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价格风险

2024-07-01

农产品价格风险(共7篇)

农产品价格风险 篇1

随着农产品经营活动逐渐放开和农产品市场逐渐开放, 农产品生产经营者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不仅要承受国内市场压力, 同时还要接受来自国外的市场竞争, 市场压力加大;其次是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加快。当前农产品面临的问题, 主要不在于生产, 而在于需求。因此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增加有效供给, 成为农产品生产者面临的紧迫的课题。农产品价格风险的客观存在, 使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价格风险的规避需求成为现实, 但长期以来, 在我国农业经营管理领域中一直忽视价格风险的研究和风险规避手段的运用, 认为价格风险仅限于高科技和金融机构的管理, 造成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经营观念和经营方法上的滞后。我国农业面临着种种挑战, 各种不确定因素正在增加, 农业经营管理需要上一个新台阶, 对农业价格及其风险规避的研究就势在必行。

一、农产品价格风险的内涵

关于风险的定义有很多, 1921年, 美国经济学家F.H.奈特认为, 风险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CA-Williams认为风险是在给定情况下和特定时间内, 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国内理论界一般认为风险就是可被测量的不幸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农产品价格风险是指由于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所引致的不确定性。马克思价格理论认为:价格是物化在商品内的劳动的货币名称, 而受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现实市场中价格波动是必然的。由于受众多因素以及经济主体预期的有效性影响, 农产品价格围绕其市场均衡价格产生波动, 导致市场价格涨落不停。农产品价格调节的滞后造成农产品生产周期波动。价格风险也因此成为农产品市场风险的“凝聚物”和“承载体”。[1]

二、农产品价格风险的原因

1、影响农产品价格风险的直接因素

(1) 农产品生产资料的价格。在农产品产量基本不变的条件下, 当农产品生产资料特别是农用物资上涨时, 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由于农产品短期内需求变化不大, 那么农产品价格也将基本不变, 农户收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理性经纪人, 农户将减少下期农产品生产投入, 导致未来农产品产量下降, 造成供求失衡, 引发价格波动, 产生农产品价格风险。

(2) 农产品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产品生产技术的进步意味着单位面积的土地可生产更多的农产品, 同时技术的采用往往增大生产成本。当需求不变时, 农产品价格必然下降, 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必然遭受价格下跌的损失。

(3) 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农产品行情的预期和生产行为的趋同性。李岳云 (2000) 运用局部调整模型模拟我国粮食生产反映行为上的有效性, 结果表明, 中国农民是理性的, 即“粮食生产理性行为”的假说是成立的, 也就是说价格杠杆对调节农户粮食生产行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推知农民在其它农产品生产经营决策的经济行为上也是理性的, 意味着农民根据农产品市场价格及其相关信息, 形成对农产品市场行情的预期, 按照成本———收益原则, 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准则, 进行未来农产品的生产决策。

(4) 农产品储备变化。农产品市场总供给是当年农产品产量、年初库存量、当年净进口量三者的总和。因此, 农产品储备变化会通过影响市场供给而促使农产品价格波动, 进而加大农产品价格风险。农产品的储备分为国家储备、商业储备、农户储备三类[2]。

2、影响农产品价格风险的间接因素

(1) 农业政策的影响。国家的农业政策主要包括农业投入政策和农产品价格政策。就我国农业政策来说, 农业投入没有形成制度化, 政府经常在农业发展顺利时减少投入, 只有在农业发展出现大问题时才增加和重视对农业的投入, 这种不稳定的投入政策造成农产品生产波动, 进而导致农产品供给变化异常, 引发农产品价格风险。

国家实施的农产品支持价格政策, 规定的支持价格一般高于均衡价格, 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 较高的预期收益刺激了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增加对农产品的投入, 从而扩大了下期的农产品供给, 加剧农产品过剩危机, 导致农产品市场价格不断下降, 使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面对更大的价格风险, 也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同样国家制定农产品限制价格也会给农产品营销企业发送错误的价格信号, 不利于生产经营者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经济活动, 增大了价格风险。

(2) 市场和流通的因素。一是农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农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直接影响着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形成和农产品价值的实现。在市场完善、信息通畅的情况下, 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能力很强, 而且区际贸易也更容易根据价格变动做出调整, 从而平抑价格波动。二是市场法规问题。市场法规不健全导致管理无序和非法经营, 利益被中间环节截留, 自从市场放开后, 有关法规的健全跟不上, 运作无序, 管理混乱, 投机者有可乘之机。三是体制改革不到位难以发挥稳定市场和价格的作用。在体制改革所形成的多渠道商品流通格局中, 国营商业和供销社这一主渠道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 在市场竞争中发挥调节市场、稳定价格的作用;相反, 由于改革不到位, 企业无活力, 经营无竞争性, 在市场中的购销份额急剧下降, 昔日在计划经济时期调控市场的作用逐渐消失。

三、农产品价格风险规避措施

1、期货市场对农产品价格风险的规避作用。

期货市场具有分散风险和保值的机制,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期货市场具有形成远期价格的机制, 减少了市场调节对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和破坏性;期货市场把现货市场的半个调节机制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市场调节机制, 使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在一定程度上, 抑制农产品价格波动。因此, 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波动具有缓解作用[4]。对于一些具有同构型的农产品, 可以采用期货合约的交易形式来规避价格风险。从国际范围来看, 农产品现货经营和期货交易相结合己是现代化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经营理念。

2、期权对农产品价格风险的规避作用。

如果将订单农业和期权相结合, 可以更为有效地规避农产品价格风险。农户在和农产品购销企业或者中介组织签订订单时可以向其交纳一定的权利金作为获得权利的代价。达成合约以后, 这种合约给予卖权持有者 (农民) 一种权力, 卖权的出售者 (企业) 一种义务。即如果标的物市场价格低于约定价格, 农民以约定价格向企业出传产品;如果市场价格高于约定价格, 农户可以选择放弃卖权, 而以市场价格向企业出售产品, 这样农户损失的仅仅是权利金。这样无论市场价格如何变动, 农民都可以获得有保障的最低收入, 维持再生产正常进行。农产品期权卖方在收取权利金的同时必须交纳一定的保证金作为履约保障, 以避免因到期后行情不利而毁约, 保证金制度的存在有利于维护整个农产品期权市场的稳定。

3、远期合约———农业订单对农产品价格风险的规避作用。

农业订单通过合同的形式, 把双方的利益关系紧密联结起来, 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 依照合同的规定, 完成生产经营中产销活动的全过程。其实质就是通过订单的形式把未来市场需求反映出来, 引导农民按照未来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由于农业订单是通过合同形式明确未来的某一日期农户与收购方的权利和义务实现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因此, 农业订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远期现货合约[3]。现代工业分工细密, 产品从生产到最后消费要经历许多环节, 花费许多时间, 这就使得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持有者和需求者都不得不面临价格波动的风险, 尤其是各种初级农产品, 由于其生产所固有的特性, 因而价格波动的频率和幅度一般都比工业制成品更为剧烈, 这自然给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孙良媛, 张岳恒.转型期农业风险的特点与风险管理[J].农业经济问题, 2001, (8) :24-26.

[2]王晓明.粮食流通的比较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3]冷崇总.发展订单农业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 2002, (5) :3842.

[4]郭科.利用期货市场保证我国订单农业的健康发展[M].财经纵横, 2004, (6) :11-16.

