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问题分析

2024-10-23

统计学问题分析(共8篇)

统计学问题分析 篇1

统计数据泄密问题受到严查。国家保密局、最高检24日通报,去年5月以来,我国国家宏观经济数据多次被泄露,已立案侦查6件6人。其中,国家统计局干部孙振、中国人民银行干部伍超明因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分别获刑5年、6年。

主力资金流分析(10/26)某些股割肉出逃肯定后悔突发暴涨很可能不期而至股民福音:套牢股票有救了!在中国经济实力日渐强大的今天,统计数据屡屡遭窃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我国宏观统计数据就曾多次被境外媒体精准“预测”,尤其是2008年到今年6月期间,路透社曾7次“猜中”中国月度CPI数据,堪称业内“章鱼哥”。国家机关公信力受挫、国家经济安全遭遇威胁、证券机构等寻租者获取不当得利、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受损„„当个体逐利冲动膨胀到一定程度之时,国家安危与法律道德难免被抛于脑后。

从孙振、伍超明二人的案件剖析,他们的泄密对象都是证券行业从业人员。这些寻租者的切身利益,与CPI等经济数据息息相关,若能提前获知数据、并据此先于同行做出相关交易,获利十分诱人。恰因此,寻租者会千方百计向相关要员示好,或举办讲座、或朋友宴请,并许以高额邀请费用。结果,那些尚未公之于众的核心数据信息,便在“不经意”间被传递了出去。

实际上,对于数据安全,我国有着一系列法规护航。保密法规定,所有公民都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任何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统计法也明确,“统计数据依法公布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泄露”。但遗憾的是,查办泄密案件时,存在发现难、取证难、立案难、处理难等问题,打击力度跟不上,犯罪成本较低。从完善法律监管的角度看,一些金融机构以贿赂方式获取统计数据,同样也应该以行贿罪论处,如此,才能够真正堵住宏观经济数据泄露的“利益缺口”。

其实,为防止数据泄露,国家统计局从今年7月开始,调整了统计数据发布方式,比如提前了发布时间、缩小了接触涉密数据的人员和范围。然而现实问题在于,国家核心经济数据的统计工作十分庞杂,包括初始数据采集、整合、误差调整、部门信息交换等诸多环节,涉及人员众多,这在客观上增加了保密监管的难度,也让泄密者心存侥幸。保护我国经济数据安全,强化工作人员教育、严格程序制度、事后法律惩戒,缺一不可。

对统计数据心存敬畏,才能让统计工作尽善尽美。此次高调通报泄露涉密经济数据案件查办情况,也在客观上凸显了统计数据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这提醒更多相关工作人员,不仅需要谨守法定职责,更需要以一种严谨履职的态度来保证数据的客观公正。官方统计的目的,是为后续政策决策服务,相关工作也应当摒弃闭门造车的思维,切实为经济发展服务。

统计领域“蛀虫”获刑,严肃了保密法规的落实。而堵住泄密的利益漏洞、完善保密的制度藩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统计数据的重要作用,全社会、尤其是相关人员对统计工作严肃性与重要性的认识还需提升。

统计学问题分析 篇2

统计学专业就业问题

1 统计学的应用相当广泛, 是工农业生产及科学管理的重要工具, 但是我国统计学的研究较晚, 时至今日, 开设统计学的高等院校也并不太多。而且对于统计学的理论方法的知道中, 只是来源于课本上的东西, 过分的强调理论知识, 单调的用统计学定理公式以及概念去引导学生。

2 公司倾向名校。随着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 更多的公司将招聘的目标盯在了 “211” “985”一类的名校上, 反而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不屑一顾, 相当大一部分毕业生反映, 正是学校的名气很大程度上加重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3 统计学的就业方向还十分单一, 而且企业管理的目标大都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只要用会计的方法就可以满足于公司的需求, 大多数公司并没有专门的统计部门, 因此就不需要专门的统计人员, 这样对于统计学的毕业生, 就业面就剩下了政府部门各级统计局、国调队工作, 或是去考研究生, 博士以去高校成为老师的方法, 就业渠道狭窄, 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了这样无奈的选择。

4 高校的教材都大同小异, 随着中国经济多元化的逐渐发展, 更需要高校提供更多的、更有效的统计学方法, 现有的教材已经满足不了这样的需求, 而且一般从事统计学的毕业生都首先要掌握各种统计信息, 需要相当的知识含量和良好的知识构架这些技能的获取大都来自课本, 现在的教材已经完全满足不了需求。

5 跟大部分专业一样, 统计学的毕业生也有自己的个人原因导致了就业渠道的狭窄

5.1就业的期望值过高, 定位不准确。

5.2自身综合素质不足

针对现在统计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要使得问题得以缓解, 就要采取一定有效的措施。需要国家, 高校, 企业, 大学生自身各个方面做出努力。

5. 2. 1 政府要加大就业政策的扶持力度, 发挥政策效应. 积极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 大力推进毕业生的自主创业。要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 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自主创业孵化基地, 组织创业实践。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要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等帮助和服务。

5. 2. 2 学校和政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 1)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 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和就业指导课, 在课程中安排创业教育内容; 开展职业规划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 提高学生创业理论实践水平。政府也应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 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 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 积极创业。[1]

( 2) 高校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大学生也可以说是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和其它产品一样, 高校对于培养大学生也存在着 “产销”是否对路、供求是否能平衡的问题。

