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基本问题

2024-09-18

农业基本问题(共12篇)

农业基本问题 篇1

自20世纪末, 农业知识产权一词被正式引入我国之后, 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进行关注和研究。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必将成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必不可少的战略性选择之一, 不过, 较为遗憾的是, 与其他领域的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和实践相比, 我国有关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学术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尚欠成熟, 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价值目标与重点内容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一、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

纵观农业知识产权已有相关的研究, 可以发现, 关于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 学术界主要有广义说和狭义说两种。广义说主要是认为只要涉及农业或者农村的知识产权都属于农业知识产权的内容, 其中代表性的观点如认为:农业知识产权是指发生在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 主要包括民事主体对人们脑力劳动创造的涉农智力成果、特定标记和其他非物质信息等依法享有的专门权利[1];农业知识产权是涉及农业经济和农村文化的知识产权, 如农产品商标、农副产品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食品或药品专利、农民剪纸或版画或戏曲等民间文学艺术[2], 等等。狭义说则认为农业知识产权中的“农业”一词不应当被理解为“涉农”, 农业知识产权应当仅仅指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其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农业知识产权是指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 涉及到农业科技活动的许多方面, 包括科技成果、专利技术、科学论文、高技术产品商标、农业商业秘密等[3];农业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在农业科技领域就其智力创造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主要包括植物新品种权、农业技术专利权、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商标权 (包括原产地域产品标志或地理标志) 、商业秘密权 (包括动植物育种方法、产品配方、生产工艺、技术资料、数据、管理技巧、价格信息等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 、农业著作权 (含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发现权、发明权、科技成果权及其他来自智力活动的权利[4], 等等。

从学术理论的角度来看, 无论是狭义说还是广义说, 实际上均无本质上的错误, 两种学说只不过是对于“农业”一词的认识视角不同而已。但是, 从制定和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角度来看, 对于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的理解, 还是应当采取广义说。这主要是因为制定和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应对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性措施之一, 其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战略问题, 而农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农业科技领域, 还必然包括农村文化等其他社会经济领域, 所以农业知识产权应当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 要能够容纳所有与农业或农村有关的知识产权, 即农业知识产权在一定程度上应当等同于涉农知识产权。另外, 从广义说和狭义说的彼此涵盖的范围来看, 广义说包含了狭义说的主要内容。采用广义说不仅不会遗漏农业科技领域的知识产权问题中, 而且还可以有效涵盖民间文学艺术等农业知识产权领域所特有的、不应被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价值目标选择

在明确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的前提基础上, 要讨论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问题还必须首先明确该战略的基本价值目标。

(一) 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应遵循和坚持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价值目标

制定和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背景之一就是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2008年颁布并实施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明确要求“制定并实施地区和行业知识产权战略”, 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所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必须要尽快制定农业知识产权战略, 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将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因此, 在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必须遵循和坚持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价值目标。从《纲要》的内容来看, 我国制定并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价值目标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激励创新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最直接的价值目标。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知识产权制度毫无疑问是开发和利用各种知识资源的基本制度, 世界各国无不重视知识产权对创新的激励作用, 我国也不例外。其次, 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过去二十余年的时间, 我国一直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设, 至今, 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已经达到国际较高保护水平, 在此背景下, 如何利用和管理知识产权成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进一步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这也是我们实现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的基本要求。所以, 《纲要》的具体内容将围绕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综上, 我国制定并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首先将激励农业科技创新以及提升涉农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基本的价值目标。

(二) 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应将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作为基本价值目标之一

作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一部分, 农业知识产权战略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一个专项知识产权战略, 而作为专项知识产权战略, 除要遵循和坚持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价值目标外, 也还应当形成并坚持与自身特殊性相关的基本价值目标。农业知识产权战略是有关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 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涉及农业或农村问题, 而农业或农村问题又是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即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社会发展较为不发达, 国家正在多渠道采取措施以期解决好农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问题。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应当在价值目标中将其自身的特殊性予以体现, 所以将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确立为其基本的价值目标之一是必要的。而这也符合知识产权的公共政策属性的要求。我国近年来颁布了一系列与三农问题解决有关的政策, 将这些政策的内容适当融入农业知识产权战略之中, 是确保农业知识产权战略能够有效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工作。

三、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点内容思考

(一) 农村中的知识产权文化的缔造

按照学界的一般理解, 知识产权文化是由知识产权观念的意识形态, 以及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组织结构、价值意识、心理结构和学术思想等构成的有机整体。良好知识产权文化是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基本保障。但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 加之农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相对落后, 我国农村中的知识产权文化尚未形成。故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必须重视农村中的知识产权文化的缔造。具体来看, 农村中的知识产权文化的缔造可以采取下列措施[5]:各级政府应当重视农村知识产权工作, 可以针对我国现阶段广大农民知识产权意识仍较薄弱的特点, 多途径举办各类型知识产权知识的培训和宣讲活动;可以积极开展促进农村干部、农业科技骨干人员的知识产权认知、理解和应用能力提升的专项培训;可以充分利用好当地媒体, 多形式多途径宣传知识产权法律知识, 介绍知识产权成功经验, 等等。

(二) 农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鉴于我国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中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也相对缺乏的现实, 农业知识产权战略应当将农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确立为重点内容之一。各级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各类型行业组织和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参与到涉农知识产权工作中去, 充分发挥农村中的行业组织或者一些公共服务机构的中介作用, 帮助农民进行农业知识产权管理。对此, 可以参考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运营经验, 在政府的适当领导和管理下, 成立农业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 由专业的机构来管理和运用农业知识产权, 为农业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提供一站式的专业服务, 为农业知识产权的充分应用提供便捷可行的途径。

(三) 农业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项目

从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就可以发现, 其所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多, 既有同工业领域的知识产权相同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内容, 又同时有一些特有的知识产权形式, 如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地理标记权、动植物新品种权等。在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 应当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明确农业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项目。纵观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文化的特点,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 农业知识产权工作应当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因此, 农村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项目应当体现为对于当地农业知识产权特色资源的利用, 既农业知识产权工作开展中, 各地应当根据本地区的资源优势, 明确当地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可以依靠的知识产权形式, 并加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举例来讲, 对于拥有地理标记的地方, 可以重点开展与地理标记相关的农业品牌建设工程, 以农业品牌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对于民间艺术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 则可以整合优势资源, 规模化或产业化创造相应的民间艺术作品或产品, 促进民间艺术的商业化开发和利用。

(四) 农业知识产权优惠政策问题

在我国近年来的知识产权工作中, 对知识产权申请和利用予以奖助是一项较为普遍的政策, 而且实践的效果也相对较好。故农业知识产权战略中也应明确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知识产权创造和利用的优惠政策, 如可以对农业相关的专利技术的申请适当地降低申请费用;对于农业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利用给予更多信贷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促进农业知识产权资本化使用;针对农业领域的标记权给予特殊的保护, 培育和奖励具有长期竞争力的农业品牌, 等等。

参考文献

[1]宋秉斌.试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1) 358.

[2]赵艳.关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2) 196.

[3]施晓琳.加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探讨.安徽农业科学, 2007 (1) 218.

[4]王晓勇.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中州学刊, 2007 (3) 103.

[5]黄若君.广西农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构想.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7 (10) , 33-34.

农业基本问题 篇2

关于基本农田保护中有关问题的整改意见

国土资发〔2004〕223号(2004年10月21日)

为全面完成基本农田保护检查任务,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国发明电〔2004〕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4〕20号)的有关规定,针对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中发现的有关问题,提出以下整改意见:

一、抓紧解决基本农田保护中基础工作有关问题,切实落实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

(一)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要落实到地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落实到地块,没有完成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任务的省区、市要书面说明原因并提出具体解决措施和计划。未经法定程序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不得调整或减少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由于基础工作不扎实,在划定基本农田时将其他用地误划为基本农田的,要进行调整,并补划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基本农田。因现有耕地数量不足难以落实到地块的部分,可将土地整理复垦新增加且经验收合格的耕地补划为基本农田。

(二)基本农田保护档案资料要齐全并与实地相一致。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档案资料不完整的要尽快采取措施,做到省、市、县、乡镇四级基本农田档案、图件、数据齐备,可查可核,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件要做到在县、市、省逐级备案。对基本农田数量、地类、位置与实地不符的要进行纠正,如实变更,保证基本农田保护档案的现势性。

(三)规范设置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基本农田保护区要设立明显的保护标志。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可以统一设计,保护标志应包括基本农田的位置、面积、地类、四至、责任人、基本农田“五个不准”等方面的内容。对已经发生损毁的标志要尽快修复,对没有按要求设置的要尽快完善。

(四)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要落实到位。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要通过签订责任书的方式逐级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应以行政村为单位与乡级政府签订,设置村民小组的要签到村民小组,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在农村土地承包书标注基本农田面积的形式落实到承包农户,明确承包农户保护基本农田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基本农田面积与农户承包合同不一致的,可按承包面积落实到农户。对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落实到农户有困难的,可在行政村或村民小组的责任书后附农户亲笔签名的名录。

二、妥善处理基本农田用途变化中的有关问题,稳定基本农田面积和质量

(五)分类处理农业结构调整中基本农田利用的有关问题。对于农业结构调整占用基本农田的,要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区别情况,分类处理。不得以农业结构调整的名义,减少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建设永久性建筑或进行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活动。对于不破坏耕作层的农业结构调整,可以保持现状,必须作为基本农田加以保护,严禁非农建设占用;对耕作层和农业生产条件造成破坏的,要限期恢复耕作条件;对于破坏严重,难以恢复耕作条件的要在依法处理后进行补划。农业建设用地布局要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衔接,农产品加工、储藏和 1 养殖业等不得占用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和布局的稳定。

(六)制止和处理好在基本农田上植树造林的行为。禁止地方政府或部门与企业、企业与农户签订在基本农田上种树的合同。对于已签合同,但尚未履约的,应立即废止合同。不得编制在基本农田种树、进行生态退耕等规划和计划,已经编制的要进行修改。对于在国发明电〔2004〕1号文件下达之前发生的基本农田种树行为要视情况处理。已经接近砍伐期的,要在砍伐结束后,尽快恢复耕种,并不得再执行或续签协议;对于刚刚栽上树苗的,可以移植到荒山、荒地、空闲地等适宜种树的土地上,并恢复基本农田耕种条件。

(七)妥善处理生态退耕中涉及基本农田的有关问题。对违反生态退耕政策已经退耕的位于平坝缓坡并且土壤条件和耕作条件良好的基本农田,以及绿色通道建设占用的基本农田,要作为可调整地类,仍按基本农田保护,并要限期恢复耕作条件。对于退耕的25度以上坡度或严重沙化的基本农田,不再作为基本农田,减少的基本农田可从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新增加的耕地等基本农田后备资源中进行补划,并依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基本农田后备资源短缺的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统筹考虑。对于生态退耕造成基本农田减少的要如实填报,在基本农田保护图上明确标绘位置和数量。