农产品价格风险 篇2

农产品价格波动增加了农户收益的不确定性和生产决策的难度, 削弱其信贷能力, 使农业生产经营陷于低投资率的恶性循环中。[1]因此,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 (2004) 提出缺少价格风险管理成为农户无法摆脱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20世纪中期, 各国政府开始尝试通过市场干预应对价格波动, 最普遍使用的是补贴机制和稳定机制。补贴机制是通过提供融资支持以纠正农产品价格受到的冲击, 稳定机制则是通过农作物收储等供给管理来实现价格稳定。但实践证明, 对于财政实力有限的发展中国家, 这些手段在持续的贴或收储要求下难以维持。同时, 干预政策的存在扭曲了市场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 抑制了私人部门创新, 从根本上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利益。

随着干预政策无效性显现, 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市场性机制在价格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并致力于推动农产品市场干预政策向强调风险管理的政策转变。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于1994和1998年提出建立如期货市场这样的功能性市场来管理价格风险。市场化价格风险管理机制将风险转移给政府以外的各类风险偏好者, 其成功并不依赖于财力,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成本高昂的价格支持政策。Myong (2006) 认为建立起政策性与市场性机制并存的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体系, 特别是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是现实和不可阻挡的趋势。[2]

许经勇 (1994) 提出从1979年我国农业价格改革迈出第一步到现在, 市场机制在价格形成中已发挥主要作用。[3]但伴随着价格市场定价机制的确立, 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开始面临突出的价格风险。进入21世纪, 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农产品价格呈现更多不确定性, 价格风险上升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风险。[4]尽管目前已有部分农业企业开始利用远期合约及期货合约等手段来管理价格风险, 但从总体上来看, 对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的使用仍然十分有限, 价格风险管理仍然主要依赖于政策性价格保护, 多元化价格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必要和迫切的。

本文以当前美国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手段的梳理为基础, 探寻其风险管理的机制, 特别是风险管理市场功能发挥的基础, 为建立我国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体系提供经验借鉴。

二、政策性与市场性机制并存的美国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体系

美国政府价格支持政策与风险管理市场分别为农产品价格风险提供政策性与市场性转移机制, 两种机制相互补充, 构成美国多元化的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体系, 对保障农户收益、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1.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

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在美国农业法案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并跟随历次农业法案的调整而发展演变, 是美国政府向其重要农产品生产者提供的政策性价格保护。美国现行《2008年农业法案》中价格风险管理的相关政策主要有销售援助贷款与贷款差额补贴、反周期补贴 (CCPS) 和平均收入补贴选择 (ACRE) 。销售援助贷款与贷款差额补贴自1933年罗斯福新政以来延续至今, 是美国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基石。它允许特定农作物种植户在收获前以规定的借贷率从商品信贷公司 (CCC) 获得贷款资金, 并在农产品销售后偿还贷款。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借贷率, 则农户可移交农产品权利给商品信贷公司抵偿全部贷款, 其借入与偿还差额即销售贷款补贴。借贷率事实上发挥了“最低保护价”作用。反周期补贴 (CCPS) 于2002年农业法案中设立, 它使特定农作物生产者在有效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获得反周期补贴, 有效价格等于该农产品固定直接补贴率加上全国平均贷款利率与该农产品销售年度12个月的全国平均价格这两者中的较高者。平均收入补贴选择 (ACRE) 是2008年农业法的新项目, 它在相关农产品全国实际收入及农户实际收入低于设定目标时提供补贴, 农户可以参加这项以收入为基础的补贴项目以替代反周期补贴。

2.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市场

美国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市场主要包括保险市场及农产品衍生市场, 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可以通过这些市场将其面临的价格风险向各类市场参与者进行有偿转移。

当前美国农业保险市场上可用于管理价格风险的是收入保险, 它受到政府支持最初出现于1996年联邦农业作物保险计划。参保农户在种植前选择一个具体的收入保险项目及赔付比率, 交纳一定比例的保险费。如农作物收获后的实际收入小于预期收入乘以赔付比率, 则保险公司会对这个差额进行赔付。根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 到2006年, 收入保险所覆盖的农作物面积占全部政府支持保险项目所覆盖农作物面积的比例从1996年的7%上升为57%。衍生品市场提供包括远期合约、期货与期权合约等在内的以远期定价策略为基础的金融工具。远期合约是美国农产品生产者管理价格风险的基本手段。从1969年至2005年, 尽管美国使用远期合约的农场比例基本维持在11%左右, 但由于大中型农场对远期合约的使用要远远超过小型农场, 因而随着生产向大中型农场的转移, 合约价值相应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1969年合约价值占比为11%, 1991年上升为28%, 2005年达41% (见图1) 。[5]

资料来源:USDA (2005)

美国是现代农产品期货与期权市场的发源地。早在19世纪中叶, 期货交易就已经成为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根据美国期货业协会公布的数据, 目前, 美国共有芝加哥期货交易所 (CBOT)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 (CME) 、洲际交易所 (ICE US) 等十家交易所提供包括谷物、油脂、活禽/肉类、棉花、饮料等7个大类的农产品期货及相关期权交易, 涉及玉米、大豆、小麦、活牛、牛肉、猪肉、牛奶、糖、咖啡、橙汁等30多个交易品种。美国农户利用期货与期权市场管理价格风险因经营规模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6]美国农业部1996年农业资源管理调查 (ARMS) 是对全美农场风险管理策略最为综合的一次调查, 其中关于期货及期权参与情况的数据显示 (见表1) , 年销售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大型及特大型家庭农场对期货及期权合约的使用要超过小型家庭农场大约两倍。并且大农场通常直接持有期货或期权头寸, 而小农场则主要通过各种农民合作组织间接参与期货市场。

单位:%

注:小型家庭农场是指年销售收入小于25万美元的家庭农场;大型家庭农场是指年销售收入介于25万美与50万美元之间 (不包括50万美元) 的家庭农场;特大型家庭农场是指年销售收入大于或等于50万美元的家庭农场。

三、美国风险管理市场功能发挥的基础

市场化价格风险管理机制的功能发挥以风险管理需求者的参与为前提, 但农业生产经营者对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市场的利用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首先, 在存在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条件下, 农户通常会利用价格政策替代市场化管理工具, 使风险管理市场无法获得足够的有效需求。其次, 农户可能缺少利用这些市场的意识与技巧, 甚至缺少必要的通讯条件而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得市场信息等。最后, 交易所内的合约交易单位数量往往超过小农户的年产量, 而交易的各项费用及风险也是限制小农户进入市场的重要因素。可见, 市场功能发挥的关键是要尽可能地解除潜在需求者的进入障碍并使其获得理想的风险管理效果。

1.价格支持政策调整导致风险管理需求上升

价格支持政策的存在会抑制风险管理市场的发展。价格支持政策转移了农户的价格风险, Gardner (1977) 认为价格支持政策的实质相当于政府向农户出售看跌期权, 政府接受市场价格低于支持价格的风险。但是对农户而言, 价格支持政策很显然还具有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所不具备的优势。首先, 利用价格支持政策是没有成本的, 但风险管理市场对价格风险的转移却是有偿的。其次, 支持性价格的水平一般会高于由市场供求所主导的水平, 也即价格政策通常会被设计为转移收入的政策, 但市场化价格风险管理工具的执行价格都是以现货市场的供求关系为依据的。另外, 风险管理市场的交易规模依赖于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 价格波动越大, 价格风险越突出, 才会形成足够的寻求价格风险转移的需求, 但价格支持政策限制了价格波动, 对风险管理市场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美国风险管理市场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的普遍萎缩在很大程度上与这段时期内政府对农产品价格干预的增强有关。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政府逐步减少对价格直接或间接干预的程度, 包括取消部分农产品的最低限价或生产配额、降低支持价格的水平、减少谷物国家储备量等。政策转变加大现货市场价格风险, 重新带来各类风险管理市场的繁荣。1996年农业法大幅降低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 导致现货市场价格风险迅速上升, 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风险管理技术的需要明显加强。为了解政策变化对农户的影响, 并为普及风险管理知识提供依据, 美国农业部开展了一系列调查与研究。ARMS (1996) 表明全美各类家庭农场均因农业法调整在该年度增加了对期货及期权的使用, 平均增幅达40% (见表1) 。1998年, 由USDA发起的一份在密西西比州、德克萨斯州、印第安纳州及内布拉斯加州谷物种植户中进行的调查 (Keith H.1999) 显示 (见表2) , 在1995~1998年期间曾经使用过期货/期权的农户比例根据种植品种不同分布在26.5%到41.4%之间, 而表示将要在1999年使用期货/期权的比例在12.85%到25.9%之间。[7]来自于该项目下另一份对印第安纳州及内布拉斯加州生猪饲养户进行的调查 (George F.2000) 表明, 期货参与率在1999年及2000年分别为22.5%和25.7%;期权参与率在1999年及2000年分别为13.3%和17.6%;而现货交易的比例则从1999年的78.4%下降至2000年的73.2%。[8]ARMS (2004) 显示, 由于政府于2002年取消花生生产配额, 供应控制放开, 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上升, 66%的被调查农户表示他们因此而增加了对远期合约的依赖, 使花生远期合约价值占比从2001年的50%跃升至2004年的80%。

位:%

2.政府支持提升农户市场参与能力

美国政府在对农户利用风险市场的能力构建上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对市场参与率的提高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1) 教育与培训。

