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分析

2024-12-01

统计信息分析(共12篇)

统计信息分析 篇1

摘要:在企业经营管理中, 会计和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完成对企业经济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这两种核算目标的一致性自然导致了资源共享。一方面, 它们根据同一的原始记录或原始凭证, 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资料, 完成各自的核算任务。另一方面, 统计核算中的价值指标须由会计人员提供, 会计实务中的财务分析报告可由统计人员协助会计人员共同完成。

关键词:经营管理,会计信息,统计信息,差异性分析,经济核算,财务分析,信息披露

0 引言

统计工作的完成离不开会计资料, 以工业企业统计报表中《主要经济指标表》的基本形式为参考, 可以看出, 有些统计指标的填列可以直接利用会计资料, 有些则需要对相关会计资料进行分析整合才能得到。

1 会计法和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二十条规定, 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 其编制依据应当一致。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 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随同财务会计报告一并提供。

《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作了详细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第九条规定, 企业应当在财务报表的显著位置至少披露下列各项:编报企业的名称;资产负债表日或财务报表涵盖的会计期间;人民币金额单位;财务报表是合并财务报表的, 应当予以标明。第二条规定, 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 (或股东权益, 下同) 变动表;附注。前三个部分通过会计报表指标列示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反映构成所有者权益的各组成部分当期的增减变动情况, 列示当期损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以及与所有者 (或股东, 下同) 的资本交易导致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附注对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 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进行说明。准则进一步规定了附注的披露顺序: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重要会计政策的说明, 包括财务报表项目的计量基础和会计政策的确定依据等;重要会计估计的说明, 包括下一会计期间内很可能导致资产、负债账面价值重大调整的会计估计的确定依据等;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差错更正的说明;对已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的进一步说明, 包括终止经营税后利润的金额及其构成情况等;或有和承诺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等需要说明的事项。另外, 附注中还应当披露:在资产负债表日后、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前提议或宣布发放的股利总额和每股股利金额 (或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总额) ;企业注册地、组织形式和总部地址;企业的业务性质和主要经营活动;母公司以及集团最终母公司的名称。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四条规定, 母公司应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第三十一条规定,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下列信息:子公司的清单, 包括企业名称、注册地、业务性质、母公司的持股比例和表决权比例;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表决权不足半数但能对其形成控制的原因;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其他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但未能对其形成控制的原因;子公司所采用的与母公司不一致的会计政策,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2 统计法和统计制度对统计信息披露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三条规定,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调查对象, 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规定, 如实提供统计资料, 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 不得伪造、篡改。第七条规定, 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人不得强令或者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对领导人强令或者授意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行为, 应当拒绝、抵制, 依照本法和统计制度如实报送统计资料, 并对所报送的统计资料的真实性负责。第十三条规定, 国家统计调查和地方统计调查范围内的统计资料, 分别由国家统计局、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或者乡、镇统计员统一管理。部门统计调查范围内的统计资料, 由主管部门的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统一管理。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资料, 由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统一管理。第十四条规定, 国家统计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依照国家规定, 定期公布统计资料。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公布统计资料, 必须经本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核定, 并依照国家规定的程序报请审批。国家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

统计制度是根据行业的界限分别制定的, 国家统计制度包括《基本单位调查统计报表制度》、《农林牧渔业统计报表制度》、《农业产值综合统计报表制度》、《运输邮电业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建筑业统计报表制度》等。《基本单位调查统计报表制度》规定, 本报表制度主要调查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基本情况, 包括反映单位基本信息、基本属性、主要经济活动的调查指标以及专业特有的指标。《工业统计报表制度》规定, 工业统计报表制度的统计范围为全部工业, 即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其他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工业统计指标包括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销售量、库存量、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能源购进、消费及库存, 以及主要财务成本指标和从业人员、工资总额等。

3 比较差异分析

首先, 会计法中明确规定,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 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随同财务会计报告一并提供。实际情况是上市公司, 大中型企业, 尤其是国有企业的会计报表都要经过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而统计报表却没有第三方为其真实性做出审核。

第二, 统计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公布, 企业的统计报表要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而会计报表及其相关信息是由企业自行提供给使用者的。

第三, 关于会计报表的披露内容, 企业会计准则中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所有公司必须遵照执行。除了一般企业的会计报表和附注及其列报说明外, 在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解释中还规定了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的会计报表和附注及其列报说明。这是因为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的经营性质和一般企业差异较大, 会计报表的格式和披露内容有其特色。

4 结束语

总之, 在实际工作中兼任统计人员的会计人员数见不鲜, 即使企业有专门的统计人员, 在填报财务统计表时也往往让会计人员代填。因此, 无论是对于兼任统计职务的会计人员, 还是对于代统计人员完成统计任务的会计人员来说, 比较这两个领域的异同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S

[1]张桂君, 张润, 王居娟.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差异及其 (下转第198页)

参考文献

[1]张桂君, 张润, 王居娟.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差异及其协调[J].黑龙江财会, 2003 (6) :25-26.

[2]罗丽娟, 赵贵全.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差异及协调之我见[J].山西统计, 2003 (4) :6-7.

统计信息分析 篇2

一、据报表数据分析

1、人口出生及自然增长情况全乡共出生婴儿154人,人口出生‰,期末总人口为12773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全乡出生人口增加86人,人口出生率增加‰,全乡共死亡88人,死亡率为‰,与去年同期相比死亡人数增加15人,死亡率增加‰,全乡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人

数66人。

2、生育情况⑴从孩次结构来看:1至12月全乡一孩出生87人,二孩出生66人,多孩出生1人,多孩出生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一孩出生增加14人,二孩出生增加3人。⑵从计内计外比例来看:在出生人数中,计划内

出生149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6人,政策符合率为%,比去年同期下降%,计划外出生5人,比去年增加2人。⑶从出生性别比及构成看:在1至12月出生婴儿中,男孩63人,女孩91人,总性别比为:100。其中一男孩出生32人,一女孩出生55人,一孩出生性别比:100,二男孩出生30人,二女孩出生36人,二孩出生性别比为:100。

3、育龄妇女结构和女性初婚情,12月底,全乡育龄妇女总数3194人,占总人口比重%;已婚妇女2779人,占总人口比重%,占育龄妇女的%。已婚妇女中,一孩妇女1038人,占已婚妇女的%。二孩人数1496人,占已婚育龄妇女的%,无孩人数117人,占已婚育龄妇女的多孩128人占已婚育龄妇女的%。全乡女性初婚51人,比去年下降26人,其中早婚39人,早婚率为;晚婚12人,晚婚率为%,4.、避孕节育情况⑴总体节育情况:到12底综合节育率为%。

二、存在问题由报表数据看,存在

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人口出生率偏低,存在漏报现象。在计生专项清理那么大的工作力度下,我乡统计报表中往年出生漏报人数仍上报了14人,每年上报的往年出生漏报人数都不少,这说明人口出生上报不实,存在漏报现象。

2、存在已婚育龄妇女漏档现象,无孩妇女漏档较突出。已婚育龄妇女漏档突出表现在隐性婚姻中,近年来,由于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加、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及计生政策的修改,外出务工的未婚男女间非法同居现象增多,往往一个人出去,两个人或三个人回来的现象越来越多,计生系统掌握情况的只是在未婚青年阶段或一孩妇女(二孩妇女)阶段,无孩妇女(一孩妇女)阶段时根本不在我们的管理视线,从而导致已婚育龄妇女漏档。

3、出生人流比低。三个月一次的孕检,有的已婚育龄妇女在两次孕检之间发现意外妊娠而采取了补救措施,我们计生系统不掌握,或由于补救措施不到位、工作

力度不大从而造成了人流比偏低。从实际工作来看,存在着:

1、计生队伍不稳定,人心思走的现象。计生系统独特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它是天下第一难事,因而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要付出很多。但在实际工作中,计生工作者付出的和得到的反差较大让人难以接受,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非其它工作可比。一直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政策的变化,工作难度的加大及种种因素,计生工作者想脱离计生系统的越来越多,造成了计生队伍的不稳定。

2、群众的维权意识增强,工作难度加大。新的计生政策要求以人为本,以优质服务来推动工作,但由于地区限制及历史原因,我们地区群众的生育意愿和现行生育政策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对计生政策的了解越来越深,维权意识增强,计生工作者在工作中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群众维权事件的发生。

