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高校

2024-12-07

中国现代高校(共10篇)

中国现代高校 篇1

一“中国梦”与社会文化

目前, 在百姓口中与政治话语中最热的话题莫过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 这一话题的广泛流传就体现出“中国梦”在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 也充分说明了“中国梦”的认同度很高。这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 鼓舞人心, 激荡起人民共鸣。社会先进文化的建设是增强我国民族团结、人民奋斗精神的基础, 所以要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思想, 就必须以先进的社会文化作为基石。带领人民努力追求美好的品德, 摒弃糟粕, 培养生生不息的意志力, 提升危机感, 增强自身本领。使整个民族意识到“中国梦”是我们民族整体的梦想, 共同的期盼。

二社会文化中的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教育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主流方式, 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年轻人, 这些年轻人成为我国建设者的主力军, 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也就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关键。在中国国内社会巨大转型和国际社会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发展的重要背景下,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更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应当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要求,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只有将这些先进的文化转化为高校学生共同的梦想、期待, 才能将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中国梦”的思想才能引领高校学生不断向前, 才能像旗帜一样为其树立明确目标。

三高校校园文化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高校校园文化是其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高校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建设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利用好高校校园文化, 有利于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1. 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指引高校师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个高校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 就会有自己特有的规范标准和价值取向, 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会是一种重要的舆论导向以及大学精神。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团结师生, 有效地激发人的潜能, 有利于规范高校师生的言行举止, 是一种难得的精神力量。高校校园文化能对不规范行为进行抗诉, 对优秀的行为和先进的思想进行表彰和支持, 具有显著的导向作用, 引导高校师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现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才有助于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2. 高校校园文化能提升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 文化是一个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核心来源。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塑造出具备凝聚力的大学精神, 这是高校师生生活、学习、工作的正确理念。能从方方面面将高校师生团结在一起, 进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 一起前进。而“中国梦”要想得以实现, 就必须要依靠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推动和鼓舞, 必须有大量的人才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终生。

3. 高校校园文化促进社会经济全面进步

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能引导高校老师做好自身工作, 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 从而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毕业生进入社会中, 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为国家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所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推动社会更加文明。这种校园文化是任何领域的文化无法替代的, 校园孕育出的先进观念和思想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当国家经济实力更加强大, 社会发展更加和谐之后, 那么离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越来越近了。

四结束语

文化是国家发展的灵魂, 我国要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梦想, 必须努力发展社会文化。我国自古就是文化之邦,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名言自古流传激励着中华民族。更好地发展社会文化, 更强地巩固高校校园文化, 能使民族的凝聚力更加强大, 只有拥有了共同奋斗的目标, 拥有了追求一个梦想的远虑, 人民才能向着共同拥有的梦想前进, 才能最终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摘要: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思想, 这一思想的提出, 推动着我国富国强民、社会和谐、人民富足。先进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更好地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也成为“中国梦”的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中国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刘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D].辽宁大学, 2012

[2]蔡桂珍.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3

[3]宋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 2012

[4]乐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3

现代性与现代中国 篇2

关键词:现代性;中国特色

一、文献研究

关于现代性是什么,学界的争议从未停止。康德认为启蒙(与现代性等价)是"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实际上是指理性和主体性;韦伯认为现代性是"祛魅",即神圣的世俗化过程;而舍勒则认为现代性是一种精神气质,即"怨恨"心态。[1]

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脉络里探讨下现代性的演进和定义。现代性一词在1627的《牛津英语词典》中第一次出现时是贬义的,指一种贬义的新时尚。而我们所熟知的现代性是指从近代启蒙运动以来的,随着古典魅力的逐渐消失。现代性谋求与过去的决裂,并将这种决裂作为自己的起点。它注重当前,对过去持批判的态度,以理性态度构筑合理性的未来。[2]同上面的观点相似,福柯就认为现代性应被理解为一种"态度"。 [3] 现代性作为一种推动现代化的精神具有三个层面,即感性层面、理性层面和反思-超越层面,这与人类一般精神的三个层面是一致的。无论是西方的现代性,還是中国的现代性,都是在这三个层面上展开的。[1]

这三个层面又反射在人类活动的不同领域,不仅在文化心理层面上被呈现,也同时在社会的结构层面被反映。在文化心理上,一方面现代人把理性作为指导她们生活的第一准则,法理的力量在现代社会要远远高于传统社会,人们不再基于传统和习惯做出选择,转而通过理性思考进行判断。另一方面现代人正在失去那种具有"超越性"的价值的指导,失传统社会所具有的道德与秩序的保护力消耗殆尽。人们也失去了内心的宁静,走向充满欲望的现代社会,在欲望与欲望无法满足之间忍受无尽的煎熬。在社会结构层面上,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的形式化与程序化制度结构的建构,与现代性的形式化理性相一致,现代性的制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形式化、程序化的秩序规范,追求的是所谓形式正义或程序正义,而现代法律则是这种形式化制度结构的典型体现。[4]现代人开始遵循一套在科层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而生活。

但这两点本身就是极其令人感到忧虑的。欲望在现代社会中成了支配人们的动力,理性的作用使得人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科层制主宰了各个组织,生活世界系统化,人也变成系统的一部分。人们正逐渐走向韦伯所预言的局面。

韦伯认为目的合理性行为强调手段的合适性和有效性,而不管目的是否恰当、是否合理;价值理性行为则强调目的、意识、价值的合理性对行为的终极意义。人们的行为不是表现为目的理性就是表现为价值理性。韦伯说:"从目的的合理性立场出发,价值合乎理性总是非理性的,而且它越是把行为以之为取向的价值上升为绝对的价值,它就越是非理性的,因为对它来说,越是无条件地仅仅考虑行为的固有价值,他就越不顾行为的后果。"[5]

现代人在生活中,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不必须要竞争、必须讲求效率、与此而来的是目的理性的支配性大大扩大,导致了价值理性上的非理性的生活方式,出现了各种领域内的异化现象。这就是韦伯所说的现代性的"理性的吊诡",或者说"现代性的自我否定"。

二、现代中国

有人认为中国的现代性与西方不同不是在启蒙思想下建立起来的,由于当时中国面临着国民的思想保守落后,列强与军阀内外封锁,因此中国的现代性更多的是在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的思想指导下开始的。这就使得中国走上了一条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我们国家的现代性是建立在两千多年的儒学传统上的。儒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作为我们每个人最根本的认识世界的指导思想,既是我们现代性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向现代性过渡中,十分需要进行转变的一部分。

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大多处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是仅停留在课本教授的那几首古诗、几篇古文上。对传统和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例如七夕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是相爱的人们祈求上天保佑他们的爱情的日子,可不论是在媒体的报道中还是在普通人的心中,它的前置定语都是"东方的情人节"。这无疑从一个层面反映出了人们对其的态度,对它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外来的2月14情人节。

这些都表明现代性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在失去它的活力。而现代性给我们带来的失去还不仅这些。最近电视上出现一档比赛汉字书写能力的节目叫做汉字英雄,参赛的中小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但是场外大人们对这些字的识别率和书写率可就低得令人担心了。这正是现代性的代表产物电脑的广泛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

