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法基本问题要点(精选6篇)
统计法基本问题要点 篇1
从基本单位统计工作看基层统计的困难与问题
基本单位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统计工作的基础。我国统计部门历来重视基本单位统计工作,开展了1996年、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和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三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全面摸清了全国基本单位的基本情况,并制定了《基本单位调查统计报表制度》对非普查年度的基本单位统计工作进行了严格的规范,每年通过工商、税务、质监、民政等部门的行政登记资料和统计部门清查整理实现基本单位名录库的经常性维护和更新,逐渐形成了翔实的基本单位名录库,成为开展各行业抽样调查、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资料,在统计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基本单位根植于基层统计工作,其质量高低直接受基层统计工作水平的影响。本文结合基本单位统计工作实践,浅析目前基层统计工作的几个问题。
存在问题
一、基层统计内部资源与工作任务匹配性较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统计改革与发展的环境正在发生剧烈变化,统计自身也在调整和完善。统计方法制度改革虽然进行了多年,但以全面报表为主的方法制度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统计系统、尤其是基层统计人员都会有一种强烈的体会:任务越来越繁重,难度越来越大。这主要是统计系统所拥有的统计资源,特别是基层统计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跟不上产生的压力所致。
1、基层统计工作任务繁重。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主要有各专业的定期报表制度,其中部分专业还细分了规模以上的全面报表制度和规模以下的抽样调查制度,这些都要求基层统计工作人员每月或定期完成。基本单位统计虽然只设半年报和年报,要调查的指标量少且相对简单,但实际上要调查的对象数量非常庞大。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个别县区半年新增的调查对象就达3000至4000个,此外还有数千个基本单位要进行核实变更或者注销,报表收集上来后还需进行录入、审核、汇总等繁琐的工作,每做一次基本单位年报,就如同做一次经济普查的单位清查,非常耗时费力。同时,按照国家统计局对普查周期调整的有关规定,我国现行还有三大普查:五年一次的经济普查、十年一次的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按照工作流程,每项普查从准备,到后期资料整理扫尾,少则1、2年,长则需3、5年。就以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为例,从2003年开始准备,到2007年才基本完成所有的工作;在经济普查尚未结束的2006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又正式展开;到2008年,农业普查还未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又接踵而来。普查年年有,中间还穿插人口抽样调查、住户抽样调查、劳动力抽样调查等各式各样的调查,给基层统计部门造成了沉重的压力。
2、基层统计内部资源匮乏。大部分统计工作在市级以上都有专属的部门和人员进行管理和组织,但到市级以下的基层统计部门,由于人力有限,兼做几个专业、几项普查的工作人员大有人在。对于重大国情国力普查,在县级统计部门只能由全体工作人员一起应对,而到乡镇和村级基层,统计人员基本上都无一例外地参与了各项大型国情国力普查和其他统计调查工作。2006年基本单位年报工作安排在2007年1月至4月中旬,此时正是各个专业的年报时间,也是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正式入户登记和数据预处理阶段,专业与专业之间、专业与普查之间,时间相互挤兑,令基层统计工作人员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由于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统计工作与计算机和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现行的统计制度方法如果离开计算机根本没法开展,在有限的经费支配下基层用作统计专用的计算机仍然很少,有些乡镇甚至连统计专用办公室、办公桌都没有,使得基层统计工作人员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基层统计执法与外部环境适应性较弱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渐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统计工作的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日益对基层统计工作的开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1、统计调查对象配合程度日益弱化。90年代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给统计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原本基础较好的国有企业和乡镇、农村统计基础进一步削弱,非公经济单位出于避税等原因瞒报甚至不报统计报表,配合统计调查的意识薄弱,县级以下大部分私营企业都没有设统计岗位,企业统计无人负责,报表难收,数字不准的问题相当突出。同时,由于不同部门管理模式条块分割明显,相关部门对统计工作的支持仍显不足。拿基本单位来说,一方面其工作的开展只有依靠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才能进行,由于工作安排及工作方法的不同,部门提供资料的时间和方式不能适应统计部门的需要,导致统计部门的工作相当被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主体多元化、利益主体复杂化,调查对象对统计调查的配合程度不高,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不理解统计工作,将上门的调查员视如工商、税务工作人员冷落一旁或拒之门外,拒报、瞒报统计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
2、统计执法难度大,监督职能弱。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原有的统计法律法规未能紧跟经济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现有的统计手段和服务、统计人员的素质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致使《统计法》的威慑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政府统计工作者既要做好统计业务又要充当规范业务的执法者,既要当运动员又要当裁判,自我执法难度和阻力很大。一些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和基层领导不了解《统计法》的要求,不知法不守法也不用法,因而不敢或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统计工作的权威,对一些虚报、瞒报、拒报或多次迟报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的调查对象视而不见,姑息养奸。基本单位统计工作中,由于新增的单位大都是规模较小的企业,有些基层统计人员在实地调查时由于调查对象一而再、再而三的不配合,就放弃对该对象的调查,没有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也有些基层统计人员因应基层领导意图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盲目攀高统计指标,形成统计数据计划化,统计数据跟着计划跑,造成执法者违法的现象。同时,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基层政府统计人员不得不受到同级或上级政府领导的意志干扰,独立调查和独立执法极为困难。受传统政绩观的影响,个别地方党政领导特别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党政领导,或急功近利,或好大喜功,为了争取国家的扶持,报忧不报喜,为了政绩报喜不报忧。其次是执法的范围受到限制。为招商引资、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个别地方政府对特定区域和特定对象,采取特殊保护政策,或限制检查,或挂牌保护,限制统计执法检查的开展。
三、基层统计服务与宣传覆盖面较窄
