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2024-10-24

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精选8篇)

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篇1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以对个体的深度研究为基础,反过来它又可以应用于个体。心理分析论所作的假设是有关所有的人,但它特别关注个体差异研究以及个体整体功能的研究。此外,精神分析足以代表心理动力论,十分重视各种力量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性。在精神分析论里,行为是各种动机、驱力、需要及冲突之间斗争与妥协的结果。行为能够直接地或通过一种微妙的、伪装的方式来体现动机。同样的行为能够满足不同人的不同动机,或同一个人的不同动机。例如,进食能满足饥饿者的需要,也能象征性地满足爱的需要;或是精神分析者满足帮助他人的需要,满足发现心理功能的新方面的愿望,满足对他人私生活的好奇,又或者是这些或那样动机的复合组成。医生在满足帮助他人的需要的同时,也能够解决病人由于疾病与躯体伤害所引起的焦虑。因此,任何行为和目标能在同一时刻满足各种不同动机。行为的这种性质是人格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的主要特征。最后,行为发生在不同的觉知层面上,个体于是或多或少会觉察到自己各种行为背后的力量。

精神分析关于人的观点,其核心即把人看作是一个能量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能量由此流出,由此转移,或象水坝挡水一样积累起来。总之,能量是有限的,倘若以某种方式释放了,则以其它方式释放的能量也就相应地减少。人用于文化目的的能量抽取自性目的的能量,反之亦然。如果能量在某一表现渠道受阻,他就会发现其它途径,通常是阻碍最少的途径。所有行为的目标都是享乐,也就是紧张的减除或能量的释放。

除了把人看作是一个能量系统之外,还认为人是受性和攻击的本能所驱使。弗洛伊德之所以认为攻击在人类行为中很重要,主要是基于观察,但对观察所作的解释,可见他的哲学观。在漫长而血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弗洛伊德在1920 年出版了他关于攻击和死之本能的理论。

除了强调攻击驱欲之外,弗洛伊德还极为强调性驱力,以及这些驱力的表现与社会之间的冲突。重视性表现的压抑,似乎和弗洛伊德及其病人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有关。弗洛伊德认为,追求愉悦的人也就处在与社会、文明相冲突的状况之中。人依据“快乐原则”而作用,寻求各种欲望“毫无约束的满足”。然而,这样的运作方式与社会和外部世界的要求背道而驰。原本要释放在追求快乐与满足的能量,现在必然被压抑并且遵循着符合社会目标的途径。弗洛伊德相信科学活动、艺术追求,实际上全部的文化产物,都是性与攻击的能量以较为直接方式表现受阻时的表现形式。个体与社会冲突的另一种可能的结果是痛苦和神经症。

总而言之,人是一个能量系统,为性及攻击的驱力所驱动,朝向快乐的追 求而运作(紧张的减除),遵循规律的法则而发挥功能,但是经常意识不到行 为的决定力量,并且基本上与社会对本能表现的限制相冲突。

弗洛伊德自己否认他的精神分析论与哲学有任何关系,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弗洛伊德发现哲学家的思想远离科学的严密性,他把精神分析看是心理学 的一支,科学的一部分。

弗洛伊德建立了一个完备的人格理论,但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所进行的观 察。他明白理论终将会改变,也明白精神分析论对科学心理学的终极贡献就是 他所进行的观察,弗洛伊德的观察主要是以对病人的分析为基础的,而且他几乎不用数理的方法在实验室里验证精神分析的一些原理。

精神分析这个词有三个含义:一种人格理论,一种治疗方法以及一种研究技术。

依据精神分析论的观点,精神生活能够以我们对现象觉知到的层次来描述:意识与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觉察到的现象有关;前意识与只要我们注意就能觉察到的现象有关;潜意识则与我们没有觉察到,并且也不可能觉察到的现象有关,除非在某些特殊的情境下。通过分析梦、口误、神经症、心理症、艺术作品以及宗教仪式等现象,弗洛伊德试图理解潜意识的本质。他发现,在精神生活中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潜意识是不合逻辑的,没有时间观念的,也没有空间观念。潜意识中的现象有流动性和可塑性,这在我们理性而清醒的生活中是观察不到的。但在梦中、在精神病患者的心理表现中,潜意识的表现就变得非常清晰。

1923 年弗洛伊德建立起了精神分析更为正式的结构模式,这一模式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概念来界定,它们代表了人类心理功能的不同侧面。依据理论,本我代表一切驱力能量的来源。个人心理功能的能量起源于生与死的本能,或者是性与攻击的本能,本我依据快乐原则来获得,即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和本我正好相反的是超我,这一结构的功能在于控制行为以符合社会规范,对好的行为给予奖赏,对坏的行为给予惩罚。超我有时在非常原始的层面作用,因此相当不合现实原则,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能分辨思想和行动,只要想到某些事情,即使没有导致行动,也会有内疚感。理论中第三个结构概念是自我。本我追求快乐,超我追求完美,而自我则追求现实。自我的功能就是根据现实和超我的要求,来表达并满足本我的愿望。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则依据现实原则——本能的满足要延迟到适当的时机,这时将获得最大的快乐并遭受最小的痛苦及否定性结果。依据现实原则,本我的能量可以被阻碍,转移,或者是慢慢地释放,这都得根据现实的要求和良知而定。

弗洛伊德把人看作一个能量系统,所遵循的法则和其它能量系统相同。能量的表现形式可以改变或转移,但本质上还是相同的能量。在这样一个理论构架之下,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过程观点,也与能量的表现、受阻或转移的方式有关。根据理论,所有心理能量的来源都存在于躯体内部的兴奋状态,正寻求表现并消除紧张。这种状态称为本能或者称为驱力,它们是不间断的、不可避免的力量。将本能分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前者包括先前的自我本能和性的本能,后者是指个体具有一种返回无机状态的目的。生之本能的能量称为力比多。死之本能一直是理论中争议较多且最不易接受的一部分,而多数分析学家更多地用侵犯性本能来代替。性本能和侵犯性本能都被看作是本我的一部分。在精神分析论中,本能的特点是朝向紧张的立即解除并以获得满足和快乐为目标。满足的途径是通过外部剌激或物体。精神分析中的所有过程都能够被描述为能量投入到某一事物,(称为“宣泄”,译注)或抑制能量的投入(称为“反宣泄”,译注)。后者即抑制本能的满足,由于这一过程会消耗能量,所以经常努力抑制的人,后来也会感到疲乏和厌倦。本能的表现与抑制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精神分析论的动力学基础。这里关键的概念是焦虑。在精神分析论中,焦虑是痛苦的情绪体验,代表对有机体造成的威胁或危险。个人处于这种“悬浮飘渺”的焦虑状态之中,无法把自己的紧张与外界的物体联系起来,与恐惧状态不同的是,个体确知恐惧的原因。弗洛伊德关于焦虑的理论有两个。第一个理论认为焦虑是性本能未释放的结果——受阻的力比多。在后一个理论中,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是危险正在逼近自我的信号。在此焦虑是一种自我功能,警告自我要对危险采取行动。个体发展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来对抗焦虑。我们在潜意识中发展出一些方法来曲解现实,把真实感受逐出意识之外,使我们不再感受焦虑。其中最原始的一种防御方式是投射,投射就是把自己内心不为外界接受的想法,加在别人身上,认为那是他人的想法。第二种防御机制是否认,可能是对现实的否认。另外一种对付焦虑和威胁的方法是把事件从记忆中抽取出来,或者把情感的成分从记忆或冲动的内容中抽取出来,在这种抽离(isolation)的防卫方式中,冲动,思想或行为并没有从意识中被否认,而是否认了与之相伴的情感成分。采用抽离之防卫机制的人通常也会使用抵消(undoing)之防御机制。在反向作用(reaction-formation)中,个体有了不为人接受的冲突或想法时,就以承认并表现其反面来防卫。还有一种防御机制是合理化个人对行为重新解释,使其看起来合理且易于接受。最主要、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即压抑,压抑就是把思想、观念或愿望从意识中除去。

