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问题

2024-07-18

农业问题(精选8篇)

农业问题 篇1

「农业推广论文」农业推广体系问题及策略(共2616字)

摘要:近年来,国家陆续出来了多项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极大提升了荆州市农民参与现代化农业的积极性,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深刻认识到荆州市农业推广体系尚不完善,存在农业科技成果质量差、农民素质低、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不仅影响了荆州市农业发展,而且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因此,解决农业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荆州市;农业推广;推广体系

1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基本现状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从农业部到各省、市、县、乡、村、村民小组分别建立了农业推广总站、市县农业推广中心、乡农业推广站、村科技组和科技示范户,最后把农业技术以及科技成果推广到农户中。从组织形式看出,省级以下的农业推广组织是受政府和上一级推广组织的双重领导。经过建设,我国己形成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专群结合的多元化农业推广网络,专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已经达到210万人,推广站数达到35.5万余所。

2荆州市农业农业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推广体制不完善。荆州市现行农业科技体制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渐形成的,它具有一套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在这一时期确实为荆州市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与产量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农民非农收入的提高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下降,农民在农业生产上采用新技术,尤其是大田作物新技术的积极性降低,使这种(搞行政和计划为主)体制失去了其以前所发挥的作用,农业推广效率降低。由于推广项目均是由各级政府决定的(而不是由农民决定的),从而为技术推广活动带来诸多不确定性。技术的推广与否,一是决定于政府财政是否有钱;二是决定于政府财政部门及相关财政预算编制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个人行为。在现行农业推广体系内,上层的农业推广单位经费多、工作条件好、人员的待遇高;而基层单位经费少、工作条件差,人员的待遇低,影响农业推广效率。

(2)农业科技成果质量低。由于科研选题偏离市场需求,造成农业科技成果偏离市场需求,而科研选题偏离市场需求主要是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荆州市现阶段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政府主导型,而非市场主导型,多数农业科技成果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只是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和实验室成果阶段,并没有到达应用技术开发阶段和中试、示范推广转化阶段。

(3)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受历史、体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荆州市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资料显示,荆州市6亿农村劳动力的60%以上仅为小学文化程度;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向城市二、三产业,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更加低下。由于文化素质的`限制,农民缺乏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以及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缺乏市场意识,缺乏科学管理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科技推广整体质量的提高。而只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才能使农民有能力增加投入,调整结构,发展农业,才能使农业现代化具备现实可能性。

3荆州市农业推广的策略

(1)实施目标管理。一是对乡镇政府的年度考评中明确对农业发展规划、资金、人员、设备保障及农业发展指标等内容实现量化考评,并在整个考评内容中占有一定的权重,从而有效的确保各级领导对农业工作的重视与投入。二是明确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责任,量化其工作任务,年终进行考评,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的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农业推广工作中。

(2)创新推广理念。农民是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体,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最终要通过农民来实现。因此,要尊重农民的自主权,从农民的需要出发,以效益为目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不仅要为农民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也要为农户经营管理、组织化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等提供帮助。

(3)强化技术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十分重视开展技术培训,把提高农民素质或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作为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到技术推广之中,把技术推广融于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之中。可分不同情况进行:①参与式农业推广模式,组织农民参与推广过程;②培训与访问相结合模式,即专家培训推广员,推广员访问(服务)农民;③费用共担模式,即各级政府之间合理分摊推广经费;④农作系统开发模式,即以农户为综合整体,开发系统技术,使农户取得综合效益。

(4)增加资金投入。基层农业服务中心的推广经费缺乏,推广设备和设施手段落后,农技人员的知识老化、素质不高,很不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建议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条件。①按照现行财政负担体制,县、乡镇政府均应加大对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事业经费和项目经费投入。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站房和科技示范场建设,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技术推广的现代化水平。③增加基层农技人员的福利待遇。④增加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资金投入,扩大项目覆盖面,延长项目实施期,以充分发挥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

(5)加强学习培训。应制定在职农业推广人员再教育学习激励机制,争取财政在支农支出中列出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农技推广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考虑到县乡财政困难,对基层农业服务中心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经费,建议纳入省级财政预算,建立培训专项资金,每年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选送部分技术骨干进修。

4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推广体系作为我国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三农”各个环节工作的开展,完善我国现代化农业的推广工作,是当前和今后必须要重视的问题,有关部门必须要正视农业推广现存的问题,积极应对,采取有效的策略来提升农业推广的水平,确保科教兴农战略的各个目标顺利实现。

作者:周振坤 单位:长江大学经济学院

农业问题 篇2

一、农业风险种类及其成因

农业风险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由于各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给农业生产经营者造成的收益和损失的不确定性。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系统不仅对自然气候有极强的依赖性, 对市场和社会环境也具有依赖性。一旦外部环境发生了不利的变化, 将给农业生产带来高度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制性。一般说来, 农业风险主要包括四种, 即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社会风险。

1.农业自然风险及其成因

农业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界的某些突发事件给农业生产经营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农业生产过程是动植物繁衍及其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相互转换的自然再生过程, 决定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产业。农业自然风险主要表现为气象灾害、病害和虫害三个方面, 具体包括水灾、旱灾、风灾、地裂、雹灾、崩塌、滑坡、泥石流、海啸、森林火灾、虫灾、病灾等。农业自然风险产生源于自然灾害的发生, 不具有人为的可控性, 有时会对农业生产者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2.农业市场风险及其成因

农业市场风险, 也称经济风险, 指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在实际运转过程中, 由于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变化或偶然性因素出现, 使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农产品供求失衡、农产品市场发育不完善、国家农业政策变化、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变动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不善、信息不对称、市场前景预测偏差等是农业市场风险的主要成因。市场风险发生后, 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的滞销, 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持续下跌, 给农业生产经营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农业技术风险及其成因

农业技术风险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由于采用新技术而引起农业生产者收入的不确定性和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无序性。在农业新技术使用过程中, 由于项目本身的难度与复杂性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影响, 农户在事先无法预料的情况下很可能发生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背离。农业技术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三点:一是农业技术外部性特性使新技术使用者不可能独占该项技术成果, “免费搭便车”者的不断增加会使农产品供给增加, 价格下降, 从而造成实际收益小于预期收益;二是农业技术大多以知识形态而存在, 要求农业技术的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 在农民文化水平低不能掌握技术要领的情况下会发生;三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及信用体系的缺失使技术行为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所致。随着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广泛应用, 农业技术风险也将随之呈上升趋势。

4.农业社会风险及其成因

农业社会风险是指社会环境的变化给农业生产经营者带来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背离的可能性, 主要表现为政策风险和体制风险。政策风险来自于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稳定性或某些失误, 体制风险主要来源于现行的行政和财政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所致。

二、现代农业背景下农业风险的特点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以及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的专业化、社会化的农业生产形态。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 现代农业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建立在一整套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体系, 使农业生产技术由依靠经验转向主要依靠科学;二是现代农业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 使农业由主要依靠手工、畜力的农具操作转变为依靠机械动力、电力等的农业机械化操作;三是广泛采用现代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 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 农业工艺过程的科学化, 农工商经营的一体化以及农业的产业化等,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 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生重大变化。

在现代农业背景下的农业风险呈现出新的特点:

1.农业市场风险更加复杂, 超过农业自然风险而成为农业的最主要风险

传统农业发展阶段, 由于农业技术装备落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抵抗自然能力差, 农业自然风险在农业生产中居于主位。在现代农业发展阶段, 由于农业设施装备完善、农业产业体系健全、农民组织化程度高, 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 自然风险会逐步减弱, 但与此同时, 农业市场风险会逐步加大, 成为农民必须面对的最主要风险。因为现代农业是为市场而生产的农业, 农产品的商品率高, 在农业的所有环节都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农产品的价格基本由供求关系自发调节。农产品不仅面临着国内市场风险, 还面对来自国际市场诸如价格波动、政策调节、市场操纵等多方面的风险冲击, 市场的不确定性空间增大, 市场风险的累积效应将会明显增强。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被进一步放大甚至激化, 农业的市场风险因素日趋复杂, 市场风险对于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影响将越来越突出, 会超过自然风险成为农业的最主要风险。

2.农业技术风险会进一步扩大, 成为农业发展新的危险源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 而现代农业则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 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 新技术会大大拓宽传统农业的生产可能性边际, 进一步降低农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极大地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率。但必须清醒意识到,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 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必然导致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引起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数量及结构的变化, 并对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农民的素质等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而诱发出新的风险。表现为: (1) 追加投入的风险。新技术是以资金、物资和劳动力的追加投入为前提的, 在正常情况下, 农业产出可使因科技投入而追加的投入得到补偿。如果农业受灾歉收, 或者误用了假冒伪劣技术, 采用新技术的农民就要遭受更大的经济损失。 (2) 技术与环境的不适应性风险。每一项农业技术都对外界环境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在现代农业发展中, 人才条件、服务体系、管理体系及市场体系是其基本环境要素, 其中任何一项与投入到现代农业中的技术不相适应, 都会加大技术风险。 (3) 技术使用中的风险。现代农业中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技术的使用者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但目前中国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常因无法掌握技术要领而造成技术应用失败。可见, 在现代农业背景下, 技术是“双刃剑”, 在能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巨大动力的同时, 也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新的危险源。

3.各种风险因素相互交织, 农业风险的影响将更为广泛

对比传统农业而言, 现代农业是生产过程规模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循环市场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效率高优化、劳动者智能化的发达农业。可见,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一场全面的深刻的变革, 在这种变革过程中, 各种来自国内外、产业内外、体制内外等风险因素广泛聚集, 农业会面临着许多难以预期的风险, 除传统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外, 资源风险、决策风险、体制风险、信用风险等效应会不断显现, 农业经营面临的不确定性加大。特别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农业风险的扩散和传递更为迅速, 各种风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会对农业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

三、建立现代农业风险防范体系

综上分析, 为了确保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顺利转变, 必须建立一个结构完善、职责明确、功能健全、运行高效的多层次经营、多渠道支持和多层次分担的现代农业风险防范体系。这个体系应具备农业风险识别、预警、抵御、转移以及风险发生后的补偿等多方面的功能。

1.建立现代农业保险体系

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 建立现代农业保险体系, 这个体系应是以农业产业化为纽带、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鼓励和引导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通过“农业保险+订单农业+农产品期货市场”一体化风险管理工具的设计和有效实施, 将众多规模小、数量多、生产分散的农户与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紧密联系, 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 从而形成合力, 有效抗衡各种农业风险。

2.建立现代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

首先, 政府应制定相应法规, 规范农资市场秩序, 确立农业信息定期批露机制, 建立各层农产品批发市场, 降低农业的市场风险。其次, 要建立重大灾害救济制度。根据每年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 及时对农户进行救助。第三, 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第四, 政府应该继续增加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 改善农业设施装备, 以增强现代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第五, 要大力发展农村的初等教育和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等, 提高农业经营者的素质。

3. 建立现代农业巨灾风险保障基金

仿照发达国家的做法, 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巨灾风险基金, 维护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利益。巨灾风险基金的来源是多渠道的, 包括政府财政预算拨款、从保险供给主体的年度经营盈余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采用巨灾风险证券化的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等。对遭遇巨灾损失的农业保险公司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 增强抵抗巨灾风险的能力, 将是维系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4.建立农业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建立科学的农业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以定量指标或定性指标对现代农业风险的相关信息尽可能全面反映。通过对涉及到农业各方面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 从而对农业风险的可能性做出预测性分析, 一般采用指标数值区域划分法确定发出警报的条件及确定警报等级, 即将指标数值分为若干区间, 在某些区间内发出不同程度的警报, 而在安全区内则不发出警报。再定期通过各种通讯媒体向农业部门和农户发出报警信号, 可以增强农民决策的正确性, 减少因信息不足造成的损失。

[注]本文为大庆市科技局项目《农业生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SGG2006-019

摘要: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生产过程的特殊性, 农业风险贯穿于农业生产过程的始终。现代农业背景下农业风险会呈现出新特点, 必须建立一个具备农业风险识别、预警、抵御、转移以及风险发生后的补偿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农业风险防范体系。

关键词:农业市场风险,农业技术风险,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张峭, 徐磊.中国农业风险管理体系:一个框架性设计[J].农业展望, 2007, (7) :3-5.

农业过剩问题不能回避 篇3

现在,当人们谈农业的时候,已经很难再单独谈农业,特别是在中国,2010年国务院公布的面源污染普查报告显示,农业已经超越工业和城市生活,成为中国面源污染第一大污染源。也就是说,农业造成的污染远大于工业,远大于城市。所以在今天讨论农业现代化的时候,农业污染不可忽略。

过去,尽管农业可能不是那么的现代化,但它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结合是正向的,而如今,这种结合却是创造了双重负外部性,一重是严重的资源环境破坏,特别是污染问题;第二重是严重的食品不安全。

原因在哪里?在我看来,首先在于全球三大资本的过剩。第一大资本过剩毫无疑问是金融资本过剩。资本追逐利润毫无疑问,但我们很少讨论在资本过剩条件下农业与资本的关系。举例来说,中国现在奶产业摧毁性的打击本源于什么?本源于一笔不到5000万美金的热钱。热钱追求短期回报,不可能先去做草场和基地建设、养殖户培养,然后再做奶站建设,加工。怎么解决?掐终端。建一个现代化的奶业加工车间,对外宣传时这就叫农业现代化。但问题是,这个加工车间的产量还不到这家企业总销量的十分之一,那么余下的90%缺口哪里来?抬价抢奶站的奶源。这样一来整个奶业市场都搞乱了。于是乎大家一起来三聚氰胺造假,奶产业也毁了。这类故事比比皆是,但没有人愿意好好地把它研究清楚,问题也就难以解决。

第二个资本过剩是产业资本过剩。它比金融资本过剩更早,是在1998年。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中国已经出现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当时的做法是推出农业产业化,为已经处于过剩阶段的工业资本找到进入农业拉长产业链的机会。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成规模的食品不安全事件开始频频发生。黄浦江漂猪,它的上游浙江某地,据称年产700万头猪,按最低死亡率3%计算,一年也要有21万头猪死掉,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死猪焚烧问题哪能解决?

