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统计与分析

2024-05-17

论文统计与分析(共12篇)

论文统计与分析 篇1

新疆畜牧科学院作为一个科研单位, 客观认识自身的科研水平、科研能力、科研影响力, 明确哪一学科是本院的优势学科、具有哪些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等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清醒地认识自身的发展能力, 才能立足现实有目的、有方向地制定发展规划, 发挥优势, 弥补不足。本文对新疆畜牧科学院科研工作者在2009~2013年发表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客观评价新疆畜牧科学院的总体科研水平, 为管理部门确立重点科研方向、明确科研目标提供数据支撑, 为各研究所学科建设、科研队伍培养提供依据。

1 数据来源及检索方法

CNKI中国知网是国内功能最为齐全的电子文献全文数据库。文章以CNKI的中国引文数据库作为统计源, 以新疆畜牧科学院2009~2013年5年间发表论文数据为研究对象, 在中国引文数据库机构统计界面采用机构名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科学院”的全称、简称、曾用名作为检索方法, 匹配方式采用模糊方式, 分别采集了畜牧科学院及院属各研究所发文量、核心期刊发文量、被引量、下载量、作者发文排名、被引排名等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发文量统计分析

2.1 2009~2013年间新疆畜牧科学院总发文量及核心期刊发文量

衡量一个科研机构的科研生产能力是通过科研机构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成果以文字形式公布于众的总量, 即发文量, 它反映该单位或学科对世界学术交流量的贡献。对一个科研机构来说它的科研人员的研究实力和研究水平主要是通过核心期刊发文量这一指标来反映。核心期刊是指刊载与某一学科领域有关的信息较多且水平较高, 能够反映该学科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 受到该专业读者特别关注的那些期刊。科研单位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越多, 说明这个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的整体研究实力越强, 研究水平越高。

通过统计显示:新疆畜牧科学院2009~2013年5年间共发表论文799篇, 平均每年发文量是159篇, 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285篇, 占总发文量的36%, 5年间各年总发文量和核心期刊发文量变化不大, 说明近5年畜牧科学院科研生产水平维持在一个缓慢增长的状态。科研人员对世界学术交流的贡献居于较高水平, 但研究实力和研究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 见表1。

2.2 2009~2013年间院属各研究所总发文量及核心期刊发文量

从表2可以看出, 2009年-2013年新疆畜牧科学院院属各研究所以兽医研究所发文量最多为236篇, 其中核心期刊有93篇, 占总发文量的40%, 其次为畜牧研究所、草业研究所、饲料研究所和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虽然近5年发文量是37篇, 但核心期刊发文占总发文量的70%, 说明团队的整体研究实力比较强。科技信息研究所 (畜牧经济研究所) 虽然有一定的发文量, 但是没有一篇核心期刊的文章, 这与畜牧经济研究所刚刚成立, 学科队伍刚刚组建有关, 畜牧经济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今后的努力方向是队伍建设。

2.3 2009~2013年间新疆畜牧科学院作者发文统计分析

通过统计可以看出2009-2013年5年间年均发表论文5篇以上 (含5篇) 的有6人, 其中兽医研究所有5人, 占绝对优势;年均发表论文3篇以上 (含3篇) 的有37人, 其中兽医研究所有16人, 畜牧科学研究所有10人, 饲料研究所3人, 草业研究所有3人, 科技信息研究所有3人, 生物技术中心有2人, 可以说明兽医研究所在发文量上为全院作出的贡献首屈一指。见表3。

3 被引频次统计分析

3.1 2009~2013年间新疆畜牧科学院作者被引频次分析

作者被引频次是反映科研人员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和影响, 是评价作者在本学科学术影响和学术地位的重要依据。表4列出了2009~2013年新疆畜牧科学院作者被引频次排名前20位。其中兽医研究所有10人, 畜牧科学研究所有6人, 饲料研究所有3人, 生物技术中心有1人。被引频次最多的是兽医研究所的王治才老师, 被引频次为51次, 其次是兽医研究所的杨学云老师, 被引频次是47次, 第3位是饲料研究所的刘艳丰, 被引频次是46次。

3.2 2009~2013年间新疆畜牧科学院发表论文被引频次分析

一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越多, 表明该论文的研究内容得到了充分的传播与交流, 在同行中引起的反响较大, 受同行关注的程度较高。表5统计的是2009年-2013年畜牧科学院科研人员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被引频次排名前20的论文。其中畜牧所有6篇, 兽医所有5篇, 草业所有4篇, 饲料所2篇, 生物中心、质检中心、院机关各1篇。5年间被引频次超过10次的有2篇, 一篇是兽医所王登峰的《我国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现状及药敏检测方法探讨》一文, 被引频次是11, 还有一篇是饲料所刘艳丰的《新疆肉羊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一文, 被引频次也是11。科学评论索引认为, 阐述一种理论的论文, 如被他人引用达到50人次, 那么, 这种论文可作为所在学科经典论著, 如被他人引用达10人次, 那么这些论文的总学术价值相当于专著。5年间被引用10次以上说明这两篇文章在相关领域受到的关注度是很高的, 其学术价值可与专著媲美。

从表5显示, 近5年间新疆畜牧科学院发表的论文被引频次前20的主要刊登在《中国畜牧兽医》杂志的有5篇, 《草食家畜》杂志有3篇, 这说明在畜牧业领域, 这两个杂志被关注、被认可的程度较高, 也是该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杂志。

4 小结

(1) 2009~2013年5年间, 新疆畜牧科学院总发文量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但增长速度的幅度不大;

(2) 兽医研究所和畜牧研究所无论是发文总量、核心期刊发文量、发表论文被引频次、发文作者被引频次上都领先于其他研究所, 说明这两个研究所在团队的整体研究水平上比较高, 在学科发展上处于优势地位, 学科带头人实力和影响力比较强;草业研究所发文数量比较多, 论文被引频次也表现不俗, 但是在作者被引频次前20位中没有, 说明没有特别突出的学科带头人;生物技术研究中心虽然发文量不多, 这与这个研究所人员规模比较小有关, 可是核心期刊发文量的比例相当高, 达到70%, 这说明这个研究所研究实力和研究水平很高, 学科发展上具有绝对优势。

(3) 新疆畜牧科学院的弱势学科可以说是畜牧经济研究, 畜牧经济研究所因为刚刚成立, 学科建设只是起步阶段, 队伍建设任务重大, 虽然有一些发文量, 但核心期刊上没有, 今后畜牧经济研究将是畜牧科学院重点强化的学科, 在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上都要下大力气。

(4) 新疆畜牧科学院与国内其他农业、畜牧业科研院所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新疆是少数民族地区, 畜牧科学院有近一半是少数民族, 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都有自己语言, 因此很多民族科研工作者都是用本民族的语言发表文章, 这在CNKI的中国引文数据库中是查不到的, 因此在数据统计上不能涵盖所有的发表文章, 统计不到之处请理解。

参考文献

[1]张园, 康红梅, 张利.基于文献分析的新疆三所高校畜牧兽医学科发展现状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3 (3) :66-67.

[2]马桂莲, 张琴, 江洪涛.2000-2010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发表论文统计与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2 (4) :86-89.

[3]张玉霞, 王元忠.关于核心期刊现象的辩证思考—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主讨论[J].情报资料工作, 2005 (4) :25-26

论文统计与分析 篇2

本文作者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我国学者2001-2008年在唐代体育文化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了初步统计和分析,认为近年来我国唐代体育文化研究在研究主题、研究成果、研究水平及研究队伍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特色研究领域协作、重要研究成果发表、重大研究项目立项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作 者:张宝强 陈小龙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体育系,陕西,咸阳,712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9 “”(5) 分类号:G80 关键词:唐代体育文化   研究论文   发展情况  

★ 企业主流文化演讲稿

★ 乡镇年度文化体育工作总结

★ 日本文化 研究计划书

★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论文

★ 体育旅游文化缺失与补偿论文

★ 励志残疾人文化体育励志名言

★ 浅谈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 古越文化精神研究

★ 文化比较与社会时间

论文统计与分析 篇3

关键词 科技论文 ;SCI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分类号 S311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1.020

Abstract From the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which were cited by SCI-E (Science Citation Index-Expanded) with correspondent authors from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CATAS) during 2000-2014 were counted and analyzed. These papers are classified by annual publishing quantity, document types, publishing journal, impact factor, subject category, funding resources, citation times, average citation time and the most cited paper. Through this work, we clarify the SCI citation paper form CATAS during 2000-2014 and supply an objectively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evidenc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ubject development for this academy.

Keywords scientific publication ; SCI ;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CATAS)

1961年,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创建了著名的科技文献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这是国际公认的自然科学学术论文收录和引用的评价工具[1-3]。经过50多年的发展,SCI数据库不断完善,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大型数据库,同时也是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重要工具[4-5]。迄今,SCI不仅是一部重要的检索工具,而且也是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一项重要依据,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的重要评价体系,是评价一个国家、地区、科学研究机构、高校、期刊乃至一个研究人员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6]。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简称热科院)是农业部直属科研机构,专门从事热带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央级公益性科研单位。热科院拥有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农业部综合性重点实验室等9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平台。在主要热带作物如橡胶、木薯、香蕉等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部分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7]。本研究以SCI网络扩展版(SCI-E)为检索工具,采用文献计量学和统计学方法,对2000~2014年作者单位署名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被SCI-E收录的学术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为热带农业科学研究和制定科研发展决策提供一定依据。

1 研究方法

利用Web of Science平台,选择数据库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XPANDED)~1994年至今,采用检索策略为AD=(Chin* Acad* Trop* Agr* Sci* or CATAS)and AD=(China),选择时间跨度为2000~2014。检索日期为2015年7月13日,检索结果为1 139篇。本次检索结果包括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和合作者发表的单位署名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学术论文。

2 结果与分析

2.1 论文数量及被引频次统计

截止2015年7月13日,2000~2014年以来,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为作者单位,共被SCI收录1 139篇论文。这些论文包括研究性论文(Article)1 079篇,新闻条目(News Item)22篇,综述(Review)17篇,会议文摘(Meeting Abstract)9篇,会议论文(Proceedings Paper)4篇,其它形式论文(Letter,Correction,Editorial Material)12篇。其中,被引用论文832篇,占论文总数的73.05%,被引频次总计5 603次,去除自引被引频次总计4 752次,施引文献量总计4 569篇,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总计4 174篇,每篇论文平均引用次数4.62次,单篇被引次数最高为28次。

