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流通体系

2024-05-19

农产品流通体系(共12篇)

农产品流通体系 篇1

3月14日,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座谈会上,河北省与北京、天津两直辖市分别签署了框架协议,以期推进区域现代农业协同发展。

按照框架协议,河北省将加强和北京、天津两市在农业科技交流、重点功能区农业合作和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产销等方面的合作,支持京津两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河北建设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和深加工基地,而京津两地则支持河北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当地建立流通销售渠道,共同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对我国农业农村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并对开拓农村市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提出新要求。目前,加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搞活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以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为平台,加快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专家表示,健全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就是要不断培育和发展包括初级形态的农贸市场、较高级形态的批发市场、高级形态的期货市场 等在内的 “三位一体”、相互配套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形成以初级农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期货市场为趋势的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

多举措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升级

记者日前从北京市有关部门获悉,北京市将不断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在农产品流通方面,体现重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性功能,计划建设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项目。

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项目是改革北京市农产品流通体制的重要举措,该项目已于2014年完成融资工作,计划于今年推动建设工作。在推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方面,北京市今年将筹备组建北京蔬菜流通协会,依托协会组织促进农产品流通体系调整升级。

2014年,北京市多项措施并举,全力保障农产品供应和流通,新发地市场加快调整升级,外埠分市场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各区县新建蔬菜零售网点336个,累计达到2942个。13家“农超对接超市”销售果蔬2 0 . 5万吨,同比增长1 5 % 。此外北京市支持区县加强与蔬菜产区合作,仅河北省的蔬菜生产基地就在京开办直营店56家。

辽宁省交通厅与辽宁省供销合作社于3月14日联合社签署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合作发展战略协议。双方将重点围绕农村物流、城市配送、供销社网点代理代办服务和农产品运输服务四大业务开展合作,构建全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根据协议,双方将结合交通物流规划和供销社网络发展布局,加快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辽宁全省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与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开展农村物流配送业务。鼓励供销社所属企业、快递企业采取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共建共管共营物流园区,实现资源共享。

除这两个省市外,福建省福州市也大力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主要是继续培育海峡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海峡水产品批发市场等大型农产品流通市场,引导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生鲜超市与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进行对接,推广订制农业,促进产销对接,推进电子商务、对接直销、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另外,福州市还加快改造和新建一批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一批生鲜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加快海峡品牌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平台。

农产品流通综合试点成亮点

海南省海口市商务局局长符明全介绍,从2010年起,海南省商务厅就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目前全省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工作支持建设的95个项目,已基本完工并投入运营,完成总投资达16亿元。

据介绍,2010年至2012年,先后有海口至太原商流链条、海口至沈阳商流链条、海口至北京商流链条、海口红旗产地集配中心等10个项目列为试点项目,财政扶持2835万元,累计完成冷库库容建设约2万吨、集散配送区23000平方米、分拣加工车间2084平方米,40个零售专柜以及一批信息追溯系统、检测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至2014年,海口市还积极推动嘉桂农产品综合性加工配送中心和4个公益市场配套设施等项目,解决农产品大面积“卖难”及保供稳价问题。

“我们首批从德国引进的两条净菜清洗加工生产线已试运营,理论上我们每天可为全省的知名酒店、餐饮企业,特别是学校和机关食堂提供约10万人的净菜量。”3月18日,海南嘉桂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彦斌表示,在省、市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资金扶持下,我们的生鲜产品已进入博鳌亚洲论坛大酒店等十多家五星级酒店和政府机关及学校食堂,公司2014年度也实现了营业收入3600万元。

朱彦斌介绍,2014年海口市商务局将海南嘉桂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纳入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财政部门扶持253万元,支持公司在桂林洋经济开发区建设农产品综合配送加工项目,目前项目总投资已达到1388万元。项目已建成2条净菜清洗加工生产线和600吨蔬菜预冷冷库。信息管理系统及质量追溯系统、果蔬检验检测系统也已运行,近20辆冷藏车也已配备。

据了解,在“2012年琼北佛手瓜、2013年琼山青椒、2014年的海口青皮冬瓜,今年万宁青瓜”等农产品滞销中,海口市商务部门通过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体系,引导组织农产品现代流通企业,利用信息共享平台,现代流通销售体系,地头加工分拣体系应急收储机制,在帮助农民缓解销售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看来,海南省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工作初步建成了农产品信息服务、现代流通、加工转化、收储调节和流通可追溯“五大体系”,扶持了大批流通龙头企业,鼓励产销两地企业交叉投资,稳定产销链条,培育了农超对接、直供直销、电子商务等新兴流通模式,提高了海南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发展农村电商成当务之急

3月17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今年商务部将启动一个新的电子商务专项行动计划,主要内容是推进农村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指导意见》,重点将集中在对农村传统流通网络进行信息化改造、建设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平台等方面。

经过记者了解得知,目前山东、海南、吉林、河北、湖南、甘肃等省均已提出了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加大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的相关举措。

山东省供销社副主任许广民表示,目前供销社正在建设一个全省范围的平台,整合农资、农产品、日用品,优势资源,对接大的电商平台,借助电商平台,将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卖出去,同时也将优质的工业品卖到农村去,从而打造一个农村现代流通新体系。2014年,山东省供销社旗下的鲁供农产品、沂蒙优质农产品交易中心等电商销售额达7.21亿元。在线下,供销社通过实施“放心农资工程”,规范改造放心店12637家。建设日用品、农资、农产品等连锁企业451家,配送中心1065处,经营网点10万个。同时,农资行业由传统的卖商品向卖服务转变,并成为土地托管的实施主体,托管土地达826万亩。

海南省农业厅厅长江华安表示,海南省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利用信息技术降低流通成本、打破数字鸿沟、倒逼标准化生产,农业部门重点打造的“特色中国海南馆”年销售额已突破4亿元。截至2014年底,海南省农产品电商约1600家,年销售额突破60亿元,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业态。此外,2014年海南省还有11家农业企业上市。

吉林省日前印发的促进互联网经济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农业领域电子商务,加快完善“淘宝特色·吉林馆”和农资下乡等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扩大吉林农产品和特色产品的网络销售;推动农资下乡电子商务建设,引导有条件的县乡村开展电子商务试点。

河北省发布的电子商务发展3年推进计划(2014-2016年)也明确,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围绕新农村建设,结合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引导农民利用商务部新农村商网和河北省智慧农村网站发布农产品信息,促进产销对接,拓展网上销售渠道,实现农产品网上交易。

湖南省出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7年)也提出,加强农村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加快推进湖南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在县乡流通再造工程中进行“O 2 O”电子商务模式试点,加强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

甘肃省政府近日也出台措施,明确要抓紧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流通领域改革创新,着力改善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工作来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

对此专家认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正在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帮助农产品流通、服务“三农”的重要支撑。不过,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还不健全,基础设施总体薄弱、信息不对称、产销组织化偏低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稳步提高,农业和宏观经济的互动性增强,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增强,鲜活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部分地区出现买难、卖难交替的情况,价格的暴涨暴跌也时有发生。因此,尽快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全面发展升级,探索创新新的农村物流模式是当务之急。

农产品流通体系 篇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 部门: 为保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和改 造项目质量,做好项目验收工作,商务部组织制订了农产品现代流 通体系建设项目建设标准(见附件 1-5与验收规范(见附件 6, 现印发给你们。

请你们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建设标准与验收规 范, 指导并督促有关市场和企业做好建设和改造项目的实施方案和 落实工作,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确保年内完成。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完善后的项目建设标准与验收规范,搞 好项目验收工作。对当年未能如期完成以及验收结论为“整改后再 验收”或“不通过”的项目,商务部将采取批准顺延、取消实施项 目以至取消承办单位资格等方式予以调整。各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出现的有关情况和问题,应及时向商务部报告。

附件:1.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标准 2.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安全监控中心建设标准

3.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标准 4.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废弃物处理中心建设标准 5.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项目建设标准 6.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项目验收规范 二○○六年九月二十六日 附件 1

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标准

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由农产品电子交易结算可追溯子系统和 农产品信息实时发布子系统构成。

一、基本功能要求

(一逐步实现凭 IC 卡进行交易资金结转,最终达到无货币电 子化结算,结算系统与银行进行无缝对接的目的。

(二结算系统能实时记录农产品交易信息(品种、数量、检 测结果、等级、价格、产地、销地、成交日期与时段,形成可追 溯档案。

(三 农产品交易信息和检测信息通过局域网的终端机进入主 服务器,市场可通过 LED 显示屏、触摸屏、门户网站等方式发布有 关信息。

(四 购销双方可通过 IC 卡在交易现场实现交易结算或通过网 络进行交易信息查询和资金查询。系统与计算机网络平台实现无缝 连接,具备授权方查询和农产品质量溯源功能。

(五系统可自动生成每日、每周、每月、每季、每年经营与 价格等情况报表及组合统计报表,上传到商务部指定的信息系统。

二、建设要求

(一建设原则

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应按照先进可靠、安全稳定、经济实用、可扩展原则建设。(二建设内容

l、电子交易结算可追溯子系统,可采用电子交易、电子结算 和人工交易、电子结算两种模式。电子交易、电子结算模式是指通 过可联网电子秤,在交易现场完成交易的记录和无货币化结款。人 工交易、电子结算模式是指交易信息采用手工开

单,在每个子结算 点完成数据的输入和结算。肉类产品可采用轨道悬挂式交易、红外 感应编码的方式。

2、信息实时发布子系统,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将供求、价 格等信息发布到大屏幕和互联网或报送给指定部门。信息分类编 码、网络通信协议和数据接口等技术要求, 应执行国家或行业标准。(三设施设备

1、中心机房

标准机房在 30㎡ 以上。需配置数据库服务器、备份服务器。计 算机工作站、不间断电源(UPS、交换机等基本网络设备;通过 局域网与结算大厅及各子结算点连接(可采用光纤接入或双绞线介 入;配备路由器、防火墙用于互联网接入;配备机房防雷及接地设 施;配置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应用软件、网络防病毒软件以及 其他配套软件等。

2、结算大厅

结算大厅 30㎡ 以上。需配备计算机工作站、打印机、不间断电 源(UPS、制卡机、交换机用于网络化作业;配备保险柜、摄像 头、报警器等安全设备;配备 LED 显示屏、触摸屏等公示设备。

3、子结算点

根据需要可设置子结算点。每个子结算点房屋应在 10㎡ 以上。需配备计算机工作站、打印机、不间断电源(UPS、交换机、保 险柜、摄像头、报警器等。

采购设备应本着技术先进、经济适用原则进行,优先采购符合 国际、国家、行业标准,且在同等设备中排名位于前列的知名品牌 设备。非标准设备供应商具备保证设备稳定运行的售后服务体系。服务器采购应优先选择浪潮(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曙光 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联想集团 IBM 中国有限公司。HP 中国 有限公司等制造厂商。

