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成本

2024-09-30

农产品成本(通用12篇)

农产品成本 篇1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各国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与提升盈利能力的最主要手段就是降低成本。物流成本一直都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时候流通企业的物流成本甚至占到了成本总额的70%以上。因此,科学有效地核算物流成本不但能够帮助企业提升成本管理水平,而且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作业成本法是基于资源动因的成本核算方法,能够避免现行会计制度下对各类期间费用重复计算的问题,其成本核算的准确度较高。鉴于此,本文基于作业成本法探讨了现代农产品企业应该如何建立物流成本账务体系,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意义。

一、理论概述

(一)农产品物流成本

1. 概念。

笔者对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概念进行了细化,将其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概念是从宏观角度定义的,其指的是农产品由种植到最终送至消费者手里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物流费用;而狭义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概念则是从微观角度定义的,其指的是农产品在转运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成本与费用,具体包括包装、运输、保存、装卸、配送等成本。

2. 农产品企业物流成本的基本属性。

想要准确核算农产品企业的物流成本,就必须了解这类成本的基本属性。笔者通过阅读业内学者的研究文献以及对农产品企业的实地调研,归纳出其物流成本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属性:

(1)模糊性。农产品企业核算物流成本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主要原因在于现行会计制度并没有对物流成本进行明确的限定,也没有对期间费用的分配进行说明。实际上,在现行财务制度下,农产品企业核算的物流成本主要是外在成本,而内部的运输、包装、装卸等成本不在核算的范围内。很显然,这样核算出的物流成本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企业很难根据核算出的数据确定自身的物流成本水平。

(2)分散性。由于农产品在流动过程中需要消耗的物流服务非常多,因此,其物流成本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在核算的过程中,农产品企业不但要找出自身内部的物流成本组成部分,还要在与合作伙伴以及客户的交易过程中明确物流成本的组成部分。这种分散的成本核算方式,很容易使核算过程出现错漏,从而导致核算结果不准确。

(3)相对性。农产品企业通常是按照客户要求提供物流服务的,因此,与不同客户发生交易产生的物流成本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物流成本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农产品企业还应根据产品的特点找出既能令客户满意,又能将物流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的物流管理模式,从而保持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

(4)系统性。虽然农产品企业的物流成本非常分散,但因为农产品的生命周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其成本具有系统性。基于此,农产品企业想要提升物流成本控制水平,就必须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将物流成本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从提升系统运行效率的角度优化物流成本管理体系。

(5)独特性。农产品与工业产品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因此,核算其物流成本的过程也与一般工业企业之间存在差异。农产品生产出来之后的保鲜与存储工作相对复杂,相应的物流成本核算也具有独特性,农产品企业更关注物流的实际环节,并没有统一的成本核算公式可以直接套用。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农产品企业的物流成本,因此,首先对其成本的具体组成进行如图1所示的分类:

(二)作业成本法简述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最早应用于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其基于资源动因对成本产生过程进行分解与细化,以作业为单位来核算实际发生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与一般成本核算法的最大区别就是其将分配基础多元化。一般成本核算法都是基于产量进行的,也就是将直接发生的成本与期间费用直接分配到产品之中,很显然,这种核算模式下,如果成本维持在原有的水平,那么最终随着产量变化而核算出来的成本数据就会失真。作业成本法则是基于作业进行成本核算的,其关注的是生产过程中最细小的单元——作业,其核算的理念是作业消耗资源,资源产生成本。另外,核算作业成本能够将企业的价值链更加清晰地展现在管理者面前,让他们更加全面地掌握当前价值创造过程中哪些环节比较高效,哪些环节比较低效,从而为制定后续的生产与管理规划提供支持。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原理为:

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在理论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并在实务界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鉴于农产品企业物流成本较高,而企业自身产品附加值较低,如何将作业成本法用于物流成本的核算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笔者的思路是构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计算体系来将物流活动消耗的资源集中,然后借助资源动因把耗费的资源划归作业中心,最后借助成本动因划归每个产品。

日本出台的《物流成本计算指南——不同行业》确定了测算物流成本的步骤:①把握好物流成本包含的内容,做好相关费用的划分与集中工作;②根据利润表得出物流成本,基于相关数据,制定物流成本表;③以作业为基础确定物流成本组成,并制定作业时间表和作业面积表;④根据物流成本特征确定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

我国的物流成本计算思路也是如此。2006年我国出台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该规定把物流成本的计算流程进行了如下划分:①考察资源;②进行作业;③确认资源动因并将其归集到作业成本库;④分析成本动因,并以成本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核算对象。尽管此方法已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仍有不足:一是使用的方法依旧是统计方法,未能形成系统的计算体系,漏掉或者重复的可能性极大,并且搜集与分析数据的成本相当大。二是未考虑部门的领域,因此部分作业超出一个部门,按照资源先配置给作业,然后作业配置给产品,未能计算出每个部门所消耗的物流资源,也就很难评估每个部门的绩效。

鉴于以上不足,笔者认为应构建完善的会计账目系统,这样不仅能完整地搜集成本资料,还能系统地计算出物流成本,借助报表清楚地显示物流资源的消耗信息。因为核算资料仅受到公司管理层的重视,应当将其归为管理会计,因此需要构建一套和财务会计没有关系的账目系统。关于作业成本法的使用,本文根据公司的经营流程,包括购买、生产、出售、回收、废物处理五个环节分别确定了对应的物流作业中心,并在每个作业中心确定相应的物流作业。首先按照公司作业中心归集物流成本,然后划分不同的作业中心并分配成本,最后将物流成本分配到产品。这样不仅能全面了解资源消耗情况,而且能掌握各单位的物流成本支出,熟悉哪个地方产生的成本多。同时,借助纵向与横向的分析,能够把握降低成本的重点环节,并且明确各部门的权责。

二、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农产品企业物流成本账务体系的建立

(一)流程设计

参考现行的企业成本核算流程,笔者将农产品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流程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 分析并确认物流业务所消耗的资源。

农产品企业的成本核算人员应通过财务报表与各类会计凭证分析并确认物流业务所消耗的资源,从而明确物流成本的核算范围,并以此为基础编制物流成本资源消耗详情表。

2. 编制物流作业原始资源消耗凭证。

成本核算人员必须根据资源消耗情况,确认消耗资源的各个作业中心,并将属于每个中心消耗的资源纳入其成本核算范围,编制物流作业原始资源消耗凭证。

3. 编制会计报表。

成本核算人员应根据汇总的原始资源消耗凭证编制会计报表,相关数据可以参考企业的各类财务报表,并建立专门物流作业成本台账,所有的物流成本都由其进行记录,这样不但便于日后的统计与核算,还能提升物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与集中性,为农产品企业核算运营总成本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

(二)账务体系设计

1. 账户与会计科目的设计。

(1)账户的设计。这里所说的账户,实际上就是基于会计要素分类对物流成本进行的细分。根据作业成本理论,笔者认为可以将物流成本核算分为两个层次,并设计三个彼此独立的物流成本账户。笔者设计的物流成本账户如下:

(2)会计科目的设计。因为物流成本的核算较为复杂,因此,为了保证核算过程的科学性与核算结果的准确性,既要基于现行的会计制度设计物流成本的核算科目,也应考虑到农产品企业的物流成本特点设计物流成本的核算科目。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物流成本科目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后续成本核算工作的实操性,所以,科目虽然应该尽量细化,但也不应过多细化,以免成本核算人员的工作量过大。

结合我国农产品企业的运营实际与物流业务特点,笔者为其设计了三级物流成本科目:①一级科目:该科目主要是针对资源账户设置的,具体的科目包括资源成本、作业成本、农产品的生产成本等。②二级科目:该科目主要是针对物流成本的产生流程设置的,以农产品生产、销售、回收以及废弃等处理的环节为核算基础。③三级科目:该科目主要是针对物流成本的具体发生过程设置的,是最细化的成本核算科目,与物流成本产生的直接过程相连。

2. 凭证的设计。

成本核算需要用到的凭证都是原始会计凭证,对农产品企业来说,原始会计凭证属于内部凭证,成本核算人员在得到授权的情况下,可以调用这些凭证核算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另外,为了保证物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企业的成本核算人员还应保证这些凭证的完整。

如前所述,农产品企业应首先编制物流成本的原始凭证表,然后基于原始凭证表核算产生的物流成本,最后按照会计记账原则将计算出的成本记录在物流成本台账之中。具体的物流成本凭证设计流程为:

(1)资源凭证的设计。农产品企业的财务部门会根据实际发生的物流业务记录其消耗的资源,并将其作为成本核算的原始凭证。笔者认为,资源凭证的设计重点就在于准确剥离不同作业中心所消耗的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成本核算的合理与准确。

(2)物流作业凭证的设计。既然是基于作业成本法来核算物流成本,那么就需要将实际的物流作业分配到具体的产品中,并以此为基础核算物流成本。因此,需要设计物流作业凭证,准确记录各个作业中心实际消耗的作业数量。

(3)各种计算单的设计。农产品企业结合自身的运营情况与产品特点设计物流成本计算单,将其作为核算物流成本的信息基础。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物流成本计算单应基于作业动因率设计,以保证成本核算数据的准确与全面。至于产品成本计算单则是以产品为单位的,主要衡量各个产品实际产生的物流成本。物流成本计算单见图6:

产品成本计算单见图7:

(4)转账凭证的设计。农产品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人员应结合企业与合作伙伴的交易类型及具体过程设计转账凭证。实际上,转账凭证同样也是记录资源消耗情况的,因此,设计应以衡量资源消耗为核心。

为了更加直观地说明资源转账凭证的设计原理,笔者大量翻阅了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文献,同时,与业内其他同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讨论。在综合分析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设计出的农产品企业资源转账凭证如图8:

3. 物流成本账簿设计。

在完成了上述工作之后,农产品企业的成本核算人员应设计符合企业物流业务特点的物流成本账簿。设计的时候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账簿的格式要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第二,账簿中的借贷项目要与实际物流成本发生的项目保持一致。具体的物流成本账簿设计见图9:

(1)资源成本账簿。这是记录资源消耗成本的账簿,其所有科目都是以资本成本账户为基础设计的。

(2)作业成本账簿。这是记录作业资源消耗情况的账簿,其所有科目都是以作业成本账户为基础设计的。

(3)产品物流成本账簿。这是记录每个产品附带物流业务资源消耗情况的账簿,其所有科目都是以产品成本账户为基础设计的。

4. 物流成本报表的设计。

除了上述物流成本账簿,农产品企业的成本核算人员还应编制物流成本报表,以全面反映企业当前的物流成本水平,为决策者制定后续的产品类型与经营计划调整提供支持。

因为企业物流业务所消耗的资源都可以归集到不同的物流作业中心,因此,编制的物流成本报表也应以物流作业中心为基本单位,集中反映各个物流作业中心的资源消耗情况,具体的报表格式见图10: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使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所以,我们并没有将存货产生的相关成本纳入核算范围,想要计算这类成本,还需要使用较为复杂的数学模型。因此,在实际的核算过程中,农产品企业应预先核算出存货成本,将其加总到作业成本法核算出的物流成本之中,以保证核算出的成本准确、真实。

为了更加详尽地说明物流成本的情况,农产品企业除了编制物流成本报表,还应编制相关附表,以说明成本数据的来源。

参考文献

聂艳芳.作业成本法应用于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的探索[J].物流技术,2013(21).