论文统计与分析 篇4

简易信息聚合(也叫聚合内容简称信息聚合,缩写为RSS) 是一种描述和同步网站内容的格式。RSS可以是以下三个解释的其中一个: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RDF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Site Summary;Rich Site Summary。但其实这三个解释都是指同一种Syndication的技术。RSS目前广泛用于网上新闻频道,blog和wiki,主要的版本有0.91, 1.0, 2.0。使用RSS订阅能更快地获取信息,网站提供RSS输出,有利于让用户获取网站内容的最新更新。网络用户可以在客户端借助于支持RSS的聚合工具软件,在不打开网站内容页面的情况下阅读支持RSS输出的网站内容[1]。

2文献数据来源分析

2.1检索词分析

利用中国知网CNKI(http://www.cnki.net/)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JFD)(http://acad.cnki.net/Kns55/brief/result.aspx?db Prefix=CJFQ)为数据来源,进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总库标准检索界面,图一为检索界面的截图。检索方式检索项为 “主题含图书馆并且包含RSS”或者“篇名含图书馆并且包含RSS”或者“摘要含图书馆并且包含RSS”期刊年限为“不限到2011年”,匹配方式均为模糊匹配,在所有的学科领域中进行检索,共检出330022条记录。

2.2统计方法

首先将检索结果以Note Express格式进行输出并导入Note-Express2.0软件中进行处理。通过对作者、年份、标题三个字段进行查重(其中3篇文献重复,其中1篇为作者、年份、标题、期刊、年、卷、期等数据均重复,是完全重复数据;另两条数据不完全重复,作者、年份、标题三个字段完全相同,发表在不同的期刊上。为了保持统计的完整性,仅剔出完全相同的一条数据, 得到301条有效记录。在对作者字段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301条记录中其中有两条无作者字段,通过进行原文查找发现这两篇均为期刊的简要消息介绍不属于期刊论文的范畴,定义为无效数据将它们从样本中剔除,最终得到209条完全符合要求的数据。借助Note Express和Excel统计工具,运用排序、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等功能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文献计量学的基本方法对所检出的论文进行分析。

3RSS技术在图书馆的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

3.1论文年代分布

从图1为2004-2011年间我国图书馆RSS研究的相关文献分布,经文献检索2004年前我国无图书馆关于RSS研究的期刊论文发表,2004年仅1篇相关期刊论文发表,2004到2009年期间该类文献数量呈现直线上升。年增长量为(2005,8),(2006, 17),(2007,11),(2008,11),(2009,19),(2010,-10),(2011,-3)。其中增长数量最大的为2009年,比2008增加19篇,2009年的发文量为67篇达到该类论文发表数量的最高峰。从发文数量比例上看2006年的发文量由2005年的9篇上升到26篇几乎达到了上一年发文量的3倍,增加了2倍为上升频率最快的一年。2010年-2011年发表相关论文的趋势有所减缓,下降的幅度并不算大2010年为57篇,比2009年减少了10篇,2011年为54篇比2010减少3篇。

3.2第一作者分析

对299篇有效论文进行论文作者进行统计,共有作者(不区分作者排名)383人,其中第一作者共有272人即以第一作者发表相关论文的人数为总作者数的71%。数据表明大部分作者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文章的数量仅一篇,表明图书馆界对RSS的研究不深入缺少长期跟踪和研究该技术的人员。发文量最多的作者(第一作者)为武汉大学司莉[2],发表相关文章4篇,但4篇文章均为WEB2.0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调查与分析的文章,以及对RSS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发文三篇的作者有南开大学吴一平、福州大学林清。吴一平的文章中其中两篇文章是对图书馆3.0的应用和技术进行介绍,另一篇文章题为智能聚合技术在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中的应用,主要介绍信息聚合技术的概念、原理、方法[3]。林清2009年发表了三篇关于利用RSS技术提升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研究文章[4]。

3.3论文期刊分布

我国图书馆RSS研究的299篇论文全部都标注了期刊名称,分布在101种期刊中,平均每种期刊刊载2.96篇。载文量最多的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8篇。表1为期刊载文情况表,其中载文量大于等于10篇的期刊有7中占该类期刊数约7%,合计载文量100篇占该类文献总量的33%。表2列出了刊载图书馆RSS研究的论文数大于5篇的期刊名称及其刊载论文的数量。

4文献增长规律分析

根据检索到的有效记录的发表时间分年汇总得到该类文献的时间分布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累计得到表3 RSS技术在图书馆的研究论文的累积情况表。

根据表1绘制文献增长曲线图如图2所示,横轴为时间轴, 纵轴为发文量,蓝色曲线为每年论文发文量的文献曲线图,位于图的下方。红色曲线为累计发文量曲线图。利用EX-CEL2007的趋势分析分别对两个曲线进行指数、线性、对数、多项式分析。

4.1对每年论文发文量曲线的分析

表4为对该类文献累计论文发文量曲线分别进行指数、线性、对数、多项式分析,得到的公式及R平方值的对应关系表, 其中回归预测中三项式回归分析R平方值为0.977,拟合度大于指数、线性、对数曲线,幂函数的拟合度,其中幂函数R平方值均为0.680,指数函数的R平方值均为0.679拟合程度最小, 显然指数函数与该类文献增长情况的拟合度小于多项式的拟合程度。

4.2对累计论文发文量曲线的分析

表5为对该类文献累计论文发文量曲线分别进行指数、线性、对数、多项式分析,得到以下公式及R平方值的对应关系表

其中回归预测中多项式回归分析R平方值为0.999,拟合度大于指数、线性、对数曲线,其中指数函数和幂函数的R平方值均为0.848,显然指数函数与该类文献增长情况的拟合度小于多项式的拟合程度。

5分析

邱均平、刘华华在网络信息计量学的文献计量规律及发展现状研究里利用SPSS软件分析网络信息计量学文献增长曲线得到网络信息计量学文献增长曲线与幂乘曲线拟合得更好,SPSS软件分析显示其拟合度为0.998,并指出在某一学科发展的初期,指数增长规律并不适用于该学科的文献增长情况[5]。 在本论文的分析中指数增长规律也不适用于图书馆RSS研究的文献增长情况,但也不符合幂函数规律。拟合度最好的为三项式曲线,多项式曲线最地反映我国图书馆RSS研究的文献的增长情况,作者由此猜想学科初期的文献增长规律可能会服从不同的函数的关系,里面涉及的关系和问题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摘要:以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统计源,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数据库收录(截止2011年)刊载的有关图书馆信息聚合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从论文年代分布、第一作者发文数、期刊分布、文献增长规律进行分析,以揭示我国图书馆RSS的应用进展,推动和促进这图书馆RSS的进一步应用和研究。

论文统计与分析 篇5

一个地区或部门的科技论文产出数量是体现该地区或部门科技产出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该地区或部门的科研发展状况、科技管理水平.而某个学科领域刊登文章的`数量和质量可从一个侧面集中展示该学科领域学者的科研交流能力、影响力以及该学科领域的开放性、活跃性和前沿性.

作 者:张琼 王芳 郭文超 瞿华 作者单位:张琼,王芳,瞿华(新疆农科院《新疆农业科学》编辑部,乌鲁木齐,830091)

郭文超(新疆农科院植保所,乌鲁木齐,830091)

论文统计与分析 篇6

关键词 农业科技期刊 ;编辑 ;统计学

中图分类号 F302.5

Abstract Statistical problems and cause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s are analyze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autho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s to strengthen learning of agricultural statistic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cientificity and reliabil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paper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 ;edit ;statistics

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实施国家科技兴农、科教兴国战略及推动中国传统农业转化成现代农业的重要智力支撑和信息保障的重要阵地,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1]。编辑工作是科研成果创作和传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编辑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期刊的质量和科技信息的正确传播[2]。农业统计学是一门新兴而发展中的学科,与其他部门统计学相比,其研究对象(农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研究内容上具有较大的综合性,即研究农业多个部门(农林牧副渔)经济的综合发展及五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客体方面的农业所有制形式变动较大,研究范围较广[3]。农业统计学应是农业科技论文作者必备的基础知识。

1 农业科技论文中普遍存在的统计学问题

1.1 设计方法不合理

设计方法中存在样本量少、缺乏代表性或没有随机抽样,对照设置不合理,统计软件应用和统计方法错误等。如:“在一篇论文中对菠萝蜜蜜饯中二氧化硫残留的风险评估”一文中,菠萝蜜消费量采用水果的消费量数据,其中水果的种类繁多,不能代表菠萝蜜消费量。

1.2 统计学方法使用不当

结果与分析中数据不采用统计学分析,直接从数据的大小进行比较;所采用的统计学方法与设计方法的要求不符合;将重复结果作为独立变量进行分析;t检验与方差分析混用(t检验是假设检验,用来检验一个正态总体或2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假设,也可检验成对数据的均值假设问题,一般适用于2个变量均数间的差异检验,多于2个变量间的均数比较要用方差分析);多元统计分析不正确等[4],如下例。

“热研2号柱花草高效固氮根瘤菌的筛选”一文中对柱花草含氮量、茎叶干重、株高、鲜重、根瘤数、固氮酶活性、磷含量及根瘤鲜重等指标进行主因子分析,前2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已达到72.5 %,因此,只要提炼2个公因子即可(表1)。第一主因子主要由茎叶干重、鲜重及根瘤鲜重决定。这3个变量在因子F1上有较高的正载荷,因此第一因子F1主要代表了产量性状,同时第一公因子F1对各变量的方差贡献率达58.3 %。第二公因子F2主要由含氮量、固氮酶活性及平均磷含量决定。因此,第二公因子F2主要代表了植株氮及磷的含量,代表了柱花草的品质性状。F2对各变量方差的贡献率占14.2 %。前2个公因子对8个指标变量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已达到58.30 %,说明这2个主因子基本上概括了8个变量的主要信息(表2)。

此例运用因子分析结果存在以下错误:(1)一般情况下,累积贡献率超过75 %即可,前3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1.74 %,可提炼3个公因子。(2)表1中F1-8表示错误,应为干重、含氮量、鲜重、株高、固氮酶活性、根瘤数、根瘤鲜重及平均磷含量等指标。(3)表1和表2数据可通过最大方差旋转法得到旋转因子载荷矩阵(表3)。一般情况下,将载荷绝对值大于0.4的视为高载荷;第一公因子(F1)包括干重、含氮量、鲜重、株高等4个指标;第二公因子(F2)包括固氮酶活性、根瘤数、根瘤鲜重等3个指标;第三公因子(F3)包括磷含量1个指标。

