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证据基本问题

2024-10-14

公证证据基本问题(精选6篇)

公证证据基本问题 篇1

公证实践过程中,公证证据出现问题是公证出现错假证的重要因素[1]。导致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公证员在证据的审查过程中出现问题,一般是证据材料的所致。因此,对公证证据基本问题进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公证证据的内涵和特征

公证证据的概念在我国还没有完善,理论方面还存在空白。根据公证的实际情况来看,公证证据主要有三种:一是当事人申请办理公证时,由当事人自己提供或者公证机构自行收集的用来证明当事人所申请的公证事项的证据材料。二是公证机构以当事人的申请为准,对当事人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核实后,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或国家有关文件的规定对当事人申请的公证提供证明。对这两种理念进行比较,后者论述的更具有权威性,且更贴切,与前者相比,更加完整的体现了公证证据的属性。

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得知公证证据具有这些特征:一是由专门的机构和专职法律人员出具的证据。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公证职能只能由公证机构统一行使。只有公证机构才能出具相关的公证证据,具有出具公证书的权力,并进行公证证明活动。二是公证所出具的公证证据是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实行的,对于违反规定的公证不具有效力。三是公证证据的形式有着一定的要求,首先需要当事人进行申请,公证机构对于符合申请需求的公证申请应予以受理。公证机构在对相关申请资料进行审查后,对符合申请条件的申请出具公证书。

二、公证证据在公证程序中的作用

保障公证证明顺利进行应建立在真实、充分、合法的公证证据之上[2]。公证证据是实施公证活动的重要内容,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证证据是公证书最为基础的内容,对于一份有效的公证书,公证证据就是其中最核心的内容。二是公证证据具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是适用法律的基础。证据是支撑认定事实的有效依据,假如重要证据出现错误,将会造成错证的发生。三是公证证据在整个公证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贯穿于整个公证活动中,公证活动中的主要问题就是证据问题。四是公证证据是保证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在公证活动中,公证人员需要对各类证据进行收集、运用,从而确定公证事项的真实合法,防止出现无效或者违法的问题,使当事人的权益得到保障。

三、公证证据的收集

(一)当事人提供证据———举证

对于公证事项的真实性主要是由当事人决定的,一般已经过去的,非亲历性的公证事项主要由当事人负责。当事人需要提交的材料一般有:(1)身份证明。(2)对于代理人申请的,需要交相关的证明,其中包括代理权证明、有代理资格的证明。(3)需要公证的文书。(4)与公证事项有关的证明材料或其他相关的材料。

(二)公证机构调查收集证据———取证

公证机构当中最为主要的一项职权为核实权,其是国家根据相关的法律赋予给公证机构的。公证机构在进行核实时应当认真履行工作义务,收集相关的证据。对于核实数据的公证人员来说,其需要做好收集证据工作,收集的证据主要有:调取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等等。还应当做好现在时的、亲历的,即时性的公证事项,主要有招标投标公证、拍卖公证、开奖公证等现场监督类公证,取证是这类公证活动事项的主要工作,主要是对现场的活动进行记录,做好现场勘察、验证、清点、拍照、录音、录像等事项,这些都是属于证明性质的。对于过去时的,既往的,非亲历性的公证事项进行的取证,其主要是根据职权对核实性的调查进行补充,这时的取证发挥着确认的作用,并不是代表当事人举证。

四、公证证据的核实审查

收集证据是公证活动中的重要步骤,保证公证质量则必然是正确的使用证据。因此,做好公证活动中的“采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公证人员应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将所需的资料分类整理,并根据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对相关的证据进行有效的审查,弄清楚证据的性质,以此保证公证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一)公证证明的要求

对于公证证明来说,要有充分的证明内容,保证证明要求的清晰。其具体标准是:(1)将公证事项的要求进行查实。(2)对有必要的公证事项进行证明。(3)公证活动中的各个事项进行证明。(4)将其它的可能性进行排除,得到的结论是唯一的。

(二)公证证据、公证材料、证据资料的区别

公证机构审查判断时定案的真实材料为证据,而与本案有关的一切真实材料则是证据材料。证据是来源于证据材料的,其主要是将证据材料中的主要部分提炼出来。对于证据的形成,主要是将证据材料中有用的材料收集起来。证据资料是公证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在定案中有着重要作用。

