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产品

2024-08-06

国外农产品(通用10篇)

国外农产品 篇1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和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而且随着整个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 各国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和消费观念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 国内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却频繁发生, 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性问题, 不仅直接关系到各国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因而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美国、日本、加拿大等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较早起步, 并且每个国家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都相当重视, 虽然每个国家做法不同, 但基本上都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善、实用且成效显著的质量安全体系, 从而监督管理产品质量安全实施, 促进农业发展, 保护生产者利益, 维护消费者权益。

1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特点

1.1 成熟的质量安全管理模式

每一个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都不尽相同, 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上却有很多共通之处, 比如注重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过程和所有环节, 有专门的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而且在管理过程中, 各个管理主体都分工明确, 并且可以相互配合和协调。

美国负责农产品 (食品) 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机构主要有三个:美国农业部 (USDA) 、国家环境保护署 (EPA) 和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DA) 。首先, 作为主要的农产品安全工作的行政和执法部门, 农业部对食品特别是农产品 (农产食品) 安全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负责的工作主要有建设和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与认证体系。农业部下设的两个主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机构为食品安全检验局 (FSIS) 和动植物健康检验局 (APHIS) , 这两个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农产品进出口检验检疫与畜禽类食品安全等工作。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负责相应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 如农业市场局 (AMS) 、粮食检验包装储存管理局 (GIPSA) 、联邦谷物检测局 (FGIS) 等。因为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由多个部门负责, 各机构间的相互协调和部门间的配合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因此, 美国逐步的成立了食品传染疾病发生反应协调组、总统食品安全委员会、食品安全联合研究所、风险评估协会、国家食品安全系统工程、食品安全和应用营养联合研究所等6个协调组织, 以加强各食品安全机构之间的协调与联络。

日本和美国的做法不同, 相关政府部门的职责主要按照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流通等环节来确定。其中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分别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不同方面, 分工合作。农林水产省主要负责的环节包括日本国内生鲜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管理和监督, 农业投入品的检验和检测, 进口农产品的检验与检疫, 国产和进口粮食的质量安全检查, 国内认证产品的监督管理与农产品品质和标识认证, 农产品加工过程中HACCP体系的大力推广, 流通环节中相关市场的设施建设, 搜集消费者反映的信息并与相关消费者进行沟通等。而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环中的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则由厚生劳动省主要负责。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这两个部门之间进行分工合作。

加拿大通过一个专门的农产品 (食品) 安全监督机构, 即加拿大食品监督署 (CFIA) 的设立, 来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这个机构是农业部下设机构, 因此, 这个机构日常工作的管理由农业部部长负责。农业投入品的管理, 农产品产地的检查, 动植物和食品及包装的检验检疫, 农药残留的监控, 农产品加工设施的检查和农产品标签的检查等方面都由这个机构来专门负责。此外, 所有食品的法定检验、动物疫病的检测与防治等工作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 都需要向农业部汇报。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加拿大的农产品 (食品) 安全管理体制是世界上最好的管理体制。

1.2 健全的质量安全法律法规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国际贸易的扩大, 农产品供给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和多元化。发达国家为了农产品的安全供给, 为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 农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 农产品的质量认证和农产品相关的信息服务等方面提供法律的依据, 都根据各国的实际,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美国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完善, 涵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个方面, 其中《联邦食品、药品与化妆品法》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一系列法律法规的, 另外还包括《联邦肉品检验法》、《食品质量保障法》、《公共卫生服务法》、《禽类产品检验法》、《蛋类产品检验法》、以及《联邦杀虫剂、杀真菌剂和灭鼠剂法》等。在这些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还有一系列用来规范立法程序和实施国家样本检验的程序性法规。各州、县在贯彻、执行联邦法令的基础上也可以制定自己的食品规范心。美国的食品安全法规法规的制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 就是具有预防性, 因此被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是较完备的法规体系。

加拿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也较为完善, 有许多专项法律, 如《植物保护法》、《谷物法》、《肉类检查法》、《消费者包装标签法》、《肥料法》、《种子法》等等, 除了基本的法律之外, 加拿大还制定了相关的法规条例, 可以作为法律的补充。

日本非常关注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流通的整个过程, 日本的法律也围绕着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这些环节, 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较为完善。日本的主要法律有《食品卫生法》、《农林产品品质规格和正确标识法》和《植物防疫法》等。除了基本的法律以外, 日本出台了较为完善的专项法律, 包括《屠宰法》、《食品安全基本法》和《健康促进法》等。基本法律和专项法律相互补充, 为农产品 (食品) 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1.3 完备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发达国家在法律法规之外, 都会制定一系列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标准, 这样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 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这个质量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变化和社会大众不断提高的需求, 不断地进行修订和完善。每个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都有所不同, 但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普遍存在这样的一些共性, 比如质量标准制定时目的非常明确;质量标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之间衔接较为容易;质量标准的适用性强, 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质量标准制定过程透明度高, 社会参与程度也较高等等。

发达国家通常会制定两种类型的农产品质量标准, 一种用于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 具有强制性, 必须严格的遵守, 另一种则相对宽松, 自愿选用, 由相关的行业协会或标准制定的相应机构来进行管理。

欧盟的标准体系也大概分为这样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必须严格遵守的欧盟指令, 而另外一种则是可以自愿采用的技术标准。欧盟指令通常以指令的形式发布, 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 消费者健康方面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一些相关标准。目前欧盟已经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非常完备技术标准体系, 其中的农产品技术方面的标准就达到两三万个。

1.4 强有力的质量安全技术支撑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为科研体制, 发达国家普遍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在农产品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相关项目的研究, 从而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撑。

美国的农产品安全体系中的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由食品安全合作研究这个机构来完成。这个机构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依据《国家食品安全行动》等法律法规的要求, 设计食品安全方面的科学研究活动的相关战略规划, 对美国所有的食品安全研究行动进行效地协调。为了加强农产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技术支撑, 更快速而确切地识别出哪些属于食源性危险, 在准确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出有效的干预或防止危险发生的手段。美国不仅组织大量的在管理机构内部技术人员对当前的农产品技术方面的前沿问题进行研究, 而且通过多种形式, 如技术方面的咨询, 充分的调动所有管理机构以外的科学家和相关资源。另外, 管理机构还注意与农产品技术相关的一些国际组织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 这样就可以及时分享世界各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最新技术成果。

2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启示

2.1 确立明确的管理主体和分工

农产品管理体制的设立是采用一个部门统一负责, 还是有几个部门分工协作, 共同管理, 都首先要突出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 明确每个管理部门各自的主要职责, 既各司其职, 又互为补充。注重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过程, 因为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是一个有机、连续的过程, 注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全程管理就是不仅强调从农业投入品开始管理, 而且重视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每一个环节, 从各个环节入手进行管理。

2.2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体系建立比发达国家较晚, 而且法律法规的体系也不够完善和健全, 农产品质量标准的时效性也有待加强, 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增长, 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对外贸易的需要, 不能真正的宝华农产品贸易的安全。最近几年, 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质量方面的“绿色壁垒”也在加强, 因此, 我国尽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的过程中, 应关注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流通和进出口等每一个重要环节, 各种法律法规结合起来, 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2.3 建立高效的检验检测体系

发达国家为了满足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管的需要, 普遍建立起了一套重视从农田到餐桌这个农产品流通全过程的, 分层次的, 较为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与检测体系。在这个高效检验与检测体系的基础上, 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全过程进行检测和保障。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发展实际, 加大对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分步骤、分层次的充实检测力量、完善仪器设备, 逐步的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的规划、布局和建设, 提高检测能力。

2.4 建设多层次的质量认证体系

发达国家政府通过农产品的质量认证体系, 来向社会公正提供产品的质量信任证明。发达国家普遍注重正在生产中的商品的质量监控, 进行认证标签管理, 而不仅对最终产品进行质量认证。而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起步较晚, 认证体系还很不健全。因此, 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逐步引导企业, 是企业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充分发挥出主体作用, 并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质量认证机构。

参考文献

[1]李淑文, 赵晓英.借鉴国外先进模式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体系[J].湖南农业科学, 2010, (15) .

[2]陈松, 钱永忠, 王为民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现状与问题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1, (1) .

[3]赵岩, 吴莉宇, 王强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立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8) .

[4]漆雁斌, 陈卫洪.食品安全问题国内外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8, 19 (12) .

国外农产品 篇2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体系研究(08-29 10:05)本文现已有

447 次点击

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本、美国、荷兰、英国、丹麦、挪威等诸多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非常重视,建立了农产品管理的相应法规及配套管理体系,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政策与执行体系。1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体系建设 1.1日本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建设

日本对农产品立法十分重视,1948年来,先后颁布实施了《出口农产品管理法》、JAS法、《农药取缔法》、《有机农业和特别农业栽培法》、《有机农业法》等等。新世纪来,日本提出发展环保、生态、旅游农业的观念,又制定了新《农业基本法》、《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包装容器法》、《食品安全基本法》,同时还配套了《农药残留规则》等相关法规和大量相关的配套规章,基本形成了一套具有较强规范性的完整体系。

日本食品安全法律可操作性较强,通过实施,一是确保了食品安全,保证消费者安全消费;二是促进了全面实施生鲜食品的原产地标识制度,健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机制、提高了消费者信心;三是明确了食品安全管理主体。1.2美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建设

维护公众的生命与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是美国一切法律最基本的出发点。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显然是这一主题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美国与此有关的立法也是比较多的,除了农药生产与使用、种子质量控制等方面有详实的法规外,还在食品安全供应方面有严格的法规。这方面美国先后制定的主要法令有《联邦肉类检验法令》、《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食品与药品法》,除上述法律外,还有“禽类产品检验法令”和“公共健康事务法令”等等。严格禁止任何牲畜市场所有者、营销商或代理商在家畜的接收、销售、购买、营销、饲养、饮水、移交、运输、称重和处理过程中有任何不安全行为。

美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建设体现了以下几点:一是规定严格;二是体现全过程。相关法规也包括了产品的生产、运输、加工、贮藏和零售等各个环节,甚至从种子监控开始;三是为保证法令的实施,国会还要求政府通过颁布规章来促进法令实施。

1.3欧盟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建设

欧盟先后制定了《农产品品质管理法》、《畜产品加工处理法》和《食品卫生法》等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法规。英国、丹麦、挪威也都制定了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包括各种法规和生产、加工、流通和产品的标准和技术规范。

英国早在1990年,就制定了综合性法规《食品安全法》。该法十分具体和严格地规定了食品生产、销售、食品成分、卫生标准,还规定了销售和供应不适合人类食用的食品,使用虚假和误导消费者的标签,都属非法行为,将受到法律的严罚,有效地促进了食品质量安全管理。2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 2.1日本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

