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像特点

2024-10-14

声像特点(共6篇)

声像特点 篇1

1 声像图表现

1.1 肝脏轮廓形态变化

肝硬化早期肝脏肿大, 但形态正常, 表面尚平滑。后期肝脏各径线测值显著小于正常。部分病例随病程进展显示肝右叶明显萎缩, 左叶轻微萎缩或有肿大倾向。门脉性肝硬化肝表面呈锯齿状改变;坏死后性肝硬化表面显示粗大的结节, 当其直径>3mm时肝表面出现明显凸凹不平, 在腹壁和肝之间存在腹水时而更易见到, 所有肝硬化患者的肝缘变钝。

1.2 肝实质回声变化

早期仅表现为肝实质回声增强和增粗, 后期肝内回声更为粗大, 且分布不均匀, 某一切面声像图观察深部肝组织回声衰减, 部分病例可观察到直径0.3~1.5cm左右的肝再生结节, 多呈圆形或形态稍不规整的低回声区, 周围存在不规则的结缔组织增强回声。众多的低回声再生结节与其周围结缔组织可构成鹅卵石样声像图;但再生结节也可单独出现, 酷似肿瘤。使用高频探头扫查, 可显著提高再生结行检出率。

1.3 肝内管道结构变化

早期肝硬化肝内管道结构无明显变化, 后期可出现以下情况:

1.3.1 肝静脉

肝结缔组织增生、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和肝小叶重建可挤压管壁较薄的肝静脉, 使其管径变细, 管腔粗细不一, 走向不清。甚至引起部分肝静脉分支闭塞, 许多小分支的回声消失。

1.3.2 门静脉

肝内门静脉1~2级分支管径扩张, 严重时发生血管扭曲和走向失常。随着门静脉侧支循环的建立和肝实质硬化萎缩, 门静脉管腔变细或不能显示。左支矢状部常因肝右叶萎缩而向右牵扯移位。门静脉分支与肝动脉形成广泛短路吻合。出现所谓门静脉“海绵样”变, 彩色多普勒显像检查门静脉周围显示点状、网状血流信号。

1.3.3 肝内动脉

肝硬化后, 由于门静脉循环障碍, 可使肝动脉代偿性扩张和增生, 并与门静脉吻合、沟通, 结果使动脉血流量增加, 血流信号增多。

声像图表现为与门静脉主干、右支和左支伴行的肝动脉内径增宽, 管径大于并行的胆管, 呈搏动性厚壁管状结构, 与肝内胆管容易鉴别。彩色多曾勒超声检测到动脉血流信号, 则更容易鉴别。由于肝动脉代偿性血流量增多, 肝尾叶可以代偿性肥大。

1.3.4 肝内胆管

各型肝硬化不论患者有否黄疸以及黄疸严重程度如何, 一般都不会出现肝内胆管扩张的征象。需要注意的是, 肝硬化合并肝外胆管梗阻性病变时, 由于肝纤维化改变肝内胆管扩张受到限制, 所以, 声像图上可能不出现肝内胆管扩张的征象, 尤其在病变的早期阶段, 这点在判断黄疽性质时必须高度警惕。

1.4 门脉高压征象

1.4.1 脾肿大

多为巾度或重度肿大, 脾静脉在脾门部和脾实质内有扩张、血管走向迂曲的征象。脾实质回声无明显变化或轻度增强。

1.4.2 门静脉及其侧支循环变化

门静脉及其侧支循环可出现扩张、迂曲及重新开放。

1.4.3 腹水

平卧位扫查盆腔, 少量腹水可在膀胱自肠凹或子宫直肠凹及膀胱顶部附近发现窄小的尤问声区;平卧位扫查右上腹, 中量腹水于肝肾隐窝处也能砸示无回声区。多量腹水时在两侧膈下及侧腹部、盆腔均可见到大范围无回声区, 内有飘浮肠管及大网膜。若腹水合并感染, 腹水无水声内可出现细小低弱回声或分隔小腔。

1.4.4 其他

闲低蛋白血症、腹水和门静脉高压、淋巴液回流受阻等缘故, 胆囊可肿大, 且囊蹙山现均匀性水肿样增厚。肝尾状叶肥大和静脉韧带肥厚, 肝硬化晚期合并肝肾综合征时, 尾状叶可缩小, 并吐实质回声增强。

1.5 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显示门静脉血流速度降低等, 肝硬化晚期病例肝区动脉血流信号增多, 阻力指数增高 (RI可≥0.70) 。甚至门静脉内出现离肝血流。

1.6 超声造影表现

经周围血管以“团注”法注入超声对比剂后, 检测肝静脉中对比剂的出现时间, 即所谓的对比剂肝脏渡越 (transit) 时间测定法。正常人肝静脉对比剂显影时间出现在40s之后, 由于肝硬化患者肝动脉血供增多、肝内存在动-静脉分流, 因此出现肝静脉对比剂显影时间提前及时间-强度曲线“左移”改变。超声造影术的临床应用拓展了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研究领域, 本法是无创性诊断早期肝硬化的新技术。