如今,相比全球经济低迷,人们说,我们这边仍旧风景独好。但面对这种产业过剩直接进入农业的情况,我实难苟同这种乐观。之前,联合国粮农组织组织54个国家的专家作了一份报告,明确指出了中国农业过剩问题,但却未能引起国内各界的关注。世界上80%的大棚也就是业界常讲的设施农业集中在中国,全球67%的蔬菜、50%上的猪、50%的苹果、40%的柑橘,都由中国人生产,但我们的人口只有世界的19%。这其中的浪费问题不言而喻。但很多地方仍嫌不够,直到菜贱伤农。

菜贱伤农,很多人仍认为只是个别现象,中国的农业安全永远讲的是量的安全。农业过剩问题已经难以回避。

当金融资本过剩,产业资本过剩,商业资本也出现过剩,表现在农村中的商业环境中,就不可能构建一个所谓的契约关系,于是市场失灵,政策失灵。

解决农业问题要靠国家调整战略,要看天时地利人和。农民增收不再靠农业,这已被事实所证明,所以现在讲新三农的时候,也有了新概念,不再是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然后农村发展,而是合作农业,稳定农村,安全农业。

中国是世界上中产阶级人群最多的国家,这会导致逆城市化或去城市化现象。所以我有个建议,希望可以开放非转农,让市民下乡,促进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这种趋势发展蕴含着大量的经济机会。农业领域存在很多很好的机会。北方林区每年林木的增值率至少在6%,南方林区的增值率至少8%,比一般制造业要强很多。

农业普查问题处理办法 篇4

由于“三农”情况复杂多变,普查方案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情况和问题。遇到普查方案未作明确规定的情况和问题,首先要做详细记录;其次是对普查方案中类似问题的描述进行研究,领会其处理原则;对本级无法解决的问题,归类整理后报上级农普办。对全省共性的问题,由省农普办统一解答;对各地个性的问题,在保证“依法普查、据实普查”、“不重不漏”和不违背农业普查方案的原则下,各地可灵活处理。以下是对部分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供参考。

一、普查区划分相关问题

(一)哪些乡镇(街道)、村(居)委会需要划分普查区

所有列入农业普查范围的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均需划分普查区。既包括了涉农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也包括具有乡镇政府职能或村级行政管理职能的农林牧渔场等管理机构。判断其是否涉农,参照统计用行政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一般来说,除了城乡分类代码为“111”的行政区划外,都是农业普查范围,都应划分普查区;各地应重点核实城乡分类代码为“112——123”的区域是否还有农业经营活动。

(二)哪些地方可以不设立普查工作机构

原则上完全没有普查登记对象的地方,可以不设立普查区;凡是有普查登记对象的地区都应设立普查区。但一些地方特别是城镇地域符合条件的普查对象只是零星分布,这些地方可以只设立普查区、普查小区(小区码为“01”)和编制地址码,不用组建农业普查机构,也可不绘制普查小区示意图及填报摸底表。其间零星分布的普查登记对象(例如有农业服务活动的县植保站、动植物防疫站等事业单位),由上级农普办工作人员直接清查摸底和入户登记。农户、规模农业经营户、单位普查表的普查区名称和编码填报本普查区名称和编码;农户或规模户普查表,还要补上小区码,即“01”。

(三)普查小区地图如何绘制

原则上,普查小区绘制手绘示意图即可;有条件的地方也可采取在电子地图上标注的方式。绘制方法详见《四川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普查区划分和地图绘制工作细则》。

二、清查摸底相关问题

清查摸底的目的是摸清农业普查对象的数量、类型、分布等情况,确保普查对象不重不漏。对于难以确定是否是普查对象的住户或单位,建议先普查登记,因为从历次普查工作经验看,这类对象从库中删除比较容易,但要补登的工作难度相对较大。

(一)哪些住户是三农普登记对象

凡是经营农业的住户,无论其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农业经营规模达到农业经营户标准的,都是普查登记对象;未经营农业,但居住在农村且有确权(承包)土地的住户,也是普查登记对象。确权(承包)的土地既包括耕地,也包括林地、园地、草场、鱼塘等农业用地。注意以下几种特殊情况:

1.举家外出的农村住户

举家外出的农村住户,如果确权(承包)的土地已全部流转,本户未经营农业,不是普查登记对象,只在清查摸底时标注。但四川举家外出的农户一般还有林地未流转,如果该户的林地达到1亩,则应作为普查登记对象。普查登记期间适逢春节,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会返乡,可在春节期间入户登记。对于未返乡的农户,尽量找村组干部、亲戚、朋友查找该户联系方式,通过电话访问登记;实在查不到联系方式的,可由熟悉该户情况的亲友、村组干部代填代报。

2.土地全部被征用的农村住户

土地全部被征用的农村住户是不是普查登记对象,要以该户实际经营情况来定。如果该户还在经营农、林、牧、渔业或农林牧渔服务业,且达到农业经营户标准的,是普查登记对象;否则不是普查登记对象,只在清查摸底时标注。

3.没有确权(承包)的土地的农村住户

没有确权(承包)的土地的农村住户是不是普查登记对象,要以该户实际经营情况来定。如果该户还在经营农、林、牧、渔业或农林牧渔服务业,且达到农业经营户标准的,是普查登记对象;否则不是普查登记对象,只在清查摸底时标注。

4.移民搬迁的农村住户

由于易地扶贫搬迁、水库淹没区等原因移民,如果在现居住的普查区有确权(承包)土地,无论其是否经营农业,都是普查登记对象。如果在现居住的普查区内没有确权(承包)土地,要以该户实际情况来定。如果该户在居住地所在乡镇内经营农业,且达到农业经营户标准的,是普查登记对象,按居住地原则登记;如果在居住地所在乡镇外经营农业,按生产地原则登记。如果该户在原居住地还有确权(承包)土地,无论其是否经营农业,都是普查登记对象,根据实际情况按居住地或生产地原则登记;如果该户在原居住地也没有确权(承包)土地,且未经营农业,不是普查登记对象。5.居住在农村但土地全部流出的农户

该户的土地虽然全部流出,但其对确权(承包)土地的权利并没有完全失去。因此,符合居住在农村,有确权(承包)土地的住户,是普查登记对象。

6.村集体采用土地集中经营,居住在普查区内的农户

分两种情况,一是土地已确权(承包)给农户,但由村集体集中经营,集体按其确权(承包)地数量进行年末分红的,该普查区内的农户是普查登记对象,确权(承包)土地(耕地)的数量按分红依据的数量填报,同时将其数量填在“流出面积”项下。二是集体已将土地经营权完全收回,没有确权(承包)给农户,农户只在集体领取分红,这些农户如果不经营农业,则不是普查登记对象。

7.外籍和台、港、澳人士经营的农场

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农业经营户、经营单位都是普查登记对象。外籍和台、港、澳人士无论是以住户的形式,还是以单位的形式经营,只要是经营农业,都是普查登记对象。

8.居住在敬老院的农村居民

在清查摸底阶段,普查区内敬老院也要在示意图上标明,编入住宅码,纳入清查摸底。居住在敬老院的农村居民,只要有确权(承包)土地且土地没有全部征用、置换的,是普查登记对象。如果敬老院的人员经济生活是分开的,则按分开的人员逐户登记;如果人员的经济生活全由集体负担,则按分开的户籍逐户登记。现住房、饮水等按敬老院情况填写;电器、手机等情况按拥有情况填写。确权(承包)土地且土地全部被征用、置换的,不是普查登记对象。

(二)如何判定规模农业经营户

应按方案规定的规模农业经营户标准,从农业经营户中识别规模农业经营户,凡是达到任意一条规模户标准的住户,都是规模农业经营户。普查方案中的规模农业经营户标准与农业部门的标准不同,应严格执行普查方案。以下对一些情况比较复杂的规模户识别问题,举例说明:

例一:某住户经营露地种植面积30亩,温室(大棚)20亩

该户露地加设施农业经营面积之和已经达到露地种植面积50亩的标准,应算作规模户。

例二:某住户经营露地种植面积30亩,温室(大棚)10亩

一般来说,设施农业的产值、利润远高于露地种植。该户可调查其2016年农产品销售额,只要2016年农产品销售额+自产自用实物折价超过10万元,即判定为规模户。例三:某住户经营循环农业,经营耕地10亩,果园5亩,养殖生猪20头,家禽500只