发展理论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个人以生理发展为基础而经历的各发展阶段;第二是从发生学的观点,强调早期事件对以后一切行为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理论对思考过程的发展,强调从原发思考过程进入次级思考过程。原发思考过程是潜意识的语言,在此现实和幻想是难以分辨的。继发过程是意识的语言,是学习、思维、记忆和现实验证的语言。与些相对应的是自我,以及稍后的超我的发展。

精神分析论中的发展理论,主要是本能的发展。本能的来源在于躯体的紧张状态,大多集中在身体的特定区域,这个区域称为性感带。按照理论,躯体的主要性感带的发展和改变是由生物成因来决定的。分别有三个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对同性父母认同的发展是性器期的重大事件,并且也是一般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概念。

艾里克森是自我心理学的领袖人物,以心理社会的观点描述了发展的过程而非仅以性欲的发展来描述,划分了八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⑷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⑸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⑹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⑺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⑻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精神分析论强调早期生活事件对日后人格发展的重要性。其它理论则认为 人在整个一生中极有可能发生改变。

应用与评价

精神分析理论作为人格的临床理论,强调的是个体差异和对人的深层次研究。此外,该理论的核心是对无意识过程和动机之间相互作用的强调。本书的一 个核心主题就是人格理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反映了观察人的各种方式并与这 些方式结合在一起。此外,在某种程度上,人格理论与心理治疗或改变的方式有 所关联,理论和治疗将反映某些共同的基本假设。我们将考察精神分析的基本概 念是如何反映于对人进行评价的各种途径以及心理疾病的理解和治疗中。

评价——投射技术

虽然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了许多不同的人格测验,但是与精神分析理论联系最 紧密的当属投射技术,主要有两种投射技术:罗夏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精神分析理论与投射测验的关系可以这样来看:1.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个体差异和人格功能的复杂组织,人格被看作是一种过程,个体通过这一过程把组织和结构附着在情境的外部刺激之中。在反应的内容和结构方面,投射技术使最大限度的反应独特性成为可能。2.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无意识和防御机制的重要性,投射技术不涉及给反应提供线索的指导和刺激,并且测验的目的和对反应的解释也是隐藏的。3.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从人格各部分的相互关系获得对人格的整体理解,而并不是把行为解释为单个的部分或人格特征。为了获得对人格的整体性解释,使用投射技术的临床心理学家一般是根据测验反应的模式和组织而不是把单个的反应理解为个人的突出特征。

罗夏墨迹测验是由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编制的,罗夏认为大体上,墨迹测验的资料与对无意识及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解是有关联的,因而他本人也应用精神分析理论对被试的反应给予解释。在对罗夏测验的解释过程中,人们感兴趣的是反应或知觉形成的方式,反应的原因,以及反应的内容。符合墨迹结构的知觉表明了适应现实的良好心理功能水平。但另一方面,不符合墨迹结构的不良反应表明了不现实的幻想或奇异的想法。被试反应的内容造成了对被试人格的多种解释反应的解释并不仅仅根据一个反应,而是从整体反应结果而得出,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然而,每一个反应都对个人的人格提供了假设或可能的解释。随后再根据对其它反应的解释,整个反应模式的解释以及被试进行罗夏测验时所表现的行为的解释来检验这个假设。关于被试进行反应时的行为表现,测验者记录下所有的异常行为,并以此作为进一步解释的资料来源。

最广为使用的投射测验当属墨里和摩根编制的主题统觉测验,墨里认为,TAT 测验是用来揭示无意识的过程和被抑制的趋向。其中所包括的假设就是,被试并未意识到他们讨论的正是自己,因而他们的防御也就可以忽略了。被试在TAT 测验上的反应可以根据墨里的方法也可以根据印象来系统地记分。TAT 测验应用于人类动机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中。TAT测验假设,表达出来的幻想(TAT 图片中的故事)和潜在的动机之间,和行为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这些假设的检验得出了形形色色的结论。幻想既和行为动机的表达有关,也可看作行为动机的替代性表达。所以,举例来说,具有强烈攻击动机的人可能会在幻想(TAT 测验)及行为中表现其动机,但也有可能只在幻想而不在行为中表现出来。投射技术可以用于各种各样的研究目的,可以同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其他理论有关。

他的理论最关键部分均来源于对这些病人的观察。在研究过程中,他断定这些病人的心理功能过程和神经失调的人相比并无特殊之处,但在所有人身上,这些过程是以一种或另一种形式,或多或少地体现出来的。因而,虽然他的理论究其来源是以对病人的观察为基础,但精神分析理论也是关于人格功能的一般性理论,而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异常行为的理论。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一切心理疾病都和努力满足滞留于早期某一发展阶段 的本能有关。因而,患有心理疾病的个体仍旧寻求以婴儿的方式获得性与攻击的 满足。但由于本能的满足与过去的创伤有关,所以它将会引起的焦虑以及让自我 处于危险。因而,同样的行为就会引起快乐和痛苦这样一种冲突状态。

总结心理分析的心理疾病理论,即个人在发展中受到的阻碍和欲望与恐惧的 冲突有关。这些欲望和恐惧曾经是儿童时期生活的一个部分,现在又进入到了青 春期和成年期。焦虑是冲突引发的痛苦的体验,个人通过防御机制试图解决冲突。但是,如果冲突太激烈的话,防御机制的使用就会导致脱离现实的神经症状或精 神病。症状表现了发生在欲望(或驱力)与焦虑之间的无意识冲突。任何一种异 常行为都有冲突的存在,而这样的冲突可以追溯到儿童早期的欲望与恐惧之间的 矛盾。在这个意义上说,成人在某些条件下有些方面和孩子是相同的,如同那些 有压力的人可能会变得更加活跃、更令人讨厌。

心理分析的成长理论说明,个体的人格是由于适度的挫折而循着正常的过程来发展。在发展的特定时期,如果挫折过多或过少,人格就不能正常发展从而产生滞留现象。这样一来,无论情境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个体都会不断地重复某种行为模式。

