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农产品(共10篇)
地标农产品 篇1
崇礼蚕豆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唯一一个被认证为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农产品。该产品质量独特, 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 2002年崇礼县被河北省农业厅评为“河北蚕豆之乡”, 其加工品“连悦”牌玉带豆在第八届、第十届中国 (廊坊) 农产品交易会上被评为“省优质农产品”, 2015年度又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同时, 还荣获俄罗斯、蒙古国精品标志, 允许在俄罗斯、蒙古国常年销售。可见, 加强崇礼蚕豆地标产品基地管理, 对挖掘农产品地标品牌效益、拓展国内外市场有着极重要意义。
1 保持产品优良种性
蚕豆属常异花授粉作物, 异交率在20%~40%之间, 崇礼蚕豆现有品种是在原崇礼蚕豆常规当家品种基础上, 于20世纪90年代经系统选育被认定的冀张蚕1号。为保持该品种的优良种性和产品品质, 要建立品种提纯复纯长效机制和良种繁育体系, 每隔10~15年就要对品种进行系统选育, 避免该品种因退化而降低产品质量和产量, 影响地标产品生命力和品牌优势的充分发挥。
2 建立良好的耕作制度
崇礼蚕豆属低产、低效粮食蔬菜兼用作物, 年平均产量2 250~3 750 kg/hm2。生产采取传统种植方式, 投入仅为种子和少量种肥, 不使用农药, 纯粹绿色生产, 近于有机生产。建立蚕豆—莜麦—胡麻或马铃薯—莜麦—蚕豆的轮作制度, 加大腐熟农家肥 (厩肥或圈肥) 的投入力度是必要的。播前进行粒选种子, 要求籽粒饱满、形正、无病斑和虫眼, 产地选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结构良好的上等旱平地, 生产过程应严格执行《崇礼蚕豆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中耕除草、采摘过程中发现异株应及时拔除。进行青蚕豆采摘的地块还要执行《无公害食品青蚕豆生产技术规程》 (NYT5210-2004) 要求, 确保“崇礼蚕豆”特定的生产方式, 以保证其产品无工业化污染的优良品质[1]。
3 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崇礼蚕豆既然被认证为受保护的地标农产品, 生产就要有规范, 质量安全也应有保障。在符合条件的产地环境中进行生产时, 既要执行相关绿色生产技术规程, 又要做好田间生产管理档案记录, 生产过程和产品销售前更应进行产品质量检测, 做到心中有数, 有数据支持和质量可追溯, 保证产品销售绝对安全可靠。这就要求地标保护农产品持有人, 不仅生产上有技术培训、指导队伍, 而且产品生产销售要有质量管理设备和质量管理团队, 产品检测按照《无公害食品豆类蔬菜》 (NY5078-2005) 标准严格进行产中和销售前检测, 确保销售产品质量安全可靠。
同时, 通过参与农产品博览会、地方名优特色展览, 宣传推介崇礼区精品, 及时公布获得保护产品地域的范围、合法生产企业等相关信息, 提高各经营企业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认识;要抓好地标产品“崇礼蚕豆”的绿色、有机认证工作, 将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融入到市场销售中去, 唱响绿色有机品牌。
4 培强龙头企业, 提升地标产品市场竞争力
针对“崇礼蚕豆”地标产品, 出台对应的地方产品标准, 明确规定地标产品的范围、品种、地域环境特点、栽培技术、标识包装、运输贮存等内容, 实施全程监控。围绕“创一个地标、兴一个企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鼓励“崇礼蚕豆”地标产品持有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积极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2]。
5 开拓有市场前景的产品
崇礼蚕豆尽管有蚕豆中无可比拟的产品质量和地方特色, 但因其产量低、效益低, 受蔬菜等经济作物比较效益高的影响, 生产面积不断受到挤压, 规模效益逐年下降。为使该产品得到充分保护, 地标产品持有人应在销售产品原料基础上, 多方面引资或与科研院校联手, 开发多种新产品, 增加附加值, 除围绕当地旅游进行鲜食产品、油炸食品 (玉带豆、兰花豆) 发掘外, 还要在非油炸食品方面如炒食上下功夫。尤其目前, 张家口市崇礼区面临筹办冬奥会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大机遇, 围绕“把崇礼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冰雪旅游胜地”目标, 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 让游客在产地品尝, 促使游客带回去回味, 构建面向千家万户的“旅游经济”, 将产品带出国门走向国外市场, 实现地标产品效益最大化。同时, 利用蚕豆花色与当地其他作物规模种植构建“五彩农田”, 成为休闲农业观赏示范区, 扩大地标产品效应[3,4]。
摘要:阐述了加强崇礼蚕豆地标产品管理的建议, 包括保护良种特性、建立良好的耕作制度、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培强企业竞争力和开拓潜在市场等内容, 以供参考。
关键词:崇礼蚕豆,地标农产品,加强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1]姚坤.如何做好地理标志的保护工作[J].工商行政管理, 2005 (20) :144-145.
[2]郭颖飞.谈谈我国地理标志的认定及保护[J].经济论坛, 2004 (5) :144-145.
[3]张国华.三峡库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保护和发展途径展望[J].农业展望, 2007, 3 (11) :35-37.
[4]王志本.我国传统名特优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J].农业经济问题, 2005 (4) :54-57.
地标农产品 篇2
地标产品保护不仅凸显了品牌效应,同时助推了当地电子商务发展,通过国家地标认证的产品已成为网络营销的通行证。
甘肃省涌现了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一定知名度的地理标志保护品牌。
在2015年11月,甘肃陇南油橄榄喜获丰收。在陇南武都区汉王镇油橄榄鲜果收购点,种植户们正忙着交售自家采摘的油橄榄鲜果。
兴原油橄榄农民合作社负责人贾生军承包了300亩地种植油橄榄,是这里的油橄榄种植和销售大户,“按照当下价格,鲜果平均每公斤卖7至8元钱,预计收入可达60多万元”。贾生军乐呵呵地说,“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现在的油橄榄鲜果售价比原来高出30%左右,这几年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搭乘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快车”,不仅是陇南油橄榄,甘肃的武都花椒、礼县苹果、文县绿茶等先后也登上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舞台,改变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况,地标产品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助推器。
地标产品搭乘电子商务快车
早在2008年,陇南油橄榄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随后产业迅速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中国油橄榄果原产量和产品销售第一的产业集群,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产业。
数字显示,陇南市目前有14个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种植面积和产值分别占全市特色农林产品种植总面积、总产值的31%和43%,产值比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前增长了52.5%,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销售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地标产品生产从业人员已达137.5万人,地标产品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助推器。段春敏是三河镇花椒种植与销售大户,他说,“自从申报了地理产品保护,武都‘大红袍’花椒价格这几年一路看涨,今年的花椒价格已经卖到每公斤120元了。”
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公司是当地最早参与申报、使用国家地理标志的企业,使用地理标志后产品销售量增长了20%以上,销售收入增长了8.7%。
地标产品保护不仅凸显了陇南品牌效应,同时助推了当地电子商务发展,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产品已成为网络营销的通行证。目前陇南市有电子网店6000多家,累计销售农产品19.3亿元,其中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销售收入达7亿元,占全市电商总销售收入的36%。礼县苹果在今年全国苹果滞销的情况下,由于加贴了国家地理保护标志,销售收入比去年增长6.6%。
陇南武都区电子商务中心主任焦武民见证了近几年地标产品保护对电商发展带来的变化,“武都花椒今年售价已经达到每斤60多元,价格比2012年成为地标产品前几乎翻了一番,以前是在卖土特产,现在是在卖品牌,电商在销售中尝到了甜头,更加注重地理标志的加贴使用”。
地标产品促进农民增收
目前,发展地理标志产品不仅在陇南的收效显著,更是成为甘肃省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和多元富民产业,多个地标产品已经在甘肃遍地开花。
截至目前,甘肃省有52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标产品的结构日趋多样化,实现了地标产品在全省的全覆盖。甘肃质监部门加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申报和保护力度,建立健全了地理标志保护使用管理制度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了对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有效维护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推广“地标产品+龙头企业+农户+市场”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示范带动一大批特色企业或农业生产组织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推动了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甘肃省涌现了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一定知名度的地理标志保护品牌。
武都油橄榄、茶叶、河西走廊葡萄酒、金徽酒、红川酒等一大批地标产品已经获得甘肃名牌产品殊荣,90%以上的农产品获得有机、绿色等产地认证。
地标产品在促进区域首位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竞争力,特别是在推进精准扶贫、助力电商发展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甘肃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总产值145.97亿元,年利润54.99亿元,直接从业人数达到325.7万人。
如何进一步加快地标工作与精准扶贫有机融合,真正发挥“培育一个产品,做好一个保护,带动一个产业,搞活一地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作用?在近日召开的甘肃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推进精准扶贫现场会议上,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马平提出,要在全省复制推广陇南模式及成功经验,把地理标志保护工作与精准扶贫、助推电商发展及品牌培育密切结合起来,加大与扶贫产业的融合力度,提高地标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及市场竞争力,健全地理标志产品发展机制,优化地理标志品牌产品的建设环境,完善工作体制和机制,引导地理标志品牌产品加快发展,做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总量,助推全省扶贫攻坚战略。
地标农产品 篇3