1、基层统计服务面窄,质量不高。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增长,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大部分基层统计部门仍然停留在统计工作仅从属于地方政府管理需要的观念,地方政府是统计部门的“衣食父母”,统计服务理应以地方政府和领导为先,从而忽略了广大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对统计服务日益增长的庞大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统计指标的创新性与灵活性不够以及基层统计人员素质等因素,在面向社会提供各种统计服务时,仍无法做到“快、精、准”。
2、基层统计的宣传力度不够。由于统计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公众和广大市场主体对统计工作的认识渠道不宽,无法充分了解统计工作的业务流程和相关规范,造成对统计工作不配合的现象;同时,由于统计常识薄弱,对官方统计数据的认同感较低。
对策建议
一、加快基层统计建设,完善统计方法制度
1、改善县乡统计环境。县乡统计工作薄弱,源头数据得不到保障,除体制和方法制度的原因外,工作环境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条件艰苦、工作辛苦、待遇清苦,但事业崇高、工作神圣、地位较低、待遇偏最,是县乡基层统计工作人员的真实写照。大部分县乡统计部门由于常年处于工作满负荷状态,缺乏吸引人才、留往人才的环境,缺乏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缺乏鼓舞斗志、推人奋进的氛围。因此,在消除体制和方法制度因素的基础上,应重点改善县乡统计工作环境,国家和省、市要加大对县乡统计的投入,改善办公条件,调动业务技术人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积极性,有条件地区应探索统计工作垂直管理的机制,有条件的乡镇应尽快设立统计站,配备高素质统计人员,并保持基层统计队伍的稳定性,重视和加强基层统计员的培训,充实统计业务、统计法规和电脑操作及其他知识,使基层统计员能适应信息时代要求,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完善统计方法制度。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减少不必要的统计指标,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统计指标体系,以满足广大市场主体、人民群众和党政领导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改革和完善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建立一套以基本单位名录库为基础,指标数量不过多、组合功能较强、易于操作,能准确、及时反映市场经济运行状况的统计报表制度。加快抽样调查替代全面报表制度的步伐,大力改革以全面报表制度为主的统计方法制度,合理安排好各个普查的时间以及每个普查的周期,普查经费应主要由国家和省级财政负担,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提高普查工作效率,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3、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步伐。统计信息化建设是统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通信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有利于减少基层负担,促进部门沟通,同时也能为党政领导、社会各界提供及时、准确的统计服务。为此,必须做到:第一是建好统计信息网,配备计算机及相应的网络设备,建设好便捷通畅的统计网络环境;第二是建好统计数据库,充分利用基本单位统计资料,完善基本单位名录库、统计标准数据库和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等大型普查和专项调查为基础的普查数据库;第三是用好统计通用软件,加强基层统计人员的计算机业务培训,使广大基层统计人员熟练掌握统计通用软件并广泛用于统计工作实务。
二、完善统计法规,强化统计执法和监督力度
1、加大执法力度。《统计法》是统计的尚方宝剑,要重视在工作过程中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统计法律法规。同时,要结合普法工作,做好统计法律法规宣传的再深入,进一步增强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在基层统计员心中真正树立起按时上报统计报表是其应尽的责职和义务。对那些不按时上报、屡次迟报、拒报的单位或个人,对那些在统计上弄虚作假行为的单位或个人,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充分利用《统计法》赋予的权利,及时启动法律程序,加大对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坚决制止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维护统计工作的尊严。
2、加强监督职能。为适应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确保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工作的抗干扰能力,应分离统计监督与统计事务的职能。由国家统计局建立专门的统计监督机构,垂直管理,负责监督区域内统计法的贯彻实施,监督统计工作的开展,监督统计数据质量,重点监督地方政府统计、部门统计、民间统计等。各级统计事务机构,负责国家全面统计、普查和开展地方统计调查,接受国家统计监督机构的监督。
三、转变服务观念,重视统计普法与宣传
1、转变服务观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统计部门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服务理念,明确统计信息产品来源并归属于广大市场主体,应以服务社会为主,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
2、重视普法宣传。要想依法治统,依法兴统,首先得让统计人和统计调查对象了解统计和统计法,这就要求统计部门要重视做好统计和统计法的宣传教育工作。一味以罚带统从表面上看起来完成了统计任务,但这样只会加剧与调查对象之间矛盾的恶化,使得调查对象产生逆反心理而随意报送数据以应付统计工作,这样统计出来的数据是牵强而不可信的。统计部门要加强统计知识和统计法的宣传工作,让调查对象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和支持统计工作。
总之,统计职能的完善和发展需要自上而下的改革,更需要自下而上的统计部门尤其是基层统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就如同基本单位统计是整个国民经济统计的基础,夯实了的基层统计基础,我们的统计事业才能更上一层楼,跃上新台阶,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统计法基本问题要点 篇2
关键词:宏观经济,基本问题,统计分析
一、引言
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研究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出现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已经发展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经济学与统计学互相融合,其实质上能够分成以统计学知识和经济学知识体系为中心的两个处于发展阶段的根基。并在此基础上,将经济学和统计学知识融入在其中,其出发点不同说明学科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也不相同。多数国家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以经济学作为核心,不断发展,其也属于计量经济学。
目前,计量经济学,从数理经济学模型预测方面考虑,其推动力仍然是经济学知识体系。把统计学作为一种手段,在计量经济学中占据一定地位,但是多数国家并没有考虑到统计学所处的地位。统计学逐渐被计量经济学中的基本方法论所代替。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我们不该把计量经济学视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因为我国经济计划的实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盛行的情况下,作为计划管理的一个直接工具,统计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实现了国家经济操作系统的平稳发展,并对计划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获得了一席之地,时代的进步,也推动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发展历程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历史,我们从中得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将统计学作为知识体系的核心,还具有较为独特、清晰的发展流程。