弗洛伊德在早期以发泄催眠法来改变行为。他所持有的观点就是,将受阻的情绪释放后才能解除神经病症状。后来他发展了第二种方法称为“清醒暗示法”这种方法是弗洛伊德把手放在病人的头上,鼓励病人回忆并面对被压抑的过去的情绪经验。以后随着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兴趣渐浓,他把自由联想法作为心理分析的主要方法。在自由联想中要求病人向分析者报告浮现于脑海的每个想法,不要延迟报告,不要隐瞒不说也不要阻止任何想法进入意识状态。梦是通往无意识的“捷径”。通过自由联想,病人和分析者都能超越梦的外显内容而进入梦的潜在内容,进入表现潜意识欲望的的潜在意义

起初,弗洛伊德认为只要使潜意识的想法进入到意识状态来,就足以达到改 变及治疗的目的。这与早期强调被压抑的记忆是心理疾病的基础是相互吻合的。弗洛伊德后来认识到这不仅涉及到记忆的恢复。更确切地说,对隐藏的欲望和冲 突获得情绪上的领悟也是必要的。心理分析中治疗与改变的过程就是要抓住从前在潜意识里的情绪与欲望,并且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与这些痛苦的体验斗争。

总之,心理分析可以看成一个学习过程,在其中个体重新开始并完成被精神官能症打断的成长过程。有关的原理就是让病人在松弛的环境中,重新面对以前 不敢触及的情绪体验。所应用的方式就是利用病人情感转移的关系,并使之产生 情感转移的神经官能症。情感转移是指病人对分析师产生一种态度,就像他在早期对父母形象所表现的基本态度一样。

在早期与弗洛伊德分裂的许多分析家中,创建了自己的思想流派的理论家有 阿尔弗莱德.阿德勒和卡尔.G.荣格。他们俩都是弗洛伊德在早期的重要追随者,阿德勒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主席,而荣格则是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他 们都认为弗洛伊德过分强调了性本能因而和他发生了分歧。与荣格的分裂对弗洛 伊德来说是件痛苦的事,因为他已经把荣格视为其继承人。也有其它的理论家与 弗洛伊德决裂并创建了自己的流派。但是,阿德勒与荣格是其中最早的也是最著 名的两位。

可能弗洛伊德与阿德勒最重大的区别就在于阿德勒对社会驱力和有意识思 维的重视程度要甚于对本能的性驱力与无意识过程的重视。阿德勒在早期对器官 缺陷及其补偿感兴趣。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有某种器官缺陷感的话,他就会努力通 过加强该器官或发展其他器官来获得补偿。阿德勒理论突出的一点还有,它强调了人们怎样对自我的感受做出反应,怎样对把他们的行为引向将来的目标做出反应,以及兄弟姐妹间的出生顺序对其心理发展有怎样的影响。

荣格继阿德勒之后数年,于1914 年与弗洛伊德分裂并创建了分析心理学。与阿德勒一样,他并不赞同对性欲的过分强调。相反,荣格把力比多视为一种普 遍的生命力量。他认为性欲虽然是一种基本的能量,但力比多还包括其它追求快 乐和创造性的能量。荣格接受了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强调,但他又加进了集体潜意识的概念。按照荣格的观点,人们将过去几辈人的经验积累于集体潜意识中。集体潜意识不同于个体潜意识,人类有共同的祖先,所以集体潜意识为所有人类共享。集体潜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普遍的意象或象征,也称为原型。荣格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他强调了人们是怎样应付相反的力量之间的争斗。荣格的理论还提出了内倾与外倾两种相反的态度。每个人在与世界接触时,其中一种态度会占据优势,而另一种态度总处于劣势。

凯伦.霍妮在德国接受了正统的精神分析训练,她于1932 年移居美国。之后 不久,她与正统的精神分析理论决裂,创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与精神分析的训练 程序。霍妮与弗洛伊德最根本的分歧可能在于个体是受普遍的生物因素还是受文化因素的影响。霍妮对文化因素的重视是源于下面这三个主要方面:第一,弗洛伊德对于女性的论述使霍妮思考文化的影响作用;第二,霍妮和另一个精神分析家弗洛姆的交往使她重视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作用。第三,霍妮在治疗中发现,欧洲和美国的病人在人格结构上存在着差异,这促使她更加认识到文化因素的重要性。这些发现还使她得出如下结论:人际关系是所有健康的以及不正常的人格功能的核心。在对神经症的作用方面,霍妮强调的是个体怎样对付基本焦虑。她的神经症理论认为,患神经症的人在对付基本焦虑的三种方式上存在着冲突。这三种类型或神经症倾向被称为趋向他人,反对他人和逃避他人。三者均体现了神经症的本质特征,即个体缺乏变通性及无法实现自我潜能。

沙利文的理论被称为“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沙利文极为关注在焦虑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婴儿和母亲的早期关系的重要性。母亲在最早与婴儿的接触中,可能会把焦虑传送给孩子。因而,焦虑就其特征来说从一开始就是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的。自我是沙利文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同样有其社会起源。自我的发展来自与他人交往时所体验到的感受,以及来自孩子对他人评价的反响评价或感知。自我的重要部分,特别是与焦虑和安全体验有关的部分,包括与愉快的体验相联系的“好我”,与痛苦和安全受到威胁相联系的“坏我”,以及与难以忍受的焦虑相联系的“非我”或被拒绝的自我部分。沙利文对社会影响作用的强调贯穿于关于人的发展的所有观点之中。

对理论的评价

我们在评价精神分析理论这个人格理论时,必须记住三点。第一,我们要弄 清楚我们考察的是理论发展的早期还是晚期。虽然精神分析学在强调无意识和早 期事件这个方面一直没有多大改变,但自1900 年《梦的解析》出版到1938 年弗 洛伊德逝世的几十年间,该理论的确有了重要的发展。其次,在评价精神分析理 论时,我们要弄清楚我们考察的是理论的全部还是部分。最后,在评价精神分析理论时,我们必须把精神分析理论与精神治疗法区分开来。

弗洛伊德的重要贡献,应首推他观察的丰富性以及他对人类行为细致入微的 分析。其次是他注意到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同时也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来解释。精神分析理论强调表面上相似的行为可能有极不相同的前因,而相同的动机又可 能导致不同的行为,弗洛伊德认识到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因此他建立的理论几乎能解释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没有一个理论能像精神分析理论那样解释如此广泛的行为,也很少有理论能够注意到个人的整体功能。

从理论的整体来看,值得一提的缺点主要有两个,第一点有关精神分析理论对人的看法,第二点有关精神分析理论的科学地位。实质上,这两方面的批判都是针对精神分析理论用以解释行为的能量模式和界定概念的方式提出的严重质疑。

