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经典 补精神食粮

2024-05-14

重读经典 补精神食粮(共2篇)

重读经典 补精神食粮 篇1

读经典书籍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能愉悦身心,使我们生活得更精。

重读经典 补精神食粮

网络时代的精神食粮何在如今,一台上网电脑,可以代替整个书房。流连于网络中,各种各样信息扑面而来,“坐在电脑前,纵观天下事”,打开电脑,点击鼠标,一页一页飞快地浏览,很难再捧起一本书,悠闲的阅读;更难以沉浸于经典名著之中,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看,仔仔细细地想。

渐渐地,这种快餐似的阅读,让我的心变得跟当今的社会一样浮躁。

为何在信息丰富的网络时代,在声光影像的视觉刺激中,反而无法获得应有的阅读之乐,无法获得应有的精神食粮补充?

我想起了著名作家史迈尔的两句话:学问之事,功夫要精密,解悟要透彻;学问之益不在读书之多,而在运用之熟。种下思想,收作行动;种下行动,收作习惯;种下习惯,收作品格;种下品格,收作命运。

渐渐地我才明了,深入一些文学名著经典,才能补充滋养心灵的精神食粮,让人进入一种境界,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和本能的交流;在这个快餐式阅读的网络时代,我们更需要重读经典著作来温暖自己的心灵。

美国人和俄罗斯人的精神滋养

美国人就认识到,一个国家不但需要丰厚的物质生活,更需要丰富的精神食粮。社会要进步,培养新一代人的思想素质和文学艺术素养就不可缺。这些伟大作品所展现的宏大、高尚、开阔的精神境界去帮助新一代抵抗丑恶,改造贫乏和平庸,远离虚无和轻浮,同时也获得了对于古典美、传统美的理解与认识,更好地创造自我。

美国这些年一直倡导阅读经典,给高中生列出的必读经典书目有20部之多。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弥尔顿的《失乐园》、柏拉图的《理想国》、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美国教育部门规定:这些书目“数十年不变,且要参加相关内容的考试。”

而俄罗斯一直是一个充满书香的国度,不同的年代包括战争年代,人们从未放弃读书,即使集体农庄的农妇都可以背上一段普希金的诗。但进入网络时代后,这么好的读书传统在俄罗斯却渐渐式微了。如今的俄罗斯人精神状态日趋萎靡,整个社会风气急剧败坏;与读着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果戈里等提供的精神养料成长起来、心灵坚强、宏大而且高尚的国民截然不同。

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样的社会,产生什么样的畅销书。什么样的阅读,也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

重读经典净化心灵

我不排斥对网络阅读的亲和,点击之中,速览信息,开阔视野,但在这种亲和之中是要有一种“抗体”,抗拒对“网络快餐”的沉迷和依赖,抗拒一种慵懒心理的产生。于是我重新拾起那些经典著作。

读经典的著作让我对古典美和现代美有双重的敏感,有认识判断能力和接爱能力。

1经过时光淘洗的中外经典名著是一条穿越时空的隧道,凝结着智慧。阅读是与智者对话,是思想穿越古今的交锋。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经历许多种生命历程,藉此实现着人生的丰富、知性的成长和精神的升华,沉淀浮华的快节奏生活带来的空虚和失落。

袁枚、王国维、钱钟书、庞德的诗各有风格,清丽隽永,令人流连;康德、萨特、黑格尔哲学书使人睿智,常读常新。

《巴黎圣母院》的卡西莫多让我能解读爱情、善良,对人性有至情至性的认识。

《红楼梦》把我带到过去,去体会一个大家族兴起衰弱,悲欢离合。大观园里风情种种,人情世态。宝玉和黛玉的真挚爱情,让我沉迷其中,享受悠闲的业余生活。

看沈从文的书时,我仿佛看见北大校园里,一个身穿长衫的木讷少年,见到美丽动人的张兆和时的惊喜,写几百封情书的痴情样子,胡适校长成就一对才子佳人的童话。同时对如诗如画凤凰城的风情,灵秀的山水孕育出一代才子的湘西充满了向往„„

在这个物质并不馈乏的年代里,沉浸于经典名著的世界中,让我有了养精蓄锐最好的精神食粮,让我有了坦然追求一种灵性生活的勇气,赋予我一种足够抵御物质诱惑和浮燥心态的定力。

重读经典 补精神食粮 篇2

李彩容老人,是广州南海区西樵镇西岸村人。她生于1885年,一生务农,生活清淡,待人友善,在当地颇受尊重。她曾接受广东巨星影业公司邀请,出任巨星公司旗下“赤水河女人酒”形象代言人,并到八达岭长城拍摄了赤水河女人酒广告。

2003年7月28日下午3时10分,汽车驶进了八达岭停车场。操着一口流利中国话的德国电视一台的女主持人问李老太太:“长城就在您的眼前,您能登上去吗?”老太太听了,豪迈地卖了个关子:“等会儿你就知道了,我一定把长城踩在脚下。”

老人缓缓走在最前面,一直上了烽火台。登高望远,老太太好奇地东张西望,有人指给她看:“您脚下的就是万里长城,像一条龙似的一直伸到远处。”老太太看了看远处,笑着说:“太远了,我看不清。”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一个时年118岁的老人竟然能徒步登上长城。试想,如果没有那种“我一定把长城踩在脚下”的气魄,面对雄伟的长城恐怕会望而却步。

“晚霞未必逊晨曦”。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晚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继续尽自己所能为社会作贡献。(贾梅)

补精神食粮 加生命能量

101岁的李子贵老人,家住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容城镇红光村。虽已过百岁高龄,但视力很好,依然能看书。

老人房间的床头案几堆满了书,许多已被翻阅得十分破旧。这些书大多是章回小说,还能看得出书名的有《霍桑探案集》、《儿女英雄传》、《隋唐演义》等,还有一本张恨水的《北雁南飞》。在老人的床头还放着一些早已没有封面、看不出书名的书。

李子贵只上过两年学堂,学问虽然不算高,但很喜欢看书。小说、故事、小人书、连环画,他都喜欢看,最喜欢看的是章回小说。老人的三儿子、67岁的李武告诉笔者,老人非常喜欢读书,这些书都是父亲自己买回来的。李子贵老人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常常沉迷在故事中。他一直把书籍看成是自己重要的精神食粮。可以说,李子贵老人是靠读书不断焕发精神,大大增强了自己生命能量,使自己有了幸福的百年人生。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人老先从大脑开始。许多老年人都感到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而读书可以使大脑活跃起来。“生命在于运动”。现代医学界则进一步提出:“生命在于脑运动。”适当加强脑运动,可以促进脑细胞的功能,延缓脑血管硬化和脑组织退行性变化的进程。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了,就能延缓衰老,有利于健康长寿。

(赵培炎)

一日吃仨枣的百岁老人

100岁的吴如堂老人,家住河北省海兴县后丁村。

走进百岁老人吴如堂的庭院时,立刻就被满院子果实累累的枣树所吸引。老人的孙媳妇不无自豪地告诉笔者,房前屋后的这些枣树都是爷爷栽种的,去年冬天他还在自留地里栽了40多棵小枣树呢。

年过百岁的吴如堂老人说,种枣树要比种粮食好来钱,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自己要给孙子们留个纪念。

当笔者问及高寿和吃枣有没有关系时,老人表示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自豪地讲,几十年来自己没有打过针、吃过药,还能套牲口耕地呢,现在每顿饭还能吃一个大包子。

上一篇:共驻共建活动记录下一篇:基础分部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