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散文选读》(共4篇)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篇1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是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实验) 》有关选修课程设置的要求编写而成的选修课教科书。该书遴选了不同流派的现当代散文中的一些精品, 希望借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认识散文特性, 积累鉴赏经验, 激活写作热情。总体来看, 选文质量是比较高的, 但是在阅读以及教学的过程中, 笔者也发现了一些文章在语句上还存在瑕疵, 甚至出现了一些高考病句题中经常考查的错误, 现撮要于下, 以求教方家。
1. 第 15 页《把栏杆拍遍》第二节:
说来, 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二十几岁的英雄少年, 正血气方刚, 欲为朝廷痛杀贼寇, 收复失地。
“正血气方刚”有误。血气方刚, 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方”的意思就是“正”, 因此, “正血气方刚”是典型的重复赘余, 应该删去“正”。苏教版必修一教材所选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有“挥斥方遒”一句, 说的是年轻人热情奔放, 劲头正足, “方”的意思也是“正”。口语中常说的“不敢随便苟同”“最高的顶点”亦是此类语病, 高考对此也是经常考查, 而且在成语题与病句题中都会涉及, 如2010年高考语文湖南卷成语题C选项:
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 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
“津津乐道”中的“道”已经包含了“说”这一层意思, 后面再接“谈论”语意重复。
2. 第 15 页《把栏杆拍遍》第四节:
时隔八百年, 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 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这一句话中, “感到”的主语是“我们”, 但是前面第二个分句加上了“当……时”, 就成了时间状语, 因此整个句子的主语就被掩盖了, 也就成了无主句。类似的病句也是高考中经常考查的, 如200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病句题的C选项:
在本月热播的几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中, 还原出许多历史细节, 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电影主创者直面人间惨剧的勇气。
这一句同样是成分残缺, 主语被掩盖, 可以去掉“在”和“中”。
3. 第 19 页《把栏杆拍遍》第十五节: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
查《现代汉语词典》, “浆”是指较浓的液体。查《汉语大词典》, “浆”的第三条义项就是“汁液”, 所举例子为“豆浆, 米浆, 树浆”。因此, “豆浆汁液”中“汁液”与“浆”重复, 是典型的生造词语。
4. 第 41 页《看社戏》第十七节:
由于河南地处中原, 五方杂居, 便在客观上形成了豫剧兼收并蓄的优点。
这一句也是成分残缺, 第二个句子没有主语, 可以修改为:
河南地处中原, 五方杂居, 在客观上使得豫剧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优点。
或者改为:
由于河南地处中原, 五方杂居, 豫剧便在客观上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优点。
类似的句子在2006年江西卷病句题中也曾经出现:
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和普及, 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此句也是因为滥用“由于”使句子主语残缺, 修改从略。
5. 第 41 页《看社戏》第十八节:
这个中的滋味, 确实是越咂摸越有滋味……
王英琦文章的语言还是比较精练的, 但是此处却是赘余了, 错误类型同前面所举的“正血气方刚”“豆浆汁液”是一样的。因为此处的“个”就是“这”, “个中”就是“此中, 这当中”的意思, “这个中”是典型的病句, 应该删去“这”。