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商应具备信息产业部颁发的信息系统集成 一级资质和软件开发 CMM3级以上资质, 对具有实施同类项目经验的 开发商优先考虑。

附件 2 农产品批发市场安全监控中心建设标准

一、基木功能要求

(一能够全方位实施 24小时市场监控,监控覆盖率达到 95%以上。

(二录像可采取定时录像、移动侦测录像、报警录像和手动 录像等多种方式,能够对监控图像进行成组和万能切换。

(三视频监控信息能够保存 15天以上。

(四具有报警系统,能够支持报警触发录像和预报警自动录 像。在监控室可现场指挥处理突发事件。

(五可实现远程网络控制、录像文件传输。

二、建设要求(一建设原则

安全监控中心建设应按照经济实用、安全可靠、功能齐全、操 作简便、可扩展原则进行。设计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国家、行业标 准要求。

(二设施设备 1.监控室

监控室建筑面积在 30㎡ 以上,具有避雷和接地装置。避雷措施 应符合 GB50057等国家标准的规定。

2、主要设备

主要设备由彩色转黑白(自动转换摄像头在照度不够的情况下 也能实现监控一体化摄像机、彩色低照度摄像机、云台、变焦镜 头、数字硬盘录像机、控制台、控制键盘、远程分控台、电视墙、显示器、UPS 电源、报警探测器、报警控制主机等构成。

设备的采购应本着技术先进、经济适用原则进行,优先采购符 合国际、国家、行业标准,且在同等设备中排名位于前列的知名品 牌设备。选用属于公安系统规定的设备应由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 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出具检验报告。设备安装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 相关技术规范。

附件 3 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标准

一、基本功能要求

批发市场能对其经营品种进行相应的药物残留、重金属残留、黄曲霉毒素、微生物等项目的定性、定量检测。对蔬菜水果至少能 进行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虫菊酯等几类广泛使用的农药残留检 测;对肉禽蛋至少能进行水份含量、微生物、兽药残留、饲料添加 剂等(抗生素类、激素类检测;对水产品至少能进行甲醛、重金 属、药物残留等检测;对粮油至少能进行黄曲霉毒素、理化指标、溶剂残留、农药残留等检测;对茶叶至少能进行理化指标、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检测;对豆制品至少能检测吊白块、山梨酸、苯甲酸等。年检测量应在 10000个批次以上。

二、建设要求(一检测室

建筑面积原则上不低于 60㎡ ,有完好的抽风和污水处理装置。微生物检验室需独立设置。

(二主要设备

根据功能要求, 配备能够满足市场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应指 标检测项目所需要的仪器设备, 包括农药残毒检测仪或全自动高感 度大量样品农药残毒检测仪、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 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等。

仪器设备的采购应本着技术先进、经济适用原则进行,优先采 购符合国际、国家、行业标准,且在同等设备中排名位于前列的知 名品牌设备。

三、人员要求

专业检测人员不少于 3人,检测人员应经当地质检部门培训, 持证上岗。

四、其他要求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包括抽样检测记录制度,检测仪器 设备档案管理制度、设备维修制度等。

(二有条件的批发市场可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取得相关认 证,开展第三方检测服务。

附件 4 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废弃物处理中心建设标准

废弃物处理中心包括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或有机废弃物循环 站和污水处理中心(或中水处理中心

一、基本功能要求

(一能够满足环境保护、卫生等部门对废弃物处理和排放的 要求。日处理废弃物量应根据市场发展需要来确定。

(二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应具备及时完成市场垃圾收集、压 缩处理及清运的功能。

有机废弃物循环站应对动植物蛋白残体进行回收利用, 即将各 种蔬菜、水果等动植物蛋白残体经过粉碎、挤压和高温发酵,使产 出物成为生物蛋白饲料或生物有机肥料。

(三污水处理中心(或中水处理中心具备将市场所产生的 污水经过生化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或处理为中水的功能。

二、建设要求(一建设原则

废弃物处理中心要按照因地制宜、按需设置原则进行,应采用 合理适用、技术成熟、运行可靠、管理便捷的处理工艺。固体废弃 物处理中心应远离经营区与生活区。

(二设施设备要求

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需配置:固体垃圾压缩中转站、垃圾处理

压缩设备、垃圾外运车、垃圾桶、垃圾收集车等设施设备。有机废弃物循环站需配置:切碎机、挤压机、生化处理机、混 拌机、处理站等设施设备。

污水处理中心需配置:污水处理池、进水泵、水下曝气机、微 孔曝气机、自控系统等设施设备。

中水处理站需配置:调节池、清水池、操作间、潜污泵、清水 泵、空压机等设施设备。

设备的采购应本着技术先进、经济适用原则进行,优先采购符 合国际、国家、行业标准,且在同等设备中排名位于前列的知名品 牌设备。

附件 5 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项目建设标准

一、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项目建设内容

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中的冷藏、冷冻设备设施建设, 与冷链系统项目建设分属不同项目,在建设位置上,冷链系统项目 不应建设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内部。

(一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内容

1、土建工程。包括:地基、仓储、办公、供电、供水、设备 用房、消防、装卸平台、停车场等基建工程、给排水工程。

2、储藏库。冷库(温度:一 30℃— 10℃,包括:冷却物冷藏 间和冻结物冷藏间和常温库(正常温度以及立式储存架(箱、柜

3、与冷库配套的制冷系统及与之配套的循环水和电气控制系 统。包括制冷设备及相关的附属设备和控制装置等。

4、分捡、装卸工具。包括:升降电梯、叉车(升降叉车、平动叉车,分捡线,手持终端、分装箱等。

5、运输工具。包括:冷冻、冷藏食品用配送车辆、传输机械 等。

6、通讯及信息管理系统。包括:配送中心内部的商品库存信 息管理系统、车辆调度系统等软件以及服务器、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等。

7、电力系统。包括用于储藏库照明、分捡、装卸、信息系统、计算机、传真机等设备运转的电力系统。

8、其它设备设施。

(二冷链系统建设内容

1、冷库(含气调式冷库,包括冷却物冷藏间、冻结物冷藏间 和冷藏加工间 及相关的制冷系统及与之配套的循环水和电气控制 系统。

2、农产品冷藏、冷冻食品配送运输车、冷藏配送集装箱等低 温运输工具。

3、零售终端(超市门店冷藏、冷冻陈列柜、制冰机和小型 冷库。

4、其它制冷设备。

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项目建设标准

(一总体要求。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及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279号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项目建设 实行招投标制度和工程监理制度。

(二 建筑工程建设标准。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中的建筑工程, 按照 《建设部关于贯彻执行建筑工程勘察设计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若干问题的通知》(建标 [2002]212号中规定的标准建设。(三冷冻冷藏设备设施建设标准。冷链系统建设及农产品物 流配送中心中的冷冻冷藏设备设施建设,按照《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 2001、《冷藏库建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BJ11 — 2000、《氨制冷系统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BJ12— 2000、《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74— 98等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和相关储存食品的技术规定 及标准建设。所选用的制冷设备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或企业标准(如暂时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附件 6 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项目验收规范

第一条 为加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项目验收和资金管 理工作,根据《商务部关于实施“双百市场工程”的通知》和《商 务部财政部关于做好 2006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资金管理 工作的通知》,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经商务部核准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承担的, 并于 2006年 1月 1日至 12月 31日竣工 的建设和改造项目。

第三条 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项目验收工作应当遵循实 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坚持实地核查, 引入科学评估机制,保证验收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第四条 项目承办单位在项目竣工后, 应首先对项目建成情况 进行评估,并根据自评结果向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提 交相应材料,并在材料上加盖公章。

第五条 农产品批发市场准公益性项目及农产品流通企业冷链 系统项目申请验收时,应当提供以下材料:(一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原件由受理单位核对 无误后退回,复印件加盖企业公章,下同

(二 自建项目应当提供购置设备签订的合同及发票原件及复 印件;统一招投标项目应当提供项目承包合同及工程结算发票原件

及复印件;

(三)购置设备清单(列明设备名称、型号、数量、价格、制 造厂商),冷链系统设备应列明安置的详细地址;

(四)有关部门出具的工程验收报告;

(五)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审计事务所出具的项目资金审计报告(附相关单据及证明材料);

(六)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应当提供或者省级商务、财政主管部 门规定的其他材料。第六条 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项目及农产品流通企业物流 配送中心项目申请验收时,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二)规划、国土、环保、消防等有关部门出具的批准建设文 件;

(三)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合同、借款凭证原件及复印件;

(四)有关部门出具的工程验收报告以及建设部门出具的工程 验收备案证明;

(五)会计师事务所或

者审计事务所出具的项目资金审计报告(附相关单据及证明材料);

(六)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应当提供或者省级商务、财政主管部 门规定的其他材料。第七条 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受理项目验收申请,会同财政 等部门成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项目验收小组。验收小组由管 理部门及相关领域专家组成,成员人数原则上不少于5人。验收小 16 组应当在受理项目验收申请20个工作日内派出至少3名成员对项目 进行实地验收。商务部组织有关专家或授权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对中央企业所 属市场和企业的建设项目进行验收。第八条 验收小组应当重点核查项目是否达到基本功能要求,是否按照有关建设标准配置必要的设备,满足使用要求;是否通过 相关部门验收;核查项目资金使用和财务审计情况;查找存在的问 题并提出处理意见。验收小组应当对项目预期产生的经济效益(新增年销售额、新 增出口额、降低流通成本等)和社会效益(新增覆盖农户数、带动 增加就业数、带动农民增收等)进行客观评价。第九条 验收小组应对每个承办单位或项目作出验收结论,并 形成验收报告(包括验收的形式、成员、时间、结论以及第八条规 定的内容等)。验收小组成员应当在验收报告上签字确认。验收结 论包括“通过”、“整改后再验收”和“不通过”三种。第十条 验收工作应当于2007年1月31日前完成。逾期未能完成 的,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当于2007年2月10日前向商务部书面报告 有关情况、说明理由,并提出处理建议。第十一条 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当于2007年2月15日前,向商务 部报送本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项目验收工作报告(包括验收 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等)及项目验收情况汇总表(包 括项目承办单位名称、项目名称、验收结论、直补金额、贴息金额 等)。每个承办单位或项目的验收报告及材料应装订成册,作为附 17 件报送。第十二条 项目承办单位应如实提供有关材料,不得弄虚作假,虚报、瞒报有关情况。第十三条 项目承办单位对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出具的验收结论 有异议的,可以书面形式向商务部(市场建设司)提出复议,商务 部在接到复议申请的20个工作日内组织复核。第十四条 商务部将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对各地

农产品价格体系与流通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体系;流通模式;合作博弈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4)02-0040-05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农民面临的市场风险越来越大,开始出现“卖难”问题,与此同时,分散的农户在与农产品流通环节上其他利益主体的博弈过程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因此,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提高流通效率和保护农民利益,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研究农产品价格体系,分析并优选流通模式,通过提高农民在流通领域的组织化程度来提高流通效率、减少市场风险、保护农民利益,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农产品价格体系设计与分析