1.3 误解p值含义

误解p值含义、过分相信小样本研究得出的结果等。如: A、B两市随机抽取的桂圆肉,每个区各抽取25份样品,调查二氧化硫含量,其均值在限量标准以下,则认为2个市的桂圆肉中二氧化硫含量未超过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100 mg/kg的限量标准。

2 论文出现统计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对农业统计学的作用认识不足

相关科研单位对统计学在科技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在科研设计和统计分析上严重缺乏强有力的统计学指导和支撑[5]。近年来,某些单位或政府部门重视SCI源期刊发表的科技论文的数量,以SCI论文标准作为评价、考核、聘用科研人员和评审科技期刊的重要依据。而对学术论文的设计方法是否正确,分析结果是否严谨,调查或试验数据是否真实,结论是否能经得起推敲,科技成果的技术含量和学术水平如何等问题,却不够重视。高等农业院校对统计学教学不够重视,很多高等农业院校未开设农业统计学课程;或教学质量差,学起来枯燥;或教材与研究实际不符,导致学不能致用。

2.2 不重视统计学方法的应用

统计学是通过搜索、整理、分析数据等手段,以达到推断所测对象本质的目的,甚至预测该对象未来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6],其公式概念多,逻辑性强,与数学联系紧密。部分农业科研人员由于对统计学知识掌握不够或不重视统计学方法的使用,导致对科技论文数据缺乏统计分析或统计方法使用不当。

nlc202309040347

2.3 编辑缺乏统计学知识

农业科技期刊编辑人员所学专业主要有农学、分子生物学、植物保护、质量检测等,有些专业并没有开设统计学这门学科,缺乏农业统计学知识的系统学习。而且,统计学原理的理解较难,统计方法使用灵活,编辑人员很难做到精通,难以判断科技论文中的设计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大大降低了科技论文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3 给作者的建议

3.1 增强统计学思维判断能力

作者在书写农业科技论文时,首先应考虑其研究方案、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中是否应用统计方法以及如何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做到合理、正确使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

3.2 加强统计学知识学习

统计学是一门抽象难懂的学科,非统计学专业毕业人员一般很难做到精通。农业科技论文作者应加强农业统计学知识学习,其方法主要有:(1)积极参加培训。目前,有关统计学方面的培训主要有全国生物医学统计学培训、高校的统计学培训等。(2)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统计学基础薄弱的作者,可以看些简单易懂的统计学以及统计软件书籍,比如《统计学世界》(戴维·S·穆尔著)、《统计学》(M·R·斯皮格尔 L·J·斯蒂芬斯著)、《统计学原理》(S·伯恩斯坦 R·伯恩斯坦著)、《多元统计分析与SAS系统》、《SPSS中文版教程》等。

3.3 重视论文中的统计学问题

论文中是否应用统计学知识进行分析,已成为其科研成果是否具有科学性的一个重要标志[7]。农业科技论文中普遍存在不应用统计分析方法、乱用或错用统计分析方法等现象,从而影响论文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持续性。作者应重视农业科技论文中的统计学分析问题,按农业期刊稿约中明确规定的统计学要求规范论文书写。

作者应掌握农业统计学知识,增强统计学思维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写好一篇高质量的农业科技论文。作者倘若对统计学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忽略论文中统计学方法的应用,将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时效性。因此,作者掌握农业统计学知识是农业科技论文具备科学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郑 威. 农业科技期刊在科技传播中的地位、作用及创新[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4):5-10.

[2] 李旭清.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统计学思维浅谈[J]. 华北工学院学报,2001,22(增刊):15-16.

[3] 农业统计学[EB/OL].[2014-01-21]http://wiki.mbalib.com/wiki/Agricultural_Statstics.

[4] 刘凤华. 国际著名科技期刊编辑模式比较分析及其借鉴之处[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6):914-917.

[5] 胡良平. 正确运用统计学是强国之道[EB/OL]. [2014-01-28].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7712153313206173462.html.

[6] 统计学[EB/OL]. [2014-01-28].http://baike.baidu.com/subview/50313/5063213.htm?fr=aladdin.

[7] 邹 栩, 陈 玲. 药学编辑应重视统计学方法的学习培训及思考[J]. 学报编辑论丛,2004(12):274-275.

论文统计与分析 篇7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国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07~2009年“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排名前十位高校(依次为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2]在2006~2010年发表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领域的SCI论文作为研究对象。

1.2 数据来源

以选取的十所高校在《科学引文索引》(SCI)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2006~2010年被收录的论文,共搜集到895篇SCI论文,再经逐一人工甄别、筛选,确定属于该学科领域的SCI论文为850篇。该850篇SCI论文的被引频次结果以2012年11月30日为统计时间节点。

1.3 研究方法

运用Endnote Web文献管理软件和Excel 2007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数量分析

2.1.1 发文数量

我国现有87所本科院校设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14所专科院校开设公共卫生管理专业[3];另外,全国有县(区)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257家、卫生监督所(含国家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局)2915家[4]。这些机构在2006~2010年五年间共发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SCI论文2262篇,其中我们选取的十所高校发表850篇,是全国发表数的37.58%(见表1)。从表中数字可见,五年间该十所高校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领域发表SCI论文数增长明显,但在全国的占有份额却逐年降低,反映我国在这一学科领域的整体发展态势可喜。

*此栏数据分别摘自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06、2007、2008、2009、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

2006~2010年期间,十所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的SCI论文发表数呈逐年稳步增长趋势,尤其是在2007年和2010年比前一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分别增长了70.65%和21.13%(见表2)。

2.1.2 发文数量在各高校的分布

2006~2010年期间,十所高校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共发表SCI论文850篇,年度发文量从2006年的92篇上升至2010年的235篇,其中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四所高校是该学科SCI论文的主要产出机构,合计发文量占十所高校该学科论文总数的77.88%(见表3)。

注:表中十所高校的序号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07~2009年“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排名排列

2.2 影响力分析

2.2.1 整体影响力分析

2006~2010年期间,十所高校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表的850篇SCI论文截至2012年11月30日总被引8371次,篇均被引9.85次,单篇论文被引频次最高的是北京大学2007年发表的《Acute toxicity and bio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sized titanium dioxide particles in mice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截至2012年11月30日达192次(见表4)。被引次数合计值和篇均被引频次情况符合论文的引证规律,论文发表时间越长,被引用几率越高,被引用次数越多。

2.2.2 各高校影响力分析

①被引用篇数。

2006~2010年期间,十所高校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表的850篇SCI论文截至2012年11月30日已有782篇被引用,占发文总数的92%,该学科SCI论文的主要产出机构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四所高校的SCI论文的被引用率都超过90%,其中南京医科大学最高,占其发文数量的97.35%(见表5)。

②被引用次数。

2006~2010年期间,十所高校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表的850篇SCI论文截至2012年11月30日共计被引用8371次。其中2008年发表的SCI论文被引用次数合计值最高,达1982次;复旦大学发表的SCI论文被引用次数最高,达2397次(见表6)。

③篇均被引用次数。

2006~2010年期间,十所高校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表的850篇SCI论文截至2012年11月30日篇均被引用9.85次。其中2006年发表的SCI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最高,达17.15次;北京大学发表的SCI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最高,达12.81次(见表7)。

3 思考与建议

这十所高校是国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07~2009年“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排名前十位的高校,2006~2010年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的SCI论文发表情况说明这十所高校在该学科领域的科研和学术影响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他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专业的高校与他们的差距更大,如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重要内容。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抛砖引玉:

3.1 综合分析,适时调整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

不断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首先要让广大科技工作者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参与论证学校的目标定位及发展方向。缺乏科学合理的目标定位和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是很难实现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的持续发展的,而科学确定目标,找准学科发展方向,需要审时度势,不断挖掘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的成功经验,有效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自身条件为基础,集思广益,科学定位,突出发展重心,不断积累优势,打造特色品牌,从而促进学科的整体发展和持续向前迈进。

3.2 人才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加强学科团队建设

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人才是第一要素,加强学科团队建设是重中之重的工作。领军人才可以引进为主,学科骨干以培养为主,这项工作应不受地域限制,打破门户偏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选拔人才[5]。在人才选拔中,应对科学道德、团队意识、创新能力、奉献精神等进行综合考核。在加强学科团队建设中,尤其要考虑学科带头人是一项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知识创新、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更是特色培育、优势积累的决定因素,应把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或引进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工作。另外,在考察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同时也要重视引进或汲取先进的管理理念,注重科学思维、科研素养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个人和团队的综合实力。

3.3 以科研平台为依托、科技项目为支撑

高水平的论文来自高水平的科研活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与学科发展紧密相关,学科发展离不开科研平台、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的支撑。科研活动本质上是人类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科研人员科研能力与水平需要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同时,不断提高的科研能力又反过来促进科研人员更好地进行科研实践活动,因此应高度重视科研平台建设和科研项目竞争的重要性,鼓励科研团队积极参与科研平台建设项目的竞争,积极申报或参与国际科研计划、国家级以及省部级的相关课题,不断砥砺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形成以科研平台建设为依托,以科研团队为基础,科技项目为支撑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3.4 加强国际交流,把握前沿动态

了解世界最新科技发展,掌握国内科技动态,选准科研主攻方向,才能确保高起点高水平的科学活动,产出高质量的科学论文,引领学科发展。因此加强与国内外其它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敢于在激烈的竞争中学习先进,不断总结经验,挖掘自身潜力,使科研工作者保持较高学术活跃度,又好又快地提高科研团队的整体实力,才能发表更多高质量论文。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无法独立于生存环境之外,科研活动尤为如此。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闭关自守无疑等同于阻断自己的发展,当今的世界是合作与交流的时代,科研活动的交流与合作已经逐渐成为影响科研活动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我国十所高校5年“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SCI论文发表情况和影响力的统计分析表明,学科建设水平和研究机构实力与发表SCI论文的数量、质量基本成正比。当前尽管存在诸多挑战,但应该认识到我国各项事业正处于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这无疑将给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和难得的发展机遇。放眼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发展前景,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以更好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从而不断开创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科学发展的新局面,需要我们今后不断地实践、思考和总结。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33.