日本农林水产省为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专门成立了消费安全局;同时,厚生劳动省设有食品安全局。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之间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各有侧重。此外,日本在前年建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FSC),将其作为内阁的一个办公室直接向首相报告,独立履行风险评估职能,并向风险管理者即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提出有科学依据的建议。

2.2英国、丹麦和挪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

英国、丹麦、挪威等经济发达的欧洲国家,很早就围绕食品质量安全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可行的管理手段。

北欧各国强调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性管理。这种全程性管理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强调要从农业投入品开始,对食品由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二是体现在尽可能地减少管理机关的数量,由尽可能少的机关对食品安全进行全程性管理。

l999年11月,英国议会通过《l999年食品标准法》,决定成立一个独立的食品安全监督机构食品标准局(FOOdSta13dardSAge13cY)。该局代表英王履行职能,并向英国议会报告工作。在新的体制下,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仍然负责兽药和农药的欧盟监控项目,并在上述领域作为执法机关。

2.3美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

美国在解决各种经济与社会问题中,使用最多的是法律手段,其次是经济手段,很少使用行政手段。但是,在对待食品安全问题上,他们却一反常规,设立总统食品安全委员会,使用了非常严厉的行政手段来对付。该委员会的成员是农业部部长、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主任、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主任、环境保护局局长、商业部部长、总统国内政策助理以及国家政府重组联合会主席。前三者共同担任该委员会的主席。后来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性的效果证明,总统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成立,是确保食品安全非常重要的措施。

3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体系 3.1美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体系

美国除了推广免耕农业技术,防止土壤侵蚀、推广无土栽培,提高蔬菜品质与安全外,更在综合治理农作物病虫害等方面,积累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经验。

从20世纪的70年代起,美国就开展了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研究工作,90年代以后,有了更大规模的推广普及。现在美国大部分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及蔬菜和果树等,都先后使用了综合防治措施。其结果是,防治成本比原来明显下降,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突出,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是一个知识集约型体系,是4大相互影响要素的科学组合。这4个要素是:决策支持系统、综合防治战略和战术选择、综合防治的实施与田间作物生态系统、生物学监控和环境监控,其中最基础的就是生物学监控和环境监控。3.2日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目前,日本农业标准数量很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日本农业标准制定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起草标准。农林水产大臣根据需要委托有关单位起草农业标准草案。二是日本农业标准委员会(JASC)审议。审议完毕后,向农林水产大臣提出审议报告。三是标准的批准和发布。

农林水产大臣确认JASC审议的标准草案对有关各方均不会造成歧视后,将予以批准作为日本农业标准发布。从标准制定流程可以看出,透明度原则在这一流程的各个环节都有所体现。其次,标准制定过程也充分体现了协商一致的原则。这一方面确保各相关方的利益都得到了考虑和体现,同时也确保JASC能够得到认可。3.3欧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建立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质量安全标准和质量安全检测标准。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并予以强制执行是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首要的和最广泛的职能,也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这些标准既包括生产过程中农业投入品的控制,对掺杂、掺假农产品的一般禁令,也包括农产品中不同化学残留允许量的具体限制,还包括产品标准和产品加工标准。

3.4荷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荷兰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健全,且涉及全过程,表现为链条式标准化控制,如奶业链条质量控制(荷兰语缩写KKM)在2000年初建立,主要是为了保证牛奶产品质量指标的实现。在荷兰几乎所有的牛奶产品都遵循KKM标准,主要涉及到兽药使用、动物健康、奶类生产程序、饲料、水、卫生、生产过程的消毒、残留量水平和环境等各个环节。KKM参与者所使用的饲料必须来自于具有GMP认证的厂家,使用的兽药必须经过GMP认证,并且要登记农户购买和使用兽药的其他具体情况。4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

日本有机农产品认证与管理案例较为典型。日本农产品认证一般由中介组织承担。认证分为常规农产品认证和特殊认证,有机农产品认证为特殊认证。为了获得JAS标志,生产者可以向农林水产大臣指定或认可的认证机构提出申请,生产者自愿申请认证,如经有资质的认证机构(或认可的国外机构)认证,生产的产品符合JAS要求的产品,则可以允许产品贴上JAS标志。在对JAS法的修订中,确定了有机农产品及其加工食品的特定JAS规格标,通过检查来确定其是否符合规格标准。即使未贴JAS标志的产品,也须标有“有机栽培番茄”、“有机纳豆”或“有机红茶”等标志。另外,从外国进口的有机食品和本国产品一样,如果没贴有机JAS标志,就不许进口者销售。

5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建设 5.1日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

日本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建有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负责农产品的监测、鉴定和评估,以及各政府委托的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督检验工作。日本农林水产省消费技术服务中心设有7个分中心,负责全国47个都道府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调查分析,受理消费者投诉和办理JAS认证及认证产品的监督管理。地方农业服务机构与该保持机构紧密联系。厚生劳动省在全国l3个口岸设有检验所,负责对进口农产品进行检验。农产品进入市场后,由厚生劳动省所属的市场卫生检查所进行执法抽查并予以公布。此外,还有农林水产省的JAS认证产品符合性检查和生产者(农协)、销售者的自我检查,形成了从农田到餐桌多层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

5.2欧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

目前,英国、丹麦和挪威的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都是第三方公正性的中介组织。ELLIPSESCIENTIFICGR0UP是英国最大的、具有领先地位的综合检测机构,检测范围包括食物、水、药物、动物、饲料、环境等。整个研究所投资超过l000万英镑,每年检测60万个样品,检测收入超过350万英镑。丹麦农产品检测工作由丹麦农业服务公司负责,农产品上市前,生产企业都主动向农业服务公司申请检测。农业服务公司不定期进行农产品抽查,如抽检不合格,由农业服务公司报政府取消行政许可,因此,入市前检测农产品已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

欧盟注重加强农产品监督检查。英国农产品管理机构在1400多家屠宰加工场派驻专职检查人员,每头牲畜在屠宰前必须经检查人员验明身份,且对加工过程进行监督,在确认符合要求后才发给合格证,准予销售。5.3美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

美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现在对农药残留实施严格的行政监控。美国农药残留行政监控工作由国家环保局、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和农业部3个部门共同负责。环保局负责农药登记和农药最高残留限量的制定;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监督实施农药残留限量,并负责对进口和国内市场上的农副产品、加工食品中农药残留的监测;农业部负责畜禽产品和农产品产地农药残留监测,并负责组织农副产品农药残留情况调查,列出不同时期残留监测重点。农业部在50个州都有农药残留监测机构,在县级设有监督检查员,负责农药使用的监督和农产品样品的采集,农场在使用农药前必须得到监督员的许可。除了常规检测以外,美国农业部还负责一些有目的的长期定向监测。农产品农药残留行政监控是一项公益性任务,所以都是政府出资支持。6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6.1农产品信息可追踪系统建设

欧盟从l997年始建立了农产品信息可追踪系统。该系统能够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追踪检查产品,具有溯源功能。英国从2000年开始,英国农业联合会和全英4000多家超级市场密切合作,建立了严密的食品安全“一条龙监控机制”。英国公民在市场上购买的任何食品,如蔬菜、水果、肉类、奶制品等,如发现有问题进行投诉后,监督人员可以很快通过电脑记录找到这些食品的来源。丹麦为肉类加工食品建立了完整可靠的可追溯链条系统,即某种肉类生产而言,要求企业生产所用的原料都有原始来源记录、使用记录和流向记录,其制成品的运输、销售等环节也要有连续记录。

在可溯追踪信息系统建设时,许多国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农民组织的作用。英国农业联合会和全英4000多家超级市场联合,建立可溯追踪信息系统,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不加入协会的生产商其产品不准进入这4000多家超市。丹麦成立猪和屠宰联合会,从生猪养殖、屠宰和加工都实行了安全标准,95%以上的畜禽养殖和屠宰加工以合作社方式完成。

6.2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

许多国家十分重视公众的知情权,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也不例外,因而他们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工作。如英国《食品法》规定食品标准局对其检测所得的任何信息,除依法不得公开的外,其余都可向公众公布;同时,还可就有关农产品安全方面的消费者利益问题向公众提供建议。这种制度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公众的利益,而且在客观上使违法者商誉下降,也使其产品难于销售。6.3食品召回制度实行

这些产品国内国外价差最大 篇3

国产华晨宝马的同款轿车售价也近80万,在美国足以買两辆,剩下的钱用来加油,足够用5年。

价格歧视只是一方面。

2011年10月,在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调查压力下,宝马公司宣布在北美召回一些发动机可能存在问题的车型,足足一个月之后,宝马才在中国宣布召回部分进口车型。

在日本售价相当于五六万元人民币的65英寸夏普液晶电视,在中国标价近13万元。因为存在较大降价空间涉嫌歧视性销售,国内一些经销商将这款电视直接降价3万元促销,但却遭到夏普停止供货的反击。

今年年初,有消费者反映,在中国内地、香港地区和日本所销售的同一型号夏普液晶电视显示的画面效果有很大的差异,原因竟然是产品配置中倍数技术和对比度两项核心技术严重“缩水”。

2007年,巴宝莉(Burberry)关闭了位于南威尔斯朗达谷地区的英国主要厂房,这个“英国特色的华贵品牌”正式把生产线迁往中国大陆的深圳。

但“中国制造”并没有让这家以“奢侈品品牌”自居的英伦服装品牌自降身价,在其不久前刚刚推出的中文官方网上商店里,中国制造的羊毛大衣的售价依然同英国本土生产的差距不大。

一瓶在美国只要550元人民币的雅诗兰黛修护露,在上海专柜的售价是855元。中国的中高端化妆品价格,一般比美国高50%~65%。

高价也不意味着高质量。全球最大的健康护理用品生产商强生公司生产的婴儿洗发水两年前被查出含有有毒物质。在丹麦、芬兰以及日本等市场标准更高的国家和地区,强生已调整了洗发水配方,而在中国,强生称其产品获得中国药监局的批准,继续其原配方。

国内超市里卖的强生婴儿爽身粉全部以滑石粉为主要成分,而在美国销售的大多是以维E和玉米粉为原料。

1998年,宜家来到上海,1999年进入北京,其DIY的设计风格和并不便宜的售价,一时成为都市白领理想中的高端家居品牌。而美国人将“cheap IKEA”(便宜的宜家)挂在嘴边,在美国它是大学生和刚参加工作租住公寓的年轻人最喜欢的家居品牌。

在宜家,一套国产的双门迷你型衣柜售价2300元人民币,而同样的柜子在美国要便宜10%;一套高级沙发在国内卖11688元人民币,而在美国只卖9600元人民币左右。

在美国,哈根达斯只是一个普通的超市冰激凌品牌,同和路雪、雀巢相比,不论价格还是定位都差不多。

国外农产品 篇4

长期以来,中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被认为存在诸多“问题”,如中间环节过多、收益分配不公(常被总结为“两头叫,中间笑”)、交易方式落后、组织化程度低等,相关的政策建议是,强化对“农超对接”等“短链”流通的支持,强化对拍卖、电子化交易等“先进”交易方式的支持,强化对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支持,并有意无意忽视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

以上结论和政策建议,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国内学界对鲜活农产品流通“国际经验”(其实称为“国外经验”或许更确切一些)的解读、总结、比较与借鉴。在一些学者看来,国外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中间环节较少,批发不再重要,农民从农产品流通中获益更多,交易方式先进(对手交易所占比重较小,拍卖交易采用率较高),订单农业和农民合作组织提高了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虽然以上观点基本停留在主观经验和感性认知上,缺乏充分的事实支撑,也非学界的真正“共识”,但是被广泛接受且影响深远,并在国家政策层面予以很大程度的体现。本文试图重新审视国外鲜活农产品流通的经验,希望在更好地总结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政策。

二、重新审视国外鲜活农产品流通

(一)国外鲜活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是否更少?