价格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各种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相互关系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各种价格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内在关系[1]。价格体系的核心就是要平衡销售渠道中各参与者的利益关系。

对农产品价格体系的研究主要是在对各参与者利益关系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措施维护各类价差,使得渠道各环节利益得以平衡,从而更好地建设销售渠道,为买卖双方服务。同时需要考虑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特殊性,因为季节、产量、销地、质量、天气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产品的价格及价差。

(一)农产品价格体系设计的原则

农产品价格体系设计时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价格体系应基于流通方式并为销售体系服务。设计价格体系的目的是要研究渠道中各主体的利益关系,所以价格体系设计的目的是为销售体系服务的;另一方面,只有通过流通,各主体的利益才能得以实现,所以价格体系的设计必须基于流通方式。二是价格体系应实现利益均衡,确保内外部利益。市场经济环境下,各流通主体都是为逐利而存在的,价格体系应考虑各方利益,实现利益均衡。

(二)农产品价格体系设计

设计农产品价格体系,应先研究农产品的销售体系,主要包括销售渠道中买卖双方的类别以及买卖中农产品的定价方式。农产品销售渠道中的买方有各级批发商、农业龙头企业公司、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最终消费者等等,卖方有分散的农户和合作组织等等。其销售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农产品销售体系

定价方式买方

批发商公司加工企业超市家庭

卖方农户买方定价或

双方议价买方定价买方定价买方定价或

双方议价卖方定价或

双方议价

合作组织双方议价双方议价双方议价双方议价卖方定价

由表1中的买卖双方可以形成各种组合,每一种组合占据一条价格链。在每一条价格链上标注全部价格,先从静态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假设农产品的市场零售价是可以定价的,并设置从零售价到农民成本价之间每一层级的价格,同时排除了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如由于天气问题导致欠收而使得成本价高于批发价,或者因为损耗问题而使批发价高于销售价。自上而下设置了市场最高折扣价、特殊优惠折扣价、二级批发价和一级批发价四种价格,规定每个价格之间都有合理的价差空间,无论怎么变动其中的某项价格,都不会出现价格倒挂的现象。得到农产品价格体系(如图1所示),图中星号代表交易价格所在位置或区间。

图1 农产品价格体系

(三)农产品价格体系分析

由表1和图1中可以看出,以农户为销售主体的各种模式中,定价权集中于买方,农户的议价能力较差,议价空间有限,利益的主体倾向于批发商、公司、加工企业及超市等;而如果通在合作组织销售农产品,则其定价方式基本都是由买卖双方协商确定,卖方的议价能力大大提高,价格所在区间也随着向上提升。

二、农产品流通模式讨论

(一)农产品流通模式分类

农产品的价格体系要通过流通来实现,由于流通过程中每条价格链上的市场主导者不同,笔者根据这种差异,将农产品流通模式分为三类:个体农户型流通模式、农业龙头企业主导型流通模式和合作流通模式。

1.个体农户型流通模式

个体农户型流通模式的具体形式有:“农户—中介”、“农户—批发商”等形式。其特点是独立分散的农户与收购商讨价还价或者直接到市场销售,属于一次性交易。农户与其它主体的关系为纯粹的市场关系,它适用于低频率交易(目前普遍采用的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属于此类);在这个模式中,处于市场主导地位的是批发市场,小农户在这里没有太大的议价能力。这种模式的流通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个体农户型流通模式

2.农业龙头企业主导型流通模式

农业龙头企业主导型流通模式的具体形式有“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农户为了规避风险与农业龙头企业签订—系列或松或紧的长期契约来替代市场中相应的一系列临时性交易关系。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前向一体化活动增强整个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地位,可以大大节约市场交易成本。这种流通模式的市场主导者为龙头企业,农户在流通中处于相对弱势,没有太大的议价能力。其流通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企业主导型流通模式

3.合作型流通模式

合作型流通模式主要包括:“农户—合作组织—批发商”、“农户—合作组织—加工企业”、“农户—合作组织—超市”(“农超对接”)等具体形式。农户通过合作经济组织与流通领域的其他参与者进行合作,相互之间通常有稳定合约约束双方行为,保证双方利益,二者关系属于双边规制型。这种模式中,农户是通过合作组织与其它主体发生市场关系,合作组织代表着农户的利益,在流通中具有市场主导地位,其流通流程如图4所示。

nlc202309040928

图4 以合作组织为中心的合作流通模式

(二)农产品流通模式分析与选择

目前上述三种不同的强势流通主体均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个体农户流通模式中作为流通主体的批发市场或中介,其组织化程度低,从而催生了多级贩销商,使流通环节冗长,渠道流通不畅[2]。在以公司为主导的流通模式中,龙头企业与农户沟通不到位,双方存在着信息壁垒,缺少严谨的契约手续,农户毁约成本较低,合同履约率较低。以批发市场为主体和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销售渠道都同时存在渠道主体对渠道成员的整合作用不够,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供求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自发组成的互助经济组织,可以发挥衔接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纽带作用,提高农民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小农户经常因为现代销售渠道中存在的资产与资本门槛而被拒之门外,通过加入合作社,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户连接在一起,“抱团”发展形成规模化,从而赢得市场话语权,融入现代销售渠道,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

三、合作型流通模式下农户与合作组织的利益博弈

基于合作组织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是一种流通组织形式的创新,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农业合作组织的建立,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生产的产品由合作组织统一收购和销售,并依据交易规则,签订合同 [3]。合作组织代表农户的利益,在销售链中处于主导地位,改变了农民在交易过程中的“弱势”地位。然而,农民是否愿意加入合作组织,并履行合同约定,关键在于农户与合作组织间的利益博弈。

(一)利益博弈概述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间相互作用和决策的理论,有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强调的是团体理性以及整体最优;非合作博弈强调的是个人理性,个人决策最优,其结果是个人理性行为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即非整体最优) [4]。

(二)农户与合作组织的利益分析

利益分配是指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在合作的期间内共同努力创造利益,然后按照一定的原则或者事先的规定进行分配,获取各自应得份额的过程。利益是供应链上成员企业合作的基础,出于获取更多利益的意愿,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才乐于合作,因此供应链上成员利益分配非常关键。利益分配不均,供应链就难以稳定、持久,但是如果没有供应链上成员企业的合作,也就谈不上什么利益,合作是获得利益的前提[5]。

假设农户X未参股合作组织,其产量为QX,那么作为X农户的单位产品经济利益只来源于农产品成本价Cf与合作组织收购价P0之间的差价即P0-Cf,农户X的总收益为QX*(P0-Cf);如果农户X参股合作组织的运营,那么其经济利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收购价与成本价之间的差价,第二是分红所得DX,这样,其总收益应为QX*(P0-Cf)+DX。

合作组织的收益等于农产品售出价S与收购价P0的差价,再扣除合作组织的运营成本CO,包括日常运营成本C1,物流成本C2和农产品货损C3等,设合作组织总收购回来的产品数量为QT,则合作组织的总收益为QT*(S-P0)-CO,这时合作组织的收益大小关键在于售出价的高低。

由图1可以看出,通过合作组织参与市场竞争,总的谈判能力提高了,价格空间也较大。如果将农户利益与合作组织利益加总,可以看出,只要收购价的提高足以弥补合作组织的运营费用,则农户与合作组织的总收益都可以提高。

(三)农户与合作组织的利益博弈

以上的分析是基于农户愿意与合作组织,并在每一次交易中都遵守交易规则,而事实上,农产品交易过程的违约行为屡见不鲜,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我国订单农业一直处于高接受度和低履约率的矛盾之中。一方面,订单农业改变了过去农户跟风生产的现象,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农户对之普遍欢迎。另一方面,当市场价高于订单价格时,农户容易违约,反之则企业面临亏损,故订单履约率偏低。据中国社科院相关研究显示,我国订单农业履约率不足30%。合作组织的运营是否会陷入这违约魔咒中呢?我们可以对农户与合作组织间的利益进行博弈分析。

首先,作为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一般情况不会出现违约,除非经营不下去导致解体,那么这里只考虑农民的履约选择。另外,农民不履约的原因一定是市场行情较好时,也就是市场向农民收购价PM大于合作组织的协议价P0,设农民X参股合作组织与否为参数K(参与时K取1,不参与时取0),则农民守信时获得总利益为QX*(P0-Cf)+KDX,不守信时获得的利益为QX*(PM-Cf),但不守约时有可能引起信誉损失且引致未来收益损失,设这项损失的贴现值为G,则农民不守信时的总收益为QX*(PM-Cf)-G。

农民守约时合作组织的利益为QT*(S-P0)-CO,农民不守约时合作组织的收益为-C1,可以得到市场行情好时博弈双方的收益矩阵(如表2所示)。

表2 市场行情好时博弈双方的收益矩阵表

收益合作组织

守信违约

农户X守信QX*(P0-Cf)+KDX,

QT*(S-P0)-CO--,--

违约QX*(PM-Cf)-G,

-C1--,--

从表2中可以看出,当QX*(P0-Cf)+KDX

四、结论与相关建议

nlc202309040928

由于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于规模小、素质低、实力弱的分散小农户在市场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随着物流网络的联通,农产品主要消费地之间已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格局。应对“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应建立农业合作组织,利用合作组织的优势,实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实现农业生产规模效益;同时进行规模组织对接,从而保障农民获得产业链的正常利润,推动农业产业化高效运转。

合作型流通模式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合作组织的稳健运营。企业的经营法宝是开源节流,合作组织也一样。一方面要提高利益,这里的利益不是指压低农产品收购价而获利,而是应该提高农产品售出价S与市场向农民收购价PM之间的差价,也就是说通过合作组织提高谈判能力,从而使得农产品能卖出更好的价格;另一方面要减少运营成本,包括日常运营成本,物流成本和货损货差等。根据以上分析,对发展合作流通提出以下建议:

(一)通过差异化战略,形成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价值

合作组织可以根据市场的偏好制定相应产品的差异化战略,从而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如采用以质量取胜的策略。例如: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变得越来越关注。由于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具有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等特性,可以通过生产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然后通过注册申请,形成品牌产品,发挥品牌优势,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实现小农户单打独斗无法实现的附加价值,从而使农户更加依附于合作组织,确保合作组织的运行基础。

(二)借助政府扶持,发展物流业,提高流通效率

合作流通发展的另一个瓶颈问题来自于农产品的损耗,这种损耗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是装卸搬运引起的货损,二是由于保鲜技术引起的货损。据国家发改委统计,目前我国冷链物流比例尚且不高,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是5%、15%和23%,冷藏运输率分别是15%、30%和40%,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保鲜技术成了农产品损耗的关键。合作组织可以通过政府扶持来解决这个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有条件的合作组织可以引入政府资金,更新物流设备,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引入冷链环境,减少农产品在最终消费前的损耗量,提高流通效率,从而降低运营成本。

参考文献:

[1]杨继瑞.价格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8.