( 3) 高校需要在向学生灌输一定专业知识的同时, 注重去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并多为学生提高实习或就业机会。现在大多数统计学毕业生对于课本的知识掌握得较好, 但大多缺少实践能力、协调能力及管理能力, 因此要追求高质量的工作就很难。“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 因而高校应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 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2]同时, 应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沟通渠道, 传递就业信息。

5. 2. 3 用人单位可以一定程度上调整用人的要求, 给新人一定的展现舞台, 只要有机会, 就会有竞争, 一旦有竞争机会就会促进个人工作发展, 促进就业。

5. 2. 4 统计学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对自身就业进行准确定位。在找工作前首先应该认清自己, 了解自己, 分析自己的专业、能力、水平等各个方面情况, 对自己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从实际出发, 切不要好高骛远。“同时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 要学会从实际出发, 树立 ‘先就业求生存, 后择业谋发展’的思想, 更加长远地谋划自己的就业之路。”[3]

相信通过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的多方面努力。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能有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 能够做到就业无忧, 前途光明。

摘要:统计学是应用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下面的二级学科, 与国民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并列。其中用到了大量的数学及其它学科的专业知识, 它的使用范围几乎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但是从研究生的报考受欢迎程度来看, 统计学并不受欢迎, 很多学校该专业的研究生都是调剂过来的。普遍来看, 统计学专业的就业面并不宽。

关键词:统计学专业,就业问题分析,方法对策

参考文献

[1][集美大学陈延童, 吴江秋, 陈畅, 张菊香.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海峡科学, 2008 (5) , 17.

[2]朱胜利.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和思考[J].文献资料, 2013 (6) , 602.

[3]李红梅.探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石油教育, 双月刊, 2006 (4) .

统计学问题分析 篇3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 教学手段 教学实践 学习主动性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1008)。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73-02

1.前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及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生物科学成为2l世纪最具有吸引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科门类之一。生物统计学是利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各种生命现象的学科。生物统计学不仅在传统生物学、医学和农林学中被广泛应用,而且现代的生物信息学、基因和蛋白质组学等均是建立在生物统计学基础上的,系统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同样离不开生物统计学的知识[1,2]。数理统计的基础思想为生物统计学提供了牢固的基石,生物科学试验调查和实验数据是生物统计学处理的对象,计算机为生物统计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在工作中,经常会有老师或研究生问到科研过程或实验结果处理时涉及的生物统计学问题。由此可见,生物统计学在科研和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经过几年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我们发现学生们并没有意识到统计学的重要性,多数只是应付性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需要深入的分析在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生物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多媒体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教学缺乏生动性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然而目前多媒体在课堂上主要以处理符号、文字、图形为主,而对基于大量运算才能输出的声音、影像、动画等信息,以及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功能的表现明显不足。

生物统计学的核心内容是一系列统计方法,涉及大量的公式、字母、符号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单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会出现单调、枯燥的现象,缺乏吸引力,学生们将产生视觉疲劳,注意力下降,影响学习效率。讲这些内容时,就不能只以传统板书和幻灯显示的形式进行讲述,要把用复杂数学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计算结果以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动画、3D影像,与学生交互式的操作等。利用相关的软件结合相应试题的解析,将会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讲课的生动性和学生们对讲授内容的接收效率,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2 教学实践环节较薄弱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生物统计学知识,并利用其解决实际问题[4,5]。然而,由于教学计划中课时数的限制,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要适时安排实践环节,使得理论与实践环节相结合,加强生物统计的实践技能训练和素质培训。

2.3 学生们缺乏学习主动性

生物统计学属于工具性课程,在科研的实验设计及数据处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数学生还未直接接触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对科研的概念比较模糊,没有直观认识,难以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统计分析方法,容易产生难学、不想学的思想。尽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次反复强调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学生们在学习阶段由于意识不到课程的重要性,因而其学习兴趣不够。只有少数认真的学生会课下看书,仔细完成课下作业,多数的学生采用“应付式”的学习方式。“应付式”的学生会不加思考的草草的交上作业本,更有甚者课上不听讲,课下不复习,严重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可能和人的“直接利益”思想相关。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活动就是为了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学生们有可能认为生物统计学对其的“直接利益”就是平时作业成绩和考试成绩,故他们采用被动式的学习态度。

2.4 教材内容缺乏学生参与的先验设计

目前国内大多教材的设计仍是以传统模式为主,首先介绍概念、方法,给出公式,再举例印证。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已经证明,传统的教材组织和课堂讲述过程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会感觉枯燥,认为上课听讲与课后自己看书的效果是一样的,因此在课堂上不会集中注意力,也不会主动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缺乏主动反馈、师生紧密融为一体的课堂氛围,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3.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我们不能使用传统的填鸭式和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不能使用强制的手段逼迫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探究采用合适的教改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改进教学课程体系,加强教学效果。学生起着主体的作用,必须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素质教育融合入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把考核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杜荣骞主编. 生物统计学(第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邵云,姜丽娜,李春喜. 《生物统计学》立体化教材建设实践与思考.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2, 35(1):84-86.

[3]丁建华. 《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 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19):171-175.

[4]周海廷,王丹,赵全等. 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体会.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8, (2):52—54.

[5]叶子弘,崔海峰,陈春,金园庭. 生物统计学课程“能力素质培训计划”的构建及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10):6268-6269.

作者简介:

统计学问题分析 篇4

我国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对各个地区发展情况的`正确认识,实现这一目的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各个地区进行量化考核.本文利用统计数据,选择绿色GDP统计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谱系聚类法对各个地区进行数值分类,得到了一些颇有意义的结论,开拓了一条研究社会叮持续发展量化考核问题的新途径.