必须承认,在农场及农民合作组织经营规模巨大、连锁超市发展水平高的西欧和北美,鲜活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的确很少。以美国为例,绝大多数鲜活农产品很容易实现所谓“农超对接”,因为大规模经营的“农场”及其合作组织与连锁化程度很高的“超市”对接的交易成本较低。然而,同样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韩国,虽然半官方化的“农协”在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超市的连锁化水平也不低,但其鲜活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的数量,却远多于西欧和北美。在日、韩,尤其是在大城市,鲜活农产品的流通经常要经历多次批发过程,比如,在东京都,鲜活农产品一般通过两级或两级以上批发渠道后,才能把农产品转移到零售商手中(俞菊生等,2004)[1]。

鲜活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数量的多少,有其自身的演化规律,且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品种的差异非常大。当市场上充斥超小经营规模的农户、小规模流通业者和频繁小批量购买的消费者时,必然要求批发市场充分发挥大集、大散等基本功能,注定了在大多数情况下,农户与零售商之间的“对接”有必要经过一级批发、二级批发,中间环节较多反而节约了交易成本。在这方面,中国与日、韩比较相似,而与西欧、北美以中间环节少的“短链流通”为主的鲜活农产品流通的差距较大。那种认为国外鲜活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较少的说法,至少是不全面的。

(二)批发环节在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中不再重要?

如果基于经由率衡量,批发市场在绝大多数国家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重要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1984年,在英国,蔬菜和水果的批发市场经由率高达82.9%,但到20世纪90年代迅速下降20%~30%(小林康平等,1998)[2]。当今,欧洲其他国家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经由率普遍不到50%,美国则基本稳定在20%左右(马增俊,2010)[3]。但是,这些数据并不能证明,批发在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中不再重要。

1. 批发市场在东亚地区(韩国、日本)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中仍居于核心地位。在东亚地区,农业生产者规模小,超级市场的发展落后于欧美国家,而批发市场这种组织模式有利于节约农产品交易时间和交易费用,能有效缓解小规模农业生产和大市场、大流通间的矛盾(俞菊生,2003)[4]。在东亚地区,农产品的批发市场经由率曾长期超高80%。伴随着大型超市迅速发展和食品加工程度的提升,加上数量不菲的进口食品通过超市等渠道直接进入市场,主要农产品的批发市场经由率不可避免出现下降。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最新研究报告,在过去的20多年间,除花卉外,其他所有类别的鲜活农产品的批发市场经由率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1989年,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的批发市场经由率1分别为85.3%、82.7%、78.0%和23.5%,但到2011年,这一数据分别变为73.0%、45.0%、56.0%和9.9%。但是,总体而言,主要农产品的批发市场经由率的下降比较缓慢,批发市场仍是鲜活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62.4%的水果蔬菜(将蔬菜和水果合并计算的经由率,在日本称为“青果”)和56%的水产品仍经由批发市场进行交易。值得注意的是,国产水果蔬菜的批发市场经由率高达90%,花卉的批发市场经由率也高达83.4%(农林水产省食料产业局,2013)[5]。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经由率的下降,主要不是由于大型连锁超市绕开批发市场从农场直接进货,而是由于加工食品和进口产品等市场经由率低的物品在流通中所占的比例增加所致(农林水产省食料产业局,2013)[5]。以上经验表明,在农场规模较小的国家,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往往长期保持不变———无论其整体经济和农业发展水平如何。从这个角度而言,大型连锁超市的迅速扩张,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并不必然是竞争和互替关系。

2. 产地批发市场日益重要。如前所析,在很多发达国家,批发市场在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地位有持续下降的趋势,但是,这主要是针对销地批发市场而言的。如果考虑产地批发市场,情况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变迁,伴随着位于大城市的销地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重要性的缓慢下降趋势,产地市场的重要性却不断提升:日本农协系统数千个农产品集贸所,发挥了产地市场的挑选、包装、冷藏及组织上市等重要职能。而在批发市场经由率不断下降和“农超对接”非常普遍的欧美国家,产地市场也日益重要。西欧,在主要农产品的集中产区,一般都建有以“集货”为主要功能的交易市场,为附近农场主出售农产品和城市采购商集中收购农产品提供接洽交易的场所。法国伦吉斯批发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交易量不断萎缩,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产地建立了大量集配中心,从这里可以直接向各连锁店发运货物(小林康平等,1998)[2]。在美国,近80%的农产品也是从产地经物流配送中心(实际上发挥着产地市场的功能)直接到达零售市场的。

3. 虽然批发市场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是,批发职能却丝毫没有“下降”2。由于各国连锁超市和连锁便利店的崛起,批发职能更多的由这些连锁企业承担。表面上作为零售企业的沃尔玛、家乐福、阿尔迪等大型连锁企业,承担了很多批发功能(职能)。虽然独立的批发商和批发市场不那么重要,但批发功能(职能)并没有由此消失,只是被部分整合到连锁零售企业之中。

从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品种的鲜活农产品的批发市场经由率的差别非常大。如果再综合考虑产地市场和批发职能的转移,显然不能简单地认定批发环节在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中不再重要。

(三)国外农民是否从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中获益更多?

在某些对国外经验的解读中,国外农民在整个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中的获益份额似乎更大。但客观事实是,在很多国家,农民从销售的鲜活农产品(尤其是蔬菜、水果)中得到的价格(或称农场价格)远低于消费者支付的最终零售价格,生产者往往只得到消费者最终支付的零售价格中很小的份额(库尔斯等,2006)[6]。

在日本,参与农产品流通的各渠道成员利润的分配比重,批发商委托交易费占4%,中间批发商占10.9%,零售商占43%,农协等上市组织占13.6%,生产者仅占28.5%(俞菊生等,2004)[1]。另据日本经济企划厅物价局编的《物价报告》中蔬菜在流通中不同阶段的价格形成数据,计算得出,白萝卜的生产者价格(即农民出售价格) 占零售价的比例仅为8%左右,甘蓝的这一比例也不到15%,白菜的这一比例也只有20%左右(穆月英等,2006)[7]。韩国的这一比例相对高一些,据韩国农协中央会出口部董事长李范锡(2013)[8]提供的数据,韩国叶根菜类农民收取率为31.3%。

即便是被日本高度赞赏的美国3,农民的出售价在最终零售价中所占比重(Farmer's-Share-of-the-Retail-Dollar,简称FS)也没有高出太多。就整体而言,美国农场价值占食品总支出的比重,已经由1950年的40.91%下降到2006年的18.53%(据美国农业部官方网站的数据计算)4。从具体品种来看,美国的农场价格占零售价格的比重有非常大的差异。水果的农场价格占零售价格的比重(FS)大约维持在18%~31%(由于品种和年份不同有所差别)。不同品种之间农场价格占零售价格的比重有非常大的差别。最高的是鸡肉和牛肉,均高达49%,其次是蛋类达47%,牛奶达39%,但猪肉只有25%,新鲜苹果、土豆和莴苣分别仅为21%、19%和18%(库尔斯等,2006)[6]5。相比之下,中国的这一数据并不算太低。据农业部连续4年跟踪调查的结果,在冬春季节气候比较正常的情况下,山东青州农民用大棚生产的黄瓜,经由寿光批发市场运到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批发给中间商或集贸市场摊主再销售给消费者,每公斤黄瓜零售价格中,农民出售价占17.9%~22.7%(安玉发,2011)[9]。总之,国外农民从鲜活农产品流通中获益更多的说法,缺乏充分的事实依据。

(四)国外鲜活农产品交易方式更先进?

在各国,鲜活农产品交易方式是多元化的,拍卖交易和议价交易是各国农产品交易中最常用的方式。哪种交易方式更重要,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差异很大。在我国现阶段,鲜活农产品的交易方式以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对手”交易(或曰协议交易)为主。商务部调查,9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对手交易销售(王晓红,2011)[10]。但是,并不能认为,这种以对手交易为主的交易方式是“落后”的。荷兰、日本等国在鲜活农产品流通中曾普遍采用的拍卖交易等“先进”交易方式,不一定是中国应该学习的方向。

无需否认,拍卖交易在日本、荷兰、比利时、韩国的鲜活农产品批发交易中一度非常流行,甚至曾经是占主导地位的交易方式。但是,拍卖交易在欧洲的很多国家和北美都不是占主导地位的交易方式。而且,即便是在拍卖交易曾经非常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情况也早已发生重要变化。在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上,之所以能形成拍卖交易方式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与日本的法律、农会组织、经济发展以及历史等密切相关(徐振宇等,2010)[11]。早在1923年,日本制定《中央批发市场法》时,就明确规定“农产品交易采用拍卖制,废除秘密的对手交易”。该法律实际上确立了拍卖交易在中央批发市场中唯一的合法地位。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演化,尤其是随着1999年、2004年先后对批发市场法的修订,日本政府更加注重批发市场的贸易自由化和效率化,交易方式日趋自由化,所谓“商物一致”的原则逐渐缓和,导致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拍卖率逐年降低,到2011年时,蔬菜仅为13.4%,水果也仅为18.0%,相比之下,1978年这一比例则分别高达85.2%、82.7%(据日本农林水产省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荷兰的农产品拍卖制也已呈现衰落之势头。正如荷兰学者Bijman所指出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种治理结构一直主导着荷兰的水果和蔬菜的交易,这就是———合作社拍卖。但现今,这种治理结构已经失去吸引力,而新的治理结构变得更加流行(Christien et al,2010)[12]。

交易方式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之别。一种成功的组织模式,主要是演化的结果,而不是构建的结果。在某个时期,某国或某地“先进”的交易方式,当转换时空,在另一个时期,在其他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就会非常的不合时宜。拍卖交易方式或许的确存在诸多优点,但这并不表明,这种“先进”的方式就适合我国当前国情和发展方向。自1998年以来,深圳福田、山东寿光、云南斗南花市、北京莱太花卉等市场曾在蔬菜、花卉等品种的交易中积极尝试引入拍卖交易方式,但所有试点效果并不理想。这表明,不顾农产品生产、流通的现实条件和配套约束,简单移植别国曾经成功的交易方式,无异于削足适履。

(五)订单农业与农民合作组织能提升农户“组织化程度”?