6. 第 52 页《鞋的故事》第五节:
城市姑娘, 虽然漂亮, 我对她们终是格格不入。
孙犁文章的语言以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而著称, 但是这句话有两处有问题。首先是关联词的位置有误, “虽然”应该置于句首。此外, “对她们终是格格不入”有误, 格格不入, 形容彼此不协调, 不相容, 有互相的意味在里面, 因此不能说“对……格格不入”, 可以改为“和……格格不入”。整个句子可以改为: “虽然城市姑娘漂亮, 但我和她们终是格格不入。”
关联词位置不当在高考病句题的考查中同样是热点, 如2008年天津卷病句题B选项:
我们一定能在奥运之际展现出古老文明大国的风范, 那时我们的城市不仅会变得更加美丽, 每一个人也会更讲文明。
此句中的“不仅”位置不当, 应将“不仅”移到“我们的城市”之前。
以上《现代散文选读》中出现的几处问题, 虽属瑕疵, 但其错误类型却都是各地高考热衷考查的, 现在赫然出现于教材之中, 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教材是学生的学习文本, 语文教材的课文, 更是广大学生学习本民族语言的范文。如果我们的语文教材尚且有不少语病, 如何指望学生学到并掌握规范的语文? 希望教材编选者能适时修正, 使教材的语言既准确生动, 又简洁精练, 尽量高出一般书面语的水平。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篇2
1、诵读课文,理清文本思路。
2、通过把握课文主旨,体会课文情感
新授课
诵读文本,理解课文主旨。
理解课文所体现出来的情感。
投影、电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玫瑰象征纯洁的爱,美丽的爱情;百合象征百年好合,事业顺利;康乃馨象征真情和纯洁。那么铃兰花,象征什么呢?读了本文,你也许就会有答案了。
二、作者介绍:应该简洁一点,不宜繁,下面仅供参考。
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作家。原名洛弗罗〃库哈尔,生于科鲁什卡。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曾在家务农,后赴维也纳入高等合作社学校求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20年参加南斯拉夫共产党,曾被迫流亡国外多年。后秘密回国。1941年为斯洛文尼亚解放阵线的发起人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关禁在纳粹集中营
战后当选为南斯拉夫联邦国民议会议员和斯洛文尼亚人民共和国人民教育委员会主席。他在农村务农时即开始创作活动,1935年出版小说《与水搏斗》,受到文学界的重视。他的作品大多描写奥匈帝国和南斯拉夫独裁统治时期的生活,贯串着反对民族压迫的精神
小说 《纵火者》(1939)描写科鲁什卡人民反对奥匈帝国的统治的斗争。小说《妙龄》(1940)是他的代表作,描写一支斯洛文尼亚军队起义的过程。小说《小坑》(1941)写南斯拉夫统一之后斯洛文尼亚的生活。他的作品还有《从科特利到贝利沃德》(1945)、《在国外土地上的战斗》(1946)、《我们的界石》(1946)等。
三、解题并分段
以‚铃兰花‛为题,有什么含义?它与中心事件——采铃兰花有关,同时象征对母亲深深的爱。
全文可分问三个部分:第一部分(l-4节),写‚地狱‛的环境,自己从小就对它充满恐惧。第二部分(5-22节),写‚我‛第一次被派到‚地狱‛去放牧。第三部分(23-36),写‚我‛第二次独自去‚地狱‛为母亲采摘铃兰花。
比较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同样是去地狱,但‚放牧‛是被动的,‚采花‛是主动的;在放牧时万分恐惧,在采花时虽然恐惧但不断战胜、终于战胜了。
四、分析第三部分:本文的中心事件——采铃兰花。
这一举动是‚我‛自告奋勇,瞒着父母偷偷进行的。‚我‛为什么会有如此举动?这里面可能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父母有意且巧妙的安排。母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出自己心愿时的时间是在黄昏,父亲又特地点明只有‚地狱‛里才有。作为大人来说,他们知道所谓的‚地狱‛是不存在的,父亲说过‚这个‘地狱’里没有鬼‛,可见,他们要实现这样的心愿并不是很难的事情。但是现在已是黄昏,去那个晦暗之地似乎又显得不切实际,故而留下了所谓的遗憾,母亲也深深地叹息。这一切都可以看作是父母故意说给‚我‛听的。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在不经意中给予‚我‛一次战胜自我的机会。这是文章在处理‚藏‛与‚露‛上的高明之处。表面上,文章的笔墨都集中在‚我‛这一方,但实质上,作家并没有忽视父母一方的言行举止对‚我‛的引导启发作用。他们巧妙的不着痕迹的启发,才是‚我‛的第二次主动行为的最好的注脚,否则前文的关于‚我‛的种种惧怕的铺垫都显得毫无意义与不着边际。这‚藏‛与‚露‛关系的处理,让我们看到了作家高超的艺术笔法。