这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利用3个发展阶段概括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下文针对这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第一个发展阶段:在该阶段,经济学专家主要关注国民经济的重要统计指标,研究比较国家经济实力的实际发展情况。第二个发展阶段:属于国家经济核查体系的完善阶段。多数和本体系有关的部门,在分类上更加细化,使得国家经济核查体系逐渐完善。在本阶段,统计学设计思想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进,确定核心指标,形成指标体系和国家经济行业分类体系,细化国民经济结构部分等,不断充实宏观经济分析中的科学统计体系。在科学应用统计学的基础上,优化资料配置,将社会经济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第三个阶段,也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目前所处的阶段。在本阶段,在经济统计领域中,形成了微观统计与宏观统计互相促进、互相融合、不断完善的新局势,使得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信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政府信息化、网络购物以及企业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独立性地位更加重要。这就要求人们要从新的社会发展途径中,深刻理解经济统计,为统计分析打好基础。一些人无法全面理解国民经济核算,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是只是用来说明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这无法发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分析作用。此外,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在旅游业、收支分配调节、交通运输、物流、金融体系以及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统计要求都无法得到满足。
(二)欧美发达国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多数经济学专家和统计学专家都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进行了研究。其中经济学家、统计学法威廉·配第就对国民收入总量进行分析、统计。随后,出现了价格与需求函数关系量化分析,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完善,进而实现统计和分析这两门科学的相互融合与共同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提出了国家经济核查体系,人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充实国家经济核查体系。此后,出现了投入产出分析法与资金流量表。这些都极大了促进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推广应用和发展。
(三)中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
统计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检查与制定工作之一,在企业,乃至国家所有部门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成为了总结与分析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但是就我国目前形势而言,统计学数据等有关内容并没有获得较为深刻的利用,统计学的重要性经常被忽视。因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明确统计学在整个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研究方向、核心地位、知识体系中的关键所在等,并不断发展此趋势,利用措施弥补数据的不足和数据质量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采取现代统计学分析法,实现统计学的独立发展,以此发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
四、结束语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过程中,要求以先进的数据信息技术作为数据支持,还需要强大的数据库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先进技术和统计学专家的紧密配合,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仍然要保留并继承优化管理、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并将其视为市场经济下的宏观管理理念。
参考文献
[1]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经济理论与经济[J].电气应用,2013,05(16):118-119
[2]邓颖洁.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问题及对我国政府统计发展的作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06(08):77-80
[3]杨永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05(08):150-152
2011统计工作要点 篇3
统计工作要点
2011年全区计划统计工作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和省、市《实施意见》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全局工作大局,突出重点,创新工作思路,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检查抽查力度,促进统计工作质量的全面提高。区人口计生局将组织开展针对统计数据准确率、生育手续办理审批及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工作的专项检查。在工作中严肃政策,严格标准,严密程序;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进一步规范人口计生统计基础工作。根据市人口计生委的安排部署,在全区开展“阳光统计”行动和“人口计生统计数据质量信得过”活动。
按照省人口计生委制定的条件标准开展争创“人口计生统计数据质量信得过乡(镇)街活动”。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管理与决策水平。巩固人口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完善《辽宁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各级人口计生主要业务功能的开发应用;实施人口个案信息动态更新,做好信息变更;建好用好全员人口个案信息数据库。1
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变更率达到100%以上,综合统计准确率达到100%以上。
探索人口计生网上咨询、网上服务、网上审批。
推动全员人口信息与相关部门人口信息对等交流共享。结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和《辽宁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内容,组织开展人口数据分析、人口发展论证等研讨活动。
四、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加强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直通车发放工作管理。强化监督力度,查找问题认真整改,防患未然。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奖励扶助对象资格确认准确无误,资金发放及时到户。
六、进一步做好生育手续办理审批工作。要经常开展相关质量抽查,严密程序,堵塞漏洞,不超过办理时限,确保生育手续办理准确无误、便民利民。
七、开展多种形式的统计业务培训。重点培训村(社区)和计生中心户统计人员,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双塔区计生局
统计局年度工作要点 篇4
六个创新”要求,积极顺应“大数据”时代、努力构建“大统计”格局、全面完善“大服务”体系,在加速推进经济普查、力保“圆满完成”上有新业绩,在加强统计监测分析、力求“精品服务”上有新成就,在加快现代化服务型统计建设、力促“三个面向”上有新突破,在加固统计规范化建设、力推“六位一体”上有新提升,进一步增强数据质量的保障力、统计要求的执行力、改革发展的创新力、推动工作的凝聚力和政府统计的公信力,确保苏州统计调查工作走在行业前列,为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三区三城”建设提供统计保障,为谱写“中国梦”的苏州篇章作出新的贡献。