国内学界曾对国外流行的订单农业(contractfarming)寄予厚望,认为这种模式是提升农户组织化程度的重要组织创新。作为一种国外成功“经验”的“理论投射”,“公司(龙头企业)+农户”及类似组织模式,一度获得极高评价,研究者甚众。然而,国外经验已证明,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力量非常不均衡,其结果往往是农户成为龙头企业的“生产车间”,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向龙头企业让渡其部分经营自主权,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对市场行情的关切程度。从这个角度而言,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造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消极后果是直接降低了农户对市场的敏感程度。市场对生产的直接刺激作用减弱了,或者说被龙头企业阻断了(樊亢等,1994)[13]。换而言之,农户能力尤其是把握市场的能力不仅未能提升,反而由于“受惠”于看似省心的合同而有所降低[14]6。正如洪银兴等(2009)[15]所指出的,在发展中国家,农户作为农产品的上游生产者,凭借自身的能力难以适应农产品价值链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在不断强化的农产品价值链中被“挤出”,被大的涉农企业替代,结果成为失业者,或成为涉农企业的雇用劳动力。如果深入考察美国农业的相关事实,不难发现,订单农业的发展对小规模农业经营者的影响非常有限———据Mac Donald et a(l2008)[16]的研究,美国订单农业的采用率与农场的经营规模7正相关,即越是经营规模较大的农场主越有可能采用合同制,而那些经营规模越小的农户采用合同制的比例就越低。过去几十年来,由于美国农场规模不断扩大,订单农业在美国农业中所占份额也在不断扩大。在2005年,虽然通过订单农业模式进行生产的农产品产值已占全美农业产值的40.7%,但是,仅有11%的美国农场采取了订单农业的组织模式 (Mac Donald et al,2008)[16]。换言之,绝大多数(高达89%)美国农场主并未采用订单农业这种组织模式。在过去十多年间,虽然订单农业占美国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断增长,但采用订单农业的农场所占比例却一直维持在10%左右。不仅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农业实践表明了订单农业的发展主要与经营规模较大的农户有关,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实践也表明,订单农业无法将小经营规模的农户纳入其中———因为大公司与小规模农户的交易成本太高(Singh,2000)[17]。

至于通过农民合作组织提升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也曾是众望所归。但是,放眼全球,不难发现,经典意义上的农民合作社运行良好的国家,恰恰是那些户均土地规模较大的国家(美国和西欧的一些国家);而那些土地户均规模较小的国家,则一般都要借助政府力量而搞变相的“合作”,如韩国和日本的农协(农业协同组合)。但韩、日的农协,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合作社,而是政府自上而下创设,带有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重职能的半官方组织。这种组织模式的风险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半官方的“农民”组织很容易演化为一个独立于农民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比如,日本山形大学的金学成教授曾经是韩国中央农协的职员,他并不认为韩国的农业是成功的。在他看来,韩国中央农协早已不是农民的代言人,而成为一个特权集团8。实际上,日本农协也有类似特征,以至于很多学者对农协存在的必要性提出了诸多质疑。正如胡剑锋(2010)[18]所指出的,“日本农协由政府推动和支持,自上而下形成了统揽全国的庞大网络。……但是,这种体系也决定了农协缺乏竞争,自我调节能力差。”

总之,无论是以龙头企业为基础的“订单农业”,还是农民合作社,是否能显著提升农户组织化程度,是有条件的。并非所有国家,在所有发展阶段,在所有品种上,都可以通过“订单农业”和合作社提升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三、基本结论与反思

(一)基本结论

不同资源禀赋的国家(或地区),不同的农业发展特征,不同的消费习惯,不同类型的农产品,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或不同的发展时期,其鲜活农产品流通的基本特征都必然有非常大的差异。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品种之间,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中间环节的数量、批发的重要性程度、农民在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中的获益份额、交易方式以及组织方式等方面的“经验”有很大差异。比如,在日本,截至2011年,虽然拍卖这种交易方式在绝大多数鲜活农产品的批发交易中都无足轻重,但肉类批发交易中,在中央批发市场的拍卖采用率仍高达84.7%。但是,蔬菜、水果、水产品、花卉的拍卖采用率却分别只有13.4%、18.0%、19.9%和29.7%(农林水产省食料产业局,2013)[5]。

因而,若全面考察国外经验,认为国外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中间环节少”、“批发市场的地位急剧下降”、“农民在农产品流通中获益更多”、“交易方式更先进”,以及订单农业和合作社能提升农户组织化程度,等等说法,缺乏充分的经验证据可以证明。至少,这些说法是不全面的。如果试图更客观、更全面地总结鲜活农产品流通的国外经验,不能大而化之,一概而论,必须分国家、分时期、分品种进行。

(二)几点反思

1. 应基于“演化”而非“建构”视角看国外经验。本文认为,那种自以为能够轻易找到经济“规律”的思维,是一种典型的构建主义思维。所有人,包括学者和官员,都必须承认对经济和市场运行不可避免的无知,由此保持对市场必要的“敬畏”,而不是动不动就质疑市场的效率,更不应该质疑当事人的理性。国外(包括发达国家)的大多数有关鲜活流通体系的经验,其实都是长期演化的产物,且与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换而言之,其他国家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成功,是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虽然现代化水平不高,硬件设施也比较落后,信息化水平不高,组织程度较低,交易方式也比较传统,但不能由此认定,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低下。

2. 在对国外农产品流通体系进行比较和借鉴时,不能仅集中在流通体系本身,而必须进一步研究,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是在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和约束条件下运行的。按产业组织理论的一般逻辑,环境(包括产业组织及其结构)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绩效。因此,要研究绩效,必须首先研究行为,而要研究行为,则必须首先研究环境(包括结构、制度)。实际上,国外农产品流通体系之所以看起来比较“先进”,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农产品流通的环境已经大大优化了,尤其是制度环境和产业组织环境都已经非常优化了。借鉴国际经验,不能只看其他国家具体怎么做,有哪些具体政策,重点应是关注他们背后的资源禀赋和约束条件如何变化,而基于这些变化的做法转变,才是真正值得借鉴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其他国家和地区鲜活农产品流通的具体措施和政策,都不能简单予以移植,否则,在不具备这些前提条件的情况下,国外任何成功的经验简单移植到中国,都很容易成为败笔。实际上,在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方面,我国已犯过太多生搬硬套的错误。

3. 没有必要迷信国外的所有经验。其实,某些经验在本质上其实是教训。在反思日本自1961年以来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政策与法律时,日本学界中不乏这样的观点,即日本的很多政策措施都是失败的。比如,拍卖交易的“先进”性并未得到一致的认同,拍卖交易方式在日韩等国的现实运行中存在很多缺陷,甚至被一些著名日本学者看作农产品流通效率低下的根源,如小林康平(1998)[2]认为,日本拍卖交易方式至少存在限定批发商数量、内幕交易、竞争不充分以及妨碍批发商努力经营等突出问题。

摘要:通过重新审视国外鲜活农产品流通“经验”,发现诸如“中间环节更少”、“批发环节不再重要”、“农民获益份额更大”、“交易方式更先进”、“订单农业和合作社能提升农户组织化程度”等流传甚广的说法,要么是片面的,要么是错误的,要么过于简单化,忽略了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品种之间,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在中间环节的数量、批发环节的重要性、农民在供应链中的获益份额、交易方式以及组织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重要差异。总结国外经验,不能大而化之,应分国家、分时期、分品种进行。

国外农产品 篇5

王凤霞 江雪梅

农产品加工业,一端连接着城乡居民的最终消费,其发展状况决定着城乡居民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和多变的新需求的满足程度;其另一端是农业产业的延伸与发展,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农产品加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在实施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过渡的战略过程中,农产品加工业是重要一环,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我省的GNP 具有双重功效。但是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很薄弱,规模小、效益差、管理水平低等现象普遍存在。如今,我国已成功进入WTO,国外农产品加工企业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国这片大市场,寻找着机会。国外企业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规模庞大、管理水平高,面对这样的竞争对手,国内的企业必须要全面清晰地了解国外竞争对手,做到知彼知己,以制定适宜的战略与策略对抗国外企业的竞争。

本文就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的经验及教训,以对黑龙江省乃至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一)一般现状

农产品加工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可以反映农产品的增值程度及其对GNP的贡献程度。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发达国家平均为2.0~4.0:1,而我国只有0.20:1,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对本国GNP的贡献程度远远高于中国,这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是不相配的。

另外,现在农产品加工业中食品工业已普遍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贡献程度很高。农业与食品工业产值比一般为1:2~1:4之间。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增值程度很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发

达国家农业初级产品及其食品加工业的产值对GNP 的贡献程度,法国、荷兰为5,英国为4,日本为3.4,美国为2.8,中国为1.3。

(二)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的特点

近几年来,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庞大。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非常大,它们中的很多企业是一些跨国企业。如荷兰著名的CSM公司是一家跨国公司,专业生产和销售食品配料和粮食,业务涉足全球100多个国家。其子公司普克公司是世界上最大、最有经验的天然L(+)乳酸和乳酸盐生产商,普拉克公司的工厂分布在巴西、西班牙和荷兰,同时它具有一个遍及全球的销售网络。再如,乳业第一巨人法国的达能公司其年销售额为60亿欧元,帕玛拉特公司年销售额也达到60亿欧元,雀巢公司的年销售额为133亿欧元。新国际集团在大陆的投资达到12亿美元,其方便食品事业部在中国大陆有12个生产基地,是大陆最大的方便食品生产商;其饮品事业部在大陆有9个生产基地,其糕饼事业部在大陆有3个生产基地,是大陆最大的糕饼生产商;菲律宾晨光食品有限公司在大陆的投资也达到了1亿2千万美元。就是这样的一些巨无霸企业已经或正准备进军中国市场。

2.国外农产品加工水平比较高。

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决定着农产品的增值程度。越是精深加工,增值程度越大。如豆类加工,经过初级加工可得到豆油、色拉油,色拉油加工比普通豆油加工精深些,所以其增值程度也高一些。大豆还可进一步精深加工出大豆磷脂,其市场价格及市场前景非常看好。若年产100 吨粉磷脂,可创产值500万元。在国际上,玉米可被精加工成为3000 多种产品,尤其是其深加工产品——各种氨基酸类等等,其增值程度是其原料产品价值的成百倍,有的可达上千倍。这表明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也表明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