二是‚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爱。因为有这份爱,母亲的叹息声才会让‚我久久不能入眠‛,才会让‚我‛‚在半睡不醒的状态之中,充满了一种惬意而奇妙的责任感‛,才会‚恰似有一股神奇的力量使我又重新迈开步子,穿过地头,径直向‘地狱’走去‛,才会使‚我‛‚沉浸在幸福和无限喜悦之中,更显得容光焕发‛。作家在此强调了爱的力量,爱能战胜一切,超脱一切,使人变得勇敢、顽强。学会正确的引导,拥怀一颗爱的心灵,这或许正是作家在本文中要告诉我们的。
这部分写景有什么特点?明亮、美丽:‚远方的波霍尔耶山背后,火红的朝霞烧红了半片天,朝阳眼瞅着就要擦出它圆圆的脸蛋了。阳光照到佩查山顶,给它抹上了一层绛紫色。青草、树木和灌木林上都披覆着露水,它们现在还只是忽闪忽闪地微微发亮,等到旭日东升,它们在阳光下黄澄澄的像金粒和珍珠那样闪光时,又会有另外一番景象。‛(第28节)之所以这样写,是由于‚我‛充满责任感,在努力战胜心中的恐惧。如果我们将开头与这里的景物描写放在一起比照,便不难发现作家这种艺术处理的高妙之处。作者是如何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不断战胜恐惧,但并不是没有恐惧。
‚我‛自小就有的恐惧不会在片刻之间消失,作家很清醒地注意到这一点。‚我从坡坎上恐惧地往昏暗的洼地瞥了一眼,为了不看它,就紧闭着双眼往下去‛,‚一直走到了底部,我才睁开眼睛‛,采摘了铃兰花之后‚也没有向四周张望的勇气‛。这些都是极真实的描写,惟其真实才会可信。
五、分析一二部分
本来以‚铃兰花‛为题,仅仅安排第三部分,故事已经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此之前写到地狱去放牧?为什么还要如此详细地写‚地狱‛以及对‚地狱‛的强烈恐惧?
第二部分写‚我‛被派去放牧,强化了‚地狱‛的恐惧性和‚我‛的恐惧心理,这就为下文‚我‛战胜恐惧作了有力的铺垫,既使文章产生波澜,又突出‚爱的力量‛之大,‚我‛所付出的努力之大。具体分析如下:这在不到六岁的‚我‛看来,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考验‛,‚真想大哭一场‛。得不到怜悯,只好‚尽量放慢脚步,一点点走近这个可怕的地方‛。想把牲口停留在山坡上,可牲口又隐没在洼地里,又只好‚战战兢兢‛的下去,不敢回头看四周。淙淙的小溪不能带给‚我‛欢乐,反而觉得好像有人在耍妖术。最终泪流满面地跑向父母,并编造谎言再次企图得到父母的怜悯。但谎言很快被父亲戳穿,自己也被推下了‚地狱‛。‚我号啕大哭,把眼泪都哭干了,浑身仍哆嗦了好一阵,一直也平静不下来‛,可怜而绝望的‚我‛只能‚揪着心‛等待夜幕降临,逃出‚地狱‛。这里的描写,细腻生动、形神兼备,活脱脱将一个恐惧万分的小孩子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里,作家主要是从心理活动、行为表现两方面来写‚我‛对‚地狱‛的恐惧的。
第一部分四个段落,或作渲染或埋伏笔,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具体分析如下:文章开篇,作家先总体介绍‚地狱‛:那是一块‚怕人的、黑黢黢的洼地‛。接着由上而下写它的环境:‚三面由陡坡环绕,活像一口深锅‛,出口隐没在晦暗、神秘的密林间;山坡上长满了杂乱的、乱七八糟的植物,林丛间是只能做羊饲料的蔓生的荒草以及一些无用的野草。因为‚杂乱‛、‚无用‛,这里人迹罕至,阴阴森森,即便有人来到这里,‚心都会不由自主地紧缩起来‛。而本来能让人感到生命存在的一眼泉水,所发出的淙淙声却又给这个阴森可怖的地方蒙上了更神秘的色彩。这里将环境的阴森、神秘渲染到了极致,为文章主题的揭示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第2、3节写‚地狱‛虽然没有什么大作用,只能从那里割些干草、千金榆和黄檗,但那里的草多汁,是放牧的理想之地,从而为下文写‚我‛被派到地狱去放牧埋下了伏笔。第4节写自己从记事时起常听到地狱的名称,在幼小的心灵中把它当做真正的地狱,因而对它恐惧万端,不敢靠近。
六、总结写作特点
1、环境渲染,激发兴趣。文章开头对阴森、神秘环境的恣肆渲染,既为文章营造了整体上的氛围,又激发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人物描写,出神入化。从心理、行为等角度对人物作出神入化的描写,主要体现在‚我‛身上。‚真想大哭一场‛、‚放慢脚步‛、‚战战兢兢‛、‚浑身仍哆嗦了好一阵‛、‚紧闭着双眼‛等句子,既符合人物的自身实际,又深刻地揭示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篇3