[2]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07-2009年学科排名[EB/OL].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zlpj/xksppm/,2009-01-13/2013-01-14.

[3]教育部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全国普通高校专业介绍知识库[DB/OL].http://gaokao.chsi.com.cn/sch/zyk/query.jsp#,2013-01-14.

[4]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1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h.gov.cn/zwgkzt/pgb//201104/51512.sht-ml,2011-04-28/2013-01-14.

论文统计与分析 篇8

1 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国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 年“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排名位居第三的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2008 ~ 2012 年发表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领域的国内科技论文作为研究对象。

1. 2 数据来源

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作者单位, 按通用的检索策略分别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中检索2008~ 2012 年被收录的科技论文, 对检索到的论文逐一人工甄别、筛选, 确定属于该校公共卫生学院在这一学科领域发表的论文为326 篇, 其中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208 篇。按国家教育部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内确定的二级学科: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检验学[3]进行分类。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以2013 年7 月31 日为统计时间节点。

2 结果分析

2.1数量分析

2.1.1发文数量

2008 ~ 2012 年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表国内科技论文共326 篇, 其中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208 篇, 占63. 80% 。见表1。

2. 1. 2 发文数量的学科分布

2008 ~ 2012 年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208 篇国内科技论文, 其中隶属于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二级学科的论文数最多, 达67 篇, 占32. 21% , 而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最少, 为9 篇, 占4. 32% 。可见, 5 年来该学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的发文数量在各二级学科之间分布不均, 差异较大。见表2。

注:*该校此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

2. 2 质量分析

2. 2. 1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

2008 ~ 2012 年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208 篇国内科技论文中,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为117 篇, 占56. 25% 。见表3。

2. 2. 2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的学科分布

在2008 ~ 2012 年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117 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中, 隶属于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二级学科的论文数最多, 达45 篇, 占38. 46% , 而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最少, 仅5篇, 占4. 27% 。见表4。

注: 以2008 和2011 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分别对2008 ~2010 年和2011 ~ 2012 年发表的论文进行确定。

2. 3 影响力分析

2. 3. 1 整体影响力分析

2008 ~ 2012 年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领域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208 篇国内科技论文, 总被引用次数为406 次, 平均每篇被引用次数为1. 95 次, 5年间单篇被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为彭志行等人于2008 年发表在《数理统计与管理》上的《ARIMA乘积季节模型及其在传染病发病预测中的应用》, 截至本文统计时间节点该篇论文已被引用44 次。论文的总被引用频次基本符合文献引证规律。见表5。

2. 3. 2 影响力学科分布

2008 ~ 2012 年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208 篇国内科技论文, 总被引用次数为406 次, 其中隶属于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二级学科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 达215 次, 占52. 96% ; 各二级学科国内科技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仅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高于一级学科的篇均被引用次数, 为3. 21 次。可见, 5 年间各二级学科国内论文的影响力差异也较为明显。因为从论文发表到被引用有一定的规律, 需要时间说明, 所以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3 思考与建议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08 ~ 2012 年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表国内科技论文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校这一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 论文数量与质量基本呈平稳发展趋势, 但在二级学科分布差异较大, 科技论文的影响力参差不齐, 有待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如何进一步推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持续健康发展,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以供参考。

3. 1 统筹发展规划, 调整发展策略

学科建设与发展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平台, 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系统性的特点[4]。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 制定学科发展规划, 促进学科持续健康发展, 既要考虑整体建设, 更要突出重点发展领域。首先应清楚自身发展现状, 充分认识自身优势与特色, 同时也应注重发现自身不足。在教育部关于该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再对二级学科进行分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二级学科是一级学科的基本组成单元, 对二级学科进行分析评价, 有利于反映同一学科内部不同领域的研究实力与水平, 发现各领域的优势和不足, 以寻求稳步发展[5]。“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科学规划和统筹安排, 应在科学认识我国现阶段该学科的发展水平与趋势和自身目标定位的基础上, 集思广益, 科学安排, 制定与自身定位相适应的发展目标, 既要倡导积极进取、敢于争先的拼搏精神, 也要避免不切实际、盲目冒进的浮躁做法。同时, 将各二级学科的发展目标纳入一级学科总体发展规划, 积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既可提升整体实力, 也能突出重点, 凝炼学科特色, 努力开创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相辅相成的发展局面。

3. 2 科学调配资源, 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

科技资源是学科发展与进步的关键因素, 科技资源的有限性与学科发展日益增长的科技资源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无疑是每个学科都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好钢用在刀刃上”, 在科技资源配置中, 应实行政策倾斜, 优先保障重点领域发展的物质需求。对重点领域实行弹性管理, 设立相关的制度保护重点领域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要健全管理机制, 加大管理力度, 设立重点学科重点领域建设的领导小组, 同时选拔和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学科内各二级学科领域的建设和发展; 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通过争取政府专项经费和加大科研经费在事业费中的比例, 并多渠道筹集资金, 满足学科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需求[6]。同时, 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学科内部激励机制, 鼓励竞争, 统筹科技资源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 主动探寻和把握发展机遇, 形成相互支持、友好竞争、既锦上添花又雪中送炭的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机制。

3. 3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 提升科研平台水平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2008 ~ 2012 年在国内发表科技论文数量与质量都呈上升趋势, 与重点学科建设水平呈上升趋势是分不开的。重点学科尤其是国家重点学科是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和衡量指标, 对引领学科整体发展、促进科研平台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7]。南京医科大学在“江苏省应用毒理重点实验室” ( 1993 建立) 、“江苏省医药/农药/兽药安全性评价与研究中心” ( 1999 年建立) 和国家科技部与江苏省政府共建的“人类生殖调控与危害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 ( 2002 年建立) 的基础上, 于2005 年又被正式批准成立现代毒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6 年, “卫生毒理学”和“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被批准为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学科; 2007 年,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9 年,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被列为江苏省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并于2010 年入选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这些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的建设, 对该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凝炼学科特色, 形成核心竞争力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以卫生毒理学为例, 依托现代毒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应用毒理学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支撑作用, 已形成了以“生殖与内分泌毒理学”、“神经与药物毒理学”、“分子与遗传毒理学”和“发育毒理学”为研究方向的学科特色。近5 年来,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作为主持单位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 项、国家863 重大专项1 项、国家973 课题3 项、青年973 课题1 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 项、面上项目45项及青年项目26 项, 共获得纵向科研经费11000 余万元。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研平台建设的水平及其对学科快速发展的支撑作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坚定不移地“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 不断提升科研平台水平”应作为该学科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3. 4 重视创新人才培养, 加快人才梯队建设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 高素质的学术队伍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统计的该学科论文中, 有影响力、被引次数较多、质量较高的论文均出自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或创新团队。加快推进人才梯队建设, 第一, 要促使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除积极选拔、培养之外, 更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机制和氛围, 使一大批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 并让他们有可以创造出更多成果的发展空间; 第二, 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形成人尽其才、沟通顺畅、合作有效的创新环境, 鼓励集体主义的合作精神, 协作积极、工作协同, 激发各成员的整体创新热情; 第三, 进一步整合全校科技队伍, 促进与其他高校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之间、与其他学院、实验室之间以及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交流[8]。

学科建设与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所在学科全体工作者的埋头苦干, 也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协作和大力支持, 并在不断的实践中, 认识并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 努力实现健康高效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EB/OL].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xxsbdxz/mtjjp/index.shtml, 2013-01-29/2013-08-13.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8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对一级学科简介和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的通知 (学位办[2012]54号) .2012.10.23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8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19.

[5]杨晓雯, 吴建国.2006年~2010年中国部分地区高校预防医学、卫生学二级学科科技论文统计分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1, 22 (6) :68-69.

[6]吴倩文, 卢建华, 吴建国.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的意义和方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 12:811-813.

[7]邹小莉, 王耀刚.医改新政下医学学科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全国医学国家重点学科分布特征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 4:268-271.

论文统计与分析 篇9

Martin 2000年发表的《英语的评价系统》作为评价理论诞生的标志, 而2005年Martin等人把评价资源范畴化为“评价系统” (appraisal) , 则证明评价理论的创立。2000年, 《语篇的评价:作者态势和语篇构建》论文集发表, 2005年召开的“国际评价和语篇类型会议“, 推动了评价理论的研究。评价研究虽有多种模式或范型, 但评价理论因其操作简便、全面系统的分析框架而深受众多语篇分析者的青睐。

评价理论在中国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2001年王振华对评价系统作了详细介绍后, 评价理论在中国的研究日渐繁荣。本文试图通过统计分析2000-2013年发表在国内13种期刊上有关评价理论研究的文章, 对评价理论发展进行回顾展望, 以推动我国评价理论研究、应用的纵深发展。

二、数据采集

以《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为数据来源, 通过CNKI的高级检索, 分别使用评价、评价理论、评价系统、评价方式, 态度、级差、介入等关键词, 限定搜索时间从2000年到2013年, 并逐一输入13种期刊名称, 搜索到108篇已发表文章。并对所得文章进行筛选排除, 手工剔除18篇文章只是提及或是与测评等评价有关的, 选取90篇有效文章作为分析语料。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评价理论研究趋势

图1表明我国国内关于评价理论研究呈现总体增长态势。图中90篇文章的分布表明近14年的研究2000年到2005年的发展相对缓慢, 可视为第一阶段, 6年内共有14篇;2006年到2010年, 为第二阶段, 呈现迅速攀升趋势, 共有52篇, 是前6年四倍多, 直到2010年达到巅峰, 15篇;2011年到2013年为第三阶段, 依旧维持总量偏多增长趋势。

前6年缓慢发展, 究其原因评价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要追溯到张德禄, 1998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的《论话语基调的范围及体现》一文。由于当时评价理论的框架还不够成熟, 论文发表后并没有引起众多学者的注意。直到2001年王振华对评价系统作了详细介绍后, 评价理论在中国的研究才算真正开始了。但是发展仍是较慢。

2006年后的迅速发展是由于, 2005年Martin与White出版的《评价语言——英语的评价系统》, 发展了其评价理论。2005年7月在德国Ausburg大学召开了“国际评价和语篇类型会议”, 这个活动也极大的推动了评价理论的研究。该理论在语篇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10年以后的回落趋势也表明国内对评价理论研究热情愈来愈区域理性化, 向着纵深的发展。