3.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品种向安全、绿色、休闲方向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安全、绿色、休闲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和方向。随着全球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不断变革,在众多的消费者中出现了有钱无闲的现象,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这就使休闲食品逐渐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趋向。Leatherhead Food RA最近针对全球12 个主要市场所做的统计,显示1999年的休闲产品的总产量达440万吨,约合300亿美元。美国每年每人的平均消费量达

8.6公斤,其次是荷兰和英国,分别为6.5公斤和5.7公斤,较低的是意大利和巴西,分别只有1.5公斤和1.7公斤。各国、各企业看好的休闲食品的生产,致使休闲食品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这使全球休闲市场相当集中,跨国性的企业和品牌对休闲食品市场占有绝对优势。百事公司旗下的Fritolay就宣称占有全球40%的市场,第二位的Procter&Gamble则降到5%的占有率,另外一些2~5%占有率的公司则包括美国的Nabisco公司、德国的Intersnack与Bahlsen公司等。

4.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高。

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其他现代企业一样,经历着现代管理的冲击。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那些国际性企业,管理水平普遍比较高。主要表现在:

(1)企业管理主题的层次较高。管理主题是指某一时期企业管理所侧重的关键问题。当前,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主题已经跳出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生产管理,逐渐转向侧重于企业外部的战略管理,竞争也从低层次的价格战转向了高层次的战略选择与实施方面的较量。企业在前瞻力和判断方面有着很大优势。(2)企业的产品优势。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一般规模较大,所以他们拥有品种繁多的产品系列。一方面,由于这些企业规模大,技术力量雄厚,产品的开发、生产都非常稳定,质量可靠,成本较低,他们有着较强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这些企业都拥有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如雀巢、康师傅、达能、上好佳、百威啤酒、米勒啤酒等,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5.有利的政策导向。

政府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税费政策等大大影响企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通过政府的控制性政策、协调性政策、引导性政策和扶持性政策,对其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涉农企业进行相应的干预和扶持。

二、启示与借鉴

1.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新产品和发明或引进新技术。

以市场为导向,实际上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组织企业内部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的改进。市场需求有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之分。对于现实需求,企业只能适应,企业内部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加工制造、内部管理等都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核心,来组织企业内部的制造资源和企业管理。此时,对于潜在市场需求,企业有一定的主动性,企业可以引导需求、创造需求,把潜在的需求激发出来,并引导其向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

2.在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大企业集团,做大规模。

从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很难与国际性企业相提并论,这在农产品加工行业尤为明显,我国有5万多个食品加工企业,仅有133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占0.3%。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多数以乡镇企业、集体企业或私营企业为主要形式。其规模非常小,有的甚至就是一些手工作坊。面对国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挑战,无力回应。就乳业来讲,上海光明排名第一,其年销售额15亿元,利润7000万元,而雀巢年营业额133亿欧元,1999年在中国销售额为38亿元,是光明的2倍还多。目前,中外企业对乳业市场争夺战已拉开序幕,国内乳制品品牌渗透率:光明是9%,其次是雀巢5.9%,三元5.2%,达能3.4%。现在,政府部门已意识到这潜在的危机,开始把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做大作为农业调整的重大步骤,改变现有发展格局,所以企业应抓住这一两年时间,大胆进行调整改革,以迎接国外企业更大规模的挑战。而做大规模,可以扩大产量,降低成本;做大规模,可以增强资金和技术实力,及时开发市场需要的产品;做大规模,可以树立品牌,打名牌战略,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要不断进行技术改进,以实现“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为目标。

农产品的初加工方式收益有限,精深加工的效益较高。在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的过程中,技术是一个瓶颈因素。目前,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有许多核心技术我国企业只是在模仿国外企业的技术,所以我们只能跟在外企的后面,亦步亦趋地模仿,始终得不到高额垄断利润,只是微利。而且,经常出现知识产权的磨擦。在共同争夺中国这片市场过程中,外企不会把核心技术轻易地转让给我国企业。所以,我国企业应加大技术的投入,尽快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以便从对外国企业技术上的依附独立起来,彻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4.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由于我国的特殊性,要求政府更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如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政策只限于国有粮食收储公司,而在农产品加工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粮食加工转化企业却享受不到,必须通过国有粮食企业代收代储,国有粮企再顺价售给加工企业,相应增加了税金和费用,不利于非国有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再如,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市场的行政性分割、封锁等导致企业规模小、生产分散,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也不利于形成公平的竞争和统一的大市场。

5.企业自身的机制与经营要进一步改善。

我国企业的自身的机制和管理水平普遍比较低,所以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竞争环境是复杂的,加上成功“入世”,面临的是残酷的竞争。中国企业要学习管理、技术、制度安排,以期赶上并争取超过走在前面的发达国家的企业。而现在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多数还停留在较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上,而战略管理一层上尤显软弱。现在,我国企业职能层的战略与事业层的战略相对而言比较成熟,而在公司层即企业总战略上尚显不足。所以,今后我国企业在这方面要花大力气来做好。

国外农产品 篇6

茂名市作为全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北运菜生产基地,每年都有大量的水果蔬菜转运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为了促进其农产品物流快速发展,本文试图从不同国家农产品物流发展中总结和借鉴先进经验,并结合茂名市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加快茂名农产品物流发展对策,以实现农产品“货畅其流”、“物尽其值”,从而为茂名市“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1 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经验分析

1.1 具有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

(1)交通发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善,是农产品物流得以快速流通的关键。例如美国、日本、荷兰等这些发达国家都具有非常完善的交通基础设设施。

美国交通运输设施十分完善,公路、铁路、水运、航运四通八达,高速公路遍布城乡,公路网络联通度高,2000年,美国全国公路总长度约为400万英里(640万公里),其中州际高速公路全长46675英里(75116公里),占世界高速公路总长度的一半以上(美国交通部2001年统计资料),从而保证了农产品“货畅其流”[1]。

荷兰的航运、航空货运业非常发达,并且拥有鹿特丹港、阿姆斯特丹港等世界性的重要港口。荷兰盛产的花卉通过位于阿尔斯梅尔的阿姆斯特丹-斯希波尔飞机场连夜运送到欧洲和世界各地[2]。

为了扶持物流产业的发展,日本政府近年来在一些大中城市、主要港口和公路枢纽进行物流设施用地的合理布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包括高速公路网、新干线铁路运输网、沿海港湾设施、航空枢纽港、流通聚集地在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3],这就为日本农产品物流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保鲜技术先进。目前,国和日本已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储运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体系。在整个物流的过程中,运用“冷链”技术设备,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损耗率。例如美国蔬果物流: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超市冷柜—消费者冰箱,整个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为1%~2%[1]。

荷兰的冷冻行业也非常发达,具有世界上最高的人均制冷和冷冻容积量,活跃在这一制冷和冷冻行业的大多数荷兰公司都具有现代化的制冷和冷冻技术设备[2]。这为保鲜、冷冻和易腐农产品的储存和运输提供了保障。

1.2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程度比较高

美国是世界农产品物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中信息技术对美国现代物流农产品起了巨大的支撑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连年拨款15亿美元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和推广在线应用,现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户可以通过电话、电视或计算机等终端设备,共享网络中的信息资源[1]。从而实现了生产者、运营者和销售者计算机联网,资源共享,信息共用。这就有效地对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进行实时跟踪及全程管理,并开展了农产品信息处理与发布工作及市场信息咨询服务。

日本的大规模零售店都已安装了EOS系统(自动定货系统),与交易对方联机,并有VAN(附加值通讯网)将食品工业和批发业联结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了流通效率。此外,日本的批发市场也已装备了完善的信息设施,实现了全国乃至世界主要批发市场的联网。在鲜活农产品的零售服务上,利用电子网络销售近年来也十分盛行。消费者只要发一个E-MAIL,运输公司就可及时送货上门,保证质量。据统计,日本在2003年利用网上电子交易的人数已达2 186万人,是1998年的8倍,交易规模已达320 000亿日元,是1998年的50倍[4]。在欧洲的荷兰花卉和园艺中心,也安装有最先进的拍卖系统、新式电子交换式信息和订货系统,从而使荷兰也可以向全球许多国家的广大客户和消费者提供服务。

1.3 农产品物流主体组织化、规模化较高

在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化经营的农场、农产品批发与零售企业,以及农户联合起来的协同组织(如农协、合作社),而非个人。同时,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程度较高。如美国的果蔬营销主要是农场主与生产合作社、产地中间商和大型超市或批发企业签约进行销售,占销售量的98%。全国有150多万农场主参加了“全国农场主联盟”和“美国农业联合会”,还有众多农户参加了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与销售合作社。在日本,约有97%的农户加入了“农协”,90%的农产品由农协销售,80%的农业生产资料由农协采购[3]。在发达国家,单独的农户在农产品物流组织体系中不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一定组织化程度的物流主体不仅在营销中具有较强的谈判实力,而且还具有其他组织所没有的速度优势,尤其是在开拓国外市场时更具优势。

1.4 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

荷兰物流专业学术水准比较高,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国际物流的未来发展趋势,使学生获得实用的物流知识和技能。荷兰从事物流业的专业人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取得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才可以正式从事物流业。法国也特别重视对物流人才的培训工作,他们通过初始的或服务过程中的培训,从叉车司机到物流师,再到IT网络工程师,应有尽有。德国对物流人才的培训工作有专门的行政机构主管,且目标和宗旨明确,目标是进行职业和新技术培训,宗旨是以实践为主,注重应用和实际操作。培训形式多种多样,参加人员十分广泛,已经形成“一条龙”良性循环。

1.5 农产品物流有完备的法律法规及市场条例指导

为使农产品流通能够保持协调、灵活、高效的运转状态,提高农产品交易的效率,各国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法规及市场条例对农产品流通进行规范。如日本于1921年颁布了《中央批发市场法》,将中央批发市场的开设、管理、交易等纳入了法治轨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批发市场地位的日益提高,日本又于1971年将《中央批发市场法》改为《批发市场法》,将地方批发市场也纳入法制轨道,以后每隔5年修订一次;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也依据该法制定了系列的地方法规,如《食品流通审议会令》等。美国则制定了一套《商品交易法案》,对商品流通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规范;随着经济发展,在1974年美国又对该法案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到1992年又4次进行了修订补充,其中把靠不公开情报进行内幕交易定为重罪[5]。由于这些国家有法可依和执法严谨,有效地保护了正常贸易者的利益,维护了公平竞争高效率的自由流通秩序。