山东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具有丰富的地标性农副产品( 下文称 “地标农产品”) 种植条件和资源,地标农产品种类繁多,其中不乏很多地标农产品。地标农产品既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无形资产。如果使用得好、保护得好,可以带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但是,山东省地标性农副产品没有长远规划,品牌保护没有跟上,出现了一些地理标志农副产品 “申请热、使用冷、效果差”的情况,远未达到与产品相对应的市场成绩,相应产业发展也面临着巨大困难。
地标农产品是一个地区农副产品的代表,其供给链的构建对其他普通农副产品供给链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从目前来看,山东省地标农产品虽然有自己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和独特的口味,但并未在国内和国际上形成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我国的地标农产品在国内外的农副产品市场上根本没有竞争力,究其原因,我们看到我国的地标农产品在保存、运载、加工以及出售等环节的本钱特别高,山东省地标农产品不合理物流,以及没有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供给链体系造成了目前增值效益低下等不良问题,因此,创建一个合理的农副产品物流供给链体系,优化电子商务平台,是十分重要的。
地标农产品又称作地理地标农产品,是指来自特定地区的农副产品。特定地域的天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因素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一些特性,并以地区名进行取名的独有的地标农产品标示。我们所提到的地标农产品是指初级的农业产品,包括动植物、微生物及其附属品。例如我省的章丘大葱、崂山绿茶、龙口粉丝、潍县萝卜、莱阳梨、长岛鲍鱼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地标农产品。
标志性农产品不仅是农产品的标志,更是一种无形资产。如果得到很好的使用和保护,可以使一方经济大力的发展、使一方百姓致富。
所以,对申报地标农产品要充满积极性,大力保护具有特色、优良的农副产品。可以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利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而且,地标农产品对于培养当地的具有知识产权和地方特征的主导农牧业的发展和品牌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
1 供应链概述
2009 年,学者曹艳媚对供应链进行了定义: 围绕主要企业,以信息流通互联网为基础,采用系统的方法进行管理,从地标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一直到购买者手中的过程,必须使得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载、出售直到购买的过程的商品流通、消息沟通与和资本流通等在整个供给链上流通通畅,能够满足购买者消费的各种需要。本文认为,供应链是指以地标农产品为对象,围绕地标农产品主要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指导地标农产品的加工、生产和出售,从而将生产者以及农业生产加工基地,地标农产品购买者,生产者,销售者,购买者连成一体的功能网络。[1]
2 山东省地标农产品的供应链形式
2. 1 传统地标农产品流通链.
传统的农户经营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供应链发挥作用,因为信息不通畅,地标农产品流通效率不高,基本的消费需求都不能满足,出现了生产与出售的不对称; 对增加数量重视,不注重产品质量的提升; 出现了地标农产品大丰收,但收入没有增加的现象。[2]
2. 2 商场超市为主导的地标性供应链.
超市是地标农产品销售流通的主要渠道之一。把超市作为供应链主要渠道的好处在于,在超市能够迅速地捕捉购买者的购买需求,可以使生产、包装、运送等增长价值的服务契合购买者的要求进行发展。以超市为主的供应链,其信息管理系统非常完善,该系统可对消费市场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增强销售上下游的资讯的沟通交流,减短产品销售流通渠道,有利于建立供给链内部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
2. 3 专业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地标性供应链
专业批发市场对生产农户与交易市场的连续非常深,它可以把有效的信息传送给生产加工企业,可以对整条供应链作出合理的生产、加工、销售策略提供帮助。这种供应链形式必须要有较大规模的地标农产品市场,对地标农产品进行统一聚集,再通过各地分销商进行出售,加大了地标农产品流通范围。这种供应链形式的缺点是总成本很高。很多批发市场的物流信息系统不健全,对地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送等服务升值项目还很少,对这些方面还必须进一步提高。
3 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下的供应链物流形式
现代社会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电子商务平台为供应链物流的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然而电子商务平台基础之上的信息流、商流还有资金流活动应该和地标农产品市场的物流彼此统一,必须在地标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三方面达到适当的规模,建立基于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供应链物流以电子商务平台形式进行发展,使其变得越来越规范化。
3. 1 建立地标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促进生产和销售信息准确对接
建立地标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对地方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既有利于规范地标农产品的市场秩序,同时是地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标志。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带来了商机,其中来自外界环境变化的是意外商机,意外商机具有明显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而由供应链内部产生的是可预期商机,可预期商机相比于意外商机,具有一定的可预期性和确定性。构建地标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让在传统领域中相对分散的生产和销售信息实现了准确对接,实现了农业信息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产和销售信息失衡的问题。特别是在可预期商机方面,地标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信息扮演着重要角色。地标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不仅解决了生产和销售信息准确对接的问题,更使加工和消费各方实现了交互的可能。目前地标农产品电子商务主要有B2B、B2C和C2C三种形式。在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建立的以互联网电子平台为基础的物流、资本流等建成的虚拟市场。[3]必须将实虚紧密连接起来,把虚拟市场当成是载体,从而做到市场为发展方向,才可以进一步达到传统与互联网虚实对接的目标,从而实现地标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理性预期目标。
3. 2 电子商务平台下的供应链物流形式
人们的物质需求随着消费能力的提高而逐步追求多样性,而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需要从明确消费需要为导向,依靠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实体市场交易的可变性与虚拟网络的目的性,才可以全面联结消费和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不同,从而让农业变得更加先进。2013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必须在农村建立农村社会化办事新体系,用来塑造以多元服务为基础的主体。所以电子商务平台下供应链物流的形态变得越来越丰富,才可以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良好条件。
3. 3 第三方物流整合形式
第三方物流整合是在独立性分工的前提下加以整合,实际展示于第三方物流机能的整合,也就是运输、配送、仓储、包装、搬运和信息管理等几项功能的整合。同时,做好第三方物流的整合,要注重第三方物流机构和企业的整合,第三方物流属于企业物流的一部分,要做到与企业内部的物流规划和物流服务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第三方物流承载着物流委托方和服务对象双方,只有做到协调配合工作,才能提高顾客的整体满意度。第三方物流的出现是现代物流业专业化发展的结果。第三方物流整合形式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同时其内部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社会物流总成本的有效调节,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物流成本。目前,在美国、新加坡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有70% 左右的消费品物流业务是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目前,我国的物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第三方物流企业大规模涌现,因此,第三方物流整合形式在区域性地标农产品的发展方面,提供了有利支撑。第三方物流将农产品的采购、包装、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承揽下来,使农产品生产企业将主要精力用于农产品的生产,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突出了地标农产品的核心优势。
第三方物流整合形式的优势在于,其独立于地标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各方,借助地标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以消费者需求为基础,实现对生产、运输和销售的整合规划,实现了生产和销售的准确对接,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目前在我国主要通过地标农产品平台收集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实现生产的理性预期。对地标农产品的生产方来说,可以按照分类监管的原则,开发地标农产品产业基地,在基层村民组织的协调领导下,将农民的资源进行整合,以规模农业形式与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这种对整体社会资源的合理规划和整合,节约了社会成本,实现了农民增收。这种以理性消费需求为预期的订单农业,大大提高了地标农产品的生产效益。
3. 4 战略联盟型物流运作形式
目前,物流战略联盟形式主要有水平战略联盟、垂直战略联盟和混合战略联盟。其中水平战略联盟是指同样作为物流企业与市场中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合作,这样的合作形式可以降低市场进入壁垒,减少第三方物流风险,虽然有进入竞争者市场范围的可能,但是对于整体物流规划来说,可以与消费者需求结合得更加紧密。垂直战略联盟是战略联盟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它将供应链上游和下游的企业结合在一起,共享供应链信息,实现对资源的合理规划,极大地降低了地缘供给的不确定性问题,降低了地标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混合战略联盟是将水平战略联盟和垂直战略联盟结合起来,它主要适用于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