三、下步工作建议

1、落实“村为主”的工作机制,鼓励基层说实话、报实数,减少出生错漏报,减小统计误差。

2、加强孕情跟踪,减少引流产及生后死亡现象的发生。

3、加强对计生业务人员的培训与指导,让他们在熟悉、理解政策的前提下更好地开展工作,灵活地处理工作中碰到的各种问题。

4、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实行流出人口定期随访制度,同时加强与流入地的联系,及时掌握流出人口的流向、婚育状况等。

5、提高计划生育户的各种奖励优惠待遇,奖励少生与惩罚多生相结合,让群众看到两种生育的差距。

统计信息分析 篇3

【关键词】 统计信息 失真 防止对策

现代社会的医院逐渐趋向于信息化发展,医院信息系统的建立对医院管理和运营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医院领导决策要以该系统为基础,才能有效的保证决策落实。然而,医院统计信息失真问题却屡见不鲜,医院的经营决策及发展受到其严重影响,面对这一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来避免医院统计信息再次失真,是医院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以目前医院统计信息失真作为主要分析对象,提出了几点防止对策以供参考。

1.医院统计信息为何会失真

1.1医务人员的意识及水平达不到标准

医院有些医务人员不能按统计标准化意识来要求自己,以满足自己的利益为前提,擅自更改统计数据,造成统计结果失真现象出现。举个浅显的例子,有些医院对出入院的病人,没有专职人员来做详细记录,使医院病人流动日报与现实情况不相吻合。此外,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低,容易误录、漏录,且次数频繁。少数的医生没什么责任心,也可能引起统计核算错误、信息失真。甚至医生因为业务水平不高,不懂得科学运用统计信息数据,致使统计数据失真现象出现。

1.2过分追求自身利益

现代很多医院内部都会改革和升级分配制度,这也增加了统计指标现实中的不稳定性。不少医院会将指标作为分配的决定性因素, 容易从统计指标角度对医生进行考核及评定,并妄图提高医疗质量及数量,这是不合理的。我们知道,这样一来,医院与医生之间就会出现利益关系,部排除一些科室只看到当前利益,恶意修改统计指标,增加指标的不确定性。甚至有些医院为了社会知名度,私自更改住院期死亡病人,将其变为“自动出院”,以此来降低手术死亡率; 令有的医生会将已治愈的副病当成出院时的第一诊断,试图让别人相信其的成功率。

2.如何采取正确的对策来避免统计信息失真

2.1促使统计工作规范化

确保统计资料真实、有效,规范统计行为是减少统计信息失真的有效方式之一。其对于排除虚假统计信息,也有着重要作用。第一,加强医务人员对医院统计信息重要性的认识。让其学会关注统计指标,不去擅自修改统计指标。将执行标准落到实处。医院人员要按系统要求对病人整个医疗活动中的各项检查、治疗等信息进行真实有效的记录。第二,加强统计基础建设。制定统计项目、方法、标准,并切实执行。针对统计信息,要及时进行检查,仔细核对原始数据,尽最大可能减少因个人疏忽疏而带来的损失,保证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制作一套与原始记录、统计信息有关的报表并认真填写,规范实际中的统计基础行为。第三,突出医疗核算的价值。按照医疗质量指标、数量指标的实际情况,科学对医疗进行核算。一旦发现统计工作中有问题,要了解其原因并想办法改进。

2.2培养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另一个因素是统计人员的素质。这就要求统计人员要注重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干一行爱一行,钻研统计学,保持投身医疗统计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态度。网络技术不断在发展,并逐渐运用到统计工作中,统计人员在保证足够的统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还需要有不错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现代的统计工作要求统计人员有统计科学良好基础知识、懂得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不过,就目前形势来看,医院的统计人员队伍并不具备这些条件。不少统计人员专业素养不高、对工作不负责、业务能力低、工作行为不规范,某些医院的统计人员甚至将统计放错了位,按過去的数据来估计现在的数据, 这就使得统计工作的质量不断下降。加强统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对其进行培训,是医院必须落实的重要工作。第一,明确统计人员的职责。在统计工作中,要明确自身职责,时刻规范其行为,增加其责任感。对于统计上的弄虚作假行为要抵制并及时揭发和处理。第二,统计人员要不断巩固和学习专业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统计知识也在发生变化,其方法也有了创新,医院针对这一情况,要多开展培训,帮助巩固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并切实提高其专业技能。培训的内容要有广度和深度,不仅限于统计专业知识的培训,与其相关的经济理论、会计、计算机、法律等方面也可以相应涉及。统计人员要积极参加培训并接受考核,合格者才能继续上岗。医院每年都要举办这样的专业知识培训活动,不断深化和改革制度,才能端正统计人员的态度,提高其工作能力,以便更好的开展各项统计工作。

2.3规范责任制及考评制度

通常来看,对统计数据的检查工作,各医院基本上是每年一次。鉴于检查工作频率比较小,因此检查工作难度也就有所加大,不少人容易蒙混过关,很多实际中出现的问题也就得不到解决,要保证数据质量就更加困难。因此,医院对于这样的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工作要适度的放松。可以采取每季度一次的检查频率,也可自定时间对统计工作进行抽查,并建立科学的责任和考评制。针对每一次检查中评分不达标的人员要采取相应措施。此外,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其责任,也可以帮助医院有效解决统计工作中的问题。

2.4严厉惩处违法乱纪人员

针对医院统计违法案件,要走法定程序及要求进行严厉查处。严厉打击不把《统计法》放在眼里的相关人员,并采取法律措施。这样一来可增加其预期风险,降低其收益。针对那些违法乱纪的人,医院适时进行清除和解雇,对带头违法的领导,更要按照依照有关法规严格进行处理,彰显出法律的效力,让医院管理制度有法可依。统计人员是医院发展的重要参与人员,提供及时、真实有效、科学合理、的统计数据既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也有助于创建文明医院、促进医院医疗质量的提高及医院未来的发展。因此,医院要正确认识这一点,切实规范统计人员的工作行为,使其素质及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并对统计数据进行有秩序的进行检查,创建责任及考评制,严厉惩处违法乱纪人员,促进医院更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尚智.论统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04).

[2]马素琴.统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原因透析及治理对策[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9).

[3] 陈丰, 叶华英. 对医院统计信息失真的探讨[J] . 福建医药杂志,2006(06).

企业档案信息化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篇4

笔者以知网期刊网络出版数据库为样本库,以“企业档案信息化”为检索词,以“题名”为检索项,共检索到177篇文献。下面是对这177篇文献的统计分析情况。

一、学科类别分布

从学科类别看,177篇文献分别涉及到9个学科,其中与企业相关的学科7个,占学科数的77.78%。具体情况是:档案及博物馆140篇,占79.1%;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86篇,占48.59%;企业经济77篇,占43.5%;工业经济10篇,占5.65%;石油天然气工业3篇,占1.69%;电力工业、建筑科学与工程各2篇,各占1.13%;冶金工业、有机化工各1篇,各占0.57%。档案学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和企业经济。如果将全部涉及企业7个学科的文献数量加在一起则有96篇,所占比例则超过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

二、研究层次分布

从研究层次上看,属社科类研究共计168篇,占94.92%;其中基础研究96篇,行业指导66篇,职业指导3篇,政策研究2篇,高级科普1篇。属自然科学研究9篇(工程技术)占5.08%。整个研究偏重于社科类研究,其中又以理论性比较强的基础研究为重,技术层面与实践层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弱。

三、研究资助基金

从研究成果得到资助基金的情况看,全部177篇文献中,只有一篇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仅占全部文献的0.57%。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企业信息化研究更多的来自于企业档案工作者的自觉,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深度的行业性、地方性、国家层面的研究还非常少。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还没有上升到地方与国家战略的层面,没有得到国家与地方政府的足够重视。

四、发表年度分布

从文献发表的时间分布上看,2000年到2012年6月,13年间共发表文献177篇,年平均13.62篇。最高值为35篇,中位数为17.5篇。具体情况见下图:

从图中可见,2000年至2004年,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活跃度不高,发表的文献数量也不多。2005年起研究进入快速活跃期,发表的文献数量大增,仅2005年一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就超过了之前5年发表文献数量的总和。在经历2006、2007两年的数量回落后,发表文献数量再次回升,2012年更是达到了目前的最高值。