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篇2

所谓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 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1]。人格是一个由不同成分构成的复杂结构系统, 人格结构是人格心理学的一个范畴, 是了解人格的基本特点、类型以及对个体进行有效评估的基础。许多心理学家对人格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 如Jung的内外倾类型说, Eysenck的三因素模型, Cattell最早采用因素分析技术对人格进行描述, 并建立了人格的16PF测量工具研究。在此基础上, 西方学者发现了“大五”人格结构[2]。西方“大五”人格结构模型的出现被称为“人格心理学领域的一场悄悄的革命”。Fiske从卡特尔35个变量中抽取了22个, 通过因素分析得到了相似的五个因素。Tupes和Christal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出现了五个相对显著且稳定的因素[3]。还有的研究者采用Neo-R各种文字的版本, 在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意大利、德国、南非、菲律宾以及中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都得到了相似的五因素人格结构[4]。据此Mc Crae和Costa得出结论, 认为人格结构的五因素模型是适合全人类的[5]。然而, “大五”人格结构的跨文化一致性受到了许多挑战, 如Hofstee等对荷兰、德国和美国被试研究表明, 虽然三组被试的结果都得到了五个因素, 但五个因素的含义存在着明显的差别[6]。王登峰等人研究表明,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由七个因素构成[7]。鉴于此, 本研究试图通过问卷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研究大学生群体是否存在类似的人格结构、大学生人格结构中突出的因素与“大五”人格理论模型的关系与差别, 以及不同亚群体大学生人格结构各维度是否表现出群体差异。本研究的假设为: (1) 大学生人格具有类似的五因素结构; (2) 不同亚群体大学生在人格结构各维度上可能表现出群体差异。

二、研究过程

(一) 被试的选取

本研究从某一综合性大学随机抽取了两个文科专业和两个理科专业 (1—4) 年级, 最后获得有效被试786人, 文科生512人, 理科生274人;男生369人, 女生417人。

(二) 研究工具以及研究程序

1. 人格五因素问卷。

本研究采用周晖等人编制的人格五因素问卷[8], 用以考察大学生的人格。该量表共有49个项目, 我们采用五点量尺记分。

2. 研究程序。

本研究采用团体施测, 为防止被试疲劳, 将研究时间控制在45分钟之内, 在施测前, 对所有主试进行培训, 本研究主试由研究者本人和部分心理专业高年级学生组成, 培训内容包括施测方法、熟练掌握统一的指导语以及对问卷相关问题的解释, 剔除无效问卷。在对数据初选之后, 用Spss for window11.5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 人格问卷结构的因素分析及讨论

对人格问卷的49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采用正交旋转、主成分分析, 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五个因素。剔除不能归类的项目以及因素负荷在0.40以下的项目, 对剩下的42个项目再进行因素分析, 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五个因素, 累积贡献率为39.94, 项目在相应因子上的载荷为0.410—0.732之间, 各因子的贡献率在3.446—18.090之间 (表1) , 这表明问卷有比较好的结构效度。把五个因素中因素负荷比较高的项目按因素分为五个维度, 依次命名为:和谐性、情绪性、开放性、谨慎性、内向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在抽取获得的五个因素中, 前四个因素与已有的研究成果具有接近一致的含义, 但是最后一个因素 (内向性) 与以往研究结果有很大差异, 并且这五个因素的排序与“大五”人格的“OCEAN”模型, 即外向性 (E) 、神经质 (N) 、随和性 (A) 、尽责性 (C) 和经验开放性 (O) 有所不同, 在大学生人格结构中, 和谐性与情绪性排在前两位。究其原因, 我们认为, 由于在校大学生生活在群体中, 如何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能力, 因此, 许多大学生会努力塑造适合群体生活的人格特征。另外, 目前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父母和教师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会着重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这无形当中有助于塑造和强化孩子的和谐性人格特征。据了解, 许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中学就开始住校, 这无疑会让他们积累与人和谐交往的经验, 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人格特征。之所以情绪性排在第二位, 我们认为这和大学生年龄、社会角色有关。许多有关大学生研究表明, 处在成人初期的大学生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 突出特征是情绪波动比较大。大学生虽然已经属于成人, 但是他们却是社会边缘人, 没有实际参与社会生活, 缺少社会经验, 因此在遇到挫折时缺少相应的应对技巧和经验, 从而引起情绪波动比较大。由于大学生缺少亲缘性支持系统的直接支持, 远离家乡, 对社会缺乏了解, 不能有效地在身边建立非亲缘性支持, 因此他们往往将心事埋在心里, 不轻易向人袒露心声, 在心理上表现出一定的闭锁性。这也提示我们, 作为大学教师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 努力做学生的朋友, 以便了解他们, 为他们提供适时的帮助和支持。本研究还发现, 开放性仍然是大学生人格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维度, 这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一致的, 即处在成年初期的大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出既闭锁又开放。同时根据本研究结果也发现, 尽管大学生的人格结构存在五因素结构, 但是这五个因素对总方差的解释率偏低 (39.94%) , 未能满足60%的常用标准。据此, 我们认为, 除了上述五个因素外, 人格结构中尚有一部分内容未被涵盖和确定。究其原因, 可能是本研究测量工具来自欧美文化背景, 在翻译修订过程中损失了部分信息, 而中国文化的内容未能充分显现, 这意味着开发中国文化背景下人格测量工具是十分必要的。此外, 在施测过程中被试对问题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些都需要在进一步的应用和研究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见表1) 。

(二) 不同亚群体大学生人格状况分析与讨论

采用F检验和T检验对不同年级、性别、文理、城乡大学生的人格状况进行比较, 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人格问卷五个维度上无显著差异 (p>0.05) , 这表明人格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文理专业的大学生也未表现显著的人格结构差异。究其原因, 本研究认为大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时间比较短暂 (通常不到4年) , 短暂的专业学习并不会对大学生的人格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在人格结构上也无差异, 我们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1) 我国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日趋社会化, 多数大学生会在教育机构中度过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有着共同目标的学校教育会对大学生的人格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而地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会弱化, 这样一来, 来自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在人格结构上不会表现出地域差异。 (2) 如今中国社会已进入快速城市化发展时期, 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在不断减少, 以种地为生的农民也越来越少, 许多农村变成乡镇, 而农民变成农民工, 这种职业的变更会对人们的人格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人格问卷的开放性、谨慎性、内向性三个维度上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男生在开放性、谨慎性、内向性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女生, 尤其是在开放性维度上表现出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 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Maru ic和Bratko (1998) 发现男性化得分与外向性、公正性有正相关[9], Lippa和Connle (1990) 的研究报告表明男性化得分与经验的开放性存在强的正相关[10]。之所以男生会在开放性、谨慎性、内向性三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是由于性别角色差异导致的。在传统文化中, 公众所公认的男性人格特征应当是开放的、进取的、有责任心的、目标明确的、克制的、内敛的等等, 这样的性别角色要求和学习可能造成大学生在人格结构这三个维度上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四、结论

1.大学生人格仍然存在五因素结构, 其中前四种因素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类似, 一个新的因素——内向性成为第五种因素。

2.不同年级、文理、城乡大学生在人格结构各维度上未表现出群体差异, 但是在人格结构的开放性、谨慎性、内向性三个维度上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男生在开放性、谨慎性、内向性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女生。

参考文献

[1]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4][5]崔红, 王登峰.西方“大五”人格结构模型的建立和适用性分析[J].心理科学, 2004, (3) .