**年苏州统计调查要突出四个“紧紧围绕”,着力抓好17项重点工作:
一、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主基调,有效提高统计服务发展的精准度和满意度。
要进一步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会马建堂局长关于《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有关统计工作重要论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扎实有力统计保障》重要撰文,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稳中求进主基调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等发展导向,紧跟发展大局谋事、紧扣工作布局干事,切实提高统计服务发展的精准度和满意度。
1.强化统计监测服务。围绕“深化改革创新、坚持稳增快转、优化生态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的工作重点,加强对全市各项发展目标任务的统计监测,重点做好省“八项工程”、基本现代化、民生幸福“六大体系”、经济运行等监测工作。着力推进“八项工程”监测向各市(区)延伸,形成市(区)、部门综合联动的监测体系;着力推进转型升级监测,探索建立经济发展质量监测体系;着力推进经济预警监测指标体系建设,在现有进度数据基础上,丰富完善专业数据、部门数据,拓展监测数据资料来源,增加单月监测数据、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项目数据指标台账。
2.强化统计分析服务。坚持分析与业务并重原则,实现统计“出数据”和“出分析”同步,进一步强化统计数据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充分发挥统计“智囊团”、“参谋部”功效;坚持关注大事与走访调研并举原则,做到认清大形势与把握小环境相统一,宏观视野与微观视角相结合,从而提高分析写作把握发展难点、洞察数据亮点、领会决策观点、关注社会热点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教育培训与实践指导相结合,通过举办专家分析讲堂、建立“中心课题组”、分析论坛展示评优等活动,实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循环提升,营造互学互评、互鉴互促的分析写作氛围,全面提高统计人“用数据说话”的本领,从而催生一批集“选题准、分析透、问题明、建议实”为一体的趋势性、规律性、研判性、结构性分析精品,提高为党政决策和社会各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强化统计调查服务。要注重发挥统计调查工作在群众与政府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决策调控与管理服务间的信息参谋作用,在推进现代化服务型统计建设方面的抓手作用,坚持以多元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构建广视角、多层次、宽领域的立体式统计调查服务体系,积极探索运作市场化、队伍社会化、技术网络化、手段现代化的统计调查新模式。**年要按照全国、全省统一部署安排,结合苏州工作实际,重点做好我市第二次全国企业创新调查,突出做优组织工作满意度、作风效能大家评等品牌化项目,深入做强党政、部门委托的各类调查项目,着力提升统计调查在紧急性需求中的快速反应力、专向性工作中的直接上报力、趋势性调查中的整体代表力、问题性探究中的敏锐洞察力和建言性意见中的决策参考力,整体提升“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统计调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强化专项资料服务。要进一步完善《苏州统计年鉴》、《苏州统计月报》、《市情市力》、《年度统计公报》资料内容,根据服务需求,增加反映新兴产业、环境监测、增列反映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结构指标数据,重点监测统计指标数据等;要进一步完善“统计分析”、“信息快讯”、“调研专报”三大内部统计资料平台,按照“短平快”和“高精尖”相结合的原则,创优各板块资料特色风格,提高领导决策参阅的转化率和批示率;要进一步优化市重大会议、重要文件、重点工作的统计服务,充分彰显统计综合管理地位和作用。
二、紧紧围绕查准查清查实数,不断增强做好经普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按照经济普查方案要求,**年经普任务更为
繁重,涉及正式登记、数据处理与评估、资料开发等核心环节。为此,各级普查机构要紧紧围绕查准总量、查清结构、查实单位的要求,做到圆满完成的目标再坚定,连续作战的干劲再提振,加速推进的力度再强化,切实增强做好经普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摸清苏州家底,取得管用、实用、好用的经普成果,为全面深化改革、促进转型升级、推动苏州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5.一鼓作气抓好正式登记。**年1月1日,经济普查进入正式登记,这是普查工作的核心,也是普查工作中最为关键、难度最大的一场战役,直接决定着整个普查工作的成败。全市各级普查机构要按照“攻坚一个月、决战一季度”的要求,全力以赴、克难奋进,进一步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争取最大的行政推力,主要领导要靠前指挥,深入一线督查指导工作,各级普查机构和普查员要全身心投入,充分利用清查库信息,开展“地毯式”、“拉网式”登记,做到“找全找遍、防丢防漏、应统尽统”,围绕提高普查对象登记率、数据填报准确率,重点抓好单位核查比对、数据审核把控、制度责任落实工作,有序推进“四上”单位联网直报、“四下”单位PDA采集和个体户抽样调查工作,确保我市经济普查优质高效、圆满成功。
6.一以贯之抓好宣传动员。经普登记工作具有全面性、广泛性和不可逆性,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让普查“两员”深入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职责要求实施普查,让广大普查对象清楚地知道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接受普查,对于净化普查数据采集源头、确保登记一次成功具有重要作用。各级普查机构要结合各自宣传工作优势,聚智聚力、联合联动,在单位核查阶段成功掀起第一轮宣传高潮,社会知晓率明显提升的基础上,以提高社会理解度、入户配合度、填报真实度为要求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切实掀起第二轮宣传高潮。要重点强化对《统计法》、《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等内容的宣传,增强调查对象“失实填报即违法”的后果意识,并通过人性化引导与违法案件曝光相结合,确保调查对象按时如实填报普查数据。
7.一着不让抓好数据质量。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将抓数据质量融入普查每个环节,贯穿普查整个过程。一方面,要凝聚各级普查机构、广大普查人员及成员部门工作合力,强化审核严查数据差错,从细规范数据审核处理流程,建立健全“初审、互审、复审、会审、联审”相关制度,开展多轮次、有分合、有重点的数据审核工作,做到差错早发现、措施早研究、问题早解决;另一方面,要以“简便程序、规范管理、注重实效”为原则,建立经济普查定期督查、逐级巡查、联合检查制度,强化目标责任制、分工负责制、限时办结制、问题追究制对经普工作的保障力。领导同志要勇挑重担,深入基层,指导工作,及时掌握普查过程中的新情况、新苗头,认真研究,加强协调,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8.一刻不松抓好资料开发。数据发布和资料开发是经济普查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经济普查成果的最终体现。要进一步增强资料开发“工作主体”、“普查整体”、“成果载体”的意识,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分工、重点攻关”的基本原则,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进行普查资料开发。要树立第一时间观念,强化经济普查快速汇总工作,及时提供快汇数据简编供党政领导内部参阅;要按照逐级发布规定,按时向社会发布“苏州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并配套开展数据解读;要抓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联合部门、高校及社会科研机构,开展专题性、深度性分析研究,努力开发出一批有价值、有特色的经普成果。
三、紧紧围绕创新创优创业绩,着力建设统计改革先行区和示范区。