五、期刊名称分布

从文献涉及的期刊名称看:177篇文献分布在81种期刊上,刊均2.19篇。发表2篇以上文章的有28种,共发表124篇。具体情况是:机电兵船档案18篇,占10.17%;黑龙江档案15篇,占8.47%;兰台世界10篇,占5.65%;浙江档案8篇,占4.52%;中国档案7篇,占3.95%;档案天地、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北京档案、黑龙江科技信息、山东档案、山西档案、档案时空各4篇,各占2.26%;云南档案、办公室业务、档案、湖北档案、黑龙江史志、陕西档案各3篇,各占1.69%;才智、民营科技、中国新技术新产品、中国科技信息、一重技术、山西科技、城建档案、办公自动化、兰台内外、东方企业文化各2篇,各占1.13%;档案与建设、档案学研究、档案学通讯、四川档案、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云南科技管理等53种期刊各1篇,各占0.57%。

在全部期刊中档案学期刊18种,占全部期刊数的22.22%;发表文章95篇,占全部文章数的53.67%。在18种档案学期刊中核心期刊8种,占全部期刊的9.88%;发表文章29篇,占全部文献数量的16.38%。档案学期刊发表的文献数量与非档案学期刊发表的文献数量大致相等,这表明对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关注面不仅仅限于档案行业,许多行业对此均有关注。但2篇以上的28种期刊中,档案学期刊占了18种,占到了近2/3。档案学期刊仍然是最为关注这一研究的主要载体。

六、文献作者分布

全部177篇文献中署名的169篇,涉及的作者超过了186名。其中发表2篇文章的4人(李明明、戴文禄、王剑刚、张智平)占全部作者的%,占全部文章量的%。在全部文献中合著9篇,占全部文献的%;涉及作者21名,占全部作者的%。在合著文献中4人合作的1篇,3人合作的1篇,2人合作的7篇。

由此可见,在企业档案信息化研究的作者中,高产作者还没有,且合作率不高。这充分说明关于企业档案信息化的研究,目前还处于相对分散的,浅表化的个体研究阶段,还没有进入一个有核心研究者与核心研究团队的阶段。

七、作者单位分布

从文献作者单位分布看,全部177篇文献中注明作者单位的有155篇,共涉及到151个单位,其中两个单位合著的5篇,合作率不高。发表文章在2篇以上的有9个单位,分别是上海大学3篇,占1.69%;山西省潞安矿业集团公司、黑龙江省宁安市交通局、胜利油田分公司、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浙江省档案局、四川省川化集团川化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北仑发电厂2各篇,各占1.13。上海市档案局、福建建工集团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广东省佛山市信息中心等142个单位各1篇,各占0.57%;在151个单位中,企业127个,占84.11%;档案行政管理部门7个,占4.64%;高校10个,占6.62%,其他单位7个,占4.64%。企业对此问题的关注度远远高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高校,这一方面说明是企业档案信息化研究的主力军,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档案信息化问题并没有引起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高校的足够关注。

八、中文关键词

从文献涉及的关键词来看,在前60个关键词中,使用频率在2次以上的有24个,分别是企业档案36篇,占20.34%;信息化36篇,占20.34%;档案18篇,占10.17%;信息化建设13篇,占7.34%;企业9篇,占5.08%;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各7篇,占3.95%;建设、管理各6篇,各占3.39%;信息化管理、对策各4篇,占2.25%;数字化3篇,占1.69%;电力企业、网络环境、加强、数据库、文档一体化、知识管理、档案信息化管理、企业档案信息化、企业档案管理、网络化、系统、建设问题各2篇,各占1.13%。使用频率为一次的有:资源共享、信息化管理系统、档案信息化系统、联网、保障体系、发展、创新、服务、密级、信息化体系、机遇、标准、无纸化办公、规范、Access数据库、中小企业等,各占0.57%。

主题词分布比较集中,相关性较强。特别是与主题相关的企业档案、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档案信息化等关键词均进入中文关键词,并且使用频率处于高位。从这一点来看,“企业档案信息化”是上述文献作者撰写论文时的主要研究对象与内容,至少在文献主要内容上已经占到主导地位。

九、结语

通过对上述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整个研究中档案学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涉及企业的相关学科和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文献涉及的学科与研究内容的相关性非常高。整个研究偏重于社科类研究,其中又以理论性比较强的基础研究为重,技术层面与实践层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弱。研究成果得到基金资助的极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企业信息化研究更多的来自于企业档案工作者的自觉,而非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深度的行业性、地方性、国家层面的研究。从文献发表的时间分布上看,整个研究是一个活跃度不断提升的上升趋势。档案学期刊发表的文献数量与非档案学期刊发表的文献数量大致相等,这表明档案学期刊仍然是最为关注这一研究的主要载体。在企业档案信息化研究的作者中,高产作者非常少,且合作率不高,表明研究目前还处于相对分散的,浅表化的个体研究阶段,没有进入有一定核心研究者与核心研究团队的成熟阶段。从文献作者的单位分布看,企业对此问题的关注度远远高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高校,这一方面说明是企业档案信息化研究的主力军,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档案信息化问题并没有引起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高校的足够关注。有关文献的内容从主题词分布上看,内容比较集中,相关性较强。特别是与主题相关的企业档案、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档案信息化等关键词均进入中文关键词,并且使用频率处于高位。从这一点来看,“企业档案信息化”是上述文献作者撰写论文时的主要研究对象与内容,至少在文献主要内容上已经占到主导地位。

摘要:企业档案信息化是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知网期刊文献为样本,从学科类别、研究层次、期刊名称、发表年度、作者、作者单位、关键词等方面,对历年来有关企业档案信息化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关键词:企业档案信息化,企业档案,档案信息化,文献,统计

参考文献

[1]张锦云,.对我国档案学核心期刊电子文件保护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J].档案管理,2011,(6).

[2]郑新兴,.我国档案信息服务研究论文统计分析[J].档案管理,2012,(2).

[3]李国华,.对1997—2008年档案保护技术学学科体系论文的统计分析[J].档案管理,2009,(2).

[4]何玉琼,.我国公共档案馆网络信息服务分析及启示——基于公共档案馆网站数据统计分析[J].档案管理,2008,(4).

[5]王长艳,管先海,刘伟中.2000年至2004年数字档案馆研究论文情况统计分析[J].档案管理,2005,(4).

[6]申兴兰,.企业房产档案信息化管理[J].档案管理,2011,(6).

统计信息网发展趋势分析论文 篇5

一、黑龙江省统计信息网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各级统计信息网网站建设已初具规模,实现了统计信息服务的多样化,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统计信息网按其服务的对象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为统计工作服务,为地方政府服务;二是为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统计信息网网站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指导统计工作,宣传统计工作,发布全省宏观经济信息等,该网完全是社会公益型网站。宏观信息为我省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宏观调控包括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体制机制创新的过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但宏观调控的实现必须落实到社会经济活动最基层的基本单位上,而企业的经济活动主要依赖于社会的微观信息,因此,统计信息服务网就是在提供宏观经济信息的基础上,利用统计系统所掌握的丰富的统计基础数据,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微观信息。社会经济可以充分利用统计的微观信息,在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律作用下,实现社会经济结构自然调节,确保省内各类资源合理分配。同时该信息网也为我省招商引资,为省外企业参与我省经济活动提供信息保障。

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我省统计信息网站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各部门、各地市对统计信息网站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网站建设单位积极开拓创新,在统计网站的管理和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网站建设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统计信息量的不断增加,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在形式上、内容上不断扩大,只有不断提高统计信息网站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才能满足社会对统计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面临这样的要求,统计信息网在建设和管理机制方面应该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网站建设技术相对落后,缺乏后台信息管理能力;我省除省级网站采用了专业的网站管理平台,各地市、县所有网站均采用最传统、最简易的网站网页设计技术,没有后台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信息和采集信息的能力,不适合大量信息的采集和管理,缺乏信息检索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专业技术,统计网站监控、网站备份等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没有实施,存在统计数据服务能力不足,网络安全没有保障等问题。二是信息量不足,统计信息资源浪费;统计网站基本上以统计文字新闻和工作动态为主要内容,统计数据更新比较慢,而且多以静态文本方式发布。由于没有专业的数据库系统支持,既不能实现在线统计信息分析,而且信息存储量也较少。而统计系统各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数据库,存有大量的结构化的统计数据,我们也开发了部分统计数据管理和发布数据库,这些数据库都没有得到利用,造成统计信息资源的浪费。三是统计信息发布制度不够健全;一方面是指统计专业数据发布不统一,网上数据发布的内容不够明确,存在发布时间不确定、不及时,发布的形式不统一的问题。没有网上统计数据发布制度,各部门就无法按要求提供规范的统计发布数据。另一方面是缺乏信息发布的管理制度,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约。制度的建立是信息服务网信息来源的根本保证,是保证信息服务网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网上信息发布的制度,保证各级统计部门按规范要求及时发布统计数据。四是各级统计部门网站建设不统一;由于各级网站独立运行,建设不规范统一,没有信息交换机制,数据库不能共享,存在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系统资源的浪费,存在着信息发布渠道和用户资源分散等问题,造成各方面资源浪费。人力分散,削弱了网站建设和管理能力。信息不能共享,系统维护工作量和难度大。信息发布渠道和用户资源分散,分散了社会对统计网站的关注度,加大了统计网站的`宣传成本。地市、县网站技术水平相差较大,信息发布的内容、方式和标准也有很大的差别。五是缺乏网上统计服务内容;统计服务也是统计工作的一项职责,在线服务是统计服务最便捷、最直接、有效的服务手段。服务内容包括网上直报、统计咨询服务、统计登记、统计执法、企业咨询和统计培训等工作均可以上网。