另外,还要认识到我国的现代性建设在形式化制度建设上的不足。

科层制的出现是现代性的又一重要发展,它使得我们摆脱了古典官僚制体系,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有效的预防了腐败问题、避免了最高领袖单独决定的盲目性。同时也为失去世俗社会法理逻辑保护的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准则。

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因而建构形式化的制度结构毫无疑问是一个历史性的首要任务。阿佩尔论证认为制度结构的形式化导致了公共价值理想的缺失,必然导致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困难:一方面,社会秩序合理化规则的建构必须以某种"对人类实践目标的决断为前提";另一方面,一旦社会秩序的公共领域中没有了价值理想和意义根据,就再也找不到责任共负的伦理意识和公理,这种社会制度当然是很脆弱的。[6]

因此,在建构形式化制度结构的同时,必须在形式化制度结构与价值理想之间保持某种必要的张力关系。而现在传统价值失落,但绝不能弃之不管,我们必须要建立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现代价值理想。并以此把制度结构与价值理想结合在一起。

三、总结

当下最急需解决的现代性问题就是国人对国家的认同与对合法性的维护。西方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时候,知识精英、政治精英都对国家的建设有一个内在的参与和认同,他们对当前政府的执政有参与,有发表意见的完善平台。而中国是在一个内忧外患不断地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并没有时间和条件来充分的完善民主机制,尽管近年来我们的政府在不断加强这方面的建设,但与大众对民主的要求之间还存在巨大差距。因此,政府只有不断加强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才能使大众对国家的认同感上升,才有利于大家维护国家的决心。

在这之后,还应该以传统文化为依托,以科学文化知识为枝干建立中国人的时代精神和道德准则。这样才能消除现代社会所持存在的一些不和谐不文明的现象,维护社会的稳定。才能使现代中国走得更长远。

参考文献:

[1]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的总体构成[J].求是学刊,2003,(1).

[2]傅永军.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福柯.什么是启蒙[A]//文化与公共性[C].北京:三联书店,1998.

[4]李佑新.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2005,(2).

[5]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商务印书馆,1997.

[6]阿佩尔.哲学的改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中国现代高校 篇3

现代性, 是指当下时代的本性, 是一种精神性的理念, 现代性与现代化不同, 现代化所注重的只是现代之所以成为现代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现代化是时代的现代性的一种具体表现, 现代性是推动现代化的一种精神力量。按照杨春时先生的说法, 现代性具有三个层面, 即感性层面、理性层面和反思超越层面。某一时代的现代性首先表现为对前一时代思想禁锢的感性冲破, 即一种被解放的感性欲望;其次感性欲望被理性所肯定和规范, 现代性也就体现为一种理性精神, 由于理性具有制约感性的作用, 一般说来理性精神就是现代性的主体;无论哪一时代都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在追求现代性的同时, 也在通过哲学、艺术等方式进行自我反省和批判, 并追求终级的价值和意义, 于是就有了反思超越层面的现代性。

2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特点

现代性是一种历史的趋向, 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 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具有圣化倾向, 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 孟子被赋予“亚圣”尊称, 和欧洲神学宗教严密的规章制度统领社会不同的是, 中国是儒教即圣人之说统摄了数千年来传统社会的感性和理性。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以道德理想主义为终极目标价值的“内在超越”, 讲求“天人合一”、“体用不二”。如果说西方现代性是“脱神入俗”的话,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则是“脱圣入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也分为感性、理性和反思超越三个层面, 但又具有和欧洲不同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性现代性也是强调个性解放的, 只是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的进程中, 虽然起始于救国图存的运动中, 一开始就表现出集体性和民族感, 并没有西方感性现代性的强烈的个人主义的倾向, 但也有五四运动时期个性解放的呼声, 虽然人数很少但毕竟是数千年来思想禁锢的突破;在理性层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为引进科学和民主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从一开始就注重对理性现代性的引进, 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几乎跨越了感性层面而直接进入到理性层面。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的反思与超越阶段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是一种道德体系, 在引进现代性的同时, 是否抹杀了其本身的道德功能性?五四运动打倒了孔子的权威, 消除了传统文化的圣环, 但是否也取消了中国文化的超越功能?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对西方宗教、哲学、审美等形而上层面的忽略是否导致了传统文化现代性的片面性?如此种种, 我们的文化在现代性的进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也在自身的反思中不断的超越自己、完善自己。

3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理论灌输、实践强化、考核评估、心理辅导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方向性引导, 这些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但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应付差事、敷衍了事的心理及实际后果, 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作用日益弱化。因此在新时期的新情况下, 有必要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改革, 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特点对弥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上述片面性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3.1传统文化“脱圣入俗”, 力图率先在高校中普及传统文化教育。如前文所述, 如果把欧洲文化的现代性说是“脱神入俗”的话,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就表现为“脱圣入俗”。虽然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性色彩浓厚, 甚至几千年来儒学更成为主导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自近代以来, 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 儒学的地位逐步下降, 改革开放之后, 大量西方思想的引入更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圣化色彩淡化。传统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之学, 而逐渐表现为更加平民化普及化的凡人之学。

大学是时代思想的前沿阵地, 大学生更被称为时代的骄子。作为高校, 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应该紧随时代的最强音, 在高校中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虽然高校一般都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 但大多都没有形成强大的文化氛围, 学生并不能真正的亲身实感的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感染, 传统文化教育重在教化, 强调修身养性的人格修养。在这方面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尤其突出。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环境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 需要整个社会舆论的导向和各方面的努力。

3.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 不能忽略对学生的个性引导, 培养其创新能力。所谓现代性, 就是相对于前一时代而言的新的时代特征, 前文所述现代性的第一个层面就是感性层面, 感性层面的重要特征就是宣扬个性的爆发对传统的突破作用, 只有突破才能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学生政治立场的引导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一般认为,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这两点是不能互相脾益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试问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若以牺牲个性为前提, 那还有什么意义呢?个性的宣扬是创新能力提高的前提, 一个只会死读书的人不可能在创新意识上有所建树。传统文化现代性的感性层面就是对圣学的平民化突破, 在高校中普及传统文化的同时, 也应该提倡传统文化自身的突破精神, 以此为依托, 激发并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更加明显。

3.3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其他教育方式相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的理性层面表现是从西方引进“科学”、“民主”思想, 体现出一种包容性之后的进步。在高校中, 把其他形式的教育方式融合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传统文化中有思想政治教育、普通教学中有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中有思想政治教育;反之思想政治教育中又包含着传统文化教育、知识教育和生活常识等, 在整个学校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大氛围, 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刻板的相对独立, 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其他工作互相促进, 形成合力, 共创校园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浅谈现代高校行政管理 篇4

【 关键词 】现代高校 高校行政管理 管理对策

现代社会,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生产、传播新知识和新思想的重要基地,肩负为社会主义培养专业型和高效型建设者的艰巨任务,在推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为重要的作用。对于现代高校行政管理,我们认为它是高校为了实现学校教育工作的目标,依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和员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一项组织活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日益壮大,在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现代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正成为高校发展的焦点课题。现代高校行政管理的现状分析相对于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师、研究人员而言,现代高校行政管理的主体是从事非教学、科研活动的相关行政机关,其成员包括各级各类机构的管理者和执行者。