2 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硬化的声像图诊断要点有: (1) 肝表面粗细不等的凹凸改变, 尤其是肝周围存在液性无回声区时, 肝表面凹凸改变显示得更为清晰; (2) 肝实质光点增强、增粗或见“鹅卵石”样增生结节; (3) 肝内血管增粗、变细、迂曲或模糊不清; (4) 门静脉、脾静脉显示迂曲、扩张、侧支循环开放、脐旁静脉再通; (5) 脾肿大; (6) 肝肾隐窝及腹腔其他部位有透声良好的液性无回声区。根据上述特征, 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 肝硬化诊断并不困难。但此诊断确立时, 多已在晚期。最近, 有学者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门静脉血流, 认为门静脉流速下降, 波动减弱或餐后肠系膜上静脉血流无增加者可作为门静脉高压和肝硬化早期诊断指标。肝硬化还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2.1 肝细胞癌

肝硬化与弥漫型肝癌的鉴别诊断极可能发生混淆。鉴别要点是弥漫型肝癌患者的门静脉分支内多可能观察到癌栓的回声。单发性肝再生性结节 (1cm左右) 与肝细胞癌的声像图鉴别诊断有时也非常困难。

2.2 脂肪肝、慢性肝炎和其他弥漫性肝实质性病变

早期肝硬化与上述疾病声像图变化可相似, 鉴别诊断主要依靠肝穿刺活组织检查。

2.3 先天性肝纤维化

本病有家族倾向, 多见于婴幼儿和青少年。单纯性先天性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的声像图鉴别诊断非常困难。

3 临床价值

肝硬化是一种以肝实质破坏、纤维化和结节性再生为特征的慢性肝脏疾病。但是,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 上述组织学结构改变比较轻微, 声像图表现缺乏特征性, 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肝脏病变声像图变化相似, 故难以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肝硬化后期则不然, 超声诊断比较容易和可靠。检查中可发现肝脏回声强度增强, 正常细微组织结构回声消失、散发于全肝的再生结节和深部回声衰减等征象, 特别是肝脏形态学改变对确立肝硬化诊断非常有帮助。小肝 (smallliver) 和肝表面凹凸现象是典型的晚期肝硬化表现。Harbin等报道肝硬化常有肝右叶缩小, 尾状叶相对性增大;当尾状叶和肝右叶的比率≥0.65 (正常比率0.6) , 肝硬化诊断的敏感性为84%, 特异性100%, 准确率达94%。Giorgo等采用同一种标准证实了这种诊断标准有很高的特异性 (100%) , 但是, 敏感性较低, 仅为43%。作者提小不同的敏感性可能与肝硬化病原学有关。对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硬化其敏感性为最高, 而其他各型肝硬化的敏感性均较低。

各型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中, 如声像图显示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扩张可提示淤血性肝硬化, 肝内显示多量粗大结节回声可提示坏死后性肝硬化。但是, 如果不结合病史和其他有关检查一般不能做出肯定诊断, 特别是早期肝硬化。文献报道, 大结节型肝硬化 (如坏死后性肝硬化) 仅20%的声像图出现异常改变;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也一致注意到了诊断的困难性。同时认为, 对高度可疑肝硬化合并肝癌的病例, 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可以迅速明确诊断;肝硬化患者易并发肝细胞癌, 故应加强超声随访, 以便做出早期诊断。

声像档案异质备份研究 篇2

关键词:声像档案异质备份档案安全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声像档案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声像档案的保管与安全问题亦日益凸显。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着重强调了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全面落实“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安全第一”三大战略,加强声像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中面临的一项考验。异质备份是声像档案安全保管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新技术条件下确保档案安全的迫切需要。

一、声像档案异质备份的必要性

声像档案直观形象、活灵活现地反映客观事物,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是纸质档案所不能比拟的。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声像档案一旦损失,不可再生。因此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声像档案的保管、安全尤为重要,声像档案异质备份迫在眉睫。

(一)存储介质老化或损坏,影响声像档案质量

声像档案主要以磁性材料或感光材料为载体,以音像为主要反映方式。常见的声像档案介质包括:胶片、磁带、照片等,介质的老化、变质直接影响着声音、影像的质量。不适宜的库房温湿度、强烈长久的日照、尘土等威胁着声像档案的寿命。在调阅、利用的过程中,人为损坏及调阅时温湿度的反差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声像档案的寿命往往达不到理论数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声像档案的寿命逐渐缩减,异质备份的需求显而易见。

(二)数字技术给声像档案带来安全隐患

电子档案、数字化副本的形成,依赖于特定设备,具有易复制、易修改、易删除等特点。其存储依托于磁介质或光存取介质,受保管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信息存储较不稳定。一旦发生丢失、篡改、盗用等情况,档案价值会完全丧失,甚至无法补救。

因此,无论是传统声像档案的介质还是数字化方式,都不能保证档案实体、信息的安全,单一介质的备份不能满足声像档案资源长久存储的需求,异质备份势在必行。

二、声像档案异质备份的实施方式

声像档案的载体类型多种多样,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声像档案载体类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方式,以达到异质备份的目的。

