从速处理相关批准程序。将金融作为独立一个章节, 而不是像其他自贸区那样包含在服务领域, 将对全球其他自贸协定谈判产生先导、示范作用。

(三) 中韩自贸区建成后对山东的影响。中韩自贸区的建成, 对于与韩国隔海相望的环渤海地区而言, 其必将成为最大受益区, 并有望享受先行先试红利。作为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最多的省份, 山东省的港口和海运行业将率先受益, 而建设示范区不仅有助于提升山东省的对外开放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 作为对韩贸易的桥头堡, 未来随着中韩之间投资和贸易的便利化, 其也将获得更多发展机遇。目前, 山东省有5, 800 余家韩国企业, 韩国在山东省的投资额达到82 亿美元, 占韩国对华投资的23%。从短期来看, 韩国的精细化工、特种船只等产业, 将对山东造成一定影响, 同时也将倒逼山东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山东作为农业大省, 相对价格高昂的韩国来说, 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出口增长都值得期待。

中韩自贸区将成为未来我国参与亚太多边化区域贸易平台的基石, 而由于地理因素, 贸易方式未来将主要以海运为主。山东省的青岛港、烟台港因此都极具竞争力。已成为世界第七大港口、距离韩国最近的青岛港, 作为中韩贸易的主要承担者, 目前已与韩国釜山港、光阳港、仁川港、平泽港、尉山港等港口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往来。据青岛港提供的数据显示, 2014 年青岛港到韩国港口的出口箱量同比实现增长5.8%。从青岛港出口到韩国各港口的贸易箱量同比均呈现不同幅度的增长, 其中出口至光阳港和尉山港的重箱量2014 年分别实现25.3%和52%的大幅度成长。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 中韩自贸区的建立, 加之强力的物流基础和良好贸易政策, 以及青岛附加政策、环境、功能的优势, 青岛港与韩国各大港口之间的合作也会更加紧密, 这必将促进韩国和青岛之间的贸易。

除青岛之外, 在中韩合作中, 威海和仁川的合作具有典型意义。1990 年, 中韩两国尚未正式建交, 威海和仁川即开通了中韩之间的第一条海上航线。经过20 多年的发展, 威海已经成为中国对韩经贸往来最密切、友好交流最频繁的城市。同时, 威海市也在加快推动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开放试验区、中韩商品集散地和中韩信息技术产业园的建设, 并在中韩跨境电子商务、旅游、医疗、现代物流等多个领域积极争取先行先试政策。

三、中韩自贸区建成将对中日韩自贸区形成倒逼机制

中日韩自贸易协定谈判几乎与中韩自贸协定谈判同时启动。一般而言, 建立中日韩多边自由贸易区后, 中韩双边自贸区显得多余。但如今形成这种重复叠加的特殊场景, 完全是由于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进程不尽如人意。日本一直对推动三国自贸区谈判的意愿并不十分强烈, 主要受到以下影响:一是由于历史问题以及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影响, 中日关系变得较为紧张, 同时韩日关系也较为冷淡;二是日本开始将注意力更多放在东南亚, 并试图与美国建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TPP) , 并于2013 年7 月23 日正式加入TPP谈判, 使得中日韩自贸区自正式启动谈判以来进程缓慢;三是除了签署《中日韩投资协定》官方文件外, 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方面鲜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中国是日本和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中日韩加起来占世界GDP的20%, 占亚洲的70%, 占东亚的90%。但中日韩之间的贸易额仅占三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0%, 只因互相之间壁垒太高。而国内一些学者通过GTAP模型, 认为任何自贸区建成后会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增长, 并给成员国带来积极的贸易效应、经济效应和福利效应;同时, 对非成员产生外部不经济, 抑制非成员的贸易发展、经济增长和福利水平提高。因此, 中韩自贸区协议的达成, 不仅降低了中韩双方的经贸门槛, 也能促使双方实现更大范围的互补、更深程度的介入。而今后中韩两国产业链条对接更加密切和准确, 产业将实现深化合作, 并可以根据双方的优势, 结合成一条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此外, 韩国同日本产业相似度较高, 以前不少日本的优势产业, 如今在韩国的发展水平也较高, 部分产业甚至超过日本, 这样就对日本产生一种“替代”作用。有预测指出, 中韩自贸区一旦建成, 预计中国的GDP将增长1%~2%, 韩国增长2%~3%, 中韩有望形成一个人口高达13.5 亿人、GDP高达11 万亿美元的共同市场。值得关注的是, 中韩自贸区的建成, 还将倒逼、反压中日韩自贸区的形成, 改变东亚地区经贸格局。

对于中国而言, 中韩自贸区的提速以及由此引致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的加快, 收获的不仅仅是经济贸易果实。在中国目前已经对外签署的12 个自贸协定中, 除了冰岛和瑞士的自贸协定外, 其余都集中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国家, 这就意味着, 有了中韩自贸区和中日韩自贸区, 中国所面对的TPP“合围”压力将会得到大大稀释。

四、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为了使自由贸易区更好地驱动我国经济增长, 首先, 我国国家决策部门应加大对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视, 从顶层对自贸区的发展战略进行整体规划与发展;其次, 我国应加大改革力度, 逐步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 构建规范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资, 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再次, 我国也应加快推进上海自贸园区建设, 通过建立国内外“双轮驱动”模式, 促使我国经济保持良好经济增长动力。

参考文献

[1]朴英爱, 金香兰.朴槿惠政府加快推进中韩FTA的经济动因分析[J].东北亚论坛, 2014.1.

[2]李垂孝.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中的争端解决机制研究:以中韩经济关系史为基础的分析[D].吉林大学, 2014.