利用市场化工具的一个重要障碍是农户对相关知识的缺乏。因此, 对市场功能、交易规则及技术等知识的培训是引导农户进入市场的必要前提。美国农业部在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的培训与教育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1996年农业法案取消或修改了许多如价格支持政策这样的政策性风险管理项目。为了弥补农户风险管理的缺口, 法案同时授权美国农业部成立风险管理局 (RMA) , 其使命之一便是组织并实施风险管理教育项目 (RME) 。RME的目标是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教育项目, 帮助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理解他们所面临的日益上升的市场风险, 通过向他们提供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知识和技术的培训, 增强其风险管理的能力。RMA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 (CFTC) 、私营保险公司、农业集团及农业部其它相关部门合作, 共同开发农产品风险管理培训项目, 并向农户发放教育资料。同时, RME设立的基金项目也吸引了众多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参与, 他们在美国各农业主产区经常性地开展知识普及、教育资源调查等相关工作。教育与培训活动不仅传播了相关知识, 也使政府得以更好地理解农户对风险管理工具的认知程度、风险偏好与进一步的培训要求, 为风险管理试点项目的设计及培训计划提供了依据。

(2) 风险管理项目试点计划。

根据农业法授权, 美国农业部自20世纪90年代起陆续开展了一系列一种或多种农产品风险管理的试点。这些试点计划除了向参与农户及相关机构提供知识与技术培训外, 还向他们提供交易费用或运营费用的支持, 引导农户进入风险管理市场, 并通过试点项目了解诸如远期合约、期权与期货及收入保险等市场化工具是否可以帮助农户管理价格或收入风险。

一是收入保险试点。在1996年开始的收入保险试点项目下, 政府向参保农户及私营保险公司分别提供保险金和运营费用补贴。该项目最初只涉及有限几个州的玉米、黄豆、小麦及棉花的种植户。20世纪90年代末, 该计划开始扩大覆盖地区与农作物品种, 并不断提高补贴比例。1996年到2006年, 保险金补贴比例由不到30%上升至56%, 对激励种植户的参保意愿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是期货与期权交易试点。1982年国内农产品期权交易法律禁令取消, 政府于1984年进行了场内农产品期权交易试点。1993年, 农业部开展玉米、小麦和大豆的期权交易补贴试点, 鼓励农民以最低保护价水平或目标价格水平购买看跌期权, 从而替代相关的价格保护政策。农民委托经纪人进入芝加哥期货市场进行交易, 政府代为全额支付权利金并对交易费用进行一定的补贴。1993年至1995年, 参加试点的地区由3个州的9个县扩大到7个州的21个县;登记注册的生产者由956家上升为1569家;交易量由1708万蒲式耳上升为2986万蒲式耳。1999年, 为应对牛奶价格波动以及牛奶价格支持政策变化给奶农带来的风险, 美国农业部在7个州的38个县推出乳制品期权试点项目 (DOPP) , 该项目对自愿参加的奶农进行培训, 并为其期权交易提供 80%的权利金补贴以及每笔交易30美元的经纪费补贴。DOPP于2003年结束时, 项目覆盖的地区达到39个州的300个县。

三是远期合约试点。2000~2004年美国农业部开展了乳制品远期合约试点。该计划允许所有参加了乳制品政府指导项目的奶农和加工商签订不受政府最低指导价限制的远期合约, 而这之前的远期价格是不能低于指导价的。试点计划为签约双方提供了一个不受政府干预的市场环境, 帮助其积累了远期合约的使用经验。农业部利用这个试点计划的数据研究了远期合约的运用对牛奶价格的影响, 结果显示使用远期合约有效减少了价格波动。

美国政府通过引导农户进入风险管理市场, 促进了市场化价格风险管理机制的作用发挥。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同时推动了价格支持政策的转型。与传统政策相比, 市场替代计划保留了现货市场价格的指导功能, 实现了更低的运行成本, 并能更好地满足WTO的要求。

3.持续创新增强市场功能

美国各类风险管理市场上的创新活动通过满足多样化需求和降低交易风险, 不仅提升了风险管理机构的竞争力, 也同时更好地满足了农产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管理的要求, 增强其市场功能的发挥。

1996年, 美国农业部风险管理局 (RMA) 设立收入保险的试点, RMA与其它政府部门及私营公司的专家合作为此开发了两款产品:收入保险 (IP) 和调整总收益保险 (AGR) 。保险合约通过私营保险机构出售, 而这些保险公司在随后的经营活动中对合约进行了大量的创新。目前, 得到RMA批准的就有农作物收入保险 (CRC) 、收入援助 (RA) 、集体风险收入保护 (GRIP) 等10多个新品种。[9]

远期、期货与期权合约的创新同样贯穿了衍生品市场发展的整个过程。场外市场上的远期合约在品种、数量、品质等级及交割期限等方面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但无法保留现货价格上升带来的收益, 同时存在明显的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场内期货与期权合约流动性强, 交易所的保证金制度也基本规避了信用风险, 但是标准化的合约条款制约了中小农户的市场参与, 而期货合约的基差风险也可能明显地影响风险管理的效果。因此, 除了不断推出新的农作物品种外, 场外市场的合约创新更侧重于降低流动性与信用风险, 并保留现货价格上升的机会。而场内合约则通过创新努力提高灵活性并改善基差风险。以期货合约为例, 2003年CBOT推出小型玉米、黄豆和小麦的期货合约, 其合约的交易单位均为1000蒲式耳, 是常规合约交易单位的五分之一, 以吸引小型农户或农业合作组织的参与。在克服基差风险的尝试中, 基差逐利型交易得到发展, 它以某一个确定的基差为交易对象, 将基差风险通过协议进行了转移。同时, 衍生品交易方式及制度的创新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其市场风险。电子化交易使得更广范围内的风险管理者包括投机者得以参与市场交易, 极大地提高了交易的便利程度, 有效降低了流动性风险;做市商制度的引进也使得其连续不断的双边报价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场外市场中多边净额结算制度的建立则有效降低了该市场中突出的信用风险等。

4.监管改进市场风险环境

20世纪20年代以前, 美国衍生品市场是不受政府管制的。尽管它一直存在某种形式的自律, 但公众对衍生品市场投机活动盛行的不满仍然表明了政府监管的必要性。市场功能的发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1922年国会通过了《谷物期货法》, 要求交易所实行注册登记制度, 限制市场操纵行为并公开交易信息。但法案的实施有很大的困难, 因为它只能监管交易所而不能直接监管各类交易主体, 特别是投机者。1936年的《商品交易法》成立了商品交易署 (CEA) 作为美国农业部的一个独立部门对衍生品交易行为进行监管。法案增加了政府对交易者的直接监管权力, 对投机者的交易行为及头寸规模进行限制, 并将市场操纵行为界定为刑事犯罪。同时规范了期货交易委托制度, 并禁止了国内农产品的期权交易等。但70年代美国衍生品市场出现快速增长, 使得CEA的法律权限不足以对市场形成足够的监管。国会于是在1974年通过《商品期货交易法》, 成立了独立的监管机构: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 (CFTC) , 它被赋予更广泛的权力以监管全美所有期货交易及相关交易所的行为, 并管理和审核对现有合约的修改及新合约的创新及上市。法案旨在通过监管“确保交易所正确实施客户的指令, 防范非法操纵、价格扭曲、欺诈、欺骗、虚假交易及滥用客户资金等行为”。70年代, 随着金融期货合约的快速发展, 产生了CFTC和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的监管重叠, 1982年对《商品期货交易法》的修订划分了两部门的监管权限:由CFTC监管所有美国期货交易所内的期货及期货期权交易, SEC监管所有金融工具现货交易以及所有其它期权交易。法案同时将农产品期权交易合法化。2000年, 国会通过了《商品期货现代化法》, 法案力图提高美国衍生品市场的竞争力, 并减少期货交易所及衍生品场外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现在, 美国已形成一个包括CFTC、SEC、期货业协会 (NFA) 、联邦及州存款机构监管者、其它私营行业自律组织等在内的带有一定竞争性的衍生品市场监管结构。对维护市场秩序, 保护交易者利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结论

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突出的价格风险。美国政策性与市场性机制并存的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体系为农户提供了多样化的价格风险管理选择, 对稳定美国农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20世纪70年代政府价格支持政策的调整, 对市场导向型价格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明显上升, 各类风险管理市场获得发展空间。但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 特别是中小农户进入市场面临较高的交易成本。美国政府设立培训及风险管理试点项目, 向农户传播风险管理知识, 帮助其积累市场交易的经验, 有效提升了农户的市场参与能力。同时, 以CFTC等机构为主导的市场监管体系维护了市场运作秩序, 风险管理市场的持续创新也通过降低风险及满足多样化需求增强了服务于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的功能。

随着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加大, 借鉴美国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的经验, 我国在完善价格支持政策的同时, 应重视市场化机制在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中的运用。通过培养有效需求、激励风险管理市场与工具创新、创造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等来推动风险管理市场的功能发挥, 逐步建立起政策性与市场性机制并存的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体系, 为稳定农户收益和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Larson D., Varangis, Yabuki, N.Commodity risk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R].Washington, DC., USA, World Bank.1998.