(一)照片档案的异质备份照片档案的异质备份主要有三种方式。

1.照片档案转化为数字化副本2005年4月,国家档案局发布了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 31—2005),2010年12月北京市《档案数字化规范》地方标准发布,对照片档案的数字化工作进行了详细要求,使此项工作更加规范与完善。

(1)扫描。对于保存完整的底片,推荐采用胶片扫描的方式进行转化。135底片需要高精度的扫描仪来完成扫描,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运用软件提供的工具,调整色彩效果,以达到最佳的扫描质量,维持照片原状。

(2)翻拍。部分照片尺寸不规整,不能用扫描仪操作,这部分照片可通过翻拍技术实现照片至数字化副本的转换。翻拍时可使用专用翻拍机,也可以使用一般的单反相机。照片翻拍操作简便,但在操作中需注意白平衡的调节,以达到预期效果。

2.数码照片冲洗为实体照片数码照片转化为实体有两种方法:冲洗和打印。作为档案保存的照片宜用冲洗方式,色彩饱和度较高,清晰度较好,固色稳定。在实际工作中,冲洗后的照片与计算机中所显示的颜色往往有偏差,一是因为计算机中的看图软件色彩还原度有色差,二是与显示器的色彩有关。因此,建议使用显示器校色设备或软件,对色彩进行校正和调节,以保证照片冲洗质量。

3.数码照片转化为胶片胶片输出,即通过胶片输出仪将数码照片“打印”到胶片上。胶片输出时需要注意对机器定期校准,保证仪器处于正常且良好的工作状态。仪器设置及参数设定上的一点小问题,都会引起胶片的浪费和输出效率的降低,还会导致胶片色彩偏差、层次丢失等问题出现。因此操作前应做好准备工作,时时注意仪器的状态和设置,并定期维护保养。

(二)录音档案、录像档案的异质备份

1.录音带、录像带转化为数字化副本录音带、录像带的数字化即将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通过视(音)频采集进行转化。录音、录像数字化过程中要严格进行质量控制管理。由于录音带、录像带的存放时间过久,磁带带基老化变质,部分磁带变脆、变硬,磁粉受潮脱落,致使在录音机、录像机中无法正常播放。这种情况下,应对录音带、录像带进行修复,以保证其正常播放,保证数字化工作质量。

2.数字录像输出为录像带现今数字摄录一体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这类机型只通过存储卡对视频进行数字存储,在档案保管上来说并不安全,可输出录像带另存。通过i.link接口与录像机连接,将视频和音频信号以数字方式传送,直接输出录像带,达到异质备份的目的。另外,也可通过采集卡,将数字图像采集至计算机中,根据素材时长,整合输出为录像带加以保存。

面对声像档案载体类型多样、复杂的特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调研、科学决策,选择最为适宜的方式实现异质备份,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为声像档案自动化、精细化管理提供必要条件,实现声像档案的安全保管、长期保存。

三、声像档案异质备份的保障条件

(一)预留存储空间

多种介质备份致使存储方式翻倍,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档案库房需留足充分空间。档案管理人员需计算实体档案的预增量,提前预留库房存放位置,保障各类载体声像档案的有序存放。同时,应加以标识区分档案原件与备份件,方便日后调阅利用。其二,电子档案、数字化副本会占用大量的数字存储空间,尤其是视频、音频数字化后占用空间巨大,增量明显。需充分考虑磁带库的容量,并提前做好预算,购置、增加磁带,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存储需求。

(二)维护档案安全

由于异质备份工作量较大,一般单位多采用外包劳务方式进行。在劳务单位的选择上,应甄选具有保密资质的单位,且与其签订保密协议。在上岗前对劳务人员进行登记、培训,规定异质备份工作的内容、流程、责任等。同时,可在工作间配备监控探头,实时监督档案情况及工作状况。

在维护声像档案信息安全方面,需对内网与外网实施物理隔离,并适当封锁计算机的USB、光驱等输出端口,保护系统不受偶然或恶意因素遭到破坏、更改和信息泄露。严格防护保、证系统正常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

(三)资金、人力支持

在设备方面,胶片输出仪、翻拍机、照片扫描仪、高清采集卡、非编系统、录像机等技术处理设备及磁带库等存储设备,需要大量经费投入。在技术实施上,声像档案异质备份的专业性很强,操作过程复杂,技术要求较高。工作过程中,设备、操作方法、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声像档案异质备份质量,需专业技术人员才能高效完成。因此,在资金、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方面的消耗较大,需大量经费支持。

(四)政策法规、机制保障

近年来,档案界高度关注档案安全问题,在此环境下,应加快建立档案业内统一标准,针对不同载体,进行系统完善的研究,制定实施细则等,全面系统地对异质备份工作进行统筹、规范,确保异质备份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结束语