王冬平.浅谈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3(11).

林素燕.作业成本法在港口物流企业的应用[J].经济论坛,2013(9).

罗如学.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农产品区域物流中心成本管理[J].安徽农业科学,2013(18).

谢宏光.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2(3).

邵晴芳.浅谈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J].当代经济,2012(7).

刘江.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农产品成本 篇2

目录

一、湖州农产品物流成本调研目的和意义................................2

1.1湖州农产品物流成本调研目的...................................2 1.2湖州农产品物流成本调研意义...................................2

二、湖州农产品物流成本调查数据统计分析..............................4

2.1选择购买农产品的地点.........................................4 2.2超市和菜场的农产品的价格.....................................4 2.3造成农产品价格逐年上升的原因.................................5 2.4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5 2.5有效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成本.....................................6

三、湖州农产品物流成本现状..........................................7

四、湖州农产品物流成本存在问题......................................8

4.1农产品物流成本偏高...........................................8 4.2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8 4.3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落后.......................................8 4.4信息不畅难以应对市场变化.....................................9 4.5缺乏人才以及政府投入低.......................................9

五、湖州农产品物流成本问题解决对策.................................11 5.1立先进的物流供应链管理理念..................................11 5.2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11 5.3提高农产品物流技术水平......................................11 5.3优化整合资源................................................12 5.4加强教育与培训..............................................12 5.5建立农产品物流的绿色通道....................................13 附录一.............................................................14

一、湖州农产品物流成本调研目的和意义

1.1湖州农产品物流成本调研目的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目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湖州又作为最大的发展农业的市级城市之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农产品物流产业基础,但还存在设施建设不完善、物流主体不成熟等问题。大力发展农产品是推进农业农产品化进程,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面对当今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湖州当地农户小生产和大环境下大生产的矛盾越发突出。进一步发展的重点已经从生产领域转入流通领域。因此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价值,发展新型农产品物流业,成为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新利润源。

我们小组就以湖州为例针对农产品物流成本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本文将针对湖州市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农产品发展的对策,为加快湖州农产品物流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1.2湖州农产品物流成本调研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湖州市一个农业大市,农产品的物流成本涉及整个市级城市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涉及农民的根本利益。农产品的物流不畅通,将会导致市场经济混乱。农民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会造成增收困难。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随着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的需求,传统的农产品流通销售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构建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不仅能使农民生产的产品实现其价值与使用价值,还可以使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增值,通过有效的控制与管理,降低农产品流通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从某种程度上规避市场风险。

物流成本是实现物流需求所在必须的全部开支。农产品物流成本包括库存成本、运输成本、服务成本、管理成本。有效的物流管理可以节省成本,并且减少库存和运输成本,还能减少损失。降低物流农业物流成本,是实现农户利润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对增强产品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运输,运输成本在物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而对运输成本进行科学分析,进行成本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湖州农产品物流成本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我们根据问题制定了几个针对问题,发放近70份问卷,得出如下分析:

2.1选择购买农产品的地点

图 1购买地点

据上图显示,大部分人都选择在超市或者菜场购买农产品,据分析,超市和菜场的农产品相对比较绿色放心。

2.2超市和菜场的农产品的价格

图 2 能否接受农产品价格

上题,大部分人都比较倾向于在超市和菜场购买农产品,此题显示,大家普遍都能接受超市与菜场的价格。

2.3造成农产品价格逐年上升的原因

图 3 农产品价格上升的原因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农产品的价格在逐年上升,特别是在节假日,诸如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农产品的价格一直在持续上涨。调查显示,大部分人认为是农产品生产成本的上升,同样也有人认为是物流成本上升,还有在特殊节日里商人谋取利益上升。

2.4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

图 4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 据统计显示,绝大多数认为是物流专业化程度不高未形成标准化以及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不够,业务能力查,当然也有较多人认为是物流设备差,运送过程损失大。

2.5有效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成本

图 5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成本

据统计显示,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大农产品物流设施的投入,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注重农产品的开发,政府应该支持,并完善物流信息,健全物流信息系统,培育和壮大农产品物流的主体。

三、湖州农产品物流成本现状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步完善,涌现出多种农产品物流主体,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进,交易方式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农产品流通的多重循环格局也初步形成。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均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发展比较落后。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物流量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物流成本高。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不仅能为经营者提够真实的、准确的有效信息。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零售市场、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随着全国各地陆续建立起一些体系较为完整以及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相关设施体系健全、设施完善,成为了物流发展的标杆;另外,目前出现了一种专门从事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储运以及流通加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它的出现使得部分农户和农产品生产企业意识到了第三方物流的作用和优势,由于他们愿意将相关的业务交给这些第三方物流企业,从而有效的促进了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再次,农产品交易方式多元化和交易主体多样化,交易方式出现了订单、拍卖、期货等新型交易方式,交易主体包括农民自产自销、农业企业以及流通中介和合作社等;最后,我国已经启动标准化工作,对一些物流或与物流相关的标准进行了规范和制定,并进一步展开了物流标准化的研究工作,建立了与之相关的标准组织。

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不仅能为经营者提够真实的、准确的有效信息,减少市场运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也降低了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推动农产品的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总之,农产品物流发展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

四、湖州农产品物流成本存在问题

4.1农产品物流成本偏高

据统计,我国的物流成本一般占产品总成本的30%—40%,而鲜活产品则占60%以上。而世界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一般占产品总成本的10%左右。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以及欧盟国家有些农产品的到岸价低于我国农产品的产价,其主要原因在于农产品在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中的物流成本过高。多数长途贩运的农产品是以初级形态为主,农产品物流结构中,低附加值产品居多。

4.2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

我国农产品销售以初级产品为主,各种加工产品比重较小。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80%以上,而我国农产品的加工率只45%。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整个过程中,许多环节都是由农民个人完成,集约化程度低、规模小,流通加工设备简陋、一些农产品专用的筛选、清洗、上蜡、包装设备在实际中得不到应用,生产的机械化成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使得我国农产品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偏低。我国农产品流通加工设备整体与世界相比,15%左右处于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这些设备在实际中的应用率很低。缺少流通加工,不仅无法提升我国农产品物流的附加值,而且还不能减少我国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的损耗,据联合国粮食组织对50多个发展中国家统计,我国农产品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损失达25%,远远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1.7%——5%农产品损失率。由于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不高,导致我国农产品低水平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竞争力。

4.3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落后

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大多需要进行整理、分类、烘干、保鲜、制冷、防腐等技术处理,而我国这些方面的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比较落后。以果蔬产品为例,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8000万吨果蔬腐烂,损失总值近800亿元,损失率为25%~30%。而在发达国家,蔬菜物流始终处于需要的低温条件,形成一条冷链,即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自选商场冷柜→消费者冰箱。荷兰农产品和食品在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都采用现代化的制冷和冷冻技术设备。由于处理及时、得当,蔬菜在加工运输环节中的损耗率仅为1%-2%。我国目前由于物流基础投入不致使农产品物流损耗严重,效益难以提高。物流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等运输设施、仓储配送设施以及网络信息通信平台建设等。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长租的发展,物流基础设施状况有较大的改善,但由于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起点低,目前仍然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只有继续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尽快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才能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4.4信息不畅难以应对市场变化

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程度与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效益有着密切的关系。信息贯穿于农产品物流的始终,从产前、产中到产后,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物流信息都应作及时处理。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络不健全,农户居住分散,沟通渠道不畅,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快速传递,农户获得市场信息的成本偏高。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导向,农资和农产品物流生产和流动具有盲目性,难以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4.5缺乏人才以及政府投入低

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据权威机构调查,仅近两三年,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的缺口将达60余万。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有几十所高校开设物流专业,但大多侧重于工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农产品物流人才匮乏。物流并不是简单的运输,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搞农业产品物流更是如此,例如花卉物流、速冻鱼、肉和其它初加工、深加工食品物流等等。例如,荷兰的物流操作人员都必须经过考核,持有相关行业的就业资格证书,从而保证荷兰高质量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标准贯彻始终。同时政府对农产品物流方面投入低,忽视了建设冷链物流对发展农产品以及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性,应该在挖掘专业人才的同时,政府加大投入,积极宣传,为改善农产品物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培育和壮大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主体。

由以上可得之,我国对农产品物流产业的认识不足,还没有树立现代农产品物流意识;有关物流教育和培训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短缺;农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物流市场环境发育不完善;农产品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物流信息不通畅,农产品物流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物流效率低下,政府缺乏统一规划。要解决我国农产品物流产业存在的问题,可以借鉴国外发达的农产品物流经验来发展我国相对滞后的农产品物流产业。

五、湖州农产品物流成本问题解决对策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加入、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加快建立,我国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和贸易自由化程度得以快速提高,如何加快农产品物流发展开始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新热点。因此,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5.1立先进的物流供应链管理理念

大力提升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重构农产品流通体系,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无疑是解决农民卖难、居民买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有效增收、扩大农村消费、活跃城乡市场、繁荣农村经济。供应链节点各组织载体间要相互合作,整合流通环节、完善农产品供应链。

5.2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

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设施的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实施村村通公路。提高通达率和道路等级,确保农产品的运输道路畅通无阻,物畅其流,可以加快农产品运载工具的开发生产。发展与改进各式农用运输车。加速农村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电话普及率,加快网络基础建设,改变目前信息高速公路塞车的状况,发展和普及宽带业务,不断推动网络。

5.3提高农产品物流技术水平

一是要在生产上应大力推进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提高加工技术。技术创新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因此须将其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农产品深加工开发研究力度。二是要提高包装、存储、运输技术。包装除具有保护功能和促销功能外,还是连接农产品市场利润和物流成本的结合点,要积极采用新型的保鲜技术,延长农产品的储藏时间,扩大农产品销售半径。运输方面,则可采用便于机械化装卸的集装箱运输,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运输技术,大力发展冷藏保温汽车代替传统的常温运输。

5.3优化整合资源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和国际贸易保护的不断加强,将传统农产品物流分散的运作进行整合。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农业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可以在原有农村经济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加强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以实现对物流各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农户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取农用物资、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利用网络完成交易,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扩大农产品交易的市场边界。例如荷兰,通过信息化手段和电子方式,提高了信息透明度、准确度和及时性,使得农业物流供应链上的供应商、零售商、生产商、种植主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

5.4加强教育与培训

发展农村现代物流,物流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农业物流的发展需要大量仓储、加工、配送、通讯设备和计算机维护、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必须增加人才培养的投入,联合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加强人才的培训工作。在国外,如荷兰,农业物流的教育和培训非常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物流人才的教育培训系统。相比较而言,我国在农业物流方面的培训和教育还非常落后。因此,应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缩短与世界的差距。人才的培养可以采取正规教育、在岗培训、岗前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要扩大高等院校物流本科和研究生的招收规模,培养中高级物流人才;另一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对农业物流行业在职人员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集中办班和分散授课等方式对农民进行培训,向广大农村群众普及现代物流知识。5.5建立农产品物流的绿色通道

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鼓励农业物流的发展,规范农业物流的组织行为,建立健全农业物流体系,为农业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农业物流健康快速的发展。同时,政府应该发挥信息引导和技术支持等服务功能。加大交通运输等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村物流水平的提高,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水平直接决定物流的流转速度和效率。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融资,加大交通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铁路路基改造,增修高速公路,提高货运船只和飞机的运载能力,完善港口、码头、机场、车站等设施的建设。物流产业作为基础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可以加大国债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也可以考虑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和鼓励民间进行投资。

附录一

湖州农产品价格调查

物流成本是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产品的物流成品是农产品价格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降低物流成本可以有效的控制农产品的价格,稳定农业市场。

1.您的性别:_________

年龄:___岁

2.你选择购买农产品的地点是?