(八)对自然灾害毁损的基本农田要进行复垦或补划。对自然灾害毁损造成基本农田破坏的,要通过安排土地复垦项目恢复耕种条件。因损毁严重,短期不能恢复的,要作出复垦或补划计划;因损毁严重,难以恢复耕种,同时受后备资源限制,补划确有困难的,要说明原因,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解决。

(九)批准占用的基本农田要足额补划。对已经批准依法占用的基本农田,但尚未补划的,必须足额补划。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造成基本农田面积减少的,也必须足额补划。对补划的基本农田要对数量和质量进行验收,并要相应调整或建立档案资料,补签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设立保护标志。对于补划的基本农田数量不足、质量不符合要求的,不予通过验收,并限期完成。

(十)进一步落实开发区闲置和撂荒基本农田复耕工作。在查清各类开发区占而未用的基本农田和因其他原因撂荒的基本农田面积、位置和现状的基础上,要明确复耕工作的责任和任务,根据当地粮食生产的季节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恢复耕种措施,拟定工作方案,对清理出的具备耕种条件的耕地,要结合落实国家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落实到承包户。对检查中发现没有及时恢复耕种的,要求地方政府说明原因,限期整改,制定明确具体的恢复耕种计划。

(十一)认真处理易地代保等随意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行为。对基本农田易地代保行为,按照国办发明电〔2004〕20号文件要求,凡与此文件精神不相符合的地方性规定,应立即停止执行。对已经发生的规划调整行为、易地代保行为,原基本农田造成闲置的,应恢复为基本农田,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新进行相应调整。

(十二)认真对待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存在的有关问题。切实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建设、保护和监测;对资金投入不到位、工作不到位、没有创造工作条件的要说明理由,并提出具体落实措施。针对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提出对策。

(十三)严肃处理违法占用和破坏基本农田行为。对信访和举报案件要组织明查暗访,逐一排查。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特别是对在《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下发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仍然占用基本 2 农田种树、挖鱼塘、建设绿色通道、进行非农建设等行为要坚决制止,严肃查处;对于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涉及占用基本农田规模大,造成基本农田面积大量减少的地区,要立案依法查处,依法严肃处理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追究刑事责任的,应移送司法机关立案查处。

三、针对基本农田保护的薄弱环节,建立健全有关保护制度

(十四)健全政府领导目标责任制,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全面推行和完善各级政府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任期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制定考核指标和标准,每年进行目标考核并兑现奖惩措施。对工作不力或存在问题的地区进行通报和警示。

(十五)明确职责分工,加强部门协作。按照法规规定,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强化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在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管理的职责,加大工作力度,既要有资金保障,又要有政策措施。地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工作配合,可通过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保证两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沟通和团结合作;两部门内部也要将职责分工落实到业务部门和人员,为保证基本农田保护各项工作落实提供组织保证。

(十六)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日常管理。通过建立健全省、市、县、镇、村五级耕地保护管理网络,加强动态巡查和管理,坚决制止非法占用和破坏基本农田的违法行为。抓紧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台账,结合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综合统计建立基本农田管理信息系统。各省(区、市)要争取做到每年上报和公布基本农田面积及保护情况。

(十七)建立健全建设占用基本农田听证和公告制度,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的社会监督。按照《国土资源听证规定》有关要求,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非农业建设占用及农业结构调整等涉及占用或调整基本农田的,要实行听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或调整补划基本农田后,要进行公告;各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都要设立举报电话,发动社会各界对基本农田保护实行监督。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制定占用基本农田听证和公告制度的具体实施意见。

(十八)突出重点区域保护,建立有效的基本农田保护手段。要结合本次检查工作,对优质高产、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可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一些集中连片、优质高产的基本农田作为重点保护区,实行重点监管、重点建设;通过卫星遥感动态监测等手段定期对重点城市或区域基本农田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十九)加强基本农田质量调查、环境监测和建设工作。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要求,切实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建设。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有关规定,切实做好耕地质量调查及监测工作,通过国家项目示范,进一步扩大耕地地力调查范围,全面开展基本农田地力分等定级、土壤肥力和环境监测,及时掌握耕地质量变化状况,摸清我国耕地生产能力及分布状况,摸清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及问题,提出防治措施。要抓紧建立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和预警体系。

国土资源部 农业部

农业基本问题 篇3

一、特色化定位:在创意农业的发展中体现浓郁的地方特色

创意农业的生命力在于个性化、特色化和创造力,在于对当地特色资源和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以及在产品开发中的创造性运用。所以,发展创意农业,需要借鉴域外发展经验,但绝不能一味模仿复制,要紧密结合具体实际,重点在个性特色上下功夫。盐城是盐都海郡。广袤的沿海滩涂滋养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煮海熬波的沿海先民们创造了悠久的海盐文明。盐城是湿地之都。百河之城河网密布,湖荡秀美;海涂湿地鹿鸣鹤舞,风光壮丽。盐城是农业大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源远流长的农耕历史,底蕴深厚的农耕文化,造就了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盐城是文化名城。盐阜大地人文荟萃,人杰地灵,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美好传说,有着众多的历史名人和文化遗存。海盐文化、铁军文化、湿地生态文化、淮剧杂技文化和新兴的汽车文化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盐城是红色热土。烽火硝烟和艰苦抗争留下的不仅是历史记忆、传奇故事,更有宝贵的铁军精神和各种红色文化遗产。盐城是开放包容之地。地处长江三角洲,却有黄河故道和淮河入海口,是历史上重要的移民集聚地和贸易集散地。置身于吴越文化和楚汉文化的过渡带上,却能兼容并蓄,独显其美,并形成丰富而独特的民俗风情、饮食文化和人文精神。这些独特的地域特征,是创意农业发展的灵魂和依托。只有深度发掘和创造性地运用好这些地域特征,将其物化和体现于创意农产品、農业景观、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业服务等各种创意农业的具体形态之中,创意农业的发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特色和品牌,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另辟蹊径,立于不败之地。

二、主题化开发:以载体建设为依托推进多系列的创意农业项目开发

创意农业要形成规模、形成特色、形成品牌,必须在主题化经营上下功夫。结合具体的地域特征、现有条件和发展潜力,一些创意农业的主题系列值得深度发掘和重点打造。一是盐土农业系列。盐土农业是21世纪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而发展盐土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坚实的发展基础。在创新创意的基础上,将盐土农业打造成农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标志性的地域品牌,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实践课题。二是景观农业系列。利用丰富的湿地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发展景观农业大有可为。在一些重要的交通干线两侧和旅游景点周围,通过色彩、造型等方面的创意设计,对大田作物进行景观化改造也大有文章可做。三是怀旧与时尚农业系列。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日趋普及的今天,牛拉犁耕、众人围坐一起进行手工制作等之类的田园图景,会满足人们一种别样的怀旧情结。以知青生活为主题的创意农场,又会勾起多少人对特殊年代里的纯真记忆?而类似北京薰衣草庄园、日本南瓜森林以及具有浓郁异域情调的时尚农场,又将会成为多少年轻人追逐梦想、放飞心情的最爱?四是智慧农业系列。利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创意设计,使产品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让“农民”不一定来自农庄,让“农田”出现在现代化的楼宇之中,让人们尽情享受现代农业技术所带来的新奇和快乐。五是历史题材演绎系列。在农业产品和项目开发时,对本地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说进行恰当的演绎和嫁接(包括对铁军文化的融入),能够使产品更具故事性和文化内涵。六是农居生活体验系列。通过富有创意的乡村旅游、农家乐体验,以及开辟市民农园、建立“格子农场”等形式,让市民亲近自然、融入农村,是城乡互融互动的一个重要途径。七是民俗风情与饮食文化开发系列。在多彩的民俗风情与饮食文化中寻找创意灵感与创新项目,这是创意农业不断推陈出新和打造特色的重要活力源泉。创意农业的主题化开发,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这些载体包括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农业创意产业园、农业主题公园、市民农园、生态观光园、农家乐等。当前的工作重点不仅是在量上形成规模,更重要的是在质上提升档次和水平。要重点打造一批创意农业精品示范项目,建设一批创意农业特色村点,培育一批创意农业经营主体,开发一批创意农业品牌产品。同时,借鉴北京发展沟域经济及浙江、湖南等地创意农业线路建设的做法,重点建设一批创意农业精品线路,通过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一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创意农业集聚带。

三、产业化发展:构建多层次的全景产业价值体系

按照我国创意产业代表人物厉无畏先生的观点,创意农业与一般农业新业态的显著区别是不仅仅创造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而是以创意产业的思维构建全景产业价值体系,并以此释放创意农业的巨大经济效益。所谓全景产业价值体系模式,是指通过农业知识产权(商标、专利、品牌等)的反复交易,形成不同层次的产业体系,带动相关产业和整个区域的发展。全景产业价值体系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四个层次的产业群。所以,我们发展创意农业,不能仅仅满足于生产几个新奇的产品,搞几个新颖的观光园和农家乐,还要努力提高产品或项目的知识含量、文化内涵和创新程度,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同时,还不能仅仅满足于核心产业的发展,要努力通过核心产业带动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良性互动的价值最大化的产业价值体系。比如,在花卉品种的研发上要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在花卉产品的深度开发利用上形成系列,在花卉产品的交易上完善网络形成规模,在花卉种养培训上形成特色。围绕花卉业和旅游业这个核心产业打造品牌,带动科研、种源、贸易、广告、策划、餐饮、娱乐、婚庆、纪念品、产品加工、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等相关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全景产业价值体系,以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现代化营销:以创新的理念和手段拓展消费市场

国内外对于创意农业市场的拓展主要采取城乡互融互动的方式,通过城市消费市场的培育和乡村自然环境、生活文化与历史脉络的综合塑造,辅之以创新的营销手段,在创意农业的市场和生产两者之间实现有效对接,使得创意农业的新业态、新商品和新价值能够直接转化为市场效益。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做法,我们可以在以下一些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倡导新型生活方式。营销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塑造和引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来创造市场,正如“阿里巴巴”造就了“淘宝”一族、“苹果”引领了“果粉”们的生活一样。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休闲旅游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以旅游吸引物的方式发展创意农业园区,吸引城市消费者来旅游、度假,购买创意农产品、参与创意农业活动,是目前各地普遍采取的手段。要通过宣传、展示、体验等多种途径让市民们了解、参与和享受创意农业,并使其成为城市居民放松身心、提升生活品质的一种方式和途径。二是提升产品与项目的故事力和文化内涵。故事营销和文化营销是非常有效的现代营销手段。要善于让产品和项目“讲故事”、传递文化信息,通过故事满足人们的情感寄托、生活追求,从而激起人们的消费欲望。产品的文化内涵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因为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功能,是拓展市场的有力武器。以文化创意来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并通过品牌拓展市场,这是创意农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三是巧妙地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移动互联技术、物联网技术为现代营销提供了更大的创意空间和更多的市场机会,我们必须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将现实生活中的种菜、种花、种果树或其他一些创意农产品,借助摄像头和网络进行网上认养,让顾客足不出户就可以参与、观察到自己认养对象的生产、销售过程。