声像特点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12月60例非均匀性脂肪肝患者[穿刺活检及术后病理证实14例;CT增强扫描证实16例;B超诊断结合资料初诊为非均匀性脂肪肝, 经随访6~28个月排除肝内占位性病变60例, 其中, 男31例, 女29例;年龄25~64岁, 平均 (46.56±12.56) 岁。

1.2 仪器与方法

超声仪器:西门子Prima二维凸阵成像仪, 探头2.6~5.0 MHz;东芝32B线阵成像仪, 探头3.5 MHz。患者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检查, 对肝脏进行纵切、横切和斜切扫查, 观察肝脏实质回声的强弱、均匀与否, 肝内管道系统回声情况, 发现局限性回声区别则详细记录其位置、范围、形态、内部回声性质等特性。

1.3 诊断标准[2]

(1) 叶段型脂肪肝:声像图表现为回声增强区符合肝脏的解剖叶段划分, 边界与肝静脉一致, 其余无脂肪浸润的肝脏叶段回声正常。 (2) 团块型脂肪肝:声像图表现为一个或多个回声增强区, 形态欠规整, 但边界清晰, 其余肝实质回声正常。

2 结果

60例均为相对独立的异常回声区, 声像图表现为肝内可见其大小不等, 小的呈小片状, 大的占据整个肝段甚至肝叶的回声异常区, 其边界清晰, 形态不规则, 呈不圆形、卵圆形、三角形、片段形等;内部回声多数均匀, 多为强回声, 管状结构变细或显示不清, 病灶无球体感, 无明显声晕, 无占位效应。符合叶段型脂肪肝的48例, 符合团块型脂肪肝的12例。

3 讨论

正常肝内脂肪占肝重的3%~4%, 由于肝脏脂肪代谢障碍, 脂质稳定态性失调, 肝脏摄取游离脂肪酸增加, 内源性合成增多, 线粒体氧化障碍, 如果脂肪含量超过肝重的5%即为脂肪肝, 脂肪肝的脂类主要是三酰甘油, 也称为肝脂肪变性或脂肪浸润, 肝内病理改变多呈弥漫性, 当肝组织内脂肪分布不规则, 堆积于肝的一叶、几叶或局部时, 则称为局灶性脂肪肝, 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是由多种疾病和原因引起, 与肥胖、糖尿病、饮酒、任何原因所致营养不良等因素密切相关[3]。脂肪肝轻者无临床症状, 重者可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4]。脂肪肝如能进行有效的治疗, 包括低脂饮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及服用降脂药物, 脂肪肝是可以逆转的[5]。

因此, 早期诊治对阻止脂肪肝进展和改善愈后十分重要。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 超声可基本判断肝内脂肪的分布, 作出了弥漫性及局灶性脂肪肝的诊断, 已成为脂肪肝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的首选方法[6]。

脂肪肝病理大体观察为肝脏体积稍有肿大, 外形多无改变, 边缘圆钝, 质地较硬, 非均匀性脂肪肝大体改变不明显, 镜检肝全部或部分细胞内有大量脂肪颗粒, 出现类脂空泡。临床上多无自觉症状或可有轻微消化道不适症状。脂肪肝患者由于肝细胞内有大量脂肪颗粒, 脂肪颗粒对超声波能量吸收增加, 并产生散射作用, 因此局部肝组织回声增强, 与正常肝组织界限明显, 或整个肝脏回声增强, 局部回声减低, 远场肝实质光点衰减明显或不明显, 肝内管道结构可正常或不明显[7], 常见的声像图表现多在门静脉主支周围呈弥散的斑片状或数个团状局灶性的回声异常区。通过本组资料观察发现, 局灶性脂肪肝最具特征性的声像图改变为:病灶无球体感, 无明显声晕, 无占位效应, 病灶密度较为均匀, 但是对非均质浸润型中声像图表现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音区或局限浸润型表现为增强回声团时, 需要与肝脏恶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应进一步检查以获得明确诊断, 必要时应作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 活检组织学予以确诊[8]。

综上所述, 局灶性脂肪肝的超声诊断有其声像图特点, 可以比较准确地进行诊断, 且操作简便、检查无创, 具有经济、迅速优点, 因此是首选检查诊断方法。根据超声探查和对血脂的分析, 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 可以对局灶性脂肪肝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对于局灶性脂肪肝的治疗, 超声跟踪随访也是重要的手段之一[9]。

摘要:目的:探讨非均匀性脂肪肝超声声像图特点。方法:对2009年1~12月60例非均匀性脂肪肝患者应用西门子Prima二维凸阵成像仪, 探头2.6~5.0 MHz;东芝32B线阵成像仪, 探头3.5 MHz进行检查。结果:声像图表现为肝内可见大小不等回声异常区, 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多数均匀, 为强回声, 管状结构变细或显示不清, 病灶无球体感, 无明显声晕, 无占位效应。合叶段型脂肪肝48例, 团块型脂肪肝12例。结论:局灶性脂肪肝的超声诊断有其声像图特点, 可以比较准确地进行诊断, 且操作简便、检查无创, 是诊断首选方法之一。

关键词:非均匀性,脂肪肝,超声诊断,声像图

参考文献

[1]瞿佐发.脂肪肝诊断、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9, 2 (3) :72-75.