[2]朱华友,谢恩奇.区域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基于浙江省

金华市的实地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3(10):63-68.

[3]张跃,毋俊芝.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J].

中国国情国力,2010(6):23-25.

[4]郑长德.博弈论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M].成都:成都电

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5]穆怀中.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J].经济问题,1997(2):56-63.

(责任编辑:汤钦乐)

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 篇4

1 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界定

农产品流通系统包括收购、加工、保鲜、包装、运输、储存、配送、销售等众多环节。与工业品相比, 农产品存在易腐性、笨重性、品质差异大、价格波动大等特性。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主要是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多元流通体系, 其流通市场主要是以占农产品流通比重70%左右的批发市场为主体, 以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 以期货市场为先导的多元化市场体系, 其流通主体由种植农户、农民经纪人、中介组织、运销商贩、企业等多种主体共同参与形成。

2 农产品流通中的突出问题

2.1 农产品流通主体规模小, 素质有待提高

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运输存在小规模、多批次的特点, 这必然形成高额的流通费用。在农村存在大量的季节性的、临时性的走街窜巷收购农产品的个体户。据测算, 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中有高达95%的从业者为个体户, 大企业屈指可数, 这自然会导致由大型农产品经销企业组建形成的一体化、联盟化的流通渠道链条的缺失。这种分散的农产品生产和运输方式, 并不能满足居民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同时, 由于农民这个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接触新鲜事物的能力普遍较差, 电脑的普及率普遍较低等诸多因素的存在, 使得他们收集和了解生产信息、销售信息的能力较低, 了解市场进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

2.2 农产品流通环节多, 成本高

我国目前主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是:生产者———散户收购市场———大型收购市场———运销商———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消费者。较多的流通环节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是我国农产品的加工技术和手段比较落后, 大多数的农产品是以生鲜的形式向下游的物流链输送, 这使得农产品在运输中的损耗很大, 在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前腐烂变质的风险加大, 增加了流通成本, 无法实现通过物流来增值的目的。其次是经过流通环节的层层加价, 农产品的价格比田间地头的价格已经高出了很多。以蔬菜为例, 蔬菜零售价要比批发价高80%至100%, 销售者的利润比生产者高出2到3倍, 生产者收入仅为零售价格的25%至40%。国际上公认的从田间到菜篮的合理差价是3到4倍, 而目前我国却达到了10倍以上。除了农产品在长途运输过程中的燃油费、正常损耗之外, 批发商和零售商所要缴纳的租场费、管理费、摊位费等, 都强力推高了蔬菜的价格。

2.3 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薄弱, 装备落后

总的来说, 现有农产品基础设施破旧且总量不足。首先是流通中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资金投入不到位, 农村道路路况差, 道路损坏后不能得到及时维护, 使农产品运输时间过长、损耗较大。其次是现代化的冷藏储运设施滞后, 农产品通常是常温保存或只是经过了初级加工后就直接进入流通环节, 从而导致了果蔬类农产品在流通中的损失率居高不下。据统计, 我国农产品公路冷藏运输量占农产品运输总量比例只有25%, 其中生鲜农产品的冷藏运输率只有15%至20%。最后是农产品流通物流业发展滞后, 专业的物流公司不仅数量少, 人才稀缺, 并且设备陈旧, 标准化水平低。海陆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 托盘标准化没有大范围实行, 包装标准和物流设施间缺乏有效衔接等因素都大大影响了物流效率, 导致农产品流通运输过程中损耗率高达总售价的25%至30%, 而美国同类产品在物流环节的损耗仅占总售价的1%至2%。

2.4 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水平低, 交易方式单一

我国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发布信息主体不仅多, 并且小而杂, 导致有效信息少, 信息传播范围小。目前农村网民规模约3741万, 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1%, 农村网民对互联网各项功能应用还比较陌生。即使是家里有条件上网的村民, 也存在由于缺乏对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面对海量的农业网站也不能及时有效的找到对自己有用的生产、销售的信息。目前仅在湖北省内, 与农业相关的网站就有160多个。而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 不少市场仍然采用传统的广播、板报等原始方式来发布农产品品种、价格等信息, 甚至有的市场根本没有信息服务, 导致农民无法及时了解农产品的供求及价格状况, 极易造成盲目交易, 也使得交易的辐射半径有限。虽然有些大型的交易市场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 但这些平台的功能还主要是发布信息和展示企业形象, 真正的产品洽谈、交易还是在网下进行。在我国, 无论是农产品批发市场还是零售商或便利店, 现货交易仍然是农产品最主要的交易方式。在全国四千多个农产品批发市场中, 98%以上都是以传统的现货交易, 电子结算、跨区交易、标准堆码等现代技术应用较少, 期货交易, 金融衍生品在该领域的应用明显不足。

2.5 市场不规范, 管理体制不完善

农产品安全是城乡居民生活的基本保障, 发生在种植环节、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 给人民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近年来, 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对在批发市场建立质量检测中心予以部分资金支持, 但由于目前农产品抽检的有关费用仍然主要通过批发市场自筹来解决, 从而影响了批发市场对农产品检测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 一旦检查出问题, 被媒体曝光后, 还会给批发市场自身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另外, 农产品质量检测作为安全监管的重要环节, 涉及农业、质检、卫生、工商等多个部门。由于监管部门众多且责任主体不明确、责权不清, 各部门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造成“都收费都不管”的局面。必然形成流通环节成本增加, 同时产品质量低下的局面, 这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3 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完善措施

3.1 提升农产品流通主体整体素质, 并逐步扩大农产品流通主体规模

首先, 地方政府或村委会要组织农民进行专业化培训, 根据农民从事的不同职业进行不同方面的教育, 提升农民素质。对农民合作机构中的领导干部, 要进行管理能力培训, 树立团队观念, 发挥集体的力量, 增强农民合作机构在农产品买卖中的话语权。其次, 提升农产品流通主体规模, 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 鼓励和支持农民从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家庭农场登记制度, 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政策;推动相关部门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 扶持家庭农场健康发展。同时, 地方政府还要培育当地的龙头企业, 给予其政策和资金支持, 扩大其规模, 增加其数量, 树立地方品牌企业。

3.2 提高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

在农户与市场之间建立起运行高效的中介组织, 为小规模生产走向大规模市场开辟一条快捷、方便的通道。努力建设一个适应不同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样化农业中介服务组织, 向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引导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销售环节服务水平, 逐步走向多元化、规范化、规模化。大力扶植集信息、科研、加工、运销、服务于一体的乡镇流通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 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将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 发展规模经营, 形成规模经济, 实现最佳效益。

3.3 完善信息化建设

进行信息化建设要有较好的硬件条件。首先, 在各个村镇要进行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对农民进行免费甚至是补贴式的电脑扫盲培训, 同时, 安排技术人员进行后续技术指导。其次, 政府要组织对现有中小规模农业网站进行清理、整合, 对于那些提供虚假信息、质量低劣的网站坚决取缔, 对大型批发市场在互联网上发布的有关信息进行资源共享, 逐步建立一个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区域性或全国性信息数据库, 及时准确的向农产品生产者、经销者、消费者提供农产品市场行情、气候影响等信息。

3.4 积极开发多种形式的农产品交易模式

在保持传统销售方式的基础上, 积极鼓励相关企业探索新的交易模式。政府要鼓励农产品交易企业在大中城市, 尤其是沿海沿边城市建立流通加工和销售网点, 发展代理商, 建立直销市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外向型加工贸易出口企业的发展, 给予多种政策鼓励, 为农产品流通创造更多的优良环境。积极鼓励有关企业、高校探索、开发、尝试现代化的交易方式, 加快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推进网上交易促进农产品的流通, 建立农产品期货板块, 锁定农户生产风险等。

3.5 完善有关规章制度, 充分发挥政府监督、调控作用

农产品流通连接着生产者和消费者, 各级政府部门要真正重视农产品流通环节。各级政府必须建立健全促进农产品流通方面的法律、法规, 加大财税、金融对流通领域的扶持力度。正确合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 针对制定农产品流通过程制定优惠措施, 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产品流通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 优先保证重点农产品流通企业的信贷需求。同时, 各级政府还要加快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产品价格预警保护机制、农产品自然灾害补偿机制等长效政策。建立农产品保护价和专项储备制度、农产品价格调节基金制度等一系列重要的制度, 保证农产品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

摘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问题是近年来的中央重点解决的问题, 但是由于农产品流通不能适应农业的机械化发展的趋势和居民对农产品安全、健康、新鲜的需求, 这个问题的解决一直不能让人满意。文中先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做了一个界定, 然后分析了农产品流通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最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完善措施

参考文献

[1]许军.我国农产品流通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应对思路[J].经济纵横, 2013, (3) .

[2]赵护航.浅析农产品流通问题及对策探讨[J].时代经贸, 2013, (6) .

[3]王德章, 周丹.我国重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与管理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 2013, (2) .

[4]田野, 赵晓飞.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 2012, (10) .

农产品在欧洲流通模式 篇5

有幸接受中国商务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乌鲁木齐市政府及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和世批联亚太地区工作组的邀请参加此次亚太批发市场大会,看到有来自土耳其、韩国、印度、澳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许多世批联成员参加高层论坛,非常高兴。我将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欧洲农产品的批发市场流通体系。

一、欧洲批发市场流通模式异同点

欧洲各国批发市场之间的差异是存在的,但是也能找到一些共同点,通过整体分析欧洲批发市场的模式来看,主要的共同点是批发市场都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鼎力支持,20世纪,各国政府大力发展批发市场。其中的异同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从各个单一国家来看,批发市场在法规监管和运营方面,力量是比较薄弱的。

第二,各国对批发市场经济支持和财务状况也不尽相同。尤其是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批发市场的现代化建设资金短缺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第三,在批发和零售之间的关系方面,各国也有非常大的差异。

第四,各国政府设定了管理的标准,也设定了零售的标准。欧盟为了在大环境下提供整体的公共服务和福利的基础体系,大部分情况下,各国政府都是由公共部门来管理批发市场,在方式上有两种,一种是以公共企业的形式,一种是以私营企业的形式。西班牙大部分是混合制的批发市场,公共政府和私营企业、商界都要为批发市场的运营提供方便。

二、欧洲三大类农产品市场体系介绍

在全欧来看,各国批发市场也有一些差别,我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欧盟批发市场的区别。在欧洲,按照批发市场在某一个地区的重要性判断,个人认为可以分三大块不同的国家集群,一是南欧和地中海,二是中欧和北欧,三是东欧。

第一类是地中海和南欧国家,也是西班牙所在的区域。整个欧洲像意大利等国家的市场非常强,这些国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和市一级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建设了很多大型市场,这些市场的经由量、交易额都很大。这些大型市场集中在南部欧洲,欧洲三大批发市场都在这里。其中,巴塞罗那市场是第二大市场。特别一提的是,葡萄牙的批发市场模式就是学习西班牙模式建立了他们的批发市场体系。整个葡萄牙比西班牙晚三、四十年,最大的市场在里斯本。他们建市场的时候,西班牙的超级市场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葡萄牙建市场有点困难,因为零售商已经习惯于从西班牙进货了。