(三)公证证据审查的重点

在证据审查当中,证据与案件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公证人员应当主观认识到能不能如实反映客观存在。如果能够反映客观存在,那么在公证活动中就能正确的将案件事实查明;假如不能,那么就会导致出现错误。因此,公证人员应当将这些证据认真审查:(1)当事人的身份、资格,还有民事行为能力方面的证据。(2)表明当事人意思的证据(3)能够证明公证中的行为、事实的合法性的证据。(4)能够反映出公证文书合理性的证据。(5)能够证明当事人提供的材料真实性的证据。

(四)公证证据的核实

(1)电话核实。对于简单明了的证据材料,可以向证明材料的出具单位或自然人打电话,对通话进行录音,制作详细准确的通话记录,同时打印核实电话的通话详单存档备案。(2)网络核实。一般发证单位或出具材料单位都有官方网站,可以在其网站上核实当事人提供的一些证件,如毕业证、资质证书、营业执照、安全证书、商标证书等。(3)外出核实。对于一些重要的复杂的证据材料应该进行外出核实。如继承公证、无法在公证处封存的公证登记等,为了保证公证的真实准确,公证员应该亲自到有关单位或现场进行核实。(4)协助核实。根据《公证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公证机构对应该核实的证明材料,可以委托异地公证机构代为核实,有关单位或个人应该依法予以协助。

五、结语

要想保证公证证明的顺利实施,公证证据的真实合法性十分重要[3]。本文所阐述的公证证据的内涵、特征、公证证据在公证程序中的作用以及公证证据审查核实等几个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再进行不断的丰富和规范,使我国公证证据制度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从而保证公证证明的真实合法有效。

参考文献

[1]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徐杰.关于知识产权民事诉讼中公证证据审查与采信的调研[J].法律适用,2011,01:85-90.

[2]朱樾.我国公证证据规则制度的现状(下)[J].中国公证,2005,04:50-51.

[3]吴啸飞.公证制度中证据收集问题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2,01:20-21.

公证证据基本问题 篇2

关键词:证据保全;公证;完善

1 前言

所谓证据保全公证,其实就是指“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依法对于申请人权益相关的以及有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行为加以提取、收存、固定、描述、监督的活动”。换句话说,就是公证机构依照法定程序对公证申请人行使权利或履行义务的法律行为或形成的法律事实所进行的客观保全,其效力实质上具有一种法律上的优越性,证据保全公证作为一种证据只有在对方有足够的能够推翻该公证的相反证据才能被否定。

自2006年3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至今已走过了十个年头,该法案中将证据保全公证明确划定为公证机构所应受理的业务之一,经过公证的法律行为、法律实施及相关的法律文书等都推定为真实,具有法律效力。证据保全公证制度其实是一种非讼活动,预防纠纷、减少诉讼是其设立的初衷和宗旨。随着我国证据理论和相关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证据保全公证正发挥着愈来愈重大的作用。

2 我国证据保全公证制度的实施现状

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公证制度获得了较快发展,其涉及的范围不断拓展,业务量也不断加大,由于其便捷高效、可信度高等特征在促进纠纷的解决、社会秩序的稳定等发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由于其具有证明力优于其他一般证据、在诉讼中可被优先采用以及可以免除当事人的举证责任等法律特征,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我国公证协会曾根据需要保全的对象的不同情况,对证据保全公证进行过种类的划分,主要包括对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的保全以及对一定的行为过程和事实的保全等等。

3 我国当前证据保全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证据保全制度在我国的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公证理论仍然停留在对实务操作工作的概括和总结上,并没有形成一套与我国现实情况相契合的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在与民事诉讼法与证据法学的衔接方面也存在较大困难。具体而言,我国证据保全公证制度的问题与不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3.1缺乏严格统一的适用标准

我国证据保全公证制度发展历史较短,其涉及的范围和业务量也只是在近几年才得到了较大的拓展,因此其公证业务的范围虽然有所拓展、公证需求不断增多,却仍然缺乏统一而详尽的公证规则。即使有《房屋拆迁证据保全公证细则》、《中国公证员协会关于办理保全证据公证的指导意见》、《司法部、国家版权局关于在查处著作权侵权案件中发挥公证作用的联合通知》等相关的行业指导性意见,但是大多都是原则上的规定,过于笼统而导致操作的可行性不强。

3.2公证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受到质疑

上文中多次提到,证据保全公证具有比其他一般证据更强的法律效力,其操作本应更加严格而规范。然而,在具体的时间过程中,公证员的专业性和操作的规范性却总是受到很大的质疑。