作 者:张庆丰 王国富  作者单位:安阳工学院,455000 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913.9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主成分分析   谱系聚类法   量化考核  

统计学问题分析 篇5

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在应用统计学时,统计分析是其关键环节,资料性质分析、资料类型的判断、统计方法的选择等各个环节都应把握好,否则,其分析结果将是没有意义的。本文拟通过对社会科学实证研究论文中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出现的问题,从描述性分析、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方面进行解析。

一、描述性分析问题

在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中,一般首先要对社会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发现其内在的规律性,再选择进一步的分析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要对调查总体所有变量的有关数据做统计性描述,主要包括数据的频数分析、集中趋势分析、离散程度分析、分布形态以及一些基本的统计图形。

描述性统计分析虽然较为简单,但如果对某个事件或某种现象的描述不清楚或存在偏差,那么其后的所有分析都将值得怀疑,而描述的偏差可能会引起公众或学术界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误解,甚至误导政府决策。

1.均值的误用

均值是用于描述样本集中趋势的最常用指标,但应注意,对于正态或近似正态的对称分布样本,它是较好的指标,一般与离散趋势指标中的标准差一起描述数据资料(即形式);而对于偏态分布的样本,则常用中位数来描述集中趋势,一般与离散趋势指标中的四分位数间距一起描述数据资料(即形式),究其原因是均值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

对于两个分布完全不同的样本,可能会得到相同的均值,因此均值在某种程度上抹杀了样本内部的差异,而往往这种内部差异正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或应当引起人们注意的。为了弥补均值的这种缺陷,一般在报告均值的同时,也应该报告标准差,或用直方图或散点图的形式描述分布,以展示群体内部的差异。

2.绝对数的.误用

因为社会调查研究比较容易得到大容量的样本,所以对任何小概率事件,用绝对数报告都会出现较大的数字,单纯对绝对数的强调往往会产生误解。比较合理的方式一般是在报告某事件绝对数的同时,给出该事件的发生率或占研究样本的比例。

3.相对数的误用

相对数常用于描述定性资料的内部构成情况或相对比值或某现象的发生强度,一般有比与率两种形式。虽然比与率的计算形式是相同的,即两个绝对数之商乘以100%,但它们的含义是不同的。率用于反映某种事物或现象发生的强度,而比则用于反映部分与整体或某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之间的关系。当数据的比较基础相差悬殊,用绝对数表述没有可比性时,就要借助于相对数。

应用相对数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百分比与百分率的混用;当分母很小时,只计算百分比或百分率,而没有报告样本量;当比较两个或多个总体率时,没有考虑到各总体对应的内部构成情况是否一致,而直接比较等。

例如在报告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时,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流动人口犯罪率高于常住人口,其实是忽视了流动人口的年龄和性别构成与常住人口完全不同,且青年男性是犯罪率较高的人群,这样对两个不同群体的比较往往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二、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问题

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是指所观测的结果变量是定量的,而且希望考察定性的影响因素取不同水平时,定量观测结果的均值之间的差别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在统计学应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出现的误用也比较多。

正确选择定量资料统计分析方法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正确判断统计研究设计的类型;再是检验定量资料是否满足“独立性、正态性及方差齐性”的前提条件。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常犯的错误主要就是列联表的误判,从而错误的选用统计方法。

三、相关与回归分析问题

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常局限于统计描述,较难从数量角度对变量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研究;回归分析则是研究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可实现对自变量进行控制,对因变量进行预测,及对随机变化趋势进行适当修匀。

相关分析可用于对定类、定序、定距及定比等尺度的各类资料进行定量描述,但各类资料的计算公式是不同的,所以应用时,需要判明资料的类型;而回归分析则要根据因变量性质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回归分析方法,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因变量为连续型变量,具体的,当为非时间性的连续型变量时,可用线性回归分析、多项式回归分析、非线性回归分析等;当为时间变量时,可用COX半参数回归分析、指数分布回归分析及威布尔回归分析等;当为随时间变化的连续型变量时,则需要利用时间序列分析。二是因变量为离散型变量,需要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线性模型分析及多项Logit模型分析等。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应用时也经常出现一些错误:

1.没有结合问题的专业背景和实际意义,就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其结果有时可能是莫名奇妙的,可能出现所谓的虚假相关。

2.对于较简单的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不注意应用条件,盲目套用。一般地,Pearson相关分析要求两变量都是随机变量,且都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若不满足条件,应采用其它相关分析法,如Spearman相关分析等。而线性回归分析则要求因变量必须是随机变量,且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在回归分析前,先要进行统计检验,证实两变量的显著相关性,再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才有意义。

3.只求得相关系数或回归方程,而不进行参数假设检验就下统计分析结论。因为相关系数或回归方程都是由样本数据求得的,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必须通过其相关参数的假设检验来判定。

劳动统计主要问题解答 篇6

一、属性指标

1、单位登记注册类型改变为私营企业如何统计?

答:单位登记注册类型改变为私营企业后,仍应要求该企业按照地方统计部门要求报送相应的报表,在登记注册类型分组中放在“内资”中的“其他”项。

2、如何区分城镇集体单位和乡镇集体单位?

答:城镇集体单位和乡镇集体单位原则上按管理划分,即凡是县(区)级及以上主管部门的集体单位和城镇街道办的集体单位属于城镇集体经济类型单位的统计范围,凡是由各级乡镇企业管理局管理的乡镇企业,都不属于城镇集体单位的统计范围。

二、从业人员指标

1、其他从业人员范围有哪些?