第二类国家是中欧、北欧国家。这些地方的配送、流通系统非常好,因为从南部欧洲运送食品向北部和整个欧洲流通有非常长的历史,中北欧在食品加工方面历史悠久,条件非常好,所以一般超市、大市场在中北欧地区。世界上五大超市集团中有四个在中北欧国家,法国家乐福、英国德士克(特易购)、荷兰SHV公司、德国艾德卡公司,占据了世界五强中的四强。像巴黎还有非常大的食品批发市场,在这些国家,有的是零售业非常强,有的是批发

业非常强。这些国家的政府都非常支持市场的相关建设,尤其是支持相关渠道的建设。比如,根据最近世界批发市场联合会赫尔辛基会议统计数据显示,85%的零售贸易额是由欧洲两家零售商完成的。

第三类国家是东欧国家,就是前苏联国家。众所周知,苏联解体之后,给欧洲带来了很多的经济问题,东欧的转型也是向自由市场转型。当苏联解体之后,中央集团的计划经济瓦解,整个国家出现了很大的经济体制空洞,所以东欧地区出现了大型的私人市场,比如俄国、捷克和斯洛伐克、乌克兰等都在兴起私人市场。

三、西班牙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概况

在西班牙,我们有23个大型批发市场属于MERCASA体系,这23个市场分布在西班牙,都是大型批发市场,在地理上覆盖了整个国家。

事实上西班牙有28个市场,因为有的批发市场的服务区域是重叠的,覆盖的区域相同,提供的产品也重叠、类似,所以我们认为统计为23个批发市场已足够。西班牙三大批发市场是马德里市场、巴塞罗那市场和巴伦西亚市场。在大的城市中,一些其他市场,我们叫集散市场,它们是从批发市场运行中蜕变而来的,在批发市场开业之后出现,与批发市场形成了互补的关系。这些市场在城乡之间形成很好的补充,把农村的产品流通到城市中。

西班牙批发市场提供的基本物流服务有:分选分级、存储、包装、标签、质检系统、清洁、卫生。

在MERCASA“食品单位”中,食品单位=批发市场+物流服务+整个复杂的全球管理,纯粹批发性的市场仅是第一步。

批发市场的“核心”活动是批发贸易,包括水果,蔬菜,马铃薯,鱼,肉等易腐新鲜的食物和奶制品、谷物、果酱、饮料等非易腐和半易腐的食物。

批发市场的配套活动主要有物流和提供附加价值的产品。包括存储,冷藏,包装,饮食服务(餐厅,酒店等),分类、分级、包装,大型连锁超市的分销平台。

批发市场管理的一般标准有:

——“公共服务”:社会效益优先与经济效益。经济目标是至少覆盖开支和投资范围。——保证一定的服务质量标准:安全,卫生,市场透明度等。

——管理整个基础设施和活动

—— 高经济投资迫使国家支持和推广的批发市场(在西班牙,是不合法的垄断,但事实上的垄断)。

——协调与其他政策的关系:(市场作为物理基础设施;食品贸易的调控作为最终目标)

公共服务有以下几方面:

——卫生:食品卫生监督和管理

——实施食品产品和包装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政策:质量标准,重量,尺寸,颜色 ——收集和传播交易价格和数量信息 ——培训贸易商项目 ——健康饮食推广活动。

法律框架为:一起在食品市场运营的物理基础设施,如批发市场或“食品单位”,必须存在一个适当的法律、行政的框架,这种框架使批发市场或食品单位作为政府在食品市场方面的政策工具能够高效服务。可以这样表达:物理基础设施+行政法律框架=政府政策。

在西班牙,批发市场的顾客主要有零售商和饭店(酒店、餐厅、咖啡馆)。MERCASA体系下,零售贸易高达40%供应来自批发市场,餐饮业12%左右。

西班牙的食品单位主要是批发市场对物流园区,贸易演化表现出传统的批发市场销售量出现了一定的减少放缓,这部分流失的销售量由食品单位中物流园区“互补性活动”的销售同比增长补偿。这正是西班牙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趋势。

四、欧洲批发市场发展趋势

从长远趋势看,批发商和批发市场是这样的关系:批发市场是批发商的孵化器,在欧洲国家已经看到了这样的趋势。30年来,批发市场的经营主体过去是一两个人,现在很多的批发商都变成了大型的公司,他们不仅从事批发业务还从事进出口的工作。欧洲批发市场经过长时间的建设,促进这些批发商企业的建成。这是市场综合投资,扩大业务链的方式,也是批发商成长的基本路径。

美国的农产品批发行业有非常大的公司,但即便他们有最大的公司,在农产品流通领域中很大的一部分还是由中小公司来完成的,农产品批发商需要经过一个由小到大的成长路径。目前很多国家的批发市场主要还是以成千上万的小商户为主体,但在未来,可以预见他们中有人将脱颖而出,有机会发展壮大,成长为大批发商。

附:曼纽尔·埃斯塔达·诺拉简介

农产品流通体系 篇6

一、流通主体问题

目前,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经营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与此相对应的是千军万马的农产品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全国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万多家,但专门从事农产品流通的企业不多,大型企业更少;全国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8.4万家,从事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的约1/4;农产品流通的主体是农村经纪人队伍,约有600多万人,80%的初级农产品由其收购后进入流通环节,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力军。销售方式以间接销售为主。在生鲜农产品物流中,只有约15%通过产销对接进行销售,其他需要经过产地经纪人----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等多个环节,才能进入最终消费,成本高,效率低。今后,要把培育提高流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作为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首先,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流通业,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通过重组、联合等方式,整合分散的流通设施,优化资源配置,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第二,大力扶持各类从事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能力。第三,积极引导农村经纪人队伍向企业化、公司化方向发展,扩大营销规模。这三个层次流通主体的培育,都需要在税收、信贷、用地、项目支持等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在批发市场、冷链运输储藏、零售网点建设方面,都需要加大投入。我国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300多家,在产销衔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绝大多数是初级市场,服务功能不全,拥有分级、包装、结算、信息等综合服务功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不足3%。冷链流通率低,果蔬等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率仅为5%,冷藏保温车占货运汽车的比较仅0.3%,农产品冷链储藏设施严重不足,人均冷库容量仅7公斤,因冷链运输、储藏设施不足损失的果蔬每年高达1000多亿元,相当于2亿人口的消费量。农产品零售网络不够健全,大中型城市只有15%的生鲜农产品经超市流通。作为零售主体的3.3万家集贸市场、社区菜店的设施落后。因此,要加大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农产品主产区和集散地,重点加强批发市场分级分选、初加工、储藏保鲜等配套设施建设;在主销区,重点加强批发市场储藏保鲜、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电子交易结算等方面的升级改造;在零售环节,重点加强农贸市场和社区便民店的建设,逐步建立网点众多、布局合理的零售网络体系。鼓励超市与农业生产基地直接对接,鼓励农业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社区菜店直销直供;鼓励大型流通企业、龙头企业、学校等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社会资金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生鲜农产品储藏保鲜体系和冷链物流体系。

三、信息服务问题

近些年来,我们对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能力的建设是重视的,市场信息服务能力提升也较快,但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未从根本上改善。如信息监测发布主要侧重价格信息,对生产、消费等信息采集、研究不够;对农产品分品种的产、供、销及国际市场系统研究不够;信息发布平台多,协调统筹不够,就政府部门来说,有的发布食用农产品价格信息,有的发布大中城市蔬菜价格信息,有的发布大中城市主要食品价格信息,有的发布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等,有的发布农产品供求及预警信息等,发布平台至少在5家以上。今后,应协调统筹政府部门的信息发布,在内容上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和贸易的全覆盖。建立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机制,以方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息需求。此外,需加大农产品分品种的信息量化分析。

四、扶持政策问题

扶持政策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当前要尽快解决五方面问题:一是解决农产品批发市场税负重的问题。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需缴纳营业税、城建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导致其发展活力不足,要提高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公益性的认识,在税收、信贷、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二是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高征抵扣”问题。调整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政策,实现征扣税率一致,有利于税后农产品流通和消费。三是解决生鲜农产品流通的税收优惠问题。对蔬菜、水果等生鲜品种流通应给予增值税的优惠,对物流企业从事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务,为生鲜农产提供仓储调度等,应考虑给予营业税的优惠。四是扩大农产品“绿色通道”品种范围和路网范围。五是完善各级政府建立的农产品价格调节基金使用制度。在农产品价格调节基金使用中,增加生鲜农产品产业损害补助制度,当生鲜农产品市场价格跌破成本时,政府适时动用调节基金,启动外调、运输、储藏、加工等应急措施,化解滞销卖难,防止产业受损,保护农民利益;当鲜活农产品价格过快过度上涨时,使用基金对城镇低收入居民给予适当补贴。

五、农产品市场调控问题

由于农业面对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农产品产量、价格波动较大。要注意总结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规律和过去宏观调控的经验教训,完善调控机制。对由于供给数量变化导致市场价格涨跌,应尊重市场规律,减少行政干预;对属于季节性因素的市场波动,应注意发挥市场的自我修复功能;对因投机行为导致的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应尽快介入,减少投机因素的干扰;对农产品价格合理上升,慎用临时性调控措施,防止因打压农产品价格合理上升而产生供给短缺。农产品调控的重点,要放在完善调控机制上。

六、农产品流通立法问题

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再出新规 篇7

一要着力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引导经销商实现公司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扶持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零售企业,发展连锁经营,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经营成本。扶持培育一批产销联营的大型鲜活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动产销一体化和产业化经营。

二要着力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加强产地预冷、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包装仓储、检验检测和电子结算等设施建设。发展电子商务,扩大网上交易规模,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引入拍卖等现代交易模式,加快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鲜活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尽快完成重要鲜活农产品流通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快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索证索票和购销台账制度,开展好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

三要着力加强产销衔接。要创新流通发展方式,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大力发展农超对接模式,积极发展农批对接模式,切实发展产销一体化模式。

四要着力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综合运用储备调节、区域调剂、进出口及加工贮藏等手段,确保主要鲜活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建立健全中央、地方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加强对中央、地方两级储备商品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储备肉制度。健全农产品信息网络,完善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发布鲜活农产品供求、质量、价格等信息。加强市场应急保供骨干企业队伍建设,完善应急投放网络。