一、现代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行政管理人员过多,行政管理机构臃肿

作为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理论上应该是教师和研究人员居多,然而现代高校中普遍存在着行政管理人员过多的现象。在保证管理人员服务于教学科研人员的同时,又要保证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

随着高校规模的日益壮大,现代高校纷纷设置了很多管理机构,这些管理机构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占据了高校各个行政管理部门,这些必然导致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臃肿庞大,人浮于事,效率极其低下。

(二)行政管理人员官僚主义作风尤为严重

《辞海》对“官僚主义”的解释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的领导作风。可以认为,官僚主义作风是不负责任的领导作风。具体来说,领导者脱离实际,不了解下情,高高在上,贪图舒适,满足现状,做官当老爷;饱食终日,无所作为;遇事推诿,办事拖拉,不负责任;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独断专行,等等。现代高校,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这种只发号施令而不考虚实际问题的工作作风。这种现象已经表现为高校行政权力干预学术权力,大学功利主义思想盛行,大 学的官本位倾向正影响着学术的发展,最为严重地将威胁到高校的发展战略。

(三)行政管理人员缺乏激励机制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拥有终身编制的行政人员,他们普遍具有“大锅饭”的思想意识。由于这些行政管理人员的特殊性质,造成了他们在科学研究上没有什么创新和发展,可谓不求上进。再者,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由于享有终身福利,从而导致他们工作上没什么积极性,干多干少一个样,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缺乏激励机制。或者即使激励他们,也起不到什么实质激励作用,即激励机制流于形式。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消极的现象,在这些拥有终身人事编制的工作人员中,他们普遍存在着心理上的优越感,没有任何被辞退的忧患意识,最终导致行政管理人员缺乏服务学生、服务教师和服务社会的基本服务意识。长期下去,势必影响高校的整体社会形象。

(四)行政管理人员普遍素质不高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行政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他们主要来源于高校引进人才安置的家属或者部队转业的照顾人员,这些人员一般都没有受到良好的管理培训和教育培训,学历能力基本不高,从而他们不具备现代的管理意识、教育意识和服务意识,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知识结构也不能胜任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

我们知道,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是高校各项行政工作的组织协调者。因而,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刻不容缓,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消除他们的安稳意识,加强动态管理,培养风险管理能力和危机应变能力。

二、现代高校行政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适度裁员,精简机构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由于长久以来的历史原因,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过多,造成了现代高校人员负担加重,养老包袱巨大。从现代组织的高效运行的角度分析,现代高校应该裁减人员和压缩机构。如果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大而全,能合并的不合并,能压缩的不压缩,则必然会造成一些高校中的行政人员数量远远高于教师人员数量,最终导致高校的教育职能失去了基本的色彩。因而,有发展战略的高校都会采取适度裁员和精简机构的管理对策。

(二)大力提高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

现代组织管理强调“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随着管理职能的进一步延伸,现代高校行政管理中也应以此为借鉴。因而现代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宗旨是服务于教育、服务于学生和服务于社会。最后,身为行政人员,要贯彻高校服务社会、服务人类的基本思想,要严于律己、调整心态、开拓创新、不断进取,不断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最大贡献。

同时,高校行政人员应该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不管职务高低贵贱,都要时刻知道自己的岗位职责,树立爱岗敬业的责任服务意识,将本职服务工作与学校繁荣发展融为一体。

(三)完善行政人员激励制度

现代组织员工激励尤为重要,现代高校也不例外,行政管理人员离不开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首先,现代高校应该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薪酬制度,这是调动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本保证。在享有基本物质激励的同时,高校还应该努力从精神层面激励行政人员,比如为行政人员提供培训机会,通过多方面多形式的 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业务素质,从而为他们的晋升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等等.

良好的激励制度离不开绩效评价制度,因而有必要完善现代高校的绩效评价制度,要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明确绩效考评标准。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多维度多层面考核和评价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不同行政岗位履行不同的评价政策,坚持定性评价的同时,大力引入定量评价机制。

(四)大力提高行政人员整体素质

行政人员素质整体不高势必造成高校整体素质滞后,因而大力提高行政人员整体素质势在必行。第一,提高行政人员专业文化素质。专业文化是体现高校行政工作人员内涵的基本表现,身为行政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专业科学文化知识,这样才可以为教学人员和广大学生服务。我们可以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胜任行政管理工作。高校行政工作人员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觉悟,要做到任劳任怨、遵纪守法、自觉执行、廉洁奉公。

现代高校植物景观配置研究 篇5

1 高校校园植物景观的功能

1.1 生态功能

校园内的植物具有净化空气、杀菌防病、调节气温、湿度, 防风固沙、吸烟滞尘、减弱噪声等功能。绿化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 分泌杀菌素, 吸收、溶解有毒气体, 从而净化空气、消灭细菌, 改善空气的质量;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 能够提高空气中的水分, 增加空气的相对湿度, 使人的舒适度得以提高;乔灌木配合栽植形成绿色的屏障, 能够阻碍声波的传递, 有效地吸收、减弱声音, 起到隔音降噪的作用[1]。

1.2 观赏功能

植物本身在大小、形态、色彩、质地以及性格特征上都各有不同, 它们丰富多彩的观赏特性, 使得植物在整个校园景观中成为富有变化的元素之一。

植物的观赏性是多方面的:植物形态各异, 有圆锥形、伞形、球形、卵圆形、卵状圆锥形等多种形态;叶子的色也多种多样, 有紫、红、橙、黄、粉、深绿、淡绿等, 在植物绿色的基调上, 可用不同色彩的植物组成绚丽多彩的画面;在植物的季相演替方面, 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形成了“春季繁花盛开, 夏季绿树成荫, 秋季硕果累累, 冬季苍松翠柏”的不同景象, 形成了不同季节的不同观赏效果。综合运用各种园林植物不同的形状、颜色、用途和风格, 可以配置出一年四季丰富的色彩。乔木、灌木、花卉、草坪等镶嵌在校园的建筑群中, 瑰丽的色彩伴以芬芳的花香, 绿树成荫、蓊郁葱茏而成的校园景观, 为广大师生学习、生活提供了优美、清新、舒适的生活环境[2]。

1.3 组织空间功能

校园中的植物具有组织划分校园空间的功能。在不宜采用建筑手段划分空间的情况下, 可以采用自然植物元素, 如乔、灌木高低搭配或竹丛等进行空间分隔, 甚至可以达到完全隔断视线的效果。运用植物组织空间不但会在在观赏上显得自然活泼, 而且高低掩映的植物还可以营造成含蓄莫测的景象幻觉。

高校是以教育设施为主体, 各种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组织机构。不同使用性质的建筑群体构成了几个不同的功能分区, 为了使各种不同的功能分区之间互不干扰, 保持各自领域的独立完整性, 又使之具有有机的联系, 最好运用植物的方式来组织其中的过渡空间, 因为运用绿色植物的不同配置可以形成隔而不断的软质空间, 既衬托出建筑群的形体美, 又能起到很好的分隔和联系的作用, 这是其它元素所不可比的。