答:各单位其他从业人员是指劳动统计制度规定不作在岗职工统计,但实际参加各单位生产或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兼职人员和第二职业者,以及聘用的外单位下岗职工。但不包括在各单位中工作并领取劳动报酬的在校学生。单位其他从业人员与在岗职工之和为该单位全部单位从业人员。

2、银行储蓄代办员、保险公司保险代办员及保险公司的保险营销员应如何统计?

答:根据国家统计局原人口与就业司和原劳动部综合计划与工资司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金融保险行业劳动统计工作的通知》(人口司函[1997]18号,金融保险单位雇用的专职代办员应由金融保险单位统计为单位从业人员,其分组放在“其他从业人员”中,发放的劳动报酬放在“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中。兼职人员可暂不统计。保险公司的保险营销员则无论兼职或专职都应作为其他从业人员统计。

3、自来水公司将埋水管、设施抢修工程,抄水表等工作,承包给社会上劳力,这一部分人员是否统计为职工? 答:不做职工统计。

4、农村乡、镇电管站使用的农电工是否统计为职工? 答:不做职工统计。

5、金融单位聘请的交换员,每月在单位工作几天,是否统计为职工? 答:不做职工统计。

6、农业技术学校、农科站(所)在农忙季节为本单位栽培、收割农作物而使用的乡村劳动力,是否统计为职工? 答:不做职工统计。

7、生产企业在商店租赁柜台后,又聘用了一部分劳动力当营业员,这些人如何统计? 答:不做职工统计。

8、放长假职工是否统计为下岗职工?

答:根据国务院《国有企业安置富余人员规定》国发(1993)第111号令的规定,企业可以对职工实行有限期的放假,这种放假(或称“放长假”)实际上是由企业经营状况等原因而实行的职工下岗,这些人应统计为“下岗职工”。但对于长期病、伤、产假人员是否统计为下岗,则应根据这些人员所在单位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统计为下岗职工。

9、效益差的医院职工到效益好的医院工作,双方都发给一定的工资,这一部分人员如何统计?

答:效益差的医院仍将这些人员计入职工,工资发多少就计算多少;效益好的医院应将这部分人员统计为其他从业人员,其工资计入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

10、大、中专、技校生毕业分配后,一时找不到工作而挂靠在单位,不发工资,这部分人员如何统计?

答:由挂靠单位统计为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11、一些企业实行轮流歇工,歇工期间发一定比例的工资,这些人是否应统计为下岗职工?

答:轮流歇工职工应按其统计调查时点上的实际就业状况进行统计。

12、企业“内退”人员怎样统计?

答:根据国务院《国有企业安置富余人员规定》国发(1993)第111 号令和劳动部《关于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办理职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问题有通知》劳部发(1994)259号文,企业对距退休年龄不到5年的职工,经本人申请、领导批准,可以办理退出工作岗位休养(简称“内退”)。职工在退出工作岗位休养期间,应统计为“内部退养职工”,发给的生活费统计为“内部退养职工生活费”。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办理了退休手续,则统计为退休人员。

13、职工借调到外单位应如何统计?

答:按照现行制度规定,职工借调到外单位应由支付工资的单位统计。从目前情况看,借出单位和借用单位都支付工资(奖金或补贴)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对于借调人借出单位仍统计为本单位职工,如仍发部分工资,统计在本单位的工资总额中;在借用单位统计为本单位的其他从业人员,借用单位所发的工资、奖金或补贴统计为“ 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

14、兼职人员应如何统计?

答:根据国家统计局国统办字[1998]120号文件《(关于印发1998年年报劳动统计新增指标解释及问题解答的通知》)中有关单位从业人员的定义,除在岗职工外,其余各类人员均应统计在“ 其他从业人员”中。兼职人员应由其档案关系所在的单位统计为在岗职工,其兼职单位统计为其他从业人员。如其档案关系在“人才交流中心”则其所在工作的单位都按其他从业人员统计。

15、建筑公司使用的农民工应如何统计?

答:建筑单位使用的农民工分为两种情况:(1)如果是由本单位直接组织生产并直接支付报酬的由本单位统计为在岗职工;(2)如果是使用的成建制的农民包工队,由包工队组织生产并直接支付报酬,本单位只对包工队按承包协议结算,则应由包工队(即其所属的独立核算单位)统计,本不再统计。

16、参军、吃劳保人员应如何统计?

答:参军的人员无论原单位是否仍发放生活费或补贴,都不再统计。长期病休人员(吃劳保人员)应作为“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人员”统计。

17、外地派驻本地机构人员及招用的本地人员应如何统计?

答:外地派驻本地的办事机构(如办事处、联络处),由派出地统计,但办事机构兴办的在当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法人单位应在本地统计。

18、使用劳务输出机构(公司)提供的劳务工,其人数和工资应由劳务输出方统计,还是由劳务使用方统计?

答:要看具体的用工方式,如果劳务工的使用方不直接支付劳务工的工资,而是向劳务输出方支付劳务费,再由劳务输出方向劳务工支付工资,按照“谁发工资谁统计”的原则,则应由劳务输出方统计其人数及工资;如果劳务工的使用方直接向劳务工支付工资,则应由劳务使用方进行统计。

三、劳动报酬指标

1、单位在节假日发放给职工的现金是否计入“工资总额”?

答: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职工工资总额的计算应以直接支付加职工(包括临时工,下同)的全部劳动报酬为依据。如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以及其他根据规定支付的工资,不论资金来源,不论是否计入成本,不论以何种形式支付,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节假日发放给职工的现金即“过节费”应纳入“工资总额”的统计范围。

2、交通费饭贴是否包含在工资统计范围内?