A、超市

B、菜场

C、路边小贩

D、其他 _________________

3.相对来说,吴兴区哪个菜场或超市的菜价格更低? A、新华路菜场

B、白鱼潭菜场

C、农贸市场

D、其他 _________________

4.当前超市和菜场的农产品价格你是否能接受? A、能

B、否

5.你家一天的食物构成主要是? A、蔬果

B、肉类

C、豆制品

D、其他 _________________

6.你家每天用于食材上的费用是多少? A、15至25

B、25至35 C、35至45

D、45以上

7.你觉得湖州地区提供的农产品的种类品质是否合理? A、很好

B、好 C、一般

D、差

8.你认为造成农产品价格逐年上升的原因是什么?

A、物流成本的上升 B、农产品生产成本的上升 C、商人谋取利益的上升 D、其他 _________________

9.你认为造成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是什么?

A、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落后 一是农村交通网络还不够发达 B、物流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标准化 C、物流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业务能力较差 D、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 E、其他 _________________

10.如何才能有效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成本?

A、完善物流信息,健全物流信息系统 B、加大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 C、注重农产品的加工开发

D、政府应为改善农产品物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E、要培育和壮大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主体 F、其他 _________________

我省多措并举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篇3

今年,我省将建设和完善不同层级的商贸城市和城市商业功能街区。打造城市生活服务集聚区和社区一刻钟便民服务圈,鼓励餐饮、沐浴、洗染、照相、美发美容、家电维修等生活服务业发展。继续实施“早餐示范工程”,建立安全实惠的大众化早餐体系。健全家政服务体系,高标准建设和运营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开展家庭服务从业人员技能大赛和家庭服务明星企业评选,推进家庭服务业健康发展,并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我省将进一步完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加快推进“万村千乡”连锁农家店建设,升级改造一批农家店配送中心,扩大农家店覆盖面。推进“金土地店店通”工程,建设省级信息服务中心和32个县级网络平台、4000个连锁店服务终端,推进城乡连锁经营网络化、信息化和品牌化。完善农村生活消费品、农资下乡和农产品外销双向流通网络,构建城乡药品物流配送和零售网络。加快乡镇商贸中心建设,引导具备条件的沿边县镇,发展内外兼顾的交易市场。

我省还将以实施“放心肉、放心酒、放心药”工程为载体,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推进肉类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开展酒类流通电子追溯体系建设。加强药品流通市场的规划引导,制定行业标准和管理办法,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在全省范围内創建200户“诚信经营示范药店”。此外,我省还将培育和改造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城市社区标准化菜市场,改善流通环境。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培育一批运营规范的网络销售平台,争取列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支持商贸集聚区、物流园区建设,创新生产资料流通模式。积极争取国家将我省纳入农产品现代流通试点省份,综合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农餐对接”,促进直供直销,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农产品成本 篇4

一、现存流通方式的问题

1. 农贸市场仅仅解决了农产品的流通问题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的各大城市开始建立大中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这些批发市场以及农贸市场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卖难”与城市居民“买难”的问题, 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这种农产品流通方式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 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城市居民的“菜篮子”。

但是这种传统的农贸市场环境较之现代化的大型超市存在着卫生及购物环境的差异。例如在农贸市场中普遍的存在着菜叶、淤泥等杂物, 致使道路不整洁;在活禽宰杀或者水产区由于清理不及时, 难闻气味弥漫;此外摊位出租的分散经营模式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 为管理者对市场的统一管理增加了难度。为此一般的农贸市场就被当地人冠以“低劣商品”的集散地, 商品质量一旦出现问题, 商贩往往不能有效解决或者干脆逃之夭夭, 从而无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2. 现存的流通模式无法改变农产品价格的“一高一低”

我国很多的大中城市都已经初步形成了各类以批发市场为中心而城郊贸易市场为基础的流通模式, 但是随着新兴流通模式的出现, 这种流通渠道逐渐被“农户+龙头企业+消费者”、“农户+批发商”、“农户+供应商+超市+消费者”以及“农户+批发商”四种模式所取代。尤其是以批发商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最为重要。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不难发现, 以上不同流通方式依然具有自身的优劣势:例如在最常见的农户与批发商构成的流通模式中, 农户仅仅作为初级商品交易的主体进入市场, 为此难以实现农产品的增值;在农户与合作市以及龙头企业的模式中, 合作社作为中介, 提升了农户进行交易的快捷性;在农80总第2013年1715期0期

户与龙头企业的模式中, 由于产品价格随着各种因素而波动, 致使农户的农产品一般是以较低的价格卖给了消费者;而在农户与供应商以及超市所构成的模式中, 农商产销被进一步分离,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流通对生产的带动。

为此不难发现, 以上基于农贸市场发展起来的四种流通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流通渠道稳定性高、运行绩效高。但是不足之处是无论是对于水果、蔬菜还是粮食等农产品, 农户仅能得到产品价格大约的30%的收入, 从而没有真正的实现增值;而产地市场的经销商作为产品流通的经纪人可以获得大约价格20%左右的收入, 剩余一半的收入则被农产品的终端市场所获取, 从而最终消费者获得的依然是高价农产品, “一高一低”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

二、降低农产品成本的创新流通模式

1. 推广“农户+终端市场”的流通模式

(1)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农户+超市”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农村推行的“农村+供应商+超市”的流通模式较之传统的产销分离现状有一定的突破, 向完善与构件农产品的产销一体化迈进了一大步。但是由于“农村+供应商+超市”的供应模式依然存在着各种的进场费等一些其它明目的费用, 总体来讲还是会导致成本一定程度的提高, 尤其是在中小超市的淡季时甚至比农贸市场卖的贵。为此在“农村+供应商+超市”的供应链中要减少供应商这一环节, 从而减少农产品的进场费用, 最终使消费者得到实惠。

(2) 完善“农户+社区”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可以在农村的农产品销售中将产品直接送到社区农贸站、社区菜店或者是农副产品平价店等, 从而省去了流通中的进场费用。通过这种销售者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易达到降低流通成本的目的, 一般来讲消费者买到的农产品要比农贸市场或者超市低廉30%—50%。尤其是“蔬菜直通车”可以将新鲜、廉价的蔬菜直接的送到社区门口, 更是受到了广大居民的欢迎。但是由于现存使用的社区农贸店、社区菜店的条件较为简陋, 卫生条件较差, 为此需要政府通过资金或者政策扶持建设或者改造一批公益性质的农贸市场、农产品市场等。与此同时也要相应的扩大“蔬菜直通车”规模, 并解决其专用停车场的问题。

2. 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

(1) 加大对“农户+消费者”的推广力度。这种创新的流通模式作为最近出现的新生事物, 只是在几个大型城市刚刚兴起, 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农户与消费者的好评。这种流通模式较之传统的的“农户+学校”、“农户+批发商”、“农户+企业”等农产品流通模式具有更少的中间环节, 只需要通过物流公司就可以将新鲜的农产品送达到消费单位或者消费者。尤其是近年来新兴的政府部门或者事业单位在城郊租地点种农产品, 规定农户使用绿色方法生产农产品, 更是一种经济、安全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2) 大力推进“农宅”对接。这种全新的农产品流通方式是一种可以方便实现农户与消费者直接交易的方式, 但是一般出现在北京等大城市。例如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在社区设置农产品配送柜, 社区居民如果想买农产品只需要在网络上点击鼠标, 通过提前预定的方式就可以在规定时间获得商品。这种方式类似于订奶、订报一样便捷。以上各种新型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均通过减少中间环节而有效地控制了流通中的损耗, 促使菜价降低, 对于农户来说卖菜价升高了, 而对于购买者来讲又买到了便宜菜, 可谓一举两得。

三、创新与完善政府支撑体系

1. 强化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要准确、快速的加快农产品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强化省级、地市, 尤其是县乡级对于农产品信息的搜集与处理,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农产品的信息发布制度;其次要建立蔬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供应、生产、监测以及预警体质, 尤其是建立农产品市场供求与价格波动的应急机制, 保护农户的利益。

2. 建立农产品流通基础设

各级政府要加快建设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是加强基础市场的建设。尤其是要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 并不断的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及配套设施吸音批发商、贩运者以及生产者进入市场;对农产品的加工、储藏以及运输等环节进行更新, 建立现代化的服务体系;扶持产地建立冷藏等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强化城市社区农贸市场改造, 引导现有各级集贸市场实行“退路进场”以及“退路进市”。其次要创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管理方式。传统的批发市场要按照当下现代农产品流通业态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 对现有的市场进行改造与升级, 从而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此外要积极地引导市场进行网上交易, 实行网上订单交易、结算等。

3.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由于农产品市场较之其它行业, 具有社会效益大、回报率低因公益性强的特点, 为此降低了一般主体的投资意愿。为了促进这一行业的发展, 各级政府要按照发展生产以及搞活流通的要求:首先要在税费政策上给予农产品市场与流通一定扶持。其次要加大对农产品市场建设的投入。例如进一步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政策, 保证用于装载运输新鲜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对流通领域的各种收费行为, 例如零售商供应商收费以及农产品市场收费等;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内减免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房产税以及城镇土地使用税;当地财政部门要加大对于当地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 加大对于连锁经营、产销挂钩、配送、等新流通方式的支持力度。最后还要对于一些龙头企业进行补助, 支持龙头企业对农户提供技术培训及营销服务。

4. 健全市场法规制度

首先政府要制定法律法规来对市场交易的双方进行干预或者引导, 利用购销双方已经形成的资产交易性频率与专用性来进行锁定, 从而构成双方规制结构;其次要放宽农产品市场的准入政策, 简化农产品经营者手续的办理程序, 从而保证他们真正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公平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此外还可以建立健全“企业办市场”的法规, 从而规范市场经营设施的租赁制度。

四、结束语

通过流通模式的创新发展可以在解决“一高一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是要切实的解决这一问题还要从农产品的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生产组织。例如在农产品的种植管理过程中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以及引用高新技术来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通过国家制度建设、强化市场管理、政府扶植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及强化宏观调控力度等来降低农产品的交易成本, 同时通过发展与培养农产品物流组织、强化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支持以打通地区封锁、改进生鲜农产品物流、建立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体制、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等来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如此就可以在相对提升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同时降低购买者的买进价格, 从而有效地解决“一高一低”问题。

摘要: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当今农村与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依靠先进的科技优化生产结构以及减少劳动力数量、加快农产品与产业的结构升级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另外由于我国的主要农产品在品质上不具有竞争优势, 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的农产品。为此要提升市场竞争力以及农民的收入就要降低我国农产品的成本。文章能够现存流通方式的问题探讨入手, 重点论述了降低农产品成本的创新流通方式。

关键词:农产品,成本,创新流通模式

参考文献

[1]黎元生, 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研究[J].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11) .[1]黎元生, 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研究[J].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11) .