[2]文宗萍.脂肪肝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31) :32-33.

[3]张仲伟, 林志谦, 陈克敏.脂肪肝无创性影像学检查[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0, 16 (1) :78-80.

[4]陈宝海, 柴传英, 刘衍秋, 等.某医院驻地健康体检人群脂肪肝检出结果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 2007, 24 (2) :225-226.

[5]董森伟, 王玉斌.某地区中老年体检者高血脂及脂肪肝检出率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 2006, 23 (7) :852-853.

[6]李明霞, 任伯绪.脂肪肝超声诊断的研究进展[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6 (2) :74-76.

[7]刘利平, 董宝玮, 于晓玲.超声造影对脂肪肝内低回声病变病灶类型诊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0, 26 (4) :336-339.

[8]吴静, 王钟音, 郑浩.非均匀性脂肪肝的超声图像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7 (4) :469-471.

声像特点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7例, 均来源于2010年1月-2012年12年本院收治的慢性甲状腺炎患者, 其中男9例, 女68例;年龄21~65岁, 平均45.6岁。其中有23例患者是在健康查体时偶被发现, 其他患者以颈部增粗或颈前有肿物主述而就诊时发现。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为慢性甲状腺炎。

1.2 方法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Phlips-HD1, 荷兰) 进行检查, 探头频率7.5 MHz, 先观察甲状腺形态、内部回声、大小、有无结节, 并于横切平面测量甲状腺侧叶前后径 (在甲状腺最厚处) , 甲状腺内部血供状态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CDFI) 检查, 并测量甲状腺上动脉血流速度和双侧甲状腺上动脉收缩期最高流速。

2 结果

所有患者的甲状腺均有弥漫性肿大, 且不均匀, 以侧叶前后径、峡部增大明显, 其中有56例前后径>2.5 cm, 75例峡部厚>0.4 cm;内部回声改变分为3型:腺体实质偏低粗点状不均匀型有17例;弥漫性高等斑状回声, 间有低回声型有9例;腺体点状回声不均, 其内有散在条状强回声, 呈分隔状或网格状有51例, 此型最为多见。甲状腺上动脉峰值流速≥70 cm/s有15例患者, 50~69 cm/s有47例, ≤49 cm/s的则有15例。

3 讨论

近年来, 慢性甲状腺炎是临床常见疾病, 尤其是慢性淋巴细胞性淋巴结炎发病率逐年增多, 以中年女性多见, 但儿童少年亦可发生。其起病隐匿, 发展缓慢, 病程较长, 大部分患者在开始无明显症状, 常因偶然发现甲状腺肿大而进一步检查被诊断。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 多数为弥漫性, 少数可呈结节状, 质较硬。随着病情的发展, 可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及黏液水肿表现。慢性甲状腺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 由于其特异性差, 很难与其他甲状腺疾病相鉴别[2]。高频超声可以很好地显示甲状腺实质回声, 早期甲状腺回声多普遍降低, 分布不均匀, 随着病程进展, 可见散在条索状强回声, 呈分隔状或网格状[3]。

3.1 慢性甲状腺炎的超声表现

对所有患者的超声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其中有52例患者的资料显示为典型的慢性甲状腺炎表现, 具体表现为: (1) 甲状腺均有弥漫性肿大, 且不均匀, 以侧叶前后径、峡部增大明显。 (2) 甲状腺包膜完整, 与颈前肌分界可辨认。 (3) 甲状腺内部呈弥漫性减低的不均质回声, 大多数呈断续的细条状强回声表现, 少数为粗大网格状回声表现。 (4) 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实质内血流信号较丰富, 部分患者血流信号呈“火海征”, 有15例患者甲状腺上动脉峰值流速≥70 cm/s, 47例为50~69 cm/s, ≤49 cm/s的则有15例。 (5) 慢性纤维性甲状腺炎的实质回声明显增强, 呈粗大网格状, 但是血流增多不明显。

有25例患者的资料为非典型慢性甲状腺炎表现: (1) 低回声多发结节型:甲状腺大小不一, 无明显包膜, 边界尚清, 内部结构比较紊乱, 实质结节回声呈弥漫散在性, 多数为低回声, 欠均质或不均质;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 内部可见簇状及沙粒样钙化斑, 实性边缘不整齐, 周边有条状血流信号;合并有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 内部回声不均质, 回声可呈中等偏强或囊实性, 或可见钙化斑[4]。 (2) 增粗样光点回声型:甲状腺体积可正常或前后径稍增大, 内部回声正常, 回声均质或光点增粗样;多普勒血流成像示实质内血流正常或稍多。 (3) 回声减低片状型:甲状腺一侧或双侧实质形态不规则, 边界欠清, 局部血流丰富, 内有低回声片状不规则区, 部分呈增粗细网状, 余回声可正常。