首先,公证现场的工作记录总是不够及时,大多数存在事后补录的现象,这很容易让人对这种记录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产生怀疑,甚至很有可能会削弱公证的效力。其次,由于证据保全公证的种类较多、范围较大,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又使得公证保全的对象层出不穷,而中国公证协会也并未发布具体统一的操作规范,这就使得证据保全公证在全国范围内缺乏一个可供参考的范本和模式。最后,在公证实践中,有可能会经常遇到一些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保全工作,如近几年大热的网络保全公證、电子证据保全等等,这就要求公证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技能,需要他们对所公证的网页是否为原始侵权网页、是否被人更改过地址,是否为真实的服务器等作出精准的判断,而他们到底是否真的具备此种能力,往往会受到强烈的质疑。

4 促进我国证据保全公证制度健康发展的建议

4.1完善立法,制定具体统一的行业指导意见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应首先从立法层面进行完善,尽快修订健全与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和证据法等相关法律配套的证据保全公证规定,出台一套严格统一、可操作性强的使用标准和操作规范,将整个公证保全纳入到整个的证据制度体系之中,将相关联的法律进行有效的衔接,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此外,针对证据保全公证的采用和效力有可能在不同地区产生不同的法律效果的乱象,笔者认为最高法应当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是否可以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标准和规定等问题进行解释说明,避免各地公证机构在进行证据保全公证时束手束脚、顾虑重重,从而损伤我国司法制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4.2深化改革,建立行之有效的公证管理机制

证据保全公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再在这其中投机取巧、利用法律的空白和漏洞的现象也日益突出,跨区域执业、乱办证乱收费以及不正当竞争等乱象丛生。为了维护公证的社会公信力和权威性,相关部门理应加强对日常公证业务的管理工作,同时建立科学有效公证员选拔、培训、考核机制,增强公证协会对公证员的约束力,在对其专业性和操作的规范性进行严格要求的基础上,还有适当加强对公证员违反职业道德的处罚力度。

4.3更新设备,完善证据保全的技术手段

从近几年的司法实践来看,法院对证据保全公证时的取证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办理网络证据保全时法院除了要求公证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对电脑设备和网络环境的清洁度进行事先检测,保证取证设备没有植入非法程序而产生假链接等虚假网络信息。这就需要公证机构能够紧跟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和节奏,更新设备和软件,从而加强证据保全的可信度,同时也要求公证员在办理具体的证据保全时不断针对新出现的事务而提高保全技术手段,尽可能地完整、全面、客观地反映被保全内容的事实。

5 结语

证据保全公证制度在保障各方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有效解决纠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它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却面临着众多不确定的因素,如何增强其科学性、可行性,维护其权威性和可信力,需要集中每一位法律人的共同的努力和智慧。

参考文献:

[1]李仕春.民事保全程序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2]张卫平.论公证证据保全[J].中外法学,2011.

保全证据公证与侵权法律问题研究 篇3

一、保全证据公证的概念

保全证据公证是指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 依法对与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以后可能灭失或者难以取得的证据、行为过程通过复制、拍照、录相、笔录等方式加以提取、收存、固定、描述、监督, 以确保其真实性和证明力的活动。 (1)

二、保全证据公证现实操作所应注意的问题

实际操作中保全证据公证形式复杂, 过程多变。比较常见的有手机短信证据保全、网页侵权证据保全、交通事故现场证据保全、房屋拆迁证据保全、假冒专利产品、侵权物证证据保全、甚至为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的行为过程证据保全等等, 不胜枚举。公证人员在进行保全证据公证时因涉及到相对方的合法权益可能产生的侵权问题, 如隐私权、住宅不受侵犯权, 以下, 笔者以这两方面为例, 对公正和侵权问题进行探讨。

(一) 隐私权

举例:手机短信证据保全公证。

当事人因相对方欠债、怀疑配偶一方有外遇、他人语言侮辱等事项, 可能持载有相关短信内容的手机申请对短信内容进行证据保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手机成为越来越多老百姓的通讯工具, 人们化繁就简, 通过短信来进行联络, 表达感情, 这是每个人的自由权利。宪法赋予公民享有通信自由、通信秘密不受任何人干涉的权利。那么, 当事人申请对此类事项进行公证是否属于公证机构的受理范围呢?