[2]杜红梅, 应对WTO与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与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2 (5) .[2]杜红梅, 应对WTO与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与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2 (5) .

[3]邵乐群.陕西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3]邵乐群.陕西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4]毕玉平, 陆迁.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演化的关键要素分析研究[J].经济问题.2010 (8) :70-73.[4]毕玉平, 陆迁.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演化的关键要素分析研究[J].经济问题.2010 (8) :70-73.

[5]刘晓红.陕西农业产业化中物流问题调研分析[c].中国物流学会学术论文.2007 (9) .[5]刘晓红.陕西农业产业化中物流问题调研分析[c].中国物流学会学术论文.2007 (9) .

农产品成本 篇5

工作计划

一年来,XX县物价局农产品成本调查队在省监审分局正确领导下和帮助下,在本局领导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全省物价工作的中心任务,求真务实,扎实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下达的各项调查任务,为各级党委,政府研究“三农”问题,制定宏观政策提供了大量的详实数据和文字调查报告,圆满完成了我县全年的成本调查、成本监审工作任务。

一、深入农村,做好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

1、开展种植意向和农资购买情况调查

新年前后我们农本队工作人员到调查点村委会和调查户进行调查,了解农户下一年种植意向,农资购买计划。农民种植意向多数根据当年农产品销售价格和销售情况决定下一年种植计划,今年农资购买农民也有变化、特别是化肥购买数量有所减少,农户认为农家肥(鸡粪、猪粪)比施化肥便宜,肥效时间长,作物生长快,生产成本低。因此少买化肥多买农家肥。

2、帮助调查户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播种玉米的土地多年来不施农家肥,只施二铵的底肥,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的多种肥料。我们向调查户推广科学施肥的书籍,让农产使用含氮、磷、钾的复合肥,满足作物各个生长阶段的需要,提高产量。有些农户玉米亩产量不高,主要是种子问题,发芽率低,不抗倒伏,影响产量。我们与农业科技部门联系向农户介绍优良高产稳产的玉米种子,向养猪户介绍科学饲养方法和预防疾病的书籍,减少生猪死亡,避免经济损失。

3、开展农产品专项预测、直报调查工作,认真完成统计报表和分析材料上报工作

根据省成本局的工作部署和我们年初的工作计划,高质量的完成了农民种植意向的调查、农户农资购买情况调查、农户存售粮情况调查;开展了全年生猪生产成本收益情况和玉米直报调查。

4、加强领导、重视农调工作

农产品调查工作,国家和省、市、县三级领导非常重视。县物价局一名副局长兼管这项工作,并纳入工作日程。分管农调工作的领导与农本队同志经常一起下点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当场解决。农调工作人员经常学习农产品调查文件、有关书籍和材料,不断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提高业务素质,做好本职工作。通过实践工作和学习,对做好农调工作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对记帐户要求记帐要及时,情况要真实,数据要准确,这样有利于宏观经济调控,有利于国家制定相关的农业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5、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组织调查员学习培训 加强调查业务的培训工作,提高调查员业务水平。一年 来我队采取了集中下点培训的方法进行。一年中分别三次集中基层调查员召开调查培训会,在培训会上总结过去成功的经验,提出存在不足之处,对照规范化、制度化要求进行针对性的培训,通过认真的培训,使调查员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给我们的农调工作起到较大的帮助;平时结合住户调查下到调查点去进行面对面的现场培训,针对调查户记帐情况和调查工作进行具体的辅导,同时对调查户和调查员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进行疏导和解决。全年集中辅助调查员培训次受训人员100余次,下点培训调查户60余次。并组织队员参加省、市组织的业务培训。

二、为价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进成本监审工作 成本监审是规范政府价格行为的重要措施,是提高政府定价科学性的重要制度,也是企业建立健全成本约束机制的重要手段。成本监审制度与价格听证制度、专家评审咨询制度、集体审价制度,一起构成了价格决策体系。

我队在成本监审的实际工作中,从成本监审的队伍建设入手,不断探索成本监审办法,完善成本监审制度,贯彻执行《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进行了严格的成本监审,取得了实效。并在绥中召开了全省成本监审局长会议,与各市共同探索成本监审办法,完善成本监审制度。

1、加强队伍建设,为做好成本监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成本监审是调查、测算、审核经营者成本基础上核定定价成本的行为,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显而易见。建立一支能够胜任该项工作的队伍,在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强化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努力造就一支过硬的成本监审工作队伍。在具体工作时严格按照《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和省物价局《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实施细则》,在内部建立了《集体审核评议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做到监审程序规范化,监审结果标准化,使得我们的各项工作得到了保证。同时我们严格按照成本监审办法,在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监审过程中,明确成本监审法律责任,依法获取成本资料,依法核算成本项目,依法处理监审结果。

2、探索成本监审办法,是做好成本监审工作的关键 在成本监审工作实践中,我们注重各项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应用,不断探索具体行业核算办法,严格“核增核减”定价成本,总结各不同行业的成本监审办法。工作中我们总结出了“相关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效率性原则”和“时限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主要是根据不同行业的经营特点和规模拨离与主营业务无关的投资经营等发生的成本费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主要是依据权责发生制的总体原则对投资等发生的费用重点考证是否为生产经营活动服务与工程是否决算无关;关于“效率性原则”我们遵循的是社会平均成本,鼓励企业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支持 个别生产成本,目的是推动企业良性发展,约束成本;关于“时限性原则”我们重点考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经济发展基础、环境、条件等因素不同,其成本构成因素水平高低不均,表现是人员工资水平差异较大,超前投资公用服务设施。这些因素在成本监审过程中从严掌握。

2011年我们开展了商品楼价格成本调查、核定XXX自来水供水成本、核定XXX出租车有限公司出租车运营成本。

科学合理地进行成本监审,为政府确定价格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充分考虑行业发展和合理的价格补偿,切实体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3、完善成本监审制度,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为提高企业成本约束能力,我们一是实行制定价格前监审,防止经营者的不合理费用支出,通过提价得到补偿;二是实行定期监审,实现对经营成本的经常性监督,约束经营者成本不合理上升。

2012年,我队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认真做好省监审分局布置的农本调查各项工作。一是做好玉米成本直报、生猪成本直报;二是做好农调户生猪情况调查表及其他调查数据上报工作;三是加强对成本调查资料的利用,及时发现并反映政策落实中的实际问题,为促进农民增收服务。

(二)认真做好常规项目调定价前的成本监审工作。在确保质量的同时,按时完成好各项监审工作任务,切实维护成本监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组织开展公共事业成本定期监审。逐步建立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成本资料库,为核算社会平均成本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提高成本队伍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干部思想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XXX县物价局农产品成本调查队

高端产品如何低成本启动 篇6

病例诊断

案例的问题基本上是集中在铺市难度大和产品动销困难。原因也简单,该产品刚进入地级市市场,尚属于新品牌,认知度低,又没有市场基础,加上价位较高,从零售商到消费者的接受度自然都高不到哪去。

这里就有个根本性的问题出来了:这个产品是否合适这个地级市?

养活任何一个产品都是需要有成本的,关键是得投入多少成本,是不是合算。当然了,该经销商若是看好该产品,坚持做下去,也是有办法的,以下有几点建议,供参考。

治疗方法

1.基于当前的市场反映,建议暂缓大面积铺市,更别急着向消费力更低的县城铺市,而是把现有已经铺进货的零售店管理维系好,别指望这几个店能帮你出多少销量了,目前的这几家零售店要当作样板和试验基地看看待,把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在这几个店上,增加拜访频率,安排现场宣传或是促销活动,在必要的时候,为了促进店主信心,还得考虑产品回购。

2.那些尚未铺进去的店也得有所管理,产品虽然暂时不进去,但关系要先做进去,保持拜访,稳定客情关系,及时向这些店老板更新铺市网点的销售信息和促销动态。对零售店里的营业人员也得注重关系培养,不定期赠送点该品牌奶粉的促销礼品,为未来的进店打下群众基础。

3.在市场营销策略层面,当前是品牌无优势,价格无优势,广告无优势,不过还是有一点可以刻意放大的,就是全系原装进口,把高价格与原装进口在宣传上结合起来,也趁国产奶粉的质量危机,打动一部分注重质量安全、且对价格敏感度较低的消费者。

4.在消费者关系层面,当前产品销量有限,直接上硬广告的话,缺乏地面接应,加上成本又高,可暂不考虑投入硬性广告,在宣传方面可考虑两个方面的突破:

第一,抓住现有的一小部分已购买的消费者,增加回访,以对消费者的服务态度作为目前最大的竞争优势,争取消口碑效应传播。

第二,利用当地报纸类媒体的生活类栏目,以专业奶粉销售商的角度,写些关于奶粉购买、储放、冲调方面的生活小知识,持续登些小豆腐块出来,寻机插点软性小广告。

从蔬菜悬殊差价看农产品物流成本 篇7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成本,保鲜技术,运输

“菜贱伤农,菜贵伤民”,菜篮子问题一直是民生大事。近来,关于蔬菜价格的问题更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原因就是蔬菜从田间地头到百姓的饭桌,其中差价竟然有十倍之多。当百姓买菜大呼“菜价堪比肉价”的同时,却有菜农因菜贱难以承受而自杀。

蔬菜的高价格固然是有生产成本的推动作用,但更多的则是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规划不合理、流通环节过多、迂回运输、长距离运输等问题所导致,流通费用过大是价格推动的主要动力。