三、对统计信息网发展建设的建议

统计信息分析 篇6

[关键词] 人事统计;数据处理;信息挖掘;人事管理;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95-1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管理工作,同时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企业真正的软硬实力。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自身所拥有的人才数量和质量方面的竞争,企业要想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提升人事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人事统计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通过开展人事统计,可以为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的开展提供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数据信息,促进企业在新时期的健康发展,所以做好人事统计工作对于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事统计过程中数据的信息特征探讨

(一)信息数据具有及时性和准确性的特点

人事统计的结果要求其所提供的信息必须要具备及时性和准确性,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为人事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好服务,也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出统计工作的积极作用,以便能获得比较准确的结果,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另外,人事统计中的数据信息和时间有着比较密切的关联,时效性不强的信息还可能会造成企业信息决策的失误,给企业的发展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二)信息数据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的特点

在日常工作中,人事统计的数据主要在于日常的积累,有着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的特点。人事统计的数据不仅仅可以提供企业人员的一般数据情况,如企业职工的工作和学习经历,同时还可以反应出企业现有人员的工作时间和岗位职能等等,这为企业的人员调动和岗位调整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工作的过程中对同一时间或者是每个时间段的数据变化开展分析,就可以比较并得出这中间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人事统计中数据处理和信息挖掘具体分析

(一)人事统计中要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

统计有着比较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因此在开展统计分析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是停留在数据的表面,而应该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挖掘出信息的本质,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由于相信表面数据所造成的判断失误,促进企业自身在新时期的健康发展。同时,在统计人事数据的过程中,主要还是要从数量上反应整个企业的人员情况和结构的情况。所以在实践中应当对研究数据开展深层次的研究。挖掘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找出事物之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得出事物的本质以及事情发展变化的趋势。通过获得人事现象的各种数据,了解和认识清楚事物的本质变化和各种内在的联系,进而获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对企业的人员结构做出必要的调整,促进企业在新时期的健康发展。

(二)人事统计中对数据进行正确的利用

目前很多企业的人数统计工作仍然是以收集和整理数据信息为主,统计工作还比较多的停留在对于人事资料的汇报和上报报表方面,这样子所统计出来的数据信息存在着之后和单一的问题。数据信息的统计也只是进行简单的应用,对于深层次的应用和分析,在获取及时、准确的统计结构方面没有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伴随着现代化人事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人事统计也更加的全面和准确,在实践中利用好人事统计的信息,可以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企业应当在工作的过程中强化人事溶剂工作的重要,更好的利用信息数据来开展决策,使得企业的信息处理可以起到反馈、监督和激励的重要作用,进而促进企业人事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不断推动企业人事制度的变革。

三、小结

现代的人事统计工作已经完全的融入到了人事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统计工作所实现的信息和处理以及监督职能完全的贯穿在了人事管理的过程之中。因此在实践中,人事统计的管理工作已经充分的利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得人事统计的信息优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人事统计中额数据局处理和信息挖掘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为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和真实的信息支撑,这位企业的发展和决策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能够促进企业在新时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陆青.当前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统计工作[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6).

[2]谢峰,薛森,张立华.对油田企业统计工作的探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8,(S1).

[3]卢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统计工作在企业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1).

[4]王翀.新经济下企业统计工作发展研究[J].金融经济,2005,(10).

档案信息化安全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篇7

一、发表时间与数量情况

从文献发表时间上看,有关档案信息化安全的文献最早发表于2003年,晚于有关信息化安全文献最早发表时间(1997年)6年。具体情况是:2003年3篇、2004年1篇、2005年4篇、2006年6篇、2007年4篇、2008年2篇、2009年9篇、2010年7篇、2011年9篇。其论文发表趋势见图一。9年间共发表文献45篇,年均5篇,最少时1篇,最多时9篇。中数为3篇,众数为4和9,各2个年份。4个超过年均值的年份,有3个在近3年,整体上相关研究是一个关注度上升的趋势。

从文献数量上看,从2003年至2011年10月,有关档案信息化安全的文献共45篇,占有关信息化安全733篇文献的6.14%;占全部档案信息化1825篇文献的2.47%。而有关信息化安全733篇文献占全部信息化61727篇文献的1.19%。虽然在整个档案信息化研究中所占比例不高,但高于信息化安全文献在全部信息化文献中比例1倍,说明档案工作者对档案信息化安全的关注度尤为高。

二、学科类别与研究层次分布

从学科类别上看,档案及博物馆37篇、占82.22%;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30篇、占66.67%;高等教育4篇、占8.89%;企业经济2篇、占4.44%;中国民族与地方史志、互联网技术、农业经济各1篇、各占2.22%。档案及博物馆学与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学成为研究的主要的学科,这与档案信息化安全本身同这两个学科的交叉性有密切关系。

从研究层次上看,基础研究22篇、占48.89%;行业指导15篇、占33.33%;工程技术6篇、占13.33%;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政策研究各1篇、各占2.22%。如果将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视为理论研究的话,那么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研究的比例大致相等,如果将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视为实践性研究的话,那么实际应用研究的比例略大于理论研究。这说明档案信息安全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性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性问题。从档案信息化的实践出发,研究没有仅仅限于理论探讨,而是同样注重了实际问题与应用的研究。

三、期刊分布情况

从期刊分部情况看,45篇文献分布在37种期刊上,刊均数仅为1.22篇。其中刊稿量在2篇以上的期刊4种(兰台世界6篇、山西档案2篇、档案2篇、黑龙江科技信息2篇),占37种期刊的10.81%;发表文献12篇,占上45篇文献的26.67%。

37种期刊中档案学专业期刊12种,占34.43%;发表文献19篇,占37种期刊发表文献量的42.22%。其中档案学核心期刊8种,占档案学期刊的66.67%,占37种期刊的21.62%;发表文献15篇,占档案学期刊发表文献量的78.95%,占37种期刊发表文献量的33.33%。

37种期刊中信息化专业期刊3种,占8.11%;发表文献3篇,占37种期刊发表文献量的6.67%。

37种期刊中其他类型刊物12种,占32.43%;发表文献13篇,占37种期刊发表文献量的28.89%。

文献主要集中在档案学与大学学报两类刊物上,这与文献学科类别、研究层次反映的情况相同。

四、文献作者与作者单位分布

从作者分布看,45篇文献涉及作者55人,其中发表2篇文献的只有胡明浩1人,占4.44%;独著37人,占82.22%;2人合著6篇,占13.33%;3人合著与4人合著各1篇,各占2.22%;合著率为17.78%。作者分散度非常高,说明对这一问题关注的研究面宽,但持续关注与深入研究者少,还没有形成核心研究者与核心作者。

从作者单位来看,45篇文献中有44篇署有单位名称。发表文献2篇以上的只有南京政治学院,其他单位均只发表1篇。单位分散度同样很高,还没有形成核心研究单位。

在44个单位中,高校24个,占54.55%;企事业单位15个,占34.09%;档案馆4个,占9.09%;档案局1个,占2.27%。

这与单位信息化程度与单位信息水平有关,在上述分类中,高校无论是单位信息化程度与水平均高于后三者,而国家档案馆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则由于经费问题,在信息化程度与水平上落后于前两者。这也从一侧面反映出档案信息化安全更多的是一个实践层面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广度、深度,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不断拓展、加深的。