战略联盟物流运作形式,以地标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将不同地区的地标农产品供给信息汇集起来,同时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加工,以有效规范化信息的形式,与地标农产品的需求信息进行对接。在地标农产品选择战略联盟的合作形式中,大体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对于供给能力弱、规模小、市场知名度不高的地标农产品供应商和从事生鲜果蔬类农产品,在零售商间实力非常强的地标农产品供应商,可以选择水平战略联盟物流运作模式。如果地标农产品供应商实力强、规模大、市场知名度高,或者从事非生鲜果蔬类农产品,可以选择垂直战略联盟物流运作模式。对于生产量大、需求量也大、实力强、市场地位稳固型的企业,可以在这一领域实现规模效应,这种情况下,就应该选择混合战略联盟物流运作模式,供给链物流企业之间形成政策同盟,共享供给信息,有利于实现更大规模的规模效益。
物流运作模式的战略联盟模式更突出于第三方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第一个标志性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企业在契约形式上明确了供应链物流活动的主体,做到了战略联盟里企业有效的信息沟通。战略联盟里面所有有关公司想要实现供给链物流的最终目标有效的运作管理,增加了效率,方便达到供应链物流有关公司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的目的。战略同盟型物流运作形式的有关企业提升了供给链业务所有的业务关系,全部相关企业不仅落实专业化核算,互相间在政策同盟结构方面还可以贯彻服务租用,从而实现供给链物流网链中相关利益的协调化。
3. 5 冷链物流运营形式
冷链物流能全面维持时令生鲜蔬菜等地标农产品在进行供销储运过程中总数与品质的损失尽可能少,部分新鲜蔬菜水果很快就会出现腐烂现象,掌控好适当温度的冷链物流,不仅可以延长新鲜蔬菜水果的保质期,而且可以依据新鲜蔬菜水果的后熟作用,提前采摘新鲜蔬菜水果,以运输过程中的前置期保障新鲜蔬菜水果在销售地的产品质量。现阶段,西方国家优越的地标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形式关键是以第三方物流与整合社会资源当成是核心,带来大众化、完善的冷链物流服务系统。在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是以网络化冷库为基础的冷链物流企业。
冷链物流是目前生鲜类地标农产品发展的主要物流选择形式,它可以有效保持生鲜地标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损耗,节约了成本。但是,生鲜地标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形式,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季节差异。因此,发展冷藏仓储模式是增强季节性地标农产品保鲜程度的首选,是发展跨区域生鲜农产品销售的核心竞争力。在地标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准确需求信息服务下,冷链物流有效地提高了生鲜农产品的保鲜时间,可以保证生鲜农产品的跨区域时令性供给。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冷链物流网络主要有产地型、销地型和中转港口型,以地区为冷链集散中心发展的冷链物流网络,真正减少了生鲜农产品的运输和周转时间。同时,生鲜地标农产品在冷链中心进行全程低温的仓储、分拣和流通加工,实现了全程冷链规范化作业,使冷链物流管理体制得到了完善。这种产、销和转口三者合作的冷链物流发展模式,将产地的加工、转口的集散和销地的物流三者结合同步发展建设,减少了冷链物流网络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量。特别是对于我国国内物流体系的发展实际,不同的冷链物流需求可以在物流网络下实现按需组合,满足了冷链物流服务提供商的个性化需求。
4 结论
山东是一个农业大省,对于建设一个高效、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完善的物流供给链体系,可以减少地标农产副品的运输价格,提升农业从业者的销售收入,除此以外还能提升和农业相关产业的快速成长,这对于提高山东作为农业大省的整体形象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本文围绕山东省地标农产品的物流供给链体系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希望能给山东省的农业现代化带来一些理论性的帮助。
摘要:电子商务是当代商品流通、消息沟通和资本流通快速运营与发展运营的趋势,也是虚拟经济的基础平台。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供给链物流。只有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互衔接与配合才能有效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供给链物流要想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运营,必须使地标农产品供应与需求双方不致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同时要保持供应和需求信息的对等。通过电子平台可增加地标农产品生产和销售预期。核心企业要想发展现代农业,以供给链物流借助电子商务为平台进行地标农产品的销售形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供给链物流形式下的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的农副产品品种繁多,地域分布很广,其物流方式主要有四种:第三方物流一体化形式、战略合作式的运营形式、地区性物流配送中心形式和冷链物流运营形式。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供给链物流形式有许多标志性的农副产品,生产区域分散多样,主要有第三方物流一体化模式、战略联盟物流运作模式、基于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的区域物流配送中心模式和冷链物流运作模式。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农副产品供给链物流形式的电子商务平台,可以促进地标农产品供给链物流运作流程的标准化,提高供给链物流的专业化水平,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成本,实现农业产业升级。
关键词:地标农产品,供给链系统,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蒋智毅.电子商务平台下农副产品供给链物流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3.
[2]赵临风.农副产品供给链整合策略探讨[J].商业时代,2010(2).
世界八大新地标 篇4
一、自由塔 Freedom Tower2010年美国·纽约
9·11恐怖袭击已经成为人们无法遗忘的记忆,这层沉重的意义让这块占地约6.5公顷的世贸大楼原址的重建工程,同样备受各界注意。
已经在2004年动工的自由塔,最早由美国建筑师丹尼尔·李普斯金(Daniel Libeskind)所设计,其设计概念蕴含许多历史与工程的结合,除了大楼总高度1776英尺(541米)象征美国的独立年份之外,大楼还设计了特殊的光楔(Wedge of Light)几何,使得每年9月11日早上8点46分到10点28分之间(即从双子大楼被飞机击中到整体崩塌的期间),阳光将从各大楼间直接照射到其间的世贸公园;而高耸的塔尖则与港口那端自由女神像手臂上的火炬互相呼应,象征美国追求自由的建国精神。
★丹尼尔·李普斯金小档案
国籍:美国(出生于波兰)
年龄:60岁
近年重要作品:意大利米兰国际展览馆改建计划(2004~2014)、英国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2001年)、德国柏林犹太博物馆(1999年)
二、梦露大楼Absolute Tower2009年加拿大·多伦多
在加拿大多伦多郊区Mississauga市即将出现两栋建筑,在当地被称为“梦露大楼”。
这两栋60层楼高的“Absolute Tower”出自中国建筑新秀马岩松之手,大楼外观形似西方男人永远的梦中情人玛丽莲·梦露的身材!
性感身材的背后,其实包含了马岩松相当严肃的思考。他从鱼的行为习惯上找到灵感,发现鱼真正的生活空间不仅跟鱼缸的外部造型没有什么关联,而且角落更是鱼最不爱去的地方。所以AbsoluteTower被赋予的是一种具有某种“模糊性”的自由度,在这里生活,没有多余的死角,人们可以恣意安排自己的舒适空间。与其说他是在设计大楼,不如说“某种更合乎自然的生活方式”,似乎才是这位中国年轻建筑师想盖的东西。
★马岩松小档案
国籍:中国
年龄:32岁
近年重要作品:北京的2050(设计作品)、CBD上空的浮游之岛(设计作品)
三、蜂巢大楼Hex Towers2009年墨西哥·里西
在墨西哥市东北方圣塔菲(Santa Fe)地区,将会有一栋史无前例的蜂巢大楼在2009年正式诞生。
墨西哥Rojkind Arquitectos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栋蜂巢大楼,当然不是为了强调人类与蜜蜂行为的近似性,而是因为六角形的蜂巢结构早是公认的大自然里最坚固、最节省材料,同时可发挥最大空间效益的构造。
这种六角蜂巢除了作为大楼的支撑结构外,也是大楼外墙玻璃帷幕的框架,顺势成为一种装饰美学,是这栋蜂巢大楼的最大创意。大楼共有35层,除了1~4楼作为商业与公共空间、28楼以上作为高级酒店之外,其余楼层分割为180间双层公寓,顶楼则是空中花园、温泉水疗池等。
★Mlchel Rojkind小档案
国籍:墨西哥
年龄:38岁
近年重要作品:墨西哥Falcon总部(2004年)、墨西哥mp3公寓(2003年)、墨西哥国立影像资料中心(2002年)
四、新蓬皮杜中心Centre Pompidou-Metz2007年法国·梅兹
位于巴黎的前卫艺术重镇——蓬皮杜中心的新馆,即将在法国东部的交通枢纽城市梅兹出现。
预计在2007年开幕的新蓬皮杜中心,像是把一个热带原住民风的大型休闲农庄搬到温带北国地区;流畅、庞大的圆弧拉力罩式屋顶状似农民戴的斗笠,抢去了大部分的视觉焦点;加上新的空间概念,成了前卫艺术的新代表,展现了建筑与文化间难分难舍的张力。
新蓬皮杜中心设计方案从2003年开始启动,是集体创作的结果,它集结了日本建筑师Shigeru Ban、伦敦的Philip GumuchdjIan建筑师事务所、巴黎的Jean de Gastines建筑师事务所三股不同的力量来完成。
★Shigeru Ban小档案
国籍:日本
年龄:50岁
近年重要作品:Bianimale Nomadic Museum(2005年)、日本GC名古屋营业所(2004年)、PAM纸的资料馆(2002年)、汉诺威万国博览会日本馆(2000年)
五、海卫星号Sea Orbiter2008年大西洋
说海卫星号(Sea Orbiter)是艘船,倒不如说它更像是漂浮在水上的“房子”。
由法国海事建筑师Jacques Rougerie设计的海卫星号,是一个浮动在海上的海洋科学研究站,总高度51米,位于水面上的“采光楼层”有20米,约6层楼高;位于水面底下的“地下室”更壮观,足足深达31米,约近10层楼的高度,额外的机械手臂,还可以下探到海面下600米的深度,能搭载18名科学家。
不过,更神奇的是,这艘16层楼高的海上堡垒还可以真正航行在大海里。实际上,它目前已经着手规划处女航,预计于2008年出港,从墨西哥到北大西洋,研究墨西哥湾洋流与大西洋的温度、盐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
★Jacques Rougerie小档案
国籍:法国
年龄:60岁
近年重要作品:水星观测船、海底水族馆
六、国际博览会场桥梁Zaragoza Bridge Pavilion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
看到这座为2008年世界博览会而在西班牙第五大城萨拉戈萨(Zaragoza)所兴建、横跨Ebro河的桥梁,你也许会犹豫:“这真的是一座桥吗?”虽然只要有桥墩,横跨在河或是什么低陷的空间上,就可以被认定是“一座桥”,不过,当今建筑界大师、建筑史上第一位女性普利茨克奖建筑奖得主萨哈·哈迪德(Zaha Hadid)对桥梁的巧思还真是令人开了眼界。
原来,这座桥巧妙地利用河道中间的小岛构成桥墩的支点,以4个搭接的巨形菱形切面构造横跨左右两岸各约85米与185米距离,形成4个像豆荚般不等长的张力结构;同时,桥墩的色彩能映衬河水,桥面斜张豆荚的线条、颜色更与两岸景物色彩互相呼应。当然,建筑师更没忘记让温暖的西班牙阳光透过豆荚间的缝隙洒入桥面,这下,过桥倒像是走入一个充满光影变化的时空隧道。
★Zaha Hadld小档案
国籍:英国、伊拉克(出生于伊拉克巴格达)
年龄:57岁
近年重要作品:德国斐诺自然科学中心(2005年)、德国BMW厂办中心(2005年)、美国
辛西那提当代艺术中心(2004年)、奥地利Bergisel Ski Jump(2002年)、德国Vitra消防站(1993)
七、路易威登创作基金会LVMH Arts Center2009年法国·巴黎
“这歪七扭八又倾斜的房子,到底是被台风吹歪了,还是被地震震斜了啊?”乍看到大名鼎鼎的建筑师法兰克·盖瑞(Frank O.Gehry)操刀的这栋“路易威登创作基金会”(LouisVuitton Foundation for Creation)总部时,你也许会有这种感觉。
不过,房子到底该长成什么样?建筑鬼才盖瑞其实不是到现在才对你宣示:房子绝对可以长得跟你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为自己在洛杉矶Santa Monica的房子改建时,就曾引得邻居一状告到市长处,说他的房子用木夹板、波浪板等便宜材料,将部分屋顶改建成不规则立体天窗,“和别人太不相同,实在是糟糕透了!”