一、真情实感是文章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创造美感的重要原动力
只有直抒胸臆, 倾注真情, 敢于流露真我之情的文章, 才是真正感染人的作品。如果没有情感的波澜, 满篇都是一些或华丽或枯燥的说教, 这样的文章是不会震撼读者的心灵的。
作家庞培在新疆生活了半年, 回来后就开始创作散文集《帕米尔花》, 他说, “回来之后, 感觉这部作品非写不可。”这应是一种真情的触动引发激情的燃烧, 不宣泄似乎就不够痛快, 所以在《森林与河流》中, 作者深情地描写了古老的额尔齐斯河以及河边的原始森林大自然的纯净之美,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与赞美。
二、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体验
作家刘绍棠在谈自己的创作体会时, 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在自己熟悉的土壤中种自己的庄稼。刘志成是贫瘠、荒凉的陕北边地走出来的一个吃够了苦、受够了罪的民工和“盲流”。这样的人生历练让作者的文章总是离不开大西北的辽阔苍穹和苍茫大地, 一如陕北朴素的土窑洞, 他始终以一种感伤忧虑的沧桑情愫来体察着人生。他的作品也是对自然、人类、社会表现出发自肺腑的忧患与终极关怀。在他的《怀念红狐》里, 大西北苍凉的沙丘一如那只护犊情深的红狐用已经嘶哑的嗓子发出的“揪心的哀鸣”, 让多少冷漠的心为高贵的母爱而感动。
胡适《我的母亲》, 虽然叙述平实, 却饱含深情, 其中有这样的叙述:“有一个初秋的傍晚, 我吃了晚饭, 在门口玩, 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 她怕我冷了, 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 她说:‘穿上吧, 凉了。’我随口回答:‘娘 (凉) 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 一抬头, 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 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 她罚我跪下, 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 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 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 用手擦眼泪, 不知擦进了什么细菌, 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 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 有一夜她把我叫醒, 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 我的慈母。”如非亲身经历, 哪里会有如此真实而又细致的描述?
我们可以以这几篇为例, 引导学生学着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 调动其生活的积累, 选出耳闻目睹的人事, 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善于观察捕捉身边的生活体验, 使之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三、用敏锐的心灵去捕捉你眼中的世界
客观的观察生活, 贴近生活, 还是不够的, 还需要心灵的叩问。只有经过心灵的思考与撞击, 才会有写作灵感的火花闪现。
林清玄以一颗悲天悯人的菩提之心来关注社会众生, 他的笔端也就流溢出对人间万物的体察与感悟, 衣食住行皆哲学, 花影树声含妙理。他说:“如果有人问我, 你的散文想表达什么?我的回答是表达心灵中单纯与干净的世界。”在他的《可以预约的雪》一文中, 作者就由和朋友相约看菅芒花, 到体悟人生的变与常, 并提倡要从容的面对生活, 永远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只有这样, 才能使生命更有意义。
散文是心灵的独语, 只有凭借个体生命的体验和心灵的感悟才能完成, 所以有人说散文是灵魂的事。我们就是要善于学习作家们用心灵写作文章的方式,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用心灵这把钥匙打开写作的大门, 走进写作的百花园内, 来品尝百花的芬芳!