1.4 文化功能

从古至今, 植物造景一直注重文化内涵, 富有诗情画意。“松柏坚贞不屈傲霜雪,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花草树木的内涵可使身处美丽的校园环境的学生神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从花木的品格中得到启迪, 逐步形成优良的道德风尚。

学校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 其中“环境育人”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植物造景中充分利用植物的寓意, 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身心的陶冶, 千姿百态的树木花草配置得当, 不仅可以给人美的感染, 而且可以升华感情和得到启示。师生们游憩于公园般的校园绿地中, 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生机勃勃、和谐美满, 领悟到人类与自然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从植物的荣枯变化和由幼到老的生命进程中领悟到时间的流逝和历史演替的自然规律;从千姿百态、欣欣向荣的树木花草领悟到大千世界神奇广裹和个人功名利禄的微不足道;从自然景观的雄奇深远、纤巧妍艳更能体会人类性格中的开朗豪放与细腻温柔等[2]。

2 现代高校校园植物景观营建的发展趋势

高校校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是和时代、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高校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纵观国内外校园绿化的设计思想、设计理念、发展历史以及实践的发展态势, 高校校园植物景观发展有以下几个基本的趋势:

2.1 植物造景生态化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 造景取结于大自然, 模拟自然生态, 计成《园冶》中的“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就是古典园林造园的宗旨。现代校园植物景观的营造, 应继承这一传统, 维护校园内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使之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21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 校园植物景观也逐步走向成熟, 一方面校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由绿化美化向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对环境因子进行合理地开发与利用, 建立一个完善的良性循环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增加校园绿量, 进行植物间的合理搭配, 构建合理的绿地结构, 进一步提高校园绿视率, 提高生态效益, 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促进环境生态的良性循环[1]。

2.2 植物造景艺术化

植物造景的艺术化是通过借鉴绘画艺术原理及古典文学, 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质地进行构图, 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 构成一幅活的动态构图。它是园林空间的弹性部分, 是极富变化的动景, 它丰富了校园植物景观的色彩和层次, 增添了校园环境的生机和野趣。

2.3 植物造景人性化

子曰:“有教无类”, 意思是说进行教育没有贫富、贵贱、地域等的差别。大学校园是师生共同学习、研究、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校园绿地规划设计应创造出便捷、安全的校园环境及亲切、平等、自由、开放的校园氛围。植物景观要适合师生的需求, 也必须不断的向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植物造景和人的需求完美结合是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 强调人性化校园的园林绿化设计, 要特别强调人性化。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 因此, 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 做到景为人用, 富有人情味。

2.4 植物造景个性化

规划大学校园时应根据每所大学各自的地域性特征、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并根据学校的性质、办学宗旨等在绿化中彰显自己的风格与特色, 如农林院校结合教学研究, 栽植的植物品种应丰富多彩, 并挂牌注明植物名称及其科属等, 以便对全校师生进行植物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医、药院校以药用观赏植物作为校园绿化的基调;师范院校可多植桃李及松竹等“人性化”植物。同时还要注重挖掘校园自身历史文化内涵, 追寻人类的理性精神, 使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一种理性精神和文化底蕴得以揭示、弘扬和延续, 追求大学自身的特质和个性, 营造出区别于其它高等学府的全新的植物景观。

2.5 植物造景多样化

绿化树种应丰富多彩, 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并丰富学生的知识。若条件许可, 应种植不同叶型、树型、花型、果型和不同花期的树种, 但应注意不宜种植多刺、有恶臭、易引起过敏的树种。

3 校园绿化景观植物配置

在校园绿化规划中配置的植物应以它们的生物学特性为基础, 根据校园的景观规划方案, 把它们科学的、有机地进行搭配, 使其在校园内形成各种植物群体, 达到绿化、美化校园之目的, 这种对植物进行的人为组合我们称之为“植物配置。它在校园景观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1 高校校园入口区的植物配置

入口区是指学校大门至学校主体建筑之间的空间, 它会给来到学校的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是学校的门面。所以不仅要具有可识别性, 更应体现这所大学的特色, 其中植物作为软质景观所起的作用就十分重要, 通常来说大学校门要体现作为高等学府的庄严和肃穆。根据门前瞬间人流量大, 与城市道路绿化联系密切及在校园内处于重要位置等特点, 植物配植应简洁、明快、大方、自然, 突出学校的文化氛围。门前设有广场的校园, 应设置重要景点作为门前区的主体景观, 避免一览无余。这种形式的植物配植应注意竖向与横向的对比, 植物要低矮、整齐, 可布置成大面积的草坪, 也可用月季及宿根花卉布置成大型花境。两侧行道树可选用树形较好的落叶乔木或常绿乔木, 如香樟、乌桕、广玉兰、国槐、香椿、梧桐、龙柏、樱花等。总的原则是开阔、大方, 烘托主题[3]。

3.2 高校校园教学科研区的植物配置

教学科研区是学校的主体建筑群区, 是师生上课、实验的场所, 周围应突出安静、卫生、优美, 也是校园绿化的精华所在, 许多重要景点都集中于此。此区的植物功能上应形成幽静美丽的环境, 不影响室内的通风采光。其植物配置应以树木为主, 常绿树与落叶树相结合。教学楼大门两侧可以对称布局常绿乔木或花灌木如雪松、桧柏、龙柏、桂花、广玉兰等。在靠近教室的南侧, 要布置落叶乔木, 使教室冬天可接受阳光, 夏日可遮荫。在教学楼的北侧可选择耐荫性的常绿树种, 使背阴的环境得到绿化, 冬季也可欣赏到生机勃勃的绿化景观, 同时还可减弱寒冷的北风袭击。如楼前绿地面积较大, 可设置开阔的草坪, 也可配置具有芳香气味的植物如桂花、广玉兰、腊梅、白兰花、栀子花等。教学楼的两侧应配置高大的落叶乔木, 也可以用攀援植物来进行垂直绿化, 不同植物的选择要达到色彩的协调统一。科研实验楼周围的植物配置一般以草坪与花灌木为主。草坪可选用天鹅绒、剪股颖、马尼拉草等;也可以乔灌木为骨架, 配置夹竹桃、女贞树等, 以减少污染。对一些发出噪音的实验室, 可配置密闭的树墙与高篱, 或复层树墙与高篱, 以减少噪音对环境的危害[4]。

3.3 高校校园学生生活区的植物配置

学生生活区的植物配置应首先考虑其使用功能, 根据学生集中、宿舍群集, 人流量大及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 需要保证合理的绿地率, 又要留出适当的学习、活动和休闲场地, 为学生提供一些进行小型的体育活动的空间。一般用庭院式进行规划布局, 在硬化面积较大的情况下, 应设计一些小型规模的花坛、树坛及小面积的封闭草坪, 也可使用攀援植物进行立体绿化, 适当布置一些桌凳、树桩及其他小型建筑小品。植物配置的原则应简单、实用、抗破坏, 采用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 植物的品种也可以相应的丰富些, 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如沿宿舍四周砌筑花池, 种植一些低矮的花灌木, 如珍珠梅、龙柏球等, 既不影响室内通风透光, 又具有美化效果。楼前有较大场地的宿舍区, 可种植树冠较大的落叶乔木, 既便于学生在大树下活动, 还可遮阴、纳凉。在楼墙适当位置可种植爬山虎等攀援植物, 增加立体绿化面积, 也可起到防晒、降温的作用。由于宿舍区人流集中, 活动频繁, 管理不便, 不宜种植草坪及珍稀植物。