五、研究内容与中文关键词分布

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涉及信息安全、信息管理问题、安全体系、网络安全、安全策略、安全措施、安全保密、安全防范、系统安全、企业档案信息安全、高校档案信息安全等几个方面。其中信息安全13篇,占28.89%;管理问题在13篇,占28.89%;安全体系6篇,占13.33%;网络安全5篇,占11.11%;高校档案信息安全5篇,占11.11%;安全策略4篇,占8.89%;安全措施4篇,占8.89%;安全保密4篇,占8.89%;安全防范3篇,占6.67%;系统安全问题3篇,占6.67%;企业档案信息安全问题2篇,占4.44%。研究内容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信息安全、信息管理问题、安全体系、网络安全4个方面。

从中文关键词分布上看:使用的关键词超过了40个,其中与档案信息安全直接有关的24个,占60%;使用频率在2次以上的有13个(信息化12次、档案信息化10次、安全8次、档案5次、信息安全3次、安全问题3次、网络安全3次、档案信息2次、高校档案2次、档案管理2次、安全隐患2次、安全体系2次、安全保障2次),占32.5%。

六、结语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

(1)有关档案信息化安全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发展速度比较快,整体上是一个关注度快速上升的趋势。文献总量不大,但增长幅度比较大。虽然在整个档案信息化研究中所占比例不高,但高于信息化安全文献在全部信息化文献中比例1倍,说明档案工作者对档案信息化安全的关注度尤为高。

(2)由于档案信息化安全本身同档案及博物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两个学科的有密切地交叉关系,这两门学科成为这一研究的主要学科。由于档案信息化安全问题的现实性特点,研究没有仅仅限于理论探讨,同时注重了实际问题与应用的研究。

(3)虽然总体上分布面较广,但文献主要集中在档案学与大学学报两类刊物上,这两类刊物成为这一研究的主要阵地。档案学期刊所占比例虽然最大,但仍然没有超过半数。

(4)作者与单位分散度高,没有高产作者与核心研究单位。表明对这一问题的关注面虽然宽,但持续关注与深入研究者与研究单位甚少。并且对此问题的关注度与作者所在单位信息化程度与单位信息水平有直接关系。

统计信息分析 篇8

1 信息时代统计工作的特点

结合笔者的实践工作经验, 信息时代统计呈现以下特征:

1.1 网络信息构成统计工作运行的基础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网络系统为统计工作运行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性技术支持。在信息化社会中, 统计工作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系统, 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就是强化网络系统基础设施的建设。

1.2 业务流程由单一向协调发展

基于网络信息技术, 统计工作已经实现了统计数据处理的协调作业模式, 即统计数据从采集、整理、审核到加工、处理最终实现统计数据的分析与发布都实现了一体化流程模式, 尤其是“统计业务平台”的构建实现了统计业务单一模式向协同模式的转变。通过协同作业不仅大大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 而且还为公众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公众可以依托该平台自主查询相关知识。

1.3 统计工作向大众化趋势发展

传统的统计工作由于信息的封锁导致外界对统计工作存在一种神秘感, 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尤其是打破了统计工作信息为政府部门提供服务的落后模式, 形成了以服务政府、服务社会公众、服务企业的信息披露模式。电子政务的推行大大提高了统计工作信息的透明度, 社会公众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可以随时了解自己需要的统计信息, 而且政府职能的转变也促使统计工作指标的转变, 促使政府部门在进行信息统计时会设置以服务企业的统计指标。

2 信息时代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

2.1 受传统统计工作模式思想影响比较大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要求统计工作人员要抛弃传统的落后统计工作思想, 树立重视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意识, 但是根据对当前统计人员的思想现状调查发现:有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他们在统计信息化工作中存在很浓的传统统计理念:首先统计人员认为统计信息化建设属于统计技术部门的工作, 属于统计技术上的变革而与自己的工作内容没有多大的关系;其次统计人员在进行数据统计时仍然以满足政府需求为主, 而没有将企业的统计信息需求等纳入到统计工作中, 导致统计服务的对象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影响统计信息的价值发挥;最后具有强烈的统计信息保密性。传统的统计工作对统计的信息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 认为统计信息是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服务的, 因此对外界采取严格的保密, 这样就会导致统计管理部门不愿意实现统计信息化建设, 因为一旦实现统计信息化建设就会导致统计信息的公开范围的扩大。

2.2 现存的统计工作现状不能满足统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首先统计方法不能满足统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统计信息化要求统计工作不要仅仅局限在抽取样本的单位, 而要注重与抽样数据相关事物的数据, 这样要求统计工作要注重实效性, 但是当前统计工作在对某些单位进行样本数据统计时, 采取的是发送纸质统计报表的方式, 这样会影响统计数据答复的时效;其次统计工作存在很大的被动性。统计工作人员在进行统计工作时存在很大的被动性, 他们只是按照相关的统计要求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与汇总, 而很少针对统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主动性的预测分析;最后统计工作的过程不能满足统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传统的统计一旦确定了具体的设计方案后, 在统计过程中就不能进行更改。

2.3 统计队伍素质不高

随着统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统计人员综合素质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是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匮乏, 尤其是缺乏计算机应用能力, 很多统计工作人员在进行信息统计时他们不懂得如何利用信息统计平台, 而是采取传统的统计方式, 影响统计工作效率;二是统计人员缺乏服务意识;三是统计人员的自身能力不能满足职能不断扩大的信息统计工作。

3 信息时代背景下做好统计工作的对策

3.1 树立科学合理的统计观念

基于统计工作人员落后的统计观念, 为提高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 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 需要从转变统计人员的思想观念入手:一是要树立统计人员质量第一的意识。统计工作是保障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统计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与否, 在当今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 需要统计人员要强化质量意识, 以真实的数据、先进的统计技术工具, 借助信息平台实现对统计数据的科学分析与预测;二是要树立服务意识。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统计信息, 统计工作人员要改变传统的统计管理意识, 树立服务的意识, 统计信息不仅要为政府部门提供服务, 而且还要为社会公众统计信息需求者提供便利, 帮助统计信息需求者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自己需要的信息;三是树立尊重调查对象的意识。统计工作离不开调查对象的支持, 如果脱离调查对象, 统计工作就如同无水之鱼。因此统计工作人员在调取调查对象的样本数据时, 要热情、和蔼地与对调查对象进行沟通, 而不能采取强硬的态度与其沟通;四是树立“大统计”意识。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不同行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为此需要统计人员要具有全局观念。

3.2 建立基于数据仓库的统计信息系统数据

仓库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信息处理的急迫需要, 数据库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数据仓库技术是一种关于数据存储和管理的技术, 它是对原始的操作数据进行各种处理并转换成有用信息的处理过程。数据仓库以传统的数据技术作为存储数据和管理资源, 用来保存从多个数据库或其他数据源选取的已有数据, 并为上层应用提供统一的用户接口, 对充分挖掘统计系统宝贵的信息资源、进一步提高统计业务的发展水平和统计分析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3.3 优化统计工作机制

造成我国统计工作信息建设不完善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统计信息建设管理体制不健全, 因此我国应该优化统计工作机制:首先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民间统计参与的统计管理机构模式, 强化政府统计机构的职能, 提高政府部门在统计工作中的领导能力, 建立完善的统计工作独立制度, 排除各种人为因素对统计数据的干扰;其次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统计法律法规。针对网络环境下统计工作所出现的一些问题, 我国政府部门要认识到信息环境下统计工作的新要求, 并且及时地制定与完善相关的政策, 规范统计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提高人们对统计法规的了解, 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统计环境;最后改进与完善统计信息质量评估机制。统计信息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 加强对质量的评估是保障统计信息质量的关键, 因此要强化统计信息质量评价系统, 落实统计信息质量管理责任制, 构建完善的评估标准。

3.4 提高统计信息的安全

信息网络环境下的统计信息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 一旦统计信息出现了安全问题, 将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带给统计工作便利的同时, 也要正确地采取保护措施提高统计工作的安全性:一是合理设置防火墙。在统计信息网络中要采取先进的防火墙技术, 加强对重点信息的保护;二是统计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要采取加密技术, 提高统计信息的安全性, 避免在传输的过程中被一些非法分子篡改;三是做好相关数据的备份。避免在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而导致统计信息丢失现象, 统计人员一定要做好相关信息的备份, 以此提高统计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除此之外, 要高度重视统计管理人才的培养,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统计专业队伍, 他们是保证统计信息准确的重要智力支持。总之, 随着统计工作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拓展, 统计职能的进一步完善, 新时期网络时代统计工作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统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新的时代背景下, 传统的统计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统计工作的需求, 因此作为统计工作人员一定要充分把握信息技术机遇, 提高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

关键词:信息,统计,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盖丽萍.新时期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06) .

[2]薛进波.浅析信息时代下如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J].法制与经济 (中旬刊) , 2010 (03) .