〔2〕Myong, G., Nayan.An introduction to market-based instruments for agricultural price risk management[R].Working document.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2006.

〔3〕许经勇.我国农产品价格改革的三个阶段[J].经济研究, 1994, (02) .

〔4〕孙良媛, 张岳恒.转型期农业风险的特点与风险管理[J].农业经济问题, 2001, (08) .

〔5〕MacDonald, Korb.Agricultural Contracting Update2005[R].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USDA.2005.

〔6〕Harwood, J., Heifner, R., Coblze, K., Perry, J., Somwaru, .Managing riskin farming:concepts, research, and analysis[R].Agricultural Economic Report, no.774.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USDA.1999.

〔7〕Keith, H., Coble, Thomas, O., Knight, George, F., Patrick, Alan, E., Baquet.Crop producer risk management survey:a preliminary summary of selected data[R].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 information report1999.

〔8〕George, F., Patrick, Alan, E., Baquet, Keith, H., Coble, Thomas, O., Knight.Hog risk management survey:summary and preliminary analysis[R].Purdue University staff paper#00-9.2000.

农产品价格风险 篇3

关键词:农业生产,价格波动,风险

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波动是经济学中最有趣的现象之一。农产品在本质上属于一个经济的再生产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建立在对自然的再生产的基础之上,因此农业生产者首先要承受起自然不可控风险,其次还要接受市场经济的不断考验。[1]目前我国正在不断深入发展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全方位地引入市场的机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农产品的生产及销售过程就有了很多的不可控因素,这就对农业生产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有效地应对周期性波动以及回避市场风险,是值得农业生产者学习的地方。

一、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分析

跟随着市场经济的进程,在农产品市场经济中的市场风险已经对农业生产提出了较大的难题。唯一不同的是,因为农产品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同,因此不同种类的农产品承受的市场风险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像水稻、棉花、小麦和玉米等有较小需求弹性的农产品,这些产品都受着国家的价格保护,因此它们的价格不会因为市场的波动而发生太大的改变;但是对于像猪肉、水果和苗木等非基本的而且有着较大的需求弹性的农产品,国家没有对他们进行价格保护,因此大部分农户都会因为市场变化而受到较大的影响[2]。

农产品发生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可以概括为:生产成本,也就是农户在农产品加工的过程中的投入,具体包括了化肥、种子、饲料、猪圈、苗圃的管护等。如果农产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而成产的成本去增高的时候,农民只能减少农产品的生产,对市场的供给变少了,最终农产品的价格就上涨了。由此可见,农业的生产成本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价格;如果货币的供给量超过了正常的需求水平,就会出现“较多的货币追求较少的农产品”,这就容易导致农产品价格的增长。这是因为剩余资金越多意味着投机倒把的可能性越大,作为商品的农产品价格也就容易产生波动。一般情况下,大宗农产品因为其储量大、产量大、受政府保护等原因,价格会比较的稳定;而小宗的农产品比如生猪肉、水果、苗木等,因为其本身易于保存,就容易变成游资的投机对象,因此小宗农产品的价格就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流通的成本。和其他的商品一样,农产品在卖到消费者手中之前,都经过了运输、加工等各个过程,农产品的价格也在一个个的环节中慢慢地累加。经销商在对农产品进行收购的时候往往把价格压的很低,而逐步的把价格加在流通的环节上,因此农产品在收购时价格往往不高,但是卖到消费者的时候价格却增涨了数倍;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非自然环境莫属了,如果自然环境突然出现洪水、干旱等恶习条件,农产品的产量必定飞速下降而生产成本必定急剧上升,这都会导致农产品出现价格的上涨。

二、基于蛛网理论分析农产品的市场风险

“蛛网理论”是一种分析动态均衡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由荷兰经济学家杨·丁博根、意大利经济学家白托·里齐和美国经济学家亨利·舒尔特共同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在1934年由英国经济学家尼拉古斯·卡多命名[3]。根据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关系,它的实际产量和实际价格就会产生动态的变化并且在直角坐标系中产生围绕着某一个均衡点而进行的运动,由此产生的形状就像一张蜘蛛网,因此就被称作为蛛网理论。根据运动情况属性的不同,蛛网模型又可以细分成收敛型、发散型、封闭型蛛网。

一般来说,风险可以看成是实际情况与预期情况发生了偏离,偏离越大就说明风险越大,反之亦然,经济学家认为农产品的市场供给数量和市场初始产量的偏离导致了农产品在市场经济中存在风险。以蛛网模型的三种模型为例,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蛛网,风险的存在以及大小都是由与均衡点的偏离程度决定的。对于收敛型的蛛网来说,农产品的市场供给数量长期情况下会和需求数量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但是如果突然发生了突发情况的干扰,比如出现恶性自然环境,农产品的产量就会偏离那个供求的均衡点,于是这种农产品的风险就此产生,而且还会导致风险继续影响到下一周期。我们再来看发散型的蛛网,在这种模型中市场供给数量以及价格的波动一般都会增大,随之变大的就是所面临的市场的风险,除非一种情况,那就是农产品的初始产量和市场的供求均衡点恰好互相匹配。最后再看封闭型的蛛网,在这个模型中农产品的价格和供给的数量一般都会发生对等的波动,其中波动的幅度由初始产量偏离相对应的均衡点的程度决定。偏离点就像物理计算中的误差,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地实践或者调整,尽量减小风险的大小,但是不是完全地让风险消失,这是因为生活和市场经济永远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和变化之中。

蛛网效应存在于市场经济中,也就必然存在于农产品市场中。遗憾的是在我国的农产品市场经济中存在着比西方发达国家更为突出的蛛网效应,不得不承认这是因为我国的农民目前素质还是偏低,另一方面在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中极度缺乏有效并且对称的市场信息,农民因此不能科学地判断市场风险,而这又是在所难免的。现如今我国涉及农业信息的网站有数以万计,但是大部分网站都存在着缺乏对农产品市场的有效预测和指导,这就导致了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市场风险也就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

三、农业从业者的出路

如今农产品市场已经完全进入到了市场经济的范畴,农民在种植作物水果、培植苗圃的同时,还要面对市场的风险,这就对新时期的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基于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现状,对农业从业者提出以下建议。

不断地加强市场经济的意识,将农业生产升级到产业化的道路,并尽可能地克服大市场和小规模的生产之间存在的矛盾。在这同时,要有计划的着手发展设施种植,不只是种植蔬菜,也包括种植粮食作物,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创立自己的品牌基地,并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及自然气候条件,加大设施种植的建设,通过反季作物补充淡季的需求、露天生产和设施生产相补充配合,从而达到缩小市场风险的需要。建立了品牌基地并进行规模生产的农民,要实行品牌战略,大力发展多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的生产,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

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风险调整的体系。在进行集中和连片种植的大宗农产品基地里,更多的发展一些农产品加工以及出口的企业;大型农产品生产的乡镇要做好对天气情况的预测工作,并建立恶劣天气应急预案,一旦出现了恶劣天气,要尽可能的尽早告知所有的农民,让农民能够有效的建立起应对措施。

农民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农民要提高素质,农业生产者要学习营销等知识,积极主动应对市场风险。各个农产品生产基地或者村镇应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营销团队,通过不断的进行培训和学习,建立起健全的营销体系和运营体系,只有这样农民的应急能力才能得到根本提高,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考验。

除了农业从业者本身需要努力之外,我们的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也需要向农产品市场伸出援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更好的保护农产品市场,帮助农业生产者有效的应对价格周期性波动,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他们的的增产、增收。

重视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能力。这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稳定农产品价格的一项重要措施。提高农业生产中各要素的综合投入,可以相对稳定的实现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水平。