答:上下班交通费、饭贴包含在工资总额范围内。

3、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经营者工资如何统计?

答:试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经营者,其工资正常发放部分和年终结算后补发的部分都属劳动报酬性质,应计入工资统计。

4、讲课费如何统计?

答:劳动报酬和工资总额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因此,各单位发给本单位从业人员或在岗职工的讲课费均应统计为劳动报酬或工资总额。

5、单位为职工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储蓄性保险及其他各种商业性保险如何统计?

答:单位为职工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暂不做工资总额统计,其他各种商业性保险其性质为劳动报酬,因此应计入工资统计。

6、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代缴的养老统筹、失业保险、大病统筹、个人所得税、住房公积金等是否应计入工资?

答: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代缴的社会保险费、所得税、住房公积金以及其他各类扣款都应计入工资统计。

7、以下属单位的名义发放的现金或实物应如何统计?

答:以下属单位的名义给本单位职工发放的现金或实物,无论是否计入本单位财务帐目都应统计为本单位职工的工资。

8、以工会名义发放的现金和实物应如何统计?

答:以工会的名义发放的现金和实物,除现行制度规定不应计入工资的劳保福利费和劳动保护费项目外,都应计入工资统计。

9、一次性买断工龄所支付给职工的费用应如何统计?

答:一次性买断工龄所支付给职工的费用从性质上说属于保障性质而非劳动报酬性质,因此,不应统计为工资。

10、房改一次性补贴和按月发放的补贴是否应统计为工资?

答:由于各地房改政策不尽相同,应区别对待。如果该项补贴为专款专用应不作为工资统计。如由职工自行支配则应统计为工资。

11、“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人员”的生活费应如何统计?

答:无论资金来源只要是通过企业发放的,都应统计在生活费中。

12、一些补贴项目(如住房补贴、电话补贴、伙食补贴等)是否统计为工资总额?

答:(1)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房改补贴统计方法的通知》(统制字[1992]80号文),住房补贴或房改补贴均应统计在工资总额中。(2)电话补贴、伙食补贴待实际上是发给职工的岗位津贴或补贴,因此应计入工资总额。

13、误餐补贴与伙食补贴应如何划分?

答:误餐补贴是指对因公外出,需要在餐馆就餐的职工给予的补助,是属于差旅费性质的补贴,不计入工资总额。除此以外,各单位发给职工的伙食性补贴,不论以何种名义发放,不论经费来源,一律计入工资总额。

14、部分企业发给职工的保健津贴是否计入工资?

答:除对接触有毒物质、矽尘作业、放射线作业和潜水、沉箱作业、高温作业等五类工种所享受的由劳动保护费开支的保健食品待遇,不计入工资总额外,其余都计入工资总额。

劳动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1、单位代码:法人单位代码由八位无属性的数字和一位校验码组成。在填写时,要按照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上的代码填写。尚未领到法定代码或不属于法定代码赋码范围的单位,一律由各级统计部门从临时码段中赋予代码。

2、单位名称:指经有关部门批准正式使用的单位全称。所有单位均填写本项。企业的详细名称按工商部门登记的名称填写;行政、事业单位的详细名称按编制部门登记、批准的名称填写;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详细名称按民政部门登记、批准的名称填写。填写时要求使用规范化汉字全称,与单位公章所使用的名称完全一致。

凡经登记主管机关核准或批准,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的单位,要求填写一个法人单位名称,同时用括号注明其余的单位名称。

3、单位地址:指单位实际所处的详细地址。

4、行业类别:根据其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性质对各类单位进行的分类。主要业务活动(或主要产品),具体填写各单位的一至三种主要业务活动(或主要产品)名称,并按其重要程度或总产值所占比重,从大到小顺序排列。

行业代码,由所在地统计局根据各单位填写的主要业务活动(或主要产品名称),对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填写行业小类代码。

登记注册(或批准)情况:指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的机关(或批准成立的机关)名称、级别和登记注册号码。所有单位均填写本项。

5、登记注册类型:所有单位均填写本项。企业的登记注册类型,按其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类型填写。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的登记注册类型,按其主要经费来源和管理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比照《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与代码》确定。

6、控股情况:限全部企业法人填写本项。国有绝对控股:指在企业的全部资本中,国家资本(股本)所占的比例大于50%的企业。国有相对控股(含协议控制):指在企业的全部资本中,国家资本(股本)所占的比例虽未大于50%,但相对大于企业中的其他经济成分所占比例的企业(相对控制);或者虽不大于其他经济成分,但根据协议规定,由国家拥有实际控制权的企业(协议控制)。其他:指除以上两种情况以外的企业法人。

7、隶属关系:指本单位隶属于哪一级行政管理单位,按照国家标准《单位隶属关系代码》(GB/T12404-1997)分为:中央、省、市(地区)、县、街道、镇、乡、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和其他。所有法人单位均填写本项。

在填写隶属关系时,须注意以下几点:(1)中央与地方双重领导的单位,以领导为主的一方来划分中央属或地方属。

(2)乡改镇的原乡办企业(单位),如果还隶属于乡镇企业局管理,该企业(单位)的隶属关系仍应填“乡”。

(3)各级政府(中央、省、地、县、乡)、党委、人大、政协等机关的隶属关系填写本级。如:省政府的隶属关系填“省”

(4)无主管部门的单位、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办事机构所开办的第三产业等单位填“其他”。隶属于“中央”的单位兴办的集体企业,隶属关系也填“其他”。