统计信息分析 篇9

一、信息时代统计工作面临的挑战

1. 在统计的执行过程中难度较大。

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中, 信息统计工作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 信息的更新速度极快, 使信息统计的过程增加了很大难度, 并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数据的缺失、不准确、不及时等问题, 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政府政策的实行难度较大, 给工作过程带来了难度, 降低工作效率及信息的更新速度。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2. 统计工作中使用的方法与信息时代的节奏不符。

信息时代统计工作较高的发展速度往往致使信息时代的节奏无法相互协调, 这体现在统计工作中使用的方法与信息时代的节奏不符。在数据的统计和处理上, 往往会出现数据统计不及时、数据管理不合理等现象, 随之产生的是数据统计效率低、信息不准确, 这直接导致统计工作的发展策略出现偏差。因此应根据信息时代统计工作的发展水平, 具体分析其应使用的工作方法, 解决统计工作中使用方法与信息时代节奏不符的问题。

3. 传统统计调查方法、数据分析方法受到挑战。

采用随机原则抽取样本进行观察的抽样调查方法是传统统计调查方法的主要方式, 通过对样本数据的特征进行推算, 借以估算调查对象整体特点的数据分析方法正受到挑战。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信息样本数量大、信息种类繁多且数据更新极快, 这种传统的数据分析方式无法跟上数据变化的速度, 无法及时对数据进行准确高效的分析。针对信息时代数据统计的多样化、高速性, 应对数据采用信息化统计手段, 如信息化指数法、回归器数据等方法, 对数据进行多元化、立体式的分析, 这种合理科学的统计方法更能适应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变化。

二、信息时代统计工作的发展对策

1. 坚持统计原则来统计和进行执法活动。

对于信息时代统计工作来说, 坚持统计原则来统计和进行执法活动是信息时代统计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 这不仅利于信息统计的准确高效性, 同时为政府管理信息带来便利, 促进了信息统计工作的发展。相关部门应当在统计原则的基础上对统计活动予以规范, 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利用, 对统计工作的开展进行积极有效的制定, 从而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坚持统计原则来统计和进行执法活动, 促进统计工作的规范化, 是政府部门及时制定有关数据管理方案的基本前提, 利于政府部门有效制定工作发展方向, 促进信息时代统计工作的发展, 因此这一对策应被相关部门予以重视。

2. 加快统计时代转型, 重视统计工作的发展。

为适应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 在统计工作方面应加快统计时代转型, 重视统计工作的发展。结合系统工作的原有基础, 根据其现有的发展水平, 加快统计时代转型的方式, 完善统计工作方面的工作流程及有效方案, 可有效促进信息时代统计工作的发展。统计时代转型的同时, 应重视统计工作的发展, 这也是加强信息时代统计工作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针对统计工作的实际进展情况, 深入发展统计工作具有很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 加快统计时代转型, 重视统计工作的发展是发展统计工作的主要对策。

3. 完善与改进统计方法。

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完善与改进统计方法, 提升统计水平是提高信息统计工作的发展进程的必要条件。强化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 并搭建一个安全可靠的信息管理平台, 建立规范的数据采集机制, 加强数据管理, 建立集生产、物流等环节为一体的标准化数据采集模式, 以提高和便于数据信息的采集和整理, 与传统的抽样调查工作理念不同, 信息时代数据统计对所有的大量数据进行采集并进行归纳和分析, 由单一的数据收集转变为综合性的数据管理, 提高数据的处理能力, 使其具有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这样对信息完善和进行改进统计方法可有效促进信息时代统计工作的发展。

三、结语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时代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立了新的标准, 统计工作必须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才能够获得新的发展。因此, 相关人员要积极探索相应的措施, 直面大数据时代的挑战, 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对统计工作进行改善, 让统计工作焕发新颜, 成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郝爱迎.大数据时代统计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6, (15) :84.

[2]凌花, 黄福高.大数据时代统计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信息化建设, 2015, (11) :68~69.

国有企业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分析 篇10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 不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同时也对国有企业的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阶段, 国有企业要想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 就需要变革信息统计工作的方式, 加快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不断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 为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 确保经营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合理性。

二、国有企业的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分析

1.健全统计工作的规章制度

在国有企业的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中, 首先需要针对统计工作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 对统计工作进行规范, 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以免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秩序混乱的状况, 影响统计工作的正常运行。对于重要信息的统计工作, 还要制定出针对性的管理规范, 并设置相应的工作权限, 明确工作中的权责, 以免在企业信息统计过程中, 出现统计人员徇私舞弊、敷衍了事的现象, 而影响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同时, 还要针对统计工作人员, 制定出相应的绩效考评制度与奖惩制度, 对工作能力较强、业务水平较高、工作积极的员工进行奖励, 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使其养成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促进统计工作效率得到不断提高。

2.培养统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 其统计工作越来越复杂, 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所需统计工作人员越来越多。在这样的环境下, 就需要国有企业加大统计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针对企业内部的统计人员, 要对其加强业务培训, 并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强化信息统计人员的信息化意识, 促使企业统计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与扎实的业务知识, 对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有相应的了解, 能够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统计工作, 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同时, 企业还要加强队伍建设, 多引进一些具备较强工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专业统计人员, 并将统计人员分配到不同部门的统计领域中, 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促进企业的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 形成一支技术过硬、素质较强、作风优良的专业队伍。

3.加强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当前, 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 信息管理与信息统计现代化设备越来越先进, 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 统计工作更加应变得高速与便捷。因此, 企业在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中, 还需要不断增强信息化建设。一方面, 国有企业要增加资金投入, 购置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与统计应用软件, 增进各部门间的信息传递, 确保统计信息的及时、高效、安全。另一方面, 企业还要注意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明确各部门的统计权责, 让各部门不仅做好自身的数据统计、数据还原、数据备份、数据分析等工作, 而且将信息化建设与业务经营进行融合, 在增强各部门联系的同时, 确保企业业务管理的有效性, 形成完善的数据统计库, 为企业未来发展与经营决策提供更加准确、及时、全面的业务信息。国有企业的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 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并在互联网背景下, 拓宽信息采集渠道, 使统计工作信息建设实现智能化管理,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实现途径

1.统计数据信息化

要实现国有企业的统计信息化建设, 首先需要确保信息系统的科学性、整体性、实用性, 并在此基础上完善统计系统的统计计量方式, 将数据化统计手段融入到现代企业的统计计量系统内, 使统计工作具备风险评估、风险预测的职能, 并增进与各子系统间的信息传递、信息对比。

2.网络化系统设计

国有企业中的信息统计系统, 根据载体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包括大中型的计算机联机系统、网络系统、个人信息系统。其中, 网络系统为企业统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向, 在这当中, 企业应该增强硬件设施的建设, 并对当代信息数据的系统处理进行有效利用, 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 形成相对稳定的局域网, 为企业各种信息的传递提供必要的载体。

四、结束语

国有企业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各项数据信息与经营资料越来越多, 在这种环境下, 企业就要做好统计工作, 并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与信息技术, 实现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使企业的统计工作效率得到不断提高, 为企业的管理决策、经营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保障, 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实现快速、稳定的发展。

摘要:统计是国有企业中最重要的一项管理工作, 不仅能够有效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 而且能够对企业的经济发展进行预测与评估, 为企业日后的生产经营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在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下, 国有企业的统计工作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因此,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赢得稳定、持续的发展, 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全面有效监督, 就需要将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等应用于统计工作中, 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的统计工作模式, 使企业的统计工作更加高效、便捷, 为企业的各项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国有企业,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润祥.关于企业信息化管理问题的分析及改进措施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 (01) :67-68.

[2]王志辉.信息化建设在国有企业中的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 (03) :93-94.