隐私是指一个自然人拥有的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个人生活信息和个人生活资料, 如身高、饮食喜好、收入、债务、性关系史等。 (2) 我国立法迄今为止并未明确承认隐私权, 但对公民的隐私利益以间接保护的方式进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 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 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 造成一定影响的, 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构成侵犯隐私权的要件有:1.未经权利人同意;2.实施了披露行为;3.主观上为故意;4.为不特定的第三人所知晓。四个要件缺一不可。而公证机构在受理当事人申请时要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为当事人保密, 保密义务的约束不致将事件扩大化, 所以从构成要件上说公证机构不具备成立侵权的条件。另外, 从侵权行为构成要素中的“因果关系”上分析, 保全证据公证的结果不是已经证明了保全证据相对方的侵权行为, 而只是采用合理的方式, 如拍照、录像等对手机上显示的信息内容进行固定, 证明事实确实发生、如此表达, 至于其是否对申请人造成了损害结果则是诉讼程序的问题, 与公证程序无关。因此, 公证机构依法受理此类公证业务是没有问题的。

(二) 公民私有住宅不受侵犯权

举例:单方收回出租房屋证据保全公证。

公民私有住宅不受侵犯, 是宪法所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何谓“住宅”?从法律上讲, 是公民的住所, 至于该公民是不是房屋的所有权人则在所不问。现实生活中有当事人将房屋出租给承租人, 但承租人在租期结束之后拒不搬出, 也不申请续租, 而是以强占的方式在其中居住;或者承租人外出, 租期界至, 无法退租, 而其物品尚在屋中。出租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协商不成或没条件协商的情况下, 破门而入, 将承租人的物品搬出。公证实践中, 有当事人申请对此类行为过程进行现场监督, 并对房屋内物品进行清点、收存。此类公证事项, 由于直接涉及到相对方的人身及财产权益, 在进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相对人不予配合, 严重的引发暴力冲突, 致使现场局面无法控制。由于公证机构的性质发展趋向为社会中介组织, 其代表国家行使证明权, 没有法律上所保护的取证强制力。公证机构对所收存物品的空间进行封存所采取的封签也不具有行政或司法机关查封的性质。 (3) 从这个意义上讲, 公证人员在未征得房屋居住人的同意随同出租人“破门而入”的行为属于典型的私闯他人住宅行为, 是对他人生活空间、私密空间的严重践踏, 侵犯了保全证据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属侵权行为。参与此公证活动的公证人员及其所属公证机构应对此行为承担民事法律上的侵权责任。

总之, 目前我国法律所承认的证据保全机关只有人民法院和公证机构, 而公证机构的社会性质正由原来的国家机关向事业单位转变, 趋向社会中介机构。我们在呼吁加强公证法制建设、完善公证服务程序的同时, 也迫切希望立法、司法机关能够审时度势, 制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证据取得制度, 尽快出台完备的保全证据公证程序, 使得当事人在举证时不必为调取证据所苦恼, 公证机构不必为可能违法而担心丧失社会公信力, 人民法院也不必为案件一再推迟结案而影响法制权威。

摘要:公证机构应当事人的申请, 对与其有利害关系的、不及时采取保全措施可能会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依法采取合理方式进行保全, 此行为过程由于涉及到保全证据相对方, 可能会侵犯相对方的人身、财产权益。笔者通过举例分析的方法, 在文章中对公证机构保全证据公证如何最大可能地杜绝侵权行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保全证据公证,侵权,隐私权

参考文献

①《中国公证员协会关于办理保全证据公证的指导意见》第一条。

②李建伟:《民法69讲》, 人民法院出版社, 第116页。

公证证据基本问题 篇4

一、公证证据收集的主体模糊

目前形势下, 在公证实践中, 公证部门要求当事人提供足够的证据, 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核实, 查明真相之后出具公证书。但是从当事人的立场来看, 公证部门的价值却难以体现出来, 因为在自己提供证据并缴纳公证费之后, 公证部门所做的仅仅是审查证明材料然后出具公证书而已。而按照《公证程序规则》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当事人应当向公证机构如实说明申请公证的事项的有关情况, 提交的证明材料应当真实、合法、充分。公证机构在审查中, 对申请公证的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有疑义的, 认为当事人的情况说明或者提供的证明材料不充分、不完备或者有疑义的, 可以要求当事人作出说明或者补充证明材料。当事人拒绝说明有关情况或者补充证明材料的, 依照本规则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处理”。当事人对于公证事项的内容最为了解, 而且就目前情况下, 我国公证员的数量远远达不到需求, 公证员办证数量大, 如果每件公证都要求公证员去取证核实, 那工作量将非常巨大, 公证处在人力、物力上都不能满足;三是公证员的调查取证权问题, 这也是近年来困扰公证机构的一大难题, 也就是说公证员在调查取证的时候, 相关部门以及相关人员不配合, 公证员是没法开展工作的, 应为现行公证法律法规中并没有赋予公证员调查核实权。因此, 证据材料的收集主体还应当在当事人。