对于多业经营,且各业均未达到规模户标准的住户,可调查其2016年农产品销售额,只要2016年农产品销售额+自产自用实物折价超过10万元,即判定为规模户。

例四:某农户承包了30亩耕地,种植蔬菜、水果,2016年农产品销售额9万元。该户同时还经营了农家乐,农家乐消耗的自产农产品折价5万元。

虽然普查方案规定本户的农产品直接供应农(林、渔)家乐等休闲、旅游业,不计入农业经营收入,但该户农产品生产能力达到了规模户标准,应该算规模户。

例五:某农户经营种猪场,只出售仔猪,不出售育肥猪。2016年,该户共出售220头仔猪,销售收入9万元。

在农业统计中,生猪存栏包括仔猪、架子猪(待育肥猪)等,但出售仔猪、架子猪(待育肥猪)不算出栏。所以该户2016年出栏生猪头数、出售农产品金额都未达到规模户标准,该农户不是规模户。

例六:某户牧民,拥有牦牛100头,没有出售,只宰杀了2头自家食用 正常情况下,存栏100头年出栏应在20头以上。该户虽然因特殊原因出栏未达到规模户标准,但是具备规模经营的条件和能力,应作为规模户登记。(需请示国普办)

例七:某农户2016年经营耕地2亩,林地5亩,采集虫草卖了8万元,采集野生松茸卖了3万元

采集虫草、野生菌、野生中药材和狩猎等活动也算经营农业,通过采集、狩猎获得的野生动植物销售也要计入农产品销售额,因此本户算规模户。

例八:某农户种植业产品销售额2千元,养殖业产品销售额6千元,有鱼塘10亩,渔业产品销售额10万元

因为规模户销售额标准,对渔业规模户有特殊规定,即年渔业产品销售额30万元及以上。该户主营产业是渔业,应按渔业的规模户标准判断,不算规模户。

(三)普查年度内经营规模发生变化的规模户如何登记 规模户标准既有时点指标,如耕地面积、林地面积、渔业养殖面积、奶牛存栏量、蛋禽存栏量等;也有时期指标,如生猪、肉牛、家禽出栏量等。对时点指标而言,判断某住户是否规模户应看其在普查时点是否达到规模户标准;对时期指标而言,应看其年内经营情况是否达到规模户标准。如某户在普查年度内的经营规模或收入符合规模农业经营户的标准,但在普查时点发生了改变,规模减少或转产、停产了,这样的户仍然作为规模农业经营户登记,反映普查年度的情况。对于在普查时点完成了规模扩张,符合规模经营的条件的在建、扩建户,如果到普查时点其实际经营活动达到了规模户标准,按规模户登记;实际经营活动未达到规模户标准的,不算规模户。举例说明:

例九:某养牛大户,由于养牛效益降低,今年上半年出栏了300头牛后就没再养牛

该户应按规模户登记,以完整反映全年出栏情况。

例十:由于2016年猪肉价格看涨,某农户在11月新建了一个存栏能力达500头的养猪场,并在2016年12月份购进300头仔猪

该户不算规模户。因为生猪养殖规模户的标准是年出栏200头及以上,该户到普查时点只有存栏没有出栏,因此年内实际经营情况未达到规模户标准。

例十一:某农户原有10头奶牛,2016年12月又新进了10头奶牛 该户算规模户。因为奶牛存栏20头及以上就算规模户,该户到普查时点奶牛存栏已达到20头,达到了规模户标准。

(四)关于多地经营的问题

某些住户可能有多处农业经营场所,如何登记主要看其经营地是否在同一乡镇。处理原则是:经营地在同一乡镇的,其经营情况应该叠加,按一户登记;否则不能叠加,按多户登记。同理,农业经营单位有多个产业活动单位的,在县域内按一个单位登记;不同县域间按多个产业活动单位登记。有多地经营的农户或单位的普查区,要与其他普查区之间做好沟通协调,确保普查对象不重不漏;直接与对方普查区沟通有困难的,应请上级农普办协调。举例说明:

例十二:某住户居住在A村,在A、B村各经营30亩耕地

如果A、B村属同一乡镇,该户判定为规模户,由乡镇农普办协调,在A村普查区登记,B村普查区不登记。如果A、B村不在同一乡镇,将其登记为2个普通户,分别由A、B村普查区登记;(二是为准确反映规模农业经营情况,可在县级农普办协调下,登记为1户规模户,由A村普查区登记,B村普查区不登记。)

例十三:某生猪养殖公司有3个养殖场,2个在A县,1个在B县 该公司在A县登记为法人单位,登记情况包括A县的2个养殖场,由注册地所在普查区登记;在B县的养殖场作为单独的产业活动单位登记,由该产业活动单位所在普查区登记,其归属法人单位为该公司。

(五)孙辈和祖辈一同生活,父母外出打工,已经分户,如何登记 关于共同生活的住户,虽然户籍分开,但经济生活连为一体,按一户登记。

(六)关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登记问题

方案中规定,居住在一起的住户成员,如果经济联系紧密,即使已经分户,仍按一户登记。但对于与其他住户共同生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果完全按照普查方案登记为一户则不能全面反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实际状况,需要分开登记。贫困户的现居住生活情况填该户在亲戚家的情况;各类拥有情况填该户实际情况。

(七)经营多种产业的住户或单位如何登记

对于同时经营农业和非农产业的住户或单位,只登记农业经营情况。例如:中粮集团在某县既经营农场和养殖场,又经营房地产,普查时只登记中粮集团在该县经营的农场和养殖场的情况,不登记房地产经营情况。

(八)具有多种业态经营的住户或单位如何登记

有的住户或单位同时拥有注册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户等资质,要依据其是否符合农业经营单位的条件来判断其填报规模户表还是单位表。

是否注册只是单位登记条件之一,不是必要条件。单位的登记条件,除了必须有农业经营外,还必须同时符合有固定场地或固定服务对象、独立组织生产、有收支业务核算等条件,只要符合了,无论是否注册,都应填报单位表。反之,某些农户、规模户,虽然有工商注册,但不符合单位的全部登记条件,仍然作为农户、规模户登记。规模户的经营特征里,也有是否工商注册的选项,反映这类规模户的特征。

(九)普查区内的城镇居民区、大专院校宿舍等城镇化建筑如何清查摸底 靠近城市的普查区,有很多城市居民居住小区、大专院校的学生宿舍、城市务工人员的宿舍、大型集散市场等,这些建筑可不纳入农业普查的摸底范围,只在普查区、普查小区草图上标明。在这些普查区内,可采用以户籍找人,或以农业经营场所(大田、设施、圈舍、池塘等)找人的方法进行摸底,确保不遗漏农业普查登记对象。

(十)寺庙、学校、监狱等经营的农林牧渔场如何处理 要作为寺庙、学校、监狱附属的农业经营单位来登记。

(十一)两户或两户以上共同承包经营如何登记

一般说来,两户或两户以上的共同承包、共同经营,是一种联户经营,作为农业经营单位登记。但如果两户或两户以上原本是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且没有明确收益分配约定的,家庭经营的方式“共同”经营农业,则以经济生活联为一体的一户登记。

(十二)全户都迁出本乡镇在外居住,不足6个月,算不算举家外出6个月及以上

举家外出6个月及以上,是“行为+时间”的表述,需要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因此不算举家外出6个月及以上户。在摸底时,全户搬出本镇居住,但不足6个月,如果户籍迁出,在摸底表户籍是否在本乡镇,填2,否;在全家是否外出6个月及以上,填2,否。如果该户不经营农业,但留有确权(承包)的土地,是普查对象,按举家外出6个月及以上,但留有确权(承包)的土地的户同等看待和处理。