2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促进茂名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产品物流经验,促进茂名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2.1 完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

无论是从美国,还是从日本的经验来看,农产品能否“货畅其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备、便利与否。所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产品物流得以快速发展的的根本条件。

(1)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至2008年底,茂名市公路通车里程为8 847.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仅86公里,一级公路约为270公里,远远不能满足要求。虽然镇到村委会的公路高达80%~90%,但都是比较窄的乡村小道,不利于大宗农产品的运输。此外,铁路的建设情况也不容乐观,全市境内铁路主要由河唇至茂名公馆(国家铁路)、三水至茂名河东(地方铁路)两条主线,以及茂石化公司厂区铁路(企业自用铁路)构成,运营铁路里程仅123公里[6]。

要完善茂名市交通基础设施,首先应完善农村公路网络,通过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实现县市公路路面高级化,镇通村公路路面硬底化,从而提升公路的通达深度和能力,确保农产品能够及时快捷地从产地运出来;同时,加大对所辖各市、县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解决茂名市公路网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各地区农产品“货畅其流”;此外,更加重要的是要抓紧推进茂湛铁路茂名段、广东西部沿海铁路和茂名港博贺新港区铁路支线的规划建设,以及包茂高速公路茂名段(约138公里)和汕湛高速公路茂名段(100公里)的建设,为茂名市农产品便捷地输出到全省、全国及至全球打下坚实基础。

(2)加强对水果蔬菜冷藏冷冻及保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茂名作为“全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盛产龙眼、荔枝、香蕉等各种水果,众所周知,龙眼、荔枝是极易腐烂的,如荔枝在采后24小时内就会发生褐变,常温上2~3天即失去诱人的鲜红色而褐变,大大降低了荔枝的商品价值。如果通过冷藏或冷冻则可以存储20~30天左右,因此,应该借鉴美国、荷兰等国的经验,大力发展冷藏冷冻技术,实施农产品的“冷链”管理。此外,目前虽然现在也有一些传统的果蔬保鲜方法,但效果不明显,因此,需要加大对龙眼、荔枝等水果保鲜技术的研究,延长其保鲜日期,这对于其远距离运输和销售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加强农产品物流集散设施的建设。建设农产品物流集散设施是茂名市农产品物流的主要据点,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二是调整、完善农产品集贸市场,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和农产品配送中心。例如,可以在茂名市近郊选址建一个大的集批发、储藏、加工、运输、直销配送、信息发布于一体的新型农副产品物流基地和交易市场,而在高州、化州、信宜等地再分别建立一个大型的农产品配送中心,特别是在水东港或博贺港,应该建一个大型的临港物流园区,通过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提升港区的服务功能和装卸作业水平,为农产品的顺利出海打下基础。

2.2 健全和完善农产品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带动整个系统运作的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必须能够在各接点得到准确及时的传递,这样各经营主体才可能得到健康发展。因此,茂名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有必要强化规划协调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采集和发布工作,完善农业生产科技和新产品开发信息的普及、指导、规划、组织一条龙的信息交流和服务体系。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重点来抓。在原有农村经济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加强市场信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生产者、销售者计算机联网,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并逐步搞好农产品信息处理与发布工作以及市场信息咨询服务。

2.3 培育壮大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主体

目前茂名市农产品物流主体虽然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整体规模较小,服务能力较差,市场竞争力薄弱。因此,茂名市应在壮大原有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基础上,鼓励“生产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户”、“配送中心+农户”等模式发展,实现物流规模化。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专业化运作,降低物流成本。此外,美国、日本农协组织的功能和运作体系给茂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茂名可以参照这些国家的做法,鼓励农民大力发展自己的合作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生产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农户或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以便更有效的推进农产品物流发展。

2.4 大力加强农产品物流人才的培养

物流人才的缺乏是茂名市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物流管理和经营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着农产品物流的科学运作。要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必须要有一批懂专业、会管理的物流专业人才[7]。因此,作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高等院校,茂名学院、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应该加强物流专业师资的引进与培养,为培养物流人才奠定基础;同时,应该根据茂名市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农产品物流人才的培养计划,加强农产品物流的教育和培训,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物流的新型农民。

2.5 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营造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宏观环境

当前茂名市物流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政策制约,需要市政府抓紧制订有关政策,解决影响物流业发展的土地、税收、收费、融资和交通管理等方面问题,研究制订系统的物流产业政策,完善物流的法律法规体系。茂名市政府应结合我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茂名当前国情的物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及相关政策法规。如放宽物流技术设备更新的融资政策和物流基础设施、园区的土地使用政策;调整物流服务及运输价格政策以及工商登记管理政策,对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企业给予一定税收优惠政策;放松对运输行业的管理制度,鼓励竞争,鼓励从事运输服务、仓储服务、货运代理服务和批发配送的商业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延伸物流服务的范围和领域,逐渐成为部分或全程物流服务供应者;在规范市场准入标准的基础上,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农产品物流服务市场等,从宏观层面对茂名市物流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贾会棉:《美日农产品物流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物流科技》2006(7):79。

[2]唐步龙:《荷兰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8(1):98。

[3]张京卫:《日本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分析及启示》[J];《农村经济》2008(1):126-127。

[4]胡振虎:《国外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DB];http://info.56eol.com/Html/n001001/103313631_2.html

[5]黄勇、易法海、杨平:《国外农产品物流模式及其经验借鉴》[J];《社会主义研究》2007(3):134。

[6]茂名交通概况:《茂名市交通局网.http://www.mmjt.gov.cn/news.asp?id=346

国外农产品 篇7

1 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显示,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一般是农业产值的2 ~ 4倍,且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在90% 以上。如美国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3. 7倍,而中国仅为2. 1倍。此外,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占制造业比重较大,如荷兰13% ,美国9%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增值程度较高,由于美国、法国、日本等农产品加工业发达国家的自然资源条件不同、工业发展水平不等、农业支持政策不同等原因,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亦各有特色。

1. 1 美国

美国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业生产非常发达。玉米是美国第一大农作物,种植面积为0. 38亿hm2,玉米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0% 左右,是世界上玉米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近年来,美国玉米的消耗渠道主要是饲料和玉米深加工,主要产品由过去单纯的淀粉发展到变性淀粉、淀粉糖、酒精、食品及其他用品等4 000多种,其资源利用率达到了99% ,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美国的玉米深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美国先进的深加工技术、完善的产业组织体系、有利的政策导向和发达的玉米深加工企业[1]。

美国亦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占世界大豆产量的40% 左右,从豆粉、大豆分离蛋白到大豆黄酮、大豆磷脂等,都进行了系统的研发。据统计,美国的大豆加工制品近12 000种,在全球市场占有率30% 以上,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美国大豆加工业通过建立系统的加工体系,规范的生产操作规程,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完善的大豆质量体系和质量检验体系,并依托大豆协会、大豆加工者协会等产业组织共同推动美国大豆加工业的发展,也成为美国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1. 2 法国

法国是欧盟第一农业生产国,其农业耕地面积0. 3亿hm2,且农产品加工部门基本分布在原料产地,自2000年以后,法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速度快、势头强劲,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逐年上升,农业经营效率逐渐提高,且食品加工业和畜牧业较为发达,其优势地位已高于美国和欧盟其他国家。

法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联结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的关键环节。法国畜产品的80% 及种植业产品的30% 都由食品工业部门加工,其中肉类和奶类加工行业产值约占食品工业的50% 左右,在欧盟25国中,法国生产的牛肉产量占27% ,牛奶产量 占18% ,猪肉产量占10% ,家禽产量占23% ,并通过建立完善的以牛为主的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基本实现从育种、养殖、屠宰、加工、流通到消费者餐桌全过程质量追踪,实现畜产品全面质量管理。法国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的政策支持,健全的科技推广体系推动着法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1. 3 日本

日本耕地面积仅为5. 3万hm2,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仅为1. 3% ,日本的农产品原材料国内供给严重不足,因此日本农产品加工业主要依靠进口原料进行加工,且在稻谷、畜产品、水产品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日本是世界上主要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长久以来一直注重稻谷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因此日本稻米的精深加工设备精良、技术先进,且副产品综合利用程度较高,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日本开发的大米加工品种已达300多种,并根据市场需求加工成方便食品、营养品、调味品甚至化妆品等。随着稻米深加工技术的不断创新,日本又加强了稻米作物优良品种的开发和大米基因方面的研究,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成为日本稻米加工技术创新的一种新趋势。

日本的农产品加工业经过近60年的发展,依托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畅通的物流渠道、强大的设备设计和制造能力、严格的产品标准体系、政府的强大支持并通过完善的农协组织促进了农产品企业的集团化发展,进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农产品加工产业。

还有一些国家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做得比较突出,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如荷兰国土面积很小,但单位农田面积产量世界最高,其马铃薯加工业和乳制品加工业较为发达; 新西兰依靠其广袤的草原发展畜牧业,乳制品加工业非常发达,约占世界乳制品总量的1 /3; 此外,法国的葡萄酒加工业世界闻名,巴西的甘蔗加工量占全球的80% 。

2 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特点

2. 1 加工技术先进化

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决定了农产品原料的利用程度和增值程度,越是精深加工,其增值程度越大。因此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如高温杀菌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微胶囊技术、微波技术、无菌贮存与包装技术等。这些先进的深加工技术使一般粮食作物加工转化率在80% 以上,果蔬50% 以上,农产品的产后加工能力平均已达到70% 以上[2]。如欧美、日本等国家90% 以上的蔬菜都是经过商品化加工处理后进入流通领域的,德国的苹果加工量占总产量的75% ,美国、巴西的柑桔加工量占柑桔总产量70% 以上,英国的梨加工量占总产量的93%[3],这些精深加工技术的不断创新,实现了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 2 产业体系完整化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使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建立起较为健全的产业化体系,而且从育种开始就进行监测,并从种植、采摘、分拣、清洗、加工、包装、运输、贮藏、销售等各个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产业链条,兼有一套科学完整的规范和标准来保证农产品加工原料的质量。此外,政府通过制定各种行业政策积极扶持并引导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协会与中介机构发展,从而间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 3 加工企业规模化

发达国家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水平较高,产生了如美国嘉吉、瑞士雀巢、荷兰联合利华、日本味之素等著名的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巨大的跨国公司。如美国嘉吉是一家国际性的从事食品、农业、金融、工业和服务的综合性企业,在玉米、大豆、小麦和可可加工方面的成就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并通过合作和创新为顾客提供服务。嘉吉公司旗下有包括生产食品、饲料、饮料在内的共约270家制造工厂,2013年营业总额达到1 367亿美元[4]。这些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历史悠久、资金雄厚、技术创新能力强,销售网络遍布全球,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 4 质量体系标准化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均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采用GMP( 良好生产操作规程) 进行厂房、车间、加工流程设计等,对管理和操作人员进行HACCP( 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 岗前培训,在生产过程中实施HACCP和ISO9000规范,严格遵守ISO14000系列的环境管理标准,使农产品加工从最终产品检验为主的控制方式,转变为生产全过程的TQC( 全面质量管理) ,且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均对此达成共识。此外,世界卫生组织( WHO) 和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为食品营养、卫生等制定的严格标准也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硬约束条件。