没想到30年后的今天,盖瑞那些被认为丑陋不堪的波浪板铝质屋顶以及不规则的立体采光,加上更夸张的歪斜线条,连墙壁在哪里都不大容易一眼分辨出来的设计,现在却成了路易威登集团老板爱不释手的“时尚”,准备砸下1.27亿美元,在2007年动工,于2009年底完工。其设计概念是1片玻璃组成的云彩,里面将设一座以当代艺术为主的艺术中心,并成为路易威登集团赞助各种艺术创作的世界中心。
★Frank O.Gehry小档案
国籍:美国(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
年龄:78岁
近年重要作品:芝加哥千禧公园露天音乐厅(2004年)、洛杉矶迪斯尼音乐厅(2003年)、西班牙毕尔包古要汉美术馆(1997年)
八、灯塔大楼La Phare2010年法国·巴黎
到过巴黎的人都知道,320米的艾菲尔铁塔是当地最高的建筑,不过一座含顶端天线总高度达324米的新建筑,将取而代之,成为巴黎最高的新地标。
这座由2005年普利茨克建筑奖得主汤姆·梅恩(Thom Mayne)所规划的“灯塔”耗资8亿欧元兴建。整栋建筑像一个柔软、扭曲的烛台,特别是顶端细丝状的天线,远远望去更像是烛台末端的灰烟。
这座“灯塔”将不仅提供13万平方米的办公室空间,架设在顶端的风力发电机除了可提供大楼用电外,更能在炎热的夏天让大楼产生自然对流的冷房效果,堪称名副其实的“绿色建筑”。
Thom Mayne小档案
国籍:美国
年龄:63岁
近年重要作品:美国辛西那堤大学学生娱乐中心(2006年)、美国加州科技高中(Science Center School)(2004年)、美国加州交通运输局第七区总部(2004年)
编辑:李丹霞
城市地标·城市客厅 篇5
有学者指出:“当代城市的经济实力取决于它是否能吸引高素质和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一个伟大的城市由它丰富的艺术作品和艺术表演而闻名于世”,这一点在今天的城市经济竞争和发展中显得更为重要。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提高了城市竞争力,也加大了城市对文化设施的需求。自1998年上海大剧院建成和1999年国家大剧院破土动工以后,我国掀起了演艺建筑的建设高潮,一些省会级的中心城市乃至沿海地区的发达城市都在兴建大剧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建成或正在施工的市级(1)以上演艺建筑项目共有30多个(图1)。
作为城市的文化明珠、旧城开发的催化剂和新城开发的旗帜,演艺建筑往往被要求担负起城市地标的职责。因此,负责其建设的城市开发部门和建筑师们也自然会在其外观效果上颇费心血。几乎每个大型演艺建筑的设计构思或概念都和外形的视觉效果有关。如国家大剧院的概念是“湖上仙阁”、上海大剧院是“水晶宫殿”、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是“白玉兰”、东莞大剧院是“舞裙”、广州歌剧院是“珠江石砾”、杭州大剧院是“一弯明月”、重庆大剧院取意为“孤帆远影”、无锡大剧院形似“蜻蜓”、合肥大剧院如同一颗“湖畔明珠”、河南艺术中心五个金色的圆球是“中原传统乐器的变形”等。为完成这些造型,建筑师们往往采用一个巨大的、满足造型需要的壳体来覆盖几个厅堂,虽然实现了所追求的视觉效果,可是有时却缺乏足够的理性(图2)。
我国剧院研究学者卢向东在其《中国现代剧场的演进》一书中,这样评论:“目前流行的剧场设计方式之一,是在剧场的外面再罩上一个与剧场的功能无关的外壳,追求视觉效果。……然后,为这个外罩赋予一个意义,通常会被设计师赋予诗意、传统等一类说法,成为建筑师向业主进行游说的重要手段……这样的做法同样不利于剧场的经营管理。可以利用的空间不多,但实际空间很大,能源的消耗必然也很大。不少剧场,尤其是南方炎热地区的剧场,一年四季恐怕都要开空调。”
作为大型公建项目,演艺建筑在运营时的能源消耗非常可观。因为其核心空间—观众厅区域多为一个封闭的盒子,自然需要解决空调和照明的问题,而且先进的舞台设备、可变座席等机械设备在运行时也需要消耗大量用电,所以观众厅内部的空调、设备用电以及照明的费用一直居高不下。为了实现其地标角色,给演艺建筑覆盖一个外壳,对于巨大公共空间的能耗问题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正是这些问题,导致国内某些演艺建筑出现“建得起,养不起”的局面。比如,国内某艺术中心,外形晶莹剔透,全部采用玻璃幕墙,可是每天的能耗费用是9万元。有学者对2003~2005年国内建成的剧院进行了调查,发现实际业务用房面积比例分别为54.02%、45.29%、52.25%,仅为剧院总面积的一半或不到一半,而剧院的主要面积被装饰豪华的公共大厅和会议接待场所占据。同时这种能耗的加大会直接导致每场演出费用的增高,因为即使只使用一个观众厅,所有公共空间的空调也都要开启。由于我国目前修建的基本上是出租型剧场,致使很多本地的艺术团体因无法支付高昂的场地租用费,而不能使用新建的演艺设施。有学者指出,中国新建演艺设施“空巢化”严重。
二、演艺建筑成为城市客厅需解决的问题
回顾近十年中外演艺建筑的发展历程,不是只有中国注重地标效应,国外新建的演艺建筑,也往往会注重建筑的标志性(图3)。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演艺建筑常常被看作是给城市沉闷社区注入新鲜活力的契机,它们不仅是城市艺术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会让某地区变得更有吸引力和更加激动人心,因此其视觉效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荷兰知名的剧院建筑师格雷纳·万·古尔(Greiner Van Goor)这样谈到:“美丽是一个建筑赢得声誉的重要方式,也常常是首要的,有时是唯一的衡量建筑成功与否的标准。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演艺建筑最注重的还是建筑的外形……从建筑的期刊、书和网络中看到的21世纪各种剧院和音乐厅,它们大多采用吸引眼球的造型,如宝石、球形、塔和雕塑等等。”荷兰联合设计工作室(UN Studio)的首席建筑师本·范·伯克尔(Ben Van Berkel)认为“很多人不愿意去剧院,是因为那些剧院看起来不够吸引人”。
演艺建筑追求视觉效果,也许无可厚非。那么如何解决其巨大壳体下,空间的大而无当所造成的浪费,如何解决其能耗问题所带来的运营压力,是我们面对的重要课题。对比近十年国外演艺建筑的修建情况,不难发现虽然其造型争奇斗艳,有50%的项目采用了大屋顶覆盖的多厅模式,不过其巨大屋顶覆盖下的公共空间的功能配置已经发生了变化。如今的演艺建筑已经不只是单纯的演出场所,那种“门厅+观众厅+后台”的传统模式,已转化为教育中心、博物馆、餐厅、酒吧、书店、商场、办公楼、研究机构以及演艺设施的复合体。功能复合化,丰富并充实了公共空间,这种联合开发的商业手段不仅可以降低演艺建筑的运营费用,也可让演艺建筑承担更多的城市功能,真正成为集会的场所和公众享受城市生活的“客厅”。英国建筑师福斯特曾指出:“在21世纪,什么是歌剧院的本质,我们如何能创造出一个适用于将来剧院的模式?”他认为要重塑常规的歌剧院类型,开放它层层关闭的部分,创造出一个透明的、欢迎式的系列空间,使其不仅仅成为表演文化的圣地,也成为一个非歌剧院观众的目的地。
于2001年12月建成的美国费城金梅尔表演艺术中心(Kimmel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是由英国著名建筑师维诺里设计。他把自己的设计描述为“一个装着两颗宝石的玻璃珠宝盒”。珠宝盒是一个90m×50m的由玻璃拱顶界定的联合广场,里面的两颗宝石是2 500座的威瑞森音乐厅(Verizon Hall)和650座的拉尔曼剧场(Perelman Theatre)。在设计过程中,维诺里一直在追求建筑的亲和力,避免新建演艺中心显得高高在上。因此,维诺里用高耸的玻璃拱形屋顶来界定联合广场。这是一种优雅的解决方式,连接了城市的高层和低层区域,弱化了建筑轮廓对街景的影响,成功地将演艺建筑融入已有的城市景观中。在考虑到建筑对街道边界的界定时,维诺里这样解释他的概念:“城市的结构流入了这个复合体的核心—联合广场,有效地创造出一种有顶的室外空间,模糊了城市和建筑的区别。来此的人们可以欣赏免费的表演、广场景观,为音乐会的观众和游客创造一种激动人心的民主体验(图4,图5)。”
和美国金梅尔演艺中心相类似,由福斯特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英国塞奇(Sage)音乐厅(2004年建成)的设计目标就是要打造具有包容性和全面可达(accessible for all)的公共建筑。在完整而流动的屋顶下,覆盖了三个独立的表演空间、舞台的后台部分、音乐教育中心、娱乐室、办公室以及室内广场。这个巨大的建筑并不介意是否有一个气派的入口,它的成功归功于多样化内部活动和一个容纳多样活动的、像飞机库一样的公共大厅。