很多时候, 学生作文时总会以为自己的生活太过于平凡枯燥单调, 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写作的, 其实是没有认识到心灵的滋养与感悟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教师以这类文章为例, 向学生阐明:生活是五彩缤纷的, 一件事, 一句话, 一点回忆, 一个情景等, 都是可以触动我们的心灵。学生是鲜活的个体, 只有注意引导他们每天用自己敏感的心灵体验着生活, 感悟着生活, 再经过时间的过滤与积淀, 把很多东西装进了自己的素材库, 使之成为宝贵的积蓄。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篇4
教学目标:
一、了解我国的服饰文化
二、了解作者对服装日新月异变化的简介
三、体会张爱玲散文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的服饰文化
2.了解作者对服装日新月异变化的简介 教学难点:
体会张爱玲散文的深层意蕴
教学方法:文体引导——小组合作——课堂交流 教学安排:1课时更衣记(教案)教学过程
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3—6节中,介绍了清代服饰哪些特点,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答:特点:没有什么时装可言,流行着极度宽大的衫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对于穿着有着严格的规律,仅有姑娘的“昭君套”,为阴森的冬月添上点色彩。
社会现实:世界迂缓、安静、齐整,等级制度森严,思想禁锢,社会少有活力。(2)课文第7节中说“对于细节的过分的注意,为这一时期的服装的要点”,这反映了时人什么样的心态?
答:反映了中国有闲阶级一贯的态度:不停地另生枝节,放恣,不讲理,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了精力。
(3)清代末年,服装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各反映了时代什么特点?请结合课文具体阐述。
答:(1)服装变小、变紧,(以女装而言,袄子套在身上像刀鞘,紧身背心使女人看上去像一缕诗魂,铅笔一般瘦的裤管给人“一种伶仃无告的感觉”;)
时代特点:政治**,社会不靖,社会处于一种“过渡时代”,百姓生活“颠连困苦”。
1、民国初年的服饰有哪些变化,各说明了什么样的社会现状? 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
社会现实:民国初建立,有一时期似乎各方面都有浮面的清明气象。大部分的灵感是得自西方的。舶来晶不分皂白地被接受,可见一斑。社会现实:西方思想与文化涌入中国,人们全盘接受,崇洋媚外。短袄的下摆忽而圆,忽而尖,忽而六角形。
社会现实:军阀来来去去,马蹄后飞抄走石,跟着他们自己的官员、政府、法律,跌跌绊绊赶上去的时候,也同样地千变万化。
2、作者对于时装的日新月异有见解?
时装的日新月异并不一定表现活泼的精神与新颖的思想。恰巧相反,它可以代表呆滞;由于其他活动范围内的失败,所有的创造力都流人衣服的区域里去。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
4、在张爱玲笔下,女子的时装始终与政治时事相连,请分析下面几句话所体现的女子的地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1)高得与鼻尖平行的硬领,像缅甸的一层层叠至尺来高的金属顶圈一般,逼迫女人们伸长了脖子。
(2)这一次的高领却是圆筒式的,紧抵着下颇,肌肉尚未松弛的姑娘们也生了双下巴。(3)直挺挺的衣领远远隔开了女神似的头与下面的丰柔的肉身。这儿有讽刺,有绝望后的狂笑。
女子服装的改变始终与时政变化相连,反映女性从衣饰到身体,从身体到生存和自由,始终处于男权目光的审视下,处于被鉴赏与被监管地位。
【《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推荐阅读: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选修文学常识12-03
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教学设计总论 教案教12-31
中国现代歌剧10-13
中国现代教育05-23
中国现代电影09-29
现代中国绘画10-12
中国现代设计11-05
中国现代家具11-22
中国现代景观11-23
中国现代高校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