3 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

目前,全球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总趋势是朝着先进化、集中化、规模化、品牌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3. 1 高新技术、设备渗透于农产品加工各个环节

农产品加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环节均要求技术和设备的高新化,如果蔬激光分级、清洗、包装成套设备,多功能饮料罐装生产设备等,因此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产品高新技术和设备的研发空间和深度非常大。

3. 2 对农产品原料的综合利用程度不断加深

随着农产品加工技术、设备的不断创新,对农产品原料及废弃物的利用程度也逐步加深,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产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如美国利用废弃的柑橘果粒榨取食用油,利用葡萄皮、渣提取色素,从桔子皮、苹果渣中提取、纯化柠檬酸和果胶质等,并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

3. 3 农产品加工向安全、绿色、休闲食品方向发展

近年来,国外休闲食品的年销量剧增,成为创造利润的重要途径。安全、绿色、休闲农产品已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和方向。据统计,美国休闲产品消费量每年每人平均达8. 6 kg,荷兰为6. 5 kg,英国为5. 7 kg。发达国家从追求农产品加工品种多样性转向追求安全性和健康性。

4 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当今世界各国的农业竞争,已不仅表现为初级农产品和单个生产环节的竞争,更表现为所有生产环节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近年来,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是结构升级、体制创新、质量提升和总量扩张的重要转折期。但是与农产品加工业发达地区相比,在整体水平、规模总量、竞争能力、资源利用水平、结构层次、技术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分析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特点,借鉴其先进的经验,对于促进吉林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4. 1农产品加工原料质量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基础

农业发展水平及其农产品质量是推动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要因素之一,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产品的品质,在育种、种植、加工和销售的过程中均采用各种措施鼓励和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严格按照各种行业标准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保证了农产品原料的标准化、高质化。

4. 2 完善的政府管理职能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全方位的服务,通过制定产业、金融、税费等宏观调控政策支持和鼓励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并通过控制性、引导性、支持性等政策加强了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此外,积极扶持各种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确保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柱地位。

4. 3 规范的产业组织体系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

由于农产品加工的特殊性导致农产品加工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经营模式。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农产品加工协会和组织充分发挥引导、协调的功能,在保护并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 4 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导向

发达国家和企业非常重视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创新,科研投入大、设备先进、技术推广体系发达,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如美国的玉米深加工技术、法国的葡萄酒酿造技术等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这些均得益于完整的研发队伍[5]。

4. 5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农产品加工 业发展的主体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庞大、资金雄厚、生产设备和工艺手段先进、社会化服务效率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管理制度严格,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得益于这些龙头企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锐,郝庆升.美国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经验[J].世界农业,2012(10):28-31.

[2]张润清.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3]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李锐.玉米深加工企业成长动力的作用机理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3.

国外媒体产品化探索解读 篇8

产品经理思维和用户中心思维成为了当下传统媒体转型的热议词汇。问题的根源就是媒体传统的商业模式遭遇了严重挑战却很少有人真正去思考这个问题。如今我们看到很多媒体通过最新潮的渠道和介质在传播, 但依然想用最传统的商业模式来实现盈利。广告与版面置换这样传统的变现模式正在被新的变现渠道所逐渐取代。

这可能与现实中, 媒体不太强调盈利性有关。假使脱去体制的外衣, 归根结底媒体要生存, 生存就需要在市场里厮杀, 而想赢得厮杀就需要杀手级的产品。很显然, 信息传播这种普通的模式, 再快也没什么杀伤力了。于是产品化成了各个传统媒体在研究的课题。

转型举步维艰, 产品化大势所趋。制造出符合用户需求的, 用户体验佳, 市场好评度高, 又整合媒体产品信息传递基本功能的产品, 才是当务之急。

好产品的形态需要历经市场的检验, 国外多家媒体纷纷对媒体的产品化做了多种尝试, 杂志、期刊、图书、电视都百花齐放, 不一而足。其中无疑打造出了一些可供启发的案例。

卡夫食品:行业内刊媒体产品化

美国的Kraft (卡夫) 公司以食品、糖果制造出名。而这个食品公司却做出了一本业内小有名气的美食家庭类杂志《Food&Family》 (《食品与家庭》) 。

起初, 卡夫公司雇佣广告公司 (meredith) 为其制作一本食品DM用于扩大品牌影响力, 杂志的受众一直稳定。于是09年在广告公司的鼓励下, 卡夫决定将这本食品行业的免费赠送的杂志改为收费杂志。刚开始时, 卡夫有点担心杂志的订阅量, 可是没想到, 居然有上百万的用户愿意为此掏钱。于是卡夫食品集团索性开始投入到这份纸质媒体的包装与营销上来了。在某一期的杂志广告中, 杂志还采用了有香味的印刷材料, 读者用手指在图片上刮擦后会有奶油的香味、巧克力及草莓的香味。这种带有气味的广告图片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于是围绕杂志, 卡夫集团又开发了网站、菜谱大全、在facebook, pinterest, tumbre等互动社区上都建立了社群, 定期举办活动, 联系食品厂商, 为活动提供赞助。

National Georgaraphic《国家地理杂志》:媒体游戏产品化

游戏正在成为最具黏性的产品。游戏行业对于激发人们深层的学习欲望有着优异的表现。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就迈出了这样的步伐, 与游戏厂商紧密联手, 开发了许多款脍炙人口的游戏。除了拥有网站、电视台、杂志之外, 还有在线商店和游戏。在线商城推出的商品有图书、DVD、旅行服装、家饰、摄影作品、旅行户外装备、地图等。其游戏产品又分为儿童游戏、手机游戏、填字游戏。

比如有《国家地理探险:失落之城》、《国家地理:失落的希律王古墓》、《国家地理旅行者之意大利》《看不见的世界的奥秘》APP、《野生动物历险》App等。

《National Geographic Traveler:Italy》《国家地理旅行者之意大利》是“国家地理杂志”旗下的“Nat Geo Games”带来的一款休闲游戏。它包括找不同和旋转拼图两种游戏模式, 以及测试性的知识问答题。

在游戏中, 你虚拟作为一名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 你将打好行装, 通过镜头去感受意大利这座城市。“Jumble”和“Spot It!”两种小游戏将帮助你这次视觉之旅中探索意大利, 了解丰富的历史, 观赏令人惊讶的美景。整体游戏画面效果表现出高水准制作, 穿插由国家地理杂志带来的多幅真实的图片, 使玩家可以在游戏过程中欣赏到意大利的名胜古迹和美丽风景。

背景音乐具有丰富的变化, 飘渺而动听的旋律对环境营造起到了很棒的效果, 各种真实生动的音效不仅表现出幽雅的异国风貌, 对游戏的旅行主题也有了更深的刻画。

两种游戏玩法都是我们熟知的类型, 规则简单, 上手也很容易。玩家需要在倒计时结束前完成它们, 过关时间都比较充裕, 并具有提示功能。需要注意的是拼图游戏时将鼠标放置在图块四角才可以转动。它们各具备了10个级别, 50个充足的关卡, 玩家也可以自行上传图片, 打造属于个人的比赛画廊。

基于LBS的媒体产品化

基于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 (LBS) 是指通过电信运营商的移动通信网络, 采用GPS基站等相关定位技术, 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 通过手机终端, 确定手机用户实际位置信息, 以短信、彩信、语音、网页以及客户端软件等方式为用户提供的地理位置信息服务。

虽然2011年过后, 签到模式遇冷, 但地理位置服务还是很受热捧。LBS是地理位置服务平台, 告诉人们“我在哪里, 这里有什么”, 而这种功能是目前其他移动应用无法做到的, 所以LBS才有极大的生存空间。围绕移动位置的各类应用和服务, 用户不仅仅可以获得基础的地理位置相关服务, 还可以很好地实现基于社交网络的“沟通、分享”和电子商务的“吃、喝、玩、乐、购”。

目前LBS主要表现为三大类形式的应用。第一类是LBS与休闲娱乐相结合的签到模式。作为消费者,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积分等奖励形式, 作为商家, “签到”可以很好地为商户或品牌进行各种形式的营销与推广。签到是基于用户的心理新鲜感、满足感与成就感发展起来的, 如果一旦用户对这种感觉失去了兴趣或者觉得很麻烦, 那LBS签到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此类模式属于应用了LBS服务的基本功能, 即地理位置定位服务, 用户新鲜感较少, 发展也遇到瓶颈。

第二类是LBS与生活服务相结合的分享模式。这类分享模式通过“周边搜索”等定位服务为其合作的商家推荐和导入客流。同时作为消费者也有不同优惠可以得到, 以调动用户活跃度。《纽约》杂志, New York杂志以其出色的餐馆推荐出名。它本是一本生活时尚消费导购类杂志, 介绍纽约的吃喝玩乐之处。经过多年的数据沉淀, 它形成了关于整个纽约城的餐厅、酒吧、购物等的多样数据库。而LBS正好为这些数据直接提供了受众, 每当用户在某个地区进行“签到”后, 杂志数据库就会为其推送该地区的餐厅、酒吧、购物场所等供用户筛选, 还提供一些优惠;同样地, 用户的LBS签到也补充了一些数据库的空白点, 为杂志编辑提供灵感, 展开对此地的生活服务的报道。

第三类是LBS与社交SNS相结合的社交模式, 微信、陌陌等均为此类代表。此模式通过地点定位来开展社交, 是目前国内使用主流的LBS形式。

出版商的产品化

英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1834年成立于英国伦敦, 是一家具有一百余年历史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百余年来, 麦克米伦出版公司以其高质量的图书和期刊服务于社会并因此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国、各界读者的拥戴。目前, 其业务已遍及世界各大洲, 分设在各国的子公司和销售部达四十余个, 是世界三大英语语言教学 (ELT) 出版机构之一。它的英语教育类出版物, 已经有150年的历史, 是世界英语教学和学校教材的主要出版商。

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出版需要, 麦克米伦公司在推出各种电子书的同时, 也涉足远程教育。它与软件公司推出了自适应的学习产品。这种测试软件“quiz”在用户登录使用后有记忆功能, 下次就根据前一次的测试题结果, 推送相应学习level的题目, 并匹配老师进行辅导和批改。