**年是统计事业迈向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的开局年,也是“全省统计改革创新年”,苏州要以建设统计改革“先行区”、“示范区”、“样板区”为目标,增强探索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抢占意识,围绕加快改革步伐、提升现代能力、转变统计职能等角度,加强“大数据”研究、“大统计”架构、“大服务”建设,切实深入到统计科学的前沿阵地,全面把握住统计事业的时代要求,创造性开辟统计发展的新路经。
9.着力推进“四大工程”建设。要充分认识推进统计“四大工程”建设,对于实践“大数据”收集、整合、存储、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化基本单位名录库的基础性地位,坚持“先进库、再有数”和“不进库、不出数”的原则,充分借助经济普查数据库、部门单位资源库,加强比对核查,做好名录库即时更新维护;进一步强化“企业一套表”制度核心地位,严格按照工作方案和制度方法的要求,加强工作部署和措施落实,逐步将投资统计、服务业“规下”单位统计、工业生产者价格调查及其他重点抽样调查、专项调查等纳入“一套表”联网直报平台,不断拓展联网直报应用范围,为2015年实现“三个全部”(所有由调查对象填报的调查全部通过互联网直接向国家数据中心报送,所有现场调查全部由调查员手持电子终端现场采集数据并通过网络直报国家数据中心,全部国家统计调查均在统一软件平台处理数据。)目标奠定扎实基础;进一步强化联网直报平台的支撑性地位,加强“一套表”联网直报程序的定期业务督导,有针对性地对相关企业上门辅导,并强化对新增单位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按照“功能完善、方便使用、标准统一、友好兼容”的总体要求,结合工作实际需求,注重基层一线的意见反馈,就进一步完善联网直报程序功能提出合理化、实用性建议。
10.着力推进重点领域统计改革。要按照全国、全省统一部署要求,结合苏州工作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统计方法制度改革。认真研究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修订内容,进一步增强核算工作与相关专业的联动性,建立健全数据收集渠道和相应的调查制度;认真研究投资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密切关注国家制度改革试点成果,进一步夯实基础,推进方法技术创新;深化服务业统计改革,依托“经普库”核实“规上”、“规下”、贸易抽样调查单位情况,完善全市服务业统计直报网络;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建立文化产业网报单位平台,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统计方法;推进节能减排统计改革与创新,完善基础指标体系,加强重点课题研究,推进集能源、资源、环境、温室气体排放“四位一体”的能源统计改革。探索法人单位劳动工资统计方法制度改革,采取全面调查和抽查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实现法人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全覆盖;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工作,牢固树立“四个一体化”理念,进一步提高记账数据质量,加强数据挖掘和分析解读,及时反映影响居民收入的趋势性、苗头性、突发性问题;着力完善价格调查工作,在手持采价设备使用、基础工作管理、数据质量审核、服务水平提优等方面做得更扎实、更细致。
11.着力推进统计电子台账工程。要充分认识实施统计电子台账工程,在顺应以“四大工程”为核心的改革新形势、践行以“三个提高”为目标的发展新要求、巩固以“六位一体”为对象的规范化建设新优势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以“系统化规划、项目化管理、规范化实施、行政化推动”为总体设计思路,以“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服务性”为原则,以创立、创新、创优为目标,以强化数据质量审核方法研究、探索、应用、推广为路经,集智聚力、务实先行,进一步深化完善现行专业统计电子台账,逐步推进苏州统计电子台账向专业多类化、功能多元化、保障系统化、技术网络化方向发展,最终将电子台账建立为与统计改革形势相配套的、与业务工作要求相衔接的、与基层服务需求相满足的,方法较为先进、制度较为规范、应用较为成熟的新型统计电子台账。
12.着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是“大数据”时代的显著特征,也是实现统计数据库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加强云计算、移动计算等新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切实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提升数据在采集、审核、汇总、上报、安全等方面的电子化、科学化、智能化水平,着力开发建立与现代化统计工作流程相配套的数据采集系统、电子台账系统、数据存储系统、监测分析系统、专题经济指标预测系统、数据实时共享系统、移动统计应用系统等,进一步变革统计生产方法,为大数据资源的质量控制、数据共享和开发利用做好准备,努力加快统计现代化步伐。
四、紧紧围绕提能提质提形象,切实增强统计工作凝聚力和战斗力。
近年来,统计调查工作呈现需求增多、要求提高、任务加重的趋势,因此,提高统计能力、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成为了统计建设主题主线。全市统计部门要以积极主动姿态迎接挑战、以紧迫责任意识抢抓机遇,切实加强自身统计建设,充分履行统计调查职能,切实增强新时期统计工作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13.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重大战略部署义不容辞的责任使命,作为统计系统坚持求真务实、反对弄虚作假、进一步从思想上、行动上保障统计数据质量的难得机遇,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建设“三宽四有”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鲜明导向,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着力解决贯彻群众路线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以党风廉政、作风效能建设新成效提升统计行风建设新水平,加快建设以“面向统计用户、面向统计基层、面向统计调查对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服务型统计,着力提高新时期统计能力、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不断推进统计改革创新、规范统一和公开透明。
14.统计规范化建设再实化。要以**年“苏州统计规范化建设成果巩固年”为主题,坚持“六位一体”的建设体系不改变,坚持“整体推进”的实施力度不放松,坚持“提档升级”的工作要求不降低,坚持“争创示范”的创建目标不动摇。局队继续以文明机关、星级处室创建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数据质量审核管理体系,提高统计规范化水平;县局在今年实现全省规范化建设“满堂红”基础上,对照省级先进示范要求补缺、补短、补软,实现规范化建设的再优化;镇级统计机构进一步扩大全省先进示范点规模,巩固全省领先地位;村级符合统计规范化建设要求的覆盖面达100%;部门规范化建设在**年18部门开展基础上,逐步推广辐射,努力实现全覆盖;企业规范化建设要进一步提档升级、提标扩面,确保省级示范单位比例有明显上升。同时,健全完善覆盖各领域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和发展苏州统计规范化建设创新、创优、创先成果。
15.统计宣传教育再深化。要坚持统计宣传与统计教育双促进,推进统计普法和统计执法双结合,实现统计内部环境和统计外部环境双优化。在方法上,要敏锐聆听统计呼声,高度关注统计舆情,找准媒体聚焦点、社会关注点、公众热议点,从而提高统计宣传预见性、针对性和主动性;在手段上,要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突出强化与新闻媒体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借助大众媒体为主阵地,提高统计宣传的影响力;在内容上,要以普法宣传、改革宣传、重大事件宣传、主题日宣传、正面宣传等为重点,适当结合警示性法制教育,充分发挥统计宣传普及知识、引领舆情、解疑释惑、重塑法威等功效。
16.部门统计管理再强化。随着统计改革的不断深入,统计监测范围的日益扩大,部门统计的支撑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要以部门统计规范化建设为抓手,突出强化对部门统计业务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切实按照市政府及政府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规范部门综合监测评价工作的通知》、《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监测考核指标部门分工目录》等系列规范性文件要求,加强统计数据报送的规范化、责任化,严申部门同口径数据报送的统一性、准确性,执行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制、备案制,努力构建起“责任明确、规范统一、高效顺畅、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统计工作新体系。
2010年全省统计工作要点 篇5