3.4 高校校园体育活动区的植物配置

体育活动区是学生运动, 一般学校都设有专用的运动场地, 面积较大。绿化形式以规则、简洁为主, 选择具有较强的抗尘和抗机械破坏性能的植物, 栽植一定面积耐践踏草坪和成片树林, 为人们运动之后休息提供休息场地。

运动场周围设置5m以上的绿化隔离带, 上层配置高大常绿乔木, 下层配置耐荫灌木, 形成绿“墙”, 有效地发挥滞尘和隔音的作用, 减少运动对外界的干扰[3]。

3.5 高校校园道路的植物配置

校园的道路通常分为主干道、支路和绿地小径。主干道绿化应以遮荫为主, 支路、小径以美化为主。主干道两侧可种植树冠高大和树荫浓密的行道树, 以常绿乔木为主, 下植耐荫常绿开花灌木, 营造浓郁的带状景观。道路外侧应留有带状绿地, 配置草坪、酢浆草等地被植物或花灌木, 以打破干道的规则平直。支路及小径的路旁绿化应活泼有变化, 根据路段不同可分段种植不同品种, 组成的不同景区。以落叶开花、观叶的大乔木为前景树种, 常绿乔木为背景树种, 营造人行景观路, 达到春季观花, 夏季遮荫, 秋季观叶, 冬季有充足阳光的效果。绿地中的植物种植多为自然式, 也可孤植、对植、群植, 既具有观赏性也有引导、分隔的作用。

改善现代高校校园生态环境, 进行校园绿化, 已成为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校园植物合理的选择与配置是提高绿地质量的有效措施。为使高校校园绿地能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并与高校的发展相适应, 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深入开展校园绿化建设的理论研究, 与日俱增, 充分利用大自然丰富多彩的植物资源, 创建园林式校园。

参考文献

[1]王彦华, 王立君, 闫世杰.生态型高校校园植物景观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18) :292-295

[2]张军利.高校校园景观中植物营造法则探析[J].福建林业科技, 2009, 2 (36) :216-218

[3]陈文术, 肖海苏.试论大学校园的植物景观营造[J].山西建筑, 2007, 4 (33) :340-342

现代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浅析 篇6

一、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1、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如今, 世界上很多高校都提出倡导教师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 通过团队形式来更好地促进高校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发展。团队坚持教与学为目标, 经常开展研讨活动, 从而为成员提供申请项目资助、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参与者能够自主地选择一个项目或者课程, 根据自身工作的经历, 策划案例、进行教学创新以及对结果进行评价。并且要经常地参与到研讨会中, 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 以便供大家交流和学习, 通过教师团队这一平台更好地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我国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曾表示,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指高校教师借助各种方法和途径, 加强理论学习, 并深入实践, 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要注意的是, 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向教学工作者方向发展。教师要想实现专业化发展, 就应该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 通过团队合作, 进行经验交流和成果分享,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从而切实提高教学能力。

2、创新教学理念, 提升教学质量

一般而言, 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是师资力量。对于专业核心课程, 在优秀教师的带领下, 组建起一支改革意识强、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 开展集体研讨、开发教学资源等方式, 创新教学理念, 提高教学质量。

二、优化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

简而言之, 优化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完善教学团队的管理机制

一般而言, 具备健全的管理机制是促进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石。例如中国石油大学为了促进教学团队建设, 制定了《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试行)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关于基层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 组建了基层教学团队、校级培育教学团队以及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 逐步建立起了一系列教学管理体系, 为加强教学组织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营造出和谐的组织文化

众所周知, 一个良好团队往往都建立起了相互合作、倡导信息交流以及重视平等自主的组织文化。教学团队的组织文化建设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优秀的组织文化就应该摒弃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 时刻将每一位成员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让成为都意识到将自己的团队建设作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部分, 最大限度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 树立起团队意识。团队精神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每位成员只有具备团队意识, 才能够为实现团队目标而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的团队往往具有凝聚力, 凝聚力能够让团队里的每位成员都能够具备强烈的归属感, 时刻将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与自己相联系在一起。

3、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团队结构

一个高校教学团队应该具备优秀的团队领导者以及科学的组织结构。具体来讲, 团队领导者应该是本专业及学科的资深专家, 具备科学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创新性的学术思想;科学的组织结构要求团队成员在年龄、知识结构方面要科学, 最大限度地发挥名师的作用, 促进团队技能和成员技能的提高。

4、丰富团队成员的合作交流模式

丰富的、创新的团队合作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团队建设。北师大的刘宝存教授在自己所著论文中提出,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团队教学在美国开始应用于高校, 在传统的学科组织外, 还组建起了形式各样的教学团队, 例如学术沙龙、论坛、研究所、实验室、任务小组等等, 不仅便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 而且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支持。当前, 国外所开展的教学团队合作模式有“整体性团队模式”和“小组互助模式”。我们要积极借鉴国外团队发展, 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开展丰富的团队成员的合作交流模式, 如大班教学小班研讨、课程互听互评等。

除此以外, 加强绩效考核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就是衡量团队中各成员工作业绩, 属于考察团队和团队各成员工作业绩的一项制度。而且绩效评估不仅仅是对团队成员在一定时期内对团队所做出贡献的评价过程, 还能够在团队中形成一种激励作用。绩效评估不单纯地涉及到团队内成员的前途和命运, 而且直接影响到团队的生存和发展。

总而言之,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是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组织形式, 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而且能够创新教学理念, 提升教学质量, 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君.高校教师团队建设的有效途径[J].广州化工, 2008 (04)

[2]黄兴帅.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J].皖西学院学报, 2008 (01)

[3]陈世平, 彭瑶, 谭伟.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6)

谈我们高校现代园林教育 篇7

关键词:园林教育,园林专业,问题,对策

一、我国园林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1. 许多院校只看好园林专业目前的就业形势, 盲目扩招而缺乏对专业发展的长远打算, 教学质量不高。由于目前园林业的蓬勃发展, 社会对园林专业人员需求量较大, 就业形势看好, 使人们看到园林教育广阔的发展前景。除了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大量扩招外, 其他建筑、师范、艺术类甚至综合类院校也纷纷开设园林专业。教育的发展既要有数量的增长又要有质量的提高。不顾质量提高的数量增长从表面上看是一片繁荣的景象, 而实际上造成园林专业定位不清, 只能是一种“拔苗助长”式的增长。从而使园林教育的发展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

2. 出现不同院校对园林专业的不同解释, 课程设置相异, 呈现各自为政的局面。园林实际上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边缘学科, 是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工程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建筑学、工程学、土壤学、生理学、植物学、生态学、美学以及经营管理等多门学科。

