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名家名作重读重解

2024-06-28

中国现代名家名作重读重解(共2篇)

中国现代名家名作重读重解 篇1

寻觅创作中最真挚的情感

-----品“中国现代名家名作重读重解”之感

第一次的课堂上,老师便告诉我们,课题应是“中国现代名家名作重读重解”。新的课题让人眼前一亮,重读重解就是不局限于一直以来禁锢思维中对作品的赏析解读,而是从作品中最真挚的情感进行身临其境的体会。每一次的品读一部作品,我们都会被所谓的名家评论与分析所误导,我们总是会在一定程度上随着他们的思维进行作品的赏析,逐渐的便将自己对作品的想法抛之脑后,我们没有寻觅那名家名作中所要表达的最真挚的情感,一直滞留于他人的观点想法之上。这样的品读已然失去了对作品本身的解读,一部好的作品,那是看一个时代的变迁,看故事中的人物缘聚缘散,看作者内心的跌宕起伏。品读一部作品,我寻觅着创作中最真挚的情感。

早期的时候对于鲁迅的《药》只是粗略的翻阅之后,简单的认为作品就是对黑暗社会的鞭挞、对腐朽封建制度的抨击、对革命志士仁人的同情、对愚昧无知百姓的痛心疾首。其实鲁迅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如此,而这部《药》,老师用了一个醒目的标题:拿什么“药”拯救你,群众!这部作品是鲁迅在呐喊期关于“国民性”的思考,认为群众是愚昧、无知、无觉悟意识。华老栓为了给小栓治病,竟然可以坚信人血馒头可以治疗痨病,全然不知那是革命烈士的鲜血。茶馆中,当康大叔告知着这件事情时,花白胡子竟然是一种恭贺的态度对着老栓。试想当时的城镇平民们是多麽的愚昧无知。死去革命烈士的母亲,清明时节前往夏瑜的坟头,见到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竟然露出了惨白的脸色而且还泛着羞愧的颜色,作为革命烈士的母亲不为之骄傲,还感觉到了羞愧,这是多么的令人心寒啊!望着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还无知的认为那是儿子的显灵,殊不知那是志同道合之人对已逝者的哀思寄托。这几处细节,在我们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值得深究之处,但是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所要真实的表达的就是城镇平民与小市民们是怎样的无知愚昧,是鲁迅关于当时“国民性”的思考。而不是单纯的因为辛亥革命的失败导致这些可笑之极的故事发生,这也使得我以一种新的角度去赏析鲁迅的作品,善于从细节去寻觅作者最真挚的情感与内心的呐喊。

作为我所翻阅的第一部小说便是老舍的《骆驼祥子》,所以这节课是我是很期待的。一直以来对于祥子的悲剧更多的都是局限于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深恶痛疾之上,而老师却让我学会了从主客观同时入手进行解读,其中主观因素是尤为重要的。老师所用的标题真的可谓一针见血:私欲的过度膨胀和性欲的过度放纵。这些都让我们要从主观的角度去思索骆驼祥子的悲剧缘由,客观因素我们都耳熟能详,是因为当时的旧社会悲剧酿成的,以及所谓的虎妞的诱骗,但是一个巴掌拍不响,虎妞的诱骗或许也有祥子自己的原因在其中。祥子的悲剧更多的是个人的悲剧,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深究,我们可以发现由于祥子本身的小农意识与个人奋斗的经历,使得他更加珍惜他所得到的一切,这种强烈的占有欲望,使得他的私欲不断的膨胀。后来,逐渐堕落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起初的我们也为着祥子悲惨结局而抱怨当时的社会过于黑暗,把一个勤劳的祥子渐渐侵蚀扼杀。如今,我们从主观角度入手更多的是祥子自身的萎顿,在一定程度上酿成了如此惨痛的人生。这使得我品读作品的理念有了新的思考,是啊!我们往往不就是忽视了人物自身的主观因素,总是一味的在客观因素上分析作品,现在看来未免显得过于狭隘。