塞奇音乐厅的室内广场是一个每天开放16个小时的“城市空间”(Urban Room),提供咖啡厅、酒吧、商店、售票厅,音乐信息中心和非正式表演空间。后台内部的接待区被缩小,广场的咖啡厅小巧且紧凑,建筑师有意识地让表演者尽可能地和观众、学生以及喜爱音乐的孩子混在一起,增加他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此外,室内广场也是介于建筑西侧的泰恩桥(Swing Bridge)和东侧的千禧桥之间的步行通道,不看表演的人们也会穿过这个大厅。负责该项目的艺术家凯特斯德里设计了彩带玻璃拦板,进一步强化该路线。彩带玻璃拦板从建筑室外延伸进来,穿过室内广场,出现在广场另一侧。轻松的音乐氛围与横跨泰恩河的壮观景色相配合,使室内广场不仅成为观众和音乐学校的休息室,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城市中最好的社交场所之一(图6~图10)。
从上文的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满足造型需要的巨大壳体下所界定的不再只有表演空间,还有音乐学校、酒吧、餐厅、商店、甚至城市的人行通道以及可观看风景的地方。城市生活走进了演艺建筑,这里向所有人开放。这种复合化的突出优势是:让一般只有晚上才被使用的演艺设施,在白天也充满活力。除了观众厅需要持票进入,人们可以随意到达其他公共区域。与此同时,这种复合化也可以分担演艺建筑公共空间高昂的运营费用。美国贾菲·霍顿(Jaffe Holden)声学公司的首席顾问拉塞尔·库珀(Russell Cooper)在强调使用声学技术手段来实现演艺建筑功能复合化时指出:“除了华盛顿,纽约和洛杉矶的剧院,其他众多城市的剧院,如果只用于单一的演出功能,那维持它运营的费用将会是天文数字”。库珀认为,就像运动场可以转化为零售和娱乐场所一样,演艺建筑复合体的趋势将会继续。
三、让满足视觉需求的造型成为理性的、技术的形体
虽然通过设置其他商业设施或教育设施来实现演艺建筑的功能复合化,可以分担演艺建筑的公共空间的能耗,但这并不是降低能耗的根本之道。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和环境工程师主张在演艺建筑的公共空间中采用“消极环境技术”,通过合理安排平面布局,巧妙设置遮阳系统,利用地源新风技术、混用模式的通风系统等设计手段,制造出一个仿生的生态环境,实现公共空间不使用或少使用空调设施。
在英国塞奇(Sage)音乐厅项目中,建筑师和环境工程师莫特·麦克唐纳(Mott Mac Donald)密切合作,追求综合的环境策略。由于英国塞奇(Sage)音乐厅所在的盖茨黑德市属于高纬度的寒冷地区,为了降低建筑能耗,莫特.麦克唐纳的设计顾问采用了混用模式的通风系统:风道模式+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2),代替空调设备来满足所有房间的需要。建筑布局顺应了当地西南方的主导风向,为教育中心和室内广场提供了自然通风;室内广场放置在建筑北侧,避免太阳辐射得热,因此可取消大厅的人工制冷;公共空间的制热由复合模式的制热和通风系统组成;采用地板辐射热来制热并在建筑内采用大量的砖砌体,这些砖砌体也能充当蓄热器—在白天被蓄热,而在晚上慢慢释放热能,给广场空间提供辐射供暖(Radiant Heating)。
塞奇音乐厅中的观众厅是唯一使用人工通风的地方,冷风通过大型管道进入,管道内设有消声器,减少空气流动的噪音。空气流动的速度非常慢仅仅为0.5m/s,通过烟囱效应上升到天花板并排出,然后再次被系统循环。
其他的可持续设计还包括主要空调机房的废热回收(Heat Recovery)、热绝缘程度高的建筑材料和低耗能照明灯具的运用。塞奇音乐厅可谓当前最好的生态建筑实践,其每年的耗能可减少40%(图11)。
著名英国建筑师迈克尔·威尔福(Michael Wilford)也非常注重生态设计,他认为“近年来,很多新建建筑的失败在于没能从其场地的多样性文化以及表达中体现对技术和气候的尊重”。在新加坡滨海国家艺术中心(Esplanade 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Center,2002年建成)的设计中,他试图利用生态措施让建筑形态、细部与当地气候实现完美的结合。
新加坡距赤道仅134km,为热带雨林气候,常年高温且全年降雨。所以建筑师迈克尔·威尔福希望表演中心和热带气候相适应,又希望演艺中心设置透明且开放的门厅,即使在白天也从外部可视,真正成为社会交流的场所。然而如果使用大面积的玻璃,就意味着无法和本地的热带气候相适应。那么如何设计一个闪闪发光的玻璃建筑,并让它远离太阳和热的影响就成为整个设计的难点。
建筑师威尔福和建筑立面设计咨询公司“工作室一”(Atelier One)及“工作室十”(Atelier Ten)合作,在平面设想的基础上发展立面。他们从分析土著建筑和当地动植物的特点入手,研究演艺中心表皮的基本功能。这个方法让他们认识到表皮的首要功能是作为一种温度规则,其原则是利用“消极环境技术”(Passive Environmental Techniques)来制造一个缓冲区或仿生的温度环境,能够在全空调与剧场的密封环境之间调节温度,甚至改变外部环境的温度。
每年太阳运动是固定的,因此建筑师们设计了一个双曲索撑网壳(Doubly-curved grid shell)的屋顶系统,内侧为玻璃幕墙,外侧是三角形的铝制遮阳罩。引人注目的三角形铝制遮阳罩可以根据太阳入射角度和不同位置,决定大厅开启或封闭情况。在水平面上,为防止直射光的入射,玻璃幕墙被遮阳罩完全遮挡。而在垂直面上,三角形铝制遮阳罩呈鸟嘴状,在减小来自低处的漫反射光(Low Incident Light)的同时,使人在大厅内,可欣赏到远处滨海的景观。这种创新的遮阳系统,通过减少太阳能的辐射来降低演艺中心的能源消耗,并在过滤光线的同时允许一定阳光进入大厅,给室内空间带来生机和活力。幕墙系统上的太阳遮光板,使建筑外型奇特突出,宛若两颗大“榴莲”,很多人都称它为榴莲艺术中心(图12~图15)。
再如,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坦佩艺术中心(Tempe Arts Center,2007年建成),虽然其建造模式也采用了“穿外套”的方式,但壳体是对场地条件、当地景观的有效对应策略(图16)。该艺术中心处于3.2km之外的国际空港飞机的飞行路径上,大概每隔两分钟就有一架飞机飞过。同时用地紧邻交通繁忙的铁路和高速路,附近太阳魔鬼体育场(Sun Devil Stadium)的球迷们燃放焰火和欢呼声也能间歇地传来,因此噪声是这个艺术中心在设计时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建筑采取“房中房”(Building-withina-building)的概念服务于这样一个声学功能,有效隔绝噪音。将600座的镜框式剧场、200座的黑箱剧院和多功能厅分开设置,并用混凝土墙和金属铜板的外墙包裹。为了隔绝外部的噪音和夏日的高温,也同时呼应亚利桑那州的景观,设计团队在这个复合体上放置了一个16顶点的多面壳体,抽象地再现了山峦起伏,体现出沙漠城市的精神。屋顶至高点距地30m,由剧场高塔舞台所伸出的一系列金属柱子支持着,柱子底端是橡胶垫层,以防止因飞机飞过造成的空气震动传入表演空间(图17)。
四、结语
20世纪60~70年代,建筑师广泛接受功能主义至上的方式,希望建筑形态能非常真实地反映舞台、观众厅和前厅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符合今天的美学需要。面对今天数字化音频、视频产品的竞争,MP3、DVD、IPOD的大行其道,演艺建筑为了吸引观众,需要重视“地标性”,其外形也变得越来越新颖独特。不过,演艺建筑仅有一个独特的外形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功能的复合化,让其融入城市结构,成为真正的城市客厅,让不看歌剧、不听音乐会的观众也能走进演艺建筑。特别是,用于满足演艺建筑造型需要的壳体,应符合生态策略和建筑声学要求。演艺建筑“外套”不再只是个单纯的视觉壳体,也是一个声学的、生态的、技术的壳体。
总之,演艺建筑作为城市明珠,应该是城市地标,更应该是城市客厅,要对所有人开放。演艺建筑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文化殿堂,而应像艺术家茱蒂·卡特所说:“无论人们社会阶层高低,贫穷或富有,都可以聚集到这里,用最好的音乐和华丽的歌剧来丰富自己的灵魂。”只有这样,演艺建筑才真正融入了城市结构,担负起旧城改造的催化剂或新区开发旗帜的重要职责。
图片来源
图1~图3:笔者绘制或整理
图4,图5:M i c h a e l H a m m o n d,P e r f o r m i n g Architecture:Opera house,Theaters and Concert Hall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London.New York:Merrell Publishers Limited,2006:45、42
图6,图8,图9:http://www.fosterandpartners.com
图7,图11:Ian Appleton,Buildings for the Performing Arts:A Design and Development Guide,Second edition,Architectural Press,
2008:249,中文注释:笔者
图12:http://www.esplanade.com/
图13~图15:http://www.atelier ten.com