由于园林专业具有多方面的特征, 其培养目标往往跟着院校的性质走。目前, 我国高校开设的园林专业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林院校的园林教学体系;一类为建筑院校的园林教学体系, 还有一些艺术院校开设的风景园林专业, 侧重于环境艺术的设计。这些园林教育的课程设置往往以自己院校所擅长的专业为主。例如:一些艺术院校开设的园林专业课程, 却过分地强调园林的美学、过分的以艺术的眼光去看待园林专业, 加大艺术类的课程比例, 而忽视植物的种植规划和搭配, 忽视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改造。而一些建筑类院校也是轻视植物景观等方面的教学, 不同类的学校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由此可见, 目前, 我国园林学科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无论哪个或哪类性质的院校, 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标准。只有这样, 毕业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需求。才能与参与公平的社会竞争。没有学科基础的所谓特色只能是纸上谈兵。

3. 软硬件设施跟不上, 与外界实践基地交流合作不够。教师的质量是园林教育发展中的关键性因素, 部分教师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和高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 在外搞工程项目, 分散了教学精力。另外一些院校在任课教师的安排上存在“近亲分配”的现象, 无视教师所学专业安排授课科目和任务。硬件方面, 硬件方面主要是绘图室和进行规划设计的专用电脑设计室, 随着电脑的普及, 现在许多园林设计作品都是在电脑上设计绘制的。完备的实验室及良好的电脑设计室是园林教育中不可缺少的, 事实却是许多院校普遍存在着电脑设备不足的问题。另外缺少苗圃, 即便有的院校建有苗圃也是面积不大, 种类数量少, 品种不全, 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园林教育发展的需求, 以上因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学生认识树木、花卉品种的水平。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影响课教学水平的提高。

园林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 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加强与外界交流, 比如走出校园到企业参与实践, 这样既可以了解体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哪些知识方面需要加强, 也可以反馈教学方面的不足, 及时提高教学质量, 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可以解决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在这方面, 许多院校做得不够。

二、建议及对策

1. 以质量求生存, 抓好园林专业基础的同时突出院校特色, 高校应从盲目扩招追求数量转到提高教学质量的轨道上来。首先, 园林专业教育在突出体现园林专业综合化发展趋势的同时应制定统一的基础课程标准。在这个基础之上, 各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院校性质和市场定位有所侧重地发展, 不断强化自身的特色。依据科学化、合理化, 紧密结合市场, 培养市场需要的园林专业人才的原则, 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优化, 整合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质量为目标制定与院校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保证园林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提高软硬件质量,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改革传统教学手段。不断适应新形势, 加强教师的定期培训, 增强教师创新水平和授课技能,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如电脑设计室, 绘图室等, 在教学中引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教学容量大、直观性强、等传统教学法无可比拟的优势,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点, 起到了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使教学手段从传统的方式向教育技术现代化转变, 部分主干课程如:花卉学, 园林植物配置, 等最好实现网络教学。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园林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必须充分重视综合性的实习,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为学生提供参与真实工程建设的机会, 让他们通过企业和相关单位感知专业的特点和行业性质, 增进学生的职业感性知识, 通过实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城市的各种城市园林绿地, 房地产公司等观察实践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过程中, 学生也可发现自身知识的弱点和不足, 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 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的园林教育所遇到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它的发展, 需要不断地解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为发展方向, 把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深化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信随着我国园林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这些问题也将会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园林教育事业会大踏步前进。

参考文献

[1]韩鹏, 董君.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改革与课程建设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现代高校档案建设趋向特征分析 篇8

一、科学的档案制度化特征

制度化是群体与组织发展、成熟的过程, 也是整个社会活动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实现高校档案制度化管理是高校档案建设的重要方面, 主要包括高校档案收集制度、高校档案管理制度两个方面的内容。高校档案收集制度是建立高校档案的首要环节, 制定档案收集的相关程序制度是实现收集工作规范化、有序化的重要保证, 必须严格把关, 确保档案收集的全面系统。在管理制度方面, 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原则, 建立档案管理机构组织, 建立档案管理网络, 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有机体。此外, 高校需要建立有效的档案辅助机制, 如档案运作机制、教育机制、评估机制、奖惩机制、承诺机制等。

二、全面的档案信息化特征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处理、传输、应用档案资源, 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与效益, 发掘和整合档案资源, 向社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档案信息, 从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因此, 在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 首先, 要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大组织领导力度, 提高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意识。其次, 要加强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加快数据库建设进程, 丰富档案数据资源储备, 为高校档案信息化做好后台数据库支持, 并为政务信息化大型基础数据提供核心资源, 逐步实现高校馆藏档案信息传输网络化和利用在线化。第三, 网络安全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为了防止档案信息的损毁和遗失, 必须减少操作失误、保证设备正常运转、防止病毒感染与黑客攻击等。对于涉密信息, 要制定合理严格的档案信息化安全保密制度, 建立严格的监控机制, 引入科学实用的网络安全应对策略, 使用物理隔离和逻辑隔离等多种安全防范手段, 并注意做好纸质档案的保存和重要电子档案的异地备份工作。

三、多渠道的档案管理模式特征

首先, 高校馆藏模式需要由传统单一的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转化, 这一转变不仅能真正实现海量存储, 还能使文件传输、处理、归档保存更加快速、长期、有效。其次, 高校档案管理重点需要从档案实体管理向档案信息化管理转变, 使得高校档案管理模式向多渠道、多途径拓展。然而, “重收集轻开发”、“重保管轻利用”、“闭架借阅”、“你查我调”等传统做法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 只有多形式加强档案管理模式创新, 才能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四、多形式的档案服务意识特征

要提高高校档案利用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必须树立适应高等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要求的档案利用服务观念。一是全面服务观念, 通过各种服务方式与方法满足学校内、外用户的利用需求。二是主动服务观念, 摒弃被动的传统服务观念, 主动寻找用户。三是及时服务观念, 在第一时间内满足档案用户的利用需求。四是优质服务观念, 在准确把握用户利用需求基础上提供档案利用服务, 帮助用户获得资料。

五、周期性的档案评估机制特征

周期性的高校档案评估是对高校档案管理条件、档案质量、管理水平的全面考核, 是提高高校档案质量、提升办学水平、扩大社会声誉的重大举措, 对于增强高校办学实力、拓展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周期性评估, 有利于促进档案工作的整顿、改革和建设, 提高档案管理效能, 从而形成一种周期性的自查、自评、整改和自建的长效机制, 以此为档案管理日常运行机制提供质量上的监控与保证。同时, 通过周期性评估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宏观管理, 促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校档案工作, 促进各高等学校自觉按照档案管理要求不断明确档案管理指导思想、改善档案管理条件、加强档案业务建设、强化档案管理要求、深化档案管理改革、全面提高档案质量和档案效益,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六、“以人为本”的档案服务模式特征

倡导“以人为本”、“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学的重要理论。“以人为本”中的“人”, 对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而言, 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即作为主体的档案工作者和作为客体的档案用户。档案工作的三要素为:档案管理人员、档案和档案利用者。其中作为主体的档案工作者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 是联系档案实体与档案利用者的桥梁。档案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文化素养、创新意识、敬业精神越强, 则高校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越高。因此, 高校档案工作要“以人为本”, 首先要以档案工作人员为本。此外, 高校档案管理的“以人为本”, 还体现在服务工作中, 即以用户为本, 服务至上。档案用户一般分为两大块:单位用户和个人用户。当前, 部分高校档案的利用服务工作仍存在着重部门、轻个人的现象, 即只重视为校内各单位、各部门提供利用服务, 而忽略了对个体档案用户进行服务, 这是导致当前档案利用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在档案服务工作中, 应当以“用户”为本, 从用户的需求、动机等因素出发, 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用户群的利用需求。