(十三)户、单位是季节性农业活动,普查时点没有活动,且已经离开活动地点如何普查

这些户或单位是季节性的,每到季节就会回来活动,是农业普查对象,应该按生产地原则进行登记。如果普查时点离开,则要找到当地居住的相关人员,比如季节性经营的户或单位经营时临时住房的出租人,经营时使用土地、圈舍或机械的所有者等,通过他们找到季节性经营户的户主或单位负责人完成访问,或代为填报普查表。(流出户如何登记,需请示国普办)

(十四)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如何填报

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其农业经营情况分三种情况。一是经营农业的土地、农机、畜禽等完全“入社”的农户,已经成为“社员”,可能是社的管理者,也可能是社的职工,其经营情况不由农户登记,作为一个合作社单位的组成部分登记;二是一部分经营农业的土地、农机、畜禽等“入社”的农户,入社部分作为单位登记,没有入社的部分按其规模作为农户或规模户登记;三是入的“社”没有实际经营活动,则全部作为农户或规模户登记。在第一种情况,如果农户如果符合农业普查登记对象的条件,仍要登记该户的基本情况。

(十五)“空壳社”“销售社”如何填报

答:“空壳”合作社,不容易事先判断,所以只要在摸底时算作农业合作社的单位,都要登记普查表,如果是“空壳”社在普查表里的相关指标都据实填报,该空则空,登记结束后可以根据填报情况判断其是否为空壳社。没有农业经营的“销售”合作社,在摸底时可以剔除,不必登记。

(十六)清查摸底情况与普查登记情况有差异如何处理

如果清查摸底情况与普查登记情况有差异,以正式登记时的情况为准。例如:户主姓名、是否是规模户等。

三、普查对象基本情况、住房及生活情况相关问题

(一)外出务工人员算不算住户成员

外出务工人员虽然外出6个月以上,但有定期或不定期收入寄回等与本户的经济生活连为一体的行为,因此算住户成员,需逐个登记。

(二)某住户的住房正在新建或装修,暂时住在亲戚或朋友家,如何登记 虽然该户住房的建设或装修在普查时还没有完工,或已经完工还没有入住,在现住房结构上均按完工后的情况填写;居住的其他情况,如做饭、取暖用能源,饮用水来源等按完工前的实际情况填写;各类拥有情况按普查时的实际情况填写。

(三)住户在城镇居住,在普查区经营农业,住房及生活情况如何填报 住房及生活情况是住户普查对象的必填项,居住在城镇,在普查区经营农业的住户,按经营地原则登记,住房应填在本普查区的居住情况,无论是租房,还是工棚,如实填报;如果该住户没有在本普查区居住,填报其在城镇的现居住情况。电器、电脑、手机等拥有或使用的情况,无论其在那里使用,均按实际情况填报。

(四)跨乡镇经营的农村住户,如何填报住房及生活情况

跨乡镇经营的农村住户,要在两个或以上乡镇的普查区分别登记。如果在居住地外的乡镇经营地有住宅(包括租房、公棚等),填当地住宅的情况;如果没有住宅,填报其居住地住宅情况。

(五)雇主算不算农业从业人员

算。农业从业人员包括从事农业生产和管理的人员,雇主就是“管人”的管理人员,他谋划生产、管理员工、交易等的时间也要计算为从事农业生产或管理的时间。

(六)农业服务业单位如何填报“占地面积”

答:农林牧渔服务业单位如果有固定场所占地面积据实填报。还有一些是有固定服务对象,但没有固定场所,其占地面积可填“0”。

四、土地与农林牧渔业经营情况相关问题

(一)农村土地确权中集体土地该如何登记

某些地方农村土地没有全部确权给农户,村集体还拥有部分土地。为了不遗漏这部分土地的经营情况,应把该村作为农业经营单位登记。

(二)由于城市建设需要,部分村耕地被政府冻结,未进行土地确权,但耕地目前是由老百姓在耕种,如何登记

应按二轮土地承包面积登记,并折算为标准亩。

(三)确权的是土地,未区分耕地和园地,如何登记

已完成土地确权的地区,确权或经营耕地情况按确权土地面积填报,种植业(包括农作物种植和茶、桑、果园)面积按实际经营情况填报。

(四)临时性耕地如何登记

自留地、开荒地、河滩地等临时性耕地,在登记时不计入确权(承包)面积,登记在H052或G052“2016年末自留地及因各种原因增加的耕地面积”中。同时将其中正在耕种的面积,计入H070、G070或D070“2016年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

(五)非耕地上耕种如何登记

在宅基地、已被征用的土地等非耕地上耕种,其面积不计入确权承包耕地面积和实际经营耕地面积,但要根据耕种情况填报播种面积,规模户和单位还应填报产量。

(六)出租的开荒地是否算土地流转

只有确权或承包的土地,才算土地流转,所以出租的开荒地、河滩地、自留地等不算土地流转。

(七)实际耕种面积是时点数,还是时期数

实际耕种面积是时点数,但这个时点不能完全和普查时点重合,应该是普查年度内完整农业生产季节结束时的时点数;如果有多个生产季节,则按最后一个季节计算。对四川而言,大部分地方的农业生产都是小春、大春两季,实际耕种面积填报大春实际耕种面积;高原、高寒山区等只有一季农业生产的地方,填报本季实际耕种面积;安宁河谷、金沙江河谷有极少数地方每年可生产3季,按最后1季实际耕种面积填报。

(八)年内耕地多次流转,如何填报流转情况和实际耕种情况

耕地流转情况是时点指标,时点是年末;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时期指标,但不是全年,而是最后一个种植季节使用的耕地面积;播种面积是时期指标,填报各个种植季节农作物的实际播种面积。对于1个流转的地块,无论年内流转多少次,流出面积只在该地块原确权(承包)户填报;流入面积只在2016年末承租者填报;实际耕种面积由当地最后一个种植季节的承租者填报;播种面积由各个种植季节的承租者填报。举例说明:

例14:A农户有5亩承包耕地,2016年小春种植了5亩小麦;2015年10月租了10亩耕地种植油菜;5月底油菜收割后,又将这10亩耕地转租给B农户,租金每年4800元;大春种植了5亩玉米。B农户的承包耕地也有5亩,2016年小春种植了蔬菜;大春连同租入的耕地一起都种植玉米。如何登记这两户的耕地指标?

A农户:

在“H051你家确权(承包)的耕地面积”中填报承包耕地5亩。在“H054、H055 截至2016年末流出、流入的耕地面积”均填“0”。大春是A农户最后一个种植季节,在“H070 您家2016年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中填报5亩。

在填报播种面积时,填报小麦5亩、油菜10亩、玉米5亩。B农户:

在“H051你家确权(承包)的耕地面积”中填报承包耕地5亩。在“H055 截至2016年末流入的耕地面积”填10亩。

在“H056 流入耕地的平均价格(实物折价)”中填报480元/(亩×年)在“H070 您家2016年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中填报15亩。在填报播种面积时,填报蔬菜5亩,玉米15亩。

例15:A农户有5亩承包耕地,租入耕地10亩;2016年小春种了15亩油菜,大春种植了15亩玉米;玉米收获后,又在11月将这10亩耕地转租给B农户,租金每年4800元。B农户的承包耕地也有5亩,2016年小春种植了5亩油菜,大春种植了5亩玉米;玉米收获后,准备连同租入的耕地一起种植15亩油菜。如何登记这两户的耕地指标?