图16~图17:Jenna M.Mcknight,Barton Myers Associates and Architekton unite nine local arts groups under one dramatic roof,Architectural Record 2008 Jan:109、110
参考文献
[1]卢向东.中国现代剧场的演进—从大舞台到大剧院.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260
[2]刘梦羽.大剧院:“盛宴”还是“灾难”?.中国报道,2008(11):92
[3]Hilde de Haan,De Spiegel:Theatre architecture as a mirror of experience,Amsterdam:Architectura&Natura Press,2007:77
[4]David Sokol,UNStudio shocks a quiet Duth city to life with the crystalline form and electric colors of the Agora Theater,Architectural Record,2008(5):209
[5]程翌,当代演艺建筑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9
[6]Michael Hammond,Performing Architecture:Opera house,Theaters and Concert Hall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London.New York:Merrell Publishers Limited,2006:44,204
[7]Norman Foster,Sage Gateshead,GA,86:94~107
[8]Sara Hart,Performing Arts Complexes are Evolving Form Shoebox Venues into Multipurpose Arenas Architecture has become part of the acoustic strategy where functions compete,Architecture Record,2003(10):143~148
[9]莫特.麦克唐纳工程咨询公司(Mott.MacDonald):http://www.mottmac.com/
[10]Michael Hammond,Performing Architecture:Opera house,Theaters and Concert Hall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London.New York:Merrell Publishers Limited,2006:65
[11]Jenna M.Mcknight,Barton Myers Associates and Architekton unite nine local arts groups under one dramatic roof,Architectural Record,2008Jan:108~113
边界与文化地标 篇6
“……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知道体面和诚实。”
—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乔丹 (Jordan) 的开学
“空间从根本上讲只不过是心灵的一种活动, 只不过是人类把本身不结合在一起的各种感官意向结合为一些同一的观点的方式。”
—齐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
1. 边界
在当今中国的城市化大潮中, 建筑和空间的边界敏感而多变, 城市生活的空间维度深深地和资本实践与政治关联。城市空间被资本的流动性所切割和划分, 空间的物化成为人的存在危机。从上个世纪90年代, 城市大街小巷, 大量的红色“拆”字触目惊心, 它在提示着都市边界的脆弱和不稳定。20年过去了, 中国的大都市经历了大跃进的空间变革, 都市大多数边界由一排排高高的写字楼和商品住宅构成, 一些小型的底层商业和超大的商业购物间杂在其中, 城市生活被植入了梦一般的商业空间, 空间是人的真实的存在依托, 还是资本链条的流动容器呢?
中央美术学院燕郊校区西面燕顺路就是典型的这样一个城市界面, 燕顺路是新燕郊的“楼盘一条街”, 双向六车道的快速路, 沿街排开了东贸国际、夏威夷北岸、夏威夷溪谷、纳丹堡等楼盘, 沿着燕顺路商业楼盘以汽车的尺度不断地向前延伸着, 形成了一条超常尺度的城市边界。央美燕郊校区为中央美术学院第二校区, 位于燕顺路18号。燕郊校区用地北临东方夏威夷别墅区, 西侧道路为燕郊主要的城市交通干道, 西侧道路的对面为五星级酒店, 东侧毗邻东方夏威夷的高层住宅楼小区。央美作为美术院校的最高学府, 一个积极以艺术影响社会的大学, 走过新的千年的头十年后, 在这样的城市边界, 如何营造出一个新型的文化地标?
2. 主体
从帅府园到望京、后沙浴、燕郊, 从空间位置上央美从城市中心到非中心, 非中心意味在物理空间上远离时间积淀的历史北京, 迅速锚固在一个快速复制的城市新区中。 (图1) 在快速城市化的空间中, 非中心的城市本质上说来是一个人造环境 (building environment) , 城市空间是一系列的物质结构, 混杂了不同商业元素, 这是资本本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一种商品化的物质景观。空间及场所的关系不再是确定和唯一的, 建筑与场所的历史的、文化的、气候的和形而上的联系, 正在被改变, 记忆的和体验的正在被反复复制和挪用, 蜉蝣成为场所的新特征。体验是一种瞬间的想象, 也是对过去的回忆。既是对过去曾经实现的东西的追忆, 也是对现在的感受, 假如前方没有清晰的社会图景, 后方的文化在虚幻的历史之中, 那么在其中心处必然是一种主体的缺席。场所的蜉蝣正体现在建筑的话语狂欢中, 燕顺路周围大面积的欧陆风就是例证, 这些社区也是对于“普通城市” (Generic City) 的一种的补偿, 场地本身的历史叙事让位于临时性, 建筑必须随时以新的形式关系 (new relation of form) 去反应新的社会状况。这些建筑与所处现实环境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一点失焦 (out of focus) 现象。
而我们校园的新形式是无法避免地必须在既定的现实里 (无论是过去或未来) , 去寻找一个新的参考架构 (reference system) , “非熟悉化” (de familiarization) 设计其实正是在如此的思维逻辑下所产生。燕郊校区的场地和传统城市没有关联, 简单的历史记忆、线性的设计都会失效了。重复 (repetition) 不再可能, 离开是某种方式的行为, 离开望京校区的重复是一个例外 (exception) 、一种僭越 (transgression) 、一种差异 (difference) , 是一种“力”, 力本身就是权力, 权力本身就是意志;或者说, 燕郊校区场所的意志就是燕郊校区为空间自身权力的力的表达, 其背后是文化主体的努力和凸显。
3. 地标
现实的燕郊在一个多产的、无序的、多样化的生长系统中, 同时是一个抽空了中心的临时性, 既是狂欢, 也是无聊, 充满了编码和解码的无限可能性。这个小镇生活的空间, 视觉符号已经被过度消费, 无论现代的、后现代的、古典的都离开了它发生的场所, 一种新的临时性协议, 将代替共时性和历时性。让主体的力量释放出来, 把空间的语义开放, 离开预设的形式, 这是央美校区要努力的。央美校区并非一个具有各种属性的自足的实体, 相反其与周边的关系, 与现有建筑的关系, 与较广阔的社会环境的关系, 与其历史的关系, 与文化的关系等等, 都是新央美身份构成性的要素。
把燕郊校区创造成为一个地标, 意味着建筑群体在标志性、纪念性和城市肌理的连续性中找到平衡。燕郊校区建筑一方面创造都市景观, 另一方面在空间和景观上切割城市, 反传统城市的街区尺度, 这就是新的建筑形象。 (图2) 从空间设计来说, 校区西侧的燕顺路阻断了社会生活发生的可能性, 传统的做法将是长长的围墙和栏杆, 建筑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将不具有直接性。这不是可取的做法, 建筑激发社会性交往的决定因素是在于社会学意义上的, 一系列有趣的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可以激发引导观者形成一些行为模式, 因而建筑群的规划布局在视觉和功能上应该形成双重的内外关系, 规划形成多层次分级的结构, 以支持内外双重的社会活动结构, 临街界面应该包含教育空间以外的更多的社会行为, 包含和艺术产业相关的必要的活动、社会性的偶发的活动和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公共活动。建筑的内部和外部的边界由此而软化, 不再被强力切割, 造成了城市和校园之间的适度的连续性。 (图3) 一个文化的地标应该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新奇和震撼, 更应该和社会生活发生关联。