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及结构研究 篇3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 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 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的背景下, 深入研究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 扩大中国农产品对韩出口, 对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农产品的范围定义为“WTO农业协议规定的农产品+水产品”, 并且采用HS4位数编码, 将农产品精确到225个类别, 从中韩两国农业现状、两国农产品贸易结构、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结构等方面深入全面的分析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

一、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概况

中国和韩国虽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差距, 且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很大的差别[3], 但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具有相似的文化习俗和消费偏好, 同时两国都将农业经济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 两国农产品贸易除出现三次波动外, 总体呈温和增长趋势[4]。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农产品占从世界农产品进口的比重最低, 而韩国恰恰相反, 韩国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占从世界进口的比重最高, 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农产品占对世界出口的比重近年来基本保持在10%左右的区间内。相对于韩国出口至中国的农产品占对世界出口的比重而言, 中国要略高于韩国, 但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这表明中国作为韩国的农产品出口市场显得越来越重要, 且各自在对方农产品出口市场中的地位逐渐趋同。中国对韩农产品贸易总额占对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与韩国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占对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变化趋势相同, 但韩国要高于中国。从比重上看, 中韩农产品贸易对韩国而言显得更为重要。

二、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结构

中韩互为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 近年来两国间农产品贸易额不断增长。支撑两国间农产品贸易不断增长的农产品主要类别是什么, 这些农产品又具有何种属性, 这是分析中韩两国农产品双边贸易结构的核心内容。

1. 主要类别。

2007年中国出口至韩国的农产品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玉米” (1005) 、“冻鱼” (0303) 、“制作或保藏的甲壳软体动物等水生无脊椎动物” (1605) 、“小麦及混合麦” (1001) 、“活鲜冷冻干盐腌渍的软体及水生无脊椎动物等” (0307) 、“活鱼” (0301) 、“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其他未冷冻蔬菜” (2005) 、“冷冻蔬菜” (0710) 、“用其他方法制作的未列名果品及食用植物” (2008) 、“制作或保藏的鱼;鲟鱼子酱及鱼卵制的代用品” (1604) 。2003-2007年间, (1005) 、 (0303) 、 (0307) 和 (0301) 这四种产品一直稳居对韩出口前10的位置。

2007年中国从韩国进口农产品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活鲜冷冻干盐腌渍的软体及水生无脊椎动物等” (0307) 、“固体甘蔗糖、甜菜糖及化学纯蔗糖” (1701) 、“冻鱼” (0303) 、“鲜或干的其他坚果” (0802) 、“其他处未列名的食品” (2106) 、“浓度<80%的未改性乙醇;蒸馏酒等酒精饮料” (2208) 、“鲜、冷、冻鱼片及其他鱼肉” (0304) 、“调味汁及其制品;混合调味品;芥子粉等” (2103) 、“加味、加糖或其他甜物质的水” (2202) 、“种植用的种子、果实及孢子” (1209) 。2003-2007年间, 产品 (0307) 、 (1701) 、 (0303) 和 (0802) 一直占据进口前4名。而产品 (0307) 、 (1701) 、 (0303) 、 (0802) 和 (2106) 五年来稳居进口前10的位置。从中可以看出, 中国出口到韩国的主要农产品的贸易量较为稳定, 所有产品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0, 其中贸易量最为稳定的是“活鲜冷冻干盐腌渍的软体及水生无脊椎动物等” (0307) 。2003-2007年中国从韩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的贸易量也非常稳定, 所有产品的变异系数也均小于100, 其中变异系数最小的是“鲜或干的其他坚果” (0802) 。因此, 中韩两国间主要贸易农产品的品种较为稳定, 而且品种的波动幅度较小。

2. 基本属性。

本文借鉴卢锋等 (2001) 对农产品的分类, 将农产品按照其“属性”分成6个子类, 分别是:大宗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园艺类产品;饮料及烟草;其他农产品[5]。从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属性来看, 2003-2006年间中韩两国进出口的主要农产品种类比较稳定。在出口排名前50的农产品中, 出口产品种类最多的是“其他”, 之后依次是“大宗农产品”、“园艺类产品”、“水产品”、“饮料及烟草”、“畜产品”;在进口排名前50的农产品中, 进口产品种类最多的是“园艺类产品”, 之后依次是“大宗农产品”、“其他”、“水产品”、“畜产品”、“饮料及烟草”。2007年中韩两国进出口产品的波动较大, 在出口产品中“其他”类产品比上一年减少了7项, 排在了出口的第二位;在进口产品中, “其他”类产品比上一年增加了7项, 排在了进口第一的位置。可以看出, “大宗农产品”和“其他”类产品是中韩两国相互进出口最多的农产品种类。

三、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结构

中国一直是韩国重要的农产品进口市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 中韩农产品贸易对韩国更为重要。中国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到底处于何种地位, 主要竞争对手是哪些, 了解这些问题对于扩大中国农产品的对韩出口具有重要作用。

1. 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总体情况。

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巴西、日本、俄罗斯、新西兰、加拿大、阿根廷和越南依次是2007年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排名前10位的国家。从时间序列上看, 2003-2007年间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相对稳定, 上述国家是韩国主要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国。从该表还可以看出, 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排名前4位的国家基本没有变化, 除2005年和2007年中国由第二升至第一外, 其他年份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排名前4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和巴西。由此可见, 美国、澳大利亚和巴西是中国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