8、执行会计制度类别:分为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事业会计制度、行政会计制度和其他四种情况。所有法人单位均填写本项。

企业会计制度:指执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施工企业会计制度、运输(交通)企业会计制度、运输(铁路)企业会计制度、运输(民用航空)企业会计制度、公路经营企业会计制度、邮电通信企业会计制度、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国有林场和苗圃会计制度、国有农牧渔良种场会计制度、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旅游、饮食服务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城市合作银行会计制度、保险公司会计制度、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对外经济合作企业会计制度等的企业(单位)。包括实行企业化管理、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指执行事业会计制度的各类事业单位。包括执行特殊行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如执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小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测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国家物资储备资金会计制度等)以及执行事业会计制度的社会团体;但不包括实行企业化管理、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指执行行政会计制度的单位。包括各类行政机关、政党机关及社会团体。但不包括执行事业会计制度的社会团体。

9、单位数

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文件规定,劳动统计原则上以填报基层年报表(I201-1表)的单位作为计算单位数的依据。

10、从业人员: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参加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包括:

(1)在岗职工;(2)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3)私营业主;(4)个体户主;(5)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6)乡镇企业从业人员;(7)农村从业人员;(8)其他从业人员(包括宗教职业者等)。

11、单位从业人员

各单位的从业人员是指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12、非全日制人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非全日制人员指以小时计酬为主,且其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从业人员。

13、在岗职工

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14、其他从业人员

各单位其他从业人员是指劳动统计制度规定不作职工统计,但实际参加各单位生产或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但不包括在各单位中工作并领取劳动报酬的在校学生。单位其他从业人员与在岗职工之和为该单位全部单位从业人员。

15、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指由于各种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包括下岗职工,内部退养职工,停薪留职人员,长期病、休假(六个月以上)人员。

16、平均人数 指报告期内每天拥有的人数和的平均数。

17、增加人数 指在报告期内,本单位招收、录用和调入的全部人员数。

18、从农村招收的人员 指从户口在农村的劳动力中招收参加工作的人员,包括来自农村的补充自然减员的人数。

19、从城镇招收的人员 指从城镇社会青年、失业人员中招收参加工作的人员,包括来自城镇的补充自然减员的人数,不包括来自城镇的其他人员。

20、录用的退伍军人 包括“录用的复员军人”和“录用的转业军人”。其中“录用的复员军人”是指从部队复员后,直接由单位录用的或由职业介绍所介绍的人员,包括参军前是职工或已办理了招工手续,服役期满后又回到原单位复工复职的人员。不包括复员回农村参加生产后,又被城镇单位招收录用的人员,这一部份人应计入“从农村招收的人员”人数中。而“录用的转业军人”是指退出现役,转到地方由国家分配到各类单位、由单位直接录用或由职业介绍所介绍而录用的部队转业军官和干部。

21、录用的大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 是指由高等院校、中等专科学校、技工学校毕业,直接由单位录用的人员。包括由学校推荐、本人自行联系工作单位或由职业介绍所介绍而录用的各类毕业生。

22、调入人员 指在报告期内由外单位调入的人员。包括成建制调入或兼并的单位的全部人员。

23、其他增加人员 指除上述几类人员以外本单位增加的人员。

24、减少人数

指在报告期内,离开本单位且不再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25、合同制职工终止或解除合同 指根据有关规定,单位与职工签订合同后,因正常或非正常原因,与单位终止或解除了劳动关系的合同制职工。

26、从业人员劳动报酬

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和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

27、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在岗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工资总额的计算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根据。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以及其他根据有关规定支付的工资,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工资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28、其他就业人员劳动报酬 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其他就业人员的全部劳动报酬。

29、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职工的生活费

指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在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期间从本单位领取的生活费用。

30、职工平均工资 指企业、事业、机关单位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它表明一定时期内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主要指标。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实际支付的全部职工工资总额 职工平均工资=————————————————————

报告期全部职工的平均人数

31、本单位使用的劳务派遣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工指直接与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并被劳务派遣单位派遣到用工单位工作,且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的人员。

32、本单位使用的劳务派遣工劳动报酬

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分析及控制方法 篇7

1.1 数据虚假。

这是最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 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数据质量问题。这类统计数据完全是虚构的杜撰的, 毫无事实根据。造成统计数据虚假的因素多种多样, 比如, 有意虚报, 瞒报统计数据资料, 指标制定不严密, 统计制度不完善, 不配套等。

1.2 拼凑的数据。

这种数据是把不同地点, 不同条件, 不同性质的数据在收集、加工、传递过程中, 人为地拼凑成同一时间、地点、条件和性质下的同一数据。这种东拼西凑的数据, 虽然分别有事实根据, 但是从整体上看数据是不符合事实的, 其性质与数据虚构相同。

1.3 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

这是由于对指标的理解不准确, 或者是因为指标含义模糊, 指标计算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 表现为收集整理的统计数据不是所要求的统计内容, 数据与指标原意出现走样, 面目全非。

1.4 数据的逻辑性错误。这是指统计资料的排列不合逻辑, 各个数据、项目之间相互矛盾。

1.5 数据的非同一性。

它是指同一个指标在不同时期的统计范围、口径、内容、方法、单位和价格上有差别而造成的数据的不可比性。

1.6 数据不完整。

这里指调查单位出现遗漏, 所列项目的资料没有搜集齐全, 不符合统计资料完整性的要求。数据不完整, 就不可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和正确认识现象总体特征, 最终也就难以对现象变化的规律性做出明确的判断, 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1.7 统计手段和统计分析落后。