二、证据规则过于呆板和粗放, 缺乏有效的针对性

从整个公证实务过程来看, 我国现行的公证法规、规章有关公证证据的规定作为证据规则很不健全, 公证证据规定规范的范围较窄, 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规定公证人员必须审查申请公证的事实和文书以及有关文件是否真实、合法, 但对如何审查则未作规定;二是规定公证人员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明, 认为不完备或有疑义的, 应通知当事人作必要的补充或者向有关单位、个人进行调查核实, 但对不完备或有疑义的情形未作规定;三是规定公证人员应当通过与当事人谈话、审阅相关证件材料和调查核实的形式和手段对公证事项的真实性进行审查, 其中谈话和审阅材料是必经程序, 调查核实是选择性程序, 但对何种情况下必须进行调查核实或可不进行调查核实情形未作规定。由于公证证据规则的缺乏, 公证员对证据采信不得不“自由心证”, 然而公证员队伍的素质又难以保证, 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错假公证的存在。由于没有具体的证据规则可参照, 错假公证无法得以及时发现和纠正。由于没有证据规则, 造成处理采信不真实的证据材料的主观随意性, 致使公证员不得不承担无限责任。

三、公证证据收集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难以确证

人们深受历史因素和传统观念影响, 严重缺乏公证意识, 对于公证机构的理解也仅仅局限在开奖公证和出国公证。公证机构在公证实务中的社会地位不高, 也没有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诸如在遗产公证中, 公证员很难获知立遗嘱人的婚姻、子女状况等, 只能依靠立遗嘱人所立遗嘱, 因此很难判断是否有恶意隐瞒、故意修改等情况而提供的虚假证明。另外, 目前我国公证界严重忽视对公正理论方面的研究, 理论研究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操作的需要。发展过程中步履维艰。公证的质量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公证员素质不高, 缺乏责任心。而且调查取证的手段单一, 渠道不够畅通。管理部门也没有认真负责地按照制度规定进行监管。

业务管理部门监管不严, 这很容易麻痹公证员应有的警惕性, 这一系列的环节出现疏漏, 在办证这个大环境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带来的后果难以计量。在“创收”氛围比较浓厚的公证处, 公证员也是态度模糊, 许多问题因此得以蒙混过关, 该提供直接证据的用间接证据替代了。

四、结语

公证证明的顺利开展, 有赖于真实, 完整, 合法的公证证据。但目前, 我国的证据制度还很不健全, 且远远没有形成必要的公证证据规则, 从而使公证机构与公证人员的公证性得不到很好的保证, 影响了公证价值的顺利实现。证据收集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 公证制度就得不到完善, 大局上看, 这也对我国立法制度的完善起着一定的消极影响, 也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 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督和管理, 确保证据收集的合理合法和真实性, 以保证公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杨翔.公正正在失去平衡[J].湘潭大学学报, 2008, (03) .

[2]吴啸飞.公证制度中证据收集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经济, 2012, (01) .

公证证据基本问题 篇5

一、现行网络证据保全公证的存在若干问题

任何证据必须符合证据三性才能够有可能在诉讼中被采信, 即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网络证据公证中首先所要面对的是证据的真实性。网络证据的存储、传输等均依靠计算机技术, 而互联网证据存在着可篡改性强等特点。公证员所看到的网络证据也可能并不是原始的证据。作为公证员, 很难要求具备极高的计算机知识。《办理保全证据公证的指导意见》第十五条中规定:“办理保全互联网上实施数据的公证, 应当使用公证机构的计算机或者无利害关系的第三人的计算机进行。公证人员或者当事人应当按照当事人提供的书面操作程序进行操作”。对当事人所提供的书面操作程序进行操作进行的公证, 也可能因为服务器后台对待证事项的篡改而得出不一致的结果。 (2) 可能也正因为网络证据保全公证的难度, 导致并没有相关法律对该类公证的程序进行详细说明。证据的合法性要求证据收集、保全等程序必须合法。公证员所能做的职能依据职权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进行公证, 但因为操作程序的缺失, 可能导致不同公证处之间的公证结果不一致。对于网络证据是否具有关联性的审查属于法律审查, 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法官所应当审查的具体内容, 作为公证员, 其没有权利进行直接的审查。因此, 作为证据保全的公证也很难未经过转换直接进入到今后的诉讼中去。