构建统计信息质量长效机制 篇11

【摘要】 构建教育机制,从思想奠定良好的基础;构建惩治机制,从措施加大打击的力度;构建制度机制,从管理堵塞工作的漏洞,建立“教育、惩治、制度”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能够有效保证和提高统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 统计信息质量;教育机制;惩治机制;制度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统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高度重视统计信息质量工作,从制定法规、完善制度等方面提高统计信息质量,效果颇为明显。由于利益的驱使、社会经济的复杂性、统计方法制度本身的局限、统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以及工作责任心的差异等原因,统计信息失真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提高统计信息质量,必须前移防范关口,构建“教育—惩治—制度”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从源头抑制统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一、构建教育机制,从思想上预防信息失真

端正价值观念,构建教育机制,使组织或个人在思想上不想统计信息失真,这是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的首要任务。

1.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加强政治思想和法纪教育

要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重点,并与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紧密结合,着力提高人的素养,增强公民意识,坚决抵制本位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自觉保持和弘扬高尚的道德风范。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平台,把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统计失真的危害性以及统计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公之于全社会,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营造人人关心统计信息质量、抵御统计信息失真的良好氛围,筑牢统计违法犯罪的外围防线。

2.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开展统计专题教育

要着力加强领导干部对统计工作必要性、重要性的教育,促进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和地位观的树立,使其客观、公正地对待统计信息,自觉地把统计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要将《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列入普法和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活动,杜绝“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负面现象发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统计各项工作,促进统计工作不断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积极关心统计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存状态,支持和帮助统计人员做好统计工作。要利用发生在一些地区或部门数据造假的案例,采取以案释法、以案说法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做好重点预防宣传和反面警示教育,促其惜权、慎权,在思想上筑起抵制统计信息失真的内在防线。

3.以统计人员为核心,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

要着力细化统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提升个人修养,树立职业道德操守。要培养正确的信息质量观,在质量上求精,在方法上求活,在技术上求新,防止绝对求准、机械求全、盲目求细,摒弃僵化的工作模式,把统计工作做细做实,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供基础性保障。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确保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和统计人员业务知识的及时更新,培养造就一支思想好、素质高、技能过硬的统计队伍,使教育机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构建惩治机制,从措施上打击信息失真

构建惩治机制,加大打击力度,使其在行动上不敢信息失真,这是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的关键环节。

1.增强统计立法力度

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修订和完善统计工作中所涉及的有关法律,界定统计违法犯罪的内涵和外延,确定相应的责任、预防对策和处置措施,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保证法律的前瞻性。要依法开展统计调查、依法履行为被调查者保密的义务,增强《统计法》的震慑力,克服统计工作中的“人治”思想,使统计工作切实纳入法制轨道。

2.加大违法惩处力度

严格执行《统计法》、《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依法惩处统计违法违规现象。

(1)在打击对象上。对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单位的负责人、统计人员、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自行修改、伪造和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统计数据;未经批准擅自变更统计调查制度的内容;未按统计调查制度的规定报送有关资料;违法公布统计资料;泄露国家秘密和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个人信息;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提供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造成统计资料毁损、灭失等现象,要依法进行严肃查处,轻者给予批评教育、警告、记过、通报、撤职、罚款处理,重者追究其刑事责任。

(2)在打击力量上。要发动广大民众参与,紧紧依靠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形成社会合力,进行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统计执法机构,配备专职统计执法人员,保证必要的办案经费。理顺工作关系,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能分工,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打击方式上,要针对统计违法的特点,主要以奖励的手段拓宽案件来源渠道,加大统计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和惩处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统计人员不愿也不敢统计信息失真。

(3)在整治工作上。要认真研究和查找统计工作中存在的漏洞,督促有关部门建章立制,改进管理,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统计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加强统计监督力度,建立系统严密的权力监督机制,赋予统计监督机构独立的监督职能,行使独立的监督权力。健全统计监督机构,配足懂行、素质较高的统计监督人员,将监督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使统计的监督和制约得到真正的保障和落实。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逐步建立起网络环境下的统计质量监控工作模式,形成政府、部门、企业、城市、乡村纵横交错,相互配合的统计工作网络,使统计信息、统计违法行为暴露在“阳光”之下,接受信息运用者和社会公众的检验,确保统计信息的真实性、统计分析和统计结论的公允性,有效督促政府、地方、部门求真务实,打消潜在违法者的侥幸心理,从而减少现实的统计犯罪,提高监督的实效性。

三、构建制度机制,从管理上遏制信息失真

构建制度机制,在制度的制定、执行和完善的动态过程中堵塞管理漏洞,使统计工作不能信息失真,这是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的有效保证。

1.在统计制度的制定中

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起适合我国市场经济特点的现代统计制度。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对规范统计管理、堵塞工作漏洞的重要性,把制度的制定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要在认真梳理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充实和更新,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和可行。要努力健全统计数据失真易发、多发的重点部门、重要岗位、重点环节的内部管理制度,避免给统计违法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有效抑制统计违法行为的发生。

2.在统计制度的执行中

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统计工作的重点从主要为政府、领导提供数据转移到关注民生上来。要把为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当前统计部门的最大实际,协调好管理和服务、统计与会计、统计内部与外部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公开与保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收集、反映中央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反映各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反映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提供更加及时的政策建议,当好党和政府的参谋助手。要重点抓好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等关键部门的制度建设,明确各部门和从业人员的责任,规范统计行为,严防工作疏漏。要把统计信息的质量与统计干部和职员的年度考核、绩效工资挂钩,调动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从事后质量抽查转移到“检防结合”、“预防为主”上来,实行全程、全域和全员的统计信息质量管理,全面提高统计信息质量。

3.在统计制度的完善中

要改革统计管理体制,实行统计机构垂直领导,维护统计部门的独立性,从根本上避免各级政府部门对统计数字的行政干预。要进一步完善组织制度,健全岗位责任制、岗位工资制、干部考核和群众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定量评价体系。要进一步完善统计工作制度和专业统计制度,规范统计核算程序,严格报送规定。要建立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制度,不断改进统计核算方法,广泛应用抽样调查,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及时有效地反映我国在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社会各方研究提供翔实的数据信息。

要强化内部监督,健全统计信息质量管理体系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机制,建立规范的统计数据发布系统,采用统一的统计信息披露方式,进一步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继续开通“国家统计数据库”在线查询服务,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公信度,加快实现信息公开工作的数据电子化、流程标准化、办公网络化,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公众的作用。要建立民众广泛参与预防机制,畅通举报渠道,健全投诉举报和保护举报人制度,发挥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使统计造假分子无处藏身。

提高统计信息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各领域、各个环节,需要全社会民众的共同参与、政府职能部门作用的发挥和统计从业人员职业操守的遵从。通过构建“教育—惩治—制度”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能够使各级领导干部和统计人员思想上不愿统计信息失真,行动上不敢统计信息失真,工作上不能统计信息失真,从而有效地防治统计违法行为的发生,保障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顾爱军.论统计失真的危害及对策[J].辽宁经济.2002(9)

[2]国家统计局政法司.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DB/OL].2009

统计信息分析 篇12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人口增长问题的日益加剧,环境问题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空气污染、 气候变暖、资源匮乏、土地沙漠化不断地扩大以及物种灭绝等严重的生态危机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如何保障人类的生存权利成为了环境控制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题。2009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掀起了世界范围的绿色浪潮,其中,中国积极响应并大力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2010年7月3日,福建省上杭县紫金矿业的污水泄漏事件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灾害,一时之间,环境问题再次引起社会的特别关注。当前,越来越多的类似“紫金矿业”事件的发生,使得人们意识到牺牲环境换取的利益是短暂的,最终损害的还是人类自身的利益。基于相关政策法规与社会责任,企业也应该积极响应相关政策,在保护环境中发挥作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高环境效益。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环境会计逐渐成为企业会计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也成为了企业在经营决策中不可或缺的会计信息的重要来源。本文在介绍了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之后,以生物医药行业3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详尽分析了样本信息披露的内容、方式以及问题,对于此类有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文献做出了有益的补充。

二、文献综述

根据Holland等(2003)研究发现,美国公司主要集中在年报中“管理者讨论与分析”部分披露环境会计相关信息, 其次是在年度财务报表“报表附注”及“健康、安全和环保” 部分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挪威、丹麦、芬兰、瑞典、葡萄牙、法国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则倾向于在年度财务报告的“健康、安全和环境”部分提供环境信息,其次是“经营回顾”和“报表附注”部分。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因素有很多,有的是来自政府部门和外界社会的压力,也有的是来自企业内部自身道德的约束。O’Donovan(2002) 研究发现影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来自社会团体和媒体对企业的压力。与此同时他还发现,处于环境敏感性行业企业会相应加强公司年报中环境信息的披露,这表明所处的行业也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相对于其他国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林惠忠(2005)认为, 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公布环境报告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寥寥无几;公布的环境资料不全面而且可比性差,资料很少定量,而且定性信息与时期不相符,缺乏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以及及时性。此外由于看不出花费的资金与取得的成果和规定的指标之间有任何关联,从而无法评估公司的环境绩效以及公司环境活动对财务成果的影响。肖淑芳、胡伟(2004)分析发现,各行业环境信息披露比例不高, 但有逐步提高的趋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集中侧重于重污染行业;披露带有随机性。顾署生(2007)则指出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缺乏明晰性和全面性,披露方式多种多样杂乱无章,缺乏一定的可比性。陈瑶、王建明(2005)对材料行业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及年报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统计分析,统计显示1993年我国开始有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1997年以后发展比较快,包括披露的内容也有较大完善。从总体上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都处在一个逐步完善和发展的阶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及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也有一些学者以不同的行业为背景,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三、生物制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统计分析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经济活动需要与环境保护问题相协调,因此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便成为了重要的信息资源。2010年9月15日,为引导上市公司积极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促进上市公司重视并改进环境保护工作,规范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行为,根据《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试行)》以及《关于进一步严格上市环保核查管理制度加强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后督查工作的通知》的规定,我国环境保护部研究制定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我国上市公司中,重污染行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比例远远高于非重污染行业, 因此对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状况的分析,基本上可以代表我国上市公司现阶段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总体情况。我国国家环保总局在2003年发布了“关于对申请上市公司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其中规定了石化、化工、制药、造纸、冶金、 采矿业和煤炭等为重污染行业。