2. 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市场份额。

2003-2007年间中国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所占份额维持在20%左右, 美国和中国差不多。从这五年的平均值看, 中国为21.70%, 美国为21.85%, 美国略高于中国。2007年澳大利亚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的比重为9.58%, 约是中国和美国的一半份额。巴西是韩国农产品第四大进口国, 所占份额虽然不高, 但比较稳定, 2003-2007年间的份额在4.38%-5.80%之间波动。从2003-2007年间各国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所占份额变化情况来看, 中国和美国均呈现微弱的负增长状态, 而澳大利亚和巴西均为正增长, 其中澳大利亚的年均增长率达到7.75%, 巴西为1.57%。可以得出, 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上, 美国是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 澳大利亚和巴西所占份额虽然不高, 但却不容忽视。

四、结论

总体而言, 中韩两国耕地资源稀缺, 韩国在农业生产技术上具有优势, 而中国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具有优势, 这是中韩两国农产品双边贸易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 两国农产品贸易虽然出现三次较大的波动, 但并没有改变总体呈温和增长的发展趋势, 也没有改变中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的基本格局。从比重上看, 中韩农产品贸易对韩国而言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中韩两国间主要贸易农产品的品种较为稳定, 而且品种的波动幅度较小。从两国农产品贸易属性看, “大宗农产品”和“其他”类产品是中韩两国相互进出口最多的农产品种类。近年来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相对稳定, 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和巴西是韩国最重要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巴西是中国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

参考文献

[1]崔渶敦, 王要武.中韩贸易的现存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 2008 (3) :118-122.

[2]商务部外贸司.农产品出口“十一五”发展规划[R].北京:商务部, 2006.

[3]田维明.中日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和前景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5) :4-11.

[4]刘兴华, 胡芳.中韩农产品贸易的结构变动与发展趋势[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3 (108) :82-85.

中韩农产品自由贸易区 篇4

关键词:青岛,农产品出口,FTA

中韩FTA谈判一直受到关注。因为,韩国与中国的产业结构具有较大的互补性。2013年,韩国已成为我国的第四农产品出口国,就亚洲国家和地区来说,其在我国农产品贸易对象国中仅次于日本。中韩FTA谈判的签订,使两国产业结构的互补性更加融合,同时也将促进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青岛农产品出口总量逐年增加,农产品出口一直是青岛重点出口商品之一,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中韩FTA谈判中有关农产品方面的主要内容和出口关税的变化势必影响对韩农产品出口发展,所以及时了解、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韩FTA谈判的沿革及主要内容

2005年7月开始,经过民间可行性研究、官产学联合研究、TOR(协商范围)协定,为启动实质性双边会谈中韩两国做了历时近7年的准备工作。从2012年5月正式谈判启动到2014年11月6日两国在中国北京宣布中韩FTA协定签署,经过了11次谈判。根据谈判成果,在开放水平方面,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均超过“税目90%、贸易额85%”。协定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共17个领域,包含了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环境等“21世纪经贸议题”。同时,双方承诺在协定签署后将以负面清单模式继续开展服务贸易谈判,并基于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模式开展投资谈判。中韩FTA谈判实现了“利益大体平衡、全面、高水平”的目标。

二、中韩FTA主要内容分析

中韩FTA协定中不仅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还包括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贸易救济、植物与植物卫生检疫、技术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电子商务、环境、经济合作、一般条款等11个规则领域,特别是包含了电子商务、竞争政策、环境等“21世纪经贸议题”。谈判共涉及17个领域、22个章节,是一个范围十分广泛的自贸区协定(见表1)。

1、中韩FTA协定的主要内容

此次FTA谈判达成一致,涉及到中韩两国产品税目的90%,贸易额的85%都实现了自由化。也就是说90%的税目、85%的贸易额经过一段过渡期后,不管现在关税有多高最终关税将降至为零(见表2)。两国全部品目的90%以上将取消关税。其中,中国进口韩国商品中的91%将于20年后取消关税;韩国进口我国商品的92%,将在20年后取消进口关税。

2、中韩FTA协定农产品关税减让的主要内容

(1)韩国关税减让情况。从中韩FTA协定签署的主要内容上看,韩国方面共计1611个农产品中的约36%即581个品目设定为超敏感品目,其中93%未被列入关税减让之列。从品目数来看,自由化率只达到64%,中韩FTA协定从韩国的角度来看是开放程度最低水平的多边会谈。从协定内容上看,设定了超敏感品目581个中的93%,即541个品目未列入关税减让范围之中;剩余的26品目为部分关税减让项目;7个品目设定为关税税率配额(TRQ)。

大米、大麦、土豆、牛肉、猪肉、鸡肉、苹果、梨、辣椒、大蒜、洋葱、人参等主要新鲜农畜产品541个品目未列入关税减让的协商范围。木薯、小麦(粉碎物)、玉米种子、燕麦等15个品目以现有关税(木薯-887%、小麦-288%、甜玉米328%、燕麦-554%)为基准消减关税130%。芝麻、红豆(干燥/其他)、麦芽(非烤制)、地瓜淀粉等7个品目施行关税税率配额制度(TRQ)。其余的1030个品目中216个的关税将要即时废止,其他品目于20年内取消关税。设定为敏感品目的441个品种中15年内取消关税的品目为202个;其余在20年内取消关税的品目共计236个。另外,20年内取消关税,但第11年起和13年起取消关税的有2个(其他果实制品、其他果实果酱)和1个(其他中药材)。一般品目589个中即时取消关税的有216个;5年内取消关税的有209个;10年内取消关税的有164个。

特别是调味蔬菜(辣椒、大蒜、洋葱等)、肉类(牛肉、猪肉等),以及水果(苹果、柿子、梨等)韩国国内主要农产品市场的开放被抑制,对韩国的农业起到了保护作用。相反,我国特别是青岛优势农产品对韩出口带来不利影响。