2010年全省统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国家统计局的工作部署,着力提高统计能力、统计数据质量、统计公信力,全面优化统计服务,深入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不断加强统计建设,努力开创统计工作新局面,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作出新贡献。
一、紧紧围绕统计数据质量,着力开展各项统计调查
1、全面做好年定报工作。以“明确任务、健全制度、周密部署、加强指导、严格把关”为要求,认真贯彻江苏省2009年统计年报和2010年定期统计报表制度,全面做好各项年定报工作,高质量完成国家统计局和省委、省政府布置的各项统计调查任务,确保统计数据准确客观地反映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水平。
2、重点抓好人口普查工作。坚持科学普查、依法普查,把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作为全年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扎实做好人口普查前期的计划拟定、机构组建、人员选调、经费落实、宣传动员、工作试点、区划绘图与地址编码、业务培训、资料收集、调查摸底、数据处理准备、物资筹措等各项工作,为普查登记做好各项准备;认真组织实施登记与复查、质量抽查以及普查数据审核、编码、录入、汇总、上报等工作,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靠;切实做好普查数据处理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3、认真开展R&D资源清查工作。按照“统一方案、分头实施”的组织领导方式,加强与发展改革、科技、教育、国防科工等部门的沟通协作,扎实开展R&D资源清查登记阶段各项工作,严格做好清查数据的采集、录入、处理和汇总工作,并积极通过事后质量抽查和综合分析评估的方式提高清查数据质量,及时发布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积极组织清查资料的开发应用。
4、努力做好经济普查后续工作。编印《江苏省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汇编》,向社会公布经济普查主要结果;切实搞好经济普查资料的综合利用,形成一批时效强、篇幅短、重点突出的专题分析成果和内容全面、分析深入、剖析透彻的课题研究成果;积极做好名录库维护更新工作,使全省基本单位名录库更全面、更准确、更加方便使用,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开展抽样调查等提供基础保障。依据普查资料对GDP等历史数据进行修订。
5、继续加强服务业和能源统计工作。进一步推进服务业统计由系统内向全行业转变,推动省级部门服务业统计尤其是重点行业、重点部门向省辖市延伸;进一步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热点问题研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省级部门服务业统计考核机制,并研究和建立省辖市服务业统计工作考核办法。继续加大能源统计整体能力建设力度,全面组织实施GDP能耗“三体系”方案,客观反映我省能源消费情况,加大能源经济的预警监测工作力度,为全省节能工作提供优质的统计服务。
6、切实完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以加强数据的趋势性、匹配性、结构性、支撑性为抓手,依法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及时核实修正各种高估或低估的数据,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涵盖统计设计和数据采集、审核、传输、处理、管理、评估、发布全过程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使统计部门对各项重要统计数据能说得清、说得透、说得准,确保数据质量能经得起检验、经得起质疑。
二、始终立足科学发展大局,着力实施各项统计监测
7、加强经济预警动态监测。继续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及时收集上报各项反映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和趋势的统计数据资料;在坚持统计科学性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经济预警监测分析报告的质量,既归纳数据反映的经济运行特点,又透视数据所反映的经济发展规律,既反映数据变化的总量状况,又透析导致数据变化的构成因素,既反馈经济的过去走势,也重视预测经济的未来趋势,及时全面地向省委省政府提供经济决策的相关咨询建议。
8、加强科学发展评价考核。认真做好2009年度全省及各地科学发展进程评价考核工作;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完善资料收集工作,保证原始考核评价指标数据的统计质量,确保民意调查顺利进行,切实维护考核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权威性,更好地发挥评价考核体系在推动江苏科学发展进程中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
9、加强全面小康建设监测。按照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要求,严格执行全面小康报表制度,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审核、加工、管理和公布全流程的规范化、制度化,保证各项全面小康指标数据质量;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规范全面小康进程监测及达标认定工作程序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及达标认定工作;按照《关于进一步规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宣传工作的通知》要求,正确把握小康创建宣传的方式方法,切实维护小康建设群众满意度调查的严肃性;认真做好 2010年全面小康达标省辖市、县(市、区)的调研指导,及时进行监测并发布全省及省辖市、县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报告。
10、加强其他各项监测工作。认真做好社会发展评价、文化产业监测、生态省建设监测、节能减排监测等各项重要考核监测工作。
11、加强社情民意调查工作。高质量完成全面小康建设百姓认可度和科学发展成果群众满意度调查;积极围绕领导、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开展新农村建设百姓认知度、百姓个人生活感受、政务公开满意度、百姓眼中的诚信江苏、居民消费倾向等调查工作,探索建立相关主观评价指标体系;努力拓宽合作渠道,完成各类公益性委托调查,发挥民意调查在政绩考核中的独特作用;积极推动市县民意调查的开展,支持各地建立民调机构和CATI系统,出台《江苏省统计系统社情民意调查热线12340管理规定》,为各地使用12340热线创造条件。
三、不断提升统计研究分析能力,着力打造统计服务精品
12、创新统计分析方法。进一步完善经济形势分析,开展多形式、多主题的经济形势座谈活动,认真分析和反映数据背后隐藏的各种情况,并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进一步创新统计分析方法,提高时效性分析,突出“快”;注重趋势性分析,突出“准”,关注匹配性分析,突出“衡”;重视结构性分析,突出“稳”;改进可比性分析,突出“新”,并始终以主题鲜明、结构清晰、分析透彻、观点新颖、文字简明为要求,切实打造一批统计分析精品,更好地服务于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与指导工作的需要。
13、加大信息报送力度。在提供及时准确的进度性统计信息产品的同时,拓宽信息内容涵盖范围,积极围绕各级领导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加强调研,及时搜集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以科学的方法、准确的数据、生动的事例来撰写信息内容、提升信息质量,及时报送的有深度、有见地、能发挥作用的信息产品,力争信息工作继续走在地方各部门和全国各省市的前列。
14、扩大统计宣传影响。加强统计工作的宣传,使社会公众全面了解统计调查的方法、数据生产的过程,从而理解统计部门、支持统计工作、配合统计调查。加强对统计数据的解读,使社会公众能全面了解统计数据本身所具备的趋势性、匹配性、结构性和支撑性,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可信度和公信力。加强经济形势的研读,使社会公众能正确了解数据背后蕴含的经济含义。及时编辑《统计年鉴》等各类统计出版物,积极改善统计信息咨询服务的条件、质量和水平,使统计成果更大范围地惠及社会公众。
四、深入推进统计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升统计发展能力
15、进一步推进以市县为总体的抽样调查体系。以省地方统计调查局为省统计局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健全统计制度方法做好科学发展评价工作的实施办法》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建立以市县为总体的抽样调查工作体系,直接向市县统计局部署、检查有关工作。以各省辖市、县(市、区)统计局为具体承担《实施办法》所要求的抽样调查任务的责任主体,根据省地方统计调查局的统一部署,逐级抓好《实施办法》的贯彻落实,严格执行市县主要农产品产量抽样调查制度、市县畜牧业抽样调查制度、市县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制度、市县城镇住户抽样调查制度、省辖市部分服务业行业抽样调查制度、限额以下批零住餐业月度抽样调查工作,以及以市为总体规下工业抽样调查制度,并加强对调查对象贯彻执行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完成农产品产量、农村住户、城镇住户调查样本轮换工作。