2、研究方法

本文借鉴高一虹 (1999) 有关研究方法的分类标准, 将研究方法分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两大类。非实证性研究是关于理论的个人观点的经验总结, 如理论阐释、文献综述、评介等。而实证性研究则包括量化研究、质化研究和混合类研究, 方法类型的区分主要以研究焦点为依据。研究方法统计见下表:

从表1中可看出国内的实证研究院多于非实证研究, 所占比例为86.7%。从发展历程看, 第一阶段的实证性研究多为国内语言学家对评价理论概念性的定义和其本质的探索, 还有该理论的余篇分析模式的补充与修订, 因此该阶段的文章多为理论探讨。自2005年的Martin与White提出了较完善全面的评价模式理论, 实证性研究所占比例急剧上升, 比例达8倍之高。第二阶段 (20062010) 为评价理论的完善成熟期, 许多的理论作者纷纷将该理论应用到文学、英语教学、翻译、各种体裁语篇分析中, 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探讨评价理论在语篇分析与实践中的有效性。第三阶段 (2011-2013) 该阶段语言学界对其发展和态度趋于理性, 无论是实证性研究还是非实证性研究相较于第二阶段都有明显的下降。实证性研究多采用语篇分析和语料库研究, 将评价系统和不用的语篇体裁结合, 如新闻、文学作品、学术论文、科普议论文等, 而自建关于各种口头和书面语料库的量性分析也日趋增多。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些框架是我国学者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四、评价理论系统

评价理论的体现形式是评价系统, 由态度 (attitude) 、介入 (engagement) 和分级 (graduation) 三个子系统构成。其中, 态度又可进一 步分为情 感 ( affect) 、判定 ( judgment) 和鉴别 (appreciation) 三个次子系统。在整个评价系统中, “情感”是核心, 起着支配作用。情感受到了刺激, 语言使用者才会使用语言将自己不同的态度以自言或借言的形式介入到对他人、地点、事件、事态等的评价上, 这就是“介入”。态度的明暗和介入的强弱形成“分级”。当“情感”转化为对行为主体及行为的评价时, 它便表现为“判定”;当“情感”转化为对事物、状态等的评价时, 它则表现为“鉴别”。能用于表达“情感”、“判定”、“鉴别”、“介入”、“分级”等意义的语言成分 (包括词汇、短语、句子等) 通常被称为“评价资源。

五、对评价理论系统的应用

根据所搜集的文章分析统计发现, 关于评价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对评价理论著作的引介或评述多达6篇, 综述概括类文章有4篇。二是非实证性研究的理论类文章计8篇, 涉及评价理论的理论本身的探讨和研究, 如李战子 (2004) 提出了从认知、评价和互动三方面考察人际意义的语义模型。刘世铸 (2007) 建议将评价标准纳入评价系统, 把评价系统看作是一个包含态度、介入、级差和评价标准四个子系统的话语资源。李发根 (2006) 提出了评价的四个参数:好与坏 (肯定与否定) 、必然性、期待和重要性 (关联性) 。王振华 (2007) 对隐性评价以及评价系统的子系统进行的探讨。三是评价理论与其他语言学理论交叉研究。就评价系统级其内部自系统的研究, 统计如下:

表2中共计73, 评价理论创建的初衷就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新的框架。由表中数据可得, 评价理论已充分应用于各个领域。从目前国内有关评价理论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来看, 可以涵盖各类语篇, 涉及新闻、文学语篇、学术书评、法庭询问语篇等。统计表明, 评价理论的应用范围已从语篇分析, 渗透到了翻译和外语教学等领域。

1、新闻、广告语篇

评价理论 对新闻语 篇给予了 极大关注 。王欢和 王国凤 (2012) , 根据White的论述勾画了新闻语篇的态度评价框架图。进而对比分析了两个新闻语篇中的态度铭刻和态度标记及其设置语言语境的作用。张德禄和李珺 (2001) 通过对CCTV9《对话》节目访谈语篇的介入资源分析, 探索电视新闻访谈的显著介入特征。关于新闻语篇分析的还有刘世铸、韩金龙 (2004) 等。

2、文学领域

评价理论对文学作品也有很强的解释力。单慧芳 (2006) 将《丑小鸭》故事置于态度系统的三个子系统的框架中进行分析和评价。黄雪娥 (2013)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态度资源可以揭示语篇的意识形态将评价理论与文学体裁分析的有李战子 (2005) 、 (2006) , 戴凡 (2005) , 王雅丽、管淑红 (2006) 等。

3、社会特殊话语语篇分析

由于对外交流与外贸的发展, 英汉两种语言在商务广告、公司简介、招聘等商务英语的语篇的对比研究。通过评价理论的应用, 能揭示其内涵, 所以受到很多英语研究者的关注, 如肖群 (2008) 、徐珺和夏蓉 (2013) , 袁秀凤 (2007) 蔡虹 (2009) 等。一些专业领域的语篇分析也得到关注, 如警察审问、自首话语、各种法律条文等语篇的分析, 张丽萍 (2007) 法庭辩论的评价资源的分析, 王蕾 (2010) 《妇女权益保障法》的态度资源的研究, 袁传友 (2008) 警察讯问话语人际意义的评价等等, 体现出评价理论的广泛适用性。

4、翻译

徐珺 (2011) 以评价理论为依据, 以英汉语公司简介为语料, 对所选的20篇英汉语公司简介中的态度资源进行描述和诠释, 简要剖析了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为英汉商务语篇对比与翻译、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将评价理论引入翻译研究将会推动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的发展。

5、评价理论在二语教学中的应用

主要是把评价系统理论与英语阅读、口语、听力、写作教学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的, 共8篇。马伟林 (2007) 将评价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结合, 指出态度次系统拓宽情感的表达方式。钟兰凤 (2007) 在文中表明评价理论可以应用于英语报刊教学并帮助实现媒介素养教育这一目标。廖传风 (2008) 提出了评价意义分析法。向平和肖德法 (2010) 通过中美大学生英语议论文介入资源使用情况的对比表明合理使用介入资源能提高英语议论文写作的说服力。对社会层面而言则指明在设计写作大纲和写作教学中应加入对介入资源的介绍和培训。陈瑜敏和秦小怡则拓展了评价理论研究的空间, 推动多模式语篇分析的发展。韩宝成 (2009) 、许家金 (2013) 等对教学中的评价理论研究都有一定的见解。

评价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新的课题。从发表的论文看, 多半是将理论与教学相结合的非实证性研究, 评价理论对外语教学的指导作用需要大量实证性研究的验证。

六、结论

纵观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 我国学者无论在理论方面, 还是在理论的应用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应用层面, 其范围已从语篇分析领域, 扩展到了理论应用中如英语教学, 这些有益的尝试对于完善评价理论和拓宽该理论的应用范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评价理论的应用不足, 尤其是在教学界的空白需要填补。从研究的层级而言, 从高级英语学习者的研究转到初级英语学习者上。在分析对象方面, 可以更加扩大研究范围, 可以包括一些新信息时代带来的新型语篇形式, 如博客、电子会话、网络即时短信以及超链接的语篇等等。在分析语言种类来看, 目前研究中涉及汉语评价资源的文章还比较少, 特别是跨文化、跨语言的评价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在分析方式方面, 可以结合目前非常热门的语料库研究进行定量的研究, 使研究数据更加客观真实。而对运用评价系统理论进行英语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留有很大的空白, 仍需有关专家学者共同付出艰辛。

摘要:本文回顾了国内对评价理论研究的近十三年状况, 以期为评价理论在我国的应用与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尤其是在外语教学方面的应用。本文以《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 通过对发表在国内10种CSSCI期刊与3种外语核心14年 (2000-2013) 中90篇有关评价理论的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回顾了评价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状况。统计数据表明, 自评价理论创立以来的十年里, 中国学者不仅对评价的本质、评价系统的建构和分类等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 而且对该理论在语篇分析、英语教学、翻译研究等领域的应用问题也作了许多探索。

广东省科技论文统计分析 篇10

1 2008年广东省国际论文统计分析

1.1 广东省国际论文总数及在全国的排名

2008年SCI、EI和ISTP收录的中国科技人员的论文共240172篇,比2007年增长22.1%。其中广东省科技论文为10028篇,占全国科技论文总数的4.2%,比2007年增长19.9%,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9位,比2007年下降一位。

2008年《SCI》共收录我国科技论文的总数为95506篇,其中收录广东省科技人员**参加本课题组工作的还有:张玉华、徐波、杨志清、俞征鹿、王小琴、俞良行、张梅、袁军鹏。

发表的科技论文总数为4556篇,占全国总数的4.8%,居全国第6位,比2007年上升一位。

《EI》共收录我国科技论文的总数为85381篇,其中收录广东省科技人员发表的科技论文总数为3189篇,占全国总数的3.7%,与2007年一样,居全国第11位。

《ISTP》共收录我国科技论文的总数为59299篇,其中收录广东省科技人员发表的科技论文总数为2283篇,占全国总数的3.85%,居全国第10位,比2007年下降一位。

1.2 广东省国际论文的分科分布情况

广东省发表论文数最多的学科为化学,占论文总数的13.55%,其次是电子、通信自动控制(占论文总数的10.73%)和计算技术(占论文总数的8.76%)。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广东省医学类、林学、水产、食品、地学和生物等学科排名居前,从某种意义上说明广东省在这几个学科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见表1)。

1.3 广东省国际论文的地区(城市)分布情况

2008年,SCI、EI和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广东省科技论文来源于18个城市,其中广州市最多,有8509 篇,占84.85%,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市。其次是深圳、汕头和湛江,其余城市所占比例都很小,不到1%。可见广东省国际论文产出最多的地区主要是高校和科研机构云集之地,这些地区经济发达,科研条件也优于其他地区。排名前10的地区的论文数情况见表2。

1.4 广东省国际论文的机构分布情况

2008年,SCI、EI 、ISTP收录的广东省论文87.46%分布在高等学校中,10.03%分布在科研机构中,医疗机构和公司企业所占比例很小,说明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是广东省国际论文产出的主力军(见表3)。高等学校中,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论文数又占了较大比例(见表4)。

1.5 广东省国际论文被引用情况

SCI收录广东省科技论文(2003-2007年)在2008年被引总次数为12179次,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在第8位。从表5看,广州在论文被引次数城市排名中总独占鳌头,占总被引数的89.79%,其次是汕头(占5.33%)和深圳(占3.01%),其余城市被引次数所占比例均很小,不到1%。