(2)中国关税减让情况。从我国关税减让的情况来看,1131个品目中的102个品目设定为超敏感品目,304个设定为敏感品目,关税减让的品目为725个。大米、食糖、干燥人参、板栗、小麦、植物性油脂、奶油、面粉、糖类等101个品目设为例外,牛肉(新鲜)、猪肉(新鲜)、鸡肉(新鲜)、面条、果汁、蔬菜汁、天然蜂蜜、加工奶酪等;泡菜、其他调味料、速食面条类、咖啡制品、谷粉制品、酱油、发酵酒、冷冻鸭肉等品目设定为敏感品目,20年内陆续取消关税。10年内取消关税的品目有苹果、梨、葡萄、桃、草莓(新鲜)、牛肉(冷冻)、猪肉(冷冻)、鸡肉(冷冻)、腊肠等。

(3)与农产品贸易协定相关的其他内容。中韩FTA协定中与农产贸易相关的内容还有原产地规则、动植物卫生检疫等内容。首先是原产地的规定,新鲜农产品(1-14类)严格施行原产品规定,农产品加工品(15-24类)原产地规定实施宽松规定。只有谷物、奶制品、花卉和蔬菜、水果等产品,从播种到处理在本国或使用对方国原料进行的加工品可获得特别关税优惠。同时,腊肠、巧克力、奶粉制品等使用进口原料的加工品也可获得特别关税优惠。其次是动植物卫生检疫的规定,协定规定中韩动植物卫生检疫以现行的WTO规定为基准。履行WTO/SPS的同时,中韩两国同意为SPS事项设立协商委员会,为解决今后发生的纷争提供谈判平台。在初期(第8次会谈起),我国提出了以区域认证为基准的SPS。但是,韩方坚持WTO框架下的SPS,最终有关SPS未列入FTA争议解决范围。同时,为实施WTO/SPS和中韩两国SPS事项双方同意设立SPS委员会。为此,将有关动植物检疫问题列为两国高层次会谈来解决。

总体来说,中韩FTA协定的签署,为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安排,促使两国贸易规范化发展,促进两国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双方互利双赢。

(注:品目数为HS2012韩国(HSK),进口额为2012年数据。资料来源: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自由贸易协商网(www.fta.go.kr)各FTA说明资料整理。)

(注:资料来源:韩国农水产部,韩·中农业部门协商结果与对应方案(2014.11.14)整理。)

三、中韩FTA对青岛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利用沿海地域优势、较好的工业基础、便利的交通特别是青岛港全国农产品进出口规模最大的口岸等条件,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培育了规模化农业和特色农业,形成了规模化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质量的提升。青岛市农产品出口总量逐年增加,始终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农产品出口一直是青岛市重点出口商品之一,多年来,一直占据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30%左右,占全市总出口量的一成,保持15%的稳步增长,已成为国内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基地。其农产品出口总额由2006年的22.56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48.89亿美元,出口市场以日韩为主,对日韩农产品出口中蔬菜占据重要地位,对韩农产品出口占到33.4%(2012年),对日出口占22.2%。近年来,青岛农产品出口呈现出多元化良性发展势头,同时加大了对中东、俄罗斯、非洲和南美等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的开发,并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中韩FTA的签署与事先所期望的农产品开放程度有很大的差异。首先是不利条件,就青岛农产品出口的优势产品如大蒜、洋葱、辣椒等调味蔬菜、水果(如苹果、梨、葡萄、核桃)、禽畜产品中特别是鸡肉没有列入此次关税减让谈判之列。这些产品对山东省乃至青岛市对韩国出口的增加带来了不利影响;我国国内市场的开放也会对农产品市场带来冲击,10—20年内对苹果、梨、葡萄、草莓和冷冻猪肉、鸡肉的开放,将为青岛生产企业和农户带来冲击,在过去的廉价劳动力优势逐年降低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将难以实现。为此,今后在国内市场上与韩国进口农产品进行竞争,要提高农产品安全,同时提升产品质量和品质。其次是有利的条件,如泡菜、混合调料、粉条、地瓜、花生制品、蔬菜(初加工制品)等11个品目以现有关税为基准减低关税20%,对韩出口泡菜、花生和粉条(地瓜淀粉制品)、其他蔬菜(初加工制品)的扩大出口带来了机遇,这些农产品也是青岛对韩出口的优势产品。葡萄酒、花生油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制品,经过10—20年内取消关税,也为这些产品扩大对韩出口带来机遇,同时这些产品在韩国市场上要与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进行竞争,这又是挑战。

(注:资料来源:韩国农水产部,韩·中农业部门协商结果和对应方案(2014.11.14)整理。)

四、中韩FTA框架下促进青岛农产品出口对策建议

1、深入研究,充分利用好中韩FTA协定

政府相关部门提早进行中韩FTA协定的研究,做好服务外贸企业的各项准备,对企业进行培训教育,使企业早准备,充分利用中韩FTA协定制度安排。灵活运用中韩FTA协定中的电子商务相关协定和原产地税收优惠等相关协定,充分利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优势,降低青岛农产品对韩贸易成本,促进青岛对韩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2、提升农产品品牌意识,开拓自主品牌

青岛市农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由于产品加工出口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国际市场的营销能力滞后,自主品牌建设和品牌保护不力,缺乏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品牌。目前中国对韩农产品出口呈现严重的“贸易不足”,对韩出口存在巨大的潜力可开发。青岛对韩国市场营销能力差,主要依赖于韩国进口商,流通渠道不畅,应提高品牌意识,加强品牌保护,创建自主品牌,积极开拓自主营销渠道,建立有效的流通渠道,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对韩农产品出口品牌效益。