16、进一步深化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根据国家统一核算地区生产总值的方案,改进地区生产总值审核与评估办法,统一地区分行业增加值核算方法。做好国家企业“一套表”在江苏的试点工作。积极推进贸易统计改革,改革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核心的贸易统计调查体系,加快建立以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销售额(营业额)等为主的行业统计调查体系;严格执行新的城乡划分标准和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全面报表统计范围,按照规定调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将全面报表统计范围扩大到统计上达到规模标准的个体户。建立重点商品购销存统计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限额以下单位和个体户抽样调查。积极做好投资当月统计在我省的试点。
17、开展环比统计的试点和研究。针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以累计统计和同比统计为基础方法的各专业统计数据不能灵敏反映经济发展短期走势的问题,建立主要统计指标环比制度,为各级政府经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工业、贸易、投资等专业和GDP核算要在国家统计局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当期统计和环比统计的试点、研究,尽快建立具备可操作性的制度和方法。
18、加快建立新兴产业统计制度。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传感网等六大产业实现更大突破的指示精神,研究建立并实施《新兴产业统计报制度》,及时全面地反映全省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结构,更好地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进程。要加强研究,进一步明晰六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完善新兴产业统计的途径和制度方法,不断提高数据质量。
19、进一步加强部门统计工作。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在机构改革过程中整合统计资源、健全统计机构、完善相关统计制度和统计办法,做到在机构改革中部门统计力量不减弱、统计工作不间断、统计质量不下降。同时,以部门服务业统计联席会议制度为重要平台,不断建立起规范的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制度和部门间统计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切实提高部门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五、全面推进各项统计建设,着力强化统计发展保障
20、全面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新《统计法》,把弘扬依法统计、推进依法治统作为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强势推进。以宣传和贯彻新《统计法》及《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为主线,深化“法制工作全局化、全局工作法治化”理念,着力抓好《统计法》进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主体班次工作;结合人口普查和统计中心工作,强化法制宣传,再掀普法宣传热潮;认真做好统计“五五普法”考核验收及普法先进评选表彰活动,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的依法统计、配合统计、支持统计意识。结合全国统计执法大检查活动,进一步强化统计巡查、统计督查、统计监审“三位一体”执法检查体系建设,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继续推行统计法律事务告知及统计数据质量自查自纠制度。强化统计法制队伍建设,努力建立专门的统计执法机构。进一步加强法制培训,强化督促检查和考核评比,不断提高统计执法水平。
21、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对各地《省统计局2009年年报和2010年定报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提高基层贯彻统计制度方法的执行力,保证统计制度方法的科学性和统一性;认真贯彻实施《国家统计局<县级统计机构统计工作规范>和<县级统计机构考核评比办法>》,建立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检查制度;认真做好乡镇统计机构建设经验的推广工作,发挥先进乡镇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的规范化工作,夯实调查对象的统计业务基础,保证源头数据质量;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切实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22、快速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按照全省信息化建设规划要求,在年内全面完成全省县乡两级联网工作;着手开展全省统计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全省统计信息化建设持续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市县两级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协调机构,加强统计信息化岗位业务和管理培训,不断提高其管理和服务的水平;认真做好“企业一套表”试点软件的测试工作,为下一步正式运行积累经验;加快全省网上直报系统的应用推广,努力减轻基层负担,提高统计调查的质量和效率;继续推进全省各级数据库建设,强化统计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开发利用,开发面向社会公众的统计数据查询发布系统和统计数据无线查询系统,提升统计服务水平;加强统计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确保网络安全。
23、着力加强统计科研和学会工作。高质量完成《统计科学与实践》相关版面组稿工作;全面做好《江苏统计》编辑工作,增设人口普查、R&D资源清查等相关专栏,新推人口普查增刊,继续办好地区特刊;开展全省第11届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积极开展各项专题研讨活动和各专业委员会活动;努力搭建与高校的合作交流平台,积极创建统计科研基地;举办华东六省一市统计学会联席会议暨统计科学讨论会。
24、努力推进统计资料管理工作。按照新修订的《统计法》的有关要求,进一步落实和履行统计资料管理的职能;进一步完善统计资料管理办法,并制定与之配套的各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着力整合统计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广泛传播统计信息,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统计信息服务。
六、高度重视统计队伍建设,着力开创统计发展新局面
25、切实营造统计学习教育良好氛围。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专题学习讨论和党员箴言征集活动”,大力推进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机关党组织建设,规范和完善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办法,继续组织开展多层次、多主题、多形式的干部培训和学习教育,积极探索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机关党组织建设的方法途径。认真做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和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