青春时期的“蛮性的遗留”,这是老师在为我们讲解曹禺和他的《雷雨》时所用的标题,醒目而又深刻。对于《雷雨》并不陌生,但要说真正的理解它,确实只是停滞于周家与鲁家的纠葛中,对于老师所说的主题辨析、主要人物的辨析和艺术辨析上我们的关注点少之有少。对于主题的辨析我们清楚的看到了从1950年到1981年曹禺收到社会诸多观点的熏陶,逐渐的将主题定义为反封建,而事实是曹禺写这篇文章时才23岁,一个涉世未深的学生,当时的曹禺对于反封建的意识应该说远没有那么强烈,只是在众多学者的阐述中演变成了反封建这个主题。违背了作者本意的主题令人觉得作品的味道变味了,所以我们在体会一部作品的主题是应寻觅着创作中最真挚的那份情感,不能随大众。在主要人物的构想上,不曾想到繁漪才是剧中的主要人物,而她也是曹禺最先构想出来的人物,《雷雨》这个题目也是对她的个性的概括,我们可以体会到的便是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同情与赞美,作为较为专业的艺术辨析,在阅读当中我们是不易察觉到的。而老师恰当的分析出曹禺的文章洋气十足,如同一个大杂烩,这也正是23岁的曹禺所具备的写作特点,当时他的创作还是稍显稚嫩。这使得我在品读作品时要更加深层的去解读作者的本意,而不是盲目查阅一些评论家们的观点,照搬的吸收他们的想法。

这三部作品的解读让我记忆犹新,以及对于鲁迅彷徨期的作品《伤逝》与郭沫若的凤凰涅槃的解读,都在我原有赏析作品的基础上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学会从细节入手寻觅作者所思所想,将客观因素结合主观因素深究作品所要表达之感,侧重体会主观因素带来的作品信息,你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对于作品一定要自己用心去体会其中的深意,评论家们的观点就算多么的契合作者的本意,那也只是他们的观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对于与作品所产生的共鸣更是迥异,我们要坚持自己对于作品的所感所悟,去寻觅创作中最真挚的情感。

中国现代名家名作重读重解 篇2

广西地处祖国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风景秀美,历代文人墨客均有对广西秀美风光的描绘与歌咏。东汉张衡、南朝颜延之、唐代郑叔齐、褚遂良、张九龄、宋之问、柳宗元、李商隐等都曾到过广西;宋朝也有不少文人墨客与广西结缘,如陶弼曾任阳朔县令,写下了不少关于桂林的诗词,如《题阳朔县舍》;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黄庭坚曾泊舟于桂林榕湖北岸,并写下了《到桂州》一诗。还有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他在桂林为官期间创作了很多以桂林为题材的诗文,其书法作品《复水月洞铭》与文学作品《桂海虞衡志》,大大推动了广西桂林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最为著名的便是王正功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诗句,享誉国内外。元、明、清三代来过广西或者以广西地域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的文人就更多了,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画家开始关注并表现广西,有史料可查的是从宋代米芾开始,元代陆友《研北杂志》曾记载:“桂州左右,山皆平地拔起,竹木茂郁,石如黛染。阳朔县尤奇,四面峰峦骈立。近见钱塘人家有元章画《阳朔山图》,真是合作。米题云:‘余少收画图,见奇巧皆不录,以为不应如是。及长,官于桂,见阳朔山,始知有笔力不能到者;向所不录,翻恨不巧矣。夜坐怀所历,作于阳朔万云亭。’观之殆如是。”有迹可循的较早的表现广西的画家与绘画作品是清代嘉庆年间广西临桂人罗辰的版画作品《桂林名山图》,此图共计33幅,描绘桂林及附近的风景,主要有象山水月洞、独秀山、叠彩山等。稍后的李熙垣、李吉寿父子是清代广西最为著名的画家,李熙垣擅画山水画、李吉寿长于画梅花,各有千秋,二人均有很多作品传世。还有1844年至1845年在广西桂林任广西布政使的张祥河,他创作的《桂林名胜诗画图卷》(广西博物馆藏)描绘了象鼻山、叠彩山、栖霞洞等18处名胜,每幅图画配以诗文,可谓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以国画形式描绘桂林名胜风景的画卷。此外,清末岭南画派的开创者居廉、居巢也曾到过广西桂林写生,而且此行对其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李吉寿/梅花团扇清