4. 异质空间
现代空间的特征:连续、无限伸展、三维、均匀、各向同性和可度量性, 本质上一种绝对存在, 先于物质, 是物质存在的绝对背景。这就是现代人的空间的实体论。现代建筑和空间以此满足, 并用来解释日常的生活经验。这种空间是以之前的历史空间的“去魅”和“神化”的缺席为特征的。央美燕郊校园规划则表现出一定的“反”现代空间性, 不连续、片段、转折、非向同性, 最终想达到的是一种不可度量性。这种不可度量性和周边的物态复制性构成了视觉的差异, 形成“差异的时间” (Hetero chronies) 和“差异的地点” (Het-erotopias) , 区别于地产复制的物体建筑。
沿街的柱廊界面被抬高, 二层顶部的屋顶花园构成室外艺术平台, 试图从空间视角表明当代艺术作用于城市空间的形态。 (图4) 从而制造出艺术、空间与时间的交叉, 神圣地点与凡俗地点、围护地点与开放地点等层级结构。偶发、日常的甚至学院生活的各种“差异地点”, 仍未被经济制度和地产实践摧毁, 仍为经典学术化所滋养。巨大的园弧体量本身纯净、震撼, 交织了诗的想象和权利的想象, 一种美学和政治的紧张关系, 而开放的结构本身将带来时间和运动。西立面由各种关系的开放背景形成, 建筑出自这些关系的意义在于其各种事件和多重开放并置, 并作为物质实体逃离和消解城市化的创伤。央美燕郊校区西立面是一种多重展示系统, 为多种力量所构造, 而正是在这种多重力量展现中艺术可以建构出对体制的对抗, 使那些展现变成不具有规训特征的物性力量, 尽管这种非规训方式的力量布置并不能脱离社会空间组织框架。 (图5)
5. 链接
央美燕郊新校园应该具有自身特点和价值, 受到场地现有城市环境和现有建筑布局的约束, 其用地周边均为商业地产, 并无历史及自然景观可供借用, 无论是园林式、院落式还是街区式都不再适合。紧邻的夏威夷住宅小区是典型的条形建筑, 一种典型的不断被市场制造的“产品”, 这是一种“资本”借助“产品”在社会空间中“运动”的欲望延伸。 (图6) 燕郊新校园在规划中, 出现新的“联接复合体”的建筑群, 通过西侧400米的巨型长廊和内部折线的风雨廊将10栋建筑连接在一起。建筑的巨型尺度 (Scale) , 使得建筑的内部和外部相一致的建筑伦理观被抛弃, 巨大化, 导致的是立面 (Facade) 概念重新被定义, 光线、绿化、雕塑、影像、切口合流于建筑的表皮和建筑结构。连接体中设有多样复合的功能, 从而打破了断层而陌生的空间模式, 打破了传统大学的重复性、标准化、类住宅模式, 真正实现了共享空间的流动, 凸显了空间的“链接”, 并接纳艺术化、个性化生活方式。而这一点也被众多的体型不一所证明:校园规划的建筑体型几乎没有完全是一样的, 大学建筑单体长期以来对个性的抹杀被终结, 这在具有中国特色的“非中心”城市中尚属首次。而链接空间可以通过交往空间来感知, 从而对大千世界进行生活体验和审美感悟, 以便对既定的处境 (辖域) 解辖域化, 建立新的联系以便创造或打开一个新的空间。链接空间可以干扰周边城市空间的条纹辖域, 通过无限链接展开空间化, 从不同性质的处境的阻隔中创造运动变化的时空马赛克, 这是一种建筑地理学意义上新的游牧美学的特殊表达。
大学空间也与城市产生了联系, 通过调整剩余建筑空间的形式结构与城市的结构关系, 空间和实体会出现有意思的紧张关系。每一栋建筑都暗示了周围空间方向地流动伸展, 复杂的室内空间无疑会在匀质的场域中发生扭结, 从而干扰视觉上矢量化的连续和通透。央美燕郊校园建筑群提供一个自发的形式逻辑动力, 来彻底重组人工环境。现代主义的经典语汇必须转而以城市结构的方法重置, 以研究资本实践、技术实践、语言实践、建筑实践这些社会语型 (paradigm) , 通过“链接”、“渗透”、“复合”、“交往”等语构 (syntagma) , 在现实特定的城市空间危机中, 达成了以建筑化身的“协议” (protocol) 。 (图7) 而这些语构与特定的审美趣味、建筑形式并不发生直接的关系, 建筑真的可以被当作语言的话, 那么它诉说的“美”, 也是一种深层的意识形态之上的需要。
“社会的生活是公共的, 它是世界本身。”大都市通常的景象是:人们坐在空调的屋子里透过透明的玻璃窗遥望对方。而在央美燕郊校园这里, 教室也好, 博物馆也好, 美术馆也好, 实验室工作室也好, 研究中心也好, 这些场所并非为一些特定人群服务, 相反的, 它们应该能够包容下不同种类、不同阶层的市民, 让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和艺术自由的交流;学院里的学生并非住在封闭的院落里, 而是可以直接跟城市对话, 在央美燕郊校园里, 交往空间成为激发艺术灵感的目的, 桥廊里和平台上的艺术展览与艺术装置的将吸引更多的人前往, 他们也可以不是艺术院校的学生, 他们是周边社区的居民, 却因为文化上的需求主动融入这座人们印象中的艺术殿堂。这样的融入行为, 将彻底改变美术学院存在的意义, 或者说, 将从根本上影响这座校园在城市文化版图中的地位, 从而将其功能变得丰满、多元而深刻, 直到形成燕郊新的“大美术的微型城市”。 (图8-11)
图9.从体育馆看国际艺术中心
参考文献
[1] .大卫·哈维.黄煜文译.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2] .夏铸九.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伦理读本[M].台北:明文出版社, 1988
[3] .德·彼得·毕尔格著.陈良梅夏清译.《主体的退隐》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年。
[4] .Foucault.Texts/contexts of Other Spaces[A].Diacritics, 1986
[5] .Foucault.The Order of Things: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 Prefac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1
[6] .包亚明.后现代与地理学政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城市地标的文化解读 篇7
建国初期,由于文艺方针的统一性,由京城开始的十大建筑几乎创立了政治至上的建筑风格。这时的地标建筑,蕴含着国家的行政权力与时代的建筑理想。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钓鱼台国宾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火车站等,云集了大陆最优秀的建筑界和艺术界专家。他们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和政治激情制造了欧式建筑和中式建筑相结合的共和国建筑样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对外开放,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意识形态的改革观念也相应折射到了城市建设的建筑形态上。当年大陆流行的励志口号是令人骄傲的深圳速度:“时间就是金钱,速度就是效益”。一个改革初期的国家那种蓬勃向上,充满生机的民族精神反映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中。这一时段的城市地标,主要是在各大城市中心的广场建设和高楼建设,或机场、火车站、体育场、剧场等公共设施,如北京亚运村、香山饭店,深圳世界之窗、地王大厦等。
90年代后期,人口的急剧膨胀和文化经济中心的过分集中,致使城市居住群高楼林立。这时中国大陆城市出现了地标至上的高潮。这反映在各级政府机关大楼的搬迁与修建,甚至大中城市新区的开发以及行政中心的迁移中。如1997年青岛市行政中心的迁移,在城市东部浮山湾北边重建了行政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新城区的建设,几乎成为全国新区建设的模范;更不必说上海浦东陆家嘴的新建和至高建筑上海新地标东方明珠电视塔。改革时代的新事物引来颇多争议,有褒有贬。从首都到地方,从直辖市到特区,地标建筑比二十年前又花样翻新了一遍。
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行政管理者心中的文化因素占极少比例,他们追求政绩和速度,浮躁冒进,不考虑自然和环境的协调以及文脉传统,没有修复古建的科学意识,以至于全国出现了一批新建的古建外形的旅游点和商业街,行内称“假古董”。其次,盲目追仿西方建筑,不联系城市环境与地理特点,也不考虑地域文化风貌,忽视对植物学与园林学的研究。再次,忽略了建筑以人为本的本质,忘了建筑本身为历史文化传承的坐标。今天,虽然国人身处商业社会,但传统文化却在慢慢回归。看惯了高楼大厦,反而心思庭院幽径。快节奏生活解决不了人的心灵栖居,慢生活的生活指标不会坐落于钢筋水泥的高楼群里,而是回响在传统建筑的青瓦灰砖下。成都市内的“锦里”和“宽窄巷子”是商业和文化结合唱戏的成功样板,它们融入到了普通市民的生活中去。尽管有太多争议,但那种对古建筑“穿衣戴帽”式的修复方式比毁坏后的新建更有利于古建的保护与传承。
反思中国建筑地标潮 篇8