1 农产品物流及其现状

农产品物流指以农业产出物为对象,通过农产品产后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物流环节,做到农产品保值增值,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目标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损耗,从某种程度上规避市场风险。农产品物流有其自身的特点:

①农产品物流量大,品种多。

②农产品物流要求高。一是要求绿色,流通环节要求保质、保鲜;二是由于农产品价格较低,物流也一定要做到低成本运行。三是由于农产品流通要做到服务增值。

③农产品物流实施难度大。一是包装难,二是运输难,三是仓储难。这些都与农产品自身的特殊性有关。

2 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

我国流通领域中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我国各类产品物价的20%~40%属于物流成本,而美国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大体保持在11.4%~11.7%范围内。在进入本世纪后的十年中,尤其在本世纪的头两年,更下降到10%左右,甚至在2002年降为8.7%。

而我国的高物流成本现状体现在农产品上则更为严重。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操作上,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都很缓慢。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中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例如:

2.1 流通渠道不畅

农产品物流一般都要经过几个环节: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在整个物流链条上,由于农产品是鲜活产品而使得流通效率低下,现有保鲜技术和手段无法满足农产品物流的需求,相当一部分新鲜产品由于运价、运力、交通和保鲜技术等原因损失惨重。整体来看,农产品物流渠道还比较单一,未能形成高效的、多渠道的营销体系。

2.2 物流技术、设施落后

鲜销农产品的价值就在于“新鲜”,但由于鲜活农产品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这大大限制了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同时对物流保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据表明,我国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和储存环节上的损失率高达25%~30%,而发达国家则将这一数字控制在了5%以下。据统计,广东每年因水果、蔬菜等鲜活商品腐烂变质而造成的损失高达7.5亿元。

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保鲜技术即冷链物流的薄弱,另一方面要归因于运力不足、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等。

2.3 物流成本高

层层重税迟迟无法理清,加之国内分割的市场、高昂的中间成本与扭曲的定价机制,与国外高效的定价机制、低廉的物流成本相比,体制性劣势非常明显。而农业处于产业链下游,在农产品从田头到商店的物流链条中,更有像进城费、通路费、罚款、进市钱、进场钱等各种名堂的收费,还有一路的买路钱,这些都使得与田间地头相比,终端蔬菜价格几乎要高出十倍以上。

3 蔬菜差价悬殊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蔬菜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损失惨重

蔬菜是时鲜商品,在物流过程中,其对温度、湿度和时间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否则就会腐烂变质。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类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1/4强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我国每年的蔬菜产量3亿吨,水果产量超过6,000万吨,由于物流环节保鲜技术落后,每年有8,000万吨的果蔬腐烂,损失总价值近800亿元。

3.2 道路收费

在我国,流通成本占整个物流成本的50%~70%,而我国的收费公路竟然占据了全世界的82%。我国的收费公路是世界之最,全世界收费公路14万公里,其中有10万公里在中国。目前,全国总共有8万多个公路收费站,为养活极少数人而让物流效率低下,得不偿失。在“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模式下,公路高收费似乎顺理成章。由于修建公路体现政绩,地方投资得到刺激,进而出现公共利益地方化的问题。在偿还贷款的名义下,地方上有动力提升收费。

加之地方有关部门下达或变相下达罚款指标、执法人员收费罚款不开票据、违规收取停车费和拖车费、只罚款不消除违法状态、随意拦车检查等违法违规行为等现象,这些正是暴利诱惑下的产物,同时也大幅提升物流成本。

3.3 交通管制

在一些大中城市都有车辆进行或其他交通管制,这些交通管制导致运输过程不连贯:不同型号车辆限行,造成运载量小、端点作业费用增加。例如,在北京,西单、王府井等地是货物进出量最大的地方,也是对货车限制最多的地方,怎么把货送进这些区域一直是北京物流企业最头疼的问题。城市配送的最后一公里,交通拥堵、货车限行、车辆难停。

而从现实来看,在城市道路上,货车禁行后,上路的面包车多了,其实并没有减轻拥堵压力,反而加剧了拥堵。而且,一辆货车所占的道路资源远远小于4辆金杯车,尾气排放也远小于4辆金杯车。此外,目前的城市配送不畅,实际上增加了商品的流通成本,包括时间成本、财务成本等。这也是最后一公里,物价坐上直升机的关键原因。

4 解决对策与建议

4.1 改善物流环境,提高物流效率

应该加大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产品物流的硬件环境,减少燃油消耗。政府可以对公路实行可调控收费制度,开设农产品运输车辆“绿色通道”,降低运输成本。

另外,农产品物流的保鲜技术有待改进,建立农产品的冷链物流,确保将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损失降最低。加强冷链物流技术研究与新技术推广,加强现代冷藏车、冷库建设。包括生鲜农产品采摘后低温加工、包装、保鲜技术,连接生产、加工、储藏、销售全过程的冷冻、冷藏链技术,全程监控的信息化技术、机冷式冷藏集装箱技术等。

4.2 严格收费制度,优化交通管理

对交通收费严格管理,打击乱收费乱罚款行为。高速公路乱收费背后有利益驱动存在,只有斩断其背后的利益链条才能真正制止高速公路乱收费现象。而做到这一点则需要立法,同时执法部门加大执法力度。

另外,市区的交通管理也要进行优化。对市区的交通管制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事实证明,造成交通堵塞、尾气污染的罪魁祸首非货车等物流车辆,而是越来越多的私家小轿车、面包车等。因此以控制车辆数量和尾气排放量为目的的市区交通管理不应该将控制重点放在禁止货车通行上,而是控制总体车辆数量和总体车辆的尾气排放量。因为货车不能通行前提下,各物流商只能用面包车来代替货车运输蔬菜,而面包车的运货量仅仅是货车的1/4,而其尾气排放量却和货车相差不多。

4.3 改善市场管理,规范市场收费

加强物流市场的管理,将必要的收费规范化、制度化,而一些非必要的收费则要通过政策逐渐减免,直至最后停收。如进城费、通路费、罚款、进市钱、进场钱等各种名堂的收费很多都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这些费用最后都会增加到商品价格中,对生产商或农民来说都是压力,无论是对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是不利的。

参考文献

[1]揭秘“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物流业背黑锅[EB/OL]http://www.zhgpl.com/crn-webapp/doc/docDetailCNML.jsp?docid=101698565

农产品成本 篇8

关键词:信息成本,销售定价,销售渠道,销售策略

一、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农产品产业化成了必然的发展方向, 但农户进入市场难却成了农产品产业化不可避免的问题。农户进入市场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为进入市场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投资, 还存在着与新的农产品市场相关联的信息与信息成本的存在。在信息社会中, 信息与信息成本对农户的农产品销售的影响很大, 包括销售价格及其变动、销售种类及其需求等这些信息都是农户销售过程中所需要, 但农户要获得与销售相关的信息, 就或多或少会发生一些成本, 即产生信息成本。信息成本是指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储蓄、传递、利用过程中花费的代价, 或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决策损失和纠正支出 (符刚, 2008) 。它产生的原因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存在和获取信息的不完全,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一方掌握了更多的信息, 而另一方为了做出更好的决策, 需要获取这些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储蓄、传递和使用, 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便形成了信息成本。[1]当然, 由于农户各自取得信息的渠道、信息量、完整度的不同, 花费的信息成本也会各不相同。

二、信息成本对农产品销售定价的影响

农户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否顺利实现销售, 除了产品的性能、质量等因素外, 价格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价格作为一种重要的竞争工具,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往往可以作为农产品销售的制胜武器。在市场经济下, 定价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需求导向定价法。[2]它是以消费者对农产品产品的需求来定农产品的价格。根据凯恩斯的供求理论, 消费者的需求量D总对应着一个生产者的供给量S (如图1) , 在不考虑信息成本的情况下, 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D会和农户的农产品供给曲线S相交于一点e。农户为了更好的做出决策, 愿意付出一定的成本获取更多信息。当农户从这些信息中了解到农产品需求会增加, 也就是说D会变为D'的时候, 农户会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获取更多的利润, 而不用担心农产品会供过于求, 出现“卖难”的情况。[3]相反如果农户花费信息成本得到的信息农产品需求会下降, 需求曲线会从D移动到D'', 则农户就会及时的降低价格, 以防出现农产品定价过高卖不出去, 而发生远远超过信息成本的损失。

中国的农户, 特别是在中国西部的农户, 由于知识的相对较少, 不可能很好的理解需求导向定价法, 他们用得更多的是第二种定价法——竞争导向定价法。随行就市是中国农户的主要特征之一。如果有一批先进的农户, 花费了一定的成本获取了更多的农产品信息, 做出了正确的定价, 获得了更多的利润或减少了更多的损失, 另外的农户将很自然的跟随这些农户提高或者降低农产品价格。

第三种方法是成本导向定价法。它是以成本加利润为基础, 完全按卖方意图来确定商品价格的方法。信息成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说明:一是固定信息成本, 即获取信息的特定投资, 二是变动信息成本, 即与获取信息数量有关的成本。在此我们假定每一单位的信息所需的变动信息成本不变。根据阿罗的观点, 信息的成本与其使用无关, 如果农户为获取某一信息付出一定的成本, 那么这一信息可以被多次重复的用在不同的农产品上, 不会再增加费用, 并且使用此信息的农产品数量越多, 平均分摊到每一农产品上的信息成本将会越来越少, 即农产品的边际信息成本 (IC) 递减。而对于每一数量的农产品都可以获得相应的收入, 应用此信息的农产品数量越多, 带来的信息收入 (II) 将会随之增加 (如图2)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 只有当信息成本曲线与信息收入曲线相交的情况下 (E0) , 信息成本等于信息收入, 农户才会想要付出相应的成本获取这些信息进行交易。E0是信息成本与信息收入的一个平衡点, 它表明如果农户为获得某一信息进行了一定的成本投入, 则该成本至少应该被用在Q0数量的农产品上, 并且这些农产品价格应该为P0。如果农户投入的信息成本不变, 但该信息被用在了更多的农产品上 (Q1) , 根据IC曲线, 农产品价格应为P1', 如果农产品价格定得过高 (P1) , 农户会因此获得P1E1E1’P1’的矩形区域的利润, 但根据市场供求平衡理论以及农户的随行就市, 很快的就会有更多的农户愿意付出相应的信息成本获取这些信息, 提高自己的农产品价格, 当供过于求, 农产品价格则会下降, 直到P0为止。如果农户投入的信息成本不变, 但信息被用于过少的农产品数量上, 则信息收入不能弥补信息成本, 农户将不会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 交易不能进行。

以上是从边际信息成本角度来分析的, 对于总的信息成本来说, 在没有信息成本存在的情况下, 总成本TC0与总收入TI0有一个焦点M0, 当信息成本发生并被考虑时总成本TC0将变为TC1, 而由于信息成本的发生是为了增加收益, 相应的TI0就会变为TI1。此时总成本与总收益有了新的焦点M1, M1所对应的P1就是农产品的最优定价 (如图3) 。