培生教育集团旗下的企鹅出版社还建立了企鹅出版社的线上社区, 有4千名“鹅粉”, 他们热爱企鹅出版社的各种产品。企鹅出版社的网站上, 以突出图标的醒目方式展示其产品。比如图书的分类不再是我们常见的社科类、人文类、传记等按照内容的方式来进行分类, 而是, 成人虚构类文学、成人非虚构类文学、当前流行主题、小读者虚构类文学、小读者非虚构类文学这样根据受众来进行图书分类, 令读者有“用户至上”的感受, 再次巩固了“企鹅”产品的品牌的形象。

在面向儿童读物的栏目下按照“favorite character” (喜爱的形象) 来标记其产品分类。如有“modelin” (一个戴草帽的小姑娘, 马德琳) , angelina (安吉利娜, 一只粉色的小老鼠) , 小读者可以直接根据主角来选购喜爱的产品。

2007年, 出版社还利用互联网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本维基百科图书《百万企鹅》a million penguins.com。该故事以一个基本情节框架起头, 每位登陆该网页的用户都可以修改故事, 但是每人最多只能修改250字, 此种开放式的创作最终持续了2个多月, 最终在3月定稿不再修改。这是一个出版社首次以互联网方式来集体创作文学作品。

电视媒体产品

电视节目, 在传递信息的同时, 很好地成为了广告的载体, 既增加了节目的观赏性, 又推动了节目的产品化。

美国著名的真人秀节目《apprentice》《学徒》又名《飞黄腾达》。这档著名的真人秀节目, 是美国电视收视率最佳收视率之一。这档节目诞生的初衷是为了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CBS) 的真人秀节目《生还者》《survivor》抗衡。一经推出, 广受好评。

节目每期的参与者将是十六名雄心勃勃、拥有高学位、已经小有成就的年轻人, 这些人希望在特朗普的地产王国中得到一份年薪二十五万美元的工作。特朗普将这一竞争称为世界上最激烈的纽约街头生存术竞赛, 他将在全国电视观众面前, 辞掉其中的十五名参与者。他们分为两组, 将被设置在各种不同的情景下, 比如在街头练摊、装修办公场所, 策划活动等等, 这些领域考察了营销、市场、金融、策划各方面的技能, 每进行一轮比赛, 都要淘汰掉一人。特朗普的“You are fired!”这句令职场人士噤若寒蝉的话一时成为流行语。

在这个成功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中, 植入了许多广告。由于特朗普本人就是房地产大亨兼制片人、主持人, 他成功地把自己的地产植入了这个节目中。比如布景式的植入, 他常把场景安排在自己的物业内, 比如特朗普大厦、特朗普酒店、特朗普高尔夫球场、特朗普的庄园地产, 除了他自己口头介绍这些地点外, 还有大量的场景高空镜头, 长时间地介绍这些地点的内部坏境;对白式的植入, 他本人常提及一些品牌, 在主持中看似不经意地提及, 比如他在第二季某一集中说, “我从四岁起就穿Levis牛仔裤”这样的台词, 不至于令观众感到反感。最后一种就是情节式植入, 这种植入是最高水平的广告, 要达到“广告不像广告”的境界。《学徒》这档节目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广告, 它吸引了大量的品牌赞助, 将其融合在节目中成为剧情的一部分。因此节目的竞赛项目也有广告设计制作、商品销售、宣传推广等项目的比赛。这样的情节本身推动了这些品牌的知名度, 也切实解决了它们的一些推广宣传问题, 一举多得。

NBC的《The voice》节目, 传递的节目内容是一个电视唱歌选秀节目, 而实质上是唱片公司在背后做推手。四位导师将为美国找到下一个超赞声音, 最终冠军将得到环球唱片公司的合约。为了让节目更具有观赏性, 又在比赛中加入了多种游戏规则, 现在这个节目的中国版也异常火热。浙江卫视也因此节目一炮走红。

家政女王Matha Stewart家政节目也广受欢迎。她除了在节目中介绍美好的生活方式、家居布置、烹饪, 她本人似乎已经成为了美好主妇的形象代言人:事业成功、会做家务。在铺着“玛莎”牌餐布的桌前, 喝着“玛莎”牌的杯子装的饮料, 起居室里摆的是“玛莎”牌床品, 慵懒地翻看《玛莎》杂志, 这勾勒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主妇的美好生活场景。如今, 这位72岁的“妈妈”在继续孜孜不倦地主持那档生活节目外, 把品牌又衍生到了年轻姑娘的群体中, 为这些年轻的未婚姑娘策划一场美好的婚礼, 她能提供婚礼上的一切。

国内模仿的真人秀节目也是层出不穷, 这些真人秀节目普遍有背后的相应的行业公司做推手, 售卖产品的环节如果被一场精彩的电视节目所取代, 相信无人不欢。

媒体的产品化, 颠覆了传统媒体延续一百多年来的广告盈利模式, 开创了互联网时代的价值变现渠道。随着产品形态的迭代更新与层现, 必将会出现多种多样的与新媒体技术融合的新产品, 传统媒体在与之拥抱的过程中也必将完成融合、升级、发展。

点评:无心插柳柳成荫。行业内刊拥有得天独厚的垂直领域行业资源, 发展媒体是水到渠成的。媒体的产品, 始终承载着信息传递、服务的功能, 一旦与行业相结合, 其力不可挡。

点评:良好的用户体验是检验产品优劣的一大标准。游戏这样寓教于乐的产品形态, 是有口碑的。游戏产品, 激发用户的求知欲望、传递信息, 增强用户黏性, 这样的好产品形态是有目共睹的.因此, 游戏产品一直是媒体、互联网和资本觊觎的。

点评:LBS是最容易产生数据用户沉淀的应用之一。无论它与哪个行业相结合, 娱乐、生活、社交, 都会产生大数据仓储。这些数据的沉淀会为厂商带来什么?它把简单的地理位置信息翻译成了另外一种语言, 而这种语言所呈现的用户资料, 正是广告商所需要的。它们依然在思索和探索。

点评:出版社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进行数字化。它是最早感知变革的传统媒体行业之一。以IPAD为代表的移动客户端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阅读模式, 移动阅读正在成为时髦。互联网UGC模式的精髓, 开放共享, 用户生成内容, 在出版行业得到了印证。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在社群中发现了优质的创作者, 也与各种运营商携手进行产品的分销。出版社开始推出自己的特有产品以不断强化品牌。

国外被召回的医疗器械产品 篇9

美国FDA召回Respironics公司2008年1月16日~2008年10月13日生产, 2009年1月17日~2009年12月31日之间销售的SmartMonitor 2婴幼儿窒息监护仪 (型号为4002、4003中序列号为3000033364~3000038740) 的产品。原因是这种器械可能会失去报警音。

英国MHRA召回Allergan Medical SA公司的警戒产品FloWatch-PAB遥感勘测的可调节的肺动脉环束带 (型号为070400012) 。原因是英国MHRA已收到报告, 称一次移植中因器械未夹好, 使得患者的健康状况严重衰退。用缝合线将夹子固定可以确保FloWatch-PAB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夹好的状态。植入没有固定夹子的FloWatch-PAB对患者来说是高风险的且完全不可接受的。

加拿大卫生部召回西门子 (Siemens) 美国公司的Acuson S2000 VA10超声诊断系统 (型号为200334、200288, 批号为10041461) 。原因是下一个新的病人使用的时候, 上一个病人的图像才能被存储, 将会引起一系列事件;而且在报告中出现的L Teslia Mass 2型号的标签仅有英文版的, 且4种以上的型号可能已印刷。

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 (ACCC) 召回Invacare Australia Pty公司的Action 2000轮椅 (产品序列号:7007533957~7008568013) 。原因是由于螺齿长度不够, 属于前轮脚组件一部分的螺栓有松动的可能性。

国外农产品 篇10

创新模式拉动当地经济

据《澳华财经在线》报道, 澳大利亚格陵兰矿物与能源公司最近发布公告称, 继2014年3月签订首份谅解备忘录后, 公司已与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下称“中色股份”) 签署第二份谅解备忘录, 并计划于今年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正是由于中色股份积累了丰富的海外项目开发经验, 由中色股份投资的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 作为中国在非洲设立的第一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和赞比亚第一个多功能经济区, 开创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模式。合作区现已经吸引投资14亿美元, 拥有入区企业48家, 区内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80亿美元。目前,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在赞比亚累计投资超过26亿美元, 拥有14家出资企业, 为当地提供了14000个就业岗位, 提供各种捐助2000万美元。

创新技术引领产业发展

作为我国传统产业之一的玻璃行业, 在自身面临产能过剩的前提下, 想实现“走出去”目标, 融入国际竞争, 没有优势技术显然是不行的。

目前, 国内对超薄玻璃的需求量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由于科技含量高、产品质量高、投资成本高、生产工艺复杂, 环境要求苛刻等的原因, 长期以来, 国内0.5毫米以下的玻璃基板产品全部依赖进口。正是看中这一市场缺口, 国内多家玻璃企业纷纷加大在电子玻璃产品上的投资和研发力度。3月中旬, 南玻集团宣布成功量产0.33毫米超薄电子玻璃后, 中国建材洛玻集团紧接着发布了0.28毫米、0.25毫米超薄电子玻璃实现稳定生产的消息。3月28日, 中国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宣布, 其电子信息显示超薄玻璃生产线已稳定生产出0.2毫米超薄玻璃基板。随后, 南玻集团0.2毫米玻璃也顺利实现量产。

作为玻璃行业“走出去”的领军企业, 福耀玻璃集团1995年便登陆美国抢占市场。正是通过不断创新技术、生产、销售理念, 福耀玻璃在美业务不断扩大, 如今每年销售额近4亿美元。2013年以来福耀玻璃在美国和俄罗斯分别设立了“福耀玻璃美国有限公司”和“福耀俄罗斯浮法玻璃有限公司”, 总投资超过6.2亿美元, 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海外最大投资项目。

创新定位赢得市场先机

近期, 信义玻璃官方表示, 信义玻璃斥资7700多万港元收购位于马六甲的土地兴建玻璃生产厂, 预计总投资达15.6亿港元, 希望通过在马来西亚投资, 打入东盟市场。

此外, 沙河市壮大建材有限公司将在坦桑尼亚多多马市建设格法和压延玻璃生产线, 可年产玻璃60万重量箱, 有望于今年部分建成投产。资料显示, 这条生产线采用的是比利时格法生产技术与我国探索研制的吸收浮法技术相融合的技术, 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 能够较好适应和满足非洲国家对玻璃建材的巨大市场需求。由此可见, 玻璃企业“出门”前, 都做了明确的市场定位和产品结构划分, 而不是盲目投产。

上一篇:MBR生化处理下一篇:上级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