张祥河 / 桂林名胜诗画图卷之老君洞 清

罗辰 / 象山 清

齐白石 / 独秀山 1927年

黄宾虹 / 象鼻山 1935年

陈树人 / 独秀峰 1931年

进入20世纪,广西更是吸引了大量的画家来写生、旅行,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陈树人、徐悲鸿、关山月、李可染等著名画家都曾来到广西进行写生、创作。抗战之前到广西写生的著名画家有齐白石、黄宾虹,抗战期间到广西的画家有陈树人、徐悲鸿、张安治、张大千、关山月、何香凝、赵少昂等,新中国成立后到广西写生的画家有胡佩衡、李可染、陆俨少、白雪石、吴冠中、张仃等。他们一方面推动、繁荣了广西的中国画事业,使广西的中国画创作与国内其他各省尤其是画坛主流产生了互动,给广西的中国画创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另一方面,他们在广西也获得了艺术语言的创新、绘画创作的升华,甚至有的画家以桂林漓江作为终生创作的题材,也可以说是广西成就了一批批优秀的画家。

齐白石于1906年、1907年、1909年三次来到广西,并创作了不少艺术作品,如《绿天过客图》《山水》《独秀峰图》等。齐白石绘画生涯中极其重要的“五出五归”中“三出三归”都和广西有关,他对钦州的荔枝与桂林的山水喜爱有加,尤其是桂林山水还对他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齐白石曾对胡佩衡说:“我在壮年游览过许多名胜,桂林一带山水形势陡峭,我最喜欢,别处山水总觉不新奇……我平生喜画桂林一带风景,奇峰高耸,平滩捕鱼,或画些山居图等,也都是在漓江边所见到的。”

黄宾虹于1928年、1935年两次到广西写生、旅游、讲学,先后创作了《独山湖》《大风门》《象鼻山》《桂粤写生系列》《阳朔写生山系列》《朝阳洞口》《桂林速写系列》《巉岩俯瞰漓江》等作品,还撰写了《梧州》《荔浦县》《昭山》《独秀山》《七星岩》《兴平》《漓江风景》等10余首诗文,表达了他对广西山水深深的眷恋之情。

岭南画派三杰之一的陈树人,其在1931 年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来到桂林,但他此行艺术创作收获颇丰,他撰写了桂林漓江山水诗10 余首,创作了国画作品《独秀峰》《象鼻山》《阳朔江边》《花桥微雨》《桂林城远眺》《伏波山》《桂林城外》等20余张,并结集出版了《桂林山水写生集》,此书装帧印刷精美,由汪精卫题名、蔡元培写序、上海和平社印刷出版。桂林之行促成了他绘画艺术的一次升华,蔡元培在1932年出版的《陈树人画集》序言中写道:“一次很可能带有强烈政治功利色彩的旅行,就这样在俯仰天地的一刹那间促成了陈树人的顿悟,促成了他以一种高蹈出世、洁身自好的方式完成对桂林山水的愉快体验。此后,桂林山水写生成了陈树人艺术生涯中重要的转折点。”