二、“互联网+”下的网络证据保全公证的完善机制

(一) 出台网络证据保全公证操作细则

对于哪些网络证据可以作为证据进行公证做详细说明, 哪些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不能作为公证内容做排除性说明, 从源头上保证证据真实性。对网络证据保全公证的具体程序做详细规定。对于网络证据保全公证的内容从接收到鉴定过程应当全程录音录像。特别是对于鉴定所需要的计算机等操作流程、操作所需要的软件与版本, 鉴定时所依据的服务器、IP地址等予以详细说明。建立并推广全国统一网络公证平台, 将网络证据保全公证纳入互联网+建设重点对象。

(二) 建立专家辅证制度

互联网技术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专业化越来越强。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 公证员在繁忙工作下也难以自学如此多的专业知识。在面对网络证据保全公证业务时, 应当授权公证员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处于到公证业务中来。由中立的专家全程指导技术, 由公证员进行专业认定。专家库应当包括计算机专业、软件专业、通讯专业、法学专业等共同组成。当公证员无法独立完成公证时, 应当主动告知委托公证方, 并在对方在场的情况下, 随即摇号产生两名专家辅助人员, 辅助公证员进行公证。

(三) 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公证之所以存在的前提是公证的公信力。任何没有公信力的公证均是无法生存下去。责任的落实是对公证员的一种鞭笞, 也是落实公证员对自己参与业务负责的要求。这里, 我们所要强调的是责任与豁免之间的关系。公证员仅就委托方所提供的网络证据进行公证, 如果非因公证员的故意、重大过失导致错误的公证结论, 那么应当给予公证员豁免的权利。对于那些故意出具错误、有误导性材料的当事人, 应当设置相应的处罚后果, 如果构成犯罪的, 积极主动的将线索提供给公安机关, 由公安机关进行审查。

三、结语

网络证据保全公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特别是在知识产权领域, 越来越多的当事人通过证据保全公证获得了证据上的优势。但网络证据的特点决定了其有着与其他公证业务所不同的特点, 如可篡改性强、专业化水平高、技术要求强、涉及面广等特点。公证员所面对的这些网络证据极可能是最新的科技成果, 高度复杂的知识载体等。因此, 有必要利用网络技术本身的特点, 在互联网时代创设有针对性的网络证据保全公证制度。

摘要:网络证据保全公证已经成为当事人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因网络证据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证据公证的难度, 也导致了网络证据保全公证中的一系列问题。为了有效应对新时代下的新生公证业务, 我们有必要利用互联网技术的特点, 进行建立专业的网络证据公证制度、专家辅助制度, 并落实好相应责任与豁免之间的关系, 促进网络证据保全公证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网络证据,公证,专业技术,操作程序,专家辅助

注释

1 凌崧, 凌宗亮.网络证据保全公证的现实困境与完善建议——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的知识产权审判实践为样本[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31.

浅谈证据法学基本问题 篇6

1. 证据法学与认识论

传统法学证据理论指出证据法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证司法人员正确认识到案件事实, 保证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相统一。所以我国证据法学的主要制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而主要制度就是实事求是。然而该观点在证据法学学术界受到众多议论, 有的研究人员提出:进行的诉讼活动不属于认识活动时, 仍将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定为认识论, 该想法被认为是不科学的。经过学术界研究人员的充分激烈讨论, 大多数研究人员达成一致意见即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多元性。虽然在一些问题上存在明显的歧义, 但是始终不可否认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中认识论必然存在。同时证据法学也深受认识论的影响。

了解事情的真相为解决纠纷的过程铺上了垫脚石, 为纠纷的解决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帮助。诉讼制度的要求就是解决纠纷, 只有保证最终的裁决与客观事实相关联才能更好地发挥法律规范的指导作用。如果事实真相和裁判制度之间的联系不存在, 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裁判制度的地位就将受到严重威胁。所以说最后裁决紧密联系事实真相的相关制度并没有错误反而更加牢固我国的证据法学基础, 并在某一程度上掩藏了证据法学中存在的严重缺陷。