降低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成本。有数据显示,我国在农产品的流通环节中产生的损耗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都超过了1000亿元,其中的原因上文已经阐述过,因此加强对农产品流通过程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可以加大“农超对接”模式的建设,也就是让更多的农民直接与商家直接进行合作,直接向菜市场或者超市提供农产品,这样就省下了中间冗杂的流通环节,节约了成本。

政府部门要对产业进行积极科学地引导,在政策方针方面积极倾斜,帮助农业生产者更好的应对产品在市场经济风险波动。

四、结束语

农产品价格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稳定的农产品价格会缓解市场经济发展的压力、提高农业生产者的幸福指数。农业生产者需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更有效的规避市场的风险并提高自己能竞争力。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在制度建设上加大对农业生产的倾斜,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王超,鲍锋.新一轮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成因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1(4):38-41

[2]杨根全,李圣军.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J].农业展望,2011(2):24-27

农产品价格风险 篇4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要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首先要保障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根据世界粮农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安全委员会的定义,粮食安全的最终目的是让所有人在任何时候能够买得到和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食物,在物质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富有营养和安全的食品。可见,稳定农产品价格是实现农民脱贫,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的主要手段之一。反之,农产品价格波动直接导致市场供求的失衡,威胁粮食安全,甚至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我国农产品价格总水平呈上升趋势、波动频繁、随机性强等特点。〔1〕〔2〕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着巨大影响,〔3〕国内粮食价格波动总体上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4〕因此,从农村脱贫、保障粮食安全视角再度审视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相关研究包括几个内容。一是价格波动的原因。不同时期粮食价格波动的原因不同,短期波动来自成本冲击,长期波动源自成本冲击、供给冲击、预期冲击和货币冲击〔5〕以及成本推动的刚性等;〔6〕食品价格波动受到长期和短期两种驱动力影响。二是价格波动的分析框架。它包括传统供求均衡分析、非线性蛛网模型、价格粘性,信息非对称性影响等理论。三是价格波动的分析方法。学者们利用CensusX12季节调整和H-P滤波法将价格波动来源分解为趋势变动、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要素。〔7〕〔8〕四是价格波动的特征。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呈现周期性明显,对称性差和重复性差,〔9~11〕以及群集性、时变性、非对称性等非线性动态特征。〔12〕五是价格波动的传导机制。比如,初级产品价格波动由国际向国内传导〔13〕和我国畜禽产品价格波动的传导机制。〔14〕虽然上述研究促进了价格波动理论发展,为稳定价格提供了积极的政策建议,但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部分研究混淆了价格与价格波动。价格和价格波动在定义和传递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15〕农产品价格波动趋势并不等同于价格上涨。二是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只是从外生因素加以描述,并没有从价格自身和定价过程给出解释。三是对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成因研究主要局限在价格传导理论或者通货膨胀理论,而对于价格粘性与价格波动之间的关系研究仍然很少,这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价格粘性理论表明,农产品价格的不频繁调整或者波动是因为总价格水平具有粘性。菜单成本、尾数定价、公平定价和信息成本定价可以解释大量商品价格不频繁调整的原因。从价格本身来看,菜单成本阻碍厂商的连续调整价格,尾数定价倾向于稳定价格促进消费;从决策行为看,厂商为掌握定价先机需要耗费大量信息成本,要维持公平价格以防止消费者的惩罚。〔16〕

我们基于价格粘性理论和价格波动测量方法探索价格波动的内生特征,并提供相应的理论解释以及政策建议。用来自 《中国农产品价格调查年鉴》(2003~2013)的33种主要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月度、季度和年度数据,采用MatlabR2012b编程,分别计算变异系数和无条件标准差测定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率,并对其进行横向比较、跨期比较和统计频率对比,用GARCH模型检验月度价格波动的稳健性,结合价格粘性理论给出了科学的解释。

二、研究方法

1.变异系数

农产品价格通常是不平稳的,会呈现出随机游走现象。当价格不平稳时,农产品价格的方差和标准差会随着时期不断变大而趋于无穷大,这意味着方差的估计依赖于样本所在的时间长度,因此需要对数据平稳性进行检验。用软件MatlabR2012b中的ADF函数对农产品月度价格数据进行批量平稳性检验;令农产品价格的对数收益率,即rt=ln(pt/pt-1)。ADF检验结果表明,H (r)=1,即r是平稳的。由于不同农产品的平均价格不同,用r的变异系数CV表示价格的波动风险程度,以便于横向比较不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总体特征。

其中,s和分别表示研究期内r变动的标准差和均值。

2.无条件波动率

横向比较说明了不同农产品的价格波动的总体特征,但不能反映不同时期的特征。由于2007年5月爆发的食品价格危机导致全球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为了探究中国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的时期响应特征,我们将比较2003~2007和2008~2012两个时期农产品月度价格波动的跨期变化。

由于{rt}序列平稳,同种农产品两个时期的均值变化不大,rt的标准差不依赖于时间长度,因此用无条件波动率的大小比较两个时期的波动变化情况。无条件波动率Unvol是价格序列对数收益率的标准差s,所谓无条件是指它没有考虑任何先验信息,仅仅依据统计数据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N表示样本个数。

通过MatlabR2012b编程计算得到两个时期各种农产品价格无条件波动率,并且使用F统计量检验跨期价格波动差异的显著性。

3.价格波动的统计频次比较

不同的时间统计频次可能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用农产品价格的月度、季度数据分别计算了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无条件波动率,并且用F统计量检验两期波动性变化的显著性,从而比较数据频率变化对价格波动的影响。

4.价格波动的稳健性

GARCH模型是目前主要研究价格波动传递的核心模型, 它能够反映价格波动的稳健性。〔17〕GARCH (p,q)表示为

其中,由于rt是平稳的,从而rt的均值是一个常数,故只要把rt序列去均值化,就得到残差序列。方差模型的因子系数和(α+β)表示估计方差的稳健度,如果|α+β|<1,表示方差会越来越小;反之|α+β|≥1则趋于无穷。

常用的GARCH模型包括GARCH (1,1),GARCH (1,2),GARCH (2,1),当价格序列超过100个样本时,不加考虑的使用GARCH (1,1)模型进行相关分析。〔18〕因此,用2003~2013年月度价格数据序列构建GARCH (1,1)模型的方差方程。

三、结果与分析

1.农产品月度价格波动与菜单成本有密切联系

图1显示:在33 种农产品中,原粮、油料、渔业、畜牧、油料等17种农产品价格波动程度比较低(CVr≤5),蛋禽、畜牧、豆油、苹果等10种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5<CVr≤V0),蔬菜和香蕉等6种农产品波动最剧烈(CVr>10),它们的占比分别为51.52%,30.30%和18.18%。这体现了不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异质性。原油等在国计民生中具有基础地位,政府调控较严,供求均具有刚性;蛋禽等供给有周期,不易储存,运输成本高,需求价格弹性较小;而蔬菜等供给季节性强,流通渠道常常受阻,这些供求环节的异质性必然体现为价格的异质性。

2006~2011年农产品价格调整频率达到2.45次/月,其中蛋禽、鲜菜、鲜果等均高于3 次/月;农产品价格平均调整幅度均为3%左右,其中鲜菜价格调整幅度达10.29%,鲜果则达4.56%;价格调整频率和幅度较低的仍为大米等国家管制较严的品种。这些农产品价格粘性特征与其价格波动特征相互印证。〔19〕菜单成本理论认为,改变价格或者说引发价格波动需要付出菜单成本,包括重新定价、编制新价目、更换标签、通知顾客、信誉降低等各种成本;只有当价格波动带来的预期利润大于价格不调整的预期利润与菜单成本之和时,厂商才有动力引发价格波动;否则,这种成本阻碍厂商诱发价格波动。〔20〕由于蔬菜和水果市场化发育程度较高,“随行就市”之后的预期利润空间相对较大,价格波动必然较大,而价格粘性较小;相反,基础性农产品市场发育不良,政府补贴压低了市场价格,因此价格波动很小而价格粘性较大。因此,农产品价格波动与价格粘性负相关。