A农户:

在“H051你家确权(承包)的耕地面积”中填报承包耕地5亩。在“H054、H055 截至2016年末流出、流入的耕地面积”均填“0”。在“H070 您家2016年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中填报15亩。在填报播种面积时,填报油菜15亩、玉米15亩。B农户:

在“H051你家确权(承包)的耕地面积”中填报承包耕地5亩。在“H055 截至2016年末流入的耕地面积”填10亩。

在“H056 流入耕地的平均价格(实物折价)”中填报480元/(亩×年)在“H070 您家2016年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中填报5亩。在填报播种面积时,填报油菜5亩、玉米5亩。

(九)全户死亡,或家里只有1人且在服役、服刑,有承包地也撂荒,如何处理

按照农业普查“有地就登”的原则,只要承包的地还是算在这个人或户的名下,没有任何经营权的转移,就应作为普查登记对象。登记时只填户主姓名,家庭成员数填“0”;按确权(承包)面积填报耕地、林地拥有情况,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实际经营的林地面积填“0”;是否经营农业填“否”;跳到农业机械,经营特征,联系电话等均填“0”。

(十)土地用途改变如何登记

确权(承包)土地用途改变的情况比较复杂,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情况加以说明。说明中都以农户普查表为例,规模农业经营户、农业经营单位照此办理。

1.耕地改为园地

在耕地上种植花卉、茶叶、桑树、水果、食用坚果等都属于耕地改园地。在普查登记时,“H051确权(承包)的耕地面积”不变,不计入“H070您家2016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计入“H053截至2016年末因改变用途、灾损等原因累计减少的耕地面积”和“H123园地作物种植面积”。

如果流入的耕地改为园地,不计入“H051确权(承包)的耕地面积”、“H053截至2016年末因改变用途、灾损等原因累计减少的耕地面积”、“H070您家2016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要计入“H055截至2016年末通过转包、转让出租等方式流入的耕地面积”、“H062用于园林作物种植或苗木培育”、“H123园地作物种植面积”。

2.耕地改为林地

在耕地上种植树苗、灌木、乔木、竹都属于耕地改林地。在普查登记时,“H051确权(承包)的耕地面积”不变,计入“H053截至2016年末因改变用途、灾损等原因累计减少的耕地面积”,不计入“H070您家2016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不计入“H201您家确权的林地面积”,计入“H204您家2016年实际经营林地面积”并以实际用途计入H205-H209其中项。

如果流入的耕地改为林地,不计入“H051确权(承包)的耕地面积”、“H053截至2016年末因改变用途、灾损等原因累计减少的耕地面积”、“H070您家2016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H201您家确权的林地面积”,要计入“H055截至2016年末通过转包、转让出租等方式流入的耕地面积”、“H063用于林业经营”、“H204您家2016年实际经营林地面积”并以实际用途计入H205-H209其中项。PDA录入时,在H803指标中填报耕地改林地。

3.耕地改为鱼塘

在普查登记时,“H051确权(承包)的耕地面积”不变,不计入“H070您家2016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计入“H053截至2016年末因改变用途、灾损等原因累计减少的耕地面积”、“H401您家实际经营的淡水养殖面积”及其中项“H402池塘面积”。

如果流入的耕地改为鱼塘,不计入“H051确权(承包)的耕地面积”、“H053截至2016年末因改变用途、灾损等原因累计减少的耕地面积”、“H070您家2016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要计入“H055截至2016年末通过转包、转让出租等方式流入的耕地面积”和“H065用于水产品养殖”、“H401您家实际经营的淡水养殖面积”及其中项“H402池塘面积”。PDA录入时,在H803指标中填报耕地改鱼塘。

4.林地改为耕地

在普查登记时,“H201您家确权的林地面积”不变,不计入“H024您家2016年实际经营林地面积”,计入“H052截至2016年末您家自留地及因开荒、复垦等原因累计增加的耕地面积”、“H070您家2016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并依实际耕种情况填报“H103农作物播种面积”。PDA录入时,在H802、H803指标中填报林地改耕地。

5.林地改为园地

在林地上种植花卉、茶叶、桑树、水果、食用坚果等都属于林地改园地。在普查登记时,“H201您家确权的林地面积”不变,不计入“H024您家2016年实际经营林地面积”,计入“H123园地作物种植面积”。PDA录入时,在H802、H803指标中填报林地改园地。

(十一)种植苗木算林业还是园艺

种植树苗、花木、观赏树等算林业还是园艺,应按产品用途划分。用于绿化、景观的算经营园艺,用于木材的算林业。

(十二)购买农机等固定资产投资,算不算经营支出

农村土地农业用地分类问题 篇5

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全国土地分类》和《关于养殖占地如何处理的请示》规定:养殖用地属于农业用地,其上建造养殖用房不属于改变土地用途的行为,占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从事养殖业不再按照建设用地或者临时用地进行审批。应当充分尊重土地承包人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只要不破坏耕地的耕作层,不破坏耕种植条件,土地承包人可以自主决定将耕地用于养殖业。

3、在自家承包土地内建造生猪养殖场,符合法律规定。

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篇6

目前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就整体而言成效是明显的,但由于地区之间存在种种差异,这些差异而恰恰是这些差异,使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不容乐观。

1.1农业执法装备落后。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有些地方农业执法几乎是无装备,条件稍好的有辆车,有台相机,有台电脑,条件差的是一个单位几个人,一个执法证和几十种执法文书,下乡无车辆,一身便装,有的连电脑也没有,更不用说检测仪器和勘探设备这类高档仪器,提取一个需要检验的物证需要送几百公里外才能检测,执法成本非常高。

1.2农业执法人员无标识。

国家整顿着装后,农业部门只保留了植物检疫着装以后,而还有众多的在农业一线从事行政执法的人员没有着装,一身素装有失执法队伍的严肃性和威严性;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着装被取消后,老百姓和农资经营者误认为取消着装就是不能搞执法了,或者是违反了农业法律法规也不算是违法,更有甚者,当执法人员履行职务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时当事人竟说:“你们连服装都没有,我不知道你们是真执法的还是假执法的,这个证件是假证还很难说,我只认服装,没有着服装就别在这里执法。”老百姓普遍存在着只认大盖帽,不认“证”的糊涂意识。由此可见,一个执法机构还不如一个企业,现在一些规模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统一工作服,给出人一种严谨有序的认同感。

1.3农业执法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过去的农业主要是技服务,技术人才不少,现在搞农业执法就有了一个业务不对口问题,农业执法人员都是从各个农业服务单位中抽调一部分人员组成的,全是半路出家行政,工作起来确实有许多困难,非法律专业人员多,在法制健全的时代从事执法工作,没有较高的法制功底是很难胜任的。再者,执法人员徇私舞弊,贪赃枉法,不出证办案,大搞“人情案”也存在,由于执法水平低,从而使农业部门的执法权威难以树立起来。因此,要想做好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就必须大力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

1.4宣传不到位

一是农业部门宣传自身的职能不到位,向群众宣传不够,导致老百姓误以为农业部门就是技术推广任务职能的普遍存在。二是农业部门自身对职能认识不够,重技术推广轻执法现象普遍存在,没有把两者很好地兼顾起来。三是受经费自然因素等的制约,导致农业法律法规未能及时有效向社会宣传群众对农业法法规的知晓率不高,造成一些人违反了法也不知。

1.5农业法律法规自身存在缺陷,导致本部门的权利被别的部门蚕食

农业立法比较多,与其它执法部门交叉的也很多,由于市场经济建立和逐步完善,农业法律法规的有些条款已不再适应新的形势。比如:种子、农药广告的审查职能由农业部门负责,而擅自发布广告虽然违法但处罚权在工商,而不在农业,这个“审批权”又有什么意义。再如:《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对“生产销售的肥料产品有效成分或含量与登记批准内容不符的”可以罚款处理;但是一些有效成分极低的或者说基本无养分的肥料也只是罚款了事,经销商仍然可以卖掉,那么吃亏的只有老百姓,为什么就不能将其没收销毁呢?总之农业方面立法不少,但强有力的不多,很多地方与现行体制极不适应。