SCI2003-2007年光盘版收录广东省科技论文在2008年被引用较多的学科为基础学科(占67.07%),其次是医药卫生(占15.04%)。被引次数前10名学科为:化学、生物、物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材料科学、地学、数学和农学(见图1)。

SCI收录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机构为高等学校(82.27%)和科研机构(16.27%),医疗机构和公司企业所占比例非常小,分别为0.90%和0.53%。被引用次数最多的高等学校为中山大学(被引用次数为5226次,占广东省总被引次数的42.9%)和华南理工大学(被引用次数为1868次,占广东省总被引次数的15.3%);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科研机构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被引用次数为1121次,占广东省总被引次数的9.2%)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被引用次数为256次,占广东省总被引次数的2.1%);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医疗机构为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被引用次数为255次)和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被引用次数为121次)。

2 2008年广东省国内论文统计分析

2.1 国内论文发表情况

2008年,广东省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收录的论文30988篇,占全国论文总数472020篇的6.56%.,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在第3位。排在前2位的地区是北京,江苏。

与国际论文相比,广东省国内论文的分布要分散一些,来源于高等院校的有18957篇,占全省国内论文总数的61.18%;来源于科研机构的有2775篇,占8.96%;医疗机构(不含高等院校所属医院)的有6739篇,占21.75%;公司企业论文数1299篇,占4.19%。可见,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是广东省国内论文的主要产出机构。

论文数最多的高等学校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这三个学校论文数均在2500篇以上。论文数最多的科研机构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论文数最多的医疗机构为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东省人民医院。

从地区分布看,CSTPCD收录广东省的科技论文来源于85个市(县),其中广州市论文数仍占大多数,有20630篇,占66.574%,在全国前50个城市排名中位居第5名;其次是深圳(占13.173%),在全国前50个城市排名中位居第26位;论文数较多的还有湛江(占3.511%),佛山(占3.079%),汕头(占2.446%),东莞(占1.827%),中山(占1.249%)和珠海(占1.110%),其余城市所占比例都很小,不到1%。

从学科分布看,2008年CSTPCD收录了广东省30988篇论文,其中医药卫生所占比较最大(56.88%),其次是工业技术(占25.06%)、基础学科(占10.24%)和农林牧渔(占7.61%)。前10名学科为:临床医学(占35.37%)、基础医学(占6.17%)、农学(占5.65%)、中医学(占5.51%)、预防卫生(占4.86%)、药物学(占4.47%)、电子、通信自动控制(占4.61%)、计算技术(占3.79%)、生物(占3.72%)和化工(占3.17%)。由此可见,广东省国内论文主要集中在医药卫生领域,基础学科论文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2.2 国内论文被引用情况

CSTPCD收录广东省科技论文(2003-2007年)在2008年被引总次数为84812次,排在国内第4位。从地区分布看,国内论文被引用次数较多的地区为广州、深圳、湛江、汕头、佛山和东莞。其余地区所占比例均不到1%。广州国内论文被引次数所占比重仍是最大的,达75.64%。

从学科分布看,广东省国内论文被引次数较多的学科为:临床医学、生物、基础医学、地学、中医学、环境、农学、预防卫生、化学和化工(见图3)。

从机构分布看,2008年广东省国内论文被引次数最多的机构为高等学校,占63.99%,其次是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公司企业和农林机构所占比例很小(见图2)。国内论文被引用次数前三位的高等学校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国内论文被引用次数前三位的科研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内论文被引用次数前三位医疗机构是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和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3 2008年广东省基金与资助产出论文情况

2008年广东省国内论文中基金资助论文共计11314篇,占全国基金资助论文总数的5.8%,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在第5名。排在前4位的是北京、江苏、上海和陕西。表6列出了广东省产出论文较多的前10种基金与资助,从表上看,广东省基金资助项目主要是广东省科学基金与资助(占42.3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各项基金(占32.99%),其余基金资助项目产出论文数所占比例较小(见表6)。

基金资助产出论文较多的机构为高等学校(8813篇)和科研机构(1274篇),见图3。

4 2008年广东省科技论文作者简要统计分析

4.1 2008年广东省SCI论文作者情况统计

2008年广东省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科技工作者共3266名,其中发表一篇论文的作者数量为2499人,占全部发表论文作者的76.52%,发表论文数为2篇的作者为487人,占全部作者数的14.91%。可见,大多数作者只发表了一、二篇论文(见图4)。

发表论文数较多的作者主要集中在高等学校中(见表7)。

4.2 2008年广东省国内科技论文作者情况统计

2008年广东省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STPCD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科技工作者共22804名,其中发表一篇论文的作者数量为17402人,占全部发表论文作者的76.31%, 发表论文数为2篇的作者为3703人,占全部作者数的16.24%,,发表一、二篇论文的作者占发表论文作者总数的92.55%,详见表8。

2008年广东省国内科技论文6篇以上的作者共51人,发文数≥10篇的高产作者见表9。从表上看,广东省发表国内论文数较多的作者主要来自于高等学校及所属医疗机构。

5 SCI2008年收录广东省论文影响因子分区情况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对SCI高中低影响因子进行了划分,将所有SCI收录期刊按影响因子排序,前5%为一区,5%—25%为二区,25%—50%为三区,50%以后为四区。图5为SCI收录广东省科技论文的分区统计情况.

从图5看,广东省2008年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在四大分区的一区中有206篇,占全部论文数的4.52%;二区有861篇,占总数的18.90%;三区有1524篇,占总数的33.45%;四区有1687篇,占总数的37.03%。从广东省发表在SCI一分区的论文作者排序表中看,中山大学Yu, F、Weng, JP、Xu, W和广州医学院的Yang, GH、Zheng, JP及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Wang, Q发表的论文期刊影响因子最高,均为28以上。中山大学的Wang, T、Zhou, Y、南方医科大学的Hou, JL、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Wang, Q和Sun, WD在影响因子一分区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较多,均为3篇,SCI收录广东省科技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上的论文作者情况见表10。

6 结语

2008年,SCI、EI和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广东省科技论文10028篇,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在第9位;CSTPCD收录广东省论文30988篇,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在第3位。SCI收录广东省科技论文(2003-2007年)在2008年被引总次数为12179次,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在第8位;CSTPCD收录广东省科技论文在2008年被引总次数为84812次,排在国内第4位。说明广东省国内外论文的发展不平衡,国内论文强于国际论文,但广东省国内外论文的发文数和影响力在全国的地位基本一致。

广东省国内外论文产出数和被引用次数较多的地区主要是广州、深圳、汕头等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的城市。广东省国内外论文产出数和被引用次数较多的机构主要为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以及高等学校附属医疗机构,公司企业和农林部门的论文产出数和被引用次数都很小,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广东省的公司企业对基础研究的重视不够。

从学科分布看,广东省国际论文产出和被引用最多的学科为化学,而国内论文产出和被引用最多的学科为临床医学,说明广东省科技人员在这些学科领域上具有较强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从基金资助产出论文情况看,广东省75.29%的基金资助产出论文为广东省各科学基金与资助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各项基金资助。

从发表论文的作者看,SCI收录论文中,91.43%的作者只发表了一、二篇论文,CSTPCD收录论文中,92.55%的作者只发表了一、二篇论文。从高产作者分布看,广东省国内外论文高产作者主要来自于高等学校,高影响作者群也主要分布在高等学校中。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7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统计与概率考点与题型分析 篇11

一、随机抽样

考纲要求

(1)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会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了解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

基本考点与题型

1. 简单的随机抽样

例1. 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有“米谷粒分”题:粮仓开仓收粮,有人送来米1534石,验得米内夹谷,抽样取米一把,数得254粒内夹谷28粒,则这批米内夹谷约为( )

A.134石 B.169石 C.338石 D.1365石

答案 B.

解析 设这批米内夹谷的个数为x,则由题意并结合简单随机抽样可知,=,解得x≈169,故应选B.

评注 本题以数学史为背景,重点考查简单的随机抽样及其特点,通过样本频率估算总体频率,难度不大.在高考中,考查简单的随机抽样的题目往往比较简单.

2. 系统抽样

例2.(2015·湖南)在一次马拉松比赛中,35名运动员的成绩(单位:分钟)的茎叶图如图所示.

若将运动员按成绩由好到差编为1~35号,再用系统抽样方法从中抽取7人,则其中成绩在区间[139,151]上的运动员人数是________.

答案 4.

解析 35÷7=5,因此可将编号为1~35的35个数据分成7组,每组有5个数据,在区间[139,151]上共有20个数据,分在4个小组中,每组取1人,共取4人.

评注 本题将系统抽样与茎叶图综合在一起考查,难度不大.对于系统抽样问题,我们要掌握两点:(1)分组的方法应依据抽取比例而定,即根据定义每组抽取一个样本;(2)起始编号的确定应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一旦起始编号确定,其他编号便随之确定了.

3. 分层抽样

例3. 某学院的A,B,C三个专业共有1200名学生,为了调查这些学生勤工俭学的情况,拟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120的样本,已知该学院的A专业有380名学生,B专业有420名学生,则在该学院的C专业应抽取学生________名.

答案 40.

解析 抽样比为=,∴A,B专业共抽取38+42=80名,

故C专业抽取120-80=40名.

评注 分层抽样是三种抽样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种抽样方法,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试题难度不大,多为容易题或中档题,且主要有以下几个命题角度:一是计算某一层应抽取的样本数;二是求样本容量.

二、用样本估计总体

考纲要求

(1)了解分布的意义和作用,会列频率分布表,会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

(2)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数据标准差.

(3)能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平均数、标准差),并给出合理解释.

(4)会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理解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5)会用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基本考点与题型

1. 频率分布直方图

例4.(2016·北京)某市民用水拟实行阶梯水价,每人用水量中不超过w立方米的部分按4元/立方米收费,超出w立方米的部分按10元/立方米收费,从该市随机调查了10000位居民,获得了他们某月的用水量数据,整理得到如下频率分布直方图:

(1)如果w为整数,那么根据此次调查,为使80%以上居民在该月的用水价格为4元/立方米,w至少定为多少?

(2)假设同组中的每个数据用该组区间的右端点值代替,当w=3时,估计该市居民该月的人均水费.

答案 (1)3;(2)10.5元.

解析 (1)由用水量的频率分布直方图知:

该市居民该月用水量在区间[0.5,1],(1,1.5],(1.5,2],(2,2.5],(2.5,3]内的频率依次为0.1,0.15,0.2,0.25,0.15.