参考文献

[1].关曼苓.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路径探析[J].黑龙江档案, 2009.5

[2].张晖.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档案信息服务[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6

[3].江梅.乔颖.网络环境下档案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陕西档案, 2007.4

浅析高校档案现代化的管理 篇9

关键词:信息;档案管理;投入;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G647【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271-02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高校的档案数量日益增多,利用需求不断提高,这对档案现代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更好地服务教学、科研和基建为目标,促使高校档案更快发展。以加强高校档案管理和现代化建设为切入点,创新工作思路,增强服务意识,用更好的工作业绩、出色的业务素质、一流的服务意识为教学、科研、基建增光添彩,是高校发展所需,形势所求。

一 加快高校档案现代化管理建设步伐

以科技进步为主题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世界,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迅速地推动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高校档案工作者必须积极投身于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才能以科学、创新的姿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增强时代责任感,增强服务意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由原来的手工管理发展到现在的计算机管理,从最初的文件目录检索发展到全文扫描录入、光盘存储等。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档案现代化管理提供了物质基础,很大程度提高了档案管理质量,并将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信息的全面、系统、快速、准确的服务,实现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满足不断增长的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以下两方面。

1.高校档案管理方式的现代化设备、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档案管理方式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传统纸质档案的管理方式建立在手工操作的基础上;而现代电子档案、声像档案的管理,则必须顺应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必须更新长期形成的传统管理理念和方式。

要对档案采用现代化原理与现代化技术进行管理。现代化管理中有许多不同于旧管理方式的工作程序,具体表现在: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办公自动化的迅速发展,网络的不断延伸和扩展,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可靠性、安全性。缩微、光盘、多媒体技术的普及都对档案的管理方式及技术规范化、标准化要求越来越高。必须按照现代化思路处理高校档案与利用者的关系。随着档案信息数据的不断增大,查询更快捷简单,档案信息网络化的优势会更加明显。这是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实行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方法,也是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关键。

2.高校档案库房管理的现代化,是丰富馆藏、最大限度延长档案寿命、确保馆藏档案安全的必要条件。首先,现代化的档案馆应建筑独立,有优良的保管环境。近年来,电子文件(磁带、光盘、软磁盘等)不断增加,磁带易受到物理损伤而丢失信息,作为馆藏档案,发展的趋势将用光盘来制作备份;软磁盘也可用来保存信息,但保存信息的时间不如光盘长。因此光盘成为电子文件馆藏的主要载体。库房的温湿度应该控制在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内,要十分有效地防紫外线、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灰尘,且远离磁场,档案装具的钴源杀菌能减少微生物对档案的侵害。其次,档案部门应为利用者提供现代化的档案开发利用环境,提供现代化工具和手段,使利用者最大限度地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一定水平的设备、技术是现代化的物化表现,也是现代化程度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

只有采用先进的数字和网络技术,建立起方便、高效、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形成开放的服务平台,最终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自由共享,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二 建立高素质档案管理队伍

现代化的档案馆,给从事档案工作的专兼职档案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不但要有现代化设备和设施,还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队伍。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的人才队伍,不仅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和提供利用,同时更是档案信息资源的维护者、再加工者,是档案信息资源和与用户间的桥梁和纽带。

引进、吸纳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是改善人员结构、促进档案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不但要引进档案学专业人才,还应引进各类相关学科如计算机、历史、文博、摄影等专业人才,保证形成一支多学科交叉的档案人才队伍。力争在档案馆信息系统建设、档案修复和保护、声像档案的处理等各个方面做到专业优化组合。

要重视开展专业培训教育工作。各高校应从各自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地选送部分档案工作人员参加在职岗位培训(包括档案专业培训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培训工作,如保密培训)、在职攻读学位,以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更新知识结构。

三 加大高校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投入

制约档案现代化管理主要决定因素是领导者的现代化意识水平。应投入大量的精力关心和支持.没有资金,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投入资金;没有设备,应千方百计配备先进设备;没有管理人才,应积极培养、选拔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把档案现代化管理纳入本单位工作计划,列入本单位重要达标的内容进行考核。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要定期听取档案工作汇报,了解档案工作现状,指导档案部门依法开展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四 加快高校档案现代化进程

档案工作是一项知识管理工作,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把档案管理从信息管理看成知识管理,是认识的又一深化,也提升了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信息化是新世纪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档案信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档案信息存储和处理的数字化、收集与传递的网络化已势在必行,档案中蕴藏的丰富信息将在新世纪的各个领域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必须加快档案现代化管理进程。

总之,只要我们从加强高校档案现代化步伐、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加大高校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投入、加快高校档案现代化进程方面着手,就会很快实现高校档案的信息数字化建设,从而实现高校档案资源共享。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应改变以前的死守库房的管理模式,采用网络、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手段.接受全新的信息资源管理理念,开展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如果档案管理人员能够抓住机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档案事业在信息化时代必将处于更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骆巧凤.新时期高校档案科学化管理的理性思考[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20(3)

深化现代高校图书阅览服务探析 篇10

1 现代高校图书馆发展建设中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

1.1 重管理轻服务

现代高校图书馆作为教辅部门, 其宗旨是读者服务。具体而言是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图书期刊借阅、信息查询、咨询服务的机构。但一些高校图书馆在为师生服务方面做得不够, 从图书阅览的借阅制度、时间安排、处罚规定等, 处处体现着图书馆的管理, 从管理图书期刊到管理读者, 行政管理色彩非常浓厚, 以至于忘记了图书馆的宗旨。诚然, 规范化的管理是必要的, 但管理是为了更好的服务, 更好的提升服务读者水平。

1.2 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投入

许多高校的图书馆特别是一些新建图书馆, 往往成为这些高校的标志性建筑, 高大气派, 宽敞明亮, 内饰豪华。在高校经费并不宽裕的情况下, 盖这样的图书大楼确实难能可贵, 作为标志性建筑无可厚非。在各高校对硬件的建设非常重视的同时, 一些高校却忽视了对软件的投入。虽然图书馆配备了桌椅、书架、照明设施等设备, 但是由于对软件的重视不够, 特别是图书阅览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不够, 缺乏服务意识, 业务素质低下, 很难满足师生学习需要, 不能提供一个安静、舒适、典雅、清新的学习氛围。

1.3 重藏书轻借阅

现代高校经常接受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一些部门的评估和检查。特别是对高校的评估, 有一定的量化指标。涉及到图书阅览, 就有生均藏书的指标。许多高校为了评估达标, 投巨资买进大量图书, 但又不能及时分类编码上架, 提供借阅, 结果大量图书被堆方在一起。重藏书, 重完成评估指标, 轻借阅, 与目标不相一致。