2.农产品价格跨期波动与时间相关定价模式有密切联系

表3 中月度跨期波动比较显示, 从2003~2007年到2008~2012 年,在p<5% 时,33 种农产品中13 种价格波动程度发生显著变化。其中,香蕉、花生仁、棉花、豆油等经济作物价格波动幅度增加,大豆、面粉、小麦、粳稻、活鸡、粳米、籼稻、籼米、羊肉等粮食作物价格波动幅度减小,这充分体现了同一大类农产品价格跨期波动趋势趋同的特征,即类聚性。其余农产品价格波动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时间相关定价模式可以解释多数农产品跨期价格波动较小的市场原因。信息成本理论认为,由于了解新信息耗费成本,因此只有部分厂商愿意付出成本依据新信息制定新价格,而其余厂商则仍依据过去的信息制定价格。在这种信息成本影响下,市场中的总量价格波动与时间相关;每段时间内市场中只有部分厂商改变价格,受部分不改变价格的厂商影响,加总得出的社会总量价格显示出一定粘性。〔21〕上述4类经济作物价格波动增加,9类粮食作物价格波动减小,恰恰证明了信息成本和时间相关定价模式的存在性。

3.农产品不同频次价格波动与时间相关定价、状态相关定价模式有密切联系

表1 中季度跨期比较显示, 在p<5% 时,27.27% (9/33)的农产品的季度价格波动显著减小,39.39% (14/33) 波动显著增加。 从类聚性看,作为主食的蔬菜、水果和粮食类农产品等季度价格波动显著下降,鱼、鸡、猪等肉类食品和豆、油、棉、花生等经济类价格波动显著增加。

对比发现,33.33% (10/33)农产品在月度和季度价格跨期波动都是显著的;但是季度价格跨期波动显著的农产品比月度价格跨期波动显著的农产品多13种,这说明农产品价格统计时间跨度越大,频次越低,波动幅度越大,农产品也越多。比如活鸡月度跨期波动显著下降(-0.0174),但季度跨期价格波动显著上升(0.445)。可见,农产品季度价格波动比月度波动增加了。

时间相关定价模式表明,季度比月度时间更长,自然有更多厂商愿意支付季度信息成本,了解市场信息,调整市场价格的可能性也越大,从而导致季度价格波动增加。另外,中国消费者的定价模式主要是状态相关定价,这体现为在农产品价格波动实际上是厂商根据农业行业特点、产品的季节性、气候风险以及和宏观经济的通胀等因素,为实现利润最大化而调整价格的结果。〔22〕

4.农产品价格波动稳健性差异与政府调控、公平定价和状态相关定价模式有密切联系

在p<1% 时,18.18% (6/33)的ARCH项和GARCH项系数均显著,说明它们的价格波动受条件异方差的显著影响。其中有4种产品的 α+β>1,说明波动会越来越大,不会出现衰减;有1种农产品的α+β在0.5~1.0间,价格波动经缓慢衰减后趋于0。可见,仅有4种农产品价格波动具有良好的稳健性。

ARCH项系数表示序列相关关系,代表单位外部冲击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表2显示,20种农产品ARCH系数在1% 水平均显著,其中 α大于0.5 的农产品占51.52% (17/33); 豆油(3.44)完全受外部冲击影响,牛肉(-0.062)和面粉(-0.026) 几乎不受外部冲击影响。可见,不同农产品受到的外部冲击并不相同。

注:当p<5%时,↑表示F检验显著上升,↓表示F检验显著下降,—表示F检验不显著。S2~S1表示第二期的无条件波动率减去第一期的无条件波动率的差值。

GARCH系数反映自相关关系,代表以前价格波动对当期波动的影响,其值越大,自身记忆的影响越大。10种农产品GARCH系数在1% 水平下均显著。其中,5种农产品的GARCH系数大于1,2种农产品的GARCH系数在0.4~1.0之间,它们受自身价格记忆的影响较大。比如大白菜(1.089)对价格波动具有较长的记忆,以往价格波动的冲击会越来越大;带鱼(-0.204)的以往价格波动会引发当期价格波动反向缓慢变化。 可见, 仅有大约30% (10/33)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具有较强的记忆影响和持续性。

注:p<1%时对应系数对价格波动有显著影响。

总之,GARCH (1,1) 模型的方差分析显示,在33种农产品中,原粮(玉米除外)、油料(油菜籽除外)、畜牧农产品(活猪除外)价格波动主要是外部冲击引起的。在其余农产品中,鸡蛋、草鱼、带鱼、大白菜和四季豆主要受自身价格预期的影响。可见,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稳健性差异很大。

政府调控和公平定价是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稳健的政府和市场原因。政府调控会直接影响市场价格,也会通过不同市场主体的策略性行为及产权等因素间接影响市场结构和绩效,从而影响价格波动。〔23〕比如政府调控对农产品价格波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使得其价格长期低于生产成本。〔24〕公平定价指出厂商一旦制定不公平的农产品价格,消费者因为遭受不公平的歧视将给予厂商今后不再购买其产品的惩罚。当然,状态相关定价模式决定了部分厂商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为追求超额利润而不断调整价格,导致价格波动巨大。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我们应用变异系数、 无条件下波动率、GARCH模型等方法和价格粘性理论,发现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从外部表象看,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具有异质性和类聚性。即不同农产品变异系数、无条件下波动率、GARCH模型检验上存在不同规律,但属于同一大类农产品(比如蔬菜类)价格波动具有类似的特征。

第二,从内生机制看,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具有粘性,即整体价格波动没有明显增加。我国农产品月度价格波动与菜单成本密切相关,跨期波动受时间相关定价模式约束,不同频次价格波动与时间相关定价和状态相关定价模式有关,波动稳健性差异与政府调控、公平定价和状态相关定价模式相关。

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应根据农产品的价格波动的异质性、类聚性和粘性特征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第一,建立农产品价格信息系统和预警系统,形成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应急管理措施。全面收集和分类发布农产品价格信息,对于蔬菜、水果和肉类等可能类聚波动的商品价格加强检查和监测,提高市场价格监测和波动预警分析能力,充分重视特殊农产品价格波动的 “异质性”和 “类聚性”,即同类相似,类间分化,从而降低信息成本。

第二,充分理解和应用价格粘性理论,从价格自身和厂商决策两方面探索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内生治理机制,应用政策激励厂商维护农产品市场稳定和健康发展,降低价格内部冲击的负面影响。

辽宁省农产品价格 篇5

单位:元/公斤 (下同)

(二) 全省蔬菜批发价格

(三) 全省果品零售价格

(四) 全省水产品批发价格

农产品价格风险 篇6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农产品市场行情进行了挖掘分析, 但更多地侧重于农产品价格的时间因素[2,3,4,5,6,7,8], 而忽略了其空间属性, 缺少对农产品价格分布的空间关联性的分析, 使得空间数据挖掘不够, 信息利用率不高。农产品价格数据既有明显的时间属性, 也有隐含的地理位置信息。空间数据挖掘是数据挖掘的分支, 可以从空间数据中抽取隐含的空间模式和特征、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之间的关系[9]。空间统计学是空间数据挖掘的方法之一, 它根据不确定性和有限信息来分析、评价和预测空间数据, 从而为农产品价格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空间统计学在生物生态、医疗卫生、农业、环境、人口等领域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利用空间统计方法分析农产品价格数据, 不仅能够充分利用价格的空间信息, 有效地处理数值型的价格数据, 挖掘农产品价格的分布格局, 并且借助GIS的空间数据可视化功能, 能够直观地展示分析结果, 具有独特的优势。

猪肉是我国城乡居民最重要的肉类消费品, 本文以近期波动较大的猪肉价格为例, 研究基于空间统计分析的农产品价格数据挖掘方法, 研究全国23 个省市猪肉价格的空间自相关性特征, 揭示猪肉价格的时空分布特征、动态变化过程, 为农产品价格的数据挖掘分析提供新的思路。

1 空间统计分析方法

1.1 空间自相关分析

传统的统计分析是以各统计指标相互独立为前提的, 而根据地理学第一定律, 所有事物都与其周围事物之间存在关联, 越相近的事物关联性越大。因此, 在空间统计学中, 各统计指标之间是互相依赖和彼此关联的。

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是认识空间分布特征的一种常用方法。空间自相关性是空间地理数据的重要性质, 一般指空间上某点的观测值与其相邻点的观测值存在的相关性[10]。以农产品价格为例, 如果该地区的价格比较高, 而周围也出现高值, 或是该地区价格较低而周围也为低值, 称为空间正相关, 表明农产品价格具有空间集聚的特性;如果价格高的地方周围低, 价格低的地方周围高, 则称为空间负相关。