所以该月用水量不超过3立方米的居民占85%,用水量不超过2立方米的居民占45%.

依题意,w至少定为3.

(2)由用水量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及题意,得居民该月用水费用的数据分组与频率分布表:

根据题意,该市居民该月的人均水费估计为:

4×0.1+6×0.15+8×0.2+10×0.25+12×0.15+17×0.05+22×0.05+27×0.05=10.5元.

评注 本题主要考查频率分布直方图求频率,频率分布直方图求平均数的估计值.由频率分布直方图进行相关计算时,需掌握下列关系式:(1)×组距=频率;(2)=频率,此关系式的变形为=样本容量,样本容量×频率=频数.

2. 茎叶图

例5. 某市为了考核甲、乙两部门的工作情况,随机访问了50位市民.根据这50位市民对这两部门的评分(评分越高表明市民的评价越高),绘制茎叶图如下:

①分别估计该市的市民对甲、乙两部门评分的中位数;

②分别估计该市的市民对甲、乙两部门的评分高于90的概率;

③根据茎叶图分析该市的市民对甲、乙两部门的评价.

答案 ①75,67. ②0.1,0.16. ③ 对甲部门评价较高.

解析 ①由所给茎叶图知,50位市民对甲部门的评分由小到大排序,排在第25,26位的是75,75,故样本中位数为75,所以该市的市民对甲部门评分的中位数的估计值是75.

50位市民对乙部门的评分由小到大排序,排在第25,26位的是66,68,故样本中位数为=67,所以该市的市民对乙部门评分的中位数的估计值是67.

②由所给茎叶图知,50位市民对甲、乙部门的评分高于90的比率分别为=0.1,=0.16,故该市的市民对甲、乙部门的评分高于90的概率的估计值分别为0.1,0.16.

③由所给茎叶图知,市民对甲部门的评分的中位数高于对乙部门的评分的中位数,而且由茎叶图可以大致看出对甲部门的评分的标准差要小于对乙部门的评分的标准差,说明该市市民对甲部门的评价较高、评价较为一致,对乙部门的评价较低、评价差异较大.

评注 在使用茎叶图时,一定要观察所有的样本数据,弄清楚这个图中数字的特点,不要漏掉了数据,也不要混淆茎叶图中茎与叶的含义.

3. 样本的数字特征

例6.(2015·广东)某城市100户居民的月平均用电量(单位:度),以[160,180),[180,200),[200,220),[220,240),[240,260),[260,280),[280,300]分组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

(1)求直方图中x的值;

(2)求月平均用电量的众数和中位数;

(3)在月平均用电量为[220,240),[240,260),[260,280),[280,300]的四组用户中,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11户居民,则月平均用电量在[220,240)的用户中应抽取多少户?

答案 (1)0.0075.(2)230,224.(3)5.

解析 (1)由(0.002 + 0.0095 + 0.011 + 0.0125 + x + 0.005 + 0.0025)×20=1得x=0.0075,

∴直方图中x的值为0.0075.

(2)月平均用电量的众数是=230.

∵(0.002+0.0095+0.011)×20=0.45<0.5,

∴月平均用电量的中位数在[220,240)内,设中位数为a,则:

(0.002+0.0095+0.011)×20+0.0125×(a-220)=0.5,解得a=224,即中位数为224.

(3)月平均用电量在[220,240)的用户有0.0125×20×100=25户,

同理可求月平均用电量为[240,260),[260,280),[280,300)的用户分别有15户、10户、5户,

故抽取比例为=,

∴从月平均用电量在[220,240)的用户中应抽取25×=5户.

评注 样本的数字特征是每年高考的热点,且常与频率分布直方图、茎叶图等知识相综合考查.利用频率分布直方图求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时,应注意这三者的区分:(1)最高的矩形的中点即众数;(2)中位数左边和右边的直方图的面积是相等的;(3)平均数是频率分布直方图的“重心”,等于频率分布直方图中每个小矩形的面积乘以小矩形底边中点的横坐标之和.

三、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考纲要求

(1)会作两个相关变量的散点图,会利用散点图认识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2)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想,能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基本考点与题型

1. 相关关系的判断

例7. 为研究语文成绩和英语成绩之间是否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统计某班学生的两科成绩得到如图所示的散点图(x轴、y轴的单位长度相同),用回归直线方程=bx+a近似地刻画其相关关系,根据图形,以下结论最有可能成立的是( )

A. 线性相关关系较强,b的值为1.25

B. 线性相关关系较强,b的值为0.83

C. 线性相关关系较强,b的值为-0.87

D. 线性相关关系较弱,无研究价值

答案 B.

解析 由散点图可以看出两个变量所构成的点在一条直线附近,所以线性相关关系较强,且应为正相关,所以回归直线方程的斜率应为正数,且从散点图观察,回归直线方程的斜率应该比y=x的斜率要小一些,综上可知应选B.

评注 相关关系的直观判断方法就是作出散点图,若散点图呈带状且区域较窄,说明两个变量有一定的线性相关性,若呈曲线型也是有相关性,若呈图形区域且分布较乱则不具备相关性.

2. 线性回归方程

例8.(2014·重庆)已知变量x与y正相关,且由观测数据算得样本平均数=3,=3.5,则由该观测数据算得的线性回归方程可能为( )

A. =0.4x+2.3 B. =2x-2.4

C. =-2x+9.5 D. =-0.3x+4.4

答案 A.

解析 依题意知,相应的回归直线的斜率应为正,排除C,D.

且直线必过点(3,3.5)代入A,B,得A正确.

评注 回归直线方程 = x+必过样本点中心(,).

四、随机事件的概率

考纲要求

(1)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了解概率意义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2)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

基本考点与题型

1. 随机事件概率的求法

例9. 随机抽取一个年份,对西安市该年4月份的天气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1)在4月份任取一天,估计西安市在该天不下雨的概率;

(2)西安市某学校拟从4月份的一个晴天开始举行连续2天的运动会,估计运动会期间不下雨的概率.

解析 (1)在容量为30的样本中,不下雨的天数是26,以频率估计概率,4月份任选一天,西安市不下雨的概率为=.

(2)称相邻的两个日期为“互邻日期对”(如,1日与2日,2日与3日等).这样,在4月份中,前一天为晴天的互邻日期对有16个,其中后一天不下雨的有14个,所以晴天的次日不下雨的频率为. 以频率估计概率,运动会期间不下雨的概率为.

评注 本题主要考查随机事件的概率与频率的关系和随机事件概率的求法:(1)频率反映了一个随机事件出现的频繁程度,频率是随机的,而概率是一个确定的值,通常用概率来反映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有时也用频率来作为随机事件概率的估计值.(2)利用概率的统计定义求事件的概率,即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事件发生的频率会逐渐趋近于某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概率.

2. 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概率

例10. 甲、乙两人下棋,两人下成和棋的概率是,甲获胜的概率是,则甲不输的概率为( )

答案 A.

解析 不输包括和棋与获胜两种情形,故甲不输概率为+=.

评注 运用概率加法的前提是事件互斥,不输包含赢与和,两种互斥,可用概率加法,本题属于简单题.

五、古典概型

考纲要求

(1)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

(2)会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及事件发生的概率

基本考点与题型

1. 简单的古典概型

例11. 小敏打开计算机时,忘记了开机密码的前两位,只记得第一位是M,I,N中的一个字母,第二位是1,2,3,4,5中的一个数字,则小敏输入一次密码能够成功开机的概率是( )

答案 C.

解析 开机密码的可能有:

(M,1),(M,2),(M,3),(M,4),(M,5),(I,1),(I,2),(I,3),(I,4),(I,5),(N,1),(N,2),(N,3),(N,4),(N,5)共15种可能,

所以小敏输入一次密码能够成功开机的概率是.

评注 作为客观题形式出现的古典概型试题,一般难度不大,解答常见错误是在用列举法计数时出现重复或遗漏,避免此类错误发生的有效方法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列举.

2. 复杂的古典概型

例12. 某中学调查了某班全部45名同学参加书法社团和演讲社团的情况,数据如下表:(单位:人)

(1)从该班随机选1名同学,求该同学至少参加上述一个社团的概率;

(2)在既参加书法社团又参加演讲社团的8名同学中,有5名男同学A1,A2,A3,A4,A5,3名女同学B1,B2,B3. 现从这5名男同学和3名女同学中各随机选1人,求A1被选中且B1未被选中的概率.

根据题意,这些基本事件的出现是等可能的.

事件“A1被选中且B1未被选中”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有:{A1,B2},{A1,B3},共2个.

因此A1被选中且B1未被选中的概率为P=.

评注 此类问题一般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基本方法有:(1)将所求事件转化成彼此互斥的事件的和事件,再利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求解.(2)先求其对立事件的概率,再利用对立事件的概率公式求解.

3. 古典概率与统计的综合

例13. 某公司为了解用户对其产品的满意度,从A,B两地区分别随机调查了40个用户,根据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评分,得到A地区用户满意度评分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和B地区用户满意度评分的频数分布表.

B地区用户满意度评分的频数分布表

(1)在图②中作出B地区用户满意度评分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并通过直方图比较两地区满意度评分的平均值及分散程度(不要求计算出具体值,给出结论即可);

(2)根据用户满意度评分,将用户的满意度分为三个等级:

估计哪个地区用户的满意度等级为不满意的概率大?说明理由.

解析 (1)如图所示:

通过两地区用户满意度评分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看出,B地区用户满意度评分的平均值高于A地区用户满意度评分的平均值;B地区用户满意度评分比较集中,而A地区用户满意度评分比较分散.

(2)A地区用户的满意度等级为不满意的概率大.

记CA表示事件:“A地区用户的满意度等级为不满意”;CB表示事件:“B地区用户的满意度等级为不满意”.

由直方图得P(CA)的估计值为(0.01+0.02+0.03)×10=0.6,

P(CB)的估计值为(0.005+0.02)×10=0.25.

所以A地区用户的满意度等级为不满意的概率大.

评注 有关古典概型与统计结合的题型是高考考查概率的一个重要题型,已成为高考考查的热点.概率与统计结合题,无论是直接描述还是利用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茎叶图等给出信息,只需要能够从题中提炼出需要的信息,则此类问题即可解决.

六、几何概型

考纲要求

(1)了解随机数的意义,能运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

(2)了解几何概型的意义.