地标建筑的盛行促进了“以建筑师为中心的观念”的提出,建筑的艺术特性被强调了,然而公众的意愿却被忽视。虽说建筑师是建筑设计项目的主要创造人,但建筑也是城市公共产品,有公共属性,放在公共领域就应当接受公众的考量和质疑。因此,地标建筑的规划、设计、招标、建造和审批等全过程都应该透明和公开化,获得公众的参与和认可。一个建筑的根本价值体现在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模式、精神需要能否与建筑融合在一起,在于人们是否喜爱它。
建筑是有生命的,它是文化载体,更集中体现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而好的建筑会更进一步影响和加深人们对这些观念的感受和认同。然而当前盛行的地标建筑,使城市空间发生巨大变化,广厦千万多为求高、求洋、求怪之作,并常被当做炫耀财富、科技的手段。不论是“要建一个别处从未见过的”或“50年不落后的”建筑,还是把某国际知名的建筑照搬过来,其实都反映了一种朴素又愚昧的心理。以这种价值观建造起来的城市看不到区域特色,看不到现有的城市文脉。这种浮躁的心态及模糊的建筑观念对城市文化空间和人文心理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致使建筑活动及与之直接相关的人的生命活动的异化和物化。
地标建筑的意义 篇9
不只是苏州的“东方之门”,国内许许多多的城市地标性建筑都遭遇过类似的揶揄和嘲讽。就拿屡屡被与之相提并论的央视大楼来说,建筑一完工,就淹没在了众人的口水中,人送外号“大裤衩”;沈阳铜钱造型的“方圆大厦”,也多次被不同的机构评选为全球最丑建筑之一。
在国外,对建筑外观的批判和质疑也一直存在,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建筑大师贝聿铭对卢浮宫金字塔入口的设计。当时在艺术上自视甚高的法国人不能接受由一名美籍华裔设计师来改造卢浮宫,他们更不能接受金字塔入口的设计所带来的不协调感。但这项耗费了贝聿铭13年心血的设计,却最终征服了这座“艺术之都”的人们,并由此成为了建筑史上的经典。
在法国,还有一座国家级标志性建筑在一开始备受质疑,那就是埃菲尔铁塔。建筑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GustaveEiffel)的设计被认为“奇怪而昂贵”,在开工建设不久,当时巴黎的《时代报》就刊发了超过300位巴黎艺术家和建筑师联署的《反对修建埃菲尔铁塔》抗议书,声称“这个庞然大物将会掩盖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凯旋门等著名的建筑物。这根由钢铁铆接起来的丑陋的柱子将会给这座有着数百年气息的古城投下令人厌恶的影子……”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这座建筑成为了法国的象征和荣耀。
什么样的建筑才能永恒,才能承担起一座城市地标性建筑的美誉?它绝不是取决于建筑的高度、花费的额度,以及刻意的追求新奇。它理应是城市文化和历史风貌的展现,一种时代精神的代言,抑或是一种建筑语言的创新。诚如设计过深圳地王大厦的著名建筑设计师张国言所言,地标是一个民族在“此时此地”的人文精神的空间体现,能使人们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共鸣;也应是超越时空的空间载体,成为后来者沟通历史传承的符号。
从国内到国外,城市修建地标性建筑的热情正在高涨,中国尤甚。在越来越多城市建设者的眼中,他们对地标性建筑的定义是建立在建筑物高度基础上的影响力。他们企图通过建造吸引世人眼球的建筑,提高城市的知名度,进而由此拉动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城市经济的发展。据悉,全球排名前15的高楼,有9座在中国。
当建筑不再承担人类功用的基本功能,不再承载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理念和人文精神,不再“象征着审美与时代进步的某种关联”,而只是一种经济发展背后的符号,一种城市企图换来知名度和GDP的推动者,那么它早已失去了建筑本来的意义。
世人为什么会嘲笑和挖苦那些造型奇特,能引发不好联想的建筑。因为,建筑的外观首先带给了他们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其次,它是这座城市的建筑。一座建筑所承载的意义,当然不能仅凭建筑的外观来界定。一座被大多数人界定为可能是地标性建筑的意义,也不仅仅代表了建筑本身,它还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期待。
“一千个人的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建筑而言,也不会是千人一面。贝聿铭在凤凰卫视《名言启示录》中谈及当年的卢浮宫改造工程时,曾说:有的人批评没有价值,有的人批评你应该想一想,也许他的话是对的。
一座建筑浓缩了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它也许无法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但倘若大多数人都站出来批评,不论它是否是因为“没文化就看不懂”,这都需要反思。
对于时下的地标建筑热潮,当然更要深刻反思的是盲目追捧的城市建设者。城市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建筑,是否需要建设那么多的地标性建筑?
英国建筑师戴卫·奇普菲尔德的话,值得思考:一个城市需要4—5个标志性建筑,如果每栋建筑都是标志性的,那就没有建筑是标志性的。如果每个人都在叫嚷,那就没有人能够讲话,也没有人能够听到别人在说什么。我认为,特别是在中国,现在不仅有必要思考什么造就了好的建筑,更有必要考虑什么造就了好的城市。
中国地标的浮华与喧嚣 篇10
但是, 当“万丈高楼平地起”成了家常便饭, 昨天的“最高”无须多长时间就会被今天的“最高”刷新。不少学者纷纷指出, 高“海拔”的建筑地标, 曾被认为是现代化的标志, 但仅凭“海拔”, 并不能让城市变得更有个性和品位。
福楼拜曾躲到埃菲尔铁塔内喝咖啡, 因为只有这样才看不到铁塔的身影;闻名世界的埃菲尔铁塔自诞生起便遭遇市民对它外型的质疑, 上海的东方明珠遇到的是同样的问题。
中国正以一个大国的形象崛起于世界之林。而与大国崛起语境相应的是, 火热的地标运动也正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相继立地而起。中国这个“拆”字到处可以看到, 有人戏称, 中国就是“拆哪”, 是“CHINA”。市民的诟病不会让巨型地标的建设停止——有人说, 全世界最新奇建筑的实验场在北京。从国家大剧院“巨蛋”到中央电视台新楼“大裤衩”, 再到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建设;而天津的海信广场则被戏称“凹凸曼” (奥特曼) , 无不给人投射出这样一个新奇怪异的印象, 中央电视台新楼还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世界上最奇特的建筑”。这个略带荒诞的比喻, 隐喻着中国不少城市奉行的逻辑:超级建筑亦是超级英雄, 它可以拯救乏善可陈的城市。热潮之中, 各大城市地标均显示出“舍我其谁”的超凡自信。
事实上, 早在2004年5月, 美国《时代周刊》就曾发表了一篇封面文章讨论中国的建筑热潮。大意是中国的非理性城市化进程和追赶现代化潮流, 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顶尖建筑设计师的试验场。文中引述设计大师Raimund Abraham的话说——“我根本无法想像我这样的一个设计能够在美国被建造。”“在中国, 你会感觉任何事都是有可能的。”大国崛起语境下的地标运动, 可见一斑。
央视大楼恰是在这样一个建筑试验的产物, 它的设计者Koolhaas在投标央视新址大楼的同时也接到了设计曼哈顿世贸中心“Ground Zero”的投标邀请, 但他最终选择并赢得了央视新址的项目。用《时代周刊》的话说, 他一边发起“消灭摩天楼运动”, 一边却在中国建造着“世上最大的及技术上最复杂的大厦之一”。
中国地标运动热不仅仅出现在北京, 在各大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中, 地标性建筑俨然成了一个地方的名片以及市政功绩。大型城市固然有其特有的经济优势与特殊魅力, 可是对于二线甚至三线城市来说, 地标性建筑或许也是他们吸引注意力的一种方式。于是, 各大城市似乎迎来了建筑的黄金时间, 一时间到处都在大兴土木, 写满了“拆”字的墙随处可见。只需“百度”一下, 你就可以发现各大城市建设地标的热度, 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寻找或者规划建设属于自己的地标, 北有“大裤衩”, 南有“小蛮腰”, 东有“启瓶器”, 而如今中西部崛起也正火热启动, 大概不少地标建筑也会相继应势而生。
地标建筑作为城市中的建筑主角, 在功能上具有超前性和包容性, 同时, 它的外形应该还具有创新性, 地标建筑承载的不仅是其建筑本身的文化内涵, 还包括城市的历史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