3、加大政府对农产品出口和生产的政策扶持

充分利用中韩FTA框架下的政策空间,建立健全促进青岛对韩农产品出贸易的政策体系。加大对出口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出口农产品生产条件,生产安全监管,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发挥政府职能,有效利用中韩FTA的各项协议,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出口信息体系,提高农产品对韩出口的竞争力的同时,提高对出口农产品基地的扶持力度,加强对农产品的生产管理,提高安全水平和产品质量,提升竞争力,以应对由于对韩农产品的开放带来的负面影响。

4、建立健全与中韩FTA相关联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提高行业标准

农产品贸易的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完善,使得农产品及食品方面的监管不严,无章可循。政府应尽早出台和完善与FTA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制度,使农产品从种植、生产管理、加工等各个环节有章可循,为青岛农产品对韩出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郑燕、张吉国:中国对韩农产品出口贸易分析[J].农业科学研究,2014(2).

[2]冯小青:青岛市农产品出口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3(4).

[3]潘伟光、杨祺、Hsiang-Tai Cheng:中韩双边贸易协定能否促进中国对韩农产品出口[J].生产力研究,2013(6).

[4]JinkaoS uh(音译):韩·中FTA给韩国农业会带来怎样的影响[R].视线集中GASnJ第186号,韩国GS&J研究所.

[5]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自由贸易协商网[EB/OL].www.fta.go.kr.

中韩文化产品贸易研究 篇5

韩国商品近几年来在中国市场上可谓随处可见, “韩货”热销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先通过韩剧将韩国文化内涵传入中国, 以《蓝色生死恋》和《大长今》为代表的多部优秀电视剧, 形成了巨大的“韩流”, “韩流”威力带动了“韩货”的热销, 包括现代轿车、三星电子产品、韩国美容产品、韩式生发产品等等, 并通过电子产品扩散到饮食、美容、生发、医疗等多个产业行业。

从1992年开始, 随着中韩双方建交所带来的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 在双方贸易总额不断增加的同时, 中方的贸易逆差数额也在逐年增大。根据商务部的统计 (除台湾地区外) , 2005年中国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是韩国。总逆差417亿美元, 比2004年增长了21%。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 中韩两国2007年双边贸易总额达1598.9亿美元, 其中, 中国对韩出口额为561.4亿美元, 进口额达1037.5亿美元, 逆差476.1亿美元。这意味着中方要动用更多的国际储备才能实现彼此间的贸易平衡。显然, 在中韩双方贸易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分享中, 中方的代价比韩方要大得多。

据韩国文化观光部公布的《2004年韩国文化产业白皮书》指出, 涵盖了韩国出版、漫画、音乐、游戏、电影、动画片、广播电视、广告、因特网及移动文化信息等10个领域的文化产业的市场销售额为50万亿韩元 (按当年汇率约合437亿美元) , 约占当年韩国GDP的6% (世界平均是4%, 中国是3%) , 比2003年增长13.3%, 远高于同期4.6%的经济增长率。

韩国文化产品主要出口市场通常是韩流文化盛行的国家和地区。韩国政府把中国内地看作韩国文化产品最有潜力的市场, 正大力推进韩国文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韩国外交通商部指出, 到2010年, 韩国要力争出口到中国文化商品占10%的市场份额。

二、中国文化产业对韩贸易逆差的原因

(一) 中韩文化产业比较

1. 组织管理机制方面的差异。

韩国政府文化观光部设立的“文化产业局”是主管文化产业的政府职能部门。根据《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 韩国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委员会”。文化观光部先后设立“韩国工艺文化振兴院”和“文化产业支援中心”。随后又将“文化产业支援中心”扩建为“文化产业振兴院”, 全面负责文化产业具体扶持工作, 同时侧重音乐、动画、漫画和卡通形象产业的发展。与原有的广播影像、电影、游戏等主管单位分工协作, 推动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而我国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上领导和管理却不容乐观:一是政事、政企不分, 管办不分;二是国有文化资产被条块分割, 上下分割, 部门分割, 资源分散, 低水平重复建设, 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效益低下;三是政府包办文化、公款消费文化、文化市场发育缓慢。

2. 资金支持机制方面的差异。

韩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 多渠道筹措文化产业发展资金, 按照“集中与选择”的原则, 有目的、有重点地实施资金支持, 在经费上确保文化产业的发展。2002年文化产业振兴院国家预算拨款、投资组合、专项基金共融资年上调9.1%, 进入“1兆韩元时代”, 2003年达1兆1673亿韩元。随之, 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 文化产业预算由1998年的168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878亿元, 占文化事业总预算的比例由3.5%增长到约17.9%。另外, 韩国政府还通过设立多种专项基金, 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文艺振兴基金、文化产业振兴基金、信息化促进基金、广播发展基金、电影振兴基金、出版基金等。不仅如此, 还通过运作“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以及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 实行多种优惠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

目前我国文化企业投资渠道单一, 资金不足, 已经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 当前迫切需要做的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引导文化企业投资趋向, 拓宽投融资渠道, 为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

3. 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

韩国政府自2000年至2005年共投入2000多亿韩元, 抓紧培养复合型人才, 完善人才管理系统。产、学、研联手, 成立“CT产业人才培养委员会”, 负责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协调等, 设立“教育机构认证委员会”, 对文化产业教育机构实行认证制, 对优秀者给予奖励和提供资金支持。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和人才危机目前已经呈现出来。虽然开始文化产业方向已经开始招收博士生, 而且在上海交通大学等少数几家单位设置了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训基地, 但这远远不够满足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可以说在一段时期内, 人才将是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二) 中韩贸易逆差的原因