3.2 超声对慢性甲状腺炎的鉴别诊断

慢性淋巴细胞性与纤维性甲状腺炎的超声鉴别存在一定困难, 因两者声像比较相似。但实质内血流增多不明显是慢性纤维性甲状腺炎区别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显著特点, 如有可疑者, 在超声不能明确的情况下, 可结合针吸细胞学病理学检查, 可明确诊断。

另外, 多发低回声结节型慢性甲状腺炎由于其超声声像多不典型, 需要与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进行鉴别。甲状腺乳头状癌包膜可不完整, 边缘不齐, 内部可见簇状及沙粒样钙化, 周边血流信号呈见点状及条状[5]。甲状腺腺瘤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边缘光滑, 有完整包膜 (多发腺瘤时包膜可不完整) , 边界清楚, 呈局限性增大, 回声较均质, 内部均匀低回声或稍强回声。结节性甲状腺肿常呈多发, 边界尚清, 结节包膜不完整, 表面不光滑, 结节大小不等, 呈低回声或强回声。如有纤维化, 结节之间回声常增多;如发生出血坏死时, 可见钙化、囊性变的强回声。

因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实质内也可出现片状不规则低回声区, 所有容易与回声减低片状型相混淆, 临床进行诊断时, 通常要结合临床症状如是否有压痛等, 鉴别并不困难, 对症状不典型的可疑者需要进一步细胞学检查方能确诊[6]。

综上所述, 超声检查在慢性甲状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临床上需要认真总结并掌握其声像图特点, 对一些图像不典型的慢性甲状腺炎患者, 可结合针吸细胞学病理学检查, 明确诊断并不困难。因此, 超声检查可作为怀疑慢性甲状腺炎患者的必备检查, 临床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慢性甲状腺炎的超声检查声像特征, 为慢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应用高分辨率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对77例慢性甲状腺炎行常规检查。结果:77例患者甲状腺均有不同程度的弥漫性不均匀肿大, 以侧叶前后径和峡部增大明显, 前后径>2.5 cm达56例, 峡部厚>0.4 cm达75例;内部回声改变分为三型, 腺体实质偏低粗点状不均匀型17例;弥漫性高等斑状回声, 间有低回声型9例;腺体点状回声不均, 其内有散在条状强回声, 呈分隔状或网格状, 此型最为多见51例。有15例患者甲状腺上动脉峰值流速≥70 cm/s, 47例为50~69 cm/s, ≤49 cm/s的则有15例。结论:临床上需要认真总结并掌握慢性甲状腺炎超声检查的声像图特点, 对一些图像不典型的慢性甲状腺炎患者, 可结合针吸细胞学病理学检查, 明确诊断并不困难。

关键词:慢性甲状腺炎,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诊断

参考文献

[1]施秉银, 马秀萍.现代甲状腺疾病诊断与治疗[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46.

[2]朱霞, 黄道中, 邓又斌, 等.超声在桥本病甲状腺功能判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6, 22 (12) :903-905.

[3]裴劲松.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2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 2009, 38 (1) :31-32.

[4]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375-384.

[5]唐丽娜, 任永富, 阎若元, 等.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3, 19 (4) :266-268.

声像特点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8例患者,作为为研究对象。这些病例的甲状腺微小结节经病理证实,患者的纳入标准是,于甲状腺两侧叶中的最大径≤10 mm。对结节周围钙化之后,出现方声影明显患者进行排除。所有参加研究的患者,都在手术前开展了超声弹性成像以及常规高频超声的检查。

1.2 方法:

检测设备是GE logiq 9型、西门子S2000及S1000型超声诊断仪器。探头的频率是6.3~10 MHz。患者先开展常规的高频超声病灶检查,在出现可疑结节要按照Stacul[1]等撰写的对于良恶性结节评分鉴别开展评价。

4.2.1超声弹性成像检查:

①钙化情况,沙砾样钙化得分2分,粗大钙化(>2 mm)得分1分,无钙化得分为0分。②内部回声,稍高以及混合回声为1分,低回声为2分。囊性和大部分为囊性得分0分。③形态,不规则2分,规则0分,介于不规则和规则之间为1分。④声晕,声晕以及无完整声晕得分1分,完整0分。⑤边界,不清晰2分,清晰0分,介于不清晰和清晰之间为1分。⑥纵横比,>1为1分,<为0分。依照评分标准将甲状腺微小结节开展半定量的评分,≤3分判定为良性,≥4分诊断判定恶性。

1.2.2 实时弹性成像检查:

在双幅实时显像模式中,病变面积范围调节到感兴趣区的2倍以上,综合国内外相关的文献,使用5级评分法,在2名医师未知情况下,进行评分记录并分析。对甲状腺病变开展一致评分,≥3是恶性肿瘤的标准,≤2分判定为良性。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检验结果均以()表示,用四格表写TMC的诊断结果,采用进行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算相关灵敏度、阴性似然比、阳性似然比、特异度。

2 结果

2.1 甲状腺微小结节的情况:

总的来说,弹性成像评分≥3分者81例,≤2分者69例。常规超声检查结果,≥4分者74例;≤3分者76例。在长径≤5 mm微小病变41例中,TMC共22例,弹性成像评分≥3分者22例,良性病变共19例,≤2分者19例。常规高频超声评分结果≥4分者19例,≤3分者22例。