2、解决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以后,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更重要,管理权和责任更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国民经济的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农业主管部门行使主管权,同时也必须负担相应的责任,假如不履行就是一种失职,而失职则要受到法律的追究,而要使下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正当履行职能,上级农业主管部门就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提升农业内部的服务功能,帮助下面解决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以此来保障国家法律法规的正确和维护社会的公平。

2.1集中财力武装执法队伍,不断提高农业执法监督能力 农业行政执法是一项新工作,据了解大多数农业行政执法部门都存在着装备落后现象,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一是建议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争取国家扶持,每年调拨一些资金解决下面农业执法装备问题,重点解决执法交通工具、信息、勘验取证设备,以市为基础建立一个能独立具备农产品,种子、农药、肥料检测能

力的实验室,以此来提高执法工作效率,进而提升监管能力。二是要象其他行政执法部门一样,统一执法车辆的外观标识,统一执法人员的着装,达到执法标识明显,执法队伍严谨有序。

2.2加强对农业执法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执法者的基本素质 大多数农业行政执法人员都是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抽调的技术干部,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因此,农业行政执法缺乏专业人才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提高农业执法人员的基本素质,建议省级农业部门拿出一定的经费对农业执法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的轮训,请具有权威性的法律专家来授课,争取培训出一批农业执法工作骨干;再就是可以从高校选拨一批法律专业的学生充实到农业执法队伍中,或者通过公开招聘,使掌握法律专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执法队伍中去。同时要保持执法队伍的稳定性,执法工作骨干不能随意调换岗位,严禁不具备一定素质的人员进入执法队伍,总之,高素质的执法人员是增强农业执法能力树立农业部门服务“三农”好形象的需要,各级农业部门领导应作为重点加以解决。

2.3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农业执法工作氛围 宣传是营造工作环境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宣传工作,要采用多形式多渠道抓好宣传教育活动。一是要抓好对领导的宣传,重点是向各级领导宣传农业部门的职能,宣传农业执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宣传农业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重要性,使领导对部门的工作职能、管理程序、工作的重点性有更加深刻所了解,争取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二是要抓好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横向宣传与合作,使部门之间都能了解农业的工作职能,支持农业执法工作。三是要抓好向社会的宣传,要面向群众,面向农资经营单位,通过上报工作信息,科技下乡、咨询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把农业法律法规和农业热源工作宣传出去,并结合“五五”普法教育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争取得到各阶层对农业执法的理解与支持。

2.4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做到廉洁执法,高效执法 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好坏,大部分取决定于有没有一支素质高的执法队伍,要建立一支清政廉洁,工作过硬,思想过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法队伍,就必须从人员的选拨、培养等方面着手,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执法队伍素质。一是要对农业执法人员进行岗前培训,通过考核和持证上岗;二是规范执法队伍,杜绝合同工、临时工从事农业执法工作;三是农业行政机关招聘人员要严格按照程序、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公平公开竞争,择优录取;四是要严格按照权与责的关系来要求执法人员,严格管理,深化监督。对一些滥用职权、执法违法徇私枉法的执法人员,要坚决依法处理,决不能由于少数人而影响到整个执法队伍的形象。

2. 5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 执法责任制,就是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要求,将法律法规分门别类,按其确定负责实施的行政机关,明确执法责任,以解决执法中责任不清或不作为的问题,促进执法工作顺利进行和提高执法水平。必须科学设定执法岗位,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评议考核制度和执法过错或错案责任追究制,形成一整套执法绩效评估和奖励制度,并根据制定的制度去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一是必须明确划分行政执法机关的职权,把执法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及执法人员;二是将执法任务、执法标准和执法程序具体化,明确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使依法行政经常化、规范化;三是建立健全以部门领导承担责任为核心的执法过错追究制度、廉政勤政制度、执法人员考核奖励制度,切实做到执法主体到位,目标措施到位,保证措施到位。

2.6完善农业法制法规,增强法制法规在现实操作中的适应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行的农业法律法规有的不再适应现行体制的发展要求,这就有必要从事农业法律研究工作的专家向有关立法机关提出修改完善,以便增强农业法律法规的完整性和适应性。

总之,农业行政执法是一项事关社会稳定,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的工作,虽然近些年来我们在农业行政执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这些我们各级领导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和解决农业执法中所遇到的难题,为农业执法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共同为农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关于农业执法过程中在法律适用、文书制作等方面存在的困惑

孙中远

http:// 北海农业信息网 2009.9.8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处理假农药、劣质农药、过期报废农药、禁用农药、废弃农药包装和其他含农药的废弃物,必须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对违规被没收的农药,没收后作如果处理,是自行处理还是协同有关部门一起进行处理,具体履行怎样的手续,没有明确规定。

二、《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中“对质量不合格的产品,要限期改进。对质量连续不合格的产品,肥料登记证有效期满后不予续展。”但对于违规被查处的肥料产品进行如何处理(如:没收或退回厂家等),没有明确规定;没有责令停止销售、进行查封或作其它处理等处罚规定;使得执法人员执法过程中,对被查处的肥料产品处理方式缺少法律法规依据;往往只能将违规当事人罚了款了事。

三、农药使用对环境影响问题。农药(如除草剂)使用对可能发生的药害,漂移危害和其使用对邻近那些敏感作物会造成药害,需要多大安全界或距离等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于施药人没有约束规定。随着人们依法维权意识的提高,在广大农村,不慎施药造成邻近作物受害的纠纷案件日益增多,而又由于缺少明确的施用规定,至使在处理类似纠纷案件时,执法人员缺少必要法律法规依据,很难依法依规进行了处理,只能进行调解。

四、证据先行登记保存难以现场实施的缺陷。在日常的农业执法检查中,执法人员往往事先并不清楚当事人是否存在违法行为,更不清楚违法行为所涉及的相关证据是否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农业行政处罚机关负责人又不太可能带队在现场检查,农业行政处罚机关印章更不可能带到检查现场。因此,当发生上述紧急情况,执法人员往往处于既要赶回机关办公地依法履行报批和盖章程序,又要立即对物品就地(异地)保存的两难处境,从而逼迫执法人员随身携带盖有农业行政处罚机关印章的空白的《证据登记保存清单》,一旦发现上述紧急情况,立即制作并送达事先盖章的《证据登记保存清单》,回机关后再“补办”报批手续的变通办法。这样从表面上既达到了先行登记保存的目的,又可应付上级进行案卷评查;但用这样的变通办法取得的证据是违反法定程序的,是经不起听证会和行政诉讼法庭质证的。