空间自相关一般使用全局和局部两种不同的指标来度量。全局指标用于度量整个研究区域的空间模式, 局部指标用于测算一个区域单元内每个观测值与邻近观测值的相关程度[10,11,12]。 常用的计算全局空间自相关的指标有Moran's I、Geary's C, 计算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的有LISA (Local Indicatorof Spatial Association) 、局部Gi和Gi*。全局Moran's I的计算公式如下[13]:

式中, n是样本数, Xi和Xj是观测单元i和j的观测值, Wij是观测单元i和j之间的空间权重矩阵, 是所有观测单元的平均值。Geary’s C的计算公式如下[13]:

计算出Moran’s I之后, 一般需要对结果进行统计检验, 其方差和期望的计算公式如下[13]:

计算出方差与期望后, 可用式 (6) 计算标准化Z值:

局部空间自相关计算指标LISA的公式如下[14]:

全局Geary’s C和LISA的统计检验公式与上述全局Moran’s I类似[13,14,15]。对于全局自相关来说, 全局Moran’s I的值范围是-1-1, 正值意味着正相关, 表明邻近的观测值比较聚集;Geary's C的范围是0-2, 0 意味着强的正相关, 1 意味着没有空间自相关, 2 代表强的负相关。

1.2 空间权重矩阵

上述公式计算中用到了空间权重矩阵Wij, 它表示的是观测点i和j之间的权重因子, 用来反映空间邻近位置关系。由于空间统计分析需要考虑数据之间的相对地理位置关系, 所以必须先定义空间对象的相互邻接关系, 将空间或位置信息以数值的形式表示。空间权重矩阵是空间统计分析结果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合适地选择空间权重矩阵一直以来是空间统计分析的重点和难点问题[16,17,18]。研究者应充分考虑空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根据观测单元的空间特征, 选择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权重矩阵来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权重矩阵的定义有多种方法, Rook’s和Queen’s是根据空间数据的拓扑属性如邻接性定义, 反距离权重法和K最近邻法是根据距离关系生成。农产品价格从各个农产品批发市场采集, 呈离散点分布, 并且对于农产品来说, 流通成本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 农产品运输的距离越远, 流通环节增加的费用就越高, 价格随之升高, 因此使用空间距离来构建农产品价格的空间权重矩阵更为合理。

2 研究数据和方法

2.1 数据来源

由于青海、宁夏、新疆和西藏地区民族消费习俗和信仰原因, 对猪肉消费需求很低, 因此不纳入本研究范围。除去港澳台地区和缺少数据的广东、黑龙江、贵州等几个省, 最终纳入研究范围的省和直辖市共23 个。通过综合调研各大农产品价格网站, 确定53 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利用GoogleEarth进行定位查询, 获得市场的地理位置。通过网络爬虫抓取每日的价格数据, 取平均值求得月平均价格。价格数据来源于中国畜牧业信息网、中国农业信息网、商务部百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监测系统、《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畜牧业年鉴》等相关统计数据。其中, 猪肉价格用去皮带骨猪肉价格或白条肉表示。

2.2 价格波动分析

近年来, 我国猪肉年度价格整体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这种趋势一方面表现为价格总体出现了较大的增长, 另一方面表现为波动幅度较大。2006 至2011 年间猪肉价格大幅上涨, 年均涨幅为16.5%, 特别是2006 至2008 年和2010 至2011年, 猪肉价格涨幅分别为88.0%和43.2%[19,20]。本研究的猪肉价格数据时间跨度为2010 年1 月至2012 年8 月。图1 为本研究区域内该时期月平均价格的波动图, 最低价格为2010年4 月的13.89 元/kg, 最高价格为2011 年8 月的26.84 元/kg。

2.3 处理方法

首先应用Excel软件将各省份的猪肉价格数据进行汇总整理, 然后利用Arc GIS10.0 和空间统计软件包Geo Da095i软件进行各月份价格的空间自相关计算, 得到全局自相关系数值、局域空间自相关显著分布图和LISA集聚图, 通过对结果图表的分析, 归纳出猪肉价格在一个波动周期的空间自相关系数变化和时空分布规律。

3 农产品价格的空间统计分析评价

3.1 价格的全局自相关分析

为分析猪肉价格在2010 年1 月至2012 年8 月这一个波动周期的空间自相关性, 采用全局Moran’s I指标进行计算。根据公式1, 使用K最近邻法k=1-4 和反距离权重法幂数为1, 2 的空间权重矩阵构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空间关系, 计算结果如图2。从图2 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 2010 年猪肉价格一直低于20 元/kg, 此期间Moran’s I除2010 年3月有负值以外, 其他月份都为正值, 整体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而在2011 年1 月之后, Moran’s I随着价格的升高而降低, 在2011 年9 月价格高峰期, 所有空间权重矩阵得到的结果均为负值, 可见此时期价格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稳定性; (2) 当全局空间相关系数为正值时, Moran's I在最近邻法k=1, 2 时大于k=3, 4, 反距离权重法幂数为1 和2 时高于最近邻法的k=3, 4, 而低于k=1, 2。可理解为某市场与另一市场的距离越近, 其价格相关性越大。

3.2 价格的局部自相关分析

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描述的是在一个总的空间模式中空间相关的程度, 而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描述的是一个空间单元与其邻近单元的相似程度, 从局部层面探测和评估空间相关程度, 揭示空间异质性。根据公式7 分别计算2010 年10月价格稳定时期和2011 年9 月价格高峰期的局部自相关指数, 并利用Arc GIS和Geo Da软件对结果数据进行地图空间化, 在通过Z检验 (p≤0.05) 的基础上, 得到局部空间格局的分布图。从图3 可以看出, 在2010 年10 月价格稳定时期, 全国存在明显的“高-高”聚集 (热点) , 主要分布在沿海发达地区, 如辽宁省、山东省, 而“低-低”聚集 (冷点) 主要分布在北京市、河北省等, 可见以首都为中心的地区, 猪肉价格涨幅控制比较明显。在2011 年9 月价格高峰时期, 有34 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猪肉价格位于“高- 低”或“低- 高”区域, 占样本数的64%, 可看出此时期各地区猪肉价格的相关性明显减弱。

3.3 不同统计量和空间权重矩阵对结果的影响分析

由于Moran’s I和Geary's C计算的是权重与均值或邻近观测点偏离的综合, 所以空间权重矩阵决定了某一个观测单元对整体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 空间权重定义的不同直接影响空间自相关指数的值。2010 年9月份后猪肉价格整体比较稳定, 每月比上月的涨幅不超过3%, 以2010 年11 月的猪肉价格为例, 表1 列出了Z检验 (p≤0.01) 的基础上, 该月份10 种空间权重矩阵条件下Moran’s I和Geary’s C的空间自相关系数值、标准化Z值和显著性水平。

整体来说, 在价格稳定时期, Moran’s I和Geary’s C都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现象, 表明猪肉价格在平稳期间, 其空间分布格局是聚集性的。Moran’s I和Geary’s C得到的最大的空间自相关系数值都是在K最近邻法k=1 时, 可理解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价格与其最邻近市场的价格相关性最大。随着反距离权重法的幂数增加和K最近邻法的k值增加, 空间自相关系数随之下降。当反距离权重的幂数为4 时, 其系数值接近幂数为1 时的1/3。可见空间权重矩阵的定义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很大。Moran’s I和Geary’s C两种空间统计量由于计算方法和设置参数不同, 得到的空间自相关结果也不同, 但是从总体来看, 这两种方法所反映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果一致。

注:a.K最近邻法的k值1-6;b.反距离权重法的幂数1-4。

4 结语

本文从空间地理学的角度挖掘农产品价格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 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的运用弥补了传统统计方法忽略空间属性的不足, 充分利用了农产品价格的空间分布特征, 并且借助GIS的空间数据分析和地图可视化功能, 使得农产品价格数据挖掘更加有效和直观。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 在价格稳定期间, 研究区域内的价格为空间正相关, 表明价格在各市场之间传递迅速;而在价格高峰期, 研究区域内的价格为空间负相关, 表现出时空分布的不稳定性。通过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 可以更清楚地解释价格的地区差异, 发现价格分布的热点地区和冷点地区。空间权重矩阵的选择决定了空间自相关性的分析结果, Moran’s I和Geary’s C两种空间统计量在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条件下, 所反映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果趋于一致。