2.2 对TMC的诊断常规高频超声价值:

见表1。病理结果是,TMC的84个结节中,3分者22例,4分者20例,5分者21例,6分者11例,7分者8例,8分者2例。病理结果是良性的病变患者中,评分为1分者4例,2分者23例,3分者29例,4分者11例,5分者1例。

2.3 对TMC的超声弹性成像评分的诊断价值:

见有2。病理结果为84个结节患者中,2分者10例,3分者36例,4分者3 8例;良性病理结果中,1分者9例,2分者50例,3分者7例,4分者11例,5分者1例。

2.4 高频超声以及超声弹性成像在TMC诊断中的效果对比:

见表3。甲状腺微小癌对常规高频超声诊断特异度、灵敏度、阴性似然比、阳性似然比分别为81.3%、72.7%、0.321%、4.2%。应用超声弹性成像诊断比是0.123%、8.6%、89.5%、88.2%;高频超声以及超声弹性成像在TMC诊断中的效果对比用χ2检验,χ2=5.559,P<0.05。

2.5 长径≤5 mm甲状腺微小癌不同诊断方法对比:

见表4。所示弹性成像诊断TMC中,灵敏度、特异度还有准确度相对于常规高频超声都要高,由于病例数在数量上较少,用χ2检验,χ2=5.559,P>0.05。二者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甲状腺结节性病变在甲状腺疾病中发病率较高,在女性可达5%~10%。早期和正确诊断有赖于详细实验室检查和先进的影像学检查,可以避免病变早期临床表现[2]。常规超声在对TMC判别是会后,准确度比较低,其原因有二。第一,突破基底膜的部位较小的恶性结节浸润范围较小。第二,较小结节周围组织的继发改变情况较不明显,纵横比>1的可能性降低。因此,对于TMC的判定容易出现假性诊断结果[3]。随着高频超声探头的配置,各种先进的计算机图像技术的开发,使超声对甲状腺组织的分辨能力有很大提高。超声弹性成像,不仅扩展了超声诊断理论的内涵,可以能更生动地展示定位病变以及对病变性质的判别,对常规超声的不足进行了弥补。

本研究中,出现了22例最大径≤5 mm TMC情况,弹性的评分为3分者一共有19例。2分者≤3例,误诊结果为良性。这其中偏低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因为气管前方组织在横断面进行扫查时,和探头契合性上比较差,形成了结节和周围组织中的受压不均现象[4]。第二,结节在气管前方,进行探头施压后,因为后方组织质地较硬,结节因为过度形成了误诊现象。总的来说,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提高了该病术前的诊断率,值得大范围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甲状腺微小癌以及甲状腺微小良性的结节性病变,在使用常规高频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的检测方式下声像图的特征,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8例患者,作为为研究对象。对其超声弹性成像声像图以及高频超声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超声弹性成像比较与常规超声检测在灵敏度、特异度等方面效果要明显,二者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TMC诊断中,常规高频超声(67.3%),超声弹性成像准确度(84.6%),后者高于前者,但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MC良恶性鉴别诊断中,超声弹性成像准确度和灵敏度方面比常规检测效果好,超声弹性成像TMC良恶性鉴别诊断中有着重要价值。

关键词:甲状腺微小癌,良性结节性病变,超声弹性声像图

参考文献

[1]Stacul F,Berolotto M,De Gobbis F,et al.US,color-Doppler US and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 in the diagnosis of thyroid nodules[J].Radiol Med,2007,112(5):751-762.

[2]邻文景,陈赛君,桑彩娟,等.超声弹性成像对甲状腺微小病变的诊断价值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3,22(10):915-916.

[3]孙国祥,王茵,张卫平,等.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在良、恶性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2):295-298.

声像特点 篇6

本文将通过论述, 否定这种被认为的因果关系, 并诠释它们之间的真正关系, 希望能给核电站或其他重大建设项目声像从业者以借鉴。

1 声像宣传与声像档案常规定义

声像宣传, 目前只是从业者常用的、约定俗成的术语, 还并没有较为权威的定义, 通常可理解为分别或合并利用声音、照片和视频进行宣传活动的行为。

声像档案, 较为通用的定义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照片 (包括底片、反转片) 、影片 (正负片) 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不同材料为载体, 以声像为主, 并辅以文字说明的历史记录。

2 关于核电站声像宣传与声像档案关系的认识误区

在核电站内部, 声像宣传和声像档案之间长期被理解为因果关系, 即声像宣传产生的资料保存为档案时就成了声像档案, 前者是后者的原因, 后者是前者的结果。这种理解虽说不是毫无道理, 但并不全面, 其中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事实上, 核电站有很多声像档案并不是声像宣传产生的, 而是因为工程方面的需要而产生的, 例如一些重要的制造、建设、不符合项处理细节声像档案, 其中很多往往没有宣传价值, 却有参考和查证价值。