目前许多企业统计工作仍处于手工状态, 很原始!即使采用计算机也仅仅是减少工作量去做一些汇总、指标计算, 并没真正引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做的统计分析也局限于事后分析, 即对统计数据进行单纯的讲解说明;不能利用网络技术实行信息共享等方式进行事前分析和预测。换句话说, “统计预测”这一职能根本没有发挥作用, 缺乏对信息的收集、综合和系统化。

此外, 常见的统计数据问题还有计算错误、笔误等。可见, 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既可能是来自于设计阶段, 也可能是来自于统计资料的整理阶段。

2 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2.1 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原则应当是全

过程的、全员参加的、以预防为主的数据质量控制。首先, 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每进行一步, 都要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检查、对已发生的差错及时进行纠正, 做到层层把关, 防止差错流入下一个工作环节, 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其次, 参加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人员应当是全面的。全体统计工作者都要树立数据质量意识, 各个主要的工作环节都要落实专人负责。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 是许多工作和许多统计工作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 牵涉到统计工作的所有部门和人员, 因此, 提高数据质量需要依靠所有统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决不是单纯靠某一个部门或少数人所能搞得好、抓得了的。只有人人关心数据质量, 大家都对数据质量高度负责, 产生优质的统计数据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因而, 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求把差错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 做到防检结合, 以防为主。这就要求有关人员在质量控制中具有超前意识, 抛弃那种出现了统计数据问题才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被动的局面。

实行全员性的质量控制, 就要把统计数据质量目标及其关键交给广大统计工作者, 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 使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质量标准, 做到合理分工、职责明确, 职责越明确, 数据质量控制就越有保证。

2.2 统计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首要环节, 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 首先决定于这个过程, 它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如果设计过程的工作质量不好, 就会给统计数据质量留下许多后遗症。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需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2.2.1 正确规定统计数据质量标准。

数据质量标准是指根据不同的统计目的对统计数据精度所提出的要求。满足统计目的精度的统计数据就是准确的, 高质量的统计数据。首先要作充分的调查, 系统地收集市场和用户对统计数据的反映和实际使用效果的情况;其次要分析研究过去统计数据的主要质量问题, 找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主攻方向;最后要进行反复论证, 考虑到统计工作中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

2.2.2 合理设计统计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

统计指标设计得是否合理, 也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之一。采用统计报表搜集资料, 首先要实行标准化管理, 制定的指标要符合统计制度的规定, 范围要全, 分组要准, 指标涵义的解释和计算方法要精确;其次要对统计报表的设计、颁发、填制、汇总的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2.3 资料整理鉴别阶段的质量控制。

统计资料整理鉴别阶段出现的差错是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重要方面。如果资料不准确, 就会影响结论的正确。因此, 要特别注意审查资料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要弄清楚统计指标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和时期时点。对于口径不一致或不完整的资料, 需要进行调整、补充;对于相互比较的资料, 必须要注意有无可比性;一旦发现数据有严重的质量问题, 应进行核实, 避免有质量问题的资料进入汇总处理阶段。总之, 对搜集到的资料, 经过鉴别推敲、核实审定、使之准确无误, 才能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到保证。

2.4 人为错误的质量控制

2.4.1 尽可能采用计算机处理统计资料, 同时提高统计分析水平。

计算机作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高科技产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运用计算机整理、汇总统计资料, 速度快、效果好, 其优越性是手工整理无可比拟的。现在国内大部分著名企业基本上实行网络化、全球化, 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世界先进行业信息, 采用科学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 进行横向、纵向对比, 找差距挖潜力, 努力赶超世界先进企业。要能够写出有一定深度的统计分析预测报告, 系统、全面、科学地去挖掘利用网络资源和从市场取得的第一手资料, 完善整个分析、预测手段方法和过程。但是, 也应重视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质量问题, 提高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关键在于提高录入数据的可靠性。

2.4.2 统计工作者本身应提高自身素质。

统计人员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没有跟上时代及时进行知识更新, 不善于统计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 写不出有一定深度关于本企业某一方面对决策层有参考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因此, 对统计人员应该加强培训工作, 企业内部应建立配套的培训机制, 对每一层次统计岗位实施针对性的培训, 必要时到企业外请有关专家学者授课, 或到相关先进单位进行考察学习, 做到取长补短。统计工作者本身也应该努力学习统计知识, 钻研业务, 不断提高统计业务素质和水平, 杜绝因业务不熟悉而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

2.4.3 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

目前, 上级部门下达计划和各类政绩考核对统计数据干扰不可低估。有些地方, 以是否完成计划和各类数据的高低作为考核地方政绩的依据, 导致很多下级部门所报的统计数据高于计划数或持平, 这并不是计划部门的计划多么精确合理, 而是说明某些统计对象或统计部门受某种利益的驱动而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当然, 数据不真实、不准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统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对统计数据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要求每一个统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认真对待每一个统计数据, 如实地反映情况。

摘要:近年来, 我国统计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经济结构复杂化, 利益主体多元化, 再加上体制转化过程中经济秩序混乱, 人为干扰增多, 因而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也就日益增大, 统计失实的潜在危险性也就日渐严重, 并将逐步暴露。对此, 要尽可能采用计算机处理统计资料, 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工参与, 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培训等, 以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 使我们的统计工作更好的地为现代社会经济服务。