1. 未将进行经济化传播。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文化就是文化, 生意就是生意, 很少想到去卖“文化”。因而中国现在还没有能够将丰富的文化元素进行转化, 生产出能够吸引人的、占领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 尤其是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品牌性文化产品。令人尴尬的事情出现了:端午节成为韩国的, 并成功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韩国的申请书中写得清清楚楚:韩国的端午祭源于中国, 但现在却凝聚了韩国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这不仅造成了我国文化资源的位移, 更是摧毁了我们传统文化元素的核心内核, 在思想和文化上对中国人的基因进行了改造。可是我们至今却依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警醒。

2. 货物贸易未能承担宣传文化元素的责任。

WTO《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将文化产品分为三大类近20项, 可见文化产业涉及的面广、涉及到的传统产业多。可是尽管中国的货物贸易总量惊人, 但却没能对文化产品贸易做出应有的贡献。

从客观上说出现这种情况主要由于货物贸易与文化贸易分属不同产业, 两者的生产方式、产品形态、消费需求和方式等都不同, 造成经营方式、贸易方式等都不一样。从主观上来说, 重视文化娱乐活动, 轻视文化贸易的现象严重;文化产业的投资回收期较长, 也使从事货物贸易的人不大关心文化产品的生产和贸易;货物贸易的生产者可以就是经营者, 但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却绝大部分不是经营者, 这造成了利益的重新分配, 也使投资者对于文化产品生产的投资兴趣减少。

三、利用文化交流扭转贸易逆差

(一) 中韩文化交流在贸易中的双赢

中韩文化的交流合作与两国同西方各国的文化交流有着截然不同的本质区别。中韩两国有着共同文化的认同, 两国的文化交流合作势必会展现出双赢的局面, 这对两国共同应对文化的全球化提供了极好的基础。

从文化上来说, 中韩两国同处一个文化圈, 即“儒学文化圈”或者“汉字文化圈”, 在漫长的岁月中, 形成了两国同奉儒家思想为主导并辅以释、道二教而三教合一的深厚的传统文化。故而, 中韩两国在文化领域的合作和交流在未来更需要加速进行、纵深发展。中韩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势必为中韩政治、经济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基础支持, 这已经得到了中韩两国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的高度认同。

(二) 中韩贸易中“文化营销策略”的运用

1. 提高文化营销力认识。

进入21世纪后, 国际贸易中以价格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态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文化所蕴含的巨大生产力正在被释放出来, 文化创造财富的神话已经变为活生生的现实, 文化生产力事实上已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文化除了直接作为商品、资产进入市场之外, 还成为现代营销的资本。文化营销与营销文化进一步令人关注。文化营销, 是指以消费者文化需求为导向的营销观念, 以文化创造和文化渗透为手段的一种营销方式, 也就是利用文化要素开拓市场、促进商品销售的方法和手段。营销文化, 则是指营销活动中注重文化的要求。两者都是可以为提高商品文化营销力服务的,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都必须加以重视。

2. 发挥文化在商品中创造价值的能力。

“商品文化”的创造包含在设计、生产、包装、装潢设计、经营商品的活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发挥文化在产品创意设计中创造价值的能力, 即文化创意力。创意力特别是在广告创意设计、艺术产品、网络游戏产品、工业产品设计和娱乐产品拥有强大的优势, 是这些文化产业产品的财富源泉。由此, 在国际贸易中要特别加以注意发挥文化在产品创意设计中创造价值的能力。

3. 通过战略性贸易政策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政府通过贸易政策与谈判手段的灵活运用可以影响一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有自己的国情, 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 具有中国特色之路。

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就要建构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要用市场的观念和手段去打造。这就需要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规划和管理, 如尽快建立一套动态有效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 制定有利于促进文化产品生产和贸易的政策法律, 包括文化贸易的项目审批、外汇管理、商品结构、税收优惠政策等。

4. 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拓展国际市场。

面对国外媒体大规模兼并重组势头, 中国文化产业要加快重组步伐, 打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所有制之间的界限, 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方式建立大型跨行业集团, 实现企业规模经营和资源优化配置, 建立企业品牌和文化产品品牌, 进军国际市场。

摘要:中韩两国有着共同文化的认同, 但由于中国未将文化元素进行经济化传播以及货物贸易未能承担宣传文化元素的责任等原因, 以及中韩文化产业在组织管理机制、资金支持机制、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差异, 导致中国文化产业对韩的贸易逆差。应不断提高文化营销力的认识, 发挥文化在商品中创造价值的能力, 通过战略性贸易政策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以达到利用文化交流扭转贸易逆差的目的。

关键词:中韩文化产品,贸易逆差,文化元素

参考文献

[1]徐展.学子论文:韩剧十年, 别样的浪漫[EB/OL].人民网,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4110/113772/7233649.html, 2008-05-13.

[2]倪军.“文化营销”是国际贸易中最基本的先行营销要素[J].现代商贸工业, 2007, (7) .

[3]赵有广.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及其原因分析[J].学海, 2006, (10) .