徐悲鸿 / 漓江春雨 1937年

张大千 / 桂林独秀峰 1938年

徐悲鸿在1935 年至1942年之间,曾多次来到广西的南宁与桂林等地,对广西美术事业与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在广西举办个人画展,筹备、主持广西第一届美术展览,筹备建立桂林美术学院、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等等,并且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如《梅竹图》《四喜图》《千里驹》《雪图》《漓江春雨》《漓江两岸》《山林远眺》《晨曲》《漓江船夫》等。也是在桂林,拉开了他与廖静文女士美好爱情的序幕。他在广西的艺术采风、艺术教育、艺术活动、艺术创作等都是广西美术发展历程中极其闪烁的星光,对广西美术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张安治自1936 年12 月抵达广西桂林至1944 年10 月,在桂林生活了近8年的时间,这段时间里,他积极投身美术教育、美术展览、艺术创作等艺术活动,为推动抗战时期广西的美术教育与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创作了《桂林秋郊》《游击队员》《漓江渔女》《阳朔道中》《枫荫读书》《担草妇》《相思江上》《拉猪》等作品。他这一时期的绘画没有宽衣大袖的才子佳人,没有远离现实的隐遁思想,基本都是描绘人们生活与社会现实,具有入世精神、抗争精神,表现出抗战时期作为一个画家以手中的画笔来描绘现实生活,支持抗战的革命精神。

张大千于1938年9月中下旬来到广西,先到梧州,后至桂林,在桂林期间,张大千与徐悲鸿、马万里等人经常进行艺术交流,三人还合作了《桂林独秀峰》等多幅作品以纪念此份情谊。张大千还为老友马万里创作了《九百石印精舍图卷》。此外,张大千还创作了《阳朔山水》等数幅以桂林、漓江为题材的山水画,忠实地记录了他在桂林的艺术活动与当时他的绘画艺术风格。

关山月于1940 年秋天来到广西桂林,在此寓居一年左右的时间,他在广西桂林先后举办了三次个人展览,影响颇大。他的画以写生为主要创作手段,尤其是《漓江百里图》,可谓是为漓江写照的经典之作,且是长卷表现漓江的开山之作。他的作品极具时代性,关注民生,宣传抗战,时刻传递着作者的爱国主义热情。

赵少昂1941 年至1943 年一直居住在桂林,在桂林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并举办了个人画展,可惜作品已无缘见到,现在只能找到他后来创作的桂林题材作品,如《独秀峰》《阳朔暮霭》《桂林暮色》《桂林暮霭》等。他还在桂林指导周千秋等人开办岭南艺苑桂林分苑,招生收徒,为桂林抗战美术运动培养了后备人才。

何香凝于1943 年4月下旬由香港抵达桂林,1945年9月离开,其在广西的近两年半的时间里,创作了大量的中国画,留存下来的有《菊花》《绿梅》《腊梅》《梅菊图》等,此时她的绘画特点是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的题材与笔墨技法表现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与革命斗志,

年逾花甲之龄的胡佩衡于1956 年3 月26 日来到桂林写生,在桂林写生创作了60余幅作品,回到北京后,《人民日报》从中选印了6幅作品,并选取了几段他写的游记杂感一起刊登,画界与社会反映良好,后来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桂林写生》《胡佩衡桂林写生画选》。桂林写生之后胡佩衡的艺术面貌更为突出,影响进一步扩大,也得到了画界与社会的普遍好评。桂林写生是胡佩衡山水画创作的转折点,也使他的国画创作进入了另一个境界。

李可染第一次到桂林漓江写生是在1959年,创作了《桂林田间水车》《桂林小东江》《漓江边上》《阳朔穿山渡头》等20余幅作品。此次写生使李可染的画风发生了很大变化,作品追求实境、细腻、丰富、生动。画中的水墨变成了丰富的色彩,大面积的留白几乎不见了,疏朗简逸变成了物象丰满、深秀茂密,飘逸简淡的风格变成了清新浑厚。画面已经基本摆脱了传统的束缚,透露着现代气息。1962年5月,李可染再次来到桂林漓江写生,历时三个月左右,创作了《漫写漓江烟雨》《漓江》《阳朔渡头》等作品,还留下了《桂林写生教学笔录》理论文章。此时他的绘画发生了重大转型,审美体验与技法语言愈加成熟。虽然还是写生,但写生的感觉少了一些,增强了写意的成分,这体现了他从写生到写生创作一体化的进程。“漓江山水”是李可染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绘画题材,“漓江山水”成就了李可染,李可染也让“漓江山水”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美,这种美不是轻柔清雅,不是纤纤细语,不是温婉秀丽,而是雄壮大气、质朴坚定、浓黑厚实、豪迈奔放。