1.4 重数字图书馆建设轻传统图书阅览服务

很多高校出巨资建数字图书馆, 甚至有数字图书馆取代传统图书阅览服务的趋势。数字图书馆固然有其信息量大、占用空间小、扩大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 但数字图书馆也受网络、计算机等硬件条件的约束。数字图书馆不一定能代替传统的图书馆, 如果没有传统的图书阅览服务这样一个载体, 很难称得上为图书馆。近些年来, 在大力发展数字图书期刊服务的同时, 却出现了忽视传统图书阅览服务的倾向, 顾此失彼。

因此, 克服这些认识误区, 深化现代高校图书阅览服务, 是我国高校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内容。

2 现代高校图书阅览服务的要求及举措

2.1 现代高校图书馆肩负的重任要求不断深化图书阅览服务

图书馆自诞生以来始终关注的焦点是人类文化的保存和延续, 反映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在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 图书馆工作重点从藏书建设为主逐渐转变为以用户服务为主。而高校图书馆还担负着教育的重任, 现代高校图书馆担负着为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和为学生增长知识提供优良的阅读环境及服务的任务, 对高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校图书馆, 因其读者群的高度集中, 稳定, 对图书阅览服务尤应重视。

高校图书馆被称为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一个学校的学风好不好, 人们通常看师生们是否积极利用图书馆, 到图书馆借阅。到图书阅览室借阅的师生们越踊跃, 甚至在图书馆门前出现早早排队现象, 这一方面体现了图书馆所提供的藏书和服务深受欢迎, 另一方面说明该校良好的学风, 这里真正成为了学生们的第二课堂。可见深化图书阅览服务, 是提高现代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内容,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2.2 信息、网络在图书馆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是深化现代高校图书阅览服务的推动力

电子出版物、网络技术的出现, 给读者带来极大的方便。不仅增加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类型和储藏量, 同时也改变了图书馆服务的方式、内容和手段。在各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中, 投入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费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电子出版物所需要的软硬件条件的束缚, 如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等, 加之读者需求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不可能满足所有大学生的需要。因此, 要继续充实和搞好传统图书阅览服务, 电子图书期刊的方便快捷不一定能取代传统的图书阅览服务, 所以, 新形势下还要继续深化高校图书阅览服务。

首先, 搞好传统图书阅览服务是提升现代高校图书阅览服务水平的支撑点。虽然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已成为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内容, 但传统图书阅览室所提供的特有的宁静和学习氛围, 往往对师生们更具有吸引力。

其次, 数字图书馆已成为目前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重头戏, 搞好数字图书阅览服务, 也是提升高校图书阅览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国内各高校几乎都建设了自己的校园网或者局域网, 使图书馆服务的内容更加多样化。这就要求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点逐渐从满足书刊借阅文献需求为主, 转移到满足知识信息和知识开发为主。通过为读者提供更大更广的信息通道, 利用校园网和局域网提供图书馆服务, 要不断的丰富和更新本馆的网页内容, 建立有特色的馆藏文献数据库的信号导航系统, 完善网上咨询服务业务;图书馆要定期不定期的举办本馆数字资源利用的讲座和交流会, 提高对数字图事馆的利用率, 否则各高校化巨资购入的数字资源白白浪费。

再次, 高校图书馆是教学资源最丰富的地方, 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要定向地与各教学系和科研处所建立联系, 为科研选题做立项查新工作, 搞好深层服务, 对文献信息资料开展深层次信息加工和参考咨询服务, 通过提供课题综述、述评、专题研究报告、分析预测报告等三次文献服务, 为科研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从而使图书阅览服务适应现代需求, 深化其服务的重要举措。

另外, 图书馆通过设置新书架、橱窗、板报等方式向读者推荐好书、新书;编制二次或三次文献, 如目录、索引、文摘、提要、综述等, 从不同角度揭示馆藏, 达到方便读者, 促进图书管理工作, 提高馆藏利用率, 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开展导读活动, 利用藏书优势对学生进行导读, 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开展书评会, 将能激励亲青年学生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努力攀登的诸如成才之路等好书、新书推荐给大学生读者。

2.3 提高读者服务水平是深化现代高校图书阅览服务的最重要目标

提升图书阅览服务水平的最重要目标是提高读者服务水平。印度著名的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在总结世界图书馆发展史时曾提出现代图书馆的五条法则, 其中第一法则是“书是供使用的”;第二法则是“书是供所有人使用的”。虽然只是短短两句话, 道出了图书馆的本质就是读者至上, 一切为了读者, 一切为读者着想。因此, 提高为读者服务水平是图书馆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 而提高读者服务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提升图书阅览服务水平。图书阅览服务水平如何提高, 关键在于图书馆馆员的服务意识和综合素质。

作为图书馆馆员, 应是读者的导师, 他们既是某个学科的专家, 又是知识博广的杂家。他们掌握图书馆学和现代信息技术, 熟悉本馆藏和网络信息分布, 能使用多种现代图书工具, 面对错综复杂的信息资料, 能够适时的解答读者的各种咨询, 能迅速、准确、全面地为读者提供所需要的信息。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 不仅要靠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服务读者, 更要靠图书馆员良好的综合素质。要做到这一点, 建立一支良好的图书阅览工作队伍就显得非常重要。为此:

首先作为图书馆馆员或工作人员, 要树立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和理念, 自己既是图书的管理者, 同时又是一个读者服务者。在具体工作中要礼貌待人, 文明用语, 仪容整洁、举止得体。对读者亲切和善, 面带笑容, 切记板着面孔, 语言生硬。“想读者之所想, 急读者之所急”, 拉近与读者间距离, 增进互信, 创建一个文明和谐的读书学习环境。

其次, 作为图书阅览服务的馆员或工作人员, 时刻以一个师者的风范要求自己。自己的言谈举止, 彰显着一种文明典雅的气质。举手投足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表现了图书馆服务行为的外在特征。在图书阅览室等工作场所, 不要精神不振、扎堆聊天。对不遵守制度规定甚至出言不逊的读者, 站在师长的角度耐心加以解释、说服、教育, 切记与之争吵、对骂。要本着一份成人的理智、维护一份师者的尊严。

再次, 作为校方要加强员工培训, 推进继续教育。提高读者服务水平, 要求馆员自身有丰富的知识, “打铁需得本身硬”。要成为“专家”和“杂家”, 需要不断学习, 不断摄取新的知识和营养, 形成学习型的员工团队。与此同时, 提高读者服务水平, 也需要良好的图书阅览环境。包括舒适的阅览环境、提供充裕的服务时间、书架的摆放、室内装饰等。

总而言之, 现代高校图书馆肩负着重任, 要始终把图书阅览服务放在图书馆工作的重要位置, 在不断深化图书阅览服务的过程中, 发挥好图书馆的作用。

摘要:现代高校图书馆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投入、重藏书轻借阅、重数字服务轻传统服务等认识误区。深化现代高校图书阅览服务水平, 既是高校图书馆肩负的重任, 也是数字网络发展的需要, 更是图书馆发展建设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高校,图书阅览,服务

参考文献

[1]曾瑛.新形势下加强图书阅览服务工作的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4 (9) .

[2]张德云.论高校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与读者服务[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6 (3) .

上一篇:初级阶段下一篇:新课改小学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