中韩农产品自由贸易区 篇6

一、中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

1中韩农产品水平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资料来源:联合国统计署创立的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

由表1-1可知,2002-2008年除2005-2006年表现出强产业内贸易特点,2003-2004年表现出产业内贸易稍微强于产业间贸易外,其他年份均表现为产业间贸易较强的特点,并且表现不够稳定。两国间的贸易变动除了表现出产业间贸易为主导的特点外,还表现为较强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特点,除2004-2005年和2006-2007年以外,都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强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二、中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

对2002-2008年中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表明,中韩农产品贸易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贸易结构呈很强的互补性。中韩之间的贸易变动主要由产业间贸易为主导,产业内贸易主要由技术差异为主导。这说明中韩两国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比较低,主要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进行贸易安排,由此看来,中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巨大的贸易逆差

近年来,中韩农产品贸易的增长速度较快,2005年达到30.53亿美元,15年增长了近3倍,但与总体贸易所不同的是,韩国对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逆差较高,2005年达到25.61亿美元。[11]与两国贸易总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产品贸易比例很低,目前仅占2.7%,且大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随着中韩两国之间经贸往来的更加频繁,巨大的贸易逆差将会对中韩贸易产生不小的影响。

2. 激烈的贸易摩擦

近年来,由于韩国从中国进口农产品的迅速增加,使韩国农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2000年发生的“大蒜风波”就是韩国单方面采取贸易手段而导致的一场中韩贸易大战,自此以后,中韩农产品贸易摩擦不断,知道2005年的“泡菜风波”,又将中韩贸易摩擦提升到了重大贸易纠纷的高度。[12]不断的贸易风波,对中韩两国长久以来建立的友好贸易合作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3. 失衡的贸易结构

目前中国向韩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为谷物和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2005年这两项的出口额占中国对韩国出口农产品总额的56.2%;肉、鱼和水生动物的制品以及蔬菜类的出口虽然在中国对韩国出口农产品总额中所长比例不高,但其出口额的增长却十分迅速。韩国向中口的农产品主要为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和糖及糖食,2005年这两项的出口占韩国向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0.6%,食用水果及坚果的出口额虽然不大,但增长速度却很快。

三、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基本结论

1. 产业内贸易理论可以用于分析农产品贸易。它的前提假设更加贴近于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并且可以反映出贸易双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贸易壁垒影响的情况,所以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相比,还具有一定的优势。

2. 中韩是密切的农产品贸易伙伴,其中中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韩国设置了高贸易壁垒保护国内农产品市场,这一矛盾引发了中韩农产品贸易领域的许多贸易摩擦问题。发展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可以有效缓解这一情况发生。

3. 对于中韩农产品贸易状况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中韩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比较低。从趋势上看,中韩表现出了产业内贸易发展较快的势头。从产业内贸易内部的分析来看,中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属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表现了两国较为明显的经济水平差异。

中韩农产品自由贸易区 篇7

1中韩农产品双边贸易现状

中韩两国贸易历史十分悠久,从春秋战国开始就有贡品贸易往来,1992年双方建立外交关系之后,贸易往来更加密切。

1.1双边农产品贸易规模

2000年-2014年间,从双边来看,中韩农产品双边贸易额的绝对值呈快速增长态势。从单边来看,韩国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额呈现平稳的增长态势,而中国对韩国的农产品出口总体上升,但波动较大。尤其是2007年-2009年间,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对韩国的农产品出口下降了10.62亿美元。从贸易差额来看,中国对韩国的农产品贸易存在巨大的贸易顺差,且差额存在较大波动。

数据来源:由Comtrade数据库计算编辑得出。

1.2双边农产品贸易结构

从表1可知,2014年中韩农产品双边贸易中,双边贸易额最大的是HS03,即鱼、甲壳动物等初级货物农产品,其双边贸易额达到11.22亿美元;而排列第三至第五位的H23、H07、H12、H20四类,也基本为初级农产品;另外,如HS19、HS17、HS22等初级农业制成品,虽然也跻身前十大农产品之列,但双边贸易额较小。

2中韩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较好地反映某一国家的某一产品在世界出口中的优势。其公式如下:

式中,Xic是某国特定产品的出口值,Xtc是某国家的总出口值,Xiw是世界特定产品的出口总额,Xtw是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当RCA<0.8时,该产品比较优势较弱;当0.8≤RCA<1.25时,该产品比较优势中等;当1.25<RCA≤2.5时,该产品比较优势为次强,当RCA≥2.5时,该产品比较优势强烈。

从整体上看,中国农产品比韩国农产品更加具有比较优势,但该优势只能算较弱优势,因为两国的RCA指数均没有超过0.8。从时间上看,中国农产品在近十年来走下降趋势,从2004年的0.6的RCA值,下降到2014年的0.45,而韩国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总体比较平稳一直处于0.2到0.3的区间之内。但是,从近两年看,韩国的农产品比较优势略微下降,而中国的农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有很明显的上升趋势。

从图3和图4可以清楚地看到,部分中国农产品的RCA值超过0.8,并且有小部分农产品的RCA值超过了1.25,属于拥有次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而韩国的所有农产品的RCA值均没有超过0.8,其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分布更加均匀。

中国的农产品RCA值,以0.8为分界点,大于0.8的有HS20(蔬果制品),HS07(蔬菜根茎),HS03(水产品),中国相对来说在这类三产品的生产上十分具有比较优势,尽管波动较大,但是除去2013年遇到的蔬果制品的贸易壁垒,其波动后的值大多在0.8以上。

韩国的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普遍不高,其中,HS03(水产品),HS21(混杂原料),HS19(谷物制品)HS(糖类)这四类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相对较高;同时,其水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呈现下降趋势,混杂原料,谷物制品的优势有略微上升。该指数说明两国在不同的农产品上具有竞争优势,且中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普遍大于韩国。

3中韩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分析

3.1贸易互补性指数

贸易互补性指数(Trade Complementarities Index)被广泛用来测算两国的贸易结构吻合情况,进而得两国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其公式如下:

在公式中:

在式(2)中,RXSjk为一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RMSjk为一国进口产品的比较劣势。TC为两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在式(3)中,Xjk是i国的k产品出口额,Xi是i国对世界的总出口额,Wxk是世界的k产品出口额,Wx是世界总出口额。在式(4)中,Mjk是j国的k产品的进口额,Mj是j国的总进口额,Wmk是世界的k产品进口额,Wm是世界的总进口额。当TC小于1时,两国的贸易互补性比较弱,随着TC值的增大,两国贸易互补性逐渐增强,当TC大于1时,两国的贸易互补性很强。