[3]Tupes, E.C., &Christal R.E., Recurrent PersonalityFactors based on trait ratings[Z].USAF ASDTech, Rep., 1961:61-67.

[6]Hofstee, WKB., Kiers, HAL., Deread, B., Goldberg, L.R., &Ostendorf, F.A Comparision of big five struct-ures of personality traits in Dutch, English, andGerman, Europea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97, (1) .

[7]王登峰, 方林, 左衍涛.中国人人格的词汇研究[J].心理学报, 1995, (4) .

[8]周晖, 钮丽丽, 邹泓.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 (1) .

[9]Maruic I, Bratko D.Relations of Masculinity andFemininity with Personality Dimensions of theFive-Factor Model[J].Sex Roles, 1998, (1/2) .

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篇3

关键词: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人格教育;智力落后儿童

中图分类号:B84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1—0170—03

一、前言

智力落后是否必然导致人格障碍?英国心理学家Brand[1]认为智力发展对人格发展水平起决定作用。在他提出的智力与人格发展合璧的双锥体理论中,特别重视智力一般因素的发展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何华国认为智力落后儿童(以下简称“MR”儿童)人格发展有一些共同特质,如高焦虑、消极、固执、缺乏信心、拒绝、退化、压抑等。但是,智力不是在导致人格障碍的唯一因素。教育、训练、外界环境等影响下也会导致人格发展水平的不同。此外,智力损伤程度与人格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损伤越重,对人格的影响越明显[2],而损伤程度较轻的MR学生人格水平相对较高。李祚山[3]曾采用《缺陷儿童人格诊断量表》和《内田—克雷佩林心理测验》测查MR儿童人格水平,结果发现两者测查出健康人格比率分别为68.83%、38.98%。虽然样本较小,但至少表明MR儿童发展出健全人格的可能性。

考虑到MR儿童自身的特殊性,帮助其发展出健全人格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而针对其人格发展的可能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也应该重视起MR儿童的人格培养工作。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蕴涵着丰富的人格教育思想,它从心理学角度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积极性解释,MR儿童教育也可以从中获得有益启示。本文便试图从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入手,为MR儿童人格教育寻找理论依据,并尝试探讨相应的人格教育对策。

二、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基本观点

精神分析学形成于19世纪末,以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为代表,在广泛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精密的临床观察基础上,不断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其人格理论主张人格是在自我、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对开展MR儿童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具体内容如下[4]。

(一)重视“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自我”是对自己的不断反思,是协调“本我”、“超我”和外界现实三者关系的关键。弗洛伊德指出,人不可能完全依靠本我,一味按照自己的欲望行事,他们需要充分发展自我,依靠自我接受社会道德、法律规定的限制,这样才可以适应现实生活,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超我,否则,会遭受心理上的挫折。埃里克森认为自我过程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并且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作用,他强调人格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建立自我同一性需要有效整合个体以往经验与当前经验,不断进行自我修整,自我提高,这样才可以调和内心活动与社会规范、道德任务的矛盾,从而达到同一性,使人格向合理方向发展。大多数精神分析学家们都认为,只有具有健全自我的个体才拥有健康人格,获得完善发展。所以要充分发展自我,培养真实的自我。

(二)人格发展是自我、家庭、学校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大多数精神分析研究者都是从社会文化角度来探索人格的形成,认为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和自我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霍妮指出人在后天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既可能使自身的内在潜能得到发挥,也可能发生阻碍导致潜能异化发展。埃里克森在其人格发展渐成说中,把人格发展过程看作是一个连续的阶段性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强调人的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认为人格发展受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三)人格发展的十五大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理论是进行人格教育的一个关键理论,由弗洛伊德首创。该理论认为自我的防御机制是其一大功能,依靠它可以解决本我,超我和外界现实的相互矛盾,从而减轻和解除心理紧张,求得内心平衡。自我防御机制有十五种,每种机制都在不同时间发挥不同功用,此消彼涨,使人的心理平衡或失衡。一般而言,能使用成熟防御机制的个体便拥有健康人格。

三、对MR儿童人格教育的启示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认为人格具有可塑性,是在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与发展的,个体在人格形成过程中是主动的。显然,这对MR儿童人格塑造有积极促进意义。

(一)MR儿童人格具有可教育性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把导致人格障碍的决定性因素归于内在的心理矛盾冲突,这就弱化了另一影响因素,即大脑损伤造成的智力落后的作用。在他们眼中,大脑损伤是有限的,未损伤部分在数量上仍占绝对优势,通过功能补偿,同样可以发展出形成健全人格所需的神经机能。如普通儿童的人格教育一样,只要方法得当,其人格也能健全发展。但MR儿童的大脑损伤使得他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水平、理解能力受到限制,对他们的人格教育肯定存在一定难度。智力落后的程度可能会影响人格健全发展与异常发展的机率分配。轻度MR儿童受大脑损伤的影响小,人格发展健全的几率大;重度MR儿童受影响较大,几率相对较小,但并不意味着完全丧失。人格会随着年龄和社会经验的豐富逐渐发展,趋于完善,后天因素起关键作用。

(二)培养健全自我是MR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关键

精神分析学家强调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MR儿童人格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他们认为人格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全自我。自我一方面对个体内在本质进行调控,一方面随时关注着与外界的相互作用,通过不断调和心理矛盾冲突,建构起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内部机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与完善,最终实现本我、自我、超我的平衡状态,即形成了健康人格。张福娟[2]等曾利用《缺陷儿童人格诊断量表》对MR儿童人格特征与正常儿童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人格因子方面,适应性和分化性因子发展较差,自我发展性因子较好,该结果可以支持MR儿童通过发展自我来塑造其人格的做法。

(三)外界因素,尤其是早期经验对MR儿童人格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精神分析学家们眼中,外界因素对人格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MR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人格各因子也不断发展或退化。如果能够处理好内在与外界的矛盾冲突,各因子成熟水平会越来越高,人格发展越健全,否则,就可能发生异化。早期经验影响巨大,许多人格障碍的形成都可归因于童年时期的不良经验[5]。MR儿童被确诊后,即被突然贴上标签,从周围人中区分开来,童年生活中种种不良刺激,如父母的失望、老师的冷落、同学的歧视,社会的排斥在他们头脑中留下了消极印记,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其个性被压抑以及消极情绪的产生。

(四)培养成熟防御机制是MR儿童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培养成熟防御机制是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能否使用成熟防御机制是心理有无疾病的一个标志。成熟防御机制的获得就是心理逐渐成熟的过程。MR儿童由于认知水平较低,易于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但他们并不是不具备发展成熟防御机制的条件,而是因为没有得到有效指导,没有途径来建立自身的有效防御机制。即使是心理健康者,也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他们更多时候能自我控制,并主导自己使用成熟防御机制。MR儿童也会使用成熟防御机制,却难以持久,也相对缺乏自我辨别、自我控制的能力,这需要外界干预与帮助。