三、信息成本对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影响

科斯 (1937) 认为获取市场信息, 寻找交易对象, 了解市场价格, 掌握对手信誉都属于信息成本发生的活动, 因此信息成本是交易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4]R·F·Breyer (1934) 提出时间、空间和成本都是营销渠道选择的基本因素, 这把成本与销售渠道联系在了一起。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农产品销售方式主要有两种:[5] (1) 农户自己挑担经营, 这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经营渠道, 农产品可能完全依靠以往的经验进行出售, 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并且农产品销售的范围不广, 只局限于农户能够到达的地方, 此过程中农户还必须保证其农产品的新鲜等。因为这种方式的局限性较强只能带来少量的利润, 并不能满足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果农户提高自身意识, 愿意花费成本, 获取更多农产品销售信息, 为自己生产的农产品进行宣传, 哪怕只是一个广告牌, 都可能引来更多的订单, 扩大自己的利润。 (2) 农产品销售主要通过中间商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 农户作为农产品的供应者, 被中间商聚集起来, 而中间商相对于单个的农户掌握了更多的农产品信息, 并且具备了比单个农户更多的专业知识, 这样一来中间商便可以以更优的价格在更广的范围内出售这些农产品。由于农户的农产品得到了更广的销售, 农户的利润也大大的提高了。因此更多的农户愿意支付一定的佣金给中间商, 让中间商来帮助出售自己的农产品。农户付出的佣金其实就是一种间接的获得信息的成本。但这种交易方式使农产品营销的主动权都掌握在了中间商手中, 要获取这些信息通常需要支付很高的佣金, 这就意味着农产品的信息成本过高, 会对农产品的出售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提高, 第三种新兴的营销渠道——网络营销被越来越多的农户所接受。网络营销即为实现营销目标, 依靠网络、电脑通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进行的营销活动。网络营销的主要方式有网上广告、电子邮件、电子网页等。这些方式的应用使原来需要多次电话、传真和大量人力才能传递的技术、产品和价格等信息顷刻之间就可以再网页上显示出来, 并让世界各地的用户都可以共享这些重要的信息。此外利用internet进行网络营销可以替代人工进行商务考察, 减少人员流动, 节省人力和财力。因此不难看出, 通过网络代替传统的销售渠道不仅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 提高了营销效率, 打破了时空限定, 扩展了农产品销售市场, 更大大的降低了信息成本。在网络营销方式下, 农户可能发生的信息成本有两大部分:一是信息技术设备的购置成本, 包括计算机费用与网络费用;二是信息发布与收集费用。但这两部分支出也有可能不会发生, 即使发生了其金额也会很小。因此, 网络营销即能让农户收集到更充分的信息, 又可能降低信息成本、扩大销路、增加销量, 最终提升农户的收益。

四、信息成本对农产品促销策略的影响

农产品促销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者运用各种方式方法, 传递产品信息, 帮助与说服顾客购买本企业的产品, 或使顾客对企业产生好感和信任, 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促进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从而有利于扩大农产品的销售。传统的农产品促销包括了广告推广、人员推销、营业推广等形式。

据调查使用最多的促销策略仍然是广告 (如图4) 。广告的信息容量极其之大, 农户通过广告, 可以帮助农产品消费者认识和了解自己产品的购买地点, 购买方法, 价格, 品质等内容, 从而使农产品的信息得到传递。一则好的广告, 能起到诱导消费者的兴趣和情感的作用, 引起消费者购买的欲望直至购买行动。做广告是需要花费成本的, 而这种成本就是一种信息成本。但农户通过广告宣传, 可以得到远大于付出的信息成本的回报。

从图4不难看出, 人员销售是促销的另一常用手段, 对于农户来说, 这种销售手段也是对农产品信息的一种有效传递。虽然它的成本会高于广告, 但由于它有自己的优点, 相当一部分农户愿意支付这一部分信息成本, 使农户更好的销售农产品并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在农产品销售中, 人员销售的优势在于, 顾客可以跟农产品销售成员直接接触, 通过销售人员的描述, 购买者可以形成一个很重要的第一印象。而当某些新型的农产品入市的时候, 很多顾客可能对这种农产品不熟悉而产生了一些便见, 通过销售人员的当面解释, 可以纠正购买者的这些印象, 达到很好的信息传递作用。

同时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的市场推广手段, 发展迅速, 占到了和人员推销相同的比例, 与广告宣传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根据国际数据公司的调查, 利用网络作为公告媒体, 进行网上促销活动, 结果是销售额增加十倍, 费用只是传统广告的十分之一。[6]通过网络促销, 农户精心设计的农产品广告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对其农产品进行推销, 省去了昂贵的交通费用, 以消费者作为主导, 让消费者自愿接受广告。通过电子邮件发放促销资料也大大降低了传统的通过邮政发放促销资料的费用并且节约了时间。尽管创立和维护的网站需要一定的投资, 但与其他的销售渠道相比, 使用网络成本已经降低了许多。同时如果农户能够通过网络与网上客户进行交流, 获取所需信息, 更会大大的降低了电话咨询的次数, 节约了信息成本。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 信息成本在农产品的销售中的重要性已经逐步的体现出来。对农户而言, 产生信息成本的动机没有变, 但信息成本的构成却在慢慢发生变化, 它对农产品销售行为的影响范围已经越来越大, 从销售价格到销售渠道和销售策略, 影响程度也越来越深。因此, 控制信息成本、提高信息效益在理论上应成为农户生产经营的目标之一。实际上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户会有意识或潜意识中去关注信息和信息成本对他们自身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符刚, 刘春华, 林万祥.信息成本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J].情报杂志, 2007, (11) .

[2]姜琴.企业产品定价决策分析[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3) .

[3]何坪华, 杨名远.浅议农业生产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的关系[J].经济透视, 1999, (08) .

[4]罗纳德.科斯.社会成本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1.

[5]孙剑, 李荣光.论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历史变迁及发展趋势[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3, (02) .

农产品成本 篇9

一、连锁超市及交易成本理论的内涵

1、连锁超市

关于连锁超市,我国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依据连锁经营与超级市场在我国的发展,连锁超市的定义实际上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对其零售业态的定义;二是对其经营组织模式的定义。也就是说,首先这种零售业态是超市(含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等),其次,它采用了连锁经营的组织模式。本文所讨论的农产品连锁超市经营形式主要包括“农改超”经营模式、“大型综合连锁超市+生鲜区”依托经营模式、生鲜便利店模式等。

2、交易成本理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罗纳德·科斯教授1937年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概念。通常,交易成本,又称为交易费用,指存在于交易活动中,为界定和维护交换双方的权益而必须支付的一笔费用。它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契约的监督和维护成本,具体如下: (1) 搜集供求信息的成本; (2) 谈判成本; (3) 监督、维护合同执行的成本; (4) 约束成本; (5) 其他交易成本。

二、农产品连锁超市经营的成本效益分析

1、农产品连锁超市经营的效益分析

从交易费用角度分析,农产品连锁超市经营是将许多单个超市、便利店之间的交易,也就是市场上的交易,变为主导企业内的交易,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费用的一种经营模式。其效益集中体现在交易费用的节约上。即交易内部化降低了交易费用。与采取单体经营方式的独立店相比较,连锁分店由总部统一进货降低了搜寻交易对象的信息费用。内部供货的转移价格由总部制定内部规划加以协调、统一,从而省去了比较价格的信息费用。

单个生鲜超市、便利店的经营方式都是从农户、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货,经过社会配送中心,然后再自行销售。在这个过程中,用于搜集供求信息、签约、谈判、监督的费用一项也不能少,也就是说,其花费在交易上的资源相对较大,从而使交易费用过多。

农产品实行连锁超市经营后,在日常采购、批发、配送等活动中,各单个农产品连锁分店只要将进货的规模、品种构成等信息汇集到总部,由总部统一进货,经过配送中心将供货商或自己加工的产品整理、归类、再包装,按事先的约定配送给各个连锁分店。这实际上是将农产品批发企业的一部分职能转移到了连锁企业内部,将市场上的批发交易行为转换成企业内商品的大量配送行为,即市场交易内部化。这样相对单个农产品生鲜超市、便利店而言,一是节约了大量的交易时间,减少了许多重复劳动;二是实行统一采购、配送后,单个分店的交易费用明显降低:不需要发布求购信息、外出进行采购活动,由总部统一采购,从而降低了“搜集供求信息的成本”;不需要直接与供货商打交道,签订购销合同等,从而降低了“谈判成本”;不需要监督供货商履行交易合同的情况,从而降低了“监督、维护合同执行的成本”。

2、农产品连锁超市经营的成本分析

综上所述,农产品连锁超市经营能节约大量的交易费用,但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农产品连锁超市经营也须付出相应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两种:(1) 经营模式转换费用。从农产品连锁超市经营的主要模式来看,“农改超”经营模式、生鲜便利店模式基本上是由原来相对独立的各个农贸市场、粮油店等经过改造升级而形成的新企业,是经营模式上的一种创新,而农产品连锁超市经营的统一配送则是对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的一种制度变迁。在这个模式转换、制度变迁过程中,势必要付出过渡费用。

首先,为了顺利实施农产品连锁超市经营,对不明晰的产权加以界定是必不可少的,这就产生了相关的产权界定费用。其次,新兴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对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替代事实上就是一种制度变迁,这种变迁同样须付出过渡费用。我国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主要是在三级市场体系下进行的,即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零售农贸市场。而新兴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由农产品连锁超市企业总部实行统一采购、由配送中心实行统一配送,表现为流通环节的减少和流通空间的缩短。这种转换需要强大的物流体系的支持,须付出的成本投入也非常高昂。二是管理费用。比起单体经营的生鲜超市、便利店,农产品连锁企业作为多分支机构的企业或多企业的联合体,需付出更高的管理费用。虽然整个农产品连锁企业实行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配送,但负责协调管理的总部的运转是需要费用的。且随连锁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费用也呈递增的趋势,企业付给连锁总部专业管理人员的薪水的增加是引起管理费用增加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中国现阶段在这方面的开支比例远小于西方国家。

三、结论

如前所述, 尽管农产品实行连锁超市经营对降低交易费用有明显的优势, 但我国现阶段连锁超市经营的农产品仅占总消费的20%左右, 北京、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比例稍高一些, 接近30%, 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为80%, 美国更是高达95%以上。面对农产品连锁超市经营仅仅在少数大城市的连锁企业中取得成功这一现实, 企业不得不认真思考与探寻适合我国现阶段消费水平的农产品连锁超市经营模式与出路。建议从事农产品连锁经营的超市企业, 以建立物流配送体系为中心, 用配送中心替代冗长的传统农产品流通环节, 紧密衔接农产品产业链与供应链, 并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达到既满足消费者需求, 又实现超市企业交易费用降低、利润增长的双赢局面。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农产品连锁超市经营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农产品采用连锁超市经营模式的效益体现为交易费用的节约, 其成本体现为经营模式转换费用、管理费用的增加等。