五、多元化支撑: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智力支持

农业基本问题 篇4

1.1 资金核算问题

随着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不断扩大,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也日益增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单位的资金核算工作存在着问题,资金支出管理没有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不能对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投入的资金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这样会极大影响国家投入的回报。资金的核算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核算账户混乱。农业基建项目按理来说是一个很重要很大的项目,所以理应和单位基本会计核算账户区分,在银行单独设立一个储存项目建设资金。一旦和单位基本账户混用,那么极容易出现农业基建项目资金被挪用、占用,不能第一时间了解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信息和建设状况[1]。

2)资金会计核算科目设置不规范。虽然国家有相关会计制度对如何设置会计核算科目做了充分的论述,但是有些单位依旧不能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科目,没有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一级二级科目。如果会计科目不能具体反映项目的核算,那么使用者就很难得到具体建设的实际成本支出,项目核算非常残缺不完整。

3)财会人员对项目资金制度了解不深刻。财政部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及解释通知中对项目资金的使用作了一些限制性的规定,比如规定项目的业务招待费支出不能超过建设单位管理费总额的10%,还有对预留质量保证金的规定以及收尾工程资金等诸如此类的规定[2]。实际上,很多单位的财会人员并不了解有这样的规定,这就出现了大量违规使用现金支出和滥用工程款的现象。

1.2“固定资产”科目设置不合理,其管理不完善

有的时候,有些单位建账会把“交付使用资产”中的一些内容计入固定资产,这就违背了会计制度的规定。有很多形成的资产在农基建项目竣工之后,总账中没有单位自用的资产,然而一般对这种没有形成单位自用的资产的监管和保护会少很多。

1.3 申报缺乏财会专业人员的指点

在《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申报审批管理规定》中的第一条就提到了,农业单位需要科学合理地管理农业基本项目的建设,做好工作人员的分工工作,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这样才能提高决策水平,确保项目审批落实通过。一般情况下,任何企业单位的一项决策通过与否都会涉及到财务方面的可行性,同样,农基建设项目的申报更是如此。实际上,很多农业单位的管理人员缺乏这方面的意识,财会人员并没有参与到项目申报的预算编制。如果财会人员缺少对前期研究的参与,那么很难为此项目构建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也不能从整体上很好地把握资金的流动性管理。

1.4 农业单位财会工作者人才流失

虽然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但产业整体收入水平偏低,这就导致很多财会人员不会选择农业这个行业发展。这样一来,整个行业的财会人员不仅流失,优秀素质高的财会工作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1.5 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

无论什么企业,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无论是以成文的形式还是不成文的形式,都要有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国家拨付大量的资金投入农业基本建设中,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内控制度对整个资金的运作进行监督,否则就会出现财务漏洞,这样农基建设不能很好地进行。前文中提到农业单位财会工作者越来越少,这也极易导致企业审核与记账都由同一个人完成。如果只注重建设项目本身,而不注重财务管理,也就不能很好地对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进行管理[3]。

2 应对策略

2.1 完善项目资金会计核算体系

项目单位应该完善项目资金会计核算体系,为项目专门设立专户管理项目建设资金,按照相关法规和制度进行会计核算。与此同时也要重视配套资金的核算,这样就能够更完整地进行项目资金的核算。

2.2 合理分配岗位,职责分明

项目单位要建立机制,鼓励财会人员积极参与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全部过程。这样能够保证项目预算更准确,建立一个良好的资金结构,能够很好掌控整个项目流程。

2.3 培养财会人才,提高财会人员业务能力

做好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基本建设项目中财会人员的基本素质。一个财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程度直接影响到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能否有效地进行。不仅财会人员自己要去努力进取,也需要单位定期组织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培养储备人才,不仅提高财会人员知识方面的认知,还有道德职业操守的提升。

3 结束语

基建问题不仅仅局限本文所陈述的问题,人们还应继续在失败中总结经验,积累和发现问题,然后积极探索解决问题,这样才会让农业基本建设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肖红勤.新会计制度对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会计核算带来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经贸,2013(18):247-248.

[2]许金博.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的会计核算[J].中国农业会计,2006(12):28-29.

稳住农业这个基本盘 篇5

2021年12月22日

日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为做好明年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年来,“三农”工作成绩斐然。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脱贫任务全面完成。农业生产稳中有进,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乡村建设有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点到面推开,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全面完成,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乡风文明建设有效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应当看到,做好“三农”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在重要农产品保障方面,一些地方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在脱贫攻坚方面,既要全面完成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任务,又要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任务艰巨;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一些地方存在执行力度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不匹配的问题。

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这一伟大征程上,作为最基础的产业、最广阔的区域、最多数的群体,农业不能拖后腿、农村不能掉队、农民不能缺席。要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农业这个基本盘必须稳住,“三农”压舱石作用必须发挥好。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如期摘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任务,也是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越到吃劲的时候,越要响鼓重锤,尽锐出战。要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政策、资金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要扶真贫、真扶贫,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巩固脱贫成果。

要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确保近14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益。要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稳住粮食播种面积,保障农民种粮收益。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一手抓非洲猪瘟防控,一手抓畜牧业转型升级,促进生猪保供稳价。

要完善“三农”政策体系。没有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就不能如期补上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要在资金投入、产业用地、人才下乡、科技支撑等方面出台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要构建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增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精准性、稳定性。要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选配好村党组织书记,整顿好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保障好村级组织运转经费。

农业基本问题 篇6

关键词:精细农业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0 引言

“精细农业”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要利用现代地球空间信息技术获取农田内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各种因素的时空差异,避免因对农田的盲目投入所造成的浪费和过量施肥施药造成的环境污染。具体而言,就是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对采集的农田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农田小区内作物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和空间变异的大量时空变化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农田土地管理、自然条件(土壤、地形、地貌、水分条件等)、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等的空间数据库,并对作物苗情、病虫害、墒情的发生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模拟,为分析农田内自然条件、资源有效利用状况、作物产量的时空差异性和实施调控提供处方信息;在获取上述信息的基础上,利用作物生产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调控,合理地进行施肥、灌溉、施药、除草等耕作措施,以达到对田区内资源潜力的均衡利用和获取尽可能高的产量。精细农业技术是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传感器及检测系统、计算机控制器及变量执行设备等信息技术,对大田农作物生产和畜牧生产实施监控,从而提高作物和畜牧产量和质量,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国内外“精细农业”技术的应用情况

1.1 国外“精细农业”技术的应用情况 在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精细农业”技术主要用于土地资源的详查及监测,农作物生长状况的监测和产量预测,灾害性天气、旱情、涝情和水情的监测,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与精细防治和大地号农田的优化施肥等方面。

到了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由于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 GPS ) 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进行农情监测和产量预测已达到更加精确的程度,所用设备的数量和精度都在提高。目前全球已有20000 台“产量监测器”投入了使用,有的就装在收获机械上。

目前,在一些国家“可变比率洒施机”的试用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该机器的设计者试图借助于RS、GIS和GPS等技术获取田间信息(包括土壤参数和病虫害情况等),同时机器自动控制农药、化肥和种子的施入量。由于优化施肥,农场主从中可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另一种“可变比率洒施机”名为“实时闭循环系统”(Real-time closed-loop System),其设计者是想尽可能地摆脱对3S技术的依赖,田间信息直接由安在洒施机上的探测设备获取,并立即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自动控制农药、化肥和种子的施入量。这种机器保证了所测得信息与所采取措施的地点的一致性。

1.2 国内“精细农业”技术的应用情况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十分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因此“精细农业”技术对我国农业生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利用地球资源技术卫星遥感资料进行土壤和水文调查开始于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山西、内蒙等省(区)的土壤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就利用了卫星遥感资料。

1984-1986年,我国在京、津、冀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冬小麦卫星遥感试验,取得了一定成果。1985和1986年小麦产量预报准确率分别为92%和95%。

可见,我国“精细农业”基本上还停留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产量预测方面。

2 “精细农业”的技术思想

精细农业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土壤含水量、植物营养、病虫害、杂草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差异性的分析,确定影响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区别对待,按需实施定位调控,以充分利用资源,实现最经济、最合理的投入,获得经济上和环境上的最大效益。精细农业之所以引起全世界广泛的关注,首先是因为它能显著提高产量,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潜力和保护环境;其次,是因为精细农业研究的意义已远远超出其技术系统应用发展本身的范围,它提供的技术思想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认识思维方式,其影响更是深远的。

3 精细农业的技术构成

3.1 GPS——全球定位系统 推动精细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建立的全球定位系统。它是一种高精度、全天候、全球性的无线电导航、定位、定时系统,它可提供连续、定位和原子时钟信息。

3.2 GIS——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有关空间数据按地量坐标或空间位置进行预处理、输入、存储、查询、检索、运算、分析、显示、更新和提供应用、研究,并处理各种空间实体和空间关系。它有如下特征: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空间信息的能力;具有空间分析、多要素信息分析和预测预报的能力,可为宏观决策管理服务;能实现快速、准确的空间分析和动态监测研究。将GIS用于精细农业中,可对农田小区的作物产量和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存储、分析和管理。

3.3 RS——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可根据对遥感资料的解译,获得所研究区域内有关信息,具有宏观、快速、动态等特点。

不同含水量的土壤具有不同的地表温度,因而具有不同的热红外特性和热辐射特性。农作物不同生长期和不同生长情况均有不同的光谱反射曲线,所以结合研究区域内抽样调查的资料和GIS数据库,并依靠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利用RS可获得土壤含水量、作物长势和产量等重要资料。

3.4 DSS——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是根据农业生产者和专家在长期生产中获得的知识,建立作物栽培与经济分析模型、空间分析与时间序列模型、统计趋势分析与预测模型和技术经济分析模型,利用GPS、RS获得的各种信息及GIS建立的数据库,针对小区内农作物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的差异作出分布式投入决策,即生成田间投入处方图。决策支持系统DSS综合了专家系统ES(expert system)和模拟系统SS(simulation system),因而能为精细农业的实施提供正确的决策支持。