四、MR儿童人格教育对策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为MR儿童人格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积极支持措施,有意识的促进MR儿童的人格发展。

(一)在充分满足本我发展的基础上,重视MR儿童自我发展

正确看待MR儿童的本我水平相对高的事实。首先,从满足他们本我需求入手,利用他们对食品、衣物等物的喜好,逐渐引导其形成健康自我意识。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消极同一性产生。如学会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认知自己的兴趣,学会稳定情绪;尝试正确选择与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遵守社会规范。其次,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日常行为、言语、神态等方面注意让MR儿童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给他们布置难度适当的任务,保证他们顺利解决阶段性任务,并且对阶段性完成情况进行积极评价,以提升其对自身的评价。第三,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他们掌握一些成功解决心理冲突的实用方法,能更深刻的认识自己,知道如何扬长避短。由于MR儿童认知发展迟缓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耐心,细致。

(二)防止不良家庭环境刺激对MR儿童的消极影响

在MR儿童人格尚未发展完全时就应该着手其人格塑造工作,尽量防止童年期由家庭因素产生的不良影响。首先,父母需要详细了解优生优育知识,了解智力落后的病因、症状,对子女今后出生及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要做周全考虑。一旦发现有异常表现,要冷静的正视事实,及时调节心情,防止把自己的患得患失心理强加于子女身上。其次,教育智力落后子女时要保持平常心态,不能把子女看作是累赘,或是溺爱、放纵、同情子女。也不能因子女智力缺陷或者年幼,就忽视其心理感受。第三,父母教养方式、夫妻关系、家庭气氛都会对MR儿童造成影响,父母要善加处理。不责骂,不讽刺,不轻视子女,有利于他们保持自尊心与自信心。夫妻双方相敬如宾,和谐相处,能让子女受到积极情绪感染;保持家庭民主、愉快、健康的氛围可以增强子女对生活的信心。总之,家庭是最容易对子女人格发展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环境,父母要尽量减少家庭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因素。

(三)学校是有计划培养MR儿童人格的场所

学校是培养MR儿童人格的重要场所,是初步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开始。在这段时期,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开展MR儿童人格教育。第一,教师要尊重、支持、关心、爱护智力落后学生。要满怀热情和期望,平等的对待和关爱他们;给予合适的期望值,设计合适的成就目标,进行适当评价;积极为他们创造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第二,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如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生活;树立榜样,捕捉每一个闪光点,引导班风、学风朝气蓬勃的发展。第三,有意识的把人格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设计体现出人格培养目标,通过设计、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有意识的或潜移默化的培养其健康人格。第四,提高教师自身人格素养。弗洛伊德认为要解决儿童的人格问题,就必须对教师做系统的精神分析训练。可见,教师自身人格素养对MR儿童人格发展有较大影响。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为人师表,以德服人。也应该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知识,这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方便指导学生家长采取合适的人格教育策略。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与MR学生家长密切配合,互相交流学生信息,商量最优化的人格教育方式。

(四)促进MR儿童心理防御机制的成熟发展

帮助MR儿童学会使用成熟防御机制。首先,通过人格测验、日常观察等方式对MR儿童防御机制特点进行初步了解。之后,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哪些防御机制可取,哪些不可取。第二,开展MR儿童人格教育时,要善于把握分寸。结合其心理承受能力,具体情境等因素,适时适度地对他们进行指导与教育,防止产生过多的不良刺激。第三,矯正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对已经形成的不成熟防御方式,要采取措施促使其逐渐向成熟防御方式过渡,防止它们在人格中固定下来。针对具体的不成熟心理特征,制定心理治疗策略,并与物理治疗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善于发现其进步之处,积极巩固已取得的进步并持之以恒。

当然,整个社会大环境对MR儿童人格教育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应理解、关心和帮助MR儿童。有关部门要采取法律措施来帮助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提供平等发展机会,维护其尊严,这样才更有利于MR儿童形成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人格特征。

参考文献:

[1]C.Brand,Egan,I.Deary.Intelligence[J].Personality and Society.1997.

[2]张福娟,刘春玲,等.MR儿童人格特性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6,19(1):19-22.

[3]李祚山.MR儿童人格发展特征的研究[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74-80.

[4]高觉敷.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5]林菁.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启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1(2):133-137.

The Personality Education for the Mental Retarded Based on Psychoanalytic Personality Theory

WANG Jiao-yan

(Nanjing Technic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Nanjing, Jiangsu,210038)

Abstract:The paper begins with the psychoanalytic personality theory which has not been applied in the field of special education. The main idea is that the intelligence is not the critical reason for the abnormal personality. The form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ir personality is the co-effect of self,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 By controlling the psychology, the influence of the well environment and nurturing, the personality could be constructed. Based on this knowledge, the article suggests some educational methods for forming personality of the mental retarded.

Key words:psychoanalytic personality theory;personality education;the mental retarded students

精神分析经典语录 篇4

1、世界上只有不知道的事,但没有不可能发生的事。

2、“人是给自己自称为人的一种动物。”

3、如果精神分析不研究因果关系就是非科学的。

4、一漂亮母亲抱着一个丑孩子,爱得不得了。别人看见,说:“这么丑的孩子,扔了算了。”心理医生对病人的感觉也应像漂亮母亲对待丑孩子那样。

5、先有自信,才能信任他人。

6、人被淹死在母爱的海洋中。真正的母爱是越多越好,平常的溺爱不是多,而是不正确。母亲是因为爱自己所以还把孩子抱着。

7、去性化:对性的内容不逃避。

8、乱伦禁忌有一天可能会被人类所打破。

9、诗人一生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就是自杀,觉得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高峰体验。

10、人的活动的发展方向是死亡。

11、神经性厌食的人往往精神很好。

12、自己的粪便不臭、不脏,粪坑还污染了自己的粪便。

13、“粪便自虐”是憋得难受排出来才舒服。

14、性神经基础一出生就已经存在,就像电信局的宽带已经拉到家门口,只是你没有装它了。

15、处女膜的口径是 10毫米,阴茎的直径是31-35毫米。正对着插可以少量出血甚至不出血,如果是斜插,处女膜撕裂就大,出血的可能性就大。

16、女人通常要找爱自己的男人嫁;男人找的女人都不爱自己,男人很残。

17、购买性是对人权的侵犯,无爱情的婚姻是婚内卖淫。

18、离婚率的提高可以提高婚内质量。

19、找更多男人的女人,是证明自己阴道的存在。20、2岁以前就形成了对凸起的高大的仰慕,比如对父母的仰慕。所以不一定就是对阴茎的仰慕。

21、自杀前我们陪他走了一段,了解到是怎样走向自杀的,这也是我们的心理需要,满足我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2、我们相信症状的背后一定有心理需要,一个未达成的愿望在背后支撑着症状的存在。