关键词:农产品,连锁超市,交易费用

参考文献

[1]、埃瑞克.G.菲吕博顿等编.孙经纬译.《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

农产品成本 篇10

关键词:绿色农业,绿色农产品,成本构成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2003年绿色农业概念的提出,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已经过了近十个年头。在这十年间, 我国先后建立101个绿色农业示范区, 不断推出优质、安全的绿色农产品, 绿色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很多农民也意识到生产绿色农产品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但是从全国农业种植面积来看, 绿色农业的种植面积不到总面积的20%, 这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 发展甚是缓慢。虽然限制绿色农业发展的因素很多, 但是随着人们消费意识和农民生产意识的提高, 采取绿色农业生产模式的意愿是很多农民都有的, 这样绿色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大量调查后发现, 经过几年的绿色农业生产, 很多农民的收益并不可观。很多是赔钱赚吆喝, 有的甚至是赔钱却赚不回吆喝, 绿色农产品销售无门, 最后沦落到与非绿色农产品同样的价格, 不仅收益不高, 甚至亏损, 大大地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抑制了绿色农业的发展。之所以这样, 不外乎是绿色农业生产环境的改良成本大、绿色农产品生产周期长、绿色农产品的产量需求以及绿色农产品流通环节等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加大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因此分析绿色农产品生产成本构成,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降低成本是保证农民的积极性和促进绿色农业良性发展的关键。

二、绿色农产品的成本构成

(一) 生产环境改良成本。

绿色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 有严格的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首先要选择空气清新无污染、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土壤酸碱度适中的生态环境。由于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 外加工业的迅猛发展, 满足条件的生态环境已经很少。因此若想从事绿色农业生产首先精确选址, 并且对土壤改良。然而现在改良土壤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大量使用有机肥料, 增加土壤活力。由于有机肥料的成本相当高, 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农业生产者在生产初期就放弃绿色农业生产的发展模式。

(二) 绿色农产品产量低, 使单品成本增加。

绿色农业是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因此在从事绿色农业生产模式前期, 绿色农产品的产量很难与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农产品的产量相比。这样绿色农产品的单品生产成本增加。

(三) 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 无疑增加了投入成本。

绿色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保证产品的自然成熟, 避免使用化学催熟剂等。所以生产周期长、这样增加了管理成本。同时由于上市晚, 也产生不了价格优势。

(四) 认证环节成为绿色农产品极大的隐性成本。

绿色农产品在生产前必须进行产品的认证工作。由于农业从事者缺少信息、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认证环节不了解, 在认证过程中, 经常出现重复工作, 增加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隐性成本。

(五) 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不足, 造成相对成本增加。

虽然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是由于食品问题层出不穷, 人们对食品安全信心不足导致对绿色农产品的不看重, 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很少关注是否是绿色产品。致使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满足不了绿色农产品的供给, 因此在一个生产周期结束时, 农民不得不将“过剩”的绿色农产品降低“身份”, 低价卖出。由于绿色农产品相对非绿色农产品的产量低, 而价格并不高, 从而导致了相对成本的进一步增加。

除此之外, 绿色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科学的田间管理成本、储存保管成本等问题, 但是主要成本构成还是上述几个因素。

三、缩减成本和提高收益的有效方法

(一) 在整个绿色农业生产的过程中, 政府的鼓励和引导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发展绿色农业是有利于农业发展, 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而且未来的农业发展模式必须走绿色农业之路。面对现阶段出现的价格很难弥补成本的状况, 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不高, 政府应加大力度进行鼓励。可以以绿色种子发放、绿色农业补贴、绿色农业减免税收等方式加以鼓励和补偿。在内在环节上, 由于绿色农业本身外部性的特点必然导致对生态的良性发展, 因此缩小了农业生态的修复和再建设。因此补偿绿色农业和鼓励绿色农业发展是至关重要和切实可行的。

(二) 为发展和保障绿色农业, 加大认证宣传, 同时政府应严把认证关。

在从事绿色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 认证绿色农作物是首要环节。然而绝大多数农民对认证环节的不了解, 经常造成认证困难, 反复申报等问题。从而直接挫伤农民对绿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农民从事绿色农业的生产积极性, 应该加强认证工作的宣传, 让多数农民了解认证环节, 减少农民和政府的工作时间, 减少农民的隐性成本, 从而降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大大弥补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差值, 为进一步发展绿色农业做好认证保障, 使认证工作成为便农利农的工作。

在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的同时, 我们也会遇到以次充好, 以非绿色农产品充当绿色农产品的现象, 因此为了防止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 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中绿色农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逆向选择现象。对此, 一方面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存在难辨识和不信任, 另一方面绿色农业生产者也会由于产品“优质不能优价”而被市场淘汰。因此政府应严把对“绿色农产品”的认证关, 减少暗箱操作, 保障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也保障绿色农业生产者的合法收益。

(三) 发展绿色农业需要企业和农民密切合作, 以打通流通渠道并共担风险。

发展绿色农业的另一个障碍是绿色农业流通渠道不畅, 绿色农产品“酒香也怕巷子深”。农民从生产农产品到转化为收益中间有很多流通环节。农民由于缺乏对流通环节的管理知识和对复杂情况的应变措施, 在很多情况下, 农民“丰产”却不能“丰收”。这也是造成付出难回报的重要原因。因此打通绿色农产品的流通渠道更是至关重要。建议企业和农民亲密合作, 这样企业可以把管理下乡。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 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 扩大合作效益, 还可以加大对农业管理知识的普及, 壮大农业核心竞争力。

在抗风险情况下, 从企业和农民的现金流量来看, 企业可以把收益回报期放长。农民抗风险能力弱, 生活来源主要依靠春种秋收。一旦在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 农民收益减少, 则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和下一周期的生产。

(四) 科技下乡, 产学研相结合, 促进增产增收。

绿色农业发展初期, 由于改良土壤的成本极高、同时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 产量只有原有产量的70%, 农民从事绿色农业生产的意愿并不高。因此, 加大科技投入, 科学改良生产环境, 科学使用肥料, 科学田间管理, 改良品种, 增加农业附加值, 促进增产增收, 从而减少绿色农业生产成本, 增加收益。

四、结语

绿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绿色农业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在于绿色农业生产的成本问题。对农业生产成本构成的分析有助于解决绿色农业发展的问题, 有助于促进有关部门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降低农民成本、增加农民收益。

参考文献

[1].邵立民.我国绿色农业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谈产品生产成本控制策略优化 篇11

关键词:生产成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有一句名言:“企业家只要做两件事,第一增加收入,第二控制成本”。如何减少耗费,降低成本,提升企业效益,是企业经营者绞尽脑汁研究的重要课题。降低成本就要进行成本控制,要了解成本控制的关键,掌握成本控制的方法,正确地执行成本控制管理,才能更有效地創造利润。而在生产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核心在于产品生产成本的控制。本文中所要解决的是产品生产成本控制的问题。

一、产品成本控制策略优化分析

1.产品生产成本控制问题

产品生产成本控制管理中的问题及分析:

(1)材料成本控制缺陷

随着现在的物价上涨,原材料成本也比以前高出很多,而且我们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没有原材料上涨的幅度大,这就导致我们的利润一直在缩水,然后管理人员就考虑用有点瑕疵的材料代替之前的优质材料。这样就欺骗了客户,对企业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对于小企业,仓库的管理人员只有一个,而且材料品种又多,登记的也就不是很清晰。我们是每个月进行一次盘点,但是账实并不相符,不是盘盈就是盘亏,这样让我的感觉是每个月的盘点都变得毫无意思。在领料用料环节上,生产人员不需要经过审批,可以直接去向仓管人员拿,只要在仓管人员那登记就好了,这样导致我们的材料浪费非常严重。

(2)人工成本控制缺陷

车间生产人员在生产产品时也没有很明确的分工,例如中威公司是按订单来生产产品的,这样交货期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批订单下来,车间投入生产,没有明确谁负责哪个环节,基本上谁有空就去生产,这样对于学习的人来说是利大于弊,可是这样分工不明确导致每个人都没有长处,都是这个会一点,那个会一点,并没有专攻于什么,这样培养不出专业人员,也会影响产品的完工程度,人工成本也会提高。

会计在核算工资时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每天的考勤表,我们并看不到工人请假的具体情况,公司里工人工资,很多都是按月计算工资(按月计算工资就是每个月的工资是固定的),包括车间的管理人员,这样对我们会计来说在计算工资时很简单,但是理论上来讲这并不合理,每天没有严格的考勤制度,工人就很容易浑水摸鱼。工作态度懒散,不能及时完成上司交代的任务。这样导致工人领的工资和生产完成率并不能成正比。

(3)直接、间接费用的控制

对于加工制造企业来说,机器的加工操作发生的成本是很大的,包括一些电费跟一些磨损产生的间接费用。通过观察:发现由于某些员工工作的失误,经常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忘记把一些小型工具以及一些小型设备的电源关掉,久而久之,也造成了车间每月电费的成本增加。

车间的机器都是24小时永无休止的运作着的,本来机器的

损耗就很大,但是工人在平时操作时并不保养维护他,机器设备有了故障也不分析主观的原因,不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坏了有零件就换上去,没有就等师傅来修,这样势必造成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

2.产品生产成本控制策略优化

(1)材料成本控制优化

规范行为,加强材料领用管理,做好材料领用的事中控制,对材料领取、使用加强管理,要采取查看领料单及现场查看相结合的办法,重点从材料是否超范围、材料收发存记录是否规范、对公私两用物品的领用管理是否严格、各部门领用的材料是否及时使用、是否存在小库存等方面进行管理。加强材料使用管理工作考核。主要从管理创新、节能降耗、定额消耗执行是否到位、查出的问题是否及时整改等方面进行考核,目的是减少材料的损失和浪费,发挥修旧利废作用,仓管人员应该对每样材料产品登记清楚。因此,我建议先把各种产品按不同种类分类,然后再在同一个品种的产品中按不同型号放置,这样就方便盘点工作。然后在工人要领用材料时一定要经过管理人员的签字,方可领用,这样也可以避免材料浪费。

(2)人工成本控制优化

车间生产人员虽然并不是很多,但是对每个工人进行分工,这个是必要的,也是必须要执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一道工序,这样生产起来也会有条不紊,但是毕竟也是个小公司,有时哪个工序需要人的话也可以去别的工序帮下忙,要定时地对公司生产工人进行培训、考核以确保工人的技术成熟,这样可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也可以降低产品的次品率。而且必要时也可以让个别员工去进行专业培训,培养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

(3)直接、间接费用控制优化

针对于电费的浪费和机器的损耗归根结底还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因为人的因素对生产率有十分深刻的影响,生产过程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各生产要素都必须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人起作用,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要求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和技能。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归根结底决定于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提高。因此,公司要不断地创造机会给员工定期地进行岗位培训。通过各方面的培训,增加员工的节约意识观念。

二、设计总结评价

本优化方案将产品生成本控制优化设计

通过新方案进行了说明,在原有存在的问题上更加详细地要求了各个部门及员工应该明确的方向。其优点体现在:首先,使控制成本的方法更加的细化了,对各部门工作任务有了明确的方向。对存在的问题采用好的解决办法。加强了产品生产成本的控制,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产品生产成本。其次,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异议时,能够分清责任,有利于产成品生产成本的正确核算。

但本优化方案也存在不足之处,那就是,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大了各个部门的工作量,手续变得繁琐了,加大了管理的幅度。

然而从总体上来说,这个设计在整个生产成本控制中,加大了监督的力度,完善了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的方法,在总体上降低了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是利大于弊的,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孙琦红.浅谈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J].时代经贸,2008(118).