农产品流通体系 篇8

一、浙江农产品流通的现状

1、农产品流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产品流通, 不仅关系到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 农民的增产增收, 城镇居民的消费, 还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浙江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 是一个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区域, 大众农产品齐全, 特色农产品繁多, 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浙江农业生产中的蔬菜、茶叶、果品、食用菌、桑蚕茧、水产品、竹木制品等产品产量名列全国前茅, 商品率高。茶、茧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拳头农产品具有一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2、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流通格局已基本形成。经过多年的深化改革, 浙江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基本打破了流通行业垄断和区域条块分割的局面, 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 多渠道、多经济成份、多经营方式、多经营环节的农产品流通格局。商、供、粮等国有农产品经营企业, 已基本完成企业改制, 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小型民营企业也积极加入农产品流通行业, 并涌现了一批利用外资规模较大的外向型企业, 同时, 还拥有数十万农产品贩销户大军。

3、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力促进了农产品流通。近年来, 浙江省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施品牌战略, 积极发展名、特、新、优农产品, 初步形成了粮油、水产品、茧丝绸、果品、竹林、畜禽、蔬菜、茶叶、食用菌、花卉等主导产业。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大量兴起;建成了一大批特色农业基地和农业示范园区。随着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提高了浙江农产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占有额, 提高了农业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带动力。

二、浙江农产品流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从总体上分析, 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低, 管理落后, 经营粗放, 竞争力不强等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还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环境, 也影响了浙江的“新农村”建设。当前, 影响和制约浙江农产品流通的因素和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重视不够, 宏观调控手段不力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但是, 普遍存在着重生产轻流通的现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和短缺经济年代中形成的抓农业就是抓粮食、抓粮食就是抓产量的观念和做法还没有完全改变, 生产与流通严重脱节, 对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趋势了解不多。现有农产品流通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及市场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 没有为农产品流通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政府缺乏对全省农产品流通长远的、整体的规划, 对农产品流通企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不够, 更缺少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

2、组织化程度低, 流通渠道不畅

农业生产和经营特点决定了农产品流通必须形成网络密布、分工有序、组织严密的营销体系, 才能做到货畅其流, 也才能充分发挥农产品的资源效益。然而, 近年来, 浙江农产品卖难现象时有发生。同时, 还有不少耕地撂荒, 农产品生产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商品优势。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 流通组织化程度低。从浙江经济普查的结果看, 除少数农产品外贸企业外, 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专业化程度低, 缺乏深购远销能力, 难以做到农产品“大进大出”, 制约了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同时, 受传统体制的影响, 农产品产销脱节, 农、工、贸企业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合作, 农产品流通, 缺少龙头企业和严密的营销组织体系。

3、营销方式落后, 经营粗放化

浙江大量农产品靠贩销户自发组织, 分散经营, 盲目性大。各类农贸市场虽然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 但其功能只是为经营户提供了一个经营场地, 大多数设施简陋, 脏乱现象普遍存在, 经营档次较低, 商品质量欠佳, 交易方式传统, 品牌农产品缺乏原产地保护措施, 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营销方式落后, 缺少深加工和精加工, 农产品产量的75%以上以鲜销为主, 附加值不高。

4、基础设施薄弱, 物流效率低下

农产品流通自身具有数量大、品种多、体积大、价值低、季节性强、技术要求高等特点。然而, 目前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薄弱, 农产品专用仓库、冷藏库、保鲜库严重不足。技术含量高、上规模的农产品仓储设施基本没有。由于缺少快速高效的物流体系, 缺少专业运输工具, 不少农产品, 特别是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耗大, 只能地产地销, 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比例不到25%。如目前全省食品消费量约900亿元 (不含鲜销) , 而食品工业总产值只有400多亿元, 不足消费量的一半。肉制品加工只有肉类总产量的7%左右, 水果加工量只有总产量的9%左右, 蔬菜加工只有总产量的6%左右。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程度低, 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

三、构建浙江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战略规划

1、以产业化为依托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

要解决农产品的出路问题, 既不能走传统的供销社老路, 也不能单靠“公司+农户”一种模式。在各类农产品的经营中, 农民最关心的是农产品的出路和价格。为确保农产品出路, 维护农民利益, 应由从事同一产品或产业的农户和企业, 自行组织专业农副产品产销协会, 如粮食产销协会、水果产销协会、水产养殖业产销协会等, 以现有的浙西南蚕桑、浙东南蔬菜、浙北油菜、浙中茶果等产业带为依托, 以产品为纽带, 以市场为目标, 结成指导生产、推广技术、协调关系、连结市场、组织营销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 将农业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通过产业链的整合, 以延伸农村产业链条, 拓展农产品市场半径, 形成网络化的社会生产模式, 以产业利润吸引农业龙头企业、各种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加、运销大户参于农产品经营, 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以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2、以标准化为理念建立现代农产品流通的有序规则

标准化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的全过程, 是一系列技术活动和规则的组成。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要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生产量, 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 建立一批“三品”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 生产基地, 使农民通过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达到增收的目的。二要全面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求, 加快与农产品质量相关的品种、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产品质量与安全、包装标识与贮运、检测检疫技术等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三是抓好农产品市场的法规体系建设。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抓紧制订农产品市场的地方性法规, 从法律法规上规范企业化的农产品市场组织和交易行为, 促使入市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 在此基础上促进浙江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立。

3、以金融保险为核心建立农产品流通的扶持与保障体系

资金融通困难以及农业发展资源禀赋的先天不足, 制约了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的扩大及各类经营组织实力的提升。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迫切需要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与支持, 对于公益性或事业性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 应由财政拨款;经营性项目的建设, 应通过市场化运作, 通过招商引资, 鼓励和引导国内外有实力的工商企业进行投资。政府在政策、信贷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扶持。同时, 大力发展农村现代金融业。一是要发展银行、信用等金融组织, 重点支持信用、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和农户, 使资金发挥作用, 滚动发展;二是要发展农村保险业, 因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 自然灾害频繁, 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 抗灾能力弱, 客观上需要通过保险来转移风险, 如由政府设立农业产业化风险基金, 保险公司参与风险担保, 在市场价格发生波动时, 政府动用基金对农户或龙头企业进行部分价格补贴以达到稳定渠道合作关系, 弱化市场和自然风险对合作关系的负面影响, 完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

四、推进浙江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策略措施

1、以产业化发展方向规范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是发展农产品流通的基础和资源保证。浙江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建设要根据各县市的区域农业发展规划, 凭借自身资源和市场优势, 发展主导产业, 培育特色品种、优良品种和错季上市的品种, 通过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重点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促进农业和基地、农户的有效联结, 强化企业对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带动作用;二是加强对农民的组织和引导, 以发展订单农业等形式吸收基地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并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三是着力抓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 努力提高农产品基地建设过程中的科技应用水平, 克服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相互脱节的弊端, 建立农业科研、推广、生产一体化新机制,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四是加强对基地农户的技术培训, 重点提高规模化基地种养大户的科技素质, 培养一批骨干农民。

2、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物流配套系统

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和物流配送系统, 对于具有易腐性、单位体积大、经济价值低等特点的农产品来说至关重要。借鉴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建设的相关经验, 针对目前浙江农产品物流发展处于初期阶段这一特点, 物流企业应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办法, 打破所有制、地域、行业界限, 加快培育一批大型流通企业集团, 立足集中打造内带农户, 外联国际、国内市场的果菜业发展平台, 建成集商品集散、仓储保鲜、加工运输、信息传递、农资服务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 从而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 形成农村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3、以现代流通方式拓展国内外零售市场

以现代流通方式拓展国内农产品零售市场, 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 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 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加工企业直接向超市、社区菜市场、便利店等配送产品。经过3-5年的经营, 逐渐形成超市、便利店直接从产地采购各类农产品, 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 努力提高农产品在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中的经营比重, 以现代流通方式拓展国内农产品零售市场。其次, 积极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 着力扩大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出口;强化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 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 加强对外谈判和交涉, 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努力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

4、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农产品营销公司

目前国内市场存在着农产品进超市难、超市采购农产品难的“两难”现象, 究其原因:一是超市经营农产品需要品种齐全、长期、稳定的供应商, 而浙江目前经营农产品的企业虽很多, 但经营规模小、品种少, 缺少相应的品牌推广能力。二是由于农产品进超市“门槛”太高, 超市不仅提取一定比例的利润, 还要收取进场费、条码费, 卖不出去的农产品要求退回, 货款结算又不及时, 一来二去就只能走传统的市场销售之路。解决“两难”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以经营农产品的龙头企业为核心, 把品牌蔬菜、品牌水果、品牌水产品等企业各自的拳头产品链接起来, 实施强强联合, 组建成农产品营销公司或营销集团, 形成一个大的供货系统, 以满足大型连锁超市尤其是跨国连锁超市对农产品经营的供货要求。也只有大型的农产品营销公司才具备对各类农产品可根据连锁超市的经营需求进行分拣、包装及深加工的功能。因此, 组建大型的农产品营销公司是实现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的根本途径之一。

总之, 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既要适应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潮流, 又要因地制宜, 在充分发挥现有条件与设施的基础上逐渐推进。

参考文献

[1]刘飞翔, 夏文顶.关于福建构建现代农村流通服务体系的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 2006, (3) .

[2]张闯, 夏春玉.农产品流通渠道:权力结构与组织体系的构建[J].农业经济问题, 2005, (7) .

[3]周力, 周革非, 张楠.加快构建我国农村现代市场流通体系[J].商业经济文荟, 2005, (4) .

城镇化与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 篇9

关键词:城镇化,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

鲜活农产品是指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鲜蔬菜、水果、水产品, 活的畜禽, 新鲜的肉、蛋、奶。鲜活农产品占据消费者日常饮食的重要比例, 是人们身体的重要营养来源。良好畅通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有助于保障消费的权益, 降低人民生活成本, 对于形成良好的商业环境和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 城镇化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到2020年, 常住城镇人口达到60%左右, 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城镇化将带来大量新增城镇人口, 人民收入水平提高,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区域经济更具有活力。这都将对我国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产生巨大影响, 现有的流通体系需要改造和进一步优化发展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城镇化的推进对鲜活农产品流通的影响

1. 生产基地远离城区。

不论是旧有的摊大饼外延式的城镇化, 还是注重质量的新型城镇化, 都不可避免的带来城市规模的扩大, 建设用地的扩张。加之最近几年异常火爆的房地产市场, 促使许多原本种植蔬菜瓜果的城郊土地被一片片工业园区和商业住宅所覆盖, 造成了鲜活农产品生产进一步远离城区的趋势。而且由于农民追求规模经济和农产品定价权, 鲜活农产品的种植品种呈现出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2. 消费需求增加, 同时更加注重品质。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量的变化, 更是质的变化。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鲜活农产品市场快速发展。其发展也表现为量和质的双重发展:一是需求量急剧增加, 二是消费者对鲜活农产品的新鲜, 卫生, 安全等属性要求在不断提高, 消费品类也日益增多。比如, 先前对一些低收入消费者来说昂贵的蔬菜水果, 在其收入不断提高的过程中, 这些蔬菜水果会出现在他们的消费范围之内。另外一些消费者要求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的时令蔬菜, 反季节蔬菜市场需求旺盛。