3.5 ST——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 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是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精细农业的实现首先在于认识农田小区内农作物生长环境和生物情况的差异而这必须依赖于各种先进的传感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非接触快速测量传感器和智能化传感器为精细农业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

3.6 IAM——智能化农业机械 智能化农业机械IAM是实现精细农业的重要设备。智能化农一机械首先必须利用DGPS技术实现精确定位,然后必须根据田间处方图生成的智能控制软件,针对农田小区存在的差异自动执行分布式投入决策。

农业基本问题 篇7

一、财务管理在农业基本建设管理中的作用

从农业基本建设角度讲, 财务管理始终贯穿项目建设活动和建设资金运转的全过程。项目财务管理并不是简单的记账、算账、结账与报账, 更重要的是利用价值规律完成项目建设中的经济效益管理。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不仅仅是会计核算, 还要对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文件、相关合同与概预算进行审核和全面把握, 参与建设项目招投标, 了解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筹集建设资金, 控制资本性支出的现金使用, 组织编制项目竣工决算, 对项目建设中的各项财务数据进行统计, 随时分析研究项目计划执行进度、完工项目转交资产状况, 提出合理性建议。

二、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项目单位资金管理不规范, 核算体系不健全。

部分项目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不熟悉新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不重视项目资金管理, 部分资金不能专款专用, 甚至改变项目资金用途。有的项目单位把基本建设经费支出列入行政事业性支出或经营性支出, 从而掩盖了建设投资规模的真实性和建设成本的完整性,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二) 基建财务人员重会计核算, 轻财务管理。

有些单位财务人员把主要工作放在会计核算上, 而不参与项目的前期工作, 对项目实施全过程也不进行监督, 无法及时了解工程进度、成本支出、结算等情况, 轻视项目的财务管理。同时, 由于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内容的多样性和专业技术的复杂性, 客观上要求基建财务人员应具备多学科的专业知识, 这就难免出现基建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不强, 业务素质偏低的情况。

(三) 可研报告不切实际, 缺乏适用性考虑。

有些地方在申报项目时只重视争取项目资金, 根本不考虑申报项目重点要解决的内容, 仪器设备的用处, 项目建成后是否符合当地实情。有的甚至匆匆忙忙申报, 不考虑项目建设地点、土地属性等问题, 致使在后期工作中出现许多问题, 如可研报告已批, 资金计划已下达, 却因土地变更拖延工期, 不能按时完工;可研报告没有考虑项目运行费用, 仪器设备购置一大堆却闲置不用;田间工程无租赁协议, 或租期偏短 (一般是15~20年) , 或离城市太近, 造成再次搬迁, 浪费项目资金;选址不当, 造成前期投入资金过大;项目建设中只重视土建工程, 任意增加建设内容, 而对人员培训等软件建设缺乏重视, 随意降低标准或减少资金支出, 或挤占设备资金, 造成实际建设内容与项目批复内容不一致。

(四) 配套资金不到位, 影响项目任务完成。

自1994年国家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 落后地区本级财政收入较少, 基层财政可支配财力有限, 保吃饭、保机构运行都有困难, 基本上无力解决基本建设项目配套资金。据统计, 山西省农业工程项目配套资金不到位项目所占比例达43%, 多数县 (市) 配套资金不落实, 从而影响了项目的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

(五) 施工单位高估冒算, 工程决算问题严重。

由于财务人员对前期工作参与不够, 决算时只根据财务数据进行汇总, 对验证合同执行与实际发生是否相符, 价款结算、日常费用的核销、施工单位在工程结算上高估冒算等问题知之甚少, 没有深入项目现场考察, 多数工程存在着多计工程量, 高套定额, 多计材料、设备的价格和数量, 财务审核只基于表面资料的审查, 监督力度不够。

(六) 竣工验收不及时, 项目基建支出增加。

项目竣工后, 由于多种原因迟迟未能办理验收手续, 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均在基建投资中列支, 虚列了基本建设支出, 增加了新增固定资产的费用。

三、完善项目单位基建财务管理的对策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保证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落实、保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整体规划的实现, 项目单位应从四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 以项目前期工作为重、做足做细投资概算。

项目概算是否科学、真实、准确, 是否符合特定建设项目的需要, 直接影响到项目能否有效执行。因此, 项目建设从建议书、可研报告, 到初步设计的编制, 都要立足于现实, 着眼长远, 科学定位。在编制项目细化投资概算时, 应结合项目具体情况科学分析, 反复论证, 保证项目的各项实际支出都能体现在概算中, 为项目的概算执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以相关制度为准绳, 严格执行投资概算

1.加强项目财务管理, 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按照《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 开设项目独立的银行账户, 做到专户存储、专款专用, 避免将基本建设专项资金与其他资金混存混用, 从账户源头上避免挤占、挪用建设资金;严格执行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及解释通知中的限制规定。如, 项目建设单位管理费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概算投资规模比例确定, 最低不得低于项目总投资的0.1%, 最高不得高于1.5%;项目业务招待费所占比例, 不得超过建设单位管理费的10%;项目竣工验收时的收尾工程资金, 不得超过项目总投资概算的5%等。同时, 按照财政部《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及其补充规定设置项目的会计一级核算科目, 根据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具体建设内容, 增设相应二级、三级甚至更多的科目级次, 准确、全面地反映项目建设的实际成本支出, 以达到项目完整核算的要求。

2.强化项目资金结算管理, 发挥财务的监管作用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条款、价款进行结算。财务人员在对项目建设进度进行了解、掌握的基础上, 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时作出分析, 控制建设资金的支付进度, 根据先报账审批、后支付的原则, 把好财务管理关。一方面要认真审核工程价款结算的手续是否完备、结算审批程序是否规范;另一方面要审核结算凭证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防止高估冒算和虚报冒领。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应按施工合同约定的比例或质量保修合同约定的比例提留, 在质量保证期满后, 由建设单位根据施工单位出具的合格证明按合同规定条款支付。

3.切实做好项目配套及自筹资金的筹集和核算基本建设项目配套及自筹资金包括非货币资金和货币资金两部分, 其中货币资金要与财政专项资金一样, 设立专项账户进行专户核算;对于用实物或劳动力抵顶的自筹资金, 要根据不同形式进行规范, 完善相关手续, 纳入概算, 严格执行《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 实行项目预算管理。

(三) 加强决算管理及时办理验收。

项目建设单位应在项目竣工后3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竣工决算时应实行“初审”、“终审”两审制度, 以中介机构出具的工程造价审计报告作为结算依据, 严格控制工程成本, 待竣工验收后30个工作日内根据竣工验收意见及资金支付情况, 及时调整有关账务, 办理资产移交手续, 进行资产产权登记。对于已具备竣工验收条件的项目, 3个月内不办理竣工验收和固定资产移交手续的, 视同项目已正式投产, 其费用不得从基本建设投资中支付。

(四) 基建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素质要提高。

农业基本问题 篇8

1.1 项目论证不足、安排不科学, 造成资金浪费, 投资效果差

有些基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流于形式, 甚至论证的基础数据也不准确, 与实际出入较大, 设计方案不切合实际, 单位投资成本不合理, 极易造成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变更较多, 不能很好地完成建设内容。要么因工程变更增加了工程量, 导致资金不足形成“半拉子”工程;要么因工程变更缩减了工程量, 达不到概算批复的要求, 导致资金结余较大。

1.2 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能足额及时到位

农业基本建设资金多采用拼盘形式, 往往以中央财政资金和省级财政资金为主、市县配套资金为辅。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中央资金一枝独秀, 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到位。主要是因为地方财政本身比较困难, 基本上还是“吃饭”财政, 配套资金难以筹措, 如果硬性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 地方政府则会为了取得项目, 只好采用“空转”财政资金搞假配套。实际上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到位率较低, 这已成为普遍现象。这就极易造成批复的部分固定资产项目不能按计划构建, 建设内容不能全部实施, 形成“半拉子”工程。

1.3 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一是没有严格执行“四专”规定。“四专”之一就是要求基建项目财务要有专人管理。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基建财务, 在项目竣工验收之前, 不得随意调动。在项目验收中发现个别单位没有配备专门的会计人员, 有些单位配备的会计人员不具有会计从业资格。二是没有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制作会计凭证、建立辅助账。有些项目单位以前没有承担过农业基建项目, 许多财务人员从事的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 对基建项目如何进行账务处理知之甚少, 于是便用行政事业会计核算代替了基建项目会计核算。加上县级项目资金基本由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统管, 项目单位实行报账制, 错误认为账目已由会计核算中心统管, 自己也没原始票据, 不用再建辅助账核算。三是财务报销不规范。如报销票据无经办人签字, 大额支现, “白条”入账, 款项支付手续不齐全等现象。四是管理费和业务招待费超支。由于建设单位未严格按规定列支管理费和招待费, 把属于日常的事业支出计入基建支出, 形成挤占, 以弥补事业经费的不足, 导致管理费和业务招待费超支。

1.4 核算制度规定不明确, 不能准确地进行会计业务核算

因核算制度规定不明确, 造成项目中由部分投资形成的工作量难以明确应归属哪一类资产或是否应列入待核销基建支出。比如对于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田间工程中的土地平整、机耕路及田间道路维修、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等投资, 项目单位对投资使用的土地没有所有权, 形成的工程量可能因自然原因在很短时间内损毁, 也可能在较长时间内存在, 并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这部分投资达不到固定资产的计量标准, 却又必须在农业建设项目中发生, 且部分项目额度较大, 按实际情况这些支出应列入“待核销基建支出”。而农业部印发的《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又没有明确规矩有关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形成的工作量应如何计算, 因而这些投资在资产划分中很难确定其属于哪一类, 或参照哪类资产进行管理, 在项目竣工资产登记中也不好处理。

1.5 竣工财务决算不及时、不规范

一是竣工财务决算编报不及时, 出现挤占基建支出现象。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 (财建[2002]394号) 规定:建设单位应在项目竣工后3个月内如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已具备竣工验收条件的项目, 3个月内不办理竣工验收和固定资产移交手续的, 视同项目已正式投产, 其费用不得从基建投资中支付。有些单位在项目完工后不及时进行竣工决算, 形成“敞口工程”, 仍把后续支出计入基建投资, 项目资金的结余成了不合规开支的“蓄水池”, 造成挤占基建支出的现象。二是竣工财务决算编制格式不规范。有些单位未按财政部规定的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表格式进行编制, 而是自行设计表格进行编制, 造成编报口径不一致, 可比性不大。