(一)样本选取本文以深沪两市的30家生物制药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分析其2009年至2011年年度报告、董事会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中对于有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情况。选取样本时遵循以下原则:(1)不选取ST和PT公司。这两类公司是近几年财务状况存在异常变动的公司,若将其纳入研究样本,则可能对统计结果的可靠性产生一些影响。(2)不选择发行B股和S股的企业。国际会计准则和国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如果将其纳入样本,可能对统计的结果产生影响。选取的30家生物制药上市公司名称见表1。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与位置分析现阶段, 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要在企业招股说明书、 上市公告书、董事会报告、社会责任报告、财务报告和单独的环境报告书中等进行,以单独的环境报告书披露的较少。通过30家生物医药企业最近3年对外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和年度报告,对各个单位针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进行了一个统计,得出表2、表3。可以看出在所研究的30家上市公司中,有28家披露了环境方面的信息。其中在3年里,分别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分为18家、22家和18家;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分别为8家、 10家和7家;在年度财务报表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分别为24家、23家和23家。其中有2家公司在这三年中的三个方面里都没有进行过任何披露。连续三年既在董事会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环境信息,又在年度财务报表中披露环境信息的仅有3家。在披露了环境会计信息的这些企业中,企业之间的披露方式、内容及表述形式各有所不同。统计发现,目前我国生物制药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处于一个披露形式多样,披露内容不规范、不确定的阶段。 由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们对企业环保形象逐渐关注, 企业开始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但是披露的信息仍旧是零散的,没有规律可循,披露方向也有一定的倾向性。其中,有利于企业自身的环境会计信息是最多的,不利于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少之又少。我们认为,其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各部门监管力度不够,没有一个规范标准的披露内容规范性文件。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分析——年度财务报表

(1) 披露分析。分析30家生物制药企业连续三年共90份年度财务报表发现,除了第一医药、嘉应制药、人福医药、双鹭药业和沃华医药在连续三年的年度财务报表中从未进行过环境信息披露外,其余的25家都在不同年度不同程度地披露了环境信息,披露的比例达到83.33%。其中,21家公司在连续三年的年度财务报表中披露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具体见图1和表4。大多数企业会在“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助”明细表中详细列出企业所在地政府对企业环境保护等项目发展的扶持与奖励,各级地方政府也会根据企业正在进行的业务进行相对应的补助项目。企业会在“应交税费”或“营业税金及附加”中列出所缴纳的环境税费项目,但是由于企业所在区域不同,缴纳的税费也各不相同,如河道管理费、水利建设基金、堤防费、城市补偿费。对于“在建工程”这个科目,企业大多数会列出企业正在建造的环保工程,如污染治理工程、污水处理系统升级工程、锅炉改造工程、三废改造工程等等。由表4可以看出, 30家企业3年中在年度财务报表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有25家。图1中显示他们分别在应交税费、其他非流动负债、 营业外收入、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地方进行披露。值得一提的是海翔药业、华邦制药、华北制药和京新药业,在他们的年度报表附注中,管理费用科目中有“排污及废水处理费”、“绿化费”和“排污费”这几个二级科目。在现金流量表中,华北制药、京新药业和新华制药选择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中体现了环保费和支付排污费。进行这样的会计科目设置,使得企业更加方便快捷的统计有关支付环境保护相关费用的信息,也方便相关部门进行统计分析。总体来讲,生物制药上市公司主要选择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相关的环境会计信息,个别企业会在公司未来发展的规划中强调企业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情况,并且要制定相应的节能减排措施。当发生重大的与环境相关的事项时,企业会选择在重大事项中披露。除此之外,企业总体上是从社会责任报告和年度报告中对本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

(2)问题与建议。随着国家环保要求的提高,企业环保风险的增大驱使企业采取一系列环保措施,有的企业对本单位环保达标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说明,但是只要是披露的企业一般都是排放达标的企业,很少会有企业将因排放不达标而受到的处罚及经济损失披露出来。对于排污费等支出只有华北制药、京新药业和新华制药在现金流量表中披露了相关支出。反之,由于环保工作出色而被政府表彰、 嘉奖的企业对其收到嘉奖的情况都在政府环保补助中进行了具体的说明。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对其使用者、投资者所做决策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环境会计信息要保持它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不可避重就轻,夸大或仅披露好的方面, 隐蔽或不披露坏的方面。所以说,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需要相应的会计规范。从而使其具有统一的披露内容和规范的披露形式。

(四)生物制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分析——董事会报告

(1)披露分析。董事会报告中一般会披露一些非货币性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国家环境政策影响。还有一些货币和非货币相结合的内容,主要包括有关税收减免和环保投资等等。在30家样本企业中,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有25家。相比较而言,这25家企业大多都是在董事会报告中提出“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要以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为主旋律”等相关的话语。只有小部分企业针对自身面对的环保风险、签订有关环境的重大合同、企业关于环保的各类建设以及技术改革措施,包括所获环保相关奖项进行披露。见图2、表5、表6。

(2)问题与建议。董事会报告中提出了企业环境治理政策和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战略计划,并且强调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这样的报告至少从表面上可以看出企业管理层对环境保护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在董事会报告这一部分,环境会计信息的数据型披露相对较少,主要侧重于企业在报告期内的经营过程中对环保政策的相应情况说明,随着国家环保要求的提高企业的环保风险也随之提高。企业只是对其相关的环保政策响应情况做了简单的宏观描述,只有海南药业提出了其投入了1853万元进行污水治理项目。其他企业并未对环保设备、环保工艺等研发、投资、收益等状况进行数字说明。针对以上问题,企业应当执行相关政策来明确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如企业环保法规执行情况、污染物处理工艺使用情况、节能工艺使用情况、循环系统使用情况、环境保护指标以及企业内部员工环保培训情况,和一些具体的货币收支情况等。

(五)生物制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分析——社会责任报告

(1)披露分析。对于多数企业而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社会责任报告中相关信息的公开披露仍然属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内容。近些年来,上市公司也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在进行披露的企业中,一般会以文字表述的方法对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对股东的权益保护,职工的权益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保护、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几个方面的社会责任和履行情况加以说明和评价。如表7所示。

(2)问题与建议。每个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披露的内容太过简单、涵盖范围窄、披露内容经常疏于形式,不能反映环境绩效,有些仅仅是在治理结构中将相关利益的部分简单提及环境问题。其他绝大多数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是企业环境支出情况,比如投资环境保护设备的支出,改造污染项目的支出,企业排污费的支出,各种资源补偿费用的支出等等。而且,对于企业不利的环境会计信息一般不加以披露,同时,企业会披露一些环境受益的信息,例如:政府的环保奖励,享受的环保税收优惠政策、国家拨付的专项治理资金等等。在选取的30家企业中,复兴药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中采取了全球永续性报告协会(GRI)所提供的永续性报告的形式。GRI所提供的永续性报告,涵盖了永续性之不同层面的经济冲击、环境冲击与社会冲击,并且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提供了更为规范、更为详细的框架结构。总体看来,无论是企业年度报告、董事会报告还是社会责任报告,基本上都有着相类似的问题:披露内容繁杂多样、披露数据详略不一、披露的形式杂乱无章。要想更好的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就要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和规范,制订一套类似全球永续性报告的报告规范,而且要逐渐从自愿性披露转变为强制性披露,加强奖罚分明的制度。只有这样才可使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做的更加完善。

四、结论

上一篇:Fourier下一篇:物流中心的安全管理