23、警察越优秀,罪犯就越邪恶。

24、好人就是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坏人就是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人。

25、罪犯是被社会制造出来的。

26、把抑郁的人治焦虑了,抑郁就减轻,还一个办法把抑郁的人治的愤怒了,抑郁也减轻。

27、抑郁的都是天才,基本上都是天才;得抑郁的基本上都是好人;得抑郁的人基本上都是弱势人群。

28、弗洛伊德被称为精神分析之父,安娜O命名这个技术被称为精神分析之母。

29、我们最怕的来访者说话不多,重复说症状,说话空没概念,不具体没情感,是最容易催眠我们的。

30、心理治疗是鼓励来访者靠现实的手段来达成梦的愿望。

31、好人是魔鬼穿上天使的衣服还干着好事,坏事还没来得及干,一生就过去了。

32、不要怕内心有魔鬼,关键是给魔鬼安排什么活做,让他扮演天使,这样每个人都能做好。

33、象征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而替代是同一个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34、真正想要的不是衣服,高跟鞋,而是如何得到他关于异性母爱的。

35、男人等于阴茎,等于性功能,所以说他不是男人就说他有性功能障碍。

36、潜意识定义时有两句话:不被觉察却被意识排斥的部分。

37、想要治好病比治病更重要的是如何适应环境,如何更好的现实行为满足内心的需要。

38、精神分析的挖掘技术:边说边哭为最佳尺度。

39、喂饭的动力学意义----被喂的人可以体会到做孩子的幸福感。40、沉默是病人不说话,治疗师故意不受话制造出来的。

41、分析是分析的现在,当前现在的心理记忆,这些记忆还影响着自己。

42、病人说不要什么,可以说一大堆;说要什么,不知道。

43、男的对女的说:“我绝对不会对你动手动脚的”。这时隐形性骚扰。直接谈是阳性性骚扰,治疗师要直接谈,用阳性性骚扰达到对病人的不骚扰,帮助病人。

44、全国每年撞死10万人,跳楼30万人。精分的任务是帮助他们活得有意义。

45、超我的角度—批判;自我的角度—半遮半掩;本我的角度—本能

46、心理咨询与治疗永远是一个心理健康建设与发展的问题,而不是一个治疗病症的问题。

47、人类幼年对这种依恋的需要比人和动物都长,不仅是吃奶的时间长,怀孕的时间长,依恋的时间更长。

48、各行各业也是执证上岗,所有做妈妈的只要会生孩子就当个妈妈,当上妈妈之后没有心理学的知识,凭借那种想当然,自然而然的带孩子。

49、怀疑别人骗自己的那是对别人不信任,怀疑自己听错的那是对自己不信任。50、“我没给你预约你来干嘛”,他说“我就在这门口坐着,我心里踏实”,这个时候病人在门口,那医生呢,医生在病人心里。

51、爱上谁等于赖上谁,我爱你就必须你爱我。

52、无论健康的心灵还是不健康的心灵,心灵注定在创伤中前行。

53、妈妈利用承担责任进一步的攻击孩子,这招够阴的。

54、把治疗师投射成什么,不决定于治疗师,而是他自己缺什么。

55、病人和治疗师的关系就是婴儿和母亲的关系:亲密的血肉相连,纠缠的难解难分。

56、当我们知道病人的恨、攻击,并不是针对我们的,是他们对父母的愤怒移情过来的时侯,这样我们就能武装我们自己,保护我们自己,避免我们自身受到伤害。

57、越追求自我越需要别人来证明自己。

58、如果妈妈问:有人欺负你么?这样问,就是妈妈的心中是不安全的,对周围人是不信任的。这是妈妈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

59、“选择了心理治疗师就选择了痛苦。”

60、要呼吁中国的政府要制定一个法律:自己的孩子自己养,千万不能让别人养。61、一个健康的心灵是这样的:先爱生活,后爱学习。

62、我们应把来访者看成一个文物来欣赏,发现人与人真的不一样,每个心灵都很独特、很高级,都具有文物欣赏的价值。有时我把来访者的心灵比作复杂的迷宫,我们咨询师就像是走迷宫的大白鼠,越跑越熟,越跑越想跑更复杂的迷宫,上瘾了。

63、焦虑有两种成分:一个是不让自己想,另一个是接着每一次想的机会想了一遍。

64、谈恋爱跟买菜似的,当青春期浪漫美丽的爱被现实考大学磨灭时以后就没感觉了。青春期的爱是最真情的,尽管是缺少理性与现实感的,但给我们的美好是以后的婚姻没法替代的。

65、并不是外界有什么,所有的东西都是内心的。

精神分析的焦虑理论述评 篇5

精神分析的焦虑理论述评

本文对弗洛伊德、霍妮、沙利文和雅各布森提出的.焦虑理论作了简要的评述,认为焦虑产生的真正本质是由于个体意识到某种刺激对自尊造成威胁,并感到无力应付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其产生的决定因素分别涉及刺激、自尊、认知评价和能力范畴.

作 者:王立新 作者单位:涪陵师范学院教育系刊 名: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年,卷(期):“”(2)分类号:B089关键词:焦虑 焦虑理论 焦虑根源 自尊 重要的他人

道德修养人格经典名言 篇6

高尔基

我并无过人的特长,只是忠诚老实,不自欺欺人,想做一个“以身作则”来教育人的平常人 。

吴玉章

辱,莫大于不知耻。

王通

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

柏 格森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神涵光

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郭沫若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孔丘

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契诃夫

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马克思

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乔 叟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德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培根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贝多芬

阴谋陷害别人的人,自己会首先遭到不幸。

伊索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管仲

知耻近乎勇。

孔丘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周恩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

罗素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

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

康熙

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萧伯纳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鲁迅

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萨迪

不会宽容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

贝尔奈

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邹韬奋

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泰戈尔

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 。

达尔文

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罗素

好脾气是一个人在社交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

都德

说谎话的人所得到的,就只是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

伊 索

真正的谦虚只能是对虚荣心进行了深思以后的产物 。

柏格森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 涅

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培根

峣峣者缺,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范晔

有真道德,必生真胆量。凡怕天怕地怕人怕鬼的人,必是心中有鬼,必是品行不端。

宣永光

骄谄,是一个人。遇胜我者则谄,遇不知我者则骄 。

申居郧

有谦和、愉快、诚恳的态度,而同时又加上忍耐精神的人,是非常幸运的。

塞涅卡

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

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利中而变成真实。

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7年9月至2010年11月在我院分娩后出现产后抑郁症的产妇随即分为2组, A组81例, 年龄20~35 (23.7±4.31) 岁, 孕周37.2~40.3 (38.5±0.7) 周。B组81例, 年龄19~36 (23.4±4.52) 岁, 孕周37.1~40.5 (38.3±0.8) 周。2组在教育程度, 家庭收入、职业、家庭关系、分娩方式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