1.6 项目资金出现结余, 且结余资金未按规定进行处理

造成资金结余的主要原因是项目未严格按照批复的初步设计和概算进行实施, 擅自变更建设内容, 造成资金结余。对于结余的项目资金, 有的单位增加了建设内容继续实施, 有的则节余在账上待后自行使用。非经营性项目清理出的结余资金, 根据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 (农财发[2003]38号) 第十五至十七条规定:“非经营项目清理出的结余资金, 首先应用于归还项目贷款。如有结余, 30%作为建设单位留成收入, 70%按投资来源比例归还投资方。建设单位应上交的基建项目竣工结余资金应在竣工财务决算批复后30 d内按拨款渠道逐级上交。其中中央投资形成的应上交结余, 应逐级汇总上交部财务司。”对此许多单位认为资金上缴程序繁琐, 在实际工作中不好操作, 可能会造成结余自用的现象。

1.7 资产移交不及时, 后期管护不规范, 投资绩效低

有些单位在项目完工后不及时进行竣工财务决算和验收, 重建设轻管理, 资产得不到很好的维护。对于已移交的资产, 由于移交双方没有签订后期管护协议, 管护责任不明确, 加上资产后期维护经费得不到保证, 后期管护跟不上, 很容易造成资产减值、投资效益低下。

2 改进建议

2.1 加强对项目单位领导人和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培训

做好财务工作的责任在于“一把手”, 规范财务管理的关键也靠“一把手”。只有不断提升项目单位“一把手”的财务管理能力, 才能更好地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加强对财务人员关于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方面的培训力度, 学好政策、用好政策, 不断提升农业基建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真正建设一支技术精湛、专业通达、知识面宽、德才兼备、富有开拓精神的基建队伍, 为农业基建项目的发展保驾护航[1]。

2.2 认真做好项目可研报告和概算的编制, 细化项目预算

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包括项目建议书的提出、可研报告、初步设计和概算的编制等, 应选择一个信誉好、业务能力强、有相应资质的专业设计部门进行, 同时项目单位财务人员要全程参与, 进行财务管理和监督, 防止因前期工作财务监督缺位, 部分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建设内容频繁变更, 出现预算超概算, 投资规模一再突破, 项目建成后出现运营困难、效益不佳的现象[1,2]。

2.3 完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

目前,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会计科目的设置和决算报表的编制是按照《国有建设会计制度》 (财会字[1995]45号) 执行, 该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实行独立核算的国有建设单位, 因制定时间较早, 受当时情况的局限, 随着时代的发展, 后来虽几经修订, 但对不同的行业仍显得不具体, 在实际操作中不好把握, 造成部分项目内容核算不准确[3]。比如农业基建项目中对田间工程的核算, 哪些实施内容作“转出投资”处理, 哪些作为“待核销基建支出“处理, 制度应给予明确。只有制度的完善跟上了, 在实际操作中才能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 才能做到规范管理。

2.4 转变审计观念, 加大审计力度

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大对项目实施的审计力度, 将农业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事后审计向事前论证和事后评价相结合的全方位财务监管转变[3]。由于项目的实施具有一次性、不可复制性的特点, 因项目事前设计不合理、论证不实, 事中项目内容频繁变更、监管不到位, 以致于出现事后发现问题无法弥补的现象, 大大削弱了审计的监管力度, 达不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2.5 大力推行农业基建项目后评价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后评价就是对已完成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所进行的系统、客观的分析。要建立科学有效地评价指标体系, 量化绩效评价结果, 要积极反馈和主动运用评价结果, 把评价结果与后续项目的安排、干部的考核有效结合起来, 加快建立监管责任追究和奖惩制度[4]。大力加强农业基建项目后评价, 有利于项目的管理与监督。

参考文献

[1]崔惠芹.应加强对建设项目形成资产的管理[J].中国农业会计, 2010, (1) :35-37.

[2]唐晓贞.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建议[J].山西农经, 2011 (2) :62-64.

[3]李英奎, 刘晓凤, 范德清, 等.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 2012 (24) :5845-5847, 5855.

农业基本问题 篇9

(1)对农业项目的立项工作重视不够。目前 ,许多单位受到以“上项目、争项目”作为评价工作优劣的影响,在农业项目申报和立项工作中,不按立项前的程序申报,在编报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没有认真地进行分析和调查研究, 没有经过专家论证,甚至还有的是先立项,再评估。因此,造成项目决策过程的客观性、公正性程序过于简化,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项目立项草率、决策盲目、效益低,投入的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

(2)农业项目投资缺乏系统的科学管理办法。农业项目的投入、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管理。事实上,现在的农业项目管理缺乏一套规范的实施管理制度, 导致农业项目管理良莠不齐、缺乏准则、难以界定、效益不高。

(3)农业项目管理人才的水平有待提高。项目管理是一项应用性、技术性、原则性都要求较高的管理工作,目前的项目管理人才, 基本上是各个行业的专业人员在其主持的项目管理中成长起来的,其能力的获得靠的是经验、悟性和积极的自我提高。但是,拥有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人才较少。

(4)农业项目的资金划拨与项目的实施时序失调。农业项目资金, 一是通过财政部门层层下达, 二是通过主管部门直接下达。由于资金下达环节多、到位慢,容易被截留挪用。此外,农业项目实施季节性较强, 由于资金到位不及时而造成延误项目实施季节的事例仍然存在,因为延误实施季节,使得有些项目实施的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5)农业项目需求资金预算不够完善。在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资金预算模块中, 资金使用计划不够细化, 编制比较粗糙,资金预算没有经过细致深入地调查研究,而是东拼西凑形成的,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随意变动性较大,项目市场调查及前景预测过于乐观,后续效益难以实现。而且,农业项目建设期限过长,也会影响项目投入资金发生较大的变化。

(6)农业项目的总结验收和成果推广工作有待加强。较多的农业项目工作完成后不注意及时组织总结验收和评估, 不利于后续项目的继续进行和深化研究,不利于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项目效益的时效性滞后,导致效果不明显。

2做好农业项目管理,提高项目效益

(1)加强组织领导工作。负责农业项目管理的各个部门、单位和相关负责人,要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思想,本着对党和群众负责的一致性原则,加强服务“三农”意识,精心组织实施好农业项目,建立项目库统一管理农业项目。项目一经立项、审批,要按照项目建议书,由项目审批单位与项目实施单位签订“项目实施责任书”,落实项目责任制,配备具有完成项目工作能力、专业性强的专人,负责项目的检查和日常实施工作。按照项目计划和时序精心组织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适时组织相关人员跟踪督促实施情况,做到对项目进度了如指掌,对项目质量情况心中有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强化监督检查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 如发现影响项目据实实施而需要进行计划调整的情况, 项目的实施单位和负责人要及时向项目审批单位申报办理实施计划调整的审批手续, 项目审批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出予以调整的决定,以便项目能够顺利按时实施。

(3)严格资金管理。在项目资金的使用及管理工作中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项目资金管理单位要根据项目实施单位的项目实施进度情况,按照项目实施责任书实施时序的要求,及时拨付项目资金,并指导项目实施单位对项目资金进行规范管理。项目实施单位对项目资金要建立项目专户管理, 严格实行专款专用、项目资金单独核算的管理制度,要求有自筹配套项目资金的,要认真落实配套资金的到位工作。

(4)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要加强项目管理的人才制度建设 ,建立稳定的支持、长效机制,培育优秀的科研人才和团队,促进形成有益于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长效机制。建立专家评审委员会, 负责对项目的设立、可行性报告进行审核及提出合理性建议,保证项目投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建立项目负责人责任负责制, 完善项目责任书的签订内容和范围, 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加强监督检查、绩效考评、年度评估、执行情况报告和总结工作。建立健全项目经费管理制度,明确经费的使用和审批权限,按照项目实施时序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考核, 加强项目实施单位对资金管理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安全有效。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形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要明确管理及使用权属,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5)注重总结验收工作。项目实施一经完成 ,要及时编写有关的工作总结, 深入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编写整理有关项目验收所需的各项材料, 提交给项目立项、审批部门会审。由项目立项、审批部门组织项目涉及的相关单位和专家,对项目开展结题总结、项目验收和效果评价工作。

(6)抓好项目的成果推广应用。项目实施完成后 ,通过结题总结和验收考评,有新效益、新技术、新创造、新发明的研究成果,要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对新成果进行收集整理,并向有关部门申报成果奖项。对具有推广应用意义的成果,由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及时向社会发布和推广,以保证新成果能为社会和“三农”工作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新成果在有效的时段发挥更好的作用。

3总结

农业基本问题 篇10

工农业和城乡协调发展, 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一条重要经验和“中国模式”的重要特点, 应当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观点认真总结与升华。我们初步概括, 形成了农业“两个飞跃”、统筹城乡科学发展、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三大理念。特别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需要深入探索。邓小平在论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专门讲道:“将来农业的出路, 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 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农业方面的投入要注意。”我国和世界的农业发展历史和现实证明, 邓小平关于依靠科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战略性, 我们应当用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交互关系视野认识农业的特性与实现飞跃的出路。

以自然规律的大视角重新认识农业地位

农业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依托,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然而, 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深化, 农业越来越被边缘化, 凸显并加剧了它的基本矛盾。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基本矛盾是其基础性和弱质性的矛盾, 而弱质性已经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人类面临着农业危机, 我国也要应对粮食为主的农业风险。

为掌握和解决这一矛盾, 首先要从根本规律上深化对农业基础性的认识。这里有三条不可抗拒的“铁的规律”。

一是以太阳能为能源的生物链规律。地球上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 它的存在、运行和发展循从于一个不可逾越的基本规律, 即一切生命都要依靠以绿色植物为主的“自养”生物利用太阳能 (极少数其他化学能) 合成的“生命物质”, 取得生命可使用的“生命能源” (以碳水化合物为代表作为“燃料”) 和“生命质源” (以蛋白质为代表作为机体构建材料) 。据专家计算, 作为“生物生产力”的“初级生产者”全球的绿色植物 (包括部分菌藻类) 利用太阳能每年的“净生物物质”生产量 (折合为碳水化合物) 约为1700亿吨, 其中陆地生产1150亿吨, 海洋生产550亿吨, 这些生物生产过程及其产物是整个生物系统生存的基础。

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营养形成基础。在这个生物特殊自然系统中, 又有一个有着更特殊的需求的特殊子系统———人类, 它在循从上述规律中还遵从着一个更特殊的规律:只能利用α-葡萄糖及其衍生物 (而不能利用β-葡萄糖及其衍生物如纤维素) 作为生命能源, 有限制性要求地利用生命质源 (很多生命物质人体不能制造) , 而这些必需能源和质源的终极来源是特定的一些植物。溯已知原本、眺长远将来 (可预期的时限) , 人类不能逾越上述两条“铁律”。这就决定了人类生存的根基产业是农业。为取得生命能源和生命质源, 人类在发展历程中经过长期的探索, 终于从觅食、狩猎、采集方式找到并走向以种植为基础的农业, 从而使自身生活由被动、不稳定、充满危险的状态转到一个相对主动、稳定、安全的“生存平台”上。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本, 正是农业的发展到能够养活更多的人的程度, 才保证了人类有可能发展其他各项事业 (其他方面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农业的进步) 。这是人们必须正视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民以食为天”, 是中国古代对农业地位的朴素概括。

三是人类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的环境基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依赖利用大自然生存, 并在不断改造大自然中发展, 但其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以适应自然本身的运行规律为前提, 利用和改造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不能过度索取和破坏自然循环。这就要在利用、改造中维系与优化生态平衡。当然不是消极的平衡 (原封不动地保持原始状态) , 而是在利用、改造中赢得更高层次的平衡, 可谓顺应大自然规律的积极平衡。农业特别是大农业,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它不只是为人类提供必需的生存、享受、发展资料, 而且提供生态环境。所以, 农业的基础性之一, 还在于它的生态性, 是人与自然沟通、和谐的最大通道。农业的这个重要基础性功能往往被忽视, 对农业的改良、改造、改革同样不能违背这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规律。整个生态系统是保证人类生存的“无名英雄”, 农业是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 破坏了它或离开了它, 人类就成了“污水之鱼”或“无水之鱼”!