3. 消费区域集中化, 跨区域流通比例明显增加。

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促使人口发生大规模的流动。首先是农业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其次是内地不发达地区人口向沿海发达城市聚集。这些人口集聚区对鲜活农产品的需求非常集中。加之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结构的不同, 我国的鲜活农产品流通呈现出集中生产和跨区域流通的格局。这种格局促进了长距离, 大规模的现代物流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集聚, 导致了生产和消费的集中, 对我国现有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提出了挑战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在现有的流通体系下, 各种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部分品类的总量失衡和部分地区的结构性失衡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买贵卖难问题交叉出现, 给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现有的流通渠道和环节反映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相对薄弱的问题。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要符合未来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对策

1. 建立以供应链管理模式为主的多元化流通渠道。

典型的鲜活农产品流通的渠道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为代表的主要以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相结合的传统渠道模式。这种传统模式的根源是我国个体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它的不利之处在于流通环节过多, 要经过生产、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一系列环节。多层次的流通环节使鲜活农产品被层层加价, 并且由于鲜活农产品易腐易烂的特性, 造成了不必要的损耗, 消费者面临的最终价格远远高于原始价格。在这种流通过程中, 由于市场参与者的自利性, 各个环节的流通主体缺乏统一管理, 造就市场秩序混乱, 质量和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二是以美欧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模式是在采摘地建立配送中心, 把鲜活农产品直接运送到超市或农贸市场。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流通环节明显减少, 农产品损耗和被加价的程度降低。这种流通模式能够根据市场需要组织和安排生产, 降低了个体经营者的盲目性。然而, 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的具体国情决定了传统的批发市场模式在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地位不会轻易发生改变。批发模式适合中国国情, 能够满足当前中国农业个体经营者的经营和消费者的消费需要。因此, 建立适合不同生产经营情况的多元化流通渠道, 形成相互竞争和优势互补的渠道格局, 确保鲜活农产品供应的规模和质量。

2. 大力发展冷链技术和冷链物流。

冷链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持鲜活农产品的自然属性, 是鲜活农产品流通的关键节点。伴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 消费者和经营者愈加重视鲜活农产品的鲜活性和卫生要求, 冷链物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重视。冷链是为保持新鲜食品和冷冻食品的品质, 使其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 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配有专门设备的物流网络。就鲜活农产品而言, 冷链物流能够保证质量, 减少损耗。冷链技术也有助于调节季节性和突发性需求不足, 缓解市场价格波动。由于鲜活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时空的非统一性, 必须有先进的冷链技术来保证最终质量。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农产品的贮藏, 保鲜技术的应用和研发。虽然我国鲜活农产品市场规模庞大, 但是由于冷链技术发展晚, 基础设施落后, 加之先前不重视, 造成冷链物流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 加快发展冷链物流, 迫在眉睫。冷链物流的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推进。政府需要加大冷链运输和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 出台优惠政策, 比如土地政策, 财政政策等鼓励冷藏配送中心的建设。流通企业要提高自主发展意识, 主动参与冷链物流的发展, 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

3. 解决不通畅的跨区域流通矛盾。

人口集聚和生产外延现象导致了鲜活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进一步分离, 加大了跨区域流通的比重。区域不畅表现为市场分割、基础设施落后、绿色通道受阻等问题, 以及这些问题带来的部分地区农产品供求失衡, 价格上涨。这些问题阻碍着全国农产品跨区域流通的顺利进行。干扰流通顺畅的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市场分割问题, 造成市场机制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不到应有的调节作用。未来促进区域间经济健康发展, 解决市场分割, 关键途径是转变政府职能, 正确利用和发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其根本在于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实现程度。为了搞活流通, 全国范围内农产品流通必须通过整合实现一体化。具体而言, 在基础设施方面, 抓住国家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 形成水路、公路、铁路三位一体的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发展仓储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在市场建设方面, 规范不同的流通主体和流通渠道, 保证绿色通道政策的顺利实施, 以确保鲜活农产品能够安全、高效地在不同区域流通。

4. 以公益性促进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鲜活农产品是人们身体营养的重要来源, 其价格波动关系着社会中的每一个消费者。建设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 社会效益应是第一目标。然而, 市场主体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其参与鲜活农产品流通所追求的最大化商业利润, 与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所追求的社会效益产生了直接冲突。商业利润的最大化实现, 有利于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 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建设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积极性。政府应采用补偿经营者的办法解决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冲突。目前, 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政府公益性投入明显不足。在经济活动中政府作为市场缺陷的补充, 应积极参与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合理补偿商业主体的利润要求, 加大公益性投入, 尤其需要关注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销售终端和批发市场的公益性投入。政府投入有助于渠道畅通, 流通顺利进行, 使生产者得到合理的收入, 消费者以适当的价格买到鲜活农产品, 起到促进物价稳定和社会安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永生.国外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比较及其启示[J].山西财经学院学报, 1988, 02:23-26.

农产品流通体系 篇10

近几年来, 由于技术的进步, 农产品产量有了显著的增长, 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以“买难卖难”为代表的农产品流通问题凸显。中央1 号文件亦连续聚焦与农产品流通问题, 2013 年, 提出“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2014 年提出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和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 2015 年指出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这些文件的出台都反应出我国当下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仍有大量问题有待解决, 对我国各地区的农产品流通进行效率评价分析, 为提高流通效率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相关研究综述

1901 年, GF.Growell首次对农产品配送成本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首开了农产品流通领域研究的先河。Fred E. Clark指出从社会公众的角度出发, 服务水平和成本上是研究营销效率要考察的重点;Baker M.J在研究农产品的物流效率中指出中间商在农产品流通过程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其专业化程度对物流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许文富在研究在对农产品流通市场绩效过程中, 基于市场行为理论和绩效评价理论, 提出了农产品市场绩效的衡量方法。李俊阳、余鹏对流通效率的测度进行了研究, 指出流通的时间和资源的消耗比率是衡量其效率的主要方面。欧阳小迅和黄福华运用面板数据对28 个省市地区的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了测算, 认为各地区间的效率差异比较大, 且整体水平并不高。孙剑基于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了研究, 并做了趋势分析, 结果表明, 在未来的几年中, 效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 但整体呈上升的趋势;王仁祥基于“投入- 产出”的思想, 根据生产前沿面理论对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了研究, 构建了相关模型, 并通过相关的数据, 对不同地区的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了评价。

总的来说, 国内外学者在对农产品流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都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且以定性研究居多。农产品流通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健全和完善这一系统需要对其效率进行定量的评测, 并根据具体情况找出影响流通效率主要因素, 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对策建议。

3 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评价指标选取

对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 本文将其定义为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 流通投入与流通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

根据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当前状况和各构成要素的特点, 结合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 本文综合考虑了数据的可获性, 对指标进行了选取, 结果如表1 所示:

4 模型选取

DEA方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查恩斯 (A.Charnes) 、 库伯 (W.W.Cooper) 和罗兹 (E.Rhodes) 以相对有效性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期中CCR和BCC模型最常见的两种模型, BCC模型为规模收益可变模型, CCR为规模报酬不变模型。当厂商以最优规模的情况进行运营时, CCR模型则比较切合。由于每个地区所出环境有所差异, 所以本文假设各地区的流通效率模型中规模报酬可变, 故选BCC模型。

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 每个决策单元DUMj (j=1, 2, …, n) 有m种投入和s中产出, 分别投入变量Xi (i=1, 2, …, m) 和产出变量Yr (r=1, 2, …, s) 表示。Xij >0 表示第j决策单元的第i中类型的投入量;Yrj >0 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的第r种类型的产出量;对每一个决策单元, 投入导向下的BCC模型就可以表示如下:

式中 θ 为决策单元DUM0 的有效值, λj为相对于DUM0 重新构造一个有效DUM的组合比例, S- 和S+ 为松弛变量。

在本文的研究中, 收集了31 个省市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所以则有, =31, m=3, s=2, θ 为每个地区的效率有效值。

5 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实证分析

基于DEA的BCC模型, 以投入导向型, 对全国31 个省市地区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进行评价。数据来源:2010 年~2014 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农业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处理, 评价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中的crste、vrste和scale分别代表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irs表示规模报酬递增, drs表示规模报酬递减。

由表2 可知, 有6 个地区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1。对比各效率指标可知, 综合效率的最低值为0.388, 均值为0.743, 期中有四个地区的综合效率值低于0.5, 这说明各地区的体系发展不平衡, 地区间的效率差异大;规模效率最低值为0.48, 均值为0.912, 仅青海省的规模效率值低于0.5, 27 个省市的值都处于0.8 以上, 差距较小。

为了进一步了解地区间的差异, 本文对DEA的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

根据聚类是变量间不应该高度相关的原则, 又因综合效率 (crst) = 技术效率 (vrst) * 规模效率 (scal) , 所以技术效率在聚类是不做为变量进行分析。

借助SPSS软件, 以Q型聚类对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聚类方法选择离差平方和法, 距离测度采用平方欧式距离 (Euclidean distance) 。根据聚类表的聚合系数和分类数, 做出二者关系, 如图1 所示

由图可知, 曲线在分类数为5 和6 时变化趋势趋于平缓, 为了对比方便, 因此将评价分为5 类分析比较合适。结合图2 聚合分析树状图, 得出分类表3

北京等9 各省市处于第一类地区, 其体系效率处于样本区域的领先水平, 其综合效率、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的均值分别为0.972、1、0.971, 比样本均值分别高0.229、0.185、0.59。第一类地区的9 个省市的显著特点为其技术效率均为1, 北京、天津和江苏三省市的规模效率较低, 其规模报酬呈递增趋势, 要提高这三个地区的综合效率途径应为:保持技术效率领先的基础上, 适当提高其规模效率。第一类的这9 个省市中, 每个省市都有自身的流通优势, 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和广东地区的经济水平、交通能力和信息化程度都处于领跑全国各地区的位置;山东和河南两省为人口大省, 其人力资源丰富, 且为全国农业大省, 有着较为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黑龙江虽然在交通和信息两个方面较其它省市较为落后, 但其有强大的重工业基础和辽阔的土地资源以及丰富的水、森林资源。

第二类地区的7 个省市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处于样本地区中上游水平, 其综合效率、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的均值分别为0.859、0.894、0.965, 较样本均值高0.116、0.079、0.053。第二类地区最显著的特点是其规模效率较高, 除了规模效率为1 的吉林省外, 其它地区的规模报酬都呈递减趋势;这一区域的技术效率水平处于样本地区中较为先进的位置 (其均值高出样本的7.9个百分点) , 但仍无法和其较高的规模效率相匹配, 使得规模报酬呈递减趋势。提高第二类地区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应重点考虑其资源配置能力, 以提高纯技术效率为重点, 适当调整其规模效率。第二类地区较第一类地区而言, 其基础设施上处于下方, 但各地区仍可以凭借各自优势, 处于样本中较领先的水平:如, 河北有着较发达的交通系统, 湖南、福建其经济水平和信息化水平都处于较为优势的地位, 吉林、内蒙、四川和辽宁四个地区, 有着较好的农业基础和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