26、切实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按照中纪委五次全会、省纪委六次全会的部署,发挥职能作用,努力做好对推动科学发展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统计服务与监督;认真学习贯彻《廉政准则》,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落实和完善人、财、物、数和行政执法等权力运行制约机制,努力推进统计调查、报告、监督权运行制约机制的建立,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快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着力提升制度执行力,努力构建具有江苏统计特色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依纪受理信访举报,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齐抓共管,确保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
统计法基本问题要点 篇6
目前, 企业要加强统计工作, 对以下几点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一、设立综合统计部门, 并使其职责明确, 充分发挥作用
各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 或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 明确其职能, 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综合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岗位应具有以下职能: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 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 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 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车间, 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 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并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二、把握数据的源头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基础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一个永恒主题。统计数据质量体现在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适用性等方面。保证统计数据质量, 必须从原始记录这个源头抓起。原始记录是统计基础工作的基础, 不得有半点虚假。要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数据的产生, 就必须保证原始信息采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上级要对报表进行抽查验证, 尤其要抽查统计口径、统计标准、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等。
三、依法统计是确保统计数据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对源头数据的控制, 重要的手段是依法统计。严格执行《统计法》与统计制度, 维护统计的严肃性, 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某些利益的驱动, 是诱发统计数字弄虚作假的根源。统计数据是统计信息的具体体现, 统计信息是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状况, 企业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 把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料整理好、分析好, 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利的帮助, 而失真的统计信息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依法统计, 保证统计数据真实性, 是统计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手段。
四、加强统计队伍建设, 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统计工作是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统计工作涉及的面较广, 这就要求统计工作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统计人员既要精通统计科学、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又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坚持原则, 尊重科学, 严谨求实, 遵守纪律, 忠诚统计, 不出假数。高素质的统计人员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 只有精通统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 才能更科学、更准确地对统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计算, 才能提供准确的数据, 写出符合实际的统计分析, 把全面的统计信息传递出去, 为领导决策提供最有力的依据。培养高素质的统计人员, 才能为统计数据的准确提供有效的保证。
五、大力推进统计改革和建设, 加强统计工作的关键
科学可行的统计调查方法制度, 是保证和提高统计数据准确性、及时性的关键。提高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必须大力推进统计改革和建设。统计改革的核心在于制度方法, 改革统计管理体制和统计制度方法, 建设和完善统计制度体系, 加快信息化建设, 才能使数据采集更具有科学性, 在调查方法和制度建设上要有创新的思维, 通过不断创新才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统计制度方法。
六、建立科学有效的统计数据质量监控系统
规范的统计内部数据质量自我评价和管理, 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一环。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系统, 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 逐步建立起网络环境下的统计质量监控模式, 定期对统计数据质量进行评价, 把统计调查误差、技术误差都纳入重点控制范围, 对统计数据的可靠程度和误差大小进行评价,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不断提高和改进统计数据质量, 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如果一个企业按照以上方法, 建立或完善了一套既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流程, 则对其企业管理具有以下作用:
1.能够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 也能够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
2.能够反映企业的规模, 也能够反映企业的结构。从规模上, 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等等。从结构上, 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等。
3.能够反映企业的发展速度, 也能够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在速度方面, 主要反映生产、服务投入的发展和增长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 可以用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
4.能够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特征, 也能够反映企业的一些质量特性。在数量方面, 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 则主要是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
5.能够反映本企业的情况, 又能够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
【统计法基本问题要点】推荐阅读:
中学教师基本信息统计09-22
统计学的基本特点05-10
社会统计学基本公式09-07
统计学基本概念和方法06-16
教育统计问题09-16
统计指数相关问题07-29
少先队基本情况统计表10-13
私营企业统计问题05-31
企业的经济统计问题08-26
我国统计教育问题探究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