农业有着极其广阔的纵深。广义农业 (所谓“大农业”) 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培养业 (部分微生物) 乃至大量的生物物种保护和生态改善, 按大行业可分为农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淡水和海洋) 、养蜂业、养蚕业、菌类产业、种药产业等等;狭义农业主要则指农作物种植业。可以说农业覆盖之广阔、内容之复杂、寿命之长久在地球上属第一, 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产业”。

这里还可以对农业的巨大作用再做一些具体分析:第一, 至少在可预见的长远时期内主要农产品对人类生存是不可缺少和不可取代的, 对人类生活水平的提升农业的发展也承担着很大的分量;第二, “大农业”另一巨大功能是生态功能, 它是最大的碳素转化系统和制氧系统 (按碳水化合物计算生产1吨干物质就可吸收1.466吨二氧化碳、放出1.066吨氧气) 、重要元素循环系统、水循环系统、气候调节系统、防治沙漠化系统 (农业生态功能是“开放”的, 难以用市场机制来衡量也难以自动获得补偿) ;第三, 农副产品将成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部分, 农业是最大的太阳能转换系统和储能系统, 不仅提供生命能源, 而且可提供相当分量的生活生产能源, 其潜力空间很大;第四, 农业可提供大量多种工业原料, 有可能成为有机化工的替代资源;第五, 城市人口的规模取决于农业的承载能力, 不仅提供必需的生存资料, 而且补给绿色的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第六, 农业是安排就业的重要领域, 中国和重要发展中国家没有条件也不应该照搬西方模式, 而应当根据自身国情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借鉴世界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探索和设计新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中国将来也要考虑安排20%上下的人口从事农业及其相关生产。

市场经济放大的农业的弱质性

现在, 我们再来认识农业的弱质性。它充分表现为在近代的经济发展中农业被边缘化。全面地看, 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活力, 它把人类的经济水平、科技进步、文明程度推进到空前的高度, 并为人类的后续发展打下雄厚的物质基础, 也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它的伟大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具有巨大活力。但是, 随着历史的发展, 它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许多严重缺陷。且不说社会层面, 单就“纯经济”层面而言, 严重问题之一就是:在它造就了一个工业生产力“彪形大汉”和现代“阔人”生活的同时, 带来两种积痼、一种畸形:“暴食症” (过量消耗资源) 、“泄污症” (污染环境、破坏生态) 和“肢体畸形” (工业“腿”粗长、农业“腿”细短) 。这些都是世界继续发展必须解决又日趋严重的难题。

在近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中, 农业基本矛盾日益激化。其基础性规定:农业系民生产业 (生存产业) 、生态产业、初级原料产业;弱质性则表现为:价格与价值严重倒挂、风险度高、可增量性幅度小、速度低, 以“钱”为本的市场边缘化。 (3) 因农业更依赖自然条件, 其增量空间和速度严重受限制, 不可能像工业那样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缩小到狭小的空间大批量生产产品。 (4) 其生产周期和过程决定于相关生物的生理周期及特点, 因而可控性低、生产周期较长, 不可“拔苗助长”。 (5) 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极大, 易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破坏, 诸如气象灾害、病虫害、污染毒害、药害等等, 因而生产不稳定、风险大, 而我国又是一个多灾的国家。 (6) 劳动时间与生产时间不一致、劳动过程与生产过程 (目标生物的生理过程) 各自相对独立, 生产过程基本上在不超越生物生理要求条件下进行 (不像多数工业生产那样需要高压、高温、强力、严格精度等条件和特殊设施) , 劳动操作相对简单, 且大量观察伺作性劳动 (或“监护性”劳动) 被忽略, 所以农业劳动被长期视为“技术含量”低的“低值”劳动, 农产品的价格难以靠“纯市场机制”提上去。 (7) 分布面域广, 产值/面积密度低, 且受土地质量、水利条件影响大 (形成经济学上级差地租Ⅰ) 。 (8) 几个先发展的西方大国土地较为宽裕, 如美国人均耕地为世界人均的2.7倍、为中国人均6.7倍, 它们粮食等农产品达到自给很容易 (美国甚至防止粮食过剩给休耕以特别补贴) , 后起的发达国家 (如日本) 也可以高价的工业品换得低价的农产品, 对它们来说大力发展农业“不划算”。

生产周期长。农业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 其主要原因在于: (1) 农业的生态效益难以以市场机制获得回报, 中国仅粮食作物每年约吸纳二氧化碳17.6亿吨 (如没有这种吸纳就等于工业二氧化碳量排放量增加60%) 、制氧12.8亿吨, 这是人人可以自然分享的公益, 不需要花钱去买, 农业在“白尽义务”。 (2) 农产品是人们不可替代的生活资料, 但是与工业多数主要原料相比, 要么能量密度低, 在科技没有突破之前不能充当工业和高消费式生活的主要能源, 要么加工成高性能产品的“潜质”含量低, 难以成为“赚大钱”的原材料, 而具有稍大得利空间的畜产品、纤维产品、木制品等, 其利润也被“加工业”拿走。这就是说, 农业对社会的“危机边际” (或“临界限”) 与市场“利润边际” (或“临界限”) 之间的空间极为狭窄, 在世界范围内大抵相当于工业的5%以下。农业就在这个狭小空间里挣扎、生存、缓慢发展, 因而农业容易被以“钱”为本的市场边缘化。 (3) 因农业更依赖自然条件, 其增量空间和速度严重受限制, 不可能像工业那样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缩小到狭小的空间大批量生产产品。 (4) 其生产周期和过程决定于相关生物的生理周期及特点, 因而可控性低、生产周期较长, 不可“拔苗助长”。 (5) 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极大, 易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破坏, 诸如气象灾害、病虫害、污染毒害、药害等等, 因而生产不稳定、风险大, 而我国又是一个多灾的国家。 (6) 劳动时间与生产时间不一致、劳动过程与生产过程 (目标生物的生理过程) 各自相对独立, 生产过程基本上在不超越生物生理要求条件下进行 (不像多数工业生产那样需要高压、高温、强力、严格精度等条件和特殊设施) , 劳动操作相对简单, 且大量观察伺作性劳动 (或“监护性”劳动) 被忽略, 所以农业劳动被长期视为“技术含量”低的“低值”劳动, 农产品的价格难以靠“纯市场机制”提上去。 (7) 分布面域广, 产值/面积密度低, 且受土地质量、水利条件影响大 (形成经济学上级差地租Ⅰ) 。 (8) 几个先发展的西方大国土地较为宽裕, 如美国人均耕地为世界人均的2.7倍、为中国人均6.7倍, 它们粮食等农产品达到自给很容易 (美国甚至防止粮食过剩给休耕以特别补贴) , 后起的发达国家 (如日本) 也可以高价的工业品换得低价的农产品, 对它们来说大力发展农业“不划算”。

(9) 粮食等农产品的流通过程容易受私人巨商操纵, 他们一头利用农业的基础性抬高价格, 一头利用农业的弱质性压低价格, 控制粮食市场, 两头获利, 大肆从事投机经营, 又加大了农业的弱质性。美国四大粮食巨头 (ABCD) 控制期货市场, 并以此为武器称霸于全世界。由于这些原因, 致使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价格长期处于很低的位置, 形成价格与价值倒挂, 全世界的农业发展都严重滞后。同时由于农民收入低、教育程度低, 常被一部分社会成员所歧视, 沦落为廉价劳动力的产业后备军。

农业的地位犹如江河大堤, 当洪水未达到威胁人们安全程度时, 仿佛无足轻重、视若虚景;当洪灾临头时方感到它对人类生死攸关。现在正在发生的世界性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警示人们:要重新认识农业, 重新考虑发展农业, 而科技的重大进步也向人们展示大力发展农业的新前景。农业的基础性和弱质性矛盾到了该解决的时候了。

如果说农业问题是世界性问题, 全世界都应该努力从根本上予以解决的话, 那么中国更应该首先为之开凿先河。因为中国是第一人口大国, 人均耕地仅为世界人均的40%, 大部分人口在农村, 如“三农”问题不能正确解决, 粮食等问题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和危机就会像魔影一样一直困扰和威胁我们。中国走的是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定地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完全可以借鉴世界发展中的经验教训, 立足于本国国情, 凭借社会主义优越性, 充分发挥科技作用, 解决好“三农”问题。

依靠科学技术加速农业产业革命

通过对世界经济发展进行全面深邃分析研究, 可以看出仅仅把农业当作一种“安全带” (所谓“粮食安全”) 是不够的, 必须将它打造成为一种巨大强劲现代化产业, 才是长远的根本大计。

综观人类的经济发展历程, 从大产业层面看, 大体上先是“农业经济”时代, 历时一万多年, 人们得以奠定生存的基础;然后进入“工业时代”, 人们发掘、利用能源和资源及加工制造能力产生质的飞跃;随之而来的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长足发展, 进入所谓“后工业时代” (有人用此名称表示“知识经济时代”) 。后两个“经济时代”历时约300年。迄今也只有少数西方国家、约15%的人口发展达到高级化程度, 其余占人类多数的国家正在谋求发展, 仍处于不同程度的落后状态, 全世界经济水平呈“梨形”分布。