第三类地区的5 省, 其综合效率、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的均值分别为0.650、0.708 和0.923。综合效率和技术效率分别低于样本均值的0.093 和0.107, 但规模效率处于较为优势的地位, 高于样本均值的0.01。江西省的规模效率为1, 新疆的0.883, 其规模报酬递增, 其它三省的规模报酬呈递减趋势。这类地区处于样本地区中的一般水平, 较前面两类地区而言, 其在经济和信息等方面并无明显的优势, 农业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第四类地区有6 个省市, 这类地区的特点是:其规模效率较高, 但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都处于劣势地位。其三项效率均值为0.517、0.523 和0.968。其中综合效率和技术效率较样本区域均值分别0.226 和0.293, 其规模效率均值高于样本均值0.055。第四类地区其高规模效率, 且规模报酬呈递减趋势, 由于纯技术效率明显落后于前三类地区, 故在提高其综合效率时, 应重点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提升纯技术效率, 保持其规模优势。第四类地区, 除重庆外的五个省 (自治区) 都属于以农业为主的省份, 在经济和交通设施水平上都处于较低的位置, 基础设施薄弱。

第五类地区4 个省的特点为:规模效率较低, 技术效率稍高, 综合效率处于较为低值区域。其综合效率均值和规模效率均值低于样本均值的0.26 和0.319, 技术效率高于全国的0.016。其综合效率和样本均值的差值主要是其规模效率过低, 其规模报酬都呈递增趋势。故此类地区的流通效率提升路径应是在保持技术优势的基础上, 重点提升规模。

6 结论

本文基于前工作研究的基础上, 对农产品流通体系效率评价指标进行了选取, 借助DEA模型, 以31 个省市地区的相关数据为样本, 对这些地区的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表明我国各地区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不均衡, 纯技术效率值域区间大, 规模效率值波动较小。并基于评价的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 进一步分析各地区间的差异。分析结果表面, 依据效率值的差别而得的分类地区间在经济、交通、信息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如, 第一类地区其经济、交通和信息水平等方面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第五类其农产品流通规模较小。

本文对全国31 地区的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评价, 并将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 指出了各地区的农产品流通效率差异。但要对农产品流通体系进行优化研究还需要根据各地区的差异进行影响效率的因素的选取, 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所选取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找出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的主要因素, 才能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李骏阳, 余鹏.对我国流通效率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9 (11) .

[2]欧阳小迅, 黄福华.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度量及其决定因素:2000-2009[J].农业技术经济, 2011 (2) .

[3]孙剑.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测评与演进趋势——基于1998~2009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 2011 (5) .

农产品流通体系 篇11

关键词: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52.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2.003

农产品作为大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它的生产与流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问题。2015年1月辽宁省政府出台了《辽宁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方案》,就是旨在保证农产品良性流通及其質量安全。

1 做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锦州市作为农产品产销大市,近年来在粮食生产、设施农业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产出产品辐射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京津冀地区。2015年锦州市粮食作物春播面积达到574万亩,预期粮食产量50亿斤。到2015年末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374万亩。同时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率达到65%以上。另外,在“一县一业”发展方面,黑山蛋鸡、北镇葡萄、义县奶牛和凌海生猪养殖也都取得了快速发展,其中义县2015年共建奶牛小区20个,存栏优质奶牛7.6万头,产出优质原料奶15.28万吨;北镇的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年产量33万吨。为了使产能更好地转换成产值,加快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可以说既是现实所需,更是惠民之要。

2 目前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锦州市的农产品产销链条和流通体系还不完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滞后。目前锦州市农产品交易市场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品集散量有限,辐射能力弱,缺乏整体规划。且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完善、信息服务等“软环境”条件薄弱。政府部门难以把握市场动态,进行及时实施有效的调控管理。

二是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低,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农产品流通模式处于现货交易的原始集散阶段,订单农业、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模式处于起步阶段,农民自销仍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力量。另外,农村经纪人主要由农民直接转变而来,普遍对市场行情、政策信息认识不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而农村合作组织受资金、技术等因素制约,大多运作困难,难以有效组织农民参与到流通环节中。

三是缺乏精准的市场信息引导。由于农产品市场分析预测滞后,导致市场需求与农民生产二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农民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往往出现“什么产品价高,农民就种什么,种了什么产品,什么产品就难卖”的尴尬局面。

3 做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对策

锦州市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应立足于提高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标准化水平,逐步形成以农产品物流、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为先导,以批发市场和大型物流配送中心为骨干,以超市、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为基础的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3.1 努力提升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功能与档次

一是要依托农产品重点产区和销区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跨区域、综合性大型现代化农产品交易中心,利用中心的核心配送功能,直接将农产品送到零售终端;二是要积极引导有潜力的农产品流通市场或交易中心发展自建自营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产销一体化经营,将农产品以直供方式直接配送到零售终端;三是要鼓励农产品流通市场或交易中心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进行自律检测,确保其农产品质量安全。

3.2 加快建立新型农产品零售网络

一是要在“蔬菜”直通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社区蔬菜便利店,通过“网点+基地”、“网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逐步建立社区自动取货柜、周末蔬菜直销市场等零售网点;二是要打造具有产地支撑的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让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地头直达餐桌”的全新流通模式;三是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标准化,通过制定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引导农民和营销企业按统一标准对农产品进行分等级包装上市。

3.3 着力构建农产品流通的组织体系

要推进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着力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并使之与农户通过订单、入股等方式建立紧密联系,进而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和组织化程度。积极扶持市场中介组织发展(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以“金农网”、“农信通”等农产品信息平台为依托,适时发布农产品市场行情和政策信息,并通过商业银行“微小企业贷款”的方式加大对中介组织的资金扶持力度,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3.4 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

要鼓励农产品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立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推动其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同时着力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流通体系,推动多种模式的农产品冷链体系的快速发展,不断完善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条件。

3.5 积极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管理标准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一是要以《辽宁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方案》为基础,编制符合锦州市农产品流通市场发展的农产品流通标准体系,同时尽早出台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条例;二是要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准入制度,把好农产品进入市场前的检测关,对于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不仅不准进入市场,还要依法进行无害化处理或监督销毁;三是鼓励农产品企业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重点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市场”的发展模式,建立诚信档案,对于违法失信的企业要列入“黑名单”。

参考文献

[1] 刘芝绅,朱海,黄辑.辽宁省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02).

[2] 徐从才,唐成伟.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04).

[3] 赵艳丽,嵇国平,谭祖飞.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和新思路[J].物流科技,2004,(09).

农产品流通体系 篇12

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内容。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采取现代组织方式,为农产品流通提供服务系统的总称。它是利用现代技术、现代营销方法和营销理念应用到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以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发展,建立现代化、信息化的流通体系。

一、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构成

一个现代、高效率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必须具备规范和健全的市场体系、形式多样的市场主体、现代的流通网络信息体系和现代管理机制。

(一)规范和健全的市场体系是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发展的载体

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是以规范健全的市场体系为基础的,应建立纵横交错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不同的市场类型对促进流通、合理定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最有效促进流通和合理定价的角度看,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尤其不可或缺。将国内市场还要和国际市场接轨,建立与WTO农业规则相适应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国际市场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顺畅地传递到国内。

(二)形式多样的市场流通主体是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发展的基础

参与农产品市场流通活动的个人和组织都是市场主体,市场主体的实力和发育水平是农产品市场整体功能发挥的关键。流通市场主体包括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如农业流通龙头企业、代理商、农产品流通合作社、农民协会、经纪人队伍等,他们是农产品市场顺畅运行、市场机制运作所必要的支持和保障系统。

(三)灵敏通畅的网络信息体系是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发展的平台

要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和交易者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候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使农产品信息网络成为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保持市场平稳运行的重要手段。

(四)全面高效的管理机制是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发展的保障

在农产品流通过程必须建立现代管理机制,并以此为保障,建立农产品准入制度,以标准化的农产品为通行证和标的物,保证现代交易方式顺利、高效进行。从政府角度,要完善营销服务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农业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

二、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构建的原则

1.科学性与现实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客观真实地反映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状和运行效率。同时,指标体系的建立也要考虑现实性原则,达到真实、可靠的测度评价。

2.系统整体性原则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指标体系既要考虑数量、结构性指标,又要考虑质量、效益性指标;既要注意指标的综合性,又要突出重点指标的主导性。

3.可操作性原则

由于不同的区域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特点不同, 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重点也就不同。而要对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水平进行比较,就要求指标具有统一性,尽量选择具有共同性的综合性指标,力求数据的可操作性。

4.可行性原则

在实践中,基于一些客观原因,有些采样数据是无法获取的,或者获取这些样本需要花费较大的成本,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必须遵循可行性原则。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应包括:市场体系、市场主体、信息体系、管理机制四个一级指标,十六个二级指标,一百一十九个三级指标。

1.市场体系

农产品市场体系,是流通领域内农产品经营、交易、管理、服务等组织系统与结构形式的总和,是沟通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

农产品市场体系应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集贸市场、农产品期货市场、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四个二级指标,前三个为结构性指标,后一个为运行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下又都包括一些对二级指标描述评价的三级指标。

2.市场主体

农产品市场主体是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的关键要素,是推动农产品市场运行的主要力量。在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过程中,培育市场主体的任务最为艰巨,也最为迫切,必须作为重点首先突破。

农产品市场主体应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农户个体四个二级指标,前三个为牵动性指标,后一个为基础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下又都包括一些对二级指标描述评价的三级指标。

3.信息体系

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的健全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运行效率的重要标志。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可以减少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降低运销成本,促进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良性运作,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应包括:农产品信息网络、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交易方式四个二级指标,前两个为基础性指标,后两个为模式、方法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下又都包括一些对二级指标描述评价的三级指标。

4.管理机制

农产品营销管理机制的理顺是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完善、制定农产品营销法律法规;制定农产品营销宏观调控制度;对农产品营销实行一体化管理;积极利用WTO规则,加大对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平台,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加工贸易企业提供形式多样的营销促销服务。

农产品营销管理机制应包括:农产品市场政策法规、农产品营销调控制度、农产品营销管理机构、农产品促销服务四个二级指标,前两个为政策依据性指标,中间一个为主体性指标,后一个为内容方面指标。每个二级指标下又都包括一些对二级指标描述评价的三级指标。

以上只是初步的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各项数据的获取,可以根据行业统计报告和企业统计数据,确定各项指标具体数值。将非定量指标定量化,对这类非量化指标可采用德尔菲法即通过调查问卷得分计算取得。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各项指标的权重,确定标准值,才能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最终根据递推公式计算总体评价结果。

摘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水平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研究课题,建立一个实用的、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对于我们描述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完善状况,正确测评、认识、把握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创新带来的竞争力提升并对其进行比较,监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创新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体系,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张文松,邬文兵.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架构[J].科技导报,2004(12).

上一篇:电力系统技术发展下一篇:积极面对电子政务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