房地产市场热点问题的统计分析 篇8

房地产行业一直是热门的企业,2003年,国务院发布了通知,明确指出房地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2年,国家发布了房地产的“国十条”。包括:遏制房价过高,实行严格的差别化住房贷款政策,严格限制各种目的的炒房和投机买房,调整住房的供应结构,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的监管,加大交易监管,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等。这影响了房地产业的市场,最近几年,我国经济持续走低,但是国家没有放松对房地产的监管。因此,房地产市场上有很多需要分析的问题。

一 房地产的现状。

房地产市场的分析分为区域性的房地产市场分析和专业的房地产市场分析。仔细的分为地区额经济分析,市场概况。经济分析包括地区的基本的经济趋势和地区基础的产业。市场概况分为分析地区的人口、政策、经济和法律。而本文知 识针对于房地产市场上热门的话题来进行统计分析。

二 房地产的热点问题

房地产的走势。关于房地产的走势,应该调查市场的销售的份额和房地产的投资份额。竣工的面积和售出的面积。大家都明白,如果市场的投资份额大于销售份额,证明供大于求,市场趋于饱和状态如果销售远远大于投资的份额,说明市场还有很大,房地产还有上升的空间。以北京为例,2013年1-11月,北京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16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其中,住宅完成投资1554.2亿元,同比增长6.1%;写字楼完成投资548亿元,增长40.6%;商业、非公益用房及其他完成投资1061.9亿元,增长1.3%。房地产开发投资中,建安工程投资为130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4%,占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为41.3%。

房地产市场供给情况,截至11月末,北京市商品房施工面积为13406.4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4.9%。其中,住宅施工面积为7257.3万平方米,下降1.4%;写字楼为1955.1万平方米,增长20.3%;商业、非公益用房及其他为4194万平方米,增长10.2%。2013年1-11月,北京市商品房新开工面积为3148.4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8.7%。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为1571.3万平方米,增长8%;写字楼为531.9万平方米,增长10.5%;商业、非公益用房及其他为1045.2万平方米,增长8.8%。

2013年1-11月,北京市商品房竣工面积为1691.4万平方米,增长11.4%。其中,住宅竣工面积为1083万平方米,增长6.1%;写字楼为174.9万平方米,增长46.6%;商业、非公益用房及其他为433.5万平方米,增长14.5%。

房地产市场销售情。2013年1-11月,北京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634.4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6.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为1176.3万平方米,下降0.2%;写字楼为270.2万平方米,增长40.8%;商业、非公益用房及其他为187.9万平方米,增长17%。

结合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市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土地开发面积都有增长,但是住宅方面没有增长,而写字楼却大幅度的增长,所以应该减少对于住宅的开发。

降价能否成为潮流。目前,有的地方出现了降价的趋势,有的人认为房价会价低,但是。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线城市的房价都不会下调。根据北京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的平均房价看,2013年3月房价是36497一平方米,4月是37302一平方米,5月是37786一平方米,6月是38104一平方米,7月是38212一平方米,8月是38771一平方米,9月是38938一平方米,10月是38928一平方米,11月是39211一平方米,12月是39293一平方米,2014年,1月是39517一平方米,2月是39542一平方米,3月是39651一平方米。结合以上数据,北京的房价虽然涨的缓慢,但是没有下降趋势。而整体上分析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第一,新型的城市化发展,对于住房有大量的需求,第二,随着生活的质量提高,人民的收入增加,对于住房要求会更多。第三,现在交通方便,异地工作的人很多。人民一般都会在两个城市各自购买一套房子。第四,中国人民的习俗,住房时必须有的,认为有房才有家。第 五,我国国民储蓄的很高,有多余的钱财,所以,短期内,房价不会下跌。

关于商品房市场调控。2013年,北京商品房销售价格上升,均价19974元一平方米,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九点九。这主要是因为住宅市场的严峻现状,带动了商品房的发展。以北京的朝阳区为例,2013年,朝阳区商品房价格40722元一平方米,同比百分之十九点八。主要是因为商品房供不应求,常年需求大。而国家的政策对于商品房是打算取消商品房的预售制度。国家是打算对于商品房市场进行调控,减少房地产的供求矛盾,而不是降低商品房的价格。而一些人产生了误会,认为商品房价格过高,影响民生,国家要强制降价。国家尽管要对于商品房进行调控,但是,第一,不是为了降低价格。第二,不是为了打压开发商。商品房尤其自己的属性,不能和保障房比较。

关于保障房问题。 2013年1-11月,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639.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5.9%。截至11月末,全市保障性住房施工面积为4718.4万平方米,下降0.6%;新开工面积为863.3万平方米,下降17%;竣工面积为614.5万平方米,增长20%。保障房是国家为了人民能以低价买房而进行的一项政策。保障房有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公住房。国家的保障房建设不应该数量太大,因为多数地区执行困难,只是面子工程,所以保障房的数量与一定比例。

三 建议

关注国家的政策。研究房地产企业,必须把房地产放在国家的大背景下,随时关注国家对于房地产的最新政策,从而根据国家的政策调整对策,例如:货币政策,税收的变化和国家关于保障性住房额建设。房地产相应的改变价格,住房的建设量等。

顺应市场的变化。房地产要对于市场上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从而调整施工的管理,工程的成本,房屋的售价和房屋的质量,使房地产企业获得利益。

我国房地产市场千变万化,国家的政策、人民的生活水平、经济的发展、土地的价格和人口的变化都影响房地产企业。作为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房地产要收集各种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对房地产的供求关系、项目情况和价格科学的分析,增加自身的发展。

上一篇:狐狸列那语文教案设计下一篇:护士进修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