本节采用在中国和韩国农产品出口中排名前五的农产品,先从整体上对中韩农产品的贸易互补性进行分析,然后将这十类产品分为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和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以便更加清晰地分析对双边来说都比较重要的贸易互补性关系。

总图5中可以看出,中韩农产品的总体走势在近十年来呈现下降趋势,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占韩国的市场比例过大,韩国政府倾向采取贸易壁垒的方式增加中国出口阻力,以保护国内的农产品贸易,从而降低了贸易互补性。此外,由于韩国国内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质量要求逐渐提高,给中国国内低技术生产的农产品带来又一项挑战。在2004年,中韩两国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很强,为1.69,随着时间推移有所降低,直到2008年又上升到接近2004年的水平,为1.51。随后两国农产品贸易互补性持续下降,直到2013年创下新低为1.15,2014年又有升高但是幅度不大。但是总体来说,两国的农产品双边贸易互补性总体是比较强的,其TC值未有小于1。

图6显示了HS03,HS07,HS12,HS20和HS23这五大类农产品从2004年-2014年中韩两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变化趋势。从五类产品具体情况看,其中HS07(蔬菜)和HS20(蔬菜制品)的TC值介于1和5之前,双边贸易互补性很强,与其他产品区别了开来。而HS03,HS17和HS23的TC值小于1,说明贸易互补性不强,这主要是因为韩国自身农业天然条件有限导致的。

图7显示了HS03,HS17,HS19,HS21和HS22韩国出口中国的五类农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其中HS03,与图6计算结果吻合,说明两国在水产品方面互补性较弱。这五类产品在2004年TC值均大于1,说明当时农产品的互补性十分强,后来下降。此外,在2008年糖类(HS17)的贸易互补性指数有着较大的波动,该年主要由于中国向巴西进口的蔗糖比例远远高于向韩国进口,造成了TC值的波动。

3.2产业内贸易指数

产业内贸易指数适合分析具体类别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可以直观反映两国贸易互补性。该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GL是产业内贸易指数,XCK是一国对另一国的特定产品的出口额,MCK是一国从另一国进口的某类产品的进口额。此外,GL值越接近1,说明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就越高,也说明贸易互补性比较低。

中韩双边贸易十大农产品近十五年来的产业内互补指数走势如图8所示,近十五年来中韩农产品的GL呈现增长趋势,这说明两国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逐渐走低。HS22(饮料),HS17(糖类)的GL值波动较大,近三年来逐渐上涨至1,说明贸易互补性有降低趋势。HS19(谷物),HS21(可食用原料)的GL值则稳定上升,说明这两类农产品的贸易互补性稳定下降。HS07(蔬菜),HS10(谷物),HS12(油籽果仁),HS23(废料饲料),HS03(水生动物)和HS20(蔬果)六类产品的GL值比较稳定,均小于0.5,说明中韩农产品中多数农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比较强。

由此可知,一方面中韩农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比较强,两国的资源禀赋差异及邻国的地理优势带来的低廉的运输成本使得两国在多数农产品类别上贸易互补,且中国对韩国出口的结构匹配度大于韩国对中国出口。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有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韩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农业生产,有意阻止进口农产品冲击本国市场。

4促进中韩农产品双边贸易的对策与建议

中韩两国的农产品贸易关系以互补性为主,竞争性为辅,且中国的多数农产品的竞争优势高于韩国。在2015年6月,中韩两国签订了FTA,免去大部分产品的贸易关税,中国应该抓住机会,积极推动双边贸易繁荣发展。特别是韩国对于农产品进口原本征收比较高的关税,最高可达887.4%,在FTA签订后,对中国的出口带来的优势是不容置疑的。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政府可采取如下措施。

4.1加大科研投入,积极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

中国在水产品,蔬果原料方面占出口优势,但是农产品制品方面优势不足,其质量难以达到要求。根据竞争优势理论,中国政府在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的过程中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波特认为,“高级”生产要素在产品生产中有很高的重要性。据此,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制定合理的政策,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对于一些公共技术和基础技术,比如养殖、播种、培育、捕捞等,政府应当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并且免费推广;在制成品方面,要注重技术研发和创新,针对韩国消费者的喜好而研制,利用政府导向优势形成一股注重技术附加值的优良之风。

4.2合理调节农产品出口结构,扩大互补性优势

在各类农产品中,水产品和混杂原料是两国存在潜在竞争性的产品。在其他产品上,两国的贸易关系以互补性为主,但是近年来有下降趋势。针对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应扩大农产品差异性,使中国农产品在规格、品种、特点等方面与韩国生产多样化;对于存在竞争的产品,将竞争转为互补;对于互补性比较强的产品,将低成本优势转为以技术和管理理念为主的差异化产品,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防止反倾销壁垒。

4.3适当退让,谋求共赢

在中韩FTA签订之前,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对敏感的韩国农业安排了合理的过渡期。为了能获得两国在农业的合作,中国在纺织品,工业制成品上做出了合理的让步。在中韩FTA签订后,两国的贸易摩擦亦不可避免。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政府应当审时度势,放弃部分利益,顾全大局,以换取更多的合作机会。

参考文献

[1]王莉,田国强.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及互补性分析[J].世界农业,2012,(3):47-51.

[2]陈元澈,曹玲.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及对策分析[J].税务与经济,2014,(2):63-67.

上一篇:弗洛伦斯的成长历程下一篇:特种野猪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