农业问题 篇7

一、农业在“三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工业化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的1978年以前, 在我国的工业发展结构中优先选择了重工业发展道路, 实施了与重工业化道路相适应的一套管理制度, 使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水平低、波动大、进程慢的特点。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才开始加速, 但从总体发展水平看, 我国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如1978年工业化率为44.3%, 1998年工业化率为42.1%, 而1978年城镇化率为17.9%, 1998年城镇化率为30.4%[1], 从以上可以看出:1998年我国城镇化率低于工业化率11.7个百分点。从2010年数据显示, 中国城镇化率尚不足50%, 2011年为51.27%, 发达国家普遍在66%;从2006年到2010年间, 中国工业化指数分别为51.2%、53.9%、55.1%、57.4%和59.8%[2], 显示城镇化率尚不足, 这是由于我国的工业化是从发展重工业开始的, 所需的资本投入量大, 而劳动者的吸纳能力相对低, 也就严重地制约了城市化进程, 由于城市化发展滞后, 使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农业和工业也无法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高效的物质产出, 这也就把农业和农村隔离在城镇化进程之外, 形成了城乡分割, 延缓了农村发展的“二元”经济格局。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三化”同步发展, 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3]。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中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在产业发展中严重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 这是发展中的一块短板, 这些是“三化”不同步、不协调的集中反映。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多, 耕地少, 水资源匮乏, 资源约束趋紧, 各种农业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农业科技创新不够, 农业基础薄弱。随着人口总量增长, 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工业对农产品用途的扩展, 使目前农产品的需求呈增长态势, 而保障农产品供给压力越来越大, 出现了农产品总量供给的脆弱性凸显, 品种和区域结构失衡矛盾加大, 居民生活用的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出现问题, 这会带来物价波动,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是制约现代化进程的瓶颈。

受市场机制中的经济利益驱使, 许多地方对农业保护不力, 支持不够,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 农村的耕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不断向城市流动, 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扩大, 这是“三化”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突出表现。同时, 由于要素流动中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太量外流, “目前,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 已有2.62亿人离开家乡到外面务工”[4], 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改变, 一些地方出现了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 “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突出。而出外在城市务工的劳动力不愿意回到农村, 而农村干事缺人才, 务农缺劳力的现象普遍增多, 致使农村劳动力素质下降凸显。

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中, 农业生产成本快速上升, 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投入农业品使用, 农业雇用工和土地流转增加, 农业机械化水平需要提高, 在能源和原材料等工业品材料升高的影响下, 用工、农机、农资等费用上涨, 在相当程度上由于涨价而减少了农民收益中的效益, 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价格, 这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推进“三化”同步, 必须要解决农业发展中的缺板问题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保护耕地不减少和质量不下降, 把保护粮食安全放在目标实现的首位。坚持稳定和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在土地流转中要坚持农民自愿,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坚持长久不变。要在依法、自愿、有偿服务的基础上, 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 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 支持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 支持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规模化发展经营。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虽说接近54%, 但由于过去的小农户分散经营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 农业机械化发展装备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 农作物的耕种、灌溉和收割还不是全面的机械化, 一些经济作物的机械化程度不是很高, 山区农业的机械化水平相对低。因此, 除政府加大对农民购买农机具的补贴外, 工业要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的科技含量, 研发适合各种类型、节约能源的农业机械化设备, 以此来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20个百分点, 现在只达到了53.0%。现在的农业发展还是依赖水土资源消耗, 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 农业科技水平总体不高, 表现在创新成果不足, 如在解决有限土地资源上的高产出率和自然灾害的防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精细农业和农业信息技术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要把农业科技和技术人才支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用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来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制约瓶颈难题;要在农业的优良新品和基因工程上进行研发和转化应用;要把农业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和农村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与农业科技直接紧密相结合;让农业科技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干旱地、盐渍地、荒漠化地、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发挥作用;让农业信息技术在病虫害预报防治、优化施肥、作物产量预报、农业资源调查、自然灾害预报、草地、草畜动态平衡监测、科学育种、田间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 提高农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加快农村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在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中, 农村各种农民技术人才也出现了问题, 存在科学文化素养低下, 在农村劳动力中初、高中及中等职业文化程度的人大多外出务工, 大专以上的农牧业技术人才从事农业的几乎没有, 整体农业劳动结构中适用农业发展的技术人才比例很低, 受教育水平低, 如“据对农村6.8万户农户的抽样调查, 平均每百个农村劳动力中,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6.1%, 比上年减少0.2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5.3%, 比上年减少0.5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2.8%, 比上年减少0.2%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1.4%, 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7%, 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大专文化程度的占1.7%, 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5]这是2008年与2009年的调查比较, 但从总的就业来看, 乡村就业人员比例在减少, 外出务工人员多数都是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从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看, 农村就业人口文化水平和农业专业技术的高低决定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速度。而目前农村劳动力中这种文化程度的比例会制约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和科学种田的推进, 最终制约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因此, 要建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体系, 大力进行科普宣传, 增加广大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养, 大力培训新型农民, 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 大力开展对农民的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信息化技术培训、农村经营管理技术培训、农民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加速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实用人才创业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村信息化骨干队伍培训工程, 重点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种养业能手、农村经纪人、农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农民企业家和农村高技能人才。逐步完善农民教育培训助学制度, 设立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专项资金, 加快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和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

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制机制, 认真落实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规划, 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 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 以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农科教中心、就业培训中心、职教中心、农业技术职业学校、农村基层服务站、农村远程教育网点为依托, 统筹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农业科技教育、成人教育和农民终身教育等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多元化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 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除加快培育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外, 还要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大力推进省部共建高等农林院校, 积极参与国家农林教育培养计划, 办好一批涉农专业学科, 提高涉农学科中的学生人均拨款标准。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力度。引导和鼓励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的农业第一线工作, 大力推进选派科技副县长和副乡长, 加大力度选派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更加开放灵活的现代农业人才激励政策, 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标准, 注重工作业绩和实效, 鼓励科技人员在生产一线从事农技推广和创业, 发挥科技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先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

[2]国家统计局局长数说中国经济:面临的约束在增强[N].成都晚报, 2012-03-18.

[3]韩俊.大力推进“三化”同步发展[N].人民日报, 2011-06-02.

[4]中国 (海南) 改革发展研究院.30位著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0.

从整体看待农业安全问题 篇8

今年中央财政年初预算对农业发展安排1.22865万亿,也就是1.23万亿,增长幅度17.9%。这个增幅超过了中央财政预算总收入和总支出的增长幅度,体现了国家公共财政资源不断向农业农村倾斜的整体政策要求。国家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技术进步的力度,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这里面还有很多具体政策,包括水利、基本农田建设保护、农业科研、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监测等方面的支持。

二是创造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国家财政对“三农”发展的政策,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增加农民收入。除了很多间接发挥作用的政策外,还有一些对农民增收发挥很直接作用的政策,比如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相应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一直在不断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过去这些任务都是由农民和农村集体承担,现在政府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同时,国家财政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通过这些直接和间接的渠道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区域间农民收入的差距。

三是支持農村社会事业发展,支持探索建立健全农村公共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对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支持。

四是推动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建立有利于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农村改革的内容还很多,这几年财政部专门成立了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此外,国家财政对生态建设,特别是林业和农业的生态建设也给予很高的关注。从去年起,建立了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机制,主要是加大对草原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力度,缓解草原生态压力。

中国的农业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特别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当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世界上关于农业安全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数量安全,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发达国家侧重的是数量问题,发达国家如欧美现在主要是质量问题。对中国现阶段农业发展来讲,农业安全不仅仅是一个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的问题,同时也有一个生态安全的问题。还有一个是面临外部冲击的农业安全问题。

非洲一些国家,由于受欧美国家一些大公司的控制,他们的农业生产结构、居民消费结构已经与欧美国家雷同,这种雷同导致一旦欧美国家通过政治手段掐断对他们的援助,农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系都要崩溃。

因此,农业的安全不仅仅是农业发展的自身问题,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农业安全问题要从整体看,不能单独去看农产品的数量安全、质量安全,要把农业安全放在整个国家的战略安全角度去考虑,来制定政策,确保中国的农业安全。

上一篇:《驾驭情绪__主宰自我》中学生心理健康演讲课件下一篇:小少代会提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