根据《国际统计年鉴》资料, 2004年一、二、三产业英、美、法、德、日的比重分别为1%、26%、73%;1%、22%、77%;2.5%、21.7%、75.8%;1%、26%、73%;1.4%、27.9%、70.7%。发达国家的农业人口已少于其总人口的5%, 如美国农业人口比例为2.4%, 加拿大为2.8%, 法国为3.2%, 英国为1.9%, 德国为2.8%, 日本为4.5%。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 对大自然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征服运动, 实际上是以掠夺的方式 (“不等价交换”)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据有关统计资料, 整个20世纪, 人类消耗了约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 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 从而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第三产业”为此受累, 不可能再按西方的标准过度消费, 因为它们立身和运行基础仍然是现有的经济平台和自然条件限制。而今面对的严峻现实是:占世界85%人口的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及地区面对着剩下的不到40%的地球一次性资源, 又始终受着粮食和食品匮乏、生态危机的威胁, 要实现工业化, 如果沿袭西方发展模式, 剩余空间早已不允许, 地球早已再无力承担, 可以说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危机。

出路何在?人类要继续发展就必须开辟新的途径。那就要在大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 把开发可再生资源包括可再生能源作为重要的发展空间,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发展和提升大农业。现代科技的飞速进步和拓展也预示着农业革命性发展的可能性。

就我国来说, 打造强劲的现代化农业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包括经济层面的“价值回归”、基础投入、组织农业集约化经营模式, 社会层面的组织引导、公益性指导和中介组织的健全、严格土地控制政策, 科学技术层面的大力自主创新和推广转化等。为设计和实施这项巨大工程, 必须首先对相关的方方面面作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 然后做出整体计划和部署。这里仅从科技经济视角就有关问题作些讨论。

从生产力本身说,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打造强劲现代化农业的法宝, 它将给农业以新的生命。现代科技的飞速进步使人类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 获得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法宝。深空、深海、“深蓝” (即航天、海洋、信息技术) 、新材料、新能源、环保和生物科技, 向人们展示着新的前景。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 在扩展、深化、提升传统的“大体生物学”、生态学的同时, 细胞技术、酶技术、发酵技术、基因技术都有着突破性进步, 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合成生物学正向新的征程进军, 人类将进入生物技术、生物经济时代。生物科技的施展空间极为广阔, 而其中最大最主要的领域是大农业。在各项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下, 依靠生物科技, 农业必将有革命性发展和提升,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生物经济时代”主要是“新农业经济时代”。

大农业科技的内容极为广阔, 诸如: (1) 基础研究, 各种农林植物、经济动物、经济水生物、农业微生物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遗传变异机理、不同类型光合作用机理、固氮作用机理、生态学研究等等; (2) 育种、选育:培育乃至“创造”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耐旱、耐碱、抗虫、抗病、抗逆、适于复种套种等优良性能的农作物和生物质能品种, 优良性能的畜禽和水生生物品种, 适于不同环境特别是恶劣 (沙漠、盐碱、贫瘠等) 环境生长的树木草类品种, 特殊经济性能和药用动植物品种, 特殊经济性能微生物品种等; (3) 改变土壤结构和肥料结构及其施用技术, 提高耕地肥力; (4) 改良和优化外环境:节水、保温、改碱、固沙、生态构建、病虫害防治、动物疫病疾病 (包括人畜共患病) 防治、旱涝防治 (包括人工影响气象) 、水资源开发利用 (包括海水利用和淡化) ; (5) 人工影响生物生理过程技术:例如栽培、饲养和培养技术; (6) 产品贮存、加工、提取、利用、安全保证技术; (7) 生物质农业技术、循环经济技术; (8) 先进适用和符合环保要求的农林牧渔及产品采集、加工机械, 为农业服务的遥感、传感和信息技术; (9) 现在的航天技术已经能使太空为农业服务, 改变生物性能; (10) 农业运筹学、精准技术和标准化技术等。

在改革开放30年中, 以袁隆平先生选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为代表, 解决了近50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 近年来超级稻的研究又进入分子生物水平, 研究成功了亩产800公斤的二期超级稻, 正在向亩产900公斤挺进。河南小麦的优良品种已经实现了8次更新换代, 今年创造了亩产1733斤的最新纪录。近几年商丘的农民曹长义从事“远缘诱变育种法”, 即在红薯、土豆上嫁接小麦、玉米、大豆、绿豆等, 培育出400多个新品种系列, 其中小麦亩产达1650斤, 突破了原有的植物学原理, 开创了9000年来人类栽培农作物历史上突破性先例。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微生物学家陈文新在不同作物上利用根瘤菌有重大突破, 利用蚕豆与小麦间作, 解决了小麦吸取氮肥的“氮阻遏”难题, 将改变土壤和肥料结构, 探索出消除化肥污染的新路子。这些创新事例, 也还只是冰山的一角, 今后的奇迹将更加层出不穷, 改变着人类的种植业。现在已初见端倪。

以能源而论, 人类利用源于太阳的能量大体经过了柴火、煤炭、石油、燃气四个阶段。能源技术不断进步的标志是能源载体的含碳量不断下降, 如今兴起了“低碳经济”。毫无疑问, 发现、利用新能源的路子、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然而其中生物燃料是绕不过去的坎, 唯有生物质能才是经植物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为化学态能量最适宜的途径, 进而可转化为液态能源、燃气能源。这也是与大农业分不开的。诸如利用秸秆变油、利用劣质土地和山区种植能源作物 (甜高粱、木薯、黄连木、油桐等) , 可以生产柴油。有的专家提出, 发展生物燃料不仅是替代石油的重要选择, 也是促进农村经济, 使农民脱贫致富和缓解粮食问题的一把钥匙。

现在需要更新一个传统的观念, 那就是把农业机械化、化学化等同于农业现代化。实践证明这是相当褊狭的。只能说, 农业机械化仅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方面的要求, 而“化学化”则把以生态为本性的农业推向“石化农业”的死胡同。农业的根本要求应是利用综合技术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包括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以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大视野考察, “大农业”是人与自然交换最紧密的产业, 是太阳能转化的最直接最大量的领域, 是最大的生态调节器, 覆盖80%以上的陆地和大面积海洋, 潜力无穷。农业新产业革命不仅能够解决粮食问题, 而且可化解一系列人类面临的难题, 包括一部分新能源, 土地荒漠化及其他吃穿用等, 甚至将来的沙漠改造都可能靠科技武装的大农业。它囊括狭义农业 (种植业或小农业) 和广义农业 (大农业) , 前者包括粮食 (谷物) 、经济作物、能源作物、饲料、医药 (药材) 、观光、生态农业等, 后者包括种植业、畜牧业 (包括牧区以及养蜂、养蚕、特产饲养等) 、林业、水产业 (海洋与淡水) 、微生物农业等。

农业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而且为一系列重要加工工业提供原料。在农业大发展的基础上, 还可利用科技大力发展食品、纺织、皮革、造纸、有机肥料、饲料加工、橡胶、有机化工 (如塑料) 以及旅游、各种服务业等, 将带动起一大批产业。所以, 农业现代化系统工程是大有希望的。如果能够在30年内从小农业挖掘出1倍的潜力、大农业再发挥出2~4倍的能量, 与发达的工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 那么中国就能成为屹立于世界前列的国家, 为发展中国家做出样板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纵览全球, 放眼未来, 大自然为农业提供最为广阔的天地, 为人类发展奉献了可以同现代工业媲美的无限风光。关键在于把握大农业科技的重要特点:对象浩繁, 差异性大 (地域差异、季节差异和物种差异等) , 技术集成性和组合接续性要求高, 更新性强, 并要求把普及推广和现场指导放在突出位置, 还应有步骤地把深加工、产品提升和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方面的科技纳入其中。这就需要一个庞大而高效的为之服务体系。

我们认识了科技创新为大农业将开创的光辉前景, 就要重新回到产业结构的认识上来。我们有理由预言, 人类将把农业打造成为强劲的现代化产业, 达到一、二、三产业共强, 互促互补、协调发展、鼎足而立, 可能又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三强经济”时代, 或称“新绿经济”时代, 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是纯粹的“绿色经济”, 但是“经济”本身的水平极为低下, 我们的目标是科技-经济高度发达、全面协调、高水平的“绿色经济”, 故称新绿经济。中国更有其特殊性, 与西方的情况迥然不同。第一, 除日本外他们都是人少地多, 中国人均耕地只相当于美国的1/7;第二, 他们的经济发达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亿万人民忍饥挨饿的基础上;第三, 地少人多的工业国 (如日本) 大量可以靠进口粮食为生, 中国则不能;第四, 近年发生的粮荒、粮价上涨已经构成一大经济危机, 并且三大危机 (金融、石油、粮食) 互相交织。如果中国也像它们那样, 走产业畸形化之路, 必定拖入全球化的危机, 受制于人。我国农业加强了、农民富裕了, 第一产业的比重可能会提高, 但这是社会经济的整体需要, 符合我国国情。我们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模式。我们所要发展的不是西方现有的“现代农业”模式, 而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走在世界前面的“现代农业” (有人称为“后现代农业”或“永续农业”) 。事实上, 所谓产品结构优化, 归根到底是实现经济整体的良性循环, 并且是一种动态的, 各国情况应当有所不同。优化的标准是整体经济效益高、质量优, 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人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又能够规避国际风险。从科学发展趋势看, 大农业可能重新成为中国一个容量巨大的朝阳产业。这不是向后看, 而恰恰是世界的前茅, 叫做“否定之否定”。

农业基本问题 篇11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基本理论;政策建议

農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水平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运行的稳定。国家历来重视农业问题,先后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扶持农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知识认知局限以及许多隐患和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进一步的高效增长。由此可见,完善农业经济增长理论与加强政策建议对保证我国农业经济高速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1 农业经济增长的定义

经济增长有两种不同的定义:一是在某个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总量,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加;二是按人口计算的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这两种定义是相互联系的。农业经济增长的定义从不同角度出发,其表述也不同:从投入产出关系角度看,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单位一定时期内产出与投入比的增长;从总量角度看,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单位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的全部产品总量的增长;从总产值角度看,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单位一定时期内农业总产值的增加,是农产品的价值表现。

2 农业经济增长理论

2.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资本积累率和资本使用率的高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是从资本要素供给方面来分析经济增长问题的,此理论的一大缺陷在于它假定资本投入量和劳动力数量比例不变,并且把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因素视为外生变量。

2.2 新古典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储蓄与投资是等价的,投资全部来自储蓄,投资的收益率是递减的;技术为外生的,技术因素的规模收益不变,劳动要素是同质的;劳动和资本可以相互代替,资本的增加促进产出的增加,可以通过调整劳动和资本的比例来调节资本/产出比率,最大程度实现经济增长。但是,该模型没有引入投资预期因素,回避了理论上的经济增长率与实际经济增长率之间的不等性问题,从而得出经济稳定增长的结论。