2.1 缺少标准和规范是产生认识误区的历史客观原因

核电站是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 加上核能利用的特殊性和敏感性, 因此核电站无时不广受关注。核电站业主通常都很重视宣传工作, 包括声像宣传工作, 并因此形成了大量的声像档案。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 关于核电站声像工作如何开展, 尤其是声像档案包括什么范围, 国内没有标准和规范可循。国内核电站早期对声像宣传和声像档案的重视, 基本都是企业的自发行为, 是“摸着石头过河”, 缺少严谨细致的规划和组织, 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声像人员也基本是根据是否有宣传上的价值来取舍声像素材、成品和声像档案, 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这种渊源很容易让人产生声像宣传、声像档案因果关系的看法。

但核电站声像档案并不完全出自于宣传工作。不管有意还是无意, 核电站建设者采集了相当一部分查考价值大而几乎没有常规宣传价值的声像资料, 这些声像资料构成了声像档案中一个独特的部分。但这些采集行为没有法规标准可循, 零散而不成系统。

直到1997年,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发布《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声像档案管理办法》, 2005年变更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声像档案管理办法》。国内中核系统关于声像档案才有了初步的指令性规范。不过该办法是原则性、全局性的粗略规范, 对核电站声像工作的指导作用有限。2002年国家档案局颁布的《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 也提到了声像材料, 但很粗略, 核电站声像档案工作只能勉强参考。

2012年,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声像档案管理办法》升版到第2版, 比以往详细了很多, 使核电站声像工作有了较为明确的参考和依据, 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解决了关于声像宣传、声像档案模糊不清的认识问题。

2.2 对声像工作缺少研究是产生认识误区的主观原因

长期以来, 核电站声像宣传和声像档案虽然一直被关注, 但始终缺乏深入研究。这是产生认识误区的主要主观原因。

专职声像人员通常不懂过于艰深的核电专业技术, 加上其工作主要是摄制宣传类声像作品, 因此很容易先入为主地认为声像宣传即声像档案。专职声像人员掌握了大量声像资源, 如果他们不研究问题, 未辨识真相, 其模糊认识会传递给其他人。

核电站工程技术人员本职工作与声像无关, 通常不会关注声像工作的问题。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 他们也会拍摄一些工程类照片, 但大部分只是用于工作汇报或宣传投稿, 多数人缺乏声像档案的意识, 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思考和研究。

核电站其他领域人员的情况和工程技术领域的人员类似, 只是典型性稍弱。

3 核电站声像宣传和声像档案的真实关系

核电站声像宣传和声像档案究竟是什么关系?

核电站声像宣传可以产生声像档案, 这毋庸置疑。但不是所有声像宣传的素材和成品都有档案价值。此外, 无论是早期的自发式声像采集行为, 还是后来依据规范的拍摄收集, 核电站声像活动均涉及了“证据类”声像档案, 这部分声像档案很多不是出于宣传活动, 没有明显的宣传价值, 却有很大的技术参考或档案查考价值。

可见, 核电站声像宣传和声像档案并不是单纯的因果关系, 而是一种非完全交叉融合关系, 即一部分彼此融合, 互相作用;另一部分相对独立, 互不干扰。

4 诠释核电站声像宣传和声像档案关系的意义

4.1 澄清关于声像宣传和声像档案关系的模糊认识

以往, 不擅工程技术的声像宣传人员, 极可能自发去现场采集工程技术类声像资料, 既可能抓不住核心, 还可能多有遗漏;工程技术人员虽懂工程, 拍摄的却多半是用于汇报、投稿的照片, 错失了采集工程声像档案的机会。之所以存在这种状况, 直接原因就是因为对声像宣传和声像档案的认识模糊不清。

只有了解了核电站声像宣传和声像档案之间的真实关系, 才能澄清以往似是而非的认识, 找到核电站声像工作的出路。

4.2 使细分核电站声像工作成为可能

澄清认识之后, 再借助法规、标准和程序, 就能把核电站声像工作细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 可从基本用途角度把声像资料细分为宣传类、查考类两个大的类别, 前者用于宣传活动, 后者用于工程技术、事务方面的参考、验证或备查等, 以此类推。细分声像工作类别的好处在于, 可以针对不同类别找到不同的工作方法和适合的实施者, 结束靠专职声像人员“包打天下”而成效有限的被动局面。

4.3 推动核电站声像工作精细化管理

澄清认识, 细分声像工作类别并不是诠释核电站声像宣传和声像档案关系的目的。对核电站声像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核电站建设运营, 服务于核电行业的发展, 才是目的。核电站声像宣传和声像档案关系是朝这个方向踏出的第一步, 必不可少。

摘要:核电站声像宣传和声像档案之间长期被误解为因果关系, 本文通过分析, 否定了这种被很多人下意识认可的关系, 并诠释了其真正关系:非完全交叉融合关系。其目的在于帮助结束以往界限不清的混乱状态, 找到各自的工作核心, 推动核电站声像工作实现精细化管理。

上一篇:公证证据基本问题下一篇:过失责任论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