(1) 符合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产后抑郁症诊断标准; (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前17项≥18分; (3) 排除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及精神病史。

1.3 治疗方法[1]

患者自备MP3或录音机, A组患者选择日常喜欢的轻音乐, 音量适度, 每天听音乐最多不超过3h。在听轻音乐的过程中, 患者采取仰卧位, 进行腹式深呼吸, 放松精神和全身肌肉。B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根据海伦·帕尔默的九型人格104题测试版, 找出自己的人格类型, 据此给出合适的音乐处方。每天听音乐时间亦不超过3h。

1.4 疗效评定[2]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临床疗效比较:2组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 (χ2=4.377, P<0.05) ,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3 讨论

人体细胞有各自的振动频率, 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微小的振动, 音乐也是一种振波, 当音乐的振波与人体的微振组合时, 两者便会发生共振, 使体内的微振加强, 牵引情绪产生变化。当人体机能失调时, 体内的微振也会受到影响, 这时加入适当频率的音乐, 与细胞产生共振, 就可让原来紊乱的分子整齐地运动起来, 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进而调节生理节奏, 使其恢复到正常状态, 帮助治愈疾病, 这是音乐疗法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理论基础。然而每个人的身体构造都存在细微差异。生理心理学认为人的性格特质 (即人格) 是由其生理基础所决定的, 因此人格类型是其生理差异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九型人格作为迄今最完善的人格分型体系, 给音乐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

享乐主义者很少产生抑郁情绪 (B组中仅有2例) , 偶尔轻度抑郁, 聆听轻松欢快的音乐, 3周内即可缓解, 故不予讨论, 其余八型的治疗方案可参照表2。

综上所述, 音乐疗法通过生理—心理模式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 具体应用时应因人而异, 将音乐疗法与九型人格理论相结合, 更有利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

疗程为6周, 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对病人进行评定, 6周末减分率>75%为基本痊愈;减分率50%~74%为显著进步;减分率25%~49%为进步, 减分率<25%为无效。减分率:减分率= (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 /治疗后分数×100%。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除享乐主义者外其余人型的治疗方案

摘要:目的 探索传统音乐疗法与九型人格理论指导下的音乐疗法在产后抑郁症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2007年9月至2010年11月在我院分娩后出现产后抑郁症的产妇随机分为A、B2组。A组采用传统音乐疗法, B组采用九型人格理论指导下的音乐疗法, 疗程为6周, 治疗前后各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 对病人进行评定。结果 2组在疗程结束后的HAMD评分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对产后抑郁症患者, 九型人格理论指导下的音乐疗法效果更为理想。

关键词:九型人格理论,音乐疗法,产后抑郁症

参考文献

[1]曾玉琼.音乐疗法在普外科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15) :110.

阅读经典 健全人格 篇8

[关键词]经典 人格 研读 可塑性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6-088

经典,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传承载体之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超越时空,绵远流长,是时代灵魂和民族脊梁的精神砥柱。人格作为一个人内在特质的总和,不仅包含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包含高度的思想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坚忍的意志品格。有了这些特质,一个人的人格才称得上是健全的。对于可塑性极强的小学生来说,研读文学经典,是健全他们人格的方法之一。

一、研读经典,形成奋发有为的积极态度

《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老渔夫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塑造出的一条硬汉。他孤独、倒霉、贫穷、年老体衰,但是他却乐观勇敢、自信自得、坚韧不屈,向世人展现了巨大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与大鱼搏斗,最后只拖回了一副骨架。显然,在这场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他失败了,但他却没有在厄运面前屈服,始终保持了一个硬汉应有的风度;在与不可思议的大自然的搏斗中,他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与毅力,成为永远打不败的精神力量的象征。

通过研读《老人与海》这一经典之作,可以让学生明白:人生道路上既有光明,也有黑暗,在顺境中要警惕骄傲和自满,在逆境中万万不能抛弃心中的理想;要永远保持自信,坚强勇敢,对未来充满乐观精神;在遇到暂时性困难时,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地战胜自己的胆怯和懦弱,从而磨砺自身意志,提升个人素养。“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不仅是对挫折最好的诠释,同时也教导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克服人生的艰难险阻。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决定人生”,我认为积极的态度必然预示着积极的人生。因此,利用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文学经典,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二、研读经典,养成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八岁时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书法。他聪明好学,每天都伏案练字,但时间一长,就有点沉不住气了,觉得这样甚是厌烦。他想要走捷径,于是问父亲学习书法有什么秘诀。王羲之指着家里的七口大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七口缸里,你把这七口缸里的水写完了,自然就知道其中的秘诀了。”王献之听后惭愧不已,从此苦练基本功,最后竟真的写完了七口大缸里的水,最终成为与父亲齐名的大书法家。

生活中,没有一个人甘心平平庸庸地过一辈子,即使是小草,它们也在努力地为春天增添一抹绿色,希望在大地的彩卷上留下自己的痕迹。通过阅读经典,能让学生了解名人与伟人之所以流芳千古,与他们在通往成功的路上的坚持与不懈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并执着地追求,才不会被外界所干扰,最终到达胜利的巅峰。

三、研读经典,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与美丑

早在几年前,我就在校园内听到一些学生自编自改的歌谣、童谣及古诗,如“床前明月光,卷子一张张,明天要考试,心中乱惶惶”等。在拼凑、搞笑、揶揄、噱头等亚文化的影响下,师道尊严尽失,同学情谊淡化,文化精髓被遗弃,学生健康成长受影响。因此,我认为要坚决抵制亚文化,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与美丑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中外名著之所以经久不衰、深受人们喜爱,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个情与理的复合体。如《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充分阐明了美与丑的界定,塑造了美与善的形象——吉卜赛少女爱斯美拉达,也塑造了道貌岸然的克洛德。阅读此类经典,让学生不仅能抵制住校园亚文化,还能学会界定是与非、美与丑,逐渐健全自身人格。

四、研读经典,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是团结合作的金玉良言。如《十五少年漂流记》这本书讲的是十五个八至十四岁的学生,为了让寒假过得有趣,乘船去旅行但不幸被风暴抛至荒岛的故事。在荒岛上,他们很快就没有了食物。为了离开,他们团结起来,低年级学生钓鱼,高年级学生打猎,克服重重困难,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这个故事说明团结合作具有无坚不摧、战胜一切的力量。如今各行各业都在大力提倡“中国梦 我的梦”,我认为要实现中国梦,就应学习《十五少年漂流记》中十五个少年的团结合作精神。小学生若能习得这种精神,不仅能健全人格,而且对他们的人生也大有裨益。

钱理群说:“要读名著,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都凝聚于其中。”健全的人格就是一种科学、乐观、豁达、不畏艰险、不断进取、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精神,我们应让学生自觉培养这样的品格,坚持不懈地努力,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精彩的痕迹。作为教师,我们更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我们要引领学生走近经典、与智者对话,感受心灵的碰撞,在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境界,健全自己的人格。

上一篇:2022大专毕业自我鉴定500字下一篇:景区开发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