[2]王妍,张涛,徐若鸿.控制成本的100种方法.中国经济出

版社,2009(7):1.

[3]祖林.全面生产成本削减实战.1版.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09.

[4]田长路.成本战争.1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11.

农产品成本 篇12

本文记录一个中国电子制造厂的成本核算的项目。文章开始分析了成本核算的一些方法,然后详细介绍了成本核算项目的过程以及核算的方法。本文使用了2009年7月到12月的实际数据和采用本项目提出的核算方法以后的计算数据进行验证和比较,发现文章所述的方法比传统的成本分析法准确,(可以和实际数据的误差在16%以下),而且实施的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非常简便易行。

1 文献综述

1.1 传统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

传统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把制造成本分为4个大项:(1)材料费用:这项的数据可以从BOM(Bill of Material)表里面获得。(2)直接人工:就是直接参与生产产品的工人的费用,包括工资和其他的福利费用。(3)间接人工:就是没有直接参与生产产品的人的工资和福利等费用。这些人是生产过程中必须的,包括质量控制,维修,管理等人员。(4)制造费用:包括场地租赁,水,电费用,机器折旧等。

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把间接费用(包括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平均地分配到各个产品中去。这个方法非常简单,但是结果却不够准确。由于没有考虑复杂和简单产品对于间接费用的要求的不同,可能造成简单的产品分摊费用太多,而复杂产品分摊费用太少。所以有的复杂产品看上去在赢利,实际在亏本。

1.2 作业成本法和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20世纪90年代,哈福大学商业周刊[3,6]上出现了一系列文章讲述了一个作业成本法(ABC)。它把企业经营过程划分成一系列作业,通过驱动成本的作业来分配间接管理费,从而计算出产品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认为: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作业导致成本发生,作业是成本管理的重点。资源(resource)是成本的源泉,包括人工、材料、生产维持成本(如后勤、辅助人员工资等间接费用),以及生产过程以外的成本。资源(生产费用)按一定相关性进入作业,作业是协同生产中的工作的各个单位,所以成本分配的对象应该是作业,分配的依据应该是作业的耗用数量,即对每种作业都单独计算其分配率,从而把该作业的成本分配到每一种产品。

作业成本法20世纪90年代初推出以来,很多欧美企业都尝试着推行,文献[1],[2],[4],[5],[9]上显示,取得了一些成果。文献上看在中国的企业使用案例较少[8]。实践中反映作业成本法实施起来非常复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3年,Kaplan和Anderson[7]提出时间驱动的作业成本法。主要突破就是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使用时间作为作业的唯一基本衡量手段,作业的时间可以由管理人员来估算,这样统计起来容易很多。

2 成本核算实施过程

维科公司(非真名)是一家位于深圳的高科技制造企业。我们成立了成本核算项目组,目标是使用一种成本核算方法使分摊的准确度达到80%以上。

从财务部提供的公司财务报表中(表1)可以看出:在所有费用里面,直接人工,间接人工,间接制造的预估准确率都很低,只有60%左右,所以要提高产品成本核算的准确度,首先需要:(1)获得更准确的直接人工的数据。(2)使用更加合理的间接费用包括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分摊方法。

2.1 直接人工费用的估算维科公司目前使用一个平均的方法把当月直接人工费用分配到各个产品上去,具体的方法是:

直接人工成本就是实际生产时间和人工工时成本的乘积。人工工时成本是一个比较恒定的数值,所以要获得准确的直接人工成本就必须获得准确的实际生产时间。

从表2上看,绝大多数基础数据的值比较准确,可以使用现在的数值,唯一有问题的数值是单个产品实际生产时间。这个数值目前是使用标准工时来计算的,而在实际生产中,标准工时与实际工时的区别很大。生产部门的主管反应:他们基本不用标准工时来安排工作。

因此需要分析实际工时和标准工时的差异来源。和生产部门的主管沟通以后,发现:标准工时和实际工时的区别来源于以下几个原因:(1)作业人员的作业速度未达到正常速度或者新进作业人员作业熟练程度不足;(2)作业过程中存在返修不良品等异常状况;(3)开换线以及调机的时间损失;(4)重工的比率较高也是造成时间损失的原因之一;(5)来料不良,导致生产时需要对物料进行全检,挑选使用,也会造成时间的损失。

对以上几个原因进行分析汇总后,得出了实际工时与标准工时的关系,如表3所示。在维科公司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可预知与不可预知损失占据了较大的一部分比例,标准工时与实际工时相差较多,因此不能够单独以标准工时进行核算。可预知损失由于其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求得其与标准工时的差别比例,从而进行预估。而不可预知损失由于其一般为突发性事件,并不具有规律性,因此不能够进行预测。鉴于以上原因,我们采用标准工时与可预知损失之和作为预估的实际工时,从而进行直接人工的核算。

2.2 直接人工费用数据的获得和分析

为了得到公式(3)中的x%的具体数值,对已经发生的实际工时和标准工时进行对比。维科公司以前做过标准工时的测量,但是实际工时以前没有统计过。所以需要进行实际工时的统计。我们设计了表格给生产线的工人和领班,让他们填写,并对填写的表单进行分析核查,以确保得到的实际工时数据准确可靠。维科公司的订单通常是比较小的,批量基本在500件以下。根据生产管理人员以往的经验,通常在生产批量为1000件及以上的订单时,作业效率比较高,基本能够达成标准工时的要求。下图是我们在2009年8-12月收集到的307组数据,按照不同的批量进行分类。

从统计得到的效率与批量的图(图1)中,发现:(1)从图1中可以看出同一批量的产品其效率浮动范围为20%-160%,并且同一产品同一批量的效率也并不相同,差异可以达到35%。对这种状况,我们进行仔细的调查了解,发现差异原因在于生产排线时的线平衡不同(目前是由生产领班排配工位作业内容而不是按照SOP进行排配);(2)生产批量多集中在500以下,小批量比如50、100、200件的订单最多;(3)从图2中可以看出批量平均效率与批量基本成比例关系批量越趋于1,000,效率越接近100%;(4)由于该公司的订单特点,批量多集中在500及以下,1,000件的批量也有少数几个,但1,000件以上的订单则仅有4个,数据太少,不能达到统计分析的要求。因此,我们仅针对批量在1,000件以下订单进行效率与批量的分析。

2.3 实际工时的数据统计分析和公式

我们对统计得出的批量-批量平均效率进行拟合曲线分析,以找出效率与批量之间的关系(图2)。拟合曲线的方差为82.5%,说明此拟合曲线能够较好的说明效率与批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最终采用此公式进行效率的预估:效率=69%+批量*0.0487%(5)

得出效率的公式后,我们就可以按照公式(4)进行实际工时的预估,从而得出更为准确的日产量,用于进行直接人工、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核算。

2.4 间接人工的分摊方式

维科公司之前分摊间接人工的方式是按照直接人工生产工时的比例分摊,但其公司内部的产品类别较多,并且有很明显的生产难易之分,因此按照其原来的计算方式进行间接人工分摊会存在问题:复杂产品分摊的间接人工远小于其实际发生的成本。

仔细研究了作业成本法和时间去动作也成本法,我们发现作业成本法不适合于维科公司,原因是:(1)作业成本法需要很多详细的数据,而维科公司目前有用的数据很少,所以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数据收集。(2)间接成本包括间接人工(14%)和制造成本(10%)占总成本的24%,这个比例比较低。(3)维科公司已经计划了很多生产系统的提高项目,所以很多数据会发生变化。

我们引入一个成熟度系数,用以修正按照生产工时分摊的间接人工费用。成熟度系数,成熟度系数定义为产品对于间接人工的需求程度,产品的生产过程越成熟,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管理人员投入的时间越少,其成熟度系数越大,反之,则成熟度系数越小。

首先定义一种基本产品的成熟度系数为1,然后请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共计5人采用专家评分法评定不同类别产品的成熟度系数。评定结果如表4。

增加成熟度系数后,间接人工的分摊公式变更如下:间接人力月总工资/月工作日/(日产量*成熟度系数)(6)

3 实施方案验证

通过以上的工作,我们得出了新的日产量的计算方法,可以应用到直接人工、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预估,而成熟度系数,可以应用到间接人工费用的分摊上。

我们对得出的公式推算出来的成本和2009年7-12月实际发生的成本数据为基础,通过对直接人工费用、间接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分摊方法的重新评估,最终制造成本核算的准确度为84%(表5)。达到我们在项目开始时期订立的80%的精度要求。

参考文献

[1]D.E.Akyol,G.Tuncel and G.M.Bayhan,“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 and traditional costing,”World Academy of Science,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3,pp.44-47,2005.

[2]D.Ben-Arieh,and L.Qian,“Activity-based cost management for design and development stag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vol.83,pp.169-183,2003.

[3]R.Cooper and R.S.Kaplan,"Measure Costs Right:Make the Right Decisions"Harvard Business Review(Sept.-Oct.1988),pp96-103.

[4]A.Gunasekaran,and M.Sarhadi,“Implementation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 in manufactu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vol.56-57,pp.231-242,1998.

[5]M.Gupta and K.Galloway,“Activity-based costing/managemen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operations management,”Technovation23,pp.131-138,2003.

[6]R.S.Kaplan,"One Cost System Isn't Enough"Harvard Business Review(Jan.-Feb.1988).

[7]R.S.Kaplan and S.R.Anderson,“Time-Driven Activity-Based Costing”(Nov.2003),http://www.nliah.com/portal/microsites/Uploads/Resources/o1NEDPiVg.pdf.

[8]Lana Y.J.Liu and F.Pan,“The implementation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 in China:An innovation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The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39,pp,249-264,2007.

上一篇:中国电影商业运作下一篇:安全水平的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