关山月 / 漓江百里图(局部) 1943年

胡佩衡 / 阳朔小景 1956年

李可染 / 漓江 1963年

白雪石 / 阳朔风光 1993年

陆俨少于1962年、1979年曾先后来过两次广西,创作了不少优秀的绘画作品,目前以广西山水为题材创作的作品仅存6幅,如《漓江春泛》《柳州近治山水可游者》《柳州东亭记》等。这些作品表达了陆俨少眼中的广西之美、桂林漓江之美,丰富了广西20世纪艺术史的内容。

白雪石是唯一一位先画了漓江题材的大创作才到广西桂林写生旅行的画家,其于1972年、1977年、1980年、1985年先后四次到桂林写生,他的漓江题材山水画重视写生、造型严谨,风格青绿俊秀、轻盈明快。他的山水画紧贴时代,具有现实情怀与唯美风情。白雪石桂林漓江山水画的创造性体现在倒影的表现、水的烘染、横式构图的使用等方面。他以传统为根基,以写生为切入点,以唯美为追求目标,最终创造出了独特的漓江山水画样式。

吴冠中 / 漓江 1982年

阳太阳 / 烟雨漓江 1972年

刘海粟 / 桂林山水 1978年

刘锡永 / 漓江两岸 年代不详

宗其香 / 漓江轻舟 年代不详

张仃 / 兴坪渔家(局部) 1981年

郑军里 / 桂西雨 2007年

吴冠中于1972年陪妻子赴贵阳探望岳母,途经桂林,一下子喜欢上了桂林山水,创作了不少作品,国画作品有《桂林杨堤》《舟过漓江看村庄》《漓江岸》等。1977 年4 月,又带领中央工艺美院学生专程到桂林、南宁等地写生,创作了《广西梯田》《广西壮家村寨》等作品;1978 年、1979 年、1982 年又先后三次到广西写生,创作不少广西题材的艺术作品。画家吴冠中说:“像漓江这样的如画江山更永远是画家们抒写的佳境,古往今来的桂林画图当已无法统计。但依旧没有画尽,而且永远画不尽。时代在不断前进,人们的审美意识在不断发展,江山倩影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而变幻。”

此外,1960年春,岭南画派黎雄才赴广西桂林漓江写生,为人民大会堂广西厅创作巨幅山水画《漓江山水》。1960年5月,著名国画家黄胄到广西写生旅行。同年8月,中央美术学院叶浅予先生来广西写生旅行;1961年7月,北京画院秦仲文、潘洁兹、娄师白、王雪涛等人到广西桂林等地写生旅行;1978 年刘海粟来到桂林、阳朔写生,创作了国画作品《桂林山水甲天下》等;1981年,张仃带领毕业班学生赴桂林写生,创作了焦墨长卷作品《兴坪渔家》等。1984年张仃再次来到桂林写生,创作了《月牙山龙隐寺》《江畔民居》《碧莲峰下》等作品……

黄格胜 / 漓江百里图(局部) 1985年

黄独峰 / 甲子除夕写漓江所见 1983年

王济远 / 象鼻水月洞 1936年

在上述这些名家之外,广西本土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国画家,具有代表性的有阳太阳、黄独峰、马万里、宗其香、叶侣梅、黄格胜、郑军里等。他们或是祖籍广西,外出学艺,后来又回到广西,或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画家,或是由外地调入广西并扎根于此,他们都极其热爱广西这片热土,以广西秀美的自然风光与淳朴的少数民族风情为主要表现对象,运用手中的画笔绘制出了一批批优秀的艺术作品,为广西中国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上一篇:六年级理想主题班会教案下一篇:顺丰快递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