基本考点与题型

1. 与长度有关的几何概型

例14. 某路口人行横道的信号灯为红灯和绿灯交替出现,红灯持续时间为40秒.若一名行人来到该路口遇到红灯,则至少需要等待15秒才出现绿灯的概率为( )

答案 B.

解析 因为红灯持续时间为40秒.

所以这名行人至少需要等待15秒才出现绿灯的概率为=.

评注 对于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中的“测度”要有正确的认识,它只与大小有关,而与形状和位置无关,在解题时,要掌握“测度”为长度、面积、体积、角度等常见的几何概型的求解方法,本题的测度为长度,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一类几何概型送分题.

2. 与面积有关的几何概型

例15. 从区间[0,1]随机抽取2n个数x1,x2,…,xn,y1,y2,…,yn,构成n个数对(x1,y1),(x2,y2),…,(xn,yn),其中两数的平方和小于1的数对共有m个,则用随机模拟的方法得到的圆周率π的近似值为( )

答案 C.

解析 利用几何概型,圆形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比为==,所以π=.

评注 求解与面积有关的几何概型时,关键是弄清某事件对应的面积,必要时可根据题意构造两个变量,把变量看成点的坐标,找到全部试验结果构成的平面图形,以便求解.

3. 与其它知识交汇的几何概型

例16. 在区间[0,1]x+y≤上随机取两个数x,y,记p1为事件“x+y≤”的概率,p2为事件“xy≤”的概率,则( )

答案 D.

解析 如图,满足条件的x,y构成的点(x,y)在正方形OBCA内,其面积为1.事件“x+y≤”对应的图形为阴影△ODE,其面积为××=,故p1=<.

事件“xy≤”对应的图形为斜线表示部分,其面积显然大于,

故p2>,则p1<评注 与其它知识交汇的几何概型以测度为面积的居多,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计算相关面积.这类问题综合性较强,有一定的难度.

变式训练

1. 某校三个年级共有24个班,学校为了了解同学们的心理状况,将每个班编号,依次为1到24,现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4个班进行调查,若抽到的编号之和为48,则抽到的最小编号为( )

A. 2 B. 3 C. 4 D. 5

2. 已知甲,乙两组数据如茎叶图所示,若它们的中位数相同,平均数也相同,则图中的m、n的比值=( )

8. 某单位为了了解用电量y(度)与当天平均气温x(℃)之间的关系,随机统计了某4天的当天平均气温与用电量(如下表),运用最小二乘法得线性回归方程为=-2x+a,则a=________.

9. 某次测量发现一组数据(xi,yi)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并计算得=x+1,其中数据(1,y1)因书写不清楚,只记得y1是[0,3]上的一个值,则该数据对应的残差的绝对值不大于1的概率为________.(残差=真实值-预测值)

10. 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H是边DA的中点. 在正方形ABCD内部随机取一点P,则满足|PH|<的概率为________.

11. 某网站针对“2016年法定节假日调休安排”展开的问卷调查,提出了A,B,C三种放假方案,调查结果如下:

(1)在所有参与调查的人中,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n个人,已知从“支持A方案”的人中抽取了6人,求n的值;

(2)在“支持B方案”的人中,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5人看作一个总体,从这5人中任意选取2人,求恰好有1人在35岁以上(含35岁)的概率.

12. 某校学生参加了“铅球”和“立定跳远”两个科目的体能测试,每个科目的成绩分为A,B,C,D,E五个等级,该校某班学生两科目测试成绩的数据统计如图所示,其中“铅球”科目的成绩为E的学生有8人.

(1)求该班学生中“立定跳远”科目的成绩为A的人数;

(2)已知该班学生中恰有2人的两科成绩等级均为A,在至少有一科成绩等级为A的学生中,随机抽取2人进行访谈,求这2人的两科成绩等级均为A的概率.

变式训练参考答案与解析

1. B. 2. D. 3. A. 4. C. 5. D. 6. C. 7. C. 8. 60. 9. . 10. +. 11. (1)n=40;(2). 12.(1)3;(2).

1. 系统抽样的抽取间隔为=6,设抽到的最小编号为x,则x+(6+x)+(12+x)+(18+x)=48,解得x=3.

2. 根据茎叶图,得乙组的中位数是33,甲组的中位数也是33,即m=3,又甲=(27+39+33)=33,所以乙=(20+n+32+34+38)=33,解得n=8,所以=.

3. 分数低于112分的人对应的频率/组距为0.09,分数不低于120分的人数对应的频率/组距为0.05,故其人数为×0.05=10人.

12.(1)因为“铅球”科目的成绩等级为E的学生有8人,所以该班有8÷0.2=40人,所以该班学生中“立定跳远”科目的成绩等级为A的人数为40×(1-0.375-0.375-0.15-0.025)=40×0.075=3.

(2)由题意可知,至少有一科成绩等级为A的有4人,其中恰有2人的两科成绩等级均为A,另2人只有一个科目成绩等级为A.

设这4人为甲、乙、丙、丁,其中甲、乙是两科成绩等级都是A的同学,则在至少有一科成绩等级为A的学生中,随机抽取2人进行访谈,基本事件空间为Ω={(甲,乙),(甲,丙),(甲,丁),(乙,丙),(乙,丁),(丙,丁)},一共有6个基本事件.

2014年新疆EI论文统计分析 篇12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 以《工程索引》 (Engineering Index, 简称EI) 为信息源, 对2014年被其收录的新疆任意作者的1596条记录, 从作者、机构、文献语种、来源出版物、文献类型、学科以及合作国家 (地区) 分布7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1,2,3,4,5,6,7]。

2 2014年新疆EI论文高产作者分布

笔者对新疆2014年EI数据库发文1596条记录进行了统计分析, 发文量最大的前21位作者排名如表一所示。

从2014年新疆EI数据库发文前21位作者分布来看, 其仅分属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 新疆大学居于领先地位, 有6人上榜, 分别位居1、6~7、10~11、17位的名次;石河子大学有2人入选, 位列第2、8。科研机构中, 中国科学院驻疆研究机构处于领先地位, 其中,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有11人上榜, 占据第3~5、9、12~16和第20~21位的名次;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有2人上榜, 分别占据了第18和第19位的名次。

3 2014年新疆EI论文高产机构分布

2014年新疆EI论文产出机构集中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石油行业, 主要产出机构分布状况如表二所示。新疆大学位居各机构榜首。高等院校系统中, 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和新疆医科大学分别位列第2、5、6和第7位。科研机构中, 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和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分别位于第3和第4位。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位列第9、12位。

4 2014年新疆EI论文语种分布

2014年新疆EI论文英文占发文语种绝对主体, 达到1179篇, 占发文总量的73.87%;中文为417篇, 占发文总量的26.13%, 如表三所示。较上年度国际化程度基本一致, 2013年英文论文占发文总量的72.23%, 中文占27.77%。

5 2014年新疆EI论文主要来源出版物分布

新疆2014年EI发文量12篇以上的期刊共计25种, 其中10种为我国出版 (见表四) 。

6 2014年新疆EI论文文献类型分布

2014年新疆1596篇EI收录论文的记录中, 期刊论文 (Journal article) 有1187篇, 占总发文量的74.37%;会议论文 (Conference article) 369篇, 占总发文量的23.12%;报道论文 (Article in Press) 40篇, 占总发文量的2.51%, 如表五所示。

7 2014年新疆EI论文主要学科分布

新疆EI论文的学科分布如表六所示。化学化工、工程技术、物理、数学、地球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材料科学和农业等是新疆工程、技术类科技论文的主要发文领域。

8 2014年新疆EI论文合作国家 (地区) 分布

2014年新疆EI论文联合署名数据揭示, 新疆EI论文主要合作对象以国内为主, 国际合作以发达国家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英国、日本、加拿大为主 (见表七) 。

9 结束语

2014年新疆EI论文产出综合分析结果如下:

(1) 工程技术类论文呈上升趋势。2014年发文1596篇, 2013年发文1444篇, 相比2013年增加152篇, 增幅10.53%, 揭示工程技术类论文产出效率的提高和科技实力的增强。

(2) 从论文产出机构分布看,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EI论文的生产主体, 揭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新疆工程技术类科技文献产出的主力军。新疆企业EI论文主要产出机构为中石油在疆企业, 反映了石油工业在新疆的重要战略地位。

(3) 无论从机构分布还是来源出版物分布来看, 均呈现“重要的少数”的集中化倾向。位居第一的新疆大学发文量达314篇, 占整个地区发文量的19.67%;发文量最高的期刊为《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发文达105篇, 占总发文量的6.58%。

(4) 从论文语种分布来看, 新疆EI作者与国际趋势保持一致, 呈现学术语言单一化的倾向:英文文献占发文语言绝对主体, 占比由上年度的72.23%小幅度上升至73.87%;中文则由27.77%下降至26.13%。

(5) 从学科分布来看, 化学化工、工程技术、物理、数学、地球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材料科学、农业、生物、能源、纳米技术是新疆工程、技术类科技论文的主要发文领域, 反映了新疆工程和技术应用领域科技论文的特点。

(6) 从空间分布来看, 论文作者和机构绝大多数集中在乌鲁木齐, 论文产出个人和机构分布呈现地区不均衡状态。

(7) 论文联合署名数据揭示, 论文国际合作程度相对较低, 国内合作占据压倒优势。国际合作中, 主要合作国家和地区为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

摘要:本文以《工程索引》 (EI) 为信息源, 对2014年被其收录的新疆任意作者的论文, 从作者、机构、文献语种、来源出版物、文献类型、学科以及合作国家 (地区) 分布7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新疆,2014年,EI论文

参考文献

[1]马吉宏, 张小云, 李江, 等.新疆2013年EI论文统计分析[J].科技广场, 2014, (07) :118-121.

[2]张小云, 贺西安, 任虹, 等.2012年新疆EI论文统计分析[J].科技广场, 2014, (01) :148-151.

[3]张小云, 贺西安, 任虹, 等.2011年新疆EI论文统计分析[J].科技广场, 2012, (11) :97-100.

[4]张小云, 贺西安, 任虹, 等.新疆1997—2006年EI论文统计分析[J].科技广场, 2009, (02) :11-13.

[5]张小云, 贺西安, 任虹, 等.新疆科技论文产出发展评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26) :134-135.

[6]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2012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 (01) :27-34.

上一篇:直播水稻下一篇:单相变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