2.3 新经济增长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收益递增与长期增长”和“论经济发展的机制”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确立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政府研究总结出一套经济政策能够维持并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方法;该理论认为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可以使规模收益递增,最终使总规模收益递增,这就找到了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与动力;新增长理论还指出了“边干边学”以及知识积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厂商可以从自己的投资活动中学到很多东西,增加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3 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与政策建议

3.1 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很多,各个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这些因素具体来说有农业科技进步、政府支农政策、农村金融发展、物质投入、人力资本投资等。气象灾害因素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比较大,其中尤其旱灾、洪涝灾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显著,冷冻灾、风雹灾对农业经济增长也有一定影响。另外,各个影响因素之间也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3.2 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3.2.1 加快农村金融发展,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央行可实行较为宽松的贷款政策,对向农户贷款并建立长期合作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确保农业贷款数量持续稳定增加;多渠道的引入农业资金,增加农村资金供给量和投放量,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3.2.2 培养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在人力资源方面,重点是提高农民应用技能和科技水平。大力培养党员、村干部等农村带头人;大力培养养殖户、种植户等农村生产型人才;对农村中学生提供免费培训,对农村大学生回乡创业给予补助和贷款补贴。

3.2.3 加快农业机械化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作业具有的规模化和节约成本的优势,不断拓展农机作业新领域,提升农机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作业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促进作用。

3.2.4 充分发挥财政支农政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

国家应该建立资金支出责任追究制度,对资金支出的流失现象追究责任到个人;加大对农业扶持力度,做到对农业直接补贴、补贴到位;另外,还应加强对资金使用的检查力度,规范资金的使用行为。

3.2.5 对气象灾害要预防和治理相结合

对气象灾害进行动态观测和预警,同时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经验,定期对最新的气候问题进行探讨。由于气象灾害不能够完全准确的预测,这就要求政府建立一套相应的应急预案,一旦气象灾害发生便能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将损失减少到最低。

3.2.6 发展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的限制,促进资源的充分流通,有效的整合科技资源以达到最大效用。高校在农业科学研究方面应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改善重成果轻应用、重数量轻质量的不良情况,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昭.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度研究—基于分省非稳定面板的实证分析[J].南方经济,2008(1):61-75.

[2]邱福林,穆兰.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基于协整和灰色关联度的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9,32(1):146-150.

[3]黄宗智,彭玉生.二人历史胜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J].中国社会科学,2007(4):74-88.

[4]刘涵.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10):30-35.

[5]闫俊强,李大胜.我国广义农业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研究一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9(3):62-71.

农业基本问题 篇12

关键词:农业推广硕士,农业推广,基本岗位技能

1999年5月, 为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 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设置“农业推广硕士 (暂定名) ”专业学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全国年招生规模已超过万人, 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所谓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农业推广工作是面向“三农”的基础工作, 点多面广, 对农业推广人员有很高而且具体的要求。农业推广硕士是一种新的专业学位, 学生毕业后从事农业推广工作需要掌握哪些基本岗位技能, 如何进行这些技能的培养, 都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农业推广人员的基本岗位技能要求

1. 学习知识与获取信息的技能。

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人类创造的知识, 特别是自然科学知识, 在短时期内以极高的速度增长, 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因此可以说学习的技能是农业推广人员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之一。退一步说, 即便不谈时代要求, 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民也在不断创造着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 农业推广人员不仅要在学习中推广, 更要在推广中学习。学习能力是农业推广人员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信息就是金钱, 决策就是生命”, 这句话在农业推广工作中同样适用。在信息化的时代, 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加大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推进力度。有关农业推广等农业方面的信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形式多变化快, 农业推广人员要帮助农民选择和利用信息, 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这是当前最为重要的技能之一。

2. 调查研究分析决策的技能。

当我们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大量信息后, 分析和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 要广泛收集、深入挖掘, 取得完整而可靠的信息。其次, 要对原始信息资料进行筛选、分析, 去伪存真, 使信息优化。再次, 要树立动态的观点, 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跟踪调查研究, 尤其是受地理、气候、市场影响大的种植业、养殖业信息。信息是事物的表征, 事物不断变化, 信息也不断更新, 只有紧追不舍, 才能准确把握信息。农业推广活动系统蕴含着大量的信息。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充足的信息资源, 经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分析, 最后形成决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 通过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农业推广决策的重要基础工作。同时广大推广人员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方法、经验, 农民群众中也会有很多值得提炼、推广的窍门, 我们应该善于发现, 善于总结。因此掌握调查研究、分析决策的技能也是必须的。

3. 与农民沟通, 组织管理, 做群众工作的技能。

农业推广沟通是指在推广过程中农业推广人员向农民提供信息, 了解需要, 传授知识, 交流感情, 最终提高农民的素质与技能, 改变农民的态度和行为, 并根据农民的需求和心理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方法、行为等的一种农业信息交流活动。农业推广沟通是了解现状与需求, 确定推广目标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推广沟通才能对推广工作进行监测和评价, 随时发现问题, 及时修正错误[1]。

4. 写作表达技能。

农业推广工作是教育人、引导人、说服人、鼓励人的工作, 表达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其中包括文字表达能力即写作表达技能。农业推广写作内容与文体包括农业推广论文、农业推广科技报告 (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开题报告、科技试验报告、调查报告等) 、农业推广公文、农业推广合同 (协议) (如农业推广合同、技术服务合同、技术承包合同、技术开发合同、技术咨询合同、技术转让合同、农资与农产品购销合同等) 、科普文章、科技简报、科技广告等[2]。

5. 演讲与农民培训的技能。

演讲就是讲演者在特定环境中, 借助于有声语言等艺术手段面对听众发表自己的意见。演讲是农业推广活动中一项经常性的活动。如科普宣传、农民培训、技术培训、经验交流等。农业推广是一种推销活动, 是向消费者———农民, 推销新思想、新观念、新科技、新信息的过程[2]。同一项科技成果, 无论是物化型, 还是知识型成果, 不同的推广人员推广的效果可能不同。其主要原因是推广人员与农民之间在语言交流、沟通方式、技巧运用等方面不同所致。要想做好推广工作, 必须掌握农业推广语言的特点及运用原则。有效的演讲需要推广人员具备一种能力, 就是要有条理、有节奏、清晰、顺利地将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演讲是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进行群众培训的重要手段之一。推广人员要有宣传发动群众的能力, 善于抓住时机, 作好宣传, 促进农民解放思想, 大胆试验和创新。这样才能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采用和扩散的速度, 促进我国农村、农业的大发展。演讲与农民培训是农业推广人员经常性的工作。

6. 农业推广试验与示范技能。

农业推广试验与示范是农业推广不可或缺的程序之一。农业推广人员要有开展农业推广试验的能力, 能够根据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的特点和试验要求设计试验, 开展试验, 进行试验总结等。要有开展农业推广示范的能力, 能够根据成果示范的基本原则开展成果和方法示范工作。制定示范计划, 设计示范方案, 确定示范地点及布局, 开展成果示范的实施, 进行系统的观察记录, 组织召开观摩会、现场会, 进行成果示范的总结和宣传等[3]。

二、农业推广硕士农业推广基本岗位技能培养的途径

1. 强化“三农”问题的学习。

农业推广硕士虽然大多数来自于农林专业, 来自于具有农业推广与农村发展相关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 但对于“三农”问题的认识仍然需要强化。“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的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中的问题。现代化农业需要大量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作为高层次农业推广人员必须对“三农”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 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查遗补缺。

高层次农业推广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业务素质, 其中包括知识素质, 如专业基础知识、政策与法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农业推广知识等;技能素质, 如沟通技能、组织管理技能、教学技能、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技能、项目的计划与评估技能等。农业推广人员是服务于“三农”的技术人员。“三农”问题涉及的知识除了常规的种植、养殖、加工技术, 更需要这些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 还包括农村组织、农村经济、农村发展、“三农”政策法规等知识。作为现代农业推广人员既要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中过程, 如种植业的种苗生产、栽培管理, 病虫害防治等, 还要服务于农业生产产前调研与决策, 如信息收集、经济与市场分析、农业生产资料服务等, 更要服务于产后过程, 如产品的分级包装、物流与市场营销等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 农业发展业态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 如订单农业、超市农业、连锁经营农业、网络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 农业生产组织形态也出现了较大变化, 如个体经营、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各种类型。因此, 必要的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也要有所储备。农业推广硕士大多都只专于一个方面, 因此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查遗补缺是必要的。虽然不能要求每个人每一方面全都会, 做到面面俱到, 但尽量拓宽知识面奠定厚实的农业推广技能基础还是必要的。

3. 学习与农民沟通的技巧。

首先了解掌握农业推广沟通的特点。农业信息具有不确定性、社会性、公共性、指导操作性。选择相对优越的、简单的、可试验的、成本低的技术信息会增加沟通的效果。农业推广沟通媒介相对单薄和脆弱, 与城市相比,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 居住分散, 社会变动缓慢。其次要了解农业推广接收者差异大、思维局限性大的特点。了解沟通过程中农民趋避冲突、感染从众、求稳求实、直观守旧等心理特点[4]。其三是要避免农业推广沟通的障碍。沟通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沟通工具、沟通方法、沟通环境等因素不当、不佳, 便会产生沟通障碍, 沟而不通。如语言、习俗、观念、角色、心理、组织等方面的障碍。其四要克服推广人员的心理障碍, 掌握与农民沟通的技巧。

4. 练习农业推广实用文体写作。

在写作方面, 大学学堂里学习最多的是科技文献的写作, 农业推广实用文体学习和使用较少。要研究与农民读者沟通的特点, 在如前所述的农业推广实用文体的写作方面学习、练习和提高。

5. 培训演讲技能。

演讲和农民培训离不开语言的运用。语言是农业推广工作者传播技术信息, 与推广对象进行沟通的重要媒介, 语言表达能力是推广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加强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演讲技能的训练。语言是一门艺术, 不是一时能改变的, 要有长期的训练和积累。演讲的场合多种多样, 需要在掌握语言风格特点的基础上, 运用推广语言的技巧。演讲语言要易懂易记, 简单明了;实用实效, 可行易行;生动形象, 朴实无华。演讲与培训的主题要明确, 要特别清楚我为什么要谈和谈什么, 将要点写出来或展示给听众;方式要有趣, 用简单的、有趣的和鼓励的方式谈话, 应该给听众以足够的参与和互动的机会, 要引起和鼓励听众保持兴趣和注意力;演讲表达的内容要容易使听众理解;在演讲与培训过程中注意不断的小结和最后总结;切忌照本宣科。总之, 农业推广硕士是高层次农业推广人才, 加强农业推广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以山.农业推广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174-191.

[2]高启杰.农业推广学 (第二版) [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106-112, 116-120.

[3]傅雪琳.农业推广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44-157.

上一篇:自适应估计下一篇:城市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