农产品价格风险 篇7

一、林产品价格体系现状

我国林业资源丰富,林业经济发展迅速,正处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林产品工业蓬勃发展,林产品产出量大,市场经营繁荣,但林产品市场竞争相当激烈,价格竞争尤为明显。林产品价格具有时间序列特征,其是伴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出的市场反应和变化的动态过程。从林产品经营管理的实践以及林产品市场的特点分析,林产品价格根据时间序列表现出的特点是非平稳性和季节性变化的综合性规律,其价格的调控成为林产品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由于林产品资源的区域位置相近,林产品经营企业数量繁多,规模较小,而且由于林产品多为原始材料或者是初级加工品,林产品之间的差异化程度不高,造成林产品难以形成明显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因此,林产品之间的产品定位、经营方式虽然不同,但是由于市场竞争特别是询价的作用,在林产品资源区域所在地的数家企业可能接到同一家客户的拟用订单或订货意向,为了获得订单和业务,林产品经营企业不可避免地会使用价格竞争。直接的结果是各个林产品企业之间相互压价,使得林产品的生产经营难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规模难以拓展,也严重影响到林产品市场价格的稳定。

从现有林产品经营发展现状而言,林产品经营行业的内部缺乏规范,行业自律程度不高,不良的价格竞争及价格紊乱现象时有发生,扰乱林产品市场的良性发展。由于林产品产业资源之间的趋同,林产品经营企业之间的相互压价现象十分突出,制约林产品价格的合理化形成,也造成林产品经营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不到保障,林产品经营行业整体经营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低下,社会效益缺乏。

林产品与原始林业资源的接触紧密,林产品的原材料特色显著。因此,林产品具有较大的趋同性,林产品之间的差异性不突出,造成林产品经营难以获得差异化优势,而目前价格成为调控林产品经营管理的关键因素。林产品经营管理需要掌控市场经济规律。市场经济离不开竞争,更离不开价格的调控作用,林产品亦是如此。同时,林产品之间也存在着区域产地、原材料、深加工、质量、销售等方面的竞争,上述因素均与林产品价格有着重要的关系。由于缺乏林产品价格的有效调控,难以规范林产品的市场价格,林产品经营企业争夺资源、争夺资金、争夺人才、争夺技术等不良竞争现象较为普遍,结果是林产品经营企业的投资大,但是经济效益较差,乃至出现较为严重的亏损,造成林产品经营企业经营困难,规模小,难以形成良好的规模经济效益,阻碍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林产品价格调控的作用分析

林业资源及其林产品在国民经济建设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林产品既是自然产品,又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需求量大。每年林产品的消耗量很高,而且随着人们对于自然理念的增强,林产品的需求量和消耗量呈现逐年快速递增的趋势。林产品的价格竞争有利于林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林产品价格调控的作用分析如下。

1. 有利于强化林产品的价格导向。

林产品是资源型产品,具有典型的自然资源特点。随着我国对天然林业资源实施的保护工程的开展,加强了对于林木产品、林副产品、林区农产品等林产品的生产限制,其中木材的采伐限制是核心。林产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林业资源。林产品价格则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木材等林产品由于生长周期较长,林产品在使用上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突出林产品资源的使用价值,强化林产品的自然属性要求,提高价格在林产品资源中的运用。

2. 有利于避免林产品价格无序竞争。

林产品价格的调控就要避免林产之间的恶性与无序竞争,避免林产品价格不合理对于林业资源的浪费以及林业经济效益下降,林产品供应和需求的调控显得十分重要。对于林产品价格来说,较低的价格则会导致林业资源的无序利用,体现不出林业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的价值,难以实现林业资源真正的高价值。只有维持在较为合理水平的林产品价格,才会促使人们高度重视林产品以及林产品资源的珍惜,进而高效利用,节约使用,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林业资源的永续利用。

3. 突出林产品价格的资源配置作用。

林产品市场价格已经成为从事林产品经营企业最为重要的因素。根据林产品的生产经营及市场实践状况,林产品价格能够较好地反映林产品的市场资源配置状况,这就要求林产品价格的形成、波动及调整具备较好的科学性、合理性,能够在林产品的经营管理中起到很好的优化配置作用。林产品经营管理实践中,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突出竞争意识。在林产品经营中价格成为指导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杠杆,这就有必要要求林产品构建较为完善的林产品价格调控体系,通过价格的调控,规范林产品经营企业的规范运营,促进林产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效利用。

4. 有利于规范林产品行业协作。

由于林业资源的区域和地理特点,需要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的价格调控体系加以规范和约束,以实现林产品经营管理企业、行业之间的协作。通过有效的林产品价格调控管理,规范林产品价格以及行业协作,实现林业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通过以价格为手段的调控方式和行业协作,可以充分节约林产品资源,提高林业资源运用的效率和效益,又能减少林业资源的损耗,促进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三、林产品价格调控体系构建的启示及建议

林产品价格调控体系需要参考国际通行的定价机制和方法,结合林产品产业链的特点,以优化产业链结构和运行绩效为目标,以林产品市场为导向,契合国家指导价格和林产品经营企业实际需要,力求做到既要利于林业资源的合理、有序利用,又要促进林产品经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通过价格调控体系的构建,做到林产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1. 采用灵活高效的林产品定价激励机制。

鉴于林产品经营的特殊性,林产品价格调控体系需要采用灵活高效的激励性定价机制。例如,在基于采伐数量限额的基础上,以最低限价为标准,形成采伐的最低限价,形成价格层面的林产品资源保护价格。灵活高效的林产品定价机制注重成本和效益的综合权衡,强化林产品的利用效率。同时,伴随现行林产品的替代品的大量出现,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林产品资源的过度采伐和利用,另一方面却能造成林产品经营管理企业缺乏较好的经济效益,林产品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林产品定价的激励机制在于保护和激励互动的特征,在避免林产品资源不会过度采伐的基础上,形成的价格调控体系有助于提高林产品经营企业的积极性,确保其能够通过规范合理的经营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也能促进林产品的深加工,促进林产品附加价值的增加,维护林产品价格市场的有序和健康发展。

2. 强化林产品价格评估中介机构效力。

林产品从林业资源区域到消费者市场具有一定的距离,中间过程较长。林产品交易需要以价格为关键因素,强化市场交易的成效。由于林产品从产地到消费地的远距离,往往会造成市场信息的不对称而增加交易成本,影响林产品真实、客观的价格反映。这就需要建立功能较为完备的林产品价格评估的中介机构,以第三方经营为特征,及时有效地评估和反馈林产品的价格,促进林产品供应方和需求方交易的顺利进行,双方均能获得较高的满意度。因此,林产品交易的中介机构要以市场真实、客观的行情为基础,在林产品供应方和需求方之间能够架构起顺畅沟通的桥梁,促进林产品交易具备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通过中介机构的作用,按照林产品交易的采伐限额,及时调控林产品市场价格,构建林产品市场交易的高效率平台。另外,林产品交易的中介机构要建立较为完备的考核评价制度,监督中介机构的运行管理,激发林产品中介机构经营的效率,保证市场价格调控的效力,目的是提高价格为核心的林产品价格调控体系的完善。

3. 突出林产品价格调控的周期性风险化解职能。

林产品生产周期较长,周期性特点十分突出,存在一定的周期性风险。因而,林产品价格的调控管理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林产品价格的周期性风险化解,主要在于提高价格在调控林产品市场供应和需求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既要防止价格过高对于林产品资源的采伐需求迫切而造成的过度采伐现象,又要防止价格过低对于林产品资源保护的忽视而对林产品资源的无序采伐,减少价格过高和过低双重负面作用,避免林产品资源非正常损耗。这就要求林产品价格调控体系的构建,能够具备一定的周期性风险化解职能。通过林产品价格的合理调控,尽量避免林产品资源的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问题的产生,维护林产品供需关系的平衡。通过价格引导,调节林产品的采伐进程,力争既要满足林产品市场的合理供应,又要保证林产品不积压,平抑林产品周期性风险,减少和避免林产品资源的浪费,提高林产品资源运用的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曾玉林.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林产品营销风险及防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彭胜志.林产品价格的时间序列分析——以福州贮木场松杉原木价格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10,(2).

[3]张前荣.价格形势分析及调控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1,(8).

[4]伍士林,窦营.信息不对称对林产品经营影响的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8,(3).

上一篇:用电营销与营销管理下一篇:三阶梯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