无法否认的是, 认识论在一些证明活动解释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今, 法庭审理是诉讼制度的核心内容。法庭审理的证明活动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 根据价值选择立法能否通过证据规则, 设置合理的法律等级。第二, 法庭调查得到的依据能否清晰做出原被告双方分歧的判断即证据评价是否合理。第三, 应该如何判断出各方证据的大小和实际作用的大小。

依据上述内容得出结论, 在价值评价的过程中法律为证据调查和证据资格设置的规则作用甚微。程序正义论也无法解释, 所以, 重要的是只有借助认识论才能完全做出解释。因此证据法学以认识论为基础应该作为证据法学中的目标。

2. 证据法学与程序正义论

有的学者认为程序正义论与认识论存在冲突, 二者不可同时存在。也有的学者坚持相反的看法, 依据程序正义论可知, 法律程序是为了保障独立于裁判结果的程序价值而创设的。程序的本身不存在价值, 结果的公正决定了程序的公正。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就存在刑讯逼供的规定, 这种规定维护了程序上的公平、正义, 但是不利于发现事实真相导致最后的结果不公正, 而认识论正好弥补了这一缺点。所以有的规定制度并不是以认识论为基础, 由此看来在某些规定上, 认识论与程序正义论是相冲突的, 所以证据法学也需要程序正义论为基础。

3. 司法裁判中的事实问题

我国的一项基本司法准则是“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但是我国的司法人员很少谈论事实。尽管如此, 传统的证据法仍没有忽略对事实真相的查明, 并把查明案件的客观事实作为诉讼证明的任务要求。客观的真实理论作为传统证据法学和诉讼法学的重要的基本理论组成部分, 具体包括:第一, 诉讼领域中完成案件查明中的客观真实情况的证明任务;第二, 在诉讼证明任务中, 查明案件的客观实在;第三, 诉讼活动过程中, 案件真实查明的具体立法要求。司法人员依据上述问题展开激烈讨论, 并在讨论过程中形成“客观真实说”“法律真实说”等流派。经过讨论有关事实问题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 从认识对象切入判断出案件事实。另一方面, 从认识结果切入分析判断裁决事实是否是客观事实。经过讨论分析, 可以明确两点。第一, 司法裁判时, 裁判人员的认识对象是过去的事实纠纷, 然而在实际案件中, 事实纠纷是格式化后的案件事实。所以在现代诉讼制度中, 裁判者认识对象既不是事实纠纷也不是客观存在, 而是案件的事实。第二点, 在裁判案件的事实过程中, 原告方的控诉主张与客观事实是否一致、能否有足够证据进行有效证明自己的控诉主张、辩护人员能否将事实真相展现出来、裁判人员的行为能否符合一定的逻辑法则。

由上述理论可见, 裁判事实与真相事实间存在或然性, 对裁判事实的认定存在不确定性。所以, 诉讼法学的研究任务应该在进行价值和各种利益的权衡基础上, 寻找适当科学的法律程序和规则, 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案件事实的认识符合客观存在的事实, 实现最终目标。

结束语

综上可知, 证据法学不仅需要以认识论为基础还需要以程序正义论为基础, 只是认识论与程序正义论二者不在同一层次。即证据法学是建立在认识论原则上, 以程序正义论为例外的一门学科。换一种说法即该种观点是一种二元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程序正义论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经过对证据法学基本问题的探讨, 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非常开放, 如果仅仅局限在一个领域研究往往事倍功半, 结论无法得到更新完善。证据法学还是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理论学, 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参与证据法学的研究, 不断积累经验积淀知识, 更加完善证据法学的研究体系。为以后发挥证据法学作用奠定基础。

摘要:证据法学是一门以诉讼活动为基础的研究证据规则的学科, 并且证据法学贯穿应用于诉讼活动中。证据法学的基本问题是围绕如何建立具体完善的证据立法程序展开的研究。在裁判事实与真相事实间存在或然性时, 应该运用适当的法律程序和规则, 来确保案件的事实在最大限度上符合客观事实。建立在认识论原则上, 以程序正义论为例外的证据法学理论基础也是证据法学基本问题的组成部分。在本文中, 就证据法学基本问题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证据法学,基本问题,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尔旋.解析证据法学基本问题之反思[J].法制博览, 2013, (9) :277-277.

上一篇:强